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科技发展

计算机科技发展

时间:2022-04-11 17:2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科技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科技发展

第1篇

    [案情]

    原告泰安市建筑设计院

    被告上海广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运公司”)

    被告刘守奎

    被告刘守奎系原告职工,在原告处负责计算机软件开发事项。1998年7月,根据原告指令并由原告提供全部物质条件,由刘守奎负责开发“工程量计算软件”,至1999年5月已经完成了市场调研和软件设计。为证明诉请,原告向法院提供了由刘守奎完成的《工程量计算──计算内容》、《第一部分:工作流程、总控及属性定义》、《第二部分:模型建立及修改》、《第三部分:图形及工程数据》等4本软件技术资料,对此,刘守奎予以认可。嗣后,刘守奎离开原告单位,于1999年6月10日与被告广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从事“广运工程算量软件”的开发工作并获成功。广运公司除招聘刘守奎外,还招聘了其他人员一起对工程量计算软件进行设计开发,并予以资金投资。2000年6月,刘守奎与广运公司因故实际终止履行合作开发协议,仍回原告处工作。7月29日,刘守奎与广运公司办理了技术交接手续,刘守奎将其在广运公司开发和掌握的文档资料和程序源码移交给广运公司,并在“技术报告”中称,软件主持单位是广运公司,合作单位是泰安市建筑设计院,作为软件的合作单位,从1998年4月开始,泰安市建筑设计院组织了本软件的部分前期市场调研和软件初步设计工作等。广运公司将“广运工程算量”软件向国家版权局申请著作权登记,并获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为此,原告将两被告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广运公司的“广运工程算量软件”系侵犯原告拥有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著作权的侵权作品,并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审判]

    一审法院认为:刘守奎在到广运公司工作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工作,对于刘守奎提交给原告的《工程量计算──计算内容》、《第一部分:工作流程、总控及属性定义》、《第二部分:模型建立及修改》、《第三部分:图形及工程数据》等4本软件技术资料是否属于职务作品,系原告与刘守奎之间的法律关系。现作者刘守奎对原告诉称的职务作品事实完全认可,并且被告广运公司也未能证明这4份技术资料是刘守奎在广运公司工作期间开发的,因此,法院认定原告提交的上述4本软件技术资料系刘守奎在到广运公司工作前完成的职务作品,其著作权属于原告。

    从原告提交的上述4本软件技术资料内容分析,该软件资料虽然属于软件设计的概要设计阶段,但是,该软件技术资料具有创造性劳动的特征,同样可以受著作权法中关于文字作品的规定予以保护。经比较,刘守奎移交给广运公司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设计说明-计算。doc》和《属性定义程序编制说明-属性定义。doc》同原告享有著作权的其中2本软件设计资料大部分内容相同。据此,法院认为,广运公司未经原告许可,由刘守奎将原告单位未发表的作品复制到广运公司使用,应当认为构成了复制使用。即便广运公司在本案诉讼过程中称将刘守奎移交涉嫌侵权的作品排除在其文档外,两被告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于原告未开发出独立的系争软件,而且广运公司在开发系争软件过程中,除招聘刘守奎外,还招聘了程序员等其他工作人员,并独立投入了相关费用。同时,由于程序语言与原告享有著作权的4本软件技术资料的设计语言属于不同的表达方式,根据著作权侵权判断的基本要素,原告仅仅依据现有的4本软件技术的概要设计资料,否定广运公司整个系争软件的著作权,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据此判决:1、被告上海广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停止使用刘守奎移交给上海广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设计说明-计算。doc》和《属性定义程序编制说明-属性定义。doc》2本技术资料;2、被告刘守奎和被告上海广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原告泰安市建筑设计院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内容须经法院审核);3、原告其他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判决后,原被告均不服一审判决,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评析]

    本案是一起涉及从文字到程序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判断的新类型案件,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问题:

    一、原告4本软件技术资料性质的认定

    本案原告诉称被告广运公司的“广运算量软件程序”系侵犯原告拥有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著作权的侵权作品,其所基于的权利证据是《工程量计算──计算内容》、《第一部分:工作流程、总控及属性定义》、《第二部分:模型建立及修改》、《第三部分:图形及工程数据》等4本软件技术资料。因而,判断这4本软件技术资料究竟是原告计算机软件中的程序部分还是文档部分,成为本案原告享有权利的关键。

    通常,一个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开发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1、产生程序设计的概念或创意阶段。这种概念或创意根据顾客或用户的需要拟定,将作为未来程序的基础。此阶段相当于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和需求分析阶段。

    2、程序设计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使用流程图或算法来说明程序设计的概念或思想。此阶段相当于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

    3、用一系列指令的形式写出程序本身。此阶段相当于软件生命周期中的编码实现阶段。

    从原告提供的4本软件技术资料的内容分析,4本软件技术资料的主要内容系描述开发计算机程序的一种设计思想,尚属于概要设计阶段,原告本身并未开始计算机程序的开发。因此,从著作权保护的角度,原告享有的权利以4本软件技术资料为准。

    至于这4本资料是受文字作品、文档保护还是程序保护,法院认为其只能依据其创造性给予著作权法中的文字作品保护。

    二、侵权的认定——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创意表达两分法

    (一)创意表达两分法界定与适用

    创意表达两分法是指当存在许多不同的方式可用来表现某一概念时,如果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为了表达思想概念所必须采用的唯一方式,那么该表达方式只是思想概念的表达,而不是思想概念本身。著作权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是目前各国都接受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著作权法只保护计算机程序作品的创作形式而不保护该程序的内涵。

    本案在确定原告4本技术资料享有相关著作权后,是否能够延及内容反映的技术思想,实践中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4本技术资料文字及其反映的技术思想均受著作权保护。被告广运公司利用其中的技术思想进行相应的软件开发,构成了著作权侵权。原告就是持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即法院审理本案的意见认为,根据著作权保护的表达和思想两分法,原告的4本技术资料只是反映了一种技术思想,思想本身不能受著作权保护。尤其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只有思想与表达有机地集合在一起的作品,才能享有著作权法保护。

    TRIPS协议第九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版权保护应延及表达,而不延及思想、工艺、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之类”,该条约明确提出著作权只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1996年底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第二条对此也作了几乎相同的规定:“版权保护延及表达,而不延及思想、过程、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本身。”

    至于一件作品哪些成分属于思想概念,哪些部分属于思想概念的表达,有时区分起来是一个难题。思想概念只有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受著作权法的保护,而且在多数场合,思想和表达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原告现有的4本软件技术资料对于文档来说,属于创意的表达,应当受著作权法保护,但对于程序而言,则仅属于创意,尚未到达表达的程度。因此,对于原告来说,4本技术资料如果被他人以同样的方式被抄袭或剽窃,则构成著作权侵权;如果他人使用了该技术资料的部分技术思想,但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则不构成侵权。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创意表达可以合并。比如,某一创意可能只有少数几种表达,这时已经很难对创意及其表达加以区分。因为著作权法不保护创意,所以这种情况下对创意的表达也无法给予保护。故某人为表达同一创意而采取的表达,如果与他人已经存在的表达相似,则不认为侵权。

    计算机软件侵权案件的创意表达两分法,是美国法院在审理计算机软件侵权案件中确立的原则。尽管该原则在国外的司法实践中被广泛直接运用,但国内判决类似案件大都持谨慎态度。即便在案件审理中依照该原则认定相关事实,但一般不在判决书中直接适用。本案合议庭在审理这起案件中对该原则进行了研究,直接根据该方法认定被告侵权。

    (二)两分法与著作权上的改编之间的关系

    被告广运公司是否将原告4本软件技术资料用计算机语言加以改编形成了计算机软件,这是本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著作权法上的改编,是指以原作品为基础,变更其形式,重新表现该作品内容。一般而言,改编的目的是为作品不同的用途、满足不同需要进行的形式上的编写,它们在内容上有较大的承继关系,只是表达形式上进行了变更。在计算机软件领域,文档与程序之间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基础表达形式,技术文档体现的是一种技术构思,而程序是采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出的代码化指令序列。两者在制作要求上完全不同,思想表现方式也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构成原作品与改编作品之间的关系。只有当采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已经存在时,在原有程序基础上改用另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得到的新程序与原有程序之间的关系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改编”。

    那么,体现原告技术思想的技术资料是否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呢?如果当事人要对该程序体现的技术思想进行保护,则必须采用专利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进行保护。当事人在各种权利竞合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诉讼角度,其诉讼后果不尽相同。因此,本案的诉讼后果跟原告的诉讼角度是有关系的。

    三、本案的法律适用

第2篇

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了,日新月异,每天都有东西发明。什么隐形眼镜、掌上电脑的都有。而科技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运用。而我认为科技发展是利大。为什么我会认为是利大呢?因为科技发展了,再加上人们的正确运用,就能给每一个人都带来好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但当初人们研究并利用是为了制造武器——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核能,能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无数的人民断送了性命。而现在原子弹的利用,更多的是用来建造核电站,把核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做贡献。

还有比如电脑。我们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当然好。可也有不好的,如果是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那就是不好了。就是说电脑对什么人来说都有好处和坏处。对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是好的;对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的那是不好的。这是使用的人使用的正确不正确的问题。

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也有坏。好和坏都有使用者自己来决定的。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它的利弊也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

六年级:渝后婧天

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改革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软件工程作为互联网产业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家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的增加。因此,探寻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现阶段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现状

1.1偏重学科理论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差

在我国针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学科的教学多以理论基础讲解为主。很多的院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开展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时并没有组织实践操作训练,导致学生往往理论知识了解很全面,但是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人才很难符合企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工作要求。

1.2教学内容陈旧,更新慢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软件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推动。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的教学内容也必须要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但是,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内容和实际的科技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差距,很多的教材并没有和现阶段的科技发展速度保持一致。

1.3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求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精通于软件工程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通过自己精湛的授课方式来把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

1.4课程教学存在问题,重视程度不高

很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不合理的现象。软件工程的学习是需要其他课程的内容为基础来进行的,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来比,计算机软件工程课时安排较少,并且缺少和其他学科的有效衔接。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加之学校对这方面的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策略

2.1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软件工程是一项注重实践操作[1]的学科,很多的理论性知识需要依靠实践操作能力来真正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在整个课程中的占比。将授课模式做出积极的调整,在课堂上应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把理论教学时长缩减为总课时的1/3,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软件工程专业典型的学习误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将技术经验很好的应用到理论学习中去。

2.2以科技发展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

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技术知识的更新和变化、紧跟时代信息产业化的步骤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反映出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的新动向。注重增加一些新技术的内容,如基于组件的方法、面向Agent方法、敏捷软件方法等。同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对象方法、UML建模技术等内容。

2.3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是开展好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重要的影响因素。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灌输式”的学习方法很难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师培训,提升授课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师自身要注重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以及教学调研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不断实现自我升值。通过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师素养的不断提升。

2.4采用多元化[2]的教学方式

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案例教学法来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讨论教学法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很多,如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公共平台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习。

3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价值越来越大。因此,要更加的注重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课程改革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智钢,田祥宏,张燕,李广水,吴浩.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0).

第4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艺术发展,影视特点

影视制作的目的有两个,直接原因是给大众带来视觉冲击,促进大众消费。对于其根本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影视的制作看成是艺术的制作,而艺术效果恰恰蕴含在影视的制作过程中。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被引入影视的制作过程中,数字技术和影视制作技术的相互融合,对于传统的影视制作是一次大的变革,进而使影视的制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者,将传统影视技术的优点和数字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制作技术,这种技术融合数字技术和传统技术两方面的优势,更大地推动了我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一、数字技术的影视特点

数字技术可以快速“成长”,得力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那么什么是数字技术呢?就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将信息转化计算机语言,完成对信息的运算,加工以及存储的一项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视频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因而,从数字技术应用的视角上看,影视制作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众所周知,传统的影视,其视觉效果都是趋于平面化,而数字技术则对图像进行三维立体处理,给人一种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在声音上,还是在图形结合上,都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分析

(一)影视素材创作数字化。在对影视进行制作时,对于素材的编辑和选取也是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的。其大致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抓取和处理采集的素材,将不同的素材进行有机合成,素材在进行处理之后,形成一种新的影视元素,基于这个原因,所有的原始素材都可以进行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包括对原始素材的分解、合成以及重组。其次就要对素材进行后期的处理,其处理过程也包括对信息的采集和制作,继而形成初级的影视作品,最后再利用计算机对作品进行处理,最终形成设计者需要的资源。动漫、图片以及音频效果的形成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参与,而动漫、图片以及音频又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影视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效果,设计者以信息采集等形式对后期的数字化合成进行处理。为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影视创作时,还要增加一定的美术绘画技术。(二)影视素材存储数字化。储存能力发生变化是影视素材数字化最大的特点。众所周知,传统的储存方式有电影胶片、磁带,甚至是纸质记录等,储存量较小,占据的空间大。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方式逐步被市场淘汰,进而数字技术被引入到影视素材的储存上。将素材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再利用压缩技术将其压缩到数据硬盘上,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空间,其储存能力也大大提升,除了数据硬盘之外,数字录像机也可以大量储存影视信息。随着科技发展,近几年又出现储存量更大的储存设备——半导体储存。素材储存数字化在信息的储存方面占据两大优势,一是大容量、大储存;二是信息的编写能力较强,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归类,便于日后对信息的查询和选择,从而节约了影视作品的制作时间。(三)3D技术的广泛使用。所谓3D技术,就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持,在制作效果上注重三维立体结构——尽可能模拟现实的人物、建筑以及场景等,进而使画面达到逼真、真实和自然的艺术效果。如美国影片《独立日——卷土重来》,其中大量运用了3D技术,使得场面更加真实。

三、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发展趋势

随着大众对于影视作品要求的提高,数字化技术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需要将数字化技术和科技、艺术相结合,并朝着科技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要想成功转型,就要以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前提,只有科技得到长足的发展,影视技术才能得到实质的发展。实现科技、艺术以及影视的大融合,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应具备过硬的计算机知识,其次对艺术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者,还要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字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它在影视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使影视技术更趋于科技化和丰富化,数字技术推动影视艺术的发展,而影视艺术又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叶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18):255-256.

[2]邓毅梅.影视后期制作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23):47-47.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传统教学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正不断被应用于技工院校的日常教学之中。可以说多媒体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变革,同时也是对以往教学的发展和传承。艾迪生曾经讲的“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就是指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同时,科技发展后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得到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个新的切入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适用的课程

以技师学院的实际情况为例,学校每间课室几乎都装有多媒体设备。是不是所有课程都适用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使用多媒体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而且要用多媒体教学就要制作课件,因为课件是支持和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料和资源,但制作需要大量时间。好的课件在学生遇到很难吃透的概念、规律、操作方法等重点知识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难点,能达到传统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法一样,都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如果不分课程内容,一味强调课件教学,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而且给教师增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因此,多媒体教学与课件的使用还要根据不同的课程有所选择。

二、关于可否不用黑板只用课件,全部教案都做成课件的问题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的共同点在于都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课件能增强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但它主要还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制作得太过花哨,反而会在教学过程中造成负面影响,这样的课件就失去了意义。

使用粉笔与黑板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会有它独特的优点与作用,所以也不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和发展而消失。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步被技工教育所接受的今天,传统教学法仍将发挥它的作用。例如,传统教学法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通过请学生到黑板前做练习等方式,能很好地与学生互动,并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节约资源,用多媒体完全替代黑板的教学,弊大于利。

三、什么情况下实施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好

笔者认为具备以下情况使用多媒体教学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要有好的制作课件的素材,通过这些素材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有需要用到多媒体教学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让教师学会制作课件,例如掌握办公软件、幻灯片、动画等软件的使用。只有具备以上几点,才可使多媒体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长远来看,学校加强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和组织教师参加课件开发与培训至关重要。

四、学校如何推广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如小孩子一样,需要大人的照料和全社会的呵护才能健康成长起来。作为技工院校,更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现代的教学方法。教师掌握这一教学方法对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所以,大家首先应认识多媒体的存在意义和它的长远发展趋势。其次技工院校在发展多媒体过程可能会遇到资金上的困难,所以可以使用“积少成多”的方法,逐渐增加多媒体设备来解决。

另外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多媒体课件不是黑板搬家,它不是教师讲课与课堂演示的替代品,而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起到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与把传统教学法扩展延伸的作用。第二,课件制作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教育性,且要有技术含量。第三,在开始进行课件制作时应该清楚制作的目的和要求。第四,认清课件制作中各种形式的媒体素材在课件中的作用。第五,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要循序渐进地把知识点展现给学生。

第6篇

前言:创新是教育发展终极目标,计算机基础在各个教育阶段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中的重点。社会逐渐趋向于科技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科技教育的基础工程,而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就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职院校中应用特点

首先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其它学科有较大的不同,其它学科理论性较强,学生在接收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实践练习,导致知识理解不能深入。而计算基础教学则不同,其教学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知识,理论在得以深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其次,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在知识的树立运用中实现创新。科技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实现了知识的相互渗透,计算机基础学科能够在各个学科之间实现相互连通,应用领域比较广泛[1]。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

由于中职院校学生都属于未成年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只是急于实际操作,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即使实际练习次数再多也不能实现融会贯通。中职院校学生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认真学习,当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麻烦时,学生不能通过理论经验来解决问题,而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才能实现举一反三。

2.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提升学习积极性

中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比较严重,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将形式进行创新。由于中职院校学会在入学时的成绩比较低,学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在学习中自觉性以及课堂表现上的积极性比较差。而计算机基础与其它课程教学相比,形式上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时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因而导致课堂教学教学不显著[2]。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1.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中职院校中对于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不可缺少。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科技发展需要以创新为推动力,因此,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需要从中职院校教学理念上入手,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动力与能力养成来源于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兴趣引导知识创新。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注重以兴趣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所思考,实现学习创新[3]。

2.创新教学模式

在我国中职院校教学中,无论是计算基础教学还是其他技术类的教学科目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创新。社会发展需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为了顺应时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创新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在课堂上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实现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4]。

3.以“翻转课堂”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是制约着学生发散思维的主要因素,因此,从教学模式上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中职院校中采取“翻转课堂”模式,以科技信息技术为依托,变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课程学习论坛中学习章节内容,以小视频的方式,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学生通过对小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讨论,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每一节课前,向学生抛出一个计算机设计题目,给学生思考与研讨的时间,让学生们来自己动手制作网页,然后进行小组作品竞赛,并给予作品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以鼓励。

4.创新学生知识结构

第7篇

【关键词】科技发展 心理技能训练 行为―心理―神经整合模型 心理技能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7.011

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促进着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和变化。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使得一些传统上由人来完成的简单工作被计算机和机器人代替,而一些需要高级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工作则需要更多具有相关心理技能的人来完成。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掌握什么样的心理技能以及怎样训练这些心理技能,用以维持自我的生存,支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切的问题。本文就科技对心理技能训练的影响,提出建立心理技能训练学的必要性。

科技发展对心理技能训练层次的影响

行为层次阶段。20世纪初期,为了使心理学走上客观化的道路,行为主义者提出心理学研究应该只研究可以客观观察的行为,因此心理技能训练的早期研究集中在行为层次上进行。作为心理训练的开辟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发展出一些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常见的放松训练、系统脱敏训练正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发展起来的心理训练疗法,这些训练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调节焦虑紧张、恐惧症等心理状态上,例如运动员的心理训练①。

认知层次阶段。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崛起。随着众多认知研究的展开,心理技能训练也进入了认知层次的阶段。例如在记忆方面,研究表明位置法(Method of Loci)在老年人记忆训练中具有良好的效果②。在高级认知方面,Fong、Krantz和Nisbett研究推理能力训练,发现人们经过训练后可以根据大数原则进行推理③。直到今天,认知层面的各种训练法仍然得到大量应用。

神经层次阶段。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脑成像技术以及神经可塑性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训练研究者结合脑成像技术来考察心理技能训练对大脑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脑会根据环境和经验而持续不断地改变其功能和结构,研究者把大脑的这种特性称为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使得大脑训练成为可能。例如,研究发现在学习杂耍3个月后,人们与加工和储存复杂视觉运动相关的脑区的灰质容量增加④。

现代科技对心理技能训练内容的影响

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要求人们具备相应的认知技能来掌握这些技术;另一方面,人类所独有的无法被这些技术替代的心理技能则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心理技能也成为当前心理技能训练的发展趋势。美国国家学术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技能”的概念,即21世纪的工作要求人们应当具备的计算机所不能替代的心理技能,包括认知技能、社会技能和调控技能三部分。以下将对这三种心理技能的范畴及其已有的训练方法进行介绍。

认知技能的范畴。第一类心理技能――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主要指非常规问题解决能力和系统思维。具体来说,包括创造力(提出新方案的创造力)、整合能力或综合能力(整合看似无关的信息),以及洞察力(发现他人可能忽略的问题的能力)⑤。其中,批判性思维是非常规问题解决能力和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题驱动的学习(Puzzle-Based Learning,PBL)和共同创造混合KM模型(co-creation blended KM model)是目前两种比较有效的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多个国家和多种课程中运用,其有效性得到了验证⑥⑦。

社会技能的范畴及已有的训练方法。第二类心理技能――社会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是指在与他人相处时所需要的心理技能,包括合作能力、人际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领导等能力⑧。社会技能历来是管理心理学、沟通心理学、市场营销、领导力训练等心理训练领域关注的心理技能,对提高工作效率、团队合作精神和完善个人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技能训练方面,研究和应用的最广泛的是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以改变行为、认知和情绪为目标,研究证明SEL有助于提高社会情绪能力⑨。在临床领域,社交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 SST)也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证明SST能有效提高受训者的社交能力⑩。

调控技能的范畴及已有的训练方法。第三类心理技能――调控技能(intrapersonal skills)是内在于个体、协助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适应能力(包括心理韧性)以及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调控技能使个体能抵抗内部和外界的不良影响,因而有助于适应环境和提高绩效。

系统的训练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例如,被试者进行为期两周的监控说话方式、使用非利手等自我控制训练均可以有效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而冥想训练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科技发展对心理技能练方法的影响

第一,虚拟现实训练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各种传感设备合成人工三维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等感觉世界的综合技术生成的虚拟现实,使受试者体验到与真实环境一样的感知活动和情绪反应。虚拟现实技术能创建变化复杂的仿真环境,较好地改善生态效度和实验及训练控制的冲突问题,也为高危险或高挑战性的情境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其进行脱敏训练特别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社会技能。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特别适合训练调控技能中的适应能力,特别是针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第二,可穿戴O备生理反馈技术。生物反馈是将个体的心身状态和特定的生理指标(如脑电、肌电等)建立确定的联系,帮助人们改变生理活动的一种训练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昂贵而笨重的生物反馈仪正在逐步发展为可穿戴的生理测量设备,这种设备有轻便和低成本等优势,可以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生物反馈和可穿戴设备技术特别适合用来进行社会技能和调控技能训练中涉及情绪等生理反应的部分,包括社交焦虑的克服以及应激的降低,可以配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训练。

第三,脑―机接口反馈技术。脑―机接口,又称脑―计算机接口,是基于脑电信号实现人脑和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通讯和控制的系统。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在残疾人辅助控制装置和病人的康复训练中得到了应用?,未来对于心理技能训练,脑―机接口技术同样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对大脑直接进行训练的重要工具。脑―机接口技术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反馈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矫正的作用。

心理技能训练学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心理技能训练研究层次先后经历了行为、认知和大脑层次三个阶段,这三个研究层次是理解人类的三个层面,三者密不可分。不过,由于心理技能训练仍然被各个心理学分支的研究者独立研究,心理技能研究的各个层次仍然处于分裂状态,而建立统一的心理技能训练学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针对心理技能训练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作者提出心理技能训练的行为―心理―大脑整合模型(见下图)作为心理技能训练学的一个基本关系模型。在该模型中,训练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了上述研究的支持,而脑―机接口技术和生物反馈技术可以用来直接对大脑进行训练。在心理训练层次、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的整合上,心理技能训练学可以根据该整合模型,通过实证研究,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最佳的训练层次和训练方法。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需要各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支持。在教育领域,心理技能训练学可以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用于培养具有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和具有心理韧性的新人才。在经济领域,心理技能训练学也可以对培养领导者的系统思维、提高职员的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提供科学的指导。在国防领域,心理技能训练学可应用于训练战士的认知能力、决策能力、合作能力和意志力等。总之,心理技能训练学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出能够胜任21世纪高精尖工作的人才。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202021)

注释

Docan-Morgan, Tony, and Thomas Schmidt, "Reducing public speaking anxiety for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The value of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and skills train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2, 8(5), p.16.

Anschutz, Lucy, et al., "Remembering mnemonics: A three-year follow-up on the effects of mnemonics training in elderly adults," Experimental aging research , 1987, 13(3), pp.141-143.

Fong, Geoffrey T., David H. Krantz, and Richard E. Nisbett, "The effects of statistical training on thinking about everyday problems,"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6, 18(3), pp.253-292.

Dragan-ski, B., Gaser, C., Busch, V., et al., "Neuroplasticity: changes in grey matter induced by training," Nature, 2004, 427(6972), pp.311-31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ssessing 21st Century Skills: Summary of a Workshop, J. Koenig, Rapporteur. Board on Testing and Assessment, Center for Education, Division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

Falkner, N., Sooriamurthi, R., & Michalewicz, Z., "Teaching puzzle-based learning: development of basic con-cepts," 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2012, 10(1), pp.183-204.

Ho, T. V., Nakamori, Y., Ho, T. B., et al., "The Effects of a Knowledge Management-Based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ands-On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 (IJKSS), 2015, 6(1), pp.60-78.

Durlak, J. A., Weissberg, R. P., Dymnicki, A. B., et al,. "The impact of enhancing student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universal interventions," Child development, 2011, 82 (1), pp.405-432.

Cook, C. R., Gresham, F. M., Kern, L., et al.,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or Behavioral Disorder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Meta-Analyt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2008, 16 (3), pp.131-144.

Gailliot, M. T., Plant, E. A., Butz, D. A., et al. "Increasing self-regulatory strength can reduce the depleting effect of suppressing stereotyp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7, 33(2), pp.281-294.

唐一源:《整w身心调节法的机理》,《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2011年第6期,第27卷,第383~388页。

彭凯平、刘钰、曹春梅等:《虚拟社会心理学:现实,探索及意义》,《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7期,第19卷,第933~943页。

第8篇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我国基础建设;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210001-01

0 引言

自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有组织有规划的计算机信息发展阶段开始,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便迅速上了轨道。电子商务迅速萌芽,工业机械自动化开始普及,企业的逐渐进入信息现代化,社会各界的信息化程度也逐渐提高,计算机的台数也逐级递增,从上世纪90年代的几十万台发展到目前的工控机几千万台,微型计算机已达到上亿台。

1 我国现代计算机技术

现代的社会是科学的社会,未来的世界是计算机的世界。在巨大的经济竞争下隐藏的是科技竞争的本质。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的根本发展战略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的计划,从而促使美国的高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大程度是发展,其科学技术发展不单单是科技领域上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美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很大的积极影响。同时,日本、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也提出了相应的高科技发展计划。世界各个大国对其国家高科技技术发展如此的重视,就说明世界正在处于高科技的革命的中,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也开始了发展高科技的步伐,由于受到当时国力、国力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选定了在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的生物、航天、信息、军事、自动化、能源等领域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国家实施此计划的根本目的就是积极追随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脚步,将中国与世界的技术距离缩短,培养现代的高水平科技组织,将研究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等。

在国家进行高科技发展计划中,信息技术领域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智能计算机系统、光电子器件与微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其中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其中智能计算机系统的发展目标就是:研制出属于中国的智能计算机系统。此智能计算机系统需要有良好的人机环境,包含各种知识与经验常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及时的获取知识以及对知识进行重组,以及存储、搜索、识别、处理等多功能集于一身,并且能够拥有模拟人的行为的能力。

2 计算技术应用

我国的各项基础建设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计算技术在铁路、民航、航运各个基础部门的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1 交通运输方面

在铁路运输管理系统TMIS基本建成,各个铁路局计算机订票系统已经全面投入使用。全国铁路票据发售与预定系统在1996年开始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计算机售票,铁道部客票总中心与地区客票中心已经全面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异地售票,其售票量的总额在全国铁路客票发售总量中占据九成的比例,可见计算机联网售票在铁路客票的发售中的使用范围十分的宽广[1];信息技术在公路、航运系统中的货物交易信息、集装箱运输等电子方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就我国国内地铁工程中已经基本实现行车调度的自动化,开始使用综合监控系统技术,例如在我国某城市的供电系统以及防灾报警系统已经实行了全面的自动化监控以及数据搜索;城市市区内的交通管理已经基本实现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视监控已经逐渐向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例如我国某地的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能够同时进行信息收集、实时监控、通信交流等功能、智能交通已经可以实现对信号进行联网控制,违章监控、交通诱导等。

2.2 教育事业方面

就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全国已经有几十万所小学已经开始设置计算机课程,几万所小学已经基本设立了校园网络。计算机教学已经在中学以及各中高院校全面开展,在使用相对应的教学课件的基础下,不单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院校的教学质量,还促进了学生向全面性综合性人才发展。近几年来,远程网络教育也逐渐开始普及,首先在我国重点大学院校中开展,我国教育部已经允许了几十所大学可以开办网络大学。就全国情况来看,网络学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一百万人数以上。在近几年,八成以上的高考录取大学生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录取的,不论是高考还是各类专业技术考试都已经全面深入利用计算机进行改卷、录取等工作过程。网络人才市场一起高效、便捷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目前我国网络人才市场已经达到很大的一个数额,网络人才市场结构逐渐成熟,已经能够实现在线招聘、面试、素质评测等[2],我国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正在逐渐的涌现。

2.3 建筑与机械方面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工技术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是推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计算机技术对于建筑材料的检测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很好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计算机能够对建筑中的混凝土实现大规模有效的检测,从而提高了工程的建设质量;计算机技术还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高效的计算与设计,工程设计、办公自动化、自动化器械等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了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中。在工厂进行供电、供暖等机械设备也已经很大程度的普及的了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自动化生产与诊断。

2.4 医疗与公安

我国的医疗系统已经在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基础上已经逐步的完善。辅助诊断、管理系统正在各大城市的医疗系统中使用。近几年来我国的远程医疗事业开始全国各大城市开展实践,我国偏远城市地区的病人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接受大型医院的辅助诊断与专业治疗。社会秩序合理的进行是因为有了公安系统的有效保障。在进行公安系统网络化的过程中,省公安厅到地方级公安局的网络已经基本实现互联,全国已经建立了大约几十万的作案逃犯数据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犯罪嫌疑人对比,甚至可以进行网络抓捕逃犯,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 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阶段,社会公用事业、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将逐渐加深,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环境、民生保险、社会治安、公共交通、民生服务、供电供气等各项社会服务即将要把计算机技术全面的运用开展,以提高社会公安领域的信息技术化水平,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果能够切实的为人民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类型的建筑、住宅小区已经开始实现推广,手机、微型计算机、智能自动化家电等都是大部分家庭的必需品,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的融入了人民的生活工作中,有力的推动力家庭信息化的发展[3]。在全国范围内看家庭电脑的普及率已经到10%以上了,其中城市电脑普及率更是可以高达40%。不管是家电的信息智能化,还是办公用品的自动化能够大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

4 结束语

在我国国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之广泛,融入程度之深已经众人皆知了。我国的基础建设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不论是人民生活家庭的电子产品,工厂供电供暖、生产高科技产品,教育领域中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建筑行业施工建设设备、交通运输行业等都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见,我国要重视对计算机技术的培养与研发,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与基础建设发展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文珍、傅崇伦、张学文,信息高速公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1(01):56-58.

第9篇

在我国的科技发展领域,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动力。伴随着科技大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在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尝试性应用,通过实践应用表明,人工智能确实发挥了巨大的技术推动作用。本文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和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对人工智能的科技发展措施进行了完整总结。

【关键词】

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

引言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很多领域都已经开始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实现了生产和服务领域的革新和进步,对我国整体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人工智能简介

1.1概念

人工智能是在近些年逐步兴起和开始被大家熟知的技术名词,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人工模拟操控以及实现人的智能性扩展和延伸,人工智能综合了相关领域的智能性技术、智能操作方法以及智能技术应用,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类应用科学。属于一门独立的新型技术学科。人工智能主要的应用载体为计算机,通过技术研究尝试实现计算机实体发挥出人的智能,实现对人的智能性模拟应用,智能性延伸和扩展。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寻求高应用技能的计算机,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新型的建造方式实现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高智能水平发挥。人工智能的概念是以人类智能为参考的,主要的应用方法是利用人工技术,通过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开发和引入,综合性研究的科学载体。近些年来,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更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计算机的实际应用速度和效率不断提高、实际的资源存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实际的网络技术普及促使电子类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许多人工无法短时间内快速完成的任务通过计算机已经可以轻松搞定,人工智能也由此拥有了更多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基础。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重要领域,其中包括了智能化的接口设计、智能化的数据搜索以及智能化的主体系统研究[1]。

1.2接口技术研究

为了实现更加便捷自然的人工智能交流技术应用,智能接口技术的研究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数据的提炼和有效信息的挖掘技术需要从大量模糊和随机的数据中进行有效信息提取,从而实现对潜在和隐含信息中有价值数据的搜索和提炼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搜索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意念、选择性能力以及辨识方法,属于一个智能化的概念主体。同时具有明显的自主性特征。通过对人类大脑智能化识别以及模糊数据处理功能模仿,实现智能化计算机的应用。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在人工神经网络中进一步应用和普及,成为未来可具发展潜力的全新领域。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包含了语言信息自动处理、定理化的自动证明以及智能化信息检索和问题解答等等。所以,人工智能应用中人机关系的变化将会进一步对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整体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人工智能也将拥有新的应用领域需要出现[2]。

2人工智能在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在网络安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也逐步广泛发展起来。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起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因此大为便捷。但是,信息交流沟通的便利性加大的同时也必然引起网络信息的安全系数降低,网络安全隐患多种多样。所以,人工智能技术的网络安全维护应用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大大提高网络安全系数,同时实现网络安全性能的提高,对用户的信息安全进行充分保护。人工智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不确定性信息以及不可知性信息的理解以及整合能力较高,这些都是可利用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重要技术优势。能够很好的对入网访问者进行智能识别,提高信息的安全和稳定性[3]。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很好的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领域中,一般被称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通过这一技术的融合可以有效提高人工智能的个性化任务设置,丰富实用方式,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在软件方面,各类新型开发工具都在不断应用,人工智能的领域化拓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硬件方面,技术革新带来了性能的不断提高,同时价格也在不断降低。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科学技术与计算机网络都是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得到自身应用拓展的重要组成。通过以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式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研究和参考价值。

作者:谷世红 毕然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熊英.人工智能及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1,02:20.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教学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学校的科研以及教学工作,也称之为教室管理和教育技术中心。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好,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各学科教学、实验教学的发展,以及科技研发水平的提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在,学校应该革新陈旧设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并且加大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实现实验用房的大限度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保证高的科研和教学质量。另外,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密切结合,开辟更多的综合性教学实验,同时革新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这都会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验室管理

学校建立开放性计算机实验室,全部计算机与因特网、校园网互联,并且对校内师生完全开放。这种开放性的计算机实验室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满足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要求。实验室主要是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服务,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实验室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类似,与整个教学过程融合在一起,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教学工作中,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教学是所有专业都必须进行的一门基础课程,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实验教学主要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加强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计算机实验教学可以很好的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实践的能力。

2.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数量不足。实验室配备的教师数量较少,无法应对大批量的学生。师生比例大约1∶30,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在实验教学时,很多学生同时发问就会使老师应接不暇。这时学生的误操作在所难免,甚至会删除硬盘文件。第二,学生带入实验室的硬盘很多都带有病毒,使机器出现故障瘫痪,从而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针对这种问题可以使用硬盘保护卡,一是,硬盘保护卡是很多院校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学校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老师们也给予了的大力配合。硬盘保护卡可以使实验室免受外界干扰,并且提供足量的机位供学生使用。当发生误操作时,将机器重新复位就可以恢复初始状态,保证实验环境的可靠性。

二、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相适应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学校推行的开放式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势在必行。

1.更新实验教材

编写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教材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实验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中,首先,编写实验教材要及时更新和充实教育内容,把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成果及时体现在实验教材中,培养学生与科技发展同步。其次,结合学校的特色办学模式,建立模块化、综合化、多样化的实验教材,从而与多形式、多功能、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相适应。

2.强化师资力量

实验室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首先,实验教学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考察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应当将实践操作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建立适宜的实验模型,全程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其次,实验室教师应该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和保养设备的知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周期相当短,如果不及时充实自身的计算机技术,就会落后与时代的发展。

3.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

无论学校倡导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还是将知识的本质与特性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建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主要以下两点考虑:首先,目前仍然沿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能够巩固课堂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在实验中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实验过程是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设备的熟练使用,增强学习动力。

三、经验总结

通过建立实验、教学、管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校各部门的协调性,同时得到几点启发:

1.增加实验份额尤为重要

实验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它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感知有很大的作用。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简化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安装

虽然硬盘保护卡可以维护实验室设备,但是软件的安装仍很繁琐,需要逐台进行操作,因此,简化软件安装过程非常必要。

3.保证实验室的先进性

实验室的先进性一方面体现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要紧贴科技发展的步伐,体现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就是技术开发上,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开发平台,保证实验水平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技进步;影响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0-0000-01

Computer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Liu Zey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Qinghai University,Xining810016,China)

Abstract:The computer is there to make human life a great change,the computer has and we are now living tightly together.The computer is also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Keywords:Computer;Technology progress;Impact

一、计算机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1906年美国的Lee De Forest发明了电子管。电子管的出现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出现电子管之前电子计算机是无法被实现的,正是电子管技术的问世使得这成为了可能。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想法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当时的各种武器装备都不具备精确制导的能力,所以研制新型的大炮和武器显得十分的避免。为此美军专门设立了“弹道研究实验室”,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就是为了计算弹道。在194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工程学院的莫希利提出了试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初始设想,期望用电子管代替继电器以提高机器的计算速度。这一设想得到美国军方的支持。后来随着冯诺依曼的加入并提出的“冯诺依曼模型”,终于保证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从上面可以看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时建立在电子管与“冯诺依曼模型”这两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电子管诞生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而“冯诺依曼模型”的出现则让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计算机。从此可以看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同时也代表了科技的进步。

二、计算机在科技进步中的基础作用

计算机的出现对科技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精确的处理数据,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可以说,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计算机及其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在科技进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科技要长足的发展则必须从教育开始进行人才的培养。将计算机应用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保证了对人才的有效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远程教育都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教育带来了一片新的天空,它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远程教育技术则是让教育变得没有地域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变革得来的。这种方法同时还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计算机的出现影响最大的是各个与计算相关的自然学科与数学。首先是计算机的出现让数学中的一些古老分支得以焕发新生,例如密码学与计算机相结合让人们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计算机的出现让数学产生了新的分支。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软件对于计算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计算机的诞生之日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对计算方法的高度关注,从而导致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的诞生――计算数学,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门十分热门的数学分支。其次是纯粹数学在计算机的帮助得到了一些新的数学分支,例如分形、复杂性理论、混沌力学、孤子理论。计算机的出现加快了社会的“数学化”进程。计算机对数学最大的影响还在于计算机改变了人们对数学以往的认识。

计算机的发展对自然学科带来的影响也十分的明显,例如物理。计算机开发的最开始的目标是为了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值运算,当各种专业软件出现之后计算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就不再仅仅是纯粹的数值运算,很多比较复杂和繁琐的代数运算和微积分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与专业的软件来实现,同时还能够用计算机与专业的软件来模拟、仿真物理系统随时间演化的行为。计算机对物理研究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可以快速检验猜想。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想要对某一个物理猜想进行检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在人有限的生命里都是无法完成的。但是计算机出现后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海量的存贮能力和高速运算能力来对各种物理猜想进行验证。第二是能够提供一定“仿真程度”的物理系统运动“场景”。如果没有计算机系统,那么想要创造出某一个物理系统运动的“场景”则有可能花费很长的时间、人力、物力。但是有了计算机以后则可以相对的节省这些成本。第三是完成复杂理论演算推导。计算机的出现使我们以往无法完成的计算得到了完成和实现,这已经被大量的实践所证明。第四是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寻找唯象理论公式,等等。除去这些影响还有许多对物理学科的影响。

三、计算机对未来科技进步的引领作用

计算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人们已经很难适应没有计算机的生活,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但是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要发展则必须建立在其他科学的基础上,例如制造、材料科学、数学、图形学等。只有计算机的相关支持学科进步,计算机才能够进步。同时计算机的发展必定会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方便的地方。

计算机对人类影响最深的是其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达到提高科研效率,缩短出成果时间及节约研究开发费用。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还可以进行科研项目开题前的查新,已防止出现重复的科研项目。通过计算机还能够模拟试验,还可减少实物实验工作量,用较少的投入,探索出比较理想的试验方案,减少科研投入及缩短科研时间。采用计算机网络同使用科技成果的企业进行工业应用信息沟通,更可异地会诊,及时有效地解决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所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对于科技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科技发展;人类传播;媒介形态;传媒产业;语言形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009-02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传播的每一次进步,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丰富,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信息系统也日趋发达、日趋复杂,人类社会也日趋进步。而在所有这些进步的背后,我们都能看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

1 科技发展对传播媒介形态的影响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对媒介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非常积极的评价。他提出的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奉若经典。他指出“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由此可见传播媒介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从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所能选择的媒介工具的数量呈加速增长的趋势,而这种加速发展的推动力正是科技的进步。人类传播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是以人类用于传播的媒介形态的变化为标准的。回顾人类传播的历史,人类传播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传播媒介形态发生革命的结果;而媒介形态的每一次变革,又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产物。

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中,不断地与大自然作斗争,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类能制造工具、利用工具。随着人类学会利用工具,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工作的范围也日渐扩大。于是人类的族群日益壮大,生产分工开始出现,人们需要更多地协同劳作。如果人类再仅仅借助于声音、鸣叫、手势等原始的手段进行交流,是无法顺利实现协同工作,不能满足生存需要的。这种对交流的迫切强烈需求,导致人们渐渐以一些固定的声音代表特定的事物,特定的感情,最终语言的诞生了。语言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正是科技因素。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形态也日趋复杂,人类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类积累的知识在不断地增加,而语言作为口语媒介,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限制。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原始人类开始用结绳、画图等方式来记录事件、传送信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演变,人类社会终于又出现了重大的文明成果——文字。文字的出现打破了语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把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并传递到远方。以纸为载体的手抄文本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形态。这仍然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前进的结果。语言和文字的传播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之内仍然具有旺盛的活力,并成为各种传播形式的基础。

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印刷时代的到来才有了改变。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特别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出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和复制成为可能。到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了横扫欧洲的工业大革命,机械制造技术不断革新,新的能源动力不断得到发现运用,印刷技术也随之大大提高,迅速实现了从人力生产到机械大生产的跨越。于是,大量廉价的书籍、报纸等印刷品得以随之产生。

19世纪80年代前后,以电的发现和使用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再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特别是对无线电技术的运用开启了人类电子传播的大门。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产生,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等新兴媒介飞速发展。从此,人类传播的手段更加丰富,不仅可以记录下文字,还能记录、实时传输声音和影像。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传播媒介再次迎来了它的飞跃式发展,不仅出现新媒体——计算机网络,而且传统媒体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70年代才出现的计算机互联网,现在已经把世界连接起来,成为力量强大的“第四媒体”;传统主流媒体纷纷向网络进军,出现媒介融合的趋势,电子报纸、杂志大行其道,电视节目可以在线收看;而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卫星电视进入全球千家万户,现在全球观众能同时收看相同的节目、直击事件发生全过程;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带来手机的普及,人们已经可以用手机收看电视节目……新科技革命颠覆了我们对媒体固有形态的传统观念。

进入电子传播的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媒介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媒介发展的成果。科技成果运用于传播领域的转换时间越来越短。美国学者韦伯对人类传播的历史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如果把人类历史100万年当作一天来计算,那一小时则相当于41666年,一秒钟则相当于11.5年。他经过计算,得出结论:人类原始语言产生于公元前10万年,相当于这一天晚上9:33;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相当于晚上11:53;活字印刷术则于11:59’4”出现,距离午夜仅56秒;无线电发明距离午夜7秒;广播距离6秒;电视距离4.5秒;电脑仅3秒。

2 科技发展对传媒产业产生发展的影响

传媒产业的形成,发端于19世纪于美国诞生的“便士报”。

第一次科技革命从英国开始,带来了横扫欧洲的工业大革命,机械制造技术不断革新,新的能源动力不断得到发现运用,欧洲各国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大生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外商品贸易日益频繁,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商业信息的重要性显得益发重要,报纸的商品属性日渐突出,对信息的需求成为传媒产业诞生的市场基础。

各国开始工业化的进程后,城市规模开始扩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出现了高密度的城市人群。同时随着造纸术和机械印刷的发展,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和复制成为可能。由于有了廉价的印刷品,文字的使用,知识的传递不再只是贵族、僧侣阶级的特权,文化知识开始普及,人们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城市人口中识字的市民普遍增多,这一人群的出现为传媒产业的产生创造了潜在的客户群体。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印刷技术、造纸技术得到很大提高,印刷、造纸的成本下降,为廉价报纸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在这种种条件的催化下,“便士报”——世界上最早的大众报纸——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美国诞生了。而归结起来,“便士报”的诞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报纸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大规模发展起来。从此,传媒产业从报业开始了它不断发展壮大的道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媒介不断产生——广播、电视、网络,传媒产业的疆界也随着新媒介的产生而不断扩展。广播业、电视业、互联网相继出现并走向繁荣。同时,在科技的推动下,经济利益的驱策下,传媒产业开始突破单一媒介的界限,出现了媒介融合的趋势,传统的报业、广播与电视、网络之间相互渗透;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传媒产业跨越国家的界限。数字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传播突破一国的范围,向全球扩展。其结果是传媒产业出现媒介集中化与全球化的趋势。这一切都是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而这背后则是科技在发生作用。

毫无疑问,科技发展对传媒产业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并不意味着它所带给传媒产业的就只是一片光明。随着高科技(如卫星技术、数字技术)普遍地运用于传媒产业中,要从事传媒产业的经营就需要比过去更雄厚的资本支持、科技支持、人力资源支持,也就是说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会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大型媒介集团就拥有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媒产业将会出现市场竞争的缺乏,造成日益严重的媒介垄断——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这样超大媒介集团的诞生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媒介集团都集中于发达国家,它们拥有技术上、资金上、经验上的绝对优势,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它们利用其自身优势向不发达国家迅速扩张,倾销其媒介产品,对不发达国家的传媒产业无疑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由于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发达国家传媒产业的扩张背后必然伴随着其文化的扩张,造成对不发达国家民族文化的破坏,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破坏。

由此可见,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肯定它对传媒产业发展的积极贡献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由其带来的种种弊病,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3 科技发展对传播中语言形态的影响。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一直贯串着人类传播史的始终。但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语言在传播中的作用,传播中语言的形态都在发生着变化。

在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工具。语言是口语化的,简单易懂。进入文字传播时代,文字产生使所指事物和语音分离,也使发声的人同声音分离。它弥补了口头语言时空障碍的缺陷,具有了规范、便携、能长期保存等优点。在语言表达上,这种书面语言与过去的口头语言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口语的表述是随意的,浅显的,所承载的信息是简单易懂的;而书面语言,它是规范的、逻辑性强的,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复杂繁多的。特别是在这一阶段,文字的使用是贵族僧侣阶级的特权,是一门独特的技能,我们可以看到用于记载的书面语言,和用于日常交流的口头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二者是相互分离的,书面语言一般较为晦涩难懂,难于被普通人理解。

进入印刷时代,社会大众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有阅读能力的市民阶层产生,文字的使用不再只是贵族的特权。报纸产生后,不论它是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还是作为刊载信息的商品。报纸、书籍这样的产品面对的都是普通的大众,如果要将报纸、书籍顺利卖出,让大众接受,就必须要符合大众的需求。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用于表述的书面语言有通俗化的趋势,表达不再如过去那么晦涩难懂。此阶段大众传播的媒介是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因此,书面语言是此时大众传播中所运用的主要语言形态。

当电子传播时代到来,媒介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运用的语言形态也随之变化。随着广播、电视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声音的远距离传输。广播、电视的兴起,把口头语言又带回到大众传播中来,在大众传播领域,不再只是书面语言一统天下。虽然广播、电视都要通过声音传播信息,但两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相较而言,因为广播完全是依靠声音为载体传播信息,而且广播电台多是区域性的,因此它的语言更加俚俗,更加贴近听众。电视则是用影像和声音共同传递信息,语言的运用必须要配合影像。同时,正因为有画面影像的帮助,电视语言能够传达一些更为深层的信息。但总体来说,由于广播、电视的线性特征,语言的口语化,在深层报道上不如印刷媒体有优势。

传统媒体报纸在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后,其文字表达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电报出现后,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将重大消息公之于众,记者在采写到新闻后用电报传递消息回报社,在语言表达上重点突出,简洁明快,适应了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节奏。随后广播、电视的出现给了报纸很大的冲击。特别是电视,它是声画合一的媒体,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报纸为了与之竞争,出现了对事件的深入采写,解释说明性的特稿应运而生。而且,随着分众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的报纸依据其不同的市场定位、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写作报道。

上世纪70年代互联网的问世,对语言的运用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一个人际传播的中介,它赋予了大众更多的主动权。在这样的情况下,网民们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语言“网络语言”,比如大虾(大侠)、东东(东西)、酱紫(这样子)、GF(女朋友)、青蛙(丑男)、很S(拐弯抹角)、恐龙(丑女)、偶(我)等等。而且,这种网络语言现在已经超越网络的使用范围,开始进入人们日常的语言使用。这种大范围的对语言的创造,在过去的时代里是从未出现过的,也是过去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这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力量,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发展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传播事业,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本身。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的科技从理论转化到实践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以信息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还远未结束,并在加速发展着,我们不能确切知道这个科技浪潮最终会将我们带向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发展必将推动人类传播事业继续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