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11:2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调查汇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了解我园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帮助家长在正确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以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家长已初步具有对幼儿早期阅读重要性的认识:86%的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必要的,早期阅读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积极作用;8%的家长认为可有可无,顺其自然,可以等孩子大些再加以引导,只有6%的家长认为孩子没必要进行早期阅读,他们认为孩子听听故事就行了,阅读是识字以后的事了。
2、家长对阅读的作用和教育观念、目标的认识不足: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并不单是开发智力,还可以从书中可以获得情感体验,分辨真、善、美的能力。这是和整个幼儿期教育目标相吻合的。调查的结果却表明家长对阅读的作用和教育观念、目标的认识不足。如表一:家长认为孩子一定要读的书籍种类:类别比例凡是有益孩子成长的书8%没有哪一本书使孩子一定要读的26%科普读物、智能训练类图书40%故事类图书和儿童刊物26%由此表可见:
(1)最大比例人群----40%的家长认为,智力发展是幼儿期最主要的内容。
(2)26%的家长认为孩子要看儿童刊物及故事书。这其中以低学历家长为多,这部分家长教育意识比较模糊,没有科学的教育目标和计划。
(3)另26%的家长认为没有哪一本书是一定要读的,这其中高、底学历的家长都有。他们认为孩子成长顺其自然,没有必要加予引导。
(4)只有8%的家长认为凡是有利与孩子成长的书是孩子可以阅读的内容。这部分家长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明确的教育目标。他们懂得情感、品德教育与智力发展同样重要,兴趣、潜能必须以人格健全为保证才能得到正常的发
挥。
(1)家长和孩子回答的差距较大。一部分家长只是自己逛书店时带上孩子,孩子和书店和书之间没有联系,即使父母带孩子逛的次数再多,孩子对书店的印象还是不深刻,甚至没有印象。有的家长的确想通过带孩子逛书店,来加强书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与书成为好朋友,但是缺少了必要的引导,以致孩子在
书店中是被动的、盲从的。家长有目的的行为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
(2)半数以上家长对带孩子逛书店或向孩子推荐图书都是无目的的,对向孩子推荐图书和带孩子逛书店能提高阅读兴趣的作用不大了解。
(3)还有11%的家长从来没有带孩子逛过书店,这些家长显然没有注意到指导孩子阅读应走进书店这一更生动、直接的方式,他们不仅自身对知识需要的缺乏,还对环境给孩子的影响力的认识也十分缺乏。
四、建议:
1、幼儿园或社区应广泛且高质量地开设家长学校、家长建议讲座,让家长明确教育目标,端正教育观念,了解正确的阅读指导方法,并定期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教师、家长加强联系以获得幼儿阅读的进展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结合三t即:talking-交谈、谈论,telling--讲述,thinking-思考。使孩子与老师、父母在三t活动中,通过听、说、想多种手段的训练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多年来,桑蚕生产作为我区激进特色产业之一。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各植桑乡镇党委、政府以及植桑村和广大蚕农的共同努力,桑园面积保持了一定规模,植桑养蚕的效益不时提高。但也存在着产业链条短、蚕茧收购市场不规范等制约发展的因素。现将我区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情况演讲如下:
一、全区桑蚕产业发展现状
主要分布在镇、等乡镇,全区现有桑园面积亩。共有植桑村个,其中亩以上的村个,亩以上的村个,亩以上的村个。春季,共发放蚕种张,生产蚕茧万公斤,收购蚕茧万公斤,均价元/公斤,春茧总收入万元。成龄桑园一季亩收入逾越元,蚕茧产量、质量均好于往年。区桑蚕生产自年以来,重点转移到以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方面上来,走稳定发展的路子。当前,桑蚕产业在区已经发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临时形成的丝绸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一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地理环境优势。省的茧丝绸已有年的历史。人们对种桑养蚕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推动着茧丝绸行业的不时发展。区种桑养蚕的地理优势明显,气候条件适宜,全年均可养蚕,且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为种桑养蚕提供利息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同时,植桑养蚕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符合科学、可继续发展要求,养蚕业属于绿色环保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发挥重要作用。
年成龄桑园(三年以上)亩均收入元,二是具有价格和收入上的比较优势。根据我对个养蚕户抽样调查显示。而每亩粮食(指小麦和玉米轮作)收入元,比例为.而且桑园是一年栽植多年收益,种桑养蚕经济效益明显。
城乡居民收入不时提高,三是丝绸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消费前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能力不时增强,国内消费比例将逐年提高,丝绸逐渐成为国际、国内市场偏重的产业;从消费领域看,丝绸以其雍容华贵、飘逸轻柔被誉为“纤维皇后”其它纤维不能替代的丝绸又以其透气保湿、防霉护肤被誉为“人体第二肌肤”人们回归自然的消费观念成为消费趋向,蚕丝纤维必将是人们消费追求目标,随着高科技应用于丝绸领域,更多的丝绸新产品将不断问世,丝绸将以其天然绿色无污染,内衣、床上用品、室内装饰资料等方面蕴藏着巨大持久的消费潜力。
桑蚕专业技术人员余人,四是具有比较健全的技术服务网络。区现有处蚕茧站。另外,每年还聘请多名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驻村服务,能够全方位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满足蚕农的技术需求,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不能与其它农作物间作或插花种植,一是受土地调整因素的制约。桑园发展必需集中成片。否则会因农田打药导致养蚕中毒。土地承包到户以后,有些农户想栽桑,必需争取邻边户联合或村里调整土地,这项工作又有着一定的工作量,桑园发展中表示比较突出。
两省蚕茧购销体制不同,二是蚕茧收购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由于我区地处鲁苏边界。江苏省东海、赣榆的一些企业多年来一直插手我区蚕茧收购,周边区区的无证茧贩也不断干扰我区的蚕茧收购市场,致使我区蚕茧收购率较低,导致区丝绸公司的前期投入和服务的回报率不高,发展后劲缺乏。
植桑养蚕只是为蚕农增加了收入,三是缺乏必要的激励奖惩机制。蚕茧特产税取消以后。而对于乡镇财政没有贡献,有利于调动乡镇抓桑蚕生产的积极性。
增值潜力不能有效体现。目前我区只有蚕茧生产,四是产业链条短。而没有丝绸加工企业。所收购的蚕茧只是烘烤以后卖干茧,单靠卖原料无法实现增值。丝绸行业越是后加工其增值潜力越大,如我市的莒南、郯城、费区等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缫丝厂,蚕茧既能就地加工增值,又能为当地增加税收,还能安排局部劳动力就业。
三、对策和建议
并且产区相对集中、便于管理。为进一步做好今后蚕桑管理工作,区植桑养蚕既有激进优势又有技术优势。促进全区桑蚕生产稳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提高认识。全区各级各有关单位必需统一思想,一是切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提高发展种桑养蚕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调整空虚区桑蚕生产收购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蚕茧生产收购工作的领导,增强做大做强种桑养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集中力量扶持桑蚕产业的发展,把桑蚕产业作为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抓紧抓实。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全区桑蚕生产规划布局、蚕茧收购市场的规范和整顿等工作。重点植桑乡镇也要成立领导机构,强化生产收购管理,协调解决桑蚕生产收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进一步加大桑蚕生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桑蚕生产发展收购奖励政策,二是制定扶持奖励政策。对每年新植桑园亩以上、蚕茧收购比例%以上的乡镇和桑园达到亩、亩、亩和亩的植桑村以及植桑大户,分别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激发和调动乡镇、村抓好桑蚕生产和蚕茧收购工作的积极性。要将各级对农业扶持项目和扶持资金重点向种桑养蚕产业倾斜,对植桑亩以上,需新建养蚕大棚的户,纳入农户致富工程给予贴息贷款扶持,对困难的农户要在物资(桑苗、化肥、蚕种、蚕具、蚕药等)上给予适当的扶持,促进我区桑蚕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区的种桑养蚕产业发展步伐。
一、家庭基本情况
1、家长的职业:农民占57.5%;干部和工人占38.8%;个体户占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社区企业或从事临时建筑工,属农工兼顾,均居住农村。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6.3%;中专文化占12.1%;初中占66%;小学文化占15.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读初中。
3、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农亲找工收入较低的占83.8%;收入较好的只占2.5%;经济困难的占12.5%;特别困难的占1.2%。
4、家庭组成情况:原婚的占91.2%;再婚的占2.5%;单亲家庭占6.3%。
5、家庭学习环境:参加问卷调查的家长,平进看书看报的占17.5%;畏导孩子学习的约占23.75%。农村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给孩子提供单独的学习场所、有桌椅、灯具、必须的学习用品及图书资料,并能在平时购买少量的课外书籍等占25%左右。这些并非全是家庭经济所限,大部分还是家长的认识和观念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座谈会上反映的情况分析,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放任自由发展
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摸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听其自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有的家长对老师说:“孩子听老师的,全靠您了,我们管不了,您要打要骂都行”。家长缺乏责任心。
2、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
许多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愚昧无知的一代,不想让历史的遗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干大事,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占61.2%。因此,对孩子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考出高分,考上好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孩子一旦有错,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责骂、殴打一顿,惩罚完了还说:“管你,是为了你好。”他们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重文化知识学习,轻思想品德的培养
在有些家长的观念里,家庭教育的内容就是学习,考出好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家长不支持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如开运动会家长不让孩子参加;组织慰问乡敬老院,有的家长也不让孩子去。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给孩子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4、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家长中有所抬头
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说,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负担十多万元,农村上不起。毕业出来即使找到了一份工作,仅靠一点工资收入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困难。所以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培养热情不高,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有些收入较好的家长说:“我们现在农村不也生活得很好吗!”
5、溺爱娇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校不少班级里独生子女占一半,一家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的多。老师反映,条件好的家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溺爱孙辈,爸爸妈妈放弃管教,形成了孩子任性、懒惰、挑食、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一上学就向家长要钱买零食吃,家长“有求必应”。晓星小学六(2)学生曹某,父亲开私家车,家里经济条件好,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一不满足就不吃饭,甚至跑到楼顶上吓唬人。这个孩子,老师也不能讲,一讲他就到处跑。老师说:“小孩子太惯啦!”家长说“随他,跑不了。”老师也无可奈何。该校二(2)班有个学生,一直是家长喂着吃饭,上二年级了还不会用筷子,用勺子吃还撒一地。上述虽是个别的,但也反映家长不重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对农村家庭教育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
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争创“五好家庭”,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活动,评选表彰好家长、好母亲、好媳妇、好孩子,争创文明户,树立新形象。
加强社会教育,以村或乡开设活动场所,添置设备;组织“五老”队伍,发挥“五老”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2、积极举办家长学校,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为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家长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在普及中求提高,在巩固中求发展,并将家庭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做到孩子入学,家长入校,伴随孩子升级升学,与孩子同时毕业,经考核发给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要有保障。
3、关注打工族子女的教育问题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以及外出打工人员的“留守孩子”,都是亟待关注的教育对象。地方政府和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如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建立关爱帮扶机制,明确监管对象,设置亲情电话,开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切实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要教育外出打工的家长,外出挣钱不是最终目的,培养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打工别忘了孩子。
县政协认真履行职能,近年来。始终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重要议题,强化对非公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加强调查研究。
县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促进全县非公经济发展。切实围绕非公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开展调研,通过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和实地专访,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组织开展了优化发展软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课题调研,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召开企业业主座谈会、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详细了解,组织全县30多个执法部门召开优化发展环境座谈会,形成了转变思想观念,发挥职能作用,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专题调研报告报县委,引起了县委的高度重视,采纳了调研报告的许多建议,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县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3个文件,为新的非公企业入驻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目前,全县按工商局注册统计:内资企业有158家,其中国有企业45家,集体企业37家,公司企业75家,其他企业1家;按经贸局摸底调查统计:工业企业有50家,其中规模企业27家、劳动用工人数1500余人,规模以下企业14家,建企业9家。全县企业从业人员近7000余人,新培育出了贵州一天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华龙科技油茶有限责任公司、鼎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的企业。
民有、民治、民享的经济。这就要求政协充分利用宣传、提案、协商、监督以及民主评议等方式和手段,非公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民本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工作中,县政协通过广泛宣传,引导社会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起非公有制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观念,树立起一切合法经营所得的私有财产都应该得到保护的观念,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思想和舆论环境。一是通过主席会议视察、常委会会议和委员视察等形式,关心和支持非公企业发展。去年以来,县政协先后视察了山海有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县云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县玉水一壶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华龙科技油茶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丰盛种羊基地、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解企业存在困难和问题,对企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以视察报告的形式向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切实为企业的发展鼓与呼,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相关活动,广泛宣传非公企业,营造良好全社会关心、支持非公企业的营造良好氛围。2009年4月,县政协举办“县非公有制经济论坛”邀请省、州知名非公经济业主3人作专题讲座,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结经验,研究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举措,探索实现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县级行政执法部门股级以上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基层商(协)会会长、县属非公企业负责人及部分个体工商户代表听取了讲座。三是通过民主监督的形式,监督有关发展非公经济政策的落实。为加快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使非公经济人士放心、放胆谋发展,县政协深入有关部门进行督查,促使有关部门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四是积极为非公企业开展协调服务。县政协班子由一名副主席兼任全县非公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经常到企业了解情况,适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如民营企业槽渡河水电开发公司在投资开发水电项目,工程进度缓慢,为此,县政协主席率队前往南宁广西利业集团总部,就如何加快我县槽渡河流域水电开发等问题,与集团高层领导进行沟通、磋商,并形成共识,促使河湾电站河湾大桥、拉安电站进场公路顺利动工修建,推进了县水电开发的进程。
现已有陶瓷、宾馆建设、旅游开发、五金加工及温州商人投资集团等客商到考察,政协班子成员还参与县委、县政府组成的招商和旅游推介小分队赴江西庐山、安徽黄山、广州、广西河池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旅游推介活动。很多项目已意向性签约,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引进龙鑫有色金属冶炼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多次为该公司协调土地和水、电、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并已于2007年10月底建成了第一期投资550万元、年产750吨的金属锑及回收贵金属生产线,该企业预计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可解决就业人员110人,实现税收500万元。
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个别部门对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为此,县政协及时协调关系,确保企业顺利办理相关业务,使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为非公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挥智力优势。
组织经济界别中非公经济政协委员参与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和审议,一是鼓励经济界别中非公经济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每年的两会”期间。帮助和指导他撰写提案,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递交提案的形式参政议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撰写了关于完善“一站式”服务的建议》等一批提案,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并采纳。二是发挥经济界别中非公经济政协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他外出考察学习,扩大了与外界交往,加强经贸合作、技术交流,引进资金、人才、先进管理经验等,通过“以商招商”方式,先后引进了油茶、绿茶种植项目、千亩金银花、千亩精品提子种植项目,此外,还引进毛织厂、电子厂、编织厂等劳动密集型项目10余个,吸纳大批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上万人,仅平湖镇一个毛织厂就吸纳就业人员400多人。
三、主动配合协调。
既要注重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和区位等有形资源的作用,加快经济发展。也要注重政风、民风等软环境对发展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发展脉搏,为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去年以来,县政协配合县纠风办开展企业对服务部门的满意度测评,配合县文明办在金盆网上对服务部门满意度测评,有力地促进服务部门在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提高。配合相关部门为企业解决水、电、路,技术引进、市场开拓等困难和问题。如配合县民间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将“牙舟陶”产品入选上海世博会“贵州馆”进行展销,提升“牙舟陶”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配合工商局对牙舟陶商标再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配合供电局为丰盛种羊基地输变电线路的安装搞好协调工作,减少企业投资成本;配合县商会推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加各级举办的表彰活动,激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助推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0年上半年,县共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到88个会员700余人,注册私营企业由原来的75户增加到88户,县政协通过有效履职。注册资金、投资者人数、雇用工人数分别由原来的11855.11万元,183人,797人增加到13425.11万元,215人,876人;注册个体工商户由原来的3494户增加到3763户,注册资金、从业人员分别由原来的6195万元,4826人增加到6611万元、5145人。截止今年6月20日,全县国税非公经济纳税1466.88万元,地税非公经济纳税2067万元,国地税非公经济共计纳税3533.88万元,财政上半年总收入5180万元,非公经济纳税占财政总收入的68.2%实现了非公经济占据“半壁河山”目标。
一、当前村务公开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些村务公开流于形式,不按规定的制度执行,应付检查,摆摆样子,村公开栏成了“应付栏”,没有养成公开的习惯,或是公开内容停留在某年某月,或是上面检查就公开,不检查就不公开。
二是“云深不知处”。公开不彻底,玩数字游戏,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避重就轻,个别热点问题公开时“蜻蜓点水”,涉及到其他收支项目一笔带过,对成绩夸夸其谈,对失误避口不谈,给群众灌“迷魂汤”。
三是“真做假时假亦真”。甚至有个别村在村务公开中作假,欺骗群众,特别在是一些不敢、不能公布的敏感问题上做文章,以“假”代“真”,村务公开成了假公开。
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村务公开栏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村务公开成了让人看不懂、摸不透的村“雾”公开栏,村务公开变成了“公开难”,成为应付检查、遮人耳目的“花瓶”。
二、*县的主要做法
针对上述问题,*县不断创新公开的方式,丰富公开的内容,创造性地建立健全了四大村务公开机制,引入群众参与和监督村务公开工作,形成真公开、全公开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点题式”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的内容由群众点题。过去,由于村务公开群众没有“点菜权”,不适合群众“口味”,很多群众对村务工作漠不关心,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从而为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大开了方便之门。该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点题式”村务公开制度,在村务公开栏中增设“点题栏”、“评议栏”,群众可在“点题栏”中将自己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写在栏内,村务公开内容就根据群众的点题进行公开。为了提高“点题式”村务公开的效果,防止群众点题干部不闻不问,该县建立健全了责任追究制度,要求村务公开必须做到“群众随时点、干部限时答”,群众对公开内容有意见,可留言在“评议栏”中进行评议或是要求重新公开。“点题式”村务公开真正使村民对村务公开有了参与权、评判权、监督权,不但提升了村务公开的针对性、真实性、时效性,而且增强了对群众的吸引力。
(二)、建立村“误”公开制度,村“误”也公开。长期以来,村务公开工作报喜不报忧,很大程度影响了群众对村务公开的信任度。鉴于此,该县率先在巾石乡试点建立了村“误”公开制度,要求各村每季度刊出一期“村误公开专栏”,主要公布村委会的工作失误,特别是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工程发包,以及群众关心的计划生育、村级财务管理等问题的工作失误。对问题不遮不掩,对失误不偏不袒,取得了群众对村务工作的充分信任与支持。
(三)、建立村务公开民主听证招待会、票决制度,村务事由村民定。该县发动群众登上村务工作“唱戏台”,参与对村务工作的监督、决策,在黄坑乡试点建立了村务民主听证招待会制度,招待会既是村务公开的一种形式,也是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决策的一个平台。会上不仅面对面向群众解说村务,而且现场提请村民对村务进行民主听证。村务民主听证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群众自由参与,人人都有发言权,听证内容由根据群众“点题”选定。同时,该县还在新江乡试点开展了村务票决制,对重大村务,采取群众投票决定的方法进行村务决策,村务事村民定,群众既明白又放心,使许多原来村干部头疼的事不再头疼。
(四)、建立村务公开发言人制度,村务公开有了能说话的“嘴”。由于村民文化水平有限,村务公开内容有时光写在黑板上,还是有很多群众看不懂。为了让群众看得懂弄得清,该县在衙前镇建立了村务发言人制度,根据村落分布格局,在村里聘请3-5个文化水平好、群众威信高的老干部或是老党员为“村务公开发言人”,“村务公开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解说、宣传村务公开内容。以前,村级财务问题是最让村干部伤脑筋的一个问题,村务公开了,群众也是似懂非懂,有群众戏称:“远看密密麻麻,近看稀里糊涂”,因此,造成群众意见多反映大。自从配备村务发言人后,村务公开有了能说话的“嘴”,由于解说宣传及时,群众心中人人都有了一本帐。
三、几点启示
*县村务公开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群众放心、干部舒心的效果,主要是他们抓住了村务公开工作的“牛鼻子”,用创新的办法突破了瓶颈,很借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启示一:村务公开服务的主体要明。村务公开的根本目的是为农民群众参与村务活动提供平台,激发农民群众当家做主的责任感,使农民群众在村务工作享有充分的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民主监督权,提高村务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村务公开面对的对象是群众,因此,村务公开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群众展开,群众的满意就是村务公开的最高要求,要把群众的要求当作第一要求,把群众的呼声当成第一呼声,把群众的意愿当作第一意愿,村务公开的内容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公开,形式要让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这样才能把村务公开栏建成群众的“明白栏”、“放心栏”。
启示二:村务公开工作的关键是要建制。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的特点,形成以制度抓管理的村务公开模式,必然能促进村务公开工作的长足发展。所以,要把制度建设贯彻于村务公开工作的全过程,结合实际,统筹操作性、科学性要求,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村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著名学者赫希曼(a.o.h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以及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的扩散理论,都将城市与区域间各种“力”的消长概括为两种力的作用——“集聚力”和“扩散力”。与之相似,中心镇与所在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也可归结为这两种力的作用。正因如此,未来要实现中心镇培育与发展的目标,必须从提升这两种力着手。
1.中心镇集聚能力内涵。就是指中心镇建成区对周边农村人口、住户以及社会上各类生产生活要素的吸引力,它是中心镇成功发展的动力源。中心镇集聚能力主要源于建成区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人口、人才,原料、资金和科学技术等向建成区集聚。恰如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在其它参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物体的质量增加而增强,中心镇对外界的集聚能力也随着自身的“质量”——综合实力的提高而增强。
2.中心镇辐射能力内涵。就是指以中心镇建成区为基点,通过其自身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发展的能力。辐射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中心镇建成区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中心镇对外产生辐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提升集聚辐射能力的意义。中心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和结合部,是镇域范围内若干个乡镇的中心,具有组织本片区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职能,设有较全的服务设施,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聚集能力,是能够带动一片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提升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有利于转移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升城镇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发挥中心镇极核作用,带动周边地区整体发展。
二、我市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提升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的培育过程中,我市十分注重规划引领、注重园区建设、注重设施完善、注重体制创新,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重点研究解决。
1.规模偏小。我市28个中心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仅2.4万人,达到5万人的只有2个,其中最少的上虞章镇镇人口只有1.1万人,与有效满足服务业集聚和发展需要的5万“门槛”人口规模相距甚远。由于多数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偏小,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内生力不强,“三产”服务形不成规模且层次较低,与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相差悬殊,使得在中心镇居住的老百姓得不到更多的便利和好处,而居住成本的增大也制约了中心镇人口的集聚。
2.结构单一。目前,我市28个中心镇产业结构总体还比较单一,层次不高,部分虽呈明显“板块经济”特色,如诸暨市店口镇的五金水暖产业、大唐镇的袜业,上虞市崧厦镇的伞业,但真正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主导、特色产业不多,具有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的更少。由于行业结构的单一性和同质性,利润空间狭小,极大地影响了生产企业的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得各种资源包括高素质劳动者和管理人才难以在中心镇集聚。
3.投入不足。现在部分中心镇虽初具规模并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但由于目前中心镇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巨大,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尽管各县(市、区)对发展中心镇均出台了优惠政策,但限于财力,只是在税款的返还及部分重点项目的支持上优于一般乡镇,其它实质性财力支持很少。在中心镇财力有限,又没有形成良性市场化投入机制的情况下,仅靠自身投入,必将导致大项目启动难,建设周期长,进而影响辐射能力的提高。
4.机制不活。目前中心镇发展既缺乏内联外拓机制,又缺乏联建联合机制,中心镇与周边乡镇就如何突出中心镇优先发展,如何集中部分要素、资源到中心镇,如何借助中心镇的先发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行联建联办等,仍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尽管各地在如何对中心镇放权上使出了很多解数,但一旦牵涉到如财权、人事权、执法权等实质性问题就容易搁浅,或不了了之,中心镇仍缺少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
5.定位欠准。目前中心镇的规划编制总的来说比以前有了进步,但部分修编后的规划对中心镇发展定位依然不够精准,不少仍然没有打破目前中心镇发展初期的地理和空间限制,即使就其近十年内的发展方向、模式、规模、人口总量等定位也拿捏不准。再加上形势变化快,领导调动多,容易发生一个领导一个思路,出现人为的规划调整。
三、提升我市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的思路对策
尽管中心镇在培育和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但事在人为,只要努力破除不利于中心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中心镇的集聚辐射能力一定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明确目标。发展和培育中心镇必须方向对头、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第一要务是尽快提升经济实力,第二要加快人口集聚步伐,第三要加快提升中心镇的服务功能和品位。
——目标之一是使中心镇成为农村经济增长中心。到“十二五”期末,中心镇平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6亿元,年均增长11.5%;实现财政总收入6亿元,年均增长1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年均增长8%,其中工业性投资16亿元,年均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2700万美元;自营出口总额5亿美元,年均增长11%。
——目标之二是使中心镇成为农民居住和就业中心。中心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定伴随人口的集聚和扩张,必将吸引周边农村居民和外地打工者定居和生活。可初步确定为第一个五年目标是中心镇建成区集聚人口从目前的平均2.4万人增加到3.5万人,超过5万人的由2个增加到5个;第二个五年平均增加到4.5万人,超过5万人的增加到10个。
——目标之三是使中心镇成为公共服务中心。一方面,将周边乡镇的公安等政府服务机构整合到中心镇,扩大中心镇的管理权限,使之逐渐成为中心镇周边区域的行政审批中心。另一方面,健全县(市)、中心镇、中心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探索建立中心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积极提供家政、再就业、维权等服务。
2.突出重点。中心镇集聚辐射功能的提升应围绕上述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人口集聚。一是出台政策,相关部门应顺势而为,出台一系列关于外来人口到中心镇定居的优惠政策,让外来定居者得到更多的便利和实惠。二是创新方法,可因地制宜尝试一些新的做法,如土地拆一补一或以市场价对农民进行补偿、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实行养老保险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子女就近入学等。三是调整规划,为扩大中心镇居住区域和镇辖范围,其规划修正也应紧紧跟上,通过规划调整,整治空心村、归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抓紧镇区公用配套设施建设。
(2)抓功能完善。一是抓绿化工程,结合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厂区绿化和公共场地绿化等,切实提高中心镇绿化占有面积。二是抓美化工程,加大旧镇改造力度,力求形成富有地方特色、适宜居住并具有时代气息的小城镇面貌。三是抓净化工程,增加环卫投入,加强环卫有偿服务制度,逐步推行环卫承包制,加大对现有污染源改造治理力度。
(3)抓产业提升。一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心镇要在产业提升、集聚上下功夫,加快与块状经济相配套,努力做足特色经济文章。二是培育创新型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和科技攻关,并与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姻的方式,在原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孵化出新的产业链,中心镇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强工、兴商、优农”的发展理念,通过多种途径以及制订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与工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商贸服务业。
(4)抓设施延伸。一是加强农村供水供电网络、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二是完善规划,建设天然气通道,形成液化天然气或其它混合汽的管道网络。三是加强县域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各县(市)与中心镇无缝隙、无差异、一体化信息交流,构建覆盖城乡的供电、供水、通信、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5)抓工程建设。一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工程,逐步实行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免费职业教育,改进和完善教育体系。二是实施中心镇居民健康促进工程,完善中心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中心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提高各类疾病防治水平,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三是全面实施农村小康健身工程,加快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普及中心镇文化中心和村居文体活动场所。
(6)抓区划调整。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布局,拓展中心镇发展空间,促进要素集聚和基础设施合理配置。二是建立动态的区划调整机制,坚持“成熟一个,推进一个”。调整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中心原则,即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建成区至少在3万人以上;经济比较发达,中心镇区的人均收入至少应高于区域平均水平的20%;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管辖范围原则,即随着乡镇政府管理能力的提高,合并后的乡镇面积一般应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区域均衡布局原则,由于合并后的城镇是作为未来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中小企业空间集聚的载体来选建和培育的,因此在地区上应布局合理,相对平衡,尽量避免过疏过密现象。
3.保障配套。为达到中心镇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应深化改革、构建机制、政府推动。
(1)深化改革。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体制,走“土地换保障”的路子,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户,可易地在中心镇优惠购房,在社会保障等方面与中心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二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有利于增强中心镇发展的更优财政扶持政策,让中心镇有比较充裕的资金调配权和使用权,以满足中心镇建设的需要。三是推进城镇建设方式改革,引入城市设计、集约配套、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扩大城镇容量、提升城镇档次、美化城镇环境,实现形态建设向生态建设转变。
加快黄金产业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对此,开发区就我市黄金产业转型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几点思考。
第一、黄金产业转型首先要提高认识,解决好“要不要转”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市就提出实施“以金兴工”战略,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上马了一大批项目。但实事求是地讲,我市在转的速度、力度和层次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近几年,黄金价格持续走高,我市黄金企业把主要精力一直放在探采选黄金上,缺乏长远眼光,对转型考虑的不多。目前金价高位运行,究其原因是因为全球经济不稳定。全球经济一旦企稳,金价下跌,再加上黄金资源枯竭,经济将何去何从?所以,市委、市政府在金价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再次提出黄金转型,非常及时、非常必要。这也与今年我市确定的“提速、提质、提效”这一工作主基调相吻合,是一项正确的战略举措。当前全市上下,特别是黄金企业都应深刻地认识到“黄金转型”对我市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到“早转早主动,晚转就被动”这样一个决断,做到积极转、主动转。以开发区的温家村为例,该村也是一个传统的黄金村,但该村对黄金产业转型认识比较早,自90年代初就兴办非金项目,近几年更是利用黄金产业积累的资金,加快实施“以金兴工”战略,大力发展地面工业。目前,全村发展起粉丝、机械制造、电子材料、工程建筑安装以及食品、储藏加工等10多个非金企业,非金产业收入占到该村经济总量接近“半壁江山”。
第二、黄金产业转型要把握产业政策,分析自身优势,解决好“往哪转”的问题。在认识到位的前提下,应找准转型的突破口,明确方向和目标。下步,应把握好两点:
一是加粗拉长黄金产业链条。黄金是我市的支柱产业,转型不是要放弃这一主业,而是要从片面的“探、采、选”中走出来,尽可能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化工用金、工业用金、医药用金以及黄金珠宝首饰加工销售产业,形成集聚效应。这样,即使将来我市的黄金资源枯竭了,也可以吸纳外埠的黄金资源,保持和巩固“中国金都”黄金产业的优势地位。如我市的金丝项目占到全国市场的90%;金盐、银盐等项目技术含量和国内市场占有率也相当高;黄金珠宝首饰加工销售业绩斐然。
二是研究产业政策,把握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地面非金工业。发展地面非金工业,是黄金转型的内在要求,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下步,我市应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分析自身优势,研究好产业定位。瞄准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三产服务业,引进和培育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高科技产品和知名品牌,抢占制高点,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出知名度。以开发区温家村为例,该村利用龙口粉丝原产地的优势,上马三个自动化粉丝企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目前发展势头很好。该村还立足自身资金优势,与金宝电子强强联合,成功上马了电子材料项目,年产铜箔2770吨,覆铜板7100吨,销售收入达到2.7亿元,利税1700万元。下步,该村将进一步加快黄金转型步伐,一方面启动建设千亩鸿福工业园,主要发展电子材料、汽车配件、食品和物流等非金产业,2-3年内工业园即可建成,可充实非金工业项目10多个;另一方面,该村还将结合城镇化建设,规划启动温家新区旧村改造项目,占地1000--1500亩,可吸纳周围8个村组团改造,这不仅能改善周边村民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又能拉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鸿福工业园和温家新区建成后,温家村非金产业可占全村经济总量的80%以上,即使将来黄金资源枯竭,该村的非金产业也能支持整个温家经济的发展。
第三、黄金产业转型要强化措施,政策跟进,解决好“怎么转”的问题。认识到位,方向明确,关键是解决如何快速推进的问题。黄金企业要实现由地下到地上的快速转型,必须要有好政策、优良人才配备以及发展平台。
一是应制定完善激励政策。围绕黄金转型,我市应对黄金企业制定较完善的激励扶持政策,既要给予大力支持,又要压担子定任务。如,在开发区,凡是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有发展前途的黄金转型项目进区,就严格兑现优惠政策。近几年,该区每年都从财政挤出部分资金,用于支持黄金转型,09年拿出200万元的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温家村的快速发展。
二是应高度重视人才战略。多年来,我市黄金企业在“探采选”有着无与伦比的经验,但对于其他领域来说尚有欠缺,特别是对非金产业的企业管理、技术水平和市场拓展上不是很在行。下步,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我市除了加强自身学习和研究外,应当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因为上项目最需要的就是懂行的人才,要做到唯才是举。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进行开发,努力形成“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效能”的良好环境,决不盲目上项目,确保项目成活率。开发区温家村对人才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多年前该村提出了“先有人才,再上项目”的观点。目前,该村已吸纳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800余人、硕士研究生5人、专职顾问13人,并与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建立了长年合作关系。
三是应打造一流的发展平台。在硬件上,应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拓展发展空间。开发区今年将进一步完善现有基础设施配套,年内再投资4000万元,用于建设沿路、路、路南段、民营经济园区区间路北段等重点工程。在软件上,应强化服务,在规划审批、土地征用、拆迁和附着物清理上,给予全程式、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今年,开发区围绕市级进区重点项目建设,多次和有关部门协调对接,认真扎实地做好征地、拆迁、附着物清理和补偿等服务工作。目前,已规划出近4000亩土地,涉及到13个村,需搬迁坟地3000多座,其中包括国大500亩,玲珑1500亩,金宝600亩,500亩,金晖800亩。轮胎厂1200万套子午胎项目的288亩地已经签订协议;涉及张格庄村的800亩土地也达成意向,正在抓紧推进。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方式。国际上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即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范式。
3.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式的乡村旅游现在正成为许多地方和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个模式。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旅游促进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使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促进,既能够增加旅游业收入又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仅法国乡村旅游每年可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法国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4.生态乡村旅游。把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相结合,建立生态农业园,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种植与管理。旅游活动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旅游者通过在农业园内生活,参与农业园的劳动。并且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租赁的形式在农业园内选择一块土地,自己种植一些农作物。有的国家的生态农业园非常大,形成一个联合体,乡村旅游活动都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进行生态农业旅游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波兰。波兰的生态农业旅游区的面积超过了4000公顷。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最初是一种自发型的,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组织运做,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最初的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国际游客,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而是到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开发的地方去旅游而且乐此不疲。他们喜欢到中国的内陆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无法体会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习俗,而在上述地方却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随着到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这个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乌镇等以江南的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皖南黟县的南屏、歙县的郑村(棠樾牌坊群)、徽州的汤口等村落生产纸、笔、墨等工艺品,以传统的制作手艺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为吸引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几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以外,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以及那些老少边穷的地方,那些地方农业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得以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乡村旅游带动扶贫工作,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模式。以**省为例,**省大约有8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经济水平比较低。**省少数民族众多,大多村寨是珍稀民族文化的保留地。**省提出“以旅游促进对外开放和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创造出四个主要旅游扶贫模式:一是景区带动,如黄果树景区就带动四周村寨的农民脱贫致富。二是发展村寨旅游。如郎德苗寨、石板寨、镇山村等,旅游成了这些村寨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企业加农户生产旅游产品。如台江民族刺绣厂,带动千家万户在搞民族刺绣蜡染。四是把旅游当作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如荔波、施秉,县域经济的发展靠旅游。据不完全统计,到底,**农村有53.2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
脱了贫困。
二、乡村旅游从发展层次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基础层次
以观光度假休闲为主,吸引物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乡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这种以观光度假为目的的国外游客大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较高。因此基础层次的乡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稳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较高。根据法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有70%游客采取乡村旅游度假的方式,更有超过15%的旅游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是以观光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换个环境来度过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农村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两天的时间。
(二)提高层次
注重乡村旅游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内容要广泛而富有特色。在国内客源市场上,许多游客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很有兴趣。“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采摘各种农产品的旅游很受欢迎。
除了以在农田里耕种、采集等方式让游客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之外,传统的制作工艺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吸引物加以发扬。天津杨柳青年画、**蜡染、南通扎染、潍坊的风筝、手工造纸以及各种刺绣、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依托。例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生产制作就成为澳大利亚文化的重要组成,澳大利亚葡萄酒业已成为重要的乡村产业。并且由此产生了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
在提高乡村旅游层次的另外一个吸引物就是乡村所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风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气派的乡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镇村古塔,村边的土地庙等等,是乡村在历史发展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乡村居民生活。还有一些民俗活动也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一些乡村风俗习惯像我国各地的锣鼓戏、舞狮子、扭秧歌、祭祀谷神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引力点。:
(三)可持续发展层次
最近我走访了市环卫处,调查了本市垃圾堆放、清运和处理的情况。这里我把调查的材料分两项说明。
一、从垃圾的危害来看处理垃圾的重要性
垃圾在人们生活中是必然存在的。仅就生活垃圾来说,我市每人每天要生产一公斤多的生活垃圾,每人每年就有近四百公斤的生活垃圾要处理。从整个市来看,每天将有八十万公斤垃圾急需处理。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大量垃圾随意堆放,长期囤积,就会占用土地,产生臭味,造成对大气、水域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而且导致苍蝇、昆虫及鼠类的滋生,威胁居民的健康。因此垃圾是城市的一大负担。垃圾处理起来并不容易,可以归纳以下几点:第一,从垃圾的平均组成来看本市居民的生活燃料大多以煤为主,煤灰占垃圾总量的四分之三,市场及厨房有机废物约15%—20%,再就是街道庭院的落叶尘土等,总量是无机垃圾施肥,并且还混有一定数量的玻璃、塑料、坏金属等杂质,难于燃烧销毁。第二,用这种含有杂质的垃圾施肥,就会使土地碴化。据调查,施用这种肥料碴化的土地,已由原来的百分之十五点七,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五点五,问题很严重。再说我市郊区在落实分田到户后,肥源立足自给,含杂质成分的垃圾,愈来愈不受欢迎。第三,过去处理垃圾都是埋在地下,现已发现垃圾埋在地下会破坏地下水,填埋后的场地也派不了大用场。何况在远郊和市区一切可供垃圾填埋的洼地大都用完,寻找垃圾出路,迫在眉睫。还有本市虽以做出保护环境卫生的一些规定,但由于不能严格执行,成效不大。随地乱抛垃圾的情况到处存在,垃圾量还在不断增加。如何处理好垃圾,确实是当务之急。
二、如何处理好垃圾
第一,城市建设需要综和处理,服务设施需要配套成龙,垃圾处理应当在综合处理之中。本市设有环卫处,市领导亲自过问,对垃圾处理,也在无害化治理、能源改造、资源利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市里已建有五十吨无害化处理工厂,不久还将建立二百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厂;还有本市研制的垃圾渗浸粪便的颗粒有机肥料,肥料好,成本低。本市已把垃圾资源化纳入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
第二,处理垃圾前景广阔,但目前还应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减少垃圾来源。例如蔬菜在农村就应该先进行加工,将不能用的菜杆、采根、黄叶等除掉,不要带进城市,蔬菜公司则应该做好蔬菜保管工作,避免蔬菜黄烂,减少垃圾量。收购旧货处要适当提高废纸、塑料片、玻璃等物品的收购价格,这样可以减少人们丢弃这些东西的数量。
第三,垃圾处理工作是全民的工作,必须深入进行宣传,使人人重视。垃圾处理是环境卫生的重要环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卫生状况,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民的公共道德水平。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少数人治脏,多数人制脏”的状况。治脏除了专业队伍以外,还可以适当组织业余、课余、公余的劳动服务队,工农商学兵,大家齐动手,人人关心城市卫生工作。特别对中学生更应该鼓励他们参加体力劳动,鼓励他们为净化、美化城市出谋献策,也可以把这作为培养又红又专的劳动后备军来抓,这样,收效是会大的。
目前,正在遵循市场导向原则,通过市场营销、资产重组和产品研发拓展空间和开发领域,不断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据有关部门统计,至2012年5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9512个,从业人员38万人,带动农户596万户实现了增收。但是,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还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针,贯穿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还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力度。价格管理是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市场资源分配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价格公共服务和监管职能,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供价格服务。
一、加快农业用水价格改革,规范量水收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命脉。由于历史原因,农业灌溉水价长期偏低,绝大部分地区农业水价不到成本的一半,不仅影响了水利工程正常的维护保养,也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消除水资源浪费现象,必须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行终端水价制度,减少中间加价和不合理收费,壮大农业水利的产业化经营,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离不开信息化,实现了信息化就能够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要着重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开通各种信息咨询服务热线,电信资费价格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制定通讯资费过程中,尽量以最低成本价原则来核定所有面向农业、农村和涉农企业的资费,最大限度地维护好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进程中的通讯秩序。
三、大力支持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产糖量约占全国的60%,甘蔗种植和制糖产业成为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要用现代工业理念来抓农业产业经营。针对当前甘蔗和桑蚕茧产业大发展的良好形势,价格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制定最低保护价,保护好农民特别是甘蔗种植能手和蚕茧养殖能手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要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做大做强,并进一步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辐射和带动更多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生产,真正地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互利共赢。
四、严格监管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则是价格主管部门监管的重要内容。化肥、农药价格差率的制定既要保证生产者和经营者维持生产和再生产,同时,也要保证农民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利益。因此,制定化肥、农药价格时,要充分考虑到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五、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的建立,可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推进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就是推进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以此确保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农业产业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经营企业渴望得到大量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在农产品(副食品)加工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农产品成果的增值和保值,除了不断增加技术含量外,更重要的还有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经营企业实力雄厚,资金周转就快,农产品便能迅速地销售出去,价值量就大大增加,利润空间加大,农业经营企业抗风险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增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规定设立的价格调节基金是各级政府为了平抑市场价格,用于吞吐商品,平衡供求或者支持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设立的专项基金。使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引导农副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可以避免结构性失衡倒致供求不平衡引发的价格问题。让价格调节基金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推进器。
总之,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一个需要多方支持,加强联系,在市场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集合过程,价格主管部门要以更热情的态度,更扎实的作风,来研究解决价格服务与促进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出贡献。
造成低保对象应退未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为了提高社会监督功能,近几年市采取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设立低保对象永久性公示板、新增低保对象公示等多种社会监督形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低保覆盖面广,城市居民邻里之间走动少,以及挂牌户较多等情况,致使在社区(村)设立的低保公示板上,有相当一部分低保对象不被大家所熟知,尤其是对于一些多年享受低保的人群,已鲜有人问津。据统计,城乡低保公示板上的低保对象,约有10%的人员大家都不知道是谁。现有的社会监督形式和公示制度,已不能满足低保对象应退尽退工作的需要。
二是监督举报缺乏动力。由于缺少对低保检举人的奖励,致使低保举报缺乏动力。有的人明知道某些家庭不应该享受低保,但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总觉得他们拿的是国家的钱,我去举报又没有好处,即浪费时间还得罪人,没有必要干“出力不讨好”的事。这也使得低保社会监督功能不能得到完全施展。
三是对“应退未退”对象的处罚力度有待加强。在城乡低保工作中,很少能遇见低保对象摆脱生活困境,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已超出低保标准能主动到民政部门申请取消低保资格。究其原因,就是对“应退未退”低保对象的处罚力度不够。应退未退对象抱有贪心和侥幸心理,觉得只要不被发现,能多拿一个月是一个月,而且被发现也就是停发低保,最多就是把最近领取的低保补助金退回,自己又不会遭受什么损失。而且民政部门在追讨违规享受的低保金过程中,其他行政部门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致使处罚工作很难开展,也是滋生应退未退人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信息共享有待完善。与工商、税务、运管、社保和其它保险公司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信息核对,是确保低保应退尽退最基本的前提。由于未能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给低保信息核对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定期开展的信息核对工作,还停留在手工单人核对阶段,这也导致核对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在信息核对工作中,有的部门怕麻烦、担责任,很难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民政部门想要相关数据,每次都需要相关领导去沟通,才能给为民政部门提供数据,致使信息核对工作不顺畅,清退超标人员不及时。
针对上述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而使城乡低保工作在巩固应保尽保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应退尽退。
一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是确保城乡低保对象“应退尽退”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在原有监督举报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示覆盖面。在社区(村)设立永久性公示板的前提下,要将居住小区(小组)作为低保公示突破点。在各个居住小区(小组)显要位置设立低保对象永久性公示板,并增加低保对象公示内容,要将户口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等家庭信息,全面添加到公示板上。形成低保公示、邻里监督的全新社会监督工作格局。
二是制定低保举报奖励办法。建立低保举报奖励机制是调动举报人积极性的重要举措。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通过设立有奖举报的方式,可以全面调动知情人的举报积极性,使全社会每个人都能成为低保监督的一份子。对举报人提供的违规享受低保对象线索,一经核实,视情况给予500元—1000元不同额度的奖励,并将举报奖励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把握好举报工作方式、方法,即要做好对举报人的保密工作,也要防止恶意举报,干扰低保正常工作秩序。
三是加大应退未退人员处罚力度。对情节非常恶劣的应退未退人员,其拒绝退还低保金或拒绝缴纳罚款的,要由政府牵头,行政执法部门对其进行强制执行。使低保应退未退人员,认识到严重后果,在其家庭摆脱困境,超出低保标准时能主动到民政部门申请取消低保救助。同时,设置信誉黑名单,对应退未退对象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一经发现,在处罚的基础上,使其三年内不能享受民政部门其它惠民政策。使其牢记:过必被现,现必被罚,罚必被拒。
(一)医保覆盖面逐年扩大,基金收支基本平衡。截止到年月底,我市参加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07596人、89646人、40853人;今年前11个月“三险”新增扩面人数分别达到11022人、19149人、2879人,共征收医疗基金、工伤基金、生育基金、大病保险基金分别为12453万元、1008万元、453万元、1161万元,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数。今年前11个月,基本医疗保险为全市参保患者提供医疗保险服务86.78万人次,其中门诊84.64万人次,住院2.14万人次,共支出医疗保险基金9910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支出5440万元,个人账户4463万元),大病支付1085万元;工伤基金赔付1442人次,支出754万元;生育保险基金使用466人次,支出169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到年11月底统筹结余1770万元,累计统筹基金滚存结余3178万元,个人账户沉淀结余3587万元,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基本平衡,累计结存合理,抗风险能力较强。
(二)不断探索医改难点,多层次医保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年市政府出台《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出台了《市城镇社会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暂行办法》、《市困难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种准入标准》、《市大病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等。这些医保政策保障了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妥善解决了困难企业职工参保以及慢性病参保患者长期吃药打针的问题,缓解了大病参保患者因病致贫、因贫看不起病的困境。为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我市对《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暂行办法》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支付上限和核销待遇。
(三)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基金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监督管理,制订完善了门诊稽查、住院跟踪管理、转诊转院审批等制度。依据《市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管理暂行办法》,加大了对医院医疗行为、医护人员违规行为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监控力度,从源头上堵塞了医保基金流失漏洞。在基金管理方面,一是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二是认真做好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建账、支付、审核等基础工作;三是改进和完善与定点医院的结算办法,强化医保基金营运管理;四是加强对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情况的监控。尤其是做好对统筹基金的支出管理及监控,确保基金收支平衡。
二、职工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单位和职工对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愿为职工参保,而许多劳动者不敢提医保的事,担心被解雇;二是个别企事业单位转制后,无力为职工参保;三是有的企业虽然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但范围只局限在管理和生产骨干层面,少数企业甚至隐瞒用工人数;四是部分企事业单位职工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参保不合算;五是许多职工不了解医保政策,不清楚参保的权利和义务,对医疗保险待遇期望值过高,有些职工因此断保或不愿参保。
(二)参保单位比例不尽合理。财政负担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参加了医疗保险,而企业则参保不够。目前我市应参保而未参保的职工人数占到了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多,仍有少数单位没有参加医疗保险。
(三)我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仍有待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综合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政策凸显出了“真空地带”。我市基本医疗保险现行政策规定参保人员只能报销疾病引起的医疗费用,因意外伤害导致的医疗费用不能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也只承担参保人员因工作期间的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责任,对非工作期间引起的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不予赔付。参保职工因意外伤害发生的医疗费用由于不符合政策规定不能解决,致使少数家庭因此致贫、返贫,给社会、家庭带来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四)医保关系缺乏异地转移接续机制。民营企业职工及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性质不稳定,工作流动性相对较大,参加本地的医疗保险后若流动到其他地区时,其医疗保险关系无法转移,因而享受不到相应的医疗保障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五)医保监管部门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沟通合作互信不够。尽管我市医保工作总体上已步入制度化运行、规范化管理轨道,但客观的讲,在实际工作中,医、患、保三方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距离改革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既有政策方面的因素,也有自身发展的因素。定点医疗机构与医保中心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制度体制问题。医保中心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主要是通过协议的方式相处,协议条款公正不公正、公平不公平、合不合情理,缺少一个由多方参与的职工医疗保险监督沟通机制。
三、对职工医疗保险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企业和职工的参保意识。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采取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到基层,晓喻到群众,努力提高企业对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认识,增强广大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医疗保险。要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普及医保知识,使各单位负责职工医保工作的人员、医保对象及医务工作者都熟悉医保政策和医保管理办法,共同推进医保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修改完善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早日出台《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综合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实施方案》,以提高我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和保障范围。
(三)突出重点,加大扩面力度。要着力做好改制企业、民营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扩面,力争使所有的城镇职工都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险;在制度框架上,坚持大的原则统一,探索适合不同人群的保障方式;在管理服务上,加快医保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减少医保基金的征收环节,缩短单位缴费到进入医保专户的时间,保障医保病人的医疗费用及时核销,推动医保服务的社会化和便民化。要加大《劳动合同法》实施力度,体现职工医疗保险的强制性,杜绝企业参保的随意性,依法维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