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书

家书

时间:2022-08-10 05:2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开头称呼顶格,还可以加上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给长辈的家书可以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

3、正文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

5、此致可以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

6、可以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7、写信人的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8、如果忘了写某事,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一行书写未尽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这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与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以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这是一部所有的父亲和孩子都应该常常翻阅的书。它是一位父亲用心血凝结而成的经典书信,它能检验为人父者的含金量。一位学贯中西的家长,竟然耗费了这么多心血,以书信的方式向孩子传授做人和学艺术的道理,不烦其琐碎,不厌其繁复,良苦用心,唯有傅雷自己能洞悉自己的心灵。傅雷性格的最主要一面――“隐忍恬淡”,在这里有了最充分的体现。

我十分佩服傅雷在音乐、文学、绘画等方面的高深修养。他于音乐尤能条分缕析,细腻地传述自己心灵的微妙体验,使人恍若置身音乐殿堂。我知道,这不只是傅雷学养的展示,更是他父爱的展示。从那些娓娓叙谈的语调中,我们感知的只有博大的父爱。这种爱,于天下广大的父亲们,应是一种高贵的精神补剂。试想,倘若父亲们都如傅雷这般关怀子女的成长,岂有不成材的道理。

这是一部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常常翻阅的书。它能鉴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甚至还能由彼及此洞悉自我心灵深处的隐秘世界。当然,这种父爱,这种良苦用心,仍然能使我心领神会,仍然能使我深深感动。

斯人已逝,教训犹新,读着家书,看傅雷为儿子纠正错别字,为孙子起名提建议,为儿子理财出主意,为儿子译文释艺术……我们深深地感知一个普通父亲的伟大情怀。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丰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34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15部。译作约500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收录于《傅雷文集》。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之初即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第3篇

奇怪的磁带里没有歌曲,只有呼吸声

刘军将这两样物品送到监狱民警沈挥绪的面前,请其当面检查,恳请沈警官允许他保留这两样物品,并向沈警官保证,他只听这一盘磁带。

沈挥绪仔细听了听磁带里的内容,很奇怪,里面除了一些轻微的呼吸声,别无其他了。再看一看刘军的档案:大学文凭,犯的是抢夺罪,判刑3年。沈挥绪纳闷了,为什么刘军学历这么高,却只要听这盘全是呼吸声的磁带呢?但他还是答应了刘军的请求。

一段时间后,“报告警官,刘军昨晚又听了他的那盘磁带,而且他又哭了好长时间,”服刑人员陈刚一大早就跑过来向沈挥绪汇报,“据我观察,他这已经是第五次出现这种情况了。”

沈挥绪皱了皱眉头,他为刘军这件事已经找了他许多次,但刘军一直闭口不语,或许是他刚入监不久,还不是很信任监狱民警,沈挥绪觉得很有必要继续加强对刘军进行思想交流,让他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这样才能了解和化解其内心的痛苦。可在后来的几个月,沈挥绪还是进入不了刘军的心扉。刘军档案里没有提供家中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无奈之下,沈挥绪试着照他家地址去了一封信,告知其家人刘军近期的改造情况,期望他的父母能来监狱会见一次。

特殊的见面没有语言,却泪水涟涟

两个月后,一对中年夫妇来到监狱。得知是刘军的父母,沈挥绪喜出望外,三步并作两步地小跑到会见室。这夫妇俩衣装很是朴素,尤其是两人都穿着一双用废旧汽车轮胎缝制的鞋,特别醒目。沈挥绪没有多看,径直来到他们面前,激动地说:“终于把你们给盼来了!”

刘军父母没有说话,也确实不能说话,因为他们都是聋哑人,这让沈挥绪很惊讶,他看不懂刘军父母的手势,于是将刘军带到了会见室。

“扑通”,见到父母,刘军泪水不听使唤地涌了出来,他一下子跪倒在他们面前,没有任何言语。随后三人紧紧相拥,用他们独有的方式进行交流。虽然看不懂他们的手势,也听不懂他们嘴里在说什么,但沈挥绪能感受到,三人正演绎着世界上最伟大的亲情。

会见结束后,刘军父母来到办公室,小心翼翼地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塑料袋,然后再颤抖着解开袋子,里面装着虽很破旧却被叠得整整齐齐的小面值纸币,10元的、5元的、1元的、还有5角和1角的,刘军父亲似乎发了狠心似的,将那一沓钞票递给沈挥绪,比画着说:“警官,还请您今后多多关照我的孩子,他很听话的,这些钱就给他买些日用品吧。”从刘军父母的装束和这一举动,沈挥绪早已看出刘军家中十分贫穷,他将这一沓小额钞票递还过去,并告知刘军在监狱生活很好,日用品充足,请他们放心。临行前,刘军父母感动地紧握沈挥绪的双手:“孩子一直杳无音信,现在才知道他进了监狱,他从小就懂事乖巧,还请警官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拜托啦!”亲情,是人生离死别也割舍不了的感情,事后得知,刘军父母会见孩子,为了多留点钱给他在监狱买点东西,竟然不忍坐车,步行十几里路由监狱本部赶往刘军服刑的监区,好在沈警官将他们给孩子的钱退回,否则,他们又将两手空空地往家赶。

含辛茹苦,捡垃圾培养了一个大学生

刘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父母能来到狱中看他,他知道这都是沈警官的帮助。这次特殊的会见让他对沈挥绪感恩戴德,也将自己的心思向他和盘托出。原来,刘军的父母都是先天性聋哑,更为不幸的是,他们从小就被遗弃,为了生活,他们都靠捡垃圾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艰苦日子。或许是缘分,或许都有共同的不幸,他们相互关照维系并结婚生子,因为没有文化,他们结婚后还是以捡垃圾和卖早点维持生计。刘军出生后,他们更是省吃俭用,拼命干活,刘父白天拉人力车,晚上收废品垃圾,刘母则在街上卖鲜花、到车站卖报纸,凌晨还得起来和面做早点,因为普通的鞋子根本不耐穿,两人便突发奇想,用废旧汽车轮胎缝制成鞋,穿上后确实很结实,但轮胎里嵌有钢丝,穿上很是磨脚,他们的双脚最先都磨出许多血泡,疼痛难忍,但他们还是挺住了,后来脚上结成了厚厚的老茧。就这样,他们不但把刘军拉扯大,还挣钱供他上学。

或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军自小就很懂事,也很能吃苦,不仅刻苦学习,还经常帮着父母干活。小小年纪的他,经历过在菜市场捡菜贩们扔掉的菜叶,经历过一天只用一个馒头充饥,经历过寒冬天光脚穿鞋去上学,经历过从父母收来的垃圾书籍中汲取知识的养料……

1999年,刘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某知名大学,为了支付高昂的学费,刘军在学校勤工俭学,希望能多为仍在努力供钱的父母分担一些,因为学校离家很远,为了能为家中省点开支,刘军四年上学期间不准备回家。为此,他还特意偷录了父母睡觉时的呼吸声,在思念父母时,就听听他们的呼吸声,当作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这也成为刘军在高校继续刻苦学习的动力。

身处高墙,没有埋怨,却满怀愧疚

2003年,刘军大学毕业,一次为了找工作,因偶然机会刘军路过并回到家中看看,恰巧父母都不在家,他习惯性地掀开家中米缸盖,里面没有一粒米了。想到父母含辛茹苦将自己拉扯大,并供养自己上学,刘军心里不是个滋味,非常难受,他突然一股冲动,箭步般地冲到闹市,对一位刚从商店出来的妇女实施了抢夺罪行。

法律是公正的,也是无情的,刘军因犯抢夺罪,被判刑3年,投入安徽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服刑。刘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曾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如今却身陷囹圄,沦为囚徒,他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父母,因为父母本就受尽了世间的苦难,不能再受到这样的打击。

就这样,身处高墙的刘军,充满对父母的愧疚,更抑制不住对他们的思念,每每从放音机里听到他们睡觉时的呼吸声,他仿佛感觉到父母就在身边,自己将以何颜面面对父母?又该如何去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想到这些,刘军禁不住泪流满面。

谜团解开了,沈挥绪的心里却特别难受,他劝告刘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他念亲恩、诚心悔改,与其痛苦度日,不如换一个积极的姿态服刑改造,浪子回头金不换,如果就此消沉下去,就等于给自己断了后路,这样你才真正的对不起亲人,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沈挥绪还特别嘱咐刘军不要为远方的父母担心,他们会在家安心等待刘军刑满出狱的。

后来,刘军父母收到一张汇款单,金额是1000元,很奇怪,汇款人栏署名是:孩子。当刘军父母来信告诉刘军汇款地址是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后,刘军已经知道这位好心人是谁了,但因为自己现在无力回报,他把感激之情深深埋在心底。

其实,在刘军服刑过程中,沈挥绪除了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外,更注重对其日常生活的关心。一次,刘军发高烧,沈警官得知后,自己下厨,亲手为他做了青菜鸡蛋面,当刘军接过沈警官端给自己的热腾腾的面条时,感激的泪水溢满眼眶,这不仅仅是一碗面条,更是亲人般的关怀与爱护!沈挥绪知道刘军在大学学的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于是就买来相关书籍,让他在狱中继续学习,分监区其他民警也都给予刘军真心的关爱,他们长期为其购买生活日用品,冬天来临,还及时地为刘军添置冬衣。

“民警有着一颗最善良的心,是他们让我重新见到希望,不再颓废度日……”承受着监狱民警的切切关爱和谆谆教诲,刘军的心中泛起了层层波澜。他渐渐地走出了心灵的枯井,一改往日的消极改造心态,并两次被评选为服刑改造积极分子。

回归社会,积极努力,感恩图报

如今,刘军早已回归社会。在他出狱不久,就因其掌握出色的专业技能,很快被浙江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择优录用,并凭借自己优异的业务能力,赢得了该企业的一套公寓奖励,此时,刘军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聋哑父母接到公寓,让他们安享晚年。

2009年7月,沈挥绪收到一封来自刘军回归社会后的第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写的:

尊敬的沈警官:

您好,回到社会两年多了,但是您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久久萦绕,难以忘怀。承蒙你的关心,我现在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工资和福利待遇都不错……

在狱中,我懂得了很多:我知道,那署名为孩子的匿名汇款时您寄的,这让我懂得什么是爱;通过您的联系,得以让我父母前来探视,看到父母更加苍老的面容,这让我懂得什么是悔;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耐心的教化则让我懂得如何积极面对今后的生活……是您让我从痛苦的泥沼中走出,真的很感谢您,有机会的话,我一定去当面谢谢你……

受您恩惠的回头浪子:刘军

随后沈挥绪给刘军回了一封简短的信,他说:“感谢您的来信,其实我们监狱民警不需要回头浪子们的任何报答,只要他们回归社会后懂得感恩,堂堂正正做人,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

个人问题,社会问题,都值得思考

一对先天性聋哑夫妻,穷到连米缸都空了,好不容易看到孩子成才,孩子却因为一时冲动锒铛入狱。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刘军当然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面对这样的家庭,面对刘军因冲动而犯下的罪行,我们深感痛惜。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关爱贫困学子仍然任重道远。

第4篇

暑假过去,摆在许多家长朋友面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孩子“收心”,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殊不知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时效工程,而是随风潜入夜的漫漫润化过程――是终生的事业。

随着电话与网络的普及,书信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可是人与人之间距离并不见得比旧时代近多少,反而生出很多的隔膜和冷漠。父母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更关心与孩子的交流,却极少有机会为儿女写下点什么来供其慢慢品读。其实,讲给孩子听的道理,因为仓促与即兴,父母来不及细细思考润色,孩子也多半听过便忘,而写给孩子看的家书,却能将情感与道理沉淀下来,百读不厌,历久弥新。

尽管从表面上来看,“家书”的形式已经落伍于这个时代,然而,一封家书的力量却是不容小觑的。如今,我们与别人的交流几乎都是口头表达,或极为简短的即时文字交流,很少有人再通过大段的文字来与别人进行沟通。但是,正是这种大段的文字,丰富、拓展了交流的信息,加深了情感的浓度,并且由于书写与阅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使得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彰显得更为明显和彻底。也正因为这种慢教育,才使得沟通的结果更能深入到彼此的内心中去,更有引人深思和觉醒的力量。

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选取的这些人物不囿于一国一时代,既有中国当代的成功人士,例如李开复;也王有文坛名作家,例如董桥、刘墉、舒婷;更有知名教育家,例如李镇西、窦桂梅、蔡笑晚;还有世界上的名人,例如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英国历史著名人物查斯特菲尔德等。而收信人均为他们的子女或孙辈。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封来自父母或长辈的家书,意味着什么?首先,它意味着沟通。这种沟通比口语正式,因而让人感觉更有诚意和深富意味。然后,这些家书还是年长者个人经验的传达,是对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种影响和塑造。它比口语的交流更深刻,又比那种专门教化孩子的文章更温软,易于孩子接受。

“家书”蕴涵的是温润心灵的光芒和爱的感染力,当家庭成员之间的浓情爱意随着字里行间渲染开去,那种情感的涤荡和精神的激励就会超越语言本身。尤其在如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这种文字上的交流更显难能可贵。在通讯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往往会选择电话、短信或者网络等各种即时通讯,有谁还会想到为自己的孩子写一封情意绵绵的家书呢?然而至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傅雷家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已然成为优秀的青少年思想修养读物和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

《做有出息的孩子――影响你一生的名人家书》全书分为13个方面:勇敢、爱、沟通、财富、善良、生活、学习、信念、信任、坚持、实践、自信、善恶,涵盖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除了以家书的形式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和参照,并附有一线教师、教育专家等对这些家书的分析评点,以帮助读者更好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

(摘编自《信息时报》)

第5篇

2012年5月,“李宇春写给妈妈的信”在网络低调曝光,在这篇文章中,李宇春刻意以“小时候流水账”的写作风格给“春妈”写了一封精简、幽默又饱含真情的信,并以“早中晚”的顺序向母亲讲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接地气”的文字内容、独特、幽默的文体让这封信在网络上持续热传,“春式家书体”也随之诞生。

亲爱的妈妈: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份煎蛋,喝了一杯牛奶。先吃的鸡蛋后喝的牛奶。今天中午我和朋友去露天球场打球,我输了。但是,太阳晒着的感觉超好。今天晚上我坐在床头看照片,打算用小时候记流水账似的作文风格,写一封给妈妈的信。谢谢你。

网友被李宇春的流水账家书打动了,很多人都纷纷模仿,动手写信,给妈妈送上母亲节的礼物。有网友就这样写道:

亲爱的妈妈,我今天早上就吃了米饭,配的空心菜,哦,还吃了一个鸡蛋,不过是煮的,因为怕上火。最近胃口不太好,但我还是努力多吃了点,因为明年的今天,我也要过母亲节啦!谢谢24年前,你辛辛苦苦地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你要好好的,身体健健康康的。还有,我爱你,祝你母亲节快乐!

这种“春式家书体”,其实就是一封流水账式的家书,仅仅以“早中晚”的时间顺序向妈妈讲述自己一天的生活,而这些切实的吃喝、身心正是妈妈最关心的,“春式家书”看似琐碎,背后却是一片深情。

招法拆解

写作关键点一:巧妙剪辑

流水记录并不是不要剪裁,时间段的选取是有讲究的,比如杨丹《我和天气预报的流水账》,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选取了“上学时”“大学时”“第一次出镜”“加入节目”“早间气息节目的开通”“如今”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段,巧妙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嬗变,使得文章具有很深的内蕴。

写作关键点二:对比铺陈

流水记录的有趣就在于,所记下来的账虽然不同,却表达着相同的主题,比如艾尔玛·邦贝克的《父亲的爱》,作者一一列举爸爸不同时期对我的态度:“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我学骑自行车,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爸爸的爱不像妈妈那样直接、显露,但在充满情感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爸爸深沉之爱的反思:“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第6篇

一封封家书,见字如面,品读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好比亲人就在眼前,生活也就多了一份希冀,心灵也得到了某种慰籍。

而今,现代科技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信息传输变得越来越简单,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书来信往已变为历史的记忆。

抚今追昔,恍如隔世,当留存的家书成为年轻人眼中的文物的时候,我从中读出了几多苦涩,而更多的是读出了星移斗换的时代变迁。

前几年父亲逝世后,我们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了一摞摞用糨糊粘在一起的纸张。

这些纸张规格不一,有的已经泛黄。仔细翻阅,原来是多年来父亲与家人亲属的往来信件,其中也有我给父母亲的信。

捧读这些尘封已久的家书,仿佛穿越了时空,又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那一幕幕曾经亲历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

家书一:外出报平安 通篇谈吃饭

1972年4月,初中毕业的我已经在临县农村劳动了整整两年。我们那个小山村山高沟深,十年九旱,农业生产条件很差,投一个工只能分红四角到五角。生产队里劳动强度非常大,却经常吃不饱肚子,饥饿的感觉刻骨铭心。两年的劳动锻炼,虽然是实实在在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却始终没有出现一点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曙光。

正当我心灰意冷之际,在方山县石站头学校当教师的二哥捎回话来说,那里有一个民办教师的空缺,每月工资18元,愿意去的话可以参加面试。于是几经周折,我幸运地被录用了,从此走出了临县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新的人生之旅。这封家书,就是我第一次走出家门当民办教师后,于1972年4月10日写给父母的,照录如下:

“父母亲大人:儿6号离家以后,受到了各级领导和阶级兄弟的热情关怀,深深感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7号中午,石站头七年制学校的王指导员,专门安排灶上给我做了白面,还有粉条豆腐菜。我看到其他老师吃的是高粱面。

8号上午,由贺老师带我到东后庄七年制学校代语文课。贺老师是我校的领导,和蔼可亲,革命觉悟很高。晚上让炊事员缠喜做了白面烙饼,烙饼用的麻油很香,我吃了3块,看见不多了,就让我的战友们吃了。

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我一定要虚心向工农兵学习,争当教育革命的排头兵。父母在家劳累,饮食不好,一定注意保重身体。儿一切均好,勿念。”

读大二的女儿看了我当年写的这封信,指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通篇谈吃饭,显得很庸俗,写信写这个真没意思。二是家信里面还大讲革命,口号式语言太多,既不亲切也不实在。听了女儿的评价,我只有苦笑。

家书二:徒步一百里 求学上师范

这是我于1973年9月2日到吕梁师范师七班报到后,给父母的一封信:

“父母亲大人:昨日从家中出发,虽然路途远行李重,好在与步云相跟,互相照应,中午赶到结绳焉吃了干粮。路边有家老乡,热情地给我们喝了开水,还主动把我的军用水壶灌满,充分体现了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因此我们越走越有劲头,赶太阳落山时顺利到达贺昌中学报到。我被编入师范七班,班主任是徐洪范老师,北师大毕业。住宿条件很好,学生灶的伙食不错,听说每月还有12.5元补助。望大人放心。”

读了这封信,35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别看信中语气轻松,当时的经历却充满艰辛。

实际情况是:1973年7月,在东后庄七年制学校当民办教师的我,经组织推荐,参加了中专招生考试,被吕梁师范录取。这是“”十年中唯一的一次招生文化考试,“白卷先生”张铁生就是在这次考试中出名的。

8月底,我的入学通知书邮寄到东后庄学校时,正值放假,我在临县老家参加劳动。眼看9月1日就要开学,通知书还到不了我手里。当时又没有手机,打电话也极不方便,想给我捎话,也苦于没有顺人。

家在本村、和我一块当民办教师的李桂文,心里十分焦急,决定专程给我送去。那个年代自行车是十分稀罕的交通工具,李桂文家贫,自然没有。于是,8月28日,李桂文打了个早起,怀揣我的入学通知书,从东后庄出发,经车赶、钟底、三交、枣疙瘩、林家坪,跋山涉水步行100多里,夜深人静时才到达我们村,让我们一家人异常感动。这件事情多年来我一直铭记在心,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一纸通知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李桂文是我人生关键时刻施以援手的大恩人。

1973年9月1日天还不亮,我和同学高步云相跟,各自身背重达60多斤的铺盖衣物等用品,踏上了入学报到的路程。

两人说说笑笑,且走且歇,徒步100多里,夜幕降临时到达离石贺昌中学。当年吕梁师范在贺中办了3个班,即师七班、师八班、体育班。教室和学生宿舍全是平房,师生大会在露天举行,一般的会议在孔庙里召开。冬天宿舍里寒冷异常,学生们自己拾柴生火,常常被烟熏得黑嘴霉鼻的。我被编在贺中文艺宣传队乐队拉二胡、吹小号,冬天早晨练吹小号时,好几次扯掉了嘴唇上的皮。国家给每个师范生每月12.5元的补助,基本上不用花自己的钱了。发的饭票粗粮多、白面少,但比家里的生活强一些,勉强可以吃饱。就餐没有餐厅,打饭窗口对着操场,一年四季师生一起排队露天打饭,春夏秋三季在操场蹲着吃饭,冬天冷得不行就端饭回宿舍吃。

家书三:发信要资料 应试做准备

1975年9月,我于吕梁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方山县教育局教研室做事,先后当过打字员、文印员,下乡听课、检查学校、搞招生。

1977年冬恢复高考后,许多有志青年跃跃欲试,萌生了上大学的迫切愿望,纷纷加入复习功课准备应试的行列。但当时复习资料奇缺,向别人借不到,书店里没货源。我和教研室的于虎生主任、许海瀛老师,以及李月勤、崔振平、李文全等同事商议,决定在当年的高考结束后,以方山县教研室的名义,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办发函,征集各科高考试题。

事情进展出奇的顺利。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陆续收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办寄来的各科高考试题。

我们将这些试题分门别类,汇集成册,然后开始复制。当时没有复印机,更不能扫描,教研室只有一台机械打字机,用来打语文、政治试题。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则全部用铁笔钢板在蜡纸上刻写。

一帮人忙碌了一个多月,终于全部打印刻写完毕。接着把这些蜡纸像印制《挺进报》那样,在滚筒油印机上油印出来,每页只能印制四五百份,再多就因蜡纸破损,无法保证质量了。

这批资料装订出来后,大受欢迎,很快分发一空,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借阅索要。当时也没有卖资料赚点小钱的念头,大家都是满腔热情尽义务。1978年5月,父亲来信说,村里有几个年轻人要复习资料,让我收集一些。我就将留存的这套试题寄了回去,并附信一封:

第7篇

女与外祖甚亲于我。闻之,初见女面者,至亲。外祖母幸于此。予养女八载,余半光阴与外祖父母共之。乃憾。外祖母爱女之甚,无言。不争亲疏。

思予之北归。

忙于车辇者,家中老父。备餐弄食者,家中老父。琐事操劳者,亦家中老父。数十年躬于政,十数年勤于商。足踏五湖,迹遍四海。友天下,天下无不嘉;惠至亲,亲无不表恩。心思缜密,情不外扬,心情付诸佳肴。

嘘寒问暖者,家中老母。厨房不转身者,家中老母。上车饺子下车面,衣冠不改旧家风。三更起身,剁肉绞菜;东方微白,一应备妥。予离家十数年,家味常思未敢忘。上饺子,蘸醋油,配蒜辣,予心安敢不生五味!

挂念之心,难于言表。思亲之情,未敢诉诸。报喜又报忧,徒添父母忧。 混迹于江湖,何可言,何必言。故父之训,只须听,莫须辩;母之爱,只能承,莫能报。姊妹一杯酒,泪眼望婆娑。衷肠不必诉,同胞乃身受。有泪,泪于心;未敢表,不表。

所幸有靓妞。予爱之。亲亲之。敏慧非能言,宠爱集一身。因为靓妞,母南来北往,寒暑不易。因为靓妞,父寡居关东,四时独难。父母四十载夫妻,无曾别离;因为靓妞,今竟效织女牛郎。此情何堪,予心何安。女蒙亲恩,感悟亲情。承父母爱,报父母亲。

所幸北归。今夏酷热。江南毒热。暑热至极,莫能言焉。老小难过,我辈难安。

靓妞别父母,暑东北,寒海南,分别已惯。父母别靓妞,承酷暑,耐严寒,牵挂不断。

家中姨母亲甚于母。或吃或穿,或用或玩,一如己出,溺爱娇惯。读书写字,明理习德,胜如己出,只怨过足。

寄望暑之长,长己之长,奈何不在身旁,未敢添其烦。思人生苦长,起跑乃起,何必在乎起点,不用徒增忧。女不常电话于我,知妳安于生活,妳思我未若我思妳。心乃安。休己休,乐必乐。玩即玩,兴乃尽。至学期,学为重。少不学,图所终。未敢怠,误其身。父母心,未必懂。父母职,必尽心。

第8篇

本来想换个新口袋再把它们放回原处就行了,可是当我看着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发黄的信件时,就不自觉地一封封地打开,由于年头太久,有的纸张已经变得很脆,稍微不小心它就被碰碎。看着那熟悉的笔迹,静静地读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时空仿佛回到了昨天。

轻轻地翻开一封封发黄的家书,默默地读着父母的信,父母的声音回响在耳畔。虽然信里边写得都是平常百姓家的事,但是,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父母对离家在外的孩子在工作上的鼓励、生活上的关心。

我和我的丈夫都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我们双方父母的家都在外地,在八十年代初期,完全靠书信与父母家人联系,如果遇到极特殊情况就到邮局发电报。

现将几封家书中记载的事简单叙述一下。

有一封信,父母嘱咐我,不要挑拣工作。我毕业时,父母知道我留校非常高兴,但是,当时尚不知道学校能把我分配到哪个部门,例如教学、附院、机关等,我给父母写信说了想要做教师的想法,但是又难以对学校领导启齿,父母来信嘱咐我:“不要挑挑拣拣,学校培养了你,要听从学校安排,学校让你干啥就干啥,不但不能有情绪,而且还要干好,你赶上了好的时代,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哪个岗位都需要人,不要向学校说出你的想法。”庆幸的的是,学校最后把我分配到了中医系内经教研室做教师,我高兴至极,并乐此不疲地工作至今。工作后,我从第一个月的工资中拿出20元寄给了父母(此事我已经彻底忘记了),我当时是助教,每月的工资是46元,父母当时很激动、也很心疼地给我写了这封信。信中表扬我懂事、心里装着父母,但是,又担心我花费不够不认真吃饭会弄坏身体等等。

有一封信是父母告诉我们:父亲托人在吉林弄到一张自行车票,在吉林给我们买了一辆28型飞鸽牌自行车,在当时购买自行车非常困难。父母信中说,假期我们回家时,自行车就能买回家了,可以随我们乘坐的回长春的火车托运,托运费价格是4.6元,我们在长春站下火车后,取出自行车,就可以骑着车从火车站回家了。后来,实际上我们是扛着没拆封的自行车乘长春站至红旗街的62路电车回家的。自从有了这辆自行车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效率,丈夫骑着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学、带孩子参加校外的图画班、买米买菜、托运煤气罐等,到了周末,丈夫带着我和孩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到南湖公园或地质学院广场游玩或放风筝。这辆自行车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让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我刚刚留校任教时,做教师的父母曾多次来信指导我的教学工作,“要认真备课,不能糊弄学生;要为人师表,言行举止像个老师样;要关心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教学要有针对性,要讲究方法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很重要。”等等。父母的及时指导,以及自幼的耳濡目染对我后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记忆中的父母,经常在家里研究教学改革和方法创新,母亲经常带着学生来到长春(附小、解放大路小学、汽车厂小学等)做公开课,发明的快速算法还获得了省里奖励并在全省推广应用。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将一个弱智又残疾的脏兮兮的男学生领回家,与我们一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还将我们的衣服帽子给他穿戴,好似一家人,后来听说他长大后在残疾人纸盒工厂上班了,他领了第一个月工资后,买了水果回到母校去看望了我母亲。

有一封信是母亲在1982年写的,也很有时代特征。母亲写到,她要去哈尔滨出差,打算给我和妹妹各买一件新衣服。随后,又一封信上说:“出差时,曾去了哈尔滨的商店,衣服多是黑色的或灰色的,想给你们姐妹俩买带点颜色好看的衣服,可是没有买到。”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男人女人还多穿着黑色或深色的衣服,母亲是想打扮一下我们姐妹俩,让我们漂亮一点,可是,没能如愿。后来,母亲买来花布,自己裁剪,为我们做了花格子的衣服,我大学毕业的标准照片上,穿的小格子的衣服就是母亲那次做的。那个时候,经济上不宽裕,生活水平不高,母亲经常自己裁剪,用缝纫机为我们做衣裤,单的棉的都有,漂亮又舒服。记得母亲曾为我做过一件玫瑰红的金丝绒旗袍裙,我特别喜欢,但平时也舍不得穿,只是在登台演出或有重要活动的时候才拿出来穿。

在好几封信中,父亲都写到:“出站时记得从最东边的出口走出”,我看了一下日期,是我结婚生了小孩以后父母写给我的。“从最东边的出口走出”,这是自从我1978年离家来到长春上大学那天起我与父母的约定,即放假回家时,下火车后一定要从东边的出口走出,以免错过,或互相找来找去耽误时间。

从1978年至2005年的27个年头里,下火车时,我(还有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和接站的父母一直都遵守这个“规定”。每次回家的时间当然是靠写信约定,我们每一次都对父母说不要去接站,但是,根本不管用,无论春夏秋冬何时回家,只要父母知道消息,必定接站,风雨无阻。还有,二十多年,每一次回吉林时父母给的长春到吉林往返车费我们必须拿着,不拿着那肯定是要挨批的。

值得高兴的是2006年我们有了私家车,这样就能自己开车回家了,我们方便了许多,也不用父母到火车站接我们了,但是,年迈的父母还是要下楼迎接,或拿个小垫坐在自家楼下的石凳子上等待,或站在楼前的大路口处张望,遇到天气好的话,父亲还拿着录像机或照相机将接到和送别的情形拍摄下来,我们也非常乐意配合父亲的拍摄,常常对着镜头举手示意或说着问候的话,记得一次我们说父亲是老顽童,刚刚过完80岁生日的父亲自豪地说:“我是80后。”

还有一封妹妹的来信,也反映了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生活有了些改善的情况。妹妹在信上说:“我们单位组织去哈尔滨旅游,妈妈给了三十块钱,可是,不小心弄丢了10元,除去车费、吃饭,只剩下2.3元了,原本想给每位亲人买件小礼物,现在谁都顾不上了,用这2.3元只给佳佳(我儿子)买了个礼物,请大家谅解不要有意见啊。”我立即把这封信念给在另一个房间看照片的儿子听,儿子得意地说:“那是啊,二姨对我最好。”

有一封是我的婆婆在1984年10月的来信。那个学期,我的丈夫去成都参加全国助教进修班学习,婆婆来长春看望已经怀孕的我,这封信是她回到白城的家后的来信,信上对我千叮咛万嘱咐,最后说:“我的一双袜子晾在你宿舍的绳子上忘记拿了,帮忙收好,有人回白城的话就给带回来”。信中,不光是反映了婆婆一向的勤俭,而且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就是那样的生活水准。再看看现在,别说一双袜子了,就是一双鞋子也不会太在意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的缘故啊。

尘封的家书,反映了二十五年前的普通百姓生活,记载了我的父母对儿女的特别关爱和付出,也记载了青年时期在父母的支持关心下不断成长进步的我。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有事情打个电话几分钟就能把事情办好或解决。想想当年,一封信再加一封回信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今非昔比呀。

第9篇

主题词农民读书图书馆建设

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农家书屋试点,计划给乡镇行政村赠送1000本图书、十几种期刊和书橱设备。今年,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争取省财政在全省农家书屋建设投入2000万元,为农村农民送去20万册新书。这对县公共图书馆来讲的确是一个发展机遇,县级图书馆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工程。下面本人就农家书屋建设实践谈谈对农家书屋的认识、普及和管理模式。

一、在实践中提高对农家书屋的认识。

经济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对于社会而言,文化发挥出其主导资源的作用离不开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和唤醒农民的读书习惯和愿望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经济发展的后继动力,因为我国人口中三分之二是农民。四百年前法国原本也是一个农业国,大多数人是农民,广泛的阅读让法国人摆脱了贫困,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法国成为文学巨匠云集、国民素质全民提升的经济文化强国。农家书屋是培养农民阅读习惯和满足农民阅读愿望的最佳场所,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支柱,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基础。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生活环境的改善将唤醒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促进农民阅读习惯的培养。目前,我国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700多所,平均48万多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新闻出版署在2010年前在全国将建成237456所农家书屋,平均3000多农民就拥有一所书屋,书屋近千种书刊大大改善了阅读环境,必将引导农民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东海县图书馆在2007年底已建农家书屋25所,农民读者活动面积近千平方米,年接待农民读者13万人次,借阅书刊16万册次,解答农民咨询9万多条,书刊流通率达640%,这已经超过县图书馆年读者接待量。地处丘陵地区的东海县李埝乡石寨村,863户人家近3000口人,2007年书屋外借书刊12000余册,人均读书4本以上,老人、妇女、儿童人人手不释卷,农民读书蔚然成风。

经过实际调查农家书屋建设已有良好的文化需求基础。首先农民的文化程度发生根本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文盲多,农民文化程度底,读书愿望较弱。如今不同,据苏北贫困地区抽样调查,农村人口中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6.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1.6%。其次农民的文献需求十分广泛,据调查致富信息、农业使用知识、娱乐、法律、教育卫生知识信息需求忧为强烈。农民对致富信息需求量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以二位数进展,城乡差别逐渐拉大,农民群体要求快速致富的心情极为强烈,不论文化程度的高低,都想探索寻找致富的门路,打听可靠的致富信息,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致富也农民群体生存目标,富裕生活是人生的追求。农业使用技术书刊,这是农民读者群体的特点,农民群体的主要工作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问题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由于人口的增多,人均土地的逐渐减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尤为重要,提高土地的产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是农民群体的心愿,所以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制种技术、农业科技知识信息对农民读者来说十分珍贵。法律知识书刊,一方面是我国法制社会的逐步完善,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带来的拆迁、征地,迫使农民群体必需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劳动果实。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群体法律意识的增强,在自我发展和创业时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防止受骗上当。同时,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一方面农民群体自我教育和教育子女的意识逐步提高,在农民群体的思维中已逐渐醒悟,感觉到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把握未来,教育是通向现代生活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也注重生活卫生,了解人的生理卫生知识,提高生活品质,致使教育卫生知识书刊的需求。而目前农村生活环境中确实存在借书难、看书难、查找使用技术难,农民处在无书刊可看的境界,大量文献资源集中在县市等各级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农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强国富民重要举措。随着农家书屋工程的普及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逐步养成读书习惯,农家书屋必将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他将引导中国农民真正走进小康社会。

二、实践过程中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忧虑。

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而抓的一项功在千秋的群众文化工程,这项工程要像抓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常抓不懈。九年义务教育是少年儿童基础教育,农家书屋则是农民社会人群的终身教育,农家书屋是党和政府为农民群体提供的免费的精神食粮,农家书屋也是健康文化导向的窗口。农家书屋工程前期为普及后期将为巩固、充实、提高。农家书屋工程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普及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普及农家书屋的同时还要有对其充实巩固机制,否则,图书文献的半衰期将蚕食农家书屋的成果,使农家书屋成为无人问津的“死书屋”。缺少常效机制和手段是农家书屋普及之后的忧虑之一。

农家书屋工程的体系管理尤为重要,我们要建设一批、巩固一批、发展一批。现行的图书配送方式有点主观倾向,青一色的藏书结构,是必造成文献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大量类同的图书是必为农家书屋的图书流动和后继的发展造成困难。农家书屋图书的配送与流动要紧密结合,至少在一个县形成自有特色的藏书体系。新闻出版局在市县政府中没有独立机构,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脱节,而农家书屋是一项公益事业但不是独立机构。所以,农家书屋管理体制出现缺位,庞大的书刊、设备的财产权和管理权不明确,谁来承担起农家书屋国有资产的管理义务?管理缺位是农家书屋普及的又一忧虑。

农家书屋的发展规模。目前看来,规模不宜大,否则,很不现实,难以推广普及。同时,农家书屋的藏书应根据需求逐步增加的过程,新技术、新信息、新文献的有序补充才能体现农家书屋的生命力。据05年国家统计数据[1],出版新书128578种,出版报纸人均占有0.087份,出版期刊9468种,人均占有新期刊0.2册,全省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活动面积0.006平方米[2]。全省17885[3]个行政村,创办农家书屋时要顾及已建农家书屋的发展,要充分考虑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持续的经济承受能力,农家书屋文化事业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千万不可仅求发展速度,忽视巩固提高。农家书屋的发展规模应现实、速度要稳健、管理要规范、模式需探索。要探索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农家书屋发展规模。农家书屋的后继发展令人担忧。

三、实践中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才能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的产生既是新农村文化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产物。他的产生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发起,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被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基层农民群众文化事业。农家书屋的实施者对农村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出发点应大家赞许。但对农家书屋图书采购、配置、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实践过程中我们把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将农家书屋办成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分馆,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农家书屋管理体系,又促进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既能形成地区农家书屋藏书特色,又能丰富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体系,既能促进农家书屋健康发展,又能解决农民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

农家书屋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分支机构,农家书屋的藏书的流通、补充就不是孤立的,它的藏书将与县级公共图书馆以及各农家书屋之间融为一体。图书的采访应由县级公共图书馆根据地方经济特征、人文情况、读者阅读爱好制定采访计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书屋藏身体系。新闻出版局与各县级公共图书馆签定《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和《图书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协议》,然后将农家书屋建设费用划拨给各县级公共图书馆,由县级公共图书馆根据新闻出版局的要求具体规划落实农家书屋的普及进度,避免现行的盲目的无特色的图书采购,使农家书屋图书的配送与流动紧密结合,新书应当配送到已经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将原有农家书屋的图书再次配送到新建的农家书屋,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家书屋的稳健发展。

农家书屋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分馆,书屋对读者的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读者可以享受县级公共图书馆以及本地区各农家书屋藏书,县级公共图书馆统一发放读者借阅证,借书证在农家书屋之间及县级公共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农民读者只要持有县公共图书馆发放的图书借阅证,就可在县区各农家书屋和县公共图书馆享受图书文献借阅权限,不受出借图书文献书屋及县公共图书馆的限制,仅要在规定时间内就近到农家书屋或县公共图书馆归还所借图书文献。通借通还即扩大了农民读者享受图书文献的范围,又更加方便农民借阅图书文献的手续,又可形成区域图书馆服务网络。从而,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农家书屋,走进农家书屋,利用农家书屋屋的图书文献搞好家庭副业,提高农民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富裕和谐的小康社会。

农家书屋的普及是全民共享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中的管理软件参与农家书屋图书文献流的整合、读者管理和队伍建设,将农家书屋与县级公共图书馆融为一体。让农家书屋建设推动全民共享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全民阅读,共同营造和谐阅读社会。

第10篇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读傅雷家书有感400字(二)

暑假里,我读了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傅雷对儿子浓浓的爱。书中有傅雷夫妇给儿子傅聪写的近百封家书,纯真、质朴洋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感动。

从书中,我知道了,傅雷是非常细心的一个人,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傅雷爱儿子,但却不溺爱儿子,他对儿子悉心培养,希望他成为一个时刻爱国、淡泊名利的人,这样的父亲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信中,傅雷对儿子写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在演奏姿态方面。”多么真挚感人的话语,傅雷把对儿子各个方面的关怀、培养都寄托在了这一封封书信里,他希望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希望他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浓浓的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仿佛父母和子女是不只是亲人,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人一辈子都在——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坦然,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久铭记。

读傅雷家书有感400字(三)

傅雷家书给了我许多影响,傅雷的严谨作风和深遂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教导了我;我喜爱这本书,敬佩傅雷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又为傅雷和其夫人和自杀感到难过。下面是读书时作和一些摘抄,我喜爱像傅雷这样一位长辈的谆谆教导。

《傅雷家书》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400字(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家书是远离家乡的游子与家人唯一的通信方式。从小不离父母的我,从未体会过这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忧愁和丝丝甜蜜。我向往的这种感觉是傅雷家书给了我。

第11篇

《傅雷家书》是一个父亲利用书信的形式对儿子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书中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傅雷家书阅读心得700字左右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1《傅雷家书》是由傅家的185封家书组成,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大部分是傅雷暨夫人写给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傅聪的信。傅雷用自己的方式教育除了两位人才,一位钢琴家,而另一位,则是远近闻名的英语老师。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而傅雷夫妇的这种爱,体现在着字里行间中。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的`成功的父亲,在他对儿子的信中,多数体现的是他叫儿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先会做人,再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这体现的是他这个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2《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能够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可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所以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此刻,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所以,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3在年味飘香的寒假里,同学们有的忘记了学习的紧张,早已放松了心情,好好地享受了一番;有的仍然坚持不懈,没有丝毫的怠慢。当我读完《傅雷家书》后,我也励志要做一个持之以恒,面对困难不屈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

在《傅雷家书》中令我深受感悟的还是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也不是莫名其妙地说长道短,而是充满哲理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的艺术品,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我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父亲做一些新鲜的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青年;第三,借通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资态方面。”傅雷通过给儿子不断地写家书并寄给儿子,是想让傅聪明白,不管何时,不管何地,我们都要做一个有尊严,敢于拼搏,无私奉献,人格卓越的优秀的艺术家。从中可看出傅雷的教子有方,对孩子严肃而又真诚。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极想让自己的儿女早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由于迫不及待的想让他们早日成功,早日能获得名气,而不断地给儿女增加负担,正是这一点点的负担,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看似一些又一些微小的任务,却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希望。而傅雷不是用打骂、不断地给孩子增加负担来培养孩子的,他通过自己不断给孩子写家书来告诫孩子,让孩子在信中感受到浓浓的父爱,让孩子也成为家长们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是家长中的榜样,家长们也应虚心学习傅雷的教育方法,而处于青少年的我们也应该做一个人格卓越,德艺俱备,面对困难不屈的人,同时我们也不能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期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4读书是一种有益于终生的好习惯,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书名是《傅雷家书》。

这本书是我国文艺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及夫人写给他们孩子的一些家信。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一些父母对自己孩子说的家常话,但读起来却像潺潺的溪水,飘浮的白云一样,清新、质朴,令人动容。

特别是书中的一些教育理念,虽然已过去五、六十年,但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先生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先生也进行了有益的指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相信大家读后也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虽然书信已不再是当今社会主要的沟通方式,但不可否认生活中有很多话写出来比说出来要自然、顺畅的多。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借鉴一下,可以通过留短信和写纸条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小的感悟,推荐给大家看,相信能在教育子女方面给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5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第12篇

《傅雷家书》一部苦心孤诣的教子篇,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当看完《傅雷家书》的时候,大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一)一封封书信体现了他对孩子的呵护,一封封书信表达了他对孩子的期望,一封封书信字里行间里都体现了浓浓的爱。他,在为孩子的受挫而担忧;他,在为孩子的成就而骄傲;他,在为孩子的骄傲而不满。他——就是傅雷。一个成功的作家,更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用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傅雷及其夫人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编辑了这本《傅雷家书》,这本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他不仅仅是教导了他的儿子,还是教导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让我明白了一个父亲对自己孩子的各种各样的爱,让我身临其受。其中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可见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时也得期待别的迂回,别的挫折。我时时刻刻要提醒你,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更有勇气去客服,不至于失掉信心!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你的路程还长得很呢: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场。”这一段话让我有颇深的思考,也告诉我了很多的道理,想到了我自己,尽管现在的成绩有了一些些的提高,别过去好了许多,但是要时刻记牢:逆境让人得到磨练,困难让人获得思考,在拥有一定的成就同时也要思考未来,不能仅仅凭着现在就骄傲,就自大,要时刻警醒着自己。

记得几年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给父母写一封信,刚开始我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道从何写起从何说起,只记得开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妈妈,老师让我给你们写一封信,可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之后,爸爸用他仅识的几个字给我回复了一封仅仅只有7个字的信——‘未来是属于你的’。刚开始我不懂什么意思,也没有过多的追问,但随着渐渐地长大我才逐渐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你现在不努力未来就得不到好的结果,现在努力未来也还是你的成果,只要你肯付出,未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降临于你。正如傅雷写给他儿子的信一样,每一封信都表达了对儿子的告诫,提醒。现在的我开始珍惜现在的机会珍惜父母对我的期盼,尽管现在的我还并不算成为父母的骄傲,但是我会用父母对我的爱护期盼把教导化为动力,去成就属于我的未来。

近年来父亲为我和姐姐忙碌,对我“唠叨”,但却总是用期待而温和的目光注视着我。不经意间看见父亲头上有银光闪过,仔细一看,发现父亲头发又白了几根,眼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每当这时,我都想说:“父亲,您辛苦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可愚笨的我始终开不了口。

父亲,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伟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感谢《傅雷家书》,感谢父母。

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二)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我几乎是带着一种解脱的喜悦进入大学的,抛在身后的是十年寒窗,繁重学业,还有日日夜夜相伴几乎到腻烦的父母。在我自以为是的长大中他们是我迫不及待甩掉的壳,是我自以为了解的世界中需要摒的旧时代,我甚至拿到了《傅雷家书》准备指导一下他们的教育方法,却在读过之后深深懊悔那一段的时光。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三)爱,是一种十分微妙的东西。爱,是一种习惯,无法预料,无法言语。爱,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付出。爱,是一件糖衣甜而不腻。

自从,我读完了《傅雷家书》这本书。我对爱的理解更深了,尤其是父爱。每个人都有父母亲,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是他们养育我们长大。在成绩长过程中,我们都得到了父亲的教侮,母亲的慈爱。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妻子朱梅馥是一个温柔善良、贤淑的东方女性。他们的教育,让儿子成为了一个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傅雷夫妇在长子傅聪留学波兰期间书写了长达186封的性情家信,信中既有父亲对文化艺术的探讨,又有思想上的交流,还有母亲对生活琐事的“唠叨”。

那一封封家书,傅雷先生放下做父亲的尊严,毫无顾忌地向儿子忏悔自己的过错,吐露自己的心声,消除父子间的隔阂,仿佛傅雷就在我身旁,从信笺中拿出一封信,深情地念给我听,让我陶醉着,沉浸着,铭记着。

“爸爸这一年来似乎衰老了许多,白发更多了。我也较去年廋了许多,常常要脸肿脚肿,都是心脏不健全的迹象。”这一句话是母亲写给儿子的。话语中,满满的都是父母的老态,在经历了岁月与人世的双重折磨,年纪才不过百的傅雷夫妇愈发衰老,身体和精神也较之前差了许多。而此时,两个儿子都没有陪在他们身边,不免让人感受到“英雄迟暮。”的无奈与凄凉。

是啊,现在的儿女在外为自己的事业而拼搏,拼出一片天地。又可知,家中的父母为他们而担心,他们的脸被岁月的痕迹布满,一颗颗“老人斑”烙印在脸上。头顶上的头发被岁月染上了白色颜料,父亲的头顶,莫名的地被岁月变成了一片“荒原”。可这一切,又不是父母对儿女的挂念与担心所付出的代价。又有的儿女不孝顺,在外外面花天酒地,追求潮流,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不孝的儿女们在你们做着对不起父母的行为时,你们是否想过你们父母脸上的烙印,头顶的白发和“荒原”,醒醒吧,他们生是为了你们,死也是为了你们,难道你们不应该感恩他们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傅雷夫妇的家书,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深深地让我感动,一股亲情的力量感染着我。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亲。我的父亲对我的爱,绝不亚于母亲对我的爱。在雨天,母亲把伞送到我手中,这是雨中的母爱,淅淅沥沥。在网上,父亲为我盖被子,让我依然在床上酣睡,这是温暖的父爱。

在这里,我想对我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们!”

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四)世界上有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爱。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因为有了爱世界才会更美好。而父母对我们的爱尤为重要。

《傅雷家书》是我最为欣赏的一本书。傅雷写给儿子的不仅仅是家书,而是一个个人生哲理。他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傅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懂得了爱,以实际行动回报了父母,这使我非常的感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叫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大或者父母对孩子溺爱时都会产生一种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只有想傅雷那样积极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才能成为一名理智父母。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的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书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对儿子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用音乐译注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胀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精力,在对祖国社会人类尽自己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抓紧时间”,“最是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我觉得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说道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来,但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们应当理解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做一个称职的孩子。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里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必你从我这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所以《傅雷家书》拉近了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五)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_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