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10:4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年级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组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
一、加强教师管理,提升教师品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备课量大,教学研究工作多,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为此,学校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习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体备课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集体备课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体备课活动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二、强化学生管理,丰富课改内涵
设立行政班后,各班迅速建立学生素质档案,教务处设计出学分管理办法,由各集体备课组确定本学科学分评价标准,并通过学生大会、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有充分了解,各科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学分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出勤情况及考试成绩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后得出对该生的学分认定。
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习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在选修中,我们由各科老师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分别开设十个选修班,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年级组只有,加强团结,勇于探索,交流协调,沟通反馈,搜集信息,整理资料,更好地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新课程改革一定在年级组管理中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民乐一中)
重庆市万州区凉水初中:郑莉
在各地课程改革热潮地推动下,课改成果层出不穷,令人颇为振奋。然而,纵观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仔细解读课改理论,深入领会课改思想,全面分析课改精神,认真体会课改实践,却发现在取得丰硕的课改成果的同时,由于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使得课程改革未能全部按计划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在课改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些令人费解的现象,让人倍感困惑,亦为担忧。在此,笔者想就课程改革谈点愚见。
一、 课程改革困难重重。
尽管当前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其实,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其中可谓阻力重重:
1、传统教育思想与课改的矛盾。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全新的理念、平等的身份、灵活的教法进入课堂。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放不下自身的架子,无法抛弃师道尊严的思想,或者一味惯切的“黄荆棍子出好人”的理论,往往无法在教学中实现改革和创新。也更有一些“经验主义者”,自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因此,诸如:“哎,现在的年轻人呐,也不谦虚,喜欢自己搞什么创新,我们革命的那几年也不知你在干啥呀?”、“咳,现在的社会呀,什么都变了,连上课都成了一锅粥”。之类的感叹屡“闻”不鲜。这就无形之中为课程改革带来了舆论上的阻力。
2、不均等的教学资源对课改的阻碍。
富足的教学资源——教学硬件和软件是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学中往往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必须善于学习和创新,必须多才多艺,有较强的素质。然而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师资不足。而对于教师自身发展的后续工作跟不上。教师自身尚不能发展,又怎能发展学生呢?
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学校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学生和教师想改也无法改,那就更不用说有些时候在教学中还需要用到一些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了。因此,课程改革,在一些农村学校和边远地区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3、实施者在过程中遇难而退。
课程改革,本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有些教师缺乏对课改的艰巨性的认识,缺少挑战困难的思想和精神准备,一旦遇到困难,便不再进行课改的探索与思考,于是便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的教师则缺乏事业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改尝试与实践之后,正当课改在向纵深发展时,便戛然而止,悄然收兵,使本应结出硕果的课改半路夭折,不能再深入下去。
4、固定的考核制度对课改的束缚。
长时间以来,几乎所有学校都只为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一切为分数服务,教师为分数而教书,学生为分数而学习,这不仅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而且严重阻碍了课改的实施、推行与发展。教师为应付考试随便增加课时,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5、传统考试制度与课改的对立。
课程改革是本着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改革活动。因而,教师必须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态,灵活的方法,新颖的形式、渊博的知识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以便启迪、调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然而,一些教师和学校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冲击,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导航之下,迫于各种社会压力,目前课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依然是灌输知识,讲练题型,遨游于题海的老一套。老师有口难言,学生疲惫不堪。对学生创造能力不但不能培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反倒局限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除却以上影响课改的因素和现象外,还有很多令人不解和担忧问题与现象,因此,要使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必要认真审视诸如此类的问题,从中寻找课改的出路,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 课程改革怪象百出。
回首走过的课改历程,的确有一些辉煌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有点过火之嫌。
1、教学中一味肯定。
课程改革中的新课堂要求教师多给学生予以鼓励和肯定,然而,很多人或许是有所误解,将鼓励当作是课程改革的唯一手段,这或许有一点偏激。
笔者曾有幸目睹了一次大师级的观摩课,这位精力充沛的大师激情昂扬的上了一堂异常活跃的观摩课,课堂上,大师始终抓住鼓掌这一诀窍,大势给予同学肯定和鼓励:提了问题没人回答时,请大家鼓励鼓励;回答正确了请大家鼓励一下;某同学答问声音小了,请给予鼓励;答错了勇气可佳,掌声鼓励……一堂课下来,掌声达十几次之多,大有“余音绕耳,三日不决”之势。一个观摩的老师说道:掌声太多了吧。而另一个却说道:赏识教育嘛。在接下来的权威人士点评道:这堂课气氛非常活跃,同学积极参与,尤其可贵的是至始至终体现了赏识教育的精神,用掌声给同学信心……听罢真有一点莫名其妙。然而,对与同学的回答,教师始终是在肯定,即便答错了,其勇气可嘉。如果学生说“1+1=3”,不知教师是否也说学生有创新意识。课程改革就是不分青红皂白肯定与鼓励吗?应该不会吧。
2、教学中急于标新。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因此在课改问题上方向不明,对于教学、教研、课改问题这三者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论知识不丰富,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急于标新立异,以至故弄炫虚,结果,只能将课改引向歧路。比如有位教师为了“创新”,在教学中放了很多影片和音乐,使得一堂语文课几乎变成了音乐欣赏课。这或许有所偏颇。
3、教学中惯于“模仿”。
有些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不作深入思考,喜欢拣便宜,便将别人的课改经验盲目地加以移植,尤其是当今的网络时代,许多人便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不经思考与修改,全盘复制,这样并不利于课改的发展。
如此种种,课改中的不成熟“经验”和异类现象实为不少。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三、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课改是一项极为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它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因此,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却是势在必行。那么,要使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地按计划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寻求恰当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教师的课改理论及业务学习。
加强教师的理论及业务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改工作者缺乏理论的指导,理论的模糊往往会导致实践的盲目与偏差,加上自身素质和水平的限制,从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做一些无效劳动的现象。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教师进行课改理论的培训以及业务能力的学习的力度,以便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2、加强教师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与协作。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其实,每个人的精力、时间和知识毕竟都是有限的,况且“术业有专攻”呢?因此,要使教改活动能顺利地实施进行,必须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首先是同科教师要通力协作;其次是加强不同学科教师间的联系与协作;第三是注重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的交流。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全体教师参与课改,联合攻关,经常交流自己的心得和感悟,从中总结一些经验,甚至形成理论性的东西。这样就能改变以往“狭隘的经验主义”以及“坐井观天”局限,从而推动课改革向纵深发展。
3、建立科学的教训评价体系。
课改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教学,在教学中更着力于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课改没能落到实处,究起原因就在于目前对于教师课改成果的衡量,依旧局限于学生的分数,中考、高考的上线人数。这样,使得有关教师对教改虽有计划却难于实施,往往名为课教改实验,但迫于分数和升学的压力,于是不得不违背教育规律,加班加点,又回到以考分为标准的一般教学之中。而学生呢,就沉浮于题海之中,又有何那里来培养呢?
课改的形势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评价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我们草海镇中心学校(本部)根据威宁县教育局、草海镇中心校教研活动精神,结合校本教研活动改革需要,我们学校尝试开展了以凸显课程的开放性、互动性、针对性、灵活性和个别性为研究目标,以“一课多研,环环跟进”为基本模式的校本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通过 “跟进课”等活动为载体的教学研讨活动,几个学期来的实践,我觉得我校的课改试验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引发了一些思考。
通过“一课多研,环环跟进”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内教研活动“研”的氛围日趋浓厚,真正提高了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备课是教学最基本的环节,应该是占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环节。没有充分的备课就不能对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也不可能把知识准确清晰的传授给学生。这次跟进课我前后准备了一周多的时间,反复看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思考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修改课件等。在这次上《认识除法》的教学中,首先第一堂是在一一班上的,讲解过程中没有强调除号的写法,在上完评课时,通过同级老师、分管领导的一加一说课评课活动的开展,他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用的建议。于是,在上第二节课时,我就查缺补漏,弥补上节课的遗漏问题,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而且在讲课过程中我经常在教室内走动,使学生始终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以防止学生开小差或者走神。在讲述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时,提醒学生要记下来或从教材上画出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眼看、耳听、手写、口说,使学生不至于太枯燥。教学中不失时机地逐步引导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由个别现象上升为普遍的规律,最后的总结可以使小组讨论进行升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认为课堂上的学生管理至关重要,教师在一堂课上除了正常的教学,还要有必要的学生管理,对整节课进行有效地调控。从上课开始到一堂课的结束,教师都要注意调节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活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我们通过 “跟进课”的一层深入一层的反思及同级老师、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和上课教师的一加一说课评课活动的开展,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课多研,环环跟进”的研究方式,为我们教师之间的互动,伙伴式的合作,切磋教学技能等构建了环境,为我们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沃土,夯实了基础。
总之,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改工作。我觉得在参加校本教研中,不但教学方法得到改进,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正在“一课多研,环环跟进”的过程中逐步发展。
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因此我认为要搞好我们的语文阳光大课堂需认真思考以下几点: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环节: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引导等,有的为讨论而讨论为展示而展示,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4.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5.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6.要把握好课堂讨论。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政府重力支持
在2015年全旗教育工作会上,旗委书记赵向红在讲话中明确指出:“2015年为‘全旗课改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全面深化课堂改革,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2015年10月下旬,他亲自主持召开了由全旗中小学校长、教育局班子成员参加的全旗高效课改座谈研讨会,会上他强调:必须进一步深化课改,通过课改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改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将实施高效课改与校长聘任、与教师职称评聘、与经济奖励挂钩。将课改列入竞争机制,开展各种类型的评比活动。要千方百计提高改革成效,整体提升中旗教育水平。
此外,旗委政府还从经费上给予课改工作大力支持。2015年以来,先后为教育拨付教师培训经费503.7万元,拨付教科经费319.6万元,拨付实施高效课改教师超工作量补贴100万元,拨付实施高效课改教育督导经费10万元,总金额达933.3万元。这为全旗实施高效课改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经费保障,极大地推动了全旗课改工作健康开展。
教育局有力推动
根据全市《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察右中旗教育局多措并举强化高效课改。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有关股室人员参与的高效课改领导小组。局长负总责,重点抓。分管领导及各相关股室负责人具体抓。二是进一步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全旗各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进行专项考核。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也废除了单纯以考试成绩“定终身”的做法,实行多元化综合评价。并决定今后评优评先、校长和教师的考核聘用、职称评聘、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评选以及教研教改等各项活动向课堂教学改革靠拢。三是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工作。按照市政府办发(2014)56号文件要求,积极实施教科研“百千万工程”。把科研课题列入对学校的年终目标考核,定期组织召开科研成果报告会。四是试点先行,典型引领。按照市局要求,首选了一中、二中、东街小学三所学校为全旗区域推进课改试点校,一年来,三所试点校围绕高效课改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五是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围绕实施教学改革,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察右中旗实施高效课改的指导意见》《察右中旗课改达标课评价标准》《察右中旗课改优秀教师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相关规定,将实施高效课改纳入对学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六是注重实效、活动推进。2015年以来,教育局领导多次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和一线教师座谈交流;组织教研员、骨干教师送教下乡,解决一线教师在课改中的困惑;两度组织召开了高效课改推进会;组织举行了“同课异构”高效课改研讨会;在全旗范围内举办了“高效课堂达标竞赛活动”;两次组织召开了全旗学校管理、高效课改交流现场会; 8月,全市课改区域推进专家座谈会在察右中旗召开,高效课改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此外,教育局还从经费上对课改校予以倾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开展好的课改学校予以奖励。同时,还通过选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参加“国培计划”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实现教师培训多形式、全覆盖。
校长主动带头
学校是实施高效课改的主战场,校长就是这场战役的现场指挥员。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近年来,察右中旗第一中学、职业中学、第二中学教学质量迅速攀升。主要原因就是校领导全部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全部身在其中抓课改,当好了课改排头兵、指挥员。这三所学校校长每年都要就新课改为教师进行多次专题讲座,校长能够把自己置身课改当中。特别是三所学校的副校长全部都是一线教师,有的还是班主任或担任某一课改小组的组长。正是由于他们深入到了课改的最前沿,才强化了对新课改全过程的指导,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崭新的课改理念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积极参与
实施新课改,主要在教师。教师素质决定着教改的效果,也决定着教改的成败。
首先,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有改革创新的师德修养,愿意为教改付出努力。为此,察右中旗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将师德建设纳入目标考评,制定出台了《察右中旗教师师德塑造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了师德标兵评比表彰活动,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师德建设的必修课程。
其次,教师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察右中旗多措并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一是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再提高。二是抓学习。近年来,教育局投资150多万元为各学校配备校长、教师必读书,加强学习;同时将教师假期学习纳入对学校、教师的目标考核,促进教师主动学课标、学教材、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三是外派考察、访学交流。教育局每年都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赴发达地区先进学校考察学习,交流访学,拓宽教师视野、提升素质。曾先后派全旗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赴北京、山东、江苏、天津、东胜、呼和浩特等地考察学习,提高校长的业务能力。四是认真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学校开展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的“青蓝工程”。全旗先后涌现出国家级优秀教师2名,自治区级优秀教师10名,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200多名。五是积极畅通人才入口,最大限度地选招了部分紧缺科目教师。师资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学生和家长大力配合
语文课改了十年,而我在语文教学中探索,我该如何面对语文的新课改?
刚开始着手语文,总发现学生不能跟着我的思路走,总感觉学生的回答与我的答案差距太远,总认为学生的质疑是那么的没有份量,总为学生的不愿开口说、不愿动脑想,不愿动手做而心烦意乱。有压力才有动力,我开始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翻阅教育杂志,上网查看各地的课改信息,并不失时机地参加一些学习研讨活动,及时做好总结与反思,回首一年来的新课改工作,我最直接的收获是:新课改正在无声无息中改变着我,而我的的心情也已是:累,并快乐着!
在课改中我深深的认识到,教师应真正地转变自己的观念,蹲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让自己融入他们之中,以满怀期待的“童眼”去看一颗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一堂课,如果教师没有真正走入学生心灵中,就算准备得再精心,也“备”不准孩子的心,“防”不了意外事件。
曾在杂记上看到一个故事,故事内容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父亲相继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儿子读书的学校是一个条件较差的学校,教他们的老师教学水平、知识程度也不高,学校也从未出个大学生,教师上完课后无作业,但这个农民父亲给读书的儿子布置了作业,他布置的作业是,叫儿子给农民父亲讲懂当天的学习内容。父亲只有小学文化,要把当天学习的初中或高中知识给父亲讲懂,谈何容易,儿子只有认真听,更多的是琢磨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给父亲讲懂,三个儿子成功了,他们的农民父亲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更多的是直接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忽视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琢磨”实质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和新课改倡导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现在上课,我已不再像以前那么急躁,总抢学生话茬,总把自己的观点加强给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表达;课堂上,我不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多地注重学习方法的授予,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我发现,原来教学也可以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一种“交流”、一种“分享”,课改下的学生,也是敢想、敢说、敢做,也是乐于展现自我的。
新课改,让我体验到了做为一个教育者的快乐;新课改,也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学生的感觉――学习的快乐。
毫无疑问,发现并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递中国教育好声音,让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对话,是教育人应有的高远追求。
中国的经济实力已跻身全球前列,如何打造中国“软实力”?如何让“中国理论”“中国模式”走出国门?中国教育需要紧紧抓住教育际化、现代化的发展机遇与潮流,形成并推出能够代表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原创改革经验与成果。
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改革经验,致力于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本土化。这固然是中国教育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必经之路,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优良的教育思想传统,不能忽略中国建设现代教育历程中的既有成果,尤其不能遗忘那些扎根中国土壤、基于中国国情生长起来的本土化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回望中国课改发展,从主体性教育实验、新基础教育,到情境教育、尝试教学法,从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到北京十一学校,这些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课改经验饱含着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以各自的努力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们要正视中国课改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妄自菲薄,失却应有的自信。世界各国国情不同,教育发展的基础各不相同,决定了各自的课改路径和方法也必然不同,不能盲目照搬或一味“拿来”。近年来,英国教育界对中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的关注,引进上海数学教材的事例也说明,中国的课改经验与成果有其独特价值。世界各国开始越来越多地研究中国的课改,吸取中国的课改经验。
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上,中国与世界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面向未来、引领世界的教学方式变革。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中国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充分的自尊、自信与自强,以平等、友好的姿态展示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增进教育国际理解,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的习本课堂实验,正是具有“本土化、原创性、草根性”的教学创新成果。我们期待更多的教育人能够主动选择改革,选择创新,期待更多像习本课堂这样的课改成果涌现出来,期待让中国的课改经验走向世界。
(摘自《中国教师报》2017年4月21日)
各地探索化解
三点半接孩子难题
家长没下班,孩子先放学,接孩子难题怎么破?记者24日从教育部获悉:针对“下午3点半接孩子难题”,我国大部分省市和一些地级市已经制定或转发了教育部相关文件,因地制宜地化解难题。
当前,各地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
政府支持、学校组织方式。北京、长春、上海、广东、南京等地,以政府统筹规划、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支持学校利用场所、师资和设备优势,为中小学生组织普惠性的课后活动。
家长主导、学校配合方式。青岛等地“以学校家委会为主导、学校参与配合”,依托学校的场所和设备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包括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轮流担任志愿者、学校派出教师或学校干部给予指导和配合,由学校教师或退休教师及家长共同配合担任志愿者进行免费托管,由第三方收费托管等具体形式。
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组织方式。吉林省公主岭市等地鼓励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学校合作,共同开展课后活动。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几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物理课堂中,讲解光的性质时可以把彩虹为什么五颜六色引进来,讲运动学的时候可以把关于运动会的相关内容引进来,讲力学的时候可以把地球的一些引力引进来等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进入教学。
四、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中去。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切实一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而这又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承担着怎么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云元不止是课堂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模式等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这就是新课程中的教师发展应关注的根本和核心。
五、新课程中的教学方法,趋于示范性、灵活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体验已有知识基础,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每位教师可能都有所体会,你使用同样的教学流程在不同程度的班级,教学效果是明显不同的,有时自我感觉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学生没学到知识,老师的目标没为能有完成。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模仿,套用别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边学习,边摸索,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加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化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教师要不断从发展的时代中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将传统的死一般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碎,还学生一个自由创新,发展个性的空间。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以教学为例,我们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把学生当作一部学习的机器进行培养,生产出一些没有个性的产品来,我们应该以新课程为理念,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从各种信息工具中不断获取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的能力。我们要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以学生学为主体得到学习模式,让学生从书本上发现知识,认识知识并最终掌握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教师从信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信息中寻找答案,并在同学中相互交流,通过自主的,探究的,合作地学习,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推陈出新,通过学习知识并充分利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中,以合作的形式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学,多思,多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注重各方面的发展,由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接纳形式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准备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是教师自己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何必过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对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新课改不仅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要从实际行动中不断成长和完善自我,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具有高度的不可测性和复杂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运用,这些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教书除了要多读书,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之外,还要学会交流与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打破教师之间的专业个人注意和互相?封闭的状况。现代社会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只有不断地交流与合作才能使各种知识联系更加清楚,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积极向上的新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准备随时面对新课程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和新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才能避免成为被新课改、新时代所抛弃的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要不但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育情景的创设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并要学会想学生学习,倾听学生的心声,沟通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师的权威树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知识建构的活动中,并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重塑自我。
深刻感到音乐规范》中关于音乐课程价值理念的表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时推进。课程总目标的建立:以及要求从“感知与鉴赏”表示”发明”音乐与相关”四个领域构建教学内容和标准,强调了学生经验与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标明了突破激进上以(学科知识)教材为中心的旧格局,上升到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课改带来的惊喜是什么:
以培养学生兴趣音乐为动力,1教学理念的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学生的齐唱,对唱,领唱、小组唱、听录音机中的对歌曲不同处理的合唱等等,都是围绕“听”听觉的体验)这个中心来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这个音乐教学中心环节,让学生通过聆听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美妙,学生就会有了学习歌曲的欲望。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2教师角色的转变。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师生间互敬互爱,给相互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音乐课上老师关注不只是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协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拓展音乐综合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审美的探索、发明的态度与方式。因此在这样的认识的前提下的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比以前爱上音乐课,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中,欣喜地看到教师与学生走到一起,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呈现在学生之中,对于学生回答的各种答案始终面带微笑,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具有独特的看法,因为音乐不追求统一答案,音乐尽量不结束真理。教师既是逊色的导演又是忠实的观众,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接受。
重视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整合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合理开发。教师不是全才,3以生为本。更不是完人,学生也不可能可能永居老师这下,面对飞速而来的多种媒体,学生受教育的范围已不只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为此我课堂应该及时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公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才干的天堂,这节课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从中倾听、观察、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借助小组活动,学生资源开发通过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每个小组成员能力各有高低,小组学习可以协助他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表示”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音乐表示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利用了有效的教材资源,运用了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实践中用,实践中学习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总结,最终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总以为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自我表示的意识,对成功的体验,没有年龄小的学生强,孰不知,只要给他机会,给他时间,比任何时候都喜欢将自己的才干展示进去,这是始料未及的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放手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配合,让听课老师都深受感染,这是这节课最亮的闪光点。达到让学生兴趣音乐先让其喜欢上音乐课的目的
音乐教研、音乐培训等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4为贯彻新音乐课改的精神。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培训得到广泛的发展,一年来,分别在实小、二实小、城小、五中、六中、七中、梅仙中学、联合中学、坂面中学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及片区性的音乐课改课堂教学活动;召开了课改阶段性小结会议;举办了全县音乐课改实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教学课件评选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成立了县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会;组织部分音乐课改教师培训班;各中小学分别举办了观摩教学、教学研讨。
二、教材教学建议
良好的习惯和技能要建立起来,
一)重视歌曲教学方法的研究。三年级要打好歌唱(独唱、合唱)基础。课前要充分备好每首歌曲;教学中要采用模唱、接唱、对唱、编唱、扮演唱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齐唱、合唱;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歌唱内容和内涵的感悟和审美。
大胆调整教材歌曲内容,
二)要以生为本。动听的歌曲应该让学生多体验;不好听的建议不唱,选择课本外好听的歌曲,尽量使学生坚持对歌唱以及对音乐的兴趣。
也是协助学生拓展综合文化视野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感知与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要重视上好每一课的欣赏教学。如何上好,提出几点建议:1围绕主题,安排有歌唱和聆听的内容(演唱春天歌曲,欣赏春天的音乐或景象,或者跳春天的舞蹈)防止只有听乐说乐的单一、枯燥现象。实际标明,动中欣赏音乐效果更佳;2要采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方式(教材已有明显要求,如听辩乐器的音色变化、人声与器乐声的不同艺术形态、旋律的起伏发展特点,并能以肢体动作或者语言表达相应的感受和理解)才干使学生较深刻领悟音乐的内蕴和风格;3要根据音乐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从音乐入手,探讨相关文化和民俗(为什么辽阔的草原会产生牧歌;为什么山歌与小调的歌声不同)4要多采用对比鉴听的方法,让学生在多种音响的对比中,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鉴赏能力(如,牧歌”有多个演绎版本,小提琴、童声合唱、成人混声的都让学生对比聆听,体会更丰富)
加强对学生音乐发明性思维的培养,
四)编创与活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创编活动贯穿于各个教学过程中。因为,音乐发明性活动是审美的主要形式,音乐教学脱离发明性活动就失去了生命力。一、二年级已形成一定的节奏感的基础上,要加强多声部节奏练习(朗诵的打击乐的声势律动的合乐拍手、跺脚等)同时也要关注听唱、听辩、编唱、即兴旋律接唱和模唱。课本中提供各种内容和教学要求与方式,要尽量完成课本要求,除了按课本的方式,建议大家要设计和编排激励学生学习和促进提高的教学方式与手段:1节奏和旋律接龙、开火车;2听旋律短句接唱尾音;3按提供的唱名(音符)即兴编唱短句;4师生共同创编歌曲(摇篮曲、进行曲)5旋律创编:1加减音符;2改编歌曲,如,加上朗诵、拍手、律动等。
都能感到对于各类音乐学习都有提出具体的音乐表示的要求和做法(如,五)表示”音乐教学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学生价值取向的反映形式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方式、战略、评价的依据。从各个版本的教材中。艺术教材有:歌唱扮演、聆听扮演、律动扮演)对此我要重视“表示”研究,新的音乐课标在表示”领域提出具体的要求,说明了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表示”都应该是边学习边表现,特别是音乐双基的学习更要求在表示中落实。大家知道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需在玩中、动中展开教学,表示“比”玩、动“从本质上讲,要求更高,如果是没有质量盲目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表示“应该是学生将自己的音乐经验、见解、感受通过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表达进去,有技能含量的换言之,表示“中学习才能进步。既:欣赏、唱歌、编创、奏乐、识谱都应该在表示中进行。建议:1学习惯例要加强,养成爱表演的良好习惯;2重视节奏、律动、声势扮演的训练,训练以及会表演的能力,以及较深刻感受音乐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建立基本素质(简单的踢踏舞步就能反映出藏族、蒙族、维吾尔族舞姿和不同和民俗文化的不同)4歌唱教学除了要声情并茂,扮演也要同步跟上。
三、课改存在问题及音乐教师的反思:
对课改理念不透彻,
一)存在问题:培养时间短。无法将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存在教师对课改缺乏热情、主动。
二)音乐教师的反思:
发挥音乐教育教学优势,1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体现音乐课堂教学的人文特征。音乐教学的人文特征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音乐要素的探知、音响感受以及歌唱、奏乐等扮演活动中发现音乐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谐、优美、欢快、激昂并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美术学习不可替代的审美和情感体验。根据这样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尽量向学生传送优美、生动和多样式的音乐,如A老师的奏乐、歌唱、扮演、语言都要力求准确、优美;B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入手考虑不好听,不好唱的音乐不要强调学生听和唱,或者学生会远离音乐课堂;C不要为了综合而削弱音乐丢失了音乐的个性的特质。
应该是以音乐为主线的音乐间以及相关文化间的综合,2综合”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课堂上和综合;二是课程的综合。音乐课堂的综合。要自然、生动。如欣赏电影音乐,首先想到音乐,为了探索电影音乐的性质和牲,肯定要涉及到电影扮演艺术形态和情节等。总之,主和次要明确。而课程上的综合应该是分别由不同艺术学科的形成单独切入教学,构成的艺术综合课程。不要片面的把“综合”理解为在一堂课内多门艺术的拼凑和叠加。
何谓英雄?所谓英雄原是指品质优秀,武艺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有超出常人能力的人,能够带领人们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当下中国的教育尤其需要英雄,因为当下的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和挑战:应试教育已经使中国的基础教育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功利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已经使得中国基础教育步入困境,教育发展遭遇瓶颈,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犬儒主义盛行,实惠之风弥漫,课程改革形式化,学校教育同质化。现在正是急需英雄的时代,我们期望英雄能以傲视群雄之气势、超乎寻常之能力,勇敢地打破僵局,破除旧框框,革故鼎新,取得突破性的贡献,使教育改革走向深入,使课程改革取得历史性的进展。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什么样的英雄,或者说什么人才能成为教育的“英雄”?笔者认为需要英雄具备如下特质:
人不能识之我则识之,这是一种见识;
人不肯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信念;
人不敢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魄力;
人不能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才智;
人不能忍之我则忍之,这是一种气度。
英雄要有思想见识。当下教育界众说纷纭,教育研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芜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混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分歧。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英雄需要比别人具有更加清醒的头脑,保持更加明晰的判断力。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不能忘记教育的初衷。在纷繁芜杂的教育现状下,要拥有自己超凡脱俗的思想见识。
英雄要有教育信念。英雄在保持清醒头脑的前提下,对教育作出科学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庄严神圣的教育承诺,坚定不移的文化追求,这样的信仰、承诺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不是表现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中,体现在言语细节之中,别人不肯做的,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义无反顾地努力去做。
英雄要有豪迈魄力。英雄要有英雄的胆略气魄,面对教育的困难常常是考验人的意志胆略的关键时候,一般人深怕因为改革而触及别人的利益,深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左顾右盼、权衡再三,结果大好时机一再错过,改革因此被耽误。英雄就是在别人不敢做的时候大胆去做,以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大胆拍板,勇敢践行,抓住历史性的机遇,豪迈而勇敢地迈出坚定的步伐。
英雄要有出色智慧。英雄要有出色的智慧才能,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如履薄冰的心态,以出色的谋略,以十分细致的策划,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课改的成功运行,在功利文化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太需要成功,课程改革太需要以成功来进一步推动深入发展,因为不必要的失败将使课程改革更加艰难,不必要的挫折将使后来者遭受更大的挫折。
2013年,我们汝南县第三小学在县教育局的正确引导下,实施了新的课改计划,全面实行了高效课堂,并建立起相对完善、与课堂相配套的小组评价体系。班里设立的“亮星台”,“群星闪耀,班级因你而精彩”等标语成了我们学习的动力;每个组的桌子上还放着一个红盒子,它是用来放粉笔,黑板擦等物品的;讲台上还放着六个不同名字的奖杯,分别写着:自主之星、互动之星、展示之星、倾听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这六个奖杯是根据我们每个组内同学的表现来加星的,老师会按照我们每组本周的表现来给我们发放应得的奖杯。
所谓新课改,对我而言,最大的感觉就是自主;第一点:老师的主讲课堂,现在变成了我们学生的天地。我们可以根据课本和自己的参考资料充分地自主学习,先学生自己讲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进行小组展示。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一名组员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派一名同学去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听了结果后,老师会进行适当的指点和引导,并耐心讲解,同时还会给予帮助和鼓励;第二点:没有纯粹的背诵,死记,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们间的相互交流来完成新课程的学习。最精彩的要数质疑环节了,同学们展开了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争先恐后的发言,对其他同学的想法进行质疑,同时发言的同学也进行了反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对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释,接触到的信息量也提高了很多倍,我们的奇思妙想喷涌而出,这样使我们的说,评,演,讲,写等能力进一步提高;第三点:没有了单独的预习和学习,大家可以以小团队的形式来相互合作完成学习,同时也让同学们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增加了同学们的友谊;最后一点: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外相互交流,而且还可以把交流、倾听、合作、评价等更充分地引入课堂。
我们学校还开展了两轮“爸爸妈妈进课堂”的活动。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不但来到了我们这个美丽而又温暖的大家庭——汝南县第三小学,又见到了教育我们诚实守信和教会我们更多知识的引路人——和蔼可亲的老师。还看到了像兄弟姐妹一样,能一起探讨学习方法,互帮互助,相互鼓励,共同成长的——可爱的同学们,我们的爸爸妈妈们看到我们能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里学习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记得在我还依偎在爸爸妈妈身边的时候,妈妈就常常给我唱这样一首好听而又美丽的童谣: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金色的彼岸……就在我刚刚跨入小学校园的大门时,我就把汝南三小比做一艘巨大的船,而我们亲爱的老师就好比一个给我指引方向的帆,能帮助我驶向金色的彼岸。
春天是万物复苏,冰雪融化,万紫千红的季节,是繁华似锦的季节,是生长的季节,更是希望的季节。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俗话说:新学期、新气象、新起点、新开始。在这个学期里,我要迎着朝阳,伴着春风,乘着学校为我营造的这样一个温暖又巨大的船,借助辛勤的老师给我扬起巨大的帆,我一定要好好发挥自己的潜能,不畏荆棘,乘风破浪,到达彼岸,获取更多文化知识和明白更多做人的道理,为能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打好坚实的基础,不畏艰难,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