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质工程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

时间:2022-10-20 21:0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工程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质工程专业

第1篇

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内容;实习基地;实习考核

地质工程专业是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地质工程专业是地质学中的工科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野外实践教学在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防灾科技学院2003年设置工程勘察与工程地震专科专业,2006年设置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2013年设置地质工程专业。2008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与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一起以专业群的形式被批准为“河北省高等学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地质学和工程学专业基础,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系统掌握工程勘察、工程地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领域相关工作岗位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根据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进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相应的时间分别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的暑期和大四的第二学年。地质工程专业三年级的生产实习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在学习完“岩土工程勘察”“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震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基础工程”“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地下结构工程”“强震观测”“工程物探”“岩土工程设计”等专业课程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实践。以下就地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内容进行介绍。

1.生产实习教学内容

地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本专业的一门集中综合实践课。该实习由地下结构与工程地质实习模块(2周)、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模块(1周)、地震安全性评价实习模块(1周)、工程物探实习模块(2周)、基础工程设计实习模块(1周)和岩土工程设计实习模块(1周)组成。

地下结构与工程地质实习内容包括土体原位直剪试验、锚杆抗拔试验、混凝土与岩体模拟直剪试验、岩体承压板法静载试验、岩体点荷载实验、岩体平探头声波测试、岩体回弹试验、岩体松动圈声波测试、隧道净空相对位移测试及拱顶下沉量测、隧硐周边土压力检测、衬砌混凝土内力和变形监测、衬砌中钢筋应力检测、锚杆拉力量测、锚索拉力量测、土体分层沉降监测、隧硐周边土体内部位移量测、深部土体侧向变形监测、孔隙水压力量测、地下水位监测,使学生掌握原位测试的原理、方法、数据处理和工程应用。

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模块实习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勘察报告编写。通过实习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方法、程序与步骤,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震安全性评价实习模块内容包括使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程序,通过划分潜在震源区、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选用合适的概率模型和衰减关系,通过分析计算,确定工程场地的抗震设防地震动参数。

工程物探实习模块要求掌握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的外业和内业的方案设计、现场实验和资料分析处理各项工作,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震法、电法勘探各项工作的基础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具备开展相关工作基本能力。实习内容包括地震勘探、地基常时微动、波速测井、小应变测桩、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的现场测试与资料处理。

基础工程设计实习模块要求学生在学完了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独立完成工程建筑物(构筑物)基础设计,以及对于承载能力不够的地基提出地基处理方案并完成方案设计。

岩土工程设计实习模块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解决基坑、挡土墙或边坡支护等岩土工程项目的分析与方案设计。

2.生产实习基地建设

地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地震安全性评价实习模块、基础工程设计实习模块和岩土工程设计实习模块一般在机房(利用专业软件)和教室完成;地下结构与工程地质实习模块、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模块、工程物探实习模块大部分试验需要在野外开展。考虑到每年生产实习依托工程项目不确定,以及实验设备远距离搬运安装困难特点,防灾科技学院在校园内自行设计并建设了大型地下结构与工程地质试验场,从而满足了生产实习的需求。该试验场在国内并不多见。该试验场包括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隧硐长50米,宽10米,设计了22个支硐供不同的试验项目使用,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地上部分的试验场地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在试验场内设计了共5大类43项试验项目。这些试验项目能够满足“土力学”“岩体力学”“基础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地下结构工程”“地震工程学”“强震观测”和“工程物探”等课程野外实验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地质工程专业的部分生产实习实践教学要求并能开展地下结构的抗震试验和岩土体原位试验研究工作。

本试验场2010年着手设计,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设计的试验项目如下。

(1)土体与地基基础试验项目:①土体静载试验;②土体原位直剪试验;③基桩低应变测试;④桩基静载试验;⑤波速测井;⑥复合地基静载试验;⑦标准贯入试验;⑧锚杆抗拔试验;⑨钻孔旁压试验;⑩动力触探试验;11静力触探试验;12地脉动测试。

(2)岩体与硐室检测试验项目:①承压板法静载试验;②狭缝法岩体变形试验;③混凝土与岩体直剪试验;④混凝土平探头声波测试;⑤模拟围岩松动圈测试;⑥岩石点荷载试验;⑦模拟岩体平探头声波测试;⑧隧硐超前地质预报;⑨岩体回弹测试;⑩混凝土回弹测试;11衬砌完整性检测。

(3)硐室与土体监测测试项目:①隧道净空相对位移测试及拱顶下沉量测;②隧硐周边土压力检测;③衬砌混凝土内力和变形监测;④衬砌中钢筋应力检测;⑤锚杆拉力量测;⑥锚索拉力量测;⑦地表面土体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⑧土体分层沉降监测;⑨隧硐周边土体内部位移量测;⑩深部土体侧向变形监测;11孔隙水压力量测;12地下水位监测。

(4)地下结构检测与强震观测项目:①地下结构完整性检测;②地下结构动力响应测试;③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检测;④强震竖井观测台阵;⑤ 强震地下结构观测台阵。

(5)硐室地质现象观测:①断层观测;②硐室节理裂隙统计;③硐室素描和硐室展示图绘制。

3.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防灾科技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现有专职教师 22 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 人。返聘工程地质专业退休老教授为实习教师和青年教师导师。老教授一方面审定生产实习的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和教学任务书等教学文件,另一方便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培养,促进以老带新。学校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定期选派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进修和实践,掌握相应岗位实践技能。学校与多家生产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参与实习工作的指导,充实加强实践师资力量。

4.考核机制

第一,实习纪律考核,是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出勤率、实习态度、动手操作等的考核,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只有亲自动手操作仪器、记录数据、处理数据,才能真正掌握整个实验各个环节。通过实习纪律考核可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实习。

第二,实习图件和报告考核,即对学生每一模块实习结束后,完成的实习图件和实习报告给出成绩。

第三,答辩考核,即在生产实习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内容进行总结汇报。通过答辩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系统掌握生产实习内容的程度,以及应用专业知识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理清思路、总结汇报、讲演的能力。

5.结语

本文从生产实习教学内容、实习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习考核机制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防灾科技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三年级生产实习教学内容。根据2014年、2015年的生产实习情况,表明教学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学生感性接触各个试验环节, 理论联系了实际;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③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根据试验数据开展分析,又一次运用理论知识,又一次从实践到理论,完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知识体系循环,学生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虎杰,易发成,高德政.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0(04).

[2]巩 伟,张 生,陈 松,等.应用型示范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州学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02).

第2篇

关键词:瓦斯地质;安全工程;课程体系;优化

1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较少。[1]煤层瓦斯是地质成因的,受地质条件的控制,为了解决煤矿瓦斯灾害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瓶颈,河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瓦斯地质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瓦斯地质学科,首创了瓦斯地质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为我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瓦斯地质学科逐步完善的历程中,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各种形式培养了大批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如1985年经煤炭部教育司批准我校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班,培养了一批瓦斯地质专家;1982年原煤炭工业部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和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新一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培训班,对工程技术人员普及了瓦斯地质专业知识;研究生学位教育方面,招收少量的瓦斯地质理论与应用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较高层次的瓦斯地质人才;但在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河南理工大学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瓦斯地质基本知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瓦斯地质学课程。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层次上。这样的培养层次,一是瓦斯地质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二是由于缺失本科阶段瓦斯地质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瓦斯地质方向人才培养困难和生源不足。因此,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为了满足我国煤矿急需培养大量的瓦斯地质人才的实际和我校瓦斯地质学科的未来发展,河南理工大学从2011级开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本科班,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目前已毕业两届。

2瓦斯地质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既能反映出学科的主要知识,又要符合知识发展的规律、时代的要求与前沿;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调整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促使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其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2]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5]瓦斯地质学科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旗帜和标杆,进行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加强瓦斯地质专业的建设对保持瓦斯地质学科领先地位和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为了瓦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本科层次上依托安全工程专业专门新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为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方向开设初期,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国内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需求以及参考安全、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瓦斯地质方向经过6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反馈信息和相关高校的调研发现,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部分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等突出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建设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对培养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继续保持河南理工大学在瓦斯地质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目标

以“素质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知识是载体”的新型人才观为指导,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瓦斯地质学科特色,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用人单位对瓦斯地质方向人才要求,探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从教育学、人才学和瓦斯地质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建立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对应的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以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为基础,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瓦斯地质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地质、安全)有关专家、学者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会议交流、讨论,确定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实践内容、教学实验内容等,并与现场积极联系,建立瓦斯地质工程实习基地;以理论课程和实习内容、实验内容为主题,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与瓦斯地质的相关度,讨论分析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和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确定各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学时等。最终构建瓦斯地质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瓦斯地质方向培养方案,实现如下培养目标:(1)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岩石力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矿井瓦斯抽采、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勘探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2)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国内外能源矿山、煤层气、页岩气发展需求,具备到能源矿山、煤层气和页岩气等相关单位进行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地面勘探开发,煤矿瓦斯地质、瓦斯抽采、瓦斯灾害防治等各类设计、施工及安全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监察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3)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匹配,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要求,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立了瓦斯地质等4个专业方向。按照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思路和目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整体要求和瓦斯地质方向的优势、特色,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图1),优化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性,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该方向课程体系总学分194,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98.5,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26.5,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38(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总学分31(不含课内实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5]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的4个方向设置相同的通识课程,总学分98.5,包括思想政治类、军训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理化类等[6],以必修课为主。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是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所设立4个专业方向都要求开设的专业课程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备的课程,同时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共设置11门课程,课时256,学分26.5,全为必修课程。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该方向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发展个人能力的坚实基础,是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的一类课程,该类课程对于后续方向专业课程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设置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影响较大,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15学分,其中必修课4门,学时144,学分9,选修课6门,学时192,学分12,限选6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有直接联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所必须学习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23,其中必修课程3门,学时128,学分8,选修课11门,学时336,学分21,限选15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来看,方向专业基础课以必修课程为主,目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向专业课程增加了较多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了能适应未来需求和多元的工作环境(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6]通过实践教学,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7]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军训、工程基础实训与实践、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外,结合本专业方向特点,特别增设了地质基础实习、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生产实习,并建立了登封地质实习、鹤壁生产实习等实践实习基地;并针对本方向专业特色,开设了瓦斯地质、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和矿井通风与除尘等特色课程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对专业方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结合现场实际和科研项目,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设计优化,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结合现场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科研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学分为31个,学时为33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

5结束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应以现代大学理念和新型人才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坚持专业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培养高素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子敏.瓦斯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立乾,高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2上):270-272.

[3]颜海波.以目标为导向的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依据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11(2):51-53.

[4]牛永红,武文斐,金光,等.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0(5):47-48.

[5]刘宏,吕保和.21世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5):42-45.

[6]张小东.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96-99.

第3篇

关键词: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98-02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陷入资源紧缺的现状,因此地质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质工作的开展能够缓解资源短缺的现状,同时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加快矿山开采、土地整理、各类基础公共设施的新建等都需要地质工作者参与其中。本文以三峡大学为例,针对近几年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现状,从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出发,通过调查问卷、文献查阅等方法来收集大量资料和数据,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总结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征与主要问题,提出改进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二、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招生规模

随着三峡工程蓄水175m后,三峡建设中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工程地质问题更加复杂,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开展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的研究。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于2006年获批硕士点、2007年开始培养硕士生,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但从近几年招生人数及就读人数来看,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在逐年减少,部分学生被招收进校后因专业属艰苦行业或其他原因转换了专业,造成不同程度的专业人数的减少,培养专业人才的规模较低,若持续发展下去,可能未来地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及中高层优秀人才会急剧降低,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甚至影响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的实施。

(二)基A建设

三峡大学的实验条件、试验仪器、设备和试验场地等基本可以满足本、硕培养要求,基本能够实现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和室内实验分析。但作为地质工作者,仅局限于课堂和室内学习,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和热情。就三峡大学而言,目前缺乏系统的野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还存在居多实际基础建设问题。

(三)培养模式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目前仍为“专才型模式”,方式上是“传知型”,学制统一。应该在需要严格把关的人才培养环节上加强规范和制度的建设,杜绝各种随意性现象的出现。我国理解创新人才大多局限在主要强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培育的文化基础和教育措施;对个人品质的发展强调还不够,显得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

三、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社会层面

社会上的企业机构应该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更新实验生产设备,加大地质科技投入,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创新,完善地质人才激励机制。

1.加强基础培养,提升学生后劲。据统计,近几年硕士生的导师发现,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的基础及独立科研的能力逐渐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基础没有打牢和课程学得过杂,另外现在研究生招生也采取扩招政策都是影响因素。与此同时,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分配去的学生不仅实际操作能力差、并且基础知识也不牢固甚至工作态度不认真。这就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定位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注重理论基础还是注重实际应用。这就要求不同高校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满足现代社会人才市场的不同和特殊需求。

2.培养科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果需要培养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刚入学的新生入手。新生刚入学时,对地质工程专业不是很了解,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研究地质工程的意义以及研究手段,特别是要展示地质工程学科在人类历史进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辉煌成果,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甚至产生不惜付出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念头。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去接触和尝试感兴趣的领域,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对本专业的科学兴趣。

(二)高校层面

1.创新改革,加快培养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根据国情,国家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针对地质勘查方面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学校和社会、地质勘查行业都需要承担相对应的职责。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积极支持地质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三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管理层面

1.建立“全国地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部牵头,中国地调局、国土资源部、高等学校以及有关行业公司共同参加,建立“全国地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国地学教育的发展,以解决“地质教育边缘化”问题。

2.加大地质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国家可支持地质类高校建设一批重点科学研究基地、实验室、工程中心,以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在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质重大工程课题中突破关键技术。对地质类的重点专业建设、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倾斜。由国家人事部、国土资源部共同制订地质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规定,加大对地勘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规划科技人才参加高层次理论研究培训。

四、结论

以三峡大学为例,基础建设及培养模式的现状为切入点,对我国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社会层面上,针对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加强基础培养,提升学生后劲;培养科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层面上,转变观念,改革模式,加快培养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同时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管理层面上,建立“全国地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恢复原中国地质教育协会,加大地质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

⒖嘉南祝

[1]黄雨,包扬娟,赵宪忠,杨坪.推进地质工程专业改革加快卓越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5,(1):24-27

[2]董鹏,胡咏君,李芬.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探讨[J].高校教育研究(成都),2014,(4):1-6

Analysis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in College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ZHANG Peng1,2,LIU Chun-juan1,2,SONG Kun1,2,LIU Yi-liang1,2,DENG Mao-lin1,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Hubei 443002,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Hazards o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Yichang,Hubei 443002,China)

第4篇

很多事只有亲身体会了才能知道,就象这次实习,除了受到很多苦之外,还学到很多在学校没有学到的东西。

首先,我深刻的认识到,很多人在实习走之前就把这次实习当作一次公费旅行的态度是科学的。经过实践证明,我们的实习确实是一次旅行。

我们先到了克旗,在克旗参观了克什克腾地质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耐心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地质方面的知识,虽然现在那些知识已经忘光了。然后又去了巴林草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的草原风情,老师同学们为了铭记这一无限光荣的时刻,纷纷拍照留念,照片的背景会向他们的亲朋好友证明他们曾到过广阔无边的草原,照片上他们丰富的面部表情会向人们透露,他们在草原上的心情是开心愉快的。

草原上尽了兴,大家高高兴兴的坐上大客,前往奈曼

在奈曼我们参观了奈曼王府,然后用掉一天的时间去采点画图

其次,经过这次实习让我认识了一座漂亮的城市——承德。在奈曼完成任务我们就直接到了承德。在承德我们去了避暑山庄,避暑山庄的门票贵得不像样,但是免车费免住宿的到一趟河北,不去一趟避暑山庄更不像样,所以大家都去了。照样每到一处大家拍照留念以供回味炫耀。

最后,我们途经大山草原,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地貌,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土地的分布形态,与我们专业息息相关。

结论:实习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路上要注意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一路上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第5篇

摘要: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工科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的GIS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通过调查回访等

>> 地方工科院校土木工程(道桥)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 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论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煤炭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工科院校食品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工科院校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工科院校《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工科类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工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及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RS和GIS专业地质地貌学教学改革探索 地方工科院校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工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军队工科院校装备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医学院校工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讨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

[3]王璐瑶.高校学生流行“秒课”[N].重庆商报,2011-01-05(23).

注:受“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建设(编号:k110203)资助。

作者简介:董东林(1969-),男,陕西乾县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与环境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GIS和水文地质。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4-02

地质工程专业是我校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62年前的阜新煤矿学院地测系地质专业,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毕业生,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成为地质工程专业教育在新历史时期的重要目标。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及个性化教学四方面探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航标

1.课程内容上做到科学和工程紧密结合。工学教育注重工程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但如果过于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就会导致我们的“产品”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将给知识的灵活运用、乃至在理解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带来严重阻碍。但对于科技创新和实际工程问题来说,知道该做什么、怎么改进、创新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在教材、授课内容的编排上应注重科学与工程的紧密结合,融科学于工程,从工程中寻找科学问题。

2.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将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作为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的一项评判标准。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场景的设置、提出科学问题及如何解决工程实际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提出新奇特的想法。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石

1.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地质工程的地域性、多变性、复杂性等常使得任何一项具体地质工程都难照搬现存的模式或经验,而需创造性运用理论方法和经验,要求有较强的、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使地质工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达到最好的效益。在我国工程勘察中,勘察与设计、施工常脱节;勘察、设计与工程的地质环境常脱节,这涉及许多学科的内容,并要求将有关专业内容融为一体。例如在理论和方法上,需要综合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岩土测试技术、工程机械等多种学科的有关内容,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在实际问题处理过程中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因此,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培养学生迅速吸收有关学科的新知识、迅速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但前提是要有非常宽广的知识面。

2.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前缘介绍增加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授课的过程中,介绍地质工程专业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目前研究的空白点或研究相对薄弱的领域,让学生对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从事地学研究的信心,也会促使学生自觉了解相关方面的资料,增加其探求欲望,为其转变为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动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助剂

1.开放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打破以往老师讲学生学的授课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和老师随时可以讨论甚至是争论,期间还穿插几个小问题环节,相当于小型作业,大的比较系统的问题甚至可以安排专题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难度适宜的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外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完成作业就必需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需要对检索资料进行筛选、对比分析,并最终获取有用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将更加侧重能力与思维的培养。以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方向矿床学课程讲授为例,在课程讲授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首先讲授矿产资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讲授某一类型矿床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课后给学生分发大量的不同地区该类矿床的实际地质资料,让学生在课后分析该类矿床的成矿作用,并在下次的授课过程中组织讨论学生的分析结果。学生要完成这些作业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广泛自学,在课堂之外能够自己查找、钻研有关问题。同时,实现互动交流,使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新的火花,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和团队(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及集体完成任务的能力,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四、个性化教学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1.充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陈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地质工程专业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对已有的观点、结论、理论提出怀疑。在思想观念上敢于突破,并通过搜集资料或辩论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那种把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等同于胡思乱想的陈旧观念,克服对于培养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的担忧和恐惧思想。

2.进行个性化培养。对于学有余力、并且具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提供从事独立、有激励性科研的机会。对于确有创新潜质和意愿的学生可通过申请,由学科从事科研的教师提供自己进行中的科研项目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发展、研究规划,以便于其潜能的开发,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个性化教学的重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因此,需要地质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开发与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为个性化教学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多层次、多类型、有特色的地学工科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虎杰,崔春龙,陈廷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3):14-17.

[2]叶四桥,陈洪凯,唐红梅.麻省理工学院土力学课程教学及其创新性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1):69-71.

[3]效牛.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6,13(1):7-9.

[4]李先祥,苏彩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J].合肥工业大学报,2010,24(6):11-13.

第7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 岩土工程 

    1.工程地质学科的争议

    教科书对工程地质学的三种定义:①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②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③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质科学。

    从以上三种定义的实质中均不难看出,工程地质学强调的工程和地质的关系,研究的是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但是,近年来工程地质学科却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学被异名为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勘察被称之为岩土工程勘察。工程界有此呼声,学术界有此呼应,一些大专院校也纷纷效仿,甚至工程地质这个专业在高校也被取消了。一时间,似乎工程地质已经成了守旧传统,岩土工程才是先进时髦的,才是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并与国际接轨的。这是近年来分歧最大的争议。 

    这些年来工程地质勘察的不景气以及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化,工程地质勘察队伍增加了岩土工程的业务是完全必要的,但将岩土工程作为工程地质的救世主,则值得商榷了。

    根据笔者的理解,岩土工程是一项工程应用技术,是针对地质体的工程缺陷实施的工程措施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总称。岩土工程的任务是“处理”地质体的工程缺陷,使之满足工程建筑物对地基的工程要求,因此又有“岩土工程处理技术”的别名,说明岩土工程的确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确立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也仅仅是本世纪初的事,并不象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等着名学科那样历史悠久,然而,之所以将工程地质定义在“学科”这样的高度上,是因为她具备学科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这就是地质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换句话说,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地质学(当然更包括数学、力学、化学等等),因此,又将工程地质学界定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这是符合实际的。工程地质学的最新定义也是较为全面的: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显然,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天地之别。如果将岩土工程界定为工程地质学科的一个分支,好象还说得过去;而反过来用岩土工程来代替工程地质,则实在有些牵强附会。

    1997年6月20-27日,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在希腊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决定将本学会名称改为:国际工程地质学与环境学会。我国组团15人参加,王思敬任团长。随后国内也有人提出工程地质学会改名,以便与国际接轨,但一直未获通过。在近几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会议上,学科和学会更名问题的交锋一直也没有停止过。我国工程地质界的前辈专家学者们多数也不同意更名,认为如此严肃的基础性应用性学科,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传统风格,我国的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前景仍然是艰巨和光明的。

    2.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也异常艰巨,主要任务是:①选址,选择在地质条件上相对最优的工程建筑地区或场地;②评价,阐明工程建筑区或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准确界定工程地质问题;③预测工程建筑物兴建和运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为研究改善和防治工程地质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据;④调查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等。

    3.工程地质专业的尴尬

    工程地质专业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专业,没有这个专业,一切工程建设均将成为空中楼阁,这是常识性问题,我们在这里反复强调好象有些多于。然而,现实确让这一基础性专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在:

    ①工程地质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实践性;

    ②专业不景气,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工程地质专业不相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局限,择业行为中的浮躁动机,专业本身的局限性;

    ③规程规范存在的问题;

    ④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局限性;

    ⑤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专业的轻视;

    ⑥长官意志,某些决策者对工程地质专业的无知或轻视;

    ⑦世人对工程地质专业的不了解与不理解。

    4. 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教训

    由于地质问题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实例太多,教训太深刻,顺手拈来几个实例:

    ①云南漫湾水电站左坝肩顺层滑坡和建材问题;

    ②贵州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址、隧洞等问题;

    ③贵州东风水电站右坝肩和帷幕线上的岩溶问题;

    ④乌江彭水水利枢纽前期工作重复问题;

    ⑤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岩溶地下水问题;

    ⑥软弱夹层的遗漏对工程建设的重大影响,葛州坝、西津溢洪道等。

    5. 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任何地质条件下都可以建工程,对吗?这个问题也是这些年来工程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①陕西东庄水库灰岩坝址渗漏严重不能建坝;

    ②小浪底滑坡性质界定对设计的影响;

    ③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移民区是否滑坡对移民安置的影响;

    ④堤防工程中的堤基垂直防渗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时可能是决定性的;

    ⑤地质边界条件和地质参数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6.相关学科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①系统工程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②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③遥感、物探、GPS等;

    ④水工设计施工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清晰的工程概念是地质师所必需的。潘家铮院士对地质师的要求:应该有系统地学习水工建筑物的基本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地基缺陷的影响,各种处理的措施,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最好补一些数学、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岩石试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课。五十年代初,由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奇缺,一批设计师改行从事工程地质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后来大都成为工程地质专业的优秀专家。实践证明,地质师的工程概念清晰,地质工作会得心应手;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

    7.工程地质要面对现实着眼未来

    汪恕诚部长最近讲话强调:不能老修改设计,因为搞招投标尤其是国际合同,修改设计就意味着被索赔。修改一个设计,似乎节省了某一个工程量,而索赔量比这个还大,大量修改设计怎么得了?汪部长的这段讲话似乎在批评设计,实则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新的契机。

    如何理解汪部长的这段话?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修改设计,水利工程因为地质问题而修改设计的可以举出若干例子来。

    修改设计往往赖地质,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前期地质工作投入不够,工程地质条件不清楚,地质基础资料不准确,工程地质分析出力不够或分析工作的深度不到家,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不明确或界定有错误,学术技术问题得不到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工程地质问题的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很明显,要想不修改设计,地质工作必须做到家,基本的地质工作量必须保证。作为地质师,既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还要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更要勤于实践,不迷信权威,不违心唯上。工程地质专业的形象靠地质师们去树立,去维护;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也只有靠地质师们自己去争取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察;问题;

地质勘察工作是根据建设和资源的需求来对特定区域的岩层、地质及矿产等地质状况进行全面的勘测,并完成地质勘察报告。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地质勘察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都有了较大提高,为地质勘察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地质勘察行业的发展,一些新问题也不断出现,所以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确保地质勘察质量的提升。

一、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高效的地质勘察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首要阶段和安全保障,目前我国地质勘察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同程度上给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安全带来了威胁。

1.1地质勘察整体技术水平低

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要求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的设备进行取样、测试,才能准确的对于勘察地点的地质构造进行评估。新时期背景下许多施工项目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地质形态,然而,我国的整体技术还不够成熟,没有跟上新时期工程建设的需求,容易导致地质勘察评价结果的不准确。

1.2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能力和态度

新时期背景下施工项目多,这加大了对地质勘察工作人员的需求,然而,由于优秀的专业人员规模有限,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导致地质勘察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有些看地质勘察工作的报告不准确,有些工作人员缺乏良好的工作态度,没有按时定期勘察,最终影响工作进度。这些都会对施工安全和经济效益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1.3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一般问题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人,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更大。

1.4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没有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一旦要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还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报告,明天就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侧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地质条件不清楚,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或由于地质问题造成承包商巨额索赔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1.5勘察方法不合理

目前,一些勘察部门采用静载荷试验压裂探坑两侧涂层将其作为承载力,这种勘探方法不合理,如果压裂深、浅两侧土层所需要的压力不同时,就无法压力定值,不能确定地基的承载力,影响施工正常进行。

二、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对策研究

2.1责任划分清楚

对于勘察工作的规程规范以及部分的技术管理的问题应当由勘察单位负责,解决问题;在进行勘察时时间安排不合理,造成勘探周期不够合理,这是由于前期投入不足,因此需要由地方部门或者计划部门进行负责;勘察质量以及相关人才专业的协调应当有勘察设计单位负责。将各项责任分清楚之后,应当严格落实实施。

2.2加强勘察机构的监管力度

根据勘察过程中进行野外作业、土工试验以及资料整理等环节,勘察监督部门要了解勘察单位到底钻了几个孔、钻了多深、取了什么样子的土,土工试验结果如何等等,这些需要勘察监管部门要加强力度,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提高了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标准,确保整个建筑施工顺利进行。

2.3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和设备

由于地质勘察的质量与技术先进程度紧密相关,为确保地质勘察工作中各种复杂参数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我国应加大投入,建设地质勘察实验室,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和设备,积极应对和解决技术问题,使地质勘察的技术水平跟上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求。

2.4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加强管理

一方面,要制定具体的地质勘察各项指标达标的参考值标准,同时应加强地区性的地质研究工作,依据不同地区的地质形态设置不同的区域标准,使地质勘察工作有据可依。另一方面,要不断制定和完善地质勘察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地质勘察人员从业的专业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也要加强管理,严格审核地质勘察的项目合同,在工作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地质勘察工作人员的监管,避免因为工作失误造成的损失。

2.5加强地质勘察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地质勘察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保证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要从理论、实践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全面加强地质勘察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其专业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事业心,能够保证工作质量,控制工作进度。使我国地质勘察专业人才储备充足,能够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发展。

总之,工程地质勘察对于建筑工程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此外,还需要地质勘察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根据工程地质勘察因素具体实施,在综合考虑下,为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提供可靠的资料信息,进而达到优化工程地质的目标,确保建筑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绍云,宁东卫.建筑工程勘测过程中关键问题探讨[J].山西建筑,2014,32

第9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 ,环境 ,人才 ,机遇

Abstract: as the 20th century was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a discipline, very close with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ciplines,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quality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work of engineering plan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and project construction smoothly. We will try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environm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geology, engineering accidents have occurred, to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bring great losses, the phenomenon of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geology analysis in-depth, some eve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valuation of conclusive mistakes. So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geology shoul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order to meet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

Key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environment, talents, opportunities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就工程地质学科来说,对对地质师素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所以要使勘测队伍要走向市场,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承担着,防止灾害,造福人类,艰巨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更要迎接机遇,为人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工程地质工作存在的很多问题,只有理性的分析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才能是我国的勘探队伍有长足的发展与美好前景。

第一,工程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一般问题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更大。

相关专业的理解问题。一种情况是地质师对其它专业不理解,这需要加强跨专业的学习。另一类现象是设计施工等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的不理解。有的不懂地质却偏要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勘探要求,有的工程由设计人员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有的设计人员对地质专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以为是包打天下,不结合地质条件设计不当;也有的是不尊重自然地质规律,野蛮施工,严重破坏地质体的自然结构,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所有这些非地质专业的问题,往往在出了问题之后又向地质专业推卸责任,令地质师们不知所云。工程地质界知名专家学者孙广忠教授指出:“实际上,在地质工程实践中脱离地质实际的实例随手可拾,可以说,地质工程施工中出现事故的绝大部分是设计和施工脱离地质实际的结果,或者是对工程地质条件没有搞清楚或认识不清的结果,如果离开了地质基础,则其理论必将脱离地质实际必将作出错误的结论”。 潘家峥院士等前辈专家早已强调过地质学水工,水工学地质。足以可见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问题,早已被专家们的真知灼见道出了关键,就看我们作何行动。

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没有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一旦要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还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报告,明天就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地质条件不清楚,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或由于地质问题造成承包商巨额索赔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规程规范的问题。规程规范的问题较多,甚至产生了一些混乱。水利系统与水电系统的勘测设计阶段不一致,规程规范也有区别。历经十多年的编写报批,1999年才颁布的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在勘测程序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已经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经颁布实施就难以把握。更为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另一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并不完全适合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而建设部的一些工程勘察监督机构则以此为依据对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实施质量检查,使勘测单位不得不准备满足两种规范的两套地质报告分别对付审查和检查。规程规范的修订和出台周期太长,完全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水利与水电分家之后,对于工程地质这个专业来说其工作性质是一样的,但却存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勘测程序,这种情况还要继续下去,需要寻求解决或协调方案。

人才问题。十年造成的人才断层已经出现。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前辈地质师相继离岗,各勘测设计院明显缺地质总工人才,八十年代期间各院比较整齐的地质副院长和院级地质总工,近年来在一些勘测设计院已经相继断档,或后继无人,或后备人才尚不成熟。勘测行业不景气,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工程地质专业不相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局限,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的问题,择业行为中的浮躁动机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优秀地质师的成长。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地质分析成果,出自于高水平高素质的地质师。有人说二、三年就可以培养出地质专家,实属无知。要培养出一个具有工程地质分析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地质师,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大量的工程实践,自身的敬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学科专业的学习和渗透,是决不可能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地质师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培养优秀地质师的难度可以说远远超过培养博士、研究员和教授的难度。社会的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对地质师素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最好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勘测队伍要走向市场,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

技术管理问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控制,技术管理是主要环节之一。近年来一些单位提交的勘测设计报告中的地质章节不是地质师写的,报告的编制人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人,或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第二, 解决问题的措施

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责任。规程规范和部分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由总院负责;勘测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够等问题应该是地方部门或者计划部门负责;质量、人才、相关专业的协调等问题自然应该由勘测设计单位负责;其它问题大家都有责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大环境。责任分清楚了,落实到要有人来抓,所有问题虽然我们不敢说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决,但至少可以前进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畅谈必要性重要性,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笔者在这里也就是夸夸其谈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也不该我们提,该谁提?当然应该是谁负责抓,谁就提方案追落实精指挥勤检查,最终归结到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上。到此为此,我们的对策就算出台了。其实,我们这里列出来的众多实际问题,本质上和深层次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勘测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与旧管理的冲突,老观念与新思想的交锋,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动力,这是不难理解的。

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把环境放到首位,在地质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工程地质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才能实现我国地质工程的进步。人类的每一次产业革命,无不与工程建设有直接关系,与地质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应注重地质师的作用,培养良好高素质的勘探队伍,为我国地质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思敬,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未来,《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第3期

2崔政权,《系统工程地质学导论》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5

3孙广忠,论地质工程的基础理论,《工程地质学报》1996.第4期

4韦港 《工程地质随想》 1997年4月24日

5何培玲 张婷 《工程地质》 2006年1月

第10篇

岩土工程建设问题一直是建筑界在建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施工人员在施工前都会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确保岩土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本文分析岩土工程地质勘查中质量方面的控制因素,对地质勘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施工人员岩土工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控制因素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一项细致的任务,施工人员想要获得完整的资料,就需要提高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而想要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就需要对能够影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地质勘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防护措施,确保获得的资料真实可靠。

1分析影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因素

1.1人为因素

地质勘察工作是一项比较细致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地质勘察人员拥有坚实的地质勘察技术和丰富的地质勘察经验。相关勘察部门在进行地质勘察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地质勘察人员从旁协助,如此才能保证地质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然而建筑方在这方面的资源比较稀缺,建筑方在地质勘察人才方面的资源稀少,在地质勘察方面的工作缺乏正确的指导方向,具有高精度勘察能力的仪器也很稀缺,许多建筑方都是利用的地质勘察仪器比较陈旧。建筑方虽然在岩土工程方面加大了地质勘察的队伍,却无法对地质勘察的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因为建筑方在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方米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依据[1]。

1.2技术因素

地质勘察质量需要精确的数据分析和真实的地质状况为依据,这需要建筑方在岩土工程勘察方面具有专业的地质勘察技术和高精度的勘察仪器。然而建筑方在地质勘查技术方面的发展与时代的潮流没有接轨,导致很多建筑方在勘察仪器方面存在老旧现象,或者地质勘察技术不足,无法对岩土工程的地质状况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勘察,导致建筑方勘察出来的结果与实际近况不符,影响建筑方在建筑方面的全体布局,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2]。(岩土工程事故如图1)。

1.3市场因素

随着建筑工程的蓬勃发展,建筑界多出了很多地质勘察团队。建筑方在地质勘察方面的市场越来越大,地质勘察工作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建筑方由于规模不足或者处于经济的考虑,在地质勘察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从事地质勘察工作的专业人才看不到地质勘察工作发展的前景,渐渐退出地质勘察工作的领域,转向其他行业发展。

1.4制度因素

建筑方在地质勘察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无法提高地质勘察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多数的建筑方在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方面,没有对地质勘察人员的工作进行划分,导致勘察人员的工作任务不明确,容易在勘察过程中出现盲目跟从、组织散漫等不良现象。建筑方勘察出来的结果与岩土工程地质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因为建筑方在地质勘察方面勘察的内容不够全面。当建筑方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做出补救措施,容易引起事故纠纷,从而影响施工方的信誉,对建筑工程的发展造成一些不利影响[2]。

2防范措施

根据上述列出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影响地质勘察质量的因素,下面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2.1建立优秀的人才队伍

建筑方应该从外界寻找地质勘察方面的专业人才,包括拥有地质勘察技术的技术型人才,拥有丰富的地质勘察理论的教师。建筑方可以花费一定的资源建立起一支小型的地质勘察队伍,这支队伍中的地质勘察人员必须是清一色的专业地质勘察人员,为建筑方在建筑界快速的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同时,建筑方要对原有的地质勘察人员大力培养,特别是一些可塑性人才。建筑方可以对地质勘察人员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使地质勘察人员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勘察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为了加强地质勘察人员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建筑方应该定期安排部分人员在地质勘察队伍身边临场观察。

2.2完善地质勘察技术

首先,建筑方需要对地质勘察工作的设备进行更新,将陈旧的设备淘汰掉,引进一批先进的勘察设备。然而,建筑方应该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地质勘察人员的仪器使用进行专业指导,使地质勘察人员能够很快适应先进的地质勘察设备。同时,建筑方应该对地质勘察人员灌输新的地质勘察技术,将传统的地质勘察技术适当的筛选。当然,建筑方不能过于依赖仪器,对于传统地质勘查技术中仍然适用的技术适当的保留。将传统的地质勘察技术与新型的地质勘察技术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建筑方的地质勘察技术。最后,建筑方应该对地质勘察人员进行一定的训练,使地质勘察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地质勘察技术,尽快的适应地质勘查工作[3]。

2.3正确看待市场

虽然地质勘察工作的市场逐渐扩大,建筑方在地质勘察工作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但建筑方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地质勘察工作市场,不能因为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而放弃了自己的既定目标,降低对地质勘察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筑方应该加强对地质勘察工作的投入力度,使前来应征的地质勘察人才能够看到建筑方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不断壮大建筑的地质勘察队伍。同时,对于地质勘察市场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建筑方应该组织相应的监察部门,严厉打击那些皮包公司和商业诈骗团伙,肃清市场的不良风气,使更多的地质勘察人才进入市场,为建筑方后面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

2.4建立完善的制度

为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建筑方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约束地质勘察人员的行为规范,确保每一个地质勘察人员能够在地质勘查工作中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建筑方应该建立相应的监察机制,对地质勘察人员的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确保地质勘察人员的勘察质量。

3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的质量问题,是建筑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建筑方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地质勘察人员方面的管理没有做到位,使勘测出来的地质状况与岩土工程的实际地质状况不符,从而影响施工方在建筑方面的施工质量。相关建筑方应该加强对岩土工程中地质勘察技术的质量控制,确保地质勘察的结果与岩土工程的实际地质状况相吻合。如此,施工方才能按照地质勘查结果,制定出安全有效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方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刚.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相关问题研究[J].江西建材.2016(02)

[2]范建.关于工程地质勘察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18)

第11篇

人物名片:石东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目前就职于南宁地矿地质工程勘察院,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工作。

仰观气象,俯瞰流水,细数节理,深究岩性――看似高山流水,浪漫无限,实则必须细致严谨、不畏艰苦,这是一名岩土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品质。

岩土作为地质的一个分支,是地质与建筑的交叉领域,现已逐渐发展为一个行业。随着岩土行业的奋进,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各大高校纷纷从地质工程专业中剥离出或延伸至岩土方向,形成一门理论知识――工程地质,并悄然成为一个独立专业,最具代表性的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作为一名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从求职至步入职场给我的感觉是就业茫、专业强、工作苦。

十年寒窗两茫茫,就业仍需多思量

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的是建筑地基基础部分,即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地质情况,不似资源勘查那么纯粹地质类,亦不如建筑工程这般纯粹建筑类,而是处在尴尬的交叉地带,这也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抉择时显得迷茫。我在求职之初,也曾因目标不明确而摇摆不定,徘徊于是去中建、中铁等建筑单位,还是去地矿局、煤田地质局等地质单位,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甚明了,不明确自己到底属于哪一块领域。因此,在校期间就要好好思量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从而系统地学习需要具备的知识,作好能力储备,只有这样,在就业时才不至于两眼茫茫不知去处。

术业有专攻,岩土需专业

岩土人作为地质工作者,整天与岩石、土层、水位打交道,每到一个地质点,都要调查岩性、产状、土质情况、地下水位、地质作用状况,专业性相当强。

身为岩土人,必须具备丰富的地质知识和建筑知识,掌握工程地质理论。在校期间既学习与地质息息相关的钻探,又学习与建筑相连的地基处理、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还学习地质与建筑交叉的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勘察治理,学习内容博杂,不消化梳理清楚则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在工作中还需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如具体的识别岩性、土质,判断地质作用,编录地层,调查地下水,处理工程事故等,均要不断学习规程规范,多请教前辈,多看多记多积累,把繁杂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一个体系,方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在成为岩土工程师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积累学习,温习旧的知识,学习新的技术。

吃得苦中苦,方为岩土人

毕业之际,经过各方面的考虑,我选择了地质队,主要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之初,就深切体会到了岩土人之苦。初到单位,就远赴山间荒野的一个生态园区勘察项目,场地尽是两米多高的草丛和甘蔗地,中间穿梭着几条两米宽的水沟。下雨天,雨水淋湿衣裤,鞋子沾泥重如灌铅,水珠总是模糊眼睛;烈日时,汗湿透迷彩服,地质包中装满水还是不够喝,总有一种要中暑的感觉。网上流传打油诗:“我是一个地质郎,背井离乡在外闯,白天累得腿发软,晚上仍为资料忙;铁鞋踏破路还长,锤子罗盘包中装,晴天烈日照身上,雨天泥地脚印忙;思乡痛苦心里藏,四海漂泊习为常……”我们就像特种兵一样,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得在野外生存、工作。诚然,地质工作是辛苦的,但也是丰收的,当你用学习的心态和广阔的心胸去欣赏这片大地,走过这段艰苦的历程,你会发现再大的困难也不过如此。在外人看来,我们的野外考察就像免费“野营”,逃离喧嚣的城市人花费苦心追求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是我们每天的工作,天为被,地为席,地质工作的浪漫之处在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物主的伟大,以及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感受到的孤独和对意志的磨炼。我国古代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曾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我想,只有地质人才能体会其间吃苦的快乐。

地质人的工作环境固然恶劣,但我们可以在艰难困苦中锤炼意志,提高生存技能和工作技术,在异域他乡感受不同的人文风情,在高山峻岭、细水长河中享受别样的浪漫。

第12篇

随着我国不断的调整经济体制,使得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发展,促使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向现代化方向转变,社会各行业发展对资源的利用情况极为重视,尤其是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在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正式成立并作为学科发展的时间较晚,使得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在实际工作环节中,有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我国石油行业的正常发展。地质勘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会导致石油建设工程工期延误,影响石油工程方案实施等。鉴于此,本文根据笔者自身多年从事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相关工作经验,简单的对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的相关问题作出以下几点探讨,以供参考研究。

关键词:

石油工程;地质勘查;问题研究;对策实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力量,在生产力和技术的关系相互协调的过程中,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同样在新发展形势下遇到了全新的契机,但同时也获得了更加严苛的挑战。石油工程地质勘查作为一项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科学,对我国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可以对石油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层以及地貌等等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满足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问题重重,地质勘查工作人员要重视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社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原则以及方法

(一)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原则

我国在石油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地质勘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可以更加深入的分析建设地区的地质层情况、地貌情况、地下水情况以及矿物质和岩石情况等,给石油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通常情况下,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要遵循实用性以及有用性的基础工作原则,并结合实地的地理建设环境以及周边沿线的地质地貌条件,在由深入浅以及点面结合的原则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水文地质勘测、原味测试以及石油工程地质勘查与测绘等多种方法,对该区域的地貌地质进行集中的观察,给后期的石油工程建设施工提供更加准确、详细的信息数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石油工程建设逐渐遇到更多复杂的问题,并遇到分为更加宽泛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石油工程地质勘查方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些越来越多元化、多层次的问题,使得石油工程建设对地质勘查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工作标准。正是由于此,在社会建设要求以及石油工程建设要求的情况下,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给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并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得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过程中收集的信息数据都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研究和分析,在信息系统的高效管理下,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保障,给石油工程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石油工程设计方案能够在正式开工建设前,可以事先进行模拟施工,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项石油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合理性作出准确的评价,便于石油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人员技术的发现地质勘查工作中的盲区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石油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人员及时纠正施工设计方案,使得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投入成本得到显著的降低,一方面保障了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后期维护以及检修的人力投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以及伤亡事故出现。

(二)石油工程地质勘查方法

通常情况,石油工程地质勘查主要使用的勘测技术有石油工程地质测试技术、石油工程地质勘测与测绘技术、石油工程地质观察技术以及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等。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勘查方法的帮助下,石油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效率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对推动石油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相关问题简析

(一)质量问题分析

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质量问题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地质勘查工作人员对石油工程建设的认识程度够深入,从而其没有构建石油工程相关建设概念,从而在实际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环节中,分不清重点勘查对象以及内容,造成勘查针对性不强,在落后的勘查方法的辅助下,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同时在对石油工程地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合适的计算公式以及研究理论,并且这些研究理论等都与实际工作开展不相符,从而造成定义混淆,无法给石油工程勘察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另外有些石油工程勘察工作人员存在报告填写失误现象,无法清晰的表达出该区域的地质条件,使得报告出现了结论性的巨大漏洞,造成后期石油工程建设质量问题。

(二)专业性问题

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着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强。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多数地区的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较低,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的现象,一些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相关知识面较为狭窄,对延伸专业的技能掌握以及知识掌握较低,甚至存在不熟悉的陌生现象,这就给正常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带来影响。其次有些设计施工工作人员对地质勘查缺乏一定了解,使得设计内容以及设计范围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并在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设计缺陷,给地质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一方面可能会给自然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也同样会给施工安全管理带来影响。

(三)周期不合理

石油地质勘查工作也具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的环节中,一些石油地质勘查工作人员没有深入的研究石油工程建设基础心,在项目要求基本达到的情况下,就立刻完成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分析报告等。这种不负责任的工作表现,使得石油工程建设面对不够清楚的地质条件,对后期施工管理难以做到全面性的掌控,影响着设计方案的正常实施。甚至可能会在石油工程建设施工环节中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给石油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并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四)人才问题

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述的,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实践性以及专业性较强,尤其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给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更加严苛的挑战,这就要求着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必须随着市场发展,及时更新人才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地质勘查工作。因此,高素质的石油地质勘查工作人员成为当前我国地质勘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培养高质量的地质勘查人才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地质学科较为冷门,使得生源来源范围比较狭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地质勘查工作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考察,才能够积累出大量的工作经验,这就给人才的培养带来影响。

三、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相关问题解决措施

首先,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要分清自己的工作责任,并逐步的划分工作职责,这样,将工作职责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头上以及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同时要提高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认识程度,使得其自身能够分清重点勘查对象以及内容,将勘查结果的针对性提高,给石油工程建设提供更全面的地质信息。其次,要合理的明确勘测周期,通过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讨论,使得地质勘查工作能够在一定时间段内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提高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再次要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以及延伸知识教育,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同时要与各大高校进行互助合作模式,培养出高素质、高标准的专业人才。结果总而言之,要积极分析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原则以及基本方法,并总结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相关问题,从而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以此提高我国石油工程地质勘查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翊如,吴少波,陶沙.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5):125-126.

[2]田苗.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相关问题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00215-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