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04:0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语文讲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家上午好!
在阳光明媚、春风送暖的三月,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相聚在整洁、漂亮的实验中学,相聚在充满活力、幸福洋溢的实验中学,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中学语文教学更好发展,让我们自己幸福成长。我们是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代表,我们理解着教师们的理解,痛苦着教师们的痛苦,幸福着教师们的幸福。
今天我们会议议程是这样安排的:先请茌平县教研室的靖主任为我们做报告,再是由谭老师和我们大家共同学习《东昌府区绿色读写实施方案》,最后由我在安排本年度的教研工作。
靖主任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资深教研员。是闻名遐迩的杜郎口教育的发现者、打造者,又是全国“阳光读写”的倡导者、践行者。靖主任的报告可以说有高度,上升到人性、上升到全民,有深度,深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深入到师生的内心、触及师生的灵魂,有梯度,把我们领进门,扶上路,送一程。报告凝聚着靖主任的心血、闪耀着靖主任的智慧。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表达我们的真诚敬意!
谭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的《方案》,是一个讨论稿,我们回去后要组织教师认真讨论,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实施》细则。
下面我在安排几项具体工作:
1.认真搞好两项调研工作,一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高效低效的元素,(教学目标、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流程、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反馈等)二是一堂常态下的好语文课的关键词。(艺术性、科学性;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有深度、有悬念、有创新、有挑战------)
2.加强语文教研组建设。
3.根据各自学校的教学模式,思考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4.从今年开始重启“诗词背诵比赛”。
5.市区两级优质课评选。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情况,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探索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论证了大学语文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积极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①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间题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轮番讲授,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为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质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另一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一般常识。学生可从教师深人讲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匠心独运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细节编排、场面描绘、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情感、艺术、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础上,完成字、词、句、修辞、逻辑、篇章的学习,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类课可以借助于文学讲座、评论、阅读指导、读书报告、播放录像等形式,努力实现文学的立体传授与立体接受,并进行辅导、答疑、讨论,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写作训练模块
高职学生尤其要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以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读不行。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如果能不读或只读一遍就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初中语文第四册的第一课《故乡》,篇幅较长,有的同学略读一遍,只等上课老师讲解。但毕竟课时是有限的,教师在一两课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明白文中所写的深刻哲理,体会文中人物的真实感受,是非多读而不能解决的。通过读通文字,通过读发扬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其次,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从六岁开始学戏,没有上过学,但她写文章却清新隽永(初中课本就选入了新凤霞的《傻二哥》一文),她完全是靠阅读名著而成为作家的。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较课堂所学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去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三,朗读是培养学生演讲口才的关键。演讲需要声情并茂,除了好的讲稿之外,重要的还要靠演讲者的演讲口才。而演讲口才的培养,重在平日多练朗读。中学语文课本就有许多练朗读的好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头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只有用势如破竹的气势朗读出来,才能表达出作者对白杨树由衷的赞叹与崇敬之情;鲁彦的《听潮》中除描绘的海睡图与海醒图,那安详愉悦的静谧美与狂暴震憾的雄壮美也是非朗读所不能体会到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如果能做到反复读、大量读,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关键词:中学教学;作文教学;实用性文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36-01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贯穿学校整个课程的核心骨,而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顶梁柱,作文教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都处于老大难的状态,各界批评不断,指责不止。多年学习语文写作文的人,在工作中,很多时候连一个正确的请假条都不出来,让人们纷纷感叹作文教学失败,诟病语文教学。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一直处于苦寻而不得法的状态,学生对于写作文也一直有一种抵触情绪。由于很多教师缺乏系统作文教学经验,也就导致学生缺乏系统作文训练,教师教授时杂乱进行作文训练,文体意识不强,从而也就导致许多学生写出“四不像”类文章,实用性文体不受重视,一个请假条,一份工作总结往往也错误百出,使得不得不反思当今作文教学的实用性文体教学。
一、文体划分
所谓文体即是指文章、文学作品的体裁。文章的体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文学体裁则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实用性文体,是相对于文学性文体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即广义的应用文体。实用性文体种类繁多,张寿康将其分为一般实用文、公文。叶圣陶将应用文与普通文对举,指专门应付生活上当前事务的为应用文。如今划分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行政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公务的,一类是个人或集体用来处理私事的,一般实用文主要有书信、启事、请假条、留言条、演讲稿、个人简历、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而公文则格式要求等更加规范,主要是一些企业政府机关文书,如合同样本、招标文书、机关发文等。这种文体的特点具有高度政策性、法定的权威性、严格的规范性、较强的时间性。这些实用性文体的主要用途有一是传递信息,如通知;二是处理事务,如合同;三是交流感情,如书信;四是用作凭证,如欠条。
文学性文体,是依据作品的描写对象的特征、作家创作的情感体验方式以及结构布局、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划分出来的,是文学作品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来的整体面貌和稳定的审美形式规范。目前,文学性文体的分类标准不一,一般将其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有些文学理论教材或写作教材将影视文学也划入文学性文体。在中小学课本上选用的文章,一般都属于文学性文体,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绿叶》、的话剧《雷雨》等都属于文学性文体。
由于实用性文体与文学性文体划分标准不适宜教学上文体的划分,为了更好的进行作文教学,在二者之外,还另外划分了一个教学文体,主要是为了作文教学的需要。 叶圣陶、夏丐尊在《国文百八课》中将文章分为“记述文”、“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四种基本教学文体。 1963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记述文”和“叙述文”合称为记叙文,提出“初中阶段,要求能写记叙文、应用文和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高中阶段,要求能写复杂记叙文、应用文和一般的说明文。”此后,"三大文体+应用文"的划分方法被延用了下来。但是,由于应用文偏于格式的学习而未被列为教学重点。因而在今天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也是一直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训练为主,记叙文中小说、诗歌等是文学作品,是文学体裁,必然是文学性文体,而说明文等,其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准确传递;论述类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说理论证,它们均不需要主观情感的过多参与,不需要激发阅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故一般未纳入文学作品之列,但是议论文、说明文,也含有文学因素,甚至有些因其闪烁着的文采更容易被人关注,所以在大范畴内也算是文学性文体。也就是说今天的作文教学训练中文学性文体训练仍是占主要地位,这就导致了实用性文体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缺失,从而也就导致在学生学了多年语文的基础上,仍然不会写一个合格规范的请假条。但是文学性文体虽然占主要地位,却也存在诸多弊端。
二、实用性文体训练
(一)实用性文体训练的必要性
实用性文体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实用性文体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伴随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洪大历史浪潮。实用性文体作为信息载体,是人们工作中交流交际的工具,因此实用性文体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所以实用性文体写作是提高个人职业与人文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中,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中实用性文体的教学必须要受到重视,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上应当在文学性文体学习之外,给实用性文体的训练让出一席之地,这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作文教学中实用性文体训练尴尬处境
在我国当今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实用性文体的训练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局面。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作文训练中,实用性文体仅仅局限在简单的留言条、书信等,虽然语文教科书上有相关的范文实例,但是基本面属于摆设,教师不会去讲解,学生也就更加不会去学习研究。本来学生两点一线枯燥的生活不太会用到这些实用性文体,再加上应试教育考实用性文体少至又少,教师不重视,长期以来实用性文体已经逐渐淡出中小学作文教学视线。到了普通高中阶段,为应试高考进行了文理分科,此种“偏才教育”方式,使非文科生,削弱乃至取消了基本人文学科尤其是对实用性文体写作的学习;选择学文的学生,又因囿于应试之功利,其对人文学科尤其是对实用性文体写作的学习,大都仅停留在写作格式与答题技巧的掌握上,结果是导致在将来的工作中缺乏对实用性文体的把握写作能力。
(三)实用性文体训练对策
在作文教学中,实用性文体训练必须与文学性文体训练分得一杯羹,只有实用性文体训练真正的落到实处,作文教学才能够算是健全的教学,否则不管偏向于哪一方面,都将是缺失的。
首先,课标政策的落实。在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在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中提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的应用文”;在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中提到:“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而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则没有明确对于实用性文体的写作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是各界对于语文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圭臬,要想改变实用性文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局面,课程标准必须对此有明确规定,只有课标明确规定,同时也将实用性文体的考核纳入考试范围,必然能够加强各界对于实用性文体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得实用性文体训练落实有据可以遵循。
其次,教师应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作文教学中对于实用性文体训练。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训练书信、留言条、请假条等简单的一些实用文体,在普通高中阶段,则可以稍加训练难度大一点的调查报告、演讲稿、欢迎词等。对于实用性文体的训练应当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情景创设训练,让学生有兴趣去学,去写,进行生活作文教学,而不是枯燥地进行格式规范讲解,要让实用性文体作文教学生动活泼起来,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教师也应当有意将实用性文体训练融入其中,如请假条、考试总结等。
最后,学生自身应当加强对于实用性文体的认识和训练。有些学生会认为这些文体学不学无所谓,反正自己以后也不会用到这些,即使要用,也会专门秘书之类人员撰写,殊不知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在信息化社会,基本的实用性文体写作能力将是工作所必须。学生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习,但这些还有待于老师的灌输和课标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
总之,实用性文体的训练必须得到加强,这样才能够说从基本上学会了语文,才能够适应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学作文教学必须把实用性文体的训练提上一个日程,让那些在书中展示的应用文、实用文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去教学,在生活中也用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够说我们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健全的
参考文献:
[1]石曼丽.关于作文教学中突出实用性问题的思考[J].山西科技,2004第2期.
关键词:以趣导学 谜语导学 以说促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22
新世纪的教育观念讲究创新,大家都认同接受,但是有一点相信大家都不否认,就是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无论如何去改革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不管是何时何地,何种年龄的人,都需要一个有趣宽松的课堂氛围。我提倡用“活动开路”,以趣激学、谜语导学、以说促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趣,乃是向学之趣,是对知识、能力的热烈追求。兴趣是学生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原动力,学生就会自觉接受学习训练,勤下功夫。兴趣也是情感的体现,能促使动力的产生,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因素。从人的心理素质来看,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性,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智力因素,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在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个人意识倾向方面下功夫。学生对某门知识感兴趣,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探索钻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注意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从兴趣入手,以兴趣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兴趣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便更明显。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科学的讲授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保证。为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笔者开展“活动开路”――课堂5分钟活动,进行“谜语导学”和“以说促学”。
活动目的:以趣激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学会运用书本知识,促进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锻炼胆量和表演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活动要求:通常是由学生来表演,有时为了授课的需要,笔者也参与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提前一天时间认真准备表演内容,规定不超过5分钟完成。表演内容可以是智趣谜语、幽默小品、短篇故事、诙谐相声,也可以是自己的美文佳作或自己编写的演讲稿等。表演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两人或几人合作。一个学期每位同学至少有一次表演机会。(学生自己认为第一次表演不够好,可申请第二次机会。)按学号轮流,要在每堂语文课前4分钟进行。
活动点评:学生表演完毕后,还有1分钟时间让其他同学作适当的评价,教师综合学生意见,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对自己的表演情况、表演能力有适当的了解,争取进一步提高。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活动,“活动开路”――课堂5分钟活动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是一个比较繁琐的事情,学生坐在教室里时间长了会厌烦,精神比较疲倦,一些同学甚至会昏昏欲睡,如果让学生讲一则幽默、一个笑话,大笑一通后,便会驱赶疲劳、消除倦意、提醒精神,集中注意力,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劲头。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由于学生日常接触文言文较少,文言文也较难懂,学生学起来也较枯燥,也很难真正理解。这时候如果教师不想办法调动一下学习气氛,恐怕学生不但学不到文言文知识,而且对文言文也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因此,特意安排几位能说会道的同学演说一则学过的,也与本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例如,在讲《孙权劝学》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表演小学学过的《草船借箭》中的片断。由于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同学表演也很生动,把诸葛亮、周瑜等人的说话语气模仿得很像,让全班同学捧腹大笑。他们表演完毕后,学生鼓掌表示赞赏。笔者也充分表扬和鼓励他们,然后再板书《孙权劝学》,就在欢乐的气氛中导入了课文,既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致,加深对新课的印象,同时也促进他们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
2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思想的实质是思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语言分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属于外部语言,思维则凭借内部语言进行。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对某一事物自认为是认识理解了,但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在做题或写作时能完成得很好,但叫他回答问题或上台表演却讲不出半句,也是这种情况。所以我们更有必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鼓励他们多进行口语表达来让他们达到既会说也会写,促进写作的思维流畅。
“活动开路”――课堂5分钟活动,还可以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为口语是有声语言,听者可以由此思考表演者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选择词汇、结构文章,写出好文章,从而学好语文。
3 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
新世纪的发展一日千里,各行业的竞争激烈,过去胆小怕事的“书生哥”再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要培养一些敢于开口讲,讲得很流畅,讲得有水平的人才。“活动开路”――课堂5分钟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胆量,激发学生的表演欲,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大胆的创造性。
总的来说“活动开路”――课堂5分钟活动,改变了过去“听”“说”“读”“写”的角色,把一贯以来是教师表演的“独角戏”变为学生表演的“众人戏”。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乐了,使学生们的感觉更美了,使一潭“静水”变为一潭富有生气的“活水”;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着眼于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语文新课程教材编写的一系列新理念,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观,开拓了语文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新视野。作为语文教材的四大组成系统之一的作业系统,也必将以全新的面孔来应对新的课程标准。那么,如何在语文作业系统的设计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呢?本文试从课文后作业的角度来谈新课标下语文作业系统的构建。
新课标给语文作业系统带来的变化有:
一、形式上的变化
1.题型由单一走向多元。作业系统题型单一、陈旧、缺少变化,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新课标提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作业系统的题型应当力求新颖、多样,并尽可能贴近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实际。只有加强题型的多样性,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思路的开阔,才能激发学生练耳、练手、练口、练脑的兴趣。在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作业系统中,常见的题型有注解、答问、论述、列举、概括、归类、作文等等,这多半属于所谓主观性的题型;有选择、改错、判断、填空、填图、列表等等,这多半属于所谓客观性的题型。上述种种题型,又可以衍化出种种不同的出题方式,可以通过眼视、耳听、口说、笔述等不同途径来完成,以利于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的全面训练。以作业系统中的作文为例,就可以有改写、仿写、续写、写读后感、心得、评论、演讲稿等多种题型。
2.题量由多到少而精。新课标认为,“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当少而精”,新型作业系统的设计应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减少题量,精选练习,把学生从过去练习题的“大海”中解救出来,让学生多用些时间来读书,夯实一生的精神基座。另一方面,也把老师从练习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教改的实践中去。根据这一原则,教读课文一般可以安排三四道题,自读课文一般两道题。练习题的设计,一般包括整体感知课文、文笔精华研讨和开放性、拓展性练习。整体感知的练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多数课文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部分名家名篇则要求背诵。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如熟练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学习圈点批注和做摘录卡片,学习朗读、默读和精读的方法等。文笔精华的练习,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或揣摩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联系上下文,重点品味语句的含义,以积累精彩的语言,培养语感。开放性、拓展性练习,或进行比较阅读,或联系课外阅读,或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以突出探究、体验、讨论等学习方式。
3.编排形式的变化。新课标提倡“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语文教科书的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导学系统在教科书的演变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惟有作业系统,几十年如一日,惟一的变化是将原来的“练习”改为“研讨与练习”或“思考与练习”,而在编排上,还是沿袭以往的体例(练习题一、二、三),缺乏趣味性、灵活性。这种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编排,使得作业系统落后于其他系统,难以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成为整本教科书中的一个“败笔”。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作业系统的编排形式,如俄国的教科书,用蓝色数字(如40、58、67)表示发展口语和书面语有关的专门练习,蓝色数字右上角加星号(如331*)表示提高难度的练习,圆黑点表示复习所学材料的作业。英国用“”来标示作业要求,用连续的“”来标示作业步骤,用各种色点(红、蓝、绿)表示活动作业的项目。我国教材的作业系统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编排得更加灵活,富有趣味性。可采用符号的方式,例如:可用五角星来表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用问号表示可以讨论的内容,用感叹号表示需要引起重视的内容。也可以采用图案的方式,例如:用电脑的图案来表示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题型,用一群孩子的图案来表示合作学习题型。除此之外,还可用不同的标识将练习题分出层次来,例如用深浅不一的符号来表示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
二、内容上的变化
1.新型作业系统的设计应有助于知识的延伸、拓展。现有的语文作业系统可以说只是课文的简短重现,它的内容大多数直接选自于课文,设计目的也是为理解和巩固课文服务。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型作业系统应基于这种理念进行设计,从课内出发,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力求突出“大语文教育”的特色,呈现出变内向聚敛为外向延伸的开放式设计格局,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延伸、拓展型作业系统的设计可从三个方面进行:①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做“附件”,其内容包括:有关作者的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文体的介绍等。②拓展性练习题的设计,可以单独设题,也可以渗透在整体感知和文笔精华的练习题中。③相关网站的介绍。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也可以根据作者进行,还可以根据相关内容进行,如在《〈论语〉六则》一课后列出有关孔子的网站:省略
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新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以往的作业系统也有思维训练,但大都强调的是基础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回答的多为认知记忆性和推理性的问题,他们只需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或经过认知、记忆和选择性回想等过程,从事再认行为。至于设定标准或价值观念,据以对事物从事评判或选择的批判性问题,就比较少。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能力中一个最活跃、最可贵的因素,它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考。新型语文作业系统的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制这些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的问题时,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①问题没有单一标准的答案。②问题的答案不是仅限于现有教材的内容。③问题的叙述应以学生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在回答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的问题时,须将要素、概念等重新组合,或采用新奇、独特的观点,做出异乎寻常的反应。如《荷塘月色》一文可以构建这样的练习:设计清华园的荷塘公园。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假设校长在朱自清逝世后,打算以荷塘为中心建设校内公园……如果你去应征,会交上一份什么样的设计图呢?这种类型的问题可以较好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在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并无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
在新课标下,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作业系统:能较好地将课前思考、课中学习、课后延伸衔接起来,与教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题型多样,题量适中,编排灵活;重视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增加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题目。我们期待这样的境界:学生的常规练习能在教材的作业系统里解决,并通过作业系统实现其知识和能力的构建、巩固、生成、迁移,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最终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①顾黄初、顾振彪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
②《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载《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204页。
③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④顾之川《与时俱进推进语文教材改革――谈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编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4
⑤何文胜《香港课程改革: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研究》(第一次世界课程大会上的发言稿)
⑥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写作是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当前中学生升学压力大,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学生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它喻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那么,如何让写作教学策略更加行之有效呢?
一、加强阅读与写作的“互动”
阅读是借人功夫,写作是求己功夫。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威尔逊说,读与写、写对读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丰富的阅读不仅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且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阅读所得对于写作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能够在奠定基础的同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初中生学写作,很大程度上需要借鉴和模仿。写作所需要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
素材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没有或者缺少素材的积累,即使具备了所有的写作能力也不会写出好的文章。通过阅读,吸收和积累与写作直接相关的素材,如阅读所记述的故事和事件,积累语言表述形式与技巧,文章结构与主题表达的特色,等等。这些累积下来的内容,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范例。有了这些直接的写作素材和范例,加上勤奋练笔,就会逐渐达到培养写作能力的目标。通过阅读吸收和学家的思维方式、方法,进行思想素材的积累,提高透视生活现象的品味。
广泛的阅读为写作奠定了充分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是要把这样前提性的事件变成实际的写作能力,这必须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阅读和写作上的训练。具体是:阅读时要根据写作上的需要精选篇目,侧重于学习和积累当前情况下制约自己写作进步的内容因素,通过阅读解决写作中的困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如按新课标推荐的书目,让学生去阅读。同样,写作时必须将阅读所得有机地渗透到构思运笔之中,通过写作训练验证阅读感受,巩固阅读成果,并将其逐步化为自己写作的实践能力。
我们加强阅读与写作的“互动”,要防止:一方面长期不练,造成读与写的脱节,丧失阅读对于写作的指导、启发作用;另一方面,只练不读,使写作由于缺乏充分的阅读积累而处于一种没有根基的盲目状态。
二、加强听说与写作的“互动”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听说合成口语。人们常说“我手写我口”,口语交际能力也影响到写作能力。我认为,口语交际与写作教学应当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写作之前是应该指导的,但指导可否让学生执行,听说的能力也能够激活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变“讲”为学生“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课堂上将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时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高尔基介绍写作经验:写作前,总是把写作内容说给别人听,别人说好,他写成作品。台湾语文教学界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这些年他们引进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将先说后写郑重地写进了教学大纲里。在《国民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命题后,酌与学生作短时间讨论,再令学生撰写……”讨论还没开始,学生大多就已进入“口欲言而嗫嚅,足欲行而踟蹰”的愤悱状态,围绕命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交流看法,各抒己见,更是能集思广益。讨论、演讲、交流使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不仅“有得写”、“乐于写”,而且自信必能写好。我们尝试的课题研究《初中语文课前“说”与“写”》是这样的:开始之前,同学为了“说”,每次都准备好讲稿,并记熟,课前在班上“说”,学生演讲完了,生生互动、交流,并对“说”进行评点,教师加以指导,每位同学将感受写成短文,最后自己汇集成册,这就达到以听说促写作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皮亚杰学派的发展理论认为:“合作活动比个体活动更为优越,可以加速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我们的写作教学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组织学生在同桌、小组、班集体和邻近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学生之间合作与交往,共同探究增强信息交往的广度和密度,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达到活化资源、共享成果、互助共帮、提高学习成效的目的。比如办手抄报,各班组成若干个合作小组,进行交流、探究,通过“读之一选之一抄之一展之一品之一悟之”,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比如小组(同桌)合作性快速评改作文,是一种以小组(同桌)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是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同桌)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同桌)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它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自己的能力。这种做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每学期提出作文批改的总体要求和每一次作文批改的具体要求,然后由“小组互评”(或同桌或邻座的两个同学)互相批改作文,教师加以小结或总结。学生在小组(同桌)合作性快速批改作文中,从谋篇布局、文章字数、标点符号、错别字的发现,到好词好句、精彩的语段等,都会仔细推敲揣摩。
(作者单位 福建省柘荣三中)
一、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把教育对象――学生看作一个有独立个性的存在,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原本属于学生的学习空间、权利和义务都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良好的自主环境”中学习和发展。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些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该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此处,并非反对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安排应从学生出发,不能为激趣而激趣。因此,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师、学生、兴趣三者的关系中,学生是教师的培养对象,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应落实到学生的身上,是针对学生来选择激趣手段,而不是运用手段来激发学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支撑,也是激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首要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提出问题。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进学生,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多用鼓励的语言,以宽容心对待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合作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敢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树立其自信心,这样,学生就没有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三、上好语文课,以“美”激发兴趣
首先,在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些课文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所蕴含的美,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使之得到美的熏陶,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其次,给学生提供美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恰当、艺术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语音室、多媒体、录音机、放像机)和形象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画、音乐),唤起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通过具体的感性形象,获得美的愉悦。
再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中有发展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有利条件:阅读、习作、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生活的广阔空间也就是学习运用语文的广阔空间,从生活中学,又回到生活中去用,学生从中得到知识,也就得到创造的快乐。例如学生通过编抄报、编辑演讲稿集、办学习园地,融写稿、组稿、排版、誊写、美化于一体,既体现着学生创造美的过程,又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再次激发。
四、将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教学中
竞争是当今时代的特点。只有竞争,才能有活力;只有竞争,才会进步;只有竞争,才能提高。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好胜心强、渴望成功是他们的共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把握好这种共性,引入竞争机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中的有些问题难度不大,学生通过刻苦钻研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先让学生去解决,对那些能够将问题正确解决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就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激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经常开展出板报、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要:语文教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忽视课外阅读是当今的一大弊端。为此,我们要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欣赏课;并注重阅读效果,从数量和质量上为他们制定标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悟,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阅读 拓展 方法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写字潦草,错别字多;理解概括能力差,语言表述不正确,基本要领含糊;区分不清,如常把说明方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混淆;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思维闭塞,认识肤浅。
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①教师在教学中,阅读课多为考试做准备,哪些段落常考,就重点讲;迫于考试,热衷于短期效应。②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意,浅尝辄止,认为语文成绩与阅读无关,不把语文列入复习计划之中。③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学生不堪重负,无暇旁骛,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④不少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于考试不能立竿见影,于发展则长期有效的课外书。
中学阶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是有限的。尽管现在强调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训练的系统性,但毕竟阅读面是狭窄的,封闭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对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读解为目标,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体系。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跳不出课文的阅读教学方式,积极拓宽课外阅读范围,做到课外与课内相结合,让更多的红杏出墙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针对性地选择文章,拓宽阅读范围
课堂上完成了课文教学目标以后,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从各类报刊杂志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这单元类似的文章,然后再到班上或朗读给学生听,或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课文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2 每周辟出一节课外自由阅读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要搞好这节阅读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多读爱读。要经常涉猎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种类型的文学刊物,选取贴金文学上生活,又文质兼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我认为读学生刊物,可以发现中学生的优秀习作,而读这些作品给学生听,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看,这些作品内容往往与他们的心灵有相通之处。因此,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领悟,从而体会到美文的魅力,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这节课中只能起导读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只读一小篇美文,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而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自由阅读。鼓励学生选取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分清善恶是非,或信息量大而且新颖,写法上有可取之处、文采斐然的文章读。
3 每周抽出一节“说”课,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节课是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开设的。这节课可以作为讲故事、讲新闻、讲笑话等专题课。由学生自己分组轮流主持,并由学生轮流讲。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万事开头难”,教师在刚开设时,要大力做鼓动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说”课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参与。为了“说”好,他们会积极地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筛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就多了,知识面也就广了,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同时又由“说”带动了读和听,可谓一举而三得。
4 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拓展阅读面
暑假、寒假的时间较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新大纲补充附录――“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并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或读后感,或鉴赏文章,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发展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现在有的教育局正在推行一年四假制,我认为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学生毕竟在学期内学习任务繁重,要学的科目多,要迎接的考试名目多,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极其渴望能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让他们心中的红杏能更自由地出墙来,而一年四假制将为他们的这种希冀提供便利的条件。
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①教师在教学中,阅读课多为考试做准备,哪些段落常考,就重点讲;迫于考试,热衷于短期效应。②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意,浅尝辄止,认为语文成绩与阅读无关,不把语文列入复习计划之中。③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学生不堪重负,无暇旁骛,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④不少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于考试不能立竿见影、于发展则长期有效的课外书。
中学阶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是有限的。尽管现在强调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训练的系统性,但毕竟阅读面是狭窄的、封闭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对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读解为目标,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体系。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跳不出课文的阅读教学方式,积极拓宽课外阅读范围,做到课外与课内相结合,让更多的“红杏出墙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性地选择文章,拓宽阅读范围。
课堂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以后,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从各类报刊杂志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这单元类似的文章,然后再到班上或朗读给学生听,或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课文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二、每周辟出一节课外自由阅读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要搞好阅读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多读爱读。要经常涉猎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种类型的文学刊物,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又文质兼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我认为读学生刊物,可以发现中学生的优秀习作,而读这些作品给学生听,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看,这些作品内容往往与他们的心灵有相通之处。因此,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领悟,从而体会到美文的魅力、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这节课中只能起导读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只读一小篇美文,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而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由阅读。鼓励学生选取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分清善恶是非,或信息量大而且新颖,写法上有可取之处、文采斐然的文章读。
三、每周抽出一节“说”课,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节课是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开设的。这节课可以作为讲故事、讲新闻、讲笑话等专题课。由学生自己分组轮流主持,并由学生轮流讲。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万事开头难”,教师在刚开设时,要大力做鼓动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说”课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参与。为了“说”好,他们会积极地、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筛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就多了,知识面也就广了,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同时又由“说”带动了读和听,可谓一举三得。
四、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拓展阅读面。
暑假、寒假的时间较长,教师可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新大纲补充附录――“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并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或读后感,或鉴赏文章,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发展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现在有的地方正在推行一年四假制,我认为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学生在学期内学习任务繁重,要学的科目多,要迎接的考试名目多,如市统考、省会考、全国高考等,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极其渴望能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让他们心中的红杏能更自由地出墙来,而一年四假制将为他们的这种希冀提供条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渗透 人格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62-01
初中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人格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和优势。它可以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情操陶冶和道德培养于一体,采用相应的理论灌输、情感感染、耐心疏导和榜样树立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获取了相应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 在初中语文思想教育中鼓励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初中生的语文素质通常情况下包括三方面:即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三个方面会从不同程度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多语文课文就具有比较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政治性,这些都是政治教材所无法替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利用语文教育独有的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等,在自然的状态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例如,在教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留取丹青照汗青”,并体会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又如,《冯婉贞》率领众人痛击法国联军的场面,可以有效激起学生们的民族豪情;再如,《最后一课》更能激励学生学好母语,文中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赞美党和革命事业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进而更加热爱党和革命事业。例如,学习《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了保存火种而牺牲自己的时候,学生就会充分体会到在党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二 在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中陶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动之以情”的审美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的审美陶冶能力主要体现在除了语文知识能力之外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力和个性心理等。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为教师进行相应的审美教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陶冶作用,有效引导学生体会相应作品的感情、语言、形象,进而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为了有效发挥语文的审美陶冶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最好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地描述相应的场景和情感,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而体会文中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文中的美好意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笔者首先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以及同父亲之间的故事,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并受到感动,纷纷讲述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爱自己的故事,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片温馨和感动之中,甚至有几个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笔者再仔细讲解《背影》,让同学们更加感受到不同父亲对孩子同样有深沉的父爱,孝心也自然而然地在同学们心中扎根。学生们对于美好的情感都有追求,教师则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天地间的人性之美。教材中很多叙事性的文章都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题材。
三 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吸收的完善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一种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稳定的性格。在新的教学大纲中,相关内容也明确表示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充分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在过教师节的时候,学校都会鼓励学生向教师献爱心,送一些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而2011年的教师节笔者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就在课余时间对各位教师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思维和写作能力,更增进了同各位教师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尊师重道的内涵。
四 结束语
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根本,而语文教育则除了教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外,更具有人格塑造的作用。初中生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追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做塑造学生人格的导师,通过讲解相应的课文,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增加与学生们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爱香.探讨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渗透[J].学园,2011(16)
[2]张保庆.初探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2(11)
[3]许立辉.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江西教育,2009(27)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人类在享受社会、科技带来的巨大利益与进步的同时,应深刻反省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灾难性破坏,警惕精神家园的迷失。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传播重要载体的语文教育,也应从精确的科技文化转向和谐的生态文化。传统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新课程标准》正是在时代精神与传统教育的碰撞中应运而生,引领人们关注作为生命体的人的发展和成长。
时代要求我们变传统的课堂语文为发展性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育生态,让学生的心灵在交流、撞击和放飞中得到“生命的满足”,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体味成就感和自豪感,让他们的一生在求真、向善、尚美中陶冶心灵、放飞自我、走向成功。为此,我进行了“演讲·品读·写作”三段式语文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
这种发展性课堂教学关注师生发展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强调师生主动参与的积极内化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性,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自身探索体验和感悟。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的发展,即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增长,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终身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演讲·品读·写作”三段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以“一个主题”为核心,以“主题演讲,品读文本,体验写作”三段为主体,以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软环境,以主题阅读的大语文观为基础,以深厚的情感教育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为主线,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引领学生求真、向善、尚美为终极目标。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一)主题设计
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来编排的,编者试图通过一个单元板块实现某一方面主题的教学。这种方式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主题内容的建构,立足于学生生活领域,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相对完整的体验或知识体系,有利于营造对话,交流情境,进行思维碰撞。
鉴于此,一个主题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单元的大主题,也可以是师生根据需要设计的小主题。如“人生”“理想”“自然”“亲情”等大主题,又如“广告词”“感悟母爱”等小主题。
(二)主题演讲
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的话题近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可以说是一个热门话题,可往往流于形式,如果设计主题就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教师提前两三天给学生布置演讲内容和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素材,写好演讲稿,并熟悉演讲内容,到时进行表演。这个步骤难度较大,教师要多给予写作和演讲指导,要求学生从选择材料,安排结构到命名标题,风格样式,逐项精心构思,巧于提炼;在语言方面可以层层切磋,句句推敲,字字斟酌,做到准确简练,富于表现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引自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通过这些做法以及相当一段时间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能唤醒、激励、鼓舞学生。首先,它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其次,它能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它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第四,它能鼓舞学生作文的信心。
(三)品读文本
文章是有逻辑,有内涵,有情感的。语言本身是双刃剑,课堂上我们要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理解背后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和义乃至文外的东西。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文章中凡刚与柔、实与虚、正与侧、疏与密、多与少、深与浅、分与合、美与丑……一切有韵味的地方,无一不在品析的视野之内。有一定深度的赏析与品味,使文章的、文字学的、语言学的、文章学的、美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等方面精美的手法、丰美的意蕴,都显现于你的面前。
对于课文要“四品”,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人们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语精练。其实,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的品读功夫要达到“力透纸背”的境界,那将何其了得!
(四)体验写作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与书面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同步的,相辅相承的。表达与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语言、感受语言、把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和升华情感的过程。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步入园中,情不自禁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语言文字非亲身实践不可,要写,一定要写。课堂,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写作”往往就是 “品读文本”的具体实践和表达。
如在品读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心理描写时,设置这样的体验写作:我们每个同学都有遭遇恐惧的经历,请描述一下当时的心理。又如,在品读完《第一次真好》后,可让学生抒写他们生命中的第一次。再如,品读完《理想》第一段后,让学生运用比喻、顶针、排比的手法续写“理想”等等。这样,学生的作文不再是“空中楼阁”,也不再是“假话堆砌”,而是有本可依的真实表达。
总而言之,“一段主题演讲”是“放得开”,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其肆无忌惮地说,气势磅礴地说,独树一帜地说;“一段品读文本”是“深下去”,让学生走进美丽的文本中,品得深,品得细,品得美,品得奇,在品读中让学生求真、向善、尚美;“一段体验写作”是“走出来”,大胆构思和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演讲·品读·写作”组合在一起便构筑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循序渐进的“大语文时空”。这个“时空”是真正属于学生、真正放飞学生心灵、真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 “时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