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时间:2022-02-04 04:0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问题教学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问题教学法

第1篇

【关键词】问题 教学 设置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与教材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更深的理解甚至会有全新的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基于对苹果落地产生了疑问。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就只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尝试。

一、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科学研究都起源于问题的探索,因为只有问题才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验和创造。所以,一堂好课,不能没有问题。学生都能够提出问题,传达了“我要学”、“我要听”的求知信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学生的提问是开启通向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窗户的工具。学会提出一些高层次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

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能够提出问题或愿意提问题的学生很少,有创新意识的就更少了。可见,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很少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对学到的知识也不经过思考,只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只有通过思考,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谈到学问时也说:“做学问,需要学问,如果只学不问就不叫学问了”。为此,老师需要有耐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是老师说的,书本上有的就是绝对真理。伽利略就曾经对其老师亚里斯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提出质疑,最后通过实践研究而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讨论的探究自行得出答案,学生从中既可学到知识,还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还学会与同学分工协作,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了让同学们养成提问的习惯,我让他们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对每课都至少提出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如:“门口卖报纸的是不是企业”、“学校是不是企业”、“如果是部门经理犯了错,法定代表人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什么要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怎样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些问题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而且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遇事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还由被动提问变成了主动提问,课堂教学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生成问题和预设问题相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而,如何建设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生动和谐的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都存在着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上课就是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地灌进去,把学生看成容器,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死板,单调。使学生普遍的存在不愿意上政治课,厌恶政治课的现象。而实施新课程后有的教师又过分的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略预设,忽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使课堂很“热闹”,而课堂教学目标却不能有效达成。

生成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生成的课程资源,能活跃、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凸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紧扣教学内容,有的可能比较浅显,如果教师对生成问题不加筛选,就可能会造成教学失控,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为了保证提问的质量,我认为应将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相结合。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层次性、开放性

要提高所设置问题的实效性,设置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要突出实效。

第2篇

[摘要]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①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②必须由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语文教学

所谓问题教学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1.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乐于探索。例如,在教学《祁黄羊》一文时,一位老师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当祁黄羊的亲朋好友昕说他推荐杀父仇人解狐当中军尉时。纷纷登门,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在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后,师又问:“难道只有埋怨吗?有没有替他担心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逐渐领会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纷,各个大国征战,非常混乱。万一选错了中军尉,晋国就会灭亡。祁黄羊很爱国,他不想因为自己一个人的恩怨而害了按个国家。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样是《祁黄羊》这篇课文,有的老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却是这样问的:祁黄羊为什么辞职啊?悼公有没有答应?……如此等等。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齐声做出统一回答。这样的提问,既缺乏吸引力,也没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这样的运用,显然是对问题教学法的曲解和滥用。

2.必须由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而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我认为,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是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教法的更新,而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第3篇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呢? 

 一、在预习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英语阅读课程是自习性较强的学科,预习得法,对于学生的自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问题教学法来预习学习内容, 主要有两种方法: 

1、指导性预习, 这种方法用于篇幅长,难以理解的文章。 刘乃银主编的《英语泛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中的阅读文章新颖而有趣,且篇幅较长,阅读量明显加大,课文长度从第一册1200个词增加到第四册2000多个词,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3-5道引悟性的预习问题,用以指导学生明确开展该单元内容学习的主要思路。例如: 《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一Genius and the Craftsman,在上这课书前,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预习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1) Why does the writer think it necessary to the creative function?  

(2) How is a story conceived? 

(3) What is the principle of a story’s life?  

(4) 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the craftsman?  

(5).What’s the relation between genius and craftsmanship? 

(6).How to understand the saying “Practice makes perfect.” ? 

    2、自主性预习。自主性预习是指不设计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自己通过自主预习, 认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新词,对文中的优美语句,重要语段,进行适当记录和摘抄,通过其它书籍或网上查阅初步了解作者作品,文章的背景;以及对篇章结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思考和领悟,用笔记本记下预习中的收获,把对预习内容的疑惑, 自己整理成问题, 以便在课堂上提问老师和同学, 通过大家的讨论,探究, 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阅读文章后,总会对文章的某些方面有所感受,或者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或者对文章的一些事实和内容进行补充。针对那些内涵丰富、有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和联想的文章展开讨论,最能触发学生的精神世界,使阅读达到高层境界。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主要是课堂交流、讨论问题。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交流预习的收获,以此了解和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可以启导提问几个学生,让他们主动讲述怎样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学,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和乐趣等。学生的讲述交流是根据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而谈的,是开放的,不预设的。学生可以谈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语段分析,字词辨析与运用等。教师通过学生的讲述,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困难和问题提出来,互相讨论,在小组讨论中, 鼓励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活动, 各抒己见, 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对于在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跨组讨论, 也可以师生之间,合作探究。在这个课堂讨论交流中, 使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三、拓宽阅读、深化问题   

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由争论,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怀疑精神和发散思维,最终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逐步引向深入学习、思考与研究。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回顾反思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本节课或本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简要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提高的能力。接着由本单元内容延伸、联带,设计更深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外的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积极感悟作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发现社会、发展自我,使学生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增加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 Seven Ways to Beat Shyness.  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为害羞者提供的克服害羞的方法, 问题如下: 

(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2)  How many kinds of shynes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What are they?  

(3)  Which of seven ways is the most workable to you? 

(4)  Do you think females are shyer than males? 

(5)  What physical symptoms that a shy person will show when he /she speaks in public? 

    然后鼓励学生课后作进一步的相关阅读,探寻更多的方法来克服害羞,并列出一些书目供学生参考和阅读。这些书是: 

Philip Zimbardo,  Shyness: What It Is, What to Do About ItChristopher McCullough,  Always at Ease: Overcoming Anxiety and Shyness in Every SituationJonathan 

Cheek, Conquering Shyness: A Personalized ApproachArthur Wassmer,  Making Contact: A Guide to Overcoming ShynessJonathan Berent, Beyond Shyness: 

How to Conquer Social Anxieties     

    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克服害羞的方法帮助自己或帮助别人,最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讨论: 

第4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英语阅读教学;自主;创新思维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呢? 

 

一、在预习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英语阅读课程是自习性较强的学科,预习得法,对于学生的自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问题教学法来预习学习内容,主要有两种方法: 

1、指导性预习,这种方法用于篇幅长,难以理解的文章。刘乃银主编的《英语泛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中的阅读文章新颖而有趣,且篇幅较长,阅读量明显加大,课文长度从第一册1200个词增加到第四册2000多个词,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3-5道引悟性的预习问题,用以指导学生明确开展该单元内容学习的主要思路。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一GeniusandtheCraftsman,在上这课书前,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预习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1)Why does the writer thin kitnecessarytothecreativefunction? 

(2)Howisastoryconceived? 

(3)Whatistheprincipleofastory’slife? 

(4)Whatarethefunctionsofthecraftsman? 

(5).What’stherelationbetweengeniusandcraftsmanship? 

(6).Howtounderstandthesaying“Practicemakesperfect.”? 

2、自主性预习。自主性预习是指不设计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自己通过自主预习,认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新词,对文中的优美语句,重要语段,进行适当记录和摘抄,通过其它书籍或网上查阅初步了解作者作品,文章的背景;以及对篇章结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思考和领悟,用笔记本记下预习中的收获,把对预习内容的疑惑,自己整理成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提问老师和同学,通过大家的讨论,探究,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阅读文章后,总会对文章的某些方面有所感受,或者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或者对文章的一些事实和内容进行补充。针对那些内涵丰富、有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和联想的文章展开讨论,最能触发学生的精神世界,使阅读达到高层境界。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主要是课堂交流、讨论问题。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交流预习的收获,以此了解和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可以启导提问几个学生,让他们主动讲述怎样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学,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和乐趣等。学生的讲述交流是根据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而谈的,是开放的,不预设的。学生可以谈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语段分析,字词辨析与运用等。教师通过学生的讲述,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困难和问题提出来,互相讨论,在小组讨论中,鼓励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活动,各抒己见,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对于在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跨组讨论,也可以师生之间,合作探究。在这个课堂讨论交流中,使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三、拓宽阅读、深化问题 

 

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由争论,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怀疑精神和发散思维,最终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逐步引向深入学习、思考与研究。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回顾反思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本节课或本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简要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提高的能力。接着由本单元内容延伸、联带,设计更深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外的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积极感悟作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发现社会、发展自我,使学生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增加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SevenWaystoBeatShyness.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为害羞者提供的克服害羞的方法,问题如下: 

(1)Whatisthemainideaofthearticle? 

(2)Howmanykindsofshynessmentionedinthearticle? What are they? 

(3)Whichofsevenwaysisthemostworkable to you? 

(4)Doyouthinkfemalesareshyerthanmales? 

(5)Whatphysicalsymptomsthatashypersonwillshowwhenhe/shespeaksinpublic? 

第5篇

1 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初步体会

(1)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含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生来说,虽然发现的是人类已经发现和已认识的知识,但仍然是一种发现,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通过自己思维探索得到的,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学生搞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理清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摸清了知识的布点网络,因而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记忆必然牢固。

(3)有利于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学生可以逐步学会发现、认识、归纳、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极好途径之一。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经过思维、亲自实践是不行的。严密合理的动手动脑过程,必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锻炼、发展和发挥,因此实施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耐挫教育。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发扬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刻苦追求,严谨治学,要求学生敢于正视困难与问题,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耐挫教育,促进了学生正常心理发展。

2 实施“问题教学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认真设计问题的情景。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感知课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因此,必须认真设计好研究课题的问题隋景,才能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地探索,使其思维素质受到有益的训练,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设计好探求解决问题的坡度。为了能使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对知识发生过程进行再编制。这种编制有新旧知识的回忆、对比(联想),把原发现过程的文化予以剪辑(缩短),把难度大的原发现过程平易化,加强原发现过程的结论,或者减弱原过程的条件(延伸)。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把握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将要达到的智力水平,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切忌生搬硬套。

(3)启发性与探索性相结合。启发性与探索性相结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创设课堂学习情景,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方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经过自己主动的思考、探索来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第6篇

【关键词】问题导向 提出问题 形成法则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08-02

课改已好多年,可我发现许多课堂还是老师讲得多,真正体现新理念的课不是很多。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长期实践中,我发现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比较符合课改,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起引导、组织及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那么什么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法?

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原有知识、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相应的教学应按照“提出问题――新的法则形成―技能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顺序来设计,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开展课堂教学。此种方法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兴趣自然增强。下面以我送教下乡的一堂公开课《三角形的中位线》(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为例,阐明我是如何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

一、提出问题

我查阅了很多教学案例,发现绝大部分老师按课本内容引入,提问学生: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你能通过剪的方式,将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与其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他恰巧就是这样引入的,可学生都没回答出来。老师只好裁剪示范,学生跟随。可学生动作慢,耗费了很多时间,导致课程没上完。而我撇开课本上繁琐的例子,以另一种方式引入,具体请看:

引例:如图,A、B两地被池塘隔开,现有一把皮尺,长度够不着A、B两地,问:你能不下池塘量出A、B之间的距离吗?

采用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这种实际问题入手,更易激发其学习兴趣。而我特意安排一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再花一分钟与其交流,看有没有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踊跃讨论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方法都不够完美,于是顺势引入新课:学完今天的课程,我们就有一种解决方法,具体内容请大家看课本第150至151页。

二、新的法则形成

教学中传授知识,是为学生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理论基础。其间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以便更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为达此目的,我按以下顺序开展教学。

1.理清教学思路

问题导向式教学活动是以问题驱动教学的,老师将这些问题组织好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请大家看我是如何组织这节课的教学顺序的。

组织学生花3分钟看书,之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讲一讲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哪些。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补充,总结出下面四点: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第150页倒数第3行);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第150倒数2行);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第151前14行);

(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第151页后3行)。

我顺势将此四个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对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从而理清了本节课的框架,对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我让学生先看书,再让学生自己理出要学习的内容,让教学有的放矢。而平时很多老师是边讲课边板书,讲到什么知识点,再板书出相应的要点,老师对教学预设明确,但学生对这种做法的目的性不清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主体地位被弱化。

2.逐个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法则

问题导向式教学要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探索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其主体地位。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按刚才板书的知识要点逐个解决问题。

(1)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我请同学们看课本上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并找出其中的关键字。同学们相互讨论、互相补充,最终确定了三个关键字: “三角形”、“两边中点”、“线段”。我请他们作上不同的记号,并引导学生朗读概念两遍,以求加深对此概念的记忆。之后,请同学们先画一个三角形,再依据此概念画出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巡视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只画了三角形就停笔了,看来这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此概念的含义。为此,我引导学生再读一遍概念,对关键字重读以引起注意,并请同学们再次对照关键字,看是否真正完成任务。再巡视,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补画了中位线,完成了任务。通过这个例子也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概念是严谨的,要真正掌握一个概念就要注意其中关键字,紧抠关键字才能学好数学概念。

(2)体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再观察图形,感受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有办法验证吗?与学生交流后,达成共识,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手工验证:用画平行线的方法平推三角板检验中位线是否平行第三边,用刻度尺量出中位线与第三边的长度检验中位线是否等于第三边长度的一半。学生动手进行了实际操作,得出了肯定的答案。

②理论证明:我让同学们独自思考如何证明,两分钟后问同学有答案了吗?没有!这是在我的预料之中的,因为证明这个定理是一个难点,需要添加两条o助线,将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来解决,八年级学生根本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我让学生思考的目的是引起他们的困惑,产生焦虑,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我的讲解中。之后我引导学生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一条线段的一半时,可能采用“截长补短”的方法,作出了相应的辅助线,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解。从听课老师反馈来看,这样处理还是比较理想的。

三、技能的形成和解决问题

数学基本技能训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对领会与巩固知识起促进作用,而且在知识深化中起桥梁作用。为此,应安排一定量的训练题供学生练习。下面我安排了3道问题供学生练习,以便将知识内化到其知识网络中,提升数学技能。

练习1. 已知:三角形的各分别为6cm、8cm、10cm,则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

此题要求学生画出草图,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直接套用定理即可得解,属较低要求,目的是加深对定理的记忆。

练习2. 如图,任意画一个四边形,以四边的中点为顶点组成一个新四边形,这个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请证明你的结论。

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四个中点,联系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所以需要添加辅助线,运用定理即可得解,属于中等要求,目的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3. 请大家解决刚才的引例,即A、B两地被池塘隔开,现有一把皮尺,长度够不着A、B两地,问:你能不下池塘量出A、B之间的距离吗?

此题要求学生思考,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构造出一个方案,并说明如何操作及方案的根据,属于高层次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对数学的兴趣。经过刚才的学习,许多学生已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举手发言相当踊跃。我以一个学生为主,其他学生补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而我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塑料绳及两个夹子模拟现场进行试验操作。学生热情高涨,抢着帮我拉绳,抢着发言,效果非常好。

最后的环节是课堂小结,由于黑板上有板书好的知识框架,对于此节课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回顾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而我重点是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此节课我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连一个问题串:实际问题――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每个知识点如何突破并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网中――运用知识解答练习与实际问题。依据这条线索组织教学。其中引入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提炼要点能力;学习概念时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关键字,并根据关键字画出图形,教给学生记忆方法与将概念转化为图形的能力;在体会定理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猜想答案,并运用工具验证猜想,培养了学生猜想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在证明定理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论证明的能力;在技能的形成和应用环节,培养学生运用定理解答数学题目的能力,对实际问题能提出方案并说明理论依据。本节课,我全方位调动学生来听、说、读、猜、量、想、写,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老师起到组织作用,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听课老师评价高。

当然,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非适用所有的数学课,需要老师有选择地采用。

参考文献:

[1] 【美】 沃尔什(Walsh,J.A.),【美】萨特斯(Sattes,B.D.) 著,刘彦译 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第7篇

一、概念不清,错把练习当成任务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它强调“做中学”,注重“用语言做事”,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弄清楚概念以后,再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时一定能得心应手,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任务不明,可操作性不强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的目的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因而要求设计的任务,不仅要有趣味性、科学性,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任务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可很多老师设计的任务,实际操作起来有难度。表现在:

1.任务偏难、偏大

一方面,设计任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面,只是就课本上的内容和教学参考书上的有关方法和内容来设计,有时会偏大、偏难。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如:教学Unit1 Module9 Welcome to the Unit时,让学生讨论:How did these things come to be seen as symbols of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没有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的情况下,真的是无法开口。另一方面,设计任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条件。比如,有的作业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而所在学校既没有相关图书,又不允许学生上网吧,农村学生家里又没有电脑,真的是太难了。

2.任务缺乏面向全体学生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做不到,特别是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被忽略,经常因为“任务太难”而不能积极地,全身心地融入小组讨论中。这方面,我是这样来解决的:

(1)认真备教材

教材里渗透着大量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知识,不仅包含英语知识,也涉及政治、地理、法律、宗教等各科内容。不仅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也涉及外国的文化背景。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可以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调整教学顺序等。如,Unit1 Module5,第一课时安排的是Word power,复习和学习有关的描写朋友的形容词。第二课时Welcome to the unit,既是上节课的复习,又为学习Reading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课时,泛读。第四课时,精讲精练。第五课时,结合学生作品讲评,学习本单元的语法。这样既使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以“任务链”的形式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真备学生

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去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爱好和特长等,以便课堂里进行更合理的分组和分工,设计出生生乐于参与,人人有话可说的活动。

三、评价不够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忽视了两点:只有老师的评价,没有学生的评价,或是学生的评价太少;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总是yes/no,true/false,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一点,只要意识到了,注意点就不难解决。一方面,老师可以多鼓励学生,给学生自信,让学生敢于评价。另一方面,要注意评价的技巧,可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如very good,well done等,还可以通过“跷拇指”、微笑、画笑脸、全班齐鼓掌、实物奖励等方法来鼓舞学生的气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应该注重对新教学理念的进一步理解与深入,把教学落到实处,乘教学改革的东风,把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充分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真正地让任务型教学法在教育教学中生根发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3次印刷.

第8篇

一、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

1、要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生物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并由此转化为相互关联的问题组,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2、要领会新课标,设计问题内容具有层次性。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3、要把握问题时机和问题的发展性。实际上教学问题是一个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构建完整知识网络所设计的具有阶梯性、完整性、系列性的,一组思维要求由低到高的问题流,这种问题流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通过系列问题将各知识内容贯穿在一起,引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引领学生沉浸于问题情境中,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答"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问"的指导与培养,从而导致现在的学生越学越不问,越不善问,越不敢问,越高年级的学生越不会问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出问题的不良习惯,并且在回答问题时还努力去遵循老师的意图和思路。这样就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大大抑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问题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学生不及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确实,只有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而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说过:"若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他发现万有引力是始于对苹果落地的疑问。可见,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从本质上讲,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所谓“学问”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么样学习提问题,在不断探究不解之疑、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的过程中自主的学习。学生懂得怎样提出问题,就等于拿到了一把能开启各种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让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思维特点,经常地发问,独立地思考,自由地想象,试图从多个层面去认识事物,从多个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促进个性的发展。如在讲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就有学生提出,既然高温和低温对酶活性影响的本质不同,那么书中相关曲线图是否准确?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指出了曲线的修改方法。同时,又有同学提出,对酸碱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也应做相应的修正。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准确、合理,但学生的思考是深刻的、新颖的。

第9篇

【关键词】“体演文化”教学法 文化教学

“体演文化”教学法(Performed Culture Approach)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吴伟克等研究人员提出的,是一种以演练文化为目标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将第二语言的学习看作是在目标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行为,认为语言即行为,学习语言就是体验和演练目标文化,要求学生要设身处地的去想问题。因此老师所做的就是要利用现代科技的有利条件,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各样的语境场景,让学生在体验文化中学习语言,获得知识的积累,从而达到让学习者能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得体、自如地运用目的语同目的语国家的人交流的教学目标。

在实践上(包括课程设计、教材设计、和教法设计方面),该方法结合了听说法和交际功能法的长处,兼顾语言结构使用的正确性和交际功能的畅通性。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教学成就,但是该教学法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也值得我们探讨,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从以下三个方面就“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文化教学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讨论。

一、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主张之一认为语言即文化,学习语言就是学习目标文化。该教学法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上认为语言等同于文化,语言教学等同于文化教学。这里,我们就需要思考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下“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主张是否合理。

什么是语言?按照索绪尔定义,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能指(形式)和所指(内容)的结合体。有声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文字语言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音、形、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什么是文化?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就有数百种。概括起来,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整体文化,或者是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文化;狭义的文化特指非语言文化(何俊芳)。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语言本身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并且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其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古耘捣蛟凇段幕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Anthropology?and?Linguistics)一书中也明确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都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二)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三)文化语言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记录文化和促进文化的发展。站在文化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关系,可以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语言并不等同于文化,语言教学不等同与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如将语言教学等同于文化教学,该教学法将面临教学内容过于宽泛的问题。其次,语言与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由语音、语法、词汇等子系统组成。从语言技能的角度,我们又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第二语言教学分为几个较为明确的组成部分和确定若干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划分有助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施与评估。而如果将语言教学等同于文化教学,用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文化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概念出发,都有可能带来教学内容无法界定、无法有组织有层次的进行文化教学的问题。第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虽然语言的意义生成、诠释离不开文化的框架,但是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文化则提供一个背景或语境,即使是语构文化也是经由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评估语言的交际能力可以外显为发音是否准确、词汇使用是否得当、语法是否正确等标准或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评估。而文化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都不能称其为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它更像是一种内容或背景,缺乏外在的形式和可操作性的评估标准。

综上所述,笔者对在第二语言教学语境下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的观点是: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教学不同于文化教学。“体演文化”教学法以语言即文化为其理论基础,从这一理论出发,构建其教学实践可能会带来诸如教学内容过于宽泛、教学过程难以有组织有层次的进行、交际活动缺乏统一的形式即评估标准等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一方面,“体演文化”教学法这一新兴的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方法应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及完善。

二、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问题

“体演文化”教学法作为一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方法,必定涉及到文化教学内容的问题。笔者试图从“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及文化教学内容的定量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讨论。

(1)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问题。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问题指的是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文化教学到底教什么的问题。“体演文化”教学法在理论上主张扩展传统外语教学意义上对文化的定义,将行为文化的教学融于语言教学中。在吴伟克看来,要训练学生懂得怎样和中国人交流,必须让学生懂得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基本技能和策略,所以应该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怎么看世界,怎么解释世界。他认为学生应该尽量了解中国的文化根源、文化视角和世界观,通过学习理解另一种文化反过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和容忍的世界。总结说来,“体演文化”教学法旨在构建一种对异质文化的记忆,要求在谈话人在特定文化框架内进行交流,并获得在异国文化中确立意向的能力。1

那“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是否合理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察一下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在这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赵贤州(1989)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是交际文化。”2陈光磊(1997)指出“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基本的责任或基本的内容大体有两方面:一是对语言本体结构(主要是语法规则和语义系统)中有关文化含义作出阐释,为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做好必要的文化上的准备;一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文化规约作出说解和加以实习,养成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3吕必松(1992)认为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待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4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体演文化”教学法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中的交际文化。而“体演文化”教学法所关注的交际文化又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语用系统之中,对词汇系统及语法系统中的交际文化关注度较小。由此,笔者认为,“体演文化”教学法中关于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过于狭窄,如以此为基础开展文化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缺乏汉语的知识文化及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中文化的缺失。“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其实践及操作过程中关于到底该教哪些文化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2)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定位和定量问题。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文化教学应该如何定量呢?到底是文化教学占主体还是语言教学占主体呢?张英(1994)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目的语学习者要实现交际,语言学习就是第一位的。”5林国立(1996)指出“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则必须在语言教学的范围内来处理。文化因素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一个语言教学的概念,只有在语言教学中才有意义。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对学生来说,和语音、语法、词汇一样,也是一种知识,只不过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不一样的知识罢了。”6“常识表明:当Z=A+B,Z不变时,A大必定B小,B大必定A小,A和B之值都与对方之值有密切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如此。”7

“体演文化”教学法认为语言即文化,学习语言就是学习目标文化。这种观点及在其实际操作过程中将文化教学视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首位,这样的对文化教学的定位势必会影响到语言教学的定位。将文化教学作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造成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教学造成挤压,使语言教的学其他各个要素的习得不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三、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的阶段性问题

语言教学应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分阶段的进行的,文化教学也不例外。语言教学一般依据语言的结构或功能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展开,但文化教学很难做出有规律的计划安排。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已有了语法大纲、词汇大纲和功能大纲,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个文化教学大纲,而文化大纲的缺失可能会引起文化教学的无序。

在文化教学的阶段性问题上,张英(1994)认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语言和文化的比重不同,这就需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给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确定一个合理的量”。“对于目的语学习者这来说,交际能力是同掌握目的语中文化语言的程度成正比的。交际面越宽,交际层次越高,文化语言在交际交流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与此相适应,随着对外汉语教学阶段的上升,汉语文化教学的比重也就逐渐增加。”8具体到基础阶段的文化教学,徐家祯认为“在语言的基础阶段,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结合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同时,他又指出基础阶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在语言课中进行文化教学,必须遵循以语言教学为主,以文化教学为次;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有机地、适当地、有目的地加入文化教学内容的原则。既要反对文化教学在语言课堂中喧宾夺主,也要反对为了结合文化教学而在语言教学时硬性加入文化内容的形式主义做法。”9在中高级阶段的文化教学方面,胡建军认为“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的主观需要、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教学理论要求和教学实践经验都决定了文化教学在中高级口语课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文化教学提出了客观要求。”10

总结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虽然文化教学较之于语言教学很难做出有先后有层次有规律的计划安排,但是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应有所变化,应与各个教学阶段相适应。“体演文化”教学法并未对文化教学的内容做出有先后有层次有规律的划分及安排。该教学法也未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该教学法模拟文化场景,其教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师的教学材料,而是学习模块,可自己生成的,学生可以组合的,有一定独立性,可操作性的单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教学法在文化教学阶段性安排上的不足。

四、 总结

本文从语言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学内容以及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三个方面就“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文化教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讨论。认为该教学法在文化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文化教学的内容过于狭窄的问题、文化教学定位和定量的问题以及在文化教学阶段性安排不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进一步完善“体验文化”教学法的切入口。

参考文献:

[1]曲抒浩、潘泰 2010 《美国“体演文化”教学法简论》,教育评论,第5期。

[2]赵贤州 1989 《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3]陈光磊 1997 《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4]吕必松 1992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5]张英 1994 《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汉语学习,第5期。

[6]林国立 1996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7]周思源 1996 《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定位》,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8]张英 1994 《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汉语学习,第5期。

[9]徐家祯 2000 《基础语言课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0]胡建军 2003 《中高级口语课程的文化教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11]萧国政 主编 2009 《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张公瑾 1998 《文化语言学发凡》,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英语教学;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316-02

所谓的问题教学,其本质就是以问题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载体,将其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设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在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用问题教学法,不仅能够不断优化当前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其教学效率,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一、问题教学法的概念

以问题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手段自古便有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言“疑是思之始”,表明的就是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之后,随着教育和心理学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问题教学法便登上了现代教育教学法的舞台,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利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以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为基础,通过假设和实验等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的本质是转换和处理知识,利用该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自己发现并掌握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习惯,促进师生间关系平等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该方法主要以教学问题为指引,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找寻问题答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形成创新性思维模式的现代教学目标。

二、设置英语教学问题的特点

(一)融合培养学生语言和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我们往往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来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英语属于一门语言类教学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十分重要。因此,为了使这两大教育目标都可以完成,促进二者的融合便成为问题内容设置的必然特点。例如,在课堂导入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理解英语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相关的问题,通过解答和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英语行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程度地了解,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和专业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英语类岗位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依据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内容,使设置出的问题更加具有真实性,从而有效减少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抽象性感受。例如,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设置英语教学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以当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情况为立足点,用英语介绍自己对一些旅游政策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还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三)结合情境教学法

由于英语是一门相对较为枯燥的学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在面对真实或者是模拟出来的语言情境中才可以具备良好的语言逻辑组织能力,并通过对相应语言情境的理解来掌握其中包含的知识信息和材料。这种“触景生情”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达的欲望,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理解英语知识内涵,提升学生应用思维表达能力的作用。因此,在利用该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模拟出的真实情境中分析、探索和解决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

在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或者是复习程度等进行检查和评价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封闭式问题,即那种只有唯一答案且答案指向性较强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考查。当教师想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新的英语知识时,教师应该要设置那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开放式问题,即答案不固定且解决方式众多的问题。此外,教师在设置开放式问题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需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

(五)设置难度弹性较大的问题

由于不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保证其难度具有较大的弹性,最好是通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设置方式,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问题教学掌握知识内容。此外,由于英语这门语言课程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语言能力二者存在的差异性,还需要重视对学生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其问题的设置不要偏难。

三、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一)在英语预习过程中的应用

对于英语这门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依赖性较高,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便可以在学习英语知识时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利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指导预习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那些重点、难点知识或者是一些篇幅较长的英语阅读文章,由于新课改后的英语教材中的英语知识难点和篇幅较长的阅读文章较多,这就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因此加重。这样一来,如果只是单纯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来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正式开始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按照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别预设问题,从而达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本单元英语知识的学习思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课堂学习基础。第二,自主预习法。该方法不需要教师特定设置学生需要预习的问题,而是让学生依靠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自主预习。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设置问题的方式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和新的英语词汇进行理解、适当的摘抄并记录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英语段落和句子,并借助网络技术和其他书籍对将要学习的单元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分析本单元所讲的主要知识内容。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记笔记的方式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对于本单元英语知识的理解、感受和疑惑全部记录下来,并整理成系统性的问题,便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向教师提问。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该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来开展各类型的教学活动,通过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模式。从形式上看,问题教学属于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当学生在接触到某些英语知识后,就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对这些知识的难易度或者是内涵等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特别是英语阅读文章,学生在阅读之后,往往会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和事实进行一定的补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那些内涵较为丰富、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知识来开展问题教学,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因此,在正式开始授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展开交流,以便对不同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主动讲出自己的预习方式以及在预习过程中的收获,在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讲述更好地了解学生当前对课本内容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从而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来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被全面发挥出来,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探索问题能力的作用。

(三)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积极、轻松、愉快且高效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大胆主动的探索新知识,赋予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新知识的权利,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挑战意识以及怀疑精神得到培养,进而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完一个单元的英语知识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的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本节课或者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概括和总结,以便能够找出自己所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以及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要求。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延伸,使学生进一步的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进而使学生的见识和视野得到极大扩展。

四、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样的,所以,为了保证问题教学的良好作用可以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利用该方法完成英语课本教学任务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坚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动摇。问题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保障,对于问题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第二,激励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英语问题,不仅能够取长补短,还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英语问题的积极性,提升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总而言之,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变而不断发展。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加强师生和生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程度,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还可以将相对零散的英语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做好英语知识架构,方便其复习。此外,在英语课上进行英语问题教学,还能够有效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朱珊珊.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袁笑文.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李晴.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白帆.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李璐晗.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6]潘星彬.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7]李文祥.情景教学法在中职学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第11篇

物理是生活的科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但就物理学发展过程而言,它其实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呈现出一种螺旋式辩证上升的态势。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其本质也充分体现了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初中生而言,如果教师能够以自己为主导,以问题为“二传手”,以学生为“主攻手”,真正把学生置于物理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那么学生就能真正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把握主动学习的命脉。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知识性问题为中心,以教师指导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主动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主体性教学方法。

二、问题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教育偏重于学生分数的表面化提高,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实质提升。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性素质和能力化素质,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两创四解放”:

(1)创维:创造最佳思维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融入到物理化思维空间之内,享受思维的乐趣。

(2)创佳:创造最佳传输路径,使物理知识的传授尽可能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3)解放学生的思维。

(4)解放学生的时间。

(5)解放学生的空间。

(6)解放教师的思维。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恰恰可以做到“两创四解放”。

1.对中学生而言,其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决定了他们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是短暂的。如何保持和强化这种好奇心?学生为“主攻手”的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之中,以疑促思,让学生体会“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求知成功感,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人翁的角色转换,变教师的“送去主义”为学生的“拿来主义”,从而解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留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也可以把自己从反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教师的自我解放。

2.对整个教学过程而言,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投身于知识的最佳传输路径之中,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一个多思多问的多疑的良好探索、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问题教学法的要求

1.创设问题的阶梯性

课堂教学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锻炼能力、增强信心;由浅入深,使学生有兴致、有能力层层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例如:中学生普遍爱好玩电子游戏,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游戏程序设计时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过五关斩六将”的成功感觉。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问题、备学生,把问题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借助问题获得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轻松地得到知识提升,让学生逐渐养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养成思考的习惯。

2.教师提问的分层性

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教师是否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是否让全体学生得到一定的应有的发展,是教学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物理教师应因材施问,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体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另外,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提问的分层性,让中下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切的目光和良苦用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智力因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师提问的方法性

(1)问题的常识性与新疑性。常识性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在课堂中也是容易答的,这样可以吸引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设问:“当你坐公共汽车上学时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司机突然紧急刹车,你会往前倒还是往后倒?”又例如:在《参照物》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当你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外面的树木或房屋,有何感受?”对这些问题学生都有切身感受,比较感兴趣。另外,教师要注意常识性问题新疑化,不要落入俗套。

(2)问题的集中性和代表性。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而应该让问题代表和集中着物理知识的焦点所在,具有典型性。例如《速度》教学中用三个问题可以解决:

问题一:百米赛跑时,甲同学用了11.2秒,乙同学用了12.3秒,问甲乙两同学谁跑得快?

问题二:一小时内,甲同学骑自行车通过30千米,乙同学走路走了10千米,问谁快?

问题三:甲同学跑100米用了11.2秒,乙同学跑1000米用了10分种,问谁跑得快?

这三个问题就集中代表了速度如何比较,速度如何计算,使整个课堂充满着思考的乐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3)问题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整个课堂中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是紧密联系的,体现物理知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紧紧吸引和抓住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思维连续性,充分体会思维严密性的乐趣。例如讲《力的概念》时:

问题一:有物体就有力吗?

问题二:力的存在至少需要几个物体?

问题三: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一定要接触吗?

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问题的逆向性和开放性。问题的存在都是辩证的,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全面认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手段之一。例如《运动和力》教学中,讲述运动和力的关系时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受力一定平衡。反之,物体受力一定匀速直线运动吗?正反两方面设问,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又如:由奥斯特实验可知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可以产生电流吗?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获取知识,创造最佳思维环境和最佳传输路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

4.教师释问的技巧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不可包办代替,应注意释疑的启发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获得一种如释重负又回味无穷的思维乐趣。

5.激发学生提问

判断学生学得如何,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多少问题,以及问题的价值,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回答教师的问题上,不会质疑和问难,那么说明学生还不会思考,他们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指示的表层上,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例如在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学中。

备教材: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章节,本节知识的重点是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教材通过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及物体浮沉的条件,通过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揭示浮力的产生的条件。

备教法: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指导学生以问题为桥梁,不断地思考、总结结论,最大限度地以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创造最佳思维环境和最佳传输路径。

备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浮力是有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学生会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而下沉的物体则不受浮力:物体上浮是因为受到浮力大,而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设法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而且,浮力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务必处理好学困生的问题,应在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通俗化。

备问题:实验一:把乒乓球浸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将浮上来。

问题一:乒乓球为什么会上浮?

教师让学生思考片刻以后指导学生从受力的角度得出受到浮力的作用。

实验二:教师演示铁钉放入水中,放手以后铁钉下沉。

问题二: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的铁钉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得出下沉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激发学生不断地思考,诱导学生思维的乐趣。

问题三:铁钉是否在其它液体中也受到浮力作用呢?物体在气体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有兴趣思考这些问题,从而营造出积极的思维氛围,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并纠正平时生活中错误观点,扩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问题四:铁钉放入水中会沉入水中,但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却可以航行在大海上,为什么呢?对于这一对比性极强的问题,把理论性知识问题化、现象化、通俗化,学生有兴趣并集中精力思考,使学生迅速进入到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12篇

“问题组教学法”则是青岛市推广多年的一种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问题引领学生,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该法的思维容量是比较大的,需要全组学生紧张思考,自行组织答案,选出最优答案向全班同学展示。这种教学法的前提是老师要设计好高质量的问题组,所以对老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需要备课组全体老师通力合作,共同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其基本原则是:不用思考的不问,没有启发性的不问,不是阶梯式的不问,无法理解的不问。这就是说,设问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有阶梯性,不能过难过深,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共鸣。

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在实践“361”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化学备课组教师采用“问题组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的时间很明显地比以前长了十分或八分钟,学生思维的强度变大,活跃程度更是令人惊奇。在学期末模块统一检测中,我们化学组的成绩提升总是名列前茅,连续几年被评为区优秀备课组。这一切跟我们实施“361”这一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问题组教学法”主要应用在“361”教学模式中的“预习案”“课堂学案”中。在环节上,“问题组教学法”主要应用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个步骤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感悟知识的理解过程,提高思维分析能力。

在集体备课环节上,我们化学备课组重点在三案的编写上,确保编写出得心应手的“引玉之砖”。对于每一个问题组都要求每个老师谈看法,力争使每一个问题都能产生“正能量”,避免一些无效问题的干扰。在学习鲁科版必修一教材第四章《材料家族中的元素》第一节《硅・无机非金属材料》时,我们就充分运用我们的成果去实践,效果非常好。在区级公开课上的展示也得到了好评。

本节知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但又是和现实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的应用。对于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有独特的地位。特别是硅在新材料中的应用,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等都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本节知识在必修和选修中同时出现,在必修中的地位必须很好定位,要结合大纲真正把握知识学习的深广度。因此我们确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硅及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重点和难点)及这些性质在材料中的应用。

了解硅在半导体工业,二氧化硅在现代通讯业的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组成材料的物质的性质与材料性能的密切关系,认识新材料的开发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因此,在设计“三案”时,我们将预习案简化成了“问题组”的“预习检测案”,同时加上自主预习检测,检查学生对课本的阅读情况。

【预习检测案】

【问题组一】1.硅是“应用广泛的半导体材料”,这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总结出你的结论。

2.“常温下,硅、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矛盾吗?

3.单质硅、晶体二氧化硅能用来制做哪些物质?

【预习检测】

一、单质硅与半导体材料

1.半导体材料

最早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________,现被广泛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________,它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________。

2.单质硅

(1)单质硅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同素异形体,晶体硅是________、________光泽、________而________的固体。

(2)自然界中没有________态的硅,常见的________态的硅有________和硅酸盐。工业上,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SiO2得到粗硅。

(3)硅的用途:

①在计算机等电子工业,可用作________,大规模________等。

②还可用于制造________和________。

③硅的合金用途也很广泛,如含硅4%的钢具有良好的导磁性,可用来制造________;含硅15%左右的钢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可用来制造________。

二、二氧化硅与光导纤维

1.二氧化硅

(1)SiO2物理性质:状态:________硬度:________水溶性________

(2)SiO2化学性质:

与强碱反应: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保存碱性溶液不能用橡胶塞)。与碱性氧化物反应:_______。与HF反应:_______(唯一与其反应的酸)。

2.光导纤维

(1)主要成分是:________(2)用途是:________(3)优点:________

此检测内容是看完书就能填上的。关键还是培养学生阅读记忆的能力。知识记不住,就谈不上理解。记忆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这点恰恰是很多人不屑一顾的。他们往往会说要先理解后记忆。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理解了记忆会更好,但有些知识在开始是不好理解的,怎么办?先记住再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六环节”,以问题为导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了本节课的主人。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堂展示两部分。

课前自学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是用“预习案”还是“检测案”。课堂展示环节的自主学习是一合作探究前进行。我们要求先用2分钟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不得讨论。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进行合作探究是一种表演,一种只有组长或个别同学的表演,不会是全组同学的结晶。每个人的思考是有区别的,不能急于统一全组思想。经过每个人的思考,然后进行全组讨论,这样,才有可能发生思维碰撞,达到学生自己积极思维的效果。否则学生只能被动地思考,有效课堂是无法打造的。

该环节中,要明确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记录困惑。

【问题组2】阅读课本107-108页并讨论以下问题

1.写出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与所学的哪种元素的原子结构有相似之处?

2.硅在现代生活当中有重要的应用,这跟它的哪些特性有关系?

3.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来分析一下工业上用焦炭来制备粗硅的反应。这样得到的粗硅如何提纯会得到高纯硅?

该问题组意在让学生总结出硅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明确硅的用途。让学生在分析中学会知识类比迁移,锻炼概括整合能力。

【问题组3】阅读课本109页并讨论以下问题.

1.二氧化硅熔点高,硬度大,而二氧化碳则是气体。这是为何?

2.从物质的分类角度来看,二氧化硅属于哪类物质?该类物质具有哪些通性?二氧化硅有哪些特性?

3.二氧化硅有哪些用途?

该问题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硅的性质与其独特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其化学性质与其酸性氧化物类别的联系,而其广泛的用途也与其性质有紧密的关联。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分类思想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化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二、合作探究

这是一节课的核心部分,是六环节中最能出彩的地方。从中能看出老师导引的功力和学生探究的激情,是思维碰撞的关键一环。而关键中的关键则是老师问题的设计能否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所以我们引入“问题组教学法”,通过恰当的问题组,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三个问题组都有很值得思考的地方,需要真正去动脑筋才能完整回答。同时,通过问题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反思。

在看书、两分钟独立思考后,全班按小组展开讨论。每个组员都要将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进行展示,与其他成员共同完善每一个问题,再将个人思想统一到小组的共同意志,由一位同学在全班进行展示或补充。在展示过程中,【问题组1】中的第二个问题引起很大的争议,有的同学也感觉很矛盾。后来一个小组长起来说,引起大家的大笑。他说:我觉着是长时间里,硅可能受到高温啊,火山喷发啊,闪电啊,可能就与氧气反应了。对此,笔者也及时地引导学生去查阅地球形成的相关资料,了解这些条件对物质反应的影响。

三、精讲点拨

学生讲得精彩,老师也显得轻松。由于本节课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还不错,基本上两个小组就能解决问题。老师只是适当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对小组的讨论进行了肯定。应该说,学生的能力是很强大的。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展示,不要担心出错。出错也是学生学习的机会,也是展示老师教育智慧的好时机。这样操作,学生得到的收获远比老师讲授来得多。

四、变式演练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重点,变式主要还是围绕着硅、二氧化硅的性质与用途展开,与问题组的思考相吻合。

【问题组4】

1.玻璃的成分中有二氧化硅,那么HF溶液用什么瓶子盛好?

2.实验室保存碱性药品的玻璃瓶不能用玻璃塞,为什么?

3.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的理由是什么?

该问题组是前面学习知识的简单应用,回答并不难,但这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设,还是很有思考价值的。

五、达标检测

该环节是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本节学习目标要求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的达标测试,当堂完成,当堂矫正,检查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

【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硅是非金属元素,但它的单质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D.硅的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C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与任何物质起反应

D.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硅能与氧气、氢气等非金属反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硅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纤通讯

B.工艺师利用盐酸刻蚀石英制作艺术品

C.水晶项链和餐桌上的瓷盘都是硅酸盐制品

D.粗硅制单晶硅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存在大量单质硅

B.石英水晶硅石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C.SiO2性质活泼,能跟酸碱反应

D.自然界SiO2都存在于石英矿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硅和无定形硅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SiO2可用作半导体材料

C.硅与氧气反应,不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D.在SiO2+2C=Si+2CO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2∶1

达标反馈应注意的问题:1.检测题目难易适中,题目不能过大、过多。2.达标检测的时间不易太长。3.在完成达标检测后,最好当堂反馈。

六、总结反思

该环节建议在离下课前5分钟内完成。可以是学生自己整理反思,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反思。

本节课连预习共四个问题组,非常便于讨论。本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非常多,由于内容相对简单,老师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