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仪器分析课程

仪器分析课程

时间:2022-05-19 03:2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仪器分析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仪器分析课程

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一、仪器分析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

(一)现代社会学生新特点带来新机遇

当前高校的主体已逐渐转变为“00后”学生,这一代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都能够灵活运用。随着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网络时代逐渐到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信息量巨大,但从整体上来讲质量参差不齐,如果学生无法对互联网信息科学、合理地筛选、分析、利用,很有可能会造成价值观的偏差,影响其思想发展,阻碍其创新。同时,“00后”学生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注重对现实的追求,希望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中,其敢于发言,勇于创新,思想前卫,要求与教师站在平等的角度上进行对话交流,也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向其传递更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知识、技能。

(二)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系统认知

学生在入学之后,会由辅导员通过专门的思政课程提高其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实践中,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政教学工作与自身并不相关,由辅导员完成即可,自己不应当过多地干涉,只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有的教师则认为专业课的内容较多,自己的工作任务极其繁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

(三)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脱节

立足于教学育人,课程思政并不是新增的课程内容,而是将思政教学的目标任务渗透到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此实现全方位育人,打造教学新局面。根据实践调查研究,大多数高校的思政教师都是经过正规训练的教师,所掌握的思政课程内容全面,不管是备课还是准备素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受过系统化的训练,也没有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渗透、融合的相关教材,导致很多专业教师认为无法将思政教育有针对性地渗透到课堂中,本质上是缺乏对理论的全面掌握,不知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深度融合,无法实现思政与专业教学共同发展。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政治思想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为了实现政治教育的目标,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美好理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艰苦奋斗、积极进取,通过四项基本原则及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拥党、爱党,始终保持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国家自信。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将专业内容与思政课程有机地渗透、融合,将、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融入自然及社会科学中。

(二)价值引领目标

大学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想信念,使其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艰苦奋斗,利用信仰力量实现其成长、成才,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荣誉感、自信心,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了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教师首先应当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具体而言,教师要以价值引领作为核心任务,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将自身作为学生的榜样形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学的相关内容知识,明确其重难点及关键。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端正学习态度的同时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使其自觉、主动地承担发展社会主义的重任,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职业精神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传递收集和共享变得日益便捷,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信息及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的价值理念,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崇尚金钱主义,具有较强的功利观念,不愿意艰苦奋斗,缺乏理想支撑,认为自身只需要掌握课本知识就能够获得高分,这样的错误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应试教育导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多元化的专业课程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精神及工匠精神,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任务,也是目前国家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本质要求。只有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才能自觉、主动地承担发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任,最终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课程思政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渗透、融入方式方法

(一)仪器分析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

仪器分析是目前为止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帮助人们更为全面、系统化地认知物质世界,了解世界的本质,并且人们能够拥有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例如,在进行色谱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2022年将在我国举办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积极引入色谱这一课程内容。众所周知,运动会的举办成功必须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通过色谱的运用可以对赛前兴奋剂进行有效的分析,利用高效分离效能的色谱实现检测。在具体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一些视频课件、PPT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展示兴奋剂的相关知识及兴奋剂的检测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更为系统化、直观地了解色谱相关知识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入爱国主义精神。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圆满成功,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对外展示强大的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从而巩固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基于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使其正确认识中国梦、复兴梦的伟大历史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仪器分析教学与工匠精神融合

在传统的礼仪认知中,工匠具备一定的高超技能技巧,专注于自身的工作,愿意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不懈追求技术的提升,热爱自身从事的行业,由此可见,工匠的特征在于具备高超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高尚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进行原子吸收光谱这一环节的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的方式,积极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案例,即检测超市中大米的重金属铬镉(Cd)的含量。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的方式了解具体检测的过程及步骤,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专业学习与自身职业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所有的原始数据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可靠的、如实的记录,一切实验都应当以实事求是作为基础和原则,通过实操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精神,以严格的要求提升自我,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此同时,还应当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融入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意识到任何单位及个人都不能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以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立足于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自身未来的工作中做到专业极致、不懈追求。

(三)仪器分析与环境保护融合

环境的污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危害人类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以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任务。在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水体苯污染检测事件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通过检测快速实现水资源的分析,促使国家大力研发循环利用技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的目标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四)仪器分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融合

诚信是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就不会获得他人的诚信,也无法在社会中实现持续发展。诚信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了将其在仪器分析课程中有效渗透、融入,教师可以基于毛细管气相色谱这一环节的教学,向学生展示出当前社会中反映强烈的一些不诚实案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集中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课堂思政中树立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学生如果在未来从事检测分析工作就应当发挥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杜娟,潘加亮.医学院校仪器分析类课程思政融入点的挖掘[J].广东化工,2020(10):210-211.

[2]来守军,关晓琳,费翔,等.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1):314-315.

[3]温嘉.课程思政在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广东化工,2020(21):196,205.

[4]肖新生,唐珊珊.基于课程中心平台的《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0(6):184-185,194.

[5],孟瑾,赵变.课程思政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文信息,2019(12):72,92.

[6]蔡毅飞.“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20(9):145.

第2篇

关键词:食品专业;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探索

“仪器分析”是基于物质的组成、状态和结构特点从而探究其存在、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理论和技术含量高、应用性强的课程[1]。近年来,分析仪器已在化工产品行业、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物资源利用、农副产品检测检验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作为与大家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问题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鉴于此,陕西师范大学已在食品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培养体系中分别开设了“仪器分析概论”和“现代仪器分析”,即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仪器分析”类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动手使用大型分析仪器的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离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1“仪器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食品专业研究生而言,“仪器分析”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难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学生专业知识差异

学生本科阶段专业差异较大,导致研究生期间无法按统一内容体系授课。研究生在本科时的专业主要有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农业机械等,不仅专业差异大,而且来自不同学校(有农业院校、理工院校、师范院校,还包括一些三本院校)其课程培养体系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专业的学生本科阶段系统学习了“仪器分析”类课程(如来自化学专业的学生),有些专业只是作为选修课简单介绍了“仪器分析”课程的部分内容,而有些专业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仪器分析方面的知识。

1.2理论与实际差异

由于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发展日新月异,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开发应用,致使课程讲授内容越来越多,教材也快速更新[3]。该不该把新的仪器和方法及时增加到教学中去,成了教师上课时面临的尴尬抉择;如果增加内容势必会挤占其他计划课时、降低教学效果;如果不增加新仪器设备和新方法方面的内容,待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将会发现自己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已经有部分落伍或淘汰了,从而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培养目标。

1.3课程与教学差异

就“仪器分析”课程内容来说,各种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具有相对独立的原理和理论基础,即各章内容之间联系较少,因而课程显得庞杂,不够系统。同时,分析仪器理论涉及知识面广(含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课程内容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面对抽象的新仪器和新方法介绍,学生学习兴趣更是不高、教学效果也不佳,学生动手和应用能力并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1.4实践差异

学生人数多(一般每个专业70人左右,就研究生而言也有50人左右)、仪器数量少(实验平台上大部分仪器都只有1台,甚至食品行业最常用的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也仅有1台),导致该课程的实验内容部分无法确保每人都有接触或真正实际操作仪器的机会,降低了授课效果。以上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这也为“仪器分析”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做好食品专业“仪器分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该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迫切任务。

2“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与实践

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院实际情况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

2.1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突破教学难点

目前,虽然市面上有很多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但还没有食品专业专用的仪器分析类教材。因此,在实施教学前根据食品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节选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技术作为重点教学和实验内容,从而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一些较新的仪器设备及方法,则与各大仪器公司合作,邀请其工程师到学校以专题讲座形式授课,从而更生动、形象简化学生课堂学习的难度。同时,为了增加教师课堂讲解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上课时将教师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最常用的仪器及所获得到的结果、经验教训融入课堂教育中。这也是本课程教改创新的思路之一,尤其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从当前效果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2.2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鉴于现代仪器分析内容繁多、原理抽象、仪器结构复杂,传统的教学手段缺乏具体深入的体验、感受认识;同时,其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都十分有限,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了陕西师范大学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展虚拟实验教学,把分析仪器的结构图、各部件内部结构、检测原理、检测步骤等制作成可视化图片和动画,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学到知识。同时,还充分利用已报废的陈旧仪器设备对其拆解和组装演示进行解剖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对各种仪器的认知感。

2.3改革实验教学方式、针对性设计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食品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由理论教学课和实验2部分组成,而实验是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当前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是仪器设备资源不足,有些大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为防止学生损坏仪器,对学生开设的仪器分析实验多为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走过场模式;二是实验内容针对性不强,有些可能与部分专业研究生(多为食品工程硕士)的论文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强,而且其中验证性实验偏多,导致内容较滞后,学生积极性不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实践中的做法是在开设实验前由学院负责仪器设备的教师提供大型分析仪器设备清单,并由研究生、本科生结合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或其所在实验室使用频率较高的大型仪器进行选择,然后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开同时围着一台仪器,无目地随意观看的局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确保了开设实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路之二。

2.4改革考核方式、理论与实验并重、注重实际应用

食品专业“仪器分析”课程考核过去常采用理论考试,实验课基本不作考核,往往导致学生旷课或忽视实验课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将“仪器分析”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将实验课和理论课摆到同等重要位置,而且理论课不再以写论文的形式考核,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达到课程培养目标。

3结语

经过以上对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也是下一步将要改革和探索的内容。

作者:张清安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莉,张清安,申远.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硕士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20):387-388.

第3篇

[关键词]仪器分析;教学策略;问题学习法;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2-0141-02

仪器分析是高职制药专业、生物技术、精细化工等多个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今后学习药物分析、食品分析和工业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使用现代分析仪器,根据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等。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能够熟练操作使用以及维护保养常见的分析仪器(pH计、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能够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完成制药、食品、化工等行业原料、半成品、产品的分析检验任务。然而,仪器分析研究内容广泛、知识面宽、发展又快,这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甚至会给后续学科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鉴于此,笔者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通过几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有关仪器分析教学策略的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探讨一下。

1 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信息量大等优点。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从而更具有说服力;它可以让课堂生动起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手段的主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能有效提高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1.1 充实教学内容,更全面地展示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对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高,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卸。许多内容如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尤其复杂和抽象,只有通过图示的形式才能展示清楚。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在黑板上板书,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抄笔记,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去听。老师不能把更深更广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学生则只关心考试的内容,对于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却没有真正掌握。比如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通常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四大部件组成,在介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时,必须针对每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只有将其各结构组成一一画出来,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而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迅速地将事先准备好的结构图展示在投影上,既节约时间,又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增大信息输出量,扩展教学深度和广度。

1.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仪器分析有很多内容理论性较强,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没有辅助用具的帮助,教师很难将内容表达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久而久之,对这门课就会产生畏难排斥心理。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教学表现力强,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内容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动画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步步紧跟教师的讲解。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构成一种全新的优越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可以形象、生动、直观、动态和充分地提供图文声像等的综合信息。利用多媒体信息组织方式,可以从多角度来表现教学内容,较彻底地分解知识,减少信息的加工转换过程,从而大大丰富和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比如Flash或3Dsmax)相关的技术手段,把无法拆卸和搬动的大型精密仪器分解开来,以动画或者3D模型的形式把仪器基本结构、工作流程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在学到六通阀进样器时,可以制作一个有关六通阀进样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3D动画模型。通过3D模型可以将六通阀进样器全方位的展示出来。首先讲解进样口和定量管的位置和作用,进样的操作步骤。然后将六通阀工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未采样时、采样时和进样时,通过动画演示其各工作阶段的状态,以及整个色谱系统里流动相在管路中的流动状态。这样学生既对六通阀有了直观的印象,又通过动画演示理解了其工作原理,同时还对液相色谱的进样技术有了一定的感知,而且学生对动画很感兴趣,放映过程中观看非常认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静态图像动态化、微观模型宏观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其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丰富了学习者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4篇

关键词:高职仪器分析;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065

1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概述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当中,项目教学法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在德国等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项目教学法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和意义,其具体指的是利用多个教学项目,来转化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和内容,同时将教学活动围绕着这些项目展开,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实现全面的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1]。在构建注意的指导之下,项目教学法的对象为实际工作项目,教师先分解项目,然后进行相应的示范,学生在进行合作讨论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的。最后对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来进行判定的。在项目教学法当中,教学目标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简单过程,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自己对结果目标进行探求,在得出相应结论之后,再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知识体系,通过实践操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其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等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注重实践操作的仪器分析课程来说,更是十分适用。

2仪器分析课程的现状和特点

在高职仪器分析课程中,首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仪器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从而使得该课程中的复杂程度很高。同时,仪器分析课程中包含了物理学、化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物理化学等诸多科目[2]。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仅通过模仿来进行实践教学,缺乏技能性的训练,也没有体现出创新性和设计性。仪器分析是一项高速动态发展、高投入、高实践性的教学技术科目,因此高职仪器分析课程中往往存在教材内容滞后、理论教学枯燥、考试评价单一、专业教师缺乏、课时少内容多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大的困难,难以有效的掌握相关知识。对于仪器分析课程,一些学生具有畏惧的心理,知识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和热情,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项目教学法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运用

3.1项目选择原则

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当中,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项目的正确设置。基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当对项目之间的层次递进、联系、统筹设置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项目,在结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当前仪器的最新发展情况,例如,对水杨酸进行测量、分析果汁当中的有机酸等项目,从而让学生能够在项目当中正确的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3]。

3.2项目教学设计

根据国家对于高职专业教育教材的规划和规定,可将高职仪器分析课程划分为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以及一些其它的分析方法。对于不同的分析方法教学,分别是由不同的教师来进行的。在不同方法当中,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具体教学项目。而在每一个项目当中,都包含了相关的实践技能训练和操作练习,同时有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实训实习。

3.3项目教学方案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仪器分析课程中的运用,需要教师按照实际的教学目标,对项目进行设计。在进行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计划、实施、评估、检查、决策、资讯等多个步骤[4]。在设计项目知识点的时候,应当遵循着由浅入深的递进顺序,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的进入状态。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进行项目任务的布置。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自己的方法和思路,然后实际进行项目的实施。在结束项目过程之后,学生首先自己进行总结,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评估。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让学生对仪器分析的知识和能力拥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最终达到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结论

高职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仪器分析课程是当前高职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课程分支,该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当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采取项目教学法,对高职仪器分析课程进行优化和改革,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伟.浅议在高职仪器分析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4):42-43.

[2]李晓玲.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应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5):203-205.

[3]王丽聪.浅议在高职仪器分析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J].化工管理,2014,(35):40.

第5篇

[关键词]仪器分析 理论课程 实验课程 师资队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农业院校仪器分析课程的开设班级逐年增多,几乎涉及农业院校的各个专业,同时被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所选择。仪器分析课程是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科学,涉及内容广泛,理论较为抽象。该课程内容繁多,学科交叉明显,汇集了化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学生不易理解。尤其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非化学专业的学生矛盾尤为突出。所以仪器分析课程应从多方面着手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针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弊端, 在不断总结归纳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体会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师资队伍的管理三个方面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仪器分析》课程的多层次教学

仪器分析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物理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的分析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由于农业院校各专业的化学基础以及学生专业的需求不同,我们将学生分为非化学类专业本科生、化学类本科生(如应用化学专业)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对各层次教学大纲、学时数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例如,对于非化学类本科生,课时数为40学时,其中包括10学时实验。而化学类专业的本科生学时数为80学时,包括40学时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教学重点

对于大多数的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不同专业对《仪器分析》课程的要求不同,这是为大家所共识的。因此,以往的做法往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砍掉一部分内容,重点讲一部分内容。但我们认为学生将来就业情况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统一完整,在此基础上可针对各专业的需求重点讲解。如植保专业可重点讲解农药残留的测定;环境保护专业可重点讲解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测定。经过几年的教学观察和学生的反馈,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三)加强多媒体教学及“微课”的建设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仪器分析教学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仪器分析教学中采用声、形、景结合的动态多媒体教学方式,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将一些较为抽象的、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生动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增加了课容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可视化差的缺点,图文并茂动画、声音等都会加速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正逐渐在教育领域兴起。它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微课主要特征表现为“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易于扩充”。它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仪器分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方法、手段。而微课这种 教学模式的特点恰好能够解决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诟病,因此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引 入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不仅包括课件的建设,而且包括网络教学。因此,就多媒体教学,我们认为重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制作一个质量上乘,适合学生使用的课件不仅需要制作人员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有高超的电脑制作技巧。这不同于以往的简单的幻灯片制作,因此,就需要仪器分析教师与电脑专业人员相互协作完成。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在提升仪器分析课程的内在价值的同时,也能使现代教学手段在拓展教学模式,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等方面发挥作用,这也是未来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二是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不能过于依赖电子教案内容,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机械的听课,不能主动思考。多媒体课件文字叙述尽量少而精,以便于学生记笔记,尽量多的采用各种表达方式,这样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符合现在学生的心理状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发挥现代教学的长处时,应注意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对一些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应适当以提问、讨论等方式加以详尽阐述。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 《仪器分析》实验课的多层次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说课;仪器分析;定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3-0033-03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选自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第6轮规划教材之一《分析化学》的第十九章第三节。教材内容丰富,具有权威性。本次课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包括相对重量校正因子的测定,归一化法,外标法和内标法。

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次课承接上节课“气相色谱仪的一般流程和定性分析方法”,以概论部分“色谱流出曲线基本术语和概念”为知识基础,对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一一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而为具体的实验设计和定量计算做好准备。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对样品组分的定量分析是主要工作,“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和工作中的定量分析和计算。

3.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掌握归一化法、内标法和外标法的定量分析方法;理解各种定量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定量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③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积极主动、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1,2]①教学重点:定量分析方法以及适用范围;确定依据:定量分析是对气相色谱数据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要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必须使用可靠的定量分析方法;学生实验"气相色谱对霍相正气水中乙醇含量的分析测定"要根据内标定量分析方法对实验进行设计,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和计算;“高效液相色谱”这一章中,定量分析方法教学内容和本节基本相同,学生实验“芩连片中黄芩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也要用到外标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②教学难点:重量校正因子的理解、各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及灵活运用。确定依据为:重量校正因子的含义较为抽象。每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由于原理不同而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难点在于使学生充分理解校正因子以及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原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分析工作的实际要求灵活选择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大二下学期的基础必修课。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分析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验训练,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通过本学期仪器分析“色谱概论”章节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色谱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到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对新的知识领域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二期间基本上还是以基础课的学习为主,课程任务比较繁重,而仪器分析课程内容较为琐碎,讲述性内容较多,学生普遍缺乏总结概括的能力,对所学的前后内容不能做到较好地融会贯通,课堂所学知识不能较好地运用到实验设计和操作当中。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归纳总结,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践。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3,4]以启发式教学作为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因材、因人施教,科学组织教学内容,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使教学方法富有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活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和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知识的熏陶。

上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程内容做好预习,并利用网络资源,以“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中药”为关键词查阅文献资料,初步了解文献中所用到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作为教师举例和学生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充分联想旧知识,由旧达新,以新固旧,做好知识的衔接和过渡。指导学生对几种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出每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以“气相色谱对霍相正气水中乙醇含量的分析”为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课堂练习,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当堂消化所学的内容,再结合学生课前查阅的科学文献,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要求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讨论,进行具体的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并做好实验课的预习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1. 课题引入

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学过的旧知识,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完整的色谱图,并提出疑问“应用气相色谱仪得到色谱图,色谱峰的峰面积是定量参数,可由仪器软件自动计算得到。那么如何根据峰面积的大小对目标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呢?”,引发学生思考。解答后可知,峰面积和组分的量成正比关系,根据比例系数引出定量分析中校正因子的概念,使学生明白测定校正因子对于定量分析和计算的目的。教师通过设置疑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5]

第7篇

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当中,仪器分析成为重点的实验课程,原因在于其实用性的强大,在我们课程整体改革当中,并不是仅仅针对仪器进行参数、操作运用分析,而是结合当下所学内容,无论是从基础操作上还是从理论性的拓展上,抑或是仪器与操作技能的熟练度上进行全方位的建构,致力于真正打破理论与实践操作当中的界限,完成整体理论与实践基础的融合。

一、仪器分析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专业技能与目标培养方向不能一统是仪器分析课程当中最重要的弊病之一,这主要在于以下四点:一是基础薄弱、理论知识点落后;二是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差;三是“双师型”教师偏少,严重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四是考核方式单一,不能统筹分析学生现阶段的理实结合的能力。比如,在化学分析的课程当中,分析化学主要是用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分析方法,如酸碱滴定啊,粗结晶啊。所以可以看出分析化学的准确性不是特别高,在做分析化学实验时,用的基本上都是很简单的实验仪器,如烧杯,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等。是属于仪器分析的一个部分。而仪器分析从命名就可以看出,主要是用仪器来进行分析的物质的化学物理性质。这些仪器大多很贵,很精确,可用于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比如气相色谱、质谱都是仪分常用的仪器。由于仪器价格高昂,直接限定了教学的水平线,同时限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就是理论手段与实践结合的硬伤所在,而这还仅仅是化学一门学科当中的仪器弊端,如果将其放在机械领域就会发现,教学仪器与现代化仪器配备脱节,教学系统不完善,理论过多高于实践课程讲述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硬伤,因此如果要进行客观的课程改革就必须从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入手,将其放在课改的第一步。

二、建立理实一体化仪器分析课程教室建立独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室是第二步,我们既然在真实的教学当中强调二者结合,就应当在最实际的方向给予基础建设的支持,而建设理实一体化的实验教室,就是课程改革最大的起步点。比如从仪器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教室才能符合现有的课改要求呢?以“液相色谱法”这一教学单元为例。学生没有接触过液相色谱仪,对其构造及实验原理不了解,书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液相色谱仪的现场教学,教师介绍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如高压输液系统、六通阀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显示系统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各个仪器部件的作用是什么?样品分析的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如何通过液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就有了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教师接着就有针对性地介绍仪器各个部件的作用、实验原理、分析流程等。学生根据对液相色谱仪的感性认识,就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一些示意图、操作流程图、操作动画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上所知,建立这样的教室最起码要具备三个方向:第一,教室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在面积、通风、水道、采光度等方面要符合实验室的基本要求;第二,教室的立体性(完善的影音设备),由于受到现有资金的限制,许多学校的仪器分析设备并不能得到更新,因此全面的投影技术就代替了原有的黑板教学,通过计算机制作,形成完成的流程图,如同上文的“液相色谱法”教学当中的情况一样;第三,就是建立可行性分析报告统计,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以及实验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统筹记录,纳入到分析表当中,最终用来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突出点以及不足。

三、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全真教学新平台我们处于信息社会,如今建立沟通平台已经成为各大院校课改的主要进行方向,建立教学新平台的好处有以下三点:第一,去伪存真,帮助本校学生清晰的了解现有自身学习的状况,通过大数据的表现方式建立全方位的对比模型。第二,增强多校交流,打开区域性限制,最大程度上开放数据来源,促成共享模式,不仅有助于交流经验,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外校理实结合课程的优缺点。第三,形成设备信息共享,打破区域学校资金限制的局限性,虽然不能进行实地交换学习,但是却可以最大限度地享用各个关联学校之间的理论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四、结合实际引入设计性实验验证性试验占据了现有试验课程分析当中的主流。验证性实验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原理在分析过程当中的理解,帮助学生从理论知识点迅速切入到仪器的具体识别过程当中,验证试验方式简单容易掌握。但是对于真正的统筹兼备的实践实验来讲,还存在着模式生硬、教学方式刻板、理实结合不同意等问题,因此我们急需一种多变式的灵活的教学方式。这就是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并非是单纯的针对理论或者实验而进行的单方面研究,而是一种综合性学科,比如在现有的物理、机械课程当中,都需要相对复杂的数学理论支持,而一些机械仪器的操作,更需要数学模型运算。因此在高职教育过程当中,并不用特意的针对某一个理论学科或者是仪器操作的实验课程去进行综合性的教育,而是可以考虑针对具体的时间课程将有用的理论知识编入其中,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将多变作为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的灵活手段,将设计思路作为贯穿整个理实结合教学课程的同一方向,如此才能最全面地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步骤,使理实两者充分的结合。

五、结束语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现有的方向上看,仪器分析理论实践课程只是课改的试验点之一,在这漫长的过程当中,我们还欠缺很多,建设、资金、运行等各个方向都是我们所缺少的内涵,因此想要将课程改革变成一场能付诸于实践实施效果的活动,还需各位同仁再接再厉。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对高校教学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校拥有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也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仪器效益低,大型仪器专业操作人才缺乏。同时,大型仪器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鉴于此,本文对利用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对本科学生进行仪器操作的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2003年起,教育部对全国的普通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评估,其中一项就是单位学生拥有的仪器价值,所以学校购置了许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可以说许多普通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本是为本科教学评估而购买的,其目的也应该是为本科教学服务。本校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也规定:大型仪器的使用应以本科教学优先。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用于本科教学也是提高仪器使用效益的手段之一。目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低,而且主要是用于科研,用于本科教学则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数量少,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或简单使用,而且用于教学不像用于科研能马上出成果。用于本科教学不仅能提高仪器使用率,提高其价值,而且也符合仪器购买的初衷。

仪器设备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关键支撑条件,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更是本科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条件之一。围绕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与应用,调整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实验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型仪器设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基础。培养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本科生中开设介绍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课程,尽早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设备,为将来用于科学研究做好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精密仪器的购置首先应是为了培养人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尽快地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授给学生。

在本科时期开设大型仪器的课程对培养大型仪器专业人才大有裨益。高校大型仪器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所以在本科生中开设大型仪器的课程,并采用分层次培养,也是培养大型仪器专业人才的很好途径。大型仪器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大,主要是因为生物仪器分析技术汲取并融合了当代化学、物理学、数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新成果与新技术,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尽早开设此课对培养大型仪器的专业人才大有裨益。

二、“生命科学仪器分析”的课程设计

本院拥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液相、气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尤其是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几乎包括所有常用生物显微镜。以此为基础,针对本院本科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

1.“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

生物仪器分析技术主要讲授生命科学领域常用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原理、基本结构及其用途。本门课程是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能够服务于生产和研究等实用性很强的工作之中。对它的学习过程将是一个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本课程采用分阶段培养人才。前期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介绍各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其运用,后期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和高级技巧。

2.课程内容建设

“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建设紧密结合科研和实际生活,以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综合实验中心大型仪器开放式科研教学平台为依托,选取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用途的生物分析仪器作为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影视剧情节和诺贝尔奖及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为引子,介绍生命科学仪器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功用,以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基本操作为核心。

3.实验教材建设

高校介绍生物领域大型仪器的教材多为分析化学方向的指导教材,专门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仪器分析实验教材很少,且因仪器设备的种类和型号不同,导致生物仪器分析教材实用性受到限制。基于这种现状和本院生物分析仪器的配备情况编写了适合本校本科生使用的《生物科学仪器分析》。该教材涵盖了大型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仪、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PCR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

4.课程培养方式

“生物科学仪器分析”课程采用两个阶段培养:仪器基本知识、实践技能的基本培养和高级技能的培养。

(1)基础技能培养。初级阶段的培养主要采用采用理论课程讲授和现场参观以及仪器的简单操作,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进行仪器概论讲解,讲述仪器之间的共同点,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由于课程讲授的仪器种类较多,每种仪器的结构和原理又不相同,而且往往会涉及到物理、化学、计算机软件和自动化等知识,靠课堂的时间难以讲授清楚,而且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相应的知识结构,学生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学生不愿意听,再有用的课程也没有意义。所以结合实践尤其重要,除了现场的讲解和功能演示外,课堂讲授尤其结合科研和生活实践,以影视剧情节和诺贝尔奖及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为引子。比如现在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部电视剧《法证先锋》,经常会检验一些成分、指标等,都会用到一些分析仪器。近来食品安全比较热门,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重金属超标、农残检验都要用到一些分析仪器。历年生物医学诺贝尔奖更是离不开这些分析检测仪器。

为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该课程还重点阐述清仪器的原理和不同仪器结构的相通之处。大书法家王曦之苦练书法,始终不能悟出真谛,后来练剑,却悟出书法的真谛。讲解一些仪器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还可能促进仪器的创新和仪器功能的开发。比如基本许多的自动化仪器,信号采集通常都采用光电倍增管来记录信号;质谱仪、电镜等都需要真空泵来制造真空环境;激光共聚焦和流式细胞仪都采用激光光源;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类仪器都需要一些滤光片或光栅等。 转贴于

仪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实践运用更是最终目的,理论结合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实验科学更是如此,但由于本科教学人数较多,每种仪器又仅有一台,学生只能简单了解和进行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所以,从学习此课程的学生中挑选一部分兴趣浓厚、知识结构基础比较好且责任心强、细致认真的学生进一步培养,意在培养能够独立操作大型仪器的人才。因为大型仪器价格昂贵,所以学生不仅要有知识结构,细心和责任心尤为重要,才能尽可能避免仪器的损坏。

(2)高级技能培养的程序和方式。

人员的选定:理论课程结束后,对希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人进行专门考核选拨,包括原理、结构和维护保养的相关知识等。因进阶培养更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故采用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目,测试学生的自学和检索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场详细降解:此阶段由于人数较少,学生的目的明确,而且已了解仪器的基本情况,可以在仪器现场进行较详细的培训,包括仪器的基本结构、功能、基本操作、基本维护,使得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

进一步补充相关知识。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深入培训,针对不同种类的仪器,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显微镜,是生命科学中使用很广泛的仪器设备,现在的大型显微镜功能强大,要用好维护好需要了解许多知识,包括显微镜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应用光学的一些知识、显微摄影的知识、光与色的知识、显微图像处理知识。色谱类仪器需要最基本的色谱理论、无机化学和有机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常用检测器技术、样品前处理技术、方法开发技术、色谱柱技术等,每一项都有很大的学问,需要学生能够较深入地了解这些,对深入开发仪器功能和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养模式:专业培养采用类似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每年都选一批人,这样就可以上一届带下一届,这样不仅能减轻老师的负担,还能增加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课下还可以交流,类似研究生的培养。

2)课题培养。学校和学院开设开放课题、创新课题、大型仪器使用专项基金等。利用课题来使用仪器,增加实战经验,更深入了解仪器的使用,同时可以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3)大型仪器平台是共享的,平时就会对校内和校外共享使用,这也是学生锻炼的好机会。

4)仪器公司的技术支持人员大部分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既了解生物学问题又精通仪器原理和应用范围,在主观上十分愿意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教师资源。

5)善用仪器公司的技术服务热线。目前大型精密仪器90%以上都是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的产品,其售后服务,尤其是技术服务都很好。

三、促进教学效果需要的配套措施

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但有时学生难免有惰性,对于选进来进一步学习的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奖惩措施来促进学习。

1.加分政策

进阶学习的学生如果学习效果经考核合格,能够独立操作一台大型仪器,可以加学分。

2.技术认证

经过2~3年理论和实践的培训,经考核达到一定水平,学院和学校可以颁发校级技术认证的证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认证,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物质奖励

如果仪器共享效益较好,学生在帮老师完成测试任务、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奖励。

第9篇

关键词:高职;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

1 引言

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ion,简称VI)是基于计算机的仪器,虚拟仪器允许测试人员根据不同的测试要求,通过软件重新定制硬件,创建自定义的解决方案,实现计算机和仪器的密切结合,是仪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掌握虚拟仪器技术已成为毕业生应具有的、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虚拟仪器技术以最少的硬件投资即可改进整个系统,非常适合高职教育体制的实训基地建设。《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课程的设置,能够满足轨道交通等多个行业电子测绘领域高职毕业生培养的需求。

2 《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

《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课程是我院电子测量与信号监控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课程依托教师自主设计的虚拟综合实训平台,结合校企联合开发的课程项目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在电子测绘、轨道交通等方面职业能力,为电子技术等多门课程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

2.1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内容选取前期以Labview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后期以项目教学为主,项目以信号发生器等常见仪器设备的开发为主。课程项目根据企业当前所需技术,用传统仪器与虚拟仪器相结合的方法,以地铁轨道信号设备的信号分析、处理及基于声卡的虚拟仪器信号发生器设计等为案例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安排顺序,通过简单游戏开发,学习Labview基础知识;设计以声音采集卡为媒介的简易信号发生器;完成多通道数据采集装置的综合项目,从简到难,使学生逐渐掌握虚拟仪器开发流程和设计方法。表1是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2.2 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

2.2.1 虚拟仪器系统构成

以通用的计算机硬件及操作系统为依托,实现各种仪器功能。图1是常用的虚拟仪器系统方案。虚拟仪器实际上是一个按照仪器需求组织的数据采集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和制造各种仪器。虚拟仪器的研究中涉及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数字信号处理。

2.2.2 虚拟综合实训平台的硬件系统

本课程的实践平台按照图1的虚拟仪器系统而设计,以“NI6221数据采集卡”为核心,以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单元,组成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系统。再结合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系统集成。平台开发以来,在企业项目开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数据采集和数字信号处理方面应用较多。平台可以实现通用台式仪器的全部功能以及一些在传统仪器上无法实现的功能。经过多年的教学和总结,该平台目前包括虚拟仪器教学实验箱、USB高精度采集卡和图形化软件开发工具、仿真工具等,此外基于Labview图形化系统的设计,能够辅助完成大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竞赛及科研项目,非常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虚拟综合实训平台的硬件总体框架如下图2,利用模块化硬件,结合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软件能帮你创建完全自定义的用户界面,模块化的硬件能方便地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集成,灵活的可编程软硬件平台满足对同步和定时应用的需求。只有同时拥有软件、模块化IO硬件和用于集成软硬件的平台,才能充分发挥虚拟仪器的优势。

由Labview软件构建虚拟仪器实训系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物理量的测量中,在实际应用中,平台可以完成多个实训内容,可供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作为设计性、创新性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使用。

2.3 实训内容

课程开发了一系列实践项目,包括:示波器、频谱分析仪、数字电压表、温度测量系统、光强检测与控制系统、红绿灯控制系统、红外传输系统、电机调速与测速开环系统、电子秤设计、步进电机控制与霍尔元件检测、电机调速与测速闭环系统、模拟电梯超重报警系统等。学生可以在实训中完成测试、测量和数字信号分析,从而为嵌入式设计、工业控制以及测试和测量项目开发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

2.4 课程在高职电子类专业中的定位

在电子测量与信号监控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中,本课程是核心课程,该课程在培养目标中起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其他岗位能力起着支撑作用,在课程体系中起着呈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3 课程对学生的培养

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可以完成仪器电路的设计、参数分析与计算,调试与测量,嵌入式技术的学习,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种电子设备及仪器、测量技术等,利用现有计算机资源,Labview图形化软件、数据采集等,完成测试、控制、自动化或者其他创新性的应用开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能够配置、创建、、维护和修改已有的解决方案,掌握仪器定制或自制步骤,面对简单的测试任务,能很快的组建测试系统。

4 总结

高职《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课程设置,适应当前虚拟仪器技术岗位的发展需要,课程就业方向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优势。通过课程,学生掌握了电子测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大提升学生电路设计和应用能力;课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掌握新技术的数字化仪器仪表的开发流程;借助虚拟综合测试仪平台,学生体验具有先进技术、开放性和高集成可扩展的工作环境,参与企业实际的项目设计;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动手能力训练,同时平台在实训设备的功能和设计方法、水平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陈栋,崔秀华.虚拟仪器应用设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第10篇

1 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

我校园艺学科创建于1934年,近年来,学院按照优势突出、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积极探索专业建设改革,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专业实践。这不仅需要学生熟悉多种仪器操作规程,还要求知晓仪器的后期维护保养,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随着实践内容增多,出现了专业仪器非正常损坏以及因操作不当引起的人员受伤等诸多问题,为此,在实验室管理中心及学科建设组的共同努力下,以降低仪器损坏及推动专业学科发展为目的,我院开设了园艺专业仪器操作技能课程,供大三学生选修。

园艺专业仪器操作技能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以仪器分析[2]和教学实验[3]为基础,注重专业研究领域涉及的仪器操作使用及实验方法的技能培养。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常规试剂配制及仪器操作技能是该课程学习的基本目的,了解仪器原理、知晓仪器功能、熟练操作仪器、正确维护保养是该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根据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认知顺序及操作对象的难易程度和园艺专业的研究特点,将仪器操作分为常规仪器操作和大型仪器操作两部分。常规仪器指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仪器,按照加热、制冷、储藏、破碎、培养、离心、量取、观测、检测分析功能进行集体授课。大型仪器指使用方向单一、价值较高、数量有限的仪器,通常以单价超过20万元作为衡量标准,如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流动分析仪等,进行预约分组授课[4]。此外,实验室安全和仪器发展史也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室运行机制,认知仪器的类别,进而灵活选择不同类型仪器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2 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举措

2.1 教学前准备

2.1.1 仪器资源合理化布局

合理摆放仪器可有效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5,6]。我们根据实验操作程序及仪器自身体积大小,结合学生观摩及操作顺序,集中摆放功能、原理类似的仪器。同时,在实验室入门处,设置指示、标记牌,引导学生查找仪器。采用“一表、一牌、一卡、一签”管理模式,即每个仪器室有教学仪器存放一览表,每个仪器橱有橱号牌,每层有定位卡,每件仪器有标签。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熟悉仪器的分类和功能,在仪器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寻找其他可替代资源。

2.1.2 建设实验室预约开放共享系统

针对仪器资源有限的现状,我们采取实验室全面开放管理策略,即把学院仪器清单及说明书到网上共享,实行仪器管理网上预约。此外,我们根据具体仪器操作流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专业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简化,编排了简化版仪器操作使用指南,张贴在仪器上方醒目位置,供学生参考使用。

2.1.3 严把教材及教学队伍质量关

现有的仪器课程教材内容多为分析性仪器,涉及仪器类型较少,而且仪器型号相对陈旧,和目前园艺专业仪器教学内容脱节。为此,我们发动学院实验室技术人员积极参与仪器课程教材编写工作,并邀请本领域专家作指导,完成了仪器教材的编写任务。

通过组建仪器交流互动群,定期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各种仪器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学校设立仪器功能开发专项,提高了实验科教人员的科研素质。为教好仪器操作技能课程,实验科教人员还通过相互听课打分评比的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2.2 授课方式

2.2.1 分组、分科实践教学

在对实验室安全知识、试剂配制及常规仪器操作内容授课时,以6名学生为一个小组,要求组中每个人都能独立操作,并由小组长进行监督。在对一些数量较少、价格昂贵或属于某个领域的专用的大型仪器授课时,预先告知学生仪器的功能和用途,要求他们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分组选修2种及以上的大型专业仪器,然后确定授课人数及时间,进行预约式授课。大型仪器操作往往受实验条件、分析对象等因素限制,仅靠实际操作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此时,可通过计算机动画模拟及多媒体教学,对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反复演示仪器操作流程,并分析原理,提高教学效果。

2.2.2 以课前预习为授课基础

由于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学科跨度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只能着重讲授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大量的相关知识只能依靠学生课外自学或实践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一周告知学生授课内容,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设计性实验题目,要求学生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学习可能用到的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课堂上,采用以学生讲解和班级讨论为主,教师评论补充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2.3 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

在以往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知识分开讲授,常常出现教师讲理论时,学生想象仪器操作,教师操作仪器时,学生已忘记理论知识的现象,造成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时,操作事故频发。经过分析与总结,我们逐步探索出一套进行现场教学的方法,通过实地演示仪器全部操作过程,强调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及操作不当可能引发的后果,利用仪器预热、运行等待的时间,穿插讲解仪器原理、分类、维护技巧等内容,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生上课的专注性,也减少了学生实践中的失误。

2.2.4 建立仪器性能与操作技术交互评价体系

在仪器操作训练中,通过设计实验,评价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检验仪器性能优劣。以移液器操实验为例,取6支离心管,量取一定量程液体后称重,称重结果一致,验证仪器性能良好,认定操作初步规范;再向离心管中加入等量反应物,检验反应产物浓度一致,最终认定操作完全规范。

2.2.5 以提高专业研究实验效率为目标

由于仪器种类多,更新速度快,面对有限的实验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设备,快速有效地提高实验效率,对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以样品数量、实验要求精度、现有实验资源为衡量标准,从样品制备、测定、耗材花费以及获得实验结果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相应的仪器设备,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效率。

2.2.6 定期开展仪器技术交流活动

仪器设备的更新,设备销售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此,我校定期邀请仪器厂商人员来校开展仪器技术交流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此外,我校还成功组建了色谱团队、蛋白团队、电镜团队等,负责培训实验技术人员及学生,定期针对一个主题消息,邀请师生参与,进行讨论。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仪器的新知识、新技术,而且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转页)

(上接页)

2.3 考核

仪器技能操作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课前预习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仪器操作技能课程仅有32学时的授课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只能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大量的有关知识只能依靠学生课外自学。因此,我们把课前预习纳入考核范围,将学生对仪器的原理及功能掌握程度作为考核指标,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度。平时成绩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实验态度的全面考核,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基本素质[7]。期末考试是在学生充分准备和高度重视下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正能力。期末考试分两个部分,笔试部分占总成绩的20%,操作部分占总成绩的40%。除了对学生考核外,我们要求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建立教学反馈互评机制[8]。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仪器分析;虚拟实验;视频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51-02

网络教学又称在线教学,是根据实际需求构建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与沟通平台。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在社会中的普及和应用,网络教学开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仪器分析作为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学科,是在原理和技术上均采用当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发展起来的分析测试手段,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网络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包括网络课程、创设虚拟实验室、录制视频实验课程、开辟仪器分析聊天群、编制科普和研究性学习的网页等。同时网络教学还包括网上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学习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支撑平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自开设《仪器分析》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不断借鉴前人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针对本学院的条件和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一、网络课程的建立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简单地说网络课程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网络课程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而开始盛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它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的自主性、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学习的协作性等特点。网络课程学习的模式概述为:文字教材自学+网络课件学习+网上导学+网上答疑+必要的面授辅导+网上讨论+小组活动+课程作业+模拟试题自测+学习中心导学辅导+集中考试+课程终结性考试。网络课程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虚拟实验:包括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学生档案:包括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协商交流: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开放的教学环境:包括相关内容、参考文献、资源、网址的提供等。

二、虚拟实验室的建立

《仪器分析》实验课与其他实验课有很多不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分析用的仪器是主要的工具,这就出现一个问题,由于仪器组成往往都比较复杂,而学生接触时间短,对这些特点都不是很了解,造成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操作和功能;另一方面仪器的价格往往比较昂贵,实验室只有一台,所以仪器分析常规的实验就是以演示实验为主,也就是实验教师操作,学生观看,条件允许可以进行练习。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一台仪器老师操作,20多名学生观看,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观察到操作过程,而且处于位置较后的学生不会由于看不清会自动放弃观摩,而是出现交头接耳等不良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虚拟实验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各种虚拟实验环境,由实验所依赖的模拟程序、实验单元、工具和参考资料组成,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进行虚拟操作,最早是在1989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威廉・沃尔夫教授提出建立,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借助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等构建一个基于网络化的虚拟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以红外光谱法实验为例,简单说明虚拟实验的过程。

1.进入操作界面,打开操作系统模型,在此模型下可以观察到实验的操作步骤,可以选择测定样品。进入样品制作、软件操作和参数设置的界面。

2.进入软件操作模型,在此模式下可以设置分辨率、扫描次数等相关的实验参数,设定完成后,进入样品制作模式,在样品制作模式下可以根据样品的物态不同,选择气体池或液体窗片或固体粉末压片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仪器中测定,得到红外光谱图,进行谱图解析,通过与标注谱图库搜索比较,得到与待测物质匹配的谱图,确定该物质的结构,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视频的制作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选择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可能会应用比较多的仪器分析实验:气相色谱实验、高效液相色谱实验、分子荧光光谱实验进行视频录制及制作,将制作好的实验视频上传到相应的网站上,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站链接进行下载观看,提前预习实验整个过程,通过这种方法使得学生们对实验的内容有个基本的掌握,更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细节。这样也有利于在真正实验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

四、信息交流

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们沟通,采取建立仪器分析聊天群和编制科普和研究性学习的网页两相措施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掌握学生的课上接受程度、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引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的进度……而同样的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在群里和老师沟通,有问题也可以大家一起谈论,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掌握,还可以上传到群共享、群空间等,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沟通,达到更全面细致的学习课程的目的。

总之,现代网络技术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具备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教学之间的结合程度将越来越多,也将越来越丰富,彼此间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打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增加人机间的多向互动,也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刘晓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仪器分析》教学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68(2):12-14.

[2]李简,岳宣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0,20(6):53-55.

[3]胡树煜,王琢.《仪器分析》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J].硅谷,2008,(18):71-72.

[4]白雁,张娟,潘瑾,等.“虚拟实验室”在高校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2):169-174.

第12篇

精细化工产品是指一些具有特定的应用性能、合成步骤多、反应复杂及产品少而产值高的化工产品。例如医药、农药、化学试剂、黏合剂、涂料、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香料、各种助剂、染料、催化剂等。精细化工产品质量分析是精细化工产品走向社会供应链前的最后一道检验程序,在整个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医药、化工产业带,大量需求质检人才;同时乳品加工企业根据最新质量标准,对产品中限定专项有机物的含量测定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精细化工产品分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上升。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却跟不上企业的需求,造成了企业用人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为有效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们对精细化工产品分析类课程进行了改革。

二、精细化工产品分析类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精细化工产品分析实验面向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开设,是专业必修课。课程实验项目有乙酰化法测羟基、异烟肼的化学分析、维生素AD胶丸中维生素A的含量测定、红外光谱法区别顺和反丁烯二酸、液相色谱法测定己烯雌酚片中的己烯雌酚含量、乙酰水杨酸中水杨酸的限量测定、酊剂中乙醇含量测定及异烟肼中游离肼TLC检查等八个实验。实验内容涵盖化学法定性及定量分析、红外光谱法定性分析、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及高压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经对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吉林市、昆山、辽阳、大庆及哈尔滨等十个用人单位集中的城市进行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仪器型号多变,无统一标准的情况,毕业生刚开始分析工作时,因与其在学校学习的仪器不同,如无专人培训,则无从下手。因为仪器生产厂家培训时间很短且无针对性,一旦企业需要新的分析方法时,会遇到各种仪器方面的问题,不可能总找厂家解决。故对本科生进行仪器原理方面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企业也提出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甚至出现不敢独立操作仪器的极端现象。部分企业还提出加强毕业生仪器维修技能培训的要求。

三、课程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课程组制定了以下整改措施:

1.多相关课程衔接,多层次授课。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同,整合原有的仪器分析实验、精细化工产品分析实验,并新增现代仪器分析与技术综合实验,多层次教学。原来各个课程各自为政,互相脱节,现进行统一规划,互相衔接,使学生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新增的现代仪器分析与技术综合实验内容包括MPT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人发中的微量元素、原子吸收法测定牛奶中MgCa的含量、热分析法分析混合物的成份、Ni(Py)4(SCN)2配合物的热分解机理、GC/MS测定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的含量、单柱离子色谱法测定无机阴离子、波谱分析法鉴定未知化合物的结构、扫描电镜的成分像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形貌像实验等实验,实验均采用大型仪器进行分析测定。课程均采取学生自愿选择的方式,保证真正针对精细化工产品分析过程感兴趣欲以之为最终工作的同学进行有效教学,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开办大型仪器培训班。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办大型仪器设备操作技术培训班,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热分析技术、离子色谱仪及CCD-X射线单晶衍射仪等9台常见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及大型仪器操作进行培训。培训主要内容为大型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实地讲解并上机实际操作,使学生具备独立操作大型仪器设备的能力。培训结束后对培训人员进行实际上机考核,对于能够独立熟练操作仪器设备并正常结业的人员,由学校教务处发放相应仪器的《黑龙江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培训合格证》。该培训班目前已办三届,共有378名同学获得了黑龙江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培训合格证,经实践检验,在实际求职过程中持证者优先入选。

3.加强分析仪器的检修能力。随着国家对精细化工类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分析仪器进入到生产企业中,而且这些仪器设备越来越精密化、复杂化。因精细化工企业存在环保问题,故选址大多较为偏僻,一旦仪器设备损坏,专业厂家维修人员到厂维修的路途较远,费用较高;尤其是大型进口设备,往往要数日乃至数周才能解决问题,这会给生产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而据我们调查,因为企业分析仪器设备专用性较强,其出现问题往往不是重要部件损坏,而是一些小故障,如高压液相色谱泵体或管路漏液、红外光谱光路方向偏差、紫外分光光度计主板电容损坏等,这些故障经原因判定后完全可以在厂内自行修理。故我们在课程中可主动设置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克服其仪器贵重不敢动手的心理障碍,勇于实践,不断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在困难中成长。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在大四上学期即提供学生入厂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实地操作水平,提高学生就业率,部分优秀学生还获得了企业带薪实习的待遇。

四、实践效果

经过四年的实践,我专业毕业生的精细化工产品分析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毕业生以优异的理论学习成绩及扎实过硬的仪器分析水平进入到各重点城市的药监、食监、环境监测、质监等行政监督部门以及广大精细化工相关产品生产厂家、科研单位,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部分厂家还专程赴我校进行实地考察,召开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充分体现了我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实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3B19)支持

参考文献:

[1]刘英红, 马卫兴, 李艳辉, 沙鸥. 关于仪 器分析方法应用的教学探讨. 广东化 工, 2014, 41(7), 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