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年级下册教学

一年级下册教学

时间:2022-06-21 07:58: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年级下册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年级下册教学

第1篇

要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维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年级青岛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

1、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新颖的和趣味性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小单元外),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情境图),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少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3、生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本册教材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材普遍采用的“小步子”编排方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如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传统教材中,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不退位)”的笔算放在一起,将相关的口算放在其他单元中,人为地将笔算与口算分开,不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在知识安排上,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编排在一起,使口算与笔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策略。同时,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编排了加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4、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

本册教材不受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如第65页加混合运算,主题图呈现的信息是:小朋友拿50元钱购买纪念品,珊瑚每只17元,贝壳每只25元,海豚每只23元,海螺每只13元。教材没有直接出示算式,而是在学生解决教材中提出的“用50元钱去买一只海螺每只和一只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或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其他问题过程中,通过探索获取运算的方法,然后利用获取的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步发展。

5、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材通过含有丰富信息综合情境图,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足够空间,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100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1,由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在南极实地考察的情境和天空飞着的贼鸥、冰面上的企鹅、雪地上的海豹等信息,学生可能提出“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贼鸥?”“有多少只海豹”等问题。本册教材沿用了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在每个情境图的后面都设置了卡通问号和问题口袋,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6、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旨在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你说我讲”体现一种开放、民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与教的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第53页的“你说我讲”,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要解决这个问题,策略是多样的,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独立探索出各自的计算方法,然后展示、交流各自的成果,以此体现算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新教材第一册共有9个单元:

第一单元:逛公园——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二单元:下雨了——学看钟表

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

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

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统计

第九单元:儿童乐园——总复习,另外还包括两个数学广场和两个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小小信息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数与代数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

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三)统计与概率

1、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方法、图形与统计等知识的理解。

2、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渠道与方法。

数学思考: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00内数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与符号感。

2、经历探索100以内容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认识图形、方向及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对统计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解决问题:

1、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能与同伴交流。

2、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能综合运用方向、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等显性目标上。

2、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全体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教学时,就同一问题情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自主练习时要为学生提供难易、数量不同的题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完成,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5、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虽然本教材已构建成以教科书为核心,以教师教学用书、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和教辅读物为辅助的立体化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教师还需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以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6、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实施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逛公园------------------6课时

第二单元:下雨了-----------------------2课时

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4课时

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2课时

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5课时

第六单元:大海边---------------------17课时

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4课时

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2课时

第九单元:雪山乐园---------------------5课时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二班共有学生37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素质较好,掌握了继续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能力,学习数学兴趣浓厚。但是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审题能力还需要加强。这学期我将继续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

1、南极小客人——100以内数的认识。

2、下雨了——学看钟表。

3、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

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

4、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5、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

6、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实践活动——小小信息员

7、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8、我们的鞋码——统计

9、儿童乐园——总复习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

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5、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6、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7、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8、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重视培养习惯。

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习数学事半功倍。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3、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一、学生概况

一(1)本班现共有学生46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的、操作的学习内容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少数孩子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地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孩子们已经基本形成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安排7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

安排五个单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数,一个单元,即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三个单元,即第一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四、六单元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这两个单元里还要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第三部分是常见的量,一个单元,即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本册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与原教材相比在内容编排上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把原一年级上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放到本册作为第一单元,把原二年级上册教学的两位数的加、减笔算提到本册,把原一年级下册教学的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两个单元推到二年级上册。这次调整是在对实验区实验状况进行认真调查、广泛听取实验教师意见并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宜同步进行。两种算法的思路不同,加、减交叉安排不利于学生掌握加法思路和减法思路,在加法不熟练的情况下,也难以利用加减的互逆关系进行想加算减的思考。所以把原来一年级上册安排的20以内加减法的一个单元分为两个单元。又考虑到许多学前教学薄弱的地区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任务太重,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推迟教学。二是两位数的加减笔算与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有着密切的联系,口算时对算理产生的感悟可以顺利地迁移到笔算中去,所以把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编排在一个单元里,把进位和退位的有关口算和笔算编排在另一个单元里,这是一种合适的整合。三是虽然用口诀计算乘法比两位数的加减笔算容易,但一年级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确有困难,所以推迟教学。

2.空间与图形领域:

安排一个单元,即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遵照儿童观察物体由整体到部分,由粗略到细微的认知规律,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之后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是恰当的。

最后一个单元安排期末复习。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我们认识的数”“小小商店”。主要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合作意识,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认识计数单位,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100以内数的含义、探索100以内数的组成方法、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以及用100以内的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等活动中,培养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

2.在探索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的重要性;

通过相应的口算和笔算的练习,提高进行加、减运算的能力。

3.在借助相关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在摆图形、围图形、折图形、画图形以及拼图形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4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3)班有学生49人,(4)班也是49人。通过师生一学期的共同努力,绝大部分部分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生上课纪律松懈,精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经常拖拉作业,以致学习成绩较差,还需要在新学期里多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这部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共六个单元和一个总复习,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图形、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是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了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难度。退位减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比较慢,但同时也是今后竖式减法的重点所在。所以在介绍的:数小棒、倒着数数、凑十法、看减法想加法、借助计数器……这些方法中,孩子们喜欢用什么方法不统一要求,自己怎么快怎么算,但是要介绍这些方法。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

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在“加与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学生将经历从上学期立体图形到现在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七巧板是孩子喜欢的拼图,用它可以拼出很多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之后安排了一个大的实践活动,即“分扣子”和“填数游戏”。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安排学生填数游戏,旨在对孩子的口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习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难点

1.20以内退位减法。

2.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教科书里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

4.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事地批评自己、评价他人。

(二)知识与技能:

1.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

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特别是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开展一帮一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4.加强口算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5.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6.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7.每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做到及时复习,及时考核,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补差补漏。

8.从作业上严格要求学生,不但书写工整,且准确率高。

对每天的作业老师要及时批改,并让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

9.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10.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提高数学及格率,力争使及格率达95%。

六、学困生辅导和转化措施

1.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学生带动后进生,促使他们的转化。

2.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教育。

3.思想教育,转化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4.根据学生的知识缺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补缺补漏。

5.多一份关心、帮助,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使其体验成功、努力学习。

6.因材施教,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7.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逐步提高要求。

8.加强作业指导、抓质量。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指导家长,共同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海底世界——数数;

1、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2、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3、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4、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和比较;

2、我换牙了——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教材生活性强,生动有趣。

四、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

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20以内加减法及应用。

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难点: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2、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第2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姑、娘、蚜、盼、治、啄、斑”七个生字。

2.会写“星、雪”两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二、过程与方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借助图片,随文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字形;教师指导写字。

难点:借助课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做动作的方法识记“啄”字;写“雪”字时,明确“雨字头”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轻松游戏,导入课题

1.猜谜:像云不是云,地上开百花,像雪不是雪,越冷大家越爱它!

2.导入课题,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花”和“娘”都是轻声词。齐读课题。

3.随课题学习“姑娘”两个生字,找出偏旁,明白“姑娘”指的就是“女孩子”。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识“蚜、盼、治”三个生字

1.引导学生看图:棉花姑娘天生那么可爱,可图上的棉花姑娘怎么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1)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汇报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4.棉花姑娘究竟怎么了?引出第一自然段。

5.学习“蚜”字,交流识字方法,加一加:虫+牙=蚜(蚜虫)

6.介绍蚜虫,感受棉花姑娘的痛楚,引出句子“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7.运用加部首识记“盼”和“治”字。联系“目字旁”理解盼望的意思。

(二)联系课文,识记“啄、斑”两个生字

1.棉花姑娘盼来了哪些医生?快速阅读2~5自然段,用“―”画出动物医生的名字。

2.交流,板书贴图: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

3.指导识记“啄”字,联系“口字旁”代表“啄木鸟的嘴巴”,想象右边就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干里面还藏着“一只虫子”。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做啄木鸟啄虫子的动作,配上动作朗读句子“啄木鸟用尖尖的嘴巴啄树干里的虫子”。

4.过渡:啄木鸟医术高明,却没有治好棉花姑娘的病。谁治好了她的病?――七星瓢虫。

5.它为什么叫七星瓢虫?引出生字“斑”,交流识记方法,出示斑马图,观察斑马纹的特点;区分“斑、班”两个同音形近字。

三、感知课文,指导写字

1.七星瓢虫的斑点像什么?――星星。

2.出示会写的生字“星”。(1)交流识记“星”的方法:日+生=星,引导想象:“日”代表“太阳”,太阳生的宝宝就是星星,这些小星星可调皮了,总是趁着太阳睡觉的时候悄悄地跑出来玩。(2)为“星”字组词。(3)观察田字格的“星”,提示“日”字要写得扁些,下面的“生”字要写得大些。(4)生练写。

3.引入第六自然段:在七星瓢虫的帮助下,棉花姑娘的病好了。

4.出示会写的生字“雪”。(1)请生拼读,提示不要拼成“血”。(2)强调“雨字头”的变化,书空。(3)“雪”字开花组词。(4)师范写,生练写。

四、巩固识字,体会情谊

1.棉花姑娘为了感谢七星瓢虫,特意制作了一张精美的卡片,可是在写的时候却遇上了几个不会写的字,同学们愿意帮助她完成卡片吗?

卡片:亲爱的七( )瓢虫:

谢谢你们消灭了可恶的蚜虫,把我们的病治好了,让我们又吐出了( )白( )白的棉花。你们身上的斑点,就像天上的( )( )点亮了棉花园的黑夜!我们盼望能再见到你们!

想念你们的棉花姑娘

2.生完成卡片,展示学生作品,点评生字书写情况。

3.配乐朗读卡片,巩固识字,体悟情谊。

第3篇

(略)

二、教材分析

原地快乐运球练习使适龄一年级学生掌握正确的触球部位,以及养成良好的运球身体姿势,为熟练掌握运球突破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动作做法和要点:

要点一:手掌的边缘触球,手掌心不能触球。要点二: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体会手按拍球和迎引球的动作。要点三:拍球部位为正上方,力量适当。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常见错误现象及原因纠正方法手打球运球时用手去打球,而不是用手腕、手指按拍球。学生仔细观察并体会正确的原地运球的手型,并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动作。

运球时低头看球运球时低头看球,不注意观察场上情况。加一些辅助的熟悉球的练习,增加球感;增加眼不看球的原地运球。手指并拢运球时,五个手指不分开,减少控球面积。组织学生观察运球时手指接触球的正确方法和手型,强调运球时五指自然分开,以增大控球面积。可采用从原地慢速地运球,体会手的动作,逐渐加快练习速度。

三、单元教学建议

单元第1课时:

(一)学习内容

1.熟悉球性;2.复习原地拍球。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手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指分开,自然弯曲,难点:球反弹时的手腕的缓冲动作。

(四)教法提示

1.通过语言提示和评价激励,让学生的拍球动作准确;2.在比赛中,教师要不断渗透诚信的品质。

(五)练习方法提示

1.自主拍球:每人一球,散点自主练习拍球;2.拍球比多:1分钟计时,看谁拍球次数多;3.拍球比快:规定次数,比一比谁先完成;4.听信号拍球: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各种信号,如哨声、掌声等,有节奏地拍球;5.拍球接力:四人一组,每人运球10次,看哪一组最快完成。

单元第2课时:

(一)学习内容

原地快乐运球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掌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球正上方;五指自然分开、弯曲。

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1.教师注意练习中的信息反馈,及时纠正错误,重点提示学生体会触球部位;2.听信号练习时,教师要不断变化信号,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五)练习方法提示

1.学生每人一球,集体和分组练习原地运球,重点体会手触球的部位;2.集体听教师口令,模仿教师运球动作,体会手触球的部位和手型;3.原地半蹲高运球和低运球:让学生半蹲,左右手交替运球;4.听信号运球: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高运球―低运球―高运球―低运球的口号,有节奏地运球;5.教师讲解并示范游戏“蚂蚁运粮”的动作要领及游戏规则,同学们仔细听讲并模仿“蚂蚁运粮”的游戏动作,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快乐游戏。

单元第3课时:

(一)学习内容

1. 原地抛接球;2. 原地运球游戏。

(二)动作要领

手腕柔和发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1.运球练习时,提示学生注意手腕柔和发力;2.“石头、剪刀、布”游戏时,提示学生加强对球的控制能力。

(五)练习方法提示

1.球性练习:抛接球:每人一球,将球向空中抛起,看谁抛得高接得牢。熟练后增加难度,可以增加击掌后接球的练习;2.运球比低:每人一球,两人一组,要求拍得低又不能失误;3.边运球边“石头、剪刀、布”游戏:两人一组,每人一球,一手原地运球,另一手进行“石头、剪刀、布”游戏,要求既不运球失误,又要争取游戏胜利。

单元第4课时:

(一)学习内容

原地运球考核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掌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球速度快。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1.语言提示原地运球的考核要求和考核标准;2.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考核。

第4篇

“自主识字、同步读写”

第一阶段:辅助汉语拼音教学(一年级上学期25天至30天)。

为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质效,新一年级开学后,凭借《汉语拼音速成游戏卡》辅助进行拼音教学。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识字阶段。

第二阶段:自主识字为主辅以同步阅读阶段(一年级上学期150天左右)。

此阶段主要凭借《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进行自主识字,同时阅读配套联想写话读本《追赶天边的彩虹》,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在家里,一般的学生,每天自学1到2组,用时5到8分钟,然后家长检查;假期每天2到3组。在学校,实验班每周有一节自主识字课,由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巩固、申报星级和检查评比――评价和激励是孩子自主识字的关键。

第三阶段:同步阅读为主,辅以自主识字阶段(一年级下学期150天左右)。

随着多数同学的识字量超过2000字,自主识字课的重点逐渐过渡到同步阅读为主辅以自主识字阶段。

第四阶段:分享阅读与联想写话阶段(二年级320天左右)。

“分享阅读”指在实验班建立“分享书吧”,同学自主借阅。在此基础上,老师推荐20本书,其中4本必读,其它选读。读书会上同学之间分享读书的收获和精彩段落。

“联想写话”指凭借《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引导学生运用每一组的核心词(2到8个),通过联想,编写出通顺合理又包含一定道理的小故事。写话的要求逐渐提高:依次为(二年级上学期前两个月)通顺、合理,(二年级上学期后两个月)具体,(二年级下学期前两个月)力求生动,(二年级下学期后两个月)包含一定的道理。开始由老师示范,然后学生自编。分享阅读课与联想写话课隔周进行。

“言语识字,读写萌发”

把一年级新生已经熟练运用的言语因素――汉字的字音(语音)作为识字基础,把小学阶段应该识记的3000个常用字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依据汉字音、形的对应关系,利用字音统领字形、字音与字形对号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识字的技巧,达到集中、快速识记汉字的目的,让学生在两年内(一到二年级)集中完成识字任务。

一年级上册,安排识字600个左右,包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400个生字、下册的前200个生字,以常用汉字(如生活中表示人、事、物、动作等字词)学习为主,以问答题、练习题、考试题的题目常用字为主;

一年级下册安排识字800个左右,包括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后350个生字、二年级上册的450个生字;

二年级上册安排识字800个左右,包括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生字400个、三年级上下册生字400个;

二年级下册安排识字810个左右,包括人教版第7~12册的全部生字。

――写字任务目标:两年内会写常用字2000个左右。

一年级第一学期会写常用字300个左右,第二学期会写常用字500个左右;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各会写常用字600个左右。

其余应该会写的500个常用字在中高年级的读写练习中完成。

――阅读、写作任务目标:一年级课外阅读量在3万字以上,二年级课外阅读量在10万字以上;一年级能够在20分钟内习作70字以上的短文,二年级能够在30分钟内习作150字以上的短文。

课型

“自主识字、同步读写”

自主识字同步阅读课

自主识字检测评比(25分钟左右)

1. 儿歌导入。

2. 申报星级:学生以手指示意申报的星级,老师了解全班申报星级情况,简单小结鼓励。

3.自主识字我能行:利用《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自主识字,准备过关。

4.智勇大闯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申报情况,同学之间互相检测。由高星级检测低星级,或者同星级互相检测。

5.星级展示台:老师利用课件检测最高星级的4~8人。既是对优秀同学的奖赏,也是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6.发升级卡:老师给升级的同学发放升级卡。家长看到升级卡后在家庭评价表上贴上奖励图标。

同步阅读交流检测:(15分钟左右)

步骤同上。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清晰。遇到带点句子模仿说话、写话。

分享阅读课

1. 小组分享阅读:

A.每位同学都要发言,介绍自己读的书名、作者、体会(我喜欢书中的……因为……我给大家读一段……)。

B.回答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

C.推选一位同学参加班级交流(也可以轮流到班级交流)。

2. 班级分享阅读:

A.介绍自己读的书名、作者、体会(我喜欢书中的……因为……我给大家读一段……)。

B.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3.好书推荐,形式同上。

4.评价奖励:

只要符合要求,以鼓励为主。老师发放升级卡。

联想写话课

1.儿歌导入。

2.小组交流:

A.每位同学都要读自己新写的联想写话(选最好的)给同学听。 B.同学给予评价:好在哪?提出意见和问题。 C.推选好的到班级宣读。

3. 班级交流:

A.同学宣读自己的联想写话。

B.班级同学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4. 老师指导:

A.示范导入:引用刚刚读过的好作品导入训练点(如打比方等)。 B.明确本次联想写话的目标要求(如:要有打比方)。 C.以一组核心词为例,围绕训练点引导学生口头练习。

5. 联想写话:

A.学生自我练习说话、写话。老师巡视,发现典型。 B.班级交流评价。 C.小组同学交流评价。

6. 评价奖励(回家):

A.小组互相查阅数量,确定是否升级。B.老师发放升级卡。 C.家长看到升级卡后,在家庭评价表上贴奖励图标。

言语识字,读写萌发

言语识字课

通过口头语言识记汉字的课型,在了解学生识字情况的基础上(下发或出示识字目标,让学生自由认读),以识记汉字活动为主,教师重新确定课堂识字目标,通过学生的口语音节引出汉字的字形。单字识记之后,启发学生朗读文本(形式多样),在文中识字。为避免学生“冲滑句”现象出现,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抽查识字基础较差的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完成识字任务。

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利用4节课进行言语识字,每节课平均识记9个左右的生字;之后的三个学期,每周利用4节课进行言语识字,每节课平均识记12个左右的生字。

课堂教学基本方法:“玩一玩”、“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试一试”、“猜一猜”、“读一读”、“评一评”、“用一用”、“比一比”、“展一展”、“帮一帮”、“变一变”、“拓一拓”、“问一问”、“测一测”等。可以重复,可以选用。

读写巩固课

朗读文本、书写汉字的课型,以书写汉字活动为主。阅读是巩固记忆最好的练习方式。学生还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领会或者悟出汉字识记的规律。书写汉字是理解、掌握汉字结构的最佳练习方式。学生书写汉字,可以从教材中的独体字(常用汉字中计有280个独体字或者300个基本字)开始练习,之后,练习简单合体字的书写。在学生完成书写任务的基础上,可以激励他们进行组词练习,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

课堂教学基本方法:“读一读”、“用一用”、“写一写”、“看一看”、“展一展”、“评一评”、“帮一帮”、“练一练”、“考一考”等。可以重复,可以选用。

读写萌发课

第5篇

一、引导理解歌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品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具有极大的号召力。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热爱祖国要从热爱家乡做起。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而在凤凰国标教材中就安排了不少这方面的内容,如《祖国,祖国我爱你》(三年级上册)、《小春笋》(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田野》(四年级上册)、《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四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年级上册)、《草原赞歌》(五年级下册)等。

例如《我们的田野》(四年级上册),不仅旋律优美、抒情,而且歌词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美丽壮观的山野田园风光。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歌曲动人的旋律中认识理解:这首歌的歌词描写了碧绿的河水、无边的稻田和浅蓝色的群山,描写了金色的鲤鱼、飞翔的雄鹰和轰响的森林,还描写了在森林里、群山中辛勤劳作的人们。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作者对祖国山河和劳动人民的深情和热爱。通过这一引导,同学们从歌词生动形象的描述中深深体会到祖国山河的美丽可爱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笔者进而引导他们把由此产生的爱国之情变成学习的动力和歌唱的激情。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真可谓是相得益彰。

二、演绎动人旋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珍惜友谊、友爱互助的品质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中小学生守则》也要求学生“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凤凰国标教材中《我们一起来唱歌》(一年级上册)、《一对好朋友》(二年级上册)、《快乐阳光》(四年级下册)、《军民团结一家亲》(五年级上册)、《手拉手,地球村》(六年级上册)、《歌声与微笑》(六年级下册)这些内容。

例如《歌声与微笑》(六年级下册)是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的一首深受大众喜爱的青少年歌曲。它的两个部分都运用了复乐段结构,形成并置式对比。高音区节奏重复,多次运用了同音反复,使得歌曲形成了一种动力感,颇具号召性,表达了青少年朋友珍惜友谊的情感。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导入谈话,引导学生懂得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重要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两层含义:一是歌声和微笑是友谊的桥梁,二是友谊的鲜花遍地开放。考虑到这首歌传唱广泛,大多数学生都已学会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便安排学生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直接跟着录音机唱,使其感受歌曲动人的旋律——重点感受这首歌所特有的富有动力感和号召力的高音区的节奏重复。歌词与乐曲的相互交融,相互衬托,使他们在演唱中充满激情,从而通过自己的歌声增进感情、传播友谊。

三、营造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品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凤凰国标教材的编排可谓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热爱生活的如《生日快乐》(二年级上册)、《让我们荡起双桨》(四年级上册)、《快乐的泼水节》(五年级下册)、《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六年级下册)等,热爱劳动的如《劳动最光荣》(一年级下册)、《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年级下册)等,热爱学习的如《上学歌》(一年级上册)、《雨中》(四年级下册)、《第一天去上学》(六年级下册)等。我们要通过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生活是多么美好,劳动是多么光荣、学习是多么重要,从而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学习。

例如《生日快乐》(二年级上册)就是一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歌曲。它由四个短小的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对“寿星”的真诚、美好的祝福。为了营造氛围,引领学生感受生日的气氛,使他们尽情地投入学习,笔者刻意把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在一位同学生日这天。课前,笔者引导学生对教室环境进行了布置,努力营造出一种生日聚会的气氛——这其实也是在营造教学氛围。这样,在生日聚会的热烈气氛中,在对过生日的小朋友的真诚祝福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演唱,深刻地领会歌曲的含义,更懂得了童年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当然,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也不仅限于上述几种。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目标,科学确定方法,因地因班制宜,灵活施教,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第6篇

一、第一爱——从良好的书写习惯开始让孩子爱上写字

1.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学习写字前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好习惯是成功的开端。首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写字姿势。老师平日经常提醒,做示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可以通过边说儿歌边做动作来纠正,如:头要正肩要平,两脚微微分;一尺一拳一寸高,简单说来就是“三个一”要做到,即:一尺一拳和一寸。可以在每次写字前提醒学生动手量一量,先不动笔写字,做一个标准的写字姿势,然后再下笔。比如一年级上半学期,开学之初已经学习了正确的握笔姿势,但是前40多天只学习拼音并没有写字,这时我就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后让学生只用正确的姿势握笔来书空,并不真动笔写字,每天坚持练习10分钟,让家长监督,逐步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和习惯。

2.基本笔画写到位

基本笔画是构成汉字的砖和瓦,只有把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写到位,在写复杂汉字时才能得心应手。传统印象中认为横要平,竖要直。其实,汉字中的横不是很平的,都有一定的倾斜度,竖也分垂露竖和悬针竖两种。撇捺书写时起笔要重,行笔过程中逐渐变轻,最后快速抬笔出尖和捺角。写字时用劲太轻给人站不稳的感觉,太重对于小学生来说未发育好的手指会不堪重负。因此,在写字之初就告诉学生,用笔有轻重缓急之分,这是十分必要的。一年级上册识字1中出现的14个生字(一、二、三、十、木、禾、上、下、土、个、八、入、大、天)就是基本笔画的一个练习,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学过了这些生字,但是书写并不规范。这时再书写时就要强调笔画中轻重的变化,让孩子耐心的练习、仔细的观察、认真的书写,把每一个笔画都写规范。

3.间架结构写合理

写字前先整体观察,找到重要笔画,如:哪一笔最长,哪一笔最短,各部分的宽窄如何,整个字是长的、方的、还是三角形的。下笔前做到心中有数。利用好语文书中的例字,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字中最难写的、最容易错的那一笔是什么,然后老师示范写,最后学生描红、临摹仿写,写好后还要和例字比一比,找到不足后再练一练。

将汉字归类整理,记住口诀有利于学生掌握间架结构。如左右结构的字,如果偏旁在左边(讠、亻、纟、彳、忄、氵、扌、冫、日、左阝、虫等等)一般是左窄右宽,一年级下册中很多的字都符合这样的特点,像:说话、你们、听唱,但如果偏旁在右边(攵、刂、右阝)一般是左宽右窄,这样的偏旁并不是很多,可以挑出来让学生单独记忆,像:放、刚、郭。虽然同样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是由于偏旁部首的位置不同,字的宽窄长短也会受到影响。

二、第二爱——创设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孩子爱上写字

1.了解造字规律,感受汉字魅力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许多的象形字,象形字就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因而在学习这些字时,不能单纯的只让学生认识现在的字,还要启发学生发现汉字与图画、汉字与象形字、象形字与图画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象形字感兴趣,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这些象形字包括:口、耳、目、日、月、火、鸟、羊、木等等。在教学生书写这些字之前,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观察课本中的插图,然后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同桌讨论汉字与图画的关系,最后做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学生有的拿图片,有的拿象形字,有的拿带田字格的生字卡(容易错的笔画、重要的笔画用红笔标出),找到相对应的朋友,找到后一起说“请大家注意我的第几笔,这笔容易写错”。这时下面的学生眼睛会瞪得大大的仔细观察容易写错的那笔。整节课在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观察中愉快地完成了。

2.识写结合,减轻压力

认真研读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生字不难发现,要求会认400个生字,要求会写300个,并且会认的字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要求会写的。学生一看十几个生字就有些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了,但是通过教学我发现孩子很喜欢识字,识字让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课堂上一问到“谁认识这个生字?能不能给这个生字组个词?”时,孩子的积极性特别的高。所以在识字过程中,我把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的字顺势就指导孩子书写了。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8课《雷雨》要求会认的字有4个“压、乱、垂、虹”,要求会写的字有12个“垂、乱、沉、压、逃、越、阵、彩、虹、蝉、蜘蛛”,在第一课时的识字环节中边识字边让孩子写了“压、乱、虹”三个字,由于“虹”最常用的就是“彩虹”这个词,所以顺势指导了“彩虹”这个词。

3.激发兴趣,自主观察,寻找规律

第7篇

【关键词】激趣创新培养能力快乐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1-2年级要多认少写”“将识字与发展语言巧妙结合起来”“创设丰富多彩的识字教学情境”,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识记的汉字,变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本”环境中掌握生字,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保持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期内识记大量生字,扫清认读障碍,提前阅读写作,我们必须借鉴并运用许多识字的方法,力争营造出一种自主、合作、创新的新型课堂识字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在识字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利用各种游戏,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

我在新课程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各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如:“买车票”、“摘苹果”“采花”等,就拿 “买车票”来说吧。我在教新课程语文一年级上册《比尾巴》第二课时,说:“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进行尾巴比赛,你们想去看看吗?”学生齐声答“想!”“上车前先买张火车票吧!”出示小黑板,上面贴着词卡:长、短、扁、弯、把、伞、尾巴、猴子、松鼠、孔雀。接着我说:“读准了字音,车票就是你的了。”学生马上眼睛发亮,小手高举,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车票”有限,学生都希望得到,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认真读准字音。在教新课程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6》时,当学生响亮读过课文后,我说:“车子来了,让我们快快上车去旅游吧,上车前要买车票哟。”出示贴着词卡的小黑板:铜号、队旗、红领巾、铜、领、号。“能读准字音,车票就是你的了。谁想要车票?”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直了手,得到机会的学生都能响亮地读出词卡。手中拿着“车票”的学生眼里、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采用这些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学习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昂,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二、抓住儿童“好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好表扬”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鼓励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入竞争机制,特别是发挥有效表扬的促进作用。如:评“识字小能手”、 看谁红旗多、抢字卡等活动。我在教学新课程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时,把生字“雾、霜、朝、霞、夕、蝶、蜂、碧、紫、千、李、杨、秀”的生字卡片摆放在讲台上,指名4个小组代表站在讲台前,听我读字音,找出正确的字卡,并举起来读,谁抢的字卡多谁就能为自己组添得一面红旗,为自己组争光。这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儿童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既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困难,又帮助他们增强了学习信心 ,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家情绪高涨,学习主动,记得牢固。

三、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低年级儿童喜爱新奇有趣的事情,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新颖的方式方法:如玩字卡、读字送“礼物”等,如在教新课程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5》时,屏幕上出示生字“团、量、相、遇、及、怕、攻、互、尊、重、令、纯”。我说:“同学们,想得到惊喜的礼物吗?赶快想办法把字音读准确吧!”学生立刻通过拼拼音,问小伙伴等方法练习读准字音。接着我说“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收到礼物。”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读生字,随着学生正确的读出词语后,屏幕上这些生字就变成了引人喜爱的苹果、草莓、香蕉、葡萄、橙子、李子、西瓜、菠萝、书包、铅笔、文具盒、牙膏等。在这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称赞说:“你读得真准,这红红的苹果送给你了。”“你读得真响亮,这新鲜的草莓送给你了。”……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生字。通过这些新奇有趣的方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新课程提出小学低年级要认识2000多个字。怎样能让学生大量认识生字呢?我觉得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必须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教是为了不用教”,只有学生掌握了识字规律,才能更快更能动地记忆大量生字。在教学中,我教了学生各种记忆方法:

1、字理记忆法。这个方法主要适应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象形、会意、指示字。如教“看”字时,我引导学生这样记忆:“看”由“手”和“目”两部分组成,“手”表示人的手,“目”就是眼睛,“看”的意思就是用手在眼睛上方搭成凉棚状看东西。学生听了,马上联想到孙悟空,都不约而同地做了动作,深刻地记住了字形。

2、编口诀记字形。如学新课程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5》中的“请、情、晴、清”时,就有这样的口诀: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口诀朗朗上口,对记忆字形很有帮助。

3、编故事记字形。在教新课程语文一年级下册《27 两只小狮子》学“滚”字时,我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下雨了,一只公鸡躲进了雨衣里。”学生笑了,也跟着边写边说。这个多笔画的字就这样被学生轻松地记牢了。

第8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9篇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需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⑴视频。对于一年级数学,视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工具。作为视觉辅助材料,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和DVD展示。例如,在学习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九课统计时,教师可以使用一段马路交通的视频片段,要求学生记录每分钟的客流量,这样可以让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可以生动地展现数学的功用。

⑵幻灯片。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来辅助说明知识点,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当讲到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时,通过PPT图片中熟悉物品的添加和消失,加强一年级学生对数字的识别。一年级的数学课程还包括识别时间,认识图形,学会数钱等应用性的内容,如果结合使用PPT,必定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高涨。同时加强数学技能的运用。

⑶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使用电脑下载以教学为目的而设计的模拟软件,或关于数学技能的挑战性游戏。以教学为导向的软件使用范围很广,如绘画的软件程序,教师可以用此软件模拟题目过程,2个苹果加3个苹果便是5个苹果,这就是随着数量变化的加减法2+3=5,这种演示同时加强学生了基本的数学概念。

二、利用课堂活动,掌握学习规律

教师可为学生策划一些别具生面的数学活动课,利用各种有趣的材料和生动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掌握学习规律,创造记忆深刻的学习经验。

⑴一分钟计时比赛。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八课,目标是教会学生认识钟表,感受时间的概念。教师明确告诉学生1分钟等于60秒,让他们从1数到60,体验一分钟时间有多长。另外也可以玩一分钟执行动作的计时游戏,教师拿秒表来计时,请学生在一分钟限时跳爆竹,看谁跳得最多,其余的则负责数数。类似的比赛还有限时拍手、跳跃和背诵字母表等。

⑵步伐测量。教会学生在没有标准测量工具下如何测量。教师可把全班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组员2至3名学生,给每组提供的大张方格纸以及分配测量领域,测量工具则是使用到自己的脚。如测量课室、走廊或扫帚摆放区是多大。完成测量后,各组在他们的方格纸涂适量书目的格子,以表示测量区的面积。然后全班一起分享成果。

⑶拼组图形。例如一年级上册第4课,教师可先与学生回顾上节课介绍的平面图形的名字,如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然后提供学生棉花糖和牙签,让学生拼组图形,并过渡到新课内容,用事先做好的立方体模型,把三维图形介绍给学生,要求他们在教室里找到相对的例子。随后学生自己用棉花糖和牙签建立模型,可要求他们独自创造更大的立体结构模型。这个活动也可用于一年级下册第3课图形拼组的学习。

三、运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潜能

在一年级下册第5课中,要求学生辨认人民币,并知道其价值,动手操作有助于加强这一信息的记忆,于是以人民币为主题的一系列动手教学活动教会一年级学生数钱。

⑴配对卡。配对游戏帮助学生将手中的钱与其价值配对。对于还在学习辨认人民币的一年级学生,使用简单的配对卡。拿出印有单个人民币图案的卡,让学生说出与之配对的价值,持续练习到记忆深刻为止。对于已经掌握的学生的学习,可以合计人民币,这时卡上有几种人民币图案,需要学生写出合计金额。例如,卡片上有一张1元的纸币和两个1角的硬币,学生会回答1元2角。或者为了加深记忆,教师可以用真实的纸币或硬币来代替配对卡,教学效果会更显著。

⑵每日一硬币。日常每日数硬币使学生牢记数字。在教室安置一个储钱罐,每日早上按学号顺序轮流把硬币投入钱罐中,由此跟踪记录在学校的日子。开学的第一天,放置1角钱在储钱罐,每一天添加1角钱,直到足够换成1元、10元、50元钱。另一种方法在讲台上展示一组硬币,让学生上来数,获得总金额数目,然后全班一起数检查答案。

⑶模拟游戏。活动1:换币游戏(实物展示1角、5角、1元的人民币各几张。)

师:老师这有一些面值是1角、5角、1元的人民币,我想把它换成零钱,你想和老师换哪张?想怎样换?(学生上台换钱)

师:10个1角就是1元,也就是1元=10角。(板书)

活动2:模拟购物

师: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小超市开业了,有许多优惠的商品,同学们看看都有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想不想用手中的人民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在模拟游戏中,学生了解元、角之间的关系,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建立起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活动2中,教师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我要学”,体会到教学的使用价值和“玩”数学的乐趣[1]。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年级下册英语期末考试卷分析

本次小学英语命题依据我区实际情况,遵循《英语课程标准》,以加强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为原则,本次命题的范围在内容上侧重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

一、试卷分析

一年级试题主要着重从听、说、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试卷共分为六大题,由于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试卷以听为主,有听音标号、听音图色、听音圈图、听音判断对错、听音画图、听音配对和听音写字。主要考核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日常交际的能力和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四年级期末考试是全市调研科目,试题能充分体现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坚持依据课本,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如词汇、短语和重点句型的运用等,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更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试卷总的分为两大部分:听力部分和笔试部分。听力部分突出单词的发音、四会单词的书写和重点语言的交际。英语是实际的工具,小学英语教学以听说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检测加大了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考察。笔试部分强调学生的主观理解能力和实际水平。小学阶段英语单词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知识,学生的单词量决定他们的英语水平的高低。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最新的一年级下册英语期末考试卷分析:从检测的结果来看,一年级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听音标号、听音图色、听音画图、听音配对和听音写字这几大题成绩较为理想。也可看出学生平时掌握的还是很牢固。学生能够根据听力的材料完成题目,而且有些题目以前接触的很少,学生有失误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如听音判断对错、听音写字,虽然错的人比较多,但总体还好,只有个别几个难听懂的题目有错误。四年级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还不错,但还是有一点欠缺,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单词和句子的认读训练不到位,对课本中经常出现的单词、句子和对话还有不同程度的丢分,可以看出学生平时对话练习训练很少,完成作业的态度不是很认真。

三、措施建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优劣,对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很大。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针对小学生喜说爱动、争强好胜、善于模仿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学习策略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均衡性,不仅要求掌握的“三会”、“四会”单词,更要对白体单词加强听、说、对、写的训练。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法,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有所得。游戏是一种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尤其是低年级英语教学的基本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歌中练,在歌声中巩固所学知识;画中乐,在涂、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情景体验,在交流中创造性运用知识。

第11篇

教科书插图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全书拥有150幅插图,对于后续教科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插图遍布全册,以丰富的色彩、鲜活的生活画面,生动形象地呈现着学习内容,其中新授课主题图是整个教学的重点。下面笔者就以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其中一年级教科书为2012年版,二年级教科书为2013年版)为例试作研究。

一、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新授课主题图的编排情况

新授课主题图是指位于教科书新授部分(即例题),以一幅插图、一组插图或几组插图组成并表述主要数学学习内容的一系列插图。在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4册教科书中,共有新授课例题116题,其中配有插图的有113题,占例题总数的97.41%(如图1),而在配图的例题中有82.30%是图文并茂,有17.70%的配图例题没有文字,仅以插图呈现学习内容。

新授课主题图在呈现和编排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新授课主题图大多一例一图,少有一例两图或一例多图

第一学段新授课主题图通常是一幅插图,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1《5以内的加法》的主题图,也有一部分新授课主题图是借助连续的两幅插图来呈现数学问题,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2《5以内的减法》的主题图,通过前后两幅插图的对比,引导学生明白“一共5人,走了2人,还有3人”,使学生感悟减法的意义。新授课主题图偶尔也有用三幅或三幅以上插图来呈现数学情境,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2《认识厘米》的主题图,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计量单位,教科书通过3幅插图呈现三种不同的计量长度的方法,引发学生观察并且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量不相同”,从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无论是单幅还是多幅插图,都是为了阐明数学知识,且多幅插图中往往有着一定的顺序性或相关性。

(二)新授课主题图蕴含着数学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

新授课主题图不仅蕴含着数学信息,往往还隐含着德育信息。常见的德育信息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讲究卫生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等。

如一年级上册《认位置》一课中,当学生观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黑板上面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国旗的简单介绍,同时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而紧随其后的第五单元《认识1-5》的主题图,则呈现了教师节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教学素材,对学生开展尊师重教的教育。

与低年级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种生活习惯也是教科书主题图经常呈现的内容。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4《两位数减整十数》的主题图清晰地提示学生乘坐公共汽车应有序排队。再如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例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主题图,结合学生统计蛀牙颗数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口腔卫生教育。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保护环境、关爱他人也是数学教科书主题图中常呈现的信息。

(三)新授课主题图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情境

无意注意在第一阶段小学生的注意中占有重要地位。无意注意需要依靠新奇有趣的刺激引起,因此在第一学段中,新授课主题图会为学生们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卡通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例5《比较数的大小》这一课的主题图,通过一幅“森林运动会”的场景图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生动、直观、有趣的画面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为便于低年级学生理解和学习,主题图也大多采用贴近小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来呈现数学信息。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例3《认识几时几分》主题图,教科书选取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起床、吃饭、上学等)来加深对时间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这样的主题图在教科书中比比皆是,关注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除以上两种情境之外,第一学段主题图中也出现了许多旨在启迪学生探索操作的活动情境。如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例4《10的分与合》的主题图,直接呈现5串珠子,通过文字叙述引导学生有次序地分一分、涂一涂。这里的主题图既是呈现数学问题的载体,也是学生探索活动的工具。

三种情境在教科书中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如表1)。其中,卡通情境的主?}图较少,在一年级教科书中约占16.95%,在二年级教科书中仅出现1次,占二年级教科书主题图总数的1.56%,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卡通情境主题图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减少。在两个年级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均为生活情境的主题图,分别占67.80%和76.56%,这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1]相一致。同时,数学教育“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在第一学段的主题图中,直接提供学生探索操作的活动情境主题图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力图让低年级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3]。

二、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新授课主题图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的认识和使用情况又是怎样呢?笔者运用调查问卷,对区内第一学段的132名教师进行了调查,从价值认识、信息理解、应用情况和认可程度四个维度全面了解一线教师认识和使用新授课主题图的现状。

(一)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价值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首先从新授课主题图的价值认识入手,全面了解一线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价值认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94.69%的教师能够使用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约有96.21%的教师能够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利用新授课主题图我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两方面,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教师分别占53.03%和68.93%。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于主题图“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问题意识”的价值认识较为清晰,在教学中也能比较好地利用主题图展开教学,但是在利用主题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则显得有些薄弱。

(二)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信息理解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呈现的信息是否能完整、正确地理解?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对于新授课主题图我不看教参也能够把握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这一题,结果显示:有71.21%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能不借助教参而独立理解新授课主题图蕴含的数学信息,而有28.79%的教师则需要凭借教参帮助自己理解主题图所要表达的信息。

(三)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认可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对教科书上的主题图持有什么样态度?笔者对此从主题图的作用、颜色设计和布局三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58.33%)认同新授课主题图对于自己教学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一部分教师(19.70%)对此持中立的态度,有少数教师(21.97%)持否定的观点。存在中立态度和否定观点的教师主要认为有部分主题图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甚至有时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阻碍。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2的主题图呈现小汽车的座位是3座,而在现实生活中,小汽车通常是5座,在教学时学生就往往会产生疑问。

在主题图颜色设计方面,绝大部分教师(约92.43%)都比较认可,认为主题图颜色鲜艳,适宜儿童。在主题图的布局(大小、位置)方面,有部分教师(约25.00%)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有些主题图大小不合理或者位置排放喧宾夺主。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4《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教科书呈现的主题图篇幅较大,占据了比较大的空间,而问题“一共制作了多少幅”则相对比较小且不醒目,但从地位而言,这里的主题图没有问题重要,这样摆放就有些喧宾夺主,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因此可以考虑缩小这幅图的大小,置于侧面。

三、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新授课主题图使用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新授课主题图的价值

1.利用新授课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科书插图的一大特点是色彩丰富,人物生动形象,场景贴近学生生活[4],这一特点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对主题图的价值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主题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主题图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数一数》,这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教师可以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然后呈现游乐园的主题图,直观、生动的画面能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插图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6]。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指导学生先整体地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图所表达的意思,同时提醒学生图文结合,理清?D文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能否根据这些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3《十几减6、5、4、3、2》时,教师就可直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而后引导学生对蘑菇进行分类,数出个数,最后可提醒学生提出问题。这样长期指导学生读图,使其掌握读图的方法,善于从图中捕捉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就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程标准倡导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7],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主题图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小学数学教科书从第一册开始就安排了集合、对应、分类、排列、函数、概率、统计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8]。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比较数的大小》,则可在引导学生有序比较时,利用主题图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德育

如前所述,主题图中除了具有数学所要呈现的信息之外,还有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应抓住这一德育资源,适当地利用出现的国旗进行爱国教育,利用体育运动进行健康、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教育,利用自然事物进行环保教育,借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场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总之,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和插图,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充分挖掘图中所隐含的教育素材,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新授课主题图进行教学

现行教科书对主题图进行了精心的编撰与完善,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特点不同,所以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教科书主题图与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不相适应,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相符合的情况,再加上主题图的情境是静止的,使学生对主题图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主题图加以灵活运用。

1.适当改?主题图

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用一系列的体育运动项目来呈现问题情境,有游泳、跳高、踢足球等,但教科书上的例10《得数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这一课的主题图情境明显与现实生活不符。从图中可以看出,蓝队有6人,黄队有4人,两队人数不同,而在现实生活中足球比赛的两队通常是人数相同的,因此,教学中就有学生会提出与数学学习无关的内容,从而影响学生对图意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改编这样的主题图,善于挖掘教科书上的资源,不局限于教科书安排,灵活调整新授课主题图练习插图的顺序,以“试一试”抛10枚花片的活动作为新授课主题图,而将这幅图的蓝、黄两队的人数均改为5人,作为练习呈现,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适当删减主题图

若新授课主题图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有更好的方式时,则可舍弃原有的主题图,以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1《认识100以内的数》的主题图(如图2)呈现了一系列引导学生操作的活动,边摆小棒边读数,从而理解数的组成。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教科书呈现相应的主题图,那么学生只能从间接经验中获得认识,远远不如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深刻。因此,在这节课中,笔者建议教师舍弃主题图不用,提出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悟、体会、获得知识,在与同伴交流、展示中加深认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呈现主题图

第12篇

一、对教材内容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因此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把教材内容顺序稍作调整,降低学习难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三年级下册的Module3主要是学习国家及国籍的话题,知识点比较零散,单词多且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更何况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此,我把这个Module内容作了调整,把后面的U8作为第一课时,让学生先认识和掌握国家的名称,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在熟悉国家、国籍名称后再来学习U7,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二、把新知识进行“降格处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尝试把新知识进行“降格处理”,所谓的“降格处理”,就是把新知识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们感到知识易学、会学而乐学。在三年级下册的Module1中,学生在一年级口语中已掌握了father, mother, brother以及sister, tall, short, big, small,还学习过家庭成员grandpa, grandma等家庭成员的表达法,以及相关句Who’s this? My mother.因此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人体外貌有关的内容时,我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对比,温故知新,联系学生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让学生记住goose的复数是geese,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foot. tooth的复数的拼写,帮他们归纳规律,这样学生很快就能记住goose的复数就是geese。

针对本班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一差异性,在教学中,我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如在三年级下册的Module3的U7教学中,考虑到教学内容涉及到邮票文化,在这方寸之间隐含着不同的文化艺术,是每个学生所喜爱的,因此在课堂上,我把多年收藏的不同国家的邮票带到了课堂,眼前一张张不同国家的邮票,把平常容易分神的学生也调动起来了,他们也纷纷猜猜这是什么国家的邮票?于是我就顺势提问,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说是哪个国家的邮票,让他们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要他们有点滴的进步,我都给予肯定和加以赞扬,帮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进步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根据知识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层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异要求,步步高,使之呈阶梯形,让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一般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顺“梯”而练,达到各自的高度。如在三年级下册的U2 Word with language的巩固与拓展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相片自编儿歌:Mike is a cute boy./ Kate is a tall girl.通过以上的对话,同学们对互相之间的特征已有一定的了解,接着我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围绕班里的一位同学或教师编一个谜语,让学生猜猜他/她是谁?这样由浅入深,通过不同形式的分层练习,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和深入。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有必做题和选做题,能够完成选做题的给予奖励。在三年级下册的U8的家庭作业,在完成画一面国旗和一个你熟悉的民族作业,还可以选做:跟同学创设一个游客入海关的情景,看游客的护照来知道游客来自哪个国家,并统计哪个国家的人喜欢旅游,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