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

时间:2022-04-14 17:1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效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效益

第1篇

据报道,最近无锡一家银行推出一款“白领通”服务:符合相关条件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只要办理相关手续,就可以享受一项额度为5万~30万元的指定贷款业务,其中领导干部可享受30万元的最高定额。据了解,这是一种针对个人身份的信用贷款,这种信用贷款的借款人借款不需要抵押,目前无锡地区只是针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未来有可能将这项业务面向电力、烟草、金融、电信、石油等8大垄断性行业开放。

这项名为“白领通”的业务属于银行业的一种创新业务。由于媒体没有点名是哪家银行,所以,读者也不能胡乱猜测。不过,就“白领通”业务本身来说,这是宁波银行的品牌业务。这项业务于2006年在浙江宁波当地推行,市场反应火爆。后随着宁波银行向全国各地拓展的步伐,该项业务也随之在相关的城市开办起来。不过,宁波银行的“白领通”,服务对象是“白领阶层”。它不仅包括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还包括企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企业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电信、电力、烟草、炼化、港务、盐务、金融、律师、会计师等行业普通工作人员。而无锡这家银行推出的“白领通”,显然是宁波银行“白领通”的“精华版”,其授信贷款业务仅仅只是面向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

就这项业务本身来说是“很成功”的。一方面是拓宽了银行放贷范围,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毕竟,不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职工,或是垄断l生行业的职工,他们都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公务员等人员在办理贷款时,还需要单位盖好公章证明身份的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等人员借钱不还的可能性很小,整个“白领通”业务安全系数较高。难怪无锡银监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信用贷款不需要抵押,银行出于安全考虑选择收入稳定的对象作为放贷对象无可厚非,可看做是面向特定人群的一种优惠套餐。

可以肯定地认为,“白领通”业务的开展,是有利于增加银行方面经济效益的。但就社会效益而言,无锡的“白领通”只会在社会上带来不良的影响。作为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不顾及社会效益,银行业更不例外。正因如此,无锡这家银行推出的“白领通”业务是有欠妥当的。

无锡“白领通”业务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一直以来,强调的是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等级贵贱之分。但无锡“白领通”明显是将国人分成了一二三四等。等级最高的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他们可以通过“白领通”业务,拿到最高30万元的贷款;其次是党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他们可以拿到5万元一30万元不等的贷款;第三个等级是垄断性行业的员工,他们有望在未来某个时间成为“白领通”业务服务的对象。至于其他行业的职工,个体从业者,农民工等,都不是“白领通”服务的对象。因此,“白领通”业务明显“嫌贫爱富”,强调的是“官为贵、民为贱”。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稳定压倒一切”的情况下,这种“白领通”业务有可能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而且,无锡“白领通”的这种等级划分,有可能进一步误导当代中国人的“就业观”。如今,做“公务员”成了很多国人的第一选择,每一年的公务员招聘考试,都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甚至有的大学生以死明志:“当不成公务员,毋宁死!”而“白领通”的这种等级划分,进一步将当代中国人的就业路径指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垄断行业,从而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无锡“白领通”的社会影响是非常负面的,该项业务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完善,至少应该服务于整个“白领阶层”。

第2篇

采编管理制度化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管理质量就是生命。对于一家报社来讲,管理质量同样是生命。在当前报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一张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来自于它的质量,包括版面内容和形式的质量。《福州晚报》创刊24年来(1982年元旦创刊),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坚持改革创新,力求“三贴近”,把提高报纸质量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常抓不懈,抓到实处。尤其近些年来,在众多媒体涌现,竞争空前激烈,甚至有些媒体为片面追求轰动效益、经济效益而轻视了报纸编校质量、版式质量、广告质量的情况下,我们坚持自身的文化品位,抵制媚俗之风,充分发扬自身特色,牢牢地守住了阵地。质量哪里来?我们的切身体会是抓管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采编质量。

首先,报社先后出台并修订完善了一系列管理规定,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这些规定有力保证了采编质量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其次,奖惩分明,确保制度执行落到实处。为了确保报纸质量,编委会要求严格实施三级审稿制,层层严把关、层层有责任。如果出现差错,层层都要负相应的责任,不管涉及到谁,都严格按规章办。同时,编委会执行严格的评报制度,天天有各部室主任轮流评报、有聘请专家逐字逐句评报(漏评扣罚评报人相应罚金),月月有编校质量通报(内含差错及对相关责任人处罚)等。在处理有偿新闻上毫不手软,按章办事,先后有多名中层干部和采编人员因触网而被解职、辞退、开除。在重罚的同时,设立好稿奖、好策划奖、独家新闻奖和编校质量奖等一系列奖项,鼓励采编人员出质量、出成果。第三,关口前移,教育先行。教育培训一支素质好的采编队伍,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报社总编、副总编带头表率,参加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岗位培训,拿到了上岗证。全报人员均通过了全省统一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并取得了上岗证。为把差错消灭在萌芽状况,编委会每天下午召开编前会,晚上召开下稿会,研究报道工作,分析版面质量,及时策划,预先防范,提前安排,有效提高了报纸质量。同时,编委会要求以部室为单位,每天研究各自版面存在的问题;总编办及时编发 《总编办吹风》,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和宣传意见,部室主任带头学习相关政策和上级精神,教育引导采编人员提高办报水平。报社领导也通过参与讨论、作主题辅导报告、给新来同志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强化对采编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整个采编队伍的总体战斗力。

版面设计规范化

随着“版面革新”的浪潮席卷我国报业,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在争夺受众中获胜,不仅要在新闻本身上下功夫,还必须重视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即想方设法地把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版面的吸引力。

鉴于此,《福州晚报》非常重视版面的设计工作,专门设置美术部,人员配备量不断增加。编委会把版面设计列为报纸采编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除日常设计工作外,改版、扩版等重要战役,美术部均被要求介入,委与重任。好版式还经常受到奖励。尤其是总编辑也十分关心版面设计工作,时常过问这方面事宜,经常提出新要求新课题,并多次强调,在版面设计上美编要大胆作为,如与文编意见相左,美编主导。这些,都为版面设计工作大开绿灯,给美编发挥才智提供了应有的平台。《福州晚报》几经变革,版式在不断变化,且日趋成熟。近年来,本报在版面设计上着重做好几点。

一、确立总体风貌

个性化的版面风格对报纸而言至关重要,但风格不是通过刻意制作就能达到的,也不是盲目地模仿与跟风就可形成的,而需要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定位。如《福州晚报》受检的版式就是抓住当时的时尚因素并结合自身特点,在不违背报纸基本特性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经认真论证后诞生的,在报型上选择了瘦身样式,版面力求色彩明快、空间适度,给人大气而不粗野、端庄而不生硬、儒雅而不纤弱之感。经实践证明,这种风貌读者能接受、专家也肯定。

二、制定相应规则

为了保证各版风格的统一和延续,就必需靠规则来维持。因此美术部专门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在字体、线条、图片、色彩、空间的运用上有统一标准,不仅美编掌握执行,也要求文编知晓遵守。在此基础上各版又有所侧重,时政类稳重、文体类活泼、专副刊类典雅,尽管如此,但都在总的框架内,因此整体还是统一有序的。

三、注重美编与文编的沟通

一个美观的好版面,既能表现出美编的技能,也能反映出文编的思维;既能体现出美编的创意,也能折射出文编的素养。因此,本报美编在工作中能够尊重文编的合理建议和设想,尽可能在版面上予以体现,对个别文编的偏执,也能耐心沟通,并以良好的版面效果来取得其信任。所以美编与文编的合作比较默契,这也正是《福州晚报》版面设计工作开展顺利的要素之一。

广告审核严格化

一张报纸的版面内容中,广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这方面对版面内容、版面审核的要求放松了,那么,整张报纸的质量就会大受影响。《福州晚报》长期以来始终要求广告经营部门严格遵守《广告法》及广告刊登有关规定条例,认真执行广告审查制度,对于广告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严把关。《福州晚报》的广告由报社广告中心统一经营,在吸引广告、审核广告、刊发广告等整个广告经营流程上,都设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定。从源头开始把关,对广告内容依法从严审核,确保报纸广告合法,坚决抵制不良广告,在控制版面差错率上狠下功夫,以提高整张报纸的版面质量。

《福州晚报》在广告版面管理上主要做法有:1.坚决依照《广告法》刊发广告,在承接广告过程时,从普通业务员接单开始,严格检查广告的合法性,坚决抵制具有错误导向的广告及虚假广告。2.层层把关,实行严格的广告审核制度。广告从下单到上版,要经过业务员、广告版面校对员、广告设计人员、广告审核员等多人审核。

审核流程进行明确分工,实行专人专职,专人专责。业务员从源头把关,明确广告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刊发广告单位的资格;版面校对员对广告版进行初级校对,对广告用语、规范使用汉语、错别字等内容进行校对;广告设计人员对广告版面上的错误进行准确更改,对广告版面进行美化编排;广告审核员最终对版面进行全面审核,并签发广告。在对内容的审核上,要求不论对待通栏标题,还是中缝、分类广告;不论是政策性大问题,还是不规范用字,都要一丝不苟,严格校对审核。

医疗广告在报纸的广告版面上大都占据相当大的份额。然而,近年来医药广告充斥着大量误导性广告,甚至虚假广告,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大大损害了报纸广告版面质量。对此,《福州晚报》的态度是,强调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坚决抵制不良、虚假医药广告。为此《福州晚报》付出了相当的经济代价,但是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公信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整改创新再提高

此次抽查《福州晚报》虽然取得好成绩,但我们觉得成绩固然可喜,专家们指出差错更值得珍惜。此次抽查发现的问题很有针对性,表明本报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报编委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进行整改:

一、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奖励和处罚力度

在执行各项制度,尤其是编校质量考评制度时,要求更加明确各个环节责任,坚决落实到人,绝不能留有漏洞。同时,加强版面规范用语用词用字(包括数字)教育。首先通报此次抽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指导采编人员进一步规范版面语言,提高全体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其次,邀请报社领导和一批资深专家讲课,印发实用学习材料,人手一册,集中一段时间开展培训。此类培训今后将不定期举行,使培训工作常态化。

二、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增加“三贴近”,进一步提高质量

本报从2006年元旦起正式改为4开报,目的是通过版面形式的创新推动版面内容创新。改版以来,版面质量和版式设计水平又有所提高,尤其市场零售量大幅度攀升。编委会要求全体采编人员保持这一良好势头,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精写精编,用优秀的质量吸引读者,拓宽市场,在争取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版式设计方面,美术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确定了整体风格统一的版式。新版式继承了原有的优点和特点,又结合时代潮流,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三、进一步规范广告审批制度

在这方面,一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践表明,那种不顾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功利思想和做法,势必导致不良广告泛滥、报纸质量滑坡,最终的结果就是报纸被读者、被市场全面抛弃。在对医疗广告的审核上,《福州晚报》将进一步实行比其他行业更加严格的审核制度。本报的医疗广告审核实行“三审制”,第一审由广告公司、广告下单门市部校对人员完成,主要对规范语言文字、修改违规内容等进行审核;第二审由医疗专业审核人员完成,要求客户提供广告批文及相关证明材料,要求客户提供同城其他媒体刊登的部分样报;根据批文对广告进行修改;第三审由广告总审核员、编辑部完成,进行最后审核签发。目前,广告中心正在深化细化三级审核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应责任。哪个环节出问题,哪个环节责任人必须承担相应经济和行政责任。此外,广告中心将加强广告人员版面用语培训,参加报社组织的培训班,提高广告版面编校质量。

第3篇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的再生资源,对于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国家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注重加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当下,注重科学的衡量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森林利用率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此,就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5902

0引言

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整的资源库、基因库、能源库,其可以维护生态环境,同时森林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在我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而努力的当下,分析和研究森林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从而有效的运用森林,这必然会优化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森林资源概述

目前对森林的概述,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说明。其中狭义的森林资源是指树木资源,尤其是乔木资源。而广义的森林资源则指林木、林地以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一切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

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森林资源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全人类造福,为了确保森林资源可以有效应用,联合国提出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和声明》对森林资源及森林土地应用方式提出了管理办法,以保证森林持续、有效的应用,促进当代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可以说,森利资源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环境系统,其具有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特点,这使得森林资源具有良好的作用。

森利资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维护自然环境平衡及人类生存生活空间。森林种类较多、层次结构较多、生产能力较强,可以为自然界提供能源、水资源、生物等,促使自然环境中生物体、水资源、大气等保持平衡状态。而人们生存生活所需的氧气、水都可以通过森林来供应,促使人们的生存生活空间良好。

其二,优化林内环境条件。森林中的生物生理代谢、生化反应、物理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改善林内的空气、土壤等环境条件,促使林木良好的生长。

其三,促进经济增长。森林可以作为人们生产木质产品、开发林副产品、创建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资源,促使产品有效生产,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2森林的生态效益分析

综合以上对森利资源的分析,可以确定森林资源具有多种作用,其可以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那么,森林的生态效益如何呢?相关专业人士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确定了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手段,即评估森林能为社会提供的巨大有效效益的程度。但因为森林生态效益所体现的社会意义远超于其所体现的经济价值。笔者在此从森林生态效益所能体现的社会意义角度出发,来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进行分析。

2.1涵养水源效能评估

综合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外涵养水源效能评估方法主要方法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通过河川调节径流、降低洪枯比等对灌溉发电等部门增加的效益,即为涵养水源效能评估值。利用此种手段所评估的涵养水源效能可以相对准确的、合理的、有效的得到涵养水源效能。其二,是探究相对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与森林同等涵养水源作用效果效能,计算效能所消耗的成本,这也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涵养水源效能的效益。通常可以利用水库等来替代涵养水源,对其效能进行评估。

2.2固土保肥效能评估

固土保费效能评估主要是对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因为森林可以对土壤进行防护,避免土壤流失。为了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科学、合理、规范的进行固土保肥效能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对森林所防护的土壤的肥料、效能进行评估,从而相对准确的、有效的评估出土壤养分,再根据当前土壤种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可以相对准确的计算出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2.3固碳制氧效益评估

因为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护自然环境和人们生存生活空间。为了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因此采用固碳制氧效益评估法来计算。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固碳制氧效益评估所应用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在具体进行固碳制氧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来进行科学的计算。固碳制氧计算的三种方法为:

其一,根据逃命作用和呼吸作用方程式来计算固定二氧化碳的量,在此基础上,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固碳制氧的效益值。

其二,利用实验来测定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在以此为依据,可以直接计算出森林的制氧的生态效益。

其三,对森林吸收氧气、释放氧气的特点,利用适合的数学模型,进而对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进行估算,相应的森林制氧的生态效益就可以计算出来。

2.4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

所谓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所包括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所提供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价值。正来说,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评估是从量化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量化生物多样性,进而确定生物多样性价值,这可以准确的、有效的评估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但由于目前对生物多样性量化还处在研究阶段,诸多实际困难的存在,促使生物多样性量化难度大,并且量化结果不够准确。所以,目前对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主要是采用探索性的价值核算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市场价值法、防护费用法、支付意愿法等。

2.5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评估

森林具有净化环境的功能,此项功能所产生生态效益较高。目前对森林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的评估主要是采用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评估法。具体的做法是对森林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噪音、消灭细菌等方面进行评估计算,以此来作为森林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3森林的社会效益分析

森林的社会效益的评估,主要利用两种方法来评估即消耗评价法和效果评价法。所谓消耗评价法是森林的社会效能发挥作用过程中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评估,可以确定森林社会效益的大小。利用此种方法来评估森林的社会效益,可以相对准确的说明森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良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效果评价法则是对森林社会效能所节约的劳动量和产生本地级差异收入进行分析,进而科学、合理的评估森林社会效益。总之,两者有效应用可以对森林社会效益进行有效的评估。

4结束语

在我国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下,注重科学、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良好发展。为此,明确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至关重要,这可以为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施莹,刘生冬,王鸿钧.森林资源及其生态与社会效益研究进展[J].吉林林业科技,2008,(01).

[2]张三焕,朱哲,李京花.长白山森林生态效益资产评估研究―以汪清林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2,(06).

[3]张颖.大兴安岭基于森林的绿色GDP核算及政策应用分析[C].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5.

[4]程平.浅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C].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2004.

第4篇

关键词:公路;经济社会效益;制约因素;对策分析

一、公路经济的内涵及表现

所谓公路经济,就是与公路有关的经济。其内涵包括公路与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有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在修建和改建公路期间,能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同时还可带动劳务用工、饮食服务、工程建材、商贸运输、劳务用工等一系列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增加沿线居民收入。二是公路建成使用后,随着交通环境改善、车流、客流量的涌入,会促使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间交流和地区知名度,产生聚焦效应,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三次产业将进入结构调整与高速发展期。

可见,新建或改建的公路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型的经济效益:一种内部的直接经济效益,即新建或改建的整个公路系统通过内部管理的不断强化,通过一系列创新的管理活动,使得自身所从事的公路在建设、养护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生产发展得以不断提高;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社会效益。也就是说整个公路系统能够进行的社会经济的相关服务能力。主要表现在其能够带给车辆、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公路交通环境,降低人们出行的时间和行驶费用。当然,二者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它贯穿于整个公路的生产活动各个环节的全过程。

二、公路经济相关制约因素分析

从公路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来看,制约公路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思想观念落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是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并没有彻底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这就束缚了公路各部门以及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次,半下放型的管理体制让公路系统的各个管理体制在具体的实施中失去了主导作用;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的结合点不能满足地方建设公路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事权和财权有脱节,无法满足其地方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公路建设以及养护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经济效益的发挥。再次,随着经济的膨胀,物价迅速攀升等因素,公路养护等成本不断增加;还有一些落后或者偏僻的地区,公路的级别不高或是人气不够,从而失去了市场的竞争力。再加上近年来公路系统当中各个部门的人员快速的增长,致使内部混乱、机构臃肿,在职员工的管理以及薪酬发放都出现很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路经济效益。

三、改善制约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对策分析

从制约公路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要改善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从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改变目前公路发展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实现公路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1、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提升人员素质。观念的转变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观念的转变要从全员做起,通过单位组织收听讲座,交流讨论会,提供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人员的业务学习,将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到新的台阶,改变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树立用新型的市场经济观念,以此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思想,让这些创新思想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有效提升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引用先进技术,提升公路经济社会效益。保质保量完成公路项目建设,技术力量是关键。首先,在公路的设计和建设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公路级别既能能有效地减少成本,也能减少后期养护与管理程序。其次,利用现代智能技术,能准确检测公路上发生的一切状况,能有效地减小运输事故的发生,保持公路运输的畅通无阻。最后,利用专业人才的知识理论和丰富经验,利用新的设计方案把公路的运行线路进行等级提升的同时进行线路取直设计,能有效地节约运输时间和交通运输里程。总之,在公路系统中全面推进技术改革,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公路的经济效益。

3、完善公路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发挥公路经济管社会效益的重要依据和保障。管理层面不仅要完善传统的管理制度,还要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还要有一个合理规范的的组织和管理机构,还有就是,我们还要依据具体的特征来制定相关的并且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只有因事不同而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这样的高速公路组织机构才更规范性,主要公路的规章制度规范了,这样就更能提高公路经济社会效益。

就现在而言,伴随着公路营运事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的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颁布的法律法规在公路的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公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为依据,还要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来决定什么方法可行,并通过具体的实践经验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4、制定科学的管理方式。为了促进公路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就需要科学的管理公路系统,强化公路的建设与养护工作。建立适合当地公路行业状况的行业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公路系统内部的积极性;从技术、人才、设备等设施及资金上保障公路处于良好的养护状态。对公路的建设以及养护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当把握编制科学以及均衡合理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其最大程度的投资效益。在管理程序方面,科学的制定管理措施,分工明确、有效制定奖励机制,可以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另外,应对公路其内部的发展潜力进行深入的挖掘,对公路进行养护时应当进行公路人员、组织、设备以及资金等各方面的准备,确保公路养护能够正常有效的进行。

5、重视整治公路周边环境治。重视公路周边环境的治理,要及时改善公路周边的噪声污染,水源污染以及空气污染。包括派人清理公路上产生的垃圾、灰尘、污水以及非公路标牌等。在公路两边栽种树木,以免公路垮塌以及坍陷,从而更进一步巩固公路的防护安全。结合实际条件在公路上设置消音带以及种植绿化带等以控制环境污染。公路部门也要加强公路周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气,废烟是否超标,如发现违禁者须采取果断措施给予制止。另外,公路部门还应定期做好整修边沟,更新交通设施、粉刷桥涵以及美化隔离带工作。

6、拓展公路的产业链条,促进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公路系统应该根据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公路系统的内部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发展公路自身系统以外的其它产业,以新的理念、新的形式建立公路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公路开展沿线区域的互动发展,有效地实现临近的县市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这可以大大的扩大市场,带动沿线的经济以及旅游业或者其他行业的而快速发展,这样既能提高公路系统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公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中的主动脉,其中心任务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回报,实现经济的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公路营运自身的营运能力,依靠其整体效率的增强,来发掘出新的效益增长点,才能让公路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公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作者单位:阜新市交通局直属分局)

参考文献:

[1]王敬娟.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运行质量[J].理论界,2007,(09).

[2]李欢欢,贾元华,宋广辉.环城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城镇化影响分析[J].综合运输2003.01

第5篇

一、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应是平等的

所谓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与一般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所谓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社会文化娱乐范畴。

由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做为相区别的一面,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应是平等的。可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本能地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涂上了色彩,分出了等级。受其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础,势必影响体育社会效益的实现。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有27.5%的人认为体委部分领导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1〕因此,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研究的领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

1.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

在这里,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即以利益为杠杆,通过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因此,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由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其他国内大公司,个人投资兴办的一些商业性俱乐部、网球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健身娱乐中心等体育产业。这些投资主体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他们经营体育的目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占领市场,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薪聘请外藉球员、本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培养二、三线梯队等,目的当然是服务于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但体育产品之所以能走向市场,成为商品,从某种角度而言,恰恰是因为它的公益性。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综观当今体坛,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种金光闪闪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业纷涌而上,竞相为之大洒金钱。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当然不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公益性,而是把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当做可利用的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让体育充当出色的广告载体,获取超额利润。像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驰公司的信条就是:对体育界投入的钱越多,获取的利润越多。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体育劳条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带动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开辟和繁荣,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而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2.78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亿美元,身价之高令人咋舌。

再拿发行体育彩票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给体育带来滚滚财源。我国“自1994年3月起,截止到1996年底,已顺利发行了22亿元的体育彩票,除百分之五十直接用于返奖外,共筹集资金6.6亿元。”〔2〕主要用于落实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放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充分显示“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为最终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从宏观而言,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宏观而言,体育产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其基本任务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生产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的比重。这一点我国体育法第41条已做了明文规定,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这里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无疑是英明正确的举措。但笔者认为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我们鼓励微观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有些人看来,如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势必会产生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金钱至上、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就会牺牲体育的社会效益,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上述问题似乎就可以避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国家把追求利润当作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顾体育的社会效益。比如,在全民健身方面,我们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美国推出《健康公民2000年》,加拿大推出《积极人生》,英国推出《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他们颁布的时间似乎比我们更早。在计划的操作实施方面,我们有实施的步骤,他们更有完整的目标体系。以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为例,该计划700多页,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其中包括3个总目标,22个子目标,47个次子目标和300个再次一级的目标。这些规定似乎并不亚于我们。

至于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也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国家坚持把体育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样产生了为名利服用兴奋剂,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等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潮。这都有力地说明了,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否就必然牺牲社会效益,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完备。市场经济是利益的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的经济。在微观经营中,谁都可以为追逐利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前提必须光明正大、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即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去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就能妥善地处理宏观与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系。

总之,在看待和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从思想观念上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从理论研究上分清宏观与微观不同的领域。

注释

第6篇

一、引言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物质条件和公共服务。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基础设施部门的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不一致,其私人部门成本不能得到完全的补偿。《201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与基础设施相关的能源、交通和环保三个行业201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合计为66945.8亿元,而这三个行业当年增加值合计仅为35119.7亿元。如果仅从经济收入的角度考察,显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部门的效益并不理想。然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的重要性在于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私人部门的经济利益。因此,与经济效益相比,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进行考察能够更好地反映其运营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确定,以论证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为目的的社会影响分析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认可,并逐渐发展成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施国庆等,2003)。最初的社会评价关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目的是尽量降低负面影响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薛晓娟,2005)。但是,随着基础设施项目对社会发展的有利影响不断显现,其社会效益(正面影响)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吴宗法等,2002;ZhangXiaobo等,2004;Uchimura等,1993),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减贫效应和就业效应的研究逐渐成为重点领域,如有学者分别检验了印度、中国各地基础设施的减贫效应(Fans,2002;Kwon,2000;高颖等,2006;鞠晴江等,2006),还有学者检验了基础设施的就业效应(Piyapong,2009;郑振雄,2011),所使用的方法包括C-D生产函数法、动态面板模型、CGE模型等,所涉及的基础设施领域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主。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从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环保乃至土地增值等更加广义的范围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杨二杰,2010;郝志平,2004),并有学者尝试进行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模糊综合评价(孙康等,2012)、模糊层次分析法(李庆瑞,2005)、神经网络模型(骆有隆等,2004)和系统动力学方法(王宇宁等,2012;梅鸣等,2005)等。已有对于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的评价并不系统和全面,研究的领域也存在局限,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领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是其公益属性的基础,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进行评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其运营成果,为建设和运营策略的选择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经验(李忠富,2009),将DEA方法引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评价研究中,采用基于二级目标函数的DEA交叉效率模型,以我国35个大中城市为样本,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研究。

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效益指效果和利益,其本质是反映一种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社会效益是指一项工程对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等社会福利方面所作各种贡献的总称,是从全社会宏观角度来考察效果和利益。因此,本文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定义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对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等社会福利所做的各种贡献,反映基础设施部门资源利用、劳动消耗与全社会发展有益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动力设施、水资源和供排水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和防减灾设施六个子系统(陈仲常等,2010;潘胜强等2007),其社会效益的发挥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收入效应。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为其他社会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条件和中间产品,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加,并直接表现为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就业效应。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带动社会就业,一是本部门经营管理活动所需要的直接人员投入,二是通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新增就业,三是作为市场交易的“剂”,为再就业提供便捷条件,从而提高了再就业率。(3)减贫效应。一方面,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涓滴效应提高了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提供了条件,从而提高了城市低收入者及农村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4)潜在效应。除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等作用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还通过提升人口素质、发挥品牌效应等方式提高了城市的软实力。本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进行考察,选择的指标力求全面反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水平及其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有益成果。综合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中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和基础设施社会效益分析的指标,结合本文实证方法的适用性及数据的可得性,建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投入指标由三部分组成:反映基础设施部门资本投入的指标x1;反映基础设施部门劳动投入的指标x2;反映基础设施部门存量设施投入的指标x3-x8。产出指标的选取综合考虑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发挥社会效益的不同途径以及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关标准,包括反映国民收入总体状况的指标y1;反映全社会就业状况的指标y2;反映低收入者收入状况的指标y3;反映人口素质的指标y4。

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的动态评价

(一)样本及数据考虑到样本间的可比性,本文选取全国35个大中城市作为评价单元,利用35个城市2008~2012年的面板数据来考察其社会效益状况。相关指标数据取自相应年份《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相关城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的总体分析本文运用对抗型交叉效率模型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进行评价,MATLAB7.11.0软件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1.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分析由表2可见,与传统CCR模型相比,利用DEA交叉效率模型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中不存在多个决策单元同时有效的情况,且各年份效益水平最高的城市效率值也没有达到1,说明其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比并非完全有效,社会效益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样的结果更符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2.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对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可知,2008~2012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总体状况不佳,各年份效率均值较低,即使均值最高的2008年也仅达到0.385。2008~2012年的5年间,中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整体状况无明显改善迹象,如果不考虑期间的轻微波动情况,其总体呈现下降趋势。3.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与经济增长的背离2008年,中国政府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实施4万亿刺激计划,这些资金大部分投入基础设施领域。经过5年的运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事实证明大规模刺激政策成效显著。但实证结果显示,5年来公共基础设施最重要的作用———社会效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这表明,大规模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虽然保证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却没有因此得到提升,或者说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体现在社会发展方面。这不仅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部门效益改善问题,而且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

(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的区域差异分析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社会效益状况进行分区域考察,结果显示,2008~2012年,属于中部地区①的8个城市整体效益状况最好;属于西部地区的11个城市整体效益状况最差;属于东部地区的16个城市效益状况介于两者之间。从总体趋势情况来看,2008~2012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早,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的发挥也比较充分,目前处于边际效益递减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较中西部地区为弱;而受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尤其是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公共基础设施对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渐达到最佳效果;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原因,尽管近年来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基础设施水平仍然明显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尚未显现,也正因为如此,西部地区处于边际效益递增阶段,公共基础设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由图2~5可见,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遵从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说明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明显优于中东部地区,说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对于西部地区减少贫困的作用十分显著;中部地区潜在效应显著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且与社会效益的结果一致,说明潜在效应对于社会效益的贡献度相对较大,这一结果与当前社会发展更注重软实力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的个体差异分析从具体城市来看,5个一线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均不理想,2008~2012年历年排名均靠后,除了广州和深圳的排名相对较好且表现出缓慢上升态势外,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历年排名几乎都在30名以外且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另一个直辖市重庆的排名情况也不乐观,在考察的5个年份中,有3个年份排在末位,但最后两年的排名有提升趋势。表现较好的城市大多为二线城市,其中,郑州市表现最好,在考察的5个年份中有3个年份排名第一;福州、济南、南昌3城市历年排名均较理想;另外,合肥、西安两个城市在考察期间表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三线城市中,呼和浩特表现最好,历年排名较靠前;乌鲁木齐在考察的5个年份中排名几乎全部在30名以后。总体来看,各城市间的差异有逐渐拉大的趋势,2008年,表现最好的郑州市与表现最差的重庆市之间效率值的差距为0.368,到2012年,表现最好的长沙市与表现最差的乌鲁木齐市之间效率值的差距扩大到0.3795。上述情况表明,在一些城市中,存在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的现象。结合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这3个直辖市的人口规模均达到或接近千万级水平,说明一些大型城市由于承载了过多的发展压力,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对于庞大的社会需求而言仍然表现为相对不足。

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的聚类分析

社会效益评价问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为效益低下的决策单元提供改进的目标和方案,考虑到被评价单元在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规模上可能存在的差异,本文借鉴以往研究中采用的聚类分析方法(郭磊,2011;胡倞,2013),根据投入指标对被评价单元进行分类,将具有相似投入规模的决策单元归为一类,每一类中以效率值最高的决策单元作为其他决策单元调整投入结构的标杆。以2012年为例,中国35个大中城市按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规模进行聚类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见,投入规模相似的各组中不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标杆城市的选择以及其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的改善提供了可能。传统分析认为,导致决策单元无效的原因可归结为投入规模与投入结构的扭曲,那么对于投入规模相似的各决策单元来说,导致其效率差异的最可能原因就必然是投入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对于相对低效的城市来说,调节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应能改善其社会效益状况。根据上表,广州、南京、济南和长沙可以被选择为各组的标杆城市,作为同组中其他城市调整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在短期内改善其社会效益状况的标准。对投入指标的分析表明,中国35个大中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且大致遵循从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递减的规律,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规模具有一定正向影响。但是,聚类评价结果显示,与投入规模较低的城市相比,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规模较高的城市社会效益状况未表现出明显优势。例如,投入规模相对较高的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明显低于投入规模相对较小的长沙、郑州、福州、石家庄等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一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与投入规模存在不协调现象。分析原因,本文认为,除投入结构不合理外,与快速增长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相对不足是导致其社会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对于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而言,其社会经济发展压力过大,导致公共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相对不足。同时,基础设施的相对稳定性、规划的系统性和建设的长周期性也客观限制了其发展速度,无法随投入规模的提高而及时调整。对于这些城市,只有采取功能疏导性的政策措施才能有效缓解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低下的状况。

五、对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状况仍有待提高,统筹兼顾区域、城乡基础设施发展是改善其社会效益的根本途径。

(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证研究表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具有更好的社会效益,且处于边际效益递增阶段,因此,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能够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对于贫困状况严重的西部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更有助于贫困人口的就业和增收,不仅能够间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也有助于该区域的社会稳定。另外,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格局在我国已经持续了若干年,随着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的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战略起点。

(二)推进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导致部分中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低下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功能性矛盾,越是发达的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强度越大,即使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已经达到了客观条件(土地、能源等)允许的上限,也无法完全满足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从而使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表现为一种相对不足,无法实现支持社会快速发展的目的。这种情况下,功能疏导性的措施应该被用来改善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低下状况。一种有效的做法是通过加大对城市周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其分担城市的部分承载功能。与城市中心相比,小城镇虽然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但也因此拥有更高的边际收益。加大对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是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政策调整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

第7篇

关键词 大型医疗设备 社会效益

站在医疗机构的角度考虑,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治疗手段及药物的确能够有效提升医疗质量;但是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医疗费用过于高昂,很多患者都无法承担治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这也是现在“看病难”这一社会难题发生的主要原因。[1]医院引进大型医疗设备,的确能创造出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同时需要相应的医疗政策支持及加强医院设备的管理工作来保证其效益的实现,真正做到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民众谋福祉。

一、大型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

医疗水平是评估一个医院医疗质量的核心要素,其中就包括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大型医疗设备是医学研究在临床实践领域应用的一种方式,是医学研究实用化的主要手段。因此,医院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保证院内医务资源跟得上医疗技术发展的脚步,设备的更新也是必需的。总而言之,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具有以下社会效益:

第一,对于医院来说,引进大型医疗设备的确能大大提升其诊断的正确率和治疗效果,能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医院作为具有福利性质的机构,其发展必须站在民生的角度上。引进大型医疗设备具有长期效益,是医院变革的必经之路,比如临床诊断设备的更新就经历了“X线片CTMRI”的更新过程,使得医院的疾病诊断正确率不断提升,这就是先进医疗技术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对于医疗质量提升的最直接的证据。

第二,引进大型医疗设备可以推动医院资源配置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医院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意味着相关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自身医学素质,才能够熟悉设备的各类使用注意事项,从而胜任新设备的使用职责,这对于医院整体医疗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医疗设备管理质量,医院应该引进临床工程师,专门负责各种大型医疗设备的日常养护、维修工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以免出现误诊、漏诊或者是治疗过程中仪器故障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状况。

二、大型医疗设备的合理使用

(一)追求设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引进大型医疗设备,并不意味着就能创造较大的社会效益。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发挥设备的价值,还需要依靠医院医护人员的努力。虽然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两个概念,其受益群体不同,但是可以通过提升经济效益的方式来扩大其社会效益。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发挥其真实作用,为医院创造良好的口碑,获取患者的信任,平衡设备使用价值与医疗费用这两个点,尽量提升设备的利用价值,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

(二)确保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合理使用

据临床数据统计,我国CT配置率为3.45台/百万人,MRI配置率为0.85台/百万人,这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而设备利用率不到50%。[1]虽然引进大型医疗设备是医院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这种设备闲置情况是比较不合理的,徒增养护维修费用,间接地降低了大型设备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价值往往体现在病情较为严重的疾病诊治上,但是这一类型疾病的发病人数相对较少,所以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大部分时候都不会选择使用这一设备,从而出现了设备使用率比较低的情况。加强各个医院的合作,共享医疗设备,将设备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对于民众而言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

(三)加强设备管理,培养相关技术人才

引进的大型医疗设备必须由相关医学技术人才来使用,并且进行日常养护维修,才能真正保障其使用价值。医院在引进医疗设备后就应该培养相应的技术型人才,以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同时由专门的临床工程师负责设备的日常养护与检修,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问题,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具有诊断功能的医疗设备来说,出现故障没有及时发现就可能会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患者很有可能因此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对于一些具有治疗功能的医疗设备来说,由于没有替代设备,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故障就很有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比如血液透析治疗,由于其疗程是相固定的,没有及时治疗的患者很有可能因为肾脏功能不全而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三、结语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上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医疗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尤其是一些由国外进口的大型医疗设备,通过对先进医疗技术的使用,将设备的应用效果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2]可以说,购置大型医疗设备是医院发展前进的必然途径,但是对于医院来说,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并不一定就能获得相应的医疗效益,我们必须综合各方因素分析大型医疗设备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只有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使用率,才能真正保障设备购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为辽宁电力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文体中心的改革是一个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受着内部各种因素制约,也受着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及外部各种其它因素的制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强化社会效益是文体中心的立足之本。

一、明确性质,找准位置

关键是找准文体中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位置。坚持文体中心事业单位的性质,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紧紧依靠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有所作为,这是我们文体中心得以生存发展的“金字招牌”,是我们立足之本。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文体中心也要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体制上也必须进行改革。但我们改革的目标是把文体中心建设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文化事业单位,而不是改变其性质。

二、认清优势,发挥作用

文体中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不但应该而且发挥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我们文体中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最大优势。其他任何高档次,超豪华的娱乐设施都无法与之相匹敌。文体中心不能办成单纯的娱乐场所,要重视发挥文体中心的宣传教育功能,要保持公益型的服务和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体中心始终要坚持“两为”方向,不能办成“贵族俱乐部”,它的大门要始终朝着广大人民群众敞开。“围着中心转,按照职能干”,文体中心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主要体现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体现在培养“四有”人才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目前很多地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的有益尝试,但从根本上讲,直接为经济搭台唱戏不是文体中心的主要任务,不能把文体中心办成某个企业或某些企业的从属部门。文体中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但是现实的,而且是一个长期发挥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要有长远战略的目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求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

三、保住阵地,再图发展

我们现有的文体中心场所,是我国群文事业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十分宝贵的国办文化阵地。尽管多数文体中心阵地并不十分宽裕,设施还不十分先进,而且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也还不可能一下子就那么先进“现代化”起来。但是,这是国家多年来投资的积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十分珍惜,要把它做为“金不换”的场所,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十分冷静地看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文体中心出现了阵地流失现象,有的把大部分场地出租给外商或经济部门,有的被其他部门所挤占,自己无法存身,业务干部人心不稳。有的人把上述情况称之为文体中心、文化站的的“滑坡”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客观地分析,一些文体中心为了解决经费困难,出租部分场地,渡过难关,本也无可非议。但是我们认为,这里要坚持几条原则:一是文体中心的主阵地或者说是多数阵地不能出租经商,保证群文活动场地使用,做到“文不改姓”;二是出租场地是短期行为,是过渡措施,期限不宜过长,待文体中心的经济实力雄厚,还是应把它收回来;三是有条件的文体中心要尽量争取扩充自己的地盘,让群文事业越干越兴旺。

四、立足根本,树立形象

文体中心开展以文补文、多种经营活动,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给文体中心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说是历史的进步,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认为,从文体中心的长远发展来看,办商店、办企业并非上策,它只是解决经费困难的措施,因为文体中心毕竟姓“文”而不姓“商”和“工”。文体中心要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上作文章,最终还要在“文”上找出路。文化经济是个巨大的市场,有着广阔发展前景,一旦文体中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产业,不仅能够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且也能够为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从整体上讲,文体中心搞的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均不以盈利为目的,扛起“国”字号大旗,在全社会树立起文体中心公益性的良好形象。

总体上讲,文体中心的改革和建设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一致、与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改革增强文体中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广大群众服务的能力,促进文体中心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9篇

一、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追求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普遍加快,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物质追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普遍得到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的艺术修养得到了普遍性的提升,美术艺术也就逐渐的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了人们文化追求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普遍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因此时间也就更加的富余,所以现在的人们有了大量的时间来关注自己精神生活的建设。美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进行渗透后,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从目前的美术形式来看,雕刻、剪纸、泥塑等民间美术作品不断的涌现,而且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绘画、摄影以及书法作品等都成为了现代化装饰的重要物品。通过这种各样的美术作品,人们的艺术情趣和生活的乐趣得到不断的丰富,而在形式丰富的多样化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享受也在进一步的提升。

二、提升群众的审美品位,提升美术社会效益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环境里,人们的生活和美术建立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有效的提高的群众的艺术品位,而且还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在不断的美术熏陶下,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从本质上而言,艺术鉴赏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可以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的观念,通过艺术鉴赏,个人的身心都能够受到艺术魅力的影响。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虽然个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鉴赏能力存在的较大的差异,但是每个人的审美都具有自己的细腻性和独到之处,面对同样的美术作品,不同人的审美感受也是不一致的。

在不断的鉴赏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能力会越来越高,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也会普遍的增强,这种现象的产生和艺术品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人们的艺术修养会逐渐的提高,鉴赏能力也会显著的增强,通过鉴赏活动获得的人文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升。综合来讲,美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可以带给人综合的感受,通过鉴赏体悟,美术作品会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以说,美术活动的突出社会效益,就是提升了群众的审美品味,深化了社会审美。

三、繁荣群众的美术创作,展现艺术魅力

美术活动的社会效益,体现的另一个方面是可以繁荣群众的美术创作,进而展现出艺术的魅力。在目前的生活中,美术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渗透,而这种渗透对于群众美术创作而言非常的有利,通过这种渗透,人们的艺术创作可以更加的丰富,而美术也可以成为人们艺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在我国的黑龙江和陕北,人们对与剪纸艺术的喜爱异乎寻常,就连老人和小孩也对此项活动非常的喜欢。在不断地发展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在冰雪大世界中,冰灯、冰雕以及雪雕等美术作品成为了人们较为喜爱的对象,随着这些特色资源的雕刻产品的产生,摄影也成为了现代人追捧的对象。从东北地区的风光摄影作品中,既能领略自然风景,又能感受人文情怀。总而言之,在美术活动不断向生活渗透的过程中,美术的社会效应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打造群众美术艺术精品,产出更多艺术作品

打造群众美术精品,产出更多艺术作品也是美术活动社会效应的重要体现。目前,人们的艺术追求得到普遍的提升,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前景较好,所以其呈现出勃勃发展的态势。就现在发展的情况而言,优秀美术作品不断地产生,而且获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其中有些作品,更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比如我国北方的木板年画,其发展历史悠久,其中最为有名的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题材广泛,制作技艺精良,通过浓重的色彩对来体现鲜明的特征。就其作品来看,不仅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甚至连博物馆或者美术馆都进行作品收藏。

第10篇

一、拓展群众文化审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美术活动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为人们带来精神享受。美术创作者在艺术活动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更多的欣赏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在鉴赏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品位都能得到较大提升。由于各人审美标准与观察侧重点不同,审美的过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是因为各人的审美观存在差异,能与创作者产生共鸣的大多是有过相似经历或感受的人。因此,在审美过程中,很多经历相似的人会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关部门只需进行适度引导,就可以很好地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丰富群众文化内涵,提高公众文化修养

在人们普遍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大环境下,美术中的书法、国画等表现形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不同于专业化的美术活动,群众美术活动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大众化的特点决定了群众活动中的美术活动更具广泛性。美术活动与其他的艺术活动相比,其参与性和普及性都比较高,不受场地和年龄的限制,各个阶层的群众都可以参与,这就令群众美术活动具有广泛的参与基础。参与基础的广泛决定了其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所以,加速群众美术活动的建设,能够以点带面地丰富群众文化内涵。群众美术活动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现象,作为提高群众文化修养的主要阵地,必须受到正确引导。群众文化贴近生活,举办群众美术活动有利于开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众文化修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群众美术的创作任重道远,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开拓发展的新思路,才能把群众美术工作开展好。

三、繁荣群众文化创作,保护民族民间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主要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也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河北省具有独特、丰富的地域文化,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等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享誉海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技艺不断受到冲击,一些开料、工具制作等技法濒临失传,模型也不再制作。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传统主题的制作越来越少,这对传统民族民间技艺的保留与传承也造成了不少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多为师徒形式,通过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相传。这些传承人承载着祖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这些人的辛勤劳动,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走向消亡。因此,必须重视这些文化传承人的利益,为其解决后顾之忧。此外,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创新。在群众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与民俗礼仪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繁荣群众文化创作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只要群众热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一定会有“活”的传承,从而实现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有效保护。美术源于生活,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美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美术活动在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关注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我们也要兼顾群众文化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作者:郭芳 董君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第11篇

我国城镇建筑能源消耗按其性质可分为如下五类:

(1) 北方地区采暖能耗

(2)除采暖外的住宅能耗(照明、炊事、生活热水、家电、空调)

(3)除采暖外的普通公共建筑能耗(办公室、中小型商店、学校等)

(4)除采暖外的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写字楼、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等)

(5)工业建筑能耗

采暖能耗占北方地区建筑能耗的50%以上。在实施建筑节能标准之前建造的建筑冬季采暖平均热指标在30~50W/m2,为北欧相同气候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2~3倍。通过改进建筑设计、加强围护结构保温和有效利用太阳能,可使此部分建筑能耗降低至1/2甚至40%。目前北方城镇建筑近60%采用不同规模的集中供热系统。由于调节不当导致部分建筑冬天太冷夏季过热,开窗散热造成的热量浪费平均为供热量的30%以上。部分小型燃煤锅炉效率低也是造成能耗过高的原因之一。通过建筑保温、管网系统调节、提高热源效率这三方面的改进,我国北方地区采暖能耗至少可降低60%~70%。

除采暖外住宅能耗中的用电量为10~30度/(年.M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呈上升趋势;生活热水能耗在大城市中也逐渐加大。推广节能灯和节能家电对降低住宅电耗有重要作用;改进建筑设计、降低夏季空调能耗,也可以使住宅电耗减少3~8度/年.m2,及时开发和推广高效的生活用水装置,可避免由于生活热水需要量的不断增长所导致的住宅能耗的增加。若是商业建筑,因为集中时效的负荷增加,相比较民用建筑,其建筑能耗更大。

普通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性质综合分析看,其照明和电器消耗能源更大。改善建筑设计可降低空调和照明能耗,推广节能灯具及其他用电设备可减少电耗,这两项措施应能使此类建筑能耗降低30%~40%。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公共建筑目前仅占城镇总建筑面积的5%~7%,但其用电量为100~300度/(年.M2),为住宅建筑用电量的10倍以上,还不包括采暖,数字很是惊人。在我国大中城市,此类建筑的总耗电量大于全市所有居民住宅的总电耗。“九五”到“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是住宅建设,但目前已逐渐转向大型公共建筑。这些将导致建筑用电量的急剧增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这部分能耗的增加。大型公共建筑中,空调用电占50~60%,照明用电占25~35%,其余为电梯和办公电器设备用电。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的平均能耗值高于日本水平,与美国的平均值大体接近。然而调查表明,我国同一地区同一性质的大型公共建筑,电耗差别最大可达一倍。因此对于电耗低的大型公共建筑来说,也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在当前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产生创新性突破,也可以使这部分的电耗降到目前的50%以上

在我国,节能50%住宅的投资增长率一般可控制在10%以内。例如重庆市天奇花园为国家级节能示范工程,该工程节能率超过50%,经测算其节能投资增长率为7.5%。下面我以我市滨河花园小区为例,对建筑节能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以详细说明:

下表(表1)为我市滨河花苑9#楼节能65%工程的投资与基准住宅投资相对比的结果。

注:1、此为莱芜滨河花园小区9#楼工程,建筑面积4500M2,五层+底层储藏室+顶层阁楼。

2、此工程节能达到65%标准。

3、该工程总投资652.5万元。

4、折合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增加造价122.6元,占总投资的8.5%。

(2)投资回收期

回收期越短,经济效益越好。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一般不超过10年。莱芜市滨河花园小区9#楼工程静态投资回收期为:冬季供暖费节约费用:19.7*4500*60%=5.32万元,夏季节约空调费用:5*6*120*0.54*34*60%=3.96万元.每年总节约费用为:5.32+3.96=9.28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5.17/9.28=5.95年

(3)节能收益

节能收益是指建筑由于采用节能措施而带来的能耗收益、运行维护收益和舒适性收益的总和。其中能耗收益为最直观的收益。

(4) 建筑节能技术的社会效益

第12篇

[摘要]:以推广城市户外公益广告为探讨对象,介绍了中国农谷如何提升城市形象,需要从城市形象的统一设计及推广,城市公益广告的创意要有新突破、城市户外公益广告的主题要善于服务于社会等新的理念。

[关键词]:形象 视觉 创意

中图分类号:R3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户外公益广告,简单的说就是在放在户外给人们看到的公益广告。而通常我们所指的城市户外公益广告则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城市形象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向大众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无经济效应的广告,城市户外公益广告在传播城市形象、构筑城市品位和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能美化环境,给人以教益,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对于普及法律、科学、卫生、社会公共道德等城市精神文明方面具有特有的作用。2010年,湖北荆门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家岭·中国农谷”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农业部审批,2011年湖北省对中国农谷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将中国农谷作为荆门发展的重点战略。2011年,湖北省首次开展了城市管理工作的评比,以中国农谷著称的荆门市在评比中结果不如人意,在对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沿街为市、绿化缺失等问题上,现有的城市户外公益广告杂乱,根本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做为刚刚兴起的中国农谷,城市户外公益广告如何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我认为可以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其一:城市形象的统一设计及推广。公益广告的主题主要是针对城市市民的,的形式也集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因此在城市的形象推广上,最能体现城市形象的就是城市的户外公益广告,公益广告宣传,要多多利用广场休闲空间、商场外墙、社区文明服务栏、高架桥身广告、窗口服务场所、建筑工地围墙、高校校园等宣传阵地,让公益广告助推城市文明,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文明城市氛围,有的城市就靠户外公益广告提升了整体的城市视觉形象,例如重庆市,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城市户外公益广告创意作品,并且征集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现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作品,使得人们对人文重庆的文化内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荆门作为楚文化的代表,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可以考虑以“新兴农谷、人文荆门”为主题,设计一批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户外公益广告,向全国推广荆门,设计元素可以以凤纹为形象,围绕新型农业化、城市旅游、人文荆门等来表现。根据这样的战略目标我们可以考虑从体现城市人的形象,城市环境的形象,城市人文内涵,旅游开发等等方面以中国农谷的特定内涵来设计统一的城市视觉形象。例如:表现城市人的形象,可以涵盖城市人的态度、仪表、品行、素质、作风等,以中国农谷的统一主题进行推广。城市环境的形象,包括城市的建筑、装修、绿化等,从今年开始,荆门市政府对临街的门面进行了装饰性的整顿,如果考虑以中国农谷的视觉形象融入装饰中,效果统一而又有特色,就能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这个建议是值得应用。同时做为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荆门市,也可以考虑围绕中国农谷,推广旅游产业和绿色的农产品。

其二、城市公益广告的创意要有新突破,重点宣传城市—中国农谷形象。现在,荆门市的大街小巷,户外广告成为不少地段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各式各样的户外广告形式如路牌、灯箱、霓红灯、店面招牌、橱窗交相辉映;报亭、商亭、站亭新颖别致,大屏幕投影、户外液晶显示器不断翻新,这些都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然而,作为真正能起到宣传城市形象的户外公益广告却很少见,更谈不上有创意上的突破,作为荆门城市的市民,我想,既然宣传中国农谷的形象,就可以考虑以此为设计点,重点推广城市新农村、新型农产品以及人文的特色。如今,市政府每年会在4月组织油菜花节,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以油菜花为设计元素推广城市形象,设计一批户外公益广告作品,安放在节日的现场,这样直观的演示,经过多次的重复后(每年都举办),会在市民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也可以考虑在住宅小区,主要交通干道,展现城市户外公益广告“自然农谷油菜花节”,以特色的主题来提升创意,推广城市形象。还要值得注意的是户外广告的展示的主要是瞬间的视觉效果,如何在瞬间把握住受众的视线,吸引人们的关注是户外公益广告设计创新的关键所在,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把握住视觉要素中的吸引人视线的第一要素色彩,其次要力求画面简洁、文字易读易记、图形风趣幽默,使之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还要注意户外公益广告创意和新媒体、环境以及在户外的展示效果等等。

其三、城市户外公益广告的主题要善于服务于社会。公益广告关注人们的良知,提倡社会公共道德责任,其核心在于创造社会效益,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公益思想的传播,并引领大众的自觉公益行动。然而由于经济效益的作用,做为发展中的荆门,真正的户外公益广告却很少,只能在有些学校、住宅小区可以看到零星的公益广告,其表现的主题虽然和人们生活有关,但作品直观性太强,没有内涵,也就无法发挥其作用了。那么。如何服务于社会呢?例如住宅小区,在人们上下班等出入的必经之地,安放一些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爱护公共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以中国农谷城市形象推广为副标题,这样的设计作品经常被市民观看,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例如,在有某些疾病发生时,以最快速度告知人们如何做、如何应对,图文结合设计,简单直观。如义务献血车的流动,车体上附上中国农谷形象标识,既服务受众,又可推广形象等等,这些都值得考虑。此外,还要考虑城中村的户外公益广告,改善其分布及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要重视城中村及工业园的户外公益广告建设,积极引导,加大投入,更大范围的服务于社会。

最后、充分发挥城市市民的作用。城市户外广告发展不仅牵涉政府管理体制、政策等相关问题,而且牵扯到市场运行规律、城市环境协调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要推动城市户外公益广告发展,就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政府、社会团体、广告(企业)主、市民“多位一体”利益,共同承担起公益责任。在多位一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市民,其主要领导责任的是政府,也就是说,政府是城市户外公益广告发展的主要领导和协调力量。当然,城市形象的推广和建立,不能仅仅靠市政府的工作人员,也不能只是依靠社会工作者,它需要全民主动的参与与建设,特别是做为知识领域的高校,更应该发挥其主动作用。另外,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倾斜性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主动公益广告。首先可以考虑对公益广告的广告(企业)主实行优惠政策,对于经常参加慈善及长期投放公益广告的企业或社会组织,给与广告管理费的一定减免,来鼓励对城市公益广告做出贡献的企业和组织,或者直接制定条例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按比例,在达到一定数量的公益广告后,给与商业广告有利的展示空间。再者可以考虑对户外公益广告的企业团体给与鼓励政策,在公益广告方面有贡献的广告经营公司给予奖励。最后可以考虑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主题,请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城市户外公益广告作品,给与其展示的空间和相关经费,这些都能推动城市户外公益广告的发展。

公益广告作为现代精神文明的产物,它在宣扬社会道德规范,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的人文形象,在社会中越来越起到良好的作用。做为新型的城市中国农谷荆门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城市户外公益广告,发挥其社会效应,大力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新型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