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为礼仪

行为礼仪

时间:2022-12-04 17:3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为礼仪,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行为礼仪

第1篇

1、信封:

很多外企在收到应聘简历时,都会把一些信封上印有原公司名字的简历第一轮就淘汰掉。原因很简单,将公司业务交往用的信函私自挪为己用,是一种对原单位的极不尊重,同时也是应聘者个人行为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我曾收到过这样一封简历,信封是他第一家工作单位的,信纸是第二家的,其漂亮的彩色打印效果很不错,只是在每页的右下角都打印有他所在第三家公司的标记。我十分惊佩此人居然能将跨度为四年的三家单位的历史浓缩在一封简历里,想必并非打算以此证明他的履历的真实性,而是习惯成自然的一种表现。此人一贯的工作方式以及个人素质都值得认真商榷。

2、电话:

在外企公司一般说来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安有电话,而且因为业务需要通常都开通了国内或国际长途。但仍有一些公司在走廊或休息区专门设置了供员工拨打私人电话的投币电话,目的是让大家明白,公司电话仅是用于公司业务用途,而不是可以随意聊天或处理私人事务。

3、手机:

前些年,在社会上还未普及的时候,很多销售人员因为业务需要由公司配备了手机,外人看来颇有为风光,可当电话是由朋友打来的时候,他们仍是会简而言之后迅速挂断了电话,因为他们心里明白,每月的电话使用清单上这部分私人电话是要计入自己账单的。

4、电脑:

很多外企公司不允许员工在公司电脑上打游戏,网上聊天自然也是被公司禁止的,但仍有人利用公司的内部网络“笑傲江湖”。一位员工通过互联网到一家国外的下载了许多图片,却不料这笔高额费用算到了公司的头上,清查之下这位员工很快失去了这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并且在个人形象方面也大为受损。

5、纸张:

很多公司对纸张的使用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在打印机和复印机旁一般都设有三个盒子,一个是盛放新纸的,一个是盛放用过一面留待反面使用的,另一个才是盛放两面都用过可以处理掉的。如果用过一面的纸张不便于再用作打印或复印,可以简单装订起来作为草稿纸,或者用于财务报销时贴发票,总之一定可以另找到用途,而不可随意废弃。

6、水杯:

有的公司规定一次性纸杯只能供客人使用。在公司开会时,经常可以看到客人一侧是清一色的纸杯,而公司职员这一侧则是风格各异的瓷杯或玻璃杯,充分体现了主人的风格与爱好。

7、用电:

在中午的休息时间或办公区长时间无人时,须自觉关闭电灯及电脑显示器等。如果在中午时间你到了一家公司,发现里面灯光暗淡、电脑也似乎没有开机,不要担心,这一定是吃饭和午休时间,办公室的主人们也许正在公司的餐厅或楼下咖啡座里享受人生呢。

8、私人会谈:

对私人朋友来访很多公司都专门设有会谈室,通常说来不会允许客人进入到工作区。而且,在时间方面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一般只允许在休息时间接待这种来访,除非是急事,并且也要求尽可能的简短。很多人都觉得白领们大都喜欢下班后搞个聚餐或是找个酒吧、咖啡厅聊聊天,似乎特别在意搞些情调,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工作时间根本没机会闲聊或是与朋友们交流感情,一个白领自嘲说:“工作中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零件,下班了也得像上足了弦的玩具兔子,从这个餐厅蹦到那个酒吧,而且不得不让自己不停地动起来,不然朋友们会以为他消失了。”

第2篇

关键词:礼仪行为;必要性;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2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80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社会现状,家长对孩子的娇生惯养,过于溺爱,造成孩子独霸、专横、为我独尊……不懂得礼貌和尊重他人。多数父母和教师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轻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再加之社会种种不良现象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心灵状态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的确,吐一口痰,说一句脏话,仪表不整,行为不文明等在一些家长和教师眼中确实是不起眼的事,可他们未曾想过,成人对这些小事置之不理,孩子就会习以为常,集小成大,聚少成多,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这些不良习惯阻碍了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小就应该培养幼儿礼仪行为习惯。为此我针对我园幼儿一日生活中每一个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对好的行为礼仪的培养。努力探索培养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实到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当中。通过幼儿礼仪、教师礼仪、幼儿园礼仪的研究。不仅研究幼儿行为,同时探讨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和家长素质的提高,以至于整个幼儿园礼仪环境的改变。把尊重概念体现在研究过程中。使大家体会到尊重与被尊重,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共同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幼儿园3-6岁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幼儿礼仪行为习惯。

(三)研究过程

1.环境氛围对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纲要》提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在各班的主题墙的布置上。如小班洗手间墙上贴有“文明好宝宝”的图画,并配有小儿歌,寝室有“安静睡眠不打扰他人”的图。中班幼儿的作品有“礼貌的小白兔,热情好客的小鸡”的形象展示在活动室。大班幼儿主题墙 “遵守规则” “我们一起升国旗”的图片展示,这样的环境设计使幼儿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其次,利用文字、图片等形式来提醒幼儿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最后体现在幼儿所处的人文环境上,教师时时处处为幼儿营造民主的心理环境上,利用自身的榜样与无形之中向幼儿展示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2.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是幼儿礼仪教育养成的基础。《纲要》指导要点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时时处处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时机。如早晨入园、晚上离园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丰富的晨间活动使幼儿学会了整理玩具和图书,与他人交往等,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就餐时间训练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游戏活动则培养了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处。

3.参与主题活动是培养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渗透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如:大班组织开展“幼小衔接系列活动”参观小学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参加升起仪式。让幼儿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激发入小学的愿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公共场所礼仪、爱国礼仪。中班结合区域活动“欢迎来我家”练习使用礼貌用语、与小伙伴友好交往、与爸爸妈妈友好相处的礼仪,帮助幼儿形成了一系列的礼仪习惯,小班通过《我是好宝宝》的主题活动,幼儿在模仿操中通过模仿小花猫走路、洗洗小手宝宝睡觉,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排队洗手、安静睡眠,轻轻走路等,热情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礼仪。

4.家园协作是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关键。幼儿园教育如果离开家庭的教育支持与配合就会使我们幼儿园工作的效果不明显,培养的好习惯得不到巩固和加强。试想在幼儿园教师要求幼儿饭前便后洗手,而回到家后家长却没有要求,没有巩固这一习惯那只会事倍功半。因此,通过家长参与活动、宣教的多种形式与家长互相交流沟通。交流教育经验,互相协调教育方法,从而使家园教育步调一致。

(四)社会活动是幼儿礼仪行为教育养成的有利保障

《纲要》规定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联系与合作。幼儿园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园结合实际充分开发社区资源,如带幼儿走进社区去寻找、发现文明(文明的行为、文明的标志)等走进社区主题活动。通过幼儿的眼睛看、小嘴巴说、唱,小手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我们请社区的工作人员、医生、劳模走进幼儿园,为幼儿讲述社区的故事,带幼儿进社区实践―捡垃圾、植树、帮助孤寡老人打扫等让幼儿亲自体验感受劳动的乐趣、助人的快乐,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充分挖掘典型教育事例是幼儿礼仪教育养成的提升

第3篇

关键词:礼仪、教育、培养美德

        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二. 用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德习惯。

        俗话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为此,学校重点抓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文明礼仪的训练、生存技能的训练。组建了校园不文明现象的纠察队,使讲卫生的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地面有一点纸屑杂物,都会立刻自觉地捡起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抓文明班、文明学生的建设,教室里安放了纸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校经常检查学生的仪表,如:剪指甲、剪理头发、穿校服、佩带领巾,让学生从小养成文明有礼的好习惯。

        在平时的训练中,采取了苦练与趣练相结合的方法。在日常的规范训练中,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通过游戏、活动、竞赛、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的点滴要求等途径来帮助学生完成训练。例如在课堂中,教师时常提醒学生正确的坐姿,写姿、看书姿势要规范,发言要举手,外出春游、乘车要排队,同学之间有摩擦,要诚恳地表示道歉,说对不起。学生离校时要和老师、同学说:“再见”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训练,对学生一言一行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了养成守纪的习惯、文明用语的习惯,通过少年警校进行规范的训练,宽平小学少年警校创办于1989 年,是吉林省首家少年警校,已成功举办了十九期少年警校,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到警察学校进行小警官集训。小警官们通过队列训练、内务训练、警体拳训练,举办枪械知识讲座,加强了学生的组织和纪律作风,掌握了生存技能,培养了团队意识,训练和提高了小警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健体魄,培养了不怕困难、敢于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自觉接受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及国防教育,懂得了做事情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道理,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用多维评价促进学生良好的礼仪教育。

        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点,把行为规范的学习与训练,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加以实施,狠抓落实,并加大了检查与反馈力度,不断发现先进,激励后进,并且常年坚持,常抓不懈。具体做法是:一是制度管理。建立了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如:《德育常规管理制度》《宽平小学校规》《学生文明礼仪公约》《学生一日常规》《教师礼仪》《教师文明忌语》《班规》《班级管理制度》等,强化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行为意识;二是确立内容。从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入手,抓学生的礼仪教育,把行为规范要求、日常礼仪、课堂礼仪、与人交往礼仪、问候礼仪、握手礼仪、家庭礼仪等落实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渗透到各科的教育教学之中;三是目标导行。从身边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具有高雅、得体、大方、文明的涵养是德育目标之一。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采取提出问题“近、小、实、效”的原则,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结合不同年级,分层次确定礼仪教育培养小目标;四是行为实践。学校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固定为文明礼仪规范教育月,进行队列、行走、站立、集队的训练,常抓不懈,增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五是班级建设。每月集中对班级进行一次班容班貌的检查,建立了领导、教师、学生值周制度,并认真贯彻“五无”、“五有”的要求,(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后进生有进步)学生们在活动中逐步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六是星级评价,通过“五比争星”活动,比学习、比守纪、比劳动、比文明、比好事五个大方面,包含15 个方面的内容。每天、每节课随时随地的由各科教师颁发积分卡,学生进行累积,5 个换1 个,每月一评,每学期评选“星级学生”、颁发证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获得进步和成功。

        在行为的训练中,我们不仅做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同时还做到了持之以恒,毫不放松。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 用心理疏导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根据小学的特点,我们重点抓了两种心理疏导的形式,教师的个别心理疏导,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教师的个别心理疏导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个别谈心,建立“心语日记”沟通本,每周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或心理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行为上出现问题时,往往在思想上、心理上可能也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教师的责任是唤起学生进行自我修正,这种方法很有效,中年级有位学生在“心语日记”中记录了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说的脏话过程,之后他分析道:“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有好言好语,象征着一个人的文明。说脏话、骂人,不仅没有贬低别人,恰恰相反是贬低了自己。”教师看了这一心语日记后加以肯定,这使学生深受感动,及时修正了自己的不文明行为。

        心理疏导的另一种方式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训,与大学生“心语志愿者”进行心理咨询,交流信件,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通过校园“道德模拟小法庭”这种有效形式,结合学校生活中的不守规则,或不文明的现象进行分析、教育,判断是非曲直、行为的对错,从而使学生们在活动中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把礼仪教育,时时刻刻贯彻到学生的行为举止中,生活点滴中,落到实处,丰富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

        五. 用高雅文化培育阳光少年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陶冶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会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突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包含了阳光书吧、花之语、电子相册、文化软墙、楼层的导示系统、温馨提示语等;班级文化有图书角、争星台、展示台、卫生角、宣传栏;教研室文化有电脑、打印机,壁画。全方位抓师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进一步统一了师生的着装,教师佩戴校规,体现师生的仪表美,时时刻刻感受着高雅文化的氛围,感悟到了校园环境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使校园文化真正起到了熏陶人、激励人、塑造人的作用。

        六. 用家校合作方法时时纠正不良习惯。

        礼仪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就是说,教育不只是学校能担负起来,家庭、社会都有责任,都要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只有把父母和学校教师的力量联合起来,让家庭和学校的步调达到一致,形成合力,礼仪教育才会更加有效。采用了如下的操作方法:

        第一,经常、主动联系。所谓经常联系,就是把学生的一个个阶段的情况,让家长了解,不是等到问题成堆时,再去沟通、联系。学校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主动出来,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联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发展情况,即道德的德发展的情况,文化学习的情况,同时向家长报告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具体要求,让家长协助承担工作。这样,有利于家长积极主动地给予学校良好的配合,使家长成为教育力量的组成部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帮助学生制定家庭中的成长的小目标。制定家庭礼仪常规,重点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帮助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尊敬长辈,礼貌待人,学会与人交往的礼节,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区公益劳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好习惯。

第4篇

关 键 词实习场;游戏;幼儿;文明礼仪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64-03

幼儿期是塑造良好礼仪行为的最有效时期,但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不能靠简单说教。为此,幼儿园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和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就尤显重要。经验表明,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游戏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为此,我们创设了礼仪“实习场”,让孩子们通过充分游戏和角色体验,获得行为认同并养成良好礼仪行为习惯。

所谓“实习场”,是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场所的新隐喻,最早由美国学者森杰提出。他指出:“实习场既不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室场所,也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所,而是一种基于具体的社会案例的学习。在实习场中,幼儿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活动,与今后走向社会遇到的问题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它实现了从教育认知到社会认知的过渡。”可见,“实习场”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它避免了简单枯燥的知识传授,给予学习者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习者走进生活,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一、创设真实、丰富、有意义的游戏环境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在“实习场”这个“环境”里,有着各种礼仪学习实践的机会,能让幼儿获得贴近生活的、“真实”的角色,激发幼儿对礼仪行为的情感认同。为此,教师在创设“实习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真实性

在接近真实的“实习场”中,孩子的角色意识将大大增强,游戏积极性大大提升,秩序感、规则意识、礼仪言行也油然而生。比如,在“图书馆”这一实习场中,图书的摆放模仿真实的图书馆设计,扮演图书管理员的孩子穿上统一的工作服,并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这样,孩子在游戏时就仿佛进入了真正的图书馆,对游戏情节的拓展和自身的言行都有了相对真实的展现。

2.教育性

设置“实习场”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学会必要的礼仪,因此,教育者时刻不能忘记了它的教育性。首先,在创设过程中,我们要清楚每个实习场的功能与教育意义,将目标细化到每个游戏环节之中,并预设相应的指导策略。比如,针对“图书馆”实习场,我们制定了如下目标和指导策略:

实其次,要在每个实习场的醒目位置张贴有关礼仪要求、具体做法的实景图片,因为孩子是喜欢模仿的,图片的展示能让孩子们在模仿中轻松习得礼仪知识。

3.丰富性

社会角色多种多样,因此“实习场”里的角色设立也应尽可能丰富多样,让孩子有更多的角色体验。如,培养孩子进餐礼仪的“餐厅实习场”,培养观影礼仪的“电影院实习场”,培养服务礼仪的“快递公司实习场”,培养就诊礼仪的“医院实习场”,培养上台礼仪的“模特儿实习场”,等等,如此根据礼仪教育的目标分设多个实习场,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进而培养不同社会角色的礼仪行为习惯。

二、科学指导孩子的礼仪实习场游戏

1.给孩子自由的学习空间

要让幼儿在“实习场”中真正习得礼仪,首先就得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游戏空间,让他们能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自主进行角色分配,自行开展游戏活动。简言之,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以及在每个区域的逗留时间,这些都可以由幼儿自己分配。这样,他们就会在这个微缩的社会环境中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主动进行社会交往,学习自行解决问题,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交往经验,帮助他们巩固自己的文明言行,促进礼仪行为的养成。

2.做孩子忠实的游戏伙伴

在“实习场”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是孩子的忠实玩伴,并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当孩子出现不合礼仪的言行时,教师适时而巧妙地予以纠正,能使游戏情节既朝着孩子预想的方向发展,又促使他们懂得何种言行才是正确而合乎礼仪的。

3.助孩子丰富的交往体验

在“实习场”中,幼儿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成人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1)丰实孩子的礼仪经验

在幼儿开始游戏之前,教师可先带领孩子们参观“实习场”,初步了解有关礼仪规范和要求,让孩子们明确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对即将进行的游戏有初步的设想或计划。另外,教师还可在教学活动中播放真人实景礼仪教育专题片,如吃自助餐礼仪、进图书馆礼仪、坐动车礼仪等,配以解说,为幼儿提供直观形象的礼仪示范。

(2)推动孩子游戏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特殊”行为,推动游戏进行。如在“超市实习场”游戏中,当发现“超市”里的“服务员”无所事事时,教师就可扮成顾客推着购物车走过去,主动向“服务员”询问:“请问这儿有婴儿洗发露吗?”这时孩子会很高兴地给你做向导,教师则用礼貌的方式与孩子交谈,让孩子体验到被人尊重和使用礼貌用语的乐趣。同时,在交谈中拓展游戏情节,推动游戏的发展。

(3)激发孩子游戏的热情

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或是他们与众不同的举动,应从孩子的角度给予理解,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比如可以适当“退一步”,以激发幼儿更大的游戏热情,让他们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得自主发展的机会。如在“餐厅实习场”中,一个孩子第一次担任“外卖员”,都特别兴奋,一次又一次自发地给“朋友们”送去吃的,但始终没有使用礼貌用语。旁观的教师并没有立即劝阻他,因为教师给予指导的前提是基于幼儿对外送员这个角色的认识水平,简单的阻止或指责,都会影响他的游戏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此后的教学中,教师再相机融入现实中的外卖规则,让孩子们认识到“有人叫外卖,外送员才能出去送货”“送货员应该双手将物品交到客人手上,彬彬有礼地说‘您好,这是您叫的外卖!请收好!’”等规则。这样,孩子的游戏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礼仪行为也会越来越规范。

(4)在引导和评价中分享孩子游戏的快乐

教师的有效点评对游戏的发展和幼儿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开展“我的游戏我做主”活动,让孩子成为制定礼仪规则的主人并参与评价,这样在讲评过程中通过反思自己的礼仪行为、方法、结果,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礼仪“实习场”游戏的有效开展,使幼儿有了更丰富的礼仪实践机会,幼儿间的交往更为文明、友好。幼儿在体验成人社会劳作的游戏中,更为深刻地了解了礼仪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并通过游戏进行实践和内化。在“实习场”游戏中,孩子是快乐的、自主的,教师是开放的、睿智的。孩子们在开心、快乐游戏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黄燕.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生活实习场活动[J].家教世界,2015(8).

第5篇

掌握出席时间。出席宴请,抵达时间早晚、逗留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主人的尊重与否。迟到或逗留时间短,则常被视为有意冷落他人或是失礼的表现。应在主宾离席后,自己再告辞,确有事情需要提前退席,则应向主人说明后再悄悄离去,也可以事先打好招呼,到时很快离席。

到达宴请地点,先到衣帽间脱下大衣和帽子,然后前往主人迎宾处,向主人问好,如带有礼品,应及时交给主人。

①入座与进餐。此时应听从主人的安排,如邻座是年长者或妇女,应主动协助他们入座。取菜时,自己食盘内不要盛得太多,如遇本人不能吃或不喜欢的菜,服务员上菜或主人劝菜时,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盘内,并及时致谢。对不合口味的菜,切勿露出难堪的表情。吃东西时不要发出声音,要闭嘴嚼,鱼刺、骨头、硬壳等,不要直接外吐,应用筷子取出,(西餐时,吐在叉上)然后放在骨盘内,不要放在桌上。用过的牙签等细小物品最后也都应放进食盘里面。

②交谈。无论主人还是客人,都应积极参与同桌人的交谈,特别是左右邻座。不能仅同熟人或只同一两人交谈。邻座如不相识。可先作自我介绍。

③祝酒。祝酒时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宾致辞、祝酒时,其他人应暂停进外,停止交谈并注意倾听。碰杯时,目光要正对对方以表诚意。另外,主人为了便于工作和进食,还常常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来招待客人,吃自助餐时应注意以下礼仪:进餐厅后,先看一圈,对菜点的摆布和服务设施有个了解,这样取菜时可做到心中有数。每种菜点取用时都不要贪多,特别是大家都爱吃的东西更如此,宁可吃完后再取,也勿取满满一盘让人笑话,甚至吃不下造成浪费。取菜时要有秩序,顺序排队取,不要挤在一起取菜。人多时可礼貌地在一旁等一会儿。取菜点时要依菜点原来摆放的样子顺序取,不要在盘中翻来找去,这样既不美观,又不礼貌。热菜、冷食要分开放入自己盘中,切勿堆成一团。取到自己盘在的菜点,即使不爱吃,也绝不能再倒回去,可剩在盘中,放在边桌上,待服务员取走。尽量做到吃什么取什么,吃多少取多少,不够再取,避免浪费。如不小心取多了菜点而没吃完,可待服务员收盘时道声“对不起”。

第6篇

关键词:礼仪教育 规范 行为习惯

我校以“文明礼仪四进活动”为契机,确立了“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生活至美”,“为学生一生幸福铺路”的办学思想,提出了打造“真、善、美”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德育处根据县教委部署的“礼仪四进活动”结合本校生源复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多的特点,把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以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强化训练为抓手,以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将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将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清幽,书香浓浓,礼仪蔚然成风,取得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双丰收。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现将我们的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找准定位,确立目标,统一思想

我校原是一个社会声誉不好,学生只有几百人,重高升学率不足百分之一的薄弱学校,现在有学生三千多人,重高升学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县第一,这一转变凝聚了初一中人的心血和汗水。但当学校规模和教学质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何才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将学校办出特色 ,这是新一届领导亟待解决的难题, 校长组建了调研班子,通过深入调查,广纳民意,仔细分析,最终确立了“为学生一生幸福铺路”的办学思想,“敬德修业,励志勤勉”的校训,“教学相长,水到渠成”的教风,“学思结合,水滴石穿”的学风,打造具有“真、善、美”传统文化特色的品牌学校。决定把学生的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放在首位。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要做到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上、下齐心,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已经形成。

二、抓训练,重监督,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礼仪行为规范的养成

1.狠抓礼仪常规训练,让遵规讲礼成为学生的习惯

礼仪教育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过程,而习惯的形成又在于训练,它的特点是规定性和重复性,对学生站、坐、写、读姿势和课堂常规、礼貌用语、学生仪表衣着,按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训练。使遵规讲礼成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了抓好这项工作,我校把开学第一周统一为行为规范教育周,对旧生进行常规教育,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为了把入学教育做好、做实、做有成效,学校还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公民道德纲要》为依据。制订了《学生管理条例》,编写了《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学生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制订了学生行为“十要”、“十不准”、课堂、就餐、就寝等要求,要求学生熟读、熟记、速用。并对各种行为规范进行训练。通过礼仪知识竞赛、考核,验收过关后才开始上课。故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全县“礼仪进课堂”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我校的礼仪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更趋完善,在教材和师资上有了保障。使礼仪教育和训练成为了一种常态。

2.抓管理 强监督 重矫正 促进文明风尚的形成

我校全面推行学生自主管理,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对学生、老师中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并曝光,促进同学讲礼仪、用礼仪。鼓励学生互相监督,积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从细节做起,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同时,学校德育处根据学生监督发现的不文明行为定期总结,有针对性地开展五个不文明行为(说脏话、随地吐痰、乱涂乱画、乱扔纸屑、不讲礼貌)整治,对极个别习惯、素养较差的学生进行专项教育和训练,促使文明风尚的形成。

3.以活动为载体,将礼仪教育渗透在活动中,让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

班团活动是学校进行礼仪教育的主阵地。班团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活动时机,活动对学生来说是自由的、轻松的、愉快的。他们会大胆地、毫不顾虑地、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行为。班团活动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在活动中我们把礼仪教育与感恩教育、进取教育有机结合。此外还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讲故事、访问模范人物、知识演讲、竞赛征文等活动,全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每周带学生上街参加文明劝导体验活动一次,家长学生互动活动一次,假期体验作业等。通过这些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

4.树立典型示范,发挥榜样引导作用。

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们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质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养成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①名人示范。我们通过文化橱窗、宣传栏、走廊文化、校园广播等宣传文明礼仪的典范,并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道德模范的事迹装裱上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②教师示范。抓师德形象,文明施教,关心热爱学生,良好的师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质,使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养成现代文明举止,树立刻苦、踏实、严谨的学风。③家长示范,每期每班评选1位家长礼仪之星。通过家长的示范影响带动学生。④学生示范,每期各班评选3―5名文明之星,让学生向他们学习并对照礼仪要求说一说,练一练,评一评,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训练、自我完善,促进良好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

三、优化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文明礼仪氛围

优化校园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我校在礼仪养成教育中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学生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敬德修业,励志勤勉”八字校训,门厅是师生箴言和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礼仪三字经,走道悬挂名人名言、道德模范、体艺明星、航天英模、科学家的成功事例、礼貌用语宣传牌等,教室两侧空坝布置文明、安全、校园名星等橱窗对校园环境做到布局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有陶冶性。使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美,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说话。我们紧紧抓住舆论宣传,利用广播、板报大力弘扬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的舆论宣传,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

四、检查督导全程渗透,强调学生自我教育。

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不稳固。特别是一些平时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不良行为就会重新萌发。为此,我们注意加强检查督导,每周设立了行政督导岗、“教师”值日岗、团委监督岗、行为习惯检查岗。通过检查督导,使之自我完善,在督导过程中,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育情的办法,引发学生的共鸣。

在礼仪养成教育中,我们坚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学科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授课时力求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挥、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在课堂管理中,注意礼仪要求的规范和准确,充分挖掘课堂教育中礼仪教育的因素,形成全方位礼仪教育的态势,聚合礼仪教育的各种积极因素,形成和谐共振的综合效应。使学生的礼仪意识多方面反复强化,逐步渗入灵魂深处。

五、严格考核评比,有效地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在礼仪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要进行考核,量化评分,通过自评、互评,每周各班都要评选文明之星,每期学校评选10个学校明星。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文明礼仪知识来评价他人,约束自己,进行对比教育。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事事处处按礼仪常规要求说话、办事,在校做文明学生,在社会做文明市民。我们还构建了三结合的教育体系,让学生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紧密配合,为学生良好习惯和礼仪的形成营造氛围。同时,我们还与家长签定了文明家长协议书,举行告别不文明行为的宣誓活动,充分利用家访、家长来校的机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请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打分。通过考评,让学生对照考核内容,明辨是非,看到自己的优点、成绩和进步,知道自己的缺点、问题和差距。从而下决心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第7篇

第一条为全面提升本市商业零售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塑造文明礼貌的职业形象,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提高规范服务的职业技能,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及标准,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提供商品及相应服务的商业零售企业员工(以下简称:员工)。

本规范所称员工行为礼仪规范,是指商业零售企业员工在岗服务全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要求,其内容包括仪容仪表、服务礼仪、服务行为、服务用语等方面。

第三条员工的基本行为礼仪应遵循平等、尊重、宽容的原则。

第四条商业零售企业应加强对员工行为礼仪规范的培训,引导员工自觉遵守本规范。

第二章仪容仪表

第五条员工仪容仪表规范的基本要求是:精神饱满,服饰整洁,仪表得体,端庄自然。

第六条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不同岗位(部门)的特点统一着装。员工应穿着整洁,佩戴统一胸卡(证)标志上岗。胸卡(证)应注明员工的姓名、单位名称、所在部门及工号等,便于识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具备外语、手语接待服务技能的员工,统一佩戴相应明示的胸卡(证)。

第七条员工应保持面部洁净,进行适当的外貌修饰。女员工应遵循庄重、简洁、适度的淡妆原则。

第八条员工发型、发式要与外表、岗位,以及工作环境等相适应。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员工仪容仪表的具体要求。

第九条员工佩戴饰物应按照企业、岗位等方面的规范要求,符合身份、适度为佳。从事食品销售、食品加工等岗位工作的员工,要佩戴专用合格的工作帽、口罩、手套,不得佩戴任何饰物,并符合《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的规定。

第三章服务礼仪

第十条员工服务礼仪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尊重顾客,真诚守信,热情服务,文明经商。

第十一条 无论顾客是否购买商品,员工均应热情、周到服务。服务时仪态要自然、端庄。站立、坐姿、蹲姿、行走等要举止得体。接待顾客时,应微笑相迎,热忱相待,礼貌相送。

第十二条为顾客导购时,员工应走在顾客的左或右前方,行走速度应适合顾客的步速,配合相应的手势,将顾客引至应到达的位置,提供相应的服务。

第十三条员工在解答顾客询问时,应面对顾客,有问必答,和蔼亲切。不得心不在焉、含糊其辞或边回答边做与顾客询问无关的事情。

第十四条顾客浏览或挑选商品时,员工要目视顾客予以关注,与顾客保持适当距离,不干扰顾客浏览或挑选商品。眼神应自然、温和,严禁用轻蔑或审视的目光扫视顾客。

第十五条顾客乘电梯时,有乘梯服务的员工应提醒顾客有序乘坐,不要拥挤,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第十六条员工应尽量为军人和外宾,以及老、弱、病、残、孕等特殊顾客提供服务便利。

第四章服务行为

第十七条员工服务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积极主动,态度和蔼,周到细致,举止文明。

第十八条员工要了解卖场的购物环境和商品布局,掌握服务方法和技能,了解顾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顾客服务。

第十九条员工要熟知所经营商品,在介绍商品时,要掌握时机,采用适当方式,实事求是地介绍商品的品种、产地、价格、性能、特点、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要素,应做到不诱购、不劝购、不生拉硬拽、不强买强卖。

第二十条员工在展示商品时,要采取适当方式展现商品的性能、特点、外观等。递拿商品时,要安全接放,不扔不摔,贵重、易碎商品要主动提示顾客。

第二十一条根据顾客的需要,员工在协助顾客挑选、试穿和试测商品时,要为顾客当好参谋,不得有厌烦情绪。遇顾客较多时,要注意先后次序,忙而不乱,礼貌待客。

第二十二条员工在收款时要迅速、准确,要当面点清,唱收唱付。递送商品、收找零款时不得摔扔。

第二十三条顾客购物付款后,应将商品进行包扎、包装,便于顾客携带,同时提醒顾客带好购买的商品和个人物品,以免丢失、遗忘。

第二十四条顾客退货、换货、投诉时,员工应以礼相待,认真倾听,详细询问,妥善处理。做到不推诿、不冷淡、不刁难。

第二十五条当补货、整理商品,以及盘点、结帐或交接班等情况时,遇有顾客购物(询问)时,员工应暂停手里工作,先接待顾客。当营业时间结束后,要接待好正在购物或结款的顾客,不得催促。

第二十六条员工要注重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掌握安全保卫常识和处置方法。发生突发事件时,要遵循“顾客安全第一”的理念,保持冷静,有序地组织顾客安全脱离危险区域。

第五章服务用语

第二十七条员工服务用语规范的基本要求是:文明、礼貌、亲切、准确、精练。

第二十八条员工应正确使用问候语、赞赏语、祝贺语、答谢语、征询语、应答语、道歉语、告别语等服务类用语。灵活运用“您好、欢迎光临、请问您需要什么、请稍候、请拿好您的物品、对不起、请走好、谢谢、再见”等常用服务用语。

第二十九条服务用语要把握主动性、尊重性、准确性、适度性的原则。语言要亲切,语气要诚恳,语调要柔和,用语要恰当,要使用普通话。不得使用讥讽、嘲笑、挖苦、催促、埋怨等语言。

第三十条鼓励员工掌握和运用外语、手语及地方方言与有特殊需求的顾客群体进行交流的基本技能,为其提供语言无障碍购物服务。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商业零售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礼仪教育,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刊物、广播、宣传栏、讲座和观摩等形式,宣传交流行为礼仪工作的经验和成果。

第三十二条市和区、县商务主管部门应引导商业零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本规范。商业零售企业要把本规范作为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服务质量管理机构和内部约束机制、惩戒机制。

第三十三条 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和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支持鼓励有关行业协会推广实施本规范,并组织开展员工行为礼仪观摩、交流等活动。

第三十四本规范是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行为礼仪的基本规范,鼓励商业零售企业结合实际,制定高于本规范的具体要求。

第8篇

【关键词】环境 幼儿行为养成 一日礼仪教育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就是在小的时候养成的,这种良好的习惯是在点滴细微之处体现的,这种良好的习惯就能跟随幼儿终身。礼仪教育并不指的是单单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有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各个因素相互渗透,达到一致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礼仪环境

《纲要》对环境创设也明确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礼仪环境的创设,并以环境创设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陈鹤琴先生认为: “凡是可以给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 在室内外创设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氛围,例如:台阶上的《三字经》《弟子规》让孩子们每天上着台阶也能接受家长的礼仪知识渗透;桥、墙上的礼仪教育图片,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模仿和了解这些行为习惯;还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户外的卫生标志,我不踩小花,室内行走静悄悄等礼仪标识,都是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礼仪环境。

所以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我们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地方,积极营造和谐优美和人性化的环境,努力让其发挥作用,让园内的每一个角落静态地、无声地传达礼仪内容。

2.礼仪教育活动

幼儿园选用的《礼仪教育》教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创设了生活礼仪、节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仪表礼仪等多个方面对幼儿潜移默化的礼仪知识。让孩子从一点一滴,从站、立、行、进餐、入睡、盥洗生活中常做的事情入手,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的点滴养成礼仪习惯。

礼仪教学活动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而且幼儿能理解接受的方法有四种。

2.1 故事启迪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例如:我给孩子们讲《金豆豆》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上学要向老师问好、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睡觉的时候不要用被子盖住头部、吃饭的时候要安静,这样在一天的生活当中,我也会评选班级的金豆豆好朋友,看看谁能够像金豆豆一样有礼貌。这样的效果立竿见影。

2.2 行为辨析法。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设计问题和问题情境,让幼儿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知道好与不好,从而迁移正确的经验。如:通过礼仪儿歌的学习,让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判断图片上的行为的对错,并说明理由,这样幼儿通过有意的经验就能够辩证这些行为,而且还会用在小伙伴的身上,彼此更正对方的错误行为。

2.3 示范演示法。指教师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为其树立行为榜样。如:教师通过示范演示法指导幼儿如何打哈欠(需用手遮挡),让幼儿更加直观的表演,并转化为内在的行为习惯。

2.4 情境表演法。指教师为幼儿创设主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情境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3.潜移默化地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仪教育是成长期养成的过程,不仅要靠礼仪教育活动让幼儿学习应有的礼仪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将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怎样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我们可以告诉小朋友来园的时候和爸爸妈妈说再见,与小伙伴问好,更可以让孩子们正当礼仪小标兵,站礼仪岗;游戏时与小伙伴谦让、互助;进餐时不说话、讲究卫生、爱惜粮食,也可以让小朋友当小苗苗监督小伙伴的行为举止等等细小琐碎的事情,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真正的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每天的环节从简单的礼仪习惯入手,慢慢的递进,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意思,做到礼仪伴我行的心中力量。

一日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行为,无论是好的习惯还是错误的行为,我们都要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幼儿学习好的行为习惯,改正错误的行为,使幼儿的礼仪行为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知、情、行的统一。同时班级的环境也对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如:“轻轻打开水龙头”“轻轻甩三下”等。教师还要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以自身文明的语言、行为和高雅的风度、气质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家长参与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为此,在幼儿礼仪教育中我们引导家长也积极参与,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加强幼儿礼仪教育,并做到以身示范。例如: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栏等形式具体明确提出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如:家长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出做客时,让孩子观察成人的交往;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等,带幼儿逛超市和美发店等服务场所时进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

第9篇

一、当下幼儿园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对礼仪知之甚少

从整体上看,目前幼儿园的幼儿对礼仪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这与很多幼儿园对礼仪教育的不够重视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目前很多家庭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虽然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但是幼儿的社会接触面却非常小,使得幼儿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幼儿礼仪行为缺失严重

细心的幼儿教师和家长不难发现,很多幼儿礼仪行为的缺失比较严重,因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总是过于宠爱,一切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最后反而使幼儿难以做到“谈吐得体”和“知书达理”。

3.礼仪教育缺乏系统性

幼儿礼仪知识的缺乏以及礼仪行为的缺失,虽然已经引起了很多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礼仪教育活动,但是由于针对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使得很多幼儿园的礼仪教育缺乏预见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在教育过程中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同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没能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限制了礼仪教育的效果。

4.忽略了同家长教育的合作

目前,虽然很多幼儿教师都意识到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是幼儿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及其幼儿教师的事情,幼儿家长也应当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这恰恰是当前幼儿礼仪教育所比较欠缺的。由于很多家庭不配合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工作,很多孩子回到家中又是“我行我素”,导致在校实现的礼仪教育成果前功尽弃。

二、提高幼儿园礼仪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1.创造良好的幼儿礼仪学习环境

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礼仪学习质量和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在幼儿园礼仪教育工作中,幼儿的人际关系、活动空间、班级氛围、教师态度等都会对幼儿的人际行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时,应当重视幼儿礼仪学习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和挖掘环境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定期在幼儿园进行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班级墙专设礼仪教育的区域,举行“礼仪之星”“礼仪好孩子”等评比活动,对于表现优秀的孩子可以通过“小奖花”等奖励手段进行鼓励,提高幼儿学习礼仪、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构建完善的幼儿园礼仪教材体系

由于幼儿的礼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幼儿园要建立完善的礼仪教程体系,确保幼儿礼仪教育的常态化和系统性。对此,幼儿园要加强礼仪教学研究的投入,结合本地幼儿园的特点制定更多的礼仪教育活动方案,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礼仪教育资源库。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礼仪教材体系。

3.将幼儿礼仪教育生活化

在进行幼儿礼仪教育时,应当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幼儿礼仪教育的生活化,使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够接受礼仪教育,这对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幼儿寻求与他人的合作或帮助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多用“麻烦您”“您好”“谢谢”等文明礼貌用语;在与别人产生摩擦或矛盾时要多用“对不起”“很抱歉”等语言来得到别人的谅解,这样有助于幼儿文明礼仪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4.充分发挥家长在礼仪教育中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除了幼儿园外,家庭是幼儿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家长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幼儿园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同家长的合作,充分挖掘家长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此,幼儿园及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家访、讲座等形式,向孩子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共同制定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礼仪教育;传统礼仪;礼仪课程;知行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国范围颁布执行了14个年头,对社会文明程度起了重要的提升作用。“明礼”作为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无疑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国际背景下,公民礼仪修养的提高,不再仅是事关个人颜面的小事,而是关系国家形象乃至前途的大事。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人们的重视。我国虽然具有深厚的礼仪传统,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不知礼、不守礼的个案常被作为诟病大学生的生动依据,是时候反思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三大误区了。

一、把礼仪等同于西方礼仪

一提到礼仪,人们的脑海里自然浮现出“西装革履”的典型形象,这正是长期以来学校、社会在礼仪教育中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倾向所造成的。以教材为例,面向高校教学的教材,按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不同行业为基础的教材,如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主要为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的专业必修课程所采用;另一类是以大学生修养为基础的教材,如大学生礼仪等,主要为普通高校的选修课程所采用。笔者仔细研读了十余本常用教材,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行教材的编写体例大多以西方礼仪为主,对中国礼仪尤其中国传统礼仪很少涉及,例如《大学生礼仪》一书的“第三章应酬礼仪”中,对“派对”单独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派对”显然是西方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但在该教材中却备受重视。另外,该教材在“宴会”一节中,特地为“自助餐”单列了最后一小节进行论述。“自助餐”同样也是西方餐饮文化有的形式。这样的“重点照顾”却没有落在团拜、祭祖等中国特有礼仪上。礼仪=西方礼仪+中国传统礼仪。这才是现代中国大学生所需要的礼仪教育的内涵。长期以来,学校、社会在礼仪教育中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倾向,源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因为礼仪教育的重视和推广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而发生的,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成为了礼仪教育的重点,西方礼仪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学习的礼仪内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套西装一双皮鞋是人们赴宴的着装标准,西装和婚纱也取代了马褂和裙褂成为婚礼着装标准。客观地说,对外开放后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礼仪教育有效地满足了急迫的国际交往需要,为国人与世界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对外开放三十余年,人们在作出合乎西方礼仪的行为时仍然感觉别扭,比如,拜访他人赠送鲜花一束,以示祝福,这样的内容也在我国很多现行教材中出现,这是西方人的常见做法。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更多地赠送水果、营养品等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礼品。管中见豹可见一斑,这一再常见不过的例子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差异。由于无法完全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中国人难以认同和接受纯正的西方礼仪。中国人骨子里认同和接受的是历史悠久、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礼仪。中国“礼”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规范,而且是个人道德的约束和修炼,引用孔子的思路,就是通过“克己”手段达到“复礼”的目标。只有把中国传统礼仪的道德内核与现代西方礼仪进行有机融合,进而进行礼仪教育,才能使人理解礼仪的内涵,自然作出“合礼”的行为。因此,就内涵而言,西方礼仪+中国传统礼仪,才是现代中国人尤其大学生所需要的礼仪教育。

二、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教育课程

礼仪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因为高校的文化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这一思维被习惯性地照搬到礼仪教育中。所以高校在加强礼仪教育时,往往首先想到通过开设礼仪课程、礼仪讲座等课堂教学形式来实现。例如,清华大学在2003年春季面向全校学生正式开设了大学生礼仪基础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自开课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热捧,课程名额屡遭“秒杀”。课程、讲座的优势是集中授课、内容全面、作用直接,但最大的劣势是功利性明显。所以不少高校在就业指导时,会把职场礼仪作为必备内容。这容易导致学生对礼仪产生错误认识,错把礼仪当成外部工具,而不是内在修养。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清华大学在开设礼仪课程大受欢迎后,认为学生对礼仪的学习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因此,该校在2004年秋,开始尝试实行“全程式”教育,把礼仪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就业指导和其他培养环节中。[2]该校的有益探索启示我们,礼仪教育课程只是礼仪教育的形式之一,不可等同视之。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氛围。如果说礼仪教育课程是礼仪教育的显性载体的话,其地位是首屈一指的,其作用是直截了当的。那么礼仪教育实践及其日渐形成的礼仪教育氛围则是礼仪教育的隐性载体,其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是深层渗透的。近年来,不少高校尝试在活动、仪式中强化礼仪程序,把礼仪教育贯彻到实践中去,营造礼仪氛围。2007年中山大学首次引入了西方传统大学的毕业礼仪,在人力、物力方面作了大量的投入,连开14场,一改以往毕业典礼走过场的习惯,2007届全体毕业生(包括4862名本科生、4622名硕士生、40名博士生)在象征着“教育崇高及知识圣洁”的中山大学权杖的见证下,上台接受校长亲手颁发的学位证书,同时学校还邀请他们的亲友代表在台下观礼,共同见证。同年,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等多所高校都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气氛庄严、程序严格、安排细致的仪式,比礼仪课程更生动、更深刻,权杖、学士袍、四方帽、学位授予过程等都是礼仪教育的载体,这些载体有效传递了对仪式参与者的礼仪要求。在庄严的气氛中,参与者自觉自愿地认同礼仪观念,遵循礼仪要求,践行礼仪行为。因此,就形式而言,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氛围,这才是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三、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知识教育

如上一部分所述,高校在加强礼仪教育时,主要依赖礼仪课程、礼仪讲座等课堂教学形式。而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教学囿于教学大纲、教学场所、教学班级等的限制,往往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育居多。陈嘉明教授在《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一文中这样理解“知识”:“以外部事物为对象的‘知识’,属于科学认知的范畴,其性质是事实性的,其结果是通过理论理性来把握客观的真理;而以道德伦理为对象的‘知识’,则属于道德实践的范畴,其性质是观念性的,其结果是通过实践理性来形成某种主观上的道德‘信念’。在这一意义上,道德知识实际上乃是一种‘信念’。”[3]礼仪教育既有科学认识的部分,也有道德信念的部分,单一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只获得了知识,未形成信念,从而难以促成行为的产生。礼仪教育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形而上学,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行统一,从知识走向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礼仪教育=知识+行为+动力机制,这是从内容结构方面看礼仪教育应当树立的观念。礼仪教育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授予,又是礼仪修养的习得,两者为表里关系。礼仪修养依靠相关的礼仪知识来习得,而一个人的礼仪知识水平只有体现在礼仪修养水平上才具备了真正意义。礼仪修养水平的外在表现其实就是礼仪行为。只有满脑子的礼仪知识,而不在实际行为中践行,不可视之为礼仪修养水平。只有知行统一,其礼仪修养水平才获得认可。知行统一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却面临着诸多困难。第一,只获得了知识,未形成信念。知道不等于相信,相信不等于坚守。知识转化为信念,需要精神层面的提升。第二,意志敌不过环境挑战。人是社会动物,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如果社会环境中充斥了恶的行径,人们对不合礼仪的行为见怪不怪,甚至反而对礼仪行为表示不解,那么坚持知行统一所需的意志力将是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第三,行为缺乏有效回报。法国经济学家霍尔巴赫说过“:利益就是人的行动的唯一动力。”[4]礼仪是规范社会交往的,礼仪行为的目的是得到交往对象的认可,实现有效的社会交往。如果礼仪行为并没有换来有效回报,甚至换来麻烦、诬告,那么行为就失去了动力。正如前几年的“彭宇案”“,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疑问令人唏嘘无比,扶起倒地老人的行为本身是合乎礼仪的行为,遗憾的是其后数年直至现在,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彭宇案”仍然在上演。坚持知行统一,做有礼之人,是困难重重的。这反过来要求礼仪教育在内容结构上,应当包含知识的传授,行为的促成,以及动力机制的保障。当然,这就是更广义的礼仪教育,非学校教育所能实现,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在风华正茂的大学时光,大学生应当自觉提高礼仪修养,高校应当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中西礼仪文化知识,营造礼仪氛围,创造守礼环境,培养明礼、守礼的未来社会精英。

作者:姚剑婷 单位:星海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曹钰娟,邱显清,向波涛.开设“大学生礼仪基础”课程的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2).

第11篇

【关键词】礼仪;社会文明;规矩;生活教育理论

礼仪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法律、制度属于社会规范的底线,虽然重要,但它们毕竟只是社会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而无法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法律却管不了偷鸡摸狗之类事。怎么办?这就要依靠道德来规范。事实上,不偷不窃这既是道德的要求,同时也属于礼仪的要求。因为,小偷小摸行为显然不属于礼貌行为。小偷小摸如此,其他方面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没有规矩固然不成方圆,没有礼仪同样不成方圆。

从礼仪的现实条件来看,我们必须学习礼仪知识。讲礼仪是有条件的。首先,礼仪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倡的一些基本礼仪也不例外。如不随地吐痰需要纸巾、污物桶的物质基础;不随地大小便需要完善公共厕所设施。所以,讲礼仪要切合实际,礼仪过于繁琐或超前会成为负担。有钱人参加晚会固然可以穿晚装、礼服,但农民上山砍柴穿西装就没必要了。其次,礼仪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多数国家,朋友见面时握握手是礼仪,但到了中东,异性之间随便握手弄不好是要受惩罚的。所以,讲礼仪要符合具体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要实事求是。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倡导文明的社会礼仪。结合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理念。民族地区要达到如此目的,我以为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学校对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1.1布置好校园环境

1.2设置礼仪教育专用宣传栏,宣传各种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故事。

1.2.1提高教师文明礼仪素质,每月组织一次全体教师重点学习一次相关礼仪,使学校教师成为学生能够效仿的榜样。

1.2.2设置校园礼仪岗

上学或放学以及重大活动时,在校门口、教室门口或特定地方设置文明礼仪岗,主动向老师或同学问好,打招呼,说问候语、敬队礼;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表现进行教育与监督,并做好详细记录,每两周进行总结表彰。

1.2.3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课间操、放学集会,专题讲座等宣传阵地,每次一个小内容宣讲礼仪知识,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2.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充分重视做中学,在实践中养成学习习惯。任何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养成,都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身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的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进行的具体活动有:

2.1进行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性训练

学校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在晨会、课间操、放学集合时间进行文明礼仪专项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升华、养成习惯;同时每天都要表扬文明礼仪行为好的学生,提醒这方面做得不好的学生,纠正做错的学生。

2.2每一学期举行一次“文明伴我行――中外文明礼仪故事比赛”,

学校编写修改文明礼仪三字经。

2.3以班为单位,训练并评选“文明礼仪队”,在此基础上组建学

校“文明礼仪队”;周五队日活动定期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

2.4设立学校“文明礼仪监督岗”(以五年级学生为主,其他二至

六年级为辅)

礼仪监督岗成员必须是要在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各方面起到榜样作用的学生。礼仪监督岗每天交叉检查各班同学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登记。

第12篇

一、提高对礼仪教育的认识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免要同别人打交道,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意愿,而且是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对每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社会的发展需要礼仪,社会成员的交往需要礼仪。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礼仪教育是落实德育必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的需要。礼仪教育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很多,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观点,法制教育等等;但各项内容都体现着共同的本质。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些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德育工作中某些方面说教式教育多,实效性稍差。我们深知德育工作只有体现为具体行为时,才能看到德育教育的成果。换句话讲,德育工作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规范人的行为条文,而是体现某种道德的行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与训练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

礼仪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之一,也是企业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良好的礼仪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礼仪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

二、礼仪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

要使礼仪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把礼仪教育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而不能将其看成短期行为。要有教材,专职教师,还要有课时按排及教学计划,并辅助于考查的手段。教师一方面要讲授礼仪教育的本质,即“真、善、美”的教育,同时也要进行礼仪行为的模似训练,即感性的,直接的,艺术的教育。学生通过学习仿效,使“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浑然难分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正那种认为礼仪只是外形的摹仿的肤浅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礼仪的实质是内容的表达。通过礼仪课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礼仪规范方面的认识,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中得以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得以纠正。

加强平时习惯养成教育,使之习惯成自然。只有经常性的教育与训练,学生才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某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如果延续多次成了一种习惯,往往成为下意识(潜意识)的行为。为此班里要有礼仪规范监督员来监督同学日常的礼仪规范。每周一的升旗、集会,课上起立,课下活动,都要有人监督检查,班与班之间开展评比。学校还可成立礼仪表演队,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因为群体的礼仪行为是社会的行为,不可能等待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完成了由思想仪行为这理想过程之后再去讲礼仪。通常是先有了群体礼仪规范,然后每个人在执行规范过程中去提高自己的认识,以适应礼仪规范的要求。总之,把学礼仪,用礼仪贯穿在教学生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与约束相结合,使之养成习惯,自成方圆。

三、礼仪教育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从而在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四、学习“礼仪教育”要重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