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时间:2022-06-29 19:1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命教育

第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 内涵 辨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30—02

生命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已有10多年,无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所发展。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命教育只能说处在起步阶段,实践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上也不够深入。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也是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就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一些探索,希望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一、生命教育内涵的基本观点

生命教育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

1.广义的生命教育。王北生认为: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罗楚春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王云峰等(2006)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

实际上,以上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只是这种观点针对当前教育工具主义、无人教育的情况而更加强调、关注人的生命而已。

2.狭义的生命教育。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指的是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以上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培养个体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

那么究竟哪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实际意义呢?这就需要我们循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实践轨迹探寻其内涵,以便找到生命教育的本来面目。

二、生命教育的实践轨迹

1.美国的“生命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的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忘记”了教育为人发展服务的功能。随之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美国的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暴力袭击、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国际知名作家、演说家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作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他认为,这一教育目标只能通过education for life(生命教育)来实现。为了实践其教育理想,1968年华特士在美国建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Schools)。阿南达学校的目标就是教导学生生活的艺术。

可见,美国的生命教育,是关于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有意义地生活、如何迎接挑战、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

2.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1974年,澳大利亚的ReyTedNoffs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问题,提出了life eduction(生命教育)。他于1979年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tion Centre,简称LEC),其宗旨为“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同时,它还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有效决策、沟通、谈判的能力。

可见,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以预防滥用药物、暴力与艾滋病等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孩子们的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3.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1997年,由于台湾学校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杀事件,台湾前教育厅厅长陈英豪认为必须在校园实行生命教育,这是台湾“生命教育”一词的正式提出。台湾教育当局认为,生命教育的议题应该包括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五大项,随后还将已经实施多年的情绪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其中。

可见,台湾生命教育已经由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探讨。

4.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20世纪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工具主义教育”,是“无人的教育”。应试教育使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创造精神日益丧失,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制约,生命、健康受到损害,自杀、暴力、犯罪现象增多,价值观念模糊。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港台而来的生命教育正契合了大陆的这些教育问题,迅速形成一股研究热潮,生命教育开始付诸实践。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湖南、湖北、黑龙江、山东、云南等各省份开始出台各种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性文件。其中以云南省于2008年启动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推展力度最大。2010年7月29日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生命教育”列入其中,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中国生命教育时代已经到来。

可见,大陆的生命教育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云南省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界定比较准确,也比较好理解。

从以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生命教育都是针对当前教育工具主义严重从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吸毒、暴力、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薄弱、性越轨行为增多等现象提出的,它更侧重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它不突出科学教育方面,更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突出智育方面,更偏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不突出人的认知方面,更偏重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这与前述的狭义的生命教育内涵是一致的。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实际就是教育的概念,也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内涵,也无特定内涵和特定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培养个体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

三、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内涵辨析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将生命教育与一些相近概念进行比较来加深理解。

1.生命教育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德育”概念的使用大体分狭义、广义两种情况。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然而,德育概念更多是在广义上使用,“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理论、制度或是实践层面上,广义的“德育”已成为主流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合称。但是广义的理解更加通行。如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定义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但在随后的解释中则把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也涵盖于内了。所以广义的德育和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等同,两个概念越来越多地在广义上使用,越来越趋向于相互指代。

可以看出,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在内容上与生命教育有重合和交叉,但二者都有自己的内容和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更强调阶级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价值取向上更关注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而生命教育更注重个体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价值取向上更关注个体生命的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强调社会和精神层面,而生命教育的内容除了社会与精神层面的,还有生理和心理层面的。

2.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于20世纪90年代针对我国教育别强调应试教育从而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质差、身体素质差等等情况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素质教育就是全人教育。而生命教育是针对教育工具主义严重从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暴力现象严重、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薄弱、性越轨行为增多等现象提出的,它更侧重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生命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关系。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它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的最为基本的目的。因此,生命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生命教育继承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衣钵,如肯定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捍卫人的尊严;注重现实的人生意义和对世俗幸福的追求;要求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以发展健全人格为任务等等。但是,生命教育却超越了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人文主义认为,是科学和技术导致西方社会精神和文化的堕落,这种观念导致人文主义教育走向科学的对立面。而生命教育不排斥科学和科学教育,生物学、心理学等生命科学以及科学精神都是生命教育的宝贵资源。从这一意义上来看,生命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项目基金: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介入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14130)]

第2篇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另外人们刻意追求当下的娱乐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等等生活状态对青少年产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有意回避生命的沉重。这种生命状态犹如泡沫一般轻飘,一时间可以在阳光下呈现五彩缤纷,但转瞬就在阳光中破裂消散,不会留下任何生命印迹。

        如何在无法回避的生命的沉重与脆弱的冲突中发掘并整合生命意义,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这应是当前教育首先遭遇的问题。

        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中习惯于仅仅用道德的塑造来作为我们与命运抗争的武器,这极易产生一种心理误导: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除非你拥有高远的理想和高卓的人格,否则无法创建美好人生。这种教育理念的起止点显然是人才培养的精英化。但精英型的教育理念本身却是存在逻辑悖论的:所谓“精英”,一方面是指最大程度地完善个体自身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就是指居于人类群体中表现出众的人;换言之,既然名为“精英”,就肯定是少数甚至极少数人。在经过传统教育模式的梳理甄别之后,大多数的人显然只能接受自己不优秀,无法成为精英去创建生命意义,那就不如干脆放弃追寻意义。而我们的教育显然不是仅仅只为了成就一小部分人,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成就最大多数的人。

        在扭转了这样一个认识之后,我们的教育必须重新设定起止点:教育要尽最大可能去帮助每一个个体具有主动承担生命的理性自觉,并进而发掘其生命潜能,让每一个个体在尊重生存的历史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显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成就人生。教育不可能也不必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精英,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作为社会一分子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以培养生命个体生的勇气与使命感为追求,以帮助生命个体具有成就生命意义的实践能力为内涵。 正如哲学家施威泽所说:“人的意识最直接的事实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在反思自身及周围世界的每一瞬间,人都把自己理解为生命意志之中的生命意志。 

在我的生命意志之中,存在着人们称之为快乐的向往,即对生命意志持续和神秘的提升的向往,存在着人们称之为痛苦的恐惧,即对生命意志毁灭和神秘地伤害的恐惧;同样,我周围的生命意志也是如此,无论他是否能够表达出来或者保持着沉默……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了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只有人认为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只有人帮助处于危急中的生命,他才可能是伦理的,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的责任,只有这种普遍的伦理学才有思想根据。人对人行为的伦理学绝不自足自为,它只是产生于普遍伦理的特殊伦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包含所有能够被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这种“敬畏生命”的道德原则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起点。敬畏生命,包括敬畏自我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形式。

       由此,在生命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无须回避生命本身的沉重,更无须作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首先要和学生一起直面生命让我们遭遇的一切苦难,唤起真实人生体验的共鸣,感悟人类生命历程的悲怆实质,反思人类生命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进程。因为每一个教育者自身首先是一个生命个体,与受教育的学生无异。所不同的是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具有主动的理性自觉精神的先行者,可以在一个相对高远的立足点上引领学生。由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一方面要立足于真实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要打开广阔的视域,呈现丰富灵动的视角。故而进行生命教育时,我们可以将科学的、伦理的、文学的、美术的、音乐的等等多种角度交融,引领学生调动丰富敏锐的生命感受力,对生命意义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生命、担当生命。

        面对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我们无法选择拒绝出生,更无法选择以哪一种生命形态出生,以“人”而生是一种被动的偶然。也许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如同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有生以来就注定背负着巨石攀爬生命之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可逃脱。那么正像加谬所说:“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就造就了他的胜利。”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的命运是属于我们的,我们的岩石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当我们敢于直视生命的艰辛的时候,生命的美丽灿烂才有绽放的可能,生命的沉厚才会时时让我们心怀感恩。正是生命中那些必须承担之重,赋予了我们发掘生命意义的机会。自我、亲人、朋友、自然是生命中最质朴的真实,我们由此而获得了体验人生的可贵机会,也昭示了生命的分量——责任,沉重而幸福……“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教育培养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这样的“真人”清楚地明白: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一切生来完美明净,生命的美好从来都在苦难中锻造光辉。生命教育中只有首先直面生命之真,我们才可能坦然地穿越生命的泥沼与苦难,怀着奔向阳光的坚定信念,朝向生命的澄澈,艰难然而却笃实地缓缓进发。这样一种大教育的观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第3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内涵;必修课;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1968年他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关注反吸毒、预防爱滋病、自杀、暴力等问题。而西方国家明确标举“生命教育”概念的,是1979年在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1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爱滋病”的防制。日本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学生的自杀、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明确表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等。生命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尊敬生命珍视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刘慧给出的定义是:生命教育的涵义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生命意识、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教育。这个概念对生命教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围绕生命进行的,理解生命不能仅仅局限在人的范围内,还要借助动植物等生命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培养、引导人的意识,使生命个体朝着善、美的方向发展,最终使生命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做优质的自己。

二、生命教育是一门必修课

(一)从生命教育的性质看。当代教育的新理念有:以人为本、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智慧教育。从社会转型期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体现了当代教育的新理念,反映了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所有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这正是生命教育所提倡的,也是生命教育的出发点。终身教育从出生到死亡贯穿着人的一生。全民教育是指全民接受优质的教育,提高生命的质量使生活的变得更美好。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启生命智慧。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贯穿现代教育新理念的一条主线。教育新理念的实现是以生命教育为前提的。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旨在帮助人们从生命中学会生存,促进个体生命健康成长,成为优质自己。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是本真教育的回归―生命是教育的元基点,生命教育具有整体性、关爱性、智慧性、心灵性与成长性。

(二)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学生自杀、意外死亡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自杀、暴力事件已成为十分突出的普遍性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至少有1.6万青少年死于非命,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级,因为许多青少年出现失落、迷茫、悲观、抑郁等心态,一些学生将生活中的挫折、失意、痛苦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心理承受能力差,而走向放弃生命的极端。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现代社会的竞争相当激烈,这种竞争使现代人生存压力大大加重,常感精神疲惫,从而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没有了生活的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三)从生命教育的自身价值来看。国内外实践以证明,生命教育不仅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且在积极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达成自我实现及关怀人类的目标。有关生命与生存,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尊严,生命与发展等生命教育问题迫切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以学生为本,建设青少年的精神家园,生命教育是这一任务的有效载体。

(四)生命教育的途径:1、情感教育。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的情感是伴随着生活和教育产生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美好心性的培养。为使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必须让他们有快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学校当然不可能全面担当起寄予学生幸福、乐观感受的责任,它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合作与关注。但有一点,学校教育绝对不是以贬损学生的幸福、乐观感受为代价,把学生纳入繁重学习的劳役之中。学生的个人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和一颗能够感受美好的心灵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崇高理想。2、生存教育。当今,人们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如果处于社会中的人不能顺应社会的潮流,必然被社会的浪花所击倒。学会在社会中生存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这种能力如何培养,恐怕要从学生入学时开始慢慢渗透,才不至于出现教育与社会与人今后的生活发生脱节的现象。人要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生存教育。生存教育要注意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存知识、生存方法与生存价值的教育。只有学会生存,才能在社会立足,生存能力是人的立世之本,1992年8月的中日儿童内蒙古草原夏令营活动,引起了很多关心教育的人士对中国教育的思考,中国儿童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独立能力与日本儿童相差很远,生命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生存教育。3、死亡教育。就是通过一些与生死有关的哲理分析和实例,引导青少年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经历,体会生的可贵,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在一些调查中发现,凡有过亲人或朋友死亡的痛苦经历或个人曾经亲临死亡边缘的青少年,对生活的态度更乐观和蔼,更懂得如何珍惜身边的人,珍视自己的生命。不可能每个人都经历一次生死的洗礼,但是我们可以从具体的事例中来领悟生死,只有了解了生死的意义,才能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结束语: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存在意义,要找到适当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心性的发展,陶冶学生生命智慧,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处于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他们的生命、生活和生存都无不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而我们现代的学生群体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分别是由80后、90后以及00后三个不同年代的学生构成。于是我们的教师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被这个社会赋予了哪些不一样的时代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洞察到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亦是教师能够与学生真正进行生命交流的一个前提,否则教师与学生之间可能永远会因“代沟”之故被孤独地隔在鸿沟两岸。因为师生之间不能产生共同的话语,更无法互相理解,教师永远会被学生给“out”了。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问题时,首先调查和了解了当今高年级学生对的一般看法和现实态度。笔者从周围的学生中发现,他们对于学生时代是否主张发生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我这个70后的老师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的开放态度。同时从我国2010年第一次的全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中得知,有的女孩中21.3%有过怀孕经历,4.9%的人有过多次怀孕经历。15~19岁青少年的多次怀孕率高于20~24岁。于是,在现代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十分令人担忧的“青春之殇”年代,笔者的课堂如果再大谈自己那传统而又保守的“恋爱期间千万别发生”的观点,那也只能是守旧而又苍白的说教,因为这种观点与学生周围所看到的现象完全不符。因此,笔者在深知试图用自己“不合时宜”的观念去阻止学生发生的愿望很难实现的条件下,通过另辟蹊径发现,清楚的给学生分析以“生命之流”为根基的“情爱”和从“生活之点”所生发的“”间的关系,对所需之“性”与所欲之“性”做出区别才是硬道理,这些理念才是他们恋爱生活中真正稀缺和渴望的引领力量。这些适时而又恰当的理论会让学生们更加懂得恋爱阶段中的“性”有别于“爱”,会自然而然激发一些学生去反思自身的行为,并且能够对学生未来的恋爱行为产生警醒的作用,如此的教育效果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在他们所处时代普遍特征的把握,来自于正视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社会性,来自于对自己教育对象的了解。换言之,生命教育教师首要的方法在于了解受众生命体的时代共性,这是走进学生群体的一块敲门砖。但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学生虽都会散发着同样的时代气息,但他们却毕竟属于不同的生命体,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庭,所经历人生阅历和成长故事等等又充满着太多的特殊性。因此,生命教育教师在总体把握学生生命时代性的同时必须将其与学生生命的特殊性相结合,这种特殊性不仅包含学生自身内在的特质和个性,还有学生生命体中所内含的本土性和地方性,这是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生命的关键。比如,同为00后的孩子们,城市孩子大多生活在“421”家庭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他们享受的是有时似乎还会令他们“心烦”的各种关爱和呵护。而与他们同时代的农村孩子大多数却因为父母出外打工成为留守儿童,父母的怀抱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难得享受的奢侈品。据《2012年城市儿童快乐指数报告》显示,7岁以上儿童六成有QQ,两成有iPad,很多孩子从小就成为“宅童”。而农村同龄儿童的视野与眼界,是无法与城市孩子相比较的,可见学生的生命特征会深受地域、家庭等不同条件的影响。因此,生命教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但要谨记“至圣先师”孔子所提出“因材施教”之法,而且要将“因地制宜”的原则落到教学实践之中,我们关心的是同样年纪的孩子,却要有着不一样的精神“密度”。唯有如此,生命教育教师才能真正全面地欣赏到一个个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那是一份“唯美”,正是教师对这份“唯美”的正视和关爱成为打开每个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

二、生命困顿的认知度和把握度相结合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元素为核心的教育,它的切入点在于学生的生命困顿,它的宗旨在于成长生命、超越生命。当生命教育教师步入每个学生的心房时,目睹到的是学生们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有喜悦、有快乐、有郁闷、有惆怅……学生们所有的心理反应都是他们生活状态以及对待生命态度的集中表现,这些给教师们带来的有欣喜,但更有深深的担忧。此时,生命教育教师如果仅仅带着一份对教育的激情和热情或许还远远不够。因为“激情”是做好生命教育教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素养,更为重要的是,生命教育教师必须能够对学生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每个内心世界有清楚的认知,尤其是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生命困顿,教师要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抑或言,生命教育教师要开展一堂生命教育课一定要清晰地明白自己课堂的主旨是要为学生解决什么样的生命与生活问题,而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自己在课前一定要进行深入而又翔实的分析,一定要掂量自己是否有给学生“对症下药”,开出“良方”的能力?例如笔者在给高年级学生讲授情感问题专题时,笔者首先认识到的是爱情问题已经成为高年级学生的一个主要人生困顿,很多学生对于爱情的概念十分模糊,他们在享受着爱与被爱的同时却遭遇着相爱容易相处难,甚至相守更难的痛苦;同时许多大学生们对于“”的开放和轻率也给他们自身留下了人生中难以挥去的伤痛;并且对于失恋与求爱被拒也难以有承受痛苦的能力。笔者在发现和掌握学生的问题之后,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和探索之中,扪心自问自己有能力将学生这么重要的人生课题分析清楚吗?由于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再加之自己真实的校园恋爱经历促使自己对学生情感困惑的分析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把握度。最终,笔者从学生恋爱的动机不明确;交往方式不恰当;对的轻率;对做“二奶”的宽容;无法承受失恋或被拒之痛五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生命教育教师在备课期间一定要对学生的人生问题进行全面的考量,一定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去换位分析,要对自己所讲解的问题吃透,否则正如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教授所言:“上一堂不成功或半成功的生命教育课还不如不上。”的确如此,因为一个生命教育教师自己都没有把课堂所要讲解的问题弄清楚、搞明白,他以何理由去引导学生,又如何去打开学生的心结,到头来也只能是“乱开药”,不仅没有“疗效”反而会适得其反。由是言之,生命教育教师对学生生命困顿的认知度与把握度一定要能够相互结合,这是走进生命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认知生命的多种学理性与实践性相促进

一个生命教育教师在对学生和自己所要分析的问题已经做到了如指掌之后,如何才能将生命的课堂成功进行到底,以为学生达到解惑和促使他们成长之效果呢?这从根本上取决于生命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取决于生命教育工作者自身对生命的涵养和认知,这种对生命的认知既有学理上的更有在实践层面的。

首先,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一定要有相当深的教育学知识,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学习过许多的教育教学法。因为懂得如何熟练地驾驭整个课堂是能够引领学生生命的一个原始基点,是演绎一个成功课堂的前提,也是成为生命教育教师的一个必备条件。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具备从一般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能力。

其次,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一定要受过生死学的熏陶,因为生命教育与生死学之间有着极深的渊源。从1968年美国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的“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以来,美国的生命教育实际上是与“死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菲费尔(HermanFeifel)发表《死亡的意义》之后,1963年罗伯特•弗尔顿(RobertFulton)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大学首次开设美国大学的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而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傅伟勋先生和孙效智教授对“生命的学问”给予的高度关注,大陆生命教育历经了从段德智先生的“死亡哲学”到郑晓江教授的“生死哲学”的蜕变,这足以显示生命教育课堂是无法离开生死学或生死哲学知识背景的。而只有一个生命教育工作者自身对人之“生”与“死”有了充分学习、理解、思考和感悟等等之后,才有能力去理解和解决学生的生命问题。这种关于生命的知识来自于古人、前辈学者对生死的深层思考,是智慧的、有说服力的,不同于一般人对生活的通识性的感悟。比如笔者在讲授《拨动爱的音符———关于情感问题的生命教育课》时主要借鉴的是郑晓江教授总结的关于“生命与生活的紧张”、“生命二维四重性”原理来分析“情爱”与“”的关系和“生命”的层次性,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我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在他们遭受失恋或被对方拒绝时能够更为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这种具有生命学理性的分析会加深学生对生死的理解,会激发学生对自我的生死问题做更全面的思考和探索。

再次,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虽然很多学生产生众多的人生困顿不能完全归结为心理原因,但却与他们长期的心理活动不可分开。因此,生命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心理学背景可以更好的帮助把握和理解学生的心理,懂得适时适地的去判断学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为和学生之间进行顺利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最后,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需要能够采取多种实践活动去提升学生的生命。因为生命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的知行合一,这就需要生命教育工作者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比如,通过做游戏、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参观、走近大自然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情怀,但却收获着相同的生命成长感。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教育;重视生命;珍贵

生命是父母在这世上赋予子女最宝贵的礼物。为什么一些青少年想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呢?有以下几种原因。现在的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不足,没能深入了解生命的意义,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的挫折承受能力过于脆弱,他们在暂时的困难面前,不管青红皂白就以极端的方式去解决。还有一个原因是网络的不当使用,因此导致了很多的悲剧。那么如何唤起青少年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呢?

一、通过学校的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

在学校专门设置生命教育的课程,以尊重生命为重点使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认识生命的珍贵,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通过所有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有意识地发掘生命教育的含义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二、必须进行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

我国对生存教育的重视与其他国家相比相对落后。美国的一所小学发生火灾时,校长发现有两名小朋友来不及走出教学大楼,把这危急的消息告知了教师。校长的话刚刚说完,有一名中国留学生毫不犹豫地跑进火灾现场。结果,美国的两位小朋友依靠平时的消防训练顺利地逃离了火灾现场,但中国留学生永远没有回来。这名留学生也许是受到了我国传统的“不怕死”的教育影响。我国传统教育只强调了“死”的伟大,相对忽视了“生”的珍贵。

生命是生活的具体表现。从小开始培养积极乐观,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生活的基础。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正确对待逆境和挫折,渡过难关,应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

三、实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结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协作

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课程和其他活动进行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是不够的。家庭乃至全社会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通过语言沟通并眼神交流和直接行动,一起分担他们的快乐和烦恼。绝对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心理成长,更

不能让他们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而彷徨,甚至自杀后才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只有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结合才能形成生命教育的协作。

第6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初中语文生命教育课堂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要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内容,还要促进初中生心理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他人,树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将更多“生命性”的教育内容注入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乐趣与活力。如在《女娲造人》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文章中的文学价值进行教学,更有树立生命教育的教育观念,只要初中语文稍有生命教育的意识,完全可以向学生讲解生命的诞生与成长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教育学生了解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目标。

二、挖掘生命教育素材,恰当进行课堂渗透

基于语文课程的特性,初中语文教材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发掘与整合,然后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联系,实现生命教育的恰当渗透,这样才能不断拓宽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空间,让原本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初中语文《生命生命》的教学过程中,这无疑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散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告诫自己要珍视生命,不要虚度光阴,要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这样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三、创新语文教学手段,增强生命教育的趣味性、直观性

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效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上,还要多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在生命教育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生命教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才能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方面,在初中语文生命教育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带给学生在感官上和心灵上更加直接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到生命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如在《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视频资料的播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后再开展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平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远离战争,要懂得同学生以及他人进行友好的相处,进而强化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四、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多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回归于生活,初中语文课堂上生命教育的目标也在于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结语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征,重视语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的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生命的价值和魅力,这样才能提高初中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再塑生命》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平事迹,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只有三天光明的时间,会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思考完之后不妨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认真地完成预想的事情,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和全面的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作为初中生开始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在面对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时,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打破传统单纯进行知识导入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思路,积极构建“生命教育课堂”,使学生在获取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唐广祥,教师

作者:唐广祥

第7篇

关键字:德育 人生观 生命教育

近几年,各媒体时有关于学生自杀或杀人事件的报道,甚至有些报道触目惊心,以至于惊动了中央等部门。往往只是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如花似玉的生命或随意剥夺别人不该被剥夺的生命。

沉重的现象不禁让我要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教育究竟是怎么了?难道是这些孩子“疯了”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无视生命的价值?而众多的教育家对这种现象往往从教育的体制,思想道德的弱化,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没有从更深层次上好好思考、分析,我们的教育是否缺少什么根本性的东西?我们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认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人群而生活,个人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任务,实现自身的价值,个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人生全面的发展和终身的发展,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生命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尊重人的生命的教育,广义则是指关于善待所有生物生命的教育,它包括一切有生命的自然生物和社会生物,其别是指有关人的生命的教育。

人生最重要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每个人只能有一次,是不可替代的。生命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社会的存在、发展都是以生命的个人存在为前提的,个人的创造、发明活动是以生命存在为前提的。没有人的生命,就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价。没有生命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没有意义,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有了人的生命而显得其存在的意义。

因此,生命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首要的价值,个人生命应该是人生关注的终结。只有让学生培养起对任何生物(包括人)具有高度的尊重和爱惜,他才会真正培养起一颗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的健康心灵,才会真正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存在应该发挥的价值,只有通过生命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获得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就是在学校环境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有关的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生命的价值,以及死亡的有关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生命知识,其内容大致有:

1.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关注生命。

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关注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前提。有的学生常常以欣赏昆虫之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踩成两截后的挣扎......为乐,表现出对待生灵没有一丝的怜悯和呵护,对待生命存在价值的漠视、冷酷、麻木。北京某大学的学生刘海洋就曾经用硫酸伤熊,他自己并不感到有什么不好,因此教育中必须加强对自然的关爱。

2.让学生感受到做人真好,寻找真实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信仰和人生的价值。

人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就在于是有智慧、有头脑的。人在社会中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会在生活中和生产中体验存在的价值,体验到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社会服务。同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体验到社会的关爱,从而不断地发展自己。所以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肯定每个人的价值,特别要肯定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真实自我,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树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并为这个目标努力发展自己并关爱自己的生命。

3.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不可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明确生与死的尊严。

我们强调生命和死亡的生命教育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对待生、死上有所认识。让他们明白生命的价值,活要活地充实,死要死得有尊严,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权,要珍爱生命,不要随便地放弃生命。有的人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却轻于鸿毛,人生在世要活得精彩。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生命教育:

1.更新观念,探索生命教育的;

2.各学科共同强化渗透,加强指导;

3.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可爱,热爱生命,善待生命;

4.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学生生命教育的网络。

第8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邮票资源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很多人把物质财富当作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孜孜以求,而“生命”在人对财富的追寻过程中逐渐的被忽视了!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物学作为一门生命科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创建邮雅校园,传承集邮文化”,下面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利用邮票文化渗透生命教育,谈几点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认识生命的神奇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怎么来的?生命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新个体的生命史如何诞生的?……对于种种生命现象,学生往往心存好奇,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神奇。

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中,首先用与之相关的邮票引出主题,接着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知道女性在一生中排出400颗左右的卵子,其中只有极少量的几颗发育成新生命;男性一次可排出上亿个,而真正能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并最终负于成胚胎的只有一个,因此生命之初就充满了竞争。我们每一个人的诞生真可谓是“万里挑一”,每个人都是竞争的优势者,让学生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学习生活,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呢”?通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提升生活的品味,如“科学饮食”、“积极锻炼”、“预防疾病”、“注意安全”、“多做有益的事”等等!

二、懂得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生命

教材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珍贵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时,可以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物都要经历一个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生命历程。“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世界正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不断变替中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色。比如可以拿喀尼奥拉蜜蜂作为说明实例,结合喀尼奥拉蜜蜂邮票。喀尼奥拉蜜蜂已经遍布世界各大洲。喀尼奥拉蜜蜂最大的优点就是产出的蜂蜜多,而且容易放养,“卫生习惯”良好,抗病能力很强。蜜蜂是聚落昆虫,一个群落中一般只有一个蜂王,大约1万——8万只工蜂,500只雄蜂,蜂王一生只一次,每天可以产出2000多个卵。蜂王的生育高峰可以保持2年,寿命可达5年以上。工蜂是蜂窝中的“太监”,寿命只有5、6个礼拜,雄蜂的寿命更短只有2个月。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死并不神秘,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才彰显出生命的珍贵,才促使我们对生命进行认真思考,珍惜并积极创造自身生命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

三、感受生命之美,学会欣赏生命

生命之美无处不在,邮票中蕴藏的生命之美更是举不胜举。

第9篇

【关键词】校企文化 生命教育 交汇

一、高校企业文化理念

高校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与学校教育方法高度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该文化促使高校带有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作风、制度、规范、教育行为,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是高校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相对于民营企业,高校企业文化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并不那么迫切,因为高校企业的定位是支持教学科研,这就促使了高校企业多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在倚重高校的文化背景下还拥有雄厚的科研资源做依托。高校企业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使得其不仅看重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研发,而且有意识地使公司利益和社会发展相关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这使得高校企业更易于树立企业社会责任观,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二、生命教育理念

(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大学生虽被定义为高素质人群,却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处于相同的高度。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因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冲击,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沉溺于网络游戏,寻求无聊的刺激,不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导致校园文化主题的意义弱化。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也导致了伦理道德的异化与行为的失衡,使高校传统的监督和教育方式失去了应有的效力。另外,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未来的恐惧使他们对生活产生了强烈的无助感,加上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导致他们心理问题严重,极易产生生命的脆弱感,以至于荒废学业,不思进取,导致其无所作为,最终造成对生命的浪费,从而造成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忽视甚至怀疑。

(二)生命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精神面貌,就要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主意识,不断认识自己、充实自己,肯定自我。这不仅需要传统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还需要个人自身修养的提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各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实践和不断磨练。只有通过思想的转化和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发现自身思想道德上的缺憾和文化知识上的不足,才能不断认识自己,提高个人修养,使其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形成,达到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目的。

开展生命美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命中的美是生命教育中最根本的核心。开展生命美育就是要培养提高学生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他们生活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然而,仅仅通过生命美育是不够的。虽然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热爱生活,感悟生命,但是,我们还应该从实际出发,帮助他们充实自己的生活,协助他们制订自己的短期人生目标,使之生活更有动力。而校企文化的建设刚好可以做到这一点。

三、校企文化建设与生命教育的交汇

(一)校企文化建设对生命教育的意义

校企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其蕴含一定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职业要求,从而达到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目的;可以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处理好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奉献与索取等关系,纠正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上的偏差,加深他们对社会发展和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可以通过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或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亲身体验企业的文化,感受企业精神尤其是企业经营中的竞争意识,了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加强其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更加端正生活学习态度,加倍珍惜生命。

(二)融入生命教育的校企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吸纳企业文化,就是促进高校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学生在生命认知的偏差,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短期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在教学时,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当中去;可诚邀企业的各层精英为校企文化建设提出企业文化元素的专业意见;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从中感悟、印证和尝试履行相关职业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可以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状况。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对接与融合。首先可以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其次举办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再次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或科技发明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到科学馆、博览会等参观,到企业调查收集科技生产应用情况,了解科技发展形势,了解现实创新需求,学习、掌握创新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意识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需求,培养良好心态。

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改变传统以教材为蓝本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岗位规范或职业要求为中心展开,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要重点突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同时,还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增加就业形势教育、创业教育等新内容。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萍. 打通校企之间的文化节点[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 2009,(8).

[3]朱锋.依托校园文化,打造校办企业文化软实力[J]. 东方企业文化, 2010,(14).

第10篇

教育的本源是什么?教育为什么而发生?这是每个人面对教育时所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把教育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作为教育的本源,不知不觉偏离了教育的本真。根本上说,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个体的人才是教育真正关注的对象,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真正本源。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由此可见,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所致。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一种活动,认真解读个体生命,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倾听个体生命的律动是教育有所作为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和基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教育就其本意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人之特殊就“特”在,人虽来自于物,却能超越于一切物之上,人是生命的存在,却又超越了生命的局限。人就是这样一种仿佛来自两个世界、生活在两个天地,既近似于禽兽而又类于天使,身上充满了“二律背反”式的矛盾,既“是其所是”而同时又“是其所不是”的那种存在。因此,人之生命本质需要教育的唤醒,使人在“是”的基础上超越“是”的存在,使生命价值不断跃迁和提升,不断走向解放和自我超越。可见,遵循人的本性及生命的发展,唤醒人的生命意识,超越人的本我是教育的天然使命。

然而,在世俗与功利的驱动下,现代教育却不能遵循教育的本性而适度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异化了自己,导致自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迷失了自己追求的精神家园,遮蔽了自己塑造人的灵魂的真谛,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具体的表现为:人文教育的失落,缺失了生命的另一半;教育与生活的割裂,丧失了生命的意义;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泯灭了生命的灵性和创造;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培育无根的生命;规训、压抑自由的生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教育在悄无声息中将教育的生命关怀丧失殆尽,将教育的目的演变为社会的要求,将教育的衡量尺度和追求目标从人的生命发展错位于物的追逐中,从崇高的理想坠入平庸的现实中,最终将教育的灵动性廉价出卖。正如理查德·利文斯通(RichardLivingstone)所言:“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会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教育的异变需要我们审思,教育的偏离需要我们校正,生命是教育的本源,生命的发展是教育的追求,解决现代教育的危机,需要寻求一条合理而又可行的路径,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命。

二、童谣,教育的生命回归

童谣,《毛传》解释《诗经》中“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时说,“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韩诗章句》中说“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由此可知,古时的童谣指传播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现代的童谣则指儿童喜爱并相互传唱的有音律节奏的歌谣,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无乐自诵的童谣,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儿歌。童谣在其教育意义上具有主体性、交往性和体验性的特点,童谣与教育的融合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是教育回归本真的一条相对独立而又清晰的路径,有着一种“踏雪无痕”的意境。

1.童谣的主体性,生命的基本品质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征。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由的主体,是自主选择的主体。而自由是主体生命的基本品质,是生命的内在需求。教育关照学生的生命,就是要给学生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独立于别人的强制意志的;而且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原生的、生来就有的权利。当然,每个人都享有天赋的公平,这是他不受别人约束的权利,正如他不能以同样的权利约束别人”。真正的自由也是解开个体内在的束缚,使生命不断飞跃升华的过程,是生命的否定之否定。这种自由就是鼓励个体不断走进所选择的未知天地去探索;这种自由就是发现自身内在的意义,这种意义来自于敞开心扉倾听自己内部复杂的感受;这种自由就是个体在生活中不断重新认识自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

自由是人生命存在的根本,是生命自我实现的前提,也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最高境界。生命的自由“不能在必然性领域里寻到,只能存在于超必然性的世界”,它需要教育的唤醒,需要教育主体间灵魂的交流。童谣的主体性,根基在于主体的自主性,即学生有自主决定的自由。学生主体在基于童谣的教育中有自由的空间,能够自由地表达思想,自由地交流。它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是对人性的一种肯定,是探索人类本质的真正自由。基于童谣的教育,是对学生个体的解放,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不受束缚的氛围,体现着对学生生命的关照,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彰显。基于童谣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而是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是学生从内心真正获得自由。从根本上说,基于童谣主体性的教育,就是给学生两种不同领域的自由:一种是行为领域的自由,表现为行动的自由,行为的自由包括主体自由和社会自由;另一种是精神领域的自由,这是一种个性自由。由此,基于童谣主体性的教育,就是解放作为主体的学生是其获得自由的教育,是关注学生生命的教育,它追求的目的是生命的基本品质———自由。

2.童谣的交往性,生命的真实展现

交往是一种行动者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主体间活动,交往的目的是达到相互理解,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形成共识,才能走出单子式个人误区,使个体行为合作化,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在教育中,交往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或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双边活动。交往是学生生命的展现,在交流和对话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得以发挥和挖掘,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展现和升华。

在交往中,主体间地位是平等的,其本质是人与人的相遇,彼此“进入”,而不是将教师放在控制者的位置上。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他”关系不是真正的关系,真正的关系是两者之间发生的,是相互的双向关系,“我—你”才是真正的关系。因此,“我”“你”交往是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知识往复、智慧交融的重要方式,是生命的相互烛照,是存在的相互趋近,是生命的真实展现。

童谣的交往性是指以童谣为载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就童谣进行平等交流、相互对话的过程。它改变了以往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控制者的角色,强调了师生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同时把这种关系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交往领域(如生—生交往),把教育过程视为多极主体围绕共同客体而进行交往的过程。它强调要把学生的生命当作教育的终极追求,把学生生命的交融与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它是教育过程成为一种师生共享知识、精神和意义的过程,它强调交往的主体间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双方的生命在对话和交流中接受洗礼和启迪。所以说,童谣的交往性是生命的真实展现。

3.童谣的体验性,生命的存在方式

体验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是主体对客体在主体内心中的地位、意义、价值与自我同一性的把握和确认,体验的结果是形成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情感、感受和领悟。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蕴涵着生命的意义。叔本华提出的生命认识论,认为生命只有在体验中才有意义,生命是通过每一个个体的体验而证明的存在,“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的世界,而是生命进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世界”;

狄尔泰提出生命本体问题,将“体验—表达—理解”视为3种生命过程;伽达默尔认为体验使人的求知过程更加接近人的生命本身。所以,只有在体验中才能感悟生命的真谛,领悟生命的意义。体验具有鲜明的主观性、独特的个体性、丰富的情感性和深刻的感悟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征,使体验更容易深入到个体的生命深处,成为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童谣的体验性,首先是指童谣可以作为一种资源,童谣中含有丰富的生命元素,师生双方在童谣的诵读与吟唱中可以体会生命的发展与意义;其次,童谣可以作为一种体验的方式,学生通过童谣活动与童谣游戏等体验式的活动去感悟生命的可贵及对生命的积极关怀,形成对生命正确的认识与态度。童谣的体验性,也就是让学生主体去经历、感受、理解蕴涵在童谣里的生命气息,不是教师的耳提面命,它超越了符号知识对主体的束缚,解放了学生的感官与身心,可以让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童谣的世界,以童谣为载体去体悟生命的发展,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三、基于童谣的生命教育构建

基于童谣的生命教育是面对生命、遵循生命特性、全面提升生命质量和品质的教育。建构生命化的教育必须以生命的本体构成和生命的特点为依据,但“我们的困难在于我们对于生命知道的太少。我们知道人制造的是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人是什么……或者说,现代人的悲剧在于人是这样一个存在:他竟忘了‘人是谁’这个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了解何为生命,生命为何。存在主义哲学把生命视为一种存在“,存在先于本质”,生命即为“在者”,“在”为“在者”的前提,“在”总是“在者”之“在”。而“在”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因此,生命需要理解、体悟,“自然我们解释,生命我们理解”。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则从生命直觉出发认识生命,“生命不是位置,而是变化,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它是流动的、执着的创造,是绵延。”为此,生命需要直觉以及直觉和知性的互补。狄尔泰以一种历史文化哲学的思维来理解生命,他认为体验是生命的基本形式,“在生命的立场上,没有一条通过超出意识里包含的东西以达到某种超验的东西的证明途径。自我和他物或外界,都只不过是些包含于或存在于生活体验之中的东西”所以,体验是认识生命的唯一途径。基于童谣的生命教育构建就是在上述生命哲学的关照下建构出的一种实践操作策略,具体包括以下途径:

1.开设童谣课程,认识真实生命

教育回归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化的教育必须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为前提。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进行专门化教育是认识生命的有效形式。因为在课堂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生命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发展,懂得生命的珍贵。但传统形式的课堂组织及教材意义的编订,教师成为一种权威,学生沦为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被动性不仅表示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判断和理解,好奇心减弱,导致思维混乱,是学习成为一桩苦差事而索然无味,更表明这种教学脱离了学生主体,造成对个体生命的压抑。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生命化的课堂,其目标不光是知识的传授,也为促进学生个体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对童谣及其特性的研究发现,开设专门童谣课程,把有关生命的知识融入到童谣中的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进而促进他们积极的思维,而其还可以推动他们认真地体会童谣中所包含的生命意蕴,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知与态度。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生命韵味的童谣让学生吟唱,在唱中学。另外,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创编童谣,让学生把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融入童谣中,在创作中体味生命意义。

2.营造童谣氛围,关照灵动生命

教育若要回归本真,达于“反魅”,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事实证明,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换言之,学校的教育气氛对儿童的生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极大的自然性和隐蔽性,在情境的交流中,在愉悦的氛围中,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基于教育氛围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形成一种生命关照的教育哲学或教育理念并以其为指导,同时以童谣为载体,营造出一种关怀儿童生命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时时处在生命律动的气息之中,浸润在生命的阳光之下。

在实践中,学校可以经常举行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童谣创作比赛以及其他的一些童谣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生命,学会生命保护与自救。学校也可以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张贴一些生命主题的童谣,让他们时时接受生命的教育,如可在操场周围张贴童谣《健身操》“伸伸胳膊动动脚,每天来做健身操。左三拍,右三拍,抬抬头,弯弯腰。增进健康多运动,珍惜生命最重要”。总之,让生命化的童谣彰显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具有教育意义。

3.构建童谣生活,伸展自由生命

教育要完成本真的回归,达成生命的唤醒,扎根现实世界,走进真实生活是其最真实、最坚定的基础。生活世界才是生命最具体的存在场所,它为生命救得意义和价值提供了真实的环境。所以,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获得生命力的唯一出路。另外需注意,成人的生活世界与儿童的生活世界有着显著的区别,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种充满童真的、儿童可经验的并且符合他们认知和兴趣的情境。童谣表达了儿童对生活的理解,是一种源于生活、表达生活、改变生活的文字作品,也是儿童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可以成为童谣的良好素材和传唱歌谣的有利时机,都可以成为校园歌谣的内容来源。可以说童谣基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最后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儿童生活世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就是童谣的世界。

第1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方法;三生教育

[作者简介]陈世荣。文山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部副教授,法学硕士;邓显波,文山学院政史系副教授,法学硕士,云南文山663000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60-03

一、缘起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偏差行为、暴力犯罪或者自杀自伤事件不断发生。中国社会调查所2006年5月初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一千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而且理科学生自杀率最高。近年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2008年3月,山东省某机构一项对山东6000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约有12%的大学生曾动过自杀的念头。这些事件的不断发生,体现出青年学生对生命的冷漠。因此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并珍爱生命的能力的生命价值教育不容忽视,随着高校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的增多以及人们生命意识的凸显,学者们开始反思,强调教育应该“回归生命本体”,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并将生命教育定位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载体。

2008年云南省提出在全省开展“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在三生教育中,生命教育无疑是三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对传统高等教育弊端的反思,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人的生命的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生命具有唯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皈依。”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阵地,其存在意义从社会角度来讲是为社会提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的教育仍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过于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精神迷惘,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当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各种漠视生命的现象就会产生。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系统教育,不能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缺憾。从一定意义上讲,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生命教育作为新开拓的研究领域,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二、何谓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含义至今学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相包括关爱生命、追求人类生命价值、追求生态价值。总体而言,所谓生命教育是指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则,以受教育者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和了解身体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与人相处的法则,知道爱惜他人和爱惜自己生命的方法,进而产生对他人和自己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同情、关怀和钟爱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珍爱生命,体悟人生的价值,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体验成长的艰辛;发展生涯,使受教育者在生命教育中建构自己生命的远景,设计自已的目标,从自我、人际关系、志向等方面设计自己努力的方向;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现实,确立人生的理想,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促使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生命教育中,关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实行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尊重和关怀差异性,努力成全所有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发展目标,追求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追求生态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升华。

生命教育是人们在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和对生命教育规律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教育的未来发展的一种观念形态的认识,表示了教育发展的一种“应然”状态。由于生命教育内涵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偏见和力求完美的东西,它是超越现实功利和指向未来的,所以,生命教育在当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教育的发展将起着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生命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要从鲜活的生命个体的“人”的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手段,促进“人的教育”的真正回归。

(一)研究教学,提升质量

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生命教育在国内教育领域尚属新生事物,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了要坚持选择品德好、作风正、教育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师外,在实践中注意一是要整合、挑选现有校内教师资源,要从教学出发分析生命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安排好这些教师发挥其优势;二是要聘请校外教师;三是要注意任课教师在专业及学科的交叉性。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岗前培训、课程轮训、实践培训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讲师团讲演、高校之间的交流互访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优秀的教师、好的教学效果去真正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

其次,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寻求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工作规律,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坚持科研先导,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研究,鼓励申报有关生命教育课题。通过科研,教师可以将先进的生命教育科学理念内化为自我意识,将生命教育的巨大能动性、物质性充分体现出来。另外,高校成立的“三生教育教研室”要负责研究本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编写生命教育的教材,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加强各校之间互通情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最后,刨新教学方法。一是教育活动要融入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把教学

纳入人的动态生成之中,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挖掘、利用现实生活世界中积极的部分,改造学生消极的部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批判性地吸收其中合理、健康的一面,剔除其不合理、不健康的一面。三是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学会倾听学生。要学会了解学生已有的状态,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到班级、宿舍、到学生中间,体会学生的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生命教育。总之,要采取实际措施,真正将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努力使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向课堂外持续延伸。

(二)加强课程建设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必须充实教育内容。“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生命教育课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生命本体观。二是生命价值观。三是生死观。死亡教育理应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死亡的了解而能够欣赏生命、珍惜生命,以及反省自己的生命,能够更积极向上地学习、生活;同时认识到人的生死决非个人的事情,而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帮助学生构建生命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必须完善教材建设。在教材的使甩上做到既体现统一性又体现不统一性,即教材要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精神的一致性、连续性;不统一性即教材使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从云南经济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教材的编写上,也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把材和乡土教材相结合。在教材内容上,要选择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和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符合学生生活特点的内容;还要寻求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生活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为学生基本素质的获得和生命意义的全面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必须强调实践活动的作用

生命教育重在实践,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展生命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借助综合活动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来构筑学生的精神生命,让学生的生命在与课程中的“对话”中消解文本与生活的对立,产生教育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社会,表达自己、表现生命张力、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同时也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要建立实践基地,拟定实践教学计划,规定实践活动的学时,确保实践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考核,确保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另外,也要把生命教育的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

(四)注重教育方法转变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个性。生命教育要立足于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具有独特的“思想”的人,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是对创造性的宽容和培养。生命教育要使学生在能动的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发展自身的素质品格。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实现自己的主体参与、个体品质。尊重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通过自觉,形成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同时要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行为,提倡交往,特别要尊重学生间的对话交流。

激励学生。生命教育理念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激励原则,作为教育者要维护和尊重学生的自信心。采取独特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情感或学术需求,形成有效激励。对每个学生都抱有期待之心,同时给学生发挥能力的空间,信任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这样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生命教育中经始终强调教育双方在学习活动中的平等地位,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可以使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输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质、政治观点等,也可以解决其思想困扰,帮助学生在现实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不同思想的碰撞也能使教育者从学生那里获得很多信息,这对于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极为有利,也可以培养教育者一种开放式、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12篇

一、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是确保教育成功实施的前提。我们的特殊教育,必须激励特殊儿童热爱生活,引导他们学会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增进他们对于幸福感的体验。而这些需要通过传授给特殊儿童关于生命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他们创建自由健康的教育环境来实现。要重视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学校内各项设施的可靠,以保障特殊学生的生命安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坚定的思想意志,使他们能以自身的力量来调节由于生理残疾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直面社会及人生,最终能藉着追求幸福人生的意志以求得精神生命的升华与超越,达到善与灵魂永恒的精神境界。

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生命意识的培养。所谓生命意识,就是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正确的生命意识是除了技能训练外,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让他们明白生命的神圣可贵,对生命持有一种敬仰的态度。富有生命活力的特殊教育之下的受教育者,他们不会因为自身的生理残疾而对生命有所怀疑甚至失望,而是对生命充满热爱。饱含生命张力的特殊教育,还应该使讲台下的学生们懂得爱的真谛,这是对特殊教育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要求。教育者不但应该让残疾青少年尊重和热爱自己,更应该使他们推己及人地敬重和欣赏他人,把自己的爱心推向社会,使自己融入社会当中,同时,也将获得来自其他个体的关爱。这种特殊教育,有别于传统特教形式,有效避免了残疾青少年强烈的自卑情绪以及情绪的出现。

二、为特殊学生的生活道路指引方向

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特殊学生需要比普通学生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指引,教师应教育学生怎么做人,怎样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特别要教育特殊学生怎么消除自卑的心理,树立自信和自强的理念,正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做有用的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特殊学生通常有很多消极的思想,比如失望、自卑、自暴自弃、痛苦、绝望等等,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就告诉他们需要担负关爱这些孩子的责任,抚慰这些学生的心灵创伤,鼓励其热爱生活以及为自己的幸福不断努力,使得他们的消极思想能得到彻底的清除,这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为了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在学校教育中贯彻生命教育的理念,就是要让特殊教育以至全纳教育体系之下的所有受教育者都习得关爱生命的意识,让校园之内处处焕发蓬勃的生机,在整个校园内形成自利利他的良好氛围,使特殊教育乃至全纳教育关注的每个个体都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

三、提升特殊学校学生的生命教育素质

我们进行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会体验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明白生存的意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追求崇高的精神价值,并能尊重和欣赏与自己共处社会之中的他人。生命教育既然是关于人生与生命问题的教育,就应该以合适的角度介入特殊教育的范围,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提供一种人文关怀,使特殊教育饱含生命的活力。因此,生命教育将在观念层面上使特殊教育更加人性化,并改变现今特殊教育体系较为缺少生命关怀的状况。

在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中,教师要秉持人本主义的精神,掌握多元智能理论、有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具备对待学生的平等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民主观,倡导合作的理念,实施个性化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