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调研报告

银行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13 19:5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调研报告

第1篇

通过认真梳理、归纳和整理各种座谈会发言,问卷调查,谈心交心所表达的思想信息,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员工自觉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与工商银行改革发展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当前员工所思、所想、所虑的主要是业务发展问题,考评考核问题,薪酬制度问题,职业稳定问题等。一、业务发展问题

一是改革成本应该由谁负担。目前,困绕我行效益增长的主要问题是不良资产占比居高不下,存贷款利差空间日益收窄,人均指标低位徘徊等。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宏观经济形势和相关经济金融政策的转变是其主要因素。作为一线执行者和实施者的基层员工,主要的责任和义务是全心全意搞好本职工作。特别是顺庆支行,连续多年实现盈利,各项业务指标完成额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挑起了市分行的“大梁”,广大员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现在由于考核模式和形势发展的转变,却要由基层行员工来承担改革成本,即使尽职尽责地做好了本职工作,但由于分、支行无法达到综合考评指标,仍然面临收入降低,岗位不保等种种压力,心不甘情不愿。

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业务发展。当前,员工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存款、中间业务、资产质量、效益等巨大的任务压力;新业务学习、新员工入行、扁平化管理等岗位压力;满负荷运转、加班加点、垫付营销及运营费用(长期无法报销)等工作压力;“192红线”、内控防范等风险压力;收入降低、养家糊口(子女上学、病痛、扶养老人)、基本生活保障等生存压力,家庭矛盾(夫妻关系、子女关系、父母关系等亲属关系)增多,思想压力增大,抵触情绪增强。随着各项收入降低,生活保障降低,从业信心降低,使许多有志、有为、有路的员工职业忠诚度降低,或者偷偷从事第二、第三职业,或者心生去意,经不起其它金融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的从业诱惑,弃而他往,或者得过且过,等待观望,甚至一蹶不振。今年以来,已有5人主动递交辞职报告或买断工龄,其中,中层干部2人,业务骨干2人。据调查,至少还有近30位中层干部或业务骨干在观望,在私下联系,随时准备带着他们宝贵的客户资源和工行多年培养的各种宝贵技能黯然离去。久而久之,有门路、有才华、有技能、有市场的员工纷纷转投他处,我们在丧失人才的同时,也就会丧失阵地,丧失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是信贷客户结构不合理,有效投入受到市场状况、信贷政策、优质客户归集等多方面条件限制。现阶段,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信贷市场环境不佳,中小型客户是银行信贷业务的客户市场主体,有潜力、有市场、有信誉的客户是各家金融机构的众矢之的,如果照搬“本本”,强制进入退出程序,它们完全可以对我行债权置之不理,转投他行怀抱。同时,我行总的信贷政策存在偏差,落后地区的市场环境无法与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相提并论,但我们的相关信贷准入和退出制度却是从发达地区角度考虑而制订的,在落后地区只能是“水土不服”。信贷客户市场进入与推出不可一躅而就,存量风险越来越大,股改财务重组任务完成后,对存量信贷资产如何维护,上级行的信贷政策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落后地区的市场环境,使字面意义上的优质信贷客户如凤毛麟角般珍贵和稀少。多年的信贷业务发展和信贷政策积累,已经构成了我们的信贷市场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许多企业需要银行流动资金的及时注入保运转、保生存。正常循环状态下,信贷资产可以保证运转和收息,如不顾客观规律,强搬硬套相关信贷政策,短期内强行撤资,许多企业只能是死路一条,只能是人为增加呆坏帐,相当于我们自己在制造“老赖”,使不良资产率急剧提升。我行此类贷款就达10户,金额达8714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79.8%。增加采取措施延长存量资产生存周期刻不容缓,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不能也不应“一口吃成胖子”。

四是负债业务发展的利润空间日益狭窄,“存款立行”已逐步成为过去时,以存贷利差实现效益增长的途径对于基层支行而言,已经逐渐显示“此路不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支行的发展出路何在?有道是“水路不通走旱路”,效益增长的焦点已经集中在如何有效发展中间业务,大力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等,这是各商业银行已经达成的默契和共识。但也正因如此,在当前形势下,基层行传统业务成本增加,盈利制约因素增多,盈利渠道狭窄也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五是中间业务发展有心无力。中间业务市场不成熟,有待深度开发,市场需求力弱,业务竞争力弱。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单一,老调常弹,灵通卡、分红保险、“直通车”等“老三篇”多年未变,缺乏真正因应市场发展而变化,有独特特色,适销对路的中间业务产品。已开发的部分产品有价无市,如代售分红保险,基金等,受市场环境及证券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盈利水平与预期收益相去甚远,甚至经历了2004年的退保风波,已经逐步丢失主要客户市场,保管箱业务由于配套设施等不完善,一直无法走出营销低谷。市场需要的产品有市无货,如电子文档业务代保管、存单代保管业务、质押贷款业务等,因种种原因无法上市营销。由于新业务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以及有关政策和其它条条框框的制约,产品和业务无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只是四平八稳地跟着竞争对手转,缺乏争夺市场的“杀手锏”,没有上级行在业务品种开发,推广政策优惠,新业务知识培训等相关支持,我们与竞争对手就不能处于同一竞争层面上。现在,在某些中间业务和相关业务发展方面,我们事实上是守着先进的业务平台这个“金饭碗”在饿肚子。对于有效发展业务,基层行员工想得到,做得到,但没有条件,只能是干着急。应该根据市场发展客观实际和需求,区别不同区域,不同情况,不同需求,不断及时研究和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业务产品,只要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业务发展,有利于效益增长,就应该从上到下开绿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落实,去发展。上级行不应该一方面强调发展,用硬指标驱动基层行,一方面又不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用软条条束缚基层行发展的手脚,不应该因为怕担责任而去设置层层叠叠的关卡,用条条框框去制约和阻碍,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剔除不安全因素,用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去争夺市场,抢占市场,创造市场,真正体现“效益第一”的经营思想。

六是各级制订任务目标应该结合市场环境,客观实际,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趋势等等各种因素,在认真、全面、科学地分析、思考、计算、权衡、统筹的基础上进行有准备、有步骤、有重点、有理性的计划和安排。不能搞“一刀切”,一起上,不论基础,不顾客观,不管实际,不讲条件,在市场环境好坏,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不一的情况下,人为地“一碗水端平”,将长短不一的“十个手指头”拉扯到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考核和要求。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注重实效的,和谐稳定的发展争夺市场、抢占市场、赢得市场,奠定我们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考评考核问题

一是能否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目前,我行实行的是“先干,后算,再兑现”的考核模式,以万元(万笔)工资含量进行考核计酬。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细化考核,如何将存款增长和业务量考核落实到每位员工,从而计算占比达70%,明年将占100%的考核工资,是大家普遍关心和担心的问题。部分耗时费力的业务,例如挂失等特殊业务,残破钞币清点,大户大额现金收存等业务,以业务量进行考核势必受到影响。有员工问,我们要业务量还是要优质客户,要优质服务还是要进度,业务量上去了,任务没有完成,如何进行考核。

二是担负业务处理金融中心作用,有信誉,有规模,有市场的大所、老所、骨干所如何科学地进行考核考评。在当前业务大机联网,电通业务日益普遍的情况下,部分大所、老所,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规范系统全面的业务操作优势,以及综合化改革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人员配备更加完善和齐备,担负了十分繁重的金融中心和业务综合处理任务,由原先的业务发展骨干网点转变成为综合业务处理中心,具有不可或缺和替代的中心作用。但受到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业务量急剧提高,存款增长缓慢或停滞不前,甚至下滑,业务量与存款指标完成不成正比,特别是由于关联人员较多,人均指标完成受到较大影响。而少数小所,由于原先的存量较低,人员较少,任务指标特别是人均指标完成相对轻松,在业务量较低,存款总量增长较低的情况下,业务增长特别是存款增长在收入上体现就十分明显。在当前的考评考核机制下,负面影响较多。有员工说“干好干坏,都不实在。累死累活,不如挪窝。”由此可见,业务量考核,人均存款指标和利润指标等完成情况不一定能成正比。如何对人多、面广、盘子大的大型网点进行科学、全面、合理的考评考核,应该引起重视。

三是个人有专岗,专岗有专责,对基层支行和网点的考核指标是全方位,多方面的,缺一不可的。做好本职工作,完成自身任务能否体现在薪酬上还存在疑问。部分员工提出,目前,考核考评注重人均指标,但扁平化改革将使一线网点人数普遍增加,使一线网点人均指标完成压力陡增,完成任务指标的困难更大。

四是“锅里”和“碗里”如何平衡。二级分行作为独立核算单位,在完成利润指标和考核计划的前提下,各支行和网点的考核无可厚非。但如果二级分行没有完成任务指标,不能从上级行的“大锅”里分“一杯羹”,支行和网点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指标,又如何从“锅里”舀得自己的那“一杯羹”?将占100%额度的绩效工资从何而来?能否得全?

三、员工薪酬问题

调低基本工资比重,直至取消基本工资,对员工生活温饱产生消极影响,员工感到生活没有保障,甚至是人人自危,特别是对于任务完成进度较慢的网点影响更为明显。以今年7月份为例,××支行正式员工129人,发放基本工资90257.2元,人均基本工资699.66元,扣除住房公积金等各种代扣款项,实际发放到员工的25030.78元,人均194.04元,其中,100元—300元的76人,占58.9%,100元以下的29人,占22.59%,工资表显赤字的6人,占4.7%。全行员工月工资总额较去年普遍下降600元左右。我行××分理处,是一个存款余额超亿元的大型网点,现有员工7人,二季度柜日均业务量252笔,但人均绩效工资仅54.6元,扣除相关代扣款项后,人均实得月工资总额仅为573.23元,另一个特大型网点××支行(二级支行),现有员工40人,是本市公认的金融超市、“旗舰店”,存贷款总额达到13亿元,占据南充市分行的“半壁江山”。个金专业柜日均业务量达到320笔,日均现金收付量达1100万元以上,但二季度人均绩效工资仅480元,扣除相关代扣款项后,实际月工资总额591.97元。明年,这部分大型网点的业务发展情况如果没有很大起色和转变,数十元乃至300-400元的考核工资将是其每月的全部收入,扣除相关扣款,更多员工工资只能现“赤字”,如何养家糊口?我行许多员工配偶下岗或属于单亲家庭,一人需要负担3—6人的生活开支,许多员工已经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如果取消基础工资的保障,毋庸讳言,我行将会产生一批正常工作的“城市贫民”。对于稳定员工思想,提升业务发展士气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现在,为弥补家用,已经有部分员工为生活所迫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甚至第三职业,为区区数百元去值班熬通宵,哪里有精力从事本职工作?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势必将造成安全和事故隐患。部分员工因付不起医药费,有病不敢治疗,因交不起学费,被子女学校屡次三番催缴,甚至连水电费用和电话费用也只能拖欠,家庭矛盾日益激化。有员工父母担心孩子思想经受不起压力,每天上班时间到网点坐守。许多员工提出,当前,生活水平提高,物价水平升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升到1500元,而我行员工工资不升反降,甚至出现负数,是合理现象吗?满时段、满负荷地工作,由于经营费用无法保证,许多中层干部和客户经理为维持营销和正常运转,自己掏钱垫付营销费用,业务费用和出差费用,实在困难就透支信用卡保营销、保运转,至8月末,支行中层干部和相关人员垫支各种费用少则上千,多则逾万,许多员工不仅兢兢业业地工作,还主动自掏腰包维系客户关系,他们希望工行发展,希望“锅里”满满,但是,到头来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让人如何安心本职工作?改革增效,不应该剥夺员工基本的生活权利,建立在牺牲员工基本的个人利益基础上,而是应该切实体现以人为本,让员工享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做好本职工作能够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做好应做的,拿到应得的,创造超额的。在社会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在工行股份制改革中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职业稳定问题

第2篇

统观深圳市工商银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近期开展消费信贷的状况,具有以下特点:(l)以住房为主的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早并不断完善,其他业务正逐步展开;(2)总的讲消费信贷业务虽有进展,但量小,拓展狭窄;(3)各行依据扩大内需的要求,均在加紧设计新品种,制订新制度、新办法,随之银行之间也进人了一个新的竞争阶段。

(一)当前开展消费信贷的难点

1.各层次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深圳市的人均收人水平虽然在全国各城市处于前列,但收入的分配差距极大。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具有工作性消费的性质,如买得起私车的人有公车坐,有钱作观光旅游的人往往有机会作商务旅游等;中等收人阶层是最具消费信贷潜力的消费者,但受公务员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因素影响,未来收入具有不确定性,购买福利房、微利房挖走了一部分收人,一般耐用品购置则无需贷款也能消费,高档消费品如汽车虽然极具吸引力,但养车费使贷款购车者望而却步;而低收入者为了生存和预防动机,极少考虑进行贷款消费。

2.未来预期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尽管银行利率一降再降,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却一增再增,而相反,消费增幅却低谷徘徊。住房改革、教育收费制度即将实行,都增加了人们的支出预期,再加上物价不断回落,人们买涨不买跌,持币待购,更不会热衷消费贷款。

3.消费者资信度难把握。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即没有对自然人进行身份证明;个人账户、收人来源、个人可支配收人、用于抵押的资产以及信用状况记录等,没有相应的评信制度。我国还没有实行存款实名制。家庭财产登记制、个人财产破产制,更没有个人资信状况适用等级的专业信用认定机构,银行花费大量的时间也很难掌握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在此情况下,消费信贷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4.贷款保证难落实。现阶段尚缺乏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各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减少贷款风险,通常要求对申请人实行担保制度。银行一般不向也不敢向无担保的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很难找到满意和有效的担保形式。

5.资金流动错位。住房、汽车高额消费信贷业务数额大、期限长、客户分散、利率固定,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资金。发达国家一般采用资产证券化来解决流动性问题,对住房金融普遍采取的是抵押资产的证券化。在我国目前信贷资产尚不能实行证券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显然是会受影响的。

6.相关法规不健全。我国关于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担保法》、《票据法》和《贷款通则》等,这些法律法规是针对生产性贷款而立的,针对消费性贷款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所以,在消费信贷回收过程中,一旦出现贷款本息回收困难、涉及到担保保证的履行、抵押物的处理、质押品的拍卖等问题,缺乏强制性的法律保障,实际操作中极为困难。

7.人们陈旧的传统观念。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人们的消费观念。勤俭持家,量人为出,不可“寅吃卯粮”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当大多数人逐步摆脱植根于国人心中的传统消费观念时,消费信贷才能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

开办住房按揭业务中的一些问题:(l)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楼市交易清淡。近几年深圳市商品房市场一直处于疲软状态,但新楼盘仍不断推出,房屋空置呈逐年递增态势,价格却始终在高位运行。从统计数据上看,深圳居民的储蓄存款持续增长,显然形成强有力的住房消费有效需求,价格与供求关系发生严重的背驰,说明广大市民住房商品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并未形成气候。在这种条件下,加大力度开办大量的楼宇按揭业务,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大。(2)国家对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宏观调控薄弱。从近几年深圳房地产开发市场来看,豪华住宅、别墅、高层复式楼盘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普通住宅楼盘相对较少,房地产信贷资金的配置并不合理,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3)住房按揭业务抵押物处理困难。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和社会环境,按揭申请一旦违约,处理抵押物将成为银行非常棘手的事情。如果违约人与银行合作,可以通过在房地产中介机构挂牌销售和转接形式解决,但目前违约人往往不愿采取以上方式,只有通过法院裁定后进行拍卖,以此种方式处理,时间长、拍卖费昂贵、透明度低,银行费时费力,还可能达不到保全资产的目的。(4)房屋产权交易缺乏渠道。在办理按揭业务中,个别银行遇到开发商在没有缴清地价款的情况下,国土局颁发了预售许可证,销售的住房不能办理房地产证,致使银行不能有效行使抵押权。一般银行在办理二手楼按揭中,也寻找不到一个正常的渠道来进行交易房屋的产权查询,给工作带来很多困难。(5)业主个人收人的调查操作难度较大。第一还款来源是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根本。但在楼宇按揭业务的实际操作中,因目前还没有推出个人资信评估体系,信贷人员很难准确地了解按揭申请人的实际收入,单位出具的收人证明常常大大背离行业的平均水平,使银行无法认定其真实性。(6)不法开发商试图利用虚假按揭套取银行资金,造成银行信贷资产潜在风险。(7)房屋按揭利率偏低,影响了银行开办业务的积极性。人行进一步降息后,楼宇按揭利率低于(至多等同于)同期限档次贷款利率,由于楼宇按揭业务繁琐,牵制了信贷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又不允许银行收取合理费用,基层行出于自身考虑,开办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第3篇

一、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进口价格,而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仍在不断上升。其中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攀升,特别是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大多数地区均面临农村劳动力高龄化、务农劳动力面临“断代之忧”。以前是农忙才缺工,现在是一年四季都缺工。年轻农民都外出打工,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农村务农的大多都是6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尚未培育成熟、壮大,务农劳力萎缩的问题却已摆在面前。二是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地减水缺的局面仍将持续。过去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受损,水质污染、用水浪费、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三是目前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二、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一)打政策“组合拳”,确保“大粮仓”丰产增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1.全力扶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政策优势,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加大全方位支持力度,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积极扶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农业发展要靠科技,发展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均需要资金。我行可以加大对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扶持力度。

(二)大力扶持农村土地整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1.大力扶持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水平。通过实施城乡挂钩规划方案,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使得分散零碎、占地面积大的农村建设用地有所改善,集约和节约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田块将更加成块、成形,农田水利设施也将更加完善,耕地的产出效益将会增加,其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扶持由粗放经营转向可持续的集约化经营上来。

2.加大水利基建投资,大力扶持发展节水农业。集中力量加快建设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等,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扶持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以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其短缺的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大力扶持发展节水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必须帮助农民树立节水理念,助力农民探索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3.扶持农业生态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面临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扶持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搞好这些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保证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福祉。我行要加大扶持农业生态治理。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等进行融资支持。积极扶持林业产业大发展,以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三)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4篇

打造“质监仪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质量监控仪”,就是运用国家法律赋予质监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安全监察、打假治劣等职能,对产品质量实施全面监督、全程控制。“技术推进器”就是运用质监部门特有的标准、计量、认证等技术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质监仪器”不仅是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职能的完整概括,而且对质监履行职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由一般性的产品质量监督,转变为全面监督、全程控制;由被动性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为主动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定位为“质监仪器”,从本质上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要求。

(一)打造“质监仪器”,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打造“质监仪器”,可以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的有效性,促进食品质量的提升,保障食品安全,使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可以进一步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有效性,促进特种设备制造业水平的提升,维护安全发展的局面,使人民群众用得放心;可以进一步提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性,推动名优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提升,使人民群众买得放心。人的上述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更加稳固。

(二)打造“质监仪器”,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打造“质量监控仪”,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全面监督、全程控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打造“技术推进器”,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好的基础上,尽可能快步前进。所以,打造“质监仪器”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落实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的重要抓手。

(三)打造“质监仪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质监仪器”,正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制定企业能耗、水耗、材耗标准,强化生产许可证管理,夯实企业计量工作基础,开展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服务,抓好相关认证,以及扶持发展节能、节水、节材型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免检产品等手段,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环保标准,抓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污水、废气、噪声、尘埃粒子、放射源等环境监测仪器检定项目,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打造“质量监控仪”,必须形成监管落实的工作链条

打造“质量监控仪”,必须着眼于提高“故障”快速检出率和及时处理率,致力于构建一条监管对象落实、监管措施得力、后续监管到位的完整链条。

(一)落实监管对象。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明确监管范围。目前对有些监管对象,尽管国家法律法规有所界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些“模糊地带”。部门在实行监管时往往受利益驱动,或竞相争夺,或互相推诿。为此,要认真研究法律法规,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尽可能明确质监部门的监管范围和对象,落实监管责任,努力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另一方面,要延伸触角,确保监管到位。对法律法规明确的质监部门监管对象,特别是对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监管对象,要落实区域监管,强化监管力度,保证全面覆盖。

(二)强化监管措施。质监部门的监管措施主要有行政许可、监督抽查和实施处罚等三种手段。打造“质量监控仪”,重点是提高这三种手段运用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一是提高行政许可的规范性,用好事前控制手段。严格实行“三分离四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三分离”就是行政受理、技术审查和监督管理分离,构成一个既分段实施、又各段衔接,既互相制约、又相互依靠的受理、审查、监管的封闭模式。“四严格”即受理严格、审查严格、检验严格、监管严格。二是提高监督抽查科学性,用好事中控制手段。对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一律不得随意抽查;对一些在监管过程中,发现明显问题的产品,要按照规定实施监督抽查;其他一些属于监督抽查范围的产品和企业,要实行随机抽样,避免主观随意,从而提高监督抽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保证执法公正性,用好事后控制手段。要更新行政执法理念,优化行政执法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执法效果。推行阳光执法,把质监案审现场向社会各界开放,整个案审过程邀请社会人员旁听,做到案件内容、审理程序、处罚依据、处罚结果等全部公开。一些重要案件的审理可以邀请人大、纪检、司法、新闻媒体参加,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执法公正。

(三)加强后续监管。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的证后监管。针对一些企业获证后放松质量管理、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建立健全生产许可证后监管制度,对企业实行日常巡查、监督抽查、定期监督检验、强制检验、年度自查报告、换证复查、企业整改回访等措施,确保证后监管到位。另一方面,加大执法检查后处理力度。严格执行监督检查通报制度,对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实行曝光、处罚、责令整改、召回产品等措施,提高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全面推行稽查建议书制度,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后提出整改意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整改,切实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打造“技术推进器”,必须形成多环衔接的有机体系

技术推进器犹如汽车发动机的“增压装置”,一旦拥有,动力大增。打造“技术推进器”,必须做到“五要”,即目标定位要高、选择路径要准、实施力度要大、推进速度要快、运行效果要好。

(一)目标定位要高。目标高、压力大,可以激发进取意识,增强推进动力。调高目标,关键要有全局意识和世界眼光。一方面,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坐标系,不断扩大质监工作与地方发展的结合点,做到主动介入、深度融入,全心服务、全力支持,力争在地方政府各部门中率先。另一方面,要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最新发展为参照系,找准“质监仪器”动力缺失的薄弱点,集世界之长、创全国之新,集全国之长、创区域之新,力争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内领先。

(二)选择路径要准。提升动力的关键是优化路径,优化路径的关键是发挥优势,重点突破,联动推进,整体提升。要充分利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特有的行政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增加名牌产品总量,丰富名牌产品内涵,扩大名牌产品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精心实施国家免检产品制度,鼓励企业提高管理和科技水平,推动产品质量稳定提升,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引导企业把地方特色产品进一步做专、做特、做优、做大,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概言之,就是要通过上述三项扶优扶强措施,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引导消费、拉动内需、推动出口,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要充分利用质监部门丰富的技术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化检验机构内部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内部活力,将技术机构服务做精;抓住国家鼓励、地方支持的契机,以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和技术发展为重点,将技术机构个体做优;按照统筹规划、优势互补、适应市场的要求,加快技术机构的整合,将技术机构整体做强。通过打造高水平的质量检验、计量检测、特种设备检验、标准情报信息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实施力度要大。要巧借外力。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出台鼓励名牌争创、支持技术机构发展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质检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为打造技术推进器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加强横向联系,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为打造技术推进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质检人才库,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专家的联系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智力资源,为打造技术推进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用足内力。整合质监部门内部的技术资源,形成合力,开展系列化、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深入企业,解剖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为企业开展专业化、特色化的个。

(四)推进速度要快。一是推行限时办结。按照“承诺制度”办事,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实行流程再造。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改革行政审批方式,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三是精简审批事项。加强法律法规研究,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事项。四是加强技术开发。重点抓好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五)运行效果要好。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对“技术推进器”的动力进行评估,如对名牌、计量工作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评估,找出影响“技术推进器”动力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

打造“质监仪器”,必须在提高灵敏度、精密度、可靠度和使用率上下功夫

(一)加快金质工程建设,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建立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内部事务管理、辅助决策等四个综合信息系统,提高质监仪器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流程再造、信息共享,增强各项业务处理的关联能力,提高办公效率;建立业务管理系统,通过建设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计量管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稽查管理、计划管理等子系统,推行网上审批,实行相关业务工作的实时监控;建立内部事务管理系统,通过建设计划财务、人事管理等综合电子管理系统,保障内部管理的协调统一;建立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对业务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和整理,对质量状况进行宏观分析,辅助政府实施科学决策。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仪器的精密度。人才是“质监仪器”的关键部位,直接关系仪器的精密度。要着重抓好

公务员队伍、执法队伍和检验检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质监铁军。要重点加强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建设一支纪律过硬、素质优良、法制观念强、群众信得过的公务员队伍;要重点加强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执法队伍依法办案水平;要重点加强检验检测队伍的业务建设,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技术服务水平。

第5篇

一、稽核工作采取的手段以及稽核出来的问题

(一)稽核工作采取的措施

总行根据业务需要从2013年4月正式上线设置了稽核异动流水,审计信息预警对65项业务进行了实时监测,我支行日均稽核监测数据有1000余条。从疑点交易业务资金流、疑点交易柜员办理业务、疑点账户时期发生情况等多角度、多层面地展开稽核监测信息排查,以排查信息为切入点,深究疑点信息的关联线索,甄别问题的特征,排查风险隐患,进一步发现需关注的交易和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针对疑点数据,稽核人员充分利用系统自身提供的要素,向分理处下达了协查通知,对没有问题的数据进行了排除,对有疑点数据结合相关佐证资料进一步认真核查,及时对违规责任人进行处罚。该系统的上线梳理了核查顺序,要求稽核监测人员对照相关内容要点,逐项排查分析,保证将总行营运稽核系统吃透用好。

从跟踪资金流的角度,发现存在客户以贷还贷(包含还息)、同一账户当日内多笔取现、柜员自办业务等相关违规行为XX笔,金额XXX元。

(二)稽核工作取得的成效

截止2013年10月,合川支行稽核部针对82个分理处的会计结算、安全保卫、中间业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开展了序时检查,抽查业务25219笔,金额460134.4万元,其中发现问题651笔,金额17090.69万元,通过现在座谈,讨论学习的方式现场整改370笔,金额11798.1万元;对47个机构进行了ATM机专项审计,抽样2110笔,金额17308.58万元,发现问题86笔,金额6.57万元,现场整改37笔,金额1.22万元;对34个机构进行了授信业务专项审计,抽样780笔,金额21704.4万元,发现问题12笔,金额30万元,现场整改8笔,金额19万元;对肖家、坝子、福寿进行了内控特别帮扶,通过现场检查,现场培训的方式提升了分理处人员的内控水平,从第二次检查效果来看,相比第一次检查出现的问题明显减少,员工合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初步达到了内控帮扶的目的;对下什字、三汇分理处进行了特别检查,特别稽核检查区别于日常的稽核监测工作,主要是针对稽核监测的屡查屡犯问题、业务盲点等较为严重问题,按照一定时段、扩大稽核范围、或根据管理内控形势增加新的监测点,对一些需要长抓不懈的常规性问题,开展动态的、突击性的稽核,达到对日常稽核监测工作有效的补充。

二、内控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银行会计业务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对内部会计控制不断提出挑战。而建立和实施一套科学完备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一项内容庞大、难点众多的系统工程,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纵观合川支行内部控制的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内控意识淡薄,没有处理好业务发展与会计内控间的关系

分理处对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模糊,存在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现象,淡漠了内部控制对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在工作中,业务与内控的岗位取舍时往往牺牲内控岗位,在业务人员紧缺时,时常压缩内控人员,长此以往影响了内控队伍的力量,还给业务经营带来隐患。

(二)员工素质低下及责任心的缺乏,合规意识不高。

内控制度有效发挥控制作用,关键取决于执行控制的主体,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起重要作用,业务操作人员感情代替规章,或制度观念淡薄,对执行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疏于内控,违章操作,违反程序办理业务,形成事故隐患和案件发生;新进员工由于对内控制度认识上陌生,在办理业务中致使内部控制出现漏洞,违章问题屡有发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基本控制制度在事实上被省略、被扭曲,其中主要表现为由于各机构人员流动性大、岗位交流频繁、新进行员工多,尤其是一线员工最为突出,以及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使整改工作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难点:一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已经发生,无法挽回,无法整改到位;二是屡查屡犯的问题,难于整改到位,因人员变动频繁,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在同一网点不可能只出现一次,使得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根除;三是存在只就单个问题进行的现象,无论是责任单位还是员工,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吸取教训的较少。

三、完善我行内控体系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是前提

要完善我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离不开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我行2013年初重新修订了《农村商业银行合川支行内控评价考核办法》,通过现场评价与组织评审相结合,把内控管理与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各分理处保障指标考核,与员工绩效挂钩,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内部控制措施有效落实;于今年3月,行成立了由支行行长为组长的“合规文化年”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一、二级分理处主任、主办信贷、主办会计、支行部室正、副经理参加的“合规文化年”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开展了不合规行为的全面自查,对自查出的问题签订了整改承诺书,现该活动正在继续进行中。这对强化各机构的内控意识,培育全行内控文化,将发挥重要的动员和普及作用,为内部控制稽核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找准问题是基础

完善内控体系要求我行的工作人员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转变稽核观念;规范检查方法。

1.转变稽核观念。由合规性复核向风险性稽核转轨,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成线索而不是结论,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三查”:即一查风险,为被查机构示警排雷;二查成因,堵塞管理上的漏洞;三查尽职,错是人犯的,改也要靠人,对事不对人,整改难以落到实处。在对个人的问责过程中,应坚持审慎的区别对待。个人违规的原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竞争所迫”,或是因妥协于客户的非理性需求,或是因从众于同业的不正当竞争,解决的办法是引导积极的金融创新;第二种是“政策所制”,主要是因内外部管理失当,解决的办法是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修订政策与市场间的“不符点”,提高政策的适宜性;第三种是“认识所限”,当事人业务能力不足或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解决的办法是加强业务培训或进行岗位调整;第四种是“私欲所驱”,个人不作为或胡作为。这种行为是稽核监督与纠正的重点,要坚决予以查处。

2.规范检查方法,使其标准化、模板化、程序化。在内控检查中,制定统一的检查方案。将内控政策表格化,明确列示内控点、内控要求、内控措施、以及内控自查和整改情况,既易于检查人员统一检查标准,又易于被查机构加强内控建设和整改;既能全面系统反映被查机构的内控现状,又能连续动态地反映其内控整改的效果。

(三)落实整改是关键

1.提升条线案防管控能力,促进问题及时整改。按照总行2013年案件风险滚动排查实施方案,支行对案防及内控管理按业务条线进行了细化和分解,通过制订各条线排查方案和现场排查,加强了操作风险管控,建立了案防长效机制。

2.落实了定期通报制度,促进问题及时整改。通过稽核部门按月召开的工作分析会,各稽核小组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汇总,并通过支行办公会及时向领导进行了汇报,提出了处罚建议,对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向分理处发出了情况通报或风险提示,使支行领导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基层分理处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点,为领导决策和各业务条线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及时通报和处理,对其它分理处和员工也起到了很好的警戒震慑的作用,使审计目的得到了有效体现。

3.坚持现场检查与现场培训相结合,促进问题及时整改。要求支行在各类检查管理过程中,均要以现场翻文件、查依据、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等形式提出合规操作意见及整改建议,向有检查就有交流,有交流就有提高的新模式较变。通过沟通交流中,,得到理解和支持,真正意义上实现转变思想,自觉树立合规意识,自觉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以提升检查结果的效用。

3.强化非现场监控,促进问题及时整改。今年初设置了兼职非现场监控岗,结合异动流水和审计预警信息数据,对辖内各营业机构重点柜员、重点环节、重要岗位、重点业务和重点时段的监控录像资料进行了回放抽查,填补了现场检查间隔期间的风险监控空白,有效发挥了实时监督的威慑作用。

4.增强违规人员合规意识,促进问题及时整改。为强化警示教育和提高整改效果,截止10月底我支行组织违规人员召开了4批集中座谈和现场培训会,通过现场内控知识测试,违规人员对违规事实及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整改措施和现场学习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违规人员和分理处管理人员对内控管理的认识,为提高整改效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5.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促进问题及时整改。截止目前已对违规责任人纪律处分1人,经济处罚141人次,处罚金额35.9万元。

(三)连续整改是主题

保持整改的连续性是内控整改中最重要、但又最不容易坚持的环节。在具体整改过程中,很多问题特别是操作性问题都有“易犯、易改、难断根”的特点,必须持续关注,才能使整改更深入,成果更巩固。

1.注重时间的连续性。主要把握好两个要点:一是检查的时点要头尾相接,不留空白;二是检查的内容要交叉覆盖,滚动复核。

2.注重内容的连续性。稽核部门在制定稽核方案时,可根据历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结果,有针对性地确定专业延伸重点,以查找内控薄弱环节,揭示突出风险。这样一是可以增强检查的专业性质量,二是便于集中发现和控制专业性风险,三是可以保持对被查机构的持续监督。

第6篇

目前人民银行的财务指标给县支行压缩比往年有所下降,只够发工资,其他支出都很有限,而当前物价上涨,在尽可量节约的情况下,一些必要的开支也在水涨船高,例如水费、电费、电话费等也占据财务指标一定的比例。

一、人民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社会在不断发展,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精细化管理已经人民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财务是人民银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加强财务精细化的管理,可提升人民银行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人民银行各领导干部正确地把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提高市场应变能力,规划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赚到可以赚到的每一分钱。在财务精细化管理中,首先是全面管理的概念。财务精细化管理体现在人民银行的各个方面,在资产、财务、成本、收入等方面体现精细化,改进财务管理,实行全账户核批分行费用指标的预算管理模式,开展县支行费用报账制试点。对中心支行以上的机构实行财权与事权相分离的管理办法,集中财务核算,加强费用支出的控制和监督。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原来分散核算的方式,运用网络技术在137个地市中心支行推广运行会计核算“四集中”系统。积极配合支付系统建设,研究开发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

完善会计规章制度。制订适用于各银行机构的《银行会计基本规范指导意见》、《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办法》等内部会计规章制度。

第二其次全员管理的概念。精细化应体现在每个财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中,并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来组织、实施人民银行的财务活动,其中涉及岗位职能的定量化、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工作效果的最佳化。为推进增收节支工作,人民银行制定了成本控制的制度,如水电、物业、车辆、招待、会议等费用的管理办法,开展节能节支活动,把节约意识教育贯穿于职工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在全局树立了人人崇尚节约、人人做到节约的良好氛围。同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确保营销人员、二类网点人员,严格控制管理人员,严格控制内部处理、辅助岗位人员,实行饱和工时管理。

第三是过程管理的概念。“精细”两个字体现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疏忽,应该做到环环紧扣、道道把关。人民银行严格地执行成本预算管理,并建立了成本费用的日常监控机制,对各单位成本费用实行动态管理,一旦发现异常即下发支出预警通知单。

二、人民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首先全面地提升了管理和质量,在服务质量、工作流程、资金安排上,都有据可循,完善了管理中的许多细节,在财务管理上,对资金的规划、使用和运用上,都有了合理地安排,健全了财务制度,对于财务队伍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素质建设,分期举办的中心支行以上机构主管会计行长培训班和中心支行会计业务骨干培训班及会计管理人员参加的“中央银行会计与风险管理”研讨班,使会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人民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

还没有建立相关的部门对预算和支出进行标准的预算定额,专项资金使用项目还没有完整的评估机制,人民银行集中收付的部门预算不够明晰,因为财务精细化管理受环境的制约及人为的因素,在全过程中会出现控制不严、制度执行不严的情况,受原有思想的影响,态度上不认真。还有,人民银行总行给县支行财务指标压缩较往年有所下降,把给的款项仅够工资的发放,其他方面的支出就变得很有限,例如水费、电费和电话费因物价上涨而水涨船高,这样就所剩无几。

2建议

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进一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把会计工作作为加强县支行建设、推动全辖整体工作上台阶的重要着力点,列入重要议事议程。要整合会计、国库、事后监督、营业等部门的监督检查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开展会计监督检查,做到检查信息共享、检查资源共用。要继续推进会计人员的横向与纵向交流,促进县支行会计管理水平共同提高。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把预算编制好、分配好、执行好。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做好“节流”和“挖潜”的文章。要巩固专项治理成果,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加强管理,规范行为,进一步履行好会计财务各项工作职责。要以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为契机,认真落实基建管理责任制,加大项目监督管理力度。要推广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网络版),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要规范集中采购行为,提高集中采购透明度。

倡导持之以恒,反对虎头蛇尾,前功尽弃;贵在落实,反对搞花架子,要反复研究,不断改进,逐步深入;求真务实,反对弄虚作假,否则只能是自欺欺人,酿成苦果。

第7篇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思想。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主导力量的商业银行,如何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不仅事关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大计,而且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在商业银行的正确运用,从宏观上讲,体现在妥善处理好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不断增强对经济发展规律和金融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促进经济稳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微观上看,落实在统筹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关系,不断深化对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改善增长质量,提高经营效益,加快有效发展。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点在于加快有效发展。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增长=发展”的评价标准在金融领域大行其道,商业银行存在强烈的总量偏好,片面追求上速度、上规模,过分强调资产负债规模或存贷款等业务指标的高增长速度,走的是一条“重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的发展之路,其结果是我们在为某些总量指标的快速增长而陶醉和欣喜时,亦不得不接受结构失衡带来的负面后果。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必须把加快有效发展作为出发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克服“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结构、质量和效益上,策动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套马车”并驾齐驱。一是把握好“进”和“退”的关系,改善资产业务质量。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在“进”的问题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年在充分调研和信息归集的基础上,提出年度信贷资产调整优化计划,明确指标比率控制要求,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优化的行业导向意见,明确区分鼓励类行业、审慎类行业、限制类行业和禁止类行业,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措施。另外,在进行资产营销时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大客户并不等于好客户;上市公司并非都是优质客户;有抵押的项目并非没有风险。在“退”的问题上,深刻汲取产生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并制定落实退出策略,对信贷资产存量中那些夕阳行业和前景暗淡的企业,应根据行业分析结果,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客户进行分类,确定拟压缩、淘汰的客户名单,根据名单逐个制订主动压缩退出计划,定项目、定金额、定时间、定责任人、定措施,在确保风险不扩大的前提下,寻求有利时机对这部分项目进行主动性的压缩退出。二是处理好“被动”和“主动”的关系,优化负债业务结构。在商业银行的各项负债中,存款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被动型负债,也是负债总量平衡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结构失衡的情况比较严重,表现在高成本的定期储蓄占比居高不下,低成本的对公存款却一直是弱项;本币存款规模扩张较快,而外币存款却一直“发育不良”;负债业务的发展与资产业务的发展失衡,资产负债比例很不协调,存贷比不能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同时,在负债业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息揽存和月末、季末、年末搞突击,冲时点,拉临时存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效益的正常实现。基于此,要实现负债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通过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开办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业务等方式,扩大存款来源、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使负债和相应的资产相匹配。三是解决好“新业务”和“老产品”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范围狭窄,发展不均衡,利润贡献率低,与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差距十分巨大。

“在收入构成上,目前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11%,中间业务占比6%左右,而国外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占30%以上,有的达到70-80%。”②加快中间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把中间业务摆到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效益为目标,彻底摒弃不计成本盲目拓展那些低效、无效的中间业务的错误做法。一方面对现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进行清理,对那些低效益、工作量大、消耗资源多的“老产品”要及时取消、停办或加以必要的完善;另一方面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深入研究中间业务品种所依托的消费群,细分客户市场,确定合理价格,大力拓展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新业务”,着力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和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比重。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基本点在于强化风险管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自其产生之日,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把握风险的客观规律,强化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正确运用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最为缺乏的不在金融资源方面,而是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这个环节上,风险管理理念、体制、制度、技术和人员等多方面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须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

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二是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是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包括不同业务、品种和地区的差别化管理。四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采取差别授权的方式。五是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在商业银行内部彻底实现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在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通过“窗口”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落脚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又不否认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马克思曾经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商业银行,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始终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动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人是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得以最终实现的主导因素。一个持续成功的商业银行,只有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充分肯定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从现阶段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围绕有利于增进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来选择发展的内容和道路,在推进发展的措施上体现人性,考虑人情,尊重人权,做到以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整个组织的协调持续发展,才能打造百年基业,办成百年老店。二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强化商业银行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的观点,“管理就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活动,合理配置和优化运用各种资源,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的工作环境”。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要把我国的商业银行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强化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实现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一方面,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人的发展为基石,以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充分认识、掌握人的实质,了解人的需要、思想、心理和行为,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协调。另一方面,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个性发展和权变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约束机制建设,用一套好的制度、机制保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形成的团队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是企业员工的共有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外在的表现形式。

卓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生生不息的物质和精神支柱。对任何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银行而言,只有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卓越的企业文化,把员工的全面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商业银行先进的价值观念和美好的发展未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动力,让员工在顺境时有效掌握机会创新发展,在逆境时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卓越的企业文化不仅在于凝聚人,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塑造人,商业银行只有立足于通过完善教育、培训、激励等机制,来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员工的主体意识,使广大员工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企业的奋斗目标中去,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第8篇

关键词:银行业;风险;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7-0010-03

一、天津银行业风险的特点及表现

(一)信贷管理工作仍比较粗放

一是贷前调查与审查不够审慎。部分银行对企业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关注不够,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了解得不深不透,加之信用等级评定存在一定随意性,出现业务需求“倒逼”评级结果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信贷客户的细分以及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部分银行片面强调贷款抵押担保,不注重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和监控,不利于对贷款风险的控制。

二是贷后监控不到位。根据目前实贷实存的贷款支付方法,银行审批后将信贷资金转入贷款企业相关账户内由企业使用,银行进行相应的贷后跟踪。由于企业账户内资金周转频繁、流向复杂,加上银行科学管理的手段和技术仍不到位,难以监测企业每笔资金的用途和流向,给企业违规使用信贷资金留下空间。

三是贷款担保管理偏松。部分银行保证贷 款、异地抵押贷款比例较高,对保证人担保能力的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工具,分析过于简单,标准把握偏松,第一还款来源一旦出现问题,执行担保的不确定性较多,对贷款的保障程度偏弱。

(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管理存在较大风险

一是缺乏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的整体把握。目前银行主要通过信贷人员个人掌握的信息和信贷管理系统中的标注,采取手工查检集团关联方,由于信息不完整及系统功能落后,致使一家银行内部不能将集团客户的全部关联企业授信纳入统一管理。二是目前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管理模式,如整体授信、统一使用或分配使用额度以及单独授信, 汇总额度等做法,可能导致超出担保能力对集团客户过度授信,集团客户改变信贷资金用途,集团客户内关联企业大量违规担保如多头担保、重复担保等问题。同时,风险管理手段也不尽完善,银行对集团客户核定最高授信额度时,多数银行只对集团客户的基本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以及偿债能力进行初步的比率分析,缺乏对企业授信额度合理性的深度测算分析。三是银行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目前的征信系统还不能全面覆盖集团客户内所有关联企业的贷款情况,揭示关联企业间的关联系统,使银行在授信时无法掌握准确信息。

(三)高校、公路等项目贷款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2007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高校贷款95亿元,公路贷款215亿元,全部为正常类贷款。但个别高速公路项目由于刚刚运营,尚处于培养阶段,对目前还款造成一定影响。从长期来看,这类贷款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风险不容忽视。一是贷款有效担保不足。目前高校贷款绝大部分是信用贷款,其他抵押、质押和第三方保证方式的贷款比重很小。由于有关法律障碍,高校质押基本是某些收费权(如学生公寓收费权)质押,抵押基本上是某些非公益性资产(如学校商铺)抵押。二是贷款担保主体资格不符合规定。收费公路贷款的借款人均为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许多是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作为担保人甚至直接借款人,担保人资格不符合规定,此类贷款合同及担保合同通常具有法律风险。三是还款来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与学费收入,但全国高校预算内事业费却呈连年下降趋势,学生规模和学费标准也不可能大幅增长,因此部分贷款规模较大的高校还款前景堪忧。公路贷款主要以公路收费权质押作为贷款担保方式,但在许多公路项目建成后,实际收入普遍低于预期,致使贷款偿还困难。

(四)房地产贷款风险值得关注

2007年9月末,全市房地产贷款增加193亿元,同比多增75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4.4%,比去年同期高6个百分点,贷款向房地产集中的态势明显。在目前天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贷款潜在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政策风险。受新“国六条”政策以及人民币贷款利率和房产交易税费提高等影响,以及市场因素造成部分房地产项目整体开发进度和销售进度放缓,有些开发商出现资金断层现象,住房开发贷款质量可能出现下滑。二是虚假按揭贷款已成为个人住房贷款最主要的风险源头。虚假按揭产生的原因有开发商资金短缺、投机客炒作、银行内部管控不严、公贷私放和内外勾结等。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成为个人住房贷款中危害最大并发生频率最高的问题。三是房地产价格波动风险。近年来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如果银行不对借贷条件,如首付款成数、抵押比例加以适当调整,一旦资产价格出现下调,将会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四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封闭监管困难。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常与多家银行业开展业务,一个项目也经常是由多家银行发放贷款,而且无土地抵押,房地产开发贷款专项管理和项目资金封闭运作难以执行,房地产开发企业挪用贷款风险较大。五是美国次债风波再次提醒我们,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掩盖了大量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在房价不断上升的环境下,银行要高度关注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五)票据业务合规风险比较突出

目前银行票据业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风险:一是变造和伪造票据的风险。犯罪呈现“高智能的团伙犯罪”的特点,如果银行在审核方面不严格,犯罪嫌疑人很容易得手。二是对承兑汇票业务贸易背景的审查不严格,导致商品交易合同与增值税发票所反映的资金流向相反等,三是票据利率风险。由于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票据融资市场利率快速上升。如2007年1月份贴现平均利率为3.29%,到6月末,平均利率已经升至4.5%,如卖出票据就会形成利率倒挂风险。

(六)新型业务的风险逐步显现

1.存单仓单质押业务。一是对存单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缺乏调查分析,可能面临法律风险。二是通过不规范业务,将对公客户资金转为储蓄,并以储蓄存单质押办理对公贷款,实现对公存款向储蓄存款的转移。有的银行把存单质押贷款质押率定为100%,不符合银监会90%质押率的规定。三是仓储监管单位参差不齐,行业经验缺乏,管理不规范,对质押物的监管不到位。

2.理财业务。银行部分理财产品借道信托计划投资于资本市场,其资金运用的合规性问题值得关注。随着挂钩股票、基金、债券等理财产品的增多,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价格变动对理财产品的冲击加大,理财产品面临更多市场风险。同时,受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发展制约,银行投资渠道仍显不足,人民币理财产品结构仍较为单一,而外资银行凭借其在理财业务上的创新能力和更个性化服务将给中资银行带来较大冲击。由于对投资者的宣传教育和风险提示不足,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投诉引发的银行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不断加大。

3.网上银行业务。一是外部欺诈风险。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窃取客户账户、密码等信息,盗取客户资金。二是网上银行业务虚假交易。有些银行为完成网上银行交易额考核指标弄虚作假,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无实际交易背景的资金划转,虚增了大量网上银行交易额,容易诱发金融风险。三是法律风险。网上银行业务涉及金融巨大,法律关系复杂,涉及众多当事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不健全,其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均有待加强,一旦发生信息泄密和客户资金盗用问题,无论是客户还是银行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都面临举证困难的窘境。

4.银行卡业务。一是银行卡发卡业务未严格执行资信审批程序,未对申请人进行详细的资信调查。二是银行卡发卡业务未严格遵守授信额度管理制度,不遵循审慎原则评估各类银行卡的授信额度。三是银行卡发卡业务忽视合规性管理,不认真审核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资料,不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四是银行未采取有效措施密切监测和防范银行卡欺诈交易,致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资料或冒用他人名义申办大量银行卡获取较高的信用额度,直接透支取现或消费,或利用虚假名义申请POS机具集中套取现金。

(七)市场风险不断加大

一是在现有市场条件下,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汇率变动,增加了银行防范汇率风险的难度。汇率风险影响到银行的当期损益并引起资本充足率的波动。客户特别是出口型企业的汇率风险对银行的潜在影响也将逐步显现。二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银行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银行还不能做到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利差敏感性缺口和持久期缺口等静态、动态分析和管理,缺少风险管理与成本核算的经验、人才储备和IT支持。三是法人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缺陷。尚未建立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还有待加强。

(八)由不规范竞争引发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减弱了银行市场议价能力。如有的银行合同利率下浮的贷款比重偏高,直接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也不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二是降低了授信准入条件。有的银行为满足客户需要,竞相降低授信准入条件或采取其他变通方式。三是客户资源个人化的不正常现象愈演愈烈。有的银行中层管理人员以拥有客户资源在行际间频繁流动,不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人才队伍,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道德风险。

二、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审慎经营和科学发展的理念

各银行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合规审慎的经营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要进一步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深化改革创新,加强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的培育建设,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要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风险管理,在授信管理上要全面体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对高校、收费公路等已经出现风险的贷款要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住房消费贷款和商业用房购房贷款的管理。

(二)坚持不懈抓好不良贷款双降工作

各银行要抓好坏账核销工作,各法人机构要加强贷款管理,加大坏账核销;各分行要摸清不良贷款底数,积极向总行申请核呆指标。要按照“账销、案存、权在”的原则,做好不良贷款的盘活和清收工作,确保不良贷款持续“双降”。对大额不良贷款要实行精细化监管,逐户跟踪,持续监测大额不良贷款变化、清收处置、资产保全等情况,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制定风险化解计划和清收处置方案。

(三)加强内控执行力和合规文化建设

各银行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把加强内控执行力作为防范银行风险的重要工作措施。要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再评价,让规章制度覆盖可能出现的风险,把规章制度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岗位。要跟踪检查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建立完善内控执行力的考核评价机制,把内控执行力作为经营考核的重要内容。

深入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合规管理制度和配套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合规绩效考核、合规问责、诚信举报三项基本制度。要切实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从高管层做起,把合规管理作为银行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和风险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

(四)积极推进发展模式转型

一是要继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不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不断扩大中间业务规模和中间业务收入份额。二是大力开展中小企业贷款。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六项机制”建设,加强信贷品种和服务创新。三是要做好机制创新。要加快内部流程的改造进程,实现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管理,前台销售、研发和定价、后台管理的紧密配合、有机协作。法人银行还要做好会计系统支持和相应IT信息科技的支持。五是天津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等法人机构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六是要抓好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工作。对创新成果和相关的员工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和激励。要建立有特色的金融企业文化,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减少人员在银行间的不正常流动。

(五)进一步提高监管有效性

一是结合银监会对监管法规的全面清理修订,指导督促各银行准确掌握监管制度的变化给日常经营带来的影响,认真做好新监管规章制度在各银行的落实。二是发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互动作用。结合“银行业非现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的数据和指标信息, 积累全面非现场监管数据库,随时将有关异常变动信息反馈给现场检查监管组,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现场检查,全面提升非现场监测分析的深度和对现场检查的指导作用。三是实施“高风险严监管、低风险宽监管”的差别化监管政策。根据被监管银行的主要风险,确定不同的现场检点。四是建立监管协调工作机制。对涉及多家银行的集团客户贷款、大额不良贷款,成立跨部门的监管小组,摸清贷款的风险情况,采取联合检查办公的方式,实现对风险的全面覆盖。

第9篇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思想。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主导力量的商业银行,如何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不仅事关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大计,而且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在商业银行的正确运用,从宏观上讲,体现在妥善处理好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不断增强对经济发展规律和金融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促进经济稳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微观上看,落实在统筹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关系,不断深化对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改善增长质量,提高经营效益,加快有效发展。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点在于加快有效发展。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增长=发展”的评价标准在金融领域大行其道,商业银行存在强烈的总量偏好,片面追求上速度、上规模,过分强调资产负债规模或存贷款等业务指标的高增长速度,走的是一条“重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的发展之路,其结果是我们在为某些总量指标的快速增长而陶醉和欣喜时,亦不得不接受结构失衡带来的负面后果。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必须把加快有效发展作为出发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克服“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结构、质量和效益上,策动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套马车”并驾齐驱。一是把握好“进”和“退”的关系,改善资产业务质量。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在“进”的问题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年在充分调研和信息归集的基础上,提出年度信贷资产调整优化计划,明确指标比率控制要求,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优化的行业导向意见,明确区分鼓励类行业、审慎类行业、限制类行业和禁止类行业,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措施。另外,在进行资产营销时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大客户并不等于好客户;上市公司并非都是优质客户;有抵押的项目并非没有风险。在“退”的问题上,深刻汲取产生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并制定落实退出策略,对信贷资产存量中那些夕阳行业和前景暗淡的企业,应根据行业分析结果,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客户进行分类,确定拟压缩、淘汰的客户名单,根据名单逐个制订主动压缩退出计划,定项目、定金额、定时间、定责任人、定措施,在确保风险不扩大的前提下,寻求有利时机对这部分项目进行主动性的压缩退出。二是处理好“被动”和“主动”的关系,优化负债业务结构。在商业银行的各项负债中,存款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被动型负债,也是负债总量平衡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结构失衡的情况比较严重,表现在高成本的定期储蓄占比居高不下,低成本的对公存款却一直是弱项;本币存款规模扩张较快,而外币存款却一直“发育不良”;负债业务的发展与资产业务的发展失衡,资产负债比例很不协调,存贷比不能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同时,在负债业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息揽存和月末、季末、年末搞突击,冲时点,拉临时存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效益的正常实现。基于此,要实现负债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通过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开办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业务等方式,扩大存款来源、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使负债和相应的资产相匹配。三是解决好“新业务”和“老产品”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范围狭窄,发展不均衡,利润贡献率低,与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差距十分巨大。

“在收入构成上,目前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11%,中间业务占比6%左右,而国外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占30%以上,有的达到70-80%。”②加快中间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把中间业务摆到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效益为目标,彻底摒弃不计成本盲目拓展那些低效、无效的中间业务的错误做法。一方面对现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进行清理,对那些低效益、工作量大、消耗资源多的“老产品”要及时取消、停办或加以必要的完善;另一方面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深入研究中间业务品种所依托的消费群,细分客户市场,确定合理价格,大力拓展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新业务”,着力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和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比重。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基本点在于强化风险管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自其产生之日,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把握风险的客观规律,强化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正确运用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最为缺乏的不在金融资源方面,而是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这个环节上,风险管理理念、体制、制度、技术和人员等多方面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须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二是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是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包括不同业务、品种和地区的差别化管理。四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采取差别授权的方式。五是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在商业银行内部彻底实现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在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通过“窗口”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落脚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又不否认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马克思曾经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商业银行,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始终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动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人是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得以最终实现的主导因素。一个持续成功的商业银行,只有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充分肯定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从现阶段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围绕有利于增进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来选择发展的内容和道路,在推进发展的措施上体现人性,考虑人情,尊重人权,做到以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整个组织的协调持续发展,才能打造百年基业,办成百年老店。二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强化商业银行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的观点,“管理就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活动,合理配置和优化运用各种资源,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的工作环境”。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要把我国的商业银行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强化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实现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一方面,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人的发展为基石,以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充分认识、掌握人的实质,了解人的需要、思想、心理和行为,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协调。另一方面,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个性发展和权变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约束机制建设,用一套好的制度、机制保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形成的团队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是企业员工的共有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外在的表现形式。

卓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生生不息的物质和精神支柱。对任何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银行而言,只有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卓越的企业文化,把员工的全面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商业银行先进的价值观念和美好的发展未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动力,让员工在顺境时有效掌握机会创新发展,在逆境时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卓越的企业文化不仅在于凝聚人,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塑造人,商业银行只有立足于通过完善教育、培训、激励等机制,来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员工的主体意识,使广大员工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企业的奋斗目标中去,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第10篇

一、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与金融市场较为活跃的发达城市相比较,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品种较单一,但从2011年开始,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扩张速度明显加快,业务品种也明显丰富起来,2012年呈现出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快速增长态势,至2013年6月末,扩张趋势开始逐步放缓。以“同业存放”和“买入返售资产”为例,2011年12月末我省商业银行同业存放余额为743.86亿元,2012年12月末达到1111.8亿元,增长49.46%;2011年12月末“买入返售”余额为393.83亿元,2012年12月末余额达819.19亿元,增长108.01%。目前,我省各家商业银行已开展的同业业务主要有同业存放、存放同业、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信托受益权转让、资产管理计划受益权转让、同业代付、同业偿付、买断式票据转贴现、保险协议存款和购买同业发行的定向理财产品业务等。

表1 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情况表 单位:亿元

近年来,我省以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华夏银行昆明分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以富滇银行、曲靖市商业银行、玉溪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较快,这些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扩张速度较快、业务品种丰富,同业业务已成为其重要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和利润增长点。而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主要只涉及同业存放和票据转贴现等传统业务。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FTP资金管理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都集中于总行层面,分行层面同业业务拆入的资金都统一上划至总行,同业业务所需资金全部由总行FTP系统供给,因此分行层面的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职能为被动管理,但部分股份制银行对同业存放融入的资金经总行授权后具有自主使用权,可以不上划至总行。

二、同业业务运行特点

(一)差异化的同业业务发展定位

从调查结果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网点发达、在存款市场上拥有一定优势的金融机构,把同业业务定位为传统业务的补充;而一些网点较少和存款负债来源较少的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近几年都视同业业务为业务发展主线。调查显示,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以及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较大的都是股份制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占比较小。同业业务发展较快的银行,大多设立专门的同业部或金融市场部(金融机构部)开拓同业业务,股份制银行的同业业务发展较快、产品丰富、决策机制灵活。而国有大型银行同业业务并不是其业务发展主线,同业业务条线基本归属于公司业务条线。如:兴业银行昆明分行、浦发银行昆明分行、恒丰银行昆明分行、平安银行昆明分行和玉溪商业银行都把同业业务定位为和公司业务、个人业务并列的三大主线业务之一,但同时也有一些同业业务发展较快的银行,如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昆明分行和富滇银行认为同业业务虽然是行内重点发展业务,但定位为传统业务的补充。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对同业资金的依赖性较大,是同业资金的“需求方”,而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资金充裕银行则充当了同业资金“供给者”的角色。

(二)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和同业业务利润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的占比和贡献度明显提高

调查显示,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排名靠前的银行都在10%以上。同时,同业业务利润对各银行贡献度明显提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货币市场流动性较紧的状况下同业存放业务的盈利空间还非常可观,今年6月份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时,我省同业存放利率最高达到23%。加之近些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信托受益权转让、定向资管计划受益权转让业务的兴起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同业业务成为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重要管理手段和利润增长点,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和同业业务利润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的占比和贡献度呈逐年明显提高趋势。

表2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单位%)

表3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 (单位%)

表4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利润占总利润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 (单位%)

注:表2-表4排名均以2013年6月占比排名

(三)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样,金融业融合度增强

我省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合作对象涉及信托、证券、基金、保险、期货、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和资产管理公司等,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更加紧密,同业业务具有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业务特质,同时也是金融市场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同业业务从最初的银银合作模式发展到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银信证合作、银信保合作和银证保合作模式等,业务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业的融合度大大增强。

图1 同业业务发展趋势分析图

(四)通过灵活多变的“通道业务”达到腾挪信贷规模、规避信贷政策限制、满足客户资金需求的目的

在监管上,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受约束程度较小,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信贷规模和信贷政策约束,同业存款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在计提风险资产时需要计提的风险拨备较少,因此开展同业业务占用资本较少。商业银行通过各种形式的同业业务合作模式,借助“通道业务”,把对企业的融资转换为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和“其他应收款”等权益或资产项目,从而大量“信贷资产”转换为“权益资产”。同业业务的快速扩张期始于2011年,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各家银行信贷规模开始收紧,加之房地产企业和融资平台信贷限制政策越来越严格,而同业业务具有隐匿“信贷资产”的功能,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同业业务规模开始激增。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变,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信证合作、银证保合作模式下的“通道业务”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种是资产转让类,如信托受益权转让、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转让等;另一种资产买入返售类,如票据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买入返售等。这些“通道业务”都具有隐匿信贷资产、规避信贷政策限制、满足融资受限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各“通道业务”合作模式如下表:

表5 资产转让类“通道业务”合作模式详解

表6 买入返售类“通道业务”合作模式详解

(五)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同业业务创新

金融行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着“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规律,作为金融市场创新领域最为活跃的同业业务特别能体现这一规律。同业业务往往游走于监管的边缘地带,在监管指导意见没有出台前,某些套利性的同业业务会快速发展,而一旦受到监管,原有业务就会迅速萎缩,但不久就能开发出替换性的“同质业务”。以同业代付业务为例:同业代付业务在会计处理上,委托行把此笔业务记在表外,代付行记“应收款项”或“同业资产”,因此同业代付不受存贷比或信贷额度限制,通过同业代付,委托行和代付行都绕开了信贷规模控制,无形中增加了实际贷款规模。同业代付的突发性增长也是在信贷额度紧张的背景下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2011年同业代付业务激增,随着银监会2012年8月出台《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后,同业代付业务迅速萎缩,但是很快商业银行又创新了具有同质特征的同业偿付业务。以某股份制银行昆明分行为例,2011年同业代付余额为8.79亿元,2012年6月末同业代付业务“激增”至19.98亿元,但随着2012年8月同业代付业务规范文件出台后,同业代付业务受到严格监管,这时各家银行开始开展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同业偿付业务,至2012年12月末同业代付余额已经下降到零,而同业偿付余额为3.72亿元。

三、同业业务发展中蕴含的风险

金融机构竞争差异、利率双轨制下的盈利驱动、信贷政策调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快速发展都是近几年同业业务迅猛扩张的客观原因。同业业务的发展丰富了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产品(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个保险债权计划等),同业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占比、非存款负债占比,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但同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也蕴含着各种风险。

(一)干扰货币信贷政策实施效果,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同业负债扩大了商业银行负债来源渠道,同业存款具有同样的货币衍生功能,但同业存款不需计提存款准备金,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数量型工具的作用。此外,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端发起设计了灵活多变的同业业务合作模式,使得大量资金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通道业务”流向了房地产、融资平台等信贷政策限制性行业,同业业务的发展干扰了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同业存放资金期限较短,稳定性不如一般性存款,银行多将之运用于同业拆借和票据市场,容易出现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弱化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金融业大融合趋势增加了金融不稳定性

同业业务参与主体涉及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和资产管理公司等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呈现出大融合趋势,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得银行业与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的业务合作更加紧密,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关联度大幅提高,客观上增加了金融不稳定性,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同业资产负债结构期限错配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

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大量非标债权业务纳入同业资产范畴,很多银行都将同业拆入短期资金用于购买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期限较长的非标债权业务,造成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敞口。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状况下,将引发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

(四)增加监管难度,难以判断商业银行真实资金缺口

在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同业业务具有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业务特质,大量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变,资金流向难以监控,同业业务的发展增加了各监管层面的监管难度。此外,部分银行以同业存放形式,绕开同业拆借市场从事资金交易,使得大量资金以“同业存放”之名行“同业拆借”之实,从而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判断商业银行的真实资金缺口。

四、建议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增加商业银行利润收入,但同业业务发展模式缺陷蕴含着许多风险,为此,建议:

第一,建立同业业务监测分析制度,监测金融同业的大额风险敞口,探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规范同业业务会计科目使用与核算方法。

第二,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定位同业业务,正确处理发展同业业务与流动性管理的关系,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同业业务的发展要置于流动性管理框架之下,同业业务的盈利性要让位于全行的“流动性”。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陕南文化强县目标,以展示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核心,全力打造河洛文化品牌,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努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为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做出新的积极贡献。

二、调研内容

1、文化企业情况、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文化产业人才情况。

2、影视、演艺、文物、雕塑、书画、动漫、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品、当代艺术、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等内容发展情况。

3、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意见及建议。

三、时间安排

11月8日—11月20日调查摸底阶段,主要任务是明确课题、落实人员、弄清现状及存在困难和问题。

11月21日—11月30日调研成果汇总阶段,主要任务是分析研判,形成调研报告。

四、几点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文化产业调研是市委、市政府决策的一项重大调研活动,做好文化产业调研工作,对促进我县文化产业实现循环发展、率先突破发展意义重大,对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对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科技、教育等产业大开发大融合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意义深远。各镇、各有关部门务必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文化产业调研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督促检查,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全面完成调研任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

县上成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文广、人社、财政、国税、统计、工商、科技、教体、招商、旅游局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文化产业专题调研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文广局,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镇及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根据需要,成立综合指导、调研报告和宣传展示三个工作组,同志兼任综合指导组组长,负责牵头抓总协调指导;同志兼任调研报告组组长,负责征集调研材料、编写调研报告、确定调研课题等相关事宜;生同志兼任宣传展示组组长,负责编写脚本、制作专题片、展示调研成果和迎接市上调研等相关事宜。

(三)明确责任分工

文广局负责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其项目建设、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文化品牌建设等情况调研,同时负责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及现行政策贯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发改局负责对文化产业工作规划制定情况及发展目标调研;旅游局、教体局、科技局分别负责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科技融合情况调研;经贸、人社、财政、国税、地税、住建、工商、招商局和人民银行分别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人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城乡规划政策、优惠政策、项目招商引资及融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情况的调研;传媒中心负责对文化体制改革情况、影视剧创作情况、广播电视(传媒企业)电影企业情况的调研;文化市场稽查队负责对文化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和印刷企业的调研;文化馆和剧团分别负责对文化传承培养情况、文化产业人才情况和文化演艺情况的调研。

第12篇

为进一步了解有效信贷需求、项目储备和贷款结构情况,有效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根据《关于开展有效信贷需求情况和贷款结构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XXX高度重视,组织辖内机构认真开展了调研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开展情况

为确保此次调研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辖内机构高度重视,迅速开展,均按照调研通知要求成立了分管领导任组长,统计条线、业务条线和客户部门、办贷机构有关人员为成员的调研小组,严格对照通知要求选定调研企业,着专人进行沟通对接,就企业的实际信贷需求等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并做好相关记录,将调查情况充分与业务实际结合再次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形成调研报告。

二、总体调研情况

当前企业因疫情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国内市场需求下降,订单减少、库存压力大和资金紧张;针对疫情影响,企业主要希望政府出台阶段性免征企业增值税及附加、社保费,降低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率,提供稳岗补贴,提供房租、水电费等补贴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也希望出台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贷额度,给予贷款周转、展期和降低抵押条件或提供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

三、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

调研中发现,疫情期间辖内小微企业发展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养殖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工复工时间受限,原材料供应不足,几乎没有经营利润。2020年前三个月,小微企业经营运作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与工业、农产品加工、项目工程等传统增长模式相关的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金困难,因此部分小微企业具有一定信贷需求,但是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主要原因是辖内大部分小微企业从贷款的门槛、流程需求、抵押担保要求以及对风险的容忍度方面都不符合信贷条件。这类小微企业客户本身生产规模较小,销售渠道狭窄,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比较粗放和薄弱,无充足的抗风险能力,对于类似疫情的不可抗力因素,缺乏有效应对措施。虽然随着疫情期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税清费、返利退息、利率下浮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持续发力,企业资金得到了部分回笼,面临的部分支出也相应减少,生产经营压力有所缓解,但是因不符合准入标准,难以与专业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农商行)的贷款服务相对接。

四、提高有效信贷需求的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大力支持中小型金融机构。从调研情况和实证分析结果看,市场定位更加明确的农村信用社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效率远远高于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机构点多面广,具有信息、成本、管理等优势,与小微企业更加“门当户对”。既能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又能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竞争性。因此,市场定位为小型、微型企业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有效提升银行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工作效率。完善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建立适合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解决中小微企业授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与中小微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模式,合理调整信贷投向,充分发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突出支持地方重点中小微企业。

(二)改进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机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风险。一是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信贷管理机制,促进银行贷款营销的积极性,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贷款责任制,明确客户经理的责任,同时建立贷款激励机制,提高客户经理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加强对客户经理的工作能力与道德水平的考核,建立一支品质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二是严格按照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规定程序办理和发放贷款,审核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其可行性,按规定要求办理。三是改进和建立适合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及审批机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下放中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创新为手段,满足多元化、个性化资金需求。建立适合中小微企业业务开展的信贷制度、风险管控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保证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加快产品及担保方式创新,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微企业,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四是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后的监督,定时检查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掌握企业的资金运用情况,对有多个户头的中小微企业,各银行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协作,减少逃废银行债务现象的发生。五是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所有者的约束,为了避免企业所有者逃废银行的债务,可以要求所有者以个人家庭财产作为抵押物品。六是发展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发展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更是金融机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调整信贷结构、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辖内县域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营销服务,主动参与所在区域政府的产业规划,加强与企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关系,取得营销优质客户的先机和相关行业优势客户资源的源头,锁定目标优质客户。借助政府出台与贷款相关的各种补贴、贴息、损失承担政策,可以促使企业按月还款提高企业守信意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银行只对大中型和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开展主动的营销服务,对中小微企业往往坐等上门,为此失去了不少潜在的优质中小微企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