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4-19 04:1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质量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质量发展

第1篇

我镇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现有企业基本上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所以说起来工业高质量发展确实不太好展开。通过对照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结合我镇现实情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有高质量的发展规划

“抓项目、转作风、促发展”,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企业项目做支撑,做好发展规划尤为重要。实体经济才能创造价值,促进就业。

高质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产出,绿色可持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现在水体、土壤、空气已经相当严重,对比发达国家,我们要及早着手治理,减少对赖以生存环境的损害。池塘、沟渠的水体污染要系统治理,土壤污染要防治。

持之以恒抓项目,工业入园,围绕镇区、徐丰徐沛公路沿线,好长远发展规划,做好与铜山区重点发展项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安全科技产业等)的对接,力争引进配套的无污染的上下游企业。

继续培育做强我镇特色产业。桑拿设备制造、医用机箱、电子器件制造行业,经过整治治理,污染已经降到最小,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需要企业稳中做强,尽最大努力扶持好,由小到大,集聚优势,占领市场。

二、做好招商、引商、选商工作,不断加强镇区工业发展

好的项目不会自己来,需要走出去、选择好、引进来,要稳定一支招商队伍,开拓思维,做好类比对比,结合我镇实际,选择真正无污染、促就业、前景好、有税收的企业入驻。

有计划,雄安新区项目对接,可能性、可行性有多大?需要走出去、了解深。

走出去,还要有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对接,做好项目转化。运城蔬菜种植。土壤改善、菜叶处理设施。工业上也是有的,医用机箱的改进、桑拿设备的设计、其他项目的转化。

三、提升营商环境,加强服务意识

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今年全市都在提改善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服务,在我们乡镇一级,还是有很大努力空间。

第2篇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雨花台区相关科技园区、街道及企业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我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提出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调研时间

2019年5月28日(周二)下午2:30

三、调研地点

区委党校五楼会议室

四、参加人员

1、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

2、相关科技型企业代表:请区发改局、谷科技人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分别邀请1-2家企业代表;

3、区委党校相关人员。

五、调研议程

1、请相关企业代表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2、请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3、区委党校领导发言。

区委党校     

2019年5月28日

“双创背景下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例”调研座谈会调研提纲

(仅供参考)

(一)当前国内及南京市部分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案例?

1、兄弟城市(县区)科技园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2、软件谷、高新区及相关街道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做法。(请提供相关发图表和数据)

3、您认为营造双创氛围为对促进我区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二)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您认为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困难或制约瓶颈?(用数据和事例说明)

5、您认为存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三)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6、您认为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请重点说明)

7、您认为政府、企业在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请分别说明)

(四)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8、您认为政府部门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整合资源,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手段,在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请分类说明)

第3篇

城市更新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城市更新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以及全市城市更新五年专项行动,按照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分项施策的思路,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一、全力推进项目实施,增加有效投资。紧紧围绕“三城、三地、三中心”的总体构想,聚焦“一枢纽、一中心、四高地”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实施城市更新、片区开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区道路提升改造、城市排水管网改造、照明设施维护、城市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共谋划城镇化建设项目102个,总投资约273.3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约61.59亿元。截止目前,完成投资约25.2亿元。

二、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增强城市活力。一是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部署,开展连片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完善公共配套设施,让旧城焕发新活力,着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2020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6个(片区),共涉及30个小区87栋住宅楼3324户,改造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1.12亿元。今年已开工建设的17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涉及73个小区189栋住宅楼7180户,改造面积58万平方米,总投资3.4亿元。二是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区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快速开展。目前,共实施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有15个。其中马跑泉主镇区片区、道北片区、东柯片区、机务新村片区等5个项目已全面启动建设,什字坪东(紫微雅苑)棚改项目已启动征迁工作,其它9个项目正在办理规划、用地等前期手续。三是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容市貌。公园绿地建设、背街小巷整治、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城市立面整治、城乡边界提升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已完成城市道路人行道改造提升约1.2万平方米,维修城区路灯1500余盏、配电设备柜箱57台,更换水篦子82套、清理1225套,更换井盖80套,路面修补4000平方米。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理念,建设的**公园、**公园和**路、**山大道、东柯大道等精品路段,成为城市“绿肺”。利用城市的边角地、废弃地营造花景和花木小品等,建设独具特色的小微绿地、小游园,拓展了城市绿地空间,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07%、36.88%和8.62平方米。

三、强化人力资金保障,形成工作合力。一是集中优势资源,强化人员队伍保障,组建工作专班,加大征迁力度,加强供地效率。今年计划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9个,涉及征收住户及企事业单位5592户,占地面积约4628.9亩,征收房屋面积约234.65万㎡。截止目前,已完成征迁项目5个,征收住户及企事业单位175户,占地面积约212.2亩,拆除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1.15万㎡。正在实施5个,征收住户847户,占地面积约416.7亩,拆除房屋总建筑面积约38.1万㎡。二是扩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为加快推动城市更新项目尽快落地见效,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建设资金和政策性、商业性银行贷款及国家各类债券资金,多方采取融资等市场化方式,多渠道解决筹资难、融资难、资金短缺问题。通过招商引资,引大、引强,引进省国有企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棚改项目建设;采取PPP、EPC等模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方参与棚户区改造工作,有效保证了麦积区城市更新建设顺利推进。

第4篇

顺应趋势,科技赋能从支撑走向引领

同样是布局金融科技,不同机构亦有不同打法。交通银行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努力推动全集团科技赋能从“科技支撑”走向“科技引领”。首先,培育全行科技和数据思维,将科技元素融入业务全流程,并通过思维转变引领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其次,持续加大科技投入,2019年金融科技投入同比增长22.94%,制定并推进金融科技,2019年金融科技人员同比增加59.15%。再次,强化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大数据思维,积极推动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塑造交通银行面向未来的金融科技优势。

智慧能力建设全面加强。一是实现信息技术架构向“集中+分布”转型升级,运行在开放平台上的系统达到98%以上。完成私有云体系建设,应用环境50%以上系统入云,资源供应时间从5天缩短至30分钟以内。二是打造一系列新技术平台。生物识别平台支持人脸、指纹、声纹等多模认证,并在手机银行、智易通等400多个业务场景实现服务接入,日均交易量达60万笔。图像识别平台上线对公开户、二代支付、惠民贷、ETC等业务场景100多类版面和内容识别,日均交易分别达2.9万和4.4万笔。图引擎项目完成所有对公客户基础关联关系图谱构建,安全运营中心(SOC)基本实现全集团推广,数据管理平台、智能语音平台等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形成智慧输出能力。

赋能业务发展提质增效。按照市场、客户、用户有感的业务目标,充分应用科技赋能产品、服务、管理等各领域,并持续提升价值贡献。一是科技赋能产品。仅半年时间就快速推出凸显“以我为主”全新体验的手机银行4.0,较原版本交易平均耗時下降28%;月活用户突破2200万,日活用户超过430万,较原版本提高16%。二是科技赋能服务。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业务发展战略,以金融科技推动服务实体经济、普惠社会大众质效提升。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线上业务分流率达到97.67%。优化企业手机银行线上开户功能,对公开户线上环节平均耗时从小时级缩短到十几分钟内。抢抓各地政府数字化转型窗口期机遇,推出海关“单一窗口”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一站式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三是科技赋能管理。构建智慧风控应用体系,风险预警规则准确性提升至85%。建设智慧化授信管理,推广授信流程无纸化,实现授信申报流程效率提升约40%。

今年一季度,交行全面加持金融科技,凭借稳健的系统、有效的措施,为金融战“疫”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接下来,交通银行还将进一步做好IT架构转型、业务和科技融合机制构建、数据治理提升这3件大事,将科技融入经营管理全链条。

探索分布式转型,加强核心技术研究

交通银行基于服务客户、防范风险原则,深耕关键技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架构从“集中式”向“集中+分布”转型升级。目前,已完成全部借记卡数据和高频交易从主机平稳迁移至开放平台,整个过程系统零停机、客户零影响。开放平台分流主机平台的借记卡交易量日常占比达50%,“双11”占比达90%,基本实现“双核异构双活”的稳定运行,解决了分布式数据处理及潮汐式业务增长的技术难题。

按照交行分布式架构转型实施的规划,在前期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将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

一是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的分批下移。选择借记卡应用作为整体下移的目标是基于借记卡具有数据量最大、日常生活最为紧密、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更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通过实现借记卡应用的联机交易和批量下移,使交行具备核心业务系统应用全功能下移的能力,为核心业务系统全部应用的下移提供技术基础。

二是非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的架构转型。以核心业务系统应用下移为突破口,以双核异构的技术路线带动关联业务系统应用从后到前依次进行技术架构的转型,对于高并发的关键系统采用简单分布式的结构,而对于低频、复杂的业务应用采用微服务设计,实现架构为应用、应用为业务服务的模式。

三是持续完善分布式数据库。面向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的数据库基线版本,为各类业务场景的应用做好准备,深入数据库内核的研发;提升数据库的基础能力,支持80%以上SQL特性,完善优化框架,提升查询效率。完成产品化研发工作,使之具备规模化推广水平;持续建立和完善全链路智能监控、智能运维等数据库配套体系。

第5篇

成绩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目前,甘肃省民办教育的发展规模还较小,发展水平也较低,一些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则存在着内部管理混乱,办学行为不规范的现象。

问题――内部管理混乱,办学行为失范

近年来随着生源的减少和学生对教育质量需求的提高,一些生源较差的民办学校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则给教师下了“招生硬指标”。兰州市某民办职业学校负责人表示这是一种无奈之举。“教育部门对民办学校招生宣传有明确的规定,像以往那种摆摊式、打游击式的招生方式很多学校都不敢用了,一些条件较差的民办学校为了生存,只好发动老师、学生去招生,”这位负责人甚至坦言,“只要学生把学费、住宿费等费用交够了,很容易取得毕业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证。”面对“白热化”的招生压力,一些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还出现了虚假宣传等问题。

家住兰州市城关区九州经济开发区的魏女士就向记者反映,有些民办学校为了拉生源,采取欺骗利诱手段,将不谙世事的学生骗进学校。“我的孩子就受过骗。当初她上省内某民办学校,就是冲着学校在宣传册上说的名师去的,但当孩子入学交了几千元学费和住宿费后,却发现授课老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魏女士的女儿则告诉记者,在她中考失利后,曾接到多所省内民办职业学校和民办高中的招生电话,招生的人都说自己学校的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根据学校简介,她从中选了一所有很多名师的学校。入学后,她发现情况并不像学校简介上说的那样。“所谓的几个名师都是兼职的,很少来讲课,讲课的基本上是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大学毕业生。有些人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学校招聘的老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这样的学校怎么让人放心呢,这不是误人子弟吗?”魏女士的女儿说。

随后,记者来到了魏女士所说的那所学校,该校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一些民办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多以招聘青年教师为主,这些人中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教师资格证。只要他们有真本事,学校一般都会放宽条件。”而另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则说得更为直接,“教师资格证不能当饭吃,充其量就是一张纸。我们这里很多老师都没教师资格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资格证是持证人具有国家认定的教师资格的法定凭证。凡中国公民在各类公办、民办学校等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均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实行持证上岗。但事实上,在一些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中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为数不少。为什么这些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就可以上岗呢?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道出了其中的部分原因:

“一些办学经费有限的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和教育培训机构,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加之教学设施简陋,没有公办学校在人事编制、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对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只好招聘一些学历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这些人的资质又大多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关持证上岗的规定,但学校要办下去还需要靠他们,也只能将就一下了。”

记者发现,有些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内部管理混乱,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租用几间教室就开始招生办学,只注重生源数量而不注重教学质量,在一些民办幼儿园则存在着违规使用校车、卫生安全等问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此,有学生家长认为对于那些以赚钱为目的的民办教育机构不能仅靠新闻媒体曝光,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则表示,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这种回报的取得必须合理、合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依靠欺骗手段生存和以圈钱为目的的民办学校注定会被淘汰。

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办学行为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一位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要想使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既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鼓励、扶持,又要加以合理规范、引导。”

为了促进甘肃省民办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并举的发展方向,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采取税费减免、民办公助、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予以补助,民办学校招生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等举措,鼓励、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办法,进一步加大规范管理的力度,如2004年出台了《甘肃省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3月出台了《甘肃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和《甘肃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标准》等。这些规章、办法对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收费、招生、各种教育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

记者还从教育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教育部门采取对通过审批的民办学校(教育机构)实施年检,对民办学校招生宣传广告进行审查,向民办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委派督导专员(党委书记)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了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力度,已有多所办学行为不规范的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受到限期整改、责令停办和取缔办学资格等处罚。2011年8月,兰州市教育局就对未通过年检的部分民办学校(机构)作出了限期整改、予以停办的处罚。

“这是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只有那些颇具实力、管理完善、办学规范、健康的学校才能生存下来”。对此,一位民办学校校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过,政府部门最好不要搞一刀切,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应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支持和管理方式,对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学校应加大支持力度。现在民办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养老、医疗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加大扶持力度,把《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民办教育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

出路――提高办学质量,打造特色品牌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甘肃省部分民办学校因办学质量不高、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内部管理混乱等原因,办学规模日益萎缩,甚至被政府有关部门注销了办学资格,而有些民办学校则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生存状况良好。“民办学校招收的大多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想留住他们,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要注重内涵式发展,”长期关注民办教育发展的兰州市某高校靳老师提出,“民办学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办学质量督导评估体系和运行机制,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这样才能赢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如果单纯以利润为导向,即使硬件条件达标,软件服务却上不去,照样留不住学生。”

当前,在甘肃省民办教育发展还不充分,不具备同公办教育一样享有多种优势的情况下,“要把孩子送入公办学校”仍是很多学生家长的想法。对此,兰州市某职业专修学院的办公室主任张先生认为,民办学校现在在师资、福利待遇、资金支持等方面还不能与公办学校比,不过民办也有民办的好处,没有像公办学校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民办教育正处于转型期,民办学校是否生存下去,关键还在于提高办学质量,学校要把握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在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工夫,让学生乐学、会学,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学生进入民办学校。”张先生说。

《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特色日渐凸显,办学能力稳步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激励引导、规范管理和大力扶持,又需要民办学校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育人模式,以特色求发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

第6篇

【导语】结合当前工作热点,的会员投稿了这篇《人大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简报》范文,以便大家在工作学习时参照借鉴它的写法与格式。

人大打好监督“组合拳”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后疫情时期,桐庐县人大常委会围绕“产业强县”战略总目标,聚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好人大监督“组合拳”,为更好展现“重要窗口”桐庐风采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一是集中调研,摸清经济底子。常委会领导连续3个月分组带队深入各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等,分片区开展经济工作集中调研,通过召开各层面座谈会,广泛深入听取和收集意见建议,形成一份详实的“问题清单”。组织14个代表小组分别听取所属乡镇(街道)经济发展情况,形成调研报告,为常委会监督提供参考。

二是主题视察,推动政策落实。按照“集中+分组”的模式,组织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五级人大代表开展主题监督视察活动。分别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快递回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富春未来城建设等四大领域,分3次实地视察园区整合提升、工业用地保障、产业精准招商、营商环境优化等工作,推动后疫情时期经济发展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

三是代表问政,点出问题关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监督作用,组织开展经济领域主题式代表问政,直面重大项目推进慢、保障要素不到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等短板问题,倒逼政府加快“四大攻坚战”推进力度,提高工作质效。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问政会上坦诚面对存在的问题,当场认真作答。

四是专项评议,助推政府破难。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县经信工作开展专项评议,重点对照落实“产业强县”战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改革、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惠企政策执行等方面进行检视分析,并对评议查摆出的问题进行跟踪督办,要求部门限期整改落实,推动政府加快破解瓶颈制约,更好地推动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结语】的编辑希望以上这篇《人大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简报》范文能帮助到大家。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人大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简报》的相关范本。

第7篇

为进一步落实“菜篮子”县长负责制,更加优化蔬菜产业结构,保障蔬菜市场有效供应、价格基本稳定,推动我县蔬菜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我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X府厅发〔2020〕X号)及《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动我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府办发〔2020〕X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以发展规模蔬菜基地和设施蔬菜为重点,确保2020年全面完成0.09万亩的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任务。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全县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播种总面积稳定在2.35万亩以上,产量达3.2万吨以上,基本实现蔬菜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确保平常时期充足供给、应急时期保障供应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布局。以温泉镇、永宁镇、三都镇、大塅镇为中心,以发展规模化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为主,加快推进城郊蔬菜及高山蔬菜特色产区建设。各地要按照规划先行、连片种植、加快发展的要求,综合城镇发展、种植习惯和产业基础等因素,开展适宜蔬菜种植地块调查,制定本区域发展规划。要在交通便利的高速、国省道沿线布局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大棚,培育一批重点蔬菜专业村(组)。

2、调优产业结构。按照“保供给、增效益、创品牌”的思路,推动蔬菜产业进位赶超。积极开展稻菜轮作,利用冬闲田发展甘蓝、马铃薯等秋冬时令蔬菜,充分发挥设施功能作用,增加“春淡”、“秋淡”蔬菜供应,切实解决春季、秋季蔬菜品种季节性短缺的问题。各地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茄果类、瓜果类、叶菜类比重。要依托资源禀赋,在保障基本品种供给基础上,因势利导,突出发展主导品种,持续做大做强XX食用菌地方特色品牌。要加强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研发推广力度。

3、扩大蔬菜产业规模。各地要精心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巩固提升老基地、拓展建设新基地的思路,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基础,加快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要积极引导现有蔬菜基地巩固提升,大力发展经济适用生产型钢架大棚,带动更多菜农连片种植,吸引返乡农民发展蔬菜产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客商通过直接投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建设一批规模化露天蔬菜基地和设施蔬菜基地。要指导督促规模生产基地开展自我质量监督和管理,制定生产流程,规范生产档案、过程监控和销售台账,逐步建立质量追溯制度。

4、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建立和培育蔬菜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专业村组)+农户”等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发展适度规模蔬菜生产,提升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坚持“请进来、派出去”,通过课堂培训与基地实训相结合方式,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瓜农”、“菜农”,提高蔬菜种植水平。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农协、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加快推进蔬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系列化、产业化经营。

5、拓宽流通渠道。创新产销对接新形式,重点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农贸对接,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打通本地蔬菜流通“内循环”,使本地销售成为主渠道。鼓励引导菜农与企业签订订单,切实解决菜农“种什么”“怎么销”等生产难题。积极推进“互联网+”订单模式,提高产销对接精准性。结合蔬菜产业区域布局,发展一批专业性产地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及社会力量发展电子商务、蔬菜配送、连锁经营等新模式,引导发展一批蔬菜购销经纪人队伍。

6、提升产业扶贫带动能力。要把蔬菜产业作为增加农业产业效益、补齐产业扶贫短板、惠及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要提升蔬菜产业带动脱贫能力,根据贫困村土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生产习惯、劳动力状况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统筹安排蔬菜产业工程项目,在资金安排上给予贫困村倾斜,并适当降低基地建设规模标准。对利益联结机制好、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要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推进产业“造血式”脱贫,不断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能力。

三、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菜篮子”县长负责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指导、组织、协调、督查蔬菜产业发展工作。各乡(镇)要参照县里做法,建立调整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发改、财政、市监、商务、自然资源、水利、交通、生态环境、卫健、扶贫等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加强协调,搞好服务。

第8篇

追求优质教育是所有受教育者的共同愿望,提高教育效率是农村社会与政府部门对农村教育的最新期待,平衡教育质量与效率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合理方式。但是,由于教师、学生、教育场地设施之间的失切性,使农村各学校间及同一学校的师资、学生、场地、设施、设备的质量与数量始终呈现出失调发展状况,进而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发展。平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数量关系,以班级标准化限额和师资质量均衡化程度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成效考核指标,重新理顺农村各学校软件与硬件的数量关系,是实现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平衡发展的根本方式。

[关键词]

农村教育;数量;质量;效率综合

以往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研究发现,由于研究者所处环境及其价值观的不同,出现了两种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主张:一种强调质量,一种主张效率。但在实践中发现,两种主张分别不足以解决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问题。新世纪的农村教育需要努力提高质量,但也应该更加注重效率,提高质量、效率是实现农村教育协调发展的合理性方式。

一、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平衡发展的意义

教育质量是教育产品满足教育主体需要的主要因素。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产品是人才,教育主体指相关教育人员或社会。所以,高质量教育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教育人员或社会发展的需要,低质量教育产品难以满足教育相关人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办学方式,所以制约教育产品优劣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素养、学生素质、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手段和办学方式,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素养、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手段和政府办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情况下,场地设施大小好坏是形成教育产品质量的基础因素,教师素质高低是教育产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原因,办学方式是形成教育质量的最直接和最后原因,而学生既是形成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又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志性因素。因此,可以说教育产品质量是优质教育的原因,也是优质教育的结果。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质量观。传统社会的教育质量观以简单化、片面化和模糊化为特征,是对教育产品优劣好坏的朴素化评介。现代社会的质量意识已经走出了传统静态、单一化的质量观,成为一种动态性和整体性的认识[1]。效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社会效率,是社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狭义的特指经济效率,是单位时间的经济收益率。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在内的其他各种社会投入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产出却在增加称之为效率。教育效率是广义性社会效率,是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比率,或者教育产出数量与社会消耗之间的比率。社会投入不变或减少,而教育产出量却在增大,教育效率就高;社会投入多,而教育产出量却小,教育效率就低。教育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小的社会消耗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率[2]。追求优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各个教育主体的普遍目标。农村学生家长因为师资、教育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更渴望他们的子女能与城市学生一样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但农村学生家长因为生存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子女能就近上学,以减少家庭教育开支,保障孩子人身安全。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也普遍希望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农村偏远地区学生因生活条件恶劣更渴望平等享受优质教育,并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以彻底改变个人的前途命运。但是,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区域内相对优秀的师资、优越的教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城镇。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条件落后的偏远乡村地区很难获得优质教育。教育资源分布长期不平衡,给农村偏僻地区基层学校学生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影响了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需要增加对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少对社会处境不利和社会边缘群体的伤害,促使这类人群获得最好的发展。追求教育效率是农村现代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府改进农村教育工作的新动力与新目标[3]。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水平落后、人力资源匮乏,更需要多出和快出人才,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行政部门也期望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高农村教育投资的普遍效应和社会效率,以有限的财政投入获取更大的教育效益。在政府投入不足情况下,我们更期望以较少的社会资源获得较高的教育教学效率。影响教育效率的直接因素是教育场地设施、教师和学生的数量与质量。教育场地设施与教师数量多而学生数量少,教育教学效率则高,但教育投资和产出效率就低;教育场地设施与教师数量少而学生数量多,教育教学效率则低,但教育投资产出效率相应较高。没有一定数量的场地设施和学生,就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不能取得基本教育投资效率。但若为了教育经济效率而集中办学,就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发展农村教育需要均衡不同层级学校学生数量,保证各学校共同的经济效率和教育教学效率,避免各学校因师生、场地数量失衡而出现效率失衡现象。统合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发展是发展当代农村教育的合理方式,统筹农村教育质量效率是符合农村地区各类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本方式,也是符合农村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方式。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教育自身因素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农村教育质量效率存在诸多问题。

二、制约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平衡发展的几个关系

从理论层面看,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主体(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会产生影响。但从实践领域看,影响教育质量与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学校设施设备的质量数量以及三者之间的适切性。教师质量与数量、学生质量与数量与学校场地规模相匹配,有助于形成质量与效率;否则,或者影响质量,或者影响效率。三重关系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是形成农村地区不同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关键,也是形成农村地区不同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原因。没有优秀师资力量作保证的学校,就不会有高效率教学,会影响学生整体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教育产品不能满足教育主体需要,也就没有更好的教育质量。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工作内容多样和教师工作压力巨大,很少有教师愿意向这些学校流动。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又以有限薄弱师资维持其存在态度,造成越是基层学校其教师人数越少,非专业性代课教师和老教师越多,教师结构性质量问题越严重以及学生学业质量越差;而层次越高的学校教师人数越集中、专业性代课教师越多、师资更优越、学生学业质量也较好。2010年11月,笔者对宁夏五所村级小学教师结构调查时发现,各学校60%以上教师年龄超过了45岁。这些教师既没有外出进修学习过,又基本上都是非专业性代课教师。由于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而代多门课、全天候上课导致无法精细备课的教师很多。虽然提高了教师的使用效率,却影响了其教学质量。而乡镇级及以上学校,教师数量增多,教师职称、学历水平较高,代课门类少而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较多。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应较高,教师的工作内容相对较少、工作量小、使用效率较低。学生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是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根本,又是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直接反映。所以,平衡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必须平衡农村学生数量与质量关系。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师资数量、质量差异明显,由师资质量拉动的各学校学生质量、数量差距也随之显现。又因各地积极推动撤并学校的运动,造成不同层级学校间学生数量、质量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差异性。1998年至2003年,陕西某地区乡镇学校学生占全地区学生的46.07%,乡村学生减少了27.90%;1998年至2008年,该地区城镇学生增加到了79.33%,乡村学生减少了67.02%[4]。众多村落学校学生逐渐流动到乡镇中心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村落学校学生流动到了城市学校,从而使不少新农村投资建设的新学校变成了“空巢”学校。而乡镇学校在被迫进行大班额教学和实现了教育效率的过程中,教育质量却难以提高。据了解,近年来西部地区乡镇中心学校平均班额普遍达到了60人以上,有些学校班额甚至达到90人以上,而城镇学校70%的学生都来自于乡村。按照发达国家确定的班级规模标准,正常班级规模应控制在25~30人,而我国班级规模标准长期执行的标准是45人[5]。理论上讲,班级规模低于标准数值将降低教育效率,高于标准数值则会降低教育质量。农村地区不同层级学校班额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其效率变化,并影响其质量变化。农村村级学校因学生数量少、班级规模小而有助于增加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这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其师生比,降低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投资效率。乡镇及以上学校因学生人数多、班额扩大而大大节约了师资力量,相应节约了教育成本,教育教学的经济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却无法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上的相应提高。班额扩大以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维持教学秩序上,而用于具体教学的时间随之减少。另有调研发现,班级规模过大与学生成绩呈反比例关系[6];还有研究表明,被动流动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对学校的适应性明显下降[7]。因此,在区域内学生数量确定的情况下,学校学生数量非合理性增多或减小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质量、效率的协调发展,也会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失调发展。办学基础设施、设备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既是平衡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前提,也是平衡不同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重要方式。而农村、乡镇两级学校办学基础设施设备条件长期存在数量质量、使用效率间的平衡问题。乡镇学校教学设施条件整体上优于村落学校,村落学校基础设施、设备、器材整体上严重短缺,为农村、乡镇两级学校质量效率平衡发展带来了难题。2010年之前,全国各地许多为新农村建设修缮的村落新学校因政府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变成了空荡荡的校园,修整完好的教学设施利用率和教育投资率跌到了低点,而乡镇及以上学校因学生持续涌入、生满为患和基础设施的过度使用,使教育投资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无法保证每个学生享受足够的教育资源,难免造成其教学质量下滑。一般而言,有多大场地就应当按生均面积接受相应数量学生,有多少学生就应当按相应的生师比配置教师,才可以促成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协调发展。但近十年来,农村地区层级高、占地面积大的乡镇学校接纳的学生越来越多。有些学校接纳的学生数量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承受能力,造成其教育投资效率显著提高的同时,质量也在逐步下降的事实。层级低、占地面积小的村级学校因接纳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以至于远远达不到标准班额,进而出现教育投资效率下降的状况。因此,只有平衡好同一学校和不同学校师生数量质量关系,平衡好同一学校和不同学校师生数量质量与其场地设施硬件数量质量关系,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平衡发展的基本方式

由于农村教育质量效率失调发展源于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场地数量和质量关系的误解,以及所采取措施的失当性;因此,平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最好方式是由教育政策专家统一协调规划其运行,具体可以通过专题调研、组织相关人员讨论等形式,形成行政决策人员统筹兼顾的合理性质量与效率观。由于教育效率不代表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也有高于、低于和等于教育效率几种情形,高质量不代表高效率,提高质量不等于提高效率,高效率也不意味着高质量,而且任意学校的质量与效率不能被其他学校的质量与效率代替。因此,只有统筹兼顾每所学校内部的各类质量与效率关系、统合好农村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各类质量与效率关系,方可以实现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发展。而充实村落学校教师数量,均衡村、乡两级学校教师质量,稳固村小学生数量是平衡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核心和主要方式。实践证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效率失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村落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和乡镇两级学校优质教师数量不均衡。因此,平衡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核心是村级学校师生数量补充和各学校优质教师、学生资源的均衡方式,而农村师资数量补给、质量均衡的主体又是县乡两级政府部门。因此,应当以我国中小学班额45人为上线标准,按照国际班额30人为下线标准,通过学生人数与课程门类数量核算教师数量,并将高职称、高学历、骨干教师均衡分布程度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同时,以更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如绩效津贴等方式,推动农村地区教师自觉向下流动,自觉平衡农村教育质量。平衡农村、乡村两级学校之间及其内部软硬件数量关系是平衡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基本方式。场地设施设备是办学的前提条件,没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设备就无法组织实施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学校基础设施设备若不随师生情况而变化,也会影响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发展。基础设施设备的增减依据的是学生数量变化,因此,平衡学校数量、调整学校规模需要以师生的数量为依据。在扩大乡镇学校规模之前,提前统合和增加其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数量,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正常进行;村落学校学生数量减少之后,需要尽快转移其设施设备,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平衡农村村乡两级学校,以及每一所学校基础设施数量及其师资质量与数量发展方式,实现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效率的平衡化发展。平衡农村地区师资等软件及其硬件的数量及其质量关系,是平衡农村教育质量效率发展的合理方式。

作者:王安全 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基于利益人的分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27.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6):261.

[3]范先佐.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61-64.

[4]榆林市教育局编.榆林市教育统计年鉴[G].1998,2003,2008.

[5]潘颖,李梅.班级规模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9-163.

第9篇

一、高度重视,组织到位

学校党总支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统一思想,深刻领会上级党委的精神,按规定的程序,保证质量,边学边查边改边提高,召开了中层以上领导会议,进行各层次的宣传和动员,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联系点,并启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在活动中,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进一步统一了大家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后果、原因和教训的认识,统一了大家对当前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胆探索,实干创新,丰富活动内容,坚定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信心和决心。在教育活动中,抓关键环节,结合学校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做到“八个结合”,即与市“三年大变样”活动相结合;与廉洁文化、宗旨观念相结合;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相结合;与教风、学风和校风相结合;与完善制度、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与依法治校、办事公开相结合;与安全稳定、加快发展相结合;与社会承诺、诚信教育相结合。按照校级领导分工,建立了学习活动联系点,采取集中学、专题讲、专题调研、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活动,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

二、拓宽载体,丰富形式

党员干部是推进学校建设、服务群众的骨干力量。学校党总支结合教育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党员和骨干教师作用的有效途径,为此,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四个一次”活动,即:“受一次教育――从‘两个务必’警示,看宗旨观念,看廉洁,反思不足;算一次账――从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建设节约型学校、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算差距,算信心;听一次意见――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找出认识差距和薄弱环节;看一次点――到联系点深入调研,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谋划工作,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工作,以干部作风建设年为保障落实工作,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三、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党总支立足于教育工作实际,确立以“解决突出问题”作为工作的近期目标,以“整顿和提高”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以“讲诚信、转变作风”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以“群众是否满意、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最高标准,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五个对照”,即“对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看干部作风;对照《》看宗旨观念;对照师德标准看教师形象;对照学生和家长要求看满意程度;对照身边典型看工作中不足”,全面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对学校原有的各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重新规范学校的各项管理,强化师德教育和成功教育。在全校弘扬“五种精神”,即“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敬业爱岗,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精诚合作,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

学校在这项活动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整改,边提高,紧紧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在学习、培训、调研的基础上,在教学工作中确立“一条主线”,即:教学工作,抓好教学五个环节;强化“一个重点”,即:中考和高考,关注毕业班工作;做好“两个抓手”,即:骨干教师的展示课和青年教师的评优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通过大力开展校本教研,研讨教学的标准,学思想,不断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努力实现“高效课堂”。

学校通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2009年学校高考、中考再创佳绩,高考包揽了桥西区文、理状元,其中理科总分前十名我校占9名,文科总分前十名我校占8名,高考各学科单科成绩名列全区第一。中考文综、信息技术、中考体育、理化实验学科成绩名列全区榜首。同时学校获得“河北省先进集体”、“河北省校务公开示范校”、“河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第二届全省“‘全国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还获得“第七届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暨“2009年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活动”先进学校、集体一等奖称号,参评论文获31个个人一等奖,22个个人二等奖。

四、成效和体会

第10篇

“十一五”期间,西城区对教育结构布局进行了适度调整,共撤并小学6所,中学10所。北京市区划调整之后,新西城区占地50.7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街道,全区总人口150.5万人,中学48所,小学72所。在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西城区对教育的规划布局进行了更加科学适度的调整,以达到教育资源布局结构更合理、更均衡。

2010年11月,西城区正式确立了《西城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实验方案》,确定了以下工作原则: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人民群众满意;不搞“削峰填谷”,在保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大对办学困难学校的投入和扶植力度;重点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鼓励学校办有特色,拓展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渠道。

现在的西城区示范校和优质资源学校高度密集,示范校在全市数量最多,有15所。但是,示范校分布的相对不均匀,有些地方示范校扎堆,而有些地方没有示范校。因此,区委、区政府把35中从示范校密集的二龙路地区调整到目前尚没有示范校的新街口地区,通过这种布局调整力争让优质学校能够加强辐射范围,使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居民百姓都有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另外,布局调整也是为了适应当前西城区域建设发展的需要,因为西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根据区域建设发展,人口的密集程度也在逐渐改变,所以教育的调整布局也要适应当前的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 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均衡发展的关键

西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优势是有一支高水平的干部教师队伍。多年来,西城教育能持续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就得益于建设了一支适应教育发展、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动态择优组合的人才队伍。

2011年,西城区在职特级教师5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4名,市级骨干教师179名,区级学科带头人570名,区级骨干教师1676名,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形成了以特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市区级骨干教师层级带动的动态发展体系。

“十一五”以来,西城区教育系统共举办校级干部培训班68个,培训学员8169名;通过与高校合办“校长高级研修班”,组织干部教师赴境外参加培训,举办“新锐校长研修班”、“创新型党支部书记研修班”等形式,提升干部科学管理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全面实行校长资格认证制和职级制,进一步健全干部的选拔、使用、培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实施“牵手工程”,发挥校长工作室、校长合作体、校长导师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培养了一批懂教育、会管理、高素质的青年管理人才。

西城区面对干部新老交替的状况,加强从系统内选拔人才的力度。5年来,210多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同时,我们加大了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共选拔出230多名后备干部。

我们成立以名师、骨干教师为依托的年级中心备课组;聘请了数十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为兼职教研员;成立了13个名师和特聘教师工作室。2011年,组织37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赴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进行学习。2011年,我区教师获得了8个科目代表北京市参赛的唯一名额,全部获得一等奖。

现在,西城区正在研究制定骨干教师队伍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各级骨干教师要跨校任教。通过跨校任教,使得优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念,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和融通得以共享,提高全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 关注学校内涵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建设

西城区把特色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坚持“校校精彩、人人成功”的理念,每个学校都努力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西城区还深度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教育资源,采取项目推动的方式,大力开展特色项目建设和特色品牌学校建设,发挥西城教育资源优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质。

西城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以学校发展共同体为平台,深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们成立了由回民小学和民族团结小学组成的“民族教育发展共同体”,开展互助活动;成立了由北京小学、北京小学广外分校、北京小学走读部、北京小学红山分校、红山幼儿园组成的“北京小学教育集团”,共享北京小学的办学理念和优质师资,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成立了“华夏女子中学办学联合体”,将3所示范高中校的师资和管理资源引入华夏女中,联手建设优质女中,打造女色品牌。

学校间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但是可以通过打造学校的不同特色,弥补学校整体发展在历史上的、文化上的差异,提升我们的“木桶短板”,整体打造教育的“高原”。

■ 以信息技术支撑教育的均衡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优势,高标准打造数字化西城教育,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重点加强教育城域网的功能开发和有效利用。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服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深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外教育机构及社区教育单位“校校通”、“班班通”,积极为大教育体系的管理、信息交流以及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搭建畅通的网络平台。

投资上千万元的西城区教育研修网,到现在已经进行了8年了,已有2万多用户,包含西城区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和网上学科协作组将近2000个。每个老师只要成为用户,就可以共享网上所有的资源,同时也要把自己的备课、教育成果、心得体会都贴上去。教师备课时可以在网上看示范校的老师是怎么上的,同类型的学校老师又是怎么上的,据此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思路。网上备课则是由教研员牵头,提出问题,不同的老师发帖讲自己的体会,在网上形成共同备课、资源共享的局面。

西城区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整合教育网络资源,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开发、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开放、互动、优质、共享的数字化教育模式,使其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西城区委、区政府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保证教育用地和设施的合理利用,形成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的教育设施布局”作为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思路,结合首都城市布局规划和人口变化,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以人为本、就近入学的原则,对西城区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适当调整。

第11篇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20〕13号),推进我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本方案所称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指我市15家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有明确地域界限,以制造业和生产业为主的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以及省级工业集中区。

一、明确园区发展目标

到2023年,力争全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250亿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达70%以上,园区发展实现“三提升”,即园区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每个园区设立1-2个业特色明显、带动能力显著的专业化园区,全市园区主、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园区技工贸总收入比重达70%以上;园区发展质量得到提升,探索建立园区“亩均论英雄”机制,全市园区单位面积总产值和税收产出强度年均提高20%、15%以上,达到80万元/亩和6.5万元/亩。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等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园区排名得到提升,对照省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奖励标准、省亩均效益评价体系等指标标准,争先创优,以创带建,力争2-3家园区跻身全省前50位。

二、激发园区内部活力

(一)强化园区主责主业。重新界定园区职能,推动园区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双招双引”、服务企业等主责主业。积极稳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除受托管理乡镇(街道)的园区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监管、治安维稳、道路管网、绿化保洁等公共事务由当地政府统一实施或由上一级政府派驻机构承担。

(二)配强园区干部队伍。党政事业单位干部因工作需要调入园区工作的,原有身份不变。鼓励熟悉工业经济、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到园区工作,畅通园区工作人员交流使用和提拔任用渠道,对紧缺的专业性特别强的岗位人选,可以按政策规定通过竞争性方式选配或向社会公开招聘。

(三)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允许园区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园区工作人员年度工资总额不得低于当地同级别工作人员工资总额的1.5倍。在此基础上,实行年终绩效奖。年终绩效奖与省、市园区综合评价结果挂钩,即按园区当年在省、市园区综合评价中的排名顺序分别计15分至1分不等,省、市排名综合计分后,总分排名1至4位的园区,人均年终绩效奖金可按当地人均年终绩效奖金平均水平的3倍核定,排名5至9位的园区按2倍核定。

(四)树立争先创优导向。鼓励园区提升进位,在全省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20位或前进30位的园区一次性奖励50万元,排名前50位或前进20位的园区一次性奖励20万元。继续开展全市园区综合评价,由市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实施,对在全市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奖励50万元;排名5-9位的,分别奖励20万元。对连续三年在全省园区排名实现进位并在全市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三位的园区主要负责人,注重优先提拔使用。未完成目标任务,且连续2年排名全省后三位或全市最后一位的园区主要负责人,经调查核实,确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及时予以调整。

三、推进专业园区建设

(五)优化产业功能分区。按照“因地制宜、差异竞争、特色发展”的要求,引导园区融入全市产业布局,构建中部核心产业区、北部特色产业区、西部协作产业区和南部健康产业区等四大产业功能片区。中部核心产业区以怀化高新区、怀化经开区、鹤城工业集中区、中方工业集中区、洪江高新区、芷江工业集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新材料、现代(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电子信息、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北部特色产业区以沅陵工业集中区、辰溪工业集中区、溆浦工业集中区、麻阳工业集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西部协作产业区以新晃工业集中区为主体,围绕医药健康、现代商贸物流、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新能源等领域,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协作示范区;南部健康产业区以会同工业集中区、靖州工业集中区、通道工业集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医药健康和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

(六)聚焦主特产业发展。突出园区主导和特色产业,精准聚焦园区当前乃至今后5至10年内的发展潜力点。构建“产业园区—主特产业—龙头企业”产业生态系统,依托园区培育主特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吸引集聚相关联企业,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表1:

怀化市园区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架构表

产业园区

产业类型

产业类别

龙头企业

怀化高新区

主导产业

新材料

湖南骏泰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子信息

金升阳(怀化)科技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生物医药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怀化经开区

主导产业

商贸物流

怀化武陵山现代商贸物流城有限公司

先进制造业

怀化亚信电子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外贸加工

怀化智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鹤城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

装配式建筑

湖南嘉晟住建科技有限公司、怀化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生物医药

湖南省博世康中医药有限公司

中方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

新型建材

怀化明达建材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轨道装备制造

湖南中铁五新钢模有限责任公司

沅陵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

湖南奇力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绿色食品

湖南沅陵大曲酒业有限公司

辰溪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

新材料

湖南蓝伯新材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电子信息

湖南泰达讯科技有限公司

溆浦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

化工新材料

湖南瑶圃医药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绿色食品

湖南恒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麻阳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

怀化建南机器厂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绿色食品

湖南锦江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芷江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

怀化华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绿色食品

唐人神怀化骆驼饲料有限公司

新晃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

化工新材料

新晃合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绿色食品

新晃老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洪江高新区

(洪江区)

主导产业

化工新材料

湖南久日新材料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医药化工

怀化旺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洪江高新区

(洪江市)

主导产业

装配式建筑

湖南武陵山四维住工集团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电子信息

湖南沃世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会同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

农林产品加工

湖南豪源科技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绿色食品

会同金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靖州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

绿色食品

湖南一品东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新材料

靖州华鑫莫来石有限公司

通道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

生物医药

通道未名健康城开发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

先进制造业

怀化鼎豪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七)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链。引导园区对接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中医药、新材料(化工)、装配式建筑、桥隧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等 6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对照全市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的全景图、现状图,明确产业链发展目标、思路、任务、政策,参与延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重点参与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制造、光电子应用、智能终端研发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在中医药产业链中,重点参与现代中药制造、植物提取物、医药健康服务、医药保健品生产配套及服务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在新材料(化工)产业链中,重点参与化工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的研发制造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以上。在绿色食品产业链中,重点参与粮油精深加工、畜禽内类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精制茶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工业产值180亿元以上。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配套布局装配式结构系统、装修系统等,力争到2023年形成集装配式建设技术研发和住宅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展示、集散、经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在桥隧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链中,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制造及养护、零部件生产及维护等产业,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八)强化专业园区考核。设立“专业化园区建设奖励资金”,对主特产业发展成效好、带动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园区予以奖励。根据年度专业化园区考核结果,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设1名,奖金250万元;二等奖设2名,每名奖金150万元;三等奖设3名,每名奖金50万元。指导园区对标创建特色示范园区,对获批省级及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特色园区的,实施1:1配套奖励(市级财政和受益财政各承担50%)。

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九)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在推进园区“七通一平(即道路通、给水通、排污通、电力通、网络通、燃气通、公共交通通和场地平整)”的基础上,力争到2023年全市园区实现“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大力规划完善园区到高速公路、铁路站点、机场等交通节点的快速通道,改善园区周边交通配套条件。在园区内优先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在条件成熟的园区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建设。

(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园区与城市公共设施无缝对接,将园区及周边区域生活、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布局,各县市区在建设用地安排方面给予保障。鼓励各县市区在园区或周边地区规划建设“六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所幼儿园、一所中小学、一家医疗卫生机构、一个生活娱乐区、一片公共绿地以及开通一条到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线路,提升园区配套水平。

(十一)推动园区绿色发展。落实省生态环境厅等5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管理的通知》,从规范园区环境准入管理,加强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强化园区环境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园区生态环境管理。园区管理机构应基于“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严格环境准入。园区应以“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中水回用”为原则设置给排水系统的,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要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企业废水应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达到国家、地方规定的间接排放标准以及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进水水质要求后,方可接入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园区废水排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应对废水进行预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接管要求;含有超标的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国家或省规定的水污染排放标准的园区废水,不得排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范设置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排污口,原则上一个园区只设置一个排污口。引导金属表面处理、印染、化工等产业链配套企业进入专业园区,进行集中治理。推行园区环境第三方治理,建立园区环境诚信档案,对获评国家级、省级“绿色园区”称号的园区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的奖励(市级财政和受益财政各承担50%)。

(十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园区融资平台、孵化平台、信息平台、研发平台,营造园区资金互补、项目互培、信息互通、成果互享的公共服务氛围。建立融资平台,争取将怀化高新区、怀化经开区投融资公司打造成市级产业发展融资平台,注入优资资产,增强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争取各类银行、保险、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建立孵化平台,依托园区已经建成的标准厂房,建设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器,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链条式服务。按照最优惠的政策,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引导鼓励各类人员创新创业,帮助“初生”企业成长。建立信息平台,由园区牵头、政府部门支持、入园企业参与,建立园区信息共享平台,对园区运行、产业链缺失环节、发展特点等及时提供分析与预警。加强平台与行业协会、产业集群推进机构等相关组织的沟通对接,主动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信息服务。建立研发平台。围绕园区主特产业,推进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研发平台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平台申报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对围绕主特产业建设的检测公共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给予适当奖补。

五、强化园区要素保障

(十三)发挥人才作用。对熟悉园区主特产业的专业人才要打破身份限制,支持国有企业、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园区之间优秀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的相互流动,为园区专业化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建立“怀化市产业园区急需紧缺人才库”,并对库内人员实施动态管理。园区引进的库内人员,按照《五溪人才行动计划》规定,享受相应政策待遇。

第12篇

一、聚焦产业强市,更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坚定不移地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近年来,盐城先后出台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发展意见和政策,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个产业被列入省市合作共建产业,盐城大数据产业园成为部省市合作共建园区。新能源产业成功引进金风科技、上海电气、中车电机等风电领军企业和天合光能、协鑫集团、阿特斯等世界级光伏龙头企业。节能环保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环保装备、节能电光源和环保滤料为主的产业格局,全国大气治理前10强企业有7家落户盐城。盐都智能终端产业园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集聚了各类智能终端项目60多个,年内手机出货量有望突破1000万部。当前,重点围绕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个链条”,强化要素、政策、服务“三个保障”,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大数据、智能终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着力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打造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终端三个千亿级产业,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模式。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旧动力和新动力一定是叠加,而不是替代;传统制造产业与新型智能制造一定是融合,而不是对立。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深入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和互联网提升计划,推动机械、纺织、化工等产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每年实施100个具有行业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智能制造项目。坚持百万辆汽车整车目标不动摇,加快实现汽车整车、零部件、服务业“三个千亿”目标,建设沿海汽车名城和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提高生产业发展质效。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产业,推广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支持服务、融资租赁服务等新模式,支持50户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创建一批省市试点示范企业。推进绿色制造加快发展。开展节能交易试点及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实施绿色制造重点项目,推动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化工企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对化工企业实行分档管理,三年内重组、淘汰三档化工生产企业100户。

二、聚焦创新驱动,更大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把创新贯穿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提档扩面。力争今年规上企业市级研发机构覆盖面提升3个百分点,100户大企业(集团)省级研发机构建有率达50%,年内新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认定首台(套)装备15个。大力推M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重,主动对接大院大所和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支持清华大学烟气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金风科技风电检测工程实验室、西南交大轨道研究中心、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开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专题对接活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研究制定新技术新产品首购首用支持政策,在节能环保、分布式光伏发电、云计算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示范应用项目。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制定工业企业质量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开展盐城市“自主工业品牌十强”、“质量标杆”企业评选,支持丰东热处理、豪迈照明、科行环保等创建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三、聚焦有效投入,更大力度主攻产业项目

当前盐城工业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必须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条主线。坚持“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产业项目推进年”活动,着力突破重大产业项目。强化招商引资。把握经贸合作新形势,在巩固提升北上广深、日韩港台招商基础上,拓宽欧美及“一带一路”区域招商,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强化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两重一实”项目建设,建立“单月会办、双月督查”的重大项目督查推进机制,单月召开全市重大项目推进会办会,双月分批次对全市重大项目进行观摩。围绕重大项目签约、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关键环节,强化跟踪服务管理,提升项目推进成效,加快阿特斯太阳能电池、奥新新能源汽车、GMT公司柔性显示触摸传感器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实施全市招商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招录一批、选调一批、挂职一批、聘用一批、培训一批”的思路,打造懂产业、会外语、善谈判、精政策和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化招商队伍。

四、聚焦重点园区,更大力度提升承载能力

按照打造创新园区、开放园区、生态园区的目标,优化规划布局,提升综合承载力,实现资源集聚、项目集聚、产业集聚。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坚持产城融合,完善园区生活服务、生产配套等各类功能,建立健全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检验检测、资本运作等公共服务平台,使园区成为集聚优质要素的高地。鼓励重点园区规划建设以生产功能为主的特色小镇,配套建设工业邻里中心、人才公寓,增强对重大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培育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高端、特色鲜明、集聚度高的龙头型园区。推进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探索建立共建园区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利益共享机制,打造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苏沪合作先导区和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滨海新区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产业合作,集聚一批临港型产业,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创新园区发展机制。积极借鉴复制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探索土地开发、投融资、招商引资、社区管理等方面的新机制新办法,形成制度集成优势。

五、聚焦龙头骨干,更大力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