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投资控制论文

投资控制论文

时间:2022-04-30 09:3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投资控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投资控制论文

第1篇

1.项目设计阶段

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决定了项目的效益高低和投资成败。有关资料显示,设计阶段的控制管理虽然不到全部投资额的10%,但却可以影响75%以上的控制结果,而施工阶段仅影响25%。可以说,设计是控制项目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项目的设计阶段,要合理应用工程价值原理,对项目结构、材料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优化,并严控标准和规模,避免高估冒算和设计概算失控。

2.项目施工阶段

尽管设计阶段是影响成本控制的最关键因素,但是仍然不能忽视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施工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严格执行和落实设计方案,不得随意更改原设计方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失控。如若根据施工实际确需变更方案,需要在更改方案之前进行严谨的工程造价分析,只有在一定的造价增减范围内才可以通过方案变更,避免超出总投资额,确保投资盈利。

3.项目验收阶段

工程项目的验收阶段是控制投资成本的最后防线。在工程竣工之后,仍须进行决算审计、投资绩效审计等工作,并依据审计结果,对项目设计、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考核评价,针对造价损失较为严重的问题应当追究相应责任。

二、工程项目投资成本失控的原因分析

1.设计变更引起成本失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施工实际需要而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变更,以使方案能够更加符合工程实际。但是在设计变更的过程中就已经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预算,引起成本失控。

2.缺乏成本规划

项目成本控制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成本规划,包括成本的计划、跟踪和诊断等环节内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以及其他直接费用、其他间接费用等。其中,占比最高的部分是直接费用中关于人力、机械设备、工程材料等费用,约占总造价额的一半以上,需要对这部分成本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严控成本。

3.权责关系不明

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很多环节和内容,如果缺少相应的体制规范和约束,难免会造成成本失控的现象。当前,我国已出台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规定了项目经理是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同样担负相关责任,但在具体实践中,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引起一定的管理混乱,导致成本失控现象的发生。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由于工程质量不达标而导致返工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带来了经济损失,而在出现重大问题时,由于管理体制对责任人的划分不明确,往往无法找到问题责任人,从而在无形中放纵了成本增加。

4.成本控制意识欠缺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不应该仅仅是项目造价人员关注的问题,而是与每一位项目工作者密不可分,但是通常情况下,项目经理关注的重点是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施工人员关心的是工资、奖金何时发放,技术人员将精力主要用于攻克技术难题,虽然项目人员的工作内容都涉及成本控制实践,然而却缺乏一种统一的成本控制意识,经常会出现由于工作失职而带来的成本失控问题。只有项目全员树立统一的成本控制意识,在各自岗位上担责发力,才能有效助推成本控制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工程项目造价降低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工程成本控制要抓住设计的源头关键,在设计方案上下足功夫。要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防止施工进程冲突,尽可能地设计提前竣工,减少人力、物力的成本。对于施工难度相对较大的环节,要反复测算,做好专门方案,防止工程返工带来的成本损失。

2.合理降低工程采购成本

采购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行为,也是成本控制中的重要部分。在降低工程采购成本的过程中,要专门成立采购部,对采购人员进行全面岗前培训和成本控制意识教育。租赁使用频次较低的机械以降低成本;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购置低价高质的产品;做好每一笔支出记录,以便后期核算。

3.严控工程消耗成本

在控制消耗成本的过程中,要量化材料使用,在合同中标注各施工阶段的消耗量,如有超出,将由施工班组自行承担。同时,充分协调各部门工作人员,一同统计核算材料用量,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度。当然,消耗成本也不能过度控制,否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4.增强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强化员工成本控制意识,一是要做好员工培训教育,树立主动控制成本的意识;二是要合理薪酬管理,权责一致,对于成本损耗严重的情况要进行相应惩戒,促使员工形成成本控制的行动自觉;三是要开展成本控制竞赛,通过比对各班组的消耗情况,互相交流分享控制经验,凝成全员成本控制的动力。

四、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

【Abstract】Citymunicipaladministrationfacilitiesbuildsthebasisbeingthefunctionformingandperfectingacity,bringingthecitycentreeffectintoplay,itismainconditionsforinvigoratingourregioneconomy,improvingthecityhabitancybag,improvingthecitygrade.Ceaselessnessincreasingbyatfullspeedandurbanizingacoursetobeaccompanyingourcountrynationaleconomy’sisaccelerated,thenotabilitystrengtheningcityinvestmentininfrastructure,expandingacity’s,createsthefineforeigncapitalinvestmentclimate,alreadybecomesmycityworkingevenoneofthewholenationalllocalitiescityconstructionisimportant.

【Keywords】Constructioncosts;Control

【中图分类号】F810.45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8209(2009)02-0006-02

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它是搞活本地区经济,改善城市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基本条件。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创造良好的外资投资环境,已成为我市乃至全国各地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市政设施工程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它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投入和地方的资金筹措,而这些资金的投入与城市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相比是有限的,因此,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市政建设者必须努力和追求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好市政工程各阶段的投资控制,笔者拟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重视建设前期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这里所讲的前期阶段是指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完成止的工程建设阶段。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都注重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因为从表象上看,工程项目的合同价格形成于施工招标投标阶段,而占造价比重最大的人、财、物的投入主要在施工阶段。但事实上,一个工程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方案是否经济可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只有加强项目决策的尝试,建立项目优化评选,采用科学的估算,细致做好投资估算,形成投资最高限额,以便有效遏止“三超”现象。

2把握设计阶段造价的重点控制

我们之所以把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控制,是因为在投资控制完成后,有效地控制造价就从设计阶段开始。只有在设计工作尚未完成,在设计图纸未交付实施之前就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因为后续的造价控制都是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未能肩负起优化设计与有效控制造价两重担,则势必增加工程不必要的投入,造成浪费。因此,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必要而且很重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设计一开始,就应将控制投资的思想根植于设计人员的头脑中,通过设计阶段开展限额设计、设计方案竞标及运用价值工程原理等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统一。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投资分析,能动地影响设计,以保证造价的有效控制。

3加强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

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招标管理、施工管理和结算管理,在这一阶段,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3.1规范招投标活动,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项目招投标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第一道工序,是确定工程合同造价、择优选取施工单位的关键阶段,因此非常重要。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应放在规范招投标活动和招标方式的确定上,招标评标应实行合理低价中标。随着工程造价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全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实施。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即由招标人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并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视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市场价格进行自主报价。工程量清单计价对透明招投标活动、减少施工合同纠纷、推行竞争和以市场定价、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2认真、严格地对待现场签证。现行的市政工程项目一般都实行监理负责制。作为进驻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在熟练掌握现场施工和管理的同时,应熟悉工程造价知识,对由施工单位填写的签证,一定要认真核实后方能签字盖章,对不应该签证的项目不应盲目签证,对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以少报多,蒙哄欺骗,遇到问题不及时办理签证,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的现象应严格审查。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隐蔽工程较多,一个不符合现场实际的签证往往对工程造价造成重大的损失。

3.3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查。设计变更是实施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则损失越小。若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须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若在采购阶段变更,不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若在施工阶段变更,除上述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还须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所以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尽可能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一般情况下,即使变更可能在技术上是合理的,也应全面考虑,将变更后所产生的效益与现场变更增加的费用和可能引起的索赔等所产生的损失,加以比较,权衡轻重后再做决定。要坚决杜绝内容不明,没有详图或具体使用部位,而只是增加材料用量的变更。

第3篇

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的大力开展,工程项目管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现代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约束条件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使许多的项目管理者感到力不从心,造成项目目标失控的案例也越来越多。项目出现目标失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组织层面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由项目实施控制过程中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实际上我国工程项目单个目标控制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但由于项目中的各项目标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系统,不能孤立的看待项目任何一个目标,应树立全新的控制与管理思想――建立以三元目标为中心的多元目标控制管理体系,统一要求、分头实施、各尽其责,从而使整个工程项目按照统一的逻辑顺序有序地运行和发展。

2.工程项目多元目标管理体系的模型构架

2.1控制理论的引入

控制论是研究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内部通讯、控制和调整的一门科学。控制论的控制系统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明确的目标而构成的系统,系统的一切运动和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控制作用的影响下,控制系统能改变自己的运动和进入各种状态,使系统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展开。

在目标管理中应用控制理论,对工程项目的各项目标及时有效的控制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杨文士教授在其著作《管理学原理》中,将目标管理定义为:“组织的最高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式和社会需要,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订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该定义反映了控制理论的思想,要求管理人员按计划标准来衡量取得的成果,纠正发生的偏差,使目标得以实现,并以目标达成度为依据进行考评。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工程项目是一个由多个目标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系统,其中投资、进度、质量这三个目标常常成为整个工程项目的总控制日标的核心。工程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生产过程由众多的活动构成,而每一项活动的完成都有自己的质量、工期、成本和其它目标要求,它们的综合便构成了这个工程项目的最终总体目标。

2.2工程项目多元目标管理体系模型

在工程项目目标管理实践中,忽略任何方面都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所以,要实现系统的目标管理,就必须将项目的各职能工作、各参与单位、各项活动、各个阶段融合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

3多元目标控制与管理的实现

3.1多元目标控制与管理的方法

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目标的多样性和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要建立多元目标管理仍有一定的困难,基于控制理论的思想,我们从以下几种控制方法出发,使这些理论方法运用于实际并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多元目标体系的控制与管理。

(1)基于项目目标控制的时滞性考虑

从项目目标控制管理的时滞性角度,目标管理控制方法分为目标反馈控制方法、目标实时信息控制方法、目标前馈控制方法。

①目标反馈控制管理控制不单单将要完成的目标看成确定标准、衡量业绩和纠正偏差的工作,还包括更为复杂并切合实际的分析。项目管理者要衡量实际业绩,把业绩与标准相比较,还要辨析偏差,为了做出必要的纠正,他们必须制定个纠偏方案并加以执行,以便达到预期业绩。

②目标实时信息控制是在项目开展进行之中施以控制,可以使项目管理者在重大损失发生之前及时纠正问题,项目管理者运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分析、传送、储存电子数据,保证控制有效性。

③目标前馈控制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控制方法,项目管理者获取有关未来的信息,据以进行前瞻性、细致性的预测,将可能出现的执行结果与控制标准的偏差预先确定出来,或者事先察觉内外部经济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提前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2)基于项目目标控制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考虑

从目标控制的空间维和时间维的角度,目标控制可分为目标的全方位控制方法和目标动态控制方法。

①目标的全方位控制。全方位管理是对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实行全面的、有组织的由各方领导负责的管理和指挥,即对工程目标实行全过程的管理,从目标计划的制定开始,对目标计划进行实施和检查、评价。目标的全方位控制包括对项目全员、全过程、全环节的控制,包括质量、进度、投资、文明施工等目标进行综合的管理。

②目标的动态控制。目标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动态控制就是在达成工程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各项目标的跟踪,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将计划目标值与工程建设实际状况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发生偏离,并查找原因,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计划,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

3.2多元目标控制管理的具体实施手段

工程项目管理中各目标对工程产生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因此管理者对各个日标的实现也有不同的要求。在项目进行多元目标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有必要建立套科学的具体实施手段。

(1)建立以沟通为主体的进度目标控制管理

在工程进度管理过程中,项目的参建各方有时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项目的整体利益,在项目参与过程中难于协调,导致项目的整体进度目标失控。为了使项目实现其进度目标,项目的管理者应对项目的内各成员及项目相关利益者关系进行有效沟通协调,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争端,最大限度地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

(2)建立以技术协调为核心的质量目标控制管理

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技术上的瓶颈,协调上的失败往往是导致项目质量失控的根本原因。在进行质量目标控制管理中一方面要建立科学严密的协调管理程序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对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误差进行客观分析与控制,通过程序化、标准化来减少人为误差;另一方面重视对技术的创新合理引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各,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在新技术的体系下确保了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

(3)建立以合同为载体的投资目标控制管理

在工程投资管理过程中,项目参建各方通常通过签订合同来明确职责、规范各自行为,项目管理者以合同为载体通过确定对目标控制有利的承发包模式、合同结构、拟定合同条款、参加合同谈判、处理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做好防止处理索赔等工作来有效的保障投资目标的实现。

(4)建立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多元目标综合控制管理

在多元目标综合管理中,为了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项目管理者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各项目标对总体目标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使项目管理者及时了解各项目标的实施动态,跟据实际数据的反馈及时调整各个目标的实施策略,从整体的角度保证多元目标的实现。

4.结论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特征是“动态管理,优化配置,目标控制,责任考核”,为此,业主或施工企业在通过对项目三大目标(质量、进度、成本)的全过程的动态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多元目标控制管理,来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优化,从而达到优化资源、创造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燕. 浅析施工控制和管理[J]. 经济师,2006年3月

[2] 刘莲欢. 浅谈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管理[J]. 中国科技信息,2006(4)

[3] 李艳冬、张宏.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的内容与措施[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6)

第4篇

关键词:非线性经济发展系统 半离散模型 存在性 唯一性

引言

经济系统是一个演化着的复杂系统,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近年来,系统科学理论的进展为研究经济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资产发展方程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经济系统是人参与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归根到底是为了生产和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个生灭系统,生产过程代表了生的过程,为居民提供消费品并且为再生产注入新的资产;消费过程和生产过程中的资产消耗代表了灭的过程。生灭过程在客观世界中是广泛存在的,如生物种群的繁衍,人口的出生和死亡,森林的开采和种植等。本文从这个思想出发,应用系统科学和控制论方法,引入双变量的连续函数,既考虑资本与时间的关系,又考虑资本的役龄,用积累率控制投资规模,建立如下资产的连续发展过程的线性模型:

(1)

其中Ω=(0,am),Q=(0,am)×[0,T],p(a,t)为时刻t资产按役龄a的分布密度函数,μ(a,t)为时刻t役龄为a的资产相对折旧率,r(t)为时刻t资产的积累率,b(a,t)是按役龄的资产产出率,它与劳动力构成和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p0(a)为初始时刻资产按役龄a的分布密度函数,N(t)为时刻t的资产总量。

线性系统模型(1)忽略了企业与社会环境间的制约关系,而环境制约在动力系统中普遍存在。对于企业的发展过程而言,环境制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受科技进步的影响,企业资产除了物理磨损外,还存在着精神磨损的问题,也就是企业的部分资产在报废前脱离生产过程,其实际使用年限低于其物理使用年限;二是由于受消费总量的制约,企业在一定时期会出现生产负荷不足,部分资产长期闲置、转让或改为它用,也就是脱离其原来所在的生产过程。这就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从长期观点来看,呈现非线性发展趋势。

设f(N(t))为t时刻单位时间内退役的资产与企业资产总量的比值,称为环境制约函数(俞迎达,1997),它是仅与资产总量N(t)相关的非负函数,f(x)≥0为定义在[0,+∞]上的连续单调增加函数,且f(0)=0,将环境制约函数引入到方程(1)中得到如下非线性非定常企业资产发展方程:

(2)

半离散逼近法是求用抛物型方程描述的物理和工程问题的数值近似解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利用半离散逼近法可以把一个抛物型偏微分方程化为一个矩阵常微分方程,而后者在许多问题上都可以作为原问题的近似,半离散逼近方程还保持了原问题的许多重要物理意义。本文利用此方法将经济发展系统中的一类非线性模型(2)化为一类具有广泛意义的半离散模型,该模型是按时间连续役龄离散得到的,本文证明半离散模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这为今后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半离散模型

在本文中,假设μ(a,t)∈C(Q),r(t)∈C(0,T),b(a,t)∈C(Q)。对资产分布密度函数p(a,t)关于役龄a离散,保持时间变量t连续,用半离散逼近法求经济系统(2)的半离散模型。

首先,对区间[0,am]作如下划分:0=a0

由(其中),可得 (其中)。

其次,对方程(2)中第一个等式的两边从ai到ai+1积分,可得:

(i=0,1,…,n-1)。

即,所以,。

记,略去高阶项,可得:

记X(0)=(x1(0),x2(0),…,xn-1(0))T=X0,如果定义范数:,则,对方程(2)中的边界条件离散化:(其中bi(t)=b(ηi,t),ai≤ηi≤ai+1),所以,

由公式(3)、(4)、(5)可得方程(2)的半离散模型为:

本文引进向量与矩阵表示,令X(t)=(x1(t),x2(t),…,xn-1(t))T,X(0)=(x1(0),x2(0),…,xn-1(0))T,则有:

半离散模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当f(N(t))=0时,可建立如下的线性半离散模型:

对方程(8)进行分析,有如下结论:

定理1:设r(t),bi(t),μi(t)(i=1,2,…,n-1)为t≥0的连续函数,则方程(8)对任何初始状态X0都存在唯一古典解。

证明:任给T>0,取状态空间H=C([0,T];Rn-1),选择Rn-1中的通常范数,令,定义映射,则

(其中)。

类似地,可得 ,一般地,,因此,对任意正整数n及0≤t≤T,有 。

现在,取n充分大使得,则由Banach压缩映像原理(张恭庆,1978)知,F在C([0,T];Rn-1)中存在唯一不动点X(t),满足,两边求微分可知X(t)是方程(8)的解。

由T的任意性,对t≥0,方程(8)存在唯一古典解,定理得证。

定理2:方程(7)有古典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一个非负连续函数N(t),使得(其中Nq(t)=y0(t)+y1(t)+…+yn+1(t),(y0(t),y1(t),…,yn+1(t))T是(8)的解)。

证明:记。若X(t)是方程(7)的解,则 ,易证

yi(t)是方程(8)的解。

因此,

,从而,即。

反之,若存在一个非负连续函数N(t),满足,则,易证X(t)是方程(7)的解,定理得证。

定理3:若f是非负单调增加连续函数,则方程(7)的解是唯一的。

证明:由定理2可知,方程(7)存在古典解。

假设X(t)=(x0(t),x1(t),…,xn-1(t))T,Y(t)=(y0(t),y1(t),…,yn-1(t))T都是方程(7)的解,则N1(t)=x0(t)+x1(t)+…+xn-1(t),N2(t)=y0(t)+y1(t)+…+yn-1(t)。

由定理2可得, 与都是方程(8)的解。又由定理1可得,=

,从而=

若xi(t)>yi(t),则N1(t)>N2(t),从而>,这与(9)式矛盾,所以xi(t)>yi(t)不成立。

若xi(t)

定理4:若f满足Lipschitz条件,则方程(7)的解是唯一的。

参考文献:

1.于景元,郭宝珠,朱广田.人口分布参数控制系统理论[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M].上海三联书店,1994

3.宋建,于景元.人口控制论[M].科学出版社,1988

4.Jiao Hong-bing,Yu Jing-yuan,Qi Chuan-da.Solution of a class of Investment Developmental Equations[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0(2)

5.Zhang Qi-min,Nie Zan-kan.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Solutions for Stochastic Forest Evolution[J].应用数学,2003(4)

6.焦红兵,姚兰,刘文菡等.含有时滞的CES生产函数的资产投资模型解的稳定性[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2)

7.焦红兵,刘会茹.一类非线性的经济系统控制模型的稳定性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8)

8.于景元,赵军.经济系统的控制模型及其解的性质[J].控制与决策,1996(4)

9.于景元,赵军.经济增长中的投资控制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16(4)

10.刘会茹.带有环境制约函数的非线性企业投资方程解得渐进性[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4)

11.张红梅,刘会茹,蔡慧萍等.线性经济发展系统解得性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23)

12.李红,李大潜.经济增长的控制模型研究.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

13.俞迎达.投资经济数理分析[M].海洋出版社,1997

14.于景元,郭宝珠,朱广田.半离散人口发展系统的控制[J].系统科学与数学,1987(7)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智能建筑  系统论信息论 可持续发展 人本论 产业链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建筑业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建筑物单体的高度与体量急骤增加,二、三百米的超高层建筑,单体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已十分普通。建筑物规模的增大与工程建设的技术难度不仅体现在高度与面积上,建筑物的多功能使用(同一幢建筑物内分层区具有办公、酒店、商场、公寓、娱乐等使用功能)。各类使用者对建筑物的服务要求多样化与服务性能日趋提高,越来越重视生活条件与环境的舒适性、与社会和人际沟通的便捷性、生存空间的安全性、设施服务的完善性、管理组织的严密性等。在解决这些复杂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智能建筑的概念。

1智能建筑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对智能建筑是否存在理论与学科特征,一直未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人士认为智能建筑就是把计算机、控制及电子设备运用于建筑物,只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而已,并无理论可言。

然而,笔者认为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智能建筑已不如早期那么神秘朦胧,在长期的建设、应用与管理中,已经凸现其深层的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图1所示为智能建筑理论的结构,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a.应用对象层。智能建筑为人类活动提供信息化、自动化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它的应用对象就是建筑物的使用者、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

b.特定功能层。只要是按现代化、信息化运作的机构所在地都有智能建筑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早已不是办公建筑的专利,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军事建筑都可以按智能建筑建设。近十年来,中国与全球一样建成了大量智能型的办公楼、酒店、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医院、学校、法院、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住宅、电子厂、食品厂、化工厂、发电厂、军营、应急指挥中心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智能化系统功能需求与设备配置往往受建筑物个性、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和投资力度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别。

c.应用技术层面。这是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由通信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等组成。在这些技术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形成的装备会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建筑业。如在5年前,当软件工程界刚开始讨论中间件技术时,市场上立即推出了采用中间件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软件iz bms集成化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又如当工业以太网技术出现突破,随即出现了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

d.基础理论层。虽然从表面上看,智能建筑嵌人了许多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技术,但实质上智能建筑并不仅是新技术的综合与新装备的组合,而在其深层次中是有基础理论的支撑。

1945年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建系统论形成了“系统哲学”,这是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主义世界观,它包括了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系统价值论和系统方法论。系统理论的概念(等级秩序、渐进分化、反馈、开放等)与方法(图论、集论、控制论、对策论、排队论等)是智能建筑总体设计与工作流程规划中的重要工具。

    美国人香农在1948年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使人类传统的科学从以材料与能量为中心的体系,转变为以材料、能量与信息为中心。当建筑物的智能水平日益提高后,人们已不满足仅在通信信道容量、噪声抑制、数据加密上应用信息论,而需要进一步通过统计及随机过程的分析来讨论语义分析、信息的嫡的应用。

“以人为本”在如今似乎已成为一句时尚的语句,但在智能建筑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如果缺乏针对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便利考虑,缺乏以人机工效学对人机界面、机器与人的共享空间的设计,缺乏在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对不同职能与层次人的行为处理分析和对策,那么任何再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也是失败的。

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当前高新技术的尽情应用,而且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建筑物的一切进行考量:设备与材料的环保、系统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设计、建筑物节能模式的选择、建筑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都需要从有利于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关系,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来考虑。这些工作要有助于建立7项工作:选择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推进社会公平化的社会体系、重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科技体系、保持自然生产能力的生态体系、促进环境质量提高的环境体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和规范合理行为的政策法规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已深人到整个社会。智能建筑自然也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覆盖之下。

显然,在智能建筑所有的相关领域,以上的理论都在工作过程中起着宏观导向与微观指导的作用。

2智能建筑理论的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智能建筑不仅存在理论,而且其理论结构相当复杂,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多目标的优化智能建筑不是机械的技术与设备集合,而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视角地考虑技术、管理、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大系统运行目标,并且调动各种手段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综合目标。即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为:s=f<技术、效率、价格、智能建筑理论与工程实践—程大章发展、环境、人气等)。

b.多学科的综合这一点是显然的,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以及法律问题,都必须有效地应用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来解决。

c.多因素的相关性智能建筑与社会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装备技术发展、政府导向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就表面来看智能建筑仅是一种建设行为与经营管理方法。但是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成本(lcc life cycle cost)(见图2)来看,当某种设备与技术采用后,可改变其生命周期中许多相关的分项状态。

    比如采用完善的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按照度、时间、夜间最低照度、分区等),可以有效降低电耗与照明设备的运行时间,而照明设备因此而延长寿命减少了照明设备的维护更新费用。这可使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中的能耗费与设备更新费用减少。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置完善的ba系统,要增加建设的一次投资.同时,降低能耗的效益并不仅仅体现在lcc的图中,它对于广义的环境保护价值更是巨大的。

3智能建筑工程实践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国各地的智能建筑热潮有涨无退。由于我们已经历了较长期的探索,在工程建筑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无论是建设方/业主,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物业管理人员,都逐步趋于成熟。因而最近起步建设智能建筑的地区(暂称为后行地区),往往可以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先行开发建设的大城市(暂称为先行地区)有更好的建设效果。我们将之称为后发优势,见图3

   智能化系统工程先行地区由于一开始处于探索前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在早期建设中存在着各种过份的行为(控制论中称之为超调),随后又出现因失误而放弃的行为(称之为振荡过程),最后趋向于合理的装备与功能水平。而后行地区由于可以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比较合理稳妥地确定自己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目标与行为,虽然起步稍迟,但最终可以与先行地区趋向于同样的建设效果,而他所化的代价则比先行地区要小得多(如早期智能住宅小区建设成本高达230元/mz,而近年来则在60元/mz左右,而且装备的性能与质量更好)。

4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产业链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状态上升建筑业必然兴旺,建筑业发达了,国民经济必然形势大好。中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其中就有1---2个百分点来自建筑业贡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的基本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北京市2008年的奥运会与上海市2010年的世博会,大大刺激了建筑业发展,智能建筑与智能住宅小区则成为建筑业的精品。在工业建筑物、民用建筑物、军事建筑物与市政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投资已从上世纪80年代总投资的6%一7%,增长到总投资的10%----18%,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市场中的各类智能建筑电气设备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与产品,也推出了一定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与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相关的国内企业约有6---8千家,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民族企业在稳定成长。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各方关系可以用图4来描述。

    图中箭头表示各方的相互关系:①提供建筑化系统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②提供智能化系统设备功能信息、设备使用改进意见;③提品与设备技术信息;④提供系统设备需求信息与系统设备功能信息;⑤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与供应。

图4智能建筑的产业链示意图

图4所示的关系中,工作的基础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注:gb/t50314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39为《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

5智能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要求不断地提高,建筑物的功能与相应的标准也逐步提升.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建设技术的核心,面临着新的挑战。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群的功能特征日趋明显,出现了中央商务区cbd ( center businessdistrict)、休闲商务区rbd ( recreation businessdistrict)、工业园区、行政中心区、经济开发区、住宅小区等特定功能的区域。现代城市管理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建筑群与建筑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这对智能建筑提出了新课题。在美国“911”事件之后,建筑物的防灾、减灾及反恐等安全问题凸现,建筑物中的消防、安防、防灾及应急供电等已不可缺少,唯有借助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才能使之精准、有效、稳定与可靠地工作。

第6篇

关键词:土建项目造价 控制管理 全过程 项目阶段

中图分类号:TU7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土建项目造价控制的特点

对于土建项目造价的控制要基于事前控制,就是说主动控制,以及尽可能地减少甚至避免偏离目标值和实际值,也就是我们的土建项目造价的控制,不仅要反映投资、反映设计、承包和施工, 主动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还要指出,要有效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与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但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土建项目造价最为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在我国土建项目建设领域,技术与经济相分离,难以有效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为此,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以提高效益为目的、要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土建项目造价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措施中去。

2 有效控制土建项目造价的3个原则

2 . 1 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

土建项目及成本控制贯穿整个项目的整个过程,但必须突出重点。显然,土建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设计阶段和做出投资决定的投资决策,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土建项目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

2 . 2 动态地、主动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

2 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在项目管理应用系统论和控制论之后,将“控制”作为立足于实现主动地采取决策措施,以尽可能减少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这是主动的、积极的控制方法,因此被称为动态控制。也就是说,土建项目造价控制,不仅要反映设计、发包和施工,被动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更要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影响设计、发包和施工,主动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

2 . 3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土建项目造价的有效手段

为了有效地控制的民用工程造价,应采取组织、技术、经济等方面措施。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包括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成本控制者以及他的的任务,分工明确的管理功能,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总体设计多方案选择,严格审查和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包括动态地比较造价的目标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投资的奖励措施等。

3 按项目阶段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

3 . 1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要素

根据经济规律以及市场情况,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工程成本并且有效地控制造价是土建项目造价的管理目标。土建项目造价合理控制就是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合理确定投资估算、概算造价、承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结算价。

一个项目的建设可分为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施工等阶段。项目投资决策是指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以及对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问题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它的实质是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土建项目造价习惯上称为投资估算。

(1)选择合理的土建项目造价计价方法。

选择合理的土建项目造价计价方法是提高土建项目造价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收集尽可能多的已建类似项目的土建项目造价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以及己建类似项目的土建项目特点、工艺特点、技术水平的程度进行描述。

(2)决策阶段土建项目造价的控制过程。

决策阶段土建项目造价控制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的控制模型,其主要问题表现在没有界限清楚一致的标准。

3 . 2 设计阶段土建项目造价控制要素

(1)设计阶段是项目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据了解,在规划和设计阶段的发展,其全部投资的土建项目影响最大,可以达到80%以上,规划和设计的水平则对土建项目实际的投资、土建项目进度和建筑施工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在设计工作没有完成,设计图纸未交付使用之前把好土建项目造价管理的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土建项目造价控制打好基础。有资料研究表明: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土建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75%~8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土建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土建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25%~35%;而到了土建项目实施阶段,影响土建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已经只有5%~25%。

(2)设计阶段土建项目造价控制的主要措施。

①设计招标制度的推行。

设计招标制度的实施为企业在规划和设计阶段提高设计质量,为企业的发展和投资控制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发企业在招标过程中,开发企业就有权对投标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评估和比较。在满足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下,把设计的经济性也纳入评标条件。当前,一般评标所邀请的多为土建项目方面的专家,而懂建筑专业的经济师却很少参与,这就容易造成评标质量的偏差。所以,在确定中标方案后,开发企业仍有必要汇集开发、预算、土建项目管理和营销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对中标方案再次提出优化意见,进一步提高设计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②实施限额设计。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

3 . 3 招投标阶段的土建项目造价控制要素

建筑和工程招投标阶段是土建项目造价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招标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土建项目建设有关的设备、材料等。在此讲述的是施工阶段的招投标。施工招标是指招标单位将确定的施工任务发包,鼓励施工企业投标竞争,从中选出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信誉可靠且报价合理的承包单位,并以签订合同的方式约束双方在施工土建项目中行为的经济活动。施工招标制是一种竞争机制,可缩短工期,降低土建项目施工造价,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同时甲乙双方责任明确,可以充分发挥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专业化的施工优势,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和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经营方式,多快好省地完成建设任务。

3 . 4 施工阶段的土建项目造价控制

施工阶段的土建成本控制的理想目标是:质量好、工期短、成本低。但实际上,它是不可能实现的,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对方,相互制约的,高质量和短工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施工阶段土建项目造价控制的目标是:在满足合理质量标准和保证计划工期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土建项目造价。

4 结语

本文汲取了土建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土建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要素,从微观上强调了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要素造价管理的必要性,为土建项目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杨浩然.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

[2]徐秀平.对搞好工程造价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9(9)

第7篇

曾当选1998年“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2001年“湖南省十大杰出经济人物”。曾获2001年全国优秀教师、2001年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入选湖南省首批10名“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走进中南大学商学院,院训“天道酬勤”四个大字格外醒目。作为院长,陈晓红教授对“天道酬勤”的涵义有着自己的感悟:“勤就是不允许偷懒。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繁重的任务,责无旁贷。每个人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有所收获,就能够取得成功,每个人的成功会有很多原因,比如说天分、机遇等等,但是勤奋、执着、锲而不舍是排在第一位的。”

陈晓红的这份“勤”源于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源于对崇高理想的勇敢追求。正是这份“勤”,使她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同事们的尊重、领导们的信任;也正是这份“勤”,才能使她继续创新之路。

近年来,陈晓红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30篇,其中被El、SCI等检索机构检索30余篇,CSSCl和CSCD检索40余篇。主持承担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软科学课题、博士点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和企业横向合作项目41项。她所主持的科研项目相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7项。

陈晓红曾被评为2001年全国优秀教师,是2001年高校青年教师奖、1998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青年教师(研究类)奖获得者,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是2002年湖南省首批10名“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之一。

1994年9月,已晋升为教授的陈晓红,经中南大学的推荐,被国家教育部派往日本,到东京工业大学深造。

来到东京,陈晓红无暇去京都、奈良、横滨、名古屋等地游览参观,她想,倘若不抓住机遇,奋发努力,就难以捕捉它那丰富多变和发展迅速的信息,科研工作就可能赶不上形势,落在人家的后面。为此,她告诫自己: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掌握现代科技前沿知识,才是这次访学的目的。

东京工业大学是一所老牌的著名理工大学,理工科排名全日本高校之首。它成立于1881年,至今有120余年历史。陈晓红每天早出晚归,在宿舍和研究所之间的两点一线来回奔跑。为节约时间,她去研究所时带上几个面包;晚上回到宿舍.又是草草煮一碗面条。她无暇料理自己的生活,每天的学习、工作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1.66米身高的她,因营养不足,精力紧张,竟消瘦得体重只有40多公斤。

陈晓红这种拼命精神,使导师和同事都很感动。研究所的高原康彦教授,在日本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是当时日本信息管理学会主席,他特别喜欢这位中国学生,邀请她和自己一起共同研究通用系统理论。他们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学术杂志上20余篇,并出版了英文著作。他们共同提出了通用系统理论的DSS研究方法――多层次模型集成理论方法,并由此开发出DSS生成器,改变了传统的DSS三单元、四单元结构,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留日期间,陈晓红发表了DSS方面的论文14篇,在国际DSS领域产生了较大反响。她所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方面。她把通用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开发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全新的DSS开发的理论――即层次模型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定义了DSS的层次结构,提出了应用层、任务层、功能层和物理层的概念,并详尽分析了各个层次的组成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层次在开发中的实现问题;而且定义了DSS的功能结构,突破了传统的DSS的三单元、四单元等仅从功能上定义其结构的局限性。因此它不仅奠定了构成DSS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同时又在理论上为方便快捷地开发DSS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国际系统科学和控制论协会主席乔治桑・雷斯科(Georse E.Lasker)教授称此为高质量的研究。通用系统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美国信息系统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梅萨罗维克(M.D.Mesarovic)教授以及日本信息管理学会主席,东京工业大学的高原康彦教授称陈晓红的研究成果是“对通用系统理论(GST)的创新”,“是对DSS理论的贡献”。

在日本,陈晓红一面攻读博士学位,一面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日本的企业。尽管她的学习很忙,研究任务繁重,但每个星期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去企业作调查,同时也帮助企业做信息化、决策、系统设计等工作。此外,她还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拿到企业中去推广,像决策支持系统就应用到了日冷集团等一些大企业,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陈晓红在日本企业界赢得了赞誉,有的企业甚至还执意邀请她加盟。

陈晓红在日本访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使日本人感到惊讶,并被吸收为日本办公自动化(OA)学会理事。她的导师高原康彦教授说:“我一生最佩服两个人,一是我的导师、美国人梅萨罗维克教授;另一个就是我的中国学生、同事陈晓红。”

谈起高原康彦教授,陈晓红说:“说实话,我挺感激他的培养。高原康彦教授是一位不带偏见的日本人。他热爱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民友好。他很看重我,邀请我这个学生参加他的课题组,与他共同从事学术研究。他知道我当时的经济状况,曾资助我去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一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以开阔我的眼界,拓展我的视野。在我准备博士论文答辩时,他详细交待了有关问题,叮嘱我准备好有关材料。当我坐地铁回住所时,我先下站,他发现车架上有我忘记带走的材料,立即跳下火车跑来追赶我,并多次听我的答辨预演,提出很多建议,使我得以顺利通过答辩会。”

经过4年拼搏,陈晓红于1999年3月获得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经营工学(即管理学)博士学位。在这所著名的理工大学,日本人的博士论文答辩一般都要进行三四次,而陈晓红的博士论文答辩一次就通过了,日本人取得博士学位,一般都要读七八年,而陈晓红却只用了4年,并且还是这几年中经营工学专业拿到博士学位的惟一的一位女性。

作为中南大学管理科学首席教授,陈晓红通过不断创新,在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企业战略、金融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陈晓红为核心的中南大学商学院管理信息研究团队,在经历数年艰辛之后,创新性地开发出了“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Smart-Decision”,并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湖南省近年来在管理科学领域获得的国家最高奖项。

陈晓红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性研究又让学术同仁对这位年轻秀丽的女学者刮目相看。她结合多年来对日本、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考察经验,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就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和创业板市场的特点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独特见解。她系统地提出发展中小企业的四大策略,即建立完备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包括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构建以政府为支撑、以金融机构为后盾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供金融优惠政策;发展风险投资;利用和创建创业板市场等。陈晓红的理论成果对于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中小企业改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第8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优化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原有的物流体系很薄弱,难以与社会物流系统相结合。因此,对水利水电工程现代物流系统的构建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的特征

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同时还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等大系统所具有的特征。①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由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设备、工具所组成。②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这反映在地域跨度大和时间跨度大。③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可分系统: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关联系的子系统。④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联结多个供应商和工程施工需要,随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⑤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的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耗用物资的数量大、品种繁多、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不均衡性和不确定性。并且受物流系统中的采购、运输、仓储、信息、供应等子系统的制约,这些子系统的组织和合理运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⑥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函数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的总目标是实现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益。解决最优订货策略、信息管理、随机情况下的库存风险管理和安全库存量的确定,使之有效的对水电工程物流进行管理,达到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三个控制的预定目标等都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者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水利水电工程物流优化系统构建

物流从控制论的观点,其管理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以工程建设为例,其全部活动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活动,一类是管理活动,围绕和伴随着一系列生产活动,执行着决策,计划和调节职能,以保证生产有序高效进行,伴随着生产活动的是物流,伴随着管理活动的是信息流。在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管理中,大量的信息量通过有效的管理,将会更加有力的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物流信息的基本内容基本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①需求信息:包括工程设计、施工预算、施工图文件、施工方案、工程进度计划、物资需求数量、物资的品种规格、资金计划、招投标文件、投标书、合同文件等。②资源信息:包括资源的分布、结构和潜力情况。③供应信息:包括各种供应渠道的变化和竞争的信息。④消耗信息:包括物资消耗的原始记录,主要材料的核销情况、单位产品消耗、同类工程消耗情况、降低消耗的主要措施和经验。⑤资金信息:即各工程物资采购资金使用情况、资金周转次数等。⑥储运信息:包括运输路线、运输工具、装卸、运输费用、运输条件、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状况、仓库设施及设备状况、仓储条件、入库及出库信息、库存情况、大型机电设备运输的沿途状况和仓储装卸情况、物资在工程各标段的流向等。⑦物资经济政策及管理信息:包括国家对有有关物资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物资市场的管理措施和要求,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对物资市场供求的影响,还包括各种物资的经济订购批量,各种调查报表、专题报告、物资管理方面的指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物资综合利用情况以及回收、修复、再生、复用的情况等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信息系统是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来实现对物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物流管理提供战略及运作决策支持的系统。

三、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两类活动流中的信息

调控活动包括水电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调度与需求计划,具体为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资金计划、进度计划、采购计划等。物流运作活动包括供应商的综合能力、订单的产生与跟踪、货物运输、库存配置、物资消耗等。调控活动流程是整个物流信息系统框架的支柱。整个调控活动中的计划指导水电工程的物资从采购到送货过程中的分配与调度,使物流运作活动有序的完成。

库存管理直接与调控信息流和物流运作信息流相联系,是两大信息流的集成与结合部分,因此,如何加强对库存的管理,确定合适的安全库存量,选择最优库存策略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利水电工程物流优化系统图。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计划、工程进度、资金、工程物资需求量、采购、运输、包装、仓储、配送、货运等各物流功能和要素的管理涉及到的众多部门,为了协调一致,必须建立相关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强专业化物流系统的建设,转化原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单纯物资供应概念,注重与专业的物流公司合作,保证物流体系的不断优化和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齐二石,周刚.物流工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P10~17.

[2]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吴润涛等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6.P34~42.

[3]王晓东.现代物流管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9).

[4]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6]onaldJ.Bowersox,DavidJ.Closs.林国龙,宋柏,沙梅译.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第9篇

关键字: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构筑

一、当前房地产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以及体系构建基本思路

房地产统计指标存在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统计指标有很多,但是能够真正反映房地产行业运行状况的指标却很少。很多房地产既不能够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指导和引导,也不能够反映房地产行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统计工作者大多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反映房地产实物形态的统计指标上,很少花精力对价值形态的统计指标进行核算和反应。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房地产统计指标持有的观念比较陈旧,他们认为只要将房地产生产过程中的统计指标反映清楚即可,对房地产在使用过程中反映物业管理、法律服务、中介服务和咨询服务的统计指标则反映的很少。另外,我国的房地产指标在内涵和计算方法上和国家通用标准存在差异,指标体系存在明显的供需关系不平衡,统计指标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不便于在国际上比较。在房地产业增加值的统计内容上,我国的统计内容就和国家惯例不一致。这种差异会限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统计指标构建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构建科学的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就需要有科学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这是房地产统计指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就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我国在房地产统计指标上的理论研究还是一张白纸的状态,学者们应该结合统计学、经济学、信息学、控制论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共同构筑房地产统计指标的理论基础,为房地产统计指标的建立提供科学的基础,

其次,房地产统计指标的构筑需要扩宽收集统计资料的信息渠道。房地产行业涉及的部分很多,工作内容繁杂,目前统计工作者收集统计资料的渠道还比较单一,目前房地产统计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深度和广度上两个层面上扩宽信息渠道,全面地反应房地产行业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但是统计工作者还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将纷杂的统计资料和信息统一到现实单一的统计报表之中去。

最后,我们要注重运用房地产统计指标去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改变房地产统计指标目前供需不平衡的状态,使得房地产统计指标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满足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信息使用要求。构建合理、科学的房地产指标体系内部结构的循环和联系,实现房地产指标体系内部系统的完整性和层次性。

二、构筑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反映房地产行业基本状况的统计指标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从房地产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数量,企业中职工的人数、从业人员的薪酬、职工的平均工资状况、房地产企业的注册资本和资本金规模、利润实现情况、资产规模、负债规模、房地产行业的总支出及增加值等指标来反洗房地产行业目前的行业前景、就业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房地产行业总支出反映了在某一阶段内房地产企业在从事房地产的开发、经营与经纪服务等活动的过程中顾客或者房产使用者能够取得的服务总值,该支出应该以货币形式直观的反映出来。在内容上房地产行业总支出包含了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房屋和土地取得的差价收入、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物业服务取得收入,房地产经纪行业提供经纪中介服务取得的服务收入、房地产所有者针对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收入、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以及房屋所有者针对盈利性房屋取得的租金收入等等。房地产行业的从业人数应该以某一阶段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报酬的人员和在非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工作,但是提供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介、经纪服务并取得报酬和收入的劳动人数。

反映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状况的统计指标

反应该方面的指标有房屋开发的经营收入、房屋实际销售的面积和销售额、房屋的可供出租面积和出租金额、商品房可供销售面积以及非商品房的可供使用面积、全社会空置房屋面积、房屋预售合同中销售的面积和金额、房地产的开发成本、房地产的销售费用、商品房和非商品房本期的投资金额以及完工情况。

房地产的开发经营收入是指在报告期内房地产开发企业、非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产所有者从事房屋的销售、租赁取得的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和提供其他方面服务取得的收入。非商品房的使用面积实在报告期期末已经竣工完成的,可供企事业单位以及房屋所有者住宅、办公以及商业用的非商品房。全社会的空置房屋面积是指在报告期期间房地产开发企业、非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房产所有者本可以销售或者出租但是却将之闲置的房屋的总面积。非商品房的交付面积是指在报告期的期末竣工完成并交付使用的非商品房的总面积。

反映房地产经纪和中介服务的指标

反映该方面状况的指标有房地产管理和提供经纪及中介服务取得收入,为提供服务而消耗的成本以及其他反映服务成果的指标。这方面的指标可以反映和衡量房地产在使用过程中给房屋使用者带来的使用效益,能够衡量一段时期内房地产住宅的开发管理、房地产交易委托状况、抵押和质押情况、信息咨询的重点和结果等等。提供服务取得经营收入在内容上包括物业管理收入、小区治安绿化收入、房屋维修收入、车辆保管收入、供暖收入、信息咨询服务收入、股价服务收入、抵押管理收入以及城市维护费收入、产业档案管理收入等等。另外我们可以用小区的绿化覆盖率、小区发生的偷盗、抢劫等案件数、提供信息咨询和股价服务的次数、业主居住的满意度调查来辅助前述统计指标共同反映提供房地产经纪和中介服务的状况。

总而言之,房地产行业的工作者和统计工作者应该改变房地产开发和服务的工作思路,扩宽统计资料的来源和渠道,从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经济和中介服务、经济预警机制的建立等多方面统计指标去考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为国家和政府提供准确的房地产行业的基本信息。

参考文献:

[1]秦海霞.我国房地产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分析[J].商业文化,2009.

[2]胡学锋.论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

第10篇

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因为他们控制了整个社会金融资源的60%以上,而他们的体制又与金融和经济发展很不匹配。现在四大国有银行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呆账、坏账比例太高;二是具有垄断性质的四大国有银行在面对从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外国银行的竞争时,如何保证其存款和客户不会减少,即维持和保障自身的市场份额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银行改革进程的反作用力主要来自四大国有银行。而现在,对四大银行的改革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四大银行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产权关系不清、治理结构低效。四大银行名义上均为国家所有。但长期以来,所有者缺位问题十分突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都能从产权缺陷中找到根源。他们认为,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带有制度创新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改革,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国有银行必须根据产权理论重塑产权结构,改变单一国家的现状,实现私人产权的进入和退出,从而把国有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对国有独资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现代企业,才能实现政企分开,才能使四大银行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才能使他们充实资本金,增加其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建立健全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他们对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设想是:将现有国有银行总行改造成国有商业银行集团,作为银行集团的核心银行必须由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实质是要改变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通过私人参入金融资本的手段,来矫止国有产权所有者虚置而引起的一系列扭曲行为,使国有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使其在微观上达到利润最大化,在宏观上能对市场信息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做出合理的反应,使宏观金融效率达到最大。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问题。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就是要理顺产权关系,而要明确产权必然会涉及到股份制改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银行改革几乎没有起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充当渐进改革成本支付者的角色,银行体系的高度垄断性保证了中国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行政占有和支配权。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必须从体制、管理机制、技术三个层面全面进行银行改革:体制层面,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合理产权架构,建立高效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有效的资本约束;管理机制层面,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内部结构框架,建立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技术层面,通过对经营、管理活动和操作程序的改革来改善银行内部的管理。

对国有银行的改革,目前我国政府已提出一项计划,拟用5年或更长的时间,把四大国有银行改造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商业银行”。人民银行近期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个“金融改革方案”,将由政府向四大银行注资,规模达400亿美元左右,以助四大银行进行改制,在2007年以前全面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利润偏低问题。对于银行的坏账问题,关键是控制好增量,控制其不再增长,若GDP每年增长8%,7年后坏账占GDP比重就会下降一半,10年下降70%。按人民银行的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在2005年之前将其平均不良资产降至15%以下,每年下降3%至5%。然而,对四大银行的改制方案实际上是分拆上市的方案,而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金融机构纷纷扩大他们的市场规模,实行全球化战略,渗透所有的金融服务,直接兼并后银行资产数额巨大,笔者认为,将四大银行进行合并为一家,我国银行就可顺利解决资本充足率和坏账高的问题,其在国际的排名也可立即提升。目前全世界的银行发展趋势是合并,银行规模大,优势才显现,如果把四大银行分拆,规模不仅变小,而且削弱了竞争优势。即使现在实行了分拆方案,那也只是暂缓之计,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将会合并,通过股权进行合并要迅速和容易得多。毕竟在我国能与外国银行进行竞争的还是我国的国有银行。针对四大银行机构庞大的现实,我们可以进行剥离,使其采用吸引民间资本等方式另立门户,作为新成立的国有银行的同级机构。国有银行上市以后也并非万事皆休,为防止经营者利用自己的地位做出不法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当局对银行的监管。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不是综合改革的最终目标。改制上市并不能解决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全部问题,因此,在当前要继续推进银行的资产结构、收益结构等调整,改进金融服务和优化资源配置。

对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我们要吸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的一些经验,不能再只听雷声不见雨点,久不见成效。国有银行的改革是我们金融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改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当前形势下,我们要着手处理好以下儿方面:一是要在银行内部建立按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强化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银行的操作风险尽可能地降低;三是要吸引外部注资化解不良资产,使其保持存续能力。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

为适应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对金融中介和金融服务的客观需要,有必要在我国适度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我国共有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的经营状况要好于国有银行,但他们的规模小,所占市场份额小。正因如此,他们的竞争力不强。如果中国的股份制银行能够进一步壮大,就能推动中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存在准入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靠设立分支机构的发展战略会极其缓慢且成本较高,他们会以股份制银行为跳板进军中国的银行业,抢占市场份额,利用现有的网络、员工和客户群体,这样做盈利快,投资少,且易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经营较为透明,不良贷款率较低,其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和沿海城市,客户资源优良,这也是外资银行选其为合作伙伴的主要原因。从股份制银行的角度来看,他们可利用外资银行的优势,比如雄厚的资本、丰富的市场经验、先进的经营理念、既有的先进技术和金融产品等等,来优化资本结构,提高竞争力。

外资银行主要以参股的方式来绕过政策方面的诸多不便参与中国银行业,他们会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我国银行业,这对于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改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同时,外资银行带来世界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机制,将进一步促进引资银行的重组和改革,并为其将来上市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入股的外资银行,还要防止他们把引资银行变成其分行或把他们的坏账转移到这些中资银行,防止在若干年后变成外资占控股权的银行,谨防“引狼入室”。

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准备重组上市,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己相继成功上市。我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与重组应以实现产权结构合理化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为重点,要以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壮大,要积极地通过增资扩股、出售股权等形式引进经营质量好、素质高、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经营的合作,促进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合理的股权结构的形成。股份制银行在瞄准国外银行的同时,还应该引进国内的战略投资者,吸引有能力的投资者入股,并在发展过程中适时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重组与兼并,把股份制商业银行做大做强。

三、发展民营银行

我国现有的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结构与已经初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企业结构之司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中国经济发展最缺乏的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机构,而国际上成熟的经验是大中小银行并存的结构,我国服务于小地区的小银行相对较少。另外,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缺乏民营银行。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国有银行产权是国家所有,西方的商业银行的产权是民营的私人银行所有。事实上,在中国加入WTO的情况下,对本土民间资本的开放不应再成为有争议的问题。按我国加入WTO的协议,加入5年后,外资银行将享有国民待遇。既然能对外资银行开放,为什么不能对本土的民间资本开放?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的原则,要把改革开放中的非国有经济的成功经验应用到金融领域,发展民营银行。从金融改革的次序看,在我国应按照先对内开放再对外开放的次序。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加坡所受冲击最小与其金融改革的次序不无关系。在我国建立和发展民营银行也是我国金融深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于民营银行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民间资本控制论,认为民营银行就是资本来源于民间,并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二是民营企业参股论,认为以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三是公司治理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就是具有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银行。在我国,民营银行是以“银行改革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的,它被赋予了艰巨的历史使命。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有两个优势:一是可以更好地扶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二是民营的经营机制按市场的规则运行会更有效率,民营银行的收益质量也会更高。

对于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类似于特惠制的试点法,即经过试点、推广、过乱、整顿和规范等步骤。这种做法只允许被选样的少数地区或城市进入市场,享用先期改革的收益,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金融改革有很大的风险,要慎之又慎,要减少风险只能靠试点,并且要强调试点的多样性。二是实行普惠制,即政策制定者和监管部门在对民营银行进行真正审慎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人为地制定民营银行发展的地域或特殊群体,通过市场机制来选择。在这两种观点中,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在资源的配置上,市场机制要比行政手段更有效得多,合理得多。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对于民营银行是通过改造还是通过新设来组建,我认为二者各有利弊。改造的成本可能比较低,但原有银行的遗留问题也较难解决。新设的成本可能偏高,但内部管理要清晰得多。但我更倾向于通过改造来建立民营银行,这可以通过民营银行的发展途径略见一斑。第一种途径是接管四大国有银行在“瘦身”过程中撤并的县以下的经营网点,这样不仅弥补了基层金融的空白,而且解决了基层资金“失血”的问题。再者民营银行可以接管中等城市的一些经营不善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对其进行注资,按经营企业的理念对其进行整活。另外,发展民营银行的另一广大空间是农村。目前正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这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一个良好契机。当然,发展民营银行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关键是要在客户群体中民营银行要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体系,还要有一批既懂经营又懂管理的金融复合型人才。另外,在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推出等方面监管当局要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目前在社会信用缺失和金融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民营银行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风险,如道德风险、寻租风险、流动性风险、内部人控制风险、经营风险、退出风险等。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我们不能因为民营银行存在各种风险而将其拒之行业之外。所以,在我国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中小银行提供一个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环境,提高银行业总体的竞争力,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伟,巴曙松,赵晓,高辉清·中国银行业的出路在哪里[J]·财经界,2003,(1)·

[2]李惠·关于商业银行上市[J]·资本市场,2003,(1)·[3]杨大光·对四大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设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3,(15)·

[4]吴敬琏·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J]·金融与保险,2002,(12)·

[5]四大银行改制方案初定[J]·银行家,2002,(3)·

[6]张延军,柯大纲·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五个趋势[J]·金融研究,2003,(8)·

[7]姜波·竞争与合作: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财贸经济,2003,(1)·

[8]刘红忠,马晓青·中小银行的公司致力于金融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2003,(4)·

[9]尹龙·发展民营银行:几个关键问题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2,(11)

第11篇

关键词重力式支挡结构;评估体系;影响因素;评估技术;

中图分类号:TU457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重力式支挡结构被广泛应用于铁路及公路支挡结构设计中[1]。既有铁路运营过程中,在线路提速或轴重加大后,作用在路基面上的动应力将大幅增加[2]。既有线路经过一定运营期后,重力式支挡结构工作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既有重力式支挡结构如何保证运营的安全,这是工程技术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在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需要加强此领域的研究工作。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是在一定的评估体系下,对其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确定评估单元,再应用各种安全评估方法对其安全状况进行评判,并据此提出维护和加强的措施。

2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体系

2.1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体系的目标

建立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体系,是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时的理论依据。其目标

是对铁路、公路等交通工程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各种指标进行评估,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最少维护率及最优投资效益。

2.2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体系的构成

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体系主要由安全预评估、设计审核安全评估、施工安全评估、验收安全评估、安全现状定期安全评估(直至超出正常使用年限)五项内容构成[3]。安全预评估主要在系统可行性研究时进行,可指导后续系统设计及施工。设计审核安全评估及施工安全评估是结构是否能够达到正常使用年限的关键。在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设计的经济性及合理性,在施工时应严格要求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验收安全评估是通过试运行阶段分析结构使用时潜在的风险,并确定其危险程度及可能出现的后果,提出预防措施。安全现状定期安全评估,即采用各种安全评估技术相结合,综合评估重力式支挡结构的安全状况,是其生命周期内所有评估工作的重点。

2.3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单元

根据分析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影响因素及其破坏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定其评估单元:(1)从受力角度,包括动应力的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不同计算方法对稳定性的影响;不同荷载方式对稳定性的影响。(2)从变形角度,包括墙身是否有裂缝;墙后土体是否开裂;墙后土体是否有不均匀下沉。(3)从墙型结构及材料角度,包括材料是否风化;砂浆、混凝土是否老化;墙型尺寸是否满足设计要求。(4)从水文地质角度,包括泄水孔是否堵塞;墙体地基是否发生变化。

2.4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步骤

重力式支挡结构进行安全评估时,可遵循以下七个步骤:准备工作、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确定评估单元、安全评估实施、安全对策制定、评估结论及建议、编写安全评估报告[3]。

3重力式支挡结构的安全影响因素

在设计计算过程中,特别是土压力的计算理论、计算参数的取值、材料、施工、动应力、地震力等方面,对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性均有较大影响。同时,既有支挡结构安全性还受其工作环境变化的影响,如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等,在进行安全评估时要进行全面分析。

3.1不同土压力计算理论的影响

目前设计中大多采用库伦公式计算土压力,也有时采用弹性理论。库仑理论及弹性理论的计算假设条件不同,计算所得墙后土压力大小、分布规律及作用点位置均有较大差别。由库伦理论计算所得的墙后土压力分布形式为一折线,而由弹性理论计算所得的墙后土压力分布形式为一凸曲线,中上部偏大,底部偏小。在评估时应对由于不同的计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3.2提速或轴重增加引起动应力增大的影响

传统普通铁路路基设计均采用换算土柱法,将静荷载和动荷载一并简化为静荷载。但随着既有线提速或轴重增加后,列车动荷载作用明显加强,导致基床范围内重力式支挡结构土压力与传统库仑理论计算所得结果相比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当支挡结构较矮(2m~4m)时[4]。因此需要对由于动应力发生变化对支挡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进行评估。

3.3使用环境变化的影响

重力式支挡结构经历一定的运营期后,排水设施失效或者排水不利时,可能引起土体重度明显增加,粘聚力c、内摩擦角φ、墙背摩擦角δ均不同程度减小。雨水的入渗还可能发生基底软化现象,导致基底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在经历一定时间的运营期后,墙体材料耐久性也会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墙背。这些因素对重力式支挡结构的安全影响至关重要,需特别加以重视。

3.4不同墙型的影响

重力式支挡结构传统使用墙型一般为墙胸墙背坡度相同。但现在使用较多的改进后墙型是将上墙背坡度放陡,增设倾斜基底。使用传统墙型的重力式支挡结构随着既有线提速,可能造成路基受力不均。不同墙型的计算截面面积也有所不同。同时,改进后的墙型由于增设倾斜基底,故抗滑能力有较大提高[5]。但是采用增强措施的墙型虽然安全系数得以提高,但其安全可靠度不一定相应提高。

4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方法

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非确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模型试验分析方法及现场检测分析方法。各种分析方法特点及使用范围不尽相同。

4.1非确定性分析方法

4.1.1可靠度分析方法

可靠度分析方法,通过考虑重力式支挡结构设计中随机变量(重度γ、综合内摩擦角φ0、墙背摩擦角δ、基底承载力σ)的变异性,计算结构功能函数的不同功能函数值,进而确定结构的失效概率及可靠指标,给出相应安全评估结论。

其中,重力式支挡结构抗滑稳定极限状态方程的功能函数:

(1)

重力式支挡结构抗倾覆稳定极限状态方程的功能函数:

(2)

可靠度指标:(3)

式(3)中,mR:结构抗力的均值;mS:荷载效应的均值;σR:结构抗力的标准差;σs:荷载效应的标准差。

4.1.2模糊综合评估方法

模糊集论首先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L.A.Zadeh)于1965年提出。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借助模糊集论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先将重力式支挡结构本身及填土等一些不易确定或无法具体量化的参数模糊化,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估。

1.确定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影响因素集[A]及影响因素得分{RA}

提速或轴重增加引起动应力增大的影响A1;使用环境变化的影响A2;墙型不同的影响A3;地震作用的影响A4;设计标准及施工质量A5;现场检查情况(裂缝、地下水、墙体风化情况等)A6。

(4)

其中,Aij为第i影响因素与第j项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得分,可采用“九度法”。

各项的权重分别为,其中。

各影响因素最后得分。

确定重力式支挡结构不同安全等级对正常营运的影响集[B]及得分{RB}

将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分别用B1、B2、B3、B4表示。

(5)

同理,Bij为第i影响因素与第j项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得分,也可采用“九度法”。

各项的权重分别为,其中。

各安全等级最后得分。

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所得安全等级

(6)

根据最终R值的大小,参考相应的换算标准,即可得出重力式支挡结构的安全评估等级。

4.1.3专家评估方法

专家评估方法[6],采用匿名函询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简明的调查征询表邀请专家对待评估结构进行打分,并通过有控制的反馈,取得尽可能一致的意见,对结构现状作出相应评估,对未来做出相应的预测。

4.2定性分析方法

工程类比方法是定性分析技术的典型应用[7]。首先,尽量找一与待评估的重力式支挡结构使用环境类似,并已安全使用超过其使用年限的同类型重力式支挡结构。再分析两者可能的破坏机制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并结合两者的安全等级,综合确定其安全状态。

4.3定量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极限平衡法及有限元法[7]。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界的GEO-SLOPE(边坡稳定分析软件)便是基于极限平衡原理,将重力式支挡结构及后方岩(土)体均视为刚体,不考虑本身的应力应变关系,将结构后方潜在滑动面内的岩(土)体划分为多个小块体,通过各块体的平衡条件建立整个体系的平衡方程,导出重力式支挡结构的安全系数。

有限元法先将重力式支挡结构用有限个容易分析的单元代替,单元之间通过有限个节点相互连接,然后根据变形协调来综合求解其位移、应力、应变、内力等,综合分析其所处安全状态。有限元法可以用来求解弹性、弹塑性、粘弹塑性、粘塑性等问题,常用的计算分析软件有ANSYS、FLAC、ABAQUS、SAP等。

4.4模型试验方法

由于重力式支挡结构尺寸较大,故实尺模型试验既耗时又不经济,一般对其进行离心模型试验。把按1/n比例缩放后的模型放在以ng离心加速度运转的离心机中进行试验,模拟现场实际受力,通过测试其应力及变形破坏情况,对其作出安全评估结论。

4.5现场试验方法

现场试验方法主要包括裂缝观测、排水设施检查、荷载试验、位移时间曲线监测、地基土软化情况检测等。其中现场裂缝观测、排水设施检查比较直观,容易实现,且效果比较精准。在雨季时对重力式支挡结构做位移时间监测试验,可以有效减少突然破坏情况的发生。

5可靠度分析方法在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利用可靠度分析方法,结合蒙特卡洛原理对某单线I级铁路既有重力式支挡结构进行安全评估。

5.1计算条件

以单线I级次重型铁路为例。支挡结构型式取重力式路肩墙,墙胸墙背均取1:0.25的仰斜。列车荷载分布宽度:l0=3.5m;换算土柱高度:h0=3.2m。换算土柱距路基边缘距离:k0=1.95m。填土按砂性土考虑,取内摩擦角φ=350,基底摩擦系数f=0.3;土体重度γ=19KN/m3;土与墙背的摩擦角δ=φ/2,即17.50;基底容许承载力取σ=300kPa。

5.2可靠指标计算结果分析

在该计算条件下,该结构抗滑可靠指标在2.26~2.86之间变化,其相应失效概率为9.1‰~2.5‰。该结构抗倾覆可靠指标在2.85~3.29之间变化,其相应失效概率为2.5‰~2.0‰。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要求,故可将该结构安全状况评估为良好。

在传统的安全系数法计算过程中,尽管重力式支挡结构的墙高在4m~10m间变化时,其抗滑稳定系数均在1.30~1.35之间变化,其抗倾覆稳定系数均在1.66~1.80之间变化。但其抗滑动和抗倾覆可靠指标均随着墙高的增加而变大,其基底承载力可靠指标则随着墙高的增加而减小。

通过引进可靠度原理对重力式支挡结构进行设计及安全评估,相比传统的安全系数法,能更直观并准确地反应结构的安全储备情况。

6结语

本文初步建立了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的体系,对影响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探讨了多种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方法。重点介绍了由多安全影响因素控制的可靠度分析方法及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在重力式支挡结构安全评估中的应用,其避免了由单个控制因素而得结论的片面性及误差性。

参考文献

[1] 李海光. 新型支挡结构设计与工程实例[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

[2] 韩自立,张千里. 既有线提速路基动应力分析[J]. 中国铁道科学,2005,9

[3] 光. 高速铁路系统生命周期内安全评估体系的研究[J]. 铁道学报,2007,4

[4] 罗一农,刘会娟,苏谦. 动应力对支挡结构安全性影响的分析[A]. 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 武汉,2005

[5]郝瀛. 铁道工程[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227

[6] 李昌铸. 特尔斐专家评估法在公路桥梁评价中的应用[J]. 公路学报,1992,2

第12篇

重视定性研究是我国教育研究的传统,可是教育科学如果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很难实现对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因为定性认识,只是判定研究对象实体是否存在、结构如何、各要素之间具有何种联结等。它往往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具有某些相对性与局限性。首先,它缺乏定量化的严格的观察、测量、统计、计算和表述,不能对特定事件给出严格的描述、说明、解释和阐述。所以,它仅仅是给出某种研究的大致方向或趋势,具有不确定性。其次,它不具有严格的操作规则或实践规则的约束,因此,研究结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主题、对象、时间、空间和条件等各个因素之间均具有很大的跳跃性,从而强化了研究者的背景知识对分析结果的“污染”,具有不精确性。再次,定性分析是以经验描述为基础、以归纳逻辑为核心的方法论系统,它的推理缺乏严格的公理化系统的逻辑约束,因此,在它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可能不存在逻辑的必然性,即其结论往往具有或然性。

由于定性认识具有上述局限性和相对性,故在定性认识的基础上,应该对事物进行定量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清晰、准确、普遍的认识。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测定对象目标的数值,求出其与各相关要素间的精确的经验公式。它是一种具有确定逻辑结构的认识,这些逻辑结构的不断展开就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实现。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此,事物的认识既需要定性认识,又需要定量认识。对于任何科学研究领域来说,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可以说是两种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们也是两种互相补充的分析方法。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在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各自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问题是教育科学研究领域重复性的定性分析有余,定量分析则明显不足,当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相比时,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笔者认为,由于我们过分地依赖定性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处于一种理论薄弱或缺乏科学理论的状态。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一种理论应该包括一系列基本的前提假设,在此前提假设下,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得到可以用事实或实验来证明或证伪的结论。在理论研究中,“要杜绝无谓的推测,就需要我们最终把理论考察拿出来与真实现象进行比较。”这种验证或许依赖于直接事实,或许依赖于该理论所附带的逻辑结果。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作为一种天体理论,其正确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证据在于,人们曾经根据它成功地预测了太阳系中未知行星的存在,并正确地预测出它们的运行轨道。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现实提供一种合理和更强有力的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有关事实和现象,并在需要的时候预测事物和过程的发展变化,以提高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的质量。然而,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很少有什么理论是能够被事实证明或证伪的,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教育理论,只是一些不精确的分类法、众说纷纭的界定、对事实的罗列和对原因与影响的分析和猜测。教育科学刊物上的理论文章,基本上是对个案和某个问题的“就事论事”的分析描述为主,经验和感性判断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实,我们在教育理论刊物上读到的一些文章,它们的可取之处并不在于其思想与研究方法上,而在于其文字风格上的成熟。这种状况不仅仅局限在教育科学,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表述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有些刻薄,但是所陈述的事实和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需要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个是对基本事实和基本数据的准确了解,即事实与数据的前提;另一个是根据分析的目的采用和选择的分析方法与分析手段,即逻辑与技术手段的前提。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经验事实与材料比较丰富,而逻辑分析与技术手段相对不足。特别是,有许多教育现象的比较研究,只是材料与事实的堆砌和对可能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的主观罗列。它们与其被称作是对教育问题的比较研究,不如说是对基本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结果。

1971年2月,哈佛大学的卡尔?多伊奇和两个同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列举了从1900年到1965年的62项“社会科学方面的进展”。在他们的研究中,引人注意的是:早期的成就全部都是理论性的和定性的。而后来的成就,或者甚至早期发现的后来发展,都主要是数学和统计方法的革新,或者是由定量分析推导出来的理论。可见,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突破性成就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定量研究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接合。数量化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趋势,特别是统计学和模型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加速了这种趋势。对于这种趋势,教育研究领域也不能例外。采用数量化的手段,能够加深我们对许多教育问题的理解,使模糊的认识清晰化,并能够更准确地揭示和描述许多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从其社会作用看,定量研究有助于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高决策质量。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掌握程度不同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展数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使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常常可以消除一些无谓的争论,或者使人们对问题的讨论具有共同的基础。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量化分析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它得到更准确和更有效的定性结论,以深化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优化教育决策。教育科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论思想。它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是因为:

(1)教育科学数量化分析是教育科学成其为科学的重要标志。数学是研究数量与形式的工具,而成熟的科学都致力于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的或形式的关系。只有在一门科学能对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做出数学的(定量的或形式化的)描述之后,它才能算是一门精密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并不能否定它的研究对象的某些内在规律也必然通过量的关系存在,考虑到人的思维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教育现象的高度复杂性,教育科学可能更需要定量分析方法。至于采用哪一种数学形式则是具体的技术问题,它由具体教育现象本身的性质和研究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

定量关系或形式关系的分析,司以使教育科学改变以往对教育的表层现象进行描述,而很少揭示教育现象的内在深层结构的习惯。教育科学家们力图像自然科学家那样采用经验的研究程序,通过对可观察的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解释,建立可以接受实际检验的理论,这就往往意味着将各种解释事物因果关系的命题做出定量的或形式的表示,然后在数学系统的框架下对它们进行检验。

(2)教育科学数量化分析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科学科学性的迫切需要。这种需要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成长,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组织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加强的,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越深刻和微妙,教育组织越复杂,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判断和决策就越依赖于对基本情况的准确了解和对未来变化的可靠性更高的预测,这也需要教育科学理论更加实用化和精密化。这种客观需要的存在迫使教育科学工作者尽量采用更好的定量研究方法来帮助提高教育理论的准确程度和实用程度。

(3)教育科学数量化分析是多学科综合研究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学科都在融合,向综合化迈进。由于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表现出卓有成效的作用,于是,它的成功唤起并鼓舞了自然科学家在自然科学之外的其他领域做出各种尝试,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科学家与数学家也经常涉足于教育科学领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科学工作者越来越关心一些重要的教育问题,如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预测、教育规划、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战略等等。他们出于各种目的,以各种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教育科学工作者与他们分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和研究方法,如控制论、系统论等等,这些思想方法的介入,使教育科学的许多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研究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的新理论一旦形成,包括其创始人在内的科学家们竞相把新理论推广应用到社会科学包括教育科学研究中,所谓交叉研究已经蔚然成风。特别是,在这一潮流中最突出的是被称为“非线性科学”中出现的一些新理论,如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浑沌科学和分形理论等等。很多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认为,把这些理论推广到社会现象的研究中,是对它们的普适性和深刻程度的证明。由于当代自然科学(包括系统科学等)在相当程度上是数学化的,它们不但对“数”,而且对于关系、结构、次序、演化的研究也发展了很好的定量研究手段,所以,当许多新理论把教育现象作为它们的应用对象时,自然科学也就把定量研究的一些新手段带入了教育科学研究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定量研究的强调,并不是说定量研究能够代替定性分析,而且基本上不会有人持这样的观点。定性认识与定量认识在基础、形式、结构和功能方面是存在差别的。从本质上说,它们是以方法论的形式展开了两种不同的研究纲领和两种不同的认识论框架。从技术上讲,则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采取了不同的解题方式。即使在自然科学中,对力、电场和磁场的某些性质的认识和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都是定性问题,只不过对这些性质的结论要经受严格的实验检验,在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中,定性研究也是很重要的。要有效地运用数学方法从事科学研究就必须对研究对象在质上的特点有一定的理解。没有高水平的定性理论,定量研究只不过是盲目的数字游戏,即是在自然科学中,定量分析的方法也只有在与良好的定性分析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事实上,有效的理论大多是能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合理地结合起来的理论,而要使定量分析研究与定性分析研究很好地结合,根本的出路是让研究人员对两种方法都有一定了解。

在科学发展历程中,教育科学在数量化研究的发展方面远远落在自然科学后面。甚至落在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其它社会科学后面。这种现象主要是有以下原因造成的:(1)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使得数量化研究所面临的困难较大。(2)担心某些人为数字而数字、片面追求高深数学技术的倾向会使一般人难以判断各个计算步骤的有效性,他们认为即使是简单地用数学关系来表示各种教育现象,也可能使人忘记被数字掩盖起来的实质发现内容。

与自然科学中的量化相比,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量化确实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I)对软指标量化的可行性。例如一所中学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动机、农村小学教师的苦恼、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等等。很多教育科学的研究人员因此而否定量化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否定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的可能性,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应该说,要使这些因素量化的准确程度达到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量化所达到的水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具体应用来说足够有效的量化是可能的。例如,我们知道,“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一个很难把握和衡量的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然通过考试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衡量,而且,量化的结果也被社会较为普遍地接受,并被作为很多决策的重要依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体操比赛时的动作评分,音乐、美术学院对学生作品的分值和等级评价等等。

(2)数据的不可重复性。由于教育现象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使得我们对于获得的很多数据,不能够再回过头去作严格的检验,也不能够通过可控实验,来发现数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在物理学中,当我们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常常可以通过测量多次,取测量数据的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少和控制测量误差。在教育科学的测量中,许多类似的成熟方法难以借用。教育现象的这一性质要求我们在使用有关数据时,需要加倍小心。

(3)定义的不确切性。自然科学中量化的主要是一些有确切规定性,并具有客观基准的量,如长度、温度、时间、速度等等。而教育科学中的许多量,在界定上是含糊的。有些量即使在界定上是清晰的,在具体统计时也难以掌握。严格地讲,在教育科学中,要杜绝在分类与测度真实现象时产生不确切的定义是不可能的。这不仅是我们的实物测度技术不够精确,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因为我们对所使用的测度方法给不出确切的描述的缘故。对此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假设我们要测量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我们立刻碰到的困难是“大学生的质量”这个概念不是准确的概念,不同大学相同专业的毕业生质量并不相同,同一大学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质量也不相同,这样对它们的数量尺度的内容就会产生争议。我们最终即使给出了一个量化值,这一量化值在精确程度上也成问题,因此,在具体使用各种量值的时候,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值是如何测定的。

(4)其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性。对于自然科学中的大多数问题,在统计口径上基本是一致的,在统计标准上的争议也少得多。对于教育研究中的很多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部以及各个地区,往往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统计数据,具体选用哪一个数据,由采用这些数据的人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