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考察报告

医疗考察报告

时间:2022-09-18 01:5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考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考察报告

第1篇

2006年6月18日~27日,由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医疗保险分会组织的医疗保险考察团一行10人应邀访问了俄罗斯、捷克。期间,分别拜访了全俄保险协会及俄联邦社会保险基金会圣彼得堡分会和捷克经济商会等单位,听取了有关方面负责人关于两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管理与运行等情况的介绍。现将简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 俄罗斯医疗保险基本情况

(一)背景情况

俄罗斯联邦由89个联邦主体组成,包括21个共和国、6个边疆区、49个州、2个联邦直辖市、1个自治州、10个民族自治区。现有人口1.45亿,13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占82.95%。主要宗教为东正教。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1%,人均115556卢布(约4444美元),人均月工资6828卢布(约263美元)。

苏联时期实行的是全民免费医疗保健制度,医疗费用完全由国家统包,个人不负担医疗费用,经费由国家预算全额拨付。尽管那时的医生人数和病床拥有量均占世界前位,但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医疗费用严重匮乏,致使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差,医疗设备落后,医护人员缺乏工作热情,责任心不强,药品和医疗器材浪费严重。 普通百姓到医院就诊要长时间排队等候,有疗效的高质量药品不足或根本没有。

(二)改革情况

现行俄罗斯医疗保障制度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其主要法律依据是1991年6月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公民医疗保险法》和1996年国家杜马通过的居民强制性医疗保险法。

基本原则:1、强制和自愿医疗保险缴费成为医疗保险的主要资金来源;2、职工的强制医疗保险缴费由企业承担,而非就业人员和预算范围内从业人员的强制医疗保险费由预算拨款支付;3、在强制医疗保险范围内规定免费医疗服务的数量和条件,各地依据政府批准的强制医疗保险基本纲要和当地权力机关通过的地方性纲要具体执行;4、医疗保险业务经办由非国有的保险公司承担;5、除了强制医疗保险之外,可以通过企业额外缴费和公民个人缴费实行自愿医疗保险。

设立基金:根据《俄罗斯联邦公民医疗保险法》,设立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其目的是保证俄罗斯公民享有同等的医疗和药品帮助的条件,保障公民享受免费医疗帮助。基金分为两类:1、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其主要作用是以对地区基金拨付补助的形式,对俄罗斯各地区强制医疗保险纲要拨款的条件进行平衡。在近几年联邦基金的支出中,85%左右都是用于对地区基金的补助。2、地区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其主要作用是从财力上保证各地区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

基金来源:1、企业、组织等投保单位缴纳的强制性医疗保险费,费率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3.6%,其中0.2%上缴联邦基金,3.4%上缴地方基金。被保险者本人缴纳工资额的1.8%。2、国家预算拨款。主要用于为儿童、没有缴费能力的成年公民、退休金领取者和财政预算范围内就业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3、从事个体劳动和私人经济活动的公民缴纳的强制医疗保险费。

交纳办法:1、以雇主身份出现的各类缴款人,每月交纳一次,即在领取发放工资时交纳;2、各类从事经营活动的公民,根据交纳个人所得税的期限,并按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基数交纳;3、农户、农场、北方少数民族的家族公社,每年交纳一次;4、按合同雇用其他公民的自然人,每月5日前交纳上个月的缴款;5、政权执行机关在每月的25日之前,按不少于有关预算中规定用于该项目的季度资金总额的1/3,拨付用于无工作居民的强制医疗保险的缴款。6、残疾人、退休者创建的企业和组织或残疾人、退休者人数超过50%的企业和组织可免缴强制医疗保险金。

管理体制: 1、国家医疗保健管理机关。俄罗斯从改革开始就保留了医疗保健管理机关。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有关资料显示,国家医疗保健管理机关的职能是:履行监督职能,负责制定和实施诸多有针对性的政府纲要。2、医疗保险公司。履行承保人的职能,是不受医疗保健管理机关和医疗机构支配的独立经营主体。与作为投保人的企业和国家管理机关签订医疗保险合同,有权选择能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并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可以代表受保人利益对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3、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俄政府原计划在1992-1993年间完成向医疗保险制度的过渡。由于在地方受阻和医疗保险公司发展缓慢且不平衡,被拖延下来。为了推动强制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1993年4月通过了《关于建立联邦和地方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的规定》。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和其分支机构被授权不仅可以同医疗保险公司签订医疗保险合同,而且自己也可以履行承保人的职能,并且在其业务活动中免征收入税,而保险公司却没有这一优惠。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强制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并监督和管理医疗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业务活动。

医疗待遇:俄罗斯在总体上继承了前苏联的免费医疗保健政策,其医疗保险服务范围涵盖了绝大多数常见病的基本药品、诊疗和住院费用。每个参保人在本地区公立医疗机构看病时,只需出示医疗保险卡或告诉其卡号,除个人自付部分药费外,其他医疗费由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结算。此外,政府还鼓励高收入阶层加入自愿性的补充医疗保险,享受强制医疗保险之外更好的药品和诊疗服务,价格随行就市。

(三)实施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特别是使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社会低收入群体有了基本医疗保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矛盾,与预期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资金不足,其预算中有近15亿美元的缺口。一方面,雇主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少缴保险费,通过“红包”来发工资,降低缴费基数;地方财政往往因为没钱不缴或少缴医疗保险费,据俄联邦统计委员会资料显示,国家预算为非就业居民缴纳的强制医疗保险费只占企业缴费的31%,而其人口数量却是就业人口的108%。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机制和诸多流程上存在缺陷,无论承保人、医疗机构,还是医生都没有更有效率地利用资金的动力,浪费现象、基金被挪用问题时有发生。

二是多头管理,缺乏整体性和规范性。如在国家医疗保健管理机关和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之间,没有明确划分职能和授权,在医疗保险基金会和保险公司之间以及联邦基金会和地方基金会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理顺,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改革效果不明显,医疗服务质量和普及程度没有改善。医院看病仍需排队。医院的诊断设备和医疗设备不足。医疗保险系统向病人提供的免费药品逐年减少。如果病人需要作大手术,或进行昂贵的长期治疗,就不能指望强制医疗保险了。

二、捷克医疗保险基本情况

捷克共和国于1993年1月1日独立(原与斯洛伐克联合),现有人口1020万,90%以上为捷克族,官方语言为捷克语,主要宗教为天主教。全国现有13个州、76个县,首都布拉格为直辖市,平均工资为19000克朗(约826美元)/月,最低工资为8000克朗(约348美元)/月。

1991年以前,也是实行福利模式的全民医疗保健制度。这种体制耗费国家大量预算资金,在转型后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继续维持。在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参与下,开始构建新的医疗保障体系。由于先前已经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因此,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成为涉及面最广、难度最大的改革。

1991年捷克通过医疗保险法,从1993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将原由国家全额拨付医疗经费改为由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面共同承担。全民医疗保险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种。每个公民必须参加强制性医疗保险,筹资比例为工资收入的13.5%。其中,雇主缴费为9%,雇员为4.5%。领取养老金者、未成年子女、大中小学生、军人、失业者等,由国家支付医疗保险金。

捷克的医疗保险政策也比较宽松,就医便利,个人负担较轻。实行家庭医生制度,居民可自由选择家庭医生,并形成了由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和私人诊所组成的医疗服务网络。药品价格由各方代表谈判确定,药品按分类总有一种属于免费,其他加收一定费用。参保人员就医除药品、牙科、特殊手术等个人需自付一定费用外,个人几乎不用再付钱。因此,滥用现象比较严重。国民年人均就医14次,有的地区高达20次,是欧盟国家平均次数的一倍。医保基金每年支出50亿美元,其中药品费用占四分之一,据估计约有2.5亿美元的药品被白白浪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捷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个人门诊医药费负担比例,对OTC药品及牙科费用等不予报销。控制医疗机构的总量及床位总数,减少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数量,以降低服务成本。降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补贴,逐步实现不再给保险公司、医疗机构资助等。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2004年规定每个公民每年需交纳2000克朗(约87美元)作为医疗福利基金,在生病时可以享受有关药品费、处方费、门诊费及住院费用等各项医疗开支的政府补贴。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社会救济人员可以申请该基金的返还。

根据国家医疗保险法,捷克现有9家医疗保险公司具体经办医疗保险业务,其中最大的一家参保人数占60%。保险公司与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和私人诊所签定协议,按有关规定支付医疗费用。支付标准由政府、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参保人员等各方代表共同商定。2004年加入欧盟后,又成立了国外医疗保险中心,按照欧盟有关法律,代表9家医疗保险公司负责其参保人在欧盟其他国家发生的医疗费用赔付,同时,开展相关业务咨询。

三、两国医疗保险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俄罗斯、捷克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有关相同的背景和相拟的政策措施,都在艰难地履行着全民医疗保健的历史承诺。研究和借鉴这些转轨国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在下一步的完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中少走弯路。

(一)低水平起步,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的福利刚性特点告诫我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一旦上去了,很难再降下来,俄罗斯、捷克的历史经验再一次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改革前两国已经实行了免费医疗制度,改革后,虽然在筹资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做了重大变革,但在医疗待遇上仍然延续着近乎免费的政策。这种较高的福利待遇允诺,使得人们节约意识谈薄,依赖思想严重,浪费现象普遍,医疗资源利用率降低,加重了两国政府经济负担。2006年,俄罗斯联邦预算卫生经费高达1310亿卢布(约5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83%。捷克医疗保险基金连年超支,不足部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给予补贴,国家对医疗保险的投入年均增长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与国家、单位、个人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不可能太理想化。但同时,应确实体现基本保障的原则,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俄罗斯、捷克对医疗保险最基本药品和基本诊疗、手术等实行免费,使得穷人生病也能看得起、治得了,值得我们借鉴。有条件的人,在基本保障之外,可以通过个人自付一定费用或参加补充性医疗保险得到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目前,在我国要从实际出发,着力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核心、以其他保障方式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二)以渐进方式,加快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

医疗保障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从根本上说,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险应惠及所有社会成员,虽然实施起来需要一个过程,但时间不能太长。俄罗斯、捷克先后于1991年通过强制性医疗保险法,并在随后的几年内就实行了全民医疗保险。只要是本国公民,必须参加医疗保险,既使是外国公民,只要在当地工作或学习、按规定交纳医疗保险费后,都能享受到一样的医疗保险待遇。东欧剧变后,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在最艰难的时候,两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全民医疗保险不能不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首先从城镇职工公费、劳保医疗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制度适用范围从国有单位扩大到了非公经济组织,从正规就业人员扩大到了灵活就业人员,从城镇从业人员扩大到了农民工,较好地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要,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从总体来说,覆盖面还比较窄,在制度覆盖范围内还有不少困难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因为缺乏缴费能力难以参加医疗保险;在制度覆盖范围外,还有相当多的城镇非就业人口没有制度安排。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要坚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不动摇,抓紧研究完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积极探索符合民意、适合社会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障方式,争取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三)明确政府责任,抓紧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财政支持机制

建立和实施医疗保障制度,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是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经济目标之一,虽然扮演的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但各级政府都在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俄罗斯、捷克两国政府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学生、儿童等,通过财政预算拨款,由政府帮助其缴费参保,保障了这些人员医疗保障权益的落实,促进了社会安定。目前,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也非常需要建立积极的财政支持机制。特别是对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政府应当承担历史责任,帮助解决参保资金,将这部分人员纳入医疗保险统一管理;对社会低保人员、老年人、学生儿童等缺乏缴费能力的人群,国家应当建立财政支持机制,积极引导或帮助其参保,使他们也能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身心健康,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加快立法,促进医疗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俄罗斯、捷克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都是立法先行,有力地保障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强制实施。我国自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至今已经8个年头了,在制度安排上,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在工作推动中,也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加快立法进程,对经过实践证明符合我国国情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医疗保险制度基本框架、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应当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建立有效的医疗保险监督与协调机制,通过相关法律体系的支撑,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强制实行,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

考察团团长:曹霞

成员:潘忠弟 易洪深 吕兴元 叶齐招 沈焕根

第2篇

一、基本概况

(一)海城市进行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海城市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是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市现辖4个管理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镇、576个行政村,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前,由于整个医疗卫生都是由政府包办,机制僵化,经营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此,从1996年开始,该市本着"提高市一级、搞活镇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对2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0%。该市的做法是:

1、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该市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公布于众。在改制过程中,由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卫生院进行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对购买者进行资质和能力审查,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在改制形式上,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医疗单位,竞价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该市对改制前已退休的职工主要采取三种安置方法:一是镇政府用原卫生院事业费继续支付其退休费用;二是卫生院及退休职工共同投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在退休职工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对在职职工的安置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一是继续在医院工作;二是自己开诊所;三是自谋职业。医院改制后,有关善后工作及债权债务由所在镇政府统一处理。出售卫生院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支付退休费和偿还卫生院所欠债务。

3、组建管理机构,实行医防分设。在乡镇卫生院改制前,该市就实行了医防分离,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原来由医疗单位代管的各镇预防保健,理顺了农村预防保健的管理体制。

4、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在领导关系上,该市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必须同当地政府和市卫生局协商后任命,报卫生局备案。在服务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在人员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外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医院基本医疗保证上,要求按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科室和人员。同时,该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医疗市场进行集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问题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真正做到了从"办医"向"管医"的转变。

经过改制,该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化投入明显增加。据统计,改制前三年,20所卫生院的专项投资不足100万元,改制后仅一年,经营者就投入923.5万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年末,20所卫生院固定资产总额为2739万元,比改制前的622万元增加了2117万元,增幅达340%。

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明显增强。*年底,20所卫生院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达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进的高中级人才主要来自鞍山和沈阳市的大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增强卫生院发展后劲,投资者还注重培养人才,有的送到医学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级医院进修。

三是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改制前20所卫生院基本上是大内科,外科只搞处置、缝合,不开展手术。其中,15所卫生院没有抢救室,也没有必要的抢救器材。改制后,各卫生院在加强内科的同时,还健全了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正骨医科等,开设临床科室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1个。改制卫生院普遍设置了抢救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药品,装备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有的还装备了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设备。

四是医疗收费水平明显降低。各改制医院为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纷纷降低医疗收费水平,许多卫生院明码标价或在患者入院时就承诺费用总额,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据调查,改制前,阑尾炎手术住院费用为1500元左右,改制后,绝大多数卫生院的收费水平在700-900元之间。

五是卫生院运营质量明显提高。20所卫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门诊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年总收入达到1880万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关于蛟河市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有关情况

蛟河市地处吉林省东部,属半山区。全市辖20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关系松散,乡村医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蛟河市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可行之路"。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调整农村卫生机构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传统格局,对原有乡、村卫生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将265个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调整为21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均衡设置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每站覆盖人口1000-3000人。服务站受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卫生院)领导,承担对农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常见疾病和损伤的治疗、康复等工作。

2、改革用人制度。由卫生院择优录用、统一调配进入服务站的人员,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末位待岗制。全市先后有26名卫生院医生充实到服务站工作,有17名业务素质不合格的乡村医生被解聘。

3、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间的纵向合作。对乡、村卫生机构实施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由卫生院全面负责服务站的业务培训、监督与管理,实行对口帮扶、以强带弱、强弱联合。卫生院还拿出部分资金,为服务站统一采购药品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对服务站给予资金支持。在政府的组织下,服务站每月提取毛收入7%的资金,乡镇卫生院配套相应资金,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服务站的设备购置以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等。

4、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变坐堂行医为上门服务,变单纯医疗为预防保健与医疗相结合。服务站按照立足社区、服务农民、满足需求、强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开展入户调查,为12.3万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家庭访视制度,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访视,对孕产妇、双向转诊转回的患者和临终病人随时访视,实行全天侯待诊、电话叫诊和巡诊,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开展双向转诊服务,服务站及时将其不能诊断与治疗的患者转到卫生院,患者病情好转后转回服务站继续进行治疗,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给予服务站一定比例的提成费,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蛟河市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通过对农村卫生资源合理调配,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功能合理、便民利民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强化了卫生院的技术指导与管理能力,拓展了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增强了竞争意识,激发了经营活力,实现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保证了预防保健工作的落实。

2、通过加强服务站的基本建设、充实技术人员和24小时待诊等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方便了农民就医。自改革以来,该市卫生院和服务站患者就诊量平均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卫生院业务收入逐年增长,服务站直接增收达16万元,每名乡村医生年收入平均增长近400元,不仅提高了社会效益,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稳定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队伍。

3、通过实行入户访视、双向转诊、健康体验等措施,不仅使农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便利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双向转诊和多次降低药品价格以来,农民患者大病和手术医疗费用人均每次减少150元左右,药品费用减少20%左右。同时,由于服务站的药品由卫生院统一采购,较好地保证了药品质量。

二、启示与建议

借鉴两地经验,结合江都实际,我们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3篇

巴西环保考察报告

赴巴西、智利在生态保护、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环保产业及有机食品合作等方面进行考察和项目洽谈,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考察期间,以巴西、智利如何利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解决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带来得环境保护工作、生态保护的问题为考察重点,先后访问了巴西环境保护部、巴西国家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相关部门及官员对来自于中国山东的环境保护考察团表示了热烈欢迎和周到的接待,并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提供了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府行动计划,专项环境保护项目规划在内的各类资料近20套(盘);参观访问了圣洛克市政府及环保局,并以城市化带来得环境问题,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工业污染与医用垃圾的处理技术等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研讨,同时了解了巴西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参观访问了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位于里约市的会址,进一步了解了世界环发大会的宗旨和主要内容;考察了两国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医疗垃圾与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自然保护区、河流、湖泊、森林保护现状。针对有机食品发展,先后考察了巴西、智利有机食品市场,并与巴西有机食品贸易公司进行了交流与合作的会谈,在此期间,中国住巴西商务领事参加了该交流,并表示出了进一步促进该公司与山东有机大蒜贸易企业的合作意向。

考察期间,在团长张凯局长的带领下,全体考察成员利用机场侯机、参观考察、房间座谈等时机与形式,先后多次进行总结、交流和谈体会,每到一地首先明确考察主题和任务,采取了“听、看、访、问”等形式,获得了大量关于生态、环境、有机食品发展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同时结合我省生态省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市建设以及有机食品发展目标进行了专题讨论和调研。

在考察期间,利用各种交流和访问机会,介绍了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国家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现状和重大事件成为了华人和华侨的骄傲,成为当地人羡慕和询问的热门话题,同时重点对我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地方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制定,特别是生态省建设,生态市建设,济南市、聊城市环保模范城创建以及烟台环保模范城群创建等举措以及我省有机食品发展现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兴趣和注目。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1、法律法规的制定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实施法律、法规更重要

巴西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在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农业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大量出口、城市化速度过快等过程中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中发展起来的,其环境法律、法规的体系也是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的,巴西的法律、法规以联邦立法与地方立法两级立法相结合,除具有法律法规的共性特点外,还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和多样性强的特点,在注重农业、矿业带来得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历史背景下,更加重视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各项法律、法规在修订过程中也越来越严格和法制化,例如制定和颁布了《环境犯罪法》(ENVIRONMENTAL CRIMES LAW),对任何引起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种类灭绝,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将被罚款外,还将被诉逐法律程序,定为环境犯罪,同时对因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除受到经济重罚、勒令停产外,环境承担恢复生态原貌的责任,在巴西的《刑法》中,具有对公众、法人等量刑的具体条款。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的召开,以及在会议上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虽然不是巴西的环境法律法规,但是对巴西的环境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巴西环境保护的行动准则,影响巨大。

在对巴西的访问和考察期间,无论是国家环保部、国家环保研究院还是政府的职员、研究人员,当谈及巴西环境保护的主要经验和主要举措时,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动计划”是最重要的经验和举措,巴西以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的召开以及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通过为契机,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议程和行动计划,并由政府强制性的监督实施,使巴西的热带雨林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现实,依然具有“地球之肺”的美名。

2、重视城市化过程中带来得社会和环境问题

巴西向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着力推进和加快城市化进程,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多、犯罪率和恶性犯罪率增多的现象,同时无业者和无居房者 “开山建房,开山建城”,形成了巴西所特有的大片山岭、山区建成了穷人区的社会现象,造成了大量的山林和植被被破坏的现象。以圣堡罗市为例,警察着防弹背心、穷人区年年扩大、穷人城不断增加的社会现象和环境破坏现象尤为严重并且仍在持续。因此,加快城市化速率的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控制,发展与科学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在科学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和兼顾社会和环境问题。

3、经济高速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巴西拥有拉美最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具拉美首位,历巴西曾经是一个单一的农业强国,矿产资源大国,20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自50年代起,巴西推行了“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依靠大量外债获得经济腾飞。1967-1974年间,创造了连续经济年增长率高达10~11%的“巴西奇迹”,由于当时只注重经济指标的增长,再加上外债偿还的压力和亚洲、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影响,其后的近20年时间内,经济处于停滞、严重衰退和通货膨胀的状态中,同时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事件和现象也制约了巴西的经济增长,人均产值持续降低。在世界经济发展巴西GDP总量曾居世界第8位,20xx年已降至第15位。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避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避免单一追求GDP增长,忽视环境、资源等保护的现象,提倡使用绿色GDP的概念。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

4、发展有机食品,培育本国市场尤为重要

在考察中,先后多次考察了巴西、智利超级市场的有机食品专柜和市场,根据调查和了解,目前巴西和智利的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税收优惠和减免有机食品进店费等措施,鼓励有机食品进入超市、鼓励超市设立有机食品专柜、鼓励消费者消费有机食品。

5、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中,体现了环境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理念

巴西的城市建设中在许多方面体现了环境保护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中“可渗透性铺装路面”处处可见,许多城市将绿化率纳入到地方法规内容予以约束,公交车网络密布、专用车道醒目,科学的调控交通信号管理,提高车辆平均速度和通行量,提倡和鼓励使用乙醇为燃料,提高燃油标号,减少尾气排放量,无障碍性路段和建筑,尊重妇女、儿童的行为。

三、建议:

1、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省建设。要认识到生态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要确立科学发展观是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生态省的建设。

第4篇

1、组织领导。区、乡镇均成立了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实行统一编导、统一部暑,统一行动;完善了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我局抽派专门人员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公布了卫生应急值班电话(3986120),各医疗卫生单位做好了卫生应急人员、车辆、物资的各项准备工作。

2、应急队伍。以区医院、区疾控中心为主,组建了一支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有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的卫生应急队伍,落实了应急责任科室和具体责任人,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3、信息报送。开通了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规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送工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2小时内电话上报,6小时内书面报告,每月由应急办人员报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月报及经济损失信息。

二、疾病防治

1、碘盐监测。上半年,完成碘监测130份,对270名学生进行了碘缺乏病监测,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2、传染病防治。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狠抓了非典、禽流感、霍乱、狂犬病、结核病、鼠疫等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完成了afp监测任务。

3、疫情报告。各医疗卫生单位全部实行了疫情网络直报,疫情卡片录入率达100%,录入及时率达100%,准确率达100%。

4、结核病防治。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全面落实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1-5月,接诊初治涂阳161人,复治涂阳19人,重症涂阴55人,初治涂阴72人,全部予以免费治疗,免费金额达50万元。

5、计划免疫。儿童计免工作有效开展,1-6月ⅰ类疫苗接种万人次,免费金额5万元,计免相关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省疾控中心和全市计免交叉检查,我区计免工作再创佳绩,建卡建证率达100%,卡证相符达%,五苗覆盖率达%。

三、农村及社区卫生

1、服务能力建设。举办了学校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甲级村卫生室建设、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等6个短期培训班,培训1800余人次,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提高了正确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新农合工作。考察学习了大英县新农合工作,撰写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考察报告》被区府采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策建议》被区委采用。做好了新农合的前期办公场所及设备的准备工作。

3、甲极村卫生室。现已完成东山村、余建村和黄莲沱村等7个甲极卫生室建设,其余4个正在陆续建设之中。

4、初保工作。新桥镇正努力创造条件,准备各项资料,积极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5、乡镇卫生院建设。投资100万元的仁里镇中心卫生院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现已进入室内外装修阶段;投资50万元的西宁乡卫生院迁建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只待装修;投资100万元的南强镇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已至三通一平,即将破土动工;投资100万元的桂花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改建工程已拆除旧房,达到三通一平,即将开标,并积极申报日本利民工程无偿援助项目;投资20万元的新桥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已拆除旧房,达到三通一平,正与镇政府协调征地事宜;投资15万元的老池乡卫生院旧房改造正积极筹建之中;投资195万迁建了河沙镇和保升乡卫生院,改造了复桥镇卫生院,均已竣工投入使用。

四、医疗管理

我们按照卫生部深化和扩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把整顿和改善医疗执业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今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点。坚持以患者利益为先,大力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及时救治急诊抢救的患者;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有效化解医疗纠纷;加强医院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医院”建设等6个方面作为改进和整顿的重点。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着力强化作风建设,改进工作流程,落实利民、便民措施,确保医疗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不断满足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五、中医工作

11个乡镇卫生院均设立了中医科,3个中心卫生院建立了标准化的中药房,仁里镇正创造条件积极争取中医先进乡镇建设,区医院痔瘘科、骨伤科保持了市级重点专科荣誉。

六、卫生监督执法

严格卫生许可,认真履行卫生行政许可职责,做到严格审查、严格发证、程序合法、依法行政,上半年共受理卫生许可申请27份,经审理合格发放许可证24个,不予许可3个;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活动,共出动执法车68车次,执法人员480人次,发出监督意见书346份,限期整改18家,立案查处1家,罚款1500元,医疗消毒效果抽检1056份,严厉打击了非法行医,坚决取缔了无证行医2家,防范了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执业4人,规范了异地执业和超范围行医6起,建立起了医疗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清理整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餐饮行业,特别是中小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严格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截止5月,对60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定,其中达到a级4户,b级8户,c级48户,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56人,发放健康证56个,查出“五病”患者4人,全部调离了工作岗位。

七、妇幼及健康教育

以保障母婴安全为切入点,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大力开展“一法两纲”和“三网监测”,定期派人到基层进行业务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妇幼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对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设立了5万元的基层妇幼保障资金,进一步健全区、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强化两个系统管理,规范新版《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发放。

第5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管理制度

在医院发展中,医疗设备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医生为患者诊疗、检验或者对实习者进行教学等的重要设备,目前,随着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也在医疗服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对这些医疗设备如何管理与维护,使其充分发挥功能呢?本文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加强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

一、医疗设备档案的主要内容

1、对全医院购进的所有设备进行全面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与每个科室的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每种医疗设备,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医疗设备的名称、型号、价格、功能、购进日期、使用的时间、购进经费来源等,然后进行整理并归类保存。

2、医院每年都会展开一次设备管理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需参与到会议中,了解医院医疗设备的采购情况、各种设备的出入库登记等各类事项,然后将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保存。

3、在医院购进医疗设备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将进行的所有程序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报告,例如医疗器械购进的审批表、对医疗设备的考察报告、讨论会记录、医疗设备三证并要求供货单位进行盖章等资料。另外,如果购进的是进口医疗设备,那么我们还需要收集并保存其外贸协议、海关报关单、货运单等各种证明,从而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并保存,以便后期在医疗使用的过程中作为参考性依据。

4、当购进医疗设备之后,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将医疗设备的鉴定书、配置配套清单、产品价格、维修手册、使用说明等资料保存下来。

5、为了能够让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医院必须要根据其特点以及功能制定相应的操作与维修章程,并将其保管下来,已做后期维修所用;另外,我们还需要将医疗设备的维修情况进行记录并保存。

6、医院每年都需要对医疗设备的性能与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此时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将这一实际情况记录并保存。

7、当医疗设备改装之后,也要将其改装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并保存。

二、医疗设备档案的主要作用

1、通过医疗设备档案可以按照医院的需求购进医疗设备

医院中的医疗设备非常多,根据医疗设备的使用功能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型:诊断设备、治疗设备、辅助设备。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可以通过医疗设备档案了解全医院医疗设备的拥有情况,了解哪些设备是可以购进的,而又有哪些设备是必须要采购的。医院管理者都可以直接通过医疗设备档案了解。因此,为了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节约医院的资金投入,我们就必须要对医疗设备档案进行全面的管理,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盲目购进医疗设备而导致过多的损失与浪费。在整个过程中,医疗设备档案可以使医院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而购进合适的设备,这样也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医疗设备的重复购进,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还不利于医院正常有序的发展。

2、通过医疗设备档案可以对医疗设备进行良好的保养与维修

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保证其完整性,这样可以间接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医疗设备出现故障问题,那么可以通过医疗设备档案来对其进行维修,这一维修方案仍然需要归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这一整个过程虽然会给医院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并且还能够使医院降低购进设备的成本,有效的提高了其经济利益。在日常工作中,很多科室的医疗人员由于对医疗设备的长期使用,而没有对其进行定期维护,这就导致设备磨损较快,又由于缺少相应的文件,很难对其进行维修,这就需要医疗人员再次购进医疗设备,这就会导致医院资本的极大浪费,还会影响到医疗人员对患者的诊疗,极不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

三、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1、强化归档意识,建立健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1)制度化管理。制度建设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有力保障,建立并完善设备档案的保管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设备档案处于最佳保管状态,便于随时开展有效的服务。建立并完善设备档案的借阅与使用权限制度,严格控制设备档案的查阅,严禁非技术人员未经允许查阅设备档案,加强设备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标准化管理。设备档案管理正在纳入医疗质量目标管理制度中,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到最后的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卷内目录的书写符合档案局对设备档案要求的规定及标准,做到条理清楚、目标明确、保存完整,为今后的提供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现代化管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部门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和设备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档案人员也必须具备现代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科学的管理和保存档案,逐步提高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水平。通过互联网建立统一的医疗设备档案数据库,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便于医疗设备使用效益的分析,充分发挥档案的潜在价值,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事件提供信息保障,为医疗工作提供高效、优质、快速的服务。

2、将设备档案的管理纳入医疗质量目标管理

设备档案应纳入医院的医疗质量目标管理,建立健全专职档案人员目标管理体系。要设立档案管理委员,由主管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综合档案室下设设备档案分室及兼职档案人员,建立科学的、完整的档案管理网络。

3、提高医疗技术人员对设备档案知识的认识

通过对医务人员宣传档案方面的知识,提高医疗技术人员的档案意识,进一步了解设备档案的范围、类别以及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途径,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注重档案资源潜在的知识价值,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与保存,为今后仪器设备的良好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进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6篇

一、学分要求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所获得的学分不低于25分,其中Ⅰ类学分5-10学分,Ⅱ类学分不低于15-20学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三级医院和一级防保机构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五年内必须通过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获得10分。两类学分不可互相替代。

二、学分分类

按照继续医学教育实行活动,学分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两类。

(一)Ⅰ类学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可授予Ⅰ类学分。

1.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1)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由卫生部批准和公布的项目。

(2)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举办,由卫生部公布的项目。

2.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1) 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和公布的项目。

(2) 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举办,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项目。

(3) 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一级学科学会举办,并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备案的项目,均属于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二)Ⅱ类学分:自学、、科研立项、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等其他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授予Ⅱ类学分。

三、学分授予标准

(一)Ⅰ类学分计算方法

1.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3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2学分。

2.参加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6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1学分。

3.上述1、2中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数,最多不超过25学分。

(二)Ⅱ类学分计算方法

1.自学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凡自学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知识,应先定出自学计划。经本科室领导同意后执行。写出综述,每2000字可授予1学分,但每年最多不超过5学分。

2.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指定的杂志、音像、光盘等形式的有关四新的自学资料,学习后经考核,按委员会规定该资料的学分标准授予学分。

3.在刊物上和综述,按以下类别计算学分:

刊物类别 第一―第三作者

(余类推)单位/学分

国外刊物10―8学分

具有国际标准刊号

(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

(GN)的刊物 6―4学分

省级刊物5―3学分

地(市)刊物4―2学分

内部刊物2―1学分

4.科研项目

已批准的科研项目,在立项当年按以下标准授予学分:

课题类别课题组成员排序

(余类推)单位/学分

1 2 3 4 5

国家级课题 10 9 8 7 6

省、部级课题 8 7 6 5 4

市、厅级课题 6 5 4 3 2

5.出版医学著作,每编写1000字授予1学分。

6.出国考察报告、国内专题调研报告,每3000字授予1学分。

7.发表医学译文每1500汉字授予1学分。

8.由单位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手术示范、新技术推广等,每次主讲人可授予2分,最多不超过10学分。

9.临床病理讨论会、多科室组织的案例讨论会、大查房,每次主讲人可授予1学分,参加者授予0.2学分。参加者全年所获得的该类学分,最多不超过10学分。2―9均由单位主管继续教育部门负责审查给分。

(三) 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授予按该项目所属等级及规定的学分数办理;编制远程教育课件的脚本,按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所属级别授予标准记分。

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Ⅱ类学分授予的具体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

(四) 经单位批准,凡到外单位进修(含出国培训)6个月及其以上,经考核合格者,视为完成每年规定的25学分。

四、学分登记和考核

(一) 项目主办单位授予相应项目类别的学分,学员所在单位负责登记。现代远程教育仍按此原则执行,在实施过程中教学单位和教学站点需密切配合。

(二) 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应按照统一样式,印制和发放继续医学教育登记证,内容包括:基础名称、日期、形式、认可部门、学分数、考核结果、签章等。由本人保管,作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凭证。

(三) 各单位主管职能部门每年应将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所获学分数登记,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英国人凝聚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六、本办法自之日起放行,1996年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试行办法》(卫科教发「1996第24号)同时废止。

第7篇

8月22日,县委书记郑**、县长胡*率领县党政代表团一行13人,赴**市**县学习考察加快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22日上午,县党政代表团一行先后来到**县高新产业园、文港镇、县城湖东片区,实地考察了**县高新产业园的江西鹏翔医疗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申安节能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高正集团、江西铭发标准厂房等4个工业项目,文港文化产业园的仿古字画一条街、中国毛笔博物馆等2个文化项目,县城湖东片区的青岚湖新城、幸福桥、幸福广场等3个城建项目,仔细听取了**县相关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的情况介绍,详细了解了产业项目引进、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及新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情况。

二、**县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成效及做法

(一)**县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及做法

1.狠抓传统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做大做强七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现代产业的眼光紧紧抓住最具特色、发展前景最大的医疗器械、文化用品和水产养殖三大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大力改进生产工艺、研发高端产品、创新管理体制、增强综合竞争力,打造了全国"三个重要基地",即:全国重要的医疗器械生产营销基地、全国重要的文化用品生产营销基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

2.狠抓战略新兴产业的引进集群。紧盯省市新兴产业发展大势,全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成功引进了隆莱生物制药、北京申安、**轻纺城、汇得能生物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发展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新兴战略产业,形成了传统特色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双动驱动、两翼支撑"的崭新局面。

3.狠抓特色产业基地的功能配套。实施了"园区三年强攻计划",投入资金近4亿元,平整土地2000余亩,建设道路10公里;推进县内公交、购物超市、房产开发等配套设施向园区延伸,打造特色主导型、产业承接型、产城结合型"三型"园区。按照"集约资源、集聚产业"的要求,强力推进了**轻纺城共建共用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诚凌实业专业配套型、温圳新型工业基地携今实业政企合作型、高新产业园铭发实业产业孵化型等四种类型、共计110万平方米、可入驻60-70家企业的标准厂房建设。

4.狠抓项目落户建设的优质服务。不断创新项目推进机制,推行县级领导挂产业、挂项目、挂企业,帮落户、帮办证、帮融资、帮用地、帮用工的"三挂五帮"机制;突出项目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性、时效性,组建了重点办、考核办、用工办和"绿色服务队"4支专门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项目落户开通零障碍的"绿色通道",有效促进了项目快落户、快开工、快投产。

(二)**县推进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效及做法

1."一城四区"拉开城市框架。科学规划了60平方公里的"一江两岸、一城四区"的城市布局。在老城区,按照"只拆不建、多拆少建"的原则,推进了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降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新城区,加快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地段、重要节点的规划和建设。在城南,坚持产城融合、"两区"互动,将园区作为城区来打造,实现城区与基地互动、产业与城市互融,推动园区由"产业孤岛"向产业新城转变。在城北,引进全国一流城市建设开发商,高起点、高标准抓好4平方公里青岚湖新城规划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新坐标。

2."四个中心"提升城市功能。围绕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进了县城"四个中心"建设:一是以600亩的湿地公园为核心,打造市民休闲娱乐中心;二是以世界500强华润苏果项目为核心,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住宅、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商贸中心;三是以全省重点工程弘洲物流港项目为核心,打造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四是围绕青岚湖"一湖清水",打造**生态宜居商住中心。

3.建管并重优化城市管理。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深入开展了"一创两清"活动,城市管理不断规范,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为更好地管理好这座城市,该县实行了建管分离,将园林、市政等部门并入城管大队,组建了城镇执法管理局,完善县城管局对城镇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同时,发挥市民的城市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市民参与城镇社区管理,逐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统分结合、高效运行"的城镇管理体制。

三、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进一步树立一任接着一任抓项目的理念。做好一个项目,特别是农业、旅游类等一些见效较慢的产业项目,需要几届班子、几任领导长抓不懈、一以贯之的共同努力。比如,江西高正集团从2007年与**县签订15万亩山地综合开发项目协议至今,已经经历了两届班子、三任县委书记、三任县长。每届班子、每任领导都把高正集团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项目来帮扶,支持高正集团油茶生态科技产业示范园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茶油生产加工基地。**县"一任接着一任干、抓好前任留下的项目也是政绩"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对新谋划、新实施的项目固然要抓紧抓好,但对上届班子、前任领导留下的、有利于本地发展的项目同样要高度重视、积极帮扶、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启示二:要进一步增添招大引强的决心和信心。近年来我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对照**的思想解放程度而言,我们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县在引进北京申安高亮度LED照明项目等新兴产业上,就摆脱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了新兴产业的思维定势,克服了畏难退缩的情绪,当得知北京申安集团计划开拓新的生产基地的信息后,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加强了沟通,用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感染了企业,最终该项目不但成功落户,还有意把**基地建设成集团总部生产基地的出口贸易中心。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敢想敢干,敢于做大事,敢于做"无中生有"的文章,努力实现**发展升级、绿色崛起。

启示三:要进一步探索园区开发的新模式。**县在推进园区开发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标准厂房项目建设加速器、中小企业孵化器、产业集聚助推器、节约用地集成器的作用,积极开展对口招商,切实落实专门政策,坚持"租买两宜",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大大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使一批中小微企业得以引进和发展。比如,位于该县高新产业园的江西**消防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园区建成的标准厂房,省去了厂房建设的时间和资金,从入园到产品生产只用了短短6个月。这对于我县园区建设特别是对我县即将开展的县城东北片区产业基地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8篇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护理;比较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家庭结构的变化、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得目前老年人养老及长期护理面临巨大挑战,而这给传统家庭养老、护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仅仅依靠家庭可能即便其亲属即便用尽人力、物力、财力,也难以让老人体面养老,保证其晚年的生活质量,长期护理则可以缓解此种压力,也正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所迫切需要。比较分析国外现有长期护理制度的发展状况,研究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展的护理制度,可以为我国建立适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借鉴。

1 国外长期护理制度模式设计

1.1 覆盖范围及保险对象

根据德国法律规定的“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法定和私人医疗保险的参保人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既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也没有参加私人医疗保险的国家官员、军人等由国家负责。此外,月收入在610马克以下的人不需缴纳保险费。

日本政府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将4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纳入长期护理范围,并规定 65岁及以上的国民为第一号被保险者,40~64岁的国民为第二号保险者(见图1)。前者只要有护理需求,都可以接受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而后者的护理需求则被限制在《护理保险法》所规定的护理需求内。

美国实行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见图2)。社会保险及救助的覆盖范围较小,医疗救助中的长期护理是面对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计划。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以自愿保险方式,保险公司往往将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年龄限制在50至70岁之间。

1.2 缴费及资金来源

德国法定护理保险理论上是雇主雇员各承担一半的保费,但实际操作略有不同(见表1)。私人护理保险采用的是预付基金制度,缴费率是根据参保人参加私人护理保险时的年龄、个人最高可获偿付金额、风险附加保费等因素来确定的。法律规定私人护理保险费不能超过法定护理的最高限额。

日本护理保险第一类被保险人按其收入确定保险费,由市町村征收保险费。第二类被保险人的保险费首先由国家统一征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免缴费用,医疗救济对象、低收入及生活贫困者减免50%。日本护理保险给付所需费用的50%由公费负担, 其余50%由护理保险费负担。公费负担的比例分别为国家25%、都道府县12.5%、市町村12.5%(见图1)。

美国医疗照顾计划主要分为A部分和B部分(见图2)。医疗救助中的长期护理是一项贫困人群医疗保障计划,无需缴纳保费。商业保险保费的缴纳随着被保险人的年龄、给付期限、等待期、投保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投保时被保险人年龄越小,其费率越低。

1.3 服务分类及支付方式比较

德国的护理分为住宅和住院护理两大类。按需要强度又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护理主要是指在个人饮食、卫生、日常行动方面;第二类护理主要是指1天至少需要3个不同时间的3次服务;第三类护理需日夜服务(见表2)。

日本长期护理服务项目分为两种护理类型 :一是居家护理,二是专门机构护理。两种护理类型又分为6个等级7个层次,每一护理等级都有具体的护理费用规定,即:要支援1:每月4970单位;要支援2:每月10400单位;要护理1:每月16580单位;要护理2:每月19480单位;要护理3:每月26750单位;要护理4:每月30600单位;要护理5:每月35830单位。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有护理院、辅助护理设施和家庭健康护理。护理院提供的服务仅限健康护理和康复治疗,且须在医疗照顾定点护理院接受护理。家庭健康护理针对无能力出门而只能在家接受护理的护理对象;家庭健康护理A部分的最高给付次数为100次,在护理过程中租用医疗器械需要承担20%的费用。

2 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青岛市在我国率先建立并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属首例。1987年,青岛市先于全国十二年、山东省七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发展进程较快的城市之一。

青岛市于2006年开展了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护理机构的老年医疗护理试点,于2011年在部分二级及三级医院中开展了医疗专户试点工作,青岛市总结多年试点经验,于2012年7月下发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其覆盖范围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2014年12月30日青岛市下发了《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管理办法》中规定,从2015年1月1日起,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至农村地区。

2.1 主要内容

“用人单位及个人无需另行缴费,每月月低,将当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记入比例划转0.2%的资金量的2倍为比例,从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列入陈真职工护理保险基金;每年年底,以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按0.2个百分点为标准,从职工居民(不含少年儿童和学生)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列入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同时青岛市从福彩公益基金中划转2000万元至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中。

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在给付水平方面,费用报销不设起付线,且规定了高于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服务形式分为:专护、老护及家护,其中专护是指病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较高医疗条件护理,其护理保险基金报销其护理费用的90%;老护则是由于患有重性慢性病,生活无法自理,需由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为其提供长期医疗护理服务;家护则是根据其自身意愿和家庭实际情况,需在家中居住并接受由定点社区医疗机构所提供的上门护理服务,老护和家护的报销比例均为96%。费用结算专户与二、三级医院的参保人其结算标准分别为每床170元/日、200元/日,而老护、家护则以60元为标准结算。

同时,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取了总额预付制,实行共付保险,以避免医疗护理过渡消费,此外,还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放开医疗护理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降低服务成本,并不断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3 启示及展望

3.1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

中国应当采用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模式。纵观国际,美国商业长期商业保险目前实施已有较长时间,其商业保险发展已经非常完善,但其覆盖面及市场份额仍相对较小,且可能其面临逆向选择等风险,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于我国只能作为补充。德国和日本等多国所采取的是企业、个人和政府共同付费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模式,得到的成效,不仅化解了老年人的护理费用危机,减轻了政府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保证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让其可以体面养老。

3.2 完善筹资机制

通过研究分析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并没有独立的资金来源,而是依附于医疗保险。这可能缺乏会可持续性,但如果增加企业缴费,那会有悖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精神:适时适当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因此,应慎重考虑企业缴费部分。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如此之严重,这与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直接关联,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等有利条件,而其社会成本今天看来,大多转化到了独身子女父母身上,国家应当对采取措施,保证其晚年的生活质量,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当对长期护理保险给予适当补贴。

3.3 加强护理员专业培训与管理,建设护理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中,专业护理人员仍有缺乏,而日本等国家有较为完善的护理人员专业培养系统,这也是其制度能够发挥较好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还未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前,应当未雨绸缪,先将人力、物力等基础条件准备好,以保证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制度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姚玲珍.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2] 李超民.美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3] 韩凤.它山之石: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 蓝淑慧.老年人护理与护理保险:中国、德国和日本的模式及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5] 王岚岚.借鉴美国经验大力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J].中国保险报,2006.

[6] 李光宰.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理解[M]..韩国京畿:共同体出版社,2007.

[7] 高春兰.日本和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

[8] 施巍巍.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综述[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

[9] 刘燕斌.德日美以四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架比较[J]. 中国医疗保险,2011.

[10] 青岛市政府办公厅. 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 试行) (青政办字[2012]91号) ; 青岛市人社局.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实施细则(试行) (青人社发[2012]51号).

[11] 朱秋莲.青岛长期医疗保险:政策设计、实施成效与展望[J].人口与社会,2015.

第9篇

关键词 药品采购模式 美国 日本 成功经验 借鉴

中图分类号:F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06-0258-03

我国最早于1993年起,在全国一些省份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的试点工作,并从2001年11月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广这一模式。在此期间,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国务院纠风办等6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308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320号文件”)等一系列文件,对药品集中采购模式进行推动和规范。虽然经过这些年来艰难曲折的摸索与尝试,药品集中采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受到了各界的不断争议与批评,如在现行模式操作下,单一来源药品价格无法有效降低;廉价常用药无人投标;行政成本、社会管理成本、企业投标成本较高;同一药品在各地医疗机构价格不同;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流通领域秩序混乱依然存在。

近几年来,各省也都在不断积极地探索新的药品集中采购模式,像四川“宣威模式”、广东挂网模式和河南“有标底招标”模式等,都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面。这些新模式虽各有特点,但都不能解决我国现有药品采购模式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甚至于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可以说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改革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美国和日本药品采购管理模式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以期探索出一个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药品集中采购新模式,并能切实解决目前我国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模式的弊端。

1 美国和日本药品采购管理模式的经验

1.1 美国的药品联合采购模式

美国药品采购管理模式有三条最基本的经验:一是批量采购;二是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妥善界定各方利益关系;三是越来越多地采用IT技术,走网上销售之路,同时能追踪监控产品和购买决策信息在整个业务链中的变化情况,使各自的经营活动更加贴近市场[1]。

美国在早期就形成了规范的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采购模式,药品中介组织也发展得更为成熟。在美国,医疗机构采购的药品和设备中,有72%是委托药品集中采购组织(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GPOs)来进行的[2],GPOs一般情况下都属于医疗机构,只是在规模和采购范围上有所不同,它们是通过接受多家医疗机构的委托形成较大的药品采购订单后,代替其所属的医疗机构会员同药品生产商或批发商谈判,从而获得比医疗机构分散采购更低的价格,同时也把医疗机构从繁琐的采购事务中解放出来,降低了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

GPOs自身主要依靠向生产企业收取管理费用来维持运营,管理费用是根据医疗机构采购量的一定比例收取,生产商之所以愿意向GPOs交纳管理费用,主要原因是GPOs可以承担交易管理作用,生产商可以通过GPOs向相关医疗机构销售其产品,并且通过协议等方式保障交易数额。而且,GPOs向生产商收取管理费用是美国医疗保险法律允许的,美国的社会保障法中明确规定GPOs收取的管理费用不能高于采购额的3%。据报道,美国平均每家医院参加2~4个联合采购组织,通过GPOs的采购方式,不但可替医药保健服务业者节省10%~15%非劳动力成本,同时还能通过GPOs的帮助取得高品质、低价格的商品,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2 日本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

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是厚生劳动省(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下设11个局,主要行使日本的国民健康、医疗保险、医疗服务提供、药品和食品安全、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等职责[3]。这样的职能设置,可以使主管部门能够通盘考虑卫生系统的供需双方、筹资水平和费用控制、投资与成本等各方面的情况,形成整体方案。

目前日本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还没有统一的模式,形式多样,医疗机构为取得更好的折扣,有的会采用医疗机构联合体的集团化采购模式,但医疗机构单独采购的模式也很普遍。医疗机构根据自身需要定期向批发商采购药品,没有采购目录的限制,结算一般采取现款现货的方式。日本的药品物流配送体系比较发达,可以及时满足医疗机构的用药需要。日本的制药行业也都致力于推动医疗服务机构药品采购活动的信息化,像由日本制药协会发起建立的日本药品电子网(Japan Drug Net),作为专业化的药品数据通讯服务机构,可以为所有医药企业提供互联网药品数据交换服务。

2 美国、日本经验对我国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模式改革的启示

2.1 加速药品集中采购过程的市场化

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是非商业性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其过程也必须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市场化运作,这在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中体现尤为明显。这两个国家的药品采购市场化程度都比较高,并且市场中介组织在药品采购过程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医疗机构无需分散太多的精力在药品采购上,政府的干预也较少。

相比之下,我国在最初推广药品集中采购模式时,虽也尝试过借助市场中介组织的力量,然而在一段时期内,中介组织在具体操作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受到了利益各方的抱怨。从近几年各省推出的药品采购新模式来看,中介组织的作用似乎在逐步弱化和淡出,而政府的主导地位则越来越明显和强势,似有包办中介组织原有职责的趋势。也就是说政府既承担了监督者的角色,又开始扮演执行者的角色,而历史经验证明,这是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的。药品集中采购过程的市场化,是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政府不能因初期遇到的困难,就停止不前甚至于倒退,而应在恪守其监督者角色的同时,尽到其组织者的职责,并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完善相关的辅助法律条文,明确利益各方的法律责任和地位,搭建药品集中采购的交易平台,加速药品集中采购过程的市场化。

2.2 注重药品采购模式的经济实用性

美国和日本的另一经验是普遍注重经济实用性,其采购目的都是围绕降低药品采购成本而展开。在我国,人们一般会认为仿制药品的质量和疗效比不上原研药。这在国家的政策导向中也有所体现,在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集中议价采购文件范本(试行)》中所采用的评标标准,就是规定原研药和专利药的质量层次要比一般药品高。而事实上,仿制药和原研药、专利药的质量和疗效是相似的,为此某国政府曾做过一项工作,总共做了3 500种仿制药的质量检验,结果只有7种仿制药品存在质量问题[4]。因此我国有必要去改变“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不如原研药”的这种错误观念,适当调整现有的药品集中采购的政策,从经济实用的角度出发,考虑多采购价廉质高的仿制药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居民药费虚高不下的现状。

原研药、专利药的成本是仿制药的5倍,两者的零售价格差价很大,而我国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实行的是固定差价率,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医院会偏向购买原研药、专利药这样的高价药,这也是我国居民药费支出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以前也是采用规定医疗机构药品加成率(最早也为15%左右)的方法管理,出现了医疗机构高价采购药品、药费攀升等问题,故近年来逐渐转向根据实际的市场价格实行动态政府定价的政策,促使药价逐年走低,这也是值得我国去借鉴的做法。

2.3 积极推广和应用医药电子商务

在我国,药品采购程序繁琐、投标成本高是许多企业抱怨较多的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将电子商务技术引入到药品采购过程中,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文件中,提到了要鼓励网上招标、竞价和交易,随着各项配套措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的网络化、无纸化也必将成为今后的主要交易方式。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一些较发达省份已开始建立药品电子交易基础平台,落后地区也在逐步将电子化操作替代传统的手工操作。医疗机构在采购药品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订单处理、库存控制和结算等服务,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需求引入到药品交易当中,使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迅速由信息服务阶段跨入交易服务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奇.美国的药品联合采购[J].中国药店,2002,2(11):35-37.

2 汪明星.中国医药流通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36.

3 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关于日本药品价格管理和药品采购的考察报告[J].规划财务工作信息,2006,(6):1-3.

第10篇

方法 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相结合。

结果急救知识了解的程度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非常少且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单一,但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意愿很强。

结论应积极采取措施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急救知识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质量。

[关键词] 农村居民;急救;常识

[中图分类号] R19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5-0019-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各种急症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明显提高[1\],公众的急救水平已成为人们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但急救知识的普及尚未达到全民化。为此,笔者调查了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320名居民对急救常识掌握情况,并对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急救意识、急救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7月12日~17日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居民,被调查者中40~60岁为135人(45.15%),40岁以下61人(20.40%),60岁以上为103人(34.45%)。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随机抽样法,结合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程度、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遇到急症时首先采取的措施、居民是否需要掌握一些常见急症的紧急处理方法等。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309份,有效问卷299份,回收有效率为96.7%。

2 结果

2.1 文化程度 具有大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1人(10.37%),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有46人(15.38%),其余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2.2 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 电视广播等媒体201人(67.22%),网络1人(0.33%),报刊书籍33人(11.04),子女(父母)20人(6.69%),亲戚朋友15人(5.02),其他29人(9.70%)。

2.3 遇到急症时首先采取的措施 找邻居帮忙18人(6.02%),自行处理128人(42.81%),不知所措14人(4.68%),拨打紧急电话29人(9.70%),紧急赶往医院诊所98人(32.78%),其他人12(4.01%)。

2.4 是否需要掌握急救常识 非常需要287人(95.98%),不需要6人(2.01%),无所谓6人(2.01%)。

2.5 是否希望获得急救常识 非常需要285人(95.32%),不需要3人(1.00%),无所谓11人(3.68%)。

2.6 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获取急救常识 政府组织医疗队宣传教育90人(30.10%),居民自己通过各种方式获得122人(40.80%),社区卫生服务站演练、培训26人(8.69%),其他(朋友、亲属)55人(18.39%)。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居民急救意愿很强 调查结果显示:95.98%的人认为非常需要掌握急救常识,95.32%的人非常希望获急救常识,这说明社区居民的急救意愿很强。

3.1.2 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意识和知识水平较薄弱 40.80%的居民认为自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获得常见急症的紧急处理方法,30.10%的居民认为应该由政府组织医疗人员普及常见急症的紧急处理方法。在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中有:67.22%的居民是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时无意中得到一些急救常识,提示媒体是群众喜闻乐见、利用率最高的传播方式[2\]。而作为容量大、更新快的网络只有0.30%的居民使用这一途径获取急救常识,说明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较单一,而且过分依赖于政府或其他组织,说明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意识和水平较薄弱、自主的健康保健意识和水平较低。

3.1.3 居民文化程度低下直接影响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 具有大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37%,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5.38%,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居民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文化程度较高者,对疾病的发展及转归,认识比较科学明确,文化程度低的家属,受其自身文化知识的限制,对疾病信息了解较少[3\]。

3.1.4 政府或相关医疗机构对急救常识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急救常识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导致居民急救知识匮乏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中,有居民反映以前几乎没有专业机构或个人进行过急救常识等医疗知识的宣传,并表示希望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

3.2 对策

3.2.1 增强居民的急救意识 近年来,洪水、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8年发生在我国的震撼世界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既是灾难又是教训,自然是无情的,但是作为自然的主宰――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一切灾难。应该加强居民的自救、互救意识,使得居民在面临急症时,能够理智的做出自救、互救措施。

3.2.2 普及、强化急救常识

3.2.2.1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普及急救常识调查数据显示,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获得急救知识的人占67.20%,而我国的电视广播等媒体没有相对固定栏目和时段对急救常识进行宣传,只有在遇到大型灾难时(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才在短时间内针对此现象进行一些防范措施的宣传和介绍。因此,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是非常单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传媒介质的普及,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急救知识的基本知识和传授必要的操作技术。

3.2.2.2 争取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组织长期、有效的急救常识和技能宣传、普及活动 有文献报道急危重症患者死于原发病不到10%,多由于抢救时延误、并发症加重而死亡[4\]。挪威从1965年开始,就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操作术纳入学校课程中,在全国200百万人中,有40万人受训,在15年中已有1000名淹溺者经现场心肺复苏后获救。日本消防厅每年印发急救手册,举办市民急救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教育,听众每年达15万人。德国把能否掌握心肺复苏初级就生术作为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依据之一[5\]。我国人民应积极吸取可取之处。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基础,而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每一个国民自己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组织长期、有效的宣传活动是增长居民急救常识,提高居民急救防患意识的重要手段。从2004年开始,德国联邦政府开始重视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工作。政府规定10~16岁的青少年要接受1.5 d的课程学习(心肺复苏、外伤的处理),10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参加8 h急救课程学习(主要是心肺复苏知识),培训者采用招标形式,学习方式包括理论和操作练习。在德国北莱茵州每年培训学生17 000名[6\]。所以有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借鉴一下,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应从自身重视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如将部分常用急救技术编入中小学课本中由老师传达给学生,还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请相关人员就地指导,进行实地演练。各个地区的医疗机构应明确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救死扶伤,还应根据当地人们的需求特点,选择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采取针对性、切合实际的居民参与培训方式,提高居民日常生活以及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急救意识,教会他们采取适当的救护措施,避免急救时机的延误[7\]。

3.2.2.3 提高居民文化程度 被调查居民文化程度偏低是导致居民急救知识匮乏的重要因素。87.63%的人不知道心肺复苏术,由我们详细解释后才明白其一二,其中74.25%属学历偏低或无学历者即文盲。因此在院外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中,应首先强化学习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院外急救知识及其技能的认识水平[8\]。尤其对文化程度较低者进行急救知识及措施等安全防范教育大有必要,刻不容缓。

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无疑与我省经济的迟缓发展,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政府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较小有密切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尤其是急救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教育内容,加强对医疗卫生科普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郑小坚.开展全民急救知识普及与教育 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杂志,2007,2(9):545-546.

\[2\]徐守旗,史新巍,唐芹,等.城市社区卫生知识科学普及方式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573-600.

\[3\]袁艳春,陈阿利,陈红.急救患者家属需求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06,12(6):1091.

\[4\]吕传柱,周才旺,张玉霞,等.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70-371.

\[5\]李圳英.普及初级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5):374.

\[6\]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68-1669.

第11篇

以部门预算为主要抓手和突破口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预算不仅关系到国家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把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作为现阶段加强预算审查监督的基础工作和根本举措,积极支持和督促省政府早编细编预算,实行按部门编制预算。省级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步伐逐步加快,报送省人代会审查的部门预算范围逐步扩大。

2002年,省政府首次将农业、科技、教育、国土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5个部门预算提交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2003年,省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8个,其中7个部门预算提交到省人代会审查。

以部门预算为主要抓手和突破口,在深化、强化预算审查监督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无疑是本届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工作的一个亮点。

换届伊始,省人大常委会叶荣宝副主任带队赴广东、海南两省学习考察,向常委会提交了考察报告,提出了加快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行省级部门预算等建议。在省人大常委会和财经委的积极推动下,省级部门预算全面实行,部门预算编制得到进一步规范。

2004年,省政府召开了省级部门预算改革动员大会,省长吕祖善作了动员报告。会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省级部门预算改革的方案”,决定从2004起全面推行省级部门预算。2007年省级141个部门编制了部门预算,其中20个部门预算提交省人代会审查。同时,进一步改进部门预算编制方法,运用零基法,按分类分档,确定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预算定额。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综合预算,并将基本建设资金、各类专项资金等尽可能编入年初预算,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促进预算的完整性和规范化。

创新审查程序

随着部门预算的全面推开,预算编制的进一步细化,为了更有效地开展预算审查工作,省人大财经委突出重点,创新审查程序。借鉴兄弟省市做法,在审查程序的设计上,突出了重点审查、专家审查和专题审查。

首先是重点审查。在对省级预算和部门预算全面审查的基础上,2004年省人大财经委确定对省卫生厅部门预算进行重点审查。2005年重点审查交通厅、建设厅部门预算,2006年重点审查民政厅部门预算,2007年重点审查省水利厅部门预算。通过对一两个部门预算的重点审查,尽可能地审细审透。

2005年2月28日,浙江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部门预算专题审查会上,近30名人大代表的案前摆着交通厅和建设厅的部门预算草案。大到几亿元小到几百元的收支项目在草案中逐项列出。

当时,建设工程招投标、城市房地产价格和交通投资效益等问题是人大代表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在此前的会前初审中,省人大财经委组织10多位财政、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前将重点审查的部门预算草案送至各位专家,并安排一天时间,召开专家评审会,对部门预算进行深入分析和审查。

专家评审组成员由人大财经委确定,2005年的14人中,来自审计厅的专家4人,财政厅3人,其余的是来自大专院校的学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

在2005年2月22日的专家评审会上,评审组对交通厅和建设厅上报的部门预算草案“过堂会审”。不少专家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也很有针对性。

在一些评审专家看来,两厅的部门预算虽然相当细化,但仍有不少项目资金的可行性并不明晰,且具体支出标准无从知晓。

例如,交通厅列出的收费站清理需要花费1.7亿元,但如何清理、每个收费站的清理成本怎么计算等都无从知晓。有专家建议,“今后的部门预算最好能附上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一般的支出标准”,否则只能是“部门报什么,省人大财经委看什么”。

专家评审会上,对交通厅部门预算提出的各项修改意见有20条。经过这一道关口的盘查,交通厅有关单位的人均公用经费由原来的13万元下降到7万元。

借助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集思广益,提高了初审质量,也体现了预算审查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开性。为此,省人大财经委还专门建立了财经监督专家库。

第三关则是浙江省人代会期间的专题审查会。在大会期间,专门成立了由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熟悉财政、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三四十位代表组成的部门预算专题审查组。

专题审查组成员在大会报到当天集中组织学习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预算有关知识,请省财政厅领导介绍重点审查的部门预算草案编制情况。

会议期间,在各代表团审议和专题审查组成员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召开部门预算专题审查会议。2005年2月28日,浙江省交通厅厅长、建设厅厅长正襟危坐,接受近30名人大代表的“轮番轰炸”――他们对两厅的部门预算提出了各种修改意见,而两厅厅长则在审查后一一作答并说明理由。

采取代表专题审查形式,提高了代表审查监督预算积极性,增强了预算审批监督的实效。根据会前初审和专题审查组意见,财经委员会形成了对部门预算的审查意见,并作为预算审查报告的附件,提交大会主席团审议。

预算审查与监督执行结合,实行全程监督

毫无疑问,对部门预算的重点审查,为省人大财经委更好地开展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提供了条件。同样,只有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才能有效地维护人代会审查批准的预算的严肃性。

2006年3月29日,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省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预算执行、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及省级决算的职责。

“如果部门的预算草案通过审查后,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部门对预算擅自进行变更,怎么办?”对于这种情况,条例已做充分考虑,在内容上加强了对“预算变更”的监督,规定了预算调整的报批制度,重点支出项目调减的报批制度及预算超收收入安排使用的报告制度等。

省人大财经委注重审查与监督工作的有机结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听取省财政厅关于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时,省人大财经委要求将当年重点审查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作专门汇报;对部门预算安排的重大建设项目进展及资金到位情况进行调研和监督;对部门决算进行审查,并由审计部门先行进行审计,实行部门决算审签制度。

这样,会前、会中审查与会后监督执行和决算审查相结合,使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实行全程监督。

省人大财经委确定一两个部门预算进行重点审查,采取专家审查、代表专题审查的形式,从实践看,有助于推动政府各部门预算行为的进一步规范,有助于深化对本级政府预算的审查监督,有助于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更好地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链接

推进“五大百亿”工程

省人大财经委高度关注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工程的实施情况,每年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重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视察。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组织视察了嘉兴电厂二期、秦山核电、省疾控中心、浙江美术馆、分水江水利枢纽、杭新景高速公路、舟山跨海大桥、杭甬运河航道改造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情况,并将视察意见送交政府及有关部门。2007年“五大百亿”工程计划结束,财经委协调相关专门委员会,对“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进行了专项视察督查。

第12篇

Abstract: The strong political and policy characteristics makes foreign aid project specia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tailed composition and calculating method of foreign aid project labor cost. The labor cost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also discussed.

关键词: 国外援助工程;人工费

Key words: foreign aid project;labor cost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66-02

0 引言

援外工程项目是指在中国政府向受援国政府提供的无偿援助、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及其他援助资金项目,由中国政府择优选定的实施企业进行考察、勘察、设计,提供设备材料并派遣工程技术人员,组织或指导施工、安装和试生产全过程或其中部分阶段的各类工程项目。

中国对外援助起步于1950年,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等三种方式向非洲、亚洲、东欧、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160多个国家提供了援助,涉及工业、农业、交通、通讯、文教、卫生以及社会公共设施等领域。

1 援外工程项目特点

对外援助是国家一项政治性支出,是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经济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对外经贸活动。正是因为援外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援外项目中具有一项特殊要求,有不同于一般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的制度、办法,也决定了其报价组成有别于国内和其他非援外国际工程。援外工程项目特点如下:

1.1 项目评标原则方面 援外工程项目采取无标底竞争方式,引入有效报价验证,运用数理统计参数估计即使设置99%的置信区间核定投标总价的有效报价范围,采取合理低价为优的竞争原则。

按投标总报价、投标书编制质量、投标报价构成、主要设备材料和施工组织设计大纲等五个部分对投标书进行综合定量评分,其中投标报价构成部分以有效投标报价各相关指标的算术平均值为基准,对以下指标进行定量评分,凡超出下限额定偏离度的指标应按规定分钟作扣分处理。

①人工费:1)综合人工单价(控制幅度-15%~+15%);2)总用工日(控制幅度-15%~+15%);②设备材料费(控制幅度-15%~+15%);③施工机械费(控制幅度-15%~+15%);④用汇额度(控制幅度+15%)。

1.2 项目管理方面 对外援助工程项目资金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家财政拨款用于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专项资金;二是受援国政府提供我国援助项目的部分资金(当地费用)。

风险管理方面,形成商务部、实施企业和保险机构共同合理分担工程风险的制度模式。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担的风险如下:

①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设备材料价差;②汇率变动;③零星工程费用;④工程报价错漏项;⑤招标工程量与实际施工工程量的差异;⑥除重大设计变更以外的一切正常设计变更等。

因以上风险因素导致的工程变更费用由施工企业在“不可预见费”项下统筹考虑,不可预见费由施工企业包干使用,自负盈亏。因此,施工企业在全面评估风险的基础上要审慎填报。

商务部承担的风险如下:

①因战争、没收、征用、人民币汇率的政策性调整和两国间政治因素(如政策调整、中止外交关系等)导致的经济损失和费用增减;②非因施工总承包企业过失,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导致损失和费用增减;③每次经商务部和受援国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重大设计变更并导致工程费用发生较大增减。

援外作为一个特殊领域,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对外援助项目实施主体进行资格管理的必要性。按规定援外施工企业资格分为A级和B级两个等级,经过资格评定的企业可在其资格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担援外工程项目。

2 援助工程项目人工费组成

援外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都有自己的规则,有别于国内工程的报价原则,与一般的国际竞争性工程也有所不同,本文着重从人工费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根据《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工程量清单报价规则》,人工费包括中国人工费和当地人工费,分别填列,以企业定额工日含量乘以综合人工费单价计取,其中综合人工单价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综合人工单价=(中国工人工日单价+当地工人工日单价×中、外工效比)÷(1+中、外用工比)

综合人工单价中各项指标的计算原则如下:

①中国工日单价按有关文件规定的援外专家待遇标准和有关询价考察报告计算。主要有技术服务补贴费、国外津贴、艰苦地区补贴组成,并合理分摊国内差旅费、保险费、国际机票费和国际中转费。

按有关文件规定,援外出国人员待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国外津贴,援外人员划分为公务员、技术人员系列和技术工人系列。第二部分为艰苦地区补贴,对援外人员驻在国,按艰苦程度及物价等因素划分为五个地区类别。对其中二至五类地区工作的援外人员给予艰苦地区补贴。援外人员的国内工资仍由原单位发给,其工资调级、晋升、评定职称、分配住房等,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其应享受的福利待遇也由原单位负责。

②外国工日单价以受援国现期用工费用标准为基础,并相应考虑受援国有关劳工法规定的人身保险、失业保险等用工附加费。

③中、外工效比建议控制在1:1~1:1.5之间。

④中、外用工比例按下述综合用工比的原则确定:

1)根据地区差异和工种差异分别确定以下推荐用工比指标(见表1)。

为体现企业差异,上述推荐用工比在实际应用中可由投标企业根据本企业情况在±20%范围内浮动。

2)中、外用工比在上述推荐用工比的基础上以工种定额工日占总工日的比例为权数计算综合用工比,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中、外综合用工比=∑[推荐用工比×(工种定额工日÷总工日)]

3)按上述原则确定的综合用工比作为计算综合人工单价和控制施工技术组规模的理论依据,实际人员配置可在贯彻“一专多能”原则的基础上围绕上述理论依据合理浮动。

综上所述,首先根据外经贸部有关文件规定,并结合工程拟派人员的具体情况,确定中国人工工资标准及有关补贴。其次根据受援国雇佣劳工的有关政策规定、工资标准以及福利待遇,确定当地人工工资标准及有关补贴。然后通过分析当地劳工资源的技能素质以及有关影响生活习俗习惯等状况,确定中外工人用工比例及工效系数,最后计算出综合人工单价。

3 援外工程项目人工费的影响因素

人工费在确定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人工费综合单价,另一个是工日数量,即不同分项工程工时的消耗。后一个因素可根据工日的劳动效率,参考国内定额等确定,而人工费综合单价则需根据工日来源情况确定。

要正确计算取定人工费单价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劳动力来源,承包国外工程劳动力来源可考虑由中国派遣或当地雇佣。必须首先了解当地有关法律规定,当地工人的技术水平如何,再对两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标准进行测算。如果当地工人工资高于中国派遣工人,则适当多派出国人员,工资单价也可适当提高。反之则应多招募当地工人。鉴于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业,各国都已颁布规定,对外国派来的工人数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不超过总人数的30%。

3.1 市场影响因素 市场因素是影响援助工程人工费的主要因素。国外的国际工程市场情况千变万化,各国工人素质也大不相同,当地市场的供应情况,工作效率、税收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人工综合单价和工日数量。因此在进行投标报价前要充分考察劳动力资源是否丰富,工人受教育程度高低情况,劳动技能和效率高低情况。同时要熟知国外当地劳务市场行情,掌握签证、机票、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各项费用支出标准,合理计算劳务成本。

3.2 文化影响因素 国外的制度、法律和法规与国内不同,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文化的差异会对企业的用人制度带来影响,尤其在劳工福利方面直接影响人工费。在国外进行施工,应及时了解当地法律法规,特别是劳动法,依法办事,加强对派出劳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法律教育,避免不必要的劳资纠纷。例如沙特阿拉伯,是穆斯林国家,《劳动法》规定在斋戒月期间,穆斯林每日工作时间由8小时缩减至6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由48小时减少至36小时,施工企业在报价时必需考虑这些规定,是否需要增加工人配合施工进度,这将加大施工成本。

3.3 政治影响因素 项目建设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环境对成本商执行项目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尽管政治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由商务部承担,但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政治背景、社会的整体稳定性,尤其是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治安、武装冲突、社会犯罪等情况对项目的特征和实施有着直接关系。

我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国家,一般经济都相对落后,政局不稳,国民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但人民提供工资福利待遇的要求却很强烈,工会组织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觉悟空前提高,这就导致被援助国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施工企业在投标时应做好调查,及时发现一些当地人工工资要增加的迹象,一般工资在增加时市场会有一个提前反馈信息。投标单位在编写投标书时可采用市场人工调查价,而不采用官方文件所公布的工资标准,尽可能地降低人工费涨价风险。

因此,在工程投标前按照一定的考察提纲,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工程现场进行必要的工程和经济的调查研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这对于人工费报价来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援外司编写.对外援助成套项目管理办法.北京.

[2]援外司编写.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认定办法.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