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

时间:2023-01-05 05:1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像检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像检查

第1篇

单纯的感冒咳嗽无须影像检查,做到生活规律、少看电视、注意休息、多喝茶水、晒晒太阳,便可在2~3天之内好转。但是,如果伴有发热,特别是咳嗽痰中带有血丝,就得高度重视了。

X线胸片通常,也是最起码的选择,就是需要拍一张胸部正位片,看看肺里面是否有阴影存在,是片状的炎症,还是条索状的结核,或是成块状的肿瘤?如果真的发现病灶存在,就得加拍一张胸部侧位片,以明确病变的位置。常规是哪侧有病哪侧靠片,以增加病灶的清晰度,减少放大率。如果是左侧有问题,就得左侧靠片,如果是右侧有问题,就得右侧靠片。

CT平扫如果仅仅是肺炎,或是肺结核,其影像学检查也就到此了。但是,如果把握不准,或是考虑肿瘤的可能性时,那就相对麻烦一点。首先,其影像学检查少不了做CT检查。如果病灶较小,或是对病灶内部结构以及周围特点分辨不清时,需要加扫薄层。也就是在普通CT平扫的基础上,根据病灶的大小,选择适合于病变特点的、较薄的层厚再进行扫描,以进一步了解病变内部及其周边尽可能多的信息。

CT增强扫描 CT平扫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对淋巴结或是血管影分辨不清,就得做CT增强扫描。通过静脉给患者注射对比剂,以进一步分辨出是血管影,还是淋巴结,或是肿块,以及了解肿块内的性质、特点等。增强扫描通常分动脉期、静脉期、毛细血管期。为了抓住这3个不同的扫描时期,就得进行3期CT扫描。通过大范围的扫描,还可以看看远处有无淋巴结转移灶。有时还得延迟3~5分钟时间进行延迟扫描,对病变提供更强有力的证据,加以鉴别诊断。

CT灌注扫描按照以上的方法检查,就相当于给5个病人进行CT扫描。如果医生单纯考虑病灶本身,为病人减少X线的辐射剂量,可就病灶本身进行扫描,甚至对病灶的中心层面进行扫描,这叫CT灌注扫描,以明确对比剂在病灶内的峰值,这更能明确病变本身的特点,利于影像学的鉴别诊断。

CT三维重建如果医生考虑肿瘤,为了便于手术,给胸外科医生在手术时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可给病灶进行CT三维重建成像。这不需要再进行CT重新扫描,而是将CT检查的原始资料在电脑上取出重新组合成新的立体图像,这叫做三维重组。三维重组所显示的效果,与患者检查时屏气的质量有着密切的相关。

磁共振检查以上检查有时还不够,还得进行磁共振检查。通过磁共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可充分显示病灶与血管,以及与心脏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避免手术大夫在操作过程中误伤了血管,更主要的是,在手术前就能给大夫一个整体的概念,为手术路径的选择做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做好手术器械及所需材料上的准备。

DSA的诊治如果检查发现是晚期肿瘤,或是多发性肿瘤,已失去手术的机会,那又该怎么办呢?接下来就得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介入治疗。将抗癌药物通过导管注入病灶,或通过栓塞把肿瘤饿死。此期间,病人可能会有许多化疗反应,如疼痛、呕吐、食欲不佳、脱发等,更主要的是病人要认真执行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并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

注意事项肿瘤治疗需要进行影像学的复查,通常以X线胸片或CT检查为主。如果经济上不允许的话,可考虑两者交叉进行复查,何时复查要听医生的意见。当然,在上述所有的检查中,要认真配合医生进行检查,该吸气时要吸气,该屏气时要屏气,并且要主动去除身体之外的所有异物伪影,如项链、胸罩、拉链、金属扣、油漆、膏药等,谨防给诊断带来误会。

第2篇

郑老先生突患重病住院,诊断却一直不明。医生先后安排郑老先生做了几次X线检查。儿女们对此很担心,X线对身体有损害已是众所周知,如果需要反复做X线检查,那么有没有一个身体耐受的安全上限呢?比如一年内最多做几次X线检查?

自从伦琴1895年现X线起,一百多年来,X线设备从最简单的X线装置,发展到数字化计算机化设备(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随着其应用越来越广泛,X线电离辐射危害也成为医生和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对放射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度恐惧,另一种是满不在乎。

X线检查对人体的损害到底有多大?这要视其照射剂量而定。据有关专家测定,胸部正位摄片时,肺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仅为造成人体损伤的单次最大剂量的1/20000。另外,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推算,一次X线拍片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为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有一点值得注意,胸部透视检查的射线剂量是胸部摄片的几十倍,因此应尽量用拍片替代透视。

CT辐射剂量是X线100倍

王女士因病住院,先做了X线检查,后来医生又为其安排了CT检查。王女士想,既然要做CT,那么能不能直接做,而免受X线伤害呢?

X线摄片检查和CT检查,对于身体不同部位各有优缺点。X线摄片可更好地显示宏观表现,CT则能更好地显示内部细节。有一点可以肯定,CT不能完全代替X线检查,因为两者是互补关系。

CT成像的X线剂量大约是普通X线成像剂量的100倍,但越来越多的CT设备增加了辐射剂量控制措施和低剂量扫描方式,来降低辐射。随着设备的更新,临床诊断率逐步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因重复检查受到的辐射。尽管如此,与摄片相比,CT的辐射剂量还是很高的。合理检查是减少辐射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

CT排数越高越好?

张先生因颈椎不适到医院做了CT检查,拿到结果后发现,自己做的是32排CT。同事告诉他,CT排数越高,检查越准确。张先生认为自己的检查结果不够准确,计划着到另一家医院再做一个64排的CT检查。

排数代表CT内部安装探测器的数量,排数越高,接受射线信号的效能越高,可以加快扫描速度,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患者受辐射的时间。多排(层)螺旋CT与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相结合,能使人体内的器官以立体的、高分辨率的形式显现出来,更真实、清晰地显示病变。但是,设备只是医生使用的诊断工具,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并不需要使用高新设备,也能达到诊断要求。此外,再先进的设备也要合理使用,同时结合影像医生丰富的经验,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MRI与CT孰优孰劣

祁先生在驾驶车辆时发生交通事故,医生怀疑其有颈椎外伤。因此给他同时安排了CT检查和MRI检查。祁先生心里琢磨,两项检查做一个不就行了吗?有必要同时都做吗?

各种检查方法都各有其适应症,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时要一起使用才能准确地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CT和MRI也是各有特点,比如CT有辐射,而MRI没有;CT成像快,MRI却成像慢,因此CT更适合于急诊检查;CT空间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细小的结构;MRI的组织分辨率好,更适合软组织的检查;CT对骨质和钙化的显像更好,而MRI对骨质和钙化则显像不清晰。

在颈椎外伤的检查中,CT更好地显示复杂骨折的骨质情况,MRI更好地显示脊髓的损伤情况,二者结合则可完成全面诊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医生会在诊断过程中给患者更合理的建议。

CT适用急诊检查

赵女士的母亲因突然出现侧肢瘫痪,被救护车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简单检查后,安排其尽快做CT检查。赵女士认为,医生抢救过于敷衍,只会乱开检查单,因此心生不满。

CT检查简便易行,安全、无创伤,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各种急症的急诊检查,对包括中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各种急腹症和全身外伤都有极佳的诊断效果。虽然CT是一种有射线辐射危害的技术,但正是CT的应用,使无数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逐步普及到县以下医院,CT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根据病因不同,该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由于二者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误诊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在CT问世之前,临床医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率仅为67%左右,而CT的应用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到接近100%。对中风患者进行CT检查,虽然患者会受到一定量的射线辐射,但是其生命却能得到挽救,所以CT检查十分必要。

PET检查肿瘤最敏感

魏女士的两名同事近期都被检查出患了癌症。魏女士因此很担心,她怀疑自己身体是不是也有问题。听朋友说,有一种检查叫PET,做一次就能查出全身的肿瘤。魏女士也想尽快去医院做一次。

PET是目前最昂贵的影像学技术,也属于有射线辐射技术,其一次检查费用在万元左右,我国现行医保不予报销。但是PET能在活体显示代谢情况,而且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在肿瘤的良恶性分级、肿瘤分期和发现恶性肿瘤的全身转移病灶方面有价值。

由于PET的空间分辨能力不足,显示组织器官的清晰度还不够,近年又有将PET和ICT集成一体化设备的PET-CT问世。该设备既能敏感地显示肿瘤等病变的异常代谢改变,又能利用CT的高清晰度把病灶准确定位,受到临床的欢迎,尤其在肺周围性孤立性结节评价方面有较高价值。

检查前准备很重要

做各种检查都有相应的一些注意事项。既要保护患者,又要保证影像质量,这都需要医患的密切配合。这里只简要提出几点常识性注意事项。

1.做X线摄片时,患者应按医师要求做好检查准备工作,如除去项链、胸罩、发辫、膏药等可能造成伪影的东西。

2.CT检查时最重要的是避免身体移动,同时要配合屏气等。腹部检查时应配合必要的胃肠道准备,检查前一周内避免钡剂检查。增强检查前应配合医务人员做好造影剂安全使用方面的工作。

第3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1例经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为胃肠间质瘤的病例,整理其主诉、术前辅助检查、初步诊断,对其术前所使用的辅助检查和初步诊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1例胃肠间质瘤病例中,共有34例患者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占总病例的55.7%;其中有11例患者因出血迅猛而需急诊手术处理,占总病例的18.3%。消化内镜和CT是胃肠间质瘤影像学检查最常用的两种检查,其中内镜使用率为67.2%,CT为65.6%。临床上只使用一种辅助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20.7%,使用2种以上影像学检查诊断准确率达71.9%。结论:胃镜(肠镜)可以作为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的胃肠间质瘤诊断的首选辅助检查,辅以CT能更好的确定肿瘤的位置、边界和转移情况。适当的选取多种影像学可以缩短术前诊断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内镜,计算机断层扫描,内窥镜超声,初步诊断

胃肠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性肿瘤,其中为恶性的约为20-30%[1]。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早饱,腹胀,肠梗阻,头晕,上消化道出血等,但这些症状均无特异性,因此往往容易误诊漏诊。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针对胃肠间质瘤的辅助检查有消化内镜(胃镜、肠镜)、CT、BSE、EUS、PET-CT、VCE等。本文主要对我院61例确诊的胃肠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主诉、术前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的分析总结,探讨胃肠间质瘤术前辅助检查方案的选择。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12.1-2014.12湖南省临澧县人民医院 61例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为胃肠间质瘤的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为29岁,最大81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饱胀不适、腹部包块等,其中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例33例;以无意间发现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病例为2例;因体检发现肿物的占7例;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为主要症状的病例为19例。

1.2 病理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大体病理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结果共同做出。病理结果由我院病理科提供,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必须在组织学符合典型胃肠间质瘤,同时CD117阳性(表达定位在肿瘤细胞膜和细胞质)。

1.3 临床资料

统计61例病例的主诉、术前各项辅助检查使用情况、初步诊断、急诊手术病例数等,绘制成表格。

1.4 辅助检查使用情况

分别统计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前内镜(胃镜、肠镜)、CT、BSE、EUS、PET-CT、VCE等辅助检查的使用情况。

2. 结果

2.1 各种辅助检查的使用情况:

表2:各种辅助检查的使用情况统计

注:消化内镜(胃镜、肠镜)使用率为67.2%,CT使用率为65.6%,#P>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临床诊断胃肠间质瘤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2 使用一种影像学检查与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表3:影像学检查准确率比较

注:采用1种以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20.7%,采用2种以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71.9%, *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提高初步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性。

表4:胃肠间质瘤患者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比例

注: 61例病例中,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有34例,占总数的55.7%,其中,因出血迅猛而又无法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危及生命被迫采取急诊手术剖腹探查的有11例,占总病例的18.3%。

3.讨论

胃肠间质瘤是最常见的一种间叶组织来源的消化道肿瘤,由于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故而CD117和CD34可作为与平滑肌瘤相鉴别的重要依据。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通常于肿瘤的发生部位和大小有关,多表现为腹痛,腹胀,肠梗阻,头晕,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胃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为常见临床症状[2]。

由于溃疡多出现在瘤体中央,形似脐,称为“脐征”,胃肠间质瘤患者45%伴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本文统计的我院61例患者55.7%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由于出血迅猛而、无法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被迫采取急诊手术剖腹探查的有11例,占总病例的18.3%,可见临床对于消化道出血的快速诊断、定位是十分关键的。

CT 目前基本成为腹痛患者常规做的辅助检查,而且 C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内镜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复核手段,减少误诊,可更精确的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周围情况,也能排除是否有肝转移和其它位置的转移。但是对于体积较小的胃肠间质瘤检出率也较低,这点跟胃镜的不足之处相类似。文献证实,CT对于直径大于2cm的肿瘤诊断阳性率高(87.5%),而当肿瘤直径小于2cm时,其准确率仅为38.1%[4]。

BSE可以对腹内肿块做出间接定位诊断,胃肠间质瘤都有向外生长的特性,胃肠道钡餐造影可重点显示胃肠间质瘤腔内病变范围及黏膜细微结构,能显示出向外生长的肿瘤并能估计肿瘤的大小。

PET-CT对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出现使胃镜、CT在对小胃肠间质瘤的、转移灶以及复发灶诊断上的不足有了很好的补充。研究表明,PE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阳性率在80%以上,甚至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cm的肿瘤,但该设备费用高昂,难以推广。

相比于费用昂贵的PET-CT,EUS对于直径较小(<2cm)的胃肠间质瘤,是一个性价比更好的选择。胃肠间质瘤在内镜下多表现为隆起性病变,而内镜超声,能清楚显示胃肠间质瘤其来源于肌层,能明确病变的侵犯深度、范围、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以及有无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这对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是CT所不能媲美的。更重要的是,结合EUS,可大大提高活检的成功率。

除此之外,如果怀疑出血灶位于小肠,由于胃镜、肠镜都无法到达,肿瘤又比较小CT显示不清,可以考虑采用VCE。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任何一种辅助检查都有其局限性,单独使用一种辅助检查的诊断正确率低下(20.7%),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影像学检查可显著提高胃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71.9%)。因此我们提倡术前合理的组合多种辅助检查,适当的采用综合性影像学方案,从而缩短术前诊断时间,降低生命危险,提高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于昭,程亚宝等.胃肠间质瘤CT表现及预测肿瘤恶性程度的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2):135-139.

[2] 张晓鹏,唐磊.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的影像学评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3):208-212.

第4篇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疾病诊断;合理选择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合理选择针对某一位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检查方法,一方面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疾病,尽早解除患者身心方面的痛苦,另一方面能够尽量减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尽可能减少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遭受的痛苦与伤害。

2 合理选择针对某一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为正确诊断疾病选择针对某一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虽然是必要的,然而较为详细的病史询问以及有针对性的体格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重要部位的体格检查,才能对患者的疾病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从而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上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检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减少检查设备给患者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与伤害。

为合理选择针对某一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我们有必要对常用的一些检查方法的原理、优缺点、适应症与禁忌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常用的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普通X线检查、CT、磁共振成像、超声检查等。

首先说普通X线检查(包括普通X线透视和摄片以及造影检查),普通X线检查,它是利用X线的穿透性、荧光特性及感光特性,实现在荧光屏和胶片等成像媒介上实现成像的一种检查手段,它的优点是价格低廉,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一种检查方法,而且检查方法简单,检查结果出来的也较迅速,基本上能够满足一般常见疾病的诊断需要,如一般的骨折,肺部的炎症、肺结核等。它的缺点是图像质量欠佳,密度分辨率低,属于二维平面成像,对一些疾病检出的阳性率低,检查的特异性也不高,而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也较大,还有X线辐射会对患者及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损害,当然这些可以通过加强防护、提高成像介质的敏感度加以改善,目前逐步广泛使用的CR、DR成像技术,使普通X线的这一缺点得到大大改观。

CT,计算机体层摄影,是人类在使用X线成像用于临床诊断上得到了质的飞跃,大大提高了X线使用效率,它也是利用X线成像,且明显优于普通X线成像,它是利用计算机控制下的X线横断体层摄影,避免了人体前后、左右重叠对图像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图像质量,尤其是提高了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对细微疾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而且可以在计算机上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的黑化度、对比度进行后处理,可以获得比原始图像更为清晰、对比度更高的图像。利用CT值的测量,量化分析,在病灶的性质鉴别方面可以获得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如鉴别一个颅内高密度病灶是新鲜的出血还是钙化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三维图像重建,获得多部位、多平面、多层次的图像,使病灶的显示更为清晰、直观。这些都是普通X线成像无法实现的。它的缺点是空间分辨率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专业人员对横断解剖比较熟悉,而且价格相对较高,并且也存在X线对患者及工作人员的辐射损害。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对软组织器官特别是颅脑、肝、肾、胰等实质性脏器的肿瘤有特殊的诊断价值,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也有一定的价值。

磁共振技术是近年来发展并普及较快的一项影像学检查手段,是继CT之后影像学的又一次突破,它与CT相比又有独特的优点如成像参数多(质子密度、T1、T2弛豫时间、流空效应等),软组织分辨率高于CT,图像无骨质伪影,安全可靠等。

它缺点是价格昂贵、检查需要时间长,不适于急症患者的检查如急性颅脑外伤等一些需要尽快出结果的患者,而且对骨病及一些含钙病灶的敏感度不及CT,另外它还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如大的静磁场引起的铁磁性物质损伤,带有起搏器的患者是禁用的,带有铁磁性假体安装者慎用,还有静磁场有可能带来的生物效应等等。

超声波检查具有灵敏度高、成像速度快,无副作用、操作方便和能重复检查的特点,对妊娠、胎儿、卵巢、膀胱、肝胆、乳腺、甲状腺和心脏大血管疾病等能够提供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含气组织(如肺)、骨骼及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的颅脑等,不宜选用。

第5篇

颅脑与头面疾病一般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但患者和家属面对众多的检查项目,是否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检查是什么,而哪些检查又可能是花了“冤枉钱”呢?

X线平片 颅脑X线平片检查最经济,一般采用正、侧位片,看头颅外伤者是否有骨折;如头颅有凸起时,可加拍切线位。但某些位置的拍摄就比较复杂,需要配合医生进行。如对于视神经孔的显示,需要病人把头的正中矢状面摆成53度角,才能显示清楚;看乳突内有无慢性炎症及胆脂瘤、鼻窦炎、鼻窦积液等,也需要将病人的头摆成各种相应造型。颈椎部位可常规摄x线正、侧位片;若观察椎弓或椎间孔,则需加摄斜位片,通常对于手臂发麻,或脑血管供血不足者可考虑。

造影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根据脑血管的分布、形态、位置等变化来判断颅内疾病,并可经导管行介入治疗。主要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疾病,并可了解脑瘤的供血情况。此外,通过眼动脉造影确诊眶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眼眶静脉造影观察眶内静脉曲张等,泪囊泪道造影观察泪道排空功能及泪囊泪道功能和形态等。

CT 头颅CT对颅内病变有很好的诊断效果,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脑积水等平扫即可明确诊断,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需做增强扫描。CT血管成像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CT灌注成像可观察病变血流灌注情况。对于眶内病变,鼻窦炎症及癌肿,鼻咽癌早期与癌肿侵犯范围,中耳小胆脂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性发育异常,涎腺及甲状腺病变的发现、诊断及其癌肿的侵犯范围,等,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 适合于眼眶内占位病变、炎症、外伤和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在耳部主要用于内听道肿瘤的诊断。对鼻窦病变作出定性诊断,可确定肿瘤的范围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喉癌和颞颌关节病变提供可靠信息。对显示较小的甲状旁腺肿瘤较为敏感,对甲状腺肿大可区别实性肿瘤与囊肿,胶样囊肿与出血囊肿,甲状腺肿瘤手术后改变是水肿、纤维化或肿瘤复发。但对骨骼病变的显示不敏感。磁共振增强扫描可增加病变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对比,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用于鉴别肿瘤和水肿,有助于微小病变的显示,如垂体微腺瘤、微小听神经瘤及小转移灶。磁共振弥散加权主要用于急性脑缺血的研究,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可以反映脑组织微循环的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脑功能成像是通过检测病人接受刺激(包括视觉、触觉等)后的脑灌注变化,研究皮层活动的功能定位,是目前神经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磁共振波谱可检测外伤、肿瘤或癫痫病人脑组织的代谢情况。磁共振检查能比较全面地显示脊髓全程和病变上下平面,可确切显示脊髓大小、脊髓内外的病变及脊髓移位程度。脊髓水成像可获得脊髓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影像,类似椎管造影效果,有望替代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

超声 经颅多普勒是主要用于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急性脑血管性病变(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畸形及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对脑血管畸形的筛选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有重要价值,并对眼、腮腺、甲状腺的疾病有重要诊断意义。

第6篇

关键词:科学;合理;医学影像设备

为了从人体不同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特点方面阐述怎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影像检查设备,以此提供有效建议。

1 中枢神经系统

1.1中枢神经外伤 所谓中枢神经外伤则必须要进行CT检查,通过CT所显示出来患者头部损伤程度,如出血、脑室内积血或者脑疝、硬膜内外出血等症状。一般CT患者如出现脑出血症状则是由脑干或者小脑出血症状较多,而这些部位在患者的颅底,如果进行其他影像检查的话,一个是不容易诊断,再一个因颅底的伪影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忽略。所以,采用CT进行检查则可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而采用磁共振成像的话则因其不具备颅底伪影技术,并且对一些急性出血症状检测不完全,所以一般不会采取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智慧作为颅底损伤检查方式。

1.2椎体骨折以及椎管问题 检查一般会采用X线平片技术进行检测,以此可以将患者的椎部骨折位置或者椎小关节骨折位置进行检测,而再下延的话则就要采取CT检查或者是CT三维重建,以此对患者骨折位置、形状进行了解。如果所呈现的平片显示患者颈椎出现严重骨折症状,那么则要对患者脊椎的损伤程度进一步进行了解,此时就要以CT或者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测,以此确定患者脊椎损伤程度。

1.3炎性病变 一般会引起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情况,部分患者也会伴有出血症状。如采用CT进行检测则对水肿情况检测不完全,所以采取磁共振成像M行检测较为准确。

1.4肿瘤病变 肿瘤病变也会伴随不同程度水肿,甚者钙化情况以及出血、囊变等问题。对肿瘤进行检测过程中可采取CT或者是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对肿瘤进行诊断。而对肿瘤内部结构进行检测的话仍需要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其所检测成像技术要明显优于CT。所以,对肿瘤病变的检测上就可以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患者肿瘤或者炎症性的病变等都可以进行更好检测。

1.5血管病变 对血管病变进行检查还需要使用CT进行检测,而如果是慢性出血病症则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因CT对于灌注成像检测较为准确,而磁共振成像技术则对病变检测上要优于CT。因此,使用CT、CTA或者磁共振成像技术都可对颅内血管进行检测,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上仍要以实际情况为准。

2 呼吸系统

对呼吸系统检查则相对较为简单,可采取透视或者常用的X线平片影像检查设备即可。而现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在数字化摄片技术上得到更快发展,在临床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仍存在不能检测完全问题,如对一些身体组织重叠部位或者一些隐蔽位置等不能检测。尤其是对患者所出现病变的内部结构或者与心脏相连接的隐蔽部位等,仍然需要使用CT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此才能了解到患者患病症的主要部位或者详细情况。所以,对呼吸系统的检测上就要通过X线平片以及CT技术共同使用,则较为全面。

3 循环系统

对循环系统进行影像检查设备使用则较早于其他身体部位检查。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循环系统进行检测则较为详细,并且在价格方面要优于CT,所以可以被更多患者所接受,而使用CT技术的话在使用的费用上明显要高于磁共振成像。如果对患者大血管循环系统疾病进行检查,则可以使用MRA或者CTA等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要根据具体情况所选择。如对患者循环微血管病变位置进行检测,则要使用DSA血管造影进行检查,而大血管疾病则可以使用CTA等技术进行检查。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彩色多乐普超声对部分血管病变进行检查则可以更加详细,但是只能在局部位置进行使用,仍无法对患者血管全部情况进行检查。

4 消化系统

4.1胃肠消化道 检查可以使用X线造影技术,也可以对患者消化疾病进行检测。因X线造影在价格上较为合理,且对患者痛苦性较小,所以被患者所接受。对肠胃消化道进行检测还可以采取CTVE方针内窥镜进行检查,可以更加详细的对病变位置以及具体情况进行检测,并且还可以对病变位置活检,以此可以进行病理诊断。所以,如果患者因慢性胃肠道疾病或者疑似肿瘤等症状,这时就可以采取内窥镜检查技术。但是采用内窥镜技术进行检测则需要从咽喉进入胃肠,容易引起患者的不适应,所以不能经常使用。而采取X线造影技术,则对患者消化道腔外以及胃肠临近组织等不能进行检测。如果采取灌水等进行CT检查,则可以对消化道腔内外的病症进行诊断,以此对患者的肿瘤位置、情况等有一定了解,可以对病症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但是这种检查办法可用在早期的肿瘤治疗阶段,对后期治疗效果不大。

4.2肝胆胰疾病 检查可以选择超声波治疗,一般针对胆结石、胆囊炎以及胆囊炎症等都可以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也可以代替X线进行检查。现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采取X线检查技术已经不再作为肝胆胰的检测办法。采取超声波对病症内部情况进行检查则所取得的价值要高于X线检查。也可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病灶检查手段,能够较好的对病症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在肝胆胰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CT等影像技术对患者肝胆胰进行检测在临床上具有一定效果,可以对患者病灶的内部结构、血供等特点有一定了解,以此能够对病灶进行准确诊断。

5 泌尿生殖系统

对泌尿生殖系统进行检测则可采取超声检查方法,必要时也可采取CT进行检测。而对妇科疾病如子宫、附件等疾病检查,则可以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也可对前列腺等疾病进行检查。对肾肿瘤疾病进行检测则要通过CT等进行检查,其中MRI对患者子宫解剖情况能清楚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子宫问题能进行更好诊断。如因前列腺肿瘤疾病等进行检查,则可以采取CT或者MRI技术灌注成像,以此能对具体情况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膀胱、输尿管等疾病仍采用X线造影检查,在价格上较为合理且对病症能进行更好检查。而如果采取MRI进行检查的话,则价格上相对较为高,所以临床常用手段仍以X线造影检查为主。

6 肌肉骨骼系统

现代各种成像手段如MRI、CT等技术的应用,使研究者正在逐步免除对大量病例手术、病理证实进行对照分析的麻烦,可直接通过疾病本身的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及影响表现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更早的发现小病灶和早期病变。根据不同的病变合理地使用影像诊断设备,充分发挥影像诊断设备在人体各系统的不同优势,真正做到影像技术的最优化选择,相信未来影像学的发展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辛春.临床实用影像解剖彩色图谱[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9.

[2]阮先会.论医学影像技术的合理选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

第7篇

关键词:超声影像检查;乳腺癌;筛查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由于乳腺癌早期的症状或体征不明显,从而导致乳腺癌患者由于发现病情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而导致病情恶化加重,危及生命。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女性乳腺癌筛查的推广,使得乳腺癌的致死率大大降低[1]。超声影像技术具有无创伤、简便、诊断率高等特点,更有利于乳腺癌的早发展、早诊断、早治疗,不仅提高了乳腺癌的临床诊断率,也提高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可见,超声影像技术在临床乳腺癌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1000例育龄期妇女乳腺癌的超声影像筛查情况,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5.6岁。

1.2超声影像检查所有患者均通过PHILIPS-IU型超声影像检查仪器,探头频率为10MHz进行检查筛选,具体方法是这样的:①将所有筛选育龄期妇女取仰卧姿势,双臂上举并且双手抱头,待两侧和腋窝充分暴漏出来。②采用直接检查法,将所有患者以表面涂上耦合剂,以为中心进行放射状多切面、多象限扫描检查乳腺。同时,左右进行对比,有无肿块情况。③发现肿块后,详细观察并记录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以及内部回声等情况。④腕部加垫来保持探头稳定并旋转探头, 并与乳腺表面垂直进行轻柔接触,用多普勒观察乳腺癌内部血流信号多少以及频谱情况。此时记录收缩以及舒张期血流速度、阻力以及脉动指数等数据,方便诊断。乳腺癌内的血流信号按照Adler等标准进行分级[2],I级:血流量较少,为1~2个点状或细棒状血管;II级:中量血流,为3~4个点状血管或一个较长的血管,并且其长度接近或超过乳腺肿瘤的肿块半径;III级:血流量大,为5个以上点状血管或2个较长的血管。⑤观察检查去的淋巴结,方便诊断确定乳腺癌是否有扩散情况,为下一步的治疗做好打算。并选择典型图像,进行打印记录,方便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是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t检验作为计数资料,以P<0.05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乳腺癌筛查结果在1000例育龄期妇女中筛查出患有乳腺疾病的患者有96例,检出率为9.60%。在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患者有80例,其中乳腺纤维瘤患者有35例,乳腺囊肿患者有10例,乳腺增生结节患者有14例,单纯癌患者有8例,导管内状瘤患者有6例,导管内状癌患者有4例,黏液癌患者有2例,髓样癌患者有1例。

2.2影像特征表现①毛刺状边缘;通过超声影像检查,早期乳腺癌均表现为明显的低回声,无明显的包膜情况。同时肿瘤后方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衰减、肿瘤边界不清楚或不规则而且内部分布不均匀,往往呈毛刺状。②为钙化灶;肿瘤的中有显示针尖样强回声而且后方没有伴随声影的情况。③纵横径之比;临床上纵横径之比≥0.77,随着肿瘤的减少,纵横径之比会增大。④乳腺癌内血流信号情况;乳腺癌内血管多粗细不均匀,往往走形多呈迂回状,同时会有动静脉瘘形成,一般检测动脉频谱RI在0.75±0.12。⑤乳腺癌患者有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情况[3]。

3结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将超声影像技术应用于临床乳腺癌的筛查,不仅能鉴别癌的良恶性,而且更有利于乳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成为了临床上乳腺癌诊断中的首选方法。在乳腺癌筛查中,由于乳腺肿块的声像图特征与肿瘤的生长方向或病理变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容易导致出现误诊、漏诊情况。因此在诊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全面扫描、仔细检查,症状比明显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活检,确诊乳腺癌的情况,及时进行治疗,防止恶化导致病情加重,危机生命。

参考文献:

[1]张宝国.不同影像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4:82-83.

第8篇

[关键词] X线;CT;肺癌;影像表现;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122-02

为了提高对早期肺癌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本研究对本院2001年6月~2012年8月经病理学确诊的46例肺癌患者X线平片与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1年6月~2012年8月经病理学确诊的46例肺癌患者,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41~72岁,平均(55.5±16.5)岁;均经病理诊断确诊,病理分型为腺癌27例,占58.70%;鳞癌11例,占23.91%;小细胞肺癌5例,占10.87%;细支气管肺泡癌3例,占6.52%。

1.2 临床表现

46例患者中27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气促咳嗽,咳痰,其中6例痰中带血,19例无明显临床表现。

1.2 检查方法

1.2.1 检查设备 Philips双层螺旋及东芝Activion16多层螺旋CT;岛津600MAX线摄影机。

1.2.2 X线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胸部正侧位X线摄片,其中21例同时作胸部X线体层摄片。

1.2.3 CT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三期扫描,为胸部正侧位,扫描层厚为1 mm,重建层厚为5 mm,扫描条件为120 kV、250 mA,所有患者作全胸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肋膈角进行平扫,同时辅以增强扫描增强造影剂为100 mL碘海醇,浓度为300 mg/mL,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流速为2.5 mL/s,扫描时间分别为1期35 s,2期70 s,3期150 s左右,平扫及增强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做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CT、X线诊断准确率及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与X线片诊断准确率比较

本组46例患者经CT诊断41例,诊断准确率为89.13%,X线片诊断29例,诊断准确率为63.04%;CT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CT与X线片影像表现比较

46例肺癌患者病灶位置分别为右肺31例,左肺15例,CT、X线典型表现为分叶征、毛刺征或锯齿状、细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影、兔耳征等,CT显示率分别为76.09%、69.57%、34.78%、36.96%、32.61%、23.91%;CT表现率明显高于X线,与X线片表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3 讨论

肺癌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研究表明[1],该病与患者个人的生活环境及习惯有密切关系[2-4],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各种污染加剧,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率居各器官之首,早期肺癌由于发病隐匿,病灶较小,且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少数表现为胸痛、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等,城市的发病率高于乡村,病死率已经占癌症病死率的首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使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高于60%[3],影像学是肺癌早期的主要诊断方法,从CT与X线片两种方法检出率结果显示,CT诊断41例,诊断准确率为89.13%,X线片诊断29例,诊断准确率为63.04%;CT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CT以三期扫描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分辨率高,对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5-6]。

X线胸部平片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常规影像手段,对肺癌的早期诊断率仍在60%以上,由于早期肺癌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近半数的患者是在体检中经X线片检查出现异常再行进一步检查的,本组46例患者中19例患者属于体检X线片显示异常后确诊的[7-8],因此,虽然肺癌X线片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仔细检查,认真分析,可作出初步诊断,同时X线片是临床诊断的基础,具有费用低、简单方便的特点[9],可作为治疗后疗效的跟踪检查工具,指导放疗、化疗和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正福,王海燕,李伟,等. 肺癌钙化的CT表现及其意义探讨[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7,14(3):249-250.

[2] 沈哲. 短细毛刺在早期周围型肺癌60例鉴别诊断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6194.

[3] 李惠民,肖湘生,刘士远,等. 孤立肺结节诊断中CT容积显示的价值[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1):29-34.

[4] 康小兵,黄捷欣. 16层螺旋CT肺表面重建对胸膜凹陷征的价值初探[J].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9):769.

[5] Guemous l,Comus J,Paeeaud F. Lung cancer screening:current situaion and perspective[J]. Swiss Med Wkly,2007,137(21/22):304-311.

[6] 郭恒,赵磊,张万明,等. 探讨低剂量螺旋CT肺癌普查的最佳扫描条件[J]. 中国辐射卫生,2007,16(2):203.

[7] 陈伟琨. 早期周围型肺癌重要的CT征象一空泡征[J]. 医用放射学技术杂志,2007,6(2):73.

[8] 沈非. 血管集中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1):94-95.

第9篇

【关键词】膀胱前壁腔内憩室;结石;憩室炎;X线平片;超声;CT

The Imaging Comparison of Anterior Wall of the Bladder Diverticulum with Stone and Diverticulitis/CHEN Huai-de,LI Chun-yu,AN Chong-ning,et al.// Medical Innocation of China,2013,10(20):095-096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imaging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anterior wall of urinary bladder diverticulum and stone, the ro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ticulitis.Method:One case of anterior wall of urinary bladder diverticula patient, examined by X-ray, B ultrasound, CT examinatio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imaging findings,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changes. Result:Protruding into the bladder cavity saccular diverticulum of bladder and easy diagnosis, occurred in 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bladder diverticulum protruding into the cavity and stones, diverticulitis, more difficult to make a correct diagnosis before operation.Conclusion: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bladder diverticula and stones, diverticulitis rare, review, examinati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diseas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image.

【Key words】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bladder of intraluminal diverticulum;Stones;Diverticulitis;Plain film;Ultrasound;CT

First-author’s address: Xuyong People’s Hospital,Xuyong 6464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20.047

膀胱憩室较少见,多为突向膀胱腔外的囊状影,憩室并结石少见,发生于膀胱前壁并突向膀胱腔内的憩室并结石、憩室炎更少见,目前少见类似文献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男,10岁,因突发无痛性淡红色全程血尿2 d就诊,T 36.5 ℃,P 90次/min,R 22次/min,BP 90/53 mm Hg,神清,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腹平软,双肾区无叩痛,膀胱未扪及,腹部未触及明显异常包块,外生殖器无明显异常。白细胞计数正常(7.04×109/L),单核细胞率稍高(11.1%)。

1.2检查方法

1.2.1X线平片图1示小骨盆区斑片状高密度影,随膀胱充盈度不同位置有变化,考虑:膀胱结石。

1.2.2彩超多普勒超声检查图2示膀胱充盈适度,壁连续光整,膀胱前壁近顶部见一9 mm×14 mm强光团,后方伴声影,边界较清晰,位置恒定;CDFI示团块影内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膀胱前壁强回声团、膀胱前壁实性占位,性质待查。

1.2.3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3示膀胱腔内膀胱前壁处见哑铃状高密度影,位置较恒定,周围似有软组织样密度影,窄颈细小的一端大小约2 mm×5 mm与膀胱前壁紧帖,该处局部膀胱壁稍增厚,哑铃状影另一端突向膀胱腔内,高密度影大小约12 mm×13 mm×15 mm,边缘清楚,CT值约54~1014 Hu;图4增强扫描示,膀胱壁完整,与膀胱前壁相连的高密度影周围软组织样密度影有轻度强化,CT值约76~1023 Hu。CT诊断意见:膀胱结石,膀胱前壁稍有强化结节影。

2结果

2.1术前诊断膀胱前壁占位、膀胱结石。

2.2术中所见术中见一枚哑铃状结石位于膀胱前壁近膀胱顶部,一头陷于憩室内、一头突向膀胱腔内,哑铃状结石被膀胱黏膜包裹约15 mm×10 mm,于包裹结石处切开膀胱黏膜,取出结石、切除憩室后用可吸收线关闭憩室创面及切口各层。

2.3术后诊断膀胱憩室、膀胱结石。

2.4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憩室黏膜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诊断意见,“膀胱憩室黏膜”呈慢性炎症改变,余未见特殊病变。见图5。

图1X线平片

注:小骨盆区斑片状高密度影,随膀胱充盈度不同位置有变化

图2彩色多普勒超声

注:膀胱前壁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CDFI示团块影内见血流信号

图3CT平扫

注:膀胱前壁处哑铃状高密度影,窄颈细小的一端与膀胱前壁紧帖

图4CT增强扫描

注:与膀胱前壁相连的高密度影周围软组织影处有轻度强化

图5病理组织学检查

注:膀胱憩室黏膜呈慢性炎症改变

3 讨论

膀胱憩室较少见,多为突向膀胱腔外的囊状影,好发于膀胱后壁及两侧壁,病变一般位于输尿管开口旁,5%憩室可合并结石,偶见憩室内肿瘤[1-2];发生于膀胱前壁并突向膀胱腔内的憩室并结石、憩室炎更为少见。

膀胱憩室是由于先天或获得性原因引起的膀胱壁薄弱或黏膜自逼尿肌纤维之间向外翻形成的一个囊袋状改变[3],憩室颈部宽窄不一。可并发结石、感染、肿瘤。憩室可为原发性、继发性或医源性。原发性憩室多见于男性,可能为输尿管芽发育异常,大多位于膀胱三角区,多为与膀胱壁相连的单腔,颈部较短[4],偶见多发性膀胱憩室[5]。临床表现:分段排尿,膀胱刺激症状或血尿,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在体检中偶然发现。膀胱憩室是膀胱疾病中的罕见病,凸向膀胱腔外的憩室并结石,在B超检查时可见有憩室口与膀胱壁相通,憩室内见强光团、后方伴声影,可随移动,排尿后缩小[6];静脉尿路造影是膀胱憩室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5],可以检查和诊断突向腔外的膀胱憩室,憩室表现为自膀胱壁外突的囊状阴影,有时膀胱憩室可大于膀胱数倍,随膀胱收缩,憩室内充对比剂增多、增大,膀胱排空后憩室内的对比剂可缓慢进入膀胱;憩室内合并结石,造影前X线平片可显示结石影[7]。一般病例,VCUG(排尿膀胱尿道造影)或IVU(静脉尿路造影)足以解决诊断问题[8],CT或MRI作为补充检查手段[9-10];一般膀胱憩室的密度或信号与膀胱内尿液一致,当憩室内并发结石时,结石在CT上呈高密度影[11],MRI上T1WI、T2WI均呈低信号影;憩室并发肿瘤时,憩室内出现不规则的异常密度或信号影[7]。膀胱憩室内可有/无较薄的肌纤维,有肌纤维的憩室能排空,无肌纤维的憩室容易导致尿潴留,引起输尿管梗阻等[12]。本病例憩室位于膀胱前壁,突向膀胱腔内,相对较大的高密度哑铃状结石一端陷入小憩室内,部分结石被内翻的膀胱黏膜包裹,故在CT、USG上缺乏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增强CT示包裹结石的软组织影有轻度强化,超声CDFI示强回声团块影有血流信号,均提示结石周围黏膜组织有炎症存在;该病例进行了普通X线摄片,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未作排尿膀胱尿道造影或静脉尿路造影),术前均未作出正确诊断。

突向膀胱腔外的囊状膀胱憩室,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能够获得正确诊断;发生于膀胱前壁突向腔内的膀胱憩室并结石、憩室炎,术前较难作出正确诊断。膀胱前壁腔内憩室并结石、憩室炎少见,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郑穗生,高斌,刘斌.CT诊断与临床[M].第2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78.

[2] 张英建,金艳玲.膀胱憩室癌1例[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8):768.

[3] 王振宇,徐文坚.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5.

[4] 谢宗熹.X线诊断学[M].第3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

[5] 高兴汉,万敏.膀胱憩室CT诊断[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9):795-797.

[6] 王春梅.B超诊断膀胱憩室并憩室内结石1例[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2):150.

[7] 孙国强.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15.

[8] 王庆义.X线摄影技术[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

[9] 张依勤,徐津磊,陈九如.巨大膀胱憩室的CT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8,4(3):210-211.

[10] 于淑靖.膀胱憩室CT诊断2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3):225-226.

[11] 赵振国,吴剑波,青科.CT诊断膀胱憩室并结石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4):213.

第10篇

通讯作者:王晖

【摘要】 目的 探讨现代影像学检查在肝脏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5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肝脏外伤患者的B超及CT表现,回顾性分析其特征,15例均行B超及CT平扫,其中CT平扫加增强6例。结果 15例患者中肝包膜下血肿4例,肝实质内血肿7例,肝撕裂及挫裂伤4例,病灶位于肝右叶的9例,肝左右叶的4例,左肝2例。结论 现代影像学检查能很好的显示肝脏创伤的部位、类型和程度,B超和CT检查可作为肝脏外伤检查的首要及重要检查手段。

【关键词】 肝脏; 创伤; 超声诊断; CT诊断

肝脏创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腹部外伤之一,仅次于脾外伤,但其病死率高于其他实质脏器[1],早期及时准确地判断对决定治疗方式,抢救患者生命起着关键的作用。其病因明确,B超及CT检查主要能确定肝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判断腹腔有无出血、有无并发症,及时准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直接依据。笔者分析15例肝脏创伤的B超及CT表现,探讨其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巴州市两院2006年5月~2009年10月肝脏外伤患者15例,均行B超及CT检查,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男11例,女4例,年龄15~52岁,平均32岁,病程0.5~24 h,均有明确外伤史,车祸伤12例,暴力殴打伤1例,高处坠落伤1例,骑马跌落伤1例,临床表现主要是右腹部疼痛及腹膜刺激征,腹腔抽出不凝血者7例,,其中手术11例,保守治疗4例。

1.2 方法 B超采用菲利普HD11EX、麦迪逊V20超声仪行腹部肝胆脾胰双肾超声扫查,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扩大扫查视野。CT机为Somatom Emotiom双层螺旋CT机,病情轻者扫描前可口服500 ~1000 ml,1%~2%泛影葡胺水溶液或适量温开水,以充盈胃肠道,病情较重的直接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 mm,窗宽250 HU,窗位90 HU,扫描范围自膈顶至双肾下级,必要的扫描至盆腔。15例均行B超、CT平扫,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15例肝损伤中,肝包膜下血肿4例,B超检查见肝包膜强回声亮线与肝实质之间出现带状、弧形或梭形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CT显示为肝右叶边缘包膜下新月状、梭形低密度影,界线清晰,CT值大于40 HU,伴相应肝实质受压变平;肝实质内血肿7例,肝右叶4例,肝左右叶1例,肝左叶2例,B超见肝实质内不规则低回声区,CT表现为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CT值高于肝脏密度12~15 HU,增强扫描肝实质强化,血肿不强化;肝撕裂及挫裂伤4例,肝左右叶3例,肝右叶1例,B超见肝脏形态不规则,轮廓线中断,断裂口周围常伴有不规则强回声,肝实质内不规则无回声或低回声,CT见肝实质内不规则、放射状、线状、裂隙状低密度或高低混合密度影,增强扫描肝实质强化,肝脏破裂处不强化。

3 讨论

3.1 影像学表现 根据肝脏外伤的类型不同,其B超及CT表现也不相同,肝包膜下血肿B超见相应部位肝包膜回声连续完整,肝包膜局部隆起部位的包膜与肝实质之间出现带状或梭行无回声区;CT见肝外缘包膜下新月状或透镜样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区,伴相应的肝实质受压变平或呈凹陷状,血肿密度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低。肝实质内血肿B超见肝实质内出现边缘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CT表现急性期为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偶尔为星形,血肿一般随时间延长而缩小,边界模糊,密度减低。肝挫裂伤可以是单一或多发性撕裂,B超见肝包膜回声中断,边界不齐,伴有伸向肝实质内不规则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单一者CT见线状低密度,边缘模糊,多发撕裂呈放射状或粉碎性改变,应做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正常肝脏强化,撕裂或挫裂处不强化,强化的肝块说明血运良好,愈合快,而不强化的肝块则表示有肝动脉断裂或栓塞,愈合时间长或发生肝坏死。增强扫描可提高肝挫裂伤的检出率,较小的裂口平扫等密度时难以发现,易漏诊[2,3]。本组2例平扫未见裂口,经增强扫描发现,由于破裂口和血肿不强化而肝实质强化,能清晰显示破裂口形态、血肿范围以及肝挫裂区血供情况。

3.2 影像学检查在肝创伤诊断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各种创伤性事故的发生也在迅速的增加,肝脏创伤是腹部外伤中的常见病,作为腹腔内最大的实质性脏器,位置相对固定,质地娇嫩,在腹部外伤中最易受到损害,由于肝脏血管丰富,肝脏损伤后又易引起大量内失血危及生命,为了赢得时间减少病死率,及时得到诊断并确定手术方式甚为重要[4]。B超检查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灵活、准确的特点,另外高分辨的超声波可发现肝包膜下积血,肝损伤程度以及腹腔积血量并可引导腹腔穿刺检查,且适合保守治疗的患者随访动态观察,现已成为肝外伤诊断的常规和首要检查手段[5]。CT检查对肝脏损伤有极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能清晰显示肝脏的形态异常,临近器官的情况及腹膜后结构改变,有利于肝脏损伤的早期发现,并对损伤的程度、范围、类型和腹腔内积血及并发症提供准确地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6,7]。B超结合CT检查能提高肝损伤的诊断正确率,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均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B超和CT检查已经成为诊断腹部损伤特别是肝损伤的首要及重要检查手段,对肝外伤的诊断价值已被临床普遍公认。

参考文献

[1] 唐陶富.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9.

[2] 谢敬霞.肝脏疾病影像诊断学.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2.

[3] 钱蕴秋.临床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00.

[4]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6.

[5] 寿仕新,胡丽萍,等.B超检查在闭合性肝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全科医学,2009:197.

[6] 刘志新,周华,等.肝脏外伤的影像诊断(附11例报告).中外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9):799.

第11篇

730050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乳腺近红外线扫描:红外线扫描诊断仪为乳腺疾病的诊断,尤其为乳腺癌二级预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由于此项检查以其安全、简便、快速、无创伤、对人体无害,可重复性等优势,并且检查速度快,非常适用于开展妇女乳腺癌的普查工作,对早期乳腺癌的检出有独到之处,是一种有价值的乳腺疾病诊断途径。

X线摄片(MG):MG技术已有近90年的历史。1969年法国医生Gross研制出钼靶阳板X线机,该技术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方法。MG检查方便经济,在乳腺癌普查、诊断、随访中起重要作用,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检出隐匿性及微小病灶,并且在良恶性肿瘤鉴别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MG能检出以钙化点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癌,这是其他设备无法代替的。

计算机辅助乳腺X线摄影(CAD):CAD是通过计算机将钼靶X 线片数字化,再与计算机数据中的正常乳腺进行比较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由于乳腺组织与肿瘤组织在X线投照下缺乏良好的对比,早期体积较小的肿瘤很容易漏诊。CAD技术可选择性加强图像中有价值的信息,并抑制其他信息,从而达到人眼分辨的程度。CAD已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良恶性病变鉴别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其特点是技术稳定,结果迅速,无生理局限,不受外来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致密型乳腺所造成的诊断困难。但此技术的临床实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乳腺高频B超检查(BUS):BUS检查是乳腺X线摄片最重要的补充及释疑方法,BUS与MG是乳腺影像学的“黄金组合”。BUS的优点在于病人无痛苦,无放射性损害,经济简便,特别适于哺乳期、妊娠妇女及年轻女性的检查。在鉴别实性和囊性肿块方面更具优势,并能进行准确定位和明确病灶的层次,同时能探测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情况。BUS适用于评价致密型乳腺内病变、乳腺肿块伴有弥漫性乳腺腺病、病灶紧贴胸壁等情况。早期乳腺癌的BUS影像表现为肿块形态和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周围组织呈蟹足样浸润、后方回声衰减、周围脂肪强回声、血流丰富等。

乳腺核磁共振成像检查:1982年Ross等首先将MRI应用于乳腺病变的检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RI在乳腺影像学检查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日益受到临床重视。结合脂肪抑制技术和数字减影技术,其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无X射线辐射的优点,非常适合乳腺影像学检查。MRI不受乳腺腺体密度的影响,较MG和BUS在早期诊断乳腺癌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浸润性导管癌的检出率为90%~100%,特异性可达90%以上。MRI 能检出隐匿性乳腺癌和微小乳腺癌(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的横断面扫描可消除重叠干扰,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密度分辨力,能清晰显示人体解剖结构。其优势在于观察肿瘤对皮肤及胸壁的浸润程度,可检出乳腺尾部病变,了解胸腹部有无远处转移等,特别在手术和放疗后瘢痕及纤维化形成导致触诊腋窝不满意情况下,CT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CT是乳腺癌患者随诊的重要检查方法。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PET是一种能显示生物分子代谢活动的无创性高分辨率的新型影像技术,根据肿瘤细胞糖代谢加速的特点设计而成。葡萄糖示踪剂18F-FDG(氟脱氧葡萄糖)被注入机体后,通过扫描示踪剂的摄取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高代谢病灶存在,定性和定量的综合性分析有助于发现肿瘤病灶并可鉴别肿瘤的良恶性。PET对乳腺原发病灶、区域淋巴结转移和全身转移的检测以及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等具有一定意义。

第12篇

脑部检查

苏州大学医学院丁乙教授在谈到脑磁共振波谱分析的临床应用时说,磁共振波谱(MRS)是目前唯一能无创伤地探测活体组织化学特性的方法,可研究人体细胞代谢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常规磁共振则是研究人体器官组织大体形态的病理生理改变。但在许多疾病中,代谢改变先于病理形态改变,而MRS对这种代谢改变的潜在敏感性很高,故能提供信息以早期检测病变。它可广泛用于脑肿瘤、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老年性痴呆、新生儿重症监护、脑外伤的预后、脑白质病变、感染性疾病及艾滋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第一人民医院汤晓明主任医师在谈到CT脑组织血流灌注成像时指出:CT脑灌注成像最早可在出现症状30分钟后显示病灶,超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好,而普通CT一般要24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会失去治疗机会;常规磁共振T2加权成像8小时后显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105分钟后显示。由此可见,脑CT灌注成像优于磁共振检查,可使病人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明显改善了病人的预后。对于脑肿瘤的CT灌注可以了解血流灌注情况,有时肿瘤的供血动脉也能显示清楚,为临床医生术前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且灌注量低的肿瘤对放疗不敏感,而灌注量高的肿瘤对放疗敏感,放疗的病人可利于判断其疗效。

在脑血管疾病方面,徐州医学院附院徐凯教授认为,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于脑血管病变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利于评价病变与周围的空间关系,且操作简便、创伤性小,对手术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脑血管畸形价值更大。

胸部检查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心肌缺血所致,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常用的检查手段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优点是分辨率高,不受心跳影响,图像直观,被认为是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金标准”,但它具有创伤性,且有一定的死亡率,费用也高,所以人们一直在研究非创伤性的心脏检查技术。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李澄教授认为:非创伤性冠状动脉成像可以诊断显著的狭窄,为计划血管搭桥术提供可靠的信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钱农副教授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认为:多排探测器螺旋CT能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原因,同时还能对心肌的状况做出评估,是一种无创、安全、费用低的检查方法,易于被患者接受,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筛选检查。

南通医学院附院胡振民教授在谈到螺旋CT诊断支气管肺癌时说:薄层螺旋式容积扫描与小间隔重迭重建图像,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部分容积效应,具有扫描速度快,且无呼吸和运动伪影,较之常规CT能明显提高对肺小结节的检出率,并能准确确定病变的部位与范围,详细显示病灶内部结构与复杂的解剖关系,准确判断病灶增强情况,明显提高肺内外转移的检出率,为肺癌的准确分期与临床处理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近来,肺结核有抬头之势,老年人是结核病易发人群,尤其是合并严重基础病、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南京医科大学附院张思全教授对100余例60岁以上活动性肺结核进行了研究,认为:CT,尤其是薄层CT,对发现小空洞、病灶多形改变、沿支气管分布的播散灶、结核球周围的卫星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及判断病灶的活动性、有无恶性变可能等,是X线平片不能比拟的。CT检查应成为老年性肺结核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腹部检查

肾盂癌主要发生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诊断手段常见于静脉肾盂造影和超声波检查,目前CT检查已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法,在评估肾实质侵犯、邻近脏器受累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南京医科大学附院王小宁副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冯骏副教授等认为,用螺旋CT平扫加增强,以及肾盂延迟扫描有利于小肿瘤的检出及术前CT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