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9 21:2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心理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正常心理为目的,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
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对老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1.2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创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会懂得关爱。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善于抓住机会,不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就能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成为一个能担当、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从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1.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当期的小学生大都心理不成熟,是非观不强,受挫能力低,不利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正确了解和认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对症下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厌学情绪严重
由于教育本身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不及时,不喜欢上学,不喜欢老师等是其重要表现。
2.2心理发展畸
形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处于单亲或留守儿童状态,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这造成了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畸形,这部分小学生性格孤僻、乖张,大都和同学相处较差,对老师的教育不合作,对家长不尊重,情绪波动较大,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2.3意志品质较差
由于家庭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班级中有些小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不会关爱他人,人生态度消极等。这部分小学生遇到一点失败挫折,就悲观失望,对周围事物不信任,对他人的关心怀疑戒备,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
2.4品行不端在班级中一些小学生的品行不端
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对成绩比自己强,生活比自己好的同学怀有很深的敌意。有的同学嫉妒心发展到偷取比人的东西,甚至打架斗狠,攻击他人。
3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期,由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亟需采取一定的对策,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全面了解小学生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迥异。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就必须全面了解小学生。全面了解小学生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小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才能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找到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才能进行因材施教,也才能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得到小学生的认可,从而受到教育的效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和小学生打成一片,把小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小学生,才能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了解小学生的心声,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
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效果不同,利用主题班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一些自信心、抗挫折等方面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激发小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4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问题
小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加强沟通,积极与小学生对话,及时了解问题小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这些问题小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4、结束语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现状 成因和对策
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
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冷漠、孤僻
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羞怯、胆怯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3.焦虑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4.交往情感闭锁
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调查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转贴于
5.攻击性强
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10%~1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二、解决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和探寻合理的教育对策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即开设心理咨询室,如“心灵小屋”、“情感驿站”等。
2.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关键词:心理;健康;培养;教育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学习的过程就是大脑活动的过程,孩子们的一切感知都是通过人的各种系统反映给大脑,大脑再指挥人体器官进行各种行为。
如何能够使得孩子们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呢?应该从三个方面操作:
1.1 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如班主任工作、少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更有益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1.2 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我们不能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等上面,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1.3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各有所长,外向内向,好动好静,都没什么不好。因此,我们不需要强求一个文静的孩子变得活泼好动,也不需要奢望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文静乖巧。每一个教师和家长都不应该把孩子的性格特点作为孩子的缺点而横加指责,不能老是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这么小就厌学,那就什么都学不好了。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2.1 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
2.2 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培养他们的美感。
2.3 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2.3.1 _定适当的目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
2.3.2 寻找乐趣。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从中获得快乐。
2.3.3 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
2.3.4 多与人交流。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2.4 控制和调节消极的情绪。教师要教会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的情绪,主要有以下方法。
2.4.1 宣泄调控。宣泄调控就是当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产生消极情绪时,把它释放出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即针对引绪的刺激来表达情感,间接宣泄是通过其他途径使情绪得到释放。
2.4.2 遗忘调控。遗忘调控就是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消极情绪时,最好能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不要老去想这件事。不愉快的情绪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放不开,丢不下,只能使这种消极情绪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所以,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善于遗忘消极情绪。
2.4.3 转移调控。转移调控就是当人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可做一些别的事情,通过注意力转移而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老想这件事,可以看电影、打球、下棋、唱歌、画画等,通过其他活动来缓解消极情绪。
3.及时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
3.1 气氛和谐,方法灵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
3.2 树立榜样,陶冶性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含。
参考上述研究成果,为了全面了解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笔者所在的研究组于2015年6月开展了一次调查,旨在为下一步规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共100题,测定了受试者的8种焦虑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二)被试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江门市的4个县级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台山市)、3个区(蓬江区、新会区、江海区)和市直属学校,各地区乡镇小学、初中各抽查1所,城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中各抽查1所,共抽取了45所学校。其中鹤山市818人,开平市753人,恩平市779人,台山市791人,蓬江区663人,新会区779人,江海区490人,市直学校298人。男生2584名,女生2787名;独生子女2131名,非独生子女3240名;小学生1856人,初中生1822人,普高学生990人,职高学生703人。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71份,有效率95.9%。根据周步成等人编制的全国常模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了描述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6]
二、调查结果
(一)总体水平和各因子均分
(二)心理健康水平和检出率
根据MHT筛选的原则,总分大于等于65分代表个体存在“总体焦虑倾向”,某项因子大于等于8分即代表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焦虑倾向。
从表2可以看出,在5371个样本中,存在“总体焦虑”的学生有192人,占比3.57%,说明江门市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14.02%的学生有自责倾向,常把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17.65%的学生存在恐怖倾向,比如怕黑、怕高;12.21%的学生有冲动倾向,经常会被情绪左右,不顾后果地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11.68%的学生存在对人焦虑,他们害怕生人,担心有人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13.63%的人存在身体症状,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要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
(三)性别比较
从表3的t检验可以看出,女生在多项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根据表4的t检验显示,除了冲动倾向之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
(五)单双亲比较
根据表5的t检验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3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六)地区比较
根据表6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所有因子上差异显著。其中,市直学校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等4个因子上分数最高,新会区的中小学生在总分、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4个因子得分上比其他地区高。
(七)学段比较
根据表7方差分析显示,除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个因子外,总分和其他6个因子的分数呈现随学段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职高学生>普高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
三、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通过比较不同因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反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独生子女”,是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的观点,而本次调查推翻了这种刻板看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种焦虑倾向上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独生子女,与一般的社会预期相反。
为何事实与人们的预期截然相反?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媒体过分放大了独生子女某些特点如“不会分享”等问题,却忽视了独生子女的优点如自信、综合素质高等;二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有稳定工作的人群,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商人、私营业主、农民等,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高,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擅长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更为民主;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子女沟通不到位。另外,家庭负担重的父母很少聆听孩子的倾诉,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后,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孩子会更焦虑、自责、过敏。
(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学生差
除了冲动倾向外,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其他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他们日趋成熟,开始对自己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初步思考,但正是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许多问题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引发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多;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个学段开课程度不一致,小学阶段开课率较高,高中阶段开课率偏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第三,普高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职高生面对就业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心理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原因。
(三)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对其他学段的学生,职高学生在焦虑总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因子得分最高。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从职高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高学生较普高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家庭对其期望值也不是很高;第二,职高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师教学态度、课程设置、学习难度与普通中小学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往往对刚接触的专业课感到接受不了,对于解决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矛盾没有经验;第三,职高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就读职业中学前途不佳,对自己缺乏信心。
(四)单亲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冲动倾向远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除了学习焦虑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3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原因在于,单亲家庭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主动参与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对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之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心理偏差。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
(五)初中生的冲动倾向得分高
初中生的叛逆性较强。曾经有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叛逆的阶段。初中生好冲动,做事往往被情绪左右,做决定不经大脑,老是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本次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
四、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参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科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做到心理认知与活动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合理安排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内容。
(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把心理健康档案、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中。同时,根据学校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基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根据校园环境布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提示语、图片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二是结合校团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让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爱,引领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真诚地对待生活。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关注特殊群体,结合班级学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专业引领中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班级进行测评分析,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使他们在日后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抓住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巧妙利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我市只有部分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但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为低下。要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一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配备到基层学校;二是要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师徒结对、区域帮扶等活动,全面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教育难度大,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健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来访等各种渠道,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家长们了解学校教育动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去赢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二是善用周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为依靠,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减少(即消极情绪的减少),同时还包括心理品质的提升(即积极情绪的增加)。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发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教育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孩子发扬优点,克服消极情绪,愉快地度过人生的起步时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成因及策略
一、调查目的摘要:
21世纪是机遇和竞争并存,希望和痛苦并存,光荣和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重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搞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面向二十一世纪三峡库区区县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探究》一级子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及策略探究》。我校对三~六年级共200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新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策略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摘要:
我校于2000年5月对三、四、五、六年级各5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年级性别人数平均年龄问卷教育名回收固收率有效卷
三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四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五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六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总数200200200100%200
(二)材料和方法
调查问卷是南岸区主研小组王永强、龚定碧设计的问卷,共50个小题,其中单、多项选择38题,判定12题,由学生按问卷导语和各题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
(三)统计摘要:
1、
对单选题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同一调查题目选X2检验,考查是否有年龄(年段)差异。
2、对多选题,判定题按实际各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各年级有效卷总数做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一)学习习惯、喜好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目前状况摘要:
表2、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替老师学习替父母学习读书后找大钱同学间好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171%0022%2323%44%
低段5959%22%77%2424%88%
X2=7.24%26lt;X2(4)=9.49P%26gt;0.05
表3、课堂上老师提问
马上回答想一会再回答等别人答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414%4646%77%3333%
中段3636%4040%66%1818%
X2=14.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4、老师布置的作业
认真完成完成一些不完成边做边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212%33%1616%
中段8383%66%11%88%
X2=5.95%26lt;X2(3)=9.81P%26gt;0.05
以上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新问题上,中段有24%,高段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中段为83%,高段仅为69%,X2检验表明,中高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高段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焦虑方面
表5、期末考试时
心情紧张有点紧张无所谓有信心,不紧张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424%4747%55%2424%
中段1616%2020%1010%5454%
X2=2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6、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是不是
人数%人数%
高段3636%5454%
中段5757%4343%
X2=24%26gt;X2(1)=7.88P%26lt;0.005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稍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假如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表6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平安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X2检验表明,中、高段小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三)冷漠、孤僻
表7、看电视碰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跟着流泪没有眼泪那是假的非常激动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848%1212%2222%1818%
中段4545%1212%2929%1414%
X2=1.54%26lt;X2(3)=9.81P%26gt;0.05
表8、和同学在一起,你感到
快乐一般不合群孤独自卑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060%282866%66%00%
低段6969%1717%44%88%22%
X2=5.89%26lt;X2(4)=7.78P%26gt;0.1
看电视碰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41%,高段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和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表8表明,30%~40%的学生和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X2检验表明,冷漠、孤僻的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四)羞怯、胆怯、羞涩
表10、家里来了生疏客人摘要:
喜欢主动招呼不理睬怯生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515%5050%2121%1414%
中段1717%4747%1616%2020%
X2=1.94%26lt;X2(3)=7.81P%26gt;0.05
表9、见了熟悉的长辈
主动热情招呼不好意思躲起来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919%1212%
中段8181%77%1212%
X2=6.48%26gt;X2(2)=5.99P%26lt;0.05
家中来了生疏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熟悉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非凡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五)交往情感闭锁
表11、和新朋友在一起
主动邀请一起玩不好意思接近只顾自己玩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161%2626%1313%
中段5858%2222%2020%
X2=1.96%26gt;X2(2)=5.99P%26gt;0.05
表12、受到委屈时
为自己辩解和人争吵独自生闷气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656%1414%2929%
中段6161%1818%2121%
X2=1.04%26gt;X2(2)=5.99%26gt;0.05
表13、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
老师家长好朋友谁也不说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7%2121%2929%3333%
中段1919%2828%3636%1717%
X2=17.72%26lt;X2(3)=12.84P%26lt;0.005
这几项统计表明,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和伙伴沟通,中段有21%,高段有29%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17%的中段学生,33%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新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轻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攻击性强
表14、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时
原谅要求对方道歉骂对方反踩他一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353%2222%88%1717%
中段6565%2020%66%99%
X2=4.06%26lt;X2(3)=7.81P%26gt;0.05
表15、对小动物,你
喜欢不伤害捉弄喜欢弄死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868%1717%88%77%
中段8383%77%66%44%
X2=6.74%26lt;X2(3)=7.81P%26gt;0.05
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10%~1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这种趋向的儿童轻易出现品行障碍。
(七)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
表16、学校做清洁时
认真做老师在就认真,不在就马虎边做边玩不做要受罚,只好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565%88%1919%88%
中段4545%88%3131%1616%
X2=9.2%26gt;X2(3)=7.81P%26lt;0.05
表17、对左右为难的事要果断选择一种方法
是不是
人数%人数%
高段7575%2525%
中段6060%4040%
X2=5.14%26gt;X2(1)=5.02P%26lt;0.025
表18、做事不成功时,你是
不服气,再做总结教训请别人帮助不再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525%3939%2424%1212%
中段3131%2727%2929%1313%
X2=3.36%26lt;X2(3)=7.81P%26gt;0.05
表19、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
自觉遵守老师来就遵守有时违犯经常违犯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747%99%4141%33%
中段5454%1818%2323%55%
X2=9.06%26lt;X2(3)=7.81P%26lt;0.05
统计分析表明摘要:
——自觉性较差摘要:35%~55%的学生不能自觉地认真完成。
——不够果断摘要:中段40%,高段25%对左右为难的事果断地选择方法。
——坚韧性不够摘要:做事不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的占36%~42%。
——自制性不强摘要: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仅占51%。
X2检验表明,农村小学生高段比中段学生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农村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
(八)竞争意识不强。
表20、竞选干部时
我能行努力争取当干部要多做事无所谓不愿当我不行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99%4646%99%2020%11%1515%
中段2121%3939%1212%1414%11%1313%
X2=6.9%26lt;X2(3)=11.07P%26gt;0.05
40%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和竞选干部,其中近15%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1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14%~20%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农村小学生竞争意识不强。而竞争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面临着挑战和竞争。
四、成因分析
(九)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
表12、你是这样想的或这样做的请打√,否则打×。
校园有纸屑,不是我丢的,我才不捡。在操场上体育课,教室灯亮着,不关我的事。自来水没关,又不是我交钱,不管它。
是(√)否(×)是(√)否(×)是(√)否(×)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626%7474%2525%7575%1515%8585%
中段2323%7777%2828%7272%2222%7878%
从表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具有集体意识,能自觉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能源、资源,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仍有15~28%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公德意识不强,自私,缺乏责任心,勤劳节俭意识差,面对举手就可解决的小事情也推卸责任,视而不见。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促使他们逐渐转换,形成良好的心态。
(十)不良情绪摘要:
表22、你到学校的心情是
愉快一般有时烦不愉快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626%3333%3535%66%
中段7272%1818%66%44%
X2=46.8%26gt;X2(3)=12.84P%26lt;0.005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非凡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天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新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从调查统计和X2检验来看,农村小学生心理目前状况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新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新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摘要: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新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摘要: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熟悉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新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新问题,学生心理新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探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熟悉,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和“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轻易出现心理新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和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新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非凡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新问题。
五、策略探究。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闻名德育专家,中心教科所德育探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摘要:“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新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新问题。
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行为目前状况调查,成因分析,探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策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和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注重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
(二)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练习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练习,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三)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注重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熟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保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把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和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和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非凡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凡明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五)加强区域性校际合作。
区域性学校间应加强联系,定期互通心理教育信息,举行经验交流,互派教师学习,发挥区域性资源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方法互补,缩小农村学校和先进学校间的差距。
定期组织学生联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强心理素质。
摘要摘要:本报告通过200名农村小学生(三~六年级各50名学生)的自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交际心理、情绪情感主流较好。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新问题。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长素质、学校教育、社区环境、大众传媒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成因及策略
一、调查目的摘要:
21世纪是机遇和竞争并存,希望和痛苦并存,光荣和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重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搞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面向二十一世纪三峡库区区县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探究》一级子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及策略探究》。我校对三~六年级共200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新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策略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摘要:
我校于2000年5月对三、四、五、六年级各5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年级性别人数平均年龄问卷教育名回收固收率有效卷
三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四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五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六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总数200200200100%200
(二)材料和方法
调查问卷是南岸区主研小组王永强、龚定碧设计的问卷,共50个小题,其中单、多项选择38题,判定12题,由学生按问卷导语和各题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
(三)统计摘要:
1、
对单选题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同一调查题目选X2检验,考查是否有年龄(年段)差异。
2、对多选题,判定题按实际各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各年级有效卷总数做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一)学习习惯、喜好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目前状况摘要:
表2、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替老师学习替父母学习读书后找大钱同学间好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171%0022%2323%44%
低段5959%22%77%2424%88%
X2=7.24%26lt;X2(4)=9.49P%26gt;0.05
表3、课堂上老师提问
马上回答想一会再回答等别人答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414%4646%77%3333%
中段3636%4040%66%1818%
X2=14.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4、老师布置的作业
认真完成完成一些不完成边做边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212%33%1616%
中段8383%66%11%88%
X2=5.95%26lt;X2(3)=9.81P%26gt;0.05
以上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新问题上,中段有24%,高段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中段为83%,高段仅为69%,X2检验表明,中高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高段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焦虑方面
表5、期末考试时
心情紧张有点紧张无所谓有信心,不紧张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424%4747%55%2424%
中段1616%2020%1010%5454%
X2=2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6、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是不是
人数%人数%
高段3636%5454%
中段5757%4343%
X2=24%26gt;X2(1)=7.88P%26lt;0.005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稍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假如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表6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平安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X2检验表明,中、高段小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三)冷漠、孤僻
表7、看电视碰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跟着流泪没有眼泪那是假的非常激动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848%1212%2222%1818%
中段4545%1212%2929%1414%
X2=1.54%26lt;X2(3)=9.81P%26gt;0.05
表8、和同学在一起,你感到
快乐一般不合群孤独自卑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060%282866%66%00%
低段6969%1717%44%88%22%
X2=5.89%26lt;X2(4)=7.78P%26gt;0.1
看电视碰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41%,高段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和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表8表明,30%~40%的学生和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X2检验表明,冷漠、孤僻的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四)羞怯、胆怯、羞涩
表10、家里来了生疏客人摘要:
喜欢主动招呼不理睬怯生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515%5050%2121%1414%
中段1717%4747%1616%2020%
X2=1.94%26lt;X2(3)=7.81P%26gt;0.05
表9、见了熟悉的长辈
主动热情招呼不好意思躲起来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919%1212%
中段8181%77%1212%
X2=6.48%26gt;X2(2)=5.99P%26lt;0.05
家中来了生疏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熟悉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非凡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五)交往情感闭锁
表11、和新朋友在一起
主动邀请一起玩不好意思接近只顾自己玩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161%2626%1313%
中段5858%2222%2020%
X2=1.96%26gt;X2(2)=5.99P%26gt;0.05
表12、受到委屈时
为自己辩解和人争吵独自生闷气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656%1414%2929%
中段6161%1818%2121%
X2=1.04%26gt;X2(2)=5.99%26gt;0.05
表13、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
老师家长好朋友谁也不说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7%2121%2929%3333%
中段1919%2828%3636%1717%
X2=17.72%26lt;X2(3)=12.84P%26lt;0.005
这几项统计表明,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和伙伴沟通,中段有21%,高段有29%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17%的中段学生,33%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新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轻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攻击性强
表14、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时
原谅要求对方道歉骂对方反踩他一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353%2222%88%1717%
中段6565%2020%66%99%
X2=4.06%26lt;X2(3)=7.81P%26gt;0.05
表15、对小动物,你
喜欢不伤害捉弄喜欢弄死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一、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心理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寓教于乐,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六(1)班学生黄梓铭同学,在谈上校本心理辅导课体会时谈到:“这样的课让我知道了许多人生当中的道理,如每个同学都要有上进心;自己要知道和谁比。我又知道,学习不能放弃,应该从小打好成功的基础。”“上这样的课,让我有了勇气,一种不怕放弃、失败的感觉。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小学生理所应当做的事情。”
1.有助于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只是学困的原因不同而已,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心理转化与发展。如五(5)班的一位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上课发呆、作业一个字也不写。班主任周苹老师采用“故事启发”、“语言鼓励”“心理暗示”等方法,使这位同学树立了自信,上课敢于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五(7)班的一位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养成了纪律松懈、行为粗鲁、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写作业的习惯,在班主任李斌老师的正确引导、爱心传递、信心鼓励下,该同学原有的不良习惯亦有所改变,学习也进步了。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11月,林炜发明的“盲人楼梯扶手”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二等奖;夏洁发明的“能显示落点的训练用安全标枪”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特等奖;贾程鹏、姜阳阳、陈雨生、夏洁小发明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B组一等奖;辛晓涵的科学幻想画“污水转化站”获昆山市一等奖。2012年10月,五(7)班学生龚衡越同学获“新华杯”摄影比赛二等奖。在苏州市教育局等单位开展的“法治格言”征集活动评比中,五(7)班的龚梓欣荣获二等奖,同时获昆山市一等奖,五(2)班的李子邑荣获昆山市三等奖。2012年11月,施彤、胡梦婷、黄景轩、何蕾、陆杰等同学荣获昆山市第二届“德泰杯”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赛三等奖。昆山市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数学报竞赛中,1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3名。2013年1月,黄梓铭荣获昆山市第六届“阅读之星”一等奖。2013年5月,王奕楠的故事《学法之途一路欢歌》在昆山市法制教育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基础,关键所在。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则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和谐、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一天下午放学后,四年级(6)班因其教室窗户未关,被值班教师查到,受到批评。事情发生后,班主任赵海琴老师改变以往批评犯错误学生的方式,而是设计了一节心理活动课《教室窗户没关之后》,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讨论分析导致没关窗户的原因,讨论“假如你遇到了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流中,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讲信用,对集体应有责任心。通过这节课,不仅仅是几个犯错误的学生受到了教育,更主要的是避免了以后类似事情的发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通过这节课,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改变了过去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的状况,敢于大胆地和老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了。在四年多的研究过程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学校组织汇编的校本心理教材《童年七色花》在苏州市校本教材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9月,拍摄的校园心理剧《特殊的礼物》在2014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优秀剧目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先后有70多篇在昆山市、苏州市及省级刊物。教师论文、教育案例、活动课课例获奖300多篇次。其中陆晓东的《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游戏的合理运用》发表于《新课程学习》,王雪莲的《阻碍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原因及矫正》发表于《新课程研究》,沈美芳的《浅析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发表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归玉秀的《遵循学习规律提高识记效果》发表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何婷、陆雅萍、杨咏秀、吴志英老师的论文获省“行知杯”论文评比二等奖。黄程远、陈洁、何婷、凌志芬、吴燕、徐林花等老师的论文获省“蓝天杯”论文比赛一、二等奖。我们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和建构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效地调节心理机能,积极自主地开发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单位:昆山市城北高科园中心小学课题组
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1―0023―01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 学校的管理。在当前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往往重视学生的生理发展,如身高、体重、视力、有无生理疾病,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重视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激发,对学生身上所出现的种种伴随学习和成长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熟视无睹或者无暇顾及,即使注意到了,也粗放处理。目前许多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单以“分数”为标准,许多教育管理措施也只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最终目标,使得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加班加点辅导,片面地追求分数,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2. 教师的素质。在学校期间,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从目前的教师队伍来看,教师的素质与社会发展需求尚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匮乏,无法对学生的一些行为做出正确的心理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错失解决问题的良好时机甚至无法解决问题,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有些教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但由于个人的人格品质问题,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家长的不良生活习惯、不良行为、不良的教养方式,都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永难磨灭的烙印。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有求必应;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于严厉;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粗暴、蛮不讲理……这些行为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缺乏同情心、缺乏自信心、有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
4. 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接触社会中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社会刺激的多样化使他们的心理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和困惑,并对新事物产生好奇、迷恋的心理,导致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的心理,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像无节制地迷恋网吧,模仿暴力、犯罪行为等等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二、解决策略
1. 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教师队伍。只有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才能激发起教师主动学习的欲望,才能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培训,才能促使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激励自我,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水平,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刻不容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储备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必备的基础条件。
2. 转变教育观念,构建良好教育环境。作为学校管理者,应改变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师资培养等多方面,充分地渗透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学校全方面工作开展过程中扎扎实实地渗透。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正确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有效选择、过滤、管理和使用信息以及防御技术与信息的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通过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让他们拥有“勤奋、热情、快乐、好奇、想象、自律、礼貌、合作、诚实和主动”等品质,以达到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我们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烦恼。今天我讲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我们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学生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小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到底该怎么与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欢迎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几个类型:⑴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⑵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⑶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⑷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⑸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来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⑹互拒者,指相互怀有敌意或歧视的同学。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人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
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
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的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修养上面做文章。下面是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与老师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你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⑵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女孩子。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这不是父母不放心,是你的表现没法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庭经济,你的理想,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 ;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小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着,这毫无疑问影响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据我观察,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物质逐渐丰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现在物质丰裕,还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对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致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 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父母忙打工,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俗语说的好“对孙子只许疼,不许管”,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3. 家长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在农村为数不少的家长,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程度相对偏低,根本就没有塑造孩子健全心理的意识,因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片面认识,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就是教育的全部,忽视对孩子心理、行为方面的引导。
4.独生子女缺少玩伴,自我表现欲过强。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好事,不懂得互相帮助。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有时甚至闹得无法上课,他们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并看到他的能力。
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但首先要树立以下这些观念:
1. 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是课堂和班级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助,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对老师也有益。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例子:教师心情好,学生也显得特别好,教师心情不好,学生事情也多,心情更烦;气氛好的班级,教师教学顺,教学成果也易见,班级气氛不好,学生问题多,教学不见效果。其中的缘由就是教师与班级学生互动的心理现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对教师学生都有利。
2. 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消除差生的概念,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消除对学生智商问题的错误认识,即便是智商临界的学生从理论上讲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可以完成的。其次,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和评价学生,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应该只是一种理论讨论,而是具体的操作;不应该只是教师和颜悦色地面对小学生,而是具体有效的帮助和教育小学生发展;要明确尊重学生和放任学生的区别,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
3.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班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全面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矫正问题。
4.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三分之一好、中、差,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
5.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记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并还有时间上的规定。
6.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三条途径进行: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积极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我们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个案教育。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并倾听别人的心声。
2.指导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3.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比如心理辅导室,带小学生参观比讲它的作用更合适。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实用出发,教会小学生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2)与人谈心。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善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小学这个基础中的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高庄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1、依赖、嫉妒、自卑、孤僻等多种性格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较高比例,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即使在家的家长很多也由于自身教育、观念因素缺乏对孩子的学业辅导及心理疏导,绝大多数小学生均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课外作业,学习成绩不佳,加上同学、玩伴儿之间的家庭情况、物质条件不一,使得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随着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网络设备逐渐进入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和学校监管,很多小学生沉溺于电视节目、游戏等,显著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离家出走、逃学等。
2、以自我为中心、骄纵、任性等逐渐增多。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明显上升,加之留守儿童居多,父母的面对面教育较少,而家中老人对这些孩子又较为溺爱,这样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犯错后不能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及改正,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骄纵、任性等情况,在对待人和事物等方面易出现“指责别人、难以合作、不能友好相处”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发展。
3、厌学情绪高、学习适应性较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在学习适应性问题上,村小教学点学生厌学的比例高达35%,而乡镇中心校学生学习被动的比例最高达67.5%,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学校教育师资力量较差,教学方法、设备等较为落后,农村家庭对于孩子学习教育的关注不够,加之较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很多小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4、性知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曝光的儿童犯案件越来越多,农村地区更是儿童犯的高发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性发育直接影响到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一项关于农村小学生性知识、性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报刊、电视、电影、父母、学校及朋友,其中报刊、电影、电视占绝大部分(42.72%),生理知识、性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均较低,总体性知识严重缺乏。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高年级小学生对于性知识、性心理问题的好奇和困惑增加。
二、针对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点的对策
1、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控制和解决,亟需适合农村地区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并及早促进其真正落实:设立相关职能部门及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的形成和责任体系的建立;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心理问题评估方案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通过上述措施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培训对象并非只是针对专业人员,而是针对所有教师而言。前文提到的相关基础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这就需要对我们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予以培训和提升。农村具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加之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冲击下,农村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表明,通过对基层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不仅增加了教师对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矫正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误区,还相应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及时的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准确的判断问题类型,指导和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优化课内、课外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材及课程设置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多元教学,增加基础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率,结合具体情况因人施教。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和学校其他活动中的渗透,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积极利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等方式,充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家长的指导,提高学生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家长需建立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及时沟通、合作,共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小学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环境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亦不是单独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政府、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共同重视和协作,长期建立全面的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杨晏,黄雅利.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2] 詹 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 2005(5):71-72.
[3] 廖全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53-55.
[4]易小君.基于政策角度分析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J] .读写算:教师版,2015(27):211.
[5] 徐忆梅.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的几个问题[J] .教育现代化,2015 (3): 9.
【关键词】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与小学生学习、生活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研究者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高年级小学生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发展具有一些显著特点。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如果这些压力超过他们所能承担的范围,则会引起心理困扰,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备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小学高年级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以六年制为主。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7岁到11、12岁之间,在本研究中,将4-6年级称为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大约在9-12岁之间。
2、心理健康
虽然科学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始终没有对心理健康总结出一个公认的定义。
日本学者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而我国某些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该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尽管研究者们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实质上都说明心理健康不仅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及标准有不同的观点。通过调查,我们将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如下几点:
(1)智力正常,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
(2)意志健全,能够长时间坚持做某一件事情。
(3)情绪健康,能够自我调节不良情,乐观对待学习与生活。
(4)行为协调,在学习生活中能自我控制不好的行为。
(5)反应能力适度,不死气沉沉,较为活泼。
(6)人际关系良好, 能换位思考他人的感受,和谐的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7)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对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不感到突兀。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关注,笔者通过采用调查问卷、量表测试等方式,就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解决策略简述如下:
1、高年级小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学习障碍。根据对高年级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有30%的高年级小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具体体现在学习成绩不良、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以各种理由逃学等方面。
(2)性格缺陷。高年级小学生处于习俗水平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总是想谋求大家的认可和赞赏。由于教育问题以及家庭条件的限制,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如他人”,从而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嫉妒、胆怯的不健康心理。
(3)情绪障碍。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委屈、困难与批评,常常会表现出任性、烦躁、恐惧、敌对等心理,甚至会出现攻击 。根据调查显示,有27%的学生存在报复行为,包括语言和动作。
2、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的因素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方面。经调查发现,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经济地位等等。现在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大部分父母在没有与子女沟通交流的前提下,给子女报各种辅导班。父母过高的期望以及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让高年级小学生快乐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沉重的学习负担。少数学生的父母离异,家庭氛围不和谐,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深深的伤害,这是造成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学校因素方面。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环境、教师素质、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师生关系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厌学、逃学、冷漠等心理现象,进一步导致他们出现学业、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不良的校风班风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社会因素方面。小学阶段,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现象很容易使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进一步导致他们产生懒惰、说谎、焦虑等心理问题。
(4) 个体因素方面。通过对部分地区高年级小学生的研究发现,当高年级小学生生理发展与自我意识及心理发展不平衡、不同步时会导致他们心理上产生烦恼和忧虑。另外,小学生自身的意志力薄弱和长时间的不良情绪体验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根据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在家庭方面:父母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对子女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和指导,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成长期望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俗语说:言传大于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也需要接受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道德观念,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
(2)在学校方面: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要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还要畅通学校和家庭的联系通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网络。
(3)在社会方面: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要给学生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优良的和谐的安定的社会风气。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应该坚决执行国家规定,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对留守儿童,周围邻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在自身方面:学生是自己的主人,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学习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放松,写日记或者周记等等。也可以主动的寻找老师、亲人或者朋友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1)13-15.
[3] 张越,王淑清,刘淑贤.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9-1830.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关注
当前在农村,许多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其子女的小学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切朝分数看仍是主流,是判断其子女好坏的唯一标准。加之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当前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使小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整体发展。以下这些现象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司空见惯:
1、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订正后罚做10遍,再错,重新订正,重新罚抄”。学生除了被惩罚外,没有学到半点有用的知识;
2、某校一位四年级学生与同学打闹吃了亏,次日将家长带入学校,家长将那个学生打了一顿,还理直气壮地要老师给处理;
3、老师对考试考差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真是没救了!”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抱怨的目光;
.......
面对这一幕幕的情景,想必大家的心情一定很沉重。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这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危害。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形成的原因
1、当前教育的局限性:虽然我们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在学校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丧失了个性,他们没有明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只会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长期下去,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逃学,这其实也是学生的心理问题。
2、日常教学工作压力大是全国中小学教师共同的特点,农村小学教师由于编制的匮乏,日常教学工作压力就更大了。由于繁重的工作以及紧张的工作氛围,教师很少有放松和调节的机会,身心疲惫,再加上农村小学教师生活水平低下等原因,使许多农村小学教师感到了职业压力,觉得工作中的烦恼多于欢乐;烦躁、不安、忍不住要发脾气。因此,解决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3、家庭环境的影响: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家长的“懒惰”和“无知”。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所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
4、社会的影响:现在是信息社会的时代,学生从各种渠道所接触到的东西非常多,这些东西远远超过了学生所能接纳的容量,加之自身认识能力有限,好坏、善恶一时难以分辨,一旦认识出现偏差,就极易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问题。
三、营造和谐氛围,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危机
基于以上认识,如何使农村的小学生自主、活泼、心理健康地发展,确保农村小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我们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1、营造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在各个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严格管理该课程的实施,以杜绝那些有名无实的现象的产生。同时经常性地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听课,评课活动,对该课程如何实施进行探讨。在全校大的心育范围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都会自觉地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事业中来,这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方式,但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起到面向全体、正面引导、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生的种种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认知活动的进行。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需要。所以,在农村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达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教育主管部门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紧缺问题,缓解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保障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全社会要努力为农村小学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理解、积极进取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创建工作激励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组织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相互合作、情感关怀的教师工作环境,有条件地学校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
4、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体验是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心理辅导活动。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既有吸引力、有乐趣,又具有丰富的现实教育价值,如:小品表演、情境表演、说心理话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明辩道理,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反思、检查、自我调整,从而使活动的体验更有目的性。
5、家长本身也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广大家长的作用。为孩子创建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家长应配合学校正确引导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可以给学校带来丰富的教育内容,并能为学校教育的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等。创造条件,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