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能化系统分析

智能化系统分析

时间:2022-10-02 04:5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化系统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能化系统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智能化配电系统发展应用

1.概述

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对配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其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处理器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大幅度提高,使智能化电器元件得到快速发展,智能化电气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相对于6kV及以上中高压系统的综合保护及系统监控(SCADA系统)的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作为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开关设备,其智能化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现有不少应用于低压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基本上是在SCADA系统基础上进行修改,可以满足基本的监控功能,但不能充分体现低压电气系统的特点及要求。因此,美国能源控制公司(AEC)开发并推出了符合工业控制要求及具有高可靠性的微机综合保护装置、智能配电仪表及其管理系统,更方便有效地实现0.4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配电管理。

智能化配电系统由开关配以具有通信功能的智能化元件(比如AEC公司的智能配电仪表)经数字通信与计算机系统网络连接,实现变电站开关设备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可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数字通信、远程操作与程序控制、保护定值管理、事件记录与告警、故障分析、各类报表及设备维护信息管理等功能。针对电气系统直接面向控制终端,设备多、分布广,而且现场条件复杂,系统本身及设备频繁操作、故障脱扣等产生的强电磁及谐波干扰等特点,智能化监控系统应能实现面向对象的操作模式,具有强抗干扰能力,主要控制功能由设备层智能化元件完成,形成网络集成式全分布控制系统,以满足系统运行的实时、快速及可靠性的要求。系统中的智能化元件就其功能而言总体上可分为:电能质量监测、开关保护与控制及电动机保护控制等。由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系统中智能化元件可不依赖计算机网络而独立运行,极大地提高系统运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满足电器设备运行管理的需要及工厂生产过程控制的要求。

2.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

现场总线是应用在生产现场、在微处理器测控设备之间实现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通信的系统,也被称为开放式、数字式多点通信的底层网络。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微处理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DCS系统4~20mA的模拟量传输方式逐渐被数字网络传输方式所取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ControlSystem,FCS),迅速发展并在自动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FCS既是一个开放式通信网络,又是一种全分布式控制系统。它作为智能设备的联系纽带,把挂在总线上作为网络节点的智能设备连接为网络系统,并进一步构成自动化系统,实现基本的控制、计算、参数设置、报警、显示、监控及系统管理等综合自动化功能。在FCS中,各种部件用通信网络连接起来,数据传输采用总线方式,系统信号的传输完全数字化。系统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主控部件,资源共享,各智能化部件可以不依赖计算机而独立运行。

FCS完全淘汰了4~20mA的模拟量传输方式,减少了大量的现场敷线;FCS的控制调节过程在现场部件,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控制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并避免了系统因主机故障而陷入瘫痪。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IEC7498标准中的OSI参考模型定义了网络互联的7层框架,详细规定了每一层的功能,以实现开放性系统环境中的互联性、互操作性与应用的可移植性。

考虑到工业生产现场大量的智能化装置零散地分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而单个节点面向控制的信息量不大,但实时性、快速性要求较高,为减少中间环节,满足实时性要求及降低工业网络的成本,现场总线采用的通信模型大都在OSI参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简化。它采用OSI模型中的3个典型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省去了3~6层,具有结构简单、执行协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同时满足工业现场应用的性能要求(如图1所示)。通过一致性与互操作性测试,满足现场总线技术要求的不同制造商的产品即可实现在同一总线上的互联,为用户的系统集成带来极大的好处。

图1OSI与典型现场总线模型

几种有影响的现场总线技术包括MODBUS、LonWorks等。它们的通信模型各不相同,其应用具有各自的特点,已形成统一标准并在特定的应用领域显示了自己的优势。现场总线技术的优点主要有:

(1)节省硬件投资。现场总线系统的智能设备分散在现场,能直接执行控制和计算功能,可减少大量的变送器及调节器、计算单元等,也不再需要DCS系统的信号传输处理单元及其大量复杂的硬线连接,节省了可观的硬件投资,并可减少控制室的占地面积。

(2)节省安装费用。现场总线系统的接线十分简单,一条通信总线上可挂接几个甚至上百个设备,节省安装附件,安装工作量大大减少,设计及接线校对的工作量也大大减少。资料显示,与DCS相比,现场总线系统的安装费用可节省60%以上。

(3)减少维护费用。由于现场控制设备具有自诊断及一定的故障处理能力,并通过数字通信将相关信息送往控制室,用户可实时监测及查询所有设备的运行,及时了解维护信息,以便早期分析与排除故障,缩短维护停工时间。同时,由于系统结构简化、接线简单,减少了维护工作量。

(4)系统集成更简单、灵活。用户可选择不同制造商的产品来集成系统,避免或减少系统集成中因不兼容的协议和接口带来的麻烦。

(5)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于现场总线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与模拟信号相比,它从根本上提高了测量与控制的精确度,减少了传送误差。同时,由于系统结构简化,现场智能化设备内部功能加强,减少了信号的往返传输,设备可不依赖网络而工作,提高了整个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现场总线系统是自动化领域的发展热点,应用现场总线技术也是智能化电器的发展趋向。在电气设备中,现场总线技术已在电动机控制、综合测控仪表及开关保护等智能化元件上广泛应用,并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3.AEC公司智能配电系统电气解决方案

智能配电系统是美国能源控制公司(AEC)自动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电气成套开关设备的特点和要求,AEC公司推出了AECONTROL变电站监控系统。AECONTROL则是集成变电站开关设备、变压器及中压开关设备的一体化分布式智能配电管理系统。下面以AECONTROL系统模型(见图2)简述AEC智能配电系统的应用。

图2AECONTROL系统模型

AECONTROL系统主机是变电站一体化监控平台,提供系统集中监控功能。系统现场层面配置前端机,经内部以太网与监控主机连接;前端机往下是设备层开放的现场总线网络,连接变电站设备的智能化装置。前端机为工业PC机,具有很强的通信处理功能及抗干扰能力,取消了路由器和网关,简化了网络结构,同时实现底层变电站设备的无缝连接。

目前,大部分现场智能化装置虽具有数字通信功能,但不是严格经一致性和互操作性测试过的现场总线设备,协议不统一,通信兼容性差。而AECONTROL前端机灵活的通信处理功能很好地满足了系统开放性的要求,即可连接标准的现场总线产品,也兼容其他智能化装置,扩展灵活,可充分满足用户变电站内不同设备系统集成的要求。

美国能源控制公司(AEC)在国内可以提供上到6~110KV全系列的微机综合保护单元,下至400V的智能配电仪表和低压电动机保护控制器及变电站自动化后台监控管理系统。连接AECONTROL系统具有代表性的实现上述功能的智能化装置有:AEC2000系列微机综合保护测控单元、AEC6800/AEC46系列智能配电仪表和AEC4900电动机保护控制器等。

AEC2000系列微机综合保护测控单元经现场总线与计算机系统连接实现开关保护极其定值设置、电参量测量与显示、故障与维护信息管理等功能;AEC6800/AEC46系列智能配电仪表可实现电能质量综合监测、远程控制等“三遥”功能;AEC4900智能化电动机保护控制装置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具有强大的电动机控制和保护功能及参数测量与显示功能。控制功能包括直接起动、正反转、双速、星三角等;保护功能覆盖了过载保护、欠压保护、堵转保护、三相不平衡与断相保护、漏电保护、电动机热保护等;可测量与显示三相电流、三相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及报告故障类型、电动机运行维护信息等。同时AEC4900电动机保护控制器提供电动机自动重起动及故障预测功能,具有双冗余通信接口。

特别推荐:AEC6800系列智能配电仪表,它不仅可以遥测三相电流、三相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有功电度、无功电度,还可以遥信开关的合分闸状态及遥控开关的合分闸操作。另外具有10余种扩展模块,实现谐波测量、多种通讯协议选择等功能。

AEC6800系列智能配电仪表,率先将航天控制设备上广泛应用的VFD真空荧光显示技术应用于智能配电产品上,从而使AEC公司的AEC6800系列智能配电仪表的性能在同类产品种脱颖而出,具有高亮度和高对比度特性,更适合于在高温、低温、高压、剧烈震动等恶劣场合使用。

第2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 现代制造系统由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组成。论述了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现状,包括现代制造系统,研究现代制造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介绍了现代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关键词 : 现代制造系统;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50-01

1 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现状

1.1现代制造系统

现代制造系统由高级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组成。现代制造系统的核心是高级制造技术AMT,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各种设备、技术、系统的总称,由AMT的硬件、软件、和脑件三部分组成。现代管理技术是现代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综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有效地运行制造系统来达到设定的目标。

1.2研究现代制造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现代制造系统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用基础理论对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至关重要,研究方法包括:无尺度网络系统分析方法、不确定环境下的系统分析方法和复杂制造系统的分析方法等。

1.2.1无尺度网络系统分析方法

以拓扑关系的角度看许多复杂系统可将其抽象为网络,网络的研究经历了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和无尺度网络三个阶段。因为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模型不能再现真实网络的一些重要特征,而且大部分实际网络既不是完全规则,也不是完全随机的,所以研究无尺度网络系统方法尤为重要。将复杂系统抽象为无尺度网络系统后,就可以运用图论和网络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工具进行系统结构的拓扑特性研究。

1.2.2不确定环境下的系统分析方法

由于制造系统具有环境的空间多样性、时间动态性以及表征水平上的多重性,导致事件发生的随机性、观测数据的非准确性和系统认知上的模糊不确定性,使人们对制造系统的认识始终存在着显著的不确定性。对于不确定环境下的系统研究主要有随机系统方法、模糊系统方法和基于自治与协商机制方法。

1.2.3复杂制造系统的分析方法

复杂制造系统的制造过程由相关的多个过程所构成,根据生产规模,复杂制造系统可分为连续型、离散型和混合流程型三种,其中离散型和混合流程型是目前对复杂制造系统研究的重点。

1)复杂离散型制造系统分析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复杂离散型制造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近年来,系统重叠分解法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该方法的思想是将复杂制造系统分解成一系列连续且首尾重叠的生产线。

2)混合流程型制造系统分析方法: 混合流程型制造系统是指兼有连续型和离散型特征的生产系统,生产过程由多阶段组成。近年来,出现了很多适用于简单混合系统的单一层次建模方法,但当混合流程制造系统较大、较复杂时,系统的约束增多,单层次模型变得非常复杂,因此分层次建模方法成为研究的方向。

2 现代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2.1发展方向与目标

现代制造技术正在向着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1)集成化。未来的制造系统集成化程度更高,这种集成是“多集成”,即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集成,而且包括管理、人员和环境的集成。只有将人、信息、技术、管理和环境等真正集成起来,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造系统的综合能力。

2)网络化。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企业可以通过制造的网络化,有效组织管理分散在各地的制造资源。另外,制造企业也可以基于网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动态联盟。这些都属于虚拟市场,是基于信息化与虚拟化技术的进一步延伸。

3)智能化。近年来,制造系统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这就要求制造系统不但要具备柔性,而且还要表现出某种智能,以便应对大量的复杂信息、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

4)绿色化。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日趋严格的环境与资源的约束,使绿色制造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将是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与此相对应,绿色制造技术也将获得快速的发展。

2.2发展趋势与新特点

现代制造系统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又体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1)异地加工、同地组装。依托互联网技术,由一个指挥中心控制不同地点CIMS的AC、FMS对相应的产品单元进行加工,然后将各产品单元集结到指挥中心进行统一装配,从而可以更好地利用每一个CIMS的优势,使系统更具灵活性、竟争性。

2)超精密加工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亚微米级加工技术(含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超精密特种加工)和纳米级加工技术。纳米级加工技术及相关的纳米检测、传感与控制技术总称为纳米技术。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正投入重资对纳米技术进行研究,相应的纳米加工技术已被作为CIMS组成中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3结语

本文着手现代制造系统研究现状,介绍高级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阐述研究现代制造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展望未来,制造系统将向着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呈现异地加工、同地组装、超精密加工技术等特点。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第3篇

住房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居住,是职工基本的生活需求,近年来,在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局职工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据调查,目前尚有109户无房户,且我局前进中路住宅小区中大部分住房建于八十年代中期,约400多户住房面积不足50平方米,房屋结构布局落后,非居住面积占住房建筑面积的比重欠合理。住房短缺,大儿大女合住一室等困难状况仍属普遍,经调研分析,结论如下:

1

、住房面积总体偏小

住房面积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指标,住房面积的大小

,

直接关系到职工居住环境的好坏。本次调查显示,我局职工每户的住房使用面积

50

平方米以下的占

%

,80

平方米以上的仅占

%

。由此看出职工住房面积总体偏小,且尚有百户无房户。

2

、住房结构、设施、环境不尽人意

目前我局职工住房成套率不高,配套设施不全,本次调查显示,职工对住房的建筑式样满意的仅占

%

,基本满意的占

%

,不满意的占

%

;对房间的结构设施(指客厅、卧室、厨房等布居的合理性及大小)满意的占

%

,基本满意的占

%

,不满意的占

%

;对住房周围环境满意的占

%,

基本满意的占

%

,不满意的占

%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现有住房不满意,尤其是一些旧楼房的房间结构、设施不合理,环境卫生不尽人意,难以满足现在居民的生活要求。

因此,改善职工住房现状已势在必行。

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开发建设原则:

指导思想: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以适用、舒适、经济为开发的新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的新主题。

开发建设原则:合理开发、经济适用、科学配套、永续利用的原则,具体为

一是住宅的功能空间要更加合理。要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大的舒适度,提高单位住宅面积使用率和功能空间的合理性。

二是住宅的物理性能要有较大改善。住宅保温、隔热、隔声、通风、采光、日照等物理性能,越来越成为衡量住宅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是住宅设施设备的装备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厨房、卫生间设施、智能化技术系统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已经成为住宅舒适性的重要内容。

四是居住区的环境和配套水平要更加完善,要创造自然和谐、朴实优美、安全环保、舒适便捷的住区环境。

五是住宅的耐久性要延长。住宅具有价值量大、位置固定的特点,对耐用性有很强的要求,应当在目前砖混结构50年的基础上,延长住宅使用寿命。

开发建设的性价比综合分析:

本着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我们对拟定的前进东路和滨江路两块土地进行性价比综合分析:

区位优势及发展前景

前进东路土地:北临世纪园小区、南临移动公司、东临朝阳路、西临建设中的联通公司,距离我局王观营住宅小区百米之遥,周边有陕西理工学院、汉中市商校、汉中市农校等,文化氛围浓厚,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之说,因此,该地段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看好;

滨江路土地:北临正在建设中的滨江路、南临

、东临

、西临

,此地段虽属政府远景规划之中,但开发建设仍困难重重,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其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前景不明朗。

交通环境条件:

前进东路土地:通市区内2路、3路公交车,且朝阳路宽阔平坦,路段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滨江路土地:目前尚无公交车停靠点,滨江路仍在建设之中,且该地段较偏僻,曾有打劫行凶案件发生,为我市多年来多事之地,故交通及周遭环境较差。

开发建设成本分析:

前进东路土地:

①地价:28.50万元/亩,容积率3,平方米土地价143.43元/平方米

②建筑安装工程平方米造价:593.00元/平方米(含防盗门、铝合金门窗、电气材料费等)

③室外工程:190.00元/平方米(包括小区内草坪、道路、电缆沟、围墙等,草坪绿地以60.00元/平方米计入)

④相关税费:85.00元/平方米(包括城市配套费、消防费、人防费、墙改费、施工图审查费、劳保统筹费、设计费、监理费、质检费、交易服务费等)

估算成本价:1010.43元/平方米(以上四项相加)

滨江路土地:

①地价:34.00万元/亩,容积率3,平方米土地价169.92元/平方米

②、③、④项同上

估算成本价:1037.72元/平方米(以上四项相加)

可见滨江路开发建设成本明显偏高。

可操作性:

前进东路土地:目前该土地手续齐备,项目报批已至规划定址阶段,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滨江路土地:该处土地最初由政府以政策性优惠低价出让给中房公司,后由中房公司以略高价格分块转让给其他开发商,因此地价偏高,我公司购买该处土地时资金短缺,目前该土地转让手续尚未理顺,前期报批工作尚未办理。

性价比综合分析:

1、在前进东路地段开发建成住宅小区后将还保存小区群居的特点,小区居住环境与条件又有个性化、休闲化、办公室化和较高服务、娱乐和消费需求的倾向。在经济方面,开发该小区的成本价格相对较低,可减轻职工负担,使小区建设趋于智能化。

2、在前进东路地段开发建成住宅小区,无论居住环境、基础设施、或是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都可达到较高水平,体现了小区以人为本

的原则

综上所述:在前进东路地段开发建成住宅小区优势明显,推荐为首选。

开发建设实施方案

由公司负责全面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公司将本着居住小区智能化理念,即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安全、舒适、方便三者的统一,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通过设计集成协调起来。提高住宅的等级。

(1)

智能化小区设计的任务就是要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通过设计集成充分利用和协调起来,用有限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住宅功能的提高。

(2)

智能化设计的面向

A.

面向功能的设计思想,由住宅的功能要求出发,设计配置相应的系统及设备,有针对性地满足功能需要。

B.

面向配套设施的设计思想,由配套设施的专业性出发,满足功能需要。

(3)

智能化设计的系统分析

A.

系统分析设计思想

由住宅的安全、舒适、方便三大功能要求出发,经系统分析,设计配置相应的功能设备,并考虑功能设备的相互利用和更新计划。

资金筹措:

由购房职工集资筹措。

第4篇

(秦皇岛消防支队,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重点对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和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分析,探讨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通信模块设计、软件设计、硬件结构设计,为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和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设计,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

本文设计的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处理器选用的是三星ARM9处理器,芯片为S3C2440,操作系统选用的是Linux。这一系统具有嵌入式Web接口,这样在Internet访问管理系统中移动终端也就能够是实现关于设备的远程监控。在室内实施了GPRS通信模块及Zigbee模块设计,以能够实现传感器和ARM9处理器之间的信号传递,强化室内环境的有效监控。本文把基于ARM的无线嵌入式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各方面设计实施分析研究。

1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由多种子部件组成,在这些子部件的支撑下,该系统才能实现内部和外部智能化系统的通信,并强化内部设备管理和控制。

2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的通信模块设计

关于系统通信模块的设计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中分别是其内部通信模块及外部通信模块。其中在内部通信模块设计中,最主要的就是设备控制器以及信号传输设备,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为了对环保和美化需求满足,本次设计所选取的是Zigbee作为无线传输设备,这样可以消除布线的麻烦。外部通信模块主要包括互联网、GPRS模块以及终端设备,其中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终端设备对IP地址的访问,这样也就可以成功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设备[1]。

3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3.1嵌入式系统运行环境的裁剪移植

Linux系统设计工作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首先需要实施控制系统初始化,同时将其内核各项参数实施调用,实施开发板U-boot移植,另外也要对系统中的内核启动各项参数实施优化设置;其次要对系统中的不必要部分进行移除。

3.2Web服务器的设计

关于Web服务器理由的选择范围包括:Apache,mini-Httpd,Thttpd,Goahead等等。关于Web服务器核心处理器的应用,则不但要确保其能够实现Web服务程序运行,并且还要确保支持TCP/IP协议,这样用户在实施Web服务器访问的时候通过APP或浏览器即可,采用相关操作也就可以实现家庭设备的相应监控。

3.3Main软件功能的设计

Main软件功能设计主要是要实现其与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温控以及烟感等的有关连接,如果在房间内的烟雾和温度已经达到之间设置的值时候,Main软件也就会作出报警,在终端设备上出现相应的显示;如果屋内出现明火,也就会把被红外传感器成功监控到,该软件会自行命令相关设备进行喷淋,或者根据用户通过终端设备下发的指令进行其他的处理[2]。

4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4.1系统的所有硬件结构

本文设计的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硬件结构主要有:LED显示设备、Zigbee调节器、电源模块、、GPRS模块、消防设备门禁传感器等外围设备、数据通信设备等

4.2嵌入式处理器

三星公司的ARM9处理器是本文设计的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处理器,其核心芯片是S3C2440,除了ARM9处理器本身具备的外设模块外,其芯片也集成了JATG、通信、存储器等模块,使得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可靠[3]。

4.3Zigbee模块

这一模块在家庭网关中的重要作用是网络协管器,经常应用的型号是网峰牌CC2530,主要是针对烟雾、红外线传感器、温度、湿度以及门禁感应器,终端处理模块可以成功将数据无线传输和信号无线通信实现,不但能够作为是通信的起点,同时也能够作为是终点,并且可以针对内部设定的应用软件,采用相应的应急措施,有效的确保组网安全[4]。

4.4GPRS通信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被用来进行数据采集,并且将采集来的图像成功转化为电信号之后,将其传输给嵌入式系统,成功连接智能消防设备和网络。在本次设计中所选用的GPRS通信模块信号为M35,为四频GSM/GPRS,这一模块在应用中具有抗干扰性能强、工作温度范围宽、尺寸小,同时功能消耗量比较小等,另外还可以同时支持多个IP地址以及Socket[5]。GPRS通信模块在将信息成功处理之后,可以将其发送给运动终端,让用户可以及时有效的对相关情况有所了解,提高设备监控和管理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5结语

本文设计的ARM的无线嵌入式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由于能与智能化系统进行联动联动控制,比传统的消防系统更加的节省材料,也更加简洁、环保,也更加的方便、快捷、智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国威.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的联动[J].民营科技,2008,07:185.

[2]周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中消防水泵及防烟排烟风机的联动控制接口及配线方案解析[J].硅谷,2014,08:74-76.

[3]黄佳丽.自动报警系统与联动控制系统的维护技术探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178-179.

[4]邹勇,李鑫.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联动的探讨[J].才智,2010,09:60.

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应急预案;系统集成

各类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发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当事故和灾害不能避免时,应急救援成为有效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抵御事故灾害的蔓延并减缓危害带来的后续不良影响的强有力手段,因此,应急预案设计越来越被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所重视。智能建筑系统作为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系统,如何搭建一个良好有效的应急预案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应急预案系统理论、基本技术的分析,搭建了智能建筑系统应急预案平台。

1智能建筑系统应急预案模型构建

智能建筑除了可实现一般常规的建筑的功能外,还具有很多高技术功能,比如多元信息的传输、控制、处理与利用等,其特点为:建筑内计算机的大量使用、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它各种自动化高技术设施的覆盖,因而设计应急预案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功能的作用与影响。

1.1系统架构模式。基于物联网技术,搭建系统时,考虑用户服务层、业务服务层、数据服务层的综合作用,采用,Client/Server+Browser/Serve三层架构,系统中,各层之间的功能相对独立,这样,可使系统安全可靠并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

1.2突发事件报警应急预案设计。应急预案系统是基于系统的架构模式,按照安防配备条件以及处理各类报警事件的经验预先建立的,当社区有突发事件时,可根据不同突发报警事件的类型、性质、发生地点环境等,实现面向对象的、人机交互的智能化与数字化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佳的处理方案,以实现社区发生的突发报警事件的快速指挥和调度。系统中包括初始预案和应急预案。

1.3系统总体功能结构。智能建筑系统应实现的总体功能结构包括:空间与属性数据相互查询、地图空间导航、设备组态化监控、可视化报警与联动、安全事件统计分析、专题图标生成、注册和权限管理、远程服务等基本功能。系统的权限设置分为权限组设置、权限设置、用户权限设置。由于系统采用Client/Server+Browser/Serve体系和功能模块化结构,系统可根据用户的管理角色和管理区域,设置系统登陆权限,用户一旦被授权以后,就可以进入管理层面,实行目标管理。搭建系统时,要使系统可以快速显示系统日志、操作日志查询、系统分析结果等。为管理员快速、准确维护系统提供支持。而系统提供的后台数据维护包括:地理基础数据图形编辑、属性数据更新、数据库数据备份等。

2系统集成

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是遵守智能建筑可实现的功能、投资商的投资倾向等的规定,通过采用信息、通信、自动化等高技术手段,逐项的进行网络计划与细致管理。通过系统集成的实施,实现具备各项预设的专门技术的最优化系统以及对整体系统进行总评价,最后对系统运行维护,可实现主要功能如下:

2.1社区视频监控集成。社区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可视对讲与门口机视频等,系统提供初始设置,将视频监视区域与其他报警器报警关联,在已具备的视频系统的功能基础上,通过接口在网上客户端实现视频报警联动监控功能,并可设置报警保存的图像帧数,从而实现社区视频监控系统的集成。系统将自动创建媒体窗口,把相应报警的实时摄像图像切换到集成系统监控主屏幕,并可控制云台和变焦。当用户点击地图上任一摄像头时,系统将会弹出该摄像头的实时视频监视图像窗口。

2.2家居智能化与数字化系统集成。在应急平台上,当家庭有突发事件报警时,系统将会在社区电子图上,以红色标志显示报警建筑位置,快速提供报警楼栋、楼层单元号、房型、报警类型(报警事件的性质)和业主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报警处理预案。系统可提供业主远程登陆家居智能化与数字化系统,赋予业限,操作家用电器远程开闭。

2.3门禁系统集成。社区中,门禁系统是保证小区安全的非常重要的管理系统,智能建筑系统应急预案平台通过门禁系统集成,监控社区每个门禁开关状态,并将持卡人的出入情况反馈给平台进行统计,显示每个门口的状态,同时查询门禁属性,显示楼层区域空间位置,实时显示门禁报警信息,联动显示相关摄像视频图像,统计每个门禁和卡的出入口情况,对门禁的参数设置进行管理。

2.4社区物业管理平台。此系统提供的管理模式和数据类别、格式,可以为社区综合管理提供最丰富的数据资源。在社区管理中心服务器安装的网络物业管理系统平台,为社区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了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在此平台下运行的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员,通过在平台管理中心创建账号和登陆密码,就可以通过PC机上网使用此系统,各物业管理公司可通过使用本系统,完成各日常事务的管理与风险监测。此外,智能建筑应急预案平台还包括可视对讲系统集成、停车场管理系统集成、电子巡更系统集成、公共设备自动化系统集成、居民热线服务系统、网上便民服务、社区资源环境浏览、数字社区的“一卡通”系统等。各被集成子系统的信息汇集到统一的系统集成平台上,当灾难性事故突发时,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对系统进行最优化的控制和管理。

3结论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于智能建筑应急预案设计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作为在智能建筑系统中的应急预案有其特有的技术和构架结构,并且要具有与智能建筑相配合的系统功能。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智能建筑系统下,应急预案系统的搭建与可实现主要功能。各被集成子系统的信息汇集到统一的系统集成平台上,为处理智能建筑系统中的突发事件,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任伟.智能建筑系统分析与设计[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11.

[2]崔芳丽.智能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10.

[3]刘筱璇,薛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9.

第6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 污水泵站智能系统 远程控制研究

中国污水泵站在长时间的运作过程中往往会积攒大量的数据,如果一味的依靠人工和一些简单的通信设备来收集归纳这些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收集堵塞导致出现污水小范围泄漏和排污管道的损坏等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在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的情况下,能够妥善解决污水泵站的信息化智能监控问题的可能性变得更大。智能仪表依附于现代网络技术,其中污水泵站的数据监控、信息管制和信息传输可统一归纳在智能系统的远程控制当中。

1 智能仪表构成的特点分析

智能仪表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产物,利用硬件设施搭建的智能平台,对其信息参数进行整合归纳的非人工化智能装置。智能仪表中的结构规划整齐,其中包括:种类不一的芯片、多样化的操作系统以及硬件设施的基本完善。智能仪表的信息获取通过位于仪表前段传感器来进行,同时智能仪表的构成由多个线路及传感器设备来完成。根据实践情况,智能仪表在运行过程中所进行的自动化信息采集和信息管控测量时所产生的特点是尤为明显的。

高性能的智能仪表,能够实现较高的信息分析采集并能保证准确度,可以自动寻找最合适的处理采集信息的方法,同时智能仪表在进行能量之间的转换时可以做到自动补偿、自动划分等较为精准的智能处理。在设计制造环节,就对智能系统的程序做出规范,使得智能仪表在运行当中可以较为清晰地明确故障原因,从而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当智能系统自身出现损坏时智能系统甚至可以自我修复。智能系统的智能化表现在控制和识别两个方面,要求系统完美地进行信息控制和识别就需要对程序的专业化资料分析和传感器的职能提升做出调整。

2 实践应用当中的职能仪表

2.1远程控制系统在污水泵站中的作用

人们生活环境的好坏与污水的正常处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之一就是建立起高效环保的污水泵站。智能化污水泵站的建设中远程控制系统是关键组成部分,控制系统通过对污水泵站各个阶段的数据进行快速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从而使智能仪表、压力器。压力变送器等自动化程序正常运行。对比于传统的人工污水泵站管理,智能化下的管理成本明显下降,同时在工作进度方面也比人力管理要提升许多。为维护我们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智能化的进程中必须能够完成以下任务:信息的快速采集和准确分析、系统的自我维护和修复、保持智能化的先进度。污水泵站在进行智能化的进程中要着重关注信息的反馈传输功能,采集准确的污水流动数据对于电压稳定和电流的正常输送有警告提示作用,系统分析得来的数据传输至显示组形成图表矩阵,对工作人员的分析处理有着重要的优化作用。污水泵站的智能化实现不仅仅是智能系统的优化提升,同时与工作管理制度、监控功能的完备以及各个单元之间的紧密配合来实现。

2.2设计阶段的污水泵站远程控制

经过我们对污水泵站的建设分析,发现污水泵站在智能控制系统当中往往采用现场总线技术中PLC的网络控制系统。污水泵站中的远程控制其里面网络的构成模式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利于管理人员去规避风险和对控制系统的延伸维护。构成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普通的电话网络结合调制解调传输数据网落来进行结构的组成;另一种是独立建设在互联网当中的。两种方式有利有弊,但是根据外部环境分析人员指出第一种的网络构成模式便于污水泵站的智能系统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污水泵站得以实现智能化的前提条件,如电脑系统一般,系统中的设备管理、数据变换、组件配置间的优化协调可以为管理人的工作提供便利和帮助。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应用最广的操作系统,所以污水泵站在选择操作系统时大都采用微软。

2.3智能系统的数据分析

上文提到污水泵站的操作系统大都采用微软系统,因而在选择与之配套的相关软件时优先选择的是以下几种组态软件:①支持动态数据交换和驱动通信,提供智能系统能够在收集信息的图像能力的INTOUCH组态软件;②属于一种比较注重传统的组态软件,完美支持驱动程序,优势在于管理人员能够快速上手的FIX组态软件;③操作清晰方便的CITECH组态软件;④最先进优越的组态软件,“杰控组态软件”。上述这些组态软件数据反馈分析能力过硬,且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工作人员在进行故障维修和新系统更换时较为便捷。

3结语

信息化时展进程不断加快,随着发展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污水泵站远程监控系统同样变得越加智能化。结合污水泵站智能化功能,改进污水泵站的治理,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数据信息调差反馈的便捷性和准确性。智能化泵站的信息管理中,应重视智能仪表当中的远程检测控制功能,以期能够达到全面的智能泵管理。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O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电厂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是电厂节能降耗的理论分析基础,它既是热力系统设计、改造的理论依据,又是热力设备经济运行在线分析、监测的实用技术,其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二、热力发电厂动力循环系统

热力发电厂动力循环系统是根据能源在燃烧使用时的梯级原理,首先将煤炭和天然气等在锅炉中充分燃烧,第一次产生热能进行发电,再将发电后产生的余热用于发电厂的动力循环装置中,再次发出相应的电能。使用这种动力循环系统相比以往的发电系统有很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能源使用上相比过去大大降低,而且可以将资源再次利用;增加了电力的供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电能的输出有了本质的提升;循环系统的建造可以节省发电厂的用地面积,在最小的范围内,完成发电的任务;集中收集尾气,将尾气的热量再次利用,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发电的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有利于企业对发电厂的综合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了生产的安全。

三、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的概况

电厂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大都建立在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种类较多,见诸文献的有:常规热平衡法、循环函数法、等效热降法、常规热平衡简捷算法、热耗变换系数法、热量品位系统法、质量单元矩阵分析法、火用分析法及人工神经网络等,其中前三种分析方法较为成熟,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产领域。大体上述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分析方法是以手工计算为主,主要包括常规热平衡法、等效热降法、循环函数法等。其中常规热平衡法计算精度最高,评价其他分析方法的精确性通常以此方法作为校验基准;等效热降法、循环函数法和组合结构法特别关心于分析计算过程中工作量的大小。经常为减少繁重的计算而对实际热力系统做近似处理,工作量小了,但却以牺牲一定的精确性为代价。循环函数法和等效热降法在我国应用较广。

第二类分析方法以计算机计算为主,大多采用矩阵形式,属于并联解法。主要包括常规热平衡简洁算法、质量单元矩阵分析法以及火用分析法等。目前这类方法的研究较为活跃,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热力设备局部变化对系统热经济性指标的影响,以及供热机组热力系统的定量分析计算,在上述分析方法中所设计的矩阵方程的表达形式等还存在不足,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予以完善。

四、热力发电厂动力循环的热经济性

1.锅炉效率。在锅炉中燃烧存在一个公式:输入燃料热量等于锅炉热负荷加锅炉热损失。在燃烧后会产生热能的损失,排烟损失、未完全燃烧损失、排污损失。而使用动力循环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烟雾造成的污染,改善不完全燃烧的现象,以及减少了热量的逐渐耗损,不但如此,还可以收集热量进行二次发电,这些都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经济性,减少了因排污治理所产生的二次费用。

2.管道效率。管道的能量平衡关系为锅炉热负荷等于汽轮机热耗量加管道热损失。在气体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因为管道的不平整或是有裂缝出现气体的排除,这些也都会对发电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用循环系统,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收集浪费的气体,使其再次得到充分的利用。考虑到汽轮机也会有热消耗量,把气体在回收时的热量和热耗量加在一起,对整个机组产生更大的能量。这样减少了在收集尾气上的经济消耗,还能提高效率,将浪费的资源再次转化为经济效益。

全厂能量效率。全厂能量平衡关系为全厂热耗量等于发电机输出功率加全厂能量损失。在整个系统中还要考虑整体的热能损失,其中也包括发电机输出功率的损失、机械磨损造成的热能损失,将这些都考虑在内,使用循环系统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能源的使用率,从根本上降低了全厂的经济成本,提升了热济性。

五、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在手工计算时期,衡量热经济性计算方法的优劣的一个标准就是计算量的大小。这样为了减少计算工作量往往对复杂的热力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假设或简化,使之尽量简单,便于手工计算。计算简单了但却以牺牲一定的精确性为代价。在当前重视节能工作的大环境下,特别是随着火电机组单机容量和总装机容量的日益增大,常规分析方法的通用性不足和精确度低的不足表现得也日益明显。并且随着计算数学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组热力系统分析计算方法中计算工作量的大小已不能再作为衡量某一种方法优劣的尺度。相反,在计算机计算时,我们使热力系统尽量的复杂,以保证计算的精确性。因此通用性、智能化(傻瓜化)、精确度高,适于计算机编程计算成为热力系统分析计算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通用性:通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分析方法能够适应火电机组各种类型的热力系统定量分析;一是要求分析方法的计算形式具有普适性,以利于开发计算机通用程序。

智能化:智能化主要体现在热力系统的定量分析上,使用者不需要具有很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只需要根据分析方法所确定的规则,对计算形式做简单修改即可完成热经济性的定量分析,即傻瓜化。

精确度:火电机组单机容量和总装机容量的日益增大客观上要求提高分析方法的精确性,而计算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这种要求成为可能。

适于计算机编程计算:分析方法中计算手段可以复杂,但是要适合于计算机编程。近年来适于计算机计算和编程的热力系统分析方法(主要是矩阵分析法)研究较为活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现有主要热经济性分析方法的认识和分析

1.常规热平衡法

常规热平衡法是随着热力发电工程的出现而采用的最基本的热力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单纯的汽水流量平衡和能量平衡方法,是发电厂设计、热力系统分析、汽轮机设计最基本的方法,它以单个的加热器为研究对象计算出各级加热器抽汽系数,并利用系统的功率方程和吸热量方程最终求得系统的热经济指标。理论上各种分析方法都可以由它推导出来。该方法概念清晰,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入,应用广泛。但由于其在定量分析计算中工作量很大,在以手工计算为主要计算形式的时代,该方法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特别是当热系统较复杂或者是

进行热力系统不同方案比较时,直接应用该方法会非常繁琐。

循环函数法

循环函数法是由马芳礼高级工程师在美国Sa-lisbury提出的“加热单元”的概念基础上结合数十年实际工程设计和理论教学经验所创立的一种新型的热力系统简化计算方法。该方法首次用循环不可逆性来定性分析、用循环函数式来定量计算蒸汽循环的经济性,既简化了热力系统整体计算,又解决了辅助用汽水的单项热经济指标。该方法能较好的适应计算复杂的热力系统,也适用于局部的定量分析。它用串联解法先对整个热力系统进行计算,得到回热抽汽量和循环效率,然后把热力系统分为回热循环和辅助循环的相互叠加。在作不同热力系统方案选择时,如果不同的方案仅是某一加热单元的变化,只需要对该单元进行重新计算,方案中没有变化的其他加热单元不必再重新计算,与常规热平衡法相比,在手工计算的条件下,计算工作量大为减少。但是该方法对概念的理解要求较高,推导比较繁琐,并且该方法在计算端差等设备缺陷的影响还不是很方便。因此造成对方法理解、掌握方面的困难,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受限。

矩阵分析法

矩阵分析法泛指一切用矩阵形式来表达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此类方法成为当前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计算方法研究的热点。无论是定流量和还是定功率的矩阵分析法其模型都采用矩阵这一数学表达形式,将数和形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矩阵结构与热力系统结构、矩阵中矩阵元素与热力系统中相关参数都具有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当热力系统结构或者热力参数发生改变时,只需要对矩阵结构或者矩阵元素数值做出调整便可,使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更通用、简捷和适于计算机编程。

七、结束语

随着计算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科研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电厂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一定会朝着通用性更广、智能化以及精确度更高、更易于计算机编程的方向发展,并臻于完善,随之能够更有效提高电厂的热经济性。

参考文献

[1]王加璇 《热力发电厂系统设计与运行》[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2]林万超著 火电厂热系统节能理论[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4

第8篇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智能化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因为其智能化水平极高,控制的效果能够达到一般电气自动控制的需要,在电气自动控制工程中的控制效果和控制方式都比传统的电气控制具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在电气自动控制工程中广泛地利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控制效率。该文分析了电气自动控制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

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应用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力已经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电网运行的必不可少的设备,电气自动控制设备的更新和日常维护更显重要,研究智能化控制电设备,对在电子自动化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解决,例如在系统设计和逻辑推理机器语言转换这些方面上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智能化优化设计,提升对故障和问题的有效防御和解决,才能在电气自动控制中提升其控制效率。

1电气工程与智能化设备的相关原理

1.1电气自动控制工程智能化的理念

当今社会电力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智能化技术在今后的社会发展和电力设施更新中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为实现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电气自动控制工程要能适应当今快节奏发展的社会脚步。智能化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的工作目标和存在意义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生产的健康运行,保障对企业的基础供电,为生产提供电力保障。其中,智能化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设施是实现对设备寿命的实时监测和预测,并对其生命周期内进行管理的设备。

1.2电气自动控制的目标

电气工程智能化的输变电是指在电力设备正常运行中,可以对自身状态进行自我评估、对故障进行自我诊断,且可以全面及时地获取运行信息及电力设备运行的功能状态。对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有质的提高,是实现智能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强电网网络化,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专业的系统为智能化自动化控制设备保驾护航,辅助其进行状态的评估和故障的监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保证企业生产的健康运行,提升对故障和问题的有效防御和解决,这是电气自动化控制工程的工作目标。

1.3电气工程智能化控制的优势

相对于之前的电气控制设备,智能化的电气自动控制设备具有信息化、智能化、节能环保等优势。对于老一代的电气控制设备,它能更好地检测电网设备工作情况,并及时反馈,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电网管理人员对电力设备的控制,更提升了电力设备的网络化管理。同时,智能化的自动控制设备大幅提升了电气控制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率,节省了基础设备建设的费用,在工作中可以减少人员对于故障排查的工作量,节省了相关人员费用,同时也较之前的设备更为环保耐用,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目标,体现了智能化的优势。

2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应用中的优势

2.1减少人力劳动的投入

传统的电气控制操作是一个非常耗费人力的操作,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常常需要同时观察和操作许多仪器和线路,进行判断和数据分析,因此往往需要多个操作人员同时进行操作。而利用了智能化技术后,电气自动化控制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减少了大量的人力投入,不管是在人力方面,还是对于设备操作难度上,都有很大降低,对于加速生产和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具有关键作用,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2限制人为误差

传统的电气系统控制方法难免会因为极小的误差产生巨大的事故或者故障,从而造成企业生产电力系统的故障,给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损失。而使用了智能化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的电气系统,可以利用计算机精确的计算功能检测和观察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个数据和误差,进行自动地调节和更正。这一过程可以不用人为参与,因此在运行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的存在,可以大大地限制人为误差的产生,具有极高的精确度和自我反馈调节能力。

2.3设计无需建设控制对象

由于电气控制设备是精密仪器,其本身的结构和功能构成都需要进行严密地设计和考虑,这个过程通常非常复杂。而使用了智能化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后,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对参数变化和非线性进行实际观测,得到两者精确的动态方程,根据方程计算出所需的数据,从而可以顺利建立被控对象的数据设计模型,因此智能化的电气自动控制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利用检测的数据自动进行控制对象的模型建立,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2.4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智能化技术的电气自动化可以利用一个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电气设备的控制和操作,使得产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个功能存在的基础是利用了智能电气自动控制的反馈功能,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针对电气系统的变动和误差进行及时调整和校对,对于信息的整合和扩展十分便捷,大大提升了电气设备的运行智能化,又增强了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3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3.1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优化设计中

电气的优化设计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电气系统的工作能力。传统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电气系统设计知识来支持,即便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实际过程中有时候也很难设计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电气控制系统。而运用了智能化技术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精密部分的系统设计,使得系统开发的周期大大缩短,智能化电气系统主要由中央处理电元即CPU为主要处理中枢,通过输入电路输入数据进行数据收集,通过CPU后将数据输出就能完成一个数据控制过程,系统性能大大优化。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大致设计图如图1所示。

3.2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控制中

传统的电气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更高也更严格,同时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较多,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许多操作人员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数据的计算操作,因而难免产生一些人为的误差。而智能化的电气自动控制完全使用精密的计算机计算技术,将数据的检测和计算纳入计算机的智能监控之下,会根据各个环节的数据要求,利用编制好的程序进行实时的监督计算,实现电气控制的完全自动化,相比传统的电气控制系统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3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故障诊断之中

对于电气系统的故障维修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电气系统的故障可以进行准确定位和排查,而智能化电气自动控制系统是一项可以可靠地获取当前设备工作状态和工作信息的技术。它利用了新型制作工艺材料和计算机智能技术,利用多个传感器,并利用光学和化学等多学科原理,对设备的运行状况可靠地提取和检测不利因素,监测工作实时状态及数据,可以从系统中诊断出各个部分发生故障的准确位置,方便故障的排查和修复,有利于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顺畅工作。

3.4智能化技术应用于风险的预测之中

智能化电气自动控制设备故障监测能力和自我排解能力之强是史无前例的,在综合利用了多种技术之后,对于信息的搜集能力、汇总能力、分析能力、处理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使智能化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防御力和自愈能力大大提升。不仅如此,对于故障的预测和监测能力也将大大提升,在植入可靠的分析处理方法后,对于经济性的分析、设备维修策略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未来的发展前景良好。

3.5智能化技术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的收集

智能化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利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多元的信息融合程度加深,并提升了利用率。多种的物理量经由传感器汇集至中枢处理系统,在建立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标准的前提下,自动评估诊断系统运行状况。只要植入智能化的系统分析方法,在信息融合和数据挖掘上,就可以实现自动化,这大大提升了智能化输变电设备信息的利用率和有效率,可以在电气自动控制设备中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取得更大的效益。

4结语

电气工程不仅在企业的生产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更关系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升电气系统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是势在必行的一个研究方向。而智能化技术是人类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晶,具有极高的自动化特征,能够满足电气系统极高控制精确性的要求。在控制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能够对电气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些策略上的服务,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的电力系统控制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欣.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5(14):187-188.

[2]沈相宇.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核心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7):141.

[3]尹晓峰.浅谈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16):95.

[4]全红梅,陈辉.分析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5(9):88.

[5]张宝青.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5):1503.

第9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楼宇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s)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化综合性办公大楼的出现,是办公自动化(OA)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现代高技术的结晶,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有别于传统建筑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智能化”。智能化建筑不仅具有一般常规的办公建筑的功能外,还具有多元信息的传抽、控制、处理与利用等一系列高技术功能,所以国外也有称智能化大楼为高功能大楼。实现智能建筑的关键所在是系统集成。从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出现至今,国内外对其还没有统一定义。

1、智能建筑的含义随科技的发展不断完善,关于智能建筑的一些典型定义如下所述:

l) 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America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 AIBI)定义智能建筑为:

智能建筑是指通过将建筑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四项基本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

在关系进行最优化,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环境的建筑物。

2) 欧洲智能建筑联盟(The European Intelligent Building Group)定义智能建筑为:智能建筑是使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又以最低保养成本,有效管理其本身资源的建筑。

3) 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定义智能建筑为:智能建筑是指具备通信、办公自动化信息服务和楼宇自动化服务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便于进行智力活动的建筑物。

4) 国际智能工程学会定义智能建筑为:智能建筑是指可提供相应功能,以及适合用户对建筑用途和信息技术要求灵活变动建筑。建筑应具有安全、舒适、节能、系统综合等功能,满足用户实现高效的需要。

5) 我国对智能建筑的理解是: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具通信、办公、设备自动化,集机构、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和便利的建筑环境。

综上所述,智能建筑是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建筑物的结构、需要、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系统集成),从而提供一个合理、高效、安全、方便的环境。

相比传统建筑,智能建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系统高度集成

智能建筑将建筑内部的各智能化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高度集成,以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环境。同时,节能、节省人工费的特点也必须依赖于系统的集成。

2) 节能

节能是智能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节能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也是智能建筑迅速推广的重要因素。

3) 节省运行维护费

依赖智能化管理功能,可有效降低机电设备的维护成本。另外,系统的高度集成,操作和管理的高度集中,使人员安排更合理,人工成本降到最低。

4) 安全、舒适和便捷的环境

智能建筑提供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以及多媒体音像系统、照明、公共环境等,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智能建筑在确保人、财、物高度安全的同时,具备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建筑内外合理布置的电视、电话和计算机网络等通信手段以及网络化的办公系统,有效保证了高效便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原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Computer)、现代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以及现代建筑艺术(Architecture)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从而促使人们对社会的信息化、工作与生活的自动化、居住环境的舒适化与安全化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使智能建筑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获得飞速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过程已从最初的建设单个智能建筑发展到建设成片智能型数字化社区,乃至采用最新高科技手段,建设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型智能城市。智能建筑一体化集成管理的能力是智能建筑最重要的特点,是区别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分水岭。

系统集成指的是在一个大系统环境中,为了整个系统的协调和优化,在相同的总目标之下,将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的各个子系统,通过某种方式或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是将智能建筑内不同功能的智能化子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功能上连接成一体,实现信息综合、资源共享和设备的互操作化。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有两个主要的研究问题。

1)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各子系统内部的技术千差万别,通过何种技术把各个同构或是异构子系统互连在一起,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设备互操作,这是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的主要问题。

2)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模式。在工程实践中,不同建筑根据功能需求和投资预算,选用的子系统和实现的智能化程度不同。

2.1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原则智能楼宇系统集成工作在项目建设中非常重要。该系统通过硬件平台、网络通信平台、工具平台和应用软件平台将各类资源有机和高效的集成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工作台面。智能楼宇综合信息系统集成工作的好坏对系统开发和维护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技术上应遵循如下标准:

1) 开放性

在进行各方面的选择时如:系统软硬件平台、通信接口、软件开发工具以及网络结构需要遵循工业标准,这是关系到系统生命周期的重要问题。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即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开放的系统必须可能满足可互操作性、可移植性以及可伸缩性要求,才能与另一个标准的兼容系统实现“无缝”的互操作化,应用程序才可能由一种系统移植到另一种系统,不断为系统的扩展和升级创造条件。

2) 结构化

复杂系统设计的最基本方法是结构化系统分析设计方法。把一个复杂系统分解成相对独立和简单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分解成更简单的模块,这样自顶向下,进行逐层模块化分解,直到底层每一个模块都实现可具体说明和可执行为止。这一思想至今仍是复杂系统设计的精髓。

3) 先进性

系统先进性贯穿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乃至整个系统生存周期的各个环节。系统先进性建立在技术先进性之上,只有先进的技术才有较强的发展力,系统拥有先进的技术才能确保系统的优势和较长生存周期。系统的先进性还表现在设计中的先进性。

4) 主流化

系统设计的每个产品应成为该产品的主流,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有成熟的使用环境,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2.2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意义

1) 将智能建筑的系统进行系统集成,进行集中监控各个子系统,从而改善人们的管理和服务效率、节省成本以及降低运行和维护费用。

2) 通过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改善总体设计、各子系统中硬件和软件的重复性投资。

3) 由于智能建筑系统集成采用统一的硬件和软件结构,更易于操作和管理人员掌握其操作和维护技术。

4)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作为提高业主或租赁户效率、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改变建筑物的档次,实现建筑物售前升值和售后保值。

5)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为业主或租赁户提供一条建筑物内外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

结语:实现智能建筑的关键就是系统集成,而集成的基础则依赖于面向各个应用服务类型的子系统,要想使这些子系统实现高度的集成化,必须有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等作为后盾。近年来,由于无线通信技术、数字化视频传输技术、控制系统全数字化技术等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智能建筑中的各种机电设备与子系统的智能化越来越高,为其参与系统集成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参 考 文 献:

[1] 陈龙. 智能建筑楼宇控制与系统集成技术[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 张振绍, 许锦标, 万顿. 楼宇智能化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3] 张丽萍, 缪希仁, 林苏斌.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现状和趋势[J]. 低压电器, 2004, 4: 14-17.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可持续发展

建筑智能化系统,说到底,是在一个比较大的环境中,实现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和优化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或者是方式,将各子系统相连接来实现这协调和优化过程的。相比较而言,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功能则是将各个相关联的系统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建立一个协调运转的计算机网络,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本文分析了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系统集成的设计水平较低

毫无疑问,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施工需要有规范的设计施工图做指导,但是现阶段,指导系统集成施工的却仅仅有两种图,一种是系统图,一种是平面图,直接来指导系统集成的施工。这两种图表完全不能适应系统集成的施工要求,因为图上既没有电缆表,也没有接线图;既没有设备位号,也没有电缆线,等等。总之,这完全和施工图的本质相违背。采用系统图和平面图来指导系统集成的施工,经常会出现一些严重的错误,尤其甚者,这种状况会对系统竣工后的养护维修造成要种的影响,很多智能化的系统也因此不能发挥出应用的水平。

(二)竞争的手段比较低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智能化的市场已经是买方市场。经济学中对于买方市场的定义大致是这样的,也就是商品供大于求,消费者处于有利的地位;商品供大于求,则一般商品的价格会下降,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在买方市场,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在建筑智能化行业,却出现了低档次的价格竞争局面。价格竞争也就是企业为了更多地占领市场份额,低价格销售企业产品。低价格竞争会损害市场经济的秩序,长期来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在建筑智能化的建筑单位,一些建设单位就会利用这种价格竞争的局面,在工程招标时,提出许多不合理的条件,而承包单位为自身的生存考虑,则往往会投低标。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供应商也只能压低产品的价格,以求企业的产品能够脱手。再者,当前政府加大了对施工企业的监管力度,但是对建设单位却很少约束,在这种形势下,建筑智能化施工企业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弱势群体。

(三)管线安装的工艺和技术缺乏

要保证系统集成施工的质量,就必须有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但当前,系统集成施工单位的工艺和技术水平却无法满足机电安装的需求。这从一个表现中可以看出来,就是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竣工后,其返工率要远远高于机电安装竣工后的返修率。这主要是因为系统集成的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无法适应集成施工的需求,以致于施工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给后续的使用和养护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带来了许多难题。

通过分析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说是多样的,既有企业为了生存而采取的过激行为,也有目前的招标方式不科学,还有一些企业采取恶意竞争的手段,但从根本上来说,还得归结于企业的竞争力问题。笔者相信,那些真正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是很少参与这种低档次的竞争的,它们会把企业的注意力和科技力量更多地房子核心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和企业品牌等方面,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才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系统集成的可持续发展。但只要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则建筑智能化系统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理念的创新

(1)始终坚持采用正当的手段参与市场竞争

当前,建筑智能化行业还处在低价格竞争的局面之下,这种局面的造成是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结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建筑智能化工程招标的评价却又很到的分数,这主要是由于系统集成商家忽略了技术的响应要求,而只重视其中的商务报价,对于系统功能能否实现、参数是否合乎要求、产品质量是不是最优则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系统集成为了获得一个很高的分数,不惜以低廉的价格去投标。但是,中标后,企业为了盈利,或者是保住成本,又不得不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去参与市场竞争。这不仅会损害工程的质量,而且会给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因此,企业必须始终坚持采用正当的手段来参与市场竞争,为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贡献力量。

(2)系统集成商所具备的优势

在系统集成施工企业汇总,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人员多数是建筑设计院出身,或者从事过该行业,因此,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也就比较的了解,对各个子系统所必备的设备也很熟悉,而且他们大都有着一线的施工经验。通过这些分析,笔者建议,系统集成商应该相信企业的员工,只要在设计规范方面加以强化,他们的系统集成设计完全可以和设计院的设计相媲美,因此,也就完全没有必要采取免费设计或者是超低设计费的方式。

(3)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企业未来竞争的焦点是自主知识产权。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建筑智能化的竞争将主要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也就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金正。因此,企业必须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提高系统集成工艺和技术创新能力

在系统集成施工中,管线施工的工程量最大,施工持续的时间也最长,而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这不是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如何保证施工的质量,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只能通过创新。系统集成商应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身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毫无疑问,在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就是人才。系统集成最大的保障是有一个优秀的团队,而团队则必须是由优秀的人才组成的。但是,我们知道,人才可遇而不可求,这就要求企业要培养和储备人才。 当前,集成商培养人才的方式大都是以老带新,这在那些有着优良传统和技术扎实的公司是一个好办法。但现阶段,很多的公司却没有很好的技术积累。因此,笔者建议,培养系统集成人才还需采用社会委托培养,或者是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或者是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三)系统集成的应用创新

从大型工程的施工经验来看,大型综合性智能化的建设项目,需要集成商版主客户挖掘更多的智能化应用需求。集成商做好这方面工作,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发展生态职能建筑,二是完善系统集成数字化平台,三是数字化的深度应用。

笔者相信,集成商如果能够做好这三点,就可以在系统集成应用上实现很大的突破,从而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此外,集成商还需更新自身的服务理念,以全新的理念对待客户,主要是企业的营销理念。

结语: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是现代建筑体系必备的系统之一,该系统集成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系统集成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建议和措施,主要有系统集成的应用创新、提高施工工艺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理念的创新等等。希望本文有助于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宏玉.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J]. 建筑科学(科技资讯),2011(14)

[2]许勇鹏. 探究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J]. 科技与创新,2013(7)

[3]叶建云,林静. 论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J]. 行业论坛,2012(13)

第11篇

【关键词】控制工程 概念 应用

一、控制工程的定义及目标

控制工程是处理自动控制系统各种工程实现问题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包括对自动控制系统提出要求、进行设计、构造、运行、分析、检验等过程。它是在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控制工程普遍使用频域法和状态空间法。其理论和处理方法涉及许多方面,从线性控制到非线性控制,从单变量控制到多变量控制,从连续控制到采样控制,控制工程从定常控制到随机控制,从一般的反馈控制到自适应控制等。通常,电子计算机是实现大型控制工程的核心。控制工程的应用范围早期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和武器系统,后来扩展到企业管理、城市规划、交通管制、生物控制、社会经济的计划和控制等领域。

培养从事设备制造及生产,工程施工,经济社会系统运行中的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的设计、研发、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掌握现代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开发设计能力、工艺设计和实施能力及使用维护等能力。更重要的应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能解决工程实际中出现实际问题,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

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产生及发展

控制理论作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学科,其产生起源可上溯至十八世纪发生在英国的技术革命中,瓦特在蒸汽机的发明之后,将离心式非锤调速器的相关控制原理应用于蒸汽机转速的控制中,开创出以蒸汽作为原动力的机械化格局,而之后的工程界逐渐的将控制理论应用于调速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中,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电气工程师们不断的研究出更为科学全面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实现了控制系统的条件稳定性及开环不稳定性的分析研究,而控制理论的创始人于1948年所发表的控制理论的相关著作,就控制理论的相关方法所进行得阐述,推动反馈概念的应用并为控制理论的形成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在科技的不断生产发展中,基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拥有着更深入的发展。就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整体发展历程而言,可大体上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20世纪的40至60年代,是古典控制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时期,主要进行单输入及单输出问题的解决,多采用以频率特性、传递函数及根轨迹等作为基础的频域分析法进行系统的研究,而主要进行研究的系统是线性的定长系统,进行非线性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所选用的相平面法要求变量不能超出两个,该控制理论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多种单输入单输出类问题的有效解决。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该阶段已经步入空间技术时期,控制工程也向性能更高的方向上发展,数字计算机的配合应用,实现了分析设计及实施控制,但时变、多输出多输入及非线性等较为复杂的系统控制内容使古典控制理论呈现出局限性,而最优控制方法在该阶段中提出,使现代控制理论更为完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目前为止的大系统控制理论及智能控制理论时期,其中大系统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就广度上的扩展,利用控制及信息的相关观点进行大系统其结构方案及总体设计,进行的是分解方法及协调处理的相关基础性技术理论的研究;智能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就深度上的扩展,进行人类智能化活动、控制信息传递的规律等的研究,并就仿智能化的工程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系统等进行研制。

三、控制工程及工程应用

在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控制技术为典型代表的IT产业的发展及普及中,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关键是通信技术,而基础是控制技术,使得控制学科逐渐的发展成为基础性的科学,控制系统与控制工程中的系统结构、系统稳定、反馈调节及智能系统的相关思想及理论,在自然学科下的多种科学领域获取广泛应用的同时,在人文等学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基于该现象,某些专家甚至指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已逐渐的发展成为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某些基本的概念同时具有普适性及独特性。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应用中,两个概念是应用的关键及核心,首先是系统概念的应用,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系统问题已变得非常重要和突出,尤其是全社会范围内所进行的复杂性系统及复杂性科学课题的研究及应用,这是控制理论在现代科学中应用的必然发展,应用控制理论不仅要进行结构及性质的分析,还要进行系统运行状态的调控;其次是反馈概念的应用,这是控制理论区别于其他的学科及控制理论的应用区别于其他的理论应用的关键,反馈使得控制系统在较大的程度上具备人类智能的诸多特点,可以实现控制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结构、参数及扰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给控制系统造成的影响,例如远距离通讯设备、进行隧道扫描的显微镜等具体的工程设备。

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公工程的应用中,最优控制是现代化的控制理论非常核心的内容,利用最优控制所进行的研究是在满足相应的约束条件时,就最优控制策略进行寻求,进而取得性能指标的极大值或者是极小值,最终使控制系统在性能指标上可取得最优化效果所必须采用的基本条件及综合方法,即就受控的运动过程或动力学系统,从多个可选择的控制方案中寻求最佳的方案,从而使系统在运动状态由初始状态变为指定的目标状态时可以取得性能指标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智能广播系统;农村;控制软件

0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引进、使用智能广播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控制多个区域的广播播放,根据时间和区域的不同智能化选择相应的播放节目。例如,尼勒克县投资近百万元建设了无线调频智能广播工程,成功搭建了全县智能化、数字化的广播平台。采用全县12个乡镇场、79个村队安装862个智能音柱的方式,实现了县局对全县广播点的总控和任意一个工程点的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各族群众的广播收听效果,智能化广播系统操作方便、音质好、信号稳定,是广大农村广播升级改造的理想选择。

1 智能广播系统分析

智能广播系统在传统广播系统的基础上,根据用户不同的广播功能需求,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实现广播系统的自动化播放、管理、控制。智能广播系统主要包括前端音频播放设备、布线系统、功放系统、多区域广播控制器、智能广播控制软件等部分。智能广播控制软件是智能广播系统发挥自身功能的关键,其主要由数据管理模块组、智能控制模块以及串口通信模块等组成。智能广播系统具有多项功能,例如电源控制、背景音乐、紧急播放、定时播放、多点播放、单点播放等。智能广播系统可以进行节目设置,根据农民群众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节目,一周可以设置多套节目,可以任意设定作息项乐曲长度,以满足不同的播放控制需求。智能广播系统支持MP3、WAV等多种媒体播放格式,便于调取选用外部的音乐文件。智能广播系统可以进行电源智能化控制,可以自动打开或关闭分区与设备电源,确保整个系统可靠、稳定的运行。智能化广播系统有利于实现全自动运行,系统能够根据预先的设定在某一时间自动打开电脑,运行相应的作息项内容与控制软件,当全部播完作息项后,系统可以自动关闭软件程序和电脑。

智能广播系统的智能化体现在节目播放智能化和播放控制智能化两个方面。播放智能化,指的是由自动播放主机或计算机自动播放每天定点定时的播放内容。智能化广播系统以数字形式将播放的内容存储起来,再由单片机或计算机通过控制软件,根据设定的内容与播放时间等播放存储器中的音频文件。自动播放主要有软件方式和硬件方式,软件方式自动播放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具有易于扩展、播放音频文件的数量和大小不受限制、存储容量大、操作方便等优点;硬件方式自动播放是通过单片机实现的,具有实现快捷、操作简单、价格便宜等优点。两种自动播放方式均有利于实现广播系统无人值守、定时播放等目的。控制的智能化,即利用计算机控制软件实现特定音箱或制定区域的播放功能,主要包括可寻址广播控制与分区广播控制两种方式。可寻址广播控制主要是由计算机控制软件与广播智能控制器来实现的,总线型是此类控制系统的布线方式。分区控制主要是由计算机控制软件与分区控制器来实现的。两种控制方式各有特点,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智能广播系统的实现

控制软件是智能广播系统实现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串口通信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以及智能控制模块三个部分。

2.1 串口通信模块

智能广播控制软件的核心就是串口通信模块。智能广播控制软件通过串口通信模块,按照相应的数据通信协议,将控制信息发送至不同区域的广播控制器,控制前端音频播放设备和音源的选择,以实现紧急播放、定时播放、多点播放、单点播放等不同的功能。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操作员通常需要对不同的广播点、不同的区域进行播放选择。智能化广播系统具有一组数据传输协议,确保能够有效地实现此类控制功能。数据通信协议数据帧的结构:帧头、数据包长度、广播类型、节目源、广播点、数据校验。不同的广播类型设定,会有着不同的控制协议,例如广播全关协议、广播全开协议、多点控制协议、单点控制协议等。智能广播系统的控制软件将控制命令发送至不同区域的广播控制器,并利用返回确认信号评估具体的通信情况。如果通信没有成功,智能广播系统就会重新命令;如果连续三次都没有成功,智能化广播系统会提示操作员对多区域广播控制器进行检测,再重新发送控制命令。

2.2 数据管理模块

在智能广播系统中,数据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安排节目播放时间,编辑节目组、节目、广播组、广播点等,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节目播放控制。根据具体的情况,组合广播点以构成广播组,实现合理划分广播节点所属区域,使智能化广播系统操作更加方便、灵活。根据用户需求将节目组合成节目组,通过操作节目组,能够完成每天、每周的广播具体节目安排。操作员可以根据节目表有选择性地建立节目库,以丰富农村广播内容。通过数据管理模块,智能化广播系统可以建立广播组和节目组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实现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播放相应的广播节目的目的,为智能化控制提供有效地保障。

2.3 智能控制模块

预先安排节目内容、定时播放是农村智能广播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实现这一功能的基础是智能化控制模块。通过智能化控制模块自动定向广播区域,自动播放磁带节目或自动转播电台节目。控制广播节目的播放,是智能化广播系统控制实现的关键。智能化广播系统采用计时器定时控制,实现控制广播

节目播放的目的。智能化广播系统启动后,智能控制模块将会自动运行,自动读取广播系统的节目列表,有序地播放既定的广播节目。如果需要播放紧急广播,智能化广播系统将会暂时关闭自动播放系统,等播放完紧急广播后才会重新开启自动播放系统。播放完每日的节目后,智能化广播控制模块将会自动关闭计算机,实现无人管理,节约人力成本。

3 结语

传统广播系统主要是通过有线介质或无线电波传送信号的通信系统,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智能化广播系统在传统广播的基础上,应用了目前最先进的通信、多媒体、单片机、计算机等技术,具有传统广播无法比拟的优点。智能广播系统的核心是智能广播控制软件,控制软件通常是由三部分构成:串口通信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以及智能控制模块。各个模块在广播系统智能化中均发挥了各自独特的作用。在农村广播实践中,智能广播系统明显地提高了广播的播放、控制、管理等水平,为农村广播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维丰、史忠保,可寻址智能广播系统的设计安装[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02).

[2]刘佳,煤矿智能广播系统功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