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13:0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资源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教学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研究”(课题编号JXJG-10-5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能成为衡量个人知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类院校中非常重视对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将来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所以很多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工作者们,都在致力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微课的诞生,让很多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学改革的希望,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型学习资源,对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微课也因此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迅速受到热捧。
1 《计算机应用》微课资源的主要特性
《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师工作量大、机房设备不足、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等,《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是围绕计算机来教授学生各种计算机操作技能,如果建设微课资源库,采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必将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碎片化的特点让学习者能更好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但如果是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微课学习,很容易让学习者遗忘。所以围绕一门课程的微课资源库建设,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单个知识点展开教学设计、微课视频、进阶练习、教学评价等,是覆盖这门课程所有知识点的系列化的微课资源库,而不是某个知识点的单一微课。用于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资源库,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均衡发展,其具有以下特征:
1.时间短,内容精
微课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教学视频一般在5~8分左右,短时间的学习,不易产生疲倦感,有利于迅速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提升学习的效率。较少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聚焦问题,突出主题,使得知识点的学习具有针对性。
2.模块化
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相对复杂繁琐,每一章节内容都包含着各自独立的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用微课视频的方式讲解,可以做到更生动形象。但视频毕竟只有短短几分钟,所以微课是以模块的方式,将某个知识点包含教学设计、素材课件、进阶练习、教学评价等相关的教学资源组合,形成一个内容完整、模块化的教学资源包,使得微课资源库更加丰富、灵活。
3.系统化
在进行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时,既要考虑到微课内容的独立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整个课程各章节微课之间的关联性。所以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一个章节,分成几个不同的知识点,分别录制成微课,这样看似独立,实际相互关联的微课资源库体现了系统性。
2 《计算机应用》微课资源库建设
目前,国内高校微课资源主要以理论讲授和实训演示两种类型为主,理论讲授是以语言信息为主,教师通过知识点去搭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训演示则以实践训练为主,教师通过某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就《计算机应用》课程性质而言,创建理论讲授和实训演示相结合的微课资源,才能辅助课程的教学。所以《计算机应用》微课资源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建设:
1.规划,组织和实施微课资源建设
优质的微课是围绕课程教学为主线,进行一系列的知识体系的开发。《计算机应用》微课主要用作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辅助教学。所以微课资源库建设应该有统筹的整体规划、结构设计、建设方案等,要充分体现微课资源的实用性。在微课选题上,应该围绕教材,讲授、阐述某一个知识点,为学生答疑解惑,或者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操作实践。在微课结构设计中,要在短短几分钟内将知识点讲透,就要用简明的语言、精确的表达将主题呈现,知识点的讲解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微视频,微视频的制作要生动活泼,制作画面简单大方,不要出现无关的背景,凌乱的鼠标晃动等。除了微视频之外,还应用有相应的配套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习任务、评价反思等作为教学辅助资源。
2.搭建微课资源平台
好的微课资源,还需要一个可以共享和应用的网络平台作为基础。构建开放式的微课资源平台,能实现课程学习,在线练习,评价反馈等功能。在课程展示平台中,包括有课程各个章节的微课资源,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通过在线练习平台进行效果的检测,通过评价反馈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微课资源平台为教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课前学习,课中答疑,课后复习。它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分层次的学习。
3.微课资源的推广
微课资源库建设不是简单的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智慧结晶。建设微课资源,需要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要求教师对知识点中的学习活动、主题、重点、难点等有深入的研究和整体的把握。凝聚众多教师心血的优质微课资源,不可能只有一次就废弃的。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将微课资源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学习者、教育者受益,提高微课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资源建设中。
3 《计算机应用》微课资源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是一门直面计算机操作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探索,学校构建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微课教学平台,同时提供了APP移动客户端,学生可以很好的利用微课资源学习,针对部分没有电脑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移动终端上进行自主学习。微课资源库的建设,相当于给每个学生配备了一个私人课堂,可以在非常自由的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使得微课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地位更加重要。学生在课前使用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学习,在形式上为学习营造了一种轻松、优雅的氛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不再是简单的“我说你听”的灌输式的教学,而是非常积极、活跃的交流和讨论式学习。颠覆的教学模式,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深度的挖掘,对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方便了教师间的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自身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要想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要将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要取得教学改革的成功,前提是建设好优质的微课教学资源。所以《计算机应用》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势在必行。同时,在微课资源学习中,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个性。教师在微课资源建设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加强了教学团队的沟通交流,提升了工作效率。
本文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研究”(课题编号JXJG-10-5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巫雪琴.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7
[2]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06
[3]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2
关键词: 优质微课资源 开发 建议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也力求实现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开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微课是重要的形式之一。所谓微课,顾名思义,是不同于一般课程的小型课堂,又称其为微课程。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时展的产物,具有时代性。这种教学模式是利用网络进行的在线教学模式,是国内外教育事业中的各专业人士热切关注的话题。这种微课移动教学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开发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微课并将其普及于教学中是我国教育部门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微课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微课,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内容以某一单纯的知识点或是重难点知识为主,以此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某一知识点。微课最初是以教学视频、课例片段的形式出现的。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促进了微课的发展。现如今的微课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采用教学视频的形式,观看教师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在课堂中将教授和学习结合起来,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其还涉及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并结合了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和学生反馈等教学资源。微课是一种由多种资源有机组合构成的,以微视频形式存在,利用网络技术,突破空间限制,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小的网络视频课堂教学。
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方式,具有现代的特点。微课教学以某一知识点为核心开展教学,因而其教学主题十分明确,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微课教学强调的是资源,是对资源的利用,因而微课教学的资源具有多样性。通过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学习情境,辅助学生学习,增强教学成果。
二、我国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现状
我国微课目前只是初步发展,在微课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微课的主要内容是视频教学,因而视频镜头和角度的问题会影响视频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视频教学效果会受到计算机设备的影响。由于现阶段教师虽然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其并非是计算机专业人士,在声音系统设置方面还无法熟练地掌握,因此,制作的课件的声音效果不佳,影响了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微课视频的录制有时候是用智能手机和摄像机拍制的,这些设备的音频采集功能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够完善,易对录制产生不好的影响,且教师拍摄的地点、环境都可能影响微课教学。
微课教学中,课件的制作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现阶段的微课资源开发时,教师对于课件制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设计的课件无法达到微课教学的要求。在页面设计方面,不够简洁大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课件的风格未统一,整体感不够强,不具有层次感;排版上不够合理,配色不够协调;配图上缺乏合理性,图标的设计不美观,在课件中所采用的网络链接也经常无效。
总的来说,微课教学所需要的资源配套不够齐全,还需要进行补充和充实。微课教学是对资源形式的创新,但是其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某些教师也对此种小型的教学模式不太适应,无法充分利用微课教学。
三、优质微课资源的建设策略
(一)采用开发流程规范性策略,制定微课设计流程。
优质微课资源的建设是一个稍显复杂系统化的工程,它不是传统的大课堂教学公开课,也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教学视频制作,而是包含教学的各个方面,将多种教学资源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开发微课时,要将其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微课教学的应用价值。微课的开发是需要制定规范的流程的。首先要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和合适的教学内容,细分所有讲授的知识;根据教授对象的学习特点,设计微课教学的教案和课件,并准备合适的练习题供学习者训练;其次,进行教学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实施教学活动,并根据编辑好的微视频进行教学反思,将其上传到微课程平台;最后,实施微课程教学,优化微课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二)采用资源完整策略,保证微课教学质量。
微课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单一资源类型的限制,实现了资源多样化。教学视频虽然是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微课教学的教学资源不能只停留在微视频上,而是要将相应的微课件、微练习、微点评、微反思等结合起来,丰富教学资源,以完善微课教学的配套资源,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价值。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调整微课教学的教学内容。
目前,微课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单一知识点的讲解,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将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微课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可将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单元性的讲解或是专题讲解,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完整的系统的总结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微课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是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高职 微课资源 机械制造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03-0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微时代”。利用移动通信终端的短时间、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接受,一种新颖的资源表现形式“微课”,因其“主题突出、情境真实、方式灵活、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焦点之一。本文基于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探索建设适合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微课资源,能有效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1 微课的定义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基于网络运行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1]。黎加厚认为:“微课”(亦称“微课程”)是指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焦建利则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的教学视频[3]。
本文借鉴胡铁生对微课的界定: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围绕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技能点、疑难问题等进行分析讲解的一种学习资源。其核心是长度为5~15min的微型教学视频,并包含与该视频内容相对应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辅教与学的资源。
2 《机械制造基础》微课资源的建设目的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技术技能课程,对应于机械加工工艺员、机床操作员等岗位。课程涉及的资源信息庞大,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冷热加工方法的原理、工艺及设备,课程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实践性强。对于实践加工经验缺乏的学生来讲,该课程内容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略显枯燥难懂,很容易让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耐心。
在Web 3.0迅猛发展的今天,笔者尝试着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者学习开发一系列的微课资源,使教学资源的展示变得更加短小、精致、生动、形象,使教学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 《机械制造基础》微课资源建设的原则
3.1 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微课资源建设一定要把学生作为首要受众。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建设微课资源过程中应为学习者构建既符合教学主题又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既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问题,建设配套的微课资源,通过练习、测试、学习反思、在线讨论等活动,将授课过程真实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为学习者提供真正意义上虚拟课堂,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意义的建构。
3.2 突出“微”特性
生活在Web3.0时代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稳定性在变弱、持续注意力时间在变短、认知注意力呈现碎片化。为适合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需求,微课的核心要素“微视频”相对精品课、资源共享课中的视频时间更短(通常为5~15min),其容量也较小(不足百兆),有利于网络的传播和分享。其教学设计必须严格遵循微型化原则,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微课的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解相比,其教学主题更突出,教学内容更具体、精炼,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力求通过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学到最关键的知识。
3.3 注重实效性
高职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培养适应当前市场需要,服务于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具备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类微课资源建设一定要注重实效性。理论讲授型微课应以知识点讲解为目标,切实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实践演示型微课应注重程序性知识的传授,以全真(或仿真)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拍摄时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清晰的展示操作要领与工作流程。
4 《机械制造基础》微课资源的设计
4.1 前端分析
4.1.1 学习内容分析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冷热加工和机械加工工艺等相关知识。我们根据培养目标要求,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该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学习方式:把课程内容分解为三个学习情境(11个课业),主要讲解工程材料相关知识、金属切削的基本规律及控制、金属切削刀具、机加工工艺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较全面地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与机械制造相关的基础知识;能根据工程要求正确选用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方式;能根据工艺要求正确选用金属切削机床和加工工艺方法;掌握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具备分析和检测机制产品质量的初步能力。
4.1.2 学习者的需求分析
学习对象是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相关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其主要特征为:他们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可以乐此不疲地从网上下载音乐,随时自拍并上传照片,在QQ和微信等社会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但难以坐下来专心读书,甚至难以专心面对面地与人聊天。他们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所以欢迎能方便自学的学习媒体。
4.1.3 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分析
高职层次的高校录取门槛低,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够高,理解能力差异较大。学校的学生有的来自中职,有的来自普通高中,学习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要求学习媒体能够因材施教。
4.2 细化知识点
知识点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可得到不同的理解。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知识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媒体(如视频、声音、文字、动画、图画等)相互协调以表达一个局部的逻辑意义的知识的集合。一门课程的学习可以看成是学习者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过程。
根据知识内容的粒度大小,知识点可分为元知识点和复合知识点,元知识点是指内容结构不可再分的知识点,复合知识点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知识点构成,多个知识点构成一个知识模块(或主题单元)。以学习情境2“加工可调支座”中的课业2.2为例,在保持知识点内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前提下;依据知识点属性和规律及学习者的学习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将“车刀”这一教学内容分为:车刀的结构、车刀的组成、车刀的几何角度3个知识点(如图1所示),车刀的组成又细分为前刀面、后刀面等6个元知识点(如图2所示)。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是相互独立的,又是循序渐进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笔者可以在10min左右将每个知识点讲解透彻。
4.3 确定微课的类型
在对知识点进行细分之后,微课资源开发者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点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步骤和组织形式,综合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对知识点进行表现,这样才能使其更加贴近学习者,更易于被理解。目前,我们根据课程特点主要开发了“理论讲授型”和“实践演示型”两种微课,分别讲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以学习情境2“加工可调支座”中的课业2.2为例,“车刀的结构”“车刀的组成”“车刀的几何角度”等微课为“理论讲授型”微课,这类微课通常以语言传递信息,可采用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方式,围绕单一知识点,以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适合学生的知识编码情境,采用适当突出、强调、重复等呈现方式。“装夹套类零件”“钻中心孔”“钻孔”“车削内孔”“攻螺纹”等微课为“实践演示型”微课,主要讲解程序性知识。这类微课应以活动为载体,以直接感知或实践训练为主,其设计思路为:呈现教学目标呈现正例引导学习者发现关键特征。可现场拍摄高级技师(教师)的示范操作,亦也拍拍学生的正确(错误)操作,经后期剪辑、编辑而成。
4.4 微课资源要素设计
微课的资源要素构成,应突破单一资源类型的限制,形成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微视频、微教案、微学案(或任务单)、微实验、微练习、微课件等支持性资源,以及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基于网络平台衍生出来的扩展性资源,形成一个的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完整的、动态生成的交互性教学应用环境,如图3所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全面开展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最终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湖南省于2015年启动卓越校建设。《湖南省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基本要求(试行)》指出要建设能够满足本校师生泛在学习和融合创新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数字资源。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备受师生青睐的互动型数字化教学资源。
二、国内外微课开发设计及应用研究现状
微课的定义众说纷纭,目前广泛认可的定义为:长度不超过10分钟,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一具体知识点,进行数字化教学设计后形成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文字、视频、声像和动画等。最有影响力的定义为:微课指的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着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或能力点开展的尖端、完整的教学活动(摘自中国微课大赛通知中)。从上述两个定义可析出微课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与学科教学结合走向“微课程”。微课也被视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适用范围广,可广泛应用于高职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
国外针对微课的理论研究相对较早且较深入和成熟,但研究数量并不多且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外微课实践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微课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微课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微课在网络在线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微课实践应用研究比较有名的案例包括:①英国2004年7月启动教师电视频道,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②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③Shieh,D(2009)以美国某地区 12 所相对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微课在这些学校的应用情况;④可汗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 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国外微课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微课研究提供了不少的借鉴。
国内微课研究相对较晚,发轫于2011年,近几年微课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微课的含义特征。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二)微课的设计开发。主要观点有微课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微课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三)微课的应用研究。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微课虽属“舶来品”,但国内研究成果颇丰,且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有佛山市“微课”建设,天津市的《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等。胡?F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微课入驻高职相对较晚,2015年全国举办首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并建设“中国职业教育视频课程网”共享资源网络平台,因此才具有了职业教育特色的微课共享资源。高职微课研究方兴未艾。
三、高职微课资源开发、应用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引下,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帮助促进作用。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工具,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微课资源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微课可以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微课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意义建构。
(二)卓越校建设对微课资源建设的导向作用
近几年,随着全国高职微课大赛、以及各级各类微课大赛的举办和推广,微课的影响力逐渐深远。众多高职院校竞相开展微课项目建设及推广应用。然而微课在高职开发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经过实践调查发现微课在我省卓越高职院校应用已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首先,微课的内容重复零散不成系统,系列化、专题化、系统化的微课资源缺乏,建设特色专业群所需的微课资源紧缺;其次,很多微课资源建设都是教师为教学或竞赛而开发的,学生、行业人员参与度不高,导致资源很适合教学而不适合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最后,高职微课教学应用平台功能不完善,大多数微课资源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导致微课未能实现其应用价值。如何建设具有利用效率高、性能价值高的微课资源?如何借卓越校建设之契机,建设专业的微课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群所需的系列化、专题化微课资源?如何实现卓越校之间的特色专业群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共用?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做好微课资源的开发设计。《湖南省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基本要求》明确指出特色专业群建设要“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5个左右专业组成,重点建设2-3个专业群,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构建群内专业充分共享、各具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省内各高职院校在同专业微课资源建设时却是各自为政。因此应该按照《基本要求》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一同来开发建设特色专业群微课资源,进而组成特色专业群微课程资源。
(三)结合高职学生特征设计微课资源
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认识能力稍若,对理论知识关注力不够,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和网络感兴趣。因此高职微课资源设计要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征,多注意创新和实践,注意结合工作岗位的要点。对于有些技能技巧的讲解,可以要求学生参与到微课资源的设计,由学生来讲解他们的技巧方法可能比教师单独的讲解要有效的多。因此在微课资源设计过程中,可以力邀学生积极参与微课程资源的建设。
(四)高职微课资源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微课既可以用作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也可以用于翻转课堂,或者慕课教学,还可以单独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在卓越校背景下,建议微课与专业学科教学融合――最终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微课程资源。至于微课/微课程教学平台,建议校际、校企联合开发建设微课程资源并共建微课程资源交流共享网络平台。这样的微课程资源和微课程交流共享网络平台既适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适用于企业员工培训。
四、结束语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基础‘微课’”的发展很快,举国上下非常重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主
>> 基于Moodle平台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 基于微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建构 基于微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研究 基于微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研究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网络资源库建设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 基于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就业目标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分析 基于“微课”模式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高职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 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双语教学的探讨 基于慕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学者网平台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改革实践 基于常职院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唐丽娟.基于计算机基础“微课”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3]刘建华.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4]周新成.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教师:下,2014,(11).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摘要:当前,微课已成为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微课建设从中小学基础教育起步,逐步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渗透。文章从微课的核心概念入手,简述微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建设意义,并分析国内外建设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开展微课建设的基本模式,以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为例,阐述了高职院校进行微课建设的基本策略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微课;教育信息化;工业分析与检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68-03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风靡全球。与此同时,教育界也兴起微课建设热潮。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小学微课资源征集和评比活动,该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首次提出了“微课”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微课的概念界定,尚未达到统一的认识。但是,有关微课的核心概念达成两点共识:一是以“微视频”作为微课建设的核心;二是微课需要围绕学科知识点与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和制作。
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微课全称应为“微型视频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这一概念既强调微课的资源构成和制作途径,又涉及教学过程,比较全面和完善。
微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010~2011年,国内仅有极少数学校尝试微课教学实践。到2012年,全国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等纷纷组织各级别各类型的微课作品征集、竞赛评选、教学大赛,应用推广等活动如火如荼。
2012年9月~2013年8月,全国范围内的微课大赛接踵而来,如《中国教师报》组织了“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中国微课大赛”,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另外,广东省、浙江省也积极组织省级微课培训活动。如今,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迅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随着广大教师深入开展微课建设,人们的认识也逐渐发生转变。早期,开展微课建设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单一化的资源建设方式,突出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进行多种资源的整合性,提高易用性。此阶段,微课资源主要来源于教室、实训室等真实教学场景拍摄而成的视频剪接而成。视频形式比较适用于教师的观摩与交流,而不适合学生的个体学习。并且,此阶段人们将微课定位在“一种新的资源形式”或者“新的资源建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对微课的扩展性、互动性、动态发展性尚缺少思考。
后来,人们对微课的认识提升到“微教学活动”,并重视微课的应用研究,包括应用培训指导、应用模式和策略、应用机制、应用效果与评价。此时,微课被视为基于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应用过程。由于强调了微课的应用功能,除“微视频”和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外,还产生了“微反思”(教师本人)及“微点评”(学习者的评论与留言)、“微反馈”(学习者的反馈意见等)。在这种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境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中,微课教学资源具有生长性,不再是静态的。胡铁生创造性地提出微课的“6+1”应用模式,强调了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微教案、微课件、微联系组成静态技术化资源,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则是在教学活动和应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智慧型资源。
最近,微课又被视为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王觅提出,微视频课程是学习者在特定学习情境中,根据自我学习的需求和目标,利用微视频所进行的网络学习活动总和。这种以微型视频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新型微型网络课程,具有普通网络课程微型版所不具备的真实的、情境化、案例化的特征,具有主体鲜明、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半结构化、易于交互等特点。
微课的建设意义
从微课的核心内涵、功能作用进行分析,微课建设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1)可依据课程知识点,整合一批短小、精悍的视频材料,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资源。(2)可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和途径,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外自主学习。(3)能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4)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而且也能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国内外微课建设模式与方法策略
微课建设已经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获得了充分发展。高职教育在微课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示范性课程范例。如何借鉴国内外的微课建设策略,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微课,是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以下分析现有国内微课的建设模式和方法策略,借鉴国外可汗学院的先进经验,并提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微课建设方法。
目前,国内中小学基础教育微课建设纷纷参考广东省佛山市的建设模式。佛山市教育局依据新课程标准,整体规划,通过“征求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模式进行。一方面,通过向基层教师征集微课,统一上传到规定的平台,评审出优秀的微课;另一方面,通过项目招标及立项申报的方法,由具有丰富课程建设经验的学校牵头,组建微课建设团队,组织项目实施。而微课上传平台由教育主管部分负责建设和维护,满足共享和应用的需要。同时,建设好的微课库,可通过集中展播、教师观摩、专家点评和研讨等形式进行交流学习,以获得推广和应用。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平台,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将评审评优与立项开发相结合,既保证微课的学习范围,又兼顾微课的内涵质量。
国外比较著名的微课建设模式为“可汗学院”模式,由美国教育家萨尔曼·可汗(Salman Kahn)建立。可汗学院是一家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利用网络进行免费授课,目前开设了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其免费网上课程在脸谱网上有7000多人注册,在推特上有2900人注册。
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不同于普通视频公开课,具有鲜明的特色。(1)微视频主题明确,每段视频只讲授一个知识点,短小精悍。(2)视频课程“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一般画面比较简单,一块写字板上配有文字、公式和数字,没有教师出镜。这是为了减少其他画面的干扰,使学习者专注于授课内容。(3)教育游戏化,枯燥的化学、物理、数学学习过程像玩游戏闯关,攻关成功便会奖励一枚“勋章”。其中,“满十分过关”的学习方式,激励学习者完全掌握视频中练习内容,获得满分,才可继续前进。(4)有效的数据分析系统,既方便教师充分了解学习者状况,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学习情况。数据分析系统包括学习时间频率柱形图、学习知识点饼形图、学习技能进度图等,涵盖了学习者时间维度和学习内容空间维度。
可汗学院的视频授课材料绝大多数由可汗本人制作,制作经费主要来自美国的各大公司,如微软、谷歌等提供的赞助。可汗学院因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包括视频制作、内容选取、游戏教育和数据分析等,显示出有别于传统教育的特征。而且,美国部分中学已经通过学习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在家中先观看可汗视频,记录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指导,答疑。
这种微课建设模式是完全由民间组织的力量来建设,内容的选择依赖于建设者的自身兴趣、学识和经历。其建设成功具有偶然性因素,在我国复杂的教育国情下,很难简单复制成功。但是,可汗学院的微课建设策略则具有独特的魅力,其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推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高职高专微课建设的模式
以笔者的观点,我们可借鉴广东省佛山市提出的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模式。一般而言,高职高专的专业大类均设有相应的社团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如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行指委)或者相应的教育协会等。其中,对于化工技术大类而言,已经成立了全国石油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可以协调和组织石油与化工行业内部各兄弟院校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如化工技术专业大类中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可组织国内相近专业的院校进行技术交流,倡导资源共享。因此,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可牵头,由具有丰富课程建设经验的院校组成团队,按照职业行动领域分解学习情境及其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牵头的学院可建设微课平台,其他参与的学院承担所分解的建设任务,并执行相同的数据建设标准和上传格式。并且,所有的微课视频,可以向所有一线的基层教师征集,通过评比和项目申报形式,获得较优秀的课程资源。所有的课程资源经过上传,可供各相关学院的教师与学生共享和交流。同时,微课的建设经费可以来自建设团队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国家、省及市级项目获得,也可以来自企业,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的企业赞助,并结合学院的配套经费投入。
这种基于顶层设计的建设模式,可满足本专业相关学院的课程需求,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途径,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微课建设的方法
在宏观的建设模式上,我们已经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重点院校负责,面向所有一线教师开发,以评比和申报方式,建设专业各学习情境的微课的模式。那么,在微观方面,即建设方法和步骤,在细节上又该如何实现呢?
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前期课程建设过程中,“仪器分析测试技术”和“无机化工产品品质检验”这两门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标准的编制,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确立,学习资源及素材的建设,课程学习网络平台的建设等等,均已获得了初步的成绩,为后期微课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微课建设的方法可采用两种思路。一是基于已有的视频课程资源,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核心,进行加工和剪辑,制作短小精悍的视频课程。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微课资源。当然,对新的微课资源,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开发。例如,采用传统的视频课程建设方法,在教室或者实训室,拍摄简短的视频录像,如“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可拍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采用现代的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在电脑中讲解PPT,直接进行录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这一知识点则可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制。
这两种视频制作方法各有特点,应当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交叉使用。对于一些实训类课程内容,涉及具体的实践技能点,可采用现场摄制法。可请信息中心的专业教师参与,利用摄像设备进行拍摄,并在后期制作。其中,学生的学习场景,教师的示范操作要领和学生的操作失误等等,均可呈现在视频中。而对于一些理论型课程而言,比较重视逻辑推理和演绎内容,可通过录屏软件,教师在电脑屏幕前边讲解PPT或其他形式课件,边录制教学音频。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
[4]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的通知[DB/OL].(2012-09-10).http://dasai.cnwei
ke.cn/?c=news&a=newsdetail&id=76191.
[5]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6]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
[7]胥果.可汗学院对我国中小学视频课程建设的启示[J].软件导刊,2013(5).
关键词:微课;区域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65-05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1]近年来,佛山市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创新之一是于2010年举办了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作品大赛,深受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欢迎,其参赛热情高涨,社会反馈良好。微课于2011年5月在佛山市第三届教育博览会推出之际,敏锐的《佛山日报》、《广州日报》等杂志和媒体,甚至中央电视台的教育频道都关注到微课。鉴于此,微课是什么?它的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又有何启示?本文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以期为区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其雏形是视频课例片段,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含义与特点。本文中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胡铁生,2011)。[2]
微课作为一种由常用教学资源类型组合和“生长”而成的新型资源类型,它的出现得益于Web2.0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真实需求,它的主要特点是:[2]第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基本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某个教学环节。第二,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组成的核心要素为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此外还囊括了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第三,“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其资源总体容量较小,一般不超过100M;时长较短,一般为5~8分钟,便于教师与学生在线及下载学习。第四,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扩充性,所提供的视频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为其提供更多的获取教学资源的机会,其动态生成性表明微课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可不断为教学补充给养。
二、中小学微课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1.创新活动形式,优化管理过程――微课征集的突破口
自从2006年开始,佛山市组织和实施了每2年一次的优秀课例的征集与评审活动,该活动主要针对完整的课例进行评审,因其时间长、颗粒度大、交互性不强,尤其是基于网络进行点播,因网速不稳定等因素影响观看,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并非每时每刻都是精彩的、完美的。我们认为,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展开,精彩的、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即一节课不可能每个环节都很精彩,如此学生视觉驻留并不久,注意力也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关注课堂教学规律也发现,课堂中有引入、起伏、低谷、以及练习这些环节。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只将教学重难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教师,将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和交流价值。这些简短的视频,也方便学生点播。此次微课作品大赛的通知中说明,“近三年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学课例(录像课例),经过教师加工和编辑(如视频的转录、切片、合成、字幕处理等)后也可参加本次活动”,[3]同时大部分教师平时也积累了自己的优质课视频,鉴于此,他们基于原有的完整课例进行加工剪辑,这样减少工作量的同时也将以往的资源变活了,使其得以再次应用。
此外,此次微课作品大赛是由佛山市教育局进行征集、、管理与服务的。同时,下面各个辖区教育局十分重视,积极组织各学校教师参与。这种由行政力量组织的活动竞赛均有相应的激励与表彰措施,组织到位的学校和所在的辖区将获得相应的奖项。此次大赛共征集1700多个微课作品,从作品数量、教师参与人数、社会效应以及一线教师的反馈情况来看,都出乎意料。
2.协同共建――微课建设的生命线
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技术规范等多方面;[4]微课作为教育信息资源之一,亦是如此。高质量的微课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微课的建设主体一般包括信息化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授课教师以及技术人员。其中,佛山市教育局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发挥政策宏观调控作用,产生微课协同共建的导向;大部分一线授课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技术人员,一般由该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担任,主要负责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以及后期编辑,当然授课教师也参与其中。个别条件优越的学校可聘请专业的视频拍摄与编辑公司来完成此项工作。不同的主体以开发优质微课资源为共同目标,在微课建设过程中各司其职,互助合作,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其共建主体及对应的共建活动如图1所示。市教育局信息化管理人员主要是进行顶层的活动设计及管理,包括微课的征集与、评审与管理以及激励与表彰。从行政层面对此次微课作品大赛进行宏观规划与调控。下面,本文重点介绍微课建设中授课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工作。
此次微课作品大赛主要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囊括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其中小学参赛教师人数最多,初中次之,高中因升学压力教师参赛的人数较少。据调查,就教龄而言,11~20年的中青年教师是此次微课作品大赛的主要群体,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信息素养较强,具有敢于尝试用数字媒体的方式承载课堂教学的激情。
微课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一线授课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如图2所示。
(1)合理选题
合理选题是微课开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课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关系到微课的核心理念。选题的形成本身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既需要丰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需要较强科学研究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此次微课选题基本上是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或者某个教学进程开展的,大部分教师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总体而言,教师的选题能够较好地符合以下几个原则:[5]第一,聚焦课程改革; 第二,反映学科特征;第三,具有典型性;第四,具有实际意义。
(2)撰写教学设计规范化
教学设计是微课内容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说课堂上展现的是教师的行为和机智,那么这些行为和机智背后的深层次思考则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换言之,一部精彩的电影首先得有精彩的剧本,一个优秀的微课同样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设计。佛山市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受新课程改革的熏陶,养成了自主拓展延伸课堂的教学习惯,在课堂上撰写教学设计方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此次微课作品大赛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能做到规范化、流程化,同时,部分教师基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更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恰如其分地增加了师生互动,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3)精细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要呈现形式,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策略常常内隐于教育实践情境过程中。微课的课堂教学不同于完整的课堂教学,而是汲取其精华,撷取精彩、的某个环节。鉴于此,微课的类型多样化,有导入类、讲授类、探究类、实验类等等,不同的类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的要求均不同。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展示其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即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化、精细化。佛山市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历经10年课程改革的熏陶,基本上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能,更多的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以视频为载体记录、再现和诠释真实的课堂。
(4)撰写课堂教学视频字幕
撰写课堂教学视频字幕,即片头片尾的字幕设计。包括:①开头加标题,交代教学内容主题;②段落之间添加小标题;③重点难点处添加字幕。通常来说,片头字幕设计一般包括学校名称、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和职称等信息,可简要介绍课程的设计结构和特点、教学方法和内容等。片尾字幕设计一般包括学校名称、教学视频制作单位名称、制作年月等。
(5)拓展其它教学资源
微课是一个有机组成体,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还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专家点评、学生反馈以及课堂练习等教学资源,以丰富微课的内容。这些资源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视频和音频文件、图片、文本以及多媒体动画等。同时,也要保证资源使用的方便性,因此从资源的储存、链接到呈现,都应该充分发挥超媒体的优势,以便在用户观看与下载时,可以灵活方便地调动各种相关资源。
以上阐述为一线授课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而技术人员开发微课的过程主要是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后期的编辑。此次微课作品大赛中,大部分微课是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采用单机或者双机的方式进行拍摄,也有个别教师使用三机拍摄以及智能录播系统。这些微课由信息技术教师或者授课教师本人进行编辑,使用的软件是会声会影等软件,编辑使用的功能包括添加转场特效以及确定画面显示效果等。微课的拍摄与编辑过程见表1。
综上,微课的开发方式和途径呈多样化,但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质量有待提高。其中视频拍摄和编辑技术是制约教师微课质量的主要因素。大部分一线教师反映,亟需组建专业的微课制作团队,同时得到微课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3.创新评审机制――微课质量控制的保障
微课质量的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克抗(2009)认为,应该通过建立有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审机制,并提高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来规范资源建设行为。与此同时,还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突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教育特性和新课程标准对学习资源的要求,并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本出发点。[6]此次佛山市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传统评审方式,采用专家评审与用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专家评审包括学科教学专业、教育技术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对资源评审结果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同时辅以统计人员对资源评审结果进行专业统计。届时,微课点播平台提供实时在线关注的机会,教师可时刻关注作品是否已审核、是否已等信息,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管理人员可依据公开该资源后被引用情况的统计信息 (如被点击次数、被下载次数、被引用次数等) 以及用户使用该资源后在网上的评论信息,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教师对此也可获悉自己的作品点击量如何、评论信息有哪些等。这种做法更具公平性、透明性与互动性,有效地保障了微课的质量,备受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欢迎。
4.宣传、推广、拓展――微课应用的制高点
2012年佛山市10年课改总结交流大会开展之际,佛山作为首批课改实验区,10年来教师的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观;教师在新课改的熏陶下,迫切要求进行课堂变革;迫切需求教研、反思的新形式;微课不同于资源包的简单堆砌,而是注重各种有效资源的整合,扩大了教学容量,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的确能够满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需求。但是,微课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尚处于建设期,其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当然,要拓宽微课的应用渠道,抢占应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就面临一个宣传、推广、总结提高、加强内外沟通、博采中西、自成特色的问题。据此,佛山市教育局就此拍摄了题为“微课时代”的宣传视频,以宣传和推广微课,加强其影响力度。
就目前来说,微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科组教研以及区域网络教研等。这3个方面均从教师自身以及学校的层面出发:①微课适用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反思等三个环节,在观看自己或学习借鉴他人的微课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②微课还适用于同科组教师之间听课、评课,在观摩优秀微课过程中,同行交流借鉴,提升学校的科组教研水平;③微课也适用于区域网络教研,教师围绕某个主题,以微课为主要教研对象展开研讨。
三、中小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微课作品质量有待提高
微课不是资源的简单聚合,而是注重资源的整合性,对交互性也有很高要求,还要有相应的有效链接等。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微课建设的是系统的、立体化的工程。尤其是微课的共建共享,涉及政策调控、管理服务、规范标准、质量监控以及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7]从技术方面而言,此次微课作品大赛,对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编辑与合成关注不足,导致作品整体质量不高。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编辑技术是制约微课质量的主要因素。
2.微课点播平台的功能有待完善
确切地说,佛山市教育局目前并没有专门开发的微课资源征集平台,而是在广东省体育运动会视频直播系统(VOD)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改造而成。该平台功能较单一,分别是视频资源的上传、审核、管理、点播、,点播是最主要的功能。尤其缺乏的是对视频的互动,现在仅有留言的功能,而点播、评价、交流、反馈等环节的功能薄弱。因此,该平台的功能实际上仅是对视频共享交流的初始化,尽管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更深层次的需求则满足不了。因此,微课的平台不仅仅是满足微课视频的管理、点播,更重在交流。目前,佛山市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对已有的微课平台大改造或者重新开发,其中对网络平台的功能、带宽方案进行了多方位考虑。
3.应用模式及效益亟待提升
自从微课征集、至今,时间较短,目前依然处于建设阶段,佛山市教育信息部门对其推广应用还不够深入,教师对微课的应用基本属于自发行为,尽管微课在集中展播期间的点击率很高,特别是名校名师主要学科的有特色课程中,有些微课参与近千人次。但目前主要以学校或教师个人应用为主,比较随意,缺乏指导,微课大部分还只是处于不同教师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借鉴、观摩学习阶段,对教师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大,估计学生还很难吸引过来。简言之,微课的使用效率还不太高,应用效果还不够理想,今后优质微课的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应用模式还需进一步拓展,使用效益有待最大化。
四、 区域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启示
1.优化比赛管理流程,提高教师的参赛兴趣
佛山市此次微课作品大赛成功举办的经验体现了Web2.0网络时代的思想,形成了自下而上、逐步汇集生成的草根性的资源生成模式。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上交光盘的形式,通过网络交作品,低碳、高效。但凡佛山市在编在职的任何学科教师,他们只要有完整的课堂视频或用视频拍摄设备进行拍摄、剪辑均可参赛。而传统的做法是,要求教师刻录1~3张光碟,光碟刻录完毕,要经过学校、镇教育局以及区教育局的层层筛选,如此,资源浪费,周期又长。这种传统Web1.0的征集方式,其优点是作品质量较高;但缺点则是抹杀了教师参赛的公平性和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而现在基于网络的、扁平化的、一站式的征集评审方式,可以基于微课评审网站(),教育局为教师提供通用的账号和密码,不需注册都可上传,任何教师均有参与权,将微课作品上传。这种方式更高效,成本也较低,同时改变了传统评审方式,提供网络实时在线关注的机会,公开,透明。鉴于此,这种比赛的方式也更受教师欢迎。
2.加强教师微课开发技术培训,提高微课总体质量
微课的开发方式和途径多样化,但是其技术仍不够成熟,尤其是高质量的微课在内容呈现、技术运用、艺术效果及创新性等方面均有要求,然而目前微课的技术人员大部分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本身已有较重的教学任务,较难胜任如此专业的视频拍摄与编辑工作。迄今为止,技术问题成为制约微课质量的主要瓶颈。据此,以技术专家为引领,对技术人员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从技术方面而言,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借鉴教育产业化的模式,从某个程度上适当地考虑走商业化、精品化的技术开发路线,以进一步提高微课的总体质量。
3.丰富微课资源建设数量,拓展其应用途径
资源的建设不是目的,而更应该注重其应用。刘荣等人(2009)认为资源的建设要形成“为用而建、以建促用、用中提建”的良性循环。[8]今后的工作是,要进一步丰富微课的数量,扩充其类型,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益,发挥其应用效果。就教师的教学与教研而言,可拓展的应用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微课为教师提供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课堂教学和超媒体环境,为研究课堂教学、激发教师自主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如Sherin等利用视频俱乐部(Video Club)促进教师专业发展。[9]二是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建立微课资源库的目的在于将教研所需的资源集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学习平台,教师可自主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在国外,Armstrong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视频的协作学习模型,专家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这些视频课例进行经验交流、知识的建构。[10]三是跨区域的互助式教研。微课作为数字信息,通过流媒体的有效传送,可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教师提供诸多便捷。他们可在较高的宽带环境下在线流畅地观看或下载课堂实录以及教学课件等资料,并就此展开网络形式的教研,两地教师通过视频课例,就教研方面的问题展开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真正达到了缩小差距的目的。
关键词 学校 微课 课程资源 微课程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1993年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1995年提出的一分钟演讲。[1]2008年,戴维・彭罗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提出Micro Lecture的概念,目的是让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1]国内胡铁生将其最早引进,并提出“微课”的概念,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人们对学习要求的提高,近年来,国内掀起了对微课研究的热潮,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微课发展的简单介绍、微课的制作技术研究以及组织各级各类微课竞赛。目前来看,微课作为教育领域的新鲜事物,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部分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微课的推广应用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同时,当前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理论研究匮乏、认识观念片面、现实条件不足、实践过程盲目等问题。对此,进一步明晰微课的特点,合理把握微课的优劣,针对现实问题科学开发和实施微课是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学校微课的基本特点
当前不同的学者对微课有不同的定义,本文所研究的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虽然人们对微课从时间长短、开发主体归属、课程优劣等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定义存在一些争议,但在微课所具有的特点方面却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特性。
1.时间短
微课的“微”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时间短。有学者对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三个比较有影响和知名度的项目中的微课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微课的时长以0~10分钟为主,在调查的微课中,小于十分钟的约占83.3%[3],这相对于传统课堂授课的40分钟而言,其时间是非常短的。
2.内容精
通过对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淄博市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中的微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均短小精悍,具有吸引力,针对性较强。每个微课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明确地阐明一个知识点或思想,例如淄博市的一节微课《拼音巧标调》,即用4分38秒向同学们讲述了“如何给拼音标音调”这个一年级的重难点,针对性非常强。
3.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目前微课的呈现主要以视频为载体,既有用摄像机录制的视频,也有用录屏软件录制的视频,还有用flash等软件编辑的视频,使得学习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二、学校微课的主要优势与不足
与课堂教学不同,微课在打破时空限制、更充分地关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微课因其自身内容的单一性、时间的短时性、载体的技术依赖性等特点,而存在功能上的局限和实施中的困难。由此,在学校微课的建设与实施中,必须灵活辩证地对待。
1.学校微课的主要优势
(1)突破传统学校课程实施的时空限制
传统教学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进行的,为了学习特定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通常在确定时间、确定地点进行授课和学习。微课与此不同,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特性使得教学双边活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加灵活多样。从时间上来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学习,而且,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或目的不同,灵活选择进度和内容,不必担心因一时分心而造成知识点遗漏的情况。从空间上来说,微课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不仅可以发生在教室里,而且可以发生在学生有条件观看微课的任何地方,诸如教室外、家庭中,甚至公交车上、商场、路边等等,这为学生时时处处地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2)更充分地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
近些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适龄儿童几乎全员入学,加之社会生活的日趋多元化,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经验背景的差别也在扩大,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似乎越来越“加剧”。[1]在大班额教学的现实条件下,如何使教学充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一直是教师努力解决的问题。学校微课的出现为弥补和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进度。传统课堂的统一讲授会对能力水平相对较低、思维品质不高的同学产生压力,导致学习跟不上,然而学校微课是已经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自主控制播放速度和次数,选择适合自身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学习速度和频率,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第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微课不仅局限在教材的重难点解析,还有部分内容是用来拓展学生课外生活的,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性格和气质出发,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探索学习,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可汗学院的《艺术史简介》、淄博市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中的《切开榴莲的秘密》等内容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3)有效增进课程资源的共享性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而当前,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差异过大,不同学生享受到不同的资源,有悖教育公平。学校微课因其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有利于将各地的优势资源进行集中和分享,使处于不同地域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学习终端方便、快捷地享受国内外名师的优秀授课。就微课网来说,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感受到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四中、一■一中学等十余所顶尖名校名师的精彩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优势课程资源的共享,有效地增进了教育公平。
2.当前学校微课建设面临的问题
(1)认识片面
观念的不正确往往导致行动的不合理,因此正确认识学校微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学校微课在认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价值观念功利化。有些学校制作微课仅仅是为了参加微课大赛,获得奖励,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应付上级交代下来的任务,忽略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观念过于功利化。第二,微课功能扩大化。主管人员对微课的优劣认识不清,只看到它的优势,却无视其局限性,在建设的过程中不顾及本土特色、学校的水平、教学内容、学生的家庭条件,盲目跟进微课,导致微课使用效果不佳、学生和家长对此方式产生反感、耽误学校正常的课业教学等问题。第三,建设流程简单化。不少学校认为微课建设就是制作一个教学视频,供学生课下观看,只要有一个会制作视频的电教人员就可以完成该任务。事实上,微课的开发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微视频制作,良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支持资源的建设、教学反馈的提供均应包含其中。
(2)资源不足
学校微课建设资源不足体现在计算机硬件缺乏、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该类问题大大抑制了微课的有效推进。首先,计算机软硬件缺乏。微课主要以视频为载体的特点要求学生和教师具备相应的移动终端和微课制作工具,当前学校尚未能实现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学生人手一台移动终端,抑制了教师对微课的开发以及学生对微课的利用。其次,专业师资匮乏。学校微课的开发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专门人员进行统筹规划,然而目前一般是由学校负责人兼任此任务,缺乏专业人才进行指导,导致微课建设出现零散、不系统的状态。最后,实施经验欠缺。国内微课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经验,虽然部分学校也探索出了适合自己学校微课发展的一些经验,但尚不够系统,学校不知如何去管理微课;评价人员不知如何去考核微课;任课教师也不知如何常态化应用微课。
(3)自身局限
上文提及到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的特点,这既是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首先,时间短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时集中。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时间的长短问题,传统授课一般是45分钟甚至更长,而一节微课仅仅5~10分钟,前者要求学习者有长时间的、集中的注意力。如若学生习惯了对微课的学习,其长时注意力必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传统教学,这是微课的设计者不希望出现的。其次,内容精炼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以小学数学“长度单位的认识”这一专题为例,如若分别将厘米、分米、米的特点、应用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设计,那么三个简练的微课无疑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此知识点,但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内在联系却不易被学生所感知,这应当引起微课规划者的重视。
三、学校微课建设的策略
学校微课在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多样的挑战,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规范微课的设计开发、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完善学校微课的评价机制、促进微课向微课程转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学校微课建设面临的问题。
1.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
一方面,鉴于当前学校建设微课面临的观念上的问题,相关人员应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组织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定期研讨交流的形式督促学校人员端正建设微课的态度,全面科学地认识微课。另一方面,鉴于目前我国对微课的理论研究不足,对实践者的启迪作用有限,理论研究者应加强对学校微课概念、特点、优势和劣势等的理论研究,帮助一线人员进一步明晰微课的相关内容,为其实践工作导航[4]。但需注意,在对微课的理论进行研究时应当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方式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微课。
2.规范微课的设计开发
为了使学校对微课的投入有所成效,规范其设计开发是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首先,相关人员应当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者的建议制作出一条符合本校微课制作的流程,明确微课建设的人员构成,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提高制作效率。其次,精选学校微课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分界线,提供两类微课内容,一是对课本重难点的解析课,二是对学生兴趣的拓展课,两类内容从不同的视角为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便利。最后,保障学校微课的质量。学校微课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应当只求数量,更应当追求质量,评价和管理人员应当严格把守每一个微课的质量关,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
3.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
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是学校微课建设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增强其实施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提供充足的软硬条件。充足的软硬件可以使得教师有制作微课的条件,学生有必备的学习条件,避免教师和学生因计算机或其他各种移动终端的匮乏而丧失使用微课的权利。第二,建设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是微课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建立可以辅助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检测,也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平台。第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程的规划能力,为其更加顺利、有效地使用微课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再借以一定的教学手段,例如定期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检验,促使学生展示自学内容等方式,将学生对微课的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完善学校微课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微课的一个反馈,良好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校微课建设稳步前进。学校应当从评价人员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进行周密的考虑。在评价人员的确定方面,秉承多种评价主体并存的原则,既重视专家评价又重视学生的评价,同时还可以将教师自评和家长评价等纳入其中,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保障评价更加的客观公正。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方面,学校可以参考成功案例或者直接聘请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全面、系统、可测量的标准,为开展微课建设奠定基础。在方法的选择方面,应当注意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切勿走上只注重分数的歧途。总之,为了充分响应新课标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微课设计优劣的评价既应当有学习过程方面的体现,也应当有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二者应当结合起来充分考虑。
5.促使微课向微课程转变
受我国教育传统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课”等同于“课程”,因此,在微课的研究中,也经常出现把“微课”等同于“微课程”的情况。其实,二者虽然密切关联,但内涵并不相同。教育学研究中的“课”,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的一个阶段;“课程”则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可见,“课”偏重于教学活动,“课程”则偏重于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文提及微课自身的局限性会导致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化,鉴于微课与微课程的联系和区别,可以考虑将系列微课组成专题的微课程,将专题内容的课程分解为多个微课,既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又保留微课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它自身带来的问题。
总而言之,微课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总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我们一定要以一种敏锐的视角、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在行进中思考,不断修正和反思,使微课能够得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摘要:本文主要从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特点、结合信息化教学,以微课教学为载体,论述了微课设计的可行性、制作微课的实施方案及微课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课;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N0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10-02
一、研究现状
微课受教育部、到各省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教育部、各省市区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学会/协会、联盟均在积极开展面向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微课比赛和资源建设计划。比如,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先后启动了微课比赛,浙江、江西、江苏等许多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T也组织了各自的比赛和资源建设计划,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也组织了微课比赛。不久前,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联盟也在上海同济大学宣告成立。
微课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美国的LiveScriveSmartPen与瑞典的Anoto智能笔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日本东芝公司独辟蹊径,设计开发了东芝玲珑微课制作系统。不仅如此,录播教室的迅猛发展,也为微课设计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和系统环境。同时,微课制作方法也得到了普及与发展,录屏软件录制、摄像工具录制、录播教室录制、专业演播室制作、智能笔录制、专用软件录制、iPad录制等一系列微课制作工具深受广大教师喜爱。
不仅如此,ShowMe、EduCreations、ZTE录课通、课程派()、K12录课通等一批基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浏览器的录课软件系统也涌现出来。微课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二、实施方案
1.对项目组成员开展基于微课的网络研修研究及培训,提高教师对微课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掌握微课制作技巧、慕课开发技巧,与国内外优秀微课制作团队进行经验交流。
开展基于微课的网络研修,提升网络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与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微课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核心能力;通过微课建设提升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2.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EDA软件的应用能力,课程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组织项目组成员共同确定微课课程的知识点,在征求意见后统一。
3.建设微课平台
微课平台是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 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4.以项目化教学为依据,以培养技能为主线,设计微课制作的主题和情境。
在设计过程中,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将EDA课程按照项目化教学的要求进行分解,每个项目都是来源于电子设备在设计和使用中的实际案例,从有效提高学生技能的角度出发,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微课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5.进行微课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采用 “项目开发式”。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选取《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为微课开发主题。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课件)、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6.开展微课建设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 “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
三、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不足的问题,使多媒体教学环境进入普及阶段。
四、应用价值。
1.新课导入 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
2.知识理解 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
3.练习巩固 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4.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5.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微课与慕课,是近几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认识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微课的热潮。于是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微课制作热的背后,我们基层一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该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应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我们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校课堂上使用的微课作品,并没有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理念的支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翻版”或“束缚”。
综观上述一些现象,笔者认为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相当多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认识到微课的“外表”,即微、短、小,而没有掌握其“本质”――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微型讲座”,或者是“浓缩课”。二是许多教师把更多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而忽视了微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和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三是现有微课的资源构成单一,仅提供了单个知识点教学的视频片段,不利于师生的学习、观摩和研究。四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微课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质量良莠不齐。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一要高度重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开发。微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考虑,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二是要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汇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如我所在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就十分重视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电教中心负责全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汇聚各优质资源学校的微课作品,电教中心的网站全天候开放,供全区中小学校的师生使用,这样做的效果是既互通了资源,也放大了优质微课资源的效应,同时也更能促进广大老师制作精品微课。三是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可以鼓励广大的一线教师,组成研发团队,以学科教材为蓝本,将教材内容制作成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作品。四是要注重团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特别是专题化、系列化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或学校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如每年暑假期间,我所在区域的教研部门就组织各个学科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由他们牵头组成五到八人的研发团队,进行专题式的微课程建设。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了低水平重复性的微课制作,又发挥了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名师作用。
摘要: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视频资源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教学媒体形式,有着文字、图画、动画等传统媒体
>>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研究 视频转码在音视频资源共享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 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视频的上传与管理 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制作平台的应用优化研究 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精品课转型与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研究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 微课知识管理和资源共享研究 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建设研究 高职英语听说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 资源共享课平台框架设计研究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传播策略研究 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构件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自动生成系统研究 《纺织材料学》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前期研究 财务会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 基于美国开放课程观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与做法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微课资源共享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06):5-11.
[4]蒋家傅.网络课程的特性构建原则及其构建模式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45-48.
[5]袁晓梅,张晴,唐卫红.物理教学改革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J].高校讲坛,2010(12).
[6]孙建敏.现代物理前沿课题融入大学物理教学略论[J].河南农业,2011(12):18-19.
[7]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8]贾起名,郑永令,陈暨耀.电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9]冯瑞.世界名校开放课热潮对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2.2(总第301期):17-21.
地方高校、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如何在教育课程资源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是我们目前需要深入探讨的方向。目前,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存在问题,只有建立长期的、全面的、深度的战略协作,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和人力资源,不断革新,才能解决这一难题。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对微课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技能等方面的积极摸索。
[关键词]
地方高校;社区;微课平台;资源;共建共享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学校和社区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研究”(课题编号:JSS-C-2016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一旦实现融通共享,不仅能促使教学资源被有效地利用,不断创作出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各自的服务能力,更加优化各自的发展环境。目前,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在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并不深入,仍浮于表面。我们只有不断完善两方面的共建共享机制,才能使地方高校和社区双方的资源进行更优化的配置。相信对于已身处“微时代”的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来说,只有共同构建面向高校学生和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微课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双方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构筑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
一、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不足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双方合作受限,资源共享不全面
地方高校虽然拥有众多的优质课程资源,稳定及高素质的师生群体等人力资源以及丰富的教学硬件设施资源,可这些资源对社区的开放力度不够深入与全面,共享率过低。特别是应当密切社区、社会的高职教育仍缺少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设置,还没有建立起服务于学习型社区教育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为学习型社区的构建提供完整的框架结构。高校的教材、教师及学生走进社区进行教育活动相对偏少,与社区的联结基本没有,有些课目重心倾斜,忽略了文化建设,未能充分把区域环境、当地文化等资源考虑进去。而拥有着丰富社会资源的社区与高校在目前的合作上也仅局限于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这种合作毕竟是小范围的。社区教育几乎都是自主开发,缺乏整体目标计划和针对性,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实施方式方法简单,系统性不强。在围绕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设计、目标设定、计划拟订、学习评估等方面未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工作需求与学习的自主性等特点。可见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仍停留于表面,两者有效整合才能更优化配置双方的资源。
(二)意识淡漠与理念偏差,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
通过对镇江市3个区(京口、润州、丹徒),3个县级市(扬中、丹阳、句容)下辖45个街道、镇的走访及所在街道及镇的社区网络进行调研认为:当前,地方高校与社区课程资源共享不理想的原因可归结为双方合作意识不够普及,理念跟不上,合作愿望不强烈,形式多于内容。地方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服务社会也是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之一,认为参与社区教育并未给学校发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会影响学生的课务,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而社区大众则认为,此教育非彼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回事,双方的关联性不大,对高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需求相互融合的认识还不够。从资源共建共享形式、内容和制度上来看,目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形式方面,双方以教学多媒体设备、图书馆藏、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共享为主导,资源的有效整合缺乏,创新力及活力仍需增强;在内容方面,共享课程数目少,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内容方面,需多开设一些贴近社区的民众日常生活、就业创业类或民生问题的优质课程,如应急避险、家庭保健、饮水安全与健康防病、地震避险等课程;在制度方面,应更加明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内容、方法,仍需完善双方合作的评价反馈体系,不断推动共建共享项目的深入开展。
二、微课的含义、特点及效用
(一)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微课(Micro-Lectures)起源于国外,微课程是指在信息技术基础下,制作者为了让学习者理解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包括突出的主题、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精简的优秀课程的集合课程,其形式可以为文字、音频、图片或者视频等。微课的特点:教学目标清晰;内容短小精悍,具有一定的半独立性;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微课对于地方高校及社区教育的效用
身处“微时代”的高校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利用移动互联设备刷微博、玩微信、聊QQ、看视频等,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课堂形式势在必行。作为现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的微课能更利于高校的学生理解和学习,也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微课也能促使教师不断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促成他们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课程开发能力,使他们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以吸引高校学生。从如今的社区教育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也在尝试着不断创新。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以社区的需求来决定的,社区群众的学习要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途径也逐渐走进了社区大众的视野。因此高校与社区要想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资源,只有共同构建面向全校学生和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微课平台,不断满足学习者方便、灵活的学习需求,才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巨大支持。
三、创新作为,共建共享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新模式
(一)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研究受众群体需求
在对微课进行设计和开发之前,为了能够更加迅速准确地明确高校学生及社区大众的最新需求,我们必须要从教育的开放性、全面性、交互性等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定位,结合其特点,合理规划建设微课程,提高其实用效果及持续发展能力。地方高校的微课建设应把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力,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等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开发一些高校学生所关注的创新创业教育、择业就业指导、当地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微课,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方便。而社区教育,也应多开设一些婴幼儿和青少年教育、农民工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心理健康和食品安全等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课程,不断提升社区大众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社区大众的幸福指数,促进和谐社区的发展。
(二)融合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所需
地方高校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是地方适用人才的“培养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科技转化的“孵化器”;地方高校拥有着社区目前无法具备的资源,包括在人力、智力、财力等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能为微课制作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高校众多功能教室及其仪器设备等能为微课的拍摄制作提供更加专业的支持,高校信息图文中心及专业技术人员能为微课的拍摄和制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社区所提供的自然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和人文环境资源(当地历史、传说、革命传统教育、风俗习惯等)都能为微课提供良好的素材背景;社区的一些教育机构也能联合为微课的拍摄制作提供人员及场地的帮助;社区还拥有数目众多的便利性零售、服务、餐饮等商业形态,也能为相关微课的开发制作提供帮助。地方高校需与社区共同策划,通力合作,对微课的开发细节认真商讨,不断深入挖掘微课的素材、对各类微课资源进行合理的再调配,制作出符合大众群体所需求的优质微课。
(三)规划适宜的微课内容,确定有效的开发路径
1.微课内容的创设需有所选择。地方高校和社区要紧贴受众群体所需,因此基于两者资源共享的微课内容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内容要具有普适性。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广泛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第二,内容要系统化。微课的碎片化不是内容的碎片化,而是建立在一体化之下的碎片化,不是散落无序的,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有所关联的。第三,内容要有可扩展性。应注重一个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课程相配套的微媒体、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扩展性资源建设,从知识传递扩展到能力锻炼和情感熏陶,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提高社区群众和高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微课的开发路径需进行加工改造。微课的开发路径是对原有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如视频的转录、按知识点切片、合成、字幕处理等)和设计开发全新优质微课资源进行加工改造。分课程分析、可行性分析、脚本编写、资源收集、资源整合、和修改等几个步骤。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以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各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极为成熟。同时,社区教育也拥有着数量繁多的大众化视频课程,其包括修养、生活、艺术、技能、农村等五大类型,涵盖范围广泛且贴近群众生活。通过这些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利用,形成动态、发散的网状关联。此外,还可以根据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年龄、性别、学历、学习足迹等不同,对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和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开发优质微课资源。
(四)调动人智资源,创建高质量微课
微课的开发和平台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开发团队。地方高校和社区要充分挖掘各自领域内的专业信息人员和行业专家等专兼职人员,组建优质授课讲师团队,创建高效的微课设计团队,认真开展授课前期的调研、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课程内容的规划;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制作课件及讲授课程;从事教学视频的拍摄,并对微课后期的制作进行编辑;成立技术保障后勤团队,搭建微课网络平台,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成立微课运行管理团队,及时更新微课教学资源、根据需求进行调控及日常管理。高校与社区可以通过有效组织与协调,鼓励高校及社区内外的教育专家、行家里手、教育工作者、在校大学生以制作高质量的微课为共同目标,在微课的建设过程中,各司其职,同心协力,互助互惠,为微课资源的开发集思广益。
(五)多方配合,不断促进微课平台建设
秉承“互联网+”时代的理念,不断整合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借助好辖市区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多重人力、物力,互相协助,共建共享微课教学管理平台。使微课资源平台不仅要具有网络社区信息技术平台所具有的知识存储、知识组织以及知识共享的功能,还要具有知识的下载上传,方便微课资源互动与共享。更要考虑平台的系统兼容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及可靠性等。
四、注重管理,完善微课评定标准和评价体系
1.微课在进行选题设计时要突出精、简,选题思路明确,并要结合高校及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课程内容要抓住四个点:重点、难点、疑点、热点,避免臃肿及繁杂。把握住微课的思路和教学主线,主题切换要讲究新颖和直接。不断激发高校学生及社区群众课程进行自主研学的热情。
2.微课在内容方面要具有结构的系统性和学科定向性,杜绝一些科学性错误,将整门课程科学地划分成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地学习。以大学生及社区大众为本的教育思想,设计开发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微课。
3.微课浓缩的都是精华,控制课长在五到十分钟以内,微课界面布局要合理、新颖、活泼、有创意,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效果好;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准确、简明,对重点内容在讲解界面中需要重点标识或者采用较为鲜亮的颜色进行区分。
4.微课资源建设是未来教学资源建设的一种趋势,极具实践应用价值,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推广;可以在地方高校和社区中聘请专业教师、美工师,软件工程师、教育技术人员等,可以通过交流、研讨的学习方式,向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呈现出优质的微课成果;制定计划,定期组织微课观摩、学习、讲评等活动,使地方高校及社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不断完善深入。我国的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同社区教育联系起来,建立长期的、全面的、深度的战略合作,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资源及人力资源。而基于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则是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模式的新探索,相信这一探索一定能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钱亮 吴君民 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2]范建丽.基于微课的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8):114-115.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