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

时间:2023-02-11 16:5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文化

第1篇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1.文化差异性。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巨大,旅游翻译人员只有深入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就不会犯文化差异方面的错误。如我们说: 你一定很累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now),您这一路辛苦了(You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这好像是表示对对方的关怀和尊重,但结果恰恰相反。对方会觉得受到伤害,因为他(她)觉得在你眼里他(她)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根据西方文化应该说: How was the trip? Did you have a pleasant trip?(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吗?)I hope that we will have a pleasant trip together (希望一路愉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价值观念、行为、心态、习惯等的不同,在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讹缪、误解,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这就需要翻译人员掌握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旅游的过程是中西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有位外国留学生曾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关心”感到生气。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听了大多会不高兴,他们的文化背景促使他们做出的反应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事!)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文化差异性的事例,旅游翻译人员应避免此类错误。

2. 唯美性。旅游文化中的汉语对外介绍是经过润色的优美语言,或者历代的优美诗句,“美的旅游文化内容需要用美的语言形式来体现”,美的语言形式往往能使人们对所了解的文化或事物产生良好反应与记忆,语言愈生动、愈形象、愈能上口,人们就愈易感知、愈易掌握。如:我们用Kunming is charming place where spring hovers all year around and flowers of all sorts bloom in a riot of color.(昆明是美丽的地方,四季如春,万花争艳)来描述昆明的美好景致,句中用hover(翱翔、盘旋),用riot(放纵、喧闹)十分贴切,很好地体现了人们丰富多感的审美情。其次,旅游英语追求的语言美不仅仅是良好的英语语音素质,还要求人们注意宣传文化所必需的语言风格美。掌握优雅的语言风格是对礼貌语言、文学语言及语言形式的深刻理解,不但要求人们语言的文雅、谦逊、和蔼可亲,而且要求语言符合美学上的法则,如对称、和谐、整齐多样等。例如一则深圳“锦绣中华”的旅游广告中写道:Splendid China is,so to speak,a world of flowers and greenery and a window for a glimpse of China’s history and her tourist resources. Welcome to Splendid China.(锦绣中华,堪称是花的世界、绿的世界;更是览中国的历史之窗、旅游之窗,欢迎您来锦绣中华)。广告中的英文语言流畅,有说服力,也有亲和感,它的措辞简洁却能达到意味隽永的目的。

3. 可接受性。中西方历史典故、传闻轶事大相径庭,作为旅游翻译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要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众所周知:coca-cola在英语中只是一个商标名,而译成中文后“可口可乐”代表的则不只是一种饮料,而且还有饮料品质和功能,其蕴藏的含义远远超出了音译的效果。数年来,这一商标名为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同样,旅游文化中在介绍岳飞的“莫须有”之冤假罪名时,我们可用(Give a dog an ill name and hang him(这句话不照字面解释,应解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英语谚语,“dog”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忠诚、可信”的象征,结合岳飞精忠报国之忠臣形象,这一罪名的意义就很自然地被西方人所理解了。

4. 文化交流性。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过程,对于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客源地的文化能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大多数旅游者往往来自经济发达的国家,这很可能会影响、促使发展较慢的东道国的文化发生变化。例如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时装和消费行为上就逐步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的游客到中国参观访问,并随之带来了像蓝色的牛仔裤、短裤、裙子、化妆品等时新货,在当地人与这些游客接触时,自然就学到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东西,这就导致了他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样,西方旅游者在购买物美价廉、新奇的旅游物品的同时,也从中国了解到了古老文化与文明,这就是旅游带来的文化交流。

二、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1. 增减法。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较大,各自历史发展进程不一,外国游客往往对中国人人皆知的情况不一定很了解,旅游翻译材料有必要提供一些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背景知识,一是帮助他们理解,二是以唤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介绍桂林风土人情的文章中,把“三月三节”翻译成SanYueSan Festival 是不够的,因为外国游客对此一无所知,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所以应该加上适当的解释,比如译成The festival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when minority people,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s to mak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有时外国游客对景点名称不一定感兴趣,但想了解取名的来由,这时有些译名适当加上一些解释,可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和兴趣。如,骆驼山LuoTuo Hill,可作些解释:It shapes like a camel,hence the Camel Hill,象鼻山Xiangbi Hill or the Elephant Trunk Hill(The hill bears resemblance to an elephant dipping its trunk into the river. Hence the name.)

增减法就是在旅游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外国游客的口味,中文景点介绍往往在介绍景点之后会有感而发地引用古诗词,使文章富于文采和历史感,能引起中国人的游兴,但是对于缺乏中国传统知识的外国人而言,这种引用并不能唤起共鸣,所以有时候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之删去不翻译。如:这些山峰,连同山上绿竹翠柳,岸边的村民农舍,时而化入水中,时而化入天际,真是“果然佳胜在兴平”这段描写漓江的文字,先是写景,最后引用古诗感叹,算是一种总结,但译者并没有讲它译出: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 and willows and farmhouses 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river and lead visitors to a dream world.对于景物的描写自然能传达一种美感,勾起游客游兴,如果将“果然佳胜在兴平”直译成Really Xingping has sceneries.可能读者的反应不大,不如不译。

2.释义法:释义是对原文字面意义的解释,以使旅游者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如“西安古称长安”,可译成Xi'an was called Chang’an,or “everlasting peace” in ancient times。“天安门”可译为Tian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这样的译法将名称与其含义联系起来,便于英语读者记忆,加深他们的印象,增加他们的游兴。又如:端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粽子。译文为: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lunar month in May),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aves.外国游客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很感兴趣,他们常常选择节日期间来华旅游,但对我们的民间节日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适当解释。例如“春节”,如果解释性地译为: Spring Festival(a seven-day celeb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which falls in January or February,according to cycles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从旅游角度来看,较适合于外国人的习惯。

3.类比法: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常常采用类比的技巧,这种技巧拉近了读者(听众)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例如: 济公劫富济贫。译文为: 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译文将济公比做西方人喜爱并熟知的绿林好汉罗宾汉,顿时增添了外国游客对济公的爱戴。

4.变通法:汉语描写景色的词汇丰富,多用对偶、排比,翻译起来很困难,多采用变通译法。如勉强逐字逐句照译,反而伤害原意。如,曲径通幽译为a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 “琳琅满目”译为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就比较容易理解。总之,要依据情况进行变通意译,尽可能让外国人理解。有些汉语文字十分华丽,但可能文字重复、辞藻堆砌,我们不能字字照翻,应变通处理。如,上海桂花节的介绍有这一段文字:“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沙桂;花色似银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艳比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译者把该段译成如下,外国人比较容易理解: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译者没有采用华丽的中文修饰,而是用变通的译法,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2篇

(一)旅游文化产品的概念

在我们熟知的旅游商品点主要包括:1.旅游纪念品,主要指以旅游点的文化古迹或自然风光为题材,利用当地特有的原材料,体现当地传统工艺和风格,富有纪念意义的小型纪念品。2.文物古玩及其仿制品,主要指不属于国家严禁出口的古玩、文房四宝、仿制古字画、出土文物复制品等。3.土特产品,主要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农副产品等。4.旅游日用品,指旅游者在旅游话动中购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日用品,包括洗漱用具、鞋帽、地图指南、箱包、防寒防暑用品等。而丽江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主要重点就在于旅游纪念品和日用品上。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纳西族文化的再创造与艺术加工,主要就少数民族中所流传的神话传说,宗教文化中的故事进行分析比较,用艺术的手法再创造,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焕发出新的活力。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立足于传统文化,开发设计出全新的旅游产品,结合现代技术,创造出新奇有趣的文化产品,玩具。旅游文化产品带来的变化与价值,强烈的民族地域文化能促进产品的销售与开发,是产品推陈出新的灵感源泉,是取之不竭的资源。由于产品本身带有地域文化特征,能很好的代表当地进行宣传,创造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影响。

二、旅游文化产品的现状

(一)旅游文化产品欠缺设计和包装

现在国内多数旅游文化产品生产者做工粗糙,缺乏设计,给人低劣感。产品缺乏设计,很少融入传统文化,很难代表当地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包装与旅游产品价值不相称。很多店铺都是将旅游商品直接出售,包装只是简单的盒子或者袋子,有些商品甚至跟没有外包装。很多游客因为产品没有包装,无法运输大件的和易碎的商品,如木雕,瓷器等这样的商品,从而放弃了购买。旅游商品还存在设计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的问题。在相同类型的商品面前,人们更愿意选购那些视觉语言丰富,能够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商品。旅游产品设计缺少创意,对产品的特色、品质、价格、体积、使用功能、包装等因素考虑不周,市场定位不准确。

(二)旅游文化产品缺乏地域特征

丽江旅游局组织开展的旅游商品市场调查表明,区内八成以上的旅游商品并非“丽江制造”,旅游商品市场缺乏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本身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品牌意识,致使经营的商品单一;另一原因是具有丽江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少,游客难以在铺面林立的街面上买到能代表丽江特色的商品。这一现象不但存在于丽江,全国的旅游景点都普遍有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全国的哪个城市,所贩卖的旅游文化产品多数大同小异,还常常是同一市场里批发处来的商品,缺乏当地特色。

三、丽江纳西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

(一)传统文化正在被重视近年来国内民俗文化的复兴,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都彰显出人们和政府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丽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丽江市政府曾举债10多个亿对古城进行保护,还曾举债400万出版了《东巴文化历史全集》,进行文化保护。成立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建立多个东巴文化传承点。从2008年开始,丽江市政府还将从每年的旅游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用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人们对蕴涵有传统文化的商品和事物也表现得越来越有兴趣,有的人自发的学习传统文化,有的人开设了传统文化的学习班。这些现象表明政府和群众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正在逐渐重视。

(二)丽江旅游市场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产品

现在丽江旅游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主要有毛纺织品,皮毛革,小饰品、民族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古玩等几大类。在从丽江开发旅游业至今的这几年内,商品品种变化较小,虽然有很多从外地引进的商品进入丽江旅游市场,但民族气息和地域特征不够,不足以代表当地的旅游商品。当地生产的如围巾,风铃等商品,已经形成一定的形式,再创新的空间不大。所以,丽江的旅游市场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产品。

(三)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蕴藏丰富

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其实,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艺术品及东巴祭祀活动等。其中现存的《东巴经》约4万册,其中不雷同的书目约1千多种。其因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多国博物馆收藏。经书中的故事如纳西族创世故事《崇搬图》(又名创世纪),英雄史诗《东埃术埃》(又名黑白战争)、悲剧长诗《鲁般兽饶》等,从中可以充分反映出东巴经典内容的丰富和题材的广博。涉及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医药等等各方面内容,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将这些文化素材运用到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中,势必将创造出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对策和办法

(一)应用丽江传统文化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给旅游文化产品带来了严峻的生存挑战。当代旅游商品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丰富内容为丽江旅游文化产品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丽江旅游商品事业的兴旺发达。东巴经里的故事为旅游商品设计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

(二)优化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旅游文化产品的包装给人的第一映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件商品的受欢迎程度,好马配好鞍,做好产品的包装设计,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发地方特色产品,从地域特点和地方文化内涵入手,改进包装的设计。在世界信息流通快速,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包装的科技和质量问题已得到保证。如何让产品以视觉语言在最快速的时间内抓住旅游者的眼睛,在同类型的商品中脱颖而出,如何明确的表达出地方文化内涵,这都需要加强产品的视觉包装。对旅游产品设计者来说,需掌握国内外文化流行趋势,体味地域文化特点,切中产品包装设计要害,让普通商品融入当地文化特征,印上文化思想的烙印,使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更加生动、深刻。对于旅游者,很多游客都想在领略自然山水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文旅游的魅力,由于各人社会、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远离家乡的旅游区,就产生了奇妙的旅行体验,往往带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更能吸引游客。所以旅游产品包装上融入地域文化内涵是必须的。在制作工艺上要注重材料和造型的合理运用,装饰手段多利用地方特点,丽江拥有独特的东巴文化,应通过对旅游产品包装的精心设计,着力创意,把地方特色提炼出来。用明快的造型和色彩等手段表现为包装的视觉语言,唤起游客的购买意识和欲望。

2.包装运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便开发出更加环保便携、保护产品、节约资源的包装设计。(1)游客喜爱自然风景,也会喜爱环保绿色的旅游产品包装,所以在包装选材上要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如自然植物的茎叶、木、石和东巴纸等当地特有和与当地风景文化有关系的材料。(2)旅游产品包装普遍呈现轻便小巧、便于携带的特点,游客在选购商品的时候,除了个人爱好、造型美观、纪念意义等因素外,更多会考虑携带和运输的安全和便利。因此,要根据旅游产品的特点设计,方便游客携带,食品类的包装还要注意食物保存的特殊要求。

3.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定位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细分。设计者、生产者应做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国内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包装设计,在缘由产品基础上开发调整出更加适应国内外游客需求的商品和包装。做到多层次和定位的设计,以满足不同消费能力旅游者的需要。4.将旅游文化产品包装通过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系统化品牌。因市场竞争与营销、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造、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消费者适应方便等因素,旅游文化产品包装适宜以系列化的形象出现。统一的视觉形式给消费者郑重强烈的印象,促进了产品的销售,树立了品牌形象。一个良好的产品形象,也代表了产品优质的服务和质量,因此设计中必须将品牌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统一视觉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与消费者进行深度的沟通,建立起心理认同。旅游文化产品在市场中起到了推广品牌和宣传旅游地的作用。

五、结论

第3篇

关键词:乡旅游文化特色贵州省盘县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会产生各种社会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研究。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对积极因素进行培养,消极因素进行剔除,确保旅游事业健康发展。本篇文章主要为贵州省盘县地区的一些文化特点为基础,为大家介绍当前我国乡旅游的文化特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贵州省盘县地区乡旅游文化特色代表

一个地区要想成为旅游客体的流入就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旅游文化特色是打造旅游品牌最好的代言人。因此,建设旅游特色是旅游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任务。在对贵州省盘县地区乡旅游实践调查中,游客对区域内文化的兴趣表现是多样的,有的是欣赏盘县奇形怪状的树木,有的是对各种山石产生浓厚兴趣,有些则是被历史文化气息所吸引等等,而最为人们关注的要属贵州省盘县地区的洞文化。

1、盘县大洞

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盘县大洞,坐落于珠东乡的十里村,与县城有49公里的路程。最早被人称为教洞窟,光绪帝曾在《普安直隶厅志》 中记载道“光明宏阔,无幽暗之苦,地平坦,中建佛寺三间,由寺层盘曲而上,一石乳高耸而顶平,上建观音阁。折而下,石壁迫来,侧身而蟹行则大洞在焉”。之后被乡民用来熬硝。洞中堆积的古生物化石非常的多,没有被人们所利用,而是被他们乱丢乱起甚至砸碎喂猪或做肥料。庆幸的是在七十年代,这个洞被地质工作者所发现,从此改变了悲惨的命运。在1992年的4月,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对盘县大洞进行了为期21天的清理工作,结果让人欣喜,小小12平方米的洞内,发现的土石制品就有700多件,化石标本500多件,这些文物中包含一枚人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数十种、少量鸟类化石、还有些鱼类的化石。盘县大洞的几次发掘成果,都给国内外考古学家带来很大的惊喜,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尤其让人惊讶的是,大洞遗址的文化遗物和原始生活面都保存了弃置时状态,潜在信息丰富,大大满足了学者们的求知欲望。

2、碧云洞

“曲洞吞溪十里幽,一方佳丽冠南州”的碧云洞坐落于城关镇南的1.5公里处,系天然喀斯特溶洞。碧云洞全长6.5公里,有三条溪水汇合而入,又名为“水洞”。明间的《统一志》中曾提到“普安第一奇观”,就是指盘县的碧云洞。《中国名胜辞典》以及《徐霞客游记》中都有对碧云洞景观的相关描述和记载。碧云洞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洞穴协会,名誉响彻全球。碧云洞包含分洞景和崖景象,洞号分水洞和旱洞,水洞分进口和出口,相距6.5公里,伏流贯通其中,流出风洞,泄入南扳桥河。

二、贵州省盘县地区乡旅游文化特色分析

在对贵州省盘县象旅游实践调查中,盘县乡旅游文化是一个由多方位构成的复合体,它不孤立的表现为洞文化或水文化,也不局限于笔者所描述的上述文化层次,盘县象旅游文化特色的打造应是各文化要素包括自然与人文文化、自然与自然、现代与民俗、有形与无形文化等的有机组合,下面我就来介绍下贵州省盘县地区的旅游文化特色。

(一)佛光景象

在贵州省盘县的四格乡坡的草原上,出现了佛光景色,从背后射来的阳光在云或者雾的衍射后,围绕人影,在周围形成彩虹一样的光环,仿佛佛显灵一般。这种景象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来光观旅游,游客们带着好奇与欣赏来到这里,希望能将最美的佛光景象记录下来,满足游客对美的追求。现在盘县已经申报为省级旅游景区,并且已经在上面开始建风力发电站。

(二)乐古银杏

盘县乐民镇妥乐古银杏是非常有名的,被荣誉为世界古银杏之乡,引来了许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盘县文化旅游艺术节召开后,广西、重庆、铜仁等多家新闻媒体前往采访报道,被申报为省级旅游区之一。山寨依山傍水,金色的秋叶给它镀了一层梦幻的色彩。我们沿着村里的小路走下去。树根铺在路上,如同古稀老人手背上暴露的青筋,还有不少孩子就在树根上玩耍。树与树相依相偎,根与根紧紧相连。树下是房屋,房屋的墙脚边是树根,整个妥乐村就是托在树根上的村庄。据介绍,妥乐村有上千株古银杏树,最小的有300多岁,年长的500多岁。专家认为,如此集中连片且与村寨融为一体的古银杏群落,在世界上十分罕见。银杏树枝从小径、田埂、屋基下、石阶上,向四面八方伸展出来,把整个妥乐村托在了树根之上。如今夏日里层层叠叠的绿叶现在全变成了金黄色,落叶铺满了石板小径、黑瓦的房屋、收获后的稻田……就连村中清澈透明的小溪、溪上的小石桥,也被扇形的银杏叶装点成了金色。

(三)新民乡羊圈

盘县新民乡的万亩梯田,曾经引起了省高度重视,有关学者、专家前往考察,即将申报为市级旅游开发区进行开发。盘县新民乡羊圈 2004年出土的大约2.5-3亿年前羊圈古脊椎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引起了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中外专家学者纷纷前往参观、挖掘考察,现已经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羊圈古脊椎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展览馆已经开始在修建过程中,修建结束后将向观众开放,让观众欣赏,为旅游业的开展奠定基础。景点以完整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主,完好地保存了数量巨大的混鱼龙类、幻龙类、原龙类化石。此外还有鳞齿类、龙鱼类、头足类、鳍龙类、腕足类等多门类生物化石群的古生物化石地层。这些动物群化石补充了海生爬行动物演化过程中的早期链条,演绎了盘县二亿四千万年前的海底世界,诉说了人类更为古老的文化。

(四)万亩竹海

许多人都知道,盘县老厂镇有“万亩竹海”的雅称,却不知竹海绿茶早已香飘万里。多年来,老厂的绿茶被福建等外地的茶商收购再包装成为名茶,茶香虽远却一直默默无闻。如今好了,老厂石门茶场不仅规范了当地茶产业的种植加工,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希望借助自主品牌加快当地茶产业发展,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老厂有万亩竹海,山川秀丽。竹海中的泉水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进行化学调查和水质评价研究,并通过国家级鉴定,为特殊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各件下形成的极低矿化度、极度低硬度、超低钠、国际首次发现的一种天然优质饮料水。妥乐村的千株古银杏群形成独有景区。盘县银杏产量为全省之最。

三、结束语

贵州省盘县历史悠久,风土人情浓厚。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所,地大物博,财富物丰,遗留着古风古迹,是人们向往的栖息之所。有着远古人类文明的盘县大洞,让人置身其中不想远走,美丽的乐古银杏,让人心旷神怡,浩瀚的万亩竹海,仿佛能融化人们所有的不满与抱怨,瞬间让人释然,这里的景象让人留恋往返,美不胜收,是非常值得人们前往的驻足的。

参考文献:

[1]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39—42.

[2]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8—10.

[3]赵方忠,郝金英.房山北线旅游开启“野风奇趣之旅”[J].投资北京,2008,(10):71.

第4篇

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旅游是文化传播的平台和载体”,对一个地方来说,旅游不仅仅是一项经济事业,它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性质,因此,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成为现代旅游业越来越重视的资源。首先,借民族风情搭建旅游文化平台。在国内旅游文化建设格局中,云南素以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独具特色。罗平旅游文化建设要走出省内,也需要借助民族风情,“以美丽的自然环境为载体;以独特的民俗民趣为形态;以鲜明的民族气质为核心;以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为见证。”展示自己独到的区域民族特色,吸引省内外游客。所以,通过开发民族民俗、节庆文化等资源,如西双版纳傣家泼水节那样,可以打造精品旅游文化平台,以带动整个区域旅游文化的建设,其次,以民族文化形成旅游文化品牌。民族地区各民族有着自己丰富的民俗风情,在区域差异性中形成民族文化的异质性。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情韵,以丰富多姿的风俗民情与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从而形成旅游文化品牌。如昆明的民族村、楚雄的彝人古镇,以及云南印象、丽水金沙等,都是通过民族文化独特性而打造的旅游文化品牌,在旅游事业中形成影响力。再次,以民族旅游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中体现着本民族的特色服饰、饮食、生产工艺用品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元素,为开发旅游商品提供了文化内涵,是形成旅游产业链的源泉。民族旅游商品不仅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还能将民族文化元素借助旅游商品得以保存,这种民族文化含量越高,旅游产品越具有吸引力,越能使其产业链增值,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加明显。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及人们出行方式多样化,那种以“看”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旅游的需求目的。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已经摆脱了单纯的自然、人文景观观赏,逐渐向文化体验转型。因此,民族文化丰富的文化意蕴转化为旅游资源,人们不是能够通过“看”就能感受其魅力的,只有亲自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文化的旅游,既能满足人 们旅游中新奇的体验,又能展示民族文化风貌,对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了解,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罗平境内,居住着占总人口13%的布依、彝、回、苗等少数民族,相对于云南其他民族地区,罗平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不具有太强的优势,但在滇东依然有着它的独到之处。罗平各民族服饰、节庆活动、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元素,为罗平的旅游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

1.多样化的民族节庆活动文化。

节庆活动是每个民族的民俗与文化集中表现形式,带有浓郁的区域和人文特色。罗平除了汉族传统节日外,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文化。如布依族的对歌节、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祭山节,苗族的踩山花节等,无不体现着群体的参与性,又呈现着差异性,以及狂欢性,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因此,“节庆的组合与协作是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良好方式”,开发民俗节庆旅游,不但能丰富区域旅游资源,还能从文化内涵上传播当地形象。

2.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罗平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首先,罗平独到的地理与气候条件,盛产黄姜、白果等“三白三黄”特产;其次,形成一些有特色菜肴,如白果炖猪脚、百合水晶球、云腿水晶靓白薯等;第三,地方小吃风味浓郁,如卷粉、凉粉、面蒿粑粑等,也为罗平的旅游文化建设提供了旅游产业开发资源。旅游目的包括了休闲、娱乐、度假,为此,良好的食宿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打造出独具特色、物美价廉的风味佳肴,将进一步丰富着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的韵味。

3.丰富的民族音乐舞蹈。

罗平民间有着花灯等艺术形态,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大量的民族音乐舞蹈。如,布依族的蚂螂舞、竹竿舞等,彝族的山歌小调、“跳把式”、“箩箩舞”、“摆马”舞,苗族芦笙舞等。每逢节庆、婚嫁、丧葬、祭祀等活动,各族男女盛装云集,或对歌,或舞蹈,体现出别具风味的民俗传统,对开发旅游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服饰就是形象的史书”,罗平的彝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服饰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景观,也是一种形象的史书。在民族服饰文化中,布依族的蜡染,布依族和苗族的手工刺绣,体现了各民族的审美与精湛技法,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开发为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所以,民族文化既是人类最普遍的文化形态,也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在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罗平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罗平县委政府、旅游文化部门注重开发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先后举办了油菜花节、开发了多依河布依族文化景区,建设了布依族风情园等,在旅游业发展与旅游文化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罗平成为滇东的旅游精品与代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罗平旅游文化建设在深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不多。目前,罗平布依族文化旅游已初具成形,多依河景区已较成熟,进入景区品质转型升级阶段,但布依风情园还未展现旅游功能,长底乡还需要开发打造。同时,旧屋基、鲁布革等地彝族、苗族文化资源也需要开发打造。因此,民族文化旅游显现得过于单一,大大制约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的彰显。其次,民族文化体验、参与性项目太少。罗平旅游总体上仍偏向于自然生态观赏,文化旅游形态较为单一,加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散,资源挖掘深度和整合利用不够,文化体验、文化休闲娱乐项目极少。再次,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规划布局与整合发展滞后。随着经济观念的转化,一些民族村落自发开发了许多旅游、休闲项目以发展经济。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加之利己观念意识主导,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导致旅游项目重复建设,特色不突出。同时,民情风情旅游,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旅游品牌效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大打折扣。第四,民族文化旅游工艺产品水平不高。虽然布依族制作了竹制风车、水桶、水车等民族工艺品,但由于文化意蕴挖掘打造还不足,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因素,整体上罗平的民族特色文化商品和旅游工艺纪念品水平不高,缺乏观赏性、收藏性的文化旅游工艺产品。

四、罗平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推进民族文化的研究与挖掘

民族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枯竭和消亡。因此,罗平应建立相应的文化政策与机制,全面推进民族文化的研究与挖掘。只有盘清家底,为旅游规划部门提供现实依据,才能确定哪些需要拯救和保护,哪些可以开发、如何开发。

(二)准确定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取向

旅游业在开发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时,也会给民族文化带来负面影响,如满足游客“猎奇心理”而交易化,过度“文化表演”而庸俗化,甚至因经济需求而导致民族文化的退化。因此,准确定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取向,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旅游发展需要。罗平的民族文化基础不厚,生态脆弱,如果急功近利、过度包装,则会颠覆民族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改变其文化结构与生态环境,那么,要打造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就会力不从心。所以,罗平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定位为休闲、体验的生态文化,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民族村落休闲项目,让旅游者更多地滞留罗平,引导游客参与、体验罗平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加速民族地区旅游规划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罗平的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受制于山区交通,因此,改善民族地区旅游交通设施是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条件。首先,做好整体规划。一是结合罗平区域位置条件,联通昆明、广西、贵州交通,拓展旅游辐射空间;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整合师宗五龙民族乡,连贯罗平河、多依河、鲁布革、旧屋基,再到板桥、长底、九龙的旅游路线,形成乡镇村落“小而精”的旅游品格,提高旅行通畅性,缩短旅行时空,延伸游玩时空。其次,科学规划,结合地方经济实力,逐步推进基础建设。再次,给予政策支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以旅游项目方式推进基础建设,从旅游效益中产生回报。最后,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纳入地方政绩考核而形成保障。

(四)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罗平的民族文化传统,目前更多地处于“待在深闺人未识”,因此,在组织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加大罗平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要借助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也可借助文化节庆活动中,以民族文化专题的文学、摄影、绘画展示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甚至开展专题旅游广告,以印刷、广播、影视、户外等广告形式,强化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宣传,以整合的宣传阵势推销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从而获得旅游者最大程度的认同,推进罗平民族文化旅游。

(五)强化监督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第5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人民生活的消费收入,而在后物质主义的思想潮流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因此更愿意摆脱长久居住的生活场所而向具有特殊旅游资源的地区参观活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的作用下,旅游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与旅游资源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发展,而在逐利的市场空间中,旅游产业的集聚式发展模式很容易因为特色的缺失导致竞争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旅游产业特色的强调,也就是说对品牌概念的输入。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要能够从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出发,特别是要依据品牌设计中的问题以及品牌设计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展开设计活动。

一、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原则

文化是一种抽象性的事物,有着感染人吸引人的魅力,旅游文化直抵旅游者的灵魂深处,影响旅游者的审美以及旅游者价值观。旅游文化是对地区旅游活动的一种非物质化的反映,它作为一种模型化的概念体系深嵌在旅游资源之中。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时一定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一)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要有地域性

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地区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越性,而要保证优越性就需要在设计中能够和地区的旅游资源结合,使品牌在设计中很好的发挥出对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效果。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的地域性是从上来宣传旅游文化产生的背景,从地域性上来看,旅游文化的产生受到规制,而与此同时因为对旅游文化地域性的强调,就将地域的标签打在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

(二)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要具备创新性

旅游文化产业在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较小,因为与此相关的同行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要保证在竞争中的绝对优势就需要能够使自己的产业品牌设计具备创新性,创新性是从旅游文化资源中发掘的,立足于资源,从形式上来开拓,创新意味着融入到更多的时尚因素,并不必然是对传统的排斥。具备创新性的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在设计中要能够极具内涵化的将旅游文化表现出来。

(三)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要有综合性

综合性是从旅游文化的现状来分析的,首先在旅游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包含很多部分,而这些部分多数不存在交集的情况,分布在不同的领域,但是在抽象的文化层面上共同组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因此在品牌的设计中要能够综合这些类型的文化,尽可能的将这些文化表现出来。旅游文化产业品牌的设计要具备将历史的文化与当代的旅游文化集合在一个品牌之下,从多种维度来思考综合性。

二、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问题

一些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在同质化的旅游资源市场中因为缺少对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因此使得地区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真正的利用效果却不是很好。在旅游市场中需要对这些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并树立品牌,然而在品牌设计却遇见一些问题。

(一)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观念淡薄

品牌设计应用于经济市场中的产品交易较多,而很少出现在旅游文化产业,因为旅游文化在开发市场时主要是凭借地区资源的独特性,独特性已经为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市场打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正是这种思考方式将地区旅游发展限制在故步自封的境地,区域旅游资源未能及时的跟进市场发展的动态,因此很难做好对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更不用说对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的关注。

(二)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资源整合度不高

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中需要尽量的融入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能够将旅游文化资源放在同一个品牌设计中宣传,从而加强资源的影响力,在资源宣传的协同效应下,能够发挥出整体性的效果。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中资源整合度并不是很高,主要方面是对地区的旅游资源整体规划上不健全,在资源的整合中更不能将优势凸显出来,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设计中也不能做到特色。

(三)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理念冲突

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理念冲突是从设计创新的元素与实际生活中的行动方案之间的出入而言的。一些地区在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中因为对时尚的观念引入,因此会着重对这些理念的宣传,然而在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中往往因为对其过分的推崇导致了在资源上的浪费。理念上的冲突还表现在理念之间的矛盾。一些地区的旅游文化从历史资源而来,带有浓厚的历史味,而要在现代社会中流行就必然要和现代人的心理相结合,因此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逻辑冲突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导致品牌设计的不成功。

三、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的策略

旅游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意味着旅游开发具有较大的潜力,而要真正的发挥出旅游资源的优势还需要能够有效的进行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设计。立足于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的问题,着眼于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的预期效果,其优化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立足于地区旅游资源,增强地域性色彩

旅游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需要有物质载体和空间环境,而地区的旅游资源就是其品牌设计的基础。地域性的旅游资源一般都具备有较强的区域文化,凭借其独特性,因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旅游文化产品品牌设计在发展中立足于地区旅游资源,优化整合资源优势,创新创造出具有品牌感染力的形象。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是从大众的眼光中来说的,而其旅游资源基础受众来源则是小范围的群众,因此在立足于地域特色的文化中要能够结合地区的人文历史,使用地区的语言能够简洁的将品牌设计内涵表示出来。

(二)分析消费者心理,明确定位旅游文化品牌设计形象

旅游文化品牌设计最终的消费对向是来自各个地方的消费者,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消费者进行分析,从这些消费者的实际心理出发,塑造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设计形象。旅游文化品牌设计形象强调创新性,但是这种创新不能脱离消费者的生活,在艺术的表达与现实的接受能力上要能够有一种权衡。[5]在定位旅游文化品牌设计形象中要能够融入更多的符合消费者心理趋向的元素。就旅游资源而言,消费者在欣赏时可能侧重点不同,因此对旅游资源价值提取上也有不一致。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要考虑到这种分层的现象。

(三)借用多种传播手段,加强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推广

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之后需要能够扩大受众群体,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感知其存在,而在互联网社会之中,利用视频影像的方式来推广旅游品牌已经成为了普遍的形式。利用影像的方式将旅游资源直接的立体化的展现给了受众。受众在观赏影像的同时也接受到了地区旅游文化的再教育。而在新媒体时代,单纯依靠影像的方式已经达不到营销扩展的效果,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品牌的推广中需要打好组合拳,使用多种方式来传播扩散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同时旅游文化产业品牌的设计要注重带给消费者以视觉体验,使消费者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第6篇

1旅游文化景观的内涵

目前,在地理学界内“旅游文化景观”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科学定义.大多学者以文化景观为出发点,探寻旅游文化景观的内涵.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这一观点无疑为旅游文化景观的阐释奠定了基础.而随着符号学的发展,庄恒恺,葛绪锋,张晓萍则逐渐从旅游文化景观中挖掘出具有非固定、可改变、由人类智慧结晶的符号意义.王恩涌将文化景观归结为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这一观点更是强调了人类参与的积极性,推进了学者对旅游文化景观的思考.因此,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景观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经营服务过程中,为满足旅游者某些旅游需要而对自然环境和元文化施加影响的结果,是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旅游文化现象综合体。旅游文化景观主要被分为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及非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其中,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包括旅游饮食文化景观、旅游住宿文化景观、旅游交通文化景观、旅游购物文化景观、旅游景区文化景观和旅游娱乐文化景观等;而非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包括行为旅游文化景观(如结婚仪式、丧葬仪式等民俗、礼俗等所体现的文化景观)、制度旅游文化景观(如旅游主客体所处国家的法律、大旅游开发商制定的准则等所体现的文化景观)、精神旅游文化景观(如文化景观)等.

2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影响因素

2.1自然环境和元文化为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提供基础秦皇岛南临渤海,北界燕山,东临辽宁,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侯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类型丰富,为构建旅游文化景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秦皇岛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旅游文化景观部分见表1.陈岗指出,元文化经过外在加工后形成外在旅游文化,外在旅游文化经过内在加工后形成旅游文化,它的形成过程伴随着旅游文化景观的出现,可见元文化也是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基础.在秦皇岛,元文化呈现出多元形态,以此为核心的旅游文化景观亦丰富多样.如秦皇岛上的孤竹国、孤竹城、夷齐读书处(书院山)、首阳山等旅游文化景观建立在孤竹文化上;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及山海关长城节、孟姜女庙及庙会建立在长城文化上、求仙入海处公园建立在秦皇文化上等.这些旅游文化景观的核心是文化,文化体现这些旅游文化景观的真正价值.总之,自然环境和元文化为构建旅游文化景观提供了基础;其中,如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提供了有形的基础,而独特的元文化则提供了无形的基础.旅游一旦产生,当地居民及利益相关者便在各自利益的驱逐下开始不断对自然环境和元文化施加影响,在此过程中,旅游文化景观逐一构建.

2.2旅游者需求为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提供导向影响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旅游者的需求.纵观庞大的旅游系统,几乎所有的要素都直接或是间接和旅游者的需要挂上钩.有旅游者的需求就有旅游市场,旅游者的需要就像指挥棒子,引导旅游事项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相应的旅游文化景观伴随特定旅游市场的形成而构建.以秦皇岛市为例,每年都有较多的俄国游客,秦皇岛市当地居民为了满足旅游服务的需求,俄语学习氛围较浓,俄语翻译盛行,不论是摊贩还是酒店服务员,在对俄游客进行旅游服务时大多能用俄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店铺的名称也常常用双语标注,在中文店名下标注俄文;此外,秦皇岛市,特别是北戴河区的当地建筑风格也融入了拜占庭风格或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由此可见,旅游者的需要在旅游文化景观构建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方旅游文化景观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景观系统.自然环境、元文化和旅游者的需要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过程中虽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并非唯一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社会事件的发生亦促进事件旅游的发展;生态文明等新概念的提出可推动生态旅游的崛起;新的政策、新法律法规,当地经济的增长、对外交流条件的改变等都是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影响旅游文化景观的其他因素即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3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机制

3.1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通过自然与文化相互协调及文化整合过程实现旅游文化景观是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融入元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伴随产物.在融入过程中,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不仅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元文化协调,这就使得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协调过程及各文化内部的文化整合过程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会受到制约,而另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发展及外来文化的进入会影响甚至彻底改变当地自然环境的原貌.寻找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平衡点是自然环境与各文化协调的关键,一味保护自然环境或破坏自然环境都无法使区域达到稳定的、协调的状态,从而无法构建稳定的旅游文化景观.反馈是自然环境与各文化协调的主要途径,它呈双向性存在于自然与各文化之间.当自然制约文化的形成发展时,文化会产生对自然的反馈以消减制约;而当文化影响或彻底改变自然时,自然会产生对文化的反馈以缓解影响或改变.其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先存性,旅游文化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反馈具有潜伏性,而由于人的参与及利益的驱使,自然环境对旅游文化所产生的反馈具有滞后性.这样的反馈机制对于自然环境与各文化间的协调具有较显著的作用,但对于不同文化间的调试却往往是失灵的.不同文化间的调试主要通过文化整合完成.它是指在旅游消费或过程中,不同文化间经历的冲突、调整和适应.何晓明把文化整合解读为渊源和特质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纳、重新组合的过程,强调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并不是旅游元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代表各自文化背景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群体以及旅游者在特定自然环境背景下对旅游元文化加工的结果.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过程中,文化整合通过以旅游元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中的一种或两种作为主位文化,以主位文化的文化价值为核心,以主位文化的内在结构为参照系,对其他客位文化的文化特质进行选择和构建;而相对主位文化而言的客位文化是否被选择和构建,则取决于客位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代表客位文化背景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群体以及旅游者的思维方式是否与主位文化所体现的具有一致性.简单理解为,主位文化具有衡量、评判、鉴别、选择和吸取客位文化的“筛子作用”,只有客位文化的“通性文化”和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三方面均与主位文化相一致的“间性文化”可以通过“筛子”,用以构建文化景观.这是旅游元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冲突、调整、适应的内在过程.由此可见,旅游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与各文化协调过程及文化整合过程相互交错或同时进行的结果.

3.2衡量旅游文化景观成功构建的标杆通过自然环境和文化系统相互化协调及文化整合过程可以实现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但是,如何确定旅游文化景观是否构建成功.Vos,Meekes和Naveh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强调景观构建的可持续性,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圈和健康之间达到平衡和宜居的外部景观作为归宿.而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又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提高旅游满意度为目的.故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景观是否得以成功构建取决于两个标杆,一是自然环境与旅游文化间的协调是否可持续,二是旅游地元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冲突、调整、适应,最后是否使得旅游者所体验到的文化达到了旅游者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若两个标杆均达到,则认为自然-文化系统稳定,旅游地不同文化整合,旅游文化景观得以构建,反之则不然.

3.3秦皇岛市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过程秦皇岛市当前的旅游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与文化体系相互协调,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渗透整合形成的.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在这个地理范围内相继形成了古人类文化、孤竹文化、燕文化、秦皇文化、长城文化,因其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东北、西近北京天津,故又受到邯郸磁山文化、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和燕山以北的红山文化的浸润.明代设卫建关、屯兵驻守,明末至清,满人入关,文化进行大交融,形成了秦皇岛的元文化.秦皇岛市辖山海关、北戴河、海港三区及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居住有满、回、朝鲜、奚等32个少数民族,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充实了秦皇岛的元文化.坐落环渤海经济圈及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较大,促使秦皇岛市成长为具有一定的经济潜力与实力的城市.秦皇岛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其公共部门、旅游规划者、利益相关者应用现代科技包装各种旅游产品,展示了秦皇岛丰富的现代文化.而秦皇岛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低廉的价格、便利的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由此带来了多种外来文化,其中以俄罗斯外来文化最为典型.秦皇岛因其3S旅游资源(阳光、沙滩与海水)符合俄游客旅游偏好、距离远东俄罗斯地区较近、旅游价格低(相对远东俄罗斯人至黑海)等优势吸引了较多的俄罗斯游客,为秦皇岛带来大量的俄文化.如旅游产品中对俄罗斯套娃的钟爱等.这些文化中符合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秦皇岛市民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有利旅游发展的都被融入秦皇岛市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中.秦皇岛市的自然环境优越,元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各具特色,它们经过不间断冲突、协调、整合后,最终达到旅游者需求及旅游发展要求的,即成功构建了当前秦皇岛市的旅游文化景观。

4结语

第7篇

一、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探究

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紫鹊界梯田位于我国的湖南省,处于资江水域中游地区,降水量也相对较为充足。紫鹊界梯田坐落于水车镇之中,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为农作物和林业作物。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兴起,紫鹊界梯田居民也充分的利用了当地的地理优势,获得了较高的旅游经济收入。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梯田的优美的自然风光景色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都使得紫鹊界梯田具有巨大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能。因此紫鹊界梯田具有纯正的、不可忽视的耕田耕种文化。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农业旅游文化

遗产保护的影响探究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直接决定了紫鹊界梯田居民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行为。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影响探究,可以将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分为以下的几种类别。

(一)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认知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

紫鹊界梯田居民中,通过家庭旅馆或者是家庭餐厅获取经济收益的人群比例相对较高,因此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使得其关注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发展状况,因此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高。但是有部分的年轻人由于主要的经济收入是依靠去其它地域阶段性的打工获得,与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的开展的联系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当地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低,甚至存在着一定的破坏行为,因此当地和旅游发展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都应当给予这一问题以足够的重视。

(二)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热爱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

在紫鹊界梯田居民中,居民对于紫鹊界梯田的感情深度是随着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成度的增强而递增的。由于年级较大的人对于家乡的地方依恋程度明显会高于年轻人,因此这意味着紫鹊界梯田居民中年纪较高的人具有较为强烈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而紫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人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则相对较差。由于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人是将来进行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因此当地应当加大对于年轻人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性的教育和宣传,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群体的地方依恋程度,进而加强其对于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情感和热爱程度,促使当地的年轻人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进程中。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良好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为紫鹊界梯田居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促使我国的文化保护工作更加顺利、稳定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的影响

虽然紫鹊界梯田居民具有较强的地方依恋,但是由于当地的居民的能力有限,农业旅游的工作的开展缺乏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因此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也相对较低。根据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的资金匮乏和技术支持欠缺的问题,当地政府需要加强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资金投资,进而有效实现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进而促使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力。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从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认知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热爱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可知,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是加强紫鹊界梯田居民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第8篇

1.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时代性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以学校主体的,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在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尽可能多地体现时展的特征与要求。旅游作为一种比较特别的社会文化活动,是现代社会很多人都了解或者想了解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生活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具有深刻的内涵,把其引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来是极具时代教育意义的。旅游文化在每一课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有所涉及,在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学习与教学中,体现的则较为明显,由此来看,没有必要单独开设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其实不然,近年来,旅游热不断掀起,也成为社会比较普遍关注的一个时代性话题,加之旅游文化是在当代特定的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当代特定的时间内创造与成长起来的,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虽然旅游文化在目前课程中有所体现,但毕竟不是那么的准确、系统。把其适当引入课程建设与开发中,或者说以此为中心建设与开发一门旅游文化的校本课程,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现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古迹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这一现实问题的注视,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演进性,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有着极大的潜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外来文化,以使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丰富性旅游是一部直观而生动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教科书,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完善学生的文化素质结构,又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学习和认知水平,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中学不来的东西,但由于诸多的现实因素,比如:时间、经济等,很少有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旅游,然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和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结合,在今天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把其引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在现实学校学习的某些缺陷。旅游文化形态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形态,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具有相当文化内涵的名菜名点等;还有精神文化形态,比如: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楹联碑刻、各样戏曲等。总而言之,旅游文化形态五花八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综合体,或者说人类社会众多文化现象的一个复合体,引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可以选择的面就很广,可以只以某一方面的内容为主,也可以兼顾多种文化形态……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又可以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

3.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综合性旅游文化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明显地涉及多种相关知识体系的交叉和多种学科方法的应用。在现代学科综合化、整体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与学习方式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中学的分科教学使许多学生对学科的综合没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在学习中也很少有意识尝试性的应用一下多学科结合的分析方法,比如:分析一场历史战争胜败的原因的时候,大多学生只会从双方力量对比、战前准备等具体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很少有学生从地理环境、气候等角度进行分析,当然了,这样说并不是要求学生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度,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也没那个必要要求中学生达到这个深度,只是让学生对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学习的方式有个初步的了解。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应该多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欢乐的气氛中感受多学科交叉学习与研究的方式,应起到一个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的作用,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应过严,只能作为一门辅课程。

4.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灵活性旅游文化外延是相当广泛的,如果作为校本课程来建设、开设,明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1)内容选择内容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可中可外,也可中外兼顾,可以很轻松地就选择出大多数学生都喜爱的内容。(2)课程形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体现课内、课外学生学习的结合,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发挥,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也可做出一些尝试。(3)学生的学习方式旅游文化日新月异,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也可适当的外出,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当是有极大作用的。

二、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

通过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教学视野,而且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总结了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方法:

1.关注学生,开发他们感兴趣的旅游文化资源(1)筛选大多数学生喜爱的旅游文化资源随着网络、交通等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旅游文化资源内容传播的信息量、速度等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搜集相关信息,这就大大丰富了学生获取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有些资源学生了解的、搜集的比教师搜集的还要多、还要广,所以,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喜好,这样才能搜集到一些比较适用的资源,为建设和开发好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做足、做好铺垫工作。(2)给学生推荐比较有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现在旅游也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很多学生都喜欢外出旅游,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建设、开发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年龄等具体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合理取舍旅游文化资源,而且对促进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具有良好的影响。

2.关注必修课程的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资源其他科目的教材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用好、用活学生手中现成的教材,不失为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的较为便利、有效的途径,让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起到一个启发学生学习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各学科间的简单糅合,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1)深入分析其他科目的教材主要从内容与呈现方式上研究,但在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不可过分地依赖校本教材,如有可能,校本课程教材尽可不必编写,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努力开拓出新意。(2)重视旅游文化资源应用的范例为了认知贯彻落实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弥补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课题组应注意吸收现成的相关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有价值的创新范例。

3.关注教学,巧妙地挖掘新的有意义的动态资源从现今旅游文化发展变化多样的特征来看,旅游文化资源的更新换代在不断加速,相关课程负责人应当随时注意旅游文化资源的变化发展动态,充分引领追求和谐文化素养,及时发现课程内容新鲜点,通过各种巧妙地安排,从而去创新课程、改造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各项功能。

三、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1.课程目标的制订(1)学生方面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旅游文化资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分组,分析所搜集的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等内容,此过程教师做相应的指导即可,尽量由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可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形成具有一定综合体系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教师方面通过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促进对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探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指导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实施。

2.课程内容构建选取内容的原则一般包括:(1)针对性课程内容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发挥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自由性与自主性。(2)实用性课程内容要有实用性,选择较好的内容对学生、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在实施时就会带来种种不必要的困难,也很难到达教学目标。(3)时代性旅游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在选取内容时务必充分关注,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4)实践性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提倡的是一种体验,教学方法不应太拘谨,选择的内容最好是有实践性较强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张扬个性。(5)典型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内容是繁杂多样的,但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教师应选择性地选取课程内容让学生参与实施。

3.内容体系的建构步骤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程序主要有五大步骤:课程内容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编制具体方案—组织实施课程—总结评价课程的实施并反馈相关信息。这五步环环相扣,每一次课程实施的结束点,都可以作为下一次课程实施的起点,如此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课程质量。

第一步,学校首先必须组织相关人员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个较为透彻的分析,课程内容的分析是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基础,也是起点。它直接影响着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定位、进展等关键问题,还要对校内、校外的许多因素进行充分的科学调研、讨论和分析。

第二步,根据上述步骤分析的结果制订合理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制订可以参照现行校本课标,在其基础上有所损益,要认真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校本课程,这样的课程目标才会比较有意义。

第三步,编制课程实施方案。课程目标只是为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方向。所编制的课程实施方案需十分的具体,要说明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教学人员的安排和课时的设置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行该课程。在编制课程方案的时候,不可忽视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方案则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调整。

第四步,组织实施课程。这是课程推行的关键,教师要把建设开发出来的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初期要注重试验、总结,除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外,更多的要让学生说出问题,不断改善,并可及时做一定的推广工作。第五步,总结评价课程的实施并反馈相关信息。最主要的就是对课程的评价,课程评价所包括的内容应该适当地增加,不可只从学生学习情况、课程实施情况等常用的评价方式来评价,比如:可增加家长的反映等内容,而且也不一定只是在课程实施结束后才对课程进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也应该进行多次评价,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调整与重建。

第9篇

(一)优势(Strength)

1.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隔海相望,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具有同时接受三大经济发达区域辐射和带动的特殊条件。宁德市海域面积4.45万km2,占全省三分之一,海岸线曲折漫长,山地、丘陵直逼岸边,形成大大小小接连不断的港湾,从北到南20多个港湾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港口优势极为突出,其中天然良港三都澳,位于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可以直接通达全国和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这为宁德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海洋文化资源丰富

从历史上来看,闽东先民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有以黄瓜山遗址为代表的海洋贝丘文化;有以太姥山、嵛山岛为代表的滨海景观文化;有以灵佑禅师、空海大师及葛洪等祭祀活动为代表的海洋宗教文化;有以三都澳“海上渔城”为代表的海洋休闲渔业文化;有以大京、冷城等古城堡为代表的抗倭海防文化。而且,许多资源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资源品质较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有的在全国还享有盛誉。这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量的保证,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二)劣势(Weakness)

1.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传统海洋文化的整理开发和现代海洋文化的发展,以及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人才,福建省现阶段高校中开设与海洋经济开发有关的专业不多,海洋旅游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宁德市高等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旅游文化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人才更是匮乏。因此,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宁德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宁德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赶超其他沿海城市,只有依靠人才和科技才能实现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的不断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否则只会拉大与沿海旅游发达城市的差距。

2.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宁德市由于历史、体制、观念及规划滞后等方面原因,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断裂带”,导致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海洋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造成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由于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忽视对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缺少优化组合,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精品”,导致文化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造成现有海洋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战略和政策赋以机遇

2012年,《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面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构建了“一带、双核、六湾、十岛”海洋开发格局。有关部门对海峡、海湾、海岛旅游开发也相当重视,国家旅游局将“海峡两岸旅游区总体规划”(2010-2020)列入中国旅游业“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建设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并且位列首位,打造福建“海峡旅游”品牌。为此,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旅游局也制定了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山海联动、优势互补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其中“两带”指“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这是福建旅游资源最富有和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具备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增长态势。在福建省这一系列发展思想和具体政策指引下,宁德市要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海洋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三都澳、白马港、福宁湾、沙埕港四个海洋经济聚集区,着力构建新兴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及现代渔业基地等五大海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十二五”末全市海洋经济总值达2000亿元的目标。可以预见,以上来自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必将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2.市场需求所带来发展契机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而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来源于人们文化需求欲望的增长。宁德市海洋旅游区位于我国“黄金海岸”的中段,这种适中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福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极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两个地区相连接,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处于二者之间结合部位的福建省宁德市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给宁德市海洋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契机。此外,从福建省内来看,与宁德隔海相邻的是福建省内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带,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增强,特别是需要规模较大的度假场所,区位优势使宁德的海洋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四)威胁(Threat)1.沿海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沿海省份掀起一股开发海洋的热潮,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纷纷制定了海洋经济战略,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沿海省份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明显。宁德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州、厦门等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强势崛起的势头相比,宁德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海洋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多停留在理论上的研讨和低水平建设层面,文化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因此,周边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对宁德市的发展产生“挤压效应”,加快海洋文化产业要素的外流,从而对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2.海洋文化资源保护不力

重视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历来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前提基础,但是宁德市的一些地方部门“目光短浅”,存在盲目开发海洋旅游项目,甚至“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海洋文化资源的状况也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地方在建造和开发大量的文物景观、度假区时,由于规划失误或忽视环境质量开发,引进高污染的企业,使许多优秀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有些地方追求经济收益,大量挖取洁净的海沙出售给外地开发商,导致海滨沙滩和浴场的资源条件下降,这些短视行为都严重阻碍了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积极理顺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由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受制于旅游、文化、城市规划、海洋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客观上容易造成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在资源保护、产业的规划和开发经营管理上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混淆现状,不利于海洋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因此,从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政府的角色变旅游产业的主导者为推动者和监管者,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越的软环境。

(二)尽快培育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

集团化、规模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培育数量有限,规模偏小,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开发的浅层次特征明显,海洋旅游项目产品过于单一,致使旅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宁德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尽快培育出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从而带动整个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集团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是增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区域

伴随着海洋产业开发的大背景,宁德市沿海县市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普遍开展,但是各地的发展眼光还仅限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全局性的规划意识,往往造成一些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的相互克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恶性竞争和两败俱伤,也不利于形成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宁德市应当根据宁德市滨海的地理现状、海洋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状况,确定以三都澳为中心,围绕世界级深水港三都澳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市的提升和改造,推动城市、港口建设和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港兴城,以城推旅,以旅促港的互动发展模式,形成以蕉城区为聚散中心的城港游憩综合旅游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内的滨海城市景观建设,发展内海观光休闲、沙滩游泳、畲乡风情、遗址怀旧、海上运动、海上渔排海鲜美食为主导产品、畲族和海上人家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格局。

(四)精心打造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宁德沿海沉淀有古代的海洋贝丘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岛景观文化及军事文化等海洋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发展宁德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福建宁德“山海大观,欢乐港湾”的海洋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五大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1.以鱼排风情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国家4A级自然景观资源的三都澳。三都澳作为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港内人文资源分布密集,不仅拥有国内罕见的自然景观资源,海景十分迷人,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而且澳内渔排绵延成片,特有的海上渔排景观已经成为三都澳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被农业部认定为“大黄鱼之乡”和全国农业观光示范点,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也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还是著名的海钓乐园。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休闲海湾”为主色调,充分挖掘港湾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整体布局旅游功能区,建成融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为一体的海洋旅游休闲渔业文化体验区。

2.以山海川岛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太姥山风景区。以太姥山为中心,向四周做团状发展,依托九鲤溪瀑景区、小白鹭海滨旅游度假村、沙埕港、晴川湾、福瑶列岛等资源优势。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观光、休闲与度假”为主色调,丰富景区的畲族文化、宗教文化、古廊桥文化内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山海旅游资源,促进太姥山、小白鹭、晴川湾与牛郎岗沙滩、九鲤溪瀑景区、翠郊与凤岐古民居等资源的整体开发,建成“山海川岛”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基地。

3.以滨海沙滩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霞浦大京、高罗、外浒、吕峡四大沙滩和福鼎晴川湾海滨沙滩,各处沙滩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加上人文古迹遗留众多,形成了霞浦旅游资源突出的山、海、川、岛与人文完美组合的特色,构成一幅动态变幻的山水画卷,是踏浪淘沙、、沙滩游戏、观海赏礁、垂钓拾贝的海滨旅游好去处。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海滨风光游”为主色调,打造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胜地,形成集旅游、度假、休闲、避暑、水上运动为一体的沿海休闲度假精品旅游线。

4.以海蚀地貌景观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福鼎的福瑶列岛。福瑶列岛在福建省海岛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中被列为重点海岛建设项目,列岛由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鸟岛等11个岛均等组成,岛上草场宽广、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有常年不竭的“海上天湖”和万亩草场,2006年入选”中国最美的海岛”,拥有山、海、岛、湖、崖、滩、景、渔港及海防遗址等多样性海洋旅游资源的区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区域。该区开发定位为:以海洋生态旅游和休闲养身度假为主题,以“天湖泛影、多彩海洋”为主色调,整合资源,营造高山天然景观带和环海观光带,建成海西著名的以海岛生态观光、海滨休闲度假、运动保健为特色的天湖生态景区、海滨旅游度假区。

5.以宗教朝圣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霞浦赤岸的空海纪念堂和松山天后宫。宁德市滨海地区宗教文化丰富,包括佛教、道教、妈祖文化等。霞浦赤岸的空海纪念堂,是中日友好的结晶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新的历史见证;松山天后宫与湄州天后宫同建于宋代,传说是妈祖的出生地,近年各地游客及专家学者到此参观考察络泽不绝,前来朝拜妈祖的日益增多。还有佛教沩仰宗创立者灵佑禅师“出家修行之地”的“八闽古刹”建善寺及“中国道教名山之一”的葛洪山等宗教旅游目的地。该区开发定位为:以“寻根之地”、“心灵的净化”等为主题,全力打造“赤岸空海宗教朝圣”等精品景区,打造一个适合周末出游、自驾车旅游休假的滨海历史文化旅游区。

三、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营销 运作模式

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基础

旅游市场的文化需求与旅游营销。旅游购买是一种精神消费,是对旅游产品中文化含量的认同。文化消费对消费主体也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消费者由于内在的素质差异,必然会导致对文化需求的不同层次,这就要求旅游文化营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呈现出层次性,阶梯状展示不同文化消费者的价值观念。

旅游文化营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能力:消费者的认识能力可通过自我的文化修养、知识和经验识别旅游产品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取向,如果旅游消费者“看不懂”、“听不明”、“瞧不惯”、“赏不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文化,则旅游文化营销行为无异于起不到营销的效果;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即文化消费者必须能够有更高的可支配收入来支付文化对旅游产品的增值部分,毕竟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需要资金的回收来完成。

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与旅游营销。旅游产品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提供物,从营销角度对旅游产品进行划分,其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实际产品和外延产品。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对于实现消费者的满意度起到重要作用,旅游产品中精神性享受成分越高,越是能提升消费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感知度。而旅游产品各要素中的物质形式,则是消费者满足的重要基础。如果说人们的自然需要为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了自然基础的话,那么满足社会文化需要的要求则为新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社会基础。与自然基础相比,旅游产品开发的社会基础领域更为广阔。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理想、生活个性、名人名物、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怀旧、文化向往和文化缺陷等方面。

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

(一)文化包装与产品设计

文化包装策略是指在旅游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以文化为主导,使旅游目的地的包装具有较强的文化感染力,蕴涵丰富的文化观念,以满足旅游者的某种心理需求。在包装时,要把文化融入其中,使产品本身注入一种民族的、现代的、健康的文化意识,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突出其附加价值,让旅游目的地成为文化的载体。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旅游产品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的核心,具体表现为设计、造型、生产、包装、使用等方面。旅游景点的文化包装是文化营销的基础,从命名、设计到设施的选择、空间的布局等方面都应充分考虑营销文化渗透。要根据目标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企业营销策略,使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体现出自身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或是异国他乡文化风采。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创新发展融合时代文化风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异增添旅游产品的魅力。

(二)文化传播与广告促销

营销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在经济领域有不同层次的多种表现。文化营销传播是营销传播在方式上的现代化体现,它是以系统整合的文化行为为手段达到营销目的的营销传播。文化营销传播是传播文化的系统行为,其评估标准是游客满意度。文化营销传播要通过文化广告和文化促销的方式来实现。

文化广告制作的第一步是确定文化广告的目标,这些目标必须符合先前指定的有关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和营销组合决策。文化广告关键是令人振奋、明确、直截了当,它应该强调对客户的重要旅游产品特征,语气统一,强调旅游产品或服务及公司的名称,清楚地指出目标市场,并且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促销包括各种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客户较迅速和大量地购买某一特定的旅游产品或服务。文化促销主要是吸引那些品牌忠诚度不高的客户,因为他们寻找的是低价或赠奖。在运用文化促销时,必须确定目标、选择工具、制定方案、实施和控制方案,并对结果进行评估。

(三)文化体验与旅游品牌

第11篇

民俗旅游文化的含义,也是如同文化一般,具有多样性。民俗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真实性和还原性,注重于文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和连贯性以及自身的传承性。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主要是对某一地区的文化结合自身的旅游特色来宣传与弘扬和保持本地区文化自身的特性而言的。

二、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体现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主要体现在不同人群对民俗文化的评判依据上。第一,当地的居民是依据自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的变动来体会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第二,专家是从一个区域民俗文化的保存自身的“本真性”来考察的,主要关注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变化的动态过程,依据文本和史料以及对实地的考察来评判;第三,就是旅游者们,主要从自己的习性来对旅游地区地民俗文化来进行感受,注重自我本身的感受。

三、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生活的质量,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得工作者的压力巨大,这也就需要换个环境来舒缓心情,此时外出旅游,尤其是对民俗风景文化的出游是很好的选择。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我个人认为应该集中在以下叫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化当中的旅游契机——从旅游当地的角度思考

旅游的风景必须和风俗文化相结合才会显得有人文的底蕴。把民俗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一来既弘扬了文化业又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第一,首先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编纂,把民俗文化归结成为一系列的旅游特色产物,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把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相连,把自然景色与人文知识有机的结合,例如把当地的节日和风俗人情与旅游的时节相连,做好宣传工作;第二,对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比如皮影戏、捏泥人、剪纸等等手工艺文化,还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剧等等这些无形的口传艺术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的民间艺术,形成艺术展示区,可以定期组织会展或者交流大会,来发扬民俗文化旅游当中的本真性。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广阔性---从民俗文化的多元性来考虑

文化是无界限的,同样的民俗文化也没有严格的空间限制,文化之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积极宣传民俗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和的多元性。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我们发扬民俗文化的自身优势结合旅游来发展,比如说各个少数民族自己的节日,维吾尔人的开斋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等等,要把这些独居特色的民俗文化节日形成规模与市场来发展旅游,积极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弘扬和传播各种不同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实地的旅游当中了解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以及加强不同优秀文化的传承。

(三)民俗文化旅游本真的思考角度多样性---从当地居民和专家以及旅游者的角度思考

我们之所以评定民俗文化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艺术,就基于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继承性以及创新适应时代的变迁能力。文化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也就注定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评判的多样性。从当地居民来说,民俗文化就是自身文化的特性,明显区别与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从专家的角度出发,就是一个地区带有区域色彩的文化,例如具有特色的服饰、节日、文字、各地的传说等等。带有明显的民俗特色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不同于自己日常所接触的风土人情,这三个角度虽说区别不是太明显,但是专家是专业的,带有学术研究的特性;当地居民是最有发言权的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人,他们主要把民俗文化与时代相融合;而旅游者主要把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进行弘扬和传播。

四、结语

第12篇

一、旅游文化T恤首先要有好的质地,舒适的穿着功能。

不同于其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T恤穿着功能是首位的,其次是创意图案的载体。旅游文化产品中,最接地气的也就算文化T恤了。它老少皆宜,方便携带,实用性强,如果从业者同时注重图案设计和T恤质量开发的产品就一定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才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旅游文化T恤市场的消费者大多是事业有成的有闲阶层,他们大多具有鉴赏力,且消费理性。

从业者如果采取自主设计开发图案,被动让消费者选择为主的营销模式,想以自己的喜好设计出图案引导消费是比较难的,故旅游文化T恤图案设计是文化T恤设计领域最难把握的。图案开发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笔者曾经尝试过街头调研,将设计好的图形、选择的颜色、T恤的款式和尺码做成问卷,让来西安旅游的外国人进行打分、评价,从而获得最佳的方案,把大多数消费者喜爱的方案作为主推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绝不可以闭门造车。

三、好的创意图案,首先应该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赞赏,应该是畅销产品,有较长时间的生命力。

“攀达”T恤在1999年设计推广了兵马俑跪立射组合图案,此图案从2000年至今,除2003年非典造成的入境游客急剧下降外,每年都保持在2000件以上的销量。此图案超过15年的生命力,超乎了预料。

四、从业者在制作工艺上还需要不断改进

设计图案时要考虑图案的透气性,尤其是使用胶浆印制时,尽量避免实底大色块。其中跪立射俑组合图案,最初跪射采用土黄色铺实地的设计,有顾客反映出汗时,跪射俑背面全是汗珠,很不舒适。2006年对跪射设计进行了改进,采用了网点设计,增加了透气性。现在的深色T恤为热转印和数码打印,图案尺寸大时都很难避免实底大色块,而网印技术在这方面目前还是有独特的优势。T恤文化是现代文化、前卫文化、个性文化。从业者对职业定位要有崇高的认识,旅游文化T恤也不例外。国人对文化T恤的认识,还有相当部分处于地摊文化的阶段。许多人认为圆领T恤就是低档、便宜的代名词,随意地称其为“汗衫”、“老头衫”。从业者有责任以优美的图案,高质量的T恤做出高品位的产品来,用实际行动纠正部分人的偏见。参加协会举办的T恤文化沙龙,笔者意识到文化T恤在中国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在中国大陆文化T恤发展史上,举办这样规模的研讨会应该是首次。作为旅游文化T恤的从业者,深受鼓舞。1998年11月21日,《参考消息》转载《华盛顿邮报》的文章中提到“美国流行文化是快餐店、T恤衫,价格不菲的旅游鞋及购物中心密不可分的。观察家说,美国流行文化之所以远销国外,是因为它讲述了许多颇具号召力的话题和有关美国的神话;个性、财富、进步、宽容及乐观主义。”这段文字足以说明文化T恤在一个富强国家的文化传播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文化T恤可谓是前景光明,市场巨大。笔者愿同广大文化T恤从业者一起为繁荣中国T恤文化市场传播中国文化,尽自己应有的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王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