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11:5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建筑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也在不断进步着,其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过多的借鉴与照搬,缺乏创新性
中国目前的景观建筑设计很多的是为了设计而做设计,经常由于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短期内出效果,往往使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使得景观建筑设计既没有很好的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又没有从实质上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反而是照搬模式,盲目的借鉴国内外做的较好的景观设计,使得我国的景观建筑设计缺乏特色。
2.注重平面布局的形式,忽视对场地的研究与利用
对于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景观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使用者的感受最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都习惯在图纸上研究关系,注重其平面布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场地的深入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适宜。为了制造出美观的效果,不惜浪费自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比如大面积使用硬质铺装,随处堆砌景观小品等现象在我国随处可见,还比如有些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平面圆形元素过多,道路上的分割太多,影响行车。形式美观但是交通流线上不够合理。
3.缺乏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景观建筑设计师往往认为景观建筑设计是创造景观,缺乏对景观本身的利用和保护,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是人工景观。这种不考虑生态性的景观往往造成了荒漠化的侵蚀,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的破坏。事实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景观设计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4.景观建筑设计中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大国中,是有很多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虽然景观建筑学源自西方,很多设计理念是科学、合理并且前卫的,但是它作为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应该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保护生态原貌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尽可能的还原地理文化风貌,然而现在这正是中国景观建筑设计中较缺乏的,很多城市做景观规划的时候,只是看到别人好的就抄,丝毫不考虑其与本地的联系。
二、岐江公园对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启示
1.有效的利用与保护原有资源
粤中造船厂与中国很多的传统国企都有着相似的境遇,它们为国家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更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者,可是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它们遭受了无情的拆除和销毁,只有年长的人才有着关于它们的记忆。不过,粤中造船厂在这场浩劫中保留了下来,通过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的改造设计下,它重新赋有了生命,它不仅给中山人民带来了对历史的回忆,还为中山市带来了一个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2.强调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景观建筑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岐江公园的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了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人们更好地融入于环境中,也让普通大众在参与互动中了解设计师的情感,使人们在冰冷的城市中体验到一丝温暖。
3.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岐江公园的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对场所中的原有建筑和材料进行了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保留了原来场所的时代精神;在植物配植中,设计师也没有应用城市公园里常见的观赏花木,而是大量使用乡土野生植物,比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既维持了植物生境,又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4.重视中国文化在景观中的作用
岐江公园的设计与中国的文化充分的进行了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的景观语言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与表达,这种传承与创新对于景观建筑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
三、结论
关键词:建筑;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wo aspects of building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and explore how to better building design into the landscape design and ultimately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wo.Key words: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场所,不仅要有整洁、优美的外形,同时还要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他应该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建筑已经不再仅仅的局限于建筑设计,同时他也需要融入景观设计,按景观设计的原则,要求建筑自身的实用与外在的优美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1、建筑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
我国以前没有景观设计这个词,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所谓景观设计,又称景观建筑学,是在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新兴学科,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华盛顿的中轴线景观等都是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设计中景观设计观念的介入,以及人们环境质量意识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景观设计,真正的景观设计是自然、安全和经济实惠的,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形态是服从于原始的自然景观形态的。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是以属于自然一部分的人和其相关物象的多样化生存环境、多层次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因素相关联的一个系统工程为工作对象的。
在建筑的设计中,景观与建筑是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的,仅有优美的景观环境或者是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与优美的建筑融于一体,才能建设处完美的建筑。建筑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在建筑施工前,只有把建筑和环境景观做到“意”和“境”的完美融合。让景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建造出完美和谐的建筑。
2、景观意识在建筑设计中应用
2.1提升景观设计的地位
要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来建造完美的建筑,就要求提高景观设计的地位,在建筑的设计规划过程中更加的重视景观设计,了解景观在建设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我们把景观意识真正的融入到建筑的整体规划中,那么就可以创造出精湛的建筑文化。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建筑的规划建设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不同时期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折射,真正的景观设计要求人们把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和伦理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建筑的价值。
在建筑的景观设计中,我们要提升景观意识,在建筑建设中强调“提升景观意识”就是要让我们的建设理念更加完备,更加具有时代精神。景观意识并非是简单造堆功能与形式分离的景点,而是功能与景观的融合,在优美的造中体现着合理的使用功能。同时,为了实现提高景观设计地位的目的,我们也要充分的要挖掘、保护并继承优秀的历史建筑概念,将我国古代园林景观中的一些优秀的景观设计概念提炼出来,同时将这些提炼出来的景观理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创造出高品位、有特色、有个性并符合时代精神的建筑精品,做到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2.2 完善建筑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
建筑存在于环境之中,所以不能把建筑看做一个孤立的存在,要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概念。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实现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
所谓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原则,是指当代建筑师有责任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要摒弃个人的思想模式的桎梏,要充分的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
所谓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是指在既有环境中嵌入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实践中提出改造与实施的原则,可将变被动地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地调整建筑与环境问的关系。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同景观的“缝合”理论,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意向。
2.3 建筑景观化的趋势与景观的协调的手法
要实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除了要实施完善建筑景观环境的策略外,还要进行景观协调的方法。我国的建筑有一些相似之处,大部分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要素而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特别是在地标建筑、实验建筑、文化会展建筑设计中,建筑景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设计关注的视角已经从表象的整体协调深入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为渗透上。
3、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追求高性能外,人们更加注重建筑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没有与建筑设计相融合的景观设计,再好的建筑设计也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在建筑规划的实际中我们要积极寻找各种途径来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这是建筑规划中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居住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否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日益加强,像原始森林和极地那样的原始生态系统已很少见,人们正以大量的养殖湖、薪炭林和乡村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及城市、工厂等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不过,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把自己的事和环境联成一个系统来考虑,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1.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设计的目的
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将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2城市化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不注重生态保护。随着城镇的繁荣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目前许多城景观设计作品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急切地想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破坏了自然原有的统一和谐;然而,生态的平衡破坏起来很容易,却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和谐状态。在景观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其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作用。保护生态原貌就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不断延续下去,而这正是现在景观设计中较缺乏的。同时,设计缺乏整体理念和协调艺术。许多人认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一种美化,是随意性的附加物。目前很多景观设计毫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景观应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统一。美好的景观是一种和谐、一种完整,任何将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1.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坚持的原则
1.3.1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的可持续性会受到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就必须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维护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生态系统的的可持续性是由于有再生能力,再生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物种的可持续性。
1.3.2注重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1.3.3运用现代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美观,营造宜人的健康环境,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社会发展与现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景观与建筑分析
2.1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1.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1.3绚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2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视庭院风水,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如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风水学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不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更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探索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3.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的观念。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与“蒲公英之家”,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2000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4.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统一
4.1景观设计优先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设计往往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建筑设计的附属物,这里搞一点水,那里搞一个小品雕塑等。不研究规划布局而先确定园林小品,不考虑交通、消防、停车等硬技术指标而先去考虑平面布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难免会出现问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紧密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的营造。从建筑角度来说,建筑不是游离于环境的,它只有与外部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这也有利于建筑个性的表达。建筑独有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体现。因此,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扩展,特别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所以,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4.2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
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4.3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
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首先,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建筑师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4.4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首先,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其次,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可以采取的手段有:一方面,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另一方面,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狭窄区域,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这种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维。
关键词:景观建筑设计;素描教学;探讨
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是一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结合体,美术是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学好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进行相应的素描教学,符合景观设计专业的目标,可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以及审美能力,通过灵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专业上拥有更广阔的专业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今后就业的适应性,有助于为景观建筑行业提供专业人才,推动景观建筑行业的发展。
1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1.1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的特点及训练目标
全因素素描是从各个方面对物体进行深入的刻画,比如从光影、体积、质感等方面,让物体更加全面的呈现,突出所刻画物体的特点,这种方式下绘制的物体更具真实感与立体感,可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对于刚刚接触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先以全因素素描的方式进行学习,以简单的石膏体作为训练目标。结构素描相对来说是以一种较为抽象的线条,对所要刻画的物体进行理解与创作,需要学生把这些物体想象成透明体,把物体的里外、前后有详细的结构表达。这种方式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素描知识后,再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1]。
1.2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结合训练目标
在进行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的教学之后,可以通过结合两种素描方式的训练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巩固与强化。教师可以通过采用静物与石膏体结合的训练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光线下的阴影与明暗之间的关系,对这些知识进行相应的总结,并且通过速写记录不同物体在不同光线下呈现的状态,对各种建筑材料进行相应的分析,为以后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两种方式的素描学习之后,学生对景观建筑设计有了初步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掌握素描知识与学习方法[2]。
2素描教学中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2.1观察思维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观察思维的转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局限于画室当中的静物,还应当鼓励学生对生活当中的物体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大胆地对所绘画的物体进行创新与组合,让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物体进行绘画,并且在绘画当中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在较大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对于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来说,素描的范围是较为广泛的,学生在素描的过程中需要将景观的整体进行展现,同时还需要对局部进行相应的绘制。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刻画的物体进行灵活的观察,让学生在观察思维的转变之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3]。
2.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景观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拥有了更多的创新思维,才能赋予绘画更多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在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多种元素的组合,完成设计任务。同时教师还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细致的观察,在思想上进行相应的突破,再加上对自然的观察与分析,运用多种形式对绘画进行表达[4]。
3景观建筑素描教学模式的展望
景观建筑素描教学是较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打破传统素描教学的方式,结合当今的新元素,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创新,灵活教学,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与想象力,促进教学的有序进行。而且教师应当确立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素描理念,通过能力培养与课程学习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更适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景观建筑专业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推动景观建筑专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与景观;景观利用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现代城市中那些所谓优雅、神奇的建筑,带给我们只有冰冷和冷漠,建筑师骄傲的为自己所创作的形体兴奋不已。可在我们眼里它们是没有生命的机器,无法带给人类一种自然之美。近几年来,“景观住宅”、“花园小区”等建筑与景观的结合体在我国各地大受欢迎。显而易见,当代人在选择住房时不仅关注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关注所处社区的环境,人们渴望得到的是建筑与景观的统一体。向往回归大自然,回到清新的天然空间中,成为人们身心享受的一项迫切需求,也成为现代的重要主题之一。建筑如果离开景观,那么将会成为生硬的几何体,有了景观的映衬,建筑才显得有了生气,而不仅仅像一个个雕塑,是一种纪念性意义,而是人类热爱的生活场所。
一、在建筑设计中景观与建筑相互依存,相互统一
著名建筑师迈克尔?马尔茨坦说“景观界和建筑界之间的界限几乎荡然无存”意思就是说要建筑师们更多的思考如何将景观与建筑完美的结合,打破这两种学科之间的界限。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意识,强调景观的必要性,带给人们一种属于自然美的建筑。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景观所承载的设计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景观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的模拟,而是包含更多建筑师的思考,建筑也不再视景观为配角,甚至有时建筑的形式要依附于周围的环境而产生。目前,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而前者占有很大的份额,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而滞后的景观设计往往成为分崩离析的碎片,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建筑师有责任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摒弃个人的、极端的单体形态的创作模式,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
二、从不同角度分析建筑设计中景观的利用
(一)美学角度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可以作为主景,引人注目,也可作为背景,甘居人后。随着四季变化,岁月流逝,植物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季相变化,令人赞叹。在象征生命和美的同时,植物还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我国传统文化在植物中沉淀、积聚,几乎每种植物都有着优美的传说或感人的故事。所以景观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花草、林木,而是生态、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体,是景观存在的保障。
如山石其本身的形态美、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堆山叠石不仅在传统的造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现代园林中的地位也是无可取代。即使是纪念性建筑物,或者是会堂,也同样离不开景观,景观能给以建筑调色,植物的色调与建筑物的色调构成完美的结合可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景观可以给以建筑更加肃穆之感。
景观作为一门艺术,要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景观设计在视觉上的精彩创意不但使景观与人之间达成心灵的沟通,而且也是人文主义理念的一种体现。但在景观的设计中,视觉的功能并非是惟一的目的,使用功能是城市景观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二)心理学角度
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花卉和草坪相互穿插、交相辉映,不管是路人还是住店旅客穿行其中,能够感受到赏心悦目、放松心情。人类近200年的发展相当于人类过去5000年的发展,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要比过去任何年代都大。如果人们在下班后可以看到一片葱绿和鲜花组成的造型优美的景观,会马上感到放松,心情舒畅等心理反应。这就是所谓“景观效应”,也是视觉功能所起的作用,所谓景观的使用功能是指:除了视觉的享受之外,人们能融入景观之中,与景观之间产生有益的互动作用,使人全身心得到娱乐的放松,而从中受益。景观的使用功能可分为:休闲娱乐功能,教育功能。
1、休闲娱乐功能是指在景观设计中注重游戏、娱乐、体育锻炼的设施的景园建设,休闲娱乐功能可使景观与人之间产生互动。
2、教育功能是指人与景观的互动中,人接受的是景观给人有益的教育作用,以知识普及,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公园景观。如露天博物馆,科技馆,科普环保等知识。在景观的设计上应考虑知识性、文化性和人工景观的结合。
(三)历史文化角度
景观,不仅指平时所说的那些值得欣赏的自然景物,还包括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山水、建筑、动植物、地形地貌,甚至民俗风情都是很丰富的景观资源。景观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
当今世界所有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都有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体现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它关系到我们生存环境的真正归属问题。随着景观事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以人为本地设计理念不容忽视,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设计当中去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口号。在今后的设计历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发展。。所谓在建筑和景观设计时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求我们保护好大自然环境,给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的过分开发与占有;强调城市规划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以自然、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设计中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对人多方面的、多方位的关怀,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四)自然生态角度
随着建筑的开发和建设,不可避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原有自然景观平衡,土地资源、水资源、植被、大气环境。在公路、机场、水库、别墅、度假村等开发建设方面尤为显著。
而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是设计的中心原则,因此在进行建筑和景观设计时必须结合自然,尊重自然。要做到结合自然,尊重自然首先必须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格局,最大程度的顺应自然,尽量依照生态原则进行设计;最大程度的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尽量发挥其实用及审美功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自然及文化遗产,尽量避免破坏;最大程度的领用当地自然水,尽量避免依靠人工水;最大程度的让自然做工,尽量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总之,结合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是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节约用水用地、新的可再生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设计趋势。
结束语:随着人们对景观的向往和追求,景观设计学在我国应运而生并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仅仅是完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只有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志勇.浅谈中国建筑与景观的特色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7).
[2]吴家烨.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园林景观建筑是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传统园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造景中有多种功能性,如满足游人的审美需求、提供休憩场所等等。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和欧洲自然式风园林中优秀的景观建筑枚不胜举。然而,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对景观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园林景观在审美、人性化以及可持续性方面的要求的日益凸显,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新条件,探究各种园林要素,以营造适宜人们需求的各种景观,更好的服务于人类。鉴于此,本文拟以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为视角,探讨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方法。
1.园林景观建筑的独特性
1.1园林建筑的类型比较丰富
园林建筑中既有用于休息和游赏的具有优美造型的亭台楼榭,又有以装饰作用为主,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效果的建筑小品,如景墙、构架、栏杆、园凳等等。还有设置于途中,为人们提高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餐厅、小卖部、厕所等等,还有其它的一些公共设备办公室、管理用房等以及假山、标志物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
1.2园林景观建筑的功能比较多样
园林景观建筑具有点景功能、赏景功能、引导功能以及空间分割功能。点景功能是指园林景观建筑常常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部分,它能够控制全园景观,在园林景观构图中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赏景功能是指在园林景观建筑常常成为一组画面的重点。引导功能是指园林建筑常常会在景观建筑中起着一定的起承转合的作用。当人们的眼光接触到某一个景观时,游览线路就会自然地延伸,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移步换景。分割功能是指园林建筑景观在空间组合和布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园林建筑常常以一系列的变化和巧妙的安排给人艺术美的享受,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圆洞、门等恰是组织空间、划分空间的最好手段。
2.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特色特征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景观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甚至可以说,园林景观是园林设计的生命所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独特特征应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布局和设计上,应当充分地因地制宜,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园区的地形等因素,在设计和布局过程中,做到与“自然”充分的融合。在情景搭配上,应当充分做到情景交融,比如,在古典园林中,就应当能够做到诗画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建筑的情感感染力,使观赏者充分的形成感情上的共鸣。在空间处理方面,在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上,尽量避免轴线对称,整形布局,力求曲折变化,参差错落,空间布置要灵活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间感。再者,还应当充分地发挥景观的造型美。
园林建筑对建筑的造型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求建筑的体型以及轮廓有表现力,又要增加园林的画面美,造型应当适度地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和环境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在园林的装修上,应当特别重视园林的细节装饰,突出园林的精致特征,常用的造景手法主要有挂落、栏杆、花格等等。
3.园林景观建筑的设计技巧
3.1立意
园林景观建筑的立意包括设计意念和设计意向2个方面,意念是基于对设计对象初步研究而产生的概念性设计意图,它与特定的项目条件紧密相关。意向是意念的形象化结果,设计者通过建筑语言进行积极的想象和发挥形成形象性的意图。立意是对设计者知识结构、艺术涵养和思维方式的考验,只有观察敏锐、经验丰富、知识渊博、联想广阔,才能孕育出创新的构思,激发出设计灵感。
3.2选址
园林建筑的选址应当充分地做到因地制宜,即在园林选址的过程中,要结合园林设计的构思,使建筑和园林的其它部分发生对话。因此,设计者应当首先做好基础性的资料整理工作,即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当地土壤、地形、水文等条件,并且使得园林景观建筑和当地的植物、水体等形成和谐而统一的整体。
3.3布局
园林景观建筑的布局应当考虑到空间组合、对比渗透、空间序列以及色彩和质感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空间组合形式上来看,园林景观建筑建筑包括独立建筑与环境结合形成开放性的空间、建筑组群形成的开放空间、建筑合围而成的庭院空间以及混合式的空间组合和总体布局统一沟通分区组合5种形式。
对比和层次也是园林景观建筑布局的重要因素。对比是指通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有差异的因素,通过相互衬托以彰显各自特色的手段,它是提高园林布局艺术性的重要手段。渗透和层次主要有相邻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和室内室外的渗透与层次2种方式。采取的手法主要有对景、框景、利用空廊及建筑空间穿插、错落彼此渗透,增添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主要可以分为规则对称和不规则对称2种,前者主要用于表现比较庄严的建筑和建筑群,后者则用于比较轻松和愉快的建筑空间布局。色彩与质感也是提高园林建筑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使用色彩和质感时:首先应当立足于空间整体的效果和艺术质量;其次应当运用对比或者微差来取得景观的协调效果;最后色彩和质感手段中实现和距离的因素也应当被充分考虑。
4.结束语
总之,城市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科学、合理,能够美化居住区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为了更好的完善未来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我们要不断的完善设计过程中的不足,更进一步的去探索。
【参考文献】:
【1】丁向刚.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初探【J】.山西建筑,2010(6).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建筑设计
Abstract: advocate diverse, form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ational style of the space art, with nature as the main line, open up the person and nature fully clos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will continu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tificial design ably confluence for an organic whole, make a one of the people to return to the nature of the better get to enjo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解决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过渡和协调 ,包括绿化 ,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能源的利用,道路 、围墙、大门、平台、山石水池、照明等各种建筑小品的配置,以及人流车流的合理组织等 ,以丰富建筑的情趣 ,营造温馨和谐的绿化氛围。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应突 出地方特色、楼盘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 ,使其发挥最佳 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一、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 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如各种园林小品等),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 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这作为设计原则。
2、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如棕榈植物 、乔木、 灌木、 滕本植物 、地被植物等科学的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3、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 ,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4、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 例如,御景园居住区通过喷泉、 流水等水环境,营造可观 、可戏的亲水空间,受到人们的喜爱。
5、观赏性和实用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如儿童游乐区;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 群体。 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 阳光、 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 强调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 强调人间和谐的意义。人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景观, 应该让人的活动参与到景观中来, 加强对人的关怀、 加强对人性的关注, 使人与景观有机融合, 才能达到亲地、 亲水、 亲绿、 亲子的目的, 才能使景观真正的服务于人, 这样的景观才更有意义。
2、社会性原则: 赋予景观环境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 通过美化生活环境, 体现社区文化, 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把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整个社会大背景和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联系起来, 使居住区富于社会性和人性。
3、生态性原则: 人居环境最根本的要求是生态结构健全, 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 应首先着眼于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 为营造良好的小区生态系统服务。提倡社区植物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 且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
4、共享性原则: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 首先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规划时尽可能利用现有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 让所有住户平均享受; 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 形态各异、 环境要素丰富、 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 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 创造温馨、 朴素、 祥和的居家环境。
5、经济性原则: 既要兼顾造园工程近期的建造成本, 也要考虑长期的养护成本, 这关系到物业管理费用。景观规划设计应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 注重节能和节材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使用新技术、 新材料和新设备。
6、 文化性原则: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 应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 通过建筑与景观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把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统一起来。
7、设计手法多样性原则: 在规划设计初期, 对居住区整体风格进行策划与构思, 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作专题研究, 提出景观的概念规划。景观规划设计要求平面与空间相结合, 有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 设计上要讲究节奏, 注意动静节奏、 软硬铺装、 种植规则式与自然式、 材质节奏、 水系节奏、 竖向节奏等变化。
三、 居住区景观建筑设计
1、总体布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空间的营造合适的尺度。在整体规划设计中,应始终将城市大环境与居住区的小环境相结合, 创造出移步换景, 小中见大的庭院, 将小区的景观设计作为对城市绿化功能的延伸和过渡,让人们始终置身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居住环境的设计原则应该是环境的内容和尺度要适合居住人的身份和文化; 景观的核心是生态; 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是地方的、 民族的、 现代的、 朴素的和简单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形象的建设要坚持以取悦于人、 方便于人、 服务于人为宗旨, 遵循以人的感知为设计依据的原则。
2、科学、 艺术配置植物景观, 营造出 “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 。绿地作为居住区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居住区中唯一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 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居住区环境, 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在配置植物材料时, 应按照自然、 生态原则进行设计, 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 要合理搭配乔木、 灌木、 花草地被植物。
3、园林小品的合理配置。通过园林小品、 建筑物、 园路充分融合, 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活、 文化的有机联系, 并在空间组织上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山石其本身的形态美、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堆山叠石不仅在传统的造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且在现代园林中的地位也是无可取代。环境景观小品在居住区景观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城市住宅区空间环境形象在城市景观点、 线、 面构成中, 属于量大面广的 “景观面” ,其景观环境建设对于城市整体景观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4、建筑外型、 色彩的组合直接影响着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建筑物是各种物质要素的主体, 其体量大、 类型多, 对人们视觉识别的刺激性强,是反映居住区特色的重要内容。建筑风格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屋顶形式和建筑材料及建筑色彩运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布置错落有致,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 地貌。建筑力求造型完美、 比例适中、 色彩协调, 与环境配合相宜在居住建筑的组合中,要创造充满生活气息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建筑群体围合一个公共性的建筑空间, 围绕公共空间的周围形成若干个次空间; 另一种组合方式是建筑组团被分割为若干个各自独立的小空间。居住建筑的组合形式是多样的,空间内部形式变化是无穷的。一个好的建筑单体设计, 不仅是建筑本身功能设计的成功和外形的优美, 更重要的是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与协调, 创造生动、 优美的居住区空间景观。
学”的理论。“风水”的理论在功能上有符合“经济地理”科学因素的部分,这种科学因素的
表达,不是通过莱布尼茨强调的“理智的沉思”,而是以“艺术”的方式使人产生艺术的“形
象”“联想”。建筑设计则在此基础上,更为细化地使建筑、壁画、雕塑诸艺术相辅相成,融
为一体。对于景观建筑而言,其理念核心仍不出儒家血统宗法思想框架下的“修身齐家”意
义之外。
[关键词]包豪斯;景观艺术;私家园林
[中图分类号]TU5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D12)05—0087—04
早在中国清代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德国伟大的
哲学家、数学家戈特弗里特·威廉·莱布尼茨对中
国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692年3月21日,他在下
萨克森州的沃尔芬比特尔以“汉诺威宫廷及政府顾
问”的身份致信闵明我主教,提出有关中国设计与制
作工艺方面问题30个,请闵明我主教在中国期间予
以注意,希望得到解答。
莱布尼茨指出:“物理学更多地以实际观察为基
础,而数学恰恰相反,则以理智的沉思为根基。后者
乃我们欧洲之特长,但在实践经验方面,我们实不如
中国人”。
到了清朝末年的1905年,清朝政府也意识到中
国传统手工业重在实践经验的传承,缺少科学的分
析和计量。于是有学制改良,推进现代教育模式。并
希望能像德国通过教育强国一样,通过对“设计”、
“工艺”的教育,完成“实业救国”的目标。清政府在
南京开办了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设立了中国大学
中第1个“图画手工科”,即“设计艺术”性质的系
科。并且聘请了当时“设计”、“工艺”教育最有特色
的德国、日本的教师任职,后来因为德国老师来华路
费及薪金都远高于日本老师,而日本也是向德国学
习的“学生”,不久,就改由日本老师任教,希望间接
得到来自德国的设计教育知识。
一、景观建筑艺术设计与环境生态相谐
此后,德国成立了“包豪斯”设计学校,系统推行
“艺术”与“技术”合一的“设计教育”,使“设计艺术”
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领域。
“包豪斯”,本来就含有“建房屋”的意思,可见当
年德国设计家(不是工程技术的建筑设计家)首先介
入的就是“建筑”的艺术设计。相对地,中国却由于
太多的历史变革,现代学术性质的“设计艺术”一直
没有正常发展,到现在,甚至沦为工程技术的“附
庸”,如城镇规划建筑及景观建筑设计,往往以工程
技术的“建筑设计”取代了建筑的“艺术设计”。工
程技术的“建筑设计”先考虑的是应用何种材料、工
艺,而那些材料、工艺、技术,如幕墙玻璃、钢玻结
构、大跨度预应力梁架等纯技术、工艺件都具有的普
遍性,造成了今天中国大陆各地建筑缺乏鲜明的“艺
术风格”,只有“工程技术风格”,且出现了日益“同
质化”的现象。当今中国在大规模推进城镇化建设,
工程技术优先的局面已不可改变。在这种状况下,
城镇、景观以“中轴线”、“主干道”、“辅干道”组成的
交通网,遇山开道、逢河填平,是最少思考又最易出
“效果”的设计方式,忽略了“河”之所以存在,是因
为“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结果。于是在夏秋多雨时
节,水流不改自然规律,不因为工程技术填了河建了
道而改变方向,这也是大雨倾注3小时,可以造成交
通瘫痪的原因。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生前也无力改
变这种只顾工程技术运用,没有艺术设计思考的现
状,他只有愤愤说一句:朱元璋建南京城墙,还是拐
弯的!所谓“艺术思考”,就要“依山就势”、“因水制
宜”的设计,在艺术上可称为“置陈布势”。南京城
作为明初首都,并没有按照宗法规范进行平面布局,
而是就依山借水的自然地理形势,进行平面置陈布
势,形成南北狭长的不规则形式,也造就了城墙墙体
的高低起伏、曲直转化的自然节奏感,这就是“艺
术”优先的设计结果。
今天因为国家教育、行业制度的规定,建筑已不
属于“美术”、“艺术”学科和范畴,而成为“工学”、
“工程技术”学科的一部分。虽然如此,为建筑、景
观建筑艺术风格的良性发展,“正本清源”的论述还
是有必要的。
首先,城镇规划要有景观艺术的思考,才是提升
普通人生活品质的设计。而景观艺术首先是艺术的
设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设计,
所以必有当地人文历史的考量与设计。通过设计,
地方人文历史得到“浓缩”与“点睛式”的展示,也昭
示着在当下的传承与变革。景观及其建筑设计尤应
依托自然地势的起伏而有“藏”有“露”的规划布局,
尽量少地动用“基建工程”手段去断山填河,也就尽
量少地改变自然地势地貌、尽量少地影响自然植被
和生态规律,做到与自然的相谐共处。要做到这一
点,只有艺术设计先行,“匠心独运”,而非“机心独
运”。“匠心”,就是把对自然肌理的艺术感受,对人
文历史的精神关怀,通过景观规划的节奏、建筑艺术
的风格加以体现。“机心”则反之,以工程技术的机
械力为炫,或推倒高地,或划直纠斜;或填河、或挖
湖,外观上缺少艺术节奏的观感,内容上与当地人文
历史不相干。
景观建筑设计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由“画家”——
“艺术家”进行设计,由工程技术人员(历史上称为
工匠)运用技术、工艺加以完成。中国历史上的手工
业匠人中,只有“木工”是能够画图的,这是因为“木
工”中的“大木”、“细木”的不同,就是“建筑”、“雕
刻”的不同,在这一点上和“绘画”的“画家”相通。
传统的中国景观建筑设计在历史上先出现在皇
家宫苑,到宋代,某些官员也开始构筑私家园林,如
北宋的司马光就有自己的“独乐园”。南宋时市民经
济发展甚好,杭州城里有些富足的市民也在家中构
筑园林。这些园林在性质上虽然都是“私家”的,但
也会在某种条件下向游客开放。
在园林的平面上说,基本上只在自家占有地面
积内进行筹划设计;在立面上说,正因为平面面积有
限,园林立面就必须“借助”园林周边自然环境的
“入镜”,这也就促使园林景观和周边生态环境的融
为一体。不会因为园林设计中“人为”的需要,动用
一切技术手段去“推山就平”、“填河开湖”。正因为
此,中国景观及建筑追求的是“峰回路转”中的“豁
然开朗”,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看到“柳暗花
明又一村”的惊喜。北宋皇家园林喜欢江南太湖的
石头,因为这些“湖石”多孔洞、多转折、多瘦俏,便
于造型和构图。当时为了满足在北方的皇家园林的
需要,发动了工程浩大的“花石纲”,从江苏苏州搬
运大批“太湖石”到北方。对有“太湖石”园林欣赏
的巨大热情,甚至影响到当时北方西夏契丹政权的
佛教壁画题材,在他们的“水月观音”壁画中,“太湖
石”普遍出现在“观音”周边环境的景观布局之中。
到明清,私家园林布局已经习惯以“太湖石”掇
为山形,与建筑相映衬、相对比,寓意于形。所以景
观建筑此时功能清楚,与环境相谐的标准也因之而
变。譬如明清之际释道思潮此起彼伏,释家禅宗主
张证悟“自在人心”,超越“中阴身”、跳出“轮回”而
至“空”境永生;道家主张打通“任”、“督”二脉,进人
大小“周天”,达到“人天合一”。两家追求最终目的
相近,名不同,方式方法不同,但对环境要求一致:
就是有一“静室”:“静室”周围必有“太湖石”,必有
竹木、水体,成为明清景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
分。我们在现存的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园林中,会看
到某一局部悬挂或刻有一“禅”字匾额,就是“静室”
的意思。只是今人(不论中、日)多不了解“禅”在
“静滤”中悟得,“静室”之“静”,不是一味的“无声”,
还在于花木竹树的掩映,“禅房花木深”的“深”不在
距离长短,在掩映的曲折;其次,“此时有声胜无
声”,适当的有节奏的水滴、风铃、竹韵都须综合设
计适宜到位,节奏相安,才具“禅”、“静”的基本条
件。这些都没有规定的程式,需要设计者“存乎一
心”,方能有运用之“妙”。
二、民间景观建筑设计“艺术”优先实例
中国地域幅员辽阔,本文所述南北民间景观建
筑,是指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工匠的“设计”物。要说
明的是:这些地方的景观在今天已经成为当地的“景
观建筑”,但在当时并非如此,它们有的是在相当长
的历史时间内逐步完成,有的则耗用了创始者的大
半生才落成。
北方山西离石县的碛口位于黄河与湫河岸边。
碛口本无所谓镇,湫河注入黄河,又往往带下大量砂
石,砂石就在这两河交汇处有所堆积散布,碛口之名
也就由此而生(图1)。
这里又是华北平原及南方货物向西北方向贸易
的必经之地,南北客商云集于此,几百年来就逐渐发
展成一个商旅之镇。商旅的交通工具有两种,一种
是骆驼组成的陆上运输;另一种是羊皮筏的水上
运输。
碛口地形狭长而弯曲,河岸后退约200米就是
黄土山峰,可用于建筑的平面地形有限(图2)。
约500年历史的碛口镇在逐年建设中,不约而
同遵循着“因地制宜”、“相融相谐”的设计历史理
念,没有铲平山峦以扩大平地面积,而是在实际生活
观察中得出设计结论:碛口镇只是往来商旅的客栈、
货房;商贾全家并不居住该镇,而是居住在离镇十几
里的村落中;至于在镇上赶骆驼的脚佚、运输队成员
则相对集中居住在与镇对面的湫水河边的高地上,
形成另一个“运输”专业村落。
为了保佑大家的平安,镇上方约70米高的坡地上
修建了“黑龙庙”,庙中有戏台,以为节日娱乐之用。
因为数百年的循序规划和建设,碛口镇本身已
经成为当地著名景观建筑区域,成为北方美术院校
和影视、旅游业界知名的“美术写生基地”、“外景基
地”和“建筑文化专项旅游点”。而民宅集中的村落
也因为规划设计的有序,没有破坏自然地形地貌环
境,不仅单栋住宅建筑依势而起,整个村落也分布得
疏密有序,山势有高下,建筑也有升降。特别是在黄
土高原,窑洞的建筑形式在整体上已经与自然融为
一体。而砖砌门头、砖雕装饰又是在造型和色彩上
与之相“对比”,造成黄土背景下的节奏变化。
与之相对的案例是南方福建的安贞堡。
安贞堡也是依地势高低落差而设计、建造的大
型住宅群,只是地势落差没有碛口地形落差那么大。
安贞堡是一个家庭(还不是家族)的私宅,人口
少,而房屋多。和碛口相同的是:安贞堡建筑体量虽
然宏大,但也没有和宅外的自然生态(包括生产形
态)截然隔离,宅外周边即是水田,宅内南向大平台
既是建筑的一部分,也是收获季节的晒场(图3)。
安贞堡平面呈马蹄形,后部为圆弧形,因为地势
落差有限,后层房屋与前排房屋的屋檐层层叠加,有
紧凑的节奏感(图4)。
安贞堡是围拢屋的一种形式,平面空间的功能
性区别十分明确。和北方碛口民宅同样的是,平面
空间的功能安排都是以中国特有的以血统为纽带嫡
长子继承权的宗法伦理秩序为标准的,不同的是南
方的安贞堡在安排上没有北方碛口狭窄地形的限
制,宗法伦理秩序显得更为突出。
民间建筑从根本上说,都和“景观”有关,因为任
何一个有能力的家庭在建造宅第园林时,第一步都
是“看风水”。“看风水”的人在福建被称为“地理
师”,也就指明了看的是地形、地貌,建筑周边的“景
观”。
看风水的“地理师”自有一套理论标准,上述碛
口镇和周边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在百年进程中能保持
“有序”状态,正是这套风水标准起着前后代相续相
承的内在结构作用。要指出的是,看风水的地理师
在实地勘察时注意的是建筑方位,而确定建筑方位
的因素在“景观”中的“风向”、“水流”、“山口”的具
体状态。地理师会使用一些“阴”、“阳”、“八卦”的
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看风水的地理师属于“道家”
的职业领域。
须知“山水”、“地理”在中国传统学术分类中属
于“堪舆学”。和“道家”有很大区别。
中国传统三大学派:“儒”、“佛”、“道”,之间的
区别在于“儒家”强调以“义”的手段,达到“仁”的目
标,人生最大理想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
后名”;“佛家”强调通过身心双修,跳出轮回,得到
永生;“道家”强调通过练气练丹,求得“不死药”,实
现“成仙”的人生目标。
“阴阳”观念起自战国时期,孔子读《易》,著“系
辞”。到汉代董仲舒完成对“阴阳”学说的铨释,“阴
阳”学说已经成为儒家学说的新成分。这三家对自
然山水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儒家论山水,是“仁者
乐山,智者乐水”的“仁智之乐”;佛家看山水,是皆
非实相,亦非非相;道家看山水,是蕴天地灵气,可
为仙丹精华。堪舆学中看风水的“地理师”则是以
“山管人丁水管财”的理念来阐释山水在景观建筑中
的意义。
地理师看“风水”,包含看“山”、“丘”、“陵”等地
貌,但不说看“山水”,而说看“风水”,就是因为“山”
是不动的,呈静止状态的;风、水都是流动的,呈运
动状态的。建筑也是不动的,呈静止状态的,所以看
风水,就是为建筑物选择一个方位,这个方位要使建
筑物在“风”、“水”的运动包围之中,并且使建筑物
在这种运动中能够“聚气”,“聚气”在家庭中就是
“人丁兴旺”、“财源滚滚”。
中国地理师在实践观察中发现了达到“聚气”的
地形地貌标准,在福建,地理师以建筑物第一进堂屋
的供桌位置为定点,向第一进前院墙头望去,以要能
见到景观的山头为宜。建筑物外左侧水流在自家宅
前的流向要呈外拱形而向右侧后流去为宜。建筑物
背后地势要高,这是所谓“背有靠”。这样的景观特
点,是建筑前方平坦,视野开阔,远景见山;左高右
低,水流不息;背后山林起着阻挡山风作用。作为家
庭居宅,不但在功能上是“安全”的,在心理上也是
祈福的。倘若在实际地形中有所欠缺,地理师也不
动用人工力量去改变地形地貌,而是再用一些如“泰
山石敢当”的石刻用以除“煞”,如建筑物后部面对
山口,势必受到山风侵袭,于是在建筑物后部墙体另
立石料一块,刻“泰山石敢当”五字来挡“风煞”,这
是具有实际功能与心理需求双重作用的设计。倘若
门前水体呈反弧形而离宅远去,地理师会要求在门
前砌半圆形台阶,称为“反弓水”,就只是在心理上
寻求慰藉了。
碛口镇地处黄河边的黄土高原,面水背山,地势
虽然狭窄,地形还算整齐。相邻的运输村“李家山”
则地形破碎,尽管如此,风水师还是在这里寻找出
“脉理”,规划出“凤凰展翅”的地形地貌。民居院宅
就分布在“凤首”的“两翼”上布局,每一个单位民宅
都可以“推门见凤首”,远望见黄河,有很好的“山”、
“水”景观效果。
传统景观建筑设计中,“风水师”、“地理师”先
行,他们确定景点建筑位置、门窗朝向、道路布局、
山石水木分布;然后才是“建筑师”进场。在福建,
“建筑师”和“风水师”、“地理师”在习俗上是“对立”
的,互相回避,双方不会在同一个场合出现。如前
述,中国传统的“木工”、“大术”和艺术相通,自有一
套建筑设计的程式,如样式、空间高、宽、长的比例;
木构架模式、比例;整体平面布局按照宗法伦理长幼
有序的标准展开。其间有砖石雕、木雕及灰塑等匠
人的艺术创作按照设计规划要求相配合。民间“大
木”的建筑设计师有自己师承的来源,建筑艺术形式
有数百年流传有绪的“蓝本”,具体的建筑技术与艺
术的结合经过数百年的磨合,已经基本上融为一体。
他们考虑最多的不是对建筑材料和工艺的选择,而
是材料、工艺如何才能更巧妙展现“这一个”建筑艺
术特色的问题。如同一个屋脊,材料不外是瓦、泥,
但各地各有不同的形象表现。福建安贞堡楼层隔栏
以泥灰塑狮,在其他建筑中少见。山西碛口货栈门
洞高大,民宅屋脊山墙深雕祈福纹,规整严谨中不乏
活泼,就是当地工匠对“这一个”建筑设计艺术思考
的表现之一。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景观建筑在与自然环境相
谐合的处理中,首先是通过“堪舆”、“风水学”的理
论。“风水”的理论在功能上有符合“经济地理”科
学因素的部分,这种科学因素的表达,不是通过莱布
尼茨强调的“理智的沉思”,而是以“艺术”的方式,
如上述“凤凰展翅”、“泰山石敢当”、“反弓水”的概
念都有具体的造型形式,使人产生艺术的“形象”
“联想”。建筑设计则在此基础上,更为细化设计的
样式,使建筑、壁画、雕塑诸艺术相辅相成,融为一
体。要指出的是,这一切对于景观建筑而言,其理念
【关键词】园林景观;特征;设计方法
一、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1、园林建筑的功能。(1)点景功能:点景要与自然风景融会结合,园林建筑常成为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的主体,或易于近观的局部小景或成为主景,控制全园布局,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构图中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2)赏景功能:赏景作为观赏园内外景物的场所,一栋建筑常成为画面的重点,而一组建筑物与游廊相连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因此,建筑朝向、门窗位置大小要考虑赏景的要求。(3)引导功能:园林建筑常常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当人们的视线触及某处优美的园林建筑时,游览路线就会自然而然的延伸,建筑常成为视线引导的主要目标。人们常说的步移景异就是这个意思。(4)空间分割功能:园林设计空间组合和布局是重要内容,园林常以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巧妙安排给人以艺术享受,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圆洞、门等恰是组织空间、划分空间的最好手段。
2、园林建筑的类型。(1)游憩性建筑:有休息、游赏等使用功能,具有优美的造型。如亭、廊、花架、榭、舫、园桥等。(2)园林建筑小品:以装饰园林环境为主,注重外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兼有一定使用功能。如园灯、园椅、展览牌、景墙、栏杆等。(3)服务性建筑:为游人在旅途中提供生活上服务的设施。如小卖部、茶室、小吃部、餐厅、小型旅馆、厕所等。(4)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用的设施:如游船码头、游艺室、俱乐部、演出厅、露天剧场、展览厅等。(5)公共管理用设施:主要由公园大门、办公室、实验室、栽培温室,动物园还应有动物兽室等。(6)标志性建筑设施:如一些假山、雕塑、标识物等。
二、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特征
园林建筑设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布局设计上,因地制宜是园林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在建筑的选址和规划方面,除了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限制之外,更需要统筹考虑当地的地形因素,将建筑以“自然”的形式融入到当地的环境当中。
2、做到情景交融。想要园林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景”更需要“情”,但是“情”的抒发需要通过“景”来表现出来。例如在古典园林建筑方面,建议与诗画相融合,这样能够显著增加建筑的情感感染力,使游览者的情感与建筑的情感产生共鸣。
3、空间处理。在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上,尽量避免轴线对称,整形布局,力求曲折变化,参差错落,空间布置要灵活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间感。
4、造型方面。园林建筑在造型上更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美,建筑体量、体态都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5、装修方面。在细节装饰上,应有精巧的装饰,增加本身的美观,制造气氛并获得安全感,又以之用来组织空间画面。如常用的挂落、栏杆、漏窗、花格等。
三、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1、点―――景点。点作为最简洁的形态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多寄托在景点形式中。首先,点的布局要能够突出重点,且疏密有致。景点的分布要按照“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进行,要充分考虑到游客聚集和分散的情况,做到聚散有致、动静结合。其次,点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映衬,以点作为吸引游客视线的核心,并在视域范围内将点与其他景观进行联系,景点之间要能够相互协调,注重游客的视线范围和角度。再次,点要做到主次分明,且重点突出,要有一个点能够体现出园林的主景或是主体,表达出园林景观的构思立景中心,这个点既可以是人文景观,也可以是自然景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点主要包括置石、筑山、水景、植物、建筑、小品和雕塑等。点的布置既要协调,又要突出,例如在植物设计时,要突出植物既能够作为单景又能够作为衬景的作用,既可以单独欣赏又可以突出其他景观,再如在建筑点的设计中,即使是一些用混凝土建造的建筑物,也最好用竹、茅草等进行装饰和覆盖,要体现出朴素、自然的情境,另外,还要注意建筑造型风格等和园林的主题风格保持一致。
2、线―――景观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的功能主要为审美功能、导向功能、分隔功能。审美功能即每一种线的变化都能够带来特殊的视觉效果,粗细线条、浓淡线条、曲直线条和虚实线条等能够带给观赏者不同的视觉印象和美感;导向功能即线条的方向性,能够引导人流;分隔功能即通过线条来展示出路径、植物、地形等的区分,分隔出特定的空间。在线的布局时,要遵行自然性原则、序列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由于园林要表达的是自然美,因此在线的布局时,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另外,线要能够发挥出满足人们观赏、交往、交通等的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主要包括:(1)路径,即供游客散步、观赏、休闲的风景,以曲折为主,通过与道路两旁景观的结合,变现出步移景异,丰富变换的特点;(2)滨水带,即陆域和水域的交界线,让游客能在观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水面的凉风;(3)景观轮廓线,在轮廓线的设置时,要考虑到观赏角度和距离的问题。
3、面―――景观面。在城市地理学中对面的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那么便是一个区域。按照活动要素来讲,可以把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面分为游憩区、服务区、管理区、休闲区等。面的布局原则首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要能够在总体上有机完整的进行空间分割和关联,在空间的排列序列中,能够理清主从关系和各个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山水、土地等进行组合,并最好和自然地形的分界线一致,这样稍加点缀,便能够呈现出如画的风光。再次,要遵循生态原则,让土壤、植物、动物、气候、水封等条件能够相互作用,并维持景观环境的平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面主要包括植被、硬质铺地和水体。植被主要为各类树木和花卉、草坪等,植被的作用是以形、声、色、香为载体体现,为园林增添独特的、变化的风景。硬质铺地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活动的场地,还能够帮助园林景观的空间构成,通过限定空间、标识空间,能够增强各个空间的识别性。水体主要包括河、湖、溪、涧、池、泉、瀑等,水体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水体的审美价值较高,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体现,其次,水体能够提供一些活动形式,例如划船、游泳、钓鱼等,再次,水体能够调节微观气候,为园林中的动植物提供水源。在对水体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对地形、意境等进行考虑。
结束语
景观建筑在园林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据不同的景观建筑具有的不同特点。现代园林不单纯是作为游憩的场所, 而应该把它放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高度来对待,使园林景观建筑更适宜人们观赏。
参考文献:
[1]旬平等.景观设计创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王立华,戴继明.关于园林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绿色景观
引言
东方夏威夷“东鼎苑、明鼎苑、鼎丰苑”工程位于人杰地灵的上海松江区。翻开松江的历史,松江自古至今一直都是上海城市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有著名的方塔园、醉白池等。随着改革开放及松江新城区的规划的实施、松江大学城的建成,给这座昔日的有辉煌历史的古城,又增添了许多文化上的氛围。文章结合该项目实例,侧重建筑和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对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在该项目中的呈现进行了深入分析。
1 工程概述
东方夏威夷项目位于松江新城区,与松江大学城临近,基地位于新松江路南侧、滨湖路东侧、江学路西侧、北翠路北侧。基地占地面积42861.8m2,总建筑面积为216833m2,南侧为城市景观绿化带,北侧及西侧为住宅区,东侧为正在规划中的商业公建区。本项目基地地处新城区核心商务区,毗邻新城区的主干道路和城市景观绿化带。建筑主要功能为住宅小区,辅以商业配套等。小区交通方便,周边配套齐全,地块共规划建设9幢高层住宅,一栋独立式住宅,一栋地下车库及门卫,垃圾房等。项目在深入研究地区特征、自然环境、植物种类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之后,选择丰富的树种,保证园林的多姿多彩,将建筑、景观设计有机结合,共筑生态绿色家园(图1)。
2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互相渗透及影响
在该项目中,在建筑设计当中非常重视景观设计意识的融入与体现。在设计建筑主体之前,为了保证建筑设计可以和景观设计完美的融合,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详细认真的考察,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通过树立景观意识,在高质量完成建筑本体设计的同时,也努力达到最优秀的景观效果。依据本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初步设计中继续贯彻方案设计的理念和构思,并使其更加深化和完善,力求创造出一个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生活舒适方便,环境优雅美观的高品质小区。具体而言,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互相渗透及影响重点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总体设计
项目在“高效、创新、合理”的原则下,注重外部景观利用及基地自身环境特点的挖掘与开发。由于基地南侧的400米宽新城中央绿化带是本项目最有利的景观资源,整体规划围绕“中央绿化带景观资源”展开。本地块住宅小区内由9栋高层住宅、1栋独立式别墅及部分沿街商业组成。高层住宅层数由南向北依次增加,最南侧为21层,中间一排为23层,最北侧一排为26层,前后排相互交错,以利于后排高层住宅也能共享“中央绿化带景观资源”(图2)。
在该项目中,在设计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开放的大空间和私密的小空间采用了互补的构图手法。小区在总体设计上力求与项目拥有的自然水资源内外呼应,园林设计理念源自于水,一个以水系为脉络、丰富生物群落为基础的和谐生态家园是设计的重要目标,注重打造将生态引入庭院,让居民足不出户便可切实感受到的绿色家园。
出于灵活的布局与精心的设计,建筑的排布注重与水景结合,实现住宅对景观的充分吸纳。建筑与水的不同形式的结合形成各种丰富优美的水景休闲空间,建筑与水的结合也共同创造出住宅小区的各种美丽画面:在住宅建筑成为景区的远景中,区内既有开阔大气的大场景,又有精致婉约的小路,小桥流水,亲水平台等。主景观步行流线结合贯穿全区的水景空间展开,区内水道将众多的景点一一呈现在行进的过程中,实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戏剧性场景。
2.2 单体设计与景观协调
建筑是环境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而环境是建筑存在的基础,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没有一味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建筑设计来促进周围的景观向着有利于发挥建筑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完美融合。在该项目中,建筑户型设计秉承规划设计的要旨,注重景观资源的利用。主卧室转角阳台设计、客厅大进深阳台设计、观景浴缸设计等均传达景观设计的第一性。高层住宅房型以强调居住舒适性为设计原则,户型面积以175m2至240m2为主。受政策影响,8、9号楼为70到90m2的小户型。大房型设计注重功能分区,主人与保姆流线分明,活动区域分明。房型设计同时注重动静分区,流线合理,厨房、卫生间等全明设计,客厅、卧室均采用大面宽,合理进深。
项目中的高层公寓的景观特色表现得比较突出,楼梯设计采用板式结构,楼梯扁薄,阳光、清风、景色可以通过梯间落地窗进入建筑。在部分楼宇的交通厅设一处开放的空间,其目的在于形成大气微循环,有利于贯穿楼宇之间的空气流动,并形成了一个融入户花园、公共走道和空中绿化的空间,提供了一个邻里共享的绿化空间。
2.3 立面设计与景观协调
建筑造型力求超越居住建筑的固有形式,追求简洁、流畅、大气的风格,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外墙采用玻璃与石材的材质对比,冷色与暖色的色调对比,阳台内墙面与阳台栏板的凹凸对比,不仅形成了光与影的和谐韵律,同时也造就了外立面明快、活跃的气氛。利用阳台及窗户的造型,采用现代手法进行诠释,将景观意识充分融入建筑设计上,形成立面上的前后错落,以丰富街道的景观变化,从而开阔了空间视野,无论是沿南北墙面看还是从山墙看,均有良好的空间视线和景观,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同时散发了现代建筑的气息。
3 景观设计中建筑设计意识的融入和体现
3.1 科学控制景观的生成
景观生成过程是景观理性途径的应用,科学的景观生成过程应是对功能、经济、生态效应、技术等因素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及推理。项目规划由一系列的广场、中庭等构成丰富的空间体系及绿化体系。住宅区有相对独立的绿化庭院,以绿体为主,强调景观空间的尺度进深感。绿化种植和景观节点相结合的极具特色的环境,以及室内外一体的灯光处理和高品位的室外环境小品,提升了建筑的品质。
大面积的草坪,线性的曲折小路,极尽能动变化之能事。同时穿插高差变化,倾斜草坪、宜人小岛,绿树成荫的小山以及艺术性几何元素构成的小品布置等等,为人们提供了视线吸引和引导作用。在风格上,既有大气的构图形式,又有亲切、灵秀的写意山水,最大限度的赋予环境一种生态的艺术感染力(图3)。
3.2 生态补偿性设计
在通用设计有些不同的是,生态补偿设计是指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与最终结果对地球生态造成负干扰而应用的补救性的设计手法。
在该项目中,绿化种植以本地树种为主,适量种植热带植物和景观主题树种。采用观花、观叶、观果植物的有机结合,科学配置植物类型,合理塑造土坡地形,形成生态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了保证任何一个季节都有植物景观,进行了如下设计:1)春季:以嫩绿色或颜色鲜艳的植物为主,使用开花植物,创造色彩丰富,鲜花烂漫的效果,例如:白玉兰、含笑、茶花。2)夏季:以深墨绿色且叶面光亮的植物为主,植物种植创造出密集、厚实的感觉,例如:鸳鸯茉莉、蓝花楹、荷花。3)秋季:采用金黄色系的植物,种植果实的植株,表现金黄色的强饱和度色彩,例如:银杏、枫树。4)冬季:选用暗灰绿色,或者叶面带白色绒毛的植物,并点缀人工材质,实现冬天的灰白苍茫,例如:木棉、梧桐。
4 结语
近年来,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中,单纯依靠建筑设计,缺少景观设计的补充和融合,那么再好的建筑设计也满足不了人们真正的需求,因此,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将是无法避免的趋势,也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目标和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主要强调在进行建筑主体设计之前对其周边环境以及景观状况的考察和了解,以此为前提和基础来确保建筑设计能够和景观设计完美结合,最终也才能够实现建筑设计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对这样一个方面缺乏必要的重视,只是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建筑主体的设计之上,这样一种观念和行为实际上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的。将景观设计看做是城市规划的附属从而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之上就会直接导致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分离,下文当中结合两个具体的方面来对其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1.1具备整体设计思想
具备整体设计思想对于建筑设计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是非常关键的,主要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当中能够充分认识和把握建筑本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握好会对这样一个关系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在这样一种设计模式之下,设计人员就不会只局限于建筑本体的设计。在此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通过整体设计思想,将建筑和环境视作整体来进行处理,最终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建筑与景观和谐,使得建筑能够成为景观当中的正常组成部分,而不是突兀的存在。
1.2具备建筑完善环境的思想
在建筑设计当中一定要认识到一点,即建筑存在的基础便是周边环境,而建筑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就不能够建筑设计被动的去适应周边环境,而是因为探索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然后主动地促进环境和建筑的融合,相互之间取得好的影响,实现这样一种目的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首先就是要建立起建筑先入式的整体思想,针对于此,建筑设计人员就一定要在工作过程当中打破传统的建筑主体为中心的思想,更加关注和重视规划设计当中的整体性因素,在把握建筑本身特点和周边环境因素的基础之上对其建筑进行设计,最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其次是要建立起建筑后入式的改造原则,这样一个原则的提出和施行是针对于既有环境当中新建项目而言,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将建筑被动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调节建筑与环境关系,这样一种形式的转变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主要就是在这样一种模式之下能够更加顺利的通过合理元素的调整来获得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整体意向。最后还需要把握住建筑设计景观化这样一种大的趋势和导向,无论是在建筑大师的作品当中,还是新锐建筑师的实验当中,建筑景观化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其显著特点就是其设计要素、建筑材料或者是环境效应等都一定程度的融入了景观设计的特点,尤其是在一些地标建筑或者是实验建筑当中,这样一种趋势更是明显。
二、景观设计中建筑意识的植入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相互影响和融入是双向的,因此同样需要对景观设计中建筑意识的植入进行分析和考虑,景观设计当中与建筑设计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使用和完善的过程而不断展开的,我们更加能够将其是作为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基于此,对于景观设计就应当有更加科学和理性的认识。
2.1以科学的态度控制景观的生成
景观生成需要科学的态度主要是因为景观生成过程本身便正是对景观设计科学性进行试验和论证的过程,景观在生成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其功能、经济、生态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严密的推理和分析,并结合景观区域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生物等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然而,我们国家的景观设计当中,虽然有很多抒发和表达人文情怀的传统造园,但是能够充分考虑科学存在的客观设计则不多,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
2.2运用建筑理念挖掘景观设计的深度
我们国家的景观设计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初级状态,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在科学建设和发展方面的不完善,对于理念更是停留在相对表面和基础的层面之上,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国家园林景观设计的水平相当稂莠不齐,且盲目抄袭的现象非常严重。针对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站在建筑理念的高度之上来看待景观设计问题,这样一种分析和看待就能够较好的保证景观设计不再处于简单粉饰的层面和状况,更不是对于漏洞的遮掩,而是经过建筑分析、设计和决策之后采用科学的方式所进行的景观设计。
2.3采用建筑手段实现创意造景
在进行景观创造过程当中,制约造景创意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造景的复杂性和技术性问题,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当中,想要获得更加理想的造景是需要强大的建筑技术作为支撑和辅助的,下文当中同样结合两个具体的方面来进行说明和分析。一方面就是需要利用建筑技术来拓宽景观设计的空间,景观设计的想象空间无疑是要比建筑设计大的多,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仍然会遇到较多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和传统的植物造景相比,现代造景更是需要表现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正是因为这样,科学技术手段就成为了大多数现代景观设计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则是强调采用建筑的思维来解决景观设计当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上文当中已经指出,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都会遇到多方面的限制,包括场地、经济以及既有城市规划的限制等,针对于这样一些现实的问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就可以采用建筑方式来解决限制问题,如城市当中不具备植物条件或者是不存在功能区域的时候,就可以借鉴建筑思维来进行分析,并选择最为经济适用的方式处理之。
三、结语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6-04
修回日期:2013-07-02
1学科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同时位于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1]。建筑、园林、城乡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风景园林学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3]。21世纪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3]。风景园林的外延包括景观建筑、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等。
2风景园林专业发展
风景园林学科名来源于西方学科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由于早期翻译的差异和学科认识的局限,历史上曾被译为“景观建筑学”,偏向人工营建的景观。当时也有“风景园林”这一概念,偏向自然风景的内容。两者经常被比较区分,认为两者各有侧重,也有被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011年后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名,与西方“L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对应,融合了以往的“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两个概念,属于旧词新涵义。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有一定的历史,以1951年原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置的“造园组”为学科诞生的标志[4]。
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明确了方向,能被业内接受。“景观建筑学”在历史上曾呼声较大,但容易与建筑学专业混淆,其内容也被涵盖在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内,并被替代取消。“景观建筑学”或许改称为“景观营造学”比较合适, 这里的“建筑”不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文化建筑等,而应该是“营建”“营造”的意思。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被设置在农学、林学、工学及艺术学等众多门类及学科中,没有统一的研究内容,侧重点甚至还会大相径庭,这也导致了国内对这个学科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继而影响与同列一级学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互相渗透。
全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是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类是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在人工环境的规划设计。
3学科关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以室外人居环境――开放空间( Open Space) 为中心, 跨越庭园、城市绿地和区域景观尺度的规划与设计,融合城市设计、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等。这是“城市绿地――城市开放空间――区域景观”空间层面的专业[6]。在某些空间尺度上,建筑属于风景园林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利用好建筑元素,控制好建筑元素的体量、形式及建筑围合的户外空间,是风景园林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点。
建筑学专业先于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成熟的系统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明确。与风景园林相对而言,建筑学研究的是室内人居环境。两者虽然有内外之分,但研究内容存在交集,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有交集。建筑内环境需考虑外环境的影响,与建筑相关的小环境应该由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教育还是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论为基础,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过分注重场地内部的关系与结构,忽视建筑本身应具备的社会、时代与地域属性,没有建立与实际场地以至更大范围地域相关联的设计思维[7]。建筑设计受诸多技术限制,包括规划条件、功能、结构、设计规范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设计时,往往花大部分精力来满足限制条件,而无力融入建筑设计的理念或情感元素,即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风景园林学科的景观设计受技术条件限制较少,重景观视线,强调场地情感、人的宜居感受,给设计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突破学生做建筑设计时的思维局限。故建筑设计融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实实在在的项目设计问题,加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
4社会需求与现状
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 m2上升到9.71 m2 [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生活环境的品质日益重视。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场地的限定与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包括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需要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与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5]。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景观及园林设计公司日益庞大,但目前该类公司的人员格局普遍存在缺陷,景观设计师不具有建筑设计的能力,或公司建筑设计力量较弱。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对外工程服务,造成一些项目不能独立完成。就广州几个主要的景观设计公司而言,如广州园林院(简称,下同)、广州普邦、广州怡境等,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风景度假区规划项目,涉及到景观建筑就无法承担。这与公司的人员招聘有关,公司主要以景观设计师为主,而且所招的景观设计师很多是来自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侧重植物和纯景观教育,建筑设计能力较弱。
须将景观与建筑一体考虑的项目比比皆是,如资源再利用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旧建筑区域的再利用开发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景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垂直景观[9]。有些小型项目同为设计类的内容,但没条件细分工种,建筑和景观往往一体设计,由同一班设计师完成;大型项目,虽有条件分工设计,但由于建筑与景观关系紧密,设计师必须同时了解不同领域才能互相配合。
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社会要求促使景观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人员调整,特别是景观设计公司。易道景观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公司原先定位为景观设计,后融建筑、规划于一体,设计师的配置也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项目要求。
风景园林学现与建筑学同为一级学科,虽然明确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内容,但其概念依然可能令人误解,并与建筑学关系疏远。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制跟院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密切,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不会做跟景观有关的建筑设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又不屑做景观设计,以为只是植物配置或者绿化小品的内容,且本科对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教育也不充分,而且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景观设计公司。简单地说,学建筑的不重视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的不会建筑设计,导致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5教学策略
5.1两学科设置互补的课程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设置有园林建筑设计,但深度不够,特别是农林院校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而且建筑设计的内容可扩大范围,跟景观关系密切的建筑类型都可以纳入,如度假别墅、度假酒店、会所等。也可以强调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不光是建筑形体,还要考虑传统园林建筑构造,以应对实际工程。考虑到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内容较多,5年制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主流,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改为5 年制比较合适[4]。
建筑学专业教育不能仅限于《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史》之类的理论课程,还要加入景观设计环节,如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每个类型建筑设计中也应融入景观设计。
5.2设置景观建筑二级专业
这里的景观建筑专业并非以往的“景观建筑学”,而是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一个分支及综合,研究的内容是与景观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及其相应的户外环境,这个环境不限于建筑庭院,可扩展到城市绿地。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曾经培养过建筑与景观的综合人才,并受到社会企业好评。在学院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有过4年制的景观与建筑设计方向。专业教育上,建筑设计教育2年,景观设计教育1年半,毕业设计半年,学制比较紧凑。学生兼具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适合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可惜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申请下来后,这个方向被取消。
5.3通识教育
将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设置在同一学院,三位一体。头两年专业教育在同一平台上教学,第三年开展各专业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响应国家的“通才教育”。这种模式是解决这一社会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国内比较成熟的工科院校的建筑学院都这样设置,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或只有风景园林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样会形成各学科较独立,交融性差。三位一体的模式,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专业互补的理念,同时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需平衡,不能一方主导,才能达到教学上的互补。
6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建设一日千里,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的危机、城乡矛盾的加剧等。3个学科涉及的领域与社会发展密切,如今在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1]。城乡规划和建筑学这2个学科的渗透关系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初,我们也要重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的渗透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2] 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5):13.
[3] 王绍增,王浩,叶强,等.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4] 林广思.1951-2006年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普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7(5) :7-13.
[5] 张汛翰.加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1(8) :10-12.
[6] 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9):56-63.
[7] 林磊.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J].华中建筑,2009(11):173-176.
[8] 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7):1-5.
[9] 赵秀恒.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J].时代建筑,2002(1):18-21.
作者简介:
姜 磊(1980-),男,浙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