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03:2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女儿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傅葆琛;教育思想
傅葆琛(1893――1984)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民主教育家,毕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有相关文集、著作、论文都对傅葆琛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探讨。然而学界对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重视不够,研究成果不是太多,视角也比较单一,具体如下:
一、有关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文集
关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文集比较系统而权威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陈侠、付启群主编的《傅葆琛教育论著选》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出版,冯克诚主编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这两本文集简述了傅先生从事教育的经历,选辑了傅葆琛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论著,内容包括论文、演讲、书信、日记、序跋、教育改革建议、教育调查报告等,为我们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总体图景。这两本书均从6个方面介绍了傅葆琛的教育思想:一、关于对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的信念。二、关于对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平民教育的主张。三、关于对民众教育特别是乡村民众教育的论述。四、关于扫除文盲的研究与论述。五、关于乡村建设问题的主张。六、关于识字教育工具的研制。
以上两本文集为我们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南,但由于篇幅限制,许多有价值及深层次的论著没有被编入其中,这就限制了我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研究傅葆琛教育思想时,我们要以两本文集为基础,发掘更多的史料。
二、研究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期刊论文
学界有一些论文对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并试图从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有益于当今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启示。
刘军、杨志军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论略》和李亚男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研究》,主要是从傅葆琛开办乡村教育的原因、乡村教育的目的和范围、乡村教育的方法和使命等几个方面构筑了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但是在论述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时缺乏深入分析。张澎在《平民教育家傅葆琛》一文中,通过介绍傅葆琛一生的教育活动来阐述其乡村教育思想,使我们可以一览傅葆琛生平的教育概况。李浩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对农村体育生态环境构建的启示》,通过解读傅葆琛关于乡村教育意义、乡村教育历史使命、乡村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等内容,认为傅葆琛的乡村教育理念可以为我国现代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指导,并提出了具体措施。王有春,肖蓓的《傅葆琛与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创办》,论述了抗战期间傅葆琛在私立华西协合大学主持创办教育研究所并主要从事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研究的情况。张改娜的《浅论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该文简要论述了傅葆琛社会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乡村教育的中心、弊端、使命以及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以上这些论文篇幅都较小,多是就傅葆琛的教育思想进行简要的介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论述,而且对傅葆琛思想的介绍也只局限在乡村教育,主要是乡村教育的原因、方法、目的、使命、意义等方面,对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民众教育思想没有涉及,难以全面展现傅葆琛的教育思想。上述论文的参考文献多集中在张陈侠、傅启群主编的《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一书,还有傅葆琛大量的原著没有发掘,因此论述较为单一浅显,缺乏深度性学术性。
三、研究傅葆琛乡村教育的学位论文
付卫华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研究》将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与我国新农村建设起来,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研究:一、绪论;二、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进行的乡村教育活动;三、从乡村教育的原因、途径与使命三个方面论述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四、从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评析;五、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付卫华的论文较为客观、全面地论述了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内容,并将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与现今我国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总结出其思想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是一个创新,并且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乡村平民教育、乡村民众教育,且在不同时期教育思想的内容也不一样,作者在这里直接笼统的冠以“乡村教育”,使得概念区分不清,而且参考史料较为单一。作者对傅葆琛的教育思想评价有一定的创见,但局限在具体的方面,缺乏宏观与整体的考虑。
四、涉及傅葆琛教育思想的著作
有关傅葆琛教育思想的研究在一些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运动的作品中也多有涉及。李帆主编的《民国思想文集・乡村建设派》把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归结为乡村建设派,辟专章介绍了傅葆琛关于农村社会的改造与民众教育的实验。吴星云著的《乡村建设思潮与民国社会改造》认为傅葆琛因参与“洋博士下乡”运动引来中外世人赞叹的目光,又以其十数年从事乡村建设的坚韧毅力,赢得了后世的尊敬。该书对傅葆琛的教育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天津出版社出版,宋恩荣主编的《晏阳初文集》第一卷和第二卷涉及傅葆琛留学期间从事华工教育的经历以及晏阳初对傅葆琛从事平教会工作的肯定。中国人民四川省双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纂的《双流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5辑和第13辑分别记载了傅葆琛先生在华阳县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和追忆了傅葆琛毕生教育经历。周慧梅著的《“新国民”的想象 民国时期民众学校研究 》研究了傅葆琛的民众教育思想和活动。朱煜著的《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 以江苏为中心 1928-1937 》记叙了傅葆琛的民众教育思想以及普及民众识字教育的活动。以上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并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研究视角。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179-02
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国内对于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众多繁杂,研究内容渗透各个方面。在思想研究中,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科学思想、改革思想、管理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等都有涉及。在其教育思想研究中,涉及办学思想、美育思想、德育思想、教育伦理思想等方面,其中也涵盖了职业教育思想。国内的研究多聚焦在其高等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大学改革思想、美育思想等领域,且成绩显著,而对于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则显得单薄,极不对称。
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现状
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关于“工读”教育思想,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位(含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关于职业教育的“实利主义”主张,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等。而这些思想涉及职业教育方方面面,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
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中的重要部分,而其职业教育思想也理应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史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史的研究著作在国内屈指可数,目前仅有谢长法著《中国职业教育史》,米靖著《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而对职业教育思想的专门研究仍属空白。只有关于某位教育家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或对某种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比其他领域思想的研究显得零散。
对职业教育思想的专门研究目前尚未出现。的职业教育思想只闪现在一些全集或选集中,少有人整理。而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论文,数量少兼之论述零碎,也显得比较落寞。
在中国知网中,以“”并“职业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文献只有8篇,均属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数为0。在万方数据中,以“”和“职业教育”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相关文献有14篇,去除重复文献,另有6篇对于职业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可作为补充资料,有助于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如《从批评职业教育谈起》、《试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关系》、《与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先驱——》、《与黄炎培——20世纪初中国主流职业教育思想的师承与创新》、《试析黄炎培与的生死道义之交》、《民国初年、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等,这些文献均是对职业教育思想的直接论述。
纵观此类论文,其所论述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关于职业教育定位。职业教育是实利主义教育,是“兴业救国”之举,是“社会百业进步的途径”,也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解决人民生计”,“提高人民的智力,扩大人才资源,振兴国家经济”。
2.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应“理论与实习并重”,“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并重”,“注重学科知识的实践性”,“重视学生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关于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职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注重办学主体的广泛性”,提倡社会各方面参与职业教育,“整合社会资源办学”,借助“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宏观层面上的调控”,实行社会化办学和社会化教育。另外,“社会调查是职业教育办学不可忽视的环节”,“专业建设要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根据社会需求培养职业技术人才”,“面向实际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4.关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连贯性”,“重视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主张在普通教育中注重综合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的启蒙”;另一方面,变革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宣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只是同质不同类主张,“确立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特质与作用,普通教育无法替代,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5.关于职业道德教育。对于职业教育,“倡导职业道德教育”,他曾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以助其为恶,无益也”,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6.关于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时值对旅法华工开展教育活动,加之随后的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影响,出现了工读互助教育实践活动。当时涌现出多种工读主义思想,各有侧重。工读主义孕育于“学徒制”,半工半读“是工读主义的具体实践形式,其基本含义是提倡做工和求学相结合,做工和读书相结合。”这种思想坚持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边读书边劳动,是对职业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上述文献是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主要资料。虽然对于其职业教育思想各方面均有所涉及,但整理不足,诠释略显粗糙。对于每个思想点都没有细致展开,多是一笔带过,模糊不清。
从文献出版时间来看,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一直持续至今。然而,在1990~1999年间出现断裂,中间连续10年,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无人问津。直至1999年,研究之热情复燃,然而研究之力度每年仅限于2~5篇之间。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思想从未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这也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空间。
当前我国教育处于大变革时代,出现了很多引人注目的教育新闻人物,但是能够称得上教育家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办教育需要教育家,社会呼唤教育家,新时代需要造就一批教育家。温总理提出“让教育家办教育”的思想,就是要造就一大批一线教育家,促使广大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整体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影响,而教育家的成长更需要影响、需要唤醒,让每一名教师都从“教书”走向做教育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决不能等,不能等待教师自己从教育实践中走向教育家,需要一种促进和支撑的有效策略,那就是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促进区域教育家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高站位,引领教师从“知识”走向“发展”
教育的优良在于高度。高站位,才能引领教师走出“自己”看教育的模式,登高望远,在加强全局意识的同时,尽快从着眼知识走向着眼发展,并围绕“发展”的目标不断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形成既体现整体思想,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形成教育特色。
1.教育家要有“智慧”。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家能认识并达到使受教育者沿着正确方向全方位发展的目的,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关注“发展”。教育家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着的是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只是育人的一个手段。这就是教育的智慧。
教育家的智慧意味着,在现实社会的具体境遇中,善于考虑教育行为的后果。教育家的智慧既是一种道德行为能力,又是一种对教育行为的慎重选择,它表现了教育家在处理教育问题时清醒、慎重、负责的理性。教育家面对着学生的成长,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责任重大。所以,教育实践特别需要教育家的智慧品格。教育家具有智慧,是理性的、善良的、明智的、勇敢的、高尚的,也是卓越的。智慧是指能够把自己的品质卓越地表现在教育行为中。
2.教育家要勤于实践。
教育家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杰出的教育实践家,他们具有敏锐的时代远见,具有创新性和敏感性。这就需要教育家能够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经验,做出恰当的教育行动抉择。教育家的实践是他们成长的根本途径,教育家是教育行动家,是教育实践家。
教育实践,应是一种从高端开始的整体构想,既包括自上而下的规划,还应包括自下而上的实践动力。教育家既是区域内高站位的引领者,又要促使这些理念很好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教育实践中需要高站位的实施者和引领者,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协调教育各种力量,激发每一位一线教师积极参加实践,促使教育理念达到播种、成长之效,促进区域教育家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每一位教师都朝着教育家的目标前行。
二、大方向,引领教师从“实践”走向“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贡献和最终退休。对于个体而言,是否有职业规划以及职业规划的适否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就教师而言,如果缺少规划意识,那势必会沉寂于实践中不能自拔,在“旧有范式”的不断重复中找不到教育的方向。
1.教育家需要具有创造性。
据一份抽样调查,当前80%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属知识型教师,知识型教师也有人称之为“教书匠”。朱永新教授在《教育家和教书匠》一文中提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有规划的教师眼中是鲜活的生命,他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会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2.教育家应成为教育行动的模范人物。
教育家应该是教育行动的模范人物。他们以自己杰出的教育行动实践教育理想和价值,为所有的教师作出示范;他们运用理性的行动抵抗那些扭曲教育的行为,为高尚、美好的教育而行动。教育家面对高尚、美好的目的坚定不移,这种勇敢执著的行动品质使他们在任何情境中都拥有冷静、沉着、乐观、智慧的处理方式,使他们具有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各种现实压力的条件下仍然持之合理的行动。
三、抓核心,引领教师从“松散”走向“攻坚”
研究的核心问题选择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十分重要,它能让教师高屋建瓴地从繁杂的工作中突围,以一个最佳的角度切入,寻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坚持研究形成特点。抓住核心并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教育的高度在于专注。
1.实践研究要围绕核心开展。
教育家之所以成功,其共性就是能抓住核心开展研究,当研究日益深入时,教育思想也就逐渐成熟。如教育家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其核心就是抓住了“有教无类”;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结合教育的大方向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寻找并把握一个核心长期研究,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逐步成长为教育家。从一般教师成长为“教学专家”“教育专家”的历程,是从“匠人”到“匠心”的升华。这取决于能否抓住核心并使研究更加深入。
2.抓住核心研究才会有成就感。
英文名称: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主管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2-4720
国内刊号:35-1266/G4
邮发代号:34-100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内容摘要】语文专题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开展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本文旨在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专题教学的尝试,谈谈对专题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专题教学 高中语文 运用 认识
自教改以来,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不断革新,从“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到“单元组织阅读教学”,教学思路在不断拓展,但改革的步伐仍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而专题教学应运而生。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另一方面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地区和教师开始尝试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突破单篇乃至单元教学,打破教材顺序,自行进行教材整合,变革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能。
《小石城山记》的教学是我对新《课标》理念践行的尝试。作为百来字的游记,这篇文章字面意思平易浅显,无须疏通。但仔细研读之后,我发现这篇文章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它包含了作者贬官之后的心灵皈依和高远志趣。于是我考察了许多有过贬官经历的文人,发现这是一种贬官文化现象,于是《小石城山记》成为我开启贬官文化之旅的出发点。
常规课教学中,引导同学们基本了解了柳宗元被贬的经历以及创作心态,然后请同学们找出课本中自己感兴趣的被贬文人,并对这一人物做一份详细的资料卡片,主要包括:人物生平(主要是被贬经历及被贬后的心态)、主要作品、文学成就等,从整体上认识这位被贬文人。下面一步是本专题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走进图书馆”。我给学生推荐了以下三类图书:一是各类有关贬官文学的文化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指导学生形成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初步认识;二是各类与文学史相关的书目,此类图书有利于同学们从理论层面上深化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三是各类专著,主要包含以个人为主和以流派为主的诗文集,此类图书有利于同学们将个人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全面立体地理解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文学流派。自我探究学习之后,本次专题学习还有一个“重头戏”――合作式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撰写论文报告。手抄报的制作不仅锻炼了同学们在版面设计、画图制作、手抄报书写等方面分工协作的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对贬官文化认识的广度。论文写作更是在拟定题目、查阅资料和相互切磋中深化了对贬官文化认识的深度。最后,我们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校宣传栏和文学社展廊内展示,优秀论文还推荐到校园网文学社专栏刊登。
经过本次专题教学实践,结合专题教学方面的理论学习,我对专题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专题教学不一定是选修课。专题教学不仅仅要突破单篇教学、单元教学,还应该突破必修和选修的藩篱。专题教学的实施可以根据专题的大小和类型的需要,可以在单元之内、单元之间、各册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之间、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之间进行整合。事实上,现行的各种类型的高中语文教材虽然都分为必修和选修,其实两种课程的编排思路基本相似。以粤教版为例,粤教版语文选修教材虽然有《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等十本,貌似分散,但其编排设计也是以“模块”为依据,这与粤教版必修教材的编排思路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将必修课与选修课人为地割裂开来。
第二,专题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在《李镇西与民主教育》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平等中引导,进行师生对话,所谓“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第三,专题教学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在《我和语文教学》中就大声疾呼“弘扬人文,改革弊端”,重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关注语文教育的性质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语文应承载什么》中谈到语文教材应该采取主题单元建构,“着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联系”“营造对话交流情境,进行思维碰撞,引起质疑、猜测和期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具有工具性,也该兼具思想性,凸显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下面,笔者采用对“前例”和“后例”进行比较的方法,以便把议论文写作中升华论点的方法阐述得更清楚、透彻。
一、横向拓展,增加议论文的宽度
横向拓展,即说理由此及彼,由一个领域推及到另一个领域,或由一个点辐射到一个面。由此及彼进行理性思考、推论,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能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从而增加议论文的宽度,使论点升华。
【前例】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古今中外,有多少著名人士正是懂得放弃,能够放弃,因而彪炳史册。如果司马迁不放弃尊严,又哪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问世?如果李白不放弃富贵,又哪能留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如果钱学森不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又怎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如果德国前总理勃兰特不放弃总理的身份,双膝跪地,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赎罪,又怎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
【后例】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古今中外,有多少著名人士正是懂得放弃,能够放弃,因而彪炳史册。如果司马迁不放弃尊严,又哪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问世?如果李白不放弃富贵,又哪能留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如果钱学森不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又怎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如果德国前总理勃兰特不放弃总理的身份,双膝跪地,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赎罪,又怎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这样的放弃是对精神藩篱的一次突围,是对生命行囊的一次减负,是一种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事实证明,只有进退从容,积极乐观,才会迎来光辉的未来。
前例虽从史学、文学、科技、政治领域多个角度举例,并作假设分析来证明论点。这只是针对现象,就事论事,事例和观点之间衔接不够紧,观点还不具有普遍性。后例在举例作假设分析后进行了推论升华,推论出人们“只有进退从容,积极乐观,才会迎来光辉的未来”,由点辐射到面,以小见大,使论点得到升华,让观点具有普遍性,从而增加了议论文的宽度。
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写作的议论文增加宽度,就需要引导学生抓紧时间大量阅读;同时,引导学生细观察生活,多了解社会,勤参加实践;再加上通过和师友同伴的思维碰撞,才能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推理时就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由点到面,以小见大,从而增加所写议论文的宽度。
二、纵向深入,凸显议论文的厚度
纵向深入使论点升华,主要采用由表及里的方式。
由表及里,即说理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果我们在分析事例时,能由事例的表象探究出其中人物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及蕴含的思想意义,就能启发人们作更深入的思考;或者让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材料涉及的更深层次,揭示出表象背后的深层意蕴,发掘出事物的意义或影响,拨开现象的迷雾,深入到问题的核心。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由表及里的推论,这样能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从而凸显议论文的厚度,使论点升华。
【前例】发现特长能成就人生。生活中不乏因发现特长而成就人生的例子。居里夫人有两个孩子,在她们牙牙学语时,居里夫人就对其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她们一个在数学上聪颖,另一个在音乐上早熟,于是居里夫人充分发掘出她们的天赋。最终,一个像居里夫人一样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另一个成为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居里夫人之所以能成就孩子,是因为她发现了孩子的特长。
【后例】发现特长能成就人生。生活中不乏因发现特长而成就人生的例子。居里夫人有两个孩子,在她们牙牙学语时,居里夫人就对其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她们一个在数学上聪颖,另一个在音乐上早熟,于是居里夫人充分发掘出她们的天赋。最终,一个像居里夫人一样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另一个成为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居里夫人之所以能成就孩子,是因为她发现了孩子的特长。可以说,发现,是星夜里的灯火,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发现,是雨雾中的灯塔,让我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发现,是人生路上的助手,让我们阔步向前!
前例叙述了居里夫人培养孩子并成就孩子这一现象,仅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作了简单的因果分析,没有把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层思考揭示出来,“发现特长”与“成就人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后例通过居里夫人发现孩子的特长并成就孩子这一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分析,由表及里地进行推论,挖掘出表象背后的深层意义,即“发现是星夜里的灯火,是雨雾中的灯塔,是人生路上的助手”,自然地得出“发现对于成就人生具有重要作用”的结论,从而使论点得到升华,文段有理性的光辉,从而凸显了议论文的厚度。
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写作的议论文凸显厚度,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对事物、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深思熟虑,寻求其本质、根源。多阅读名家写的经典议论文,丰富思想宝藏,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同时,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做到站得高,览众山于目下;看得远,笼天地于眼前;识本质,不为假象迷心眼;察细微,不为琐事遮耳目。”[1]这样,能推动我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凸显所写议论文的厚度。
三、辩证分析,提升议论文的信度
辩证分析,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议论文写作中,为防止成“一根筋”、说“过头话”,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做到两面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客观,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能训练思维的批判性,从而提升议论文的信度,使论点升华。
【前例】面对风险的勇气,来源于我们对风险的淡化,而勇气又能激励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风险。有忧患意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但如果看到风险,就焦虑与畏惧,那么,这个风险就成了矗立于我们与成功之间的一块绊脚石,阻挡着我们前行的步伐。不考虑风险,我们才会有更大的勇气向前冲。
在心灵的战场上,我们应坚持自己的判断,战胜内心的恐慌与畏惧。不要计较失败的后果,将风险抛于脑后,坚定信念,丢掉顾虑,勇敢向前。
【后例】面对风险的勇气,往往来源于我们对风险的淡化,甚至是无视,而勇气又能激励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风险。对于风险,我们不能完全无视。适当的忧患意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但如果只看到风险,过度地焦虑与畏惧,那么这个风险就会成为矗立于我们与成功之间的一块绊脚石,阻挡着我们前行的步伐。不过多地考虑风险,我们才会有更大的勇气向前冲。
在心灵的战场上,我们应坚持自己的理性与判断,战胜内心的恐慌与畏惧。不要过于计较失败的后果,将风险抛于脑后。将难关当做一次普通的练习,坚定信念,丢掉顾虑,勇敢向前。
前例简单地论述了怎样对待风险,表述片面化、绝对化,材料与观点没有必然联系,观点失之偏颇,缺乏说服力。后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以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让我们获得了全面的认识――如何正确对待风险?不能完全无视风险,也不能过多地考虑风险,关键是适度。辩证的分析彰显了理性,观点让人感到可信,使论证更加严密,也使论点得到升华,从而提升议论文的信度。
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使写作的议论文提升信度,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的习惯,防止看问题片面、主观、好走极端的毛病;引导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加强自我反省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如对立和统一、内容和形式、质变和量变、本质和现象、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肯定和否定、运动和静止、必然性和偶然性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批判性,能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从而提升所写议论文的信度。
综上所述,不管是横向拓展、纵向深入,还是辩证分析,都是为了实现对论点的升华。用这样的方式写成的议论文,会使论证过程更加缜密,也充分体现议论文写作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列夫・托尔斯泰语)因此,用这样的方式写作议论文,有助于训练思维、掌握技法、形成能力。长期坚持这种升华论点式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不仅对学生写好议论文有益,而且更有益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辨能力和独立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最近,就在“河南信阳中学男老师和女生课堂互殴”“湖北一中学女教师与女学生互殴”事件在网上热议,社会各界集体反思师生关系之时,一些学校举办“5・8世界微笑日”庆祝活动,纷纷开展“今天你微笑了吗”主题教育。无疑,这是一个极其微小却别具意义的举动。
德国教育家马丁・布贝认为,师生间的关系绝不应当是一种冷漠的“我与他”式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应当是一种感受对方情感“我与你”的关系。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蕴含无穷的力量;微笑是冬日里的阳光,能融化冰雪,普照万物;微笑是一座桥梁,能抵达内心的深处。对于教师而言,微笑显得更为重要。
曾经有一个故事:一名社会学教授叫班上学生到一个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作一个评估。后来学生认定“这些贫民窟的男孩不会有出头之日”。25年后,参与调查的一个大学生成了教授,他很好奇地想知道这些男孩的现状到底如何,于是又让学生继续做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男孩中有176名都有很好的工作,许多都是律师、医生和企业家。他颇为惊讶,便拜访了当年被评估的男孩,询问成功的原因。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终于找到了那名年迈的女老师,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微笑面对他们,事情就是这样。”这就是微笑的力量。
借用诗人汪国真的诗句,教师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微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可能却给了整个春天;原以为只是一簇浪花,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整个海洋;原以为是一枚红叶,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整个枫林。
微笑是一种关爱。正如教育家夏D尊说的:“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一名教师只有心中始终怀着教育的希望和梦想,始终保持对学生的挚爱和关怀,才能微笑面对学生,摒弃烦躁和焦虑,不在平淡的日常教学中丧失激情,不在日复一日中把教学当作机械无味的复制训练过程。
微笑是一种品格。教师如烛,师德如光。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教育者之人品,为教育成败之要素,教育良否之区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言:“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是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之于学生,就是方向,就是航标。教师是一本最好的教材,比一切高深理论都深刻,比一切技能技巧都有效,比一切教科书都鲜活。
微笑是一种信任。对于学生来说,一个眼神、一次微笑,都是一种鼓励、一份宽容。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师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一切其余的问题也会随着解决了。课堂就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学生的不成熟带来的是老师的呵斥与责备,那么将扼杀学生的兴趣爱好。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微笑就如同和煦的阳光,投射到学生心底,温暖他们的心田,给他们一种信念。
微笑是一种示范。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一名教师,无论何其平凡,何其普通,都肩负着塑造灵魂之重任,一言一行在有意无意中对学生产生久远影响甚至终身。如果一位老师学识渊博,和蔼可亲,心胸宽广,微笑面对一切,那么,学生与这样的老师在一起本身就是乐事,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又能从教师这本最直接、最全面的“教材”里,学到无数珍贵的东西。
微笑是一种沟通。微笑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剂。当前,面带微笑的教师少了,步履匆匆的教师多了,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许多高校教师热衷于跑项目、搞科研、发论文、赚外快,教书育人俨然成为“副业”,教师教而不育的现象严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强调师生关系时提出著名的“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此语至今振聋发聩。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 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 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 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课题并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 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材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讲好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 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 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 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商鞅手拿竹简,引经 据典,振振有词。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 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 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既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也达到了记住知识的目的。
三、远程教学,直观增趣
多媒体技术对历史学科而言,它不仅使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直观的体现,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真正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四、第二课堂,图文增趣
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学生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我还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更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永久性的记忆。
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的评定条件是什么?是能画一手的好画,写一手好字,还是课上得精彩。画得好自然而然是以画服人,因为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胜过千百种解释,对学生的吸引力、折服力不言而喻。但是画得好不一定代表教得好。要想教得好,必定要求每位执教者敬业爱生,吃透教材、学生,认真备课,多写详案,多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材教法。中小学美术教师不可能擅长每个美术门类,专业能力必定此长彼短,美术教师在繁重的教育教学之余,必定还会参加多种课外辅导,还要担当宣传和美育文化布置等工作,专业训练的时间自然缩水,一味要求美术教师精通各种美术门类,确实有点不现实。既有较强的美术专业功底,又不乏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上出一堂堂精彩美术课的老师固然也有,但毕竟寥寥。众所周知,中小学美术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中等、普高美术教育专业,各种美术门类都有所涉猎,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美术专业学习不乏有“蜻蜓点水”之嫌,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长各不相同。笔者曾经就美术教师胜任教学应具备的能力这一题材做过一个抽样调查,答案当然是多视角、多结论的,总体概括为“四善”:即善说、善书、善写、善画。
一、善说
善说是当好一名教师的基本条件。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师讲授必须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如若无限地旁征博引,东拉西扯,势必挤占学生的时间。“善说”更不是“填鸭式”教学,与之相反的是美术教师上课所表现的“不善说”,常常表现为上课缺乏激情,观点不明确,言语苍白无力,授课条理紊乱,甚至出现低级的专业知识误导。美术教师要做到“善说”,就得在教学绘画之余多看书,博采众长,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在平时的集体备课等活动中可向文科老师学习流利得体的言语表达,向音乐老师学习跌宕起伏的声调音律,向数理老师学习其富有逻辑的授课过程,最终形成自身的“善说”特色。
二、善书
“善书”是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善于板书,能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黑板小天地。就此曾有人提出在当今社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书写得好差已显示不出它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忽略,不善书照样能上好一堂课。笔者对这样的观点持否定的态度,试问一堂美术课没有精彩洒脱的板书能成其为一堂好课吗?如在水墨画教学中,一幅雅致的水墨画没有恰到好处的书法相匹配,是不能成其为一幅精品的。苏少版美术课本第17册的水墨画教学示范中,郑板桥的《兰竹》,吴昌硕的《寿者相》,无一不是精到的书法与绘画完美结合。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既要了解中国书法史,还要在书法临摹、创作上长期磨练,书法(书写)功底上去了,一堂好课的基石自然初步形成。
三、善写
“善写”是要求美术教师勤于写教案及反思,善于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善写与否将会是一名教师以后成为“教书匠”还是“教育行家”的转折点。一般来说,美术教师对绘画都较有兴趣,相比之下,写心得写论文就较为被动,常常是“提笔忘文”,即使挤出一段文章,也是中心不明、晦涩难解。美术教师“不善写”主要表现为:1.学生在变,而教案年复一年的使用,因循守旧。2.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课后极少撰写教后感、教学随笔。3.应付检查,为论文而论文,任务式、功利性凸显。4.论文切入口大,多是大道理,引章摘句、东拼西凑现象严重。要克服上述病症,关键在于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专业学者的著作,与之“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总之,美术教师“善写”的关键就是多读书,多记读书笔记,多写教案,课后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反作用于今后教学中。而且“善写”也助推了“善说”,“善说”又反作用于“善写”,使“善写”素材更为广泛。
四、善画
古代文人所说的“书画同源”既是说明书与画一脉相承,也说明两者有同等地位。新课标明确提出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上要“一专多能”。“一专”指的是精通某一画种,“多能”是指其它美术门类也达到一定的水准。在造型表现教学中,“善画”的作用尤为明显,如苏少版美术课本第15册人物头像的教学示范中,教者不能对人物五官结构熟练掌握,并在课上现场演示,单凭空洞的说教,教学效果一定不佳。美术教师“不善画”通常表现为:1.专业基本功平平,课上不作任何示范。2.即使课上示范,也是费力费劲。3.偶有示范也是临摹多、“泼墨”创作少。4.只擅长某一种画种,学生观之日久单调乏味,审美疲劳,学习积极性随之降低。事实证明,学生要对美术课产生浓厚兴趣,对美术教师产生敬佩感,除了他应有的职业道德外,专业绘画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总之,要做到“善画”,必然要有平时的多观察写生,做到将生活中每一个美的细节都描绘在你的画纸中,“善画”才能变成现实。
以上所谈的“四善”看似简单,但要面面俱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术教师年年岁岁重复着看似相同的工作,这种工作是原地驻足不前还是盘旋而上,取决于他们在看似平凡简单的教学中是否做有心人,是否以提升“四善”能力为工作指南。
一、创新理论:对语文教育进程的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教育的奥秘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魅力,教育界有这种魅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①这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就是创造精神。30多年来,曾祥芹在语文学界发表了“一语(语言)双文(文章和文学)论”,率先阐述“文章学课程开发论”;在语文教学界主编出版了《语文教学能力论》,阐发了“语文教师业务修养”的“十能”体系;首倡了“快读快写比翼双飞”的语文教育高科技;在文章学界最早《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率先主编出版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和《文章学教程》,将文章学视为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在阅读学界主编出版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阅读学丛书》5本;进而自我超越,主编出版了有中国特色的《阅读学新论》;创编了《历代读书诗》,彰显了阅读诗性文化论;主编出版了“阅读动力学”专著《阅读改变人生》;主编出版了《文章本体学》,建构了前所未有的实用文章概念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在《浅谈曾祥芹教授对语文教育学研究的杰出贡献》一文中称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以上五个方面创新突破贡献为“五论创新”:一语双文论、两学指导论、文章课程论、双快比翼论、教师能力论。以上理论填补了我国语文教育学中理论建设的种种空白,对中国语文教育进程的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概念快速作文就是在“双快比翼论”中创立的,该理论和实践成果已让数以万计的师生受益。
二、开拓精神:深入文章学、阅读学、语文教育学等学术前沿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就是开辟精神、拓荒精神。陶行知先生认为“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开辟时,目光要远”“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②曾祥芹先生从教52年,治学33年的经历何尝不是一直都在开辟、拓荒呢?曾先生就是怀着教育报国的责任,凭借高远的学术境界,依照“开辟拓荒”的高标准,开创了两门新学科。“实用文章学”超越“广义文章学”,与语言学、文艺学鼎立,属于语文基础学科的创新;“汉文阅读学”超越“普通阅读学”,与外文阅读学并立,这属于语文技术学科的创新。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对于填补“语文学”的空白有开创之功。因为“学科创新”是高难度的尖端创新,它不限于某一观点、某一材料、某一思路的局部创新,不是写几篇、几十篇有创新点的论文就算了事,而是“发现新大陆”的别开天地的综合的体系的创新。从创新范围看,它包含“学”的原理创新和“术”的技法创新以及“行”的工程创新。从创新内涵看,它既包含科学性的创新(如新观念、新事料、新思路等),又包含人文性的创新(如新体验、新情感、新心态等),其成果要经得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检验。曾先生认为,勇于创新,开辟新学科,这是做学问的无穷乐趣;不拘泥传统,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是做学问的可贵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术研究推向前进。正是他多年来对学术研究“荒地”的关注和开辟,对学术创新的不懈追求,让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筑起了实用文章学和汉文阅读学两座“学术山峰”。
三、哲学依据:保障曾祥芹学术思想健康深入持久开展
世界教育的趋向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再到今天的“人本中心”,是和哲学的发展史分不开的。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代的本体论、近现代的认识论演化后,发展到了当代的生存论。人类则经历了从古人对外部世界的惊讶,到近现代人对外部世界的怀疑和认识,再到当代人对自身生存境域和状态的困惑。哲学研究已经整体性地开始了“生存论转向”。曾祥芹先生更是顺应哲学的历史轨迹丰富完善了阅读哲理的“三体框架”:从宏观视角,立足哲学高度,建构中国阅读学的理论体系,把“阅读本体”界定为阅读主体(读者)和阅读客体(读物)的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他响亮地提出“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的精神生活需要”;“阅读又是人为的,它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追求真、善、美的发展水平。”
曾祥芹先生根据科学学中的科学原理――科学技术――科学工程三级体系,提出了阅读原理――阅读技术――阅读工程三级体系和快写原理――快写技术――快写工程三级体系。笔者正是根据以上三级体系探索了快写原理,完善了快写技术体系,总结出版了快写工程实用成果。让学生愿写、会写作文,不再怕作文;让老师会教、善教,不再愁作文。
由以上可看出,哲学依据是保障曾祥芹学术思想科学健康持久开展的基础。
四、实践意义:在语文教育教学、阅读和作文领域让无数人受益
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阅读学和文章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让无数人受益,有很强的实践意义。1980年以来,曾先生已506篇;1986年以来,已出版著作33本,1000多万字。这些成果已经远传五大洲,遍布全国各地。不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小学教师;不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中小学生;不论是国家首领,还是贫民百姓;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专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实用文章学、汉文阅读学、语文教育学创新理论带来的益处。仅在其语文教育学“双快理论”下创立的快速阅读、快速作文实用成果就多达600多万字,普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让数以万计的人受益。
五、长期影响:突破时间空间发扬光大曾祥芹学术思想
曾先生强调,要立身学坛,自成一家,一靠学术领先,二靠人格纯正,即使学术一时立不牢,至少人格要立得稳。追求人品俱佳的人,其学术的每一步进展都要靠人格的磨练来支撑。曾先生长期兼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和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两个会长职务,团结带领数百位教授、研究员、编审,以及硕士、博士生导师。这靠的是他的博采众师,广结人缘,善待诤友,外圆内方,不为书奴,志当文胆,耐得寂寞,愈挫愈奋。靠的是他的治学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当你根据社会的广远需要和个人的才学潜能选定了学术拓荒的目标之后,切忌见异思迁,中途转向,一定要矢志不移,终身以之,才会最后胜利;“百炼成钢绕指柔”――当你在治学的坎坷道路上遭遇各种磨难和挫折的时候,一定要迎难而上,愈挫愈奋,用“创商”去指挥“情商”,用“情商”去提高“智商”,“三商”兼备,方成大器;“学海迷茫未有涯”――当你在学术中披荆斩棘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一定要戒骄戒躁,反思得失,通过科学扬弃确立拓荒新标,让问题意识引导自己不断开拓前进。细数曾教授的治学历程,30年文章学“拓荒”,27年汉文阅读学开创,52年杏坛执教,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让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不能不肃然起敬。正是他的这一份坚持,让他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影响深远。由他的创新理论衍生的实用成果多达几千万字,曾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果突破时间和空间发扬光大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当下的教育家具备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两要素当中的一种,就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第一流的教育家。拉斯克在1918年提到,伟大的教育家有五个标志:对教育进程的理论做出过贡献;观点背后有明确的哲学依据;提出过新观点;所作的工作有实践意义;在很长时期内都被认为是有影响力。③无论从哪种标准来看曾祥芹先生都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注释:
①②余子侠:《陶行知教育名篇导读》,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14页。
【关键词】孟子;教育思想;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63-01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本文把近十年间有关孟子教育思想的文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关于“思孟学派”本身存在与否的论争;对于孟子教育思想内涵及教育方法的深入剖析与述评;孟子与古今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关于“思孟学派”本身存在与否的论争
在“思孟学派”存在与否的问题上,学者们还存在争论和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钟肇鹏教授的《思孟学派简论》,从师承关系、独特的义理内容与传世著作、对本派学说与前辈的信仰与崇奉这三个学派形成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出发,肯定了先秦时期“思孟学派”的存在。而且把其特征归纳为阐发儒家的德性之学、结合内外与会通天人三个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静教授在《荀子非十二子与思孟学派》中,认为子思与孟子之间没有直接建立学派传承关系,但他们的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思孟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是观念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苏瑞隆教授的《简帛五行篇与思孟学派研究》中,明确指出,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很难确定思孟学派的存在,因此说思孟学派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显得很模糊,思想方面缺少具体的特色,如果将之一分为二,反而会比较清楚。
多数的学者是肯定了“思孟学派”的存在,而且陈静教授认为“思孟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是观念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这一观点其实也是肯定了子思与孟子之问思想的传承性。孟子本人也曾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这就体现了孟子对于孔子的敬重及对其思想的推崇。《史记》明确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那么从孔子到孟子,传承关系也较为直接,而孟轲也是以“孔子之道”捍卫者自居。荀况认为:“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也是把子思与孟子视为一派。不过,陈静教授的观点也为我们研究思孟学派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对于孟子教育思想内涵及教育方法的深入剖析与述评
有不少学者从多角度深入地探讨和剖析了孟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同时也对其教育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当前大部分作者对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角度虽有不同,但是在主要的观点上并没有重大分歧。这些文章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仁义,具体内容是五伦关系;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个人发展及社会治理两个方面;教学原则是通过求放心以扩充人性的善端。这一类文章有娄正保的《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孟立永等人的《孟子教育思想探析》和任俊华等人的《孟子教育思想探析》等。
马跃如等人的《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一文提出虽然当前学者对孟子教育思想的总结是正确的,但这些研究只是以归纳为主,并没有深入的论证;虽然认识到了孟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对于如何将其应用到现代教育当中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在此前提下,作者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可以更好的将孟子的教育思想应用在现代教育中。
三、孟子与古今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关于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文献中,有一些文章是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把孟子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如刘淑红等人在《孟子的教育智慧——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一文中,从代表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和代表孟子教育思想的《孟子》这两本书出发,通过比较,总结了二人在教育观和道德观上的相同之处。指出孟子在教育内容上是对孔子教育内容的拓展和提炼,而且在培养目标方面,作者认为“大丈夫”所具有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之气、“是一种冲天的壮气,是凛然正气,是压倒一切的豪迈之气。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所没有的,是孟子对儒家教育思想独具一格的创造。”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孔子与孟子在教育思想上的传承关系,彰显了孟子的伟大智慧。
魏绮芳在《孟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作者分别从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四个方面对二者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孟子与柏拉图都是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教育家,都具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二者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然而两人对于教育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忽视教育的作用”。
四、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启示意义
许多学者在对孟子教育思想剖析和肯定的基础上,看到了其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社会及各级各类教育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方面,有李佳的《孟子“反求诸己”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孟子道德教育思想中‘反求诸己’说的内涵与意义,进而探讨‘反求诸己’说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启示”。作者认为“反求诸己”的思想反映出的是一种内省精神、思维方式和思维指向,而且是强调实践性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强化主体性的自觉和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省与自律意识并且要重视道德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