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16:1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透过科学课程,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塑料、洗涤剂、肥皂等;也可对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如铁钉生锈、烟花燃放、蜡烛燃烧、水果腐烂等[3]。下面以“铁钉生锈”实验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不生锈的铁钉的区别,然后提出问题,二者的不同是由什么引起的,最后可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做铁钉生锈的实验,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记录。利用各种科学实验来与学生共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手,使学生逐渐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人的一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注重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而在小学科学中就有很多体现开发学生思维过程的化学实验,如空气占据一定空间、固体在水中溶解、蜡烛燃烧等。下面以“空气占据一定空间”这一实验为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组中纸团湿了,有的组纸团没湿?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过程中思考关于空气占据一定空间的诸多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以探究式为主,而探究的进行离不开实践,因此,实践活动是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开展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科学教学中化学探究实验占所有实验的大部分,如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寻找空气、灭火等,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做好化学探究实验,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实践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灭火”这一探究实验为例,在学生懂得燃烧需要氧气的科学知识后,创设一些生活实景,汽油燃烧时,用沙子灭火;酒精灯打翻烧着时,用湿毛巾灭火;菜锅里的油燃着时,盖上锅盖灭火。让学生自己尝试灭火,既让他们进一步理解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知识点,体会了科学的力量,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索、创新的前提和方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如在“变色花”的课堂教学中,可用下面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己捕捉问题。教师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问学生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原因是怎么回事?提出一系列问题,打开学生探究的兴趣,揭示本课题的问题。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小学科学中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当中,在实验中学知识,在实验中不断成长。
作者:刘林静 单位:贵州省毕节地区黄连小学
[关键词]科学素养 化学能力 素养培养
何谓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养量水平。它不仅要求人们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具有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提出挑战的探索精神,具有不断接受知识、更新知识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初中化学义务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化学科学的知识能力、思想水平和品养等方面着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巧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巧设实验从注意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2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既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
3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熟记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4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5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
二、多元化培养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养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养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养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三、多方式培养化学科学品养
1.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自然科学。故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一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如宇航员的航空服、高强度的碳纤维、奇妙的隐身衣等,讲述现代材料化学对社会的贡献,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
3.建立学习情感。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学困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27-02
学困生大部分智力水平正常,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同学的平均水平。在实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关注和转化学困生,寻找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是每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化学教师同样如此。由于化学学科集实验演示、概念识记与方程有关计算于一体,学困生的转化更要采取多种策略。
一.以实验演示和学习习惯为重点,活化学习过程
高中注重系统的学习与复习,化学学科更注重图象与实验的学习与应用。基本概念是学习的根本,也是学困生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教师应该通过例题、练习、课堂设问及作业分析,帮助学困生掌握基本概念,夯实学科基础,强化知识联系,取得点点滴滴的进步。
(1)充分利用实验演示。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演示,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重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后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提高学困生的兴趣,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为更好地掌握该知识,补充一个实验:在一支试管里滴入3 mL的水,再滴入3 mL的煤油,然后将绿豆大小的钠(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该试管中,让学困生亲自动手,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困生回答"钠"的知识要点,分析出钠的密度是比水小、比煤油大,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但能与水剧烈反应等等。并将此实验引申到钠与硫酸铜溶液的教学,帮助学困生实现知识迁移。
(2)注重学习习惯养成,巩固转化效果。学困生的自觉性比较差,"一改、二松、三无踪"是学困生转化最刺手的问题。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化学教学中转化效果的巩固。学困生取得成绩后,教师要让他们感受到这是努力的结果。如学困生做对了某一道题,教师评卷时让学生自己来评这一道题目,与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即使做错的题目,也要尽量找出一些诸如答题规范、书写工整、思路正确等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与赞赏是转化学困生的强大动力。哪怕是学困生仅仅记住了一个化学方程式、学会书写一个电子式等微小的进步,教师也应该加以表扬,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
二.坚持分层教学,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实施分层教学,是成功转化学困生的重要环节。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情况,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提问,布置基础性的作业。这样,才能激发学困生的兴趣,以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弥补学习的不足。
(1)适度降低目标要求。普高课堂的教学目标,一般根据高考要求设定,这对学困生来说,要求过高,难度过大,造成学困生索性放弃了学习。因此,化学课堂应该根据学困生实际,设计可行的学习目标。如关于《硫和硫的化合物》,本来设定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②理解浓、稀硫酸氧化作用不同的原因;③理解浓硫酸吸水性及脱水性的内在原因;④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情况下)反应时,常生成黑色沉淀的原因。
考虑到对学困生来说,这个教学目标太高,难度较大,就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①认识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②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以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防治二氧化硫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③知道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了解浓硫酸的特性和硫酸的应用。
④通过对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2)通过合适的作业布置,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的学习对象。学困生的学习能动性比较差,依赖性强。譬如做作业时,往往未能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哪些题目必须重点做,必须做正确;哪些题目是自己无法完成的,应该请教同学老师,甚至果断放弃。他们做题目,往往被题目牵着鼻子走,为做题目而做题目,而不是为了掌握和运用知识。布置作业时,教师应注重控制作业的难度,选择一些直观题和客观题。如书本上的一些操作过程或步骤,元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等,以此尽量提高学生的得分率。教师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最低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慢慢激活学困生的思维。
三.正确定位学习期待值,增加情感投入,优化师生关系
1.理性认识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安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化学教学要转化学困生,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失去上进的信心。教师要多增加感情投入,帮助他们寻找闪光点,建立起飞基地,帮助他们分析学习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他们有进步时,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是他们的动力。要随时注意学困生的情绪变化,主动交流感情,多点体谅,多点尊重,促进学困生良好情感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增强转化的信心,打好转化的基础。其中,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信任教师,是转化学困生的首要环节。
有一位学生性格内向,学习认真,课前预习,但连续几次考试成绩均在30~50分之间。我在课后多次找她聊天,通过沟通发现了问题所在:考试前化学方程式都能写正确,化学性质也知道,但到考试时脑子一片空白。下一次考试就更加紧张,成绩就越不尽人意。这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遇到考试乱了手脚。我安慰她说:这种情况,很多老师读书时都曾出现过,因为机械识记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考试时不能灵活应用。这样一说,她慢慢坦然地面对这种情况,并注意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上课、批改作业,我经常提问、辅导,一段时间之后该学生很少"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况,成绩逐渐上升。因此,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教师要以"跳一跳,能摘到"为原则来正确定位。在成绩不佳的时候,切忌一味指责、训斥,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沮丧。教师应该耐心与学生分析原因,逐步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2.重视学习细节,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化学学科知识点多且分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电子排布式、结构式等,还有化学概念、原理、物质的各种性质等,这些多是需要记忆的基础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化学思维活动的前提。忽视了这些基础知识的记忆,导致学生基础不牢,进一步学习会遇到困难。因此,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多做这些基础题,并且经常给予解题指导,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掌握基本的答题规范。
教师还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多参与学习,尽可能给予肯定、表扬。学困生的作业差错率往往很高,教师批改作业时,不要一看到答案不对就打×,应分析思考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指出对的部分,划出错的地方,待其订正后,再给予评分。如果学生订正对了,教师可以打"优"给予鼓励。这些措施,能让学困生感到自身的努力在不断见效,就会增加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学困生"这样与众不同的群体,只要我们抓住教学的最佳契机,创设条件,播下爱和真诚,采用科学的方法,一定能够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取得可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智洁.浅谈学困生转化工作[J].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11,12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
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
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学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
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一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渊博的知识等,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3.情感。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差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意志。意志是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契而不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不良情绪的干扰等。如果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长期坚持单调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如设计一项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任务,让学生长期坚持去做。还可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险、奋勇登攀的优秀品质。
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的“四要素”既有区别,又相互影响和促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他们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在化学实验中感悟科学感情,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科学品质
化学的学习不仅仅需要智力的支持,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通常情况下,化学理论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各类具体的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实验时,对于实验人员的严谨态度和科学品质具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从而得出最为科学的结论.对于化学实验室以及实验用品的了解是学习化学的入门阶段,教师一定要在初始的教育过程中就渗透相应的科学品质.使学生们在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化学教学中,领略到化学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器具的讲解时,要展现出整洁规范的实验室环境、有序摆放的实验器具以及各类生动的实验现象.为什么酒精灯一定要用盖子来盖灭,为什们不能用水浇灭,为什么磷会轻易地被点燃以及不同材料燃烧所释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都是吸引学生们注意力的最佳方式.让学生们在疑问的带领下,走进化学的世界,并在良好实验室形象的展示影响下,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二、强化学生们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化学教育大纲对于学生的培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和目标,来保证学生们在结束初中学习时可以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便于其日后的急需学习和发展.因此,化学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的教学任务中认真的做好实验的演示,还要为学生们的化学实验创造良好的环境,尽量使每位学生都又亲自动手的机会.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要强化化学教育的启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缩减理论性内容.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要提升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由于当今社会实用性人才紧缺的现状所导致的,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学任务时要注重对学生们实际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们的化学科学水平.对于教材中的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作出详明的介绍,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介绍来提升学生们的环保意识.而在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以及化肥农药等方面的了解,找到生活与化学的共通点,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三、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培养学生们思维的探索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在相关的课程设置上要增强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不仅是为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生们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行具体的化学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譬如在学生们学习了“水”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自然界中了解并发现水的状态以及利用和污染情况,通过亲力亲为的方式去收集一手资料,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学生们的科学严谨态度.又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中,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探究,通过多种形式来对一个论点进行实验,拓宽学生们的探究渠道,强化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们可以透过现象,找到本质的所在,养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素质.
四、使学生们在化学学习中树立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大多数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思维和身体上的生长发育尚未完全,使得其单独操作化学实验的难度和压力较大.因此,团队形式和小组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类问题.化学科学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团结协作精神,在化学的发展史上,许多伟大的化学成就都是由团队协作而发现的,通过小组的实验形式,对于学生们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大有裨益.学生们通过自由的结成小组,可以对自身感兴趣或认识模糊的化学内容予以探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强化彼此间的合作意识.而且在各成员之间的协作下还有利于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实验的失败.例如,在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如果碳和氧化铜的比例不当,以及温度和药品的干燥程度达不到要求时都会影响到相应的反应现象.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项材料的收集和实验步骤的把控做到明确的细分,使每位成员都了解自身的责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化学的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初中时期的化学学习只是将学生们引入到化学的世界中.而化学科学素质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科学品质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为学生们找到化学学习的途径,通过专业知识的提升来感悟相应的科学素质,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培养出应有的化学科学素质。
作者:姜海芬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恒济初级中学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包括模仿探究、引领探究和自主探究。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和训练,是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模仿探究,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九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由于化学学科知识不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缺乏,尚不清楚化学学科探究的具体环节。因此,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适宜采用模仿探究。在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导演”,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预先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学习目标和探究方式进行,给学生展示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涉及到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的方法。
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尽管学生对蜡烛燃烧很熟悉,但作为实验来探究还是很茫然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探究:1. 点燃蜡烛前对蜡烛物理性质的探究:(1)用眼睛观察蜡烛呈什么颜色、是什么状态的?(2)用鼻子能闻出什么气味?(3)用小刀削一些蜡烛薄片放入水中,观察蜡烛在水中沉浮情况,说明什么?2. 点燃蜡烛时对蜡烛化学性质的探究:(1)观察蜡烛是先熔化还是先着火?(2)观察火焰是否有亮暗之分?用火柴梗平移通过烛焰看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3)把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看到烧杯内壁有什么?手感如何?又说明什么?(4)把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说明什么?3. 熄灭蜡烛后对产生白烟成分的探究:(1)用嘴吹灭烛焰,发现有何物冒出?(2)用短的玻璃尖导管导出,用火点燃能看到什么现象?(3)如果用长的玻璃尖导管导出,用火点燃呢?学生的重要任务是记录好每一步实验操作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得到结论。按这样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进入有效探究状态并顺利完成探究,有利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形成。
二、教师引领探究,突破学生科学探究的障碍
学生经过模仿探究训练后,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应逐渐减少,不再对探究活动作预先的设定,鼓励主动探究,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加以必要的指点和引导,此时,老师要发挥“助演”的作用,带领学生克服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顺利完成探究活动。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对化学问题视而不见、对化学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问题,尤其是对探究的过程缺乏反思。这里需强调的是:反思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防止知识变成惰性的和僵化;反思能理解如何应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可以引申知识,拓展知识面;反思能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拓展了思维。所以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同时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自主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模仿探究、引领探究阶段的训练,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深入研究,有所思、有所为、有所得,丰富了直接经验,提高了探究能力,为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在时,老师要起“观众”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化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养成运用化学的意识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是对过程进行监控,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参考性建议,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究,指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知识,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的乐趣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和能力。
摘要: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科学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科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够培养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有助于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而化学的基础则是实验,为此,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趣味化学实验进行了举例和分析,旨在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让学生通过趣味化学实验掌握科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趣味化学实验;分析
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科学,与天文学、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和促进,进而推动了技术和学科的发展[1]。在生活中处处都与化学有关,人们通过学习化学能够对物质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改造物质世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当前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与化学有关,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直观的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趣味化学实验展开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趣味化学实验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实验中掌握相关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
1探究提高型趣味化学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探究提高型趣味化学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并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现象,体验化学变化,教师可以设计“魔棒点灯”趣味化学实验,具体实验方法是:将高锰酸钾晶体研细,放在蒸发皿上,在晶体上滴入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轻轻地将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混合均匀之后用一根较长的金属棒或者玻璃棒沾取混合物,用其点燃灯芯。该实验的原理是: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Mn2O7,Mn2O7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当遇到易燃有机物时会立即发生燃烧现象。
2创新前沿型趣味化学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创新前沿型的趣味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化学实验的神奇现象,还能认识更多新型的材料[3]。
2.1透明的铝片
该实验是利用草酸让高纯铝片进行阳极氧化,使铝片的厚度变薄,孔径达到100nm以下,进而在电镜下观察到透明的氧化铝薄膜。具体的实验方法为:准备高纯铝片,将其清洗干净并抛光,将处理好的铝片放置到草酸溶液中,通过电流产生电解反应,之后将铝片进行扩孔,最终得到透明的铝片。
2.2污水变纯净水
实验方法:在烧杯中倒入自来水,之后将两三滴红墨水滴入到烧杯中,等待红墨水扩散之后,再将适量的纳米二氧化钛加入其中,稍作等待之后,学生便会发现烧杯中红色的水又重新变回透明色。该实验的原理是:纳米二氧化钛是新型的材料之一,而红墨水之所有会是红色,是由于墨水中含有有机色素,将纳米二氧化钛放入烧杯中,可见光可以使其产生催化作用,故而降解红色墨水,使其生成二氧化碳和无害无色的水,达到污水处理的效果。通过“污水变纯净水”的趣味化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神奇的化学现象理解污水处理原理,并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生活中的知识,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4]。
3巩固知识型趣味化学实验
将趣味化学实验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多丰富多彩,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1废旧饮料罐制作净水剂
在学习《饮料罐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废旧饮料罐制作净水剂的趣味实验,从而让学生了解到饮料罐的诸多用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该实验的操作方法是:将饮料罐剪下一块打磨干净,溶于硫酸和氢氧化钠当中,用酒精灯稍稍加热至完全溶解,之后放于冰水中,过滤析出结晶,得到硫酸铝钾(净水剂),在浑浊的污水中放入净水剂,学生可以看到浑浊的水逐渐变得清澈透明。该实验的原理是:硫酸和氢氧化钾可以使铝(饮料罐)溶解,得到硫酸铝钾,再经过水解之后得到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吸附性很强,因此可以起到净化污水的效果[5]。
3.2红糖制白糖
在学习《各种各样的液体》一课时,教师可以做“红糖制白糖”趣味化学实验。在小烧杯中放入红糖和水,加热溶解红糖,再将活性炭放入其中,用玻璃棒搅拌,之后过滤浑浊的红糖水,得到无色液体,在水浴中蒸发浓缩滤液,剩余25%时不再加热,让烧杯自然冷却之后析出白糖。该实验原理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红糖溶液中的有色物质,通过过滤、浓缩和冷却后得到白糖。
3.3烧不坏的手帕
在学习《雨天中的布料》一课时,通过教师让学生对各种布料的渗透情况进行测试之后,学生很容易掌握了“雨天中的布料”特点,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趣味化学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学会新的知识。在做“烧不坏的手帕”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准备酒精灯、酒精、水、镊子、手帕等实验材料,将水和95%的酒精进行混合,比例为1:2,将手帕浸泡在混合液当中,之后利用镊子夹住手帕的一角,让酒精灯对手帕进行均匀的燃烧,边燃边摇动,学生会发现手帕不怕火烧,依旧完好无损[6]。这时学生不禁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手帕不会燃烧起来呢?教师为学生解释其原理,由于手帕上沾染了大量的乙醇,乙醇燃烧会使水蒸气蒸发,而通过来回摇动手帕带走了大量的热,因此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便出现了“烧不坏的手帕”这一现象。
4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都与化学有关,而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因此,将趣味化学实验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神奇的化学现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进行趣味化学实验,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有助于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树军.例举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趣味化学实验[J].速读旬刊,2017(5).
[2]周速施.小学科学课堂趣味实验教学策略分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7(31):248-248.
[3]高思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分析[J].吉林教育,2017(30).
[4]房筱梅.小学科学课堂趣味实验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4):39-39.
[5]高洁.论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发挥——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4):101-101.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教学中把化学作为重要的学习科目,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科学地学习化学知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内容,教师要通过对化学知识的研究和对教学方法的讨论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能力,找到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一、研究化学科学教育方法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在高中化学课上教师首先要运用自然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化学知识,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特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化学科学实验,在实验中研究化学知识。这就是我们说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下面我分析一下科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1.要让高中生认识化学知识,高中化学中的化学定义、化学原理、化学元素等都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才可以学好化学,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还未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先设置悬念,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化学知识,在让他们认识化学知识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让学生很轻松地了解化学基础知识。
2.要想学好化学就要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掌握能力,在化学中做实验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加强对化学学习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解决化学科学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1.在高中化学课上实验和创新活动不足,化学知识的了解就是要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产生化学兴趣,通过实验达到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让他们个个都是小化学家。高中教学面临着升学压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实验,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是在课堂上,比起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压力大了很多,乐趣也少了许多。掌握化学知识内容的操控能力,才可以在不同阶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化学教学中有些教学方法偏重对感性认知方法的教育,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要壮大教师队伍,首先要从高校入手,在教学中需要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高等师范院校要注重培养优秀的化学教师,通过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通过高中教师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积累,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做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
3.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高中教学设备的不足也会导致无法科学教学,化学知识是需要用化学工具清晰明了地体现出来的。
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意义重大,化学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科学方法是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要掌握的,只有充分地分析高中化学在科学教学中的不足,才可以使科学学习化学得以实现,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化学教学的最大效用,所以高中生在化学学习中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完成化学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在学习和日后生活中能运用自如。
一、渗透提出问题的意识
问题是事物的矛盾,是已知与未知的对立统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主体思维过程中当前状态与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困惑,即出现了认知冲突.发现和提出问题,既是初步研究的结果,又是继续研究的起点和动力,它在科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提出问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具体体现为提出化学实验问题.所谓化学实验问题,就是化学实验主体在某个给定的化学实验的当前状态与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在科学方法教学中所倡导的化学实验问题,应具有探究价值,同时应具备动机功能、启动功能、定向功能、交流功能.根据化学实验问题在教学认识中的作用,从化学教学论的角度可以将化学实验问题划分为三类:启发性实验问题,如:“蔗糖、食盐和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验证性化学实验问题,如:“食盐水煮沸时的温度是否比水煮沸时的温度要高呢?”;应用性实验问题,如:“怎样用实验方法证明鸡蛋壳和水垢中含有碳酸盐?”
二、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把外界的自然信息通过感官输入到人的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进而形成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的活动.化学观察方法是以获得关于物质和化学变化的感性认识为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进行化学知觉活动的方法.其知觉活动包括对观察对象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物质种类的知觉以及对化学模型、图像的知觉等内容.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注意: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进行选择性的观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的积极感受作用;观察与思维紧密结合如下表所示:
观察对象一般观察选择的项目特殊的观察项目
物质的
物理性质颜色,通常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光泽,机械加工性能,潮解性等
物质的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所属类别的通性表现等跟所属类别通性不同的特殊性质,能说明结构特点的性质,有重要应用的性质,跟相似物质区别的性质,跟特殊条件有关的性质等
实验装置使用的主要仪器,附属的仪器,仪器的空间位置,连接顺序,连接方式,连接顺序跟实验过程的关系,装置各部分的作用,装置的核心部分等
跟常用装置的不同
实验操作仪器的装配,操作步骤,反应物的处理、规格、用量和装入,实验条件及其控制方法,生成物的分离和处理,有关注意事项等特殊的操作
实验现象物态变化现象,颜色变化现象,发光现象,发热现象,声音现象,生成物的状态和数量,反应现象随条件的变化,反应速率,反应程度,反应结果等异常现象,意外现象
三、注重实验方法的渗透
1.再现和重复化学过程
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化学现象,要么稍纵即逝、难以把握,要么进展缓慢、演化周期很长,从而给深入观察、研究造成一定困难.化学实验可使所要观察、研究的化学过程延缓或加速,可使所要观察、研究的化学现象再现且能够重复出现,以便于观察比较、总结规律.这就需要实验者具备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能够运用一定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对现象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和数据作出分析和处理.
2.简化和纯化化学过程
自然界中物质及其运动是复杂的、多样的,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在一起,难以透过现象分清主次、抓住本质.化学实验则可以根据观察、研究的需要,控制条件,借助各种手段,排除干扰,使要观察研究的化学过程简化和纯化,使有关对象或现象凸现出来,从而使我们能在化学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它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控制实验条件、实验材料的选择和观察等实验方法.
在初中阶段,化学教学中侧重让学生对定性实验(甲烷中组成元素的实验判断,水的组成)、验证性实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性质实验,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探索性实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空气组成的测定实验、燃烧的条件、铁生锈的条件)有所体验.初步接触定量实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质量守恒定律,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比较实验(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受热分解速率的影响).
在实验方法的训练中,具体包括对观察、测定、实验条件控制、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方法.在初中阶段,重点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和处理这些方法的教学.
在实验方法的教学中,应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编排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训练.首先,要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一定数量的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其次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较多量的边讲边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学会观察、叙述和记录实验的一般方法,运用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最后,通过实验习题教学,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并独立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从而初步学会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某些科学方法和基本步骤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以上三个阶段应注意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四、注重科学抽象方法训练
关键词:科学方法;高中化学
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只是对于知识的讲授,还应当涵盖对于科学方法的传输。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现在,加强课程中科学方法的教育无疑有利于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实现。
1、化学科学方法特点
1.1 可为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课改后的课本与之前课本相比,一大不同之处就是对于“方法和过程”的着重强调。这点在整个新课本中都有体现,教学任务中对于化学理论和规律获得的方式与途径都着重进行了详细讲解。
1.2 掌握科学方法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对化学知识有较为详尽和真正的认知,因此科学方法可谓是获取化学知识最有效的工具与基础。只有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化学问题,同时结合化学理论,才能给出系统全面的答案,因此科学方法又是连接化学问题与化学理论的桥梁。
1.3 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训练科学方法的平台
所有的化学发现都与科学探究息息相关,而良好有效的科学探究又必须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科学探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发现问题、收集资料、提出猜想、设计实验、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也能够逐步培养其科学方法的运用。
2、科学方法在化学教育实践中的渗透应用
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化学科学方法有着不一样的体现。若特地罗列科学方法的优点,可以使其特性、适用范围和操作流程一目了然,但是学生只是能够从理论上了解该方法,并不能从实际上真正掌握这些方法的精髓,就好比要真正学会游泳光光知道游泳的动作要点只是第一步。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化学科学方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将化学科学方法融入知识教学
化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元素知识和化合物知识等构成,可以在教授这些知识的同时融入科学方法教育。
化学概念揭示的是一般事物的共同特征,是由大量的现象提炼出来的,所以它的形成势必受到科学方法的影响。所以,将科学方法融入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的构成条件以及形成过程。化学规律所揭示的是一些化学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化学变化。可以说,科学方法的应用,是进行理论和规律探索与研究的基础,所以在教授化学规律时也应当适时进行科学方法的讲解。此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内课外给予学生锻炼科学方法的机会。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化学专有名词、概念、理论等按照特定的排序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归纳过程中让学生逐渐熟悉归纳法,并培养他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法得出新结论的能力。
可见,将科学方法融入知识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更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得到一定熏陶。
2.2 基于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化学学习探究
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理论和规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化学实验、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均可以被称为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好地掌握化学概念和理论内容。
科学探究的主题没有限制,学生可以任意选取其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场所可以在实验室、教室或是任何相关场所。探究的主要形式包括前期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实验、数据汇总与归纳等。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应尽可能起到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课题进行探究。在选择时,应当从相对简单的课题入手,逐步增加难度,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避免开始课题太难打击学生自信心与积极性的事件发生。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系统地研究相关性较强的几个课题,从而帮助学生在某一领域获得较为扎实的知识。在高中阶段,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探究方式毫无疑问就是实验,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同时,教师应当全面灌输科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更正确地进行实验,并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事故的发生。通过自主实验,学生能够熟悉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与注意要点,并根据实验现象对所学化学理论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与了解。
2.3 参照化学史,自然讲授化学研究过程的科学方法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拥有十分悠远的历史。古往今来的化学家们在创造伟大发明的同时,也为后人进行化学研究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科学方法。
利用化学史话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宣扬,首先必须从教材入手。针对教材中那些重要难懂的理论,教师可以将其发现过程及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做一个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理论,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在后期教学中,教师更可以让学生课后自主搜集一个理论的发现过程,并重点罗列其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在课堂上通过演讲和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得到启发,对科学方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小结
化学科学方法教育是我国未来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培养未来科研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情况来看,化学科学方法的教育始终差强人意。教师应当在授课中融入对科学方法的教学,并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培养其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化学史上优秀的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化学科学方法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为其在今后的探究中奠定良好的方法基础。
本教学模式是抓住化学科学史和探究教学的结合点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化学教学活动程序。它通过充分挖掘化学科学史所具备的独特教育价值,在科学史的学习中开展探究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重温科学家探究的脚步,提高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二、化学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
本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更好地适应现代工作的一般技能,如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科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成功得以迁移到课堂、学校之外的真实情境中运用,进而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复杂,多变的化学问题。
三、化学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带领学生走入科学史,了解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教师提供当时该领域科学发展状况的背景材料,举例介绍当时科学家对此课题所持的不同观点,并按时间、事件顺序简要总结对此课题的研究状况等。历史上科学家们的种种观点,都给学生以进一步深入思考提供了素材。把科学史介绍作为学科教学的一个环节,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事实上接近科学,设身处地感受以往科学家的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设计实验,讨论交流
本模式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设计实验需要学生大胆设想、严密推理、集思广益。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地进行合作学习并解决问题。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和支持学生的生成性学习。教师应引领学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适时地提供指导,例如,给学生推荐恰当的实验材料、为弱化学生在技术支撑上的不足,赠送锦囊等。
实验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完善。讨论交流是完善提高的有效途径。各小组将方案提交全班讨论,进行修正和完善。力求具备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
3.介绍经典实验
在学生的设计方案基本成型之后,教师介绍经典实验。学生对科学家的设计很感兴趣,并且急于将自己的方案同经典实验做一个比较。教师应把经典实验放入其历史背景中再现,评述其历史地位,重在引导学生领悟其设计思路。科学家巧妙的实验设计往往令学生们不由自主发出赞叹。
4.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介绍科学史上经典实验的实验结果,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反思、评价
小组进行反思和评价。反思自己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值得总结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既反思设计巧妙之处、严谨之处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思考中不严密、不可行的地方。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教师不仅仅就问题的对与错进行简单的判断,不仅仅只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的、终结性评价,而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客观的评定,评价要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是整个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参与评价的整个过程,对本组和其他组的工作进行评价。
四、化学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丰富、有意义的情境供应
化学科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探究史。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发挥化学史的教育价值,利用丰富详实的史实资料为学生搭建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平台,让学生站在科学家的视角上看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丰富的情境供应不仅可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保持真实生活情境的复杂性,而且成为学习者提供反映不同学习观点的信息源,能够合成既不分散也不过于简化的“情境场”。但是,丰富的情境供应也不是无原则的,在实践操作中,只有有意义的情境供应才是教学过程的必须。丰富的情境供应与知识技能被应用的实际情境相联系的程度越高,其意义也就越大。
2.基于问题的、建构性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让学习者通过在问题情境中合作性的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相关的知识,掌握解决各种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性学习则强调学习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经验,以自己的方式,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性学习扬弃了传统学习中对知识的表面、机械、孤立的理解,促进了学习者高级知识的获得,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为学习的各类迁移制造了条件。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是基于问题的解决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可见,问题解决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原有的经验,其结果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也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可见,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建构性学习本身就是相伴共生的。
3.真实、逼真的探究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常常与学生无关,没有意义,这种任务脱离学生的经验,除了取悦于教师或家长外,对学生自身并不起很重要的作用。真实的活动应具有潜在动机资源,所以极有可能转变为学生自我参照意义的、学生参与的,有目的的活动。化学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强调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究史中去,创设当时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的情境。使学生有可能在逼真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真实的探究体验。学生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及问题的解决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
4.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化学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把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它认为化学学习应该是:①积极的学习,因为当学生为了用有意义的方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必须是积极的;②建构性的学习;③累积性的学习,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④目标指引的学习,学习者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可能成功,而这种学习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的,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是由学习者自己设定的。
5.合作学习
化学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通常以多种方式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与他人一起处理各种信息和资源,体验对学习的共同责任,学生们对各自意见进行澄清、描述、论述、比较、处理并达到一致。学生能在特定领域或问题范围内成为专家,并参与相互教学,小组的全部成员可轮流做学习的领导者、学习的听众、或提供批评。这种合作不是传统课堂上的形式主义的合作,而是出自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真诚合作。这种合作不受课堂学习时间的限制而自然的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习之外,学生通过合作不仅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由此掌握人与人相处共事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
6.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化学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教师是引领者,引领学生走进历史、发现问题,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适时提供建议,使得学生的探究过程大体上沿着有意义的方向顺利进行。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而在所有的这些支持中,教师的支架作用是尤为突出的。“支架”原为建筑行业的一个术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兴起以后,建构主义者们借用到教育教学中,将其作为“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以期运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芘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框架,借助支架的作用,不停顿的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学生发展的前面。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支架作用就是帮助学习者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的作用,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7.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反思能力
反思意味着化学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反思是自己思维与学习建构过程的一面镜子,它所面对的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者的进步。反思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不断地改进学习,修正学习的流程与结果,而且能使学习者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激发学习者探究学习的能力;反思还能为学习者提供与教师、专家、同伴等进行比较的机会,进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特别是同学之间的评价更能够促进反思的过程。
8.综合式评价
传统的化学教学对学习者学习的评价重在结果和他人评价,并主要以独立于教学过程的考试为主,不可否认,这类评价自有其适用范围。而化学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的评价要与其以学习者为中心、情境化的教学过程相一致,更强调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更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结合,并采用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融合式评价。所谓融合式评价,是指评价被融合于学习过程本身,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奖励,这种源于学习过程本身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进步,同时又利于学生自我监督和调节,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提高学习能力。
以上对化学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化学教学中所有涉及科学史内容的教学都要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在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时,也不必一定要具备上面提及的所有特征,因为不同的学习内容强调和关注不同的侧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灵活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国琼.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45-47.
[2] 史定海.诺贝尔化学奖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教师论坛,2000(1).
相比初中化学,高中化学的难度更大,深度更广,知识更加抽象、复杂。因此,许多学生掌握不好化学学习方法,以至于化学成绩得不到提升。要想学好高中化学,首先就得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再针对性的制定学习方法。本文对高中化学学科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学习方法
化学知识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在高中阶段,我们应该掌握好化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结构,为以后选择化学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好化学的前提是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方法的指引下才能提高我们的化学成绩。
1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分
1.1内容复杂,覆盖面广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不同,其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知识难度有所加深,内容复杂,许多知识既考查了学生的记忆力,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各类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物质可能有气体,可能有沉淀,也可能两者都有,我们不仅要记忆反应条件、反应规律、反应现象,还需要理解为何会生成这些新物质。如果掌握了化学反应的规律,即使是两种或多种我们陌生的物质发生反应,我们也能分析出其生成物的成分,这在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1.2知识比较抽象
高中的理科科目中都有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高中化学知识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一些化学概念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一字一句的仔细研读,才可能找出其中的深刻含义。此外,许多知识点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却让人难以理解。比如,有机化学,每种有机物的化学分子式都比较复杂,与无机化学不同,它的分子式就给人一种很抽象的感觉,有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有机化学是我们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1.3化学方程式具有复杂性
初中化学反应方程式都比较简单,只需简单记忆不同物质反应会生成什么新的物质即可。但是,高中化学不同,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复杂,有时候需要根据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来判断生成物,如果分析不当,就会导致生成物错误。并且,高中化学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很多,同一种物质可以参与许多化学反应,容易给我们造成混淆。如果理不清反应规律,就会影响对后面知识的理解。
2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1重视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能观察到不同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会看到生成的新物质是怎样的性状。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并找处反应规律。并且,化学反应的时间都比较短,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集中精力才能观察到反应现象。因此,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培养我们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比如,在FeCl3与NaOH发生反应的试验中,我们会看到有红褐色的沉淀生成,对此,我们就可以分析,在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可能存在Fe离子。这对于我们分析其他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成分是非常有帮助的。
2.2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作为高中生,我认为在学习化学时,有必要将教师讲解到的每一个知识点记录下来。由于教材内容比较基础,教师通常会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扩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笔记,在复习时才会有资料可参阅。比如,教材中对元素周期表的讲解是比较粗略的,而实际上元素周期规律是高中化学的重点知识。因此,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会对其进行补充,甚至有的元素会做大篇幅的讲解。如果不做好笔记,我们便无法掌握这些更深层次的知识,难以真正的掌握元素周期规律,从而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效率。
2.3强化对化学知识的记忆
高中化学属于半文半理的科目,许多知识都是需要靠记忆来巩固的。比如,化学概念、化学元素的特性、各种物质发生反应需要什么条件,会生成什么物质等。这些知识只靠理解是不行的,理解需要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而记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记忆,可以通过多写来记忆,也可以读写结合起来记忆。总之,只要能够帮助我们加深记忆的方法都可以用上。记忆的过程也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的过程,对一个化学概念反复的读、写,其实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多种信息,为我们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记忆与理解是不可分离的,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巩固我们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我们的化学成绩。
3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具有内容复杂、知识抽象、方程式多样化等特点,高中生应高度重视。高中生是否能雪好化学,关系着理科综合是否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继而影响高考成绩。因此,以化学学科的特点为基础,采用重视化学实验、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记忆等方法,能够对我们学好化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夏畅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
参考文献:
[1]李芬格.浅谈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