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

时间:2022-06-21 10:1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管理

第1篇

一、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和社会善治

社会管理走和社会治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有很大区别。为什么倡导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呢?先来举两个截然相反的两个例子,再来讨论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要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第一个例子,广东增城事件。2011年6月9号的晚上,一个名叫王联梅的孕妇和他的丈夫唐学才两人,在增城市(县级市)新塘镇大墩村街边摆摊,治安联防队员发现后,欲扣其货摊,王联梅挺着八个月的大肚子上前理论,结果被联防队员两个耳光打在地上起不来了。人们对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传成了:治安队员打死了孕妇。结果民众激愤,引起骚动,警民对峙,警车被烧。这也是中国社会治理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大墩村当地村民与在此打工者的比例为1:11,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村里雇了治安联合队,外号“大棒子队”。“大棒子队”在执法中,行使着城管、公安、计划生育等部门的权力。在大墩村还有个“村牌”事件,就是摩托车在本村骑要挂本村的牌照,几年前因为此事打死了一个外来的民工。这个孕妇事件更是成了一个导火索,外来人员对“大棒子队”恨之入骨,从开始追打联防队员发展到火烧派出所,从而形成了“熊熊大火”。这说明这种社会管理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浙江宁波慈溪县坎墩街道五塘新村的一个故事。2012年,这个街道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五塘新村也是以外来人口为主,当时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也闹矛盾。2007年的时候,外来务工人员住在村里的一栋楼里,三楼下面住着一位老太太,外来工晚上回来很晚,看电视、唱歌声音很大,老太太很愤怒,那几个年轻人火气也很大,双方就吵了起来。后来本村书记就去劝架,外来工把书记打了。书记很恼火,但又一想:如果把外来工都赶走,房子租给谁啊。外来人口虽然给当地带来了麻烦,但还是要和他们和谐相处。按照原有的管理体制,只有本村人才有权参与自治,外来人口没有这种权利。书记就想了个办法,由本地人、外来务工者的老板、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共70余人组成“和谐促进会”,让大家坐在一起协商,最后达成“各退一步”的共识:保洁费、水电费等标准对外来人员一视同仁,外来人员晚上尽量不要影响他人休息。考虑到打工者一般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精力旺盛,每周末晚上在村广场举行文化活动。和谐促进会设立之后,外来人与本地人之间由原来的对立慢慢转变为互帮互助。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需要反思传统的社会管理的理念、方式、途径出了什么问题,然后转变为新型的社会治理和社会 善治。

二、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

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通常是由党委、政府等单一主体进行管理,而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共同参与管理,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第二个方面:社会管理本身强调秩序导向,因此更多的是强制、压制、控制来获得服从,类似“大棒子队”;而社会治理强调更多地通过平等协商对话沟通,来实现大家的行动协调一致,克服矛盾和冲突。第三个方面: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在权力运作的向度上有区别。社会管理更加强调的是,我是管理者,你是被管理者,我命令你服从就行了,是单向的权力运行;社会治理强调,大家都是相关方,在公共空间中所有利益相关方坐在一起各自表达自己的偏好,参与决策,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合作管理。第四个方面:社会管理强调秩序导向,社会治理既强调社会秩序,又强调激发公民的潜能,使他成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强调增强社会的活力,不只对他的行为进行监管,要以服务换取服从,这是一种新的社会契约。服务换服从、服务与监管并重,在自治还能够实行的地方就不要形成他治。在自治失效、自治不足的时候才需要有他治,才需要外部的干预和强制。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有时会出现治理失效的问题,大家都乱说一气,协商到最后没有一个共识。针对治理失效,多元主体的合作管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价值的要求去行事才行,这样大家才能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

为避免治理的失效,我们把善治的理念引入到社会管理中,追求社会善治的基本价值。社会善治主要强调我们对公共事务规划、协调、服务这样一个过程应该是透明的,最后商量的结果也应该是透明的,不应该藏着掖着。所以社会善治的第一个价值是透明。利益相关方应该参与表达自己的意见,第二个是参与的价值。第三个是法治。如果有法治、有明文规定的时候,大家按照法律来办,不能够想当然,不能够违法。第四个方面是回应,在这个过程中间,做决策的人本身对利益相关方表达出来的需求偏好要尽量地给予满足和回应。第五个是包容。包容是指在社会各个层级的公共事务的决策中,要把社会各个层级的利益都充分地考虑进去,特别是那些边缘群体、困难群体,可能他们的声音在正常情况下听不到,要把他们的需求考虑进去,就要强调决策者包容。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利益相关方,要互相信任而不是互相猜疑,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够合作。第六个是和谐,人人在社会中生活中都需要安全感,不只是“大棒子队”、本村居民要有安全感,在此居住的其他人也要有安全感才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安全感。这就是社会善治的基本价值。

为什么要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善治、社会治理?因为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社会正出现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看一下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你就会发现,社会管理中如果只靠政府单向的命令,很多东西很难行得通。首先我们看市场化改革。35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化改革之后,一些决策权、信息、资源从官方的集中垄断走向分散多元。企业与政府分开,自负盈亏;国家与社会分开,社团、非企业基金会都有自己的决策权。公民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官方对信息的集中垄断已不复存在。资源也不再由政府垄断,原来我们每个人生是单位的人死是单位的鬼,分房子、孩子上幼儿园、各种福利都依附于单位。现在很多人和单位只有八小时的契约,八小时之外和单位就没什么关系了,因为单位之外有很多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迫使政府管理社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

现代化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人的现代化。昔日的农民大量走进城市已经市民化了,生活方式已经工人化了。我们搞义务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文化知识,人们的权利意识在苏醒,不再是消极的被管理者,人的现代化对旧的制度形成一个冲击。社会正在变成信息社会,人员和资本流动加速,很多人到过北京上海,再回到那些落后地区就不一样了,原来能忍受那种落后状态,现在不行了。第一代农民工想着怎么攒钱回去盖房子,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说什么也不回去了,待在北京不走了,还有很多人离开中国去了别的国家。信息社会出现了很多“无组织的组织化反抗”:增城事件、乌坎事件……人们开始用短信、微信消息。比如说王联梅被打死了,没有组织者,但是反抗却是组织化反抗,使反抗更加便捷、更加低成本。增城事件后,管理方式在发生变化。现在社会管理制度也在竞争,先进的地方具有示范效应。你这个地方做得差,别的地方做得好,形成一种差距,就迫使原来差的地方不得不改。现存社会管理制度压力山大,因此要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三、建立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

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什么?三个目标:第一、把人治活,解放社会发展的活力,激发社会成员的权利感,并切实有权利去行使。第二、以公平正义和优质服务换取人们的服从、支持、配合,是一种社会契约的方式。提供优质的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医疗、住房等,要对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一视同仁,让家长不再为孩子择校的事情烦心等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权利。第三、维护社会的秩序,使社会有序运转,增进社会的和谐,避免社会的分裂、对抗、冲突。

建立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要有种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就好像指路牌。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包容的社会、能动的社会、善治的社会、和谐的社会,社会成员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应该充满了安全感、自由感、尊严感、参与感、认同感和成就感。看起来这些东西都是虚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它可以成为我们社会治理体系评价指标的一个主观评价尺度的重要评价依据。我们搞社会建设、我们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我们要改善民生,最后都要落到一个效果的评价,提出这样一种价值追求,实际上是从居民的主观感受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新型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党和政府主导、社会协从、公民参与、法制保障。“党和政府的主导”好理解,比如说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事,该你负的责任你不能推卸,你要发挥主要的作用;在发动社会参与方面,你要发挥引领的作用,党政来主导。“社会协从”是强调在社会政策的决策中,在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中,社会组织要有意见表达权,能够在社会公共服务中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方式发挥作用,包括让企业也参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等方面。“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参与表达意见,是社会政策的参与,而不是你号召、我响应的那种参与。“法制保障”是指很多矛盾和冲突应当通过法律解决,人们权利的保障也应当让法律来解决。这就是新型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四、对原有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从十二个方面进行改革。

1.社会政策的决策体制改革。要以民主促民生。在社会治理体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政策,如果社会政策的决策体制出问题了,那么社会政策很可能无法帮助市场失败的人,无法帮助那些边缘困难弱势群体。因此,政策的决策体制非常重要,这种决策体制应该体现民主的基本理念。

2.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关注民生是要由真金白银做支撑的。民生财政是衡量各项社会政策方面的投入,不是说你建一条高速公路、建一条高铁就是关注民 生了。

3.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让社会事业回归公益,大学、医院、养老院不应盈利赚钱,要恢复它们的公益性质。

4.社保体制的改革。要确保制度公平,不能公务员有公务员的标准,事业单位有事业单位的标准,企业有企业的标准,农民有农民的标准。一个国家有四种不同的医保标准,这显然是人为的制度的不公平。一个单位里面有正式工、有临时工,大家干的活一样,甚至临时工干的活更多,工资却相差很多,福利也很不一样。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首要的是解决制度的不公平。

5.权益维护体制改革。

6.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将社团和社会组织分开管理。

7.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义是实行社区共治和开放开明的社区治理。

8.群众工作体制改革。

9.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10.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社会关怀体系。

11.健康与安全监管体系改革。要改善社会性规制。目前产业规制、经济规制比较健全,社会规制是一个薄弱环节,怎么能够加强社会规制,我们的法学还是大有可为的。

12.社会治安体制改革。要走向协同治理。

第2篇

【关键词】基层政府 社会管理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党和政府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政府处于社会管理前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责任主体,研究当前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现状,分析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长顺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形式,实地调查,随机访问,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调查对象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城市居民、进城农民工、学生等,并按比例进行问卷调查。

二、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对社会管理的整体评价和个人对社会管理和相关服务的具体评价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公共安全、医疗、食品药品、公民参与社会、政务公开与公民诉求、社区公共服务等。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个人对社会管理现状的整体评价。35%受访者对目前社会管理的整体效果感到满意,55%感到一般,只有10%感到不满意,说明长顺县社会管理的整体效果较好;55%受访者认为当前政府重视社会管理创新,35%认为一般,10%认为政府不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可以看出政府重视社会管理创新;75%受访者不知道非政府组织,只有5%对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表现满意,说明长顺县非政府组织发育不成熟,政府应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引导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

(2)个人对社会管理和相关服务的具体评价。15%受访者认为长顺县消防安全功能非常好,30%认为好,40%认为一般,15%不满意;25%认为长顺县交通安全好,55%认为一般,20%不满意;95%受访者有财物被盗窃过的经历。70%受访者认为进医院看病的程序烦琐。超过70%受访者对食品不放心,约55%对药品不放心。20%受访者认为长顺县公共活动场所多,20%认为一般,60%认为不多;超过45%受访者业余时间的休闲方式是在家看电视,5%是打牌,5%学习,10%进行体育锻炼。90%受访者愿意为社会管理工作提意见和建议,但有35%受访者认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没用。95%受访者认为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的办公电话应该向社会公开,有超过35%受访者认为不能拨通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的办公电话;55%受访者认为当前长顺县市民诉求的渠道不畅通,85%受访者希望各级领导开微博与市民对话。对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感到满意和一般的各占30%,40%受访者对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不满意。

三、长顺县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管理创新理念不足。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和旧的管理体制的影响,社会管理的理念仍然十分陈旧,主要表现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思想仍然十分突出,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一些政府官员认为政府是唯一的管理主体,老百姓是被动的被管理者。

第二、社会管理主体不够多元化。一是非政府组织发育不成熟。调研发现,长顺县非政府组织发育不成熟,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限。二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不够,参与程度不高,公民诉求渠道不畅通。一些管理部门的电话未公开,或者公开的电话打不通,大部分县局单位互联网应用程度不高。三是社区等基层组织自治能力不高。

第三、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侵财型犯罪持续高发。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有财物被盗窃的经历,抢劫案件时有发生。

第四、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健全。调研发现,超过70%受访者对社区公共服务不满意,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跟不上公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大部分社区和农村都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市民休闲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以打牌作为消遣娱乐的方式,这导致了赌博之风的盛行,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长顺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

第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想、观念、认识对实践有决定性的影响,创新理念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是要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从“官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更加注重和强调服务。基层政府应结合欠发达地区的现状,把社会管理提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使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双轮驱动下,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能建设和谐社会。

第二、培育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培育社会管理多元主体,是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要求。地方政府要按照“社会协同”的要求,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完善并形成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格局。一是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支持、保障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创设必要的制度环境,提高非政府组织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二是着力推进社区等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社区化,积极发展社区自愿者组织,加强社区自治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三是鼓励普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通过政务公开、办公电话公开、网络建设等方式拓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第3篇

牧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中典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与日俱增,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在很多大型牧场及社会的管理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制约性因素,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创新化社会管理的理念出现在人们面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了我国产业结构发生着转型,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渐的浮出水面,传统的社会管理必然要被创新的模式和管理方式而取代。

关键词:

富裕牧场;创新;社会管理;探析

以富裕牧场的发展为例,从该牧场组建成功至今,大大的改变了周边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和牧场的壮大无不给周边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在时间不断推移的过程中,富裕牧场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人员的集中化和矛盾的增多无不成为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于当前的发展格局,想要实现富裕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在社会管理工作上实现创新化管理。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背景

近些年来,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当前时展中最热的话题,并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在2012年的人大会议中,第一份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文件正式出台,这代表着我国正向着创新的社会管理迈向新的一步。黑龙江占据着全国三大垦区之一,在黑龙江垦区当中,有着属于全国最大的农场群,这些农场的建设与发展为黑龙江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农场长期经营的发展的过程中,也相继的出现了很多关于社会管理的问题,不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更影响到了各职工的幸福指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农场的社会管理面临着创新化的改革。富裕牧场位于齐齐哈尔市的富裕县境内中,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牧场经济发展进程也在逐步的加快,牧场中的居民几乎都集中居住在场部,人员过度集中,再加上居住人口结构的复杂化,为牧场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传统单一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和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时代和环境的发展,实现牧场创新的社会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富裕牧场面临的社会管理现状

富裕牧场是由三个牧场合并而成,由最初的贫困状态,在几年的发展和领导的带领下,富裕农场慢慢地得到了改观,富裕牧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经济的迅速提升,同时也促使了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员众多的地域必定会因人员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出现很多社会管理的难题,然而富裕牧场所处的社会管理模式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整体幸福感下降、社会矛盾增多是富裕牧场面临社会管理最为突出的问题。从人们幸福感的角度出发,这个词汇也是近些年被广泛提出的,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所知,导致人们幸福感不同的问题所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社会的保障制度、公平正义的社会、民生问题的合理化解决。总而言之,一个能够为人们创造出高度幸福感的社会,一定都合理的解决了以上出现的问题。新时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口碑,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的时期,和传统的时代相比,新时期中社会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转变,无论是从工作的内容上,还是从工作的对象以及要素之间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自然的让国营牧场的社会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国内研究人员王占龙曾针对某个大型牧场在管理的模式和体系上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影响牧场创新社会管理的因素在于:人们的责任意识淡薄;其次就是缺少专业化的素质团队;相关的领导及部门的工作模式过于独立;缺少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牧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企业和社会性质的统一体,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制度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革,关于牧场的创新化社会管理问题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试点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众多研究人员在多年的实践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牧场想要在当前的时代中实现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达成与时俱进的、创新化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问题中出现的矛盾。

三、富裕牧场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

想要实现富裕牧场的创新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为管理模式的创新,而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是完善管理社会管理模式的重点内容。所谓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指的是在当前管理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新鲜的管理元素,例如创新化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人性化及创造性的管理手段等等,只有社会管理模式实现了创新,那么离构建全新的是社会管理体制就更近了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化社会管理,不仅应该包含政府及领导的有效协调机制,更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主,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创新的社会管理更应该综合政治、文化和经济三大方面从而实现公共的服务。创新性管理模式的构建虽是解决牧场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问题,但是最为重点和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刘中起(2011)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曾经指出,在实现创新的社会管理过程中,相关的部门和领导应该将人们的基本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在进行政策或改革决断的时候,应该积极听取人民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意见,并满足知情人和管理对象的基本权利,真正的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汪勇(2012)对创新的社会管理也提出了相关意见,他认为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管理的过程中合理的协调利益之间的关系,并维护好社会及生活中的公平和正义,进一步推行国家的民主及法治化建设,以此为人们的基本生活做到良好的保障,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主动的处理好社会之间的矛盾,消除两极分化制度,实现区域和城市的共同建设及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创新化的社会管理。实现牧场的创新管理更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群众的智慧往往是社会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财富,相关的管理单位应该拉动企业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激发出社会中的活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公众化的参与,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管理的公平性原则,设想一下,在当前牧场管理和发展的背景下,如果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可以有效的解决掉人民群众与管理者之间出现的矛盾,原有存在的矛盾消失了,也就让人民群众得到了自给自足和满足的生活状态,那么这样的社会创新管理也就真正的达到了实际的管理效果。公众的合法权益和基本权利的保障并不是简单的几个社会活动就能完成的,应该围绕这个问题制定相关的法规及制度,特别是在政府及管理部门要采取透明化的管理体制,并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去执行,创新的社会管理是建立在法治化框架基础上而实现的,贾宇(2011)曾经说过,任何一种创新的社会管理只能建立在法治框架内才能实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样的创新管理才具备长期有效的生命力。

四、结语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创新的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时代革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多,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时展的需要。富裕牧场的创新化社会管理同样如此,面对着时下最为严峻的社会矛盾以及出现的各类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创新管理的一切准备,完善各项创新管理的制度,管理人员更要积极的吸取更多的创新化管理元素,时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主,促使社会及人民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元秋;杨永生.富裕牧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中国农垦,2012,(8):51.

[2]张辉.红光农场创新社会管理探析[J].农场经济管理,2014,(1):65-66.

[3]王义昭;王千六;丁锋.建设“互联网+牧场”以信息化助推现代乳业新发展[J].中国农垦,2015,(6):8-10.

[4]王连群;侯芳;陈立强;高军.高校培养现代化牧场所需复合创新人才的探讨——以畜牧类专业为例,家畜生态学报,2015,(5):93-96.

第4篇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 网络化治理 社会管理创新

1、“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兴起及其局限

重属地管理,轻属人管理。属地管理具有明显的静态性管理特征,忽略了现代社会日益增强的社会流动性;属人管理则坚持以人作为其服务的核心对象,对社会实施动态的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虽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对基层社区公共物品(如对井盖、路灯等)的效率与供给能力及基本服务信息的了解与掌控能力,但其运行理念与实质仍然内含着被管理对象的属地性质,强调对一方地区的管制。

重条块控制,轻整体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致力于将属地分割为若干不同条块,政府“派”专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其主要特点在于各条块职责相对明确。正如“网格协管员”所言,网格就是他们的“责任田”,在其各自分管的范围内,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由他们来解决。在注重条块分割的同时,这种社会管理模式也往往忽视了社会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人为割裂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种联系,往往导致基层社会管理中只重条块、而忽视整体的社会管理模式。

事权下放,治理资源却不足。在网格化管理中,采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模式”的运行机制。从表面上看,这一管理方式将管理的权限下放到基层组织中去了,但事实上是责任下放而权限不足,则加重了基层社会治理单元的负担,使得网格运转不良。因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并非一级政府组织,但这种管理模式却又反而加剧了它的行政化倾向;它没有法定的财权,却同时又要负有更多的责任。

管理成本过高,政府财政负担重。在网格化管理的推行过程中,政府往往要根据网格的划分来配备相应的社会网格协管员,在面对社会失衡时也需要动用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手段等去面对单个的“居民”,这就造成了过高的社会管理成本。

2、网络化治理的内在价值与理念

网络化治理鼓励社会参与,促进主体多元参与机制。在网络化治理中,政府依然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主体,但政府与其它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网络体系,各网络结点之间是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在合作中“各负其责、各司其能”。

网络化治理注重引导价值共识,促进合作机制。合作机制是网络化治理的主要运作机制。在网络化治理中,各主体之间通过合作共治代替竞争对立,增进公共价值。公共价值是网络化治理的共识价值,它是高于个人价值、部门价值、地方价值之上的社会合意基础上的共同信念。

网络化治理主张培育社会资本,增进信任机制。社会信任既包括官民之间的信任,还包括公民之间的信任,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信任。社会信任是合作的必要前提,是共同行动的基础。当前社会基层政权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权威的弱化,与群众对基层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的信任缺乏有关联。“中央政策是好的,只是地方干部念歪了。”而由于地方干部无法取得群众的信任,很多工作难以推进,从而也容易形成基层管理干部“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心态。

网络化治理强调利益共享,增强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是包容性增长过程中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公平、公正,利益共享既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居民之间的利益共享,还包括政府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共享,政府与市场、民间社会之间的利益共享。而现实的社会管理实践中,许多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引发多是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正、不平等。

3、实现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的转型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价值共识。网络化治理的核心运行机制是通过培育社会资本形成社会信任与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维系不再仅仅是利益的纠葛,更是一种价值上的共识与相互认同。而社会价值共识与社会认同的形成,其根本在于通过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把社区建设成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在一个共同体中,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短期来看,公共文化建设难以见成效;但从长远来看,这实是一项战略任务。而社会公共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发挥传统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机制,形成人们在观念、信仰与心理层面的价值共识。

加强公共权力监督、促成利益共容共享。当下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增多,其根本在于利益分配不正与冲突;而利益分配公平、公正的缺失在于对公共权力缺乏监督。加强公共权力的监督,一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通过法律制约权力;二是加强社会协商与公众参与,通过权利监督权力。网络化治理强调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又能起到监督与制约公权力的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利益共容共享,同时还必须尊重人民的选择权与自。

权限下放,促进地方治理的多元与差异。赋予地方基层政权相应的自限,促进地方自治,从而促进地方治理的多元与差异。要改变现有压力型体制下的考核机制,同时改革“条块分割”体制转向注重对“块”的建设,促使基层政权组织从消极“维权”到积极“治权”的转变。

基金项目:2013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百题(13087)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喜,范况生,杨华等.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综述[J].人文地理,2007.

作者简介:

第5篇

一、理论依据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业在各国GDP中所占比例的提升,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正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尤其体现在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方面。本文将致力于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社会变化的影响研究。

Nunez(1963)首先在此领域进行了探索,Nunez通过对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的分析,以为旅游会使居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发生变化。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变迁。G.Young(1973)以为旅游能改变当地居民的熟悉,促进文化的交融,推动目的地的现代化进程。G.Doxey(1975)提出了目的地居民激怒指数模型,夸大不同目的地的居民反应有所差别,但居民的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系列可猜测的变化——由愉悦到对抗。DeKadt(1979)则分析了旅游发展给目的地居民带来消极影响的各种可控原因,并指出假如适当干预,可使目的地居民获益。G.Doxey(1980)的生命周期模型以为,在旅游地停滞阶段,游客数目达到或超过很多变量的容纳水平时,各种社会题目便会出现。Huang和Stewart(1996)指出,旅游发展可能改变居民之间和居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尽管很多研究都已证实了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但实证检验当地居民对旅游社会影响感知与当地居民对其社会变化态度关系的研究成果却较少。相关研究的匮乏制约了对当地居民受旅游影响所表现行为的理解,而这又是使旅游业持续带动当地经济所必须的。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同与支持,取决于旅游发展对当地社会、环境、经济带来的影响与改变。由于当地居民的态度、熟悉等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交易的成功与否。所以,应持续评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及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状况(Allen,Long,Perdue等,1988)。Perdue、Long和Allen(1990)在对科罗拉多(colorado)地区16个乡村居民对旅游动机的认知及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研究中发现,居民个人从旅游发展中获利因素对其认知具有影响性,此外,居民对旅游动机认知与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存在相关性。2005年Andereek等四位学者在亚利桑那州进行了调查,应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居民对社区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识别出了多数正面和负面的旅游影响。

本文引用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作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影响的评价依据,以天津市蓟县盘山周边居民为调研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旅游发展与当地社会变化的关系。

二、模型假设及研究方法

1模型假设

正由于旅游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时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在已有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本文首先研究旅游对社会满足度感知的影响,然后再探讨社会满足度对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态度的影响,文章的假设模型鉴戒了Perdue等(1990)发展旅游与社会满足度模型。该模型由五个潜因子——感知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感知旅游业的消极影响、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社会满足度、对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以及九条路径假设所构成,如图1所示,每条路径代表假设的关系——在关系线上和输出结果的表中用“一”表示负相关,没有符号则表示正相关。

2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充分考虑了学术界较成熟的研究方法。整体设计思路鉴戒了JohnAp和JohnLCrompton(1998)的旅游影响评估标准,同时旅游影响的影响因素设置来源于Long和Allen,1987;Lankford和Howard,1994;Pizam,1996。社会满足度方面则将Allen,Long,Perdue,Alien和Beattie(1984)以及Allen等(1988)相关因素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为七个方面:社会服务、经济、环境、医疗服务、娱乐服务、公众参与、教育。

问卷中的尽大部分间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5-pointLikert-typescale)(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是无意见、4是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而“对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题目则采用了二元制(1=不同意,2=同意)。

3样本选取与数据采集

天津蓟县盘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如同十里锦屏,巍然屹立于京东、津北,距蓟县城西北十二公里处,是当今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历史上被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以“京东第一山”驰名中外。仅2007年1-6月上旬,盘山景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9.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进977.23万元。其四周大部分居民都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所以研究社会满足度和旅游影响的关系,将更好地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蓟县乃至天津旅游业的发展。本研究以蓟县盘山四周砖瓦窑村、塔院村、玉石庄、营房村、联合村、莲花岭村、朱庄子村的部分居民为样本,采用随机走访,实地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时间为2007年7月20日至21日。

发放调查问卷共791份,收回有效问卷622份。被调查的人群中有男性392名(63%),女性230名(37%),年龄分布在21-67/岁,其中65%为40~49岁,21%为30~39岁。

4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时,首先利用SPSS15.0评估项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再使用AMOS7.0评估结构方程和假设证实的拟合优度。此时采用标准化分(standardizedscore)分析。又因“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题目采用了二元制,所以将采用渐近自由免分配法(ADF)统计。

三、模型结果及分析

1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分析用来估计每个潜因子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决定是否将某一项目剔除的标准是修正的项目与项目总体相关系数及剔除后是否能改进相应的d值(Parasuraman&Berry,1988)。本文将剔除相关系数低于0.3的项目。具体情况如下表(分类栏中数值为该项目的a值)。

第二个评价指标采用“克隆***系数”(cronbach’scoef-ficientMpha),即剔除相关项目后的α值,一般来说,该系数愈高,即工具的信度愈高。在探索性研究中,信度达到0.70就可接受(NurmallyandBernstein,1994),而低于0.35则为低信度,必须予以拒尽。上述各指标数值基本符合研究需要,但组成潜因子“社会满足度”的七个项目有三个α值未达到0.7,而“积极影响”也有一个项目α值未达到0.7。同时,分析的结果也表明经济满足度可靠性较弱,但在研究社会满足度时,经济上的满足程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方程的实际效果。

2评估模型

模型假设包括有五个潜因子,分别以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缩写表示,它们分别是感知旅游业的积极影响(JJYX)、感知旅游业的消极影响(XJYX)、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GRLY)、社会满足度(SHMY)、对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TD),该五个潜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模型的评估基于潜伏变量的各种变量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来估计观测和潜伏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潜伏变量间的关系用回回分析估计。

其中,“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和“对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是直接丈量数据,而“感知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感知旅游业的消极感知”和“社会满足度”则由可靠性分析的结果得出。经检验,本次调查收集的数据不满足多元正态分布,但符合椭圆分布的要求,不宜采用最大似然法(ML)而改用迭代加权最小二乘法(ERLS法),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如下。

分析结果表明,图1中的假设基本成立。需要说明的是:H1——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与对旅游业积极影响的感知有明显的相互关系。这进一步证实了Lindberg&Johnson(1997)以及Perdue(1990)等人的研究结果;只是本文的研究表明,H2——对旅游业消极影响的感知与个人利益间并无明显的相互关系,这可能和当地居民的教育水平(尽大多数为高中、大专)所导致的看题目和研究题目的角度或方式有关;H3——社会满足度则和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在某种程度上(P<0.5)相关,也符合“发展旅游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这一广泛熟悉。固然此前众多研究以为,当地社会的发展水平可能会直接影响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Buffer,1980;Haywood,1986),但是本文的结果发现,H8--社会满足度和对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在P<0,05时并不明显(t=-1.127),这可能与盘山地区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历史较早,时间较长,景点创新和吸引游客能力趋近饱和有关。当然,本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Brougham&Butler(1981)研究的结论:H9——发展旅游带来的个人利益与对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态度之间相互关系明显。

第6篇

一、明确公安机关社会管理职能

(一)推进公民参与社会治安警政制度在我国行政法中有一项重要制度为行政参与,是指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公民能够间接或者直接参与到公共行政中,将自己的合理诉求进行表达。治安主体多元化理论认为,应该为民参与社会治安构建多样化的渠道。建立服务型公安机关,赋予联防巡逻队、企业保安队、群众保卫组织、社区保安队、社区团体等相关单位明确的功能和职责。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警察的做法。早在1981年起,新加坡警方就开始着手于建立完善的社区警务,采取了包括“邻里警岗”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使得新加坡罪案率大幅度降低。到1989年,新加坡开始全面推行社区警务战略——“邻里警察战”制度,将原在邻里警岗的警员集中到邻里警,而将原归警署管理的巡逻队下放到各个邻里警局。这样一来,邻里警局的警员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常规社会治安服务,还起到犯罪预防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们还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家访,负责本区巡逻,还举办座谈会和预防犯罪展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将部分警务工作回归到社区,实现社区与警察的社会治安管理互动,将原来由警方独立完成的工作转为多元化参与。实践证明,新加坡警方在治安主体多元化理论指导下,警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二)构建社会治安管理大格局社会治安管理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而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实行多元化综合治理才能够完成。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如果想要有所作为,那么就必须深入挖掘社会潜能,调动社会资源、争取社会支持来为公安工作服务,使社会治安管理成为全社会、全民共同参与的工作。应结结合实际,适当向基层授权,比如,在农村应该深入开展“大调解”,以院落为单位,由派出所聘任在当地有声望,公道正派的村民担任调解员。在城镇,可以联同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设置社区警务工作站将社区保安员当辅警员管理使用。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依照公安部颁布实施的《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关于辅职位和专业性较强职位实行聘任制的规定,应该将社会治安管理主体丰富化,大力加强文职制度的实施步伐,将目前极其有效的警力投入到更为需要的地方,以便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治安主体多元化理论强调取消社会治安管理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广泛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个人和组织以竞争机制的原则参与到社会治安管理中,以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治安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是社会形式所趋,势在必行。如果合理有效的搞好社会的治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一)职能移交公安机关应该根据需要进行细化,将一些非政府性质的文艺表演、营利性娱乐活动的安保工作任务可以转交给诸如保安公司之类的非警察机构去完成。为了解决目前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应该将着装警察最大限度地用在侦查破案和一线执勤实战上,而在办公室工作、文字工作等地方适度聘雇文职辅助警察。(二)对外承包、义务竞标公安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部门的某几项操作业务,对外承包,可以交给物业,或者保安公司,也可以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转移给相关的私营企业或者社会团体,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得有公安部门负责。例如:机动车安全检验业务就可以由公安部门监督,具体操作由取得检验资格且经过培训的公司和企业来负责。另外,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的治安。适当的可以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将他们的热情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投身于社会治安的管理。因为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工作中了解到的信息远比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的多,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公安人员管理治安提供大量的线索,最终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率。从总体上讲,社会治安的管理非常重要,社会在进步,治安管理的难度也会不断的增加,实现社会治安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势在必行。从政策法律的层面界定政府和社会各自的职责,帮助公安机关工作人员集中注意力履行其核心职能,另外,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以及他们对社会服务和奉献意识,使得人民群众乐于服务于社会,效力于社会,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警民之间的关系,创造警民一家亲的和谐社会。

作者:苏俊锋单位:新疆警察学院

第7篇

一是工业化社会带来新挑战,如失业问题、劳资矛盾突出,像去年富士康的“十二跳”、农民工开胸验肺等问题时有发生。二是城市化社会带来新挑战,城市贫民区、“三无”农民、房屋拆迁等问题困扰着我们。三是风险型社会带来新挑战,4.2亿网民力量,催生了公民集体行动的增加。四是多样性社会带来新挑战,导致社会热点问题不断产生,考验着政府社会管理能力。

面对这些挑战,社会管理存在三个不适应:

一是理念相对滞后。存在着“钱、管、糊”的观念,“钱”就是认为GDP上去了,花钱可以买平安。“管”就是存在思维方式上的管制性、管理方式上的定制性、管理手段上的强制性,认为只有强化管理,才能保证天下太平。“糊”就是认为不出事是本事,能摆平是水平,不按社会管理的规律办事。

二是体制机制陈旧。多头管理与管理真空、手段单一与滥用权力、行政傲慢与行政无能并存,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往往办事无“腿”、说话无“嘴”、调控无“手”、执法无“权”,因而造成管理无效。三是社会参与不够。我国民间组织数量少、规模小,从每万人拥有量来看,日本97个,美国52个,我国仅为2.7个,造成社会管理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建议从5个方面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1.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职能

要改变重管理、轻服务,重GDP、轻社会建设的观念;要坚持“不与民争利”,优化、强化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争“十二五”期间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甚至国际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建议中央政府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对各地提供指导,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改变多头管理局面,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形成社会管理的工作合力。

2.推动社会管理模式扁平化

要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改变垂直管理模式,推动管理的扁平化,做到横向到边;要建立社会管理的缓冲带,使群众的不满情绪在缓冲区得到充分排解,避免造成群众与政府的直接对立;要推进以城乡社区为主要载体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公共资源的原则,稳步推进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逐步建立现代新型社区。

3.大力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

要通过有序敞开“大门”,规范准入“门槛”,“放开一大片,限制一小部分”,即放开服务类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制定各项扶持政策,制定有关法规,让他们在法律框架内配合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限制有可能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稳定。要实现政府部门职能向社会组织的转移,通过政府的“瘦身”放权,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应有作用。

4.强化社会舆情的收集与处置能力

在各级地方政府设置舆情综合管理和协调机构,加强对舆情的收集分析;完善舆情收集手段与方式,在基层增设信息收集点,对舆情进行动态收集,并根据舆情烈度分层级及时报送。

5.发挥政协在加强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8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各级党和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都在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新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人社部门创新社会管理,要做好“四新”工作。

一、转思想,树立社会管理的新理念

社会管理怎么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创新社会管理,关键点是,政府部门要由过去的“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由“行政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作为政府工作部门之一——人社部门,应牢固树立三种服务理念:一是“服务就业”的理念。就业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因此要把解决就业放在首要位置。二是“服务保障”的理念。耒阳市从20__年开始新农保试点,20__年又启动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从运行情况看,初始阶段尽管困难多,但随着政策的深入落实,老百姓反响越来越好,由此可见,服务保障的理念应进一步强化。三是“服务人才”的理念。通过完善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招聘机制,扎实做好引才、引智工作,同时,要为人才做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二、变方式,搭建服务群众的新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管理工作的本质也就是群众工作。正如省委常委、原衡阳市委书记张文雄所讲:“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核心、社会管理的良方、社会管理的根本、社会管理的基础。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人社部门作为服务保障部门,说到底就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目前,人社部门要为群众服好务,第一,要搭建硬平台。去年在各乡镇办事处、各社区,设立了36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34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今年又一次性投入XXX余万元完善各项硬件设施。今后还要继续加大投入,把硬平台建好。同时完善经办窗口的便民设施,免费提供便民服务。第二,要优化软平台。去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XX名全额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全部充实到各乡镇办事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中心)。对这部分人要抓紧进行思想教育,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要规范窗口服务,创建“微笑窗口”、群众满意窗口。要继续做好“春风行动”等大型招聘会活动,为群众构筑就业服务的便捷平台。要通过搭建服务平台,下沉服务职能,把服务工作延伸到基层,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三、求和谐,寻求化解矛盾的新办法

“新的历史时期,是‘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一些群众的问题看似小事,如果解决不及时,处理不妥当,就可能小事突变,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问题。”人社部门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矛盾也同样不可避免。从当前的问题看,以涉军类、涉企类、涉法类和涉建类居多,据衡阳市的一组统计数据表明,因下岗再就业困难和劳动社保等待遇问题的问题几乎占了总量的12%。无论是妥善化解这些现有的矛盾,还是有效避免引发新的矛盾,都必须寻求新的办法。一方面,要正视现有的矛盾,进行科学梳理,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于能即时解决的问题要即时解决,不能即时解决的限定时间、明确责任人限期解决,实现“逐一击破、逐一化解”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落实和兑现有关社会保障待遇,从源头上减少引发矛盾的不稳定因素。此外,要高度重视群众的日常来信来访工作,并按照“教育在先,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四、惠百姓,落实改善民生的新举措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每一名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和持续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广辟渠道,多方筹资,在改善民生上加大了投入,人社部门要在保障和落实各项社保待遇上有创举。一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落实积极就业政策,落实扶持就业的各项补贴;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的创建,简化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手续,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落实特困企业和破产改制企业已进行身份置换人员等困难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做好城镇新增人员就业工作,做好零就业家庭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实现充分就业。二要想方设法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加大向上争资力度,20__年人社局向上争资XX亿元,今年要突破XX亿。力争国家发改委立项“耒阳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建设项目”,争取中央配套资金XXX万元。加大职业病防治基金的筹集力度,力争每年筹集基金XXX万元。加大社保基金征缴稽核力度,对全市参保单位进行全面稽核,力争应征尽征。三要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之后,养老保险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全覆盖,但实际覆盖率并不高。今年社会保险参保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XX万人次,达到XXX万人次。重点抓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扩面工作,做到应保尽保。

第9篇

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健全法制、实现法治,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应当与时俱进,要突破传统模式,不断深化改革,并紧紧围绕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大局,着重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二、社会管理中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

首先,检察机关作为社会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具有应然身份的社会主体,这是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中最基础的身份。其次,检察机关的根本职责在于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承担着打击刑事犯罪、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监督诉讼活动等基本任务。最后,检察机关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中,要突出政治职能,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助党委掌握政策源头,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三、检察机关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和任务

社会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定包括法律法规在内的社会规则,并通过行政、司法等执行手段,来实现建立在公平正义价值的基础上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我国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出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地健全法制、实现法治,健全社会管理体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这既是提倡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察机关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目标。

四、检察机关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

(一)立足法律监督职能,紧抓执法办案载体

监督政府依法全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是检察机关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工作,通过监督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目标。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基本途径,是联系检察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桥梁和纽带。要把执法办案作为载体,通过分析大量案件查找社会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执法办案对一般社会管理的监督功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并传递反馈给社会管理主体,进而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二)依法延伸检察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检察机关依托法律监督职能,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合理延伸检察职能,完善参与社会管理的工作制度,是检察机关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1.运用微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对于虚拟网络的管理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近几年在网络上得到广泛普及的运用软件,微博对于检察机关开展检察工作有着潜在的价值,检察机关在顺应时展的过程中应更好地了解微博、适应微博、利用微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2.派驻基层检察室,延伸法律监督触角。

检察机关在社会矛盾集中地区、职务犯罪多发区域派驻基层检察室,是检察机关在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3.强化社会管理的整体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社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一个以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接收和显示为主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开始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兴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正在彻底地改变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西方有学者将人类社会的这种新的发展形态称为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又称为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路、新理论层出不穷,使人们感到应接不暇。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寻找对策,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一、企业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信息至上”观念。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能本管理”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而,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3.从重视经济性转向重视企业伦理。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惟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而许多企业对社会财富贪得无厌地攫取,不惜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地掠夺自然资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权益。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对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要求企业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这使得企业必须从社会伦理准则来认识和规范自身行为,以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一是要把企业看成准公共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对保持社会公平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二是作为担负企业经营责任的经营者,除了追求个人私利,还应对出资者的财产负责,保证生产者收入增加、福利改善。三是个体私利的最大化要与整体的社会责任相一致。总之,必须把个人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它的本质是在以知识工作者为本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和谐、融洽、合作、灵活敏捷任性等特征。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和谐管理指使组织系统达到内外协调、调和、融洽、谐和的管理。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企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它与外界各系统及其本身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密切联系的,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组织整体和谐的目的,以实现效率最大化。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领导者应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带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处处关心体谅员工,善于联系员工,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应有谦逊诚信的品德和民主平等的作风,尊重员工的人格,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其三,领导者应善于在物质和精神上体恤员工。日本的企业界十分强调和谐管理,日本劳工运动评论家森田实对松下公司的这一制度的特点评论说:日本的企业就像父亲,劳工组织就像母亲。公司的中层干部就像亲兄弟,而企业的劳动者便是子女。日本企业所培养的是亲情味的大家庭式的和谐。

要实现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提高产品质量是调试企业与客户、市场和消费者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中国台湾体育用品巨豪、光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男在讲述自己在调试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方面的经验时说:高质量的产品是实现主动调试客户,使自己与客户能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最根本条件。其次,在和谐管理中还必须处理好“和”与“争”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和”与“争”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对待,不可偏废。

3.组织运作的虚拟化。时代变迁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原有的地域界限,绕过原有的部门层次,与外部组织频繁地进行资源的交流和互补,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地位;企业的决策不再停留在对内部资源的考虑上,而是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虚拟运作的类型主要有:人员虚拟、功能虚拟和企业虚拟。

4.营销方式网络化。企业在传统营销中,一般分销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企业与消费者不能做到“一对一营销”,造成费用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Internet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条件,使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和虚拟化运作模式能得以实施,使企业能与顾客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联系。企业通过建立网络营销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不仅从网上获取大量的需求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在网上进行,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必须参加网上经营的新战场。

更多精彩毕业论文来自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受企业制度亦即企业财产制度决定的一整套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及内部管理制度。在信息社会中,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企业要根据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在信息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

1.要对原有的建立在精细分工基础上的已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的制度、系统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议事决策方面的制度进行创新。

2.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

3.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员工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接受教育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4.开辟企业与信息群或信息系统的新的有效的联系方式和途径,建立一种紧密的,渗透式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要提高企业对信息的依赖和开发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高企业对信息作出反映的灵敏程度。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对新信息的反映程度和利用率是企业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

5.在及时、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表现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造能力的大小。对于获得的信息必须充分的消化、吸收、为我所用,面对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大胆地进行管理创新。

6.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员工的竞争体制,营造竞争环境,帮助员工树立自主自强、顽强拼搏、竞争进取的敬业精神和思想观念。要改进分配方式,从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向按知识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与竞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分配制度激励人学习,用竞争的办法来调节收益分配制度,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进程。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而构成的企业内外的成长协调系统,其目标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进行。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企业自己培养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发现、挖掘、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培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演化法和孵化法。(1)演化法。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工作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的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涉及多种组织活动的事实和调整。(2)孵化法。指企业专门抽调人员,组成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小组,负责在2年~3年内建立核心能力。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营造一种培育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让核心能力成长起来。

2.通过知识联盟获得核心能力。知识联盟是企业间战略联盟的一种形式,它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作为联盟的中心目标。一个组织只有具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立于不败之地。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进而创造一个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可以帮助公司扩展和改善其基本能力,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核心竞争力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以其特定的行业正在结成联盟以得到像技术这样关键领域中的外部专门知识。制药业和软件业就属于那些带头从其他行业借用技术以提升其自身竞争力的行业。其通过与HumanGenomeSciences公司的合作,SKB公司极大地扩展了其研制新药的能力。

3.通过企业兼并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模、快速加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说,竞争力是不能移植的。但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把外界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并入企业内部,经过资产重组和企业结构调整,可以将被兼并企业的技术专长整合成企业自身的专长和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的“活鱼吃休克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方式已经转变成21世纪的“大鱼吃大鱼,活鱼吃活鱼”的竞争方式。如美国的惠普公司并购康柏公司、英国葛兰素威廉公司并购史克必成公司和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并购霍尼韦尔就是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并购和重组能极大地提高这些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将迅速改变全球化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格局。

五、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形象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主体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在无限的空间和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并传递自身的理念、标识、品牌、风气、制度、服务、环境等要素,在诚信方面实现与顾客或公众之间最大限度的“零距离”沟通,塑造并实现管理主体最佳形象的过程。塑造理想的企业形象,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有形形象的塑造。有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指企业形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包括电视、报纸、杂志上的广告设计;包括路灯、路牌、灯箱等平面广告设计。包括环境的点缀、建筑物造型、色彩选用、装潢情调等方面的设计。这些可视要素让公众一看便知企业的形象要么高雅无华,要么富丽堂皇,要么洁净舒适,要么管理平庸等。

2.无形形象塑造。无形形象的塑造主要从非视觉方面,即从感觉、行为、意识、观念等角度来塑造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环境氛围。无形形象的塑造比有形形象的塑造更为复杂且重要。它将企业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等因素融入企业行为、员工行为和管理者行为之中。无形形象塑造实际上就是感觉形象的塑造。当前企业形象塑造主要是诚信形象、道德形象、管理者和员工形象的塑造。

六、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引导企业,而市场信息是千变万化、非常活跃的,企业要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不断调整,创新管理。因此,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管理创新,企业就难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利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与管理,2001,(2).

[2]孙勇.“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11).

第11篇

(一)促进子系统内部的联系,维护子系统内部的稳定

1.封建皇权通过履行经济职能促进经济子系统内部的联系,通过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这一系统的和谐。(1)封建皇权通过履行其经济职能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古代中国国土辽阔,小农经济又使人们处于十分分散的状态,无力应对天灾人祸和兴修大的水利工程,因而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进行干预,需要它来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我国古代各个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它们通过兴修水利工程、道路和运河来满足农业生产的灌溉和交通运输等需求,保证经济子系统的顺利运行和发展。封建皇权还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农业生产,通过委派地方官吏来“劝民农桑”、宣教“农本”政策、促进农业技术传播,督察农业生产。这样,封建皇权通过履行其经济职能,把经济子系统内部分散的诸要素一定程度上联系起来了。(2)封建皇权通过消除子系统内的不稳定因素,维护经济子系统的稳定。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极力消除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维护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一方面,他们经常扮演调和阶级矛盾的角色。如实行“均田制”,让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获得一份土地,这是传统社会的政府利用其强制力进行土地资源配置的正式制度。这使很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成为自耕农。地方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容易激化与百姓的矛盾,于是皇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豪强和官僚对土地的兼并,维持这个系统的基本平衡。另一方面,他们也赈灾,救助受灾农民。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灾难频繁发生的国家,灾害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威胁到王朝的存亡,因此封建统治者也不敢掉以轻心,通过赈灾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并以此来显示皇权统治的仁德及其合法性所在。在封建皇权的强力干涉下,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威胁乡村社会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2.通过“乡绅自治”维持乡镇政治子系统内部的联系与稳定(1)“乡绅自治”有利于收集民间的意见,联系广大农民。社会系统的维持并不能完全靠压制,尤其在“天高皇帝远”的乡镇地区,权力的运行不能完全单向度的由上而下,因为“政治不能只在自上而下的单轨上运行。人民的意见是不论任何性质的政治所不能不加以考虑的,这是自下而上的轨道。一个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双轨形式。”[11]皇权止于县,把乡镇管理的权利交给了乡绅,这样就有利于收集和反馈民间意见,实现一定程度的上通下达。乡绅与异地为官的官员不同,他们没有离开故土,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乡里百姓往来密切并且有着休戚与共的厉害关系。他们能够把自己了解到的或收集到的有关乡村与村民的信息反映给当地的官员,避免了官方直接面对数目庞大的村民,也避免了因官方不了解民情,做出错误决策而导致官民的直接冲突。因此乡绅起着重要的上通下达的作用,保持了系统信息的畅通。(2)“乡绅自治”有利于平衡官方与农民的利益,维护政治子系统的稳定。乡绅一般都是官方举办的科举考试中获取功名的儒生,他们具有“官方和半官方的身份”,[12]是封建皇权在广大乡村的人。“绅权”依靠的并不是暴力,而是基于其经济能力、身份地位、家族势力和个人德行所获得的一种敬服。[13]所以,乡绅是一种农村社会的内生型权威,它不具有国家这一外生型权威的暴力性质,因而,有功名而无官职的“乡绅”成为把封建皇权与乡镇居民联系起来的桥梁。乡绅因其来自民间的身份,决定了乡绅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地方利益。通过乡绅自治,可以形成中央与地方利益尽可能地协调。乡绅的角色是双重的,即起到保护乡民和乡里社会的作用,也起到替统治者管理乡民的作用。所以官方利用乡绅管理广阔的农村地区,不仅得到乡绅的支持,也得到百姓的信赖,也维护了整个子系统的稳定。

3.通过“科举考试”维持乡村文化子系统内部的联系与稳定(1)通过科举考试有效整合乡村的文化精英。科举考试的成熟与完善对意识形态下沉到乡村,形成广大乡镇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举考试是一种选官制度,对广大乡村开放,它不论出身、不论门第,使广大农村的居民也可以通过这一管道,做到“永久性的行政干部全凭能力获选,不靠亲戚关系或家族人脉。”[14]这给许多农家子弟带来了希望,他们希望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这一举措产生了极大的向心力,有效地把广大乡镇的文化精英凝聚起来,成为对中央皇权的积极支持者。而且这一选官制度也注意到选拔人数在地区之间的平衡分布,极力消除地域差异,保持各地之间的文化联系。各地儒生由于对儒学的共同兴趣而相互往来和交流,促进了儒家的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在广大乡村地区形成了文化上的统一。(2)通过科举考试维护了儒家意识形态在普通村民心目中的独尊地位,保证了意识形态系统的稳定。封建皇权紧握科举考试这一“指挥棒”,以儒家学说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这样促使了儒家学说在广阔的乡村的传播,一些农家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较高的身份和地位。科举考试也造就了一批乡村的儒生,考取功名的乡绅往往成为当地弘扬儒家文化的中间力量,即使是没有获取功名的儒生,在传播儒家文化中也是功不可没,他们把儒家文化融入到小说、戏曲等多种多样的民间文艺中,深刻影响了居住在乡村的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使乡村居民对封建皇权的统治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同时乡村有条件的村民通过培养自己的孩子读书,让他们考取功名,为儒家的意识形态系统输送人才,形成一个内部的良性循环。儒家意识形态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又通过封建皇权的大力弘扬,并且与植根于乡村的选官制度相结合,扩大了它的影响力和对社会的整合力,抵制了其它意识形态的竞争,保持了“独尊”的地位,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意识形态系统,并且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二)强化社会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制约,维护社会大系统的稳定

1.通过巩固小农经济,防止其他两个子系统的失控(1)落后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有利于封建集权统治。小农经济环境下,广大农村居民保持一种分散的状态。他们这种分散的状态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马铃薯”,没有团结起来的力量,无法对抗封建皇权。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人们所能够建立起来的组织,只能通过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的宗族组织。这种以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组织是中国封建统治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这种家族组织通过儒家意识形态而与国家组织协调起来,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封建君主就是这个放大了的家庭的总家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子系统就是矗立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以及这样的经济基础形成的社会结构之上。封建皇权保护小农经济就能够维护乡村社会的宗法结构,宗法结构的稳固保证了家国同构的中央皇权的行使。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人口的流动,从而导致宗法关系的松散,威胁到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小农经济而遏制商品经济的原因之一。(2)巩固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意识形态。儒家意识形态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也为这一基础服务。在很多方面,儒家可被视作以家庭为榜样、为国家建立道德原则的意识形态。[15]没有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的封建家庭结构,儒家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封建皇权通过保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可以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正统地位。因为,如果放任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则必然改变封建家庭结构,产生多元的思想,最后冲击到儒家意识形态。

2.通过政治权力强化对其他两个子系统的制约(1)通过政治权力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萌芽的商品经济一直得不到发展。因为封建统治者认识到经商可以迅速致富,所以他们“也决不愿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为王朝的安全之累。”[16]他们“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17]这样商人的人身和财产自然就得不到保护,甚至常常受到侵害,商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手工业为官方所垄断,民营手工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梁漱溟先生说的,“后一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在经济上已盘旋而不进”[18]就是这样导致的。这种状况有利于皇权的统治,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使广大的乡村农户就像一个个的“马铃薯”,分散而无力,需要统治者“从上面赐予他们雨水和阳光。”[19](2)通过政治权力进行思想文化控制。封建皇权对农村的管理单靠武力或严密的官僚组织是不够的,需要广为群众所接受的意识形态。因此,通过政治权力,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大力弘扬儒家文化。自汉朝以来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获得明显的效果,儒家意识形态开始深入人心。封建皇权通过完善科举制度,达到对乡村的意识形态控制。科举考试使乡民可以通过学习儒家学说而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这使广大的乡镇儒生专注于研究儒家学说而放弃对其他学说的思考。另一方面,他们广设“文字狱”进行思想控制。对任何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和文化进行彻底的清洗,这样达到对意识形态的有效控制,使儒家作为意识形态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3.通过弘扬儒家文化,巩固小农这一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皇权对乡镇的政治统治(1)巩固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有利于巩固小农这一经济基础。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中包含着“重农”思想,儒家思想家主张“民以食为天”、“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等,把农业生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荀子甚至认为财富只能从农业中产生,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强本论”,把农业生产与富国富民联系起来,并且明确提出“工商众则国贫”的观点,成为后来很多朝代重农抑商的理论根据。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极力维护小农这一经济基础。它有一套与农村家庭伦理紧密相关的完整价值观,对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规范,有利于维持一个农业社会的正常运转。(2)大力弘扬儒家学说维护了封建皇权的统治。任何封建朝代都不是单靠武力就能够统治的,所以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导致对统治者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封建皇权通过对儒家学说的弘扬,达到了降低其统治成本的效果。一方面,儒学能够顺应专制皇权发展的需要,通过文化制度对皇权的充分肯定,把皇权的统治法理与宇宙的秩序“融为一体”,达到“对权力的无限性、任意性和全能性政治模式的全力构建。”[20]另一方面,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乡绅充分利用儒家的教化功能,使人心服而达到管理的目的。这种教化可以“防止因思想的混乱而导致社会的动乱,也是为了管理的低成本和高效益。”乡绅都是由取得功名的候任官员或者退休官员组成,精通儒家学说,因此他们的思想与整个国家的统治思想一致,可以向百姓灌输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达到教化民众进而控制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在乡绅的帮助下,使广大乡村“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的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组织起来了。”

二、我国传统社会乡镇社会治理的教训

(一)封建皇权的高压统治使一切新生事物无法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成长起来封建皇权为了维持系统的平衡,扼杀了一切新生事物。在经济方面,除了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外,还极力阻止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具有对于天下一切财产的最高所有权,只有在这个最高权力的有效统摄之下,其它一切“下位性”的占用权才可能是“合法的”。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政治统治方面,封建统治者除了维持高度中央集权外,在农村则极力维护乡村的宗法制。宗法制有利于通过家族的力量实现对个人的人身控制。个人只是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受到父权、夫权和族权的严格控制,限制了民主制度的发展。德治与法治是对现代社会进行良好管理的两大法宝,我国的传统社会的管理者在倡导德治的同时却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形成。法治的本意是包括对最高皇权的制约,但是我国传统社会皇帝的特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功能在于:惩罚臣民对神圣君权制度和宗法社会秩序的触犯。[24]这样就使得法治始终没有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由于中国皇权制度的法律只能越来越多地屈从和服于权力的专制性,所以与这个进程相同步的,就是人们对于法律的正面制度意义,给予越来越多的怀疑、限制乃至否定。最后,封建皇权对思想意识形态的强力控制导致了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处于“万马齐喑”的状态。思想文化领域由领先世界到跟不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人民处于蒙昧之中,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经济与政治的发展。

(二)传统社会的社会治理无法改变一治一乱的循环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因权力高度集中而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先生注意到,“在传统结构中自下而上的轨道是脆弱的;利用无形的组织,绅士之间的社会关系,去防止权力的滥用,不但并不能限制皇权本身,而且并不是常常有效的。”在这种体制中,人民发挥的作用甚微。单靠皇权制约的官僚机器,难以避免的盛行和蔓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进行了最严厉的惩罚,但是仍然无济于事。历史上开明的皇帝总是少的,昏庸的皇帝总是占很大的比率,同时一个开明的皇帝,短期内开明是可能的,而长期的开明却是少见的。当皇帝昏庸时就无法有效监控整个官僚体系,也容易导致宦官和外戚专权。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庞大的官僚集团就会侵占田地、欺男霸女,形成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破坏了经济子系统的平衡。最后也使意识形态失去效用,形成的局面,改朝换代也随之发生。这也是我国传统社会摆脱不了一治一乱的循环的原因。每次改朝换代都导致大量平民死亡,国家陷入动荡中,若干年才能恢复。而且每次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得重新开始,这样就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

三、我国传统社会治理对当前创新乡镇社会管理的启示

我国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模式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不管怎样,它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财富,为我们今天创新乡镇的社会管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益的启示。

(一)新时期的乡镇社会管理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传统社会,我国的经济长期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阶段,成熟的市场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这也是近代以来我国落后的根源之一。今天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认识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市场是当今能够把广阔的农村联系起来的重要手段。正是市场的存在,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分工,使人们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对乡镇的有效管理就应该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在乡村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建立起符合市场发展的健全的法制环境,形成有利于公平分配的利益均衡机制,有利于市场良性发展的产权机制。乡镇政府机关,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要在市场意识淡薄的广大乡村,担负起市场培育的职责。乡镇政府本身也要充分认识市场的规律,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并根据市场规则来检讨自己的行为,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减少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干预,而是通过法律法规等间接手段,引导乡镇居民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创立合作社等,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引导他们积极有序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通过市场的发展,把乡村与城市连接起来,与全国乃至世界联系起来,把农村这个经济系统变成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全面开放的系统,改变农村封闭落后的状况。

(二)新时期的乡镇社会管理要与公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相适应我国传统社会社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下级只层层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但是传统社会的国家权力体系毕竟只下沉到县一级,为广大农村的自治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也恰恰是封建统治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前,“全能型”的政府不但抑制了人民的参与热情,而且也没法解决日益增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先生认为,要提高乡村管理的效率,“不是加强远离老百姓的中央权力,而是,相反的,应该在基层自治事务中去加强启发和领导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逐渐多元,社会事务繁杂多样,以前的管理模式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在创新乡镇社会管理的实践中,要转变管理理念,抛弃传统的为民做主的思维,让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乡镇等政府部门不是把政府权力下沉到乡村的每个角落,而是积极推行村民自治,落实“群众事务,群众管理”的原则,让群众成为管理的主体。只有给乡村社会留下一定的自治空间,才能有利于民意的上传和下达,有利于保持整个系统内信息的畅通,有利于新生事物的发展,也可以避免公权力的过度干预而形成好心办坏事,管了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造成官民对抗。政府甚至要主动培育乡村民间组织,让它们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分担乡镇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形成一个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管理模式。同时也要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来促使政府依法办事,改变传统社会权大于法,使权力无法真正得到制约而造成基层政权无法无天的现象。

(三)新时期的乡镇社会管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为指导,这一价值体系为维护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统一人民的认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是与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统治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在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多元、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舆论不一”也成为常态。因此在思想文化方面,我们除了要继续执行主席提出来的“”外,还需要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行为、统一认识和整合社会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产物,它与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相协调,是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综合所有认识后形成的,并且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因为具有“最大公约数”的特点,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新时期的乡镇社会管理理念必然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相协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来检讨政府的管理行为,做到行有依归。同时乡镇管理部门也要通过自己有效的管理行为引领乡村的社会舆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新时期凝聚广大乡镇居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武器。

四、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 创新 探索思考

2011年2月19日,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标志着我国从“十二五”起进入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自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我们国家在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1.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繁重任务和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发生变化,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社会管理组织不适应。原有单位管理功能弱化,新的社区管理功能不完善,社会成员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低,社会管理缺乏组织依托。

(2)社会管理职能不适应。大部分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相继剥离并让渡给社会,而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建立,社会问题自上而下的解决遇到了“断裂层”。

(3)社会管理体制不适应。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变,既是社会管理单元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的转变,也是社会管理网络从工作场所到居住场所的转移,为适应社会流动加快趋势,必须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1.2随着社会结构剧烈变动,不同群体的管理难度显著增加,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阶层结构变动带来社会整合难。社会分层体系1走向复杂化、多样化,不同的社会主体力量内部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

(2)城乡结构的变动带来社会管理难。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了城市人口的高集中度和高流动性。

(3)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社会服务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大量出现,搞好就业服务面临新课题。

1.3随着利益格局调整重塑,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利益的多元主体不断引发社会矛盾,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中出现了新的利益分歧和利益冲突,这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

(2)利益的变化曲线深刻影响社会心态,当前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更多的是结构性调整,既有你多我少的问题,也有你增我减的问题,过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是“既患寡又患不均”。

(3)利益的差距拉大容易隐藏社会风险,在利益格局重塑的过程中,“铁饭碗”破了,社会失落感增强;“泥饭碗”多了,社会平衡感打破;“大锅饭”少了,社会归属感减弱,一些人甚至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情绪失常,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实践活动,必须全面把握、统筹推进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促进服务与管理融合,建立健全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2.1强化社会管理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不断在健全服务体系中丰富社会管理内涵,在完善服务模式中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在突出服务重点中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2)坚持社会协同、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的协同参与和自治互律作用。

(3)坚持统筹兼顾、依法管理。既统筹各方利益诉求、兼顾各方群众关切,又依法回应社会诉求、保障社会权益。

2.2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1)加强组织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政权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自治组织建设。

(2)优化社区服务夯实社区基础。坚持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使社区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沿、构建和谐社会的阵地。

(3)提高工作水平夯实工作基础。改革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综合管理服务格局。

2.3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1)构建法治化的制度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推进严格执法,保障公正司法。

(2)创新人本化的保障体系。坚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创新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实现政府尽责服务、社会志愿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相衔接。

2.4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1)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创新社情民意表达方式,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2)健全情绪疏导机制。认真研究社会心态,积极回应人们关切;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及时疏导网络民意。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推进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着力

3.1围绕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着力“治安”

公共安全是社会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责任制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3.2围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着力“治差”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口管理的重点是流动人口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大量流动人口的服务需求,积极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好服务环境差、服务功能差、服务水平差和服务效率差等方面的问题。

3.3围绕民生权益保障管理着力“治难”

社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就是民生和权益的保障问题。社会管理加强了,民生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民生权益保障了,社会管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当前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