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6 17:42: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场地设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92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174- 02
1 问题的提出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与布局,对于美化装饰农村、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以及培育良好健身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中国美,农村必须美的主要物质条件。由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存在规划设计不合理、数量缺乏、质量较差、健身环境欠佳、场地设施选址不佳等问题,对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根据所掌握的体育知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与布局进行分析研究[1],这不仅能够使农村体育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的设计更能体现“以农民为本”的现实需要,使农村体育人口与场地设施的可利用率达到协调统一,布局科学合理,而且还可以使农民体育健身场所的布局与居民点合理搭配,美化农村,缩短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在质量、规划、层次和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发展。
2 方法运用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方面的文献资料、论著和教材多部,为课题的研究设计、实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运用GIS技术分析处理各种信息数据,针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比较归纳,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分析论证,以满足研究的需要。
3 结果论证
3.1 GIS技术简介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 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对现实世界(资源与环境)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性的属性,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它具有信息系统的各种特点,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运用和发展的产物,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体。目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来看,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利建设、资源开发、环境卫生、国土信息、城市规划等领域中,而在体育领域中多数研究是集中于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研究领域中引入GIS技术确是一种新尝试,这为农村体育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极大益处,与此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体育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2]。
3.2 现阶段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状况
目前,大部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层次与水平、风格与理念、数量与质量、选址与基建、信息与管理等,都与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差异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质量不高,数量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存在着质量问题,例如建设规格不符合要求,有些还不符合体育健身的基本规律,长久失修所带来的老化现象等问题在农村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民体育健身的效果[3]。而且,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多数省份中65%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数量,不能满足农民体育健身的需要,这些都给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带来了消极影响。
3.2.2 建筑风格和理念没有结合农村社会文化的现实需要
体育基础设施建筑风格与理念,是反应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村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标志。但是,目前多数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筑风格,并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体育健身参与状况、农村体育人口数量与意识以及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建筑风格与理念违背了农村社会的现实需要。
3.2.3 选址与基建不理想
选址与基建是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布局科学化的首要条件,也是提升农村整体美的重要因素。可是,就目前农村体育场地设施选址与基建的基本情况来看,多数农村的选址不符合空间与资源的要求,主要集中于农民的聚集区,空间活动范围狭小,而且基建水平相对较差,健身器械组装与工程质量存在诸多问题等待解决。
3.2.4 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信息化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人才、建筑人才、网络信息化水平、通讯平台设施等,都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信息化管理带来了困难。
3.3 GIS技术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
所谓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是农村各类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所需要的,各种体育场地、器械、建筑以及各类体育艺术雕塑等的总称,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必备的物质基础之一。主要包括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农村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农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和各种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四大类。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体育设施规划与设计的整体水平不高,在数量、质量、选址等方面依然存在各种问题。为此,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运用GIS技术,可以全面提升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质量和层次[4]。
3.3.1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GIS技术运用过程
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景(Panoramic)技术,以电子地图的方式对农村体育设施资源进行规划与设计,可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农村的地域空间,实现农村体育设施资源的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者、决策者和规划者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意见,为农村体育设施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的规划过程。具体过程是:①对农村周边及居民区空间环境与资源进行测量;②获取基础数据且建立数据库;③进行基础数据管理;④GIS技术分析运算与描绘;⑤现实技术的实施。
3.3.2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设计中的GIS技术操作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景(Panoramic)技术,以电子地图的方式对农村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可视化管理和分析,可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农村体育设施资源,以此为基础还可以实现农村体育设施资源的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5]。具体操作步骤是:①数据的采集、整理(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②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体育场地设施、道路、地块区域等分布位置、居民活动聚集圈、土地利用规划图等,体育场地设施属性表、地块区域属性表等);③对数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④构建模型;⑤服务评价;⑥设计平面模拟图形。可见,以此来构建不同水平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GIS技术的运行模式,基于GIS的技术操作平台,以最大化利用现有农村体育设施存量要素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设施点以及周围空间特性的可达性和服务的覆盖范围,从而形成“乡村片区―农村社区―村屯社区”3个层级整体优化农村社区体育设施布局。
综上所述, 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与布局情况分析,统计各种数据,运用GIS技术分析规划是一种新尝试,也是农村体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从而解决诸多问题(例如农村体育人口与场地设施利用率的关系问题、场地设施的布局与居民点的联系问题、地域空间与人口密度问题、场地设施布局与体育活动以及周边环境等问题),为乡镇农村体育工作者进行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通过农村体育工作者的应用得到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1]陈D.基于 GIS 的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0(8):1254-1258.
[2]李柏,王正树.“点轴网”应用于我国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可行性分析[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1).
[3]李庆梅,朱伟.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J]. 山西建筑,2015(1):235-236.
【关键词】洛阳市;中学;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设备是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通过学校教育、体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德智体人才的重要物质条件。好的场地设施设备有助于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好的体育设施,影响学习体育对体育进行练习的兴趣和态度。因此,了解和分析洛阳市区初级中学场地设备现状,并提出对策,这对洛阳市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一、研究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洛阳市区初级中学为研究范围,洛阳市区各个学校的领导、体育教师访问和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家体委及洛阳市区初级中学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相关文献。(2)问卷调查法。根据总课题设计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关于洛阳市区初级中学体育设施调查问卷”,问卷发至洛阳市区中学体育教师填写,问卷发放12份,回收12份,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逻辑检验,有效问卷1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3)逻辑分析法。应用统计学原理,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进行逻辑分析,并与2004年全国第五次普查学校体育场地得到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洛阳市初级中学体育场地设施的拥有状况
从调查得知, 随机调查到的中学拥有400m 田径场的2所学校,拥有200m 田径场的6所学校,而拥有200m 及200m 以下田径场的学校有6所。总体上说, 洛阳市区83%以上的中学拥有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条件, 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而造成场地相对较狭小,一些学校由于场地人数比例悬殊,不具有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按照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有关法规、中学生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不得少于13㎡。每所中学,必须拥有一个250~400m 环形跑道的田径运动场;每200~250 名学生应设置一个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有条件的学校还应修建游泳池、健身房、室内运动场馆等设施”。只有1所中学人均场地面积达到国家标准,大多数学校场地面积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只有4所中学篮球场达到国家标准。有些场地简陋,缺乏相应配套设施,在数和质上都难以达到国家规定。
经分析洛阳市初级中学所具有的场地数量和种类,看到各学校的体育场地以投资少的体育场地为主,如篮球场、200m田径场等,而投入成本高、质量要求较高、容易损坏、维护麻烦的游泳池(馆)、网球场则少。
(二)体育经费情况
调查显示,12所中学虽然都有体育经费款项, 但是经费总量却很少,有9所中学体育经费在3000元以下,占75%。这说明体育经费的不足是洛阳市区初级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中学教育经费中没有体育器材项目的计划,只在需要时要一点批点,甚至不批,严重不足的体育经费制约着洛阳市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
(三)人均场地面积的影响因素。由于发展城市由小变大,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学校被包围在城市建设中,学校要扩大需要巨额资金,更要涉及拆迁,而拆迁改造工程复杂,难度大。学校基础设施包括体育场面积无法扩大,学生在不断增加,学生人均运动场地自然就缩小。
(四)体育课程安排。受中国式教育和高考影响。学校教育主要从学生的发展去安排学习的课程,去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却不看重体育在学习中的价值,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明显。国家相关的政策由种种原因,在落实执行方面存在困难,洛阳市初级中学体育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仍然不乐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1)体育场地器材匮乏。大多数中学人均场地面积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器材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2)体育经费不足。调查的12所洛阳市初级中学体育经费严重不够, 9所中学年经费在3000元以下,经费问题普遍存在,其严重制约着体育工作的开展。(3) 教育因素。受中国式教育和高考影响,学校教育主要从学生的发展去安排学习的课程,去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体育的作用价值却没有得到重视,体育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二)建议。针对体育场地设施数量缺乏的情况,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场地基数:修建不同类别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丰富。第二,相对地增加数量:充分挖掘现有场地设备资源潜力。
洛阳市各级领导应转变对体育的观念,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及场地器材的作用,增加经费投入,多途径筹集体育经费。从实际出发,注意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管理和维修,提高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利用率。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部门要加强教育观念的贯彻。使其深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得脑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法规[J].中国学校体育,2003.
Abstract: B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data and field survey,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orts facilities in part of new residential community of Nanchang city, found ou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formulating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policy.
关键词: 新建住宅;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南昌市
Key words: new housing;community sports;site facilities;Nanchang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68-02
0 引言
社区体育是以服务为中心,以资源供给和制度保障为条件,以居住地的体育活动需求为出发点,以社区体育人才为骨干,以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服务系统。[1]社区体育的兴起,给我国城市体育带来了新的升级和活力。[2]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必要条件,更是反映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对南昌市部分新建住宅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影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原因,对改善南昌市新建住宅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昌市新建住宅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了南昌市5个新建住宅小区,共抽取了457位社区居民配合完成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人查阅了50多篇有关社区体育发展的国内外书籍、期刊、论文以及相关资料。同时收集了南昌市体育局有关社区体育方面的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问卷的效度检验 采用特尔斐法,通过发放“指标内容效度调查表”形式,对从事社区体育方向的理论界专家进行了2轮的指标内容效度函询。在最初确定的26个原始指标中,选择了21个,且每个指标的认证率都在82.5%以上。
1.2.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调查问卷在信度方面的检验采用再测法。时隔一个月后,对第一次接受问卷的部分社区居民再次进行问卷测量。测量信度系数R=0.93,P
1.2.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实施之前,对发放问卷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与指导。2013年4月进行了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93份,回收501份,回收率达84.5%,去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457份,有效率91.2%。
1.2.3 数理统计法 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Excel、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建社区体育场地经费来源情况分析 通过对南昌市5个新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实地走访,笔者了解到新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其中,占最主要地位的是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小区开发商这二者,分别是22.5%和25.3%;其次,政府拨款和体育主管部门的拨款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资金的解决问题上,各社区根据相应的情况略有不同:有的小区注重依靠企业赞助;有的小区则发动居民集资;也有些小区因为没有筹集到资金,干脆不组织不参与体育锻炼。
另外调查显示,有61%的居民认为目前南昌市新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费十分缺乏。究其原因:①当前江西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导致社区体育发展经费不足的重要原因;②南昌市社区体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运转缓慢;③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社区体育发展缺乏政策上的支持。
2.2 新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多集中在小区附近,因此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全国第6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示,南昌市体育场地的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南昌市市区共有健身体育场所数量1883个,其中青山湖区和西湖区占1039个,说明南昌市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青山湖区和西湖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的分布影响了健身场所的设置;另一方面,南昌市的大部分中小学都集中在这2个区,是这些地区体育场地偏多的另一原因。
根据南昌市体育局对南昌市部分新建住宅社区的居民对该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情况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113人认为体育场地十分充足的,占总数的24.1%,认为场地条件和数量一般的有142人,占31%,认为不充足的有202人,占44.2%。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南昌市新建住宅小区居民对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并不十分满意,场地设施数量有限,一方面是政府对此不够重视,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完全落实好国家的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另一方面,有相当比例的开发商将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小区销售的亮点,用运动健身场所来吸引顾客的眼球,然而销售后却并不进行长期的管理,造成体育场地设施的浪费和损失。
2.3 新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及保养情况分析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南昌市部分新建社区得知,社区内的体育健身路径完全可以使用的达到55.3%,大部分可以使用的占22.1%,仍然有5.7%是已经不能使用的;这些健身路径中,每周定期有专业人员进行清洗保养的占13.5%,每月定期清洗一次的占20.2%,每年维修一次的也高达10.7%,而2年维修一次的占3.8%,仍然有高达15.6%的健身设施从来没有进行过维修与保养。综合以上2组数据,南昌市新建社区内体育健身路径大部分还是有进行维修保养的,整体平均达到每季度一次,当然也存在某些社区的健身路径从来没有得到维修的现象。这也说明了目前南昌市新建住宅小区的体育设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养和维护,急需有关领导部门的进一步调查了解,积极调动开发商参与体育设施管理的动力与兴趣,促进南昌市新建住宅小区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对新建社区内体育设施进行维修与保养的工作人员中,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占总数的35.3%,再次是社区内部的工作人员,占30.1%,体育相关部门派专业人员来社区进行维修的占6.7%,仍然有12.5%的体育设施是无人维护的。从以上数据了解,对社区内体育设施进行维修与保养的工作人员并不都是专业的,这使得小区内的居民对社区内的体育建设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3 对策与建议
3.1 促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资金筹集多元化 资金问题是困扰南昌市新建住宅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当前,南昌市新建住宅社区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体育彩票公益金、政府财政拨款、小区开发商等,尚不能满足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制约了社区体育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上,应坚持国家投入与民间筹资相结合的方式,政府相关单位进一步加大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动员各相关单位和企业社团组织参与社区体育的发展,拓宽社区体育资金的融资渠道,同时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社区组织通过自身的合法经营获得长远的发展。
3.2 加强新建住宅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必备条件。从南昌市新建住宅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来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场地设施都存在不足。资金问题固然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能否合理分配利用筹集的资金显得更为重要。[5]政府作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主导部门,应积极吸取国外在社区体育建设方面的有利经验。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有效干预社区体育场地的建设,同时理清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各团体的利益关系;依据各社区体育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配置社区内有限的体育场地资源;进一步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投入。
3.3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 南昌市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丰富,但这些资源在周末和节假日都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从南昌市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考虑到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关系到学校的治安安全,所以在校园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这一问题上都采取了保留意见。针对这一现象,南昌市政府的相关机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协调,为学校体育资源的对外开放搭建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肖建国.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以河北省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4):50-56.
[2]范振国.广东省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网路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11-13.
[3]吴红雨,范美玉,刘兴杰.非营利体育组织价值一致性的案例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2013(4):502-506.
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互动发展 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46-02
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纵深推进和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观念与体育锻炼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也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由于房地产规模与发展速度的迅猛态势,导致了地价的上涨,导致社区体育在运动场地方面捉襟见肘。此外,由于房产可以买卖,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设施器材的投资及社区体育管理等也存有明显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诉求与场地设施的矛盾日益凸现。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且具有一定的模,在寒暑假基本呈闲置状态,众所周知,特别是室外的体育设施器材,在太阳曝晒与风剥雨蚀之下,即使闲置,安全使用年限到了,也理应报废与更置,可见高校体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浪费之疑。但绝大部分高校和附近的社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探索一条能够促进高校体育和附近社区体育互动融合发展之路径,即附近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提升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率,同时,也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的宿愿与初衷。
1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1 高校体育设施可以缓解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校内体育场馆设施绝大部分已达到了国标标准,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学校系统所占的体育场地总数约为全国总数的67.17%,其中高校的体育场馆总数占全国总数的2.07%。[1]高校不仅状况良好,而且有标准跑道、单双杠、各种大小球球场等设施齐全。另一方面,在高校周边附近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却相当匮乏,同时,高校在非上课时间和寒暑假等节假日,体育场馆却呈闲置状态。众人皆知,体育场地设施也有它的使用年限,如其闲置不如投入正常使用。社区居民进人高校进行有组织的健身与锻炼运动,会受到高校文化的熏陶与大学精神的濡染,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人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实现了体育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
1.2 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大发展
众所周知,高校是体育人才较为集中的地方,在师资方面,除了少数中老年体育教师是体育本科毕业外,其余以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中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硕士,甚至体育博士毕业。这些年富力强的体育教师不仅在该专业具有渊博的论专业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且在体育学科的所有门类均有涉猎与专长。为此,他们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可在社区体育领域中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指导社区居民从少数到多数、从盲目锻炼逐渐走向科学健身,以达到强健身怡心、增寿延年的幸福生活。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在社会上深受欢迎的体育舞蹈、瑜伽、武术等培训班的教练,大部分都是由高校体育教师所组织或亲自指导的。他们既有健身理论上的高度,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深受参与者的欢迎。为此,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社区管理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才在社会体育领域的功用,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大发展。
1.3 社会体育有利于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革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协同发展的同时,无形中加强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教师在搞好学校体育教学的同时,应高度关注社区体育,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体育人才、场地资源、教学经验与组织方法,与社区居民一起进行体育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藏息相辅、教学相长。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对社区群众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组织形式、练习密度与强度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总结,一方面吸收社区群众体育中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成分,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4 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接纳与判断能力
高校所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要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体育人才所就业的范围目前主要集中在学校,为拓宽就业面,社会则有更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则有利于让大学生走进社区,去体悟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区别与联系,学会灵活运用学校体育知识与方法,因地制宜地利用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群众进行社会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宽就业面,同时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接纳与判断能力,将所学的学习体育知识体系与运动技能与社会体育融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探究
2.1 多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首要条件。要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周边社区群众开放,首先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多途径、多举措筹措专项资金为高校进行场地设施的基础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从目前发行体育彩票收益中适当拨发专项费用,加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来缓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的单一渠道问题;其次,高校所在行政辖区的地市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设施资金的投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体育需求;最后,通过政策导向利用媒体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诚招个别知名企业与社会成功人士的投资与赞助。总之,要多举措加大对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2]
【摘 要】 本文运用生态美学理念,分析了咸阳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建设的现状,提出咸阳体育设施生态化设计的构想:以服务功能为立足点;以生态美学为着重点;以地域文化为立意点。
【关键词】 咸阳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生态化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自2012年党的十首提“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在各类场合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他要求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随着市民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对保健、休闲娱乐、社交、时尚运动、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不断高涨,使得体育公共服务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体育公共服务场地设施主要有公共体育场馆、公共体育设施(体育公园)、以健身路径工程为主的社会健身休闲场地、优化调配体育场地资源,包括经营性体育场所以及各级机关、学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地设施等多种类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从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运用生态观念和生态美学思想,按照美的规律,营造和谐、平衡的体育锻炼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安全、健康、舒适又高效的公共场地设施服务。
一、咸阳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现状
1、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不完善
调查显示,体育公共设施的分布不均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主要的场馆建设大多集中在市区,且市区内很多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不达标,尤其居民住所离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距离较远,居民参与体育锻炼频率不高。多数县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居民对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满意度相对市区居民较高。乡镇村场馆建设比较滞后,乡镇街道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正常运行。
2、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维护监管不规范
就目前的发展与需求而言,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管理维护大多数都处于无序状态。尤其是乡镇村的公共体育设施,损坏后无人问津,居民对其质量及其管理满意度不高。另外现有的市区体育公共设施未能很好地引人人文关怀理念,缺乏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
3、缺乏文化性与观赏性
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为人们提供健身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城市的文化魅力。然而现有的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缺乏对咸阳市地域文化的认识。为此咸阳市体育公共设施设计可以结合本土地理环境、民俗文化进行生态化设计,构建出符合居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
二、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生态化与生态美学的关系
生态美学与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生态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美学的研究可以为美学视野中的生态环境创造必要的理论准备,而且还能够直接为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生态化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可以促进生态文明活动的开展。体育场地设施生态化设计需要遵从自然生态,突出地域文化,强调健身娱乐等服务功能;主要是体育场地设施与咸阳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协调人与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生态化建设活动实际上是弥补人类过度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失而采取的措施,这种措施旨在使人与自然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状态,这也是体育场地设施生态化建设活动的最终归宿和目的。生态美学提出的人与自然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地处在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为人们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提供了合理的尺度。正是由于两者的密切关系,确立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点。
三、咸阳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生态化设计
公共场地设施设计是一个涵盖社会、文化、技术、美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领域。随着公共服务需求的全面增长,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种类和范围趋向于多样性、选择性、个性化和生态化。我们可以从服务功能、生态美学、地域文化等方面寻找突破口,把生态设计原则融入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设计的每一个要素当中。
1、以服务功能为立足点
意在满足人们开展体育活动,进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生活需要。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强调的是体贴周到地保护健身者,高度重视安全性和适用性的同时,还应关注其环保性。例如,在居住区,要提供小型健身广场,还需要坐椅,亭子等供大家休息,下棋的空间,放置简易安全的健身器材也是必备的,体育健身设施的设计要注重满足青少年、老年人、妇女等不同社会群体的体育需求;健身设施可以配以基本的文字或图示说明,让锻炼者可以科学正确了解该设施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使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实现其健身服务的基本功能。
2、以生态美学为着重点
生态化的公共场地设施不只是孤单的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场地设施的简单拼凑,它作为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满足人们亲近自然,重返自然的心理需求,从情感上拉近人与大自然的距离。充分利用城市自身的优势和自然环境的因素,将阳光空气植物土壤皆纳入到场地的改造之中有助于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在选址方面要考虑位置及朝向,通过造型或醒目的色彩等方式,方便人们寻找。在公共体育设施技术上可以采用可拆卸装置,减少连接件及零部件的数量,避免零部件之间使用粘合剂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3、以地域文化为立意点
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一样的城市风貌。例如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休息桌椅、提示牌、跑道等,可以挖掘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合生态理念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咸阳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城市体育公共设施的内涵,增添了大众人文审美情趣,也是再生传统民俗文化的途径。我们要借助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广泛性和持久性,强调其设计的艺术性、民族性、生态性,让民俗文化在公共场地设施中得到补充和拓展。
四、结语
生态化场地设施设计旨在对整个场地设施进行有序合理的组合,并试图协调公共场地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与使用效益。目前我国生态化的场地设计未广泛实施,希望通过不断实践,进一步积累完善场地设施设计生态化构建的经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使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达到人、城市、场地设施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43-46.
[2] 梁丽珍.渭河流域咸阳段发展生态体育之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8.06.
[3] 梁丽珍.发展生态体育之战略选择与可持续研究――以渭河流域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02.
[4] 王敏.武汉城乡统筹背景下农业生态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J].建筑设计管理,2010.05.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访谈法、归纳法等,对我国体育场馆资源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改善我国社会体育场馆的经营状况。
体育场地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运动训练水平和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社会体育场馆作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提供行为空间的基本运动设施之一,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物质保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逐步深入实施,人们对体育有了更新更深人的了解,体育的多样化功能逐步被挖掘,人们对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而所有的这些必须要在良好的物质基础之上,才能顺利的开展。社会体育场馆作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现已引起了政府和人们的极大关注。
1我国社会体育场馆发展的特点分析
1.1体育场馆建设主要是靠政府资助,经费严重不足
现在社会体育场馆很大程度上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设起来的,带有较高的公益化和福利化色彩,其经费主要来源有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捐赠、体育彩票公益金、经营收人等。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体育场地设施投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政府以指令性计划配置其资金,并对其实行与高度集中管理相适应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它在一段时期内保证了稳定的经费来源,有计划均衡地发展了体育事业,同时也保证社会成员不受经济限制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这种融资方式导致财政负担过重,无形之中加大了我国财政支出的压力,也不利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全国经济、社会迅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承办国际性赛事的不断增多,对大型竞赛场地的综合需求也越来越大。因而大型竞赛场地建设过程中寻求新的融资方式,特别是在体育彩票公益金、体育场馆经营收入等方面创造新的融资渠道,实现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省体育场地建设获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势在必行。
1.2体育场馆中高质量体育场地匾乏
从目前我国现有的体育场馆状况来看,大型体育场地比较少,场地设施较为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能达到承办国家级综合性体育比赛、国际级体育竞赛要求的大型体育设施只有个别几个城市能够达到要求。尤其是在群众健身、娱乐、饮食等配套设施上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已远远不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场地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而将被淘汰,必须对它们进行改造。另一方面,体现现代生活质量的室内游泳场、网球场、攀岩场等体育场地也十分匾乏。
1.3体育场馆资源
由于我国各个省份的经济水平不一样,因此在体育消费水平力上也存在着差距,相比较经济比较发达省份,经济欠发达省份体育消费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因此,有的收费性场馆门槛过高就限制了群众健身的参与。现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存在如下现象,一是各地耗资很大建设的体育场馆多立足于竞技使用,一是为迎合高消费者的体育需求而建设占地而积较大的高尔夫球场和保龄球馆,通常用途较少,往往在建成后闲置时间大于使用时间,造成了资金浪费;而服务于群众体育的体育设施较少。体育场地建设存在着盲目攀比现象,脱离群众体育的实际健身需求,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违背,在国外大量兴建的是群众体育设施,大型竞技用场馆很少。
1.4体育场馆中室内体育场地偏少
我国现阶段体育场馆结构以室外体育场地为主体,而室内体育场地偏少,室内体育场地中标准体育场地也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在室外体育场地中,篮球场、小运动场和排球场中的非标准体育场地占很大一部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难以有效满足.同时也制约了许多运动项目的开展。
2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为市民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方便
根据原国家体委《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的规定,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体育设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开放,为群众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2.2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规划体育场地的结构和建设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我国的体育场地现状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所以各有关部门如城建、规划、土地、教育部门,应有超前意识,规划建设好体育场地,完善体育场地的功能,全面提高体育场地的质量。在不断增加场地数量的同时,还要合理调整体育设施结构。首先,注重区域性体育设施,在现有各地区体育场地的基础上,突出地区特点,开展多层次服务,使优势互补。其次,引导经营性体育设施,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市场运作,促进商业、旅游、饭店投资,增设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再次,加大群众性体育设施,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必须强调按教育法规定,配齐体育场地设施,应把群众体育设施,面向社区,贴近群众生活。
2.3发挥各级政府体育场馆建设的主导作用
对于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体育公益事业,政府的投人仍然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渠道,各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必须增加对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投人,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人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包括体育场地建设在内的体育事业经费随着当地财政收人的增长逐步增加。把体育场地建设用地纳人城市发展规划,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预留用地。同时,建议在编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新建体育设施在建筑景观特色、配套服务、综合利用和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不应简单追求设施的豪华和大而全。
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从场地设施、经费投入、活动组织、健身指导和信息提供等五个方面对广州市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与需求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老龄化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体育公共服务;需求
在当今社会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条件下,民生问题是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老年人问题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是老年人民生问题之一,通过开展老年人体育、发展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产业以缓解因老年人问题给社会造成的压力、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对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广州户籍60岁以上人口125万,占到户籍总人口的15%,且以每年4%的幅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广州老年人口将达到140万。[1]由此可见,广州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年人口在急剧的增加。当前,为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广州市以建设幸福广东为切入点,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公共服务政策和措施,积极组织和发展体育公共服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体育公共服务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统筹、组织、协调、配置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向居民提供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及产品,以保障居民的体育权利的实现[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广州市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开展状况为对象,以花都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及番禺区的部分社区、街道的领导、学者和老年人(男59岁以上,女54岁以上)以及参与省级、国家级老年人体育比赛的队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广州市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实际情况及其存在的矛盾。调查共现场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为85.8%,(见表1)问卷效度经12位相关专家评判符合调查主题要求(见表2)。
2结果与分析
2.1广州市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
2.1.1场地设施服务体育场地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硬性条件,是体育公共服务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调查中把体育场地分为以下几类:公共体育场馆、收费场馆、公园广场、社区会所、学校体育场地和单位体育场馆等。调查结果如图1显示:广州市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活动场所以公园广场、社区文化广场、公共体育场馆较多;学校、周边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老年人参与的程度其次;收费场地老年人参与的人数最少。通过对社区场地设施配置来看(如图2):社区的健身器材、场地大多是以大众参与度较高的运动项目为依据进行配置的,从图2中可以看出,健身器材是最多老年人选择的健身方式,其次是乒乓球,由此可以分析出老年人健身方式的选择。然而,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一些社区里存在原先供社区人员免费使用的场地设施逐渐转变为收费场所;一些公用的体育场地设施损坏很长时间都无人员进行报修和维护;此外,据被调查人员透露,社区中原先存在的一部分健身场地不存在了,几乎没有专门提供老年人使用的体育场地设施和活动时间段。
2.1.2体育指导服务从表4可以看出广州市所辖12区市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分布情况不均,荔湾区拥有的指导员个数为200名,占整个广州市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1/3,而黄埔区、从化市、增城市各仅有10名或不足10名;海珠区的社会体育活动指导站点最多,达135个,远多于分列二、三位的荔湾区和番禺区,是从化市的7.5倍。从上表的分布情况得出广州市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指导站分布不均衡,存在区域性差异。此外,针对特殊人群的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由于指导人员培训起步较晚,受培训人员的基本能力及指导参与率远远没有得以提升,当前仍是十分薄弱的环节。访谈得知:有将近六成的老年人没有接受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动作、健身方法等的指导;大部分老年人的健身方法是通过看他人健身模仿学习而来,其健身方法是否有效、合理,他们也不清楚。同时,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资金来源极少,不舍得花钱去健身,因此,他们很少参加健身培训。
2.1.3活动组织服务广州市各个区域、社区开展的老年人体育活动主要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出发点,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开展的项目主要是以对抗性较小的太极(剑、扇、操)、广场舞、乒乓球、健身操、柔力球、羽毛球、门球为主,其他竞争激烈、对抗性较强的篮球、网球、排球等项目其次(图3)。
2.1.4体育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从政府投入看,广州市体育局官网公布的2013年经费支出决算情况整理结果(如表5)显示:2013年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总支出金额为30923.58万元,占总支出的52.61%;其中,项目支出仅占26.99%,那么,老年人体育项目的支出占比不会太大。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各区、街道用于老年人体育项目的支出都没有单列项目预算,因此,具体支出情况无法核算统计。实地访谈得知:各区域之间为老年人体育活动提供的经费支持也有很大差别。有些市区积极鼓励老年人组织参加各级体育健身竞赛表演,当地主管机构都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对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表彰和鼓励他们能够带动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进来。也有不少地方的参赛参演队伍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筹资参加。此现象不仅是地方经济差别所致,更多的与老年人体育健身娱乐文化环境状况有关。
2.1.5体育信息服务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的获得与使用高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信息获取能力有限的老年人来讲,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娱乐信息传递不畅,无法通过适宜的途径和方式及时获取,客观地影响了老年人参加科学健身、参与休闲体育娱乐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这在相对偏远区域显得更为突出。调查表明,广州市老年人获得体育信息的途径主要有电视媒体、计算机网络、报刊杂志、宣传栏、宣传单、组织活动等方式,其中以组织活动、电视媒体及宣传栏为主要途径(见图4)。由此可见,参与性和开放性的传统信息渠道目前仍然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绝大部分老年人由于视力下降,电脑和手机这些新媒体信息平台应用能力低,看不清杂志、报纸、手机上的文字,因文化程度有限而难以理解科学健身、活动组织等信息含义,无法直接参与,只能选择自我体感式锻炼。
2.2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分析对广州市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主要从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指导、活动组织、体育经费和体育信息服务五个方面入手,采用五级评判衡量老年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见表6。
3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分析
3.1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从图1老年人经常去的体育锻炼场所,图2社区所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结合表6老年人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可以看出,当前广州市老年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依次为以下几种: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配备不足、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时间有限、周边单位和学校对外开放不够、缺乏老年人专门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没有规定老年人专用的时间段等等。
3.2体育指导服务从广州市接受调研的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项目来看,羽毛球有74位,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广场舞、健美操、健身操的指导员有65位,第三是太极、太极健身操、太极扇、剑、拳、气功的指导员59位,第四是乒乓球为45位,其他项目的依次是篮球、足球龙舟、象棋、游泳等。从广州市老年人积极参与和自发开展的项目来看,社区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应增加柔力球、门球等适合老年人健身娱乐的运动项目,根据老年人健身人口比例,对广州市各个区合理配备相应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定合理的健身指导时间表。除此之外,应有计划地适时对老年人进行健身培训。
3.3活动组织服务在对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活动组织的调查中发现:以太极、广场舞、乒乓球等项目居多,但是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展的活动较少,老年人能够参与的分年龄段的赛事活动也寥寥无几,难以满足众多老年人体育活动组织服务的需求。因此,区、街道、社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老年人体育活动,制定老年人体质免费监测日,指导员定期为老年人体育活动公益指导。
3.4体育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无论是从广州市体育局公布的财政支出(表5),还是对老年人的访谈结果来看,该地区老年人对体育经费的支出程度满意度不高,有的区域根本没有老年人体育活动专项经费。由此可以看出:广州市体育经费服务不均衡,存在地区差异,因此,体育经费服务应该按照老年人口健身比例分配,同时应该建立老年人体育活动专项经费来保证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开展。
3.5体育信息服务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是有效缓解老年人老龄化因身体所带来的问题,通过对老年人体育信息内容的渴望进行调查,结果如图5:科学体育健身占据15.39%,体育技术动作讲解仅居其后14.98%,第三是运动处方的制定13.22%。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体育信息内容各方面渴望程度的比例,以调查结果数据为依据,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制定满足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措施,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
4建议
4.1政府应逐步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关注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老年人体育健身娱乐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明确各级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责任,制定有关的考核评价机制,督促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全面落实。
4.2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开放的学校体育场地中,为老年人开辟专门的、适宜的体育活动场地,或实行老年人免费使用时间段,制定老年人使用体育场地设施的优惠办法,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使用权宜纳入老年人免费福利项目。
4.3制定老年人体育活动规划,利用全民健身日、重阳节和各类民间节庆活动,定期、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人体育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活动,创造老年人体育健身和积极养老的社会氛围,加强社区间老年人体育交流、学习,让老年人的体育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4.4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公共服务志愿者针对老年人体育健身康复保健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保障其在老年人体育健身养老服务中发挥应有作用,使老年人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体系中,都有机会接受专门的科学指导;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不同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周参与完成一定次数和数量的老年人体育指导活动。
4.5加快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公益组织的培育和建设,采用政府购买、协议合作等形式,鼓励有资质和能力的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协会团体等,积极参与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并对供给的服务产品进行有效监管。
4.6多元化筹措经费,建立老年人体育健康服务专门供给渠道,由老年人体育社会组织牵头建立老年体育健康养老基金,政府划拨支持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的专项经费并纳入体育事业经费预算;公益基金、体育彩票等每年定期拨款支持老年人体育活动;鼓励企业单位不定期的资助老年人体育活动;实行老年人公共体育活动优惠政策。
4.7利用全民健身日、重阳节和各类民间节庆活动,组织开展老年体育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活动;发挥各种现代信息媒体渠道的宣传作用,开发老年人体育健身指导的无线网络应用软件,将老年人体育所需的专门知识、技能、指导意见、自我保健方法、活动信息等内容广泛传播;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专场指导和志愿者专门服务;在居民小区、街道办、居委会等设立老年人体育健身指导和科普知识宣传栏。
参考文献:
[1]孙朝方,张林.广州老年人口三年后达140万[EB/OL]
[2]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1-3
[3]广州市体育局2013年部门决算[EB/OL].
[4]广东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布[EB/OL].
[5]高军.浙江省城市居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9(6)
[6]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J].体育学刊,2009(6):14-19
1.1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不足体育场地设施是群众体育开展的硬件保障,中部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数量少(见表1),质量差,布局不合理等多方面问题,成为阻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导因素。以2009年底中部地区人口总数4432.16万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场地0.27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838㎡。且大部分体育系统的场地属于竞赛训练的标准场地,用于全民健身的公共体育场地数量远远不足。
1.2体育系统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中部地区体育场地分布极不平衡,场地大多分布在各省的省会及中心城市。截止2009年,江西省南昌市拥有场地22738个,占全省场地总数24%;而中部的县级城市,体育场地数量明显偏少,江西省新余市体育场地数量在省内属最少,仅1500个,不到全省场地总数1%。另外,中部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种类结构不尽合理。
2群众体育保障体系
2.1法律法规建设落后中部地区陆续颁布群众体育地方法规及群众体育法规性文件,但这些“红头文件”基本都是由各省体育局,对其他行政部门及单位缺乏约束力,使得省政府决策与地方政府执行严重失衡。另外法律法规不全面,各省缺少关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体育法的细则。“等级社会指导员”等进修制度也相对缺乏。
2.2群众体育开展的经费缺乏保障体育的政治经济命脉由国家完全掌控,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体育体制使中部地区群众体育经费的筹资遇到很多困难。据资料显示,2009年中部各体育系统所得体育经费为28.41亿元,仅占中部地区生产总值的0.04%,且这部分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所获甚少。这是受整个政治背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将会成为中部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的长久制约因素。
3群众体育信息宣传服务体系
宣传力度不够,手段单一中部地区没有形成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宣传形式,城乡宣传力度不平衡。如江西省过多重视对城市群众体育的宣传,通过建设体育频道、利用公共场所电子屏幕等手段,配合电视、书刊进行宣传,而在乡镇对农村居民体育文化认识宣传力度明显不够,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中部地区群众体育由弱到强的战略性措施
4.1深化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应该转变体育管理方式,放松对体育的掌控力度,在宏观上进行监督调控;建立系统全面的群众体育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相关运行机制;充分利用政府职能,切实发挥领导协调的作用,避免出现政府管办不分、包揽有余、责任不明确的管理问题。
4.2加强群众体育保障体系建设加快群众体育法制化建设。推进立法进程,在国家体育法律法规的大框架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依法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立法应详细具体,涵盖各个阶层、群体对群众体育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4.3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在进行场馆建设时,加大政府对体育设施资金的投入,注意完善和健全场地多功能化,以满足比赛训练及群众健身的共同需要。同时增加场地建设投资热点,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鼓励社会多参与投资非盈利体育场所的建设,弥补投资经费来源单一,鼓励更多单位及学校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外开放场地。
5结语
以徐州市 3 个城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状况为研究对象。
2 徐州市城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2013 年徐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 4 435.82 亿元,总量继续居全省第 5 位,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1.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2%,居全省第 5 位,徐州经济快速发展为徐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经济基础。
2. 1体育场地设施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体育设施场地建设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满足大众公共体育需求的基础部分,也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国家政府投入的场地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器械的购买,还包括社会和个人自愿投入以及参与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2. 3体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现状
健全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是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有力保证。它不仅是保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水平的有力保障。徐州市对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群众体育开展、全民健身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 4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现状
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指由指导公共体育活动需求的专业人员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技术水平高、有服务意识、管理水平高等各方面的人才,由他们组成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力量。
2. 5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建设现状
经调查发现,徐州市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发展的相对完善,成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组建一批业务精湛国民体质监测队伍。为全面掌握徐州市居民体质现状,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科学、有序的开展,提高居民身体健康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数,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徐州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每年都会针对全市部分居民的体质状况进行体质监测。
2. 6体育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体育信息服务体系是指以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为导向,借助现代网络、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手段和工具,建设而成的公共体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是对公共体育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分析、开发、利用和。
2. 7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是由公共体育服务的领导、组织、协调及实施的部门和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体育组织体系发挥着主导作用,一切公共体育政策的制定、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方式的确立,最终都要直接或间接通过组织体系的组织、督导、协调、监控等环节来实现为更好地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百姓身边的健身组织,经调查,徐州市不断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建设百姓身边的体育组织。
3徐州市城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 1体育场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
3.1.1体育场地施设的建设和设计存在盲目性
徐州市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虽然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年的健身场地人均面积也都在提高,但是其在工程质量和利用率上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3.1.2体育场地设计与器材选择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
江苏省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前列,但在体育健身器材的选择和健身场所的设计等方面基本上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没有什么创新与引人注目之处如健身场所的器材一般都是单双杠、腰部活动器等类似的器械,一般的健身场所都是设立在地面较开阔或人群较集中的地方,而设置的健身器材基本都是一些比较单一,花样不多、功能也比较单一叭这种现状导致了不能有效地提高人们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也不能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爱好和需求,大多数人在体育场所只是闲聊,休息,并没有进行有效地健身活动,体育健身场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1.3体育场地实际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当,维护不盖
对于大多数体育场所,政府在建好后就算完成了它的任务,对于后期的发展没有进行适当的管理,导致现在许多健身场所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毛病,许多健身场所卫生情况很差,体育器材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有些甚至成了废置区。
3. 2徐州市制定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实践性不强
完善的政策法规是公共体育服务有效发展的前提条件。但过大过空的政策法规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只有一个空架子,不能指导规范体育正确有效地发展在对徐州市公共体育服务。
3. 3徐州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健身指导
通过对徐州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可以发现,徐州市城区人们的体育活动大都是自发进行或者是受同伴们的建议和影响,社区里十分缺乏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和健身专业人士指导《徐州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规划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名以上。
4徐州市城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4. 1建设完善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针对以上徐州市公共体育基础场地设施出现的问题,可以实施以下2条对策:1在体育健身场所建设之前,对当地的居民的具体情况和体育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人们的体育需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建设,这不仅可以使物尽其用,而且避免了资源上的浪费;2不同年龄、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体育需求、喜欢不同的体育项目,所以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时要了解这一点,丰富体育器材的形式,增加场所设施的创新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人们的体育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4. 2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
对于各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段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徐州市城区应该分别设立不同的特色体育项目,让其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体育活动中,老年人多是以健身为主,并且老年人睡眠时间少,工作少,有大量的空余时间,在为老年人安排体育活动项目时应考虑到这一点;中年人主要是以休闲、减轻工作压力为主进行的健身活动。
关键词:成都;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外环境因素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西部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社会模式处于快速转型之中,西部地区大众的思维模式、行为观念、生活方式也都随之变迁,体育生活方式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接受。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一个中心城市,对整个西部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吸引及带动作用,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西部地区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形成东、中、西部群众体育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内部因素的影响是主要的,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本研究征集了众多专家、教授的意见,认为,在成都市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外驱动因素是: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舆论和大众传媒、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化程度、学校体育。本文的研究就集中在这一维度上,力图从外部环境来研究和分析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因素。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的确定
由于经济状况对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以成都市19个区县2014年人均GDP为分层抽样的标准,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锦江区、新津县、崇州市3个区县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社会体育健身与娱乐活动情况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10年至2014年CNKI收录的相关期刊论文,共217篇;并整理分析了相关理论专著,为本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提供依据与支撑。
1.2.2问卷调查法
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27份,回收率达96.35%,其中有效问卷1830份,有效率为94.97%。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众多专家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检验,对问卷所设问题确认率较高,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相关系数大于0.8,调查的材料可靠。
1.2.3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公民的体育权利作为“人权”的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肯定和保护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995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标志着中国体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新阶段。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开始把政策侧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健身,并引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国家相关决策部门至此先后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多项群众体育发展政策法规。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也颁布了诸多群众体育发展政策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包含了体育设施、体育场馆、体育市场、体育竞赛等体育的各层面。法制的建设和完善把发展和管理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了有序发展。通过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调查可知:35.5%的调查者希望政府能颁布实施健全的体育法规和规章,以保证其体育权利。说明成都市大众的法制化观念日益强化,善于用法律的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该选项的中选频率在排序上仅位列第五位,排序位置较低。访谈中发现,群众对于政府颁布的各项体育法规的态度是认可和支持,但对于这些体育法规能否全面的执行和实施持怀疑态度,另一部分群众则对体育法规完全不知晓,说明部分群众还未意识到体育法制化对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权益保障。从调查的反映中认识到,当政府和其他决策部门在努力加强体育法规和规章建设时,只是关注于“有法可依”,而实际中,如何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制度才是成都市群众关注的重点。
2.2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所谓舆论就是通常说的公论,公众的意见。它是以总体面貌出现的意见,是在有意见分歧时多数人意见的总和[1]。舆论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之间的中间领域,承担重要的社会职能。在调查成都市群众在余暇时间安排上,61.7%的调查者热衷于新兴的网络传媒,49.6%调查者选择了看电视、电影,另外24.7%的调查者选择了看书、报、杂志。很大比例的成都市群众将新兴的网络传媒、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转播媒介作为自己度过余暇时间的手段和方式。大众转播媒介对大众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无声的、强有力的冲击。当体育这一社会大系统通过大众转播媒介这种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如竞技体育赛事的转播和新闻,体育锻炼方法讲座以及体育法律宣传等,可以推断,大众传播媒介将对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并对成都市群众构建自身的体育生活方式产生久远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关于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有44.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体育运动知识、锻炼方法宣传报道,而关于成都市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或形成体育兴趣的因素调查中表明,有20.9%的体育活动参与者是通过体育传媒的影响而形成的体育兴趣,主要通过新兴的网络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究其原因,我国处于工业化时期,大众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缺乏更多的资金,固定的时间和充沛精力去参加系统的体育运动知识培训和体育信息学习,而体育传播媒介具有的及时性、自由性、低廉性和趣味性与成都市大众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匹配性,因此得到众多成都市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2.3体育场地设施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实施的两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均表明,缺少场地设施是制约我国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强调: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2]。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调查显示:有58.5%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建立与社区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而认为应尽可能开放体育场馆,合理收费的选择率也高达51.9%。这两个选项的选择率分别位列所有选项中的第一和第二位。由此推断,如何促使更多的成都市群众投身体育锻炼,构建体育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作为物质层面的保障。在调查哪些因素导致成都市群众未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现,有19.2%的调查者认为缺乏锻炼场地,而因为缺乏体育设施未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为29.3%,两者选择率之和达到48.5%。可以认为,有48.5%的调查者直接由于缺乏体育场地设施而放弃参加体育活动。在调查成都市群众参与体育活动项目分类上,发现63.7%的调查者在参加体育运动时,选择不需要场地设施或只需要简易场地设施的运动项目,如广场舞、跑步、长走等。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在成都市群众体育现状中,体育场地器材是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3]。解决成都市群众体育场地器材短缺问题,主要的措施和策略是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有偿体育场馆。加快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实现社会共享,有偿体育场馆收费价格应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2.4体育组织化程度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提高体育组织化运作的规模和水平,是影响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和构建体育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4]。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体育锻炼更是群众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成都市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分布”中发现,成都市群众的体育参与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是以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和个人锻炼为主,两者的选择率分别为75.8%和41.8%。具有体育组织化雏形的单位锻炼和社区活动的选择率不高,健美健身俱乐部的选择率也只有15.4%。一方面说明成都市体育组织化程度不高,组织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说明体育的组织化管理还未被成都市大众所接受。
2.5学校体育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学校是现代体育的发源地,群众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两者相互融合,互为促进。表2关于成都市群众形成体育兴趣的因素分析显示,因为学生时期对体育的爱好而形成体育兴趣的比例为46.2%,排序在第一位。可以推断,学生时代是否能培养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步入社会后是否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对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影响,可以延伸至如何让社会大众共享学校体育资源。虽然《全民健身条例》等国家政策引导性文件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但出于诸多原因,学校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率却很低。在进行成都市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调查中,仅有7.7%的受访者选择了住宅附近学校场地作为其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虽然这个比例不高,且该选项的排序靠后,但至少说明成都市学校已逐渐打破其原有的封闭状态,成都市群众已开始尝试利用学校所包含的丰富体育场地器材来进行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1.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在加强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时,应不断完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制度。2.建议舆论和大众传媒应加大对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的转播与推广,加强体育运动知识、锻炼方法的普及和宣传。3.建议相关决策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关于体育场地器材的相关法规精神,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有偿体育场馆。加快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实现社会共享,有偿体育场馆收费价格应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4.成都市群众体育的体育组织化程度较低,但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规措施的颁布执行,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成都市群众体育的体育组织化的不断发展。5.学校体育有助于成都市大众体育兴趣的形成和运动技能的培养,随着成都市对学校体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学校体育势必将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作者:赵昀 周翔 王飞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155.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
【关键词】学校 体育场馆 开放管理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参加体育锻炼者也越来越多,而现有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如果各级学校在满足日常活动需要的前提下,能够有条件、有组织地向社会适度开放,势必可以起到政府、学校、社会多赢的效果。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管理的优势
1.学校体育场馆具有数量优势
各级学校(尤其是城市示范学校和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较多、种类较全、设备较齐,根据2005年公布的数据,在我国全部体育场地中,所有权属于各级学校的有558044个, 达到了场地总数的65.6%。其中,属于高等院校的28741个,占全国总数的3.4%;属于中小学的有500370个,占全国总数的58.9%。而当前各级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比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尤其是在中小学。
根据国家现有的政策法规,这些场地进行经营性的开发,在满足居民锻炼健身需要的同时,还可以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果仅仅是中小学的体育场馆有半数能面向社会开放,那么将在很少的资金投入下,使社会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增加近一倍,大大改善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短缺的现状。
2.学校体育人才优势
各级学校都拥有数量庞大且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运动、健身等方面都有一技之长,可以为居民锻炼健身活动提供指导帮助和出谋划策,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除了教学之外,没有把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动用起来为居民锻炼健身活动提供技术,没有尽到学校体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管理的制约因素
1.经济负担与风险
作为学校主管部门教育部门给予学校的财政经费,是针对教学教育中所产生的费用。而随着校园体育场馆对社会的开放,场地器材的损耗势必会增大,需要的维修经费也必然增加,增加的部分需要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否则这些额外开支势必会加大学校经济负担。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校园体育场馆以有偿服务的方式对社会开放,会因为缺少具有相应知识能力的经营管理者和场馆设施经营性的开发,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
2.校园安全隐患与伤害责任风险
当校园内的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后,随着进入校园的社会人员数量增加,人员成分会显现出复杂性特征,就可能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带来校园安全隐患,会加大学校的管理风险。这就需要社会公共安全部门,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等方面做出指导和帮助,为校园体育场馆的开放保驾护航。
外来人员在校园内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时意外伤害事故是不可能避免的。而我国现有法律,对此类事故相关责任的划分、举证、赔偿等还不尽完善,这就加大了学校不可预估的责任风险。同时,学校需要尽到场馆的安全保障义务,设立警示、保护设施,增加了学校的负担。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管理的对策
1.提高学校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需要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积极健康的舆论气氛,提高政府、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认知度,提高学校对全民健康锻炼活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可以从制度上将社会服务纳入学校体育工作中,从观念意识上改变学校对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认识,从而使学校能够主动积极地为全民健康锻炼活动提供服务支持。
2.扩展经费渠道,发展体育产业
通过政府专项资助、企业赞助、俱乐部经营、慈善公益等多渠道,解决、改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运营、管理、维护等经费问题。筹措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专项经费,改变当前单一拨款的做法,使学校在经济上获得足够的基础。政府也可以在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维修、保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出现规范、专业的体育产业管理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满足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市场开发的需要,避免学校的经济风险。
3.健全法律制度
从法律上明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尤其是要明确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意外伤害事故中,学校、个人的各方责任。减少学校的责任风险,通过法律的约束力,保障各方面的合法权利。同时通过相关法规,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公众的开放,涉及众多管理关系和利益关系,只有理顺关系,才能多方共赢。
4.加强社区与学校的合作
加强社区组织管理部门与学校管理的合作。通过社区锻炼、健身俱乐部、体育文化中心,组织居民在各级学校假期的时间段内,利用学校场馆设施的闲置期,开展体育健身锻炼活动,发挥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物质条件的作用。同时,社区组织管理者会同公安、消防部门共同进入校园,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进入校园的社会人员,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减少由于流动人员的增加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江崇民,张彦峰,蔡睿.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3):11-21.
[2]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2005,(3):39-41.
[3]徐宽华.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时的安全保障义务浅析[j].科技信息,2008,(3):221.
一、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
纵观我国的整个教育界,体育教师普遍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伤害事故发生的诱因,其中出现在体育教师身上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师自身思想上的不重视,认为体育课以学生的自由活动为主,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组织也是随机应变,在一些技术动作的学习中保护、帮助不到位,对一些突发事件也难以预料,导致事故发生的时候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
2、在体育课的教授中,体育教师随意选择教学内容,不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或者对教学大纲的规定生搬硬套,不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条件和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往往使学生失去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引起一系列伤害事故的发生;
3、体育教师忽视学生年龄、个体特点,忽视不同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及其手段单一枯燥,教学实践能力差、缺乏科学性。
(二)部分学生体育锻炼安全意识的缺乏
学生是体育学习中的主体,主体性是主体个性的核心,学生的主体性越明显,他就能越清晰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为什么而做以及该怎样去做。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确保体育课安全的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学生能够具有完善的安全防范知识,从而科学有效的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普遍的问题:
1、许多学生对获取体育知识的渠道了解甚少,因此,对体育运动的相关理论掌握较少,不能从本质上了解体育运动:2、很多学生安全意识薄弱,不认真听老师讲安全防范措施,思想上对体育学习不够重视。
(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1、场地数量太小,用于场地建设的经费也有限,导致体育场地设施的规模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甚至一些体育场地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各项指标不符合规范要求;2、一些体育场地设施由于长期使用,没有及时保养、修理,再加上有些场地设施长期置于室外磨损加重,学生在进行活动时器材容易发生断裂从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3、一些学校存在着体育场地设施项目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易使学生在练习时发生伤害事故,不能满足日益开放的、社会化的学校体育领域整体的需要。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一、在学生受伤后,学校不是立即将学生送往医院救治,而是通知肇事学生双方家长来校处理,贻误了救助的最佳时间,学生的伤害程度扩大化,身体上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二、教师、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未能保护好现场以及保全好证据,引起一系列法律纠纷,使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破裂,造成思想和精神上的负担;
(五)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相关立法不完善
目前我国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法律条例仍处在相对空白的阶段,有关学校体育事故中责任的性质、归责的原则以及事故的赔偿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相关的条列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当然,学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一些条列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进行专门的立法,完善相关的法制体系,以便学校、老师、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学法、懂法、有法可依。
二、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对体育教师的几点建议
1、体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及时吸收新鲜的教学理念,掌握好正确的技术动作,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安全防范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合理利用器材、合理利用自身体能技能以避免受伤的方法,一旦事故发生时,教师还应当冷静的处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手段。做到课前认真准备,课中科学指导,课后认真思考;
2、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考虑社会、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基础和认知能力等因材施教,在实践中不断的思考总结,善于创新,选择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二)对学生的几点建议
1、学生要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高难度技术动作的学习中一定要认真听老师的安排,互相做好保护与帮助,预防不必要的损伤。
2、学生要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练习并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将每一个技术动作做到融会贯通。
3、有特异体质的学生要正式自己的现实情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不能因为怕受到学校、同学的歧视而故意隐瞒自己的身体情况。
(三)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管理方面的几点建议
1、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重视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建设和配备工作,在学校建设规划中予以重视,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
2、定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检查保养,对有磨损的场地设施进行修理,对存在不安全隐患的场地设施做到及时的更换;
3、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不能单一的只为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和课余运动训练服务,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还要普及民族、民间、具有地域特色、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
(四)对学校对体育伤害事故处理方面的几点建议
学校伤害事故发生时,学校领导在首先救助学生的前提下,要设法尽可能完整的保护好事故发生的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相关部门到现场取证,以便事后责任的分析,对人为推卸责任,破坏现场,甚至伪造现场的现象加以制止。学校应当采取正确的措施降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等,真正意义上提高体育课的质量。
(五)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关立法方面的几点建议
1、对现有的有关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条列加以完善,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化的发展。
2、设立有关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单独的立法,明确事故发生的处理原则、规则及赔偿方式等,使在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法可依。
3、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务必要切实实际,不能只是一纸条文,搞形式主义,缺乏现实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