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3-01-30 14:5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首先,学生在进校前养成了行为放纵、是非判断力不强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活动、自制力差、自律性不强上,形成了抽烟、嗜网、讲脏话、不爱护公物公共卫生、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等的坏习惯。这类学生正如社会传言“成绩差、风气差、习惯差”三差生中的“习惯差”,这样的习惯有学校、父母、社会的原因,学生以前就读学校的德育教育强度不够,加上父母对孩子的放纵或者溺爱,以及社会的放任,三方都未从一个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走向一个正确行为活动道路,以至于养成不良习惯。针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在德育建设中,应主要致力于他们行为的规范,让他们改掉由放纵引起的不良行为,养成正确的是非认识观和自律性。

其次,是由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的行为问题。在我从事德育工作这些年里,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入学之初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他们认为自己一直都是差生,或认为是父母和老师要他们学习。所以在学习中产生或多或少的抵触和怠慢,缺少学习动力。在行为活动上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中产生自卑、自弃、放任自流,进而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游戏、逃课、逃学的厌学行为,甚至有退学现象,这都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所致,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中职教育与传统的义务教育不同,它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德育水平,使学生能在竞争力强的当今社会中凭一技之长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职校生的学习目的就应该把学技术、学做人、学会适应社会作为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动力。

最后,是心理抗压能力不够引起的行为缺失。目前在校的学生几乎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孩子,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一代,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形成很强的依赖性以及脆弱心理,这使得他们在学校参加实践活动中怕苦怕累,任课老师以及指导员多批评两句就产生抵触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好,这些现象在现在的职业教育中都还普遍存在。对学生抗压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适应以后的实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岗位,在德育建设中训练学生抗压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

2“自立教育”对学生行为活动规范的作用

“自立教育”不仅要立德,更要立行,只有将学生的行为立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有可能在“自立”上取得突破。经过对上面三种职校生普遍存在的行为缺失的分析,我们得出在德育建设中学校的任务就是要竭力使健康的信念尽早变为学生独立的精神力量,帮助学生改变以上三种行为缺失。“自立教育”首先是帮助学生改掉以前的坏习惯,形成良好的自律性;第二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第三是形成良好的抗压能力,以便应对在校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这三个要求也是我校“自立教育”的三个基本步骤,只要把这三个大方面建设好,学生其他德育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下面就来具体谈谈“自立教育”如何对学生这三方面行为规范产生影响。

第一,学生行为放纵、是非判断能力差的现象,这是由于自率性不够强所致。加强学生的自律性训练是职校学生入学时就应着手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分三步来实现自立、自律。首先是入学封闭式军训,新生在刚刚开学时就必须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强度军训,对学生实行封闭式军事化管理。从学生的言行着手,对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规范行为进行规范。在这种模式下每个新生都要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矫正习惯,潜移默化地接受“自立教育”逐渐学会自立、自律。军训的高强度以及严格性让学生的行为有所收敛,如抽烟、嗜网、逃课明显下降,如何保持军训成果,就成为平时自律性训练的重点。“自立教育”推出了军事课程、内务卫生比赛、每周评比发放流动红旗等项目,不断巩固和强化对学生的养成与矫正教育。

其次,就是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不教之教”的能力。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成立了协会,学生民主选举成立宿管部、护校队、卫生部、学习部等部门,在团委学生会、德育处、体卫艺处、教务处等指导下,全面实行学生自治。如寝室卫生每天由宿管部自主检查两次,保持内务整洁,同时学校每个月还会进行一次安全排查,由教官组织男女生寝室所有成员在校门口集合,对寝室进行仔细排查,对多次持有违禁物品的学生进行严重的通报惩罚,在这样严格的排查下部分学生自觉交出了烟、打火机等违禁物品。

最后,在严格的管理模式机制下,我们也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文明活动,如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体育艺术教育活动、科技活动、法制安全教育活动等,并成立了足球协会、象棋协会、音乐协会、舞蹈协会、跆拳道协会等兴趣社团,丰富学生生活。通过这三个步骤让学生逐渐走出自我的圈子,加入到集体的活动中,形成自立、自励、自律的习惯,在丰富的活动中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培养正常的、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生活习惯。

第二,明确学习目的,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技术、高道德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德育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完善自己,助其实现人生价值。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是我们“自立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每学期都会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这门课上首先是让学生先认识和了解自己,具体的做法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自定奋斗目标、自定人生格言、自选心中榜样活动,每人一张自我人生设计卡,上面写着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人生格言、要克服的缺点等内容,人生设计卡犹如一面镜子,学生随时可以对照反思,激励自己,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师夷长技以制强,在明确职业规划后重塑自信。在这门课之余我们每年还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我校多次在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环节囊括名次,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自信、获得认可。这样的“自立教育”很有成效,去年我就遇到有一位已经毕业两年的汽车维修与服务专业学生,他对我说他非常感谢学校对他的职业教育,是学校的自立教育让他重拾了学习的兴趣,现在这名同学已经在重庆市区一家高级汽车维修厂担任重要技师,并且厂长还正在考虑提拔他为车间主管。我想这个学生是很好的例子,只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踏实学好技术,在不断地学习中找回自信,就能凭自己的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通过这样的德育建设,基本上从源头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减少了逃学、逃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第三,对心理抗压能力的训练也是“自立教育”的重点项目。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如果不能及时引导,通常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表现,如课堂上老师一批评,学生就抵触学习或闹退学,这样下去在实习或者工作时同样会经不住单位领导批评,出现一种既不能打也不能骂的情况。针对学生们的心理抗压能力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首先要采取说服式教育,告诉学生要明白压力和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要逃避,要勇敢地去面对它,并学会用当下能想到的最佳解决方式去处理问题;老师要不断地去鼓励他,学生的这种心理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让学生慢慢接受压力学会抵抗压力;家长对孩子也不能一味的溺爱,要适当地引导。

在校园生活中还要逐渐形成一种竞争的自立氛围,鼓励学生多参与有竞争性、挑战性的活动,如学生干部、班级干部我们都采用竞争上岗,在校园比赛中同样采用竞争机制,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竞争中练就强大的抗压能力。另外我校历来有一个办学特色就是将武术运动融入到职业技术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专业技术学习时我们会同时安排武术训练课程,在这门课上娇弱的学生通常都会被运动训练的挑战性所征服,运动强度逐渐加大,学生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自己,变得自立、自强。这也是我们学习针对心理抗压能力差的一种独特教学法。在以上三个方面的“自立教育”的德育建设下,学生行为缺失的现象逐步改变,这足以看得出一套适合于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对学校学生行为活动的重要影响力,同时也能看出德育建设对职校学生的重要性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习模式;理解与认识

一、实训环节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实训环节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同于理论教学,向你传授的知识是抽象的、系统的,它是理论知识的具体转化形式,只有通过实训的学习方式才能把知识落到实处,才能让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和升华。它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在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

其次,实训环节是理论知识得到检验和落实的必备环节。如果职业教育单单只靠理论作为指导,作为核心,那么培育出来只会是一些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理想主义者。通过对电力中心的仿真实训室进行参观,我们发现:仅仅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掌握是不切实际的,操作平台上有近200个功能控制键,如果不对其一一进行熟悉、操控,了解其性能,并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而只是想当然记下它的功能,那对于实际情境中的发生的一些突发状况或者是紧急故障必将是手忙脚乱、无法应对,所以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夯实。

再次,实训环节的设置增加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像我们参观的电力培训中心的仿真实训室,它的发电操控平台就是对曲靖电厂的电力操控平台进行的1:1的仿真模拟,而且性能各个方面都能真实的表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准确模拟真实情境中的各种故障。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训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员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使他们在进入岗位之后能较快的适应周围的工作环境及氛围,迅速切换角色,投入到当下工作中,还有效地缩短了实习的期限。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在实训室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实训室的建设起到一个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实训室的规模大小,如何布局,需要什么器械都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即遵照课程的标准。其次,也要考虑到该职业的专业范畴,要设置与本专业相关的、适宜的并达到一定标准和实施效果的实训室,这就要参照一定的职业标准进行建设。

其次,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能使实训室的建设朝着一个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有了两大标准作为“理论指导”,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会避免一些不规范的错误和不切实际的投入,有效避免了资金等方面的运用不当,使建设在方略上能够恰当准确的定位,朝着更加迎合教学和就业需求的方向发展。

三、实训教学的效果评价

通过对两次实训室的参观和考察,感觉实训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实训基地进行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在参观的电力培训中心时,我们发现,这里聚集了很多实习实训人员,他们正在动手拆卸和安装一些电力设备。据反映这里除了被作为电力专业类学生培训以及职业鉴定的场所之外,还被一些工厂派遣来的工人作为转岗培训的实训基地。只有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亲手去操作、去实践、去拆卸、去安装,才会切实的了解到装置的内部构造以及它们之间运作的原理。“实践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实训基地都是对真实工作环境的一种模拟训练,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员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性。

第二,采用实训教学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洞察力和人文素养。以此次民族大学茶艺实训室的茶艺展示为例,在观摩茶艺师表演的同时,我们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细腻的文化气息的传递。一道道选茶、沏茶、奉茶的工序,无不透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及茶工艺的博大精深。整个茶艺实训环节的展示,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堂实训课,更像是一堂鉴赏课,因为整个过程是如此的细致和缜密。而且过程中的每个小环节,都有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小细节,比如在茶艺展示的准备阶段,关于茶叶的选择方面,不同的人群肯定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茶艺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并学会揣摩顾客的需求心理,针对不同的人群选择适合他们的茶种;我觉得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课本知识是无法传达和实现的,要通过反复地实践与练习,并学会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随着经验的增多及不断地积累,个人的洞察力才会有所提升。另外,在整个茶艺展示的过程中,茶艺师的整个仪容仪表仪态也都是特别的端庄得体,举手投足之间给人一种高雅、清新脱俗的感受,这又何曾不是一种人文素养和内在气质的传递。整个茶艺展示的过程,都要求茶艺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心无杂念才能泡出甘醇的好茶。通过茶艺实训课程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内外兼修,不断提升个人的气质和修养。

第三.实训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职业教育的真谛。在职业教育的实训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增长个人的技能、才干,而且能够培养个人的良好品质和职业道德,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职业及职业教育的含义,理解社会、国家赋予每个人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增强个人的职业情怀,在感受个人工作价值与贡献的同时,形成敬业、乐业、爱业的精神,并且在职业教育实训的过程中,通过与人相处、交往,也能够起到增强自身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与人共处的良好品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33-01

一、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高等职业教育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中转站,通过技能型的专业培训,把高、精、尖的科学知识和理念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球工业生产布局调整,中国依靠低价的劳动力成本,承接了大量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加工工作,成为世界性的加工中心,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这一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我们国家从事技术工作的技能劳动者,大约占到整个劳动者大军(不包括农民工)的三分之一,在三分之一的技能劳动者当中,技师和高级技师才占到百分之五左右,如果加上高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三类人算作高技能人才),三者总数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左右,这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还差得很远。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上,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上升。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主要面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级应用型、专业化人才,要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就要求我国继续采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

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渠道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矛盾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是人们所熟知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准确说是在校率),一般高等教育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发展中国家则普遍面临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迈进的阶段。发达国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时,高等职业教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兴起,都对本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提前达到17%,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军。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已形成了五类办学机构,即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部分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有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改善公民就业条件中将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在当今这个发生着剧烈变革的社会更是如此。对于个体而言,要适应社会,要发展,就需要终身学习的理念。我国的终身教育立法有着强大的法律后盾,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每个适龄人员接受教育作出相关的规定。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均强调要把构建和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职业教育可以从整体上改善公民的教育结构,落实终生教育的理念。随着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工人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接受了高等职业教育,受教育者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有了一定的社会从业技能和经验,更进一步则会实现从“要我受教育”到“我要受教育”的转变,通过主动学习以满足岗位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变革。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职业教育

教育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与此同时,社会上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高校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将成为高校教育模式培养上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社会对于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重点从高职院校中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结合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并给出了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合理化建议。

一、如何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在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巧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将各种教学技巧渗透、应用到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的导向阶段、导学阶段、导练阶段以及升华阶段中去。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了教育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都研究表明,教育技巧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教育素养。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教育技巧和技能,才能适应当下信息时代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地教育教学。教师需要能创造性地正确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和突发教学问题,使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学结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教学模式是由传统教学模式发展而来。适应了当代教育需要的现代教学模式不断与时俱进,衍生出了很多新型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学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脱颖而出,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当代教育背景下,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达到某种成绩上的提高,更是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个人素质的养成。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学相结合,促进信息教学向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学的转化,来实现打造高素质职业人这一终极目标。

二、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上存在的问题

1.人文素养教育授课呆板,学生兴趣不高。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能展示的信息量大,突破了以往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格局,不仅降低了教师的书写量,而且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试听效果。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经历特征,使其对于具有束缚性的教学有所排除。加上高职院校教师在人文素养教育授课过程中人员众多,教师不能很好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如何吸引其注意力就显得非常重要。现高职院校学生其未来的走向不再是学校,而是社会,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更能刺激学生眼球,提升学生兴趣。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来看,基本以文科领域教学为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以单纯的讲授为主,缺少灵活性,显得课堂没有活力,而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职业教育上,又缺少和人文素养教育的集合,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和素养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2.人文素养教育趋向文学化教学,与职业教育连接性少。正如上文说到的,人文素养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人文领域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属于文科范畴;而职业教育属于社会领域的学科,尽管在学科教育上看起来二者没有明显交集,但是,事实上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打造学生成为高素质、高道德的优秀人才,避免其进入社会后受到不良文化和习气影响,改变本质,为社会所谴责甚至是遭到法律的惩罚。当下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授课老师为本校语文教师,缺少在人文素养和职业教育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教师。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教师个人思维影响,而文科类教师普遍在讲授中更愿意讲授文学方面的素养锻炼,实质上和职业教育之间差距较大,脱离了开授课程的初衷。

3.缺少与学生实际沟通,互动性不强。传统的人文素养教学和职业教育是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发展中心的,不能任学生自由的发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由教师强硬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单一的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抑制了学生对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甚至有的学生丧失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生活在传统人文素养教学的师生来讲,师生间的互动是薄弱的,教师作为课堂上强势的一方会用其多年的传统思想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枯燥无味,自然使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职业教育和人素养教育重要性上有所欠缺。

三、针对完善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建议

1.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创建良好课堂氛围。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效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探讨与研究,让学生把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融汇贯通。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该向学生传达学习课程的重要性,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今后职业道路的帮助。因此,我们应注重教师的发展,以其自身的发展作为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保障。

2.明确人文素养涵盖方向,进行多元化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课堂的建立提倡的是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和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即在教师讲授关于人文素养提升和职业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重要性认识上,学生要结合自身,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知道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是由课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思维建立共同促成的。教师应该对课上的教学与学生做的职业思维和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判断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对学生是否有效,而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满足,如果不能就应该变换另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另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对于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的兴趣制定与之相符的教学策略,从而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动力,培养学生关于自身职业素养思维能力。综上所述,随着社会进步,现代教育模式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教育需求,更好地培养我国更多高素质的优秀职业人才,高校中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教学显得至关重要。不仅是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授学生过程中,也应不断提升自身掌握的人文素质及职业素质,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中创立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有效性作用,更可以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为社会打造优质的高素养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陈参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相容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石菲菲.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第5篇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一高级职业中学030032

【摘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通过学生的升学选择,来进一步感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学生升学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我从教十几年的教学中感悟较深,我将从学生升学的选择中感悟职业教育的魅力。升普高还是上职高,是考生和家长必须做出的一个选择。个人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1.适合的道路不止一条——为何选择职业教育

首先,从教育规律来看,每个人的能力与发展道路是不同的。教育要以人为本,适应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不能盲目地"一刀切"。职业教育倡导"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道路,让他们在这条路上健康发展。通过我这些年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到上普高、考大学不是唯一的道路,选择职业教育可能会使人生更加精彩。普高和职业教育并无高下之分,重要的是是否适合学生的特点。

2."普转职"现象的启示——职业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领域,因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不是授人一技之长、谋一工作岗位的功利性教育,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职业教育核心功能是育人,职业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而且是受教育者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以职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需要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学会学习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方法能力成为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社会能力在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真正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具备这三种能力,就需要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

如何使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

2.1通过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企业在选用人才时,除了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外,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吃苦耐劳、规范严谨等情感因素的发展。因此,在职业能力水平相似的前提下,社会能力水平高的学生无疑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2.2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

许多教师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3年后却依然不会。究其原因,可能是学校的实训设备不足所致,另外还可能是学校给予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学生专业理论考试的成绩似乎并没有说明专业技能熟练这一点。

2.3学生的学习准备不足与文化课的服务性

目前职业学校文化课的教学状况令人非常担忧,学生学习这类课程的积极性极低。其原因是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准备不足,既包括知识的,也包括心理上的。面对这种状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把文化课内容与专业相结合,强化他们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课都能与专业课相结合,有些课程,可以考虑与生活相结合。但是,不要在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建立机械联系。如果这种联系过于机械,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从普高转到职校,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学生和家长已经逐渐认识到:选择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是最重要的,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部分家长和学生已经意识到在普高学习的难度和压力而做出了适合自己情况的选择,但还有为数不少类似情况的同学,在普高仍然进行着压力很大而效果却不明显的学习。

转学的学生大体有这几种情况:

①初中学习成绩一般,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但是由于受到家长"一定要上大学"观念的影响、受家长"面子"所累,费尽心力挤进普高;

②初中在班级成绩不错,但进入普通高中后发现在班里成绩平平甚至位居下游,得不到以往的关注,从"鸡首"沦为"凤尾",因此自信心受到强烈打击,逐渐的学习跟不上,形成恶性循环;

③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心智类型、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普高模式不可能适合每个孩子,但是很多家长、学生甚至教育工作者对此并不了解,进了普高后才发现很不适应。

其实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适合职业教育。因为他们在入校时就有相对明确的职业取向,进而学习有较大积极性,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获得自信,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潜力。

3.受教育的目的是获得优质生活——中职生拥有广阔的毕业出路

职业教育首先是面向市场、解决就业的教育。今天的社会,"上学不难就业难",一纸文凭已不再是谋得好岗位的通行证,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受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得优质生活,能让毕业生获得一份适合的工作才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出路,真正实现了高就业率基础上的优质就业。

第6篇

1.教书和育人脱节,缺乏准确的教育目标定位

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教育的顺序来讲,道德教育是第一位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人们往往忽视道德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针对于会计职业教育而言,表现为只重视对会计技能的培养,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学校教育的目标只是定位在让学生拥有更高的职业技能上,学校成为了会计人员就业的训练场,完全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抛之脑后,这直接导致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会计岗位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做出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害人害己。

2.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对于会计学员只单纯地重视对理论教育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虽然也设置了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但是道德教育在会计学员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占比例非常小,道德教育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脱节。老师只教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没有对违背职业道德的后果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迷失自我。

3.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

对于学校而言,它们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考核,对于职业道德教育非常不重视,校领导以及学校的老师都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因此,学校大部分的资金被投入到提高学生会计技能的软硬件产品中,比如:购买最新的会计软件、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却不重视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资金投入非常少,造成教学资源匮乏,从而影响了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成果。

4.社会更多关注技能而忽视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

目前,不仅学校只重视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在社会实践中,用人单位关心的也是会计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会计人员在应聘会计岗位时,招聘的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对职业技能的考核来判断其是否能够胜任相应的会计岗位。社会实践中过多地关注技能水平而忽视职业道德的现象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技能的提高。而事实上,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会计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其自身技术水平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二、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方法

1.转变教育理念,准确定位教育目标

学校应该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准确定位教育目标,确立一种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注重品德培养的教学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不能只重视对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放在教书育人的首位。保证培养的会计人员既具有高超的职业技术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敬业精神。保证培养的会计人才在走向工作岗位前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在学生课程中,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并加大职业教育课程的占比。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把职业教育的课程放在学生学习的主要地位,同时注意解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安排上的问题。最好单独开设一门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突出其主导地位。同时,还应该不断地整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尽量优化课程的结构,在进行会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多方面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3.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应该不断地提高对于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内部积极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让职业道德教育深入每一个教职工的心中,使得每个教师都深切地感悟到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会计学员的重要性。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业余时间都潜移默化地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教育。我国的各个高校还要积极地召开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研讨会,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料,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哲学道德思想教育,利用多种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4.用人单位要更加注重对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社会需求对于学校的培养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人员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的现状。用人单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日常运营和发展的重要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很可能造成资金的外流以及永远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因此,用人单位必须不断提高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要求高度。

第7篇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其中包括对青少年学生的就业教育,也包括对已就业人员的继续及转岗教育。无论哪一种,其宗旨都是使接受教育的人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日后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一项积极、稳定、长远的就业促进政策。职业教育涉及千家万户,连接着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发展问题,与经济、就业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职业教育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不仅成为许多工业强国崛起的“秘密武器”,而且也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就业问题。世界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来,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组织优化在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为此各国采取了各种促进就业、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其中最为有效、被誉为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的措施,就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国际上,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副总干事长早在1999年第二届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每个国家不论发展状况如何,必须努力革新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解决下一个世纪的就业问题。”

三、职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无数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在改善就业问题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双元制”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其青年失业率比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低得多。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报告,2002年,德国青年绝对失业率为9.7%,而OECD国家平均为13.1%。这与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职业教育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不仅成为许多工业强国崛起的“秘密武器”,而且也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就业问题。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解决好就业问题要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大的难度。但同时,发展好了职业教育,对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矛盾效果就更加明显。所以,采取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成功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万名毕业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达14亿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改善了劳动力的技术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走了一些弯路。但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成为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一项新的政策目标。多个省市已经逐步在实施职业教育全免费政策。应该说,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一种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在我国,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短缺人才培养工程”,职业教育瞄准劳动市场需求,把人才培养培训与促进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教育部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已将“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优先录用的标准。这说明了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由于职业院校普遍重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相信在我们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办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一定会成为一把破解就业难题的“金钥匙”。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问题;影响因素

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点,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一方面需要自身升级,一方面也需要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产业调整和升级需要有支撑产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转变为劳动力资源的前提就是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这些都有赖于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作支撑。笔者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在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变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期望找到变革和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以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办学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距离培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提出,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在这个大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学校的教学条件还是招生规模,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起点较低的现实决定了这些发展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很薄弱,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职业教育泛高中化的倾向。wWw.133229.COM

职业化教育理念还很淡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大量植根于传统的职业学校或农业学校,这类学校的职业教育历史较短,满足职业教育所需的软硬件条件较弱,特别是实习、实训设施较差,缺少必要的技能训练指导教师,这些都造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打上了深深的普通教育烙印,反过来也形成了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无法突现职业化理念,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成为学生初中升高中落选时的无奈选择。

职业教育依然处于低水平的数量扩展模式阶段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种措施的效应逐渐显现,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稳中有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扩张。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1999年在校生只有340人,2010年已达到3000人。在校生规模的扩张,必然要求学校加大办学投入,而有限的经费投入造成了职业教育仍然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上徘徊,培养的毕业生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技能,往往是与农民工、初中毕业生一起就业,无法凸显职业教育的成效和优势。

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依然是挑战大于机遇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职校生越来越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再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高考并非成才和就业的唯一路径,职业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在这个意义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社会对一线工人的工资报酬和认可度还有待改善,这种状况传导性地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积极选择职业教育的热情。地方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的职业教育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投入教育类型的客观要求,这些客观上形成了对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挑战。

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还很陈旧,无法体现特色和保证质量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黄炎培先生创办的我国近现代第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建国后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高校扩招,严重挤压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没有在延续中得到升华,依然在普通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下自发地发展,没有形成适合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程结构、专业结构等必备要素,因此无法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特色,造成了自身无法被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高度认可的现状。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依然滞后于企业需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和环境要与企业接轨,现实情况却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机制,学校无法准确地将企业文化要素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还停留在普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企业也无法灵敏地把自身要求传导给学校,这种状况导致了职教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甚至造成了毕业生因对企业环境不适应而频繁换岗,也使得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满意,也直接形成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负面评价,这又在客观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性要求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仅仅是从《教师法》的角度规定了学历要求,没有符合职业教育的准入考核内容。同时,我国也没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而是延续普通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甚至直接从普通高校引入毕业生担任教师。再加上进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人员专业化发展也很滞后,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机制。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无法保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政府重视程度依然不够,财政和其他方面的投入不足我国职业院校属地方院校,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前提下,地方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地方政府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政府相对来说更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我国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东部发达地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到位,他们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发展地方经济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经济发展带动职业教育发展,以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致使将财力、物力、人力用于见效快的短期经济建设上,忽视了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能形成良性循环。

校企合作薄弱,无法形成与企业、产业的无缝对接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经济不发达,大中型企业较少,多是一些小型厂矿企业,效益平平,校企合作松散,基础薄弱,企业支持、资助职业教育力不从心,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较差。没有企业的支持,职业学校只能孤军奋战,势单力薄,发展速度慢,教学质量不高。近几年,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和东部及发达地区企业的所谓“校企合作”,实际上是学校为企业组织招工,企业和学校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合作,更没有资金支持。

教学研究滞后,教学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转化率较低由于职业教育受到各种影响,使得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没有在前进中稳步推进,教学基本模式还大量地停留在普通高中教育或高等专科教育的样式中,这就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和没有特色。

第9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职业院校的在校生大多以就业为目标,极少数是为了升学再深造,所以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职业精神,而后者常常会被很多职业院校忽视,导致很多W生只拥有高超的技能,却没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体现工匠精神的经典故事,比如鲁班学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更多关注自身的利益。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生产出一些劣质产品,导致工匠精神逐渐消失。工匠精神的消失,影响到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工匠精神

为了培养具有高超职业技能和优秀职业素质的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全面引入学校教学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平面广告、新媒体等,教师可以介绍古代的鲁班、中航工业沈飞钳工技师方文墨、巧手拼接航天之翼的金牌女工薛莹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以及其他国家工匠精神的传承情况。另外,职业院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宣讲会和技术交流会等,在会议上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在内心接受工匠精神,重视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融入就业创业教育

在就业创业的教育中应该融入工匠精神,同时还应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优缺点和追求去就业、创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

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种授课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增加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4.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工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优势和专业方向等因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精通某项技术,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5.实施现代学徒制,传承工匠精神

香奈尔首席鞋匠马萨罗曾经说过:“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职业学校应该组建一支教学团队,不仅包括学校的专业教师,还要包括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教师虽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深刻,但是实践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团队内部,教师可以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多交流,学习更多的实践技能;或通过教师间的互学互帮、取长补短,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传承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品质。

6.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

同一个行业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有不同的企业,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一样,总体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应该多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当中,去感受真正的生产、真正的实践。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促进工匠精神的形成,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而其中的职业精神不容忽视,因为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学校应该在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训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斯元.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30-31.

[2]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

第10篇

笔者于1984年毕业于某职业院校,毕业后留到本校所属的机加工工厂参加了工作。之后,通过成人高考与专升本等渠道,弥补了自己在学历与知识上的欠缺,并成为了该职业院校的一名实习指导教师。本文从自身角度的教学工作出发,道出笔者眼中的职业教育现状并加以分析。

一、职业院校生源状况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如今的职业院校在生源的质量上已经远远不如从前。如今进入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多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里无法进一步考取更高学历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相比于进入普通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学生,在进行教育活动中将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更大的困难。若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职业院校的教师们就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更高的挑战。

如今在绝大部分人眼中,更高的学历就代表更广阔的未来。从义务教育开始,更好的成绩成为了每位学生必须要追求的目标。但让每位学生成绩都那么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比较才有高低。那些在“比较”中落后的学生们将无法胜出,而迫于学历与技能是社会上获得“饭碗”的两个重要因素,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职业院校也就成了他们的最终选择。这也就形成了职业院校的主要招生生源。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氛围

中国的普通初中、高中教育到处充斥着浓厚的学习、竞争气氛。排除智力因素,每个想要好好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必然会让自己努力地跟上班级学习好的第一梯队的脚步。而落在后面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去真正地努力。显然,若是一群有这样特点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其学习氛围必然比普通的初中、高中弱了不止一个档次。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学习没有目标,动力不足,没有竞争意识,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这使得这大部分学生即使是在毕业后,能够真正学到的知识也是微乎其微。即使是进入了工作岗位,也难以在一定时间内运用所学技能应对工作的需求。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作为基层的技能型劳动力主力军,其中的大部分却不能成为上层建筑的稳固基础,无论是从他们个人还是从整个社会的稳定来说,都是巨大的隐患。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扭转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而肩负起这些任务的人,自然就是广大的职业院校教师。

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不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乃至就业是无论如何也提不上去的。虽然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可职业教育教师的现状并没有那么的轻松。

客观上,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来自于学生,还有学校的社会地位低,教师的工作成就,一线教师晋升困难,职业理想不易实现,经济地位低下等因素,r时刻刻影响着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主观上,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不足,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则更大。如今许多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是技校生留校任教,纵使他们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其教学及管理学生的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难以有很大的飞跃,难以用理论将自己所拥有的技能知识和盘托出,教给学生。还有的教师难以与学生融洽相处,对于学生的管理难以与教育相互促进,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效率下降。职业院校对于教师的管理,有时也会因为老套的过时的管理理念,对教师们进行不合适的约束,导致职业院校教师不能用更热情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这份神圣的职业等等。这些现实存在于职业教育教师中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当今的职业教育。

四、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方法

既然如今的社会环境已决定,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提高。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改善方式,是从职业教育现状出发。

首先,最根本的就是让职业院校教师从主观上让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真正意义。虽然“教师”前面加有“职业教育”四个字,但还是不能改变自己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与作用。《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排在“授业”与“解惑”之前,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所谓“道”,即道理。在笔者理解下,这个“道”就是指相应时代背景下的普遍存在于绝大部分人思想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古代的“道”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指导思想,而如今的“道”应该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教师自身没有相应的“道”,那又如何“传道”呢?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提供各种培训、学习、交流的模式,给予一线教师更多的深造机会,让教师们成为合格的“师者”,真正地将自己当做“教师”来看待。笔者认为这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面对学生时,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即“因材施教”。前面已经说过,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所需要做的不止是教授课业。如职业院校学生在其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在他们心中会有这些弱势而对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因材施教”,以鼓励和赏识、爱心教育为主,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再也不是弱势群体的感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积极性等。

虽然以上所说的都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建议,但并不是说只要教师做好了自己,就可以解决当今职业教育的需求。真正实施起来应该是靠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创新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重视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与思想,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并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全面发展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中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专业人才及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实现文化、专业及身心素质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德育工作在其培养专业人才中的重要性。但是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存在很多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讲奉献,只求索取;崇尚自我,轻视仁爱;诚信缺失、言行不一。作为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用人单位培养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不仅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的技能、广泛的知识面等,在专业强、会操作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道德水平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技能培养是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力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人才的基本教育,学生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为成才打下基础。德育与智育并重是职业教育长期发展并达到预定期望的必然要求。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同时结合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成为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新时期职业教育应将德育工作切实落实到各个教育环节中,将德育放在首位,促使人才全面发展。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德育工作作为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虽然在理论上已经普遍得到了广大高校教师和领导的认可,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未切实将其“核心”地位突显出来,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仍将德育作为公共课、社科部等的教学内容,未将德育内容全面进行渗透和贯彻,没有形成德育教育合力、没有整合德育教育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的开展很难提高其实效性的,更加无法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当前职业教育中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

当前在职业教育中存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性偏差,部分教育者甚至是院领导未能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使得德育工作的质量大大降低。其一,职业教育应转变单一专业技能教育、劳动技能培养的观念。这种偏差性的认识使得职业教育陷入了重技能培养、轻思想道德建设的误区[1]。教师应在各种教学过程中将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达成全员德育的一致思想,形成全员德育、处处德育的局面,特别专业的教师应该树立技能德为先的理念,全面的渗透到各种学习中,才能使德育得到实现,把做人的教育与做事的教育结合在一起,改变我教好技术就可以了的思想。其二,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转变表面化、形式化的学习态度,改变轻视道德修养的错误认识,将学做人作为学技能、学做事的前提。特别是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突破口。促进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扩大眼界,理解他人,集体、民族和国家利益,从而加深理解思想道德知识。

(二)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用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取向也向着多元化发展。社会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其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双重变化。一方面,多元化的社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促进其进步并提高竞争意识,树立个人远大理想,对其发展与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过于注重自身发展使其集体主义淡化,奉献精神不高,价值取向更加趋向物质享受,理想追求上体现出功利主义。这些变化使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德育观念及内容与现代社会需求不相符;传统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开放的现代文化。机械化、灌输式、单一的教育过程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积极性降低;德育目标的设立与现代人才的需求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三)教育方法不够灵活、创新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应从教育方法上进行改变,使德育内容寓于各科学科的教学中,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社会实际生活与德育内容进行结合,提高教育实效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教育活动中的双方主体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是一种激发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然而,在德育工作的实际教学中,往往以表面化、流于形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理论进行讲授,虽然有一定的强化效应,但死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仅从正面单向地进行传播,未能有针对性地有学生实际思想水平进行结合,与社会实际未能紧密联系,学生在被动学习的地位上难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三、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第12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为目的,是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职业教育质量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职业教育水平影响着我国国家技术能力的提高,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助推器”。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是人力资本的内在积累与增长。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的竞争,而经济的竞争最终成为人才的竞争。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道路更能充分说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像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积累,并积极地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但总体质量差的大国:统计表明,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文盲、半文盲占15%(农村则高达40%);工人中80%的人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25岁及其以上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1%,而相应的数据美国为32.2%,日本为14.3%,前苏联为10.5%,印度为2.5%;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中专以下学历的人数比重达成58%。与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差相关,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不够。以国民经济活动中能耗、物耗的国际比较为例,发达国家一般占成本的40—50%,而我国占80—85%;我国农民年均提供谷物可供养3个人,英国、美国农民则分别可供养126人和465人,分别是我国的40倍和150倍。所以,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将会把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以战略考虑,并进行优化的开发和利用。

二、加强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迫切要求我国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快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步伐。而人力资源开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人力资本可以分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社会一般人力资本,这两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即通过与生产分离的学校教育和在实践中学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将学校教育视为获取一般人力资本的途径,而将“在实践中学习”作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然而,在现有人力资本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利用“干中学”积累人力资本其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特别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如果单纯依赖或主要依赖“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则无论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或人力资本总体水平的提高,都将是低效的,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尤其是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相对而言,职业教育,无论是正规还是不正规的职业教育则都有显著的优越性。

(二)职业教育能促进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人力质量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和人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可以替代自然资源,以缓解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能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能创造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资源的不足;再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产生倍数效应。据美国经济学家计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这也是日本资源贫乏却变富了,而阿根廷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却富不起来的重要根源。事实已充分表明,资源和资本竞争的时代已逐步被劳动者的勤劳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以及由人力资本质量所决定的科技竞争的时代所代替。因此,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把发展的重点和目标集中在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和利用上。

(三)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再开发的主要途径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老化日益加快。人的知识半衰期在19世纪时约为30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已缩短到5年左右。人力资源一次开发到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是由人力资本投资的时效性决定的。一次性教育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职业种类的新生与消亡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职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有资料表明,美国从1949年到1965年间就有八千种职业从劳动力市场消失,同时出现了六千种以上新的职业。在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传统产业的升级,加剧了岗位转换的速度,而这种转换与流动的前提条件是劳动者有文化、懂各种专门技术和熟悉各种职业规范。这就必然要求教育能够适应这种需要。职业教育与培训包含着两层含义,它既包含对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所需的职前培训和职业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已就业人口进行以业务培训为主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更新知识、更新技术和岗位转换培训的最适合、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因而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再开发的主要途径。

三、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培养了不少人才。如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0万人,在校学生198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9.1%。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的一半;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达到了1.6亿人次。然而,总体上说,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不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目前,困扰我国职教界的一大难题是:一方面,职业技能人才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类学校“招生冷”、生源不足,学生就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职业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注重学历化教育,不注重能力培养。其次,职业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绝大多数属于公立性质;在办学类型上,基本上是学校教育,而企业教育、社会教育滞后,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低;在办学层次上,职业高中较为普遍,而高档次的职业教育学校较少,满足不了学生、家长追求高学历的愿望,这也是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在办学形式上,注重职前教育,忽视在职教育、转业教育等等。再次,没有形成系统的推动职业教育广泛、持久服务社会的机制。第三,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生产实习条件差,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要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就河南省职业教育现状而言,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以我校为例,每年市财政划拨给学校的经费不足800万元,不到学校正常性开支的30%,这不但与国外无法相比,就是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也相差甚远。预算外收人基本上都用在保持学校正常运转上,没有什么发展余地。由于经费不足,以及缺乏与行业、企业经常性的合作、沟通的机制,使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场所设施短缺,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与职业技术特色的发挥。第四、师资队伍的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问题。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队伍有80多万人,高职的专任教师大概是30多万人,根据2007年统计的师生比例,已经达到了24:1,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充分反映了教师的数量是不足的。不仅数量少,而且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不高。一是在教师队伍当中,专业课教师占的比例还不够大,根据2006年的统计,专任教师当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占的比例是53%,也就是说文化课教师还有47%;二是“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高,目前不到30%。这对我们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确实明显不适应。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依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职业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发展:

(一)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职业技术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氛围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本着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以认真的考虑和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利用各种场合、手段大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轻技艺;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认识误区,营造适宜其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选准职业教育定位,是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核心所在

培养哪个层次的人才,这是职业教育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职业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而不是升学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紧密结合,而不能无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对毕业生需要不需要,企业对毕业生欢迎不欢迎,经济社会对毕业生满意不满意,既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职业院校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准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办什么,这样才能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三)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其中包括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按照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要多渠道筹措和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努力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吸收国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发展职业教育。要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效益,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决定职业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

教师素质和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工学结合”必须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双师型”教师的保障。随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单一的知识型、理论型教师已越来越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化。实践表明,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建立专业教师评聘双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等等,都是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此外,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和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也应该成为“双师型”师资来源的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可以给职业教育带来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最新的要求。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不是弥补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职业教育的人才战略。

5.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职业教育融人经济社会的根本途径。职业教育只有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急需人才,而职业教育要真正融人经济社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们学校把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始终抓住不放松。这一模式的推行,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既解决了企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后劲。

6.实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继续教育”走上正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越来越多,如:从网络上、书本上、电视上、磁带上等获得。那么,对人们不是从学校取得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来认可?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界建立起健全的规范的考核;发证的机构及相关制度、法规,以鼓励人们学知识和技能,使“继续教育”走上正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