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册科学

三年级册科学

时间:2022-08-17 02:4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册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级册科学

第1篇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4、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5、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6、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7、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两个、一次性塑料杯1只、纱网1块、筷子或玻璃棒1根、黄豆与砂子各半杯、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课题:

出示杯中的黄豆和沙子,谈话: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观察的本领,这里有一些黄豆和沙子,比比谁发现得多?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

学生从杯中取一些黄豆的沙子,分别放在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后放在一边待用)

学生综合观察结果,发表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黄豆是怎样的,为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做好准备。

混合沙和豆

实验

谈话:把这些豆和沙混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

设问:你打算怎样把它们混合到一起?

谈话:仔细观察,混合后的东西是怎样的?

谈话:想想,给杯中的这些东西取个名字?

综合学生的观点,引出“混合物”的概念。

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设计混合的方法,各组合作进行混合。

观察、描述观察后的沙子和豆子。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

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认识混合后的物质的主要特征。

通过取名进一步对混合的物质进行观察与认识。

分离混合物

实验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再把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让学的方案。

看看教师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动手将它们分离开。

让学生评价自己小组的分离结果是否理想。

谈话:与纸上的沙与豆比一比,分离出来的豆与沙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设问认为变化的学生:你认为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这时还能叫作豆,叫作沙吗?

各小组议一议,制定各小组的分离方案。

各小组交流方案。

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或自制装置分离。

小组观察、比较。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从多角度认识问题。

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

促使学生认识,沙与豆并没有发生本质特征的变化。

油与水的混合

出示一杯水,一杯油,设问,将它们倒在一起会怎样?

先将水倒入试管再将油倒入试管。

设问: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充分混合在一起呢?

将水和油充分混合在一起。设问水和油的混合物是怎样的?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将水与油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静止一定的时间,让油和水分离开来。

让学生观察分离出来的油与水有没有变化?

学生猜测、判断。

观察试管中的水和油。说明见到的现象?(油和水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

说说自己的方法。

说明见到的现象?

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设想方案。

观察,发表意见。

小结

设问:这节我们主要作了哪些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混合身边的物质》。

设问:我们身边有这类混合物吗?

设问:这些混合物你能将其分离吗?

回答:……

回答:……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一、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3、继续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4、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了解混合的世界有两种情况;

5、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到“发生变化”和“不发生变化”具有同样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研究活动。

难点: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五个、火柴、碳酸氢钠、醋、石灰水、自来水一杯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教学活动

与学生谈论上一节课。

出示研究材料,提出探究内容:仔细观察,说说两个杯子中的物质有什么特点。

介绍所观察的物品的名称。

提出探究任务:你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

回忆上节课的活动,说说上节课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

学生猜测,并交流。

从观察与讨论中捕捉探究的问题,明确探究任务。

探究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的情况。

实验

谈话:打算一下,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研究时注意什么?

谈话:你看到了什么?和你猜测的情况一样吗?

视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讨:

1、你认为,气泡是从哪里来的?

2、气泡到哪里去了?

3、你认为跑出来的是什么气呢?

学生小组制定简单的研究步骤,明确研究的过程和注意点。

学生小组展开研究活动,观察研究现象。

学生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看法。

明确研究任务,保证有序合理地开展研究活动。

重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

通过问题的引导,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

实验

教师演示点燃的火柴伸进空杯和装有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物的杯子。

教师设问:你见到了怎样的情况?有什么想法?

从师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混合中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空气的气体。

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说说见到的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对此现象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整合两种混合的现象

设问:今天的混合后的结果和沙与豆子的混合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

归纳学生的话得出:上一次的实验中,混合后的沙与豆子是能分离开的,也没有什么新的物质产生。今天的混合实验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

小组组讨论,交流观点。

促进学生新旧经验的融合,使其更全面地理解混合的世界。

扩展

实验

教师出示一杯石灰水,让学生向水中吹气。要求观察现象。

设问:这个实验属于哪一种混合。

(机动)混合1/4杯自来水与石灰水,引导学观察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种混合。

学生做一做。

交流现象,并做出判断。

扩展认识,形成判断。

生活中的混合

学生说说,见到过哪此混合物。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混合物,引导学生看标签,说说是由哪物质混合成的。

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两种混合物,并记录它们的成份。

想一想说一说。

观察教师提供的混合物。

分离混合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2、学生通过对面粉和粳米、铁钉和木屑分离方法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本身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4、指导学生按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分离物质的本质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每小组一份。

2、纸盒、筛子、彩色墨水、滤纸、烧杯、滴管等每组各一份。

内容

教学

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实物

投影

仪展

1、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齐读课题。

通过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为下文作好铺垫。

粳米

面粉

纸盒

1、

1、辨别物品。

2、回答对面粉和粳米的认识。

3、小组讨论分离的方法。

4、动手进行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

5、汇报分离的结果。

6、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得出要根据事物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7、再次进行分离操作。(运用其它方法。)

8、汇报分离结果。

学生通过辨别和猜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对面粉和粳米作用的认识,知道分离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启发指导学生自己研究设计分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木屑

铁钉

磁铁

水槽

1、

1、说出物品的名称。

2、小组想办法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

3、汇报分离的方法及选用此方法的原因。

4、分析这两种物品还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5、根据不同特征再次选择分离的方法进行分离。

在学生对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选择分离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铁钉和木屑特征的研究,选用有效的分离方法进行实验,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滴管

滤纸

墨水

1、

1、观察分离好的黑墨水的样品。

2、听介绍。

3、动手试着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

4、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黑墨水和绿墨水是不是混合物。

墨水对于学生来说很想到它是混合物,特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分离更是无从着手,教师通过出示分离好的样品可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很顺利的进入对墨水的分离这一环节。通过分离黑、绿墨水,使学生了解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激发学生对分离混合物的研究兴趣。

1、

1、总结这节课中使用过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说说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本质特征选择分离的方法。

3、在家长的帮助下分离盐和水的混合物。

通过对本堂课中运用的分离方法的总结,加深学生对常用分离方法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回家对盐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可以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分离方法,同时也把有限的课堂40分钟打破,使之延伸到了课外。

研究土壤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度简单的研究计划。

2、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同学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3、通过讨论参考再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

二、教学重点: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在前,实践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

三、材料准备:学生采集土壤,并记录采集地点;

小组材料:土样、白纸、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镜、筛子、

酒精灯、石棉网、火柴(证明有腐殖质的器材)、

玻璃杯、水(证明有空气的器材)。

四、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一、导入

1、土壤是混合物吗?

师板书学生说的要点。

2、如果土壤是混合物,可能是由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如果土壤不是混合物,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土壤不是混合物?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不是混合物?

学生讨论和交流

1、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活动在前,实践活动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和表达,促成学生把所有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二、设计研究计划和实验

土样、白纸、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镜、筛子、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杯、水

1、实验前,先说说打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分工和合作。

2、研究土壤

参照“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实验:

(1)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里有什么,找出土壤中的小石子、植物的根和生活在土壤里地小动物。

(2)取比较干的土壤捻碎,然后用不同网孔的筛子筛。

(3)加水混合、摇晃、沉淀,借助水观察土壤中有死亡了的植物、动物变成的腐殖质、泥土和细砂。

3、然后按计划研究土壤。

4、土壤里还有什么?用什么方法证明?

学生讨论并协商。

讨论以后再参照“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制定计划。

学生实验。

先按经验作出判断,再想方法证明的方式证明土壤里水分和空气。

先讨论并设想,接着参考一个较完整的实验过程,再讨论和设计。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计划设计的能力得到加强。

四、交流和表达

1、你们都观察到了土壤中的哪些成分?

2、我们可以判断土壤是不是混合物吗?

学生综合得出结论:土壤是泥土、沙、死亡了的生物残体、水、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五、拓展

第2篇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注意:卷面整洁、字迹清晰,共76个题。答案详见教材和教师用书。

1.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成长为朝气蓬勃的(

)。

2.

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中,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

)。

3.

)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

)开始,而男孩要稍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

)、(

)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4.

一个人的(

)与(

)意味着他(她)将要更加自觉地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至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长量,男、女生分别达到了(

)厘米和(

)厘米,体重增长更为迅速,男、女生分别达到了(

)千克和(

)千克。

6.

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注意个人卫生方面要(

)、(

)、(

)。

7.

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方面要注意(

)、(

)、(

)。

8.

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加强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可以(

)、(

)、(

)。

9.

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

)。

10.

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

)。

11.

)和(

)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12.

谚语“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就是对(

)的生动描述。

13.

三叶草通常都有三片叶子,大概在10万株三叶草中,才有一株发生(

),从而长出四片叶子。

14.

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就是对(

)的生动描述。

15.

欧洲人相信四叶草的叶子中包含了人生想要的四样东西:(

)、(

)、(

)、(

)。商人们抓住了这一商机,以四叶草为主题,制成了(

)出售。

16.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

)。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称为(

)。

17.

)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18.

)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他经过多年选育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2001年2月,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

用(

)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用(

)照射种子。科研人员利用

)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20.

第一块恐龙化石是(

)年被人们发现的,恐龙属于爬行动物。

21.

)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几百万年以前死亡生物的(

)或(

),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22.

)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一本书,那么(

)就是书页中的特殊文字。

23.

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在地球已经不存在了如:(

)、(

)、(

)。科学家们发现,现在一些生物与(

)很相似,变化不大。

24.

我们称为“活化石”如(

)、(

)、(

)、(

)。

25.

科学家通过对(

)的研究发现,(

)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而(

)、(

)和(

)则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才出现。

26.

科学家发现,(

)和(

)身体某些部位的骨骼排列基本相同。

27.

)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观察、研究大量动物的基础上,于1859年出版了(

)。达尔文的关于(

)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

28.

达尔文认为:①生物最初是由(

)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

)的祖先。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适应者生存下来,而(

)则被淘汰掉,这就是(

)。

③生物正是通过(

)、(

)和(

),从低级到(

),从简单到(

),种类由少到(

)地发展着、进化着。

29.

1850年左右,英国曼彻斯特城地区的黑色尺蠖蛾数量要比浅色的数量多,这是(

)的结果。

30.

)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祖先的化石。它们生活的时代为(

)的寒武纪。

31.

)对达尔文的经典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

32.

科学家在(

)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巨大古生物化石宝库。

33.

我们蓝色的地球是生物的(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

),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34.

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的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

)、(

)和(

)所必须的(

)、(

)、(

)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

)。

35.

一棵树可以成为(

)的栖息地。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之间会形成(

)关系或(

)关系。

36.

合作关系的生物有:(

)、(

)、(

)(

)、(

)。

37.

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猎取食物,于是它们之间就形成了(

)关系。

38.

敌对关系的生物有:(

)、(

)、(

)。

39.

)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动物。它美丽的条纹引起了动物学家的研究兴趣。

40.

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的是(

)的“伙伴”,有的时(

)的“竞争者”。

41.

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

)的关系,这种关系像(

)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

)。

42.

食物链的源头在(

),终点是(

)。地球上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荣誉称号----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

)。

43.

分解者有(

)、(

)、(

)、(

)等。

44.

食物链上除了分解者以外,还有两类生物,即自己制造食物的(

),以其他生物为食的(

)。

45.

自然界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取食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

)。

46.

通过(

),就可以发现一种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47.

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

)、(

)及(

)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

)。

48.

自然界长期形成的(

)和(

)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49.

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有:(

)、(

)、(

)等。

50.

)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已有(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

)的野生动物和(

)的高等植物种类,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

),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

51.

保护生态平衡、珍惜动物的途径有(

)、(

)等。

52.

)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53.

能够使物体(

)或(

)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任何东西只要有(

)、(

)(

)、(

)、(

)、(

)或(

)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54.

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能以不同的方式被(

)和(

)。

55.

)可以使植物生长,(

)可以将水烧开,(

)可以使电灯发亮,(

)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运动,(

)可以使纸片振动。

56.

如果没有(

),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57.

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从一种形式(

)成另一种形式。

58.

打开电视机,电能就转换成了(

)和(

);搓一搓手,动能就转换成了(

)和(

)。

59.

家中和工业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

)、(

)、(

)等矿物燃料,它们是(

),因此被称为(

);还有一些能源是(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它们被称为(

)。

60.

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总能量中,(

)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要经过(

)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这些(

)的消耗速度极快,并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61.

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

),面对日益枯竭的(

)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62.

)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

)。

63.

)是人类的“能量之母”。无穷无尽的(

64.

不仅给了我们绿色植物,给了我们煤炭、石油和地球上的生命,而且将成为未来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65.

)的利用已经扩展到了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66.

几种有开发前景的的新能源:(

)、(

)、(

)。

67.

)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库。(

)就是在海水的涨落过程中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形成的巨大能量。人们因此称(

)为“蓝色的煤海”。

68.

)也叫原子能,它的巨大能量是从小小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1000克铀核发生裂变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700吨标准煤。利用(

)发电的电厂叫核电站。

69.

)蕴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长的有机物中,它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例如,沼气是由(

)转换的一种可燃气体,通常可以供农家用来烧饭、照明。

70.

)来自于地球内部,越往里面温度越高。在距地而20-50千米的地球深处,温度为200

℃-1000℃。地热发电是开发(

)的有效途径。

71.

我们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尽可能(

)到日常生活中去,(

)更多的现象,(

)更多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像滚雪球那样,知识(

),本领(

)。

72.

不要将(

)对着人。一旦(

)就停止实验。

73.

)是一种本领,能把学到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74.

张衡利用(

)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发明了地动仪。

75.

18世纪英国发明家瓦特根据(

)的原理,制造出了用途广泛的蒸汽机。

76.

第3篇

  

我国外语教育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还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针对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状况,多次强调要加快外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确保更多更好地培养大批外语人才。 

国家教育部根据李岚清同志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实行外语教材“一纲多本”;与国外知名出版社合作编写外语教材;引进和借鉴海外优秀外语教材等。1997年下半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了解到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愿意为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作贡献的愿望,同意引进该社为非英语国家编写并正在香港等地使用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建议上海、江苏两地分别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改编上述教材,供我国开放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使用,上海改编本为10年制版,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江苏改编本为8年制版,以小学五年级为起点。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认真研究了国家教育部的建议,感到这是建设上海一流外语教育的良好机遇。上海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曾经在我国长期领先。1988年开始的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改变了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结构、忽视语言交际功能的"结构式"英语教学体系,建立了以提高听、说、读、写交际功能为目标,以语言知识、语法结构为辅助的"结构—功能"体系,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学生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有很明显的提高。再引进牛津教材,将对进一步提高上海的英语教育水平起积极的作用。 

1997年底,市教委和市课改委决定,在第二期课改工程中引进牛津大学出版社在香港部分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编出一套自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10年的英语教材,并部署于1999年秋季开学时即在一定范围的中小学进行牛津英语改编本的试验。这样,连同上海一期课改中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写、现正在本市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英语教材,上海便有了两套英语教材。这是市教委和市课改委为实现英语教材多样化,培养多层次、多规格英语人才,全面提高上海英语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之一。 

为了解香港原版牛津英语教材的教学情况,以利于教材的改编工作,上海在1998年初选择了本市向阳小学、世界外国语小学、位育初级中学、建青实验学校和市三女中等5所学校进行原版教材的教学试验,以提供第一手资料,供改编组参考。这5校开始试验牛津原版英语教材和本市正在改编牛津英语教材、要实现英语教材多样化的信息,引发了一批区县和中小学向往改革英语教育、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极大的积极性。1998年下半年,徐汇、闸北等区在多年实践和较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区小学一年级试验开设英语活动课的设想,得到市教委支持,市课改委决定进一步引进低年段的牛津英语教材进行改编,供小学一、二年级使用。在一、二年级英语活动课基础上,三年级将仍使用同样教材。预计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力和习惯等将比一、二年级没有英语学习基础的学生要好。由此,上海改编的牛津英语教材又出现了以小学一年级为起点的品种,使上海改编的牛津英语教材形成"一套教材、两个起点"的格局。 

至1999年6月,经过与各区县、学校协商,按"志愿参加,师生同意,领导得力,教师较强"的原则,1999年秋开始的试验学校已经确定。为保证改编教材试验工作的顺利实施,决定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在上海设立"上海牛津语言教学培训中心",进行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和测评研究等项目的合作研究。 

二、牛津英语改编本简介 

牛津大学出版社是在世界英语教材出版方面的几家著名出版社之一。办在香港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是出版适用于香港及其它地区各年级英语教材的专业出版社。 

上海引进改编的原版本就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为香港编写的教材。原版教材中小学合计11册:小学是六年制的《On Target》,共6册;初中是《Oxford Junior English 》, 共3 册;高中是《OxfordCertif icate English》,共2册。改编本将原版本11年的教材作适当压缩处理,改编为10年,供上海等地区的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使用。1999年秋先出版小学一、三年级和初、高中起始年级的第一学期教材。 

牛津英语教材的编写体系为"building blocks "(模块建筑体系),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语言概念、语言实践活动和语言能力在原有的"模块"基础上得到拓宽和加深,持续发展。教材十分重视鼓励学生学习使用规范的英语,在各种情景中积极参与“任务”和“活动”,从而体现语言学习的激励性、工具性和交际性功能。 

这套教材的特点是:(1)趣味性强,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教学内容时代感强。(2)起步高,容量大,信息多。(3)语言地道,编排科学,复现率高。(4)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重视以语言为工具,解决专项任务(如调查,采访等)的运用能力。(5)配套齐。除教学参考资料外,还有学生练习册、语法训练册、录音、录像、光盘、挂图等多种辅助教材。(6)地方特色强。根据以上特点,改编本基本上保留了原教材的特色,但对过重的“港味”,如以广东话为基础的人名、地名、图片等,进行了适当的删或改。同时,根据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年级要求,结合本地情况,增加了儿歌、对话、阅读材料等项目或内容。 

下面分几个年段进行介绍。 

1.小学牛津英语教材(改编本)。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综合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基于循序渐进原则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与三年级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了一定变化,二年级主要是学习加减乘除,认识角、时分秒,认识方向、分米与毫米等相关知识,三年级在教学内容方面,再次对加减乘除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化,但是重新添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观察物体、平移与旋转、轴对称图形、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这些知识,教材内容增加了平面图形的一些数学知识,也是几何知识的基础。另外,三年级对二年级时分秒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出24时计时法,单位认识方面有千克与克的学习内容,对二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相关的知识也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三年级还增加了分数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衔接方面要基于循序渐进原则。重视对二年级内容的复习,延伸拓展学习三年级内容。三年级为100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时先复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时分秒相关知识,继续学习三年级的24时计时法,将钟表的2周记为一天,下午为12点以后,上午为12点以前,新闻联播开始于19:00。对于三年级增加的平面图形知识,站在二年级角、方向的角度,对长方形与正方形(四个角都是90度)、平移与旋转(方向变动一定角度)进行诠释。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二、三年级教学也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二年级应该以观察、分析为主,教师选择一定的实物,引导学生加强对角、方向的分析。准备尺子、量角器引导学生学习分米和毫米、角,并结合学生自主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教师有效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完善知识框架。对于三年级数学知识的教学,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课前预习、课中动手、课后复习,经过三个阶段,加强对三年级平面几何知识的学习,并充分学习和运用24时计时法。

如“平移与旋转”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引导学生反复动手、实践与应用为主,结合角度相关知识,平移是同一方向位置的移动,旋转是同一位置角度的变换。结合生活中的相关事物、现象,进行动手实践与探索应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二年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展延伸深入学习三年级知识。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既需要重视对二年级观察、分析、思考教学方法的继承,也需要全新启动实践、生活运用等教学方法。

三、学习心理的衔接,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三年级教学内容相比二年级来说有所加深,并且新知识与新方法的运用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好,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有所欠缺,导致在三年级学习阶段感觉吃力,跟不上进度,或者无法与其他学生思维一样敏捷。基于这些问题,应该全面引导学生实施学习心理的衔接,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全面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迎头赶上,勇往直前。

如三年级上册、下册知识“观察物体”,讲述了观察物体中一些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对于这两章知识的学习,一些立体思维和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懒惰心理,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与积极性。采取实物观察、竞赛评优的方法,学生观察、实践与分析,教师给予方法指导和积极心理暗示,以促进学生做好学习心理衔接。

四、学习能力的衔接,强化知识技能原则

结合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衔接的相关分析,了解到三年级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由此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交流互助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学习能力衔接方面,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独立自主思考、分析能力基础上,更加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结合“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学习,学生运用裁剪、拼接与对折等方法,再结合连线、测量与对比分析,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此做好学习能力的衔接,强化学生知识与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二、三年级衔接教学,应该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与知识和能力发展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践行新课改教学思想和建构主义理念,一切依托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方向,展开科学的小学二、三年级衔接教学策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心理、学习能力衔接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学习能力,以此完善学生知识与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第5篇

【关键词】新教材;插图;实践和反思;课程理念

江苏译林(2012)版《英语》三年级起点的教材,通过广大教师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在不断探索中趋向成熟。教师希望学生能在这套新教材中,产生良性循环,用积极心理状态积累素养,培养能力,促发英语学习的内动力。笔者也在三,四年级的跟班教学中,切实感受到以下一些可喜变化与收获:

一、开卷――以插图构建吸引

在译林《英语》新教材中,“憨态可掬,形象逼真”的插图立刻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笔者调查过,比如Bobby,Sam,Yang Ling ,Tim等,都是颇受喜爱的卡通形象。插图的有效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并在兴趣中学。

例如,利用插图进行直观表现比较更助理解,三年级下册 Unit 8 We’re twins! Su Hai 和Su Yang之间的区别在旧版教材中没有正面描述过,造成学生的模糊概念和简单照搬。使得“twins”这个单词缺乏立体感也难以真正感受到。而在本单元中,教材通过插图,以一个“小误会”的故事,轻松呈现出对话重点: Who’s that girl,Su Hai? She’s Su Hai. I’m Su Yang.以及:She’s Su Yang. She’s my sister.从而得出:We’re twins.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如实还原到插图中,学生一下子能借助插图理解对话内容。达到“以图说话”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好好利用插图,避免“去图存文”的错误理念,忽略图片表达的能力。

二、引入――以生活场景接应

相比较旧版教材,新教材更接地气,更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不是单纯的为了学英语而崇洋硬搬。而是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展现新颖开放,耳熟能详或者学生有过经验的生活场景,展开对话,体现故事的真实与有趣。

例如:让生活场景灵动起来,走入学生自己世界,三年级下册Unit4 Where’s the bird?这个单元学习方位介词,摈弃以往教材中用静态图片表现的单调做法。在Story time版块学习时别具一格,用一只出现在教室里的bird飞来飞去的路线展现对话内容如:It’s under your desk.It’s behind the door! It’s on your chair! It’s in my desk.到最后的It’s in the tree now.如此的现场感,学生想说的话也就自然而出,教师只需做适当的朗读指导,并加入一些肢体语言的表现。在这样的学习基础上,教师再利用别的物品进行对话练习时,in ,on ,under,behind这四个方位介词的用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拓展――以丰富素材外挂

基于新版教材内容活泼,题材新颖,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也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视听素材,卡通形象,电影片段,新闻热点等。将这些外挂的素材客串到课堂中来合理利用,更好的为语言表达与输出架设桥梁。

例如,场外到场内,主题点明见实效,平台搭建助提高。三年级下册Unit6 What time is it?以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为主题展开对话。笔者在Story time学习前,将卡通形象“懒羊羊”(懒洋洋)衔接过来: Step 2 Presentations and drills

1.T draw some clocks on the blackboard and guess:

What time is it? It’s ….o’clock.

Complete the clocks according to the answers

2. Draw the pictures about :breakfast , lunch , dinner beside the clocks.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It’s time for…

3. Show the time .T: Now it’s 9 o’clock. We are having a lesson.

But what’s “Lan Yangyang”?(懒羊羊) doing?

(PPT)Show the picture of him. Look! He’s sleeping.

He miss his breakfast!

4.(PPT)Show the picture and learn:

Wake up! Hurry up!

5.T: Lan Yangyang is lazy. He’s late for breakfast.

How about Liu Tao? PPT

(对比懒羊羊和刘涛的表现)

从课文内容链接到课外世界,懒羊羊的形象和Liu Tao之间相似点,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珍惜时间,守时勤劳的教育意义。

作为非母语学习,在缺乏相应环境,条件的基础下,教材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会影响到一代人的学习成长。同时《新课标》(2011年版)也对广大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初次使用新教材,更应不断加深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理解与认识,充分吸收和集成各种方法的可取之处,优化这套“回归童趣”的新教材,在实践和反思中努力提高,使学生真正走进这精彩的英语世界,一起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邹志超,龚少英.情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第6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 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入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我所带的三年级1班,学生数为 83人,其中男生比例较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并且利用网络平台汲取最新的前沿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教改研讨活动,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2 、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第7篇

数学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预设与准备,不仅要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更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设置适度的巩固练习等,尤其要注重抓好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着力抓好教材的深度解读

数学课“教(学)什么”,是教学设计的“原材料”。优化教学设计,必须要读懂、读透教材。首先,要在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把握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发展脉络。其次,要科学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各自独有的价值。再次,还需进一步了解其处于何种纵横相连的知识体系中,明确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支点。例如,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是在三年级上册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基础上教学的。其教学重点在于准确掌握“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并进一步学会“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这个整体的一份或几份”。而其教学难点,则是帮助学生准确认识怎样才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同时把握“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感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所表示的意义。通过这样“瞻前顾后”地解读教材,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具系统性与结构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效发展。

二、着力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教材的逻辑起点并不等于学生的现实起点。因此,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材的逻辑起点,更要充分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第一,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第二,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教师可通过课前调查研究,或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以利于课堂教学。第三,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起点。由于学生的现实起点到教学目标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起点。例如,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直接的知识经验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时,一方面要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经验,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处激起思维冲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能像长方形那样用‘长(邻边)×

宽(邻边)’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构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也是激起学生思考的关键。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像长方形面积计算那样,把一组邻边相乘”,有的学生则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底×高’来计算”。学生充满困惑的见解,会骤然扫破教学的平衡状态,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愿望。这样,学生就能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中不断建构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三、着力拓展学习的创新空间

教学设计要为创造性学习奠基,要积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行个性化探究、体验,发挥创造潜能。①对具有相似点的学习内容,可选择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提升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时,可以选择“认识平方厘米”设计活动方案: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动手剪出几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想想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去测量;第三个环节,要求尝试用自己剪出来的那个小正方形去量身边的物体,感受那些物体的表面积。再引导学生把这个宝贵的学习经验及时地迁移到“平方分米”的学习中去:一是剪出几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二是亲自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出身边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再互相交流、印证。这种“留白”的活动设计,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能力。②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设计应考虑到利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学生一般会给出沿着长、宽和对角线对折等几种方法。那么,在组织学生交流每一份是否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后,可提示:“经过长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任意折,是不是都能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两份?”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操作和探索。这样的问题设计来源于数学学习过程,学生更愿意积极展开探索和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73-01

每一位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人,都必须具备科学素质。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发展学生潜在的科学能力呢?我认为应从教材入手,准确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引领学生走进科学之门。

一、认知教材

修订后的实验教材每册均安排了四个单元。三、四年级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五、六年级为8个教学活动。根据地区的差异,在活动内容安排上保持了一定的弹性。在这套教材的使用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将教学目标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科学概念的陈述是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述,它比一个简单的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表达的是一个科学的观点或思想,适合于不同年龄的儿童 ,更能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使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事物的表象认识转化为科学的理论探究。如在五年级下册“沉和浮”这一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几句精湛的科学概念涵盖了这一现象的整体,使学生对沉浮的认知更全面、更透彻,由通俗的前概念转化为理性的科学概念。

更可贵的是:修订后的教科书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用工具。在科学课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观察能让学生运用这些工具更好地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便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在本学年中,我担任的是三年级的教学。这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大门的起点,通过认真地备教材,查阅各种资料,我发现它确实适合三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探究活动规律,《植物的叶》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点。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大树下,林子里,我们可以捡到各种各样的落叶。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不够了解。捡落叶是为研究叶子做准备的,研究叶子从是不是同一种叶开始,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成长,真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二、放手探究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科学探究,它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要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最后得出科学结论,真正做到科学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在本套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阶梯式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合理运用教材,让学生大胆地探究,做到收放自如,合理指导。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到并非只有好学生才能够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我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时时点播,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如:三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五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沉浮知识,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所以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前概念和生活经验合作探究,使整节课在快乐的自主探究中度过了,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而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已有经验的积累,学生更是亲身探究获得知识,理解概念。实验已经证明,对于有些概念来说,除非亲历探究过程来自主构建,否则儿童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

三、适时取舍

第9篇

关键词: 新课程 科学观察 有效途径

小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这个基本理念,在农村地区小学开展科学教学,合理高效地运用观察探究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探索乐趣和科学实践能力是比较适合农村地区教学特点的。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它不仅指看、摸、听、尝、嗅等活动,还包括信息的输入和加工过程。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合理高效地引导学生观察?

一、创设丰富有趣的观察情境

由教师精心设计,或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准备好观察对象,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中获得“发现”,诱导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植物和我们》这一课,农村小学所处地域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观察素材取之不尽,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主题,自己准备观察素材。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田野里、池塘边,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根、茎、叶、果实,然后集体交流。这些素材在农村极为丰富,且与学生生活密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老师的引导和合作下,制订观察计划,明确观察任务,通过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在丰富有趣的观察情境中轻松地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二、提出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科学观察不仅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教师应启发、引导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让学生制订并交流自己的观察计划,让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融入学生的观察计划中。如学习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认识液体》,在观察和操作活动时,要预设并渗透这样的观察活动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合理规范地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和认识液体的性质。能用科学语言描述现象和结论。会写实验报告。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闻、尝等认识液体,通过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探究液体的性质。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喜悦,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组织有效的观察活动

要组织有效的观察活动,就要根据事先预设的观察计划,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情境中有序地展现观察的对象,设计合情合理的观察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顺序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小组交流,使观察活动不流于形式,确实有效。教师展现的观察对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好的观察对象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有效的观察活动对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探究方法是极其有益的。如学习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认识液体》,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观察,合理规范地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和认识液体的性质。在本节课学习之前,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2课已安排了学习内容《观察水》。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学习,已具备认识液体的基本方法和知识经验,并且对液体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在上面的基础上开展变得水到渠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事物,并通过本单元“固体与液体”学习中掌握的方法认识自然界更多的奥秘。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熟知的液体,你能说一说他们的特点吗?怎样说极有条理又能让别人听明白?在小组里交流。接下来设计:一是小组为单位研究四种液体的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二是同体积液体的轻重比,三是三种液体流动的速度比较,四是将不同的液体滴一滴在蜡纸上,观察现象。通过小组操作、观察、交流,使观察活动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有计划、有顺序地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使观察活动真正有效。

四、对观察所得信息分析、加工、重新建构

观察中不仅有被动的感知,更要有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过程。对观察所得的信息,观察者必须进行合理的分析,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学生观察、搜集、整理大量信息之后,教师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析,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设置恰当的科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共同判断、抽象、概括,直至得出科学结论。

五、观察成果拓展迁移

第10篇

二、活动时间:

2012年3月为宣传发动阶段,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项目;4月,全面准备五四庆祝活动;5月为活动汇报、验收评奖总结阶段。

三、庆祝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段吉清 副组长:范本竹、肖志祥

庆祝活动筹备小组成员:

吴章富、李光艳、周凌云、张东、吴秋平及学校综合教研组全体教师。

四、活动内容及负责部门

1、读书征文比赛,以“为祖国喝彩”为主题,具体要求及活动安排由语文教研组制定。4月20日以前选送优秀征文2篇参加县级评奖,其余优秀作品在第二届文体艺术活动周中展出,展板由语文组负责。

2、以班级为单位的经典诵读比赛,以中华传统经典为主。主题:爱国、爱校、科学。由语文教研组统筹,各班语文教师具体负责,第二届文体艺术周期间评出优秀作品参加县级比赛。

3、综合文艺节目: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至少准备2个综合文艺节目(初三年级自定),包括独唱或小合唱、合唱,舞蹈、相声小品或其他形式的综合文艺节目。所有节目于四月下旬接受学校统一验收,合格节目为学校第二届文体艺术周暨五四文艺晚会正式演出节目各班文艺节目指导教师为音乐老师、班主任、语文教师。诗歌朗诵由语文老师、班主任组织指导;独唱、小合唱、舞蹈等音乐节目由音乐老师指导,班主任负责组织;相声小品等节目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指导。

计分办法:学校统一验收不合格者,以每个节目6分记入团体总分,合格节目以正式演出时评委评出的实际得分记入团体总分。

4、以庆祝九十周年、六十周年为主题的师生创新作品展、科普绘画展。以学生作品以科普绘画为主、教师作品以教具制作为主。作品的征集、装裱由美术老师负责实施。四月底,由学校庆祝活动领导小组检查完成情况。

5、体育运动会

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全员参与、趣味与育人并重。

运动项目:(1)集体项目(参与面需达90%以上)

50m迎面接力赛 拔河比赛 25m蛙跳接力

跳远、三级跳(仅限初二学生)、铅球(仅限初二学生)等,(具体项目确定以学校综合组的田径运动会秩序册为准)

(3)表演项目:初三年级篮球表演赛

青年教师乒乓球冠亚军决赛

第11篇

一、教材分析 

该节课是人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Unit 4 Do you like pears 部分 Let’s learn,围绕水果这一话题展开,课文通过Sarah和妈妈去商场购买水果的场景引出目标语言。涉及的语言有:Can I help you ?Here you are.等等,重点词汇有:apple,banana,strawberry等。 

二﹑学情分析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54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因此,三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具备了简单的英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在A部分Let’s learn和let’s talk的基础上,继续学习4个有关水果的单词:apple,banana,strawberry,grape,要求学生实现正确地听、说、读、写。 

2. 语言技能目标 

(1)能听懂教师的指令并做出相应反应。 

(2)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用英语进行简单地交流。 

3.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听、说英语的兴趣,培养其注意观察、乐于模仿的良好习惯和主动竞争意识。 

(2)通过表现性评价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演唱本单元的英语童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渗透关于科学饮食的教育,以有益于学生健康。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认读新词:apple,banana,strawberry,grape。 

2. 教学难点 

(1)通过“Can I have some…?”和“Here you are”这两个句型中的连读现象,训练学生的连读技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 

(2)学生应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积极进行交流。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挂图、录音带和课件。 

2. 教师和学生均准备本课生词的单词卡片和水果实物。 

3. 学生准备野餐用的食物或图片。 

六、教学过程 

1. 热身、复习 

(1)English Show Time 

【设计意图】每节课前,笔者都会为学生提供3~5分钟的课前英语秀时间,由2个学生主持,其他同学自己读或背课本上的内容,并评出当天的英语秀之星。实践证明,基于持续性的表演展示,学生的表演欲望、语言能力会日益增强,同时还能较快调整自身的英语学习状态。此外,学生经由展示获得的成就感也使他们对英语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Let’s Chant: 

A B C D E F G. 

Friench fries,bread and ice-cream. 

H I J K L M N. 

Hamburgers,hot dog and chicken. 

O P Q,O P Q. 

Let me share with you. 

【设计意图】通过唱唱跳跳,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使之快乐地学习英语。同时,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准备。 

2. 呈现新课 

(1)New words:apple,grape,banana,strawberry. 

Guess:What’s in the box? 

T:look,I have a magic box. 

Guess:What’s in the box?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很强,好奇心也很强,在课堂上开展猜一猜、说一说的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回忆旧知的热情。 

例如,在“抽卡片读单词”的游戏中,教师把食物卡片和本课要学的水果卡片都装进一个盒子,同时播放歌曲An Apple A Day,学生边听边传递装有水果卡片的盒子。音乐停,学生抽出第一张卡片,读出apple这个词,(教师提前在黑板上画好水果树)教师将带有苹果图案的磁铁贴在黑板上,第一组即为Apple Group;等音乐再停时,学生抽出第二张卡片,读出grape这个词,教师再将带有葡萄图案的磁铁贴在黑板上,第二组即为Grape Group;以此类推,第三组为Banana Group;第四组为Strawberry Group,从而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喜欢挑战,更喜欢游戏活动,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活动呈现新知,同时用本堂课所学单词为小组命名的教学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突出重点,让学生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2)教师提示课题,要求学生听录音并跟读。依次呈现新单词apple,grape,banana,strawberry,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请几个学生到台前范读。 

【设计意图】利用英语磁带中的示范发音,让学生接受纯正的英语发音,并通过听录音纠正错误发音,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口语更加地道、纯粹,培养其认真倾听的习惯。 

(3)小组学习认读单词,教师检查(集体认读、拼读单词)。检查结果,通过水果树上苹果、葡萄、香蕉、草莓等图案的数量来加以展示。 

【设计意图】在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绝对是学习的小主人。通过小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帮学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内解决、掌握新知,而且学得快速,学得快乐。 

3. 趣味操练 

(1)Who’s the fastest?(谁最快)(通过老师说单词,学生挑选出单词卡,帮助学生认记单词,加深对单词的印象。) 

(2)Find friends!(找朋友)(一学生拿老师的图片卡,全班学生找自己的卡片并大声说出找到的单词。) 

(3)Send the baby cards home!(送卡片娃娃回家)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游戏活动反复呈现,加强学生对单词的识记、认读。 

(4)Pick up fruits! 

Ss Show and say: Apples,apples,I like apples! Grapes,grapes,I like grapes! Bananas,bananas,I like bananas…(摘水果,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水果,并从神奇水果树上摘下自己喜爱的水果。) 

【设计意图】在单词教学中,要适当穿插句型,在句型、语境中学习单词,巩固单词,给单一的单词教学增羽添翼,使单词教学不枯燥、乏味。通过相关的句型训练,让学生做到词不离句,并学会表达自己的喜好。 

4. 扩展性活动 

(1)Let’s sing:An Apple a Day。教师先播放歌曲录像,并组织学生观看,然后引导其理解歌曲,接着,要求学生边唱边表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唱歌曲,既让学生复习了生词,又渗透了科学饮食的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Group work:Receive the guests and introduce your fruits to them.(小组内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向客人介绍自己准备好的水果并款待客人。) 

Tips: 

(1)Group work: 

S:Hello! 

S1:Hi! 

S:Good morning! 

S1:Welcome… 

S:Look! I have some…! Do you like…? 

S1:Yes,I do./No,I don’t. Can I have some…,please? 

S:Sure./Certainly!Here you are! 

S1:Thanks/Thank you!… 

(2)Group report: 

(3)Say goodbye to fruits: 

This is an apple,this is a strawberry,An apple,a strawberry。 

Apple,strawberry; 

Apple,strawberry; 

Goodbye fruits! 

This is a banana,these are grapes,Banana,grapes;Banana,grapes;Goodbye fruits! 

【设计意图】通过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的各种情境,创设模拟任务,使他们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习得、巩固语言,并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展示等活动中习得语言。 

5. 家庭作业 

(1)Introduce the fruits to your parents in English.(用英语把水果介绍给家长听)

(2)Listen and read Unit4 for half an hour.(听读第四单元半小时,家长签字) 

第12篇

一、良好的听的习惯。

要求: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听他人说英语。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 ”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用心地多听他人说 英语,有助于培养对英语的敏捷反应。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 至关重要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学科三年级第一册课本没有出现英语文字,只有五彩缤纷的图片,使学生初学英语时 能集中全部注意力听录音,理解录音内容,进而正确模仿。与教材配套的录音带中有男、女、大人、小孩的不 同音色,其音自然、地道,其景生动、逼真,学生听来饶有兴趣。这十分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

英语课堂教学是小学生用英语交际的主要场合。其间,他们有很多听英语的机会。但小学生有意注意较弱 ,维持时间较短,特别是在听同学发言时易走神。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明专心听同学发言的好处外,在教学上要 采用生动、形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特别要避免枯燥操练,开“定向长火车”,要多用“有意点 叫”、个别提问,对活动与集体操练应频繁交替使用。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牵制性”提问,“逼”学生专 心听他人说英语,不听,就无法参与。如,教师问某生: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Is yourmoth er a teacher?随即转用第三人称问其他学生:How old is he?Where ishis from?Is his mother a teacher? 又如,请个学生用英语自述,然后让听的学生按此内容相互问答。还可请学生指出发言者哪儿讲错了,该如何 纠正等等。以此引导学生用心听他人说英语。

二、良好的说的习惯。

要求:大胆开口说英语、音量适度、仪表大方。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大胆开口说英语,是英语学习所必需的。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来看,三年级学生人小,较之高年级学生心理障碍和怕羞感少。这正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有利条件之一。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材为“说”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选内容均来源于学生学习及日常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教材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亲近性、实用性,为广大师生所欢迎。这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又一个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得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从起始年级,培养学生良 好的话的习惯。

首先,教师应十分注意发挥“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古人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怕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心理,开创敢讲英语、争讲英语、爱讲英语的局面。

同时,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图片、实物、玩具、幻灯、投影、录像 、录音、指套、木偶等等)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置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要从课内到课外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如:组织语言游戏、竞赛,开辟英语角, 举办英语兴趣小组,排演英语文娱节目,强调师生间同学间用英语问候,要求学生把所学英语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小红花”、“小红星”奖励等等。以此造成说英语的氛围,激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

学生在讲英语时,教师最好别去打断,应允许学生暂时存在某些语言错误,待讲完后,教师再指出并纠正 。这样做,不干扰学生说话的思路、意念表达,不挫伤其说话积极性,又能帮助其提高言语水平。在大胆开口 讲英语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讲话音量适度、仪表大方。三年级始学英语,要求学生大声讲英语,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自己的音量大小,声音高低,对于活动、小组操练宜轻声些,班 上发言得响亮些,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有的学生急于发言,在连续说英语时,停顿过长,还常加“嗯”。此 时,教师要注意多留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要求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另外,教师要提请学生注意,说话时不 要低着头,或眼望天花板,或视窗外,要面对听者,举止要自然,不拘束,从小养成良好的说的习惯。

三、良好的读的习惯。

“读”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朗读”。要求:正确拼读单词,响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 等基本正确。拼读单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积累词汇。朗读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等 。也有助于“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英语学科三年级第二册课文开始出现文字,渐之,要求拼读单词。无论是个别还是全班拼读 (拼背)单词,都应要求学生先读一遍单词,再拼读字母,然后再读一遍单词。培养学生拼读单词的良好习惯 ,十分有益于学生认读单词,正确拼写单词。

朗读英语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之一。“说”英语与“读”英语有相通之处,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朗读英语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这是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朗读音调印象。因此 ,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范读和领读。授课前,教师最好先自身整音,尽量与标准音带取得一致。在自身(或音带 )范读、领读时,教师可配以手势以示升调、降调、重读等,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后还可指导学生在课文上标音调符号。一般来说,新课之时,不宜请学生领读课文,以免一个错,错一片,给纠正增添麻烦。在朗读语言 材料时,须要求学生切勿操之过急,拿来便朗读,要先通阅,了解内容,理解含义,揣摩音调,然后再朗读。这样,朗读效果好。

四、良好的写的习惯。

“写”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书写”。要求:书写姿势、方法正确,斜体行书规范书写,大小写、笔 顺、标点符号和格式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