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7 18:1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评价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习性评价;教学设计;学习水平
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forLearning)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种新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且对学生的学习提升有必然的帮助。布莱克和威廉教授曾通过对160种教育期刊和专著上250篇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在实施学习性评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收益(learninggains)显著提高[1]。该评价中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以转变教师主导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为基本途径,而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本身是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最终目的,传统工具理性导向的教学设计重“教”轻“学”,已然背离了教学设计的初衷。由此,改变传统“以教定学”的教师主导下的学习方式,再次审视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初衷,需以学习性评价为取向进行教学设计。
一、学习性评价取向的目标设计
教学设计以教学目标为方向,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的目标方向是学生学业发展。目标方向来源于该评价中师生共享的学习目标理念,而教学设计中与目标实现最为密切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由此,学习性评价取向的目标设计以师生交互学习的共享目标为基本特征,以学生学业发展为旨归的核心目标为基本方向,以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为支点的基础目标的实现为外在借力,为之提供支点。
(一)师生交互学习的共享目标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分享于学生是学习性评价开展的基本前提,即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什么学习这些学习内容以及如何评价学习结果。“须使学生明了学习目标以及评价标准”,即学习性评价是“学习者和他们的教师为了确定学生现在在哪里(where),应该到哪里(where),以及如何更好的到达那里(how)而收集和解释证据的过程。”[2]因此,学习性评价取向的目标设计的特征之一在于其设计的目标是师生共享的,以此回应传统教学设计中目标封闭性的问题。共享目标的意蕴:于学生或教师而言对教学设计的目标都是非常明确的,即融学习性评价师生共享教学和学习目标的理念于教学设计之中[3]。此外,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教学设计的“以教定学”,趋向“以学定教”,其共享的学习目标既来源于师生的交互学习,也是师生交互学习的一个基础。教育中强调民主,也需保持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学生需跟随着教师教学设计目标的大方向走;同时,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基于教师对学习者的深入了解,最终所设计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由此,可以说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为师生共同设计的,需要师生间的交互学习才能实现。“交互学习”和“共享”为师生交互学习的共享目标的关键词,从其入手构思这样的教学目标。“交互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目标需要师生间进行交互学习以达到目标真正能够共享的状态。同时,师生共享的目标来源于师生交互学习,目标的存在并非先于学习者,而是与之共生,即有了教学对象(学习者)才有教学设计的目标。首先,师生为预设目标而做的准备工作,即师生彼此交流,尤其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师生为达到这样预设的目标协同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学生反馈信息协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不仅将目标告诉学生,还应帮助其明白教学设计的目标。以“交互学习”为前提的“共享”目标不再是教师的“主观规定”,师生对教学设计的目标是明晰的。
(二)学生学业发展为旨归的核心目标
以学生学业发展为核心目标是实施学习性评价的首要目的,也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及初衷。与其他教育教学评价不同,学习性评价不是对学习的评价,摒弃了传统教育评价中对学生的甄别、筛选等功能,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的初衷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一个支点,使其更有效地学习。现将学习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业发展这一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一方面是从理论上将教学设计再次与促进学生学业发展这一目的进行对接,另一方面为实践中的教学设计构建一个理论框架[3]。学生学业发展为旨归的核心目标,必然是实现于完整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评三者的结合,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学生的学业发展是教、学、评三者合力的结果,而力求提升学生学业发展需转变这三者的传统行为方式。影响这三者行为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方式的预设,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有着规定性的作用。由此,教学设计中需注重这三方面行为方式的转变:其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包含于教学设计中。基于提升学生学业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为教师为导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形成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其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规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时间、空间、内容、程序,影响着其基本学习方式的采用[4]。现代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分水岭是学习自主,而非他主,教学设计应着力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等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其三,改变评价方式及其结果的使用。教学中采用学习性评价,打破传统教育评价过于量化和单一性现象,从而趋向深化和多维的评价。同时,转变评价结果的使用,学生成为主要使用者,学生利用评价结果中的信息来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善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水平,即评价是为了学习的评价。
(三)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为支点的附加目标
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为支点的附加目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作为学生学业发展的支点,同时也是教学本身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正所谓“教学相长”。一方面,从其作为“支点”来分析,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习性评价也以学生学业发展为核心目标[3],所以,教育教学中需要寻找可以省力、有效撬动学生发展的支点。而与学生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外界因素——教师,自然成为了这一核心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其专业水平的提升无疑成为了外界撬动学生学业发展的支点。另一方面,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作为学习性评价取向教学设计的附加性目标分析,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对教与学的设计,在预想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素养,加固“支点”。此外,学习性评价以学生学业发展为首要目标,也力求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学习性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并借此提供信息作为反馈来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5]。学习性评价的核心内涵是该评价为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通过评价来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教师也通过反馈的信息来促进其个人的发展。同时,源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唯有走在专业不断发展的道路上才能彰显其职业魅力和应对外界带来的各种教学挑战[3]。基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作为学习性评价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目标实现的支点,同时也作为该评价取向下教学设计的附加性目标。由此,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构想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三个部分: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和学习性评价。首先,教师的自我学习是终身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在提升教师反思能力的同时审视其教学策略、教学进展和教学效果等;其次,教师间同伴互助,进行合作学习,在提升教师合作能力的同时,与同伴进行教学问题进行交流、互提意见;最后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环境,建立相应评价机制,借鉴学习性评价理念,以激励机制为主。学习性评价理念倡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对自身实施学习性评价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对学习性评价的使用水平,成为提升学生学业发展的坚实的“支点”。
二、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其过程设计,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过程重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学习力的持续提升。而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必然实现于教学活动之中,其外显为教学活动中学生趋于积极的表现力,而其本质是教学活动中动态生成而带来的发展。由此,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力求构建学习力持续提升的过程模式、表现力持续张扬的活动模式和生成力不断演绎的互动模式。
(一)学习力持续提升的过程模式
学习力是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综合能力,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六个要素被学者们广为引用,即学习行为的总动力、学习需求的识别力、学习潜能的评价力、学习行为的理解力、学习活动的激活力以及学习能力[6]。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教学设计最终走向实践,学习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学习力。学习力的持续提升并非仅是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与终身学习结伴而生的学习化社会的时代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学习力持续提升的过程模式,是学习性评价取向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想。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直接指导者,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潜能和发展的可能,由此教师无疑是学习力持续提升的过程模式的总设计和实施者[7]。由此,从教师的角度来构建该模式,需要做以下几方面努力来着手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明确学习目标、重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分享多元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学会自我的学习性评价。
(二)表现力持续张扬的活动模式
学生的表现力是指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所表现出的带有个人特征的特长和才华。拥有较强表现力的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倾向于自主探究,有利于自身创新人格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力从多维的角度去了解一个立体的学生,有利于其诊断自我教学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如同加涅所说,内部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表现变化反映出来,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衡量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中学生的表现力却处于缺失的状态,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单一的教学方式,重视智育的教育倾向,忽视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等现象普遍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学生表现力的发展,导致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成为教师的独白,学生集体沉默,极度缺乏表现力[8]。基于此,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建构了学生表现力持续张扬的活动模式。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与变化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目前课改所期许的。建构表现力持续张扬的活动模式,一方面,教学需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学会表现,在活动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学生表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表现兴趣、关注个体的表现等等,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意愿和表现能力的协调发展,适度引导学生合理地表现自我和提升自身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学生表现力的持续张扬。教学设计中要突显对学生自信心和反思意识的培养,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够表现自我的一扇窗户,很多学生渴望表现自我,由于缺乏自信一直关闭着走向外界的窗户;反思意识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必备思维,没有人能够代替自己去进步,学生唯有通过反思,审视自己的表现,才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展现出更好的自己。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了学习性评价的理念,教师以积极的心态肯定每个学生都能进步,帮助学生树立和稳固自信心;学习性评价倡导学生自我评价,必然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自己。
(三)生成力不断演绎的互动模式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的终极价值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9]。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由此构建教学中生成力不断演绎的互动模式(如图1)。生成力不断演绎的课堂是需要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因互动而有生成。那么,教学设计上需要教师的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先于理论,早在80年代意大利瑞吉欧在幼儿教育中就进行了生成性教育,即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的及时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的教学形态[10]。学习性评价旨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下不断提升课堂的生成力,由此构建如图所示的生成力不断演绎的互动模式。在课堂互动的情境下,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输入,经过师生的课堂互动,对师生原有知识经验产生同化与顺应的作用(互动后输入),形成动态生成(预设性与非预设性),反馈给师生并与预设目标进行整合,最终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如此不断循环动态生成新的内容。由此教学设计中需要明确两点:一是在弹性预设的教学目标下开展生成性教学;二是需要创设课堂互动情境。真正的教学设计始于教学之前,但并不终结于教学活动之时,是一个开放多元对话的过程[11]。
三、学习性评价取向的质量监控设计
教学设计并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需跟随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学生学习而展开,最终必然以学生学习水平来作为衡量教学的质量标准,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获取学生学习情况在于师生间及时的反馈,针对反馈信息而改进学习情况的关键在于对学习策略的掌握。所以,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以学习水平提升为质量标准,同时建构了多元反馈回路的师生交互。
(一)学习水平提升的质量标准
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习质量的监控进行设计,以此确保和评估教学活动的效果。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作为检测学习结果的质量标准,即以学习性评价为取向的教学设计在最终的质量监控方面以确保和提升教学和学习的质量为重心目的[3]。其遵循实施学习性评价首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学业发展的理念,在其质量监控方面的设计旨向为了学习的评价而非对学习的评价。学习性评价是为了学习的评价而非对学习的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在于对教学过程中所构建的学生学习力、表现力以及课堂生成力的提升,并非测验所得的分数提升。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是融学习性评价理念于其中,最终的质量检测必然基于实施学习性评价的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水平的提升作为监测学习质量标准,基于对以学生学业发展为核心目标回应,源于对教学过程的检测和学习性评价实施的必然选择。其一,目标是开展评价活动的依据,由此,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作为其呈现学习结果的质量标准,是决定于以学生学业发展为旨归的核心目标。此外,回应了传统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或学习质量监控方面背离教学设计初衷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和学习质量的评估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源于其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学习的评价,即客观反映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即为了评价而评价。其二,以学习水平的提升来检测学习结果的质量是对教学过程的检测,因为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体现于教学过程中,即在于学习力、表现力和课堂生成力不断提升,回避了终结性评价欠缺持续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弊端。其三,教学活动中实施学习性评价是以学习水平提升作为监测学习质量的合理选择。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是该评价的首要目的,且该评价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基于以上原因分析,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学习者及其同伴的多维评估。在教学活动开始时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力、表现力和课堂生成力情况的持续记录,以此形成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档案袋,便于个体学生学习情况的前后对比。同时,学习者及其同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我学习情况评价和对同伴学习情况的评价。那么,学生的档案袋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学习者及其同伴的多维评价充实学生的档案袋,最终能够客观深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提升。
(二)多元反馈回路的师生交互
多元反馈回路的师生交互作为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机制。学习和成长都发生在循环系统的反馈中,可以说学习是建立在反馈基础上的一个循环回路,而并非依靠接受的信息。由此,学习性评价为取向的教学设计在其质量监控方面的一个理念:教学的主体之一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调整学习,以改进学习策略而提高学习水平,最终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同样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审视自身的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教学,以提升其专业水平。具体的反馈回路(如图2所示):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改进建立在两部分反馈信息上,一是来自教师的反馈,通常是教师的建议、评价等,二是直接来自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反思;同样,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是建立于两部分反馈信息上:学生的信息反馈和自己对教学情况的反思。那么,教学设计在这一块就需要有两方面的设计:一方面创设一种利于反馈的课堂环境;另一方面是师生对于反馈信息的使用。一方面,教师创设利于反馈的课堂环境,其中师生间的心理环境最为关键。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从来都不是单向线性运作的模式,是需要来自多维的互动,有互动才会有真实的反馈,而真实的反馈必然需要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心理环境之上,即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间没有隔阂,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对学习和教学最真实的意见和行为,教师才能有机会捕捉到来自学生们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师生对于反馈信息的使用,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使用反馈信息。教师从学生对其教学的反馈中及时审视教学过程,学生的反馈包括了所有教师可利用的信息,如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以及对评价方式的理解。然而,教师需要有选择性地提取这些反馈信息,因为这种信息必须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方面具有建构、教育以及互动等意义,才能称之为“反馈信息”[12],即有效的反馈信息。那么,同时也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反馈能力,以使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水平。教师在课堂中应给予学生及时口头的反馈,即学习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常用的策略:对于学生课堂中回答的问题予以及时的口头反馈、给予学生作业予以评语式的反馈等。学生由此得到的学习反馈是质化的,不仅仅知道自己学习存在哪些问题,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基于此,学生改进原先的学习策略,以达到提升自己学习水平的效果。
(三)学习策略转换的任务适应
教学质量以学生学习水平提升为标准,而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升需要师生的交互学习、生生的合作学习,更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的外界的帮助,必然需要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索科尔(Sokol)研究发现,学习策略与学习水平呈正相关[13]。可以说,使用学习策略已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体现其学习水平的根本标志,是影响学生实现学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使用学习策略并非是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关键,在不同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中合理地使用学习策略,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此外,学习性评价最基本的理念是,只要学习者努力、得到帮助、使用正确的方法,所有人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转换的任务适应作为学生提升其学习水平的关键。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合理的学习策略,而且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换。教学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正如我国教育改革必须致力于消解主要靠教的体系,回归主要靠学的体系,才能有突显教育改革的实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审视学习策略转换的任务适应,首先有一个前提是教学策略具有可教性。尽管学术界目前对学习策略的含义、性质的识别、观察、检测等问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就学习策略本身而言它是一种知识范畴,因而是可教、可学、可迁移的。从掌握能合理转换学习策略、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角度,教师需要有效设计学习策略的教学问题。首先,激发学生利用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之认识合理地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升其学习;其次,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操作程序,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学习任务,在具体情境中教授、引导学生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最后,长期坚持系统的学习策略教学,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里使用不同学习策略,并且监控自己学习策略使用的进展。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学会自我监控、检查、评价和改进其学习策略,并且能够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中,从而提升学生自身使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教学设计从来都不是只为了教师的教,而是兼顾“教”与“学”,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立意于这一初衷,从目标到过程再到最后的监控设计,始终坚持以教师教学提升为支点,以学生学业发展为旨归。
作者:罗生全 田洵洵 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学习性评价:涵义、方法及原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6(2):1-6.
[2]AssessmentReformGroup.Assessmentforlearning:10principles[R].Cambridge:UniversityofCambridge,2002.
[3]田洵洵.基于学习性评价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探索,2016(4):16-19.
[4]王以新.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5]王沁艳,定邦平.学习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9):47-51.
[6]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学习力构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6):24-29.
[7]伊恩•史密斯.学习型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6(22):73-76.
[8]姚丽华.学生表现力缺失的成因与对策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0(2):85-85.
[9]邓丽.浅谈教学中的生成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170-171.
[10]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8-33.
[11]裴新宁.透视教学设计观[J].中国电化教育,2003,(7):18-20.
关键词:多形式 全过程 多元 反馈 循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29
近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文件号召,都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节点,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很大成效,而教学评价在实践操作中多数沿用传统模式,或者有所变化但过于统一,针对性不强,合理性不够,导致教学评价没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
为此,就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专业改革六年来,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这些问题也是同样在改革摸索中的多数高职院校的共同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指标体系方面
现行的评价指标不能体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特点;不能区分课程类型,所有课程均用同一评价体系的“万能表”;不能完全体现项目式教学的目标评价。这样,教学评价指标与项目式教学目标的要求有出入,就不可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教学评价这一引导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指挥棒”的作用就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1.2 评价组织的导向方面
系部一般在学期中期进行教学检查和学生座谈会,学院在邻近学期结束时组织一次终结性定量评价。这些数据对于教师来说神秘莫测。教师不能适时得到信息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纠正。麦可思公司要等学生毕业后才能开展调查评价,信息反馈明显滞后。还因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不足,出于应付、报复等心理,难以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因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对评价结果的应用受到质疑,所以评价的鉴定、激励等功能不容易实现。
另外,传统的教学评价重在评价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特色―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不能体现对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查,尤其艺术设计类的教学效果,更不能简单评价。针对上述问题,经过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教师团队的多年研究,在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专门的摸索、实施、验证和调整,形成了一套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即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形式、全过程、多元评价,并不断反馈信息和循环评价。
2 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
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以往艺术设计类教师评价系统,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
2.1 多形式评价
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分三个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应该按照教学要求和能力目标来设计三种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任何形式的评价方法都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
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方法可以沿用传统评价方法多一点,如教学资料检查、系部与督导不定期听课、学生座谈会、毕业问卷调查、毕业后回访等。专业主干课程的评价就要严格按照项目式教学要求和目标进行,除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外,还要考查教师是否按项目化课程进行教学,教学模块是否切实可行,教师的主导角色是否发挥到位,学生的主体角色有无突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何种程度等。
最重要的是专业实践课程,这类课程综合性较强,考核的内容也最多,也是最能显示学生学习效果的课程。所以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除了前面两类课程的全部评价方法都适用外,还应该考察教学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职业素养都能显露出来,技能水平达到何种行业水平,也可以由督导检验评价。
2.2 全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不是简单的开课前的检查结论,也不是一两次的听课结果,同样不是课程结束后的学生评教结果,更不是毕业后的麦可思调查表数据。教学评价应该是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准备-实施-完成-应用反馈的全过程评价。任何一个或几个过程都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艺术设计类教学效果。
2.3 多元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评价,都应该是多角度评价,首先是教师的自我评价,其次是学生、所在系部和学院督导的评价,四方面评价综合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公正的评价结论。表1为无锡工艺学院环艺系经过几年验证和和修改后,较为有效的教师评价计分表。
以前,系部的评价结果多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参考数据,组织的学生座谈会、毕业问卷等调查结论,只是作为系部分配课程时的参考。这些都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并拿出来与其它评价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帮助教师改进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而督导在教学评价中明显督多于导,应该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规律和专业教师的特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全过程“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关键在于后两条的切实实施,不但使教师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还能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另外,还要考虑课程特点,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2.4 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每一次教学评价的目标不只是为了评价教师的工作,而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只有将多方面信息反馈给各个教师,让教师结合自我评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改进和调整自身的问题。而且,系部和督导应该适当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此循环下去,才能唤起教师积极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
这一点上一定要相信教师的职业道德,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但是,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看到自身的问题。美国许多大学为使教学评价很好地发挥促进功能,专门成立了“教学支持中心”,有些学校的“教学支持中心”在教师需要的时候,会帮助来访教师详细分析各方面评价信息,有针对性的去提高自己,形成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教师产生正确的工作动机和积极的情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学工作,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正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2.5 建立评价循环体系
在教师得到教学评价信息后,经过自我评价和教研室等多方面帮助后,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系部和督导组成员要有针对性的就所调整后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体系。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分别就不同的课程设置针对性更强的教学评价表,并将教学评价内容纳入课程标准。评价标准必须符合三方面要求,即: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教学目标、符合项目化课程教学目标。
另外,评价指标要对所有教师和学生公开,才能更加完善课程改革,也有助于用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引导课程建设的方向、教师教学改进的方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向。另外,构建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还要考虑到评估项目的导向性、全面性及其权重的合理构成,同时还要体现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探索与研究并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敏.美国高校教学评价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7,(6).
使用后评价是促进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探讨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认识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与途径,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POE);景观设计;教学实践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建设、室外环境塑造、景观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多是从景观元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场地规划到景观元素设置的一系列景观设计手段。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见的问题。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是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尝试引入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结合公众需求进行设计,进而改进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水准。同时,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索人与环境的深层关系。
一、什么是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研究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和设施的运作情况,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使用后评价(POE)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为活动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设计实施的成效和公众满意度,进而寻求改进设计的途径和方法。POE是利用社会学、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严谨的评价程序与方法,通过将原有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使用情况与绩效,总结反馈与意见,为以后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如今,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园林设计、城市设计、道路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在景观设计领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后评价(POE)机制,并完成了评价体系的建设,并对其完成的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评估。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POE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中已有使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土人景观在2010年和2015年对天津桥园做了两次使用后评价,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桥园改建前后公众的满意度水平。
二、使用后评价(POE)的意义
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责任。通过POE可以检验设计方案实施的效果,并加以改善,无论在景观设计还是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1.监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
POE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者对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观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采访,可以直观、真实地掌握景观设计项目的满意度水平,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可以掌握使用者的群体结构、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使用者在景观中的行为方式,进而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使用后评价(POE)检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需要建立动态的检测机制,以便规划设计部门与管理机构能够长期掌握公共绿地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设计调整。而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景观使用者的认知与偏好,掌握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沟通桥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景观设计课程更具研究性,使学生更早地接触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
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为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使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完整与体系化。置入POE,将使景观设计从以往的“实地勘察—设计”转变为“实地勘察—设计—评价—再设计”,从而改变凭借经验总结和场地认知完成方案设计的途径。使用后评价(POE)有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通过观察、采访使用者和投放、回收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结合信息的统计分析,掌握使用者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结合场地条件提出解决措施。设计策略的改变使设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场地、使用者和设计师等各因素的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但一直以来,景观设计都是由规划者和设计者主导,“以人为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更关注景观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行为与活动等。与传统的设计途径相比,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强调公众参与设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进而通过综合分析评估,总结设计与修改,让使用者的参与能够体现在设计结果中,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并认识到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
三、使用后评价(POE)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价值
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对于景观设计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有着课程设计不连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研究性的弊端,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增加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综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思路。
2.课程设置
经过设计初步、环境设计史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景观设计发展概况,熟悉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本课程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教学,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指导学生进行景观空间的阅读与感知,开展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价,并结合场地条件完成校园景观更新设计。课程分三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场地体验
根据磬苑校区现状,将场地划分15个组团,由学生分组完成场地调查与场地体验工作。要求学生通过速写、拍照、标记地图等方法,将场地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结构、水景、现有景观元素等,并注意观察、记录使用者在场地中的活动情况。
(2)第二阶段:使用后评价(POE)
在完成场地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包括使用者个人信息、受访者使用校园景观特征、使用者满意度水平三部分。问卷调查为期一周,包括平时和周末假期,调查时间从早晨至晚间,学生随机在校园中选择受访者发放问卷,并随机进行访谈,受访者包括在校学生、教职员工、校外人员等,一周后完成问卷汇总和数据库建立,并进行问卷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约97%。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校园景观整体的满意度水平较高,使用者对校园的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风格、整体景观效果、环境声音等反映良好;对校园植被的满意度较整体景观满意度低,可能与校园建设周期不长、植被景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关;对校园水景的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校园水景较为分散、体量较小且不容易到达、缺少休息设施等有关。而户外活动空间则反映出男女学生的差异,男生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度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究其原因,应是校园提供了大量的体育运动空间与设施,而使用该设施的男生数量显著高于女生。问卷同时反映了使用者在校园景观中的活动特点。其中,慢跑、散步等体育锻炼活动最为普遍,其次是约会、集会等社交活动,其他类型的活动则鲜有出现。而活动形式也与不同景观区域的空间分布、植被水平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还发现,使用者喜欢和不喜欢的景观空间高度统一。磬苑校区中,鸣磬广场、南体育场、鹅池等景观单元受到很多使用者喜爱,但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使用者反映不喜欢该空间。这说明,这些空间受到使用者的高度关注,而通过深入分析可发现褒贬不一的态度是由于设计手段不足造成的,如,鸣磬广场缺少充分的顶层植被,鹅池的水景空间体量过小,缺少休憩设施,等等。
(3)第三阶段:更新设计
通过问卷分析,学生了解了校园景观的现状,掌握了各景观区域的景观价值与不足,结合场地体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景观更新设计策略。课程设置建立了设计者与景观使用者的对话,学生开始意识到使用者的感知与行为方式对景观设计的价值,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的方案也更多地体现出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设计思维。如,为运动爱好者设计了骑行与慢跑的线路;通过步行道设计将校园景观中分散的水景联系起来,提高其景观价值,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休憩空间;宿舍区旁的土操场则改造成林荫跑道、滑板场、多功能活动广场组成的休闲景观组团;而整体的植物景观的增加,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林下休闲活动空间。
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概念,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从而掌握使用后评价(POE)的基本方法和实施途径;通过程序完整的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并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意愿,进而完成景观设计的方案编制;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具研究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设计的服务价值。此外,使用后评价(POE)应根据一定周期长期开展,其形式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水平的提升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陈泓 毛贵凤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文章系安徽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专题下的‘多讲’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XM2013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NET技术;教学评价体系;模式;数据;趋向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5-0000-02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Design Based on .NET Platform
Liu Zenggua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ibo255049,China)
Abstract:The .NET technology is develops the third generation which 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nternet's widespread use need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based on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to apply the platform.Using this platform,design establishes one kind to be differ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appraisal system new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The article analyzed constituted this appraisal system's 6 patterns,and has pointed out the future trend oftechnology platform based on the .NET teaching appraisal system.
Keyword:NET technology;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Pattern;Data;
Tends
一、.NET技术简介
.NET技术是美国微软公司2000年6月22日的专门为适应Internet的发展需要而研发的新一代应用平台,是继DOS应用平台、Windows应用平台之后的适合网络编程和网络开发的第三代即互联网应用平台。
利用.NET技术应用平台,可以便捷地进行基于XML的应用程序、进程和Web站点的创建,可以轻松地使用该平台进行桌面开发应用,WEB应用,移动嵌入应用;实现编码,测试和设计工作。可以实现与一切智能设备如电脑、手机、家用电器等信息的共享,为个人和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所有的解决方案。
二、当前教学评价体系的不足
当前我国的教学评价多采用每学期结束时的一次考试成绩或者对学生、教师的问卷调查来进行,通过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教学评价汇总结果。学校也多以此结果为依据展开对教师和班级的评先选优工作。
这种评价方法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但也存在着评价依据较少,对评价对象不能做到全面、客观,评价过程中无法给予评价对象以指导意见,同时耗费人力物力的弊端。因此我们就需要采用一种新的评价方法来弥补这种方法的不足,这就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发展,建立起来的基于.NET技术平台的新的网络化教学评价体系。
三、基于.NET技术平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模式
目前,.NET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物质基础。这种评价体系借助网络提供的强大交互性,广泛传播性以及信息收集的便利性、统计分析的快捷性等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显示出无以伦比的优点。
(一)评价方案设计制定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对象、评价方法的确定。如评价人员可以借助该模块确定获取数据的途径、方范围、采集时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讨论的方式联系起评价对象和有关专家,便于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在出现偏差的时候,也有利于纠正。
(二)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建构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是将评价的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便于进行测量的过程,是整个评价方案的核心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前面获取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筛选和初步分析,然后确定出最后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的分析和建构,最后计算出权重。
(三)收集评价信息模块。这个模块的主要作用在于生成问卷并及时和提交,在网络环境下,系统可以自动记录下学生登录网站的时间、次数、浏览内容并自动分析评测对象特点自动生成问卷,然后以电子邮件或在线测评的方式向评价对象,并将答卷及时收集。由于免去了人工采集和收发试卷的时间和费用,通过计算机自动记录答案,所以还减少了人为影响造成的信息失真,因此,工作省时省力,信息真实客观。
(四)数据处理、分析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对先前收集到的繁多、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统计、分析,从中理出规律性东西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些软件的辅助才能顺利完成,当前主要运用SPSS来进行这一工作。
(五)评价结论以及报告生成模块。所有模块的工作归结到最后都是为了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并生成相应的报告,然后依此为参考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课程进行评价,因此,这一环节尤其应该受到重视。在这一环节需要具体完成的任务有:1.对评价对象定性并作出综合判断;2.对评价过程进行分析;3.总结问题,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
(六)建立评价档案和信息数据查询模块。生成结论并不意味着评价过程的完成,必须要对上述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所有数据的获取途径,收集的答卷,记录参与评价活动的种种状态等建立起以备日后查询用的评价档案,因此,该系统的最后一个模块是建立评价档案和信息数据查询模块。同时也是为了保证整个评价系统在今后有案可查,有利于日后的监督,进而保证整个评价过程的客观,公正。
四、.NET技术平台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向
由于.NET技术平台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对教学、学生、课程的贯通评价,且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可以实现异地同步生成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弥补了目前教学评价系统中信息收集不足、无法进行全程监控、评价费时较长,花费巨大的缺陷,因此,值得在整个教育系统推广。但还应看到,基于这种技术平台的评价体系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相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管理模式和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深化,基于NET技术平台的教学评价体系必将在今后更趋成熟,同时它的应用范围也必将突破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局限,为其他类似系统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环境;规划设计;系统集成;视听效果;E-control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论文编号】 1009―8097(2010)06―0005―06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教学环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化教室或会议厅堂,而是信息系统的一个“群落”概念。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从设施(如设备、系统等)、资源(如图书、讲义、文件等)到活动(如教学、会议、培训、服务等)全部信息化和数字化。当前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最大特点是现场演示和实时交互,能为教学(培训)、会议、学术交流、信息和资源共享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多媒体教学环境是当下流行的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 教学环境的规划设计与系统集成
从系统集成的角度讲,信息时代教学环境的显著特点就是应用技术发展快、产品更新换代快;而从具体应用的角度讲,最高原则是功能效果俱佳、操作简单便捷,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是决定教学环境需求的根本,而系统集成则是实现教学环境目标功能的保证。
1 设计理念
一个先进的多媒体应用环境的系统集成,应充分体现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环境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及软硬件设计技术紧密结合的整体设计理念。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先进性与实用性
首先,随着多媒体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产品设备不断涌现,系统设计务必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选用先进的技术及设施,将整个系统的技术水平定位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以适应未来更高的应用要求。另一方面,在系统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和易操作性,便于管理和维护,易于用户掌握和学习使用。
(2)可靠性与高性能
为保证可靠性,系统应采用当前流行、成熟并有较多成功案例的技术装备。交互性和集成性是教学环境功能强大与否的关键。因此,采用合理的拓扑结构,进行预先的模拟分析、设计和测试,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设备的优势,建立一个适合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应用的高性能应用系统,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极为务实。
(3)完备性与可拓展性
系统设计要以满足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保证系统整体性能,能支持多系统、多用户、多分支机构的灵活接入,兼顾系统的中长期扩展,在结构、应用、管理、系统性能等各个方面适应未来多媒体应用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系统的升级扩充,配置的系统设备需要具有能够增加或连接新技术设备的能力,从而使系统在一定的时限(3-5年)内保持技术不落后。
(4)产品选型与标准化
所设计的系统应是一个开放式、遵循国际国内标准的系统,与其他接入产品具有良好的互通性。产品选型必须符合国家级标准,系统启动快,故障恢复迅速,并具有一定地热备份功能。
2 设计方案
方案设计不是仅仅提供单机产品的罗列组合依据,而是要给用户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所有高品质的厅堂环境设计,必需经过一系列认真的计算机模拟、频谱分析、建筑物理设计和最终的系统集成与测试,保证其性能指标的一致,以期达到:听觉上实现建声效果好、声压级高、恒定指向、音质优美、悦耳动听;视觉上无盲区、色彩还原好、图像清晰、传输质量稳定可靠;操作上人性化设计、智能化程度高、结构紧凑、便于掌握等目标。
当前,国内一些院校在教学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重设备选型轻系统设计的误区,比如:在大屏幕显示系统方面,认为屏幕越亮越好,而忽视了环境照明因素;在扩声系统方面,唯“抑制声反馈”为上策,不惜牺牲音质效果和语言清晰度,而忽视了声场设计和合理的扬声器布局;在中控系统方面,只图价格便宜,追求大而全,而忽视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信令互通和标准化,等等。没有规划设计方案造成的直接结果是设备资源浪费和环境效果低劣。
设计方案是需求和目标功能的确立,是指导系统集成的蓝本,对系统的拓扑结构、系统原理、综合布线(管线路由、连接方法)、接口协议和控制信令都应有明确的图示和解释。
3 系统集成
所谓系统集成(SI,System Integration),从字面上讲就是综合应用各种相关技术,经过相关人员的设计,适当选择各种软硬件设备,应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安装调试,结合科学的管理,将各单体设备和功能部分的子系统综合、整合为统一的系统,使集成后的系统能够充分满足需求。一般地说,教学环境系统集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集成要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2)系统集成不是选择最好的产品的简单行为,而是要选择最适合需求和投资规模的产品和技术。
(3)系统集成体现更多的是设计、调试与开发,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项工作。
(4)系统集成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技术是系统集成工作的核心,科学管理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可靠保障。
(5)性能价格比的高低是评价一个系统集成项目是否合理和实施成功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 决定教学环境效果的四要素
当下的教学环境可划分为多媒体演示型、交互型、现场采集与直播型、授课中心(会议中心)型等若干子系统。子系统的功能不同,其设计工艺和集成流程与要求也不尽相同。
尽管受制约的客观条件不一样,但总体而言都包括:建筑声学环境因素、建筑光学环境因素、设备选型因素和系统集成技术,它们在多媒体教学环境系统集成方面高度辩证统一,也是决定多媒体应用环境系统集成效果的四要素。
1 建筑声学环境因素
建筑物理因素对多媒体应用环境的影响非常关键,尤其对音频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说的扩声系统包含两个方面:建筑声学条件即建筑声学环境因素;电声条件即电声设备。建筑声学条件指特定空间的声学环境条件,如:混响时间、吸音效果及隔音系数等。
2 建筑光学环境因素
环境照明因素对多媒体环境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比如:环境照度太高,影像视觉效果就差;环境照度太低,则影响受众者的视力和情绪。再如:灯光的亮度和色温对摄影图像的清晰度和色彩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3 设备选型因素
有了良好的设计方案,在建筑物理和环境照明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设备选型因素也较为关键。性价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性能优良的装备必然价格不菲,但最昂贵的设备未必最适合某一环境。下面列举一些影响设备性能的品质因素:
(1)音频设备的频响范围、信噪比、扬声器的Q值等决定音频效果和语言清晰度。
(2)分辨率、对比度、亮度(ANSI流明指数)视频信噪比、压缩比和码流率决定视觉效果。
4 系统集成技术
精良的设备需要优良的设计工艺和施工技术。因此,系统集成技术对多媒体环境建设也非常关键。比如:
(1)音频系统中平衡与非平衡的连接技术的结果都会出声,但传输效果及抗干扰不一定一样。
(2)数字视频中的VGA、DVI、HDMI的连接技术和选用对图像和画质影响重大。
(3)串口(RS232、RS422、RS485)和IR技术应用在中控系统,控制效果一样,但抗干扰、可靠性与稳定性不尽相同。
(4)RS232、RS422、RS485接口相似但原理不尽一致。
(5)串练、并连和混合接地技术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对安全接地和信号接地意义重大。
(6)控制程序创作编程技术不同,操作界面的友好程度就大不一样。
三 教学环境视听效果的评价
多媒体应用系统在分类上大多是分开的,但在视听环境中,人们要求视听同步、效果和谐统一。教学环境作为多媒体视听环境中的一分子,声音和影像效果极为重要。那么如何做出判断呢?
1听觉效果
音质好坏的评判标准取决于表演者(演讲人、演员等)和听众的主观感受。音质设计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出这些与主观感受相对应的客观指标(物理参数),使音质的客观指标符合人们的听觉要求。
(1) 评判音质的主观标准
评判音质效果不仅与空间环境的物理条件有关,也不仅与人的听觉特性相关,他还与民族特点、文化传统、艺术风格等密切相关。人们对不同声音信号(语言或声音)的主观感受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就称为评判音质的主观标准。音乐素养不同的人群对音质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
人们对声音音质的主观评判主要在于三个方面:量的因素、质的因素和空间因素。此外,在室内音质评价中,对于语言信号,还有一个定量的评价标准――语言清晰度。
1)量的因素
“响度”是指人们感受到的声音大小,足够的音量是室内环境具有良好音质的基本条件。对于教室的语言扩声来说,响度在60-80方足够;而对于多功能报告厅,响度的要求范围就大一些,约50-100方或更高;针对大礼堂等有文艺表演时,对响度的要求更高,至少在100-140方,甚至更高。
“丰满度”是指人们感受到声音的余音和厚度感。声音一出,整个环境空间内都在响应,给人以“余音”萦绕在耳,丰满而有力的感觉。与“丰满度”相对应的物理参量是“混响时间”,因此“丰满度”又称“混响感”。
2)质的因素
质的因素主要指对声音信号源音色的还原度和美化。保持声音信号源固有的音色不失真,是质的因素的基本评价标准。人们常用“温暖”、“透亮”、“悦耳”等来形容音色品质。评判质的因素的相关物理指标主要是混响时间的频率特性和早期衰减的频率特性。
3)空间因素
空间因素是指室内声学条件让听众体会到的一种空间感,包括听众根据声音判断音源的远近和方位。比如,在礼堂或剧院中演讲或歌唱,由于室内声学条件可使听众感觉到演出宛若在小厅内,即距离感较近,有种“亲切感”;在大型音乐厅表演交响乐时,由于室内声学条件可使厅内的人们产生被演奏声所包围的感觉--“立体感”和“围绕感”。“亲切感”、“立体感”和“围绕感”等就是对空间因素的评价,它与反射声的强度、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密切相关。
4)语言清晰度
语言清晰度的测定方法因发音者和听者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但语言有连贯的意思,往往不必听清所有音节即可完全听懂所有讲话,听懂讲话的程度叫“可懂度”。实践证明:“语言传输指数”与“可懂度”密切相关,“语言传输指数”达到0.6以上时,“可懂度”即可达到“优良”。
(2)决定音质的客观指标
音质好坏的主观评判标准是音质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但决定音质效果的具体物理指标是客观的。声压级、混响时间与音质主观评价的量的因素密切相关。
1)声压级与声场均匀度
与“响度”相对应的物理参量是“声压级”。各个频率的声压级与该频率声音的响度是相对应的。语言和音乐都有较宽的频带,对于语言扩声来说,最大声压级90dB足够;而对于语言音乐兼用的多功能报告厅,最大声压级93dB或更高;针对大礼堂等有文艺表演的综合型大环境时,由于对响度的要求更高,最大声压级至少在100-120dB,甚至更高。为了避免环境内出现弱音区或盲区,室内声场均匀度应尽量控制在声压级误差±3dB以内。解决室内声场均匀度的最好办法是除了科学地进行建筑声学的音质设计外,还要根据环境的体型进行扬声器布局与供声方案(集中式、分散式、混合式)设计。
2)混响时间与声音明晰度
混响时间则与室内的混响感和丰满度有对应关系:较长的混响时间有较长的混响感,较高的丰满度。在厅堂环境中,听众接收到的声音是多元的:直接来自音源的直达声;天花、墙面等反射后的反射声(一次反射声和多次反射声)。最先听到的是直达声,然后是各次射声。就语言扩声来讲,直达声后35-50ms以内到达的近次反射声有助于加强直达声(提高响度)和提高清晰度的作用,对于音乐,近次反射声的时间范围可以扩大到80ms,以利于增强空间感和丰满度。为了保证语音清晰度,混响时间越短越好,太多的混响声对听清声音不利。而与语音清晰度相反,要保证音乐的丰满度和保持室内有较长的余音效果(混响感),就必须延长混响时间以拥有足够的混响声,虽然混响声会降低语音清晰度,却有助于音乐音质的美化。“亲切感”要求在直达声后20-35ms之内有较强的反射声。
一般来说,在空场教室等语言扩声环境中混响时间可选范围为0.8-1.2秒,多功能报告厅为1.2-1.6秒,大礼堂则为1.8-2.4秒。
2视觉效果
不同的人对色彩、亮度、对比度等不同的视觉信息(文字、图形、影像等)的主观感受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也就称为评判视觉效果的主观标准。视力不同的人群对视觉效果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
(1)影响视觉效果的主观因素
人眼的分辨能力决定了人们对感观对象的视觉效果,人眼分力包括:视觉分辨力、适应性、色彩分辨力等。
1)视觉分辨力
人眼分辨力的大小用分辨角(视敏角)表示。视敏角是指在被观察物体上,人眼能分辨出的最近两个相邻点对眼睛形成的张角。实践证明:视敏角最小值为1'-1.5'。这个值对视频系统扫描行数的选择提出了基本要求。在观看距离一定的情况下,若两相邻扫描线的视角小于分辨角,人眼就不能分辨;若大于分辨角,则会有颗粒状的感觉,影响视觉效果。
就人的视觉范围而言,10°以内是视力敏锐区,即中心视野,对图像的颜色及细节部分的分辨能力最强。20°以内能正确识别图形等信息,称为有效视野。20°~30°,虽然视力及色辨别能力开始降低,但对活动信息比较敏感,30°之外视力就下降很低了。
按照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定义,高清晰度电视的最佳观看距离为屏幕高度的三倍,这样即能使一名正常视力者在观看演示时有临场感。所以,当显示系统的标准根据需求一旦确定,就可以按照座位的布置(即观看距离已定)选择屏幕的大小了。
2)人眼的适应性
人眼的适应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 暗适应和亮适应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人们从阳光下走进较暗的房屋,就会感到一片漆黑,几分钟后视觉才能逐渐恢复,一般在30分钟左右达到稳定;而当在黑暗里打开电灯时,很快就能分辨出景物(包括明暗与彩色)。这说明环境由暗变到亮时,锥状细胞很快(一般只需几秒钟)就恢复了作用,并约在一分钟内达到稳定。
b 亮适应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是由适应性引起的,当人们同时观看深色(偏暗)背景和浅色背景(偏亮)上的灰点时,会出现前者的主观亮度感觉比后者的强一些的现象这叫近旁对比效应。同样红色小纸片分别贴在亮度相等的灰色和红色纸板上,相比之下会感到红色纸板上的红色小纸片的饱和度较低,这是彩色饱和度对比效应。如果把一张桔红色的纸放在红色纸旁边观看时比单独观看时更黄些;而如果与黄色纸靠近则桔红色显得更红些,这是色调对比效应。彩色样品的面积不同也会使人的色彩感不同,面积大的比面积小的给人以亮度和饱和度都强一些的感觉,这是面积对比效应。如果一种彩色包围另一种彩色,而且被包围彩色的面积非常小,则被包围的彩色的主观效果有向周围彩色偏移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同化效应。在广告和教学媒体设计中利用这些对比效应可以取得较好的彩色视觉效果。
3)色彩分辨力
人眼对彩色的分辨能力比亮度分辨力差。如果眼睛对黑白细节的分辨力定为100%,则实验测得人眼对各种彩色细节的分辨能力都小于1。
(2)影响视觉效果的客观因素
视觉效果优劣的评判取决于观众对文字、图形、影像效果的主观感受。视频系统设计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出这些与主观感应相对应的客观指标(物理参数),使文字、图形、影像显示效果的客观指标符合人们的视觉要求。
评价视觉效果除了讨论人的视觉特性外,要更加重视显示设备的性能客观指标,同时也不能忽视空间环境的照度。
1)照度
照度是指物体表面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光通量。被均匀照射的物体,当1平方米面积所得到的光通量是1流明(lm)时,其表面照度是1勒克司(lux)。照射强度被光源功率和设计以及与投射面间的距离决定。光源发光强度越高,照度越高;距离越近,照度越高。故,室内照度设计对教学环境大屏幕显示系统意义重大。表1为相关环境照度设计参考值。
2)显示设备的性能
显示设备的性能由其指标参数决定,核心参数包括:亮度、分辨率、对比度等。
a 亮度
亮度表示物体表面发光的强度值。不论这一表面是反射光线(正投),还是透射光线(背投),它都是发光的表面。在单位面积上的发光强度即是该物体表面的亮度。单位是尼特(nt)。流明并不是亮度单位,而是“光通量”的单位,它说明光能的强弱。经验值表明:在环境照度相同的条件下,2000ANSI流明的投影机投在50英寸白色玻珠幕上的图像亮度感明显低于50英寸等离子屏(200 尼特),而与50英寸TFT液晶显示器的图像画面(150尼特)亮度相仿。在同一发光面,
方向不同亮度值不同。亮度的测量一般在垂直于视线的方向
进行,如光强不变,光源投射面积越小,则亮度越高;投射面积越大,则亮度越低。
正投显示系统的亮度与距离和屏幕大小有关,屏幕大,距光源远时,自然因为光能分散,其受光单位面积截获的光通量降低,则亮度就降低了;反之,其单位面积截获的光能多,亮度就高。另一方面,物体的反射率越高,亮度越高,同一光照下,白色与黑色的被照物体反射率不同,反射和吸收光线能力不同,其表面亮度不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注重投影机选型的同时,也要注重屏幕材质的选择,这一特点对于大屏幕系统设备选型至关重要。
b 分辨率
分辨率是较易混淆的一个概念,分辨率常见的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以电视线(TV线)的方式表示,另外是以像素的方式表示。以电视线表示时,其分辨率的含义与电视相似,这种分辨率表示方式主要是为了匹配接入投影机的电视信号而提供的;以像素方式表示时通常表示为RGB分辨率。
RGB分辨率与水平扫描频率、垂直扫描频率及视频宽带有关,它以乘法形式表现,比如:分辨率为1024×768,表示水平分辨率为1024,垂直分辨率为768,即:“1024”表示屏幕上水平方向显示的像数,“768”表示垂直方向的像数。像素是组成图像的基本单位,像素数越大,则图像越细腻。
如表2所示:分辨率决定显示设备的档次,若所演示的内容以一般教学及文字处理为主,则选购XGA(1024×768)足矣,而要显示HDTV信号,则必须达到1920×1080。
c 对比度
在视频节目中,重现图像的亮度无需等于实际景物的亮度,而只需保持二者的对比度相同即可。
对比度是指在画面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之间的比值,而亮度层次是指在画面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之间可分辨的亮度感觉差级数,也称为灰度层次或亮度梯级数。由此不难理解,对比度越大,画面上的亮度层次就越丰富。视觉效果与景物或重现图像的相对对比度有关:亮度层次是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亮度层次多,图像就会显得明暗层次丰富,柔和细腻;反之,亮度层次少,图像会显得单调生硬,即使画面上细节很清晰,也难以令人满意。
实验数据表明:要得到比较理想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显示模式对对比度有不同的要求,如表2所示。当前流行的显示设备中,三片LCD投影机对比度约为200:1~500:1;单片DLP投影机约为800:1~1500:1,三片DLP投影机约为1500:1~2000:1;而等离子或液晶平板显示器多般在2000:1或以上。
(3)正面投影模式的投影机选型
室内多媒体应用环境中,在满足国家室内照明标准(150-400LUX)的前提下,采用平板显示系统(LCD、PDP等)、背投大屏幕墙或LED屏对视觉效果一般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但采用多媒体投影机正投系统,则必须面临环境照度的问题。现实中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投影机参数越高,视觉效果越好。且不论用户的投资负担,单就人眼的“视觉特性”来讲,这种观点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是不科学的。
实验证明:在正面投影模式的情况下,环境照度、显示对象(文字、图形、图像等)的对比度系数、屏幕大小及屏幕增益与投影机的亮度存在一个比例关系。
LANSI=1/4(Cr×S×E/P)
上式中,LANS即投影机亮度;Cr为显示对象(文字、图形、图像等)的对比系数;S、P分别为屏幕的面积(m2)和增益;E为环境的照度。这样,就不难得出各类应用环境中投影机亮度的参考值,参见表3。
四 教学环境的智能化与管理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在校生规模都已达到几万人,因此,教学环境的规模也相当庞大。以清华大学为例,多媒体教学环境覆盖了东、中、西区十几栋楼宇,目前共有多媒体教室和兼具会议功能的教室238间。面对如此庞大的日常运行系统,如果采用教师自理或“人海战术”的服务体系,势必大大降低课堂效率或极大地增加人力成本。此外,还容易造成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的矛盾,浪费设备资源,降低设备寿命。所以要达到保障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学环境科学的、一体的智能化管理不可或缺。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清华大学教学环境的一体化和智能化管理建立在网络控制(e-control)系统之上,是一个多用户、多媒体资源管理控制平台,使用多种软硬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支持,使得运行管理和操作控制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e-control系统提供高效的“指向和点击”界面,可在大范围内提供实时监视、控制,以及对多媒体资源和环境系统应用状况进行即时报告,还可以通过简便的一览式图像监视整个控制系统的网络。
一个高效的智能化教学环境管理平台的建立,至少具备以下技术条件和特点:
(1)具有相对独立于校园网的教学环境专用网络,使教学活动免受校园网其它用户或其它因素的干扰。专用网络要根据教学环境各类资源信息传输的需要设计,以保证其有足够的带宽和可靠的防护系统。
(2)管理平台及e-control系统必须具有支持基于网络的跨平台和计算机可执行的、完全用户自定义界面。
(3)e-control系统可与SQL Server, Sybase及Oracle直接进行数据库集成。
(4)e-control系统可与MS Exchange服务器全面集成,从而进行事件计划。
(5)e-control系统支持HCP、SSL网络和Windows事件日志。
(6)e-control系统应具有日历、热点列表、操作项、即时信息和网络摄像头等插件程序模块,适时得出设备使用情况和呼唤次数的统计报告,可设定联系人属性和联系方式等,以便资源管理工具得以实时跟踪和安排维修保养计划。
(7)e-control系统应具有教师课堂应用效果评价体系,以便管理者(部门)能随时监督或检查运行人员工作质量。
清华大学于2003年在第六教学楼率先建立了教学环境中央控制系统管理平台,并按点(教室)、线(小区)、面(全环境)布局进行了智能化管理,根据“优、良、中、差”的教师课堂应用效果评价体系表明:第六教学楼已接待50多万人次的教师上课,教师对运行人员服务水平和质量评价的优良率达到99.69%。自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教师课堂应用效果评价体系已推广到全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秦佑国,王炳麟.建筑声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严立中.现代声像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教学评价 管理者 教学考核人员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25-02
1 现在评价方法不足
现在流行的教学评价方法为国内教学通用的双评价系统:即教学督导随机听取教师授课,依据教师课堂表现给出教学效果评价;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依据各项考核标准做出课堂评价表,所有上课的学生给任课老师打分。将督导评价结果与学生评价结果相加即为教师教学总评成绩。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双评价系统暴露了自身一些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学习态度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知识点展开、知识储备、课堂教学内容准备比较敏感,此类学生填写的教师效果评价表比较客观;有一小部分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或干脆不听课或旷课,此类学生会胡乱地、不负责任地给教师打分,此类分值不能够充分反映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
1.2 教师的工作态度问题
大部分教师认真备课和讲课,及时与学生互动,上课效果好,督导听课评价就会好;也有一少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设备,讲课对付,甚至迟到,上课效果就会不好,督导听课时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打的分值不能反映客观事实。
1.3 教学督导工作态度问题
督导老好人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评价。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着管理更规范、评价更公正、结果更公平、教师有目标的原则,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分院进行了新的尝试。
2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新构想
由双评价系统升级为多评价系统,即采用教学督导听课评价、学生听课评价、教学管理单位管理评价,并且细化评价规则,将教师教学评价项目细化为5大项31个小项,使用专用教学评价软件记录,教师可随时登录软件看到自己的量化分数。
新的教师教学评价系统中,有4种角色:分别是教学主管领导(比如院长)、教学评价管理者(比如教务科长)、教学考核人员(比如教学考核小组成员)、普通教师(比如具有教学任务的教师)。
教学主管领导对教学管理者下达评价任务,并且在教学评价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学评价工作;教学评价管理者受理并处理普通教师对教学评价提出的质疑;教学管理者安排教学考核人员执行教学考核任务,解释教学考核规则,指导教学考核人员处理普通教师提出的教学考核质疑;教学考核人员接受教学考核任务,对普通教师实施教学考核,接收并处理普通教师提出的教学考核质疑,并向普通教师解释考核规则;普通教师查询考核结果,如有疑问会向教学考核人员提出考核质疑。
3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实现
3.1 系统简介
评价系统中有4种角色对应教师教学评价系统软件中的4个软件,分别是教学主管领导终端软件、教学评价管理者终端软件、教学考核人员终端软件、普通教师终端软件。
(1)教学主管领导终端软件。
包括考核记录查询、考核结果查询、考核质疑、考核指导4个模块。考核记录查询模块用于查询考核人员对普通教师给实施考核的记录信息以及考核应用的标准,从而可以了解到某个教师教学考核的详细信息,进而可了解教师的优缺点,为以后给其分配适合其特点的教学任务奠定基础,包括4个功能:查询教师考核记录、查询教师考核结果、查询单项考核记录、查询教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查询模块指的是当教师该学期、该年度工作结束后,对每位老师所有考核结果进行统计,生成考核报表,考核报表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所有普通教师考核的结果和排名,为教师奖励提供依据、为学生选课提供依据;考核质疑模块指的是被考核对象对考核结果提出质疑,以及对提出质疑的反馈结果,包括查询质疑信息和查询质疑处理结果2个子模块;考核指导模块指的是教学主管领导对当前考核实施的标准、考核实施方法提出的指导性意见,用于指导当前的考核工作。
(2)教学评价管理者终端软件。
包括数据管理、权重分配、考核任务分配、考核记录查询、考核结果查询、考核质疑、考核指导7个模块。
数据管理模块包括管理教师数据、考核规则数据、指标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等功能,其中教师数据包括教工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职务、专业、教研室、电话、职称聘任、聘任级别、职称资格、编制。规则数据包括序号、一级指标、一级权重、二级指标、二级权重、三级指标、三级权重。考核规则数据包括教师数据管理、指标数据管理、规则数据管理3个子模块。
权重分配管理模块用于管理评价规则所占的比重。包括一级指标嘀胤峙洹⒍级指标权重分配、三级指标权重分配3个子模块。
考核任务分配模块是由教学评价管理者指定考核人员执行31项考核任务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考核任务,包括分配考核任务和考核任务查询2个子模块。
考核记录查询、考核结果查询、考核质疑、考核指导4个模块与教学主管领导终端软件相同。
(3)教学考核人员终端软件。
由考核人员使用,用于记录对普通教师执行的考核结果和普通教师提出的考核质疑处理,包括考核记录查询、考核结果查询、考核质疑、考核指导4个模块与教学主管领导终端软件相同。
(4)普通教师终端软件。
由普通教师使用,用于查询本人的考核信息和考核结果,从而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该软件包括考核、考核记录查询、考核结果查询、考核质疑、考核指导5个模块,与教学评价管理终端软件相同。
3.2 系统考核评价标准
一级指标共有常规管理、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教科研能力、岗位能力5项内容,每一项所占的分数加在一起为100分,所占的权重即为一级权重。比如:常规管理(30%);教学能力(30%);实践能力(10%);教科研能力(20%);岗位能力(10%)。
(1)常规管理:二级指标有教学检查(30%)、工作量(50%)、考试工作(20%)。
(2)教学能力:二级指标有听课评价(80%)、学生评价(20%)。
(3)实践能力:二级指标有实践技能(60%)、实践活动(40%)。
(4)教科研能力:二级指标有教研(80%)、科研(20%)。
(5)岗位能力:二级指标有岗位实践(80%)、社会服务(20%)。
系统的三级指标共31个小项,指标之间依据重要性占据不同的权重。包括计划文件、教学文件、教学秩序、专业课时、实践课时、调串课、命题工作、监考工作、阅卷工作、督导评价、专业评价、网上评价、学意评测、学生技能大赛、教师技能竞赛、技能培训、竞赛培训、实践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竞赛、业务培训、教材建设、、课题研究、专利项目、科研获奖、企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转化、对外培训。
新评价体系的实行,促进了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士良.计算机常用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2019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1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1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10分重要的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 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1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1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1个重要课题。时至2019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19年4月也发表了1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1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2、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2)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3)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1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19年5月-2019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19年9月-2019年1月,开发软件
2019年2月-2019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19年9月-2019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2)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4、课题研究价值
(1)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2)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1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1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5、研究基础
(1)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9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19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4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等奖。
4、承担国家"95"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4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19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1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1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1994年第2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19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1届至第5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19年(新加坡)、2019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19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19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1]。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将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保障,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2014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调研发现,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来实施教学质量监控,这种方法存在实施成本高、效率低、数据统计复杂、真实性和公平性难以保证等弊端,阻碍了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2015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为此,在互联网思维的带动下,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进行深度融合,设计一套集评价管理、评价实施和评价反馈等功能于一体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系统需求分析
通过与评价工作人员多次面对面交谈,记录并梳理评价工作流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需求如下:
1.本系统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院领导、督导员、教务处管理员、企业、家长和用人单位,并对以上八类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2.学生可以进行学生评教,教师可以进行教师评学和同行互评,院领导可以进行领导评教,督导员可以进行督导评教并管理督导评价指标库,教务管理员可以管理学生评教、教师评学、领导评教、和社会评价,企业、家长和用人单位可以进行企业评价、家长评教和用人单位评价。
三、系统总体设计
1.总体架构
本系统采用比较典型的三层结构,即用户界面层(UIL)、业务逻辑层(BLL)和数据访问层(DAL)。其中用户界面层主要负责与用户交互,为用户提供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互评、督导评教、社会评价、评价体系管理等操作界面;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接收用户界面层传递的数据,并调用数据访问层提供的服务,处理各项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主要负责接收业务逻辑层传递的数据,并与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取,包括: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2.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总体结构,本系统由八个功能模块构成:登录模块、学生评教、督导评教、教师评学、同行互评、教务评价、社会评价、领导评价。各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1)登录模块:对系统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2)学生评教:学生对当前学期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查询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在班级的评价结果。
(3)督导评教:实施评价督导评价,管理督导评教指标库,查询对教师的评价结果。
(4)教师评学:教师对当前学期任课的每个班级进行评价,查询学生、同行和督导的评价结果。
(5)同行互评:教师对当前学期、本部门其他教师所授课程进行评价。
(6)教务评价:管理教务处评价指标库、企业评价指标库、家长评价指标库、主管部门评价指标库,查询各类评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
(7)社会评价:家长、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8)领导评价:对全院当前学期某任课教师所授课程进行评价,浏览和查询各类评价结果。
四、数据库E-R模型
根据系统总体结构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存储和处理用户、授课计划、评价指标、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信息。
[关键词]车辆工程;汽车设计;模块化教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032-04
《中国制造2025》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智能制造则是抢占这一制高点的主攻方向[1],汽车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节能、环保、安全和智能上[2];而我国汽车的发展,经历了逆向工程到正向工程的转变,采用了基于NVH的设计流程、基于安全的设计流程。[3]汽车行业急需培养具有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科学和创新精神,掌握扎实工学基础理论、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汽车测试与检测技术、特种及专用车设计、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综合能力突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车辆工程技术人才。
在专业能力设计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车辆工程领域必须的机械、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车辆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中遇到的研究、设计制造、实验以及运用等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不少于一门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技术分工和协作,共同完成目标,具备良好的社会活动的能力。
为了实现如上的设计目标,学院对本专业的汽车设计课程提出了教学要求。作为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汽车设计课程要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汽车及其各总成的结构与性能,合理选择方案及有关参数,并学到一些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方法,为以后进行毕业设计及毕业后从事汽车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合理匹配汽车零部件方案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根据设计要求,设计选择零部件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汽车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術。
一、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案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能力矩阵设计要求,按照模块化原则[4][5],项目组将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设计了模块化的教学过程并组织实施。
(一)模块化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
模块化教学组织是贯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为此设计模块化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以模块产品设计为目标,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独立存在,强调理论与实践设计的有机结合,模块设计内容和思想与企业目前的产品生产模式相一致。
2.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和科研特长,将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特长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相长,科研促进教学。
3.模块总成的结构设计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在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每个模块的工程设计案例和经验,与教师的理论教学相得益彰,相互补充。
4.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成效,在课堂每个环节引入企业工程师任教,教授实际设计方法和案例,让学生树立工程设计思想,并落实到专业设计中。
(二)模块化教学的师资条件
由于模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以由一个或两个教师完成,必须通过各方面有综合能力的教师团队担任,为此,课程采用总成分组、模块化设计的形式完成,任课教师由两部分人员组成,即高校教师和外聘企业技术骨干教师。学校根据课程内容和结构,配置主讲教师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参加授课的企业教师一般每年有3~6人,参加主要模块的授课,主要来自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骨干,如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奥铃汽车厂、青特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机械研究院、黄海离合器有限公司等。
(三)课程学习方法
要将课堂集中授课、分散设计、分组讨论、集中指导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设计答辩展示小组设计成果。
授课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集中授课,讲解总成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明确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围绕产品设计开展学习和分组研讨;两位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校内教师把握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校外教师掌握现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标准,将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培养效果。
分组设计是让多名学生联合完成指定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环节,通过设计掌握设计理论、方法和标准。学生要分头完成资料查阅、资料分析、设计方法研讨、任务分工、过程协调,并最终完成一项设计任务。分组设计在课内外进行,设计模式灵活、工作效率高。
通过此项组织和学习训练,培养学生根据实际任务,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完成设计成果并汇报设计成果等环节,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资料查阅及使用能力、汇报交流等综合能力。
(四)总体教学安排方案
每个模块内容安排至少两个讲授环节,包括主讲教师讲授和专家讲座。第一次课程重点讲授本模块的主要内容、主要设计流程、主要设计方法,介绍设计标准、参考资料,包括网络资源和资料,分配设计任务,确定任务的时间要求,确定绘图完成的内容。后续课程主要针对设计内容和设计任务进行专项布置、讲解或指导。 设计任务,由学生分组在课外完成。完成的任务应包括设计计算报告、部分关键总成及零件的图纸,必须小组合作完成,制作PPT文件并进行答辩。组内每人必须至少答辩陈述1次,当众陈述。
所有总成及零部件结构的图样设计,参照教师提供的统一设计规范进行,可以在完成全部设计要求内容的基础上,完成其他设计图样,如3D设计图。
每章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安排至少1次方案讨论、1次集中设计讨论、多次现场指导、1次汇报交流和答辩。
最后完成所有材料的系统整理,完成整车的系统设计、计算和資料整理,撰写设计报告,整理设计图纸。课堂教学前后,学生可以按照要求,登录学校课程中心的网站学习、复习,熟悉掌握有关结构的拆装。
分组及任务,一般将5~6人分为1个设计小组,按照学号或宿舍或自由组合确定。确定完小组后,每组成员自己推选组长。组长负责本组设计任务的组织、分工、考核等任务。
完成的任务应包括设计计算报告、部分关键总成及零件的图纸,必须小组合作完成。所有总成及零部件结构的图样设计,参照教师提供的统一设计规范进行。在整个课程进行中,组内每人必须至少进行大会报告1次,汇报小组的设计成果,包括设计组织等过程所做的工作和方法。
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设计及分析
为了测试汽车设计模块化教学及教学改革的效果,除了教师要随时了解信息、及时调整课程教学方法、划分内容外,课程组在课程结束后,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与教学有关的状态信息。
(一)客观评价及分析
根据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安排,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间的关系,以及教学组织情况,项目组设计了如下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和表3所示,对各指标分别设计了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无法评价五档,并分别赋予5、4、3、1、0的分数。
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统计数据来源为参加授课的47位学生,每个人独立给出对每一个指标的评价分数,并给出主观的评价。每个项目的得分值为所有人员对该项目评价分值的算术平均值。
学生对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总体是满意的,且满意度较高。考核指标8课程设计内容是否有助于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的评价最好,说明课程设计与课程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考核指标7模块设计选取、分析与内容贴切程度的评价较好,说明该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内容较为集中、模块分布较为合理;但考核指标5课程内容模块结构设计合理的评价最低,说明需要对有些模块的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尤其是设计内容、设计方案、设计方法等方面的总体结构设计,包括时间分配;考核指标10课程学习内容与目前流行技术的关联性评价次低,说明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内容或采用的设计方法,没有较为全面地引入目前流行的内容、技术和方法,这可能与学习过程主要基于传统设计流程的过程学习有关,与实际设计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实际上,这组统计数据,与学生对主观评价的反映基本一致。
为考核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组织过程,课题组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主要考核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课堂教学组织情况和目标达成度情况。
考核指标1和5两项指标评价最好,表明每个模块的授课教师都能够很好地承担有关模块的课程,并且教师对教材或模块内容讲解得较清楚。这证明教师熟悉本模块核心内容,并在此方向有丰富设计经验、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配置方案是合理的。这种教师配置模式是值得推广采用的,它既发挥了专业教师在本专业领域的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又提高了授课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能将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设计完美结合。
但考核指标7关于课堂气氛积极性与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最低,说明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没有有效参与,缺少学生的提问、讨论环节,陈述多、研讨少,这与评价指标次低的第2项考核指标即教师能在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密切关联的。这两项低评价指标表明,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组织,适当激发学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自身非常期望得到的效果。
(二)学生主观评价及建议说明
主观评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提出,一是学生喜欢的方面,二是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太满意的方面,以改进建议的形式给出问题。
1.学生对“这个课程我所喜欢的方面”的主观评价
学生对“这个课程我所喜欢的方面”的主观评价的主要结果是:针对课程内容及模块化组织,“能够在生产要求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汽车设计内容,可以真正体会到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起到了“复习基础,回顾专业基础知识”的作用;肯定了“企业外聘的专家讲课”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设计标准和实际工作流程的把握方面。通过“实际动手设计”,“可以自己设计、理论计算,掌握学习方式”,“对整车的各方面设计全面、系统地梳理所学专业知识内容”。
在模块课程学习过程中,分组的设计实现了“团队合作”“与同学交流合作”“能锻炼团队协作,能让同学自己亲身去做设计、独立设计”;可以让“自己亲身参与到设计当中”;组内大家一起讨论,针对不同方面做观点阐述;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在一起”。
“通过自己设计得出的结果,真正展现个人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能力,巩固知识”;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汽车设计流程”,通过答辩汇报展示了学习成效。“提高了自己对汽车设计的了解和能力;运用了以前学的基础知识,提升了综合素质能力”。
2.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组织等的建议
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让每个同学都能切实参与,而不是哪一个同学独立完成”。
将“时间进行调整,分组形式进行改革,组别设置可以让全班同学更团结”;课堂教学方面“互动性希望更多”,“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答辩考核汇报的同学数量可以增加,设计的车型可以彼此互换;对答辩环节要更严格一些,要活跃气氛,让大家参与,提高学生兴趣”; “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增加设计时间,加强老师及专业人士对同學的指导”。
3.后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思路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项目组进行了梳理、分析,主要解决如下重点问题。
(1)优化模块课程体系,完善内容,增加实际设计方法,将教师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设计结合得更加紧密。
(2)灵活组织课堂,倡导问题引导式教学,引导围绕设计目标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汇报讨论。
(3)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管理,调动学生参与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设计成果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新知识、新理念和新的设计方法,不断改善教学组织方法。
三、结论
模块化授课方式是一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改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尤其是付出更多的课外时间。通过5年的教学改革和尝试,课题组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评价可以看出,教学效果得到了较高认可。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了汽车技术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具备了本专业的基本设计知识和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应该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焘,工业设计:中国制造的先导与灵魂[J].中国工业评论,2015(1):48-55.
[2] 彭剑,项娇.整车产品开发流程浅析[J].上海汽车,2010(8):43-47,51.
[3] 黄秀芳,李展新.汽车零部件及整车设计和开发流程的建立[J].装备制造技术,2012(9):106-110.
关键词:试题库;智能组卷;组卷策略;在线考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9-0000-02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n Web Environment
Zhang Ruiy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100018,China)
Abstract:After extensive research and detailed analysis,the paper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ased B/S structure to ASP technology and SQL Server 2000 back-end database-based,with bank management,intelligent test paper,online testing,scoring,query results and other functions as one of the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This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teaching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ans of teaching inspection,to promote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societ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and its solution can be widely used in networking education.
Keywords:Question bank;Intelligent test paper;Test paper strategy;Online exam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其中倡导的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二、功能需求分析
通过对在线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其实现的主要功能有:用户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自动组卷、在线考试、试卷评阅、成绩统计分析等。当登录系统时,系统提示考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系统将验证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正确,如正确,则启动系统,根据考生输入的相关信息,系统自动组卷,考生根据提供的试卷在线答题,提交后系统自动阅卷,更新考生答案表的相关信息,并给出分数;否则,系统提示错误信息,并提示考生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超过三次,系统拒绝登陆。
三、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本系统具备正式考试和模拟考试两大功能,完全满足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测验和期末的总结性课程考核。系统设计功能强大的试题库系统,为智能组卷、在线测试和自动判分提供了基础。此外还具备完善的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试卷管理、试卷分析等。
四、软件及硬件结构设计
在线考试系统的研发主要采用了B/S三层结构模式、SQL数据库技术、ASP等诸多技术,综合采用面向组件和面向对象方法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和构建系统模型。
结合本院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B/S架构的三层体系结构对应于硬件设计就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如图服务器端采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和ASP组件来构成考试的应用服务系统,客户端采用Web浏览器来完成考试全过程,同时可进行远程系统维护和管理。选择这种体系结构是基于本院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
五、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基于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尽量做到每一个考生都有不同的试卷,杜绝笔试的情况下,考生的试卷都一样,容易产生作弊,所以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开发,关键技术是试题的智能组卷和考试的安全性设计。经过对比分析研究,本系统采用随机算法进行系统算法实现。
随机算法是最常用的组卷算法,它根据状态空间的控制指标,由计算机随机地抽选一道试题加入试卷中,此过程不断重复,直到组卷完毕,或已无法从试题库中抽选满足指标的试题为止。在具体实现时,可以采用一个定长的线性表作为试卷生成过程中的状态,线性表的长度为用户提交的总题量,每一元素代表选中试题的状态长度,状态类型由试题的若干分量组成,如题型、难度、章节等,待组卷完成后,再从试题库中抽取与之相应的试题生成试卷。
六、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整体结构设计如下,下划线字段表示关键字段:
考生{准考证号,登录密码,真实姓名,年级,班级,邮箱,审核标识}。
试题{试题编号,试题内容,试题所属章节,试题类型,试题答案,试题选择项,难度级别,试题标识,课程编号,试题附图}
管理员{管理员账号,登录密码,管理员类型,邮箱,权限}
试卷库{试卷编号,所属课程编号,试卷名称,考试总时间,起始时间,结束时间,起始章节,结束章节,启用标识}
考生成绩{准考证号,课程编号,试卷编号,考试标识,开始考试时间,结束考试用时,批改标识,成绩}
考试试题编号{试卷编号,试题编号,标准答案,课程编号,试题类型,所属章节}
七、考生在线考试模块设计
(一)考生在线考试流程
考生登录后,进入考试科目选择页面,选择考试科目,在该科目下选择指定的试卷进行考试。系统将以全屏方式以HTML页面的方式呈现该试卷,并显示考试时间计时器,考生即可开始答题。考试时间到或考生单击保存试卷、交卷按钮,系统将考生答案存入数据库,供自动判卷时使用。
(二)在线考试模块的系统实现
如果在系统功能页面选择了开始考试的选项,则系统会进入在线考试科目子系统模块,选择了相应的考试科目,就可以进入到考试界面中,
考试主界面呈全屏状态,分别显示每种题型的考试题目。同时在屏幕左上方的考试计时器中显示剩余时间。主界面中还提供“保存”和“交眷”两种按钮,分别用于保存各种题型的考生答案和考生试卷。
八、系统测试与实施
软件在设计和编码阶段之后,为了发现潜在的错误,需要进行一系列测试工作,例如可以编写测试用例,即根据软件开发阶段的规格说明和程序的内部结构而设计的输入数据和预期输出结果,并利用这些测试用例去运行程序,以发现程序错误的过程。因此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技术。
功能测试过程中需使用大量的测试用例,限于篇幅原因,下面只罗列了典型的对系统测试使用的用例。
表1.在线考试界面测试用例
用例编号 用例步骤描述 输入数据 预期结果 实际结果 前置条件
Zxks_ks1001 当鼠标点击“考试开始”时,进入考试页面,选择“Access程序设计”考试科目 鼠标单击“单选题” 显示单选题目第一题:
1.Access是()
数据库。
A网状型
B 关系型
C层次型
D树型 Access是()
数据库。
A网状型
B 关系型
C层次型
D树型 以student001身份登录
九、创新点
本论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首先,考试系统的研发是学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成果,不仅解决了老师出试卷的问题,还节约了纸张和节省了审批手续,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做出了尝试;同时,使得考试更加公正,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方法,具有鲜明的社会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娟.基于B/S模式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2008,3(10):2
[2]粱瑾.基于JSP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发行
[3]丛春瑜.基于XML远程在线考试系统的[J].中国教育信息化发行
[4]吴静霞.基于智能组卷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2008,4(10):3
[5]朱国际.基于B/S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6]韩萌,王移芝,王嘉树.基于Web的通用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1(29):21
从泰勒1932年“八年研究”中教育评价的第一次提出到现在,评价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评价行为,它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我国,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1)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在学生口、手、体、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下,完成对相关知识的主动构建. (2)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从单纯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三重身份,充分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可以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教育评价的作用不在于证明,而更多的在于改进现有的状态. 教师从评价中获取的反馈信息,可以更科学地组织教学,保证教与学的信息畅通,使教学活动处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中. 学生通过评价获取的反馈信息,可以更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努力方向,有目的地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体系
(一)学生自评体系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评价指标中,指标的直接可测性和可观察性、相互独立性、整体完备性和本质性、公平性被较多地强调,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体系,还需要遵循的有: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参与度、合作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其中,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建立成长记录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成长记录中的选择材料可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教师看到之后提出修改意见.
2. 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段目标”和“推迟判断”广泛受到关注. 所谓“学段目标”,是指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推迟判断”主要是指一些对自己测试结果不满意的同学向老师申请重新作答,老师再次给出评价的情况. 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推迟判断”的做法,允许他们第二次答题,并对第二次的试卷作出评价.
3. 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主要在于观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试图寻找其他途径,与他人进行合作. 在问题解决之后,是否能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对结果进行解释.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广泛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甚至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方式的选取上,既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 总之,教师应该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综合比较,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
5. 评价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为主的方式. 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 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的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自评体系具体设计
根据上文对设计原则的分析,现主要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来设计学生自评的评价体系:
现对上述评价标准做一简单分析:
1. 从知识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听懂上课所讲内容,是否掌握课上所讲知识
听懂所讲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教师在授课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复述课堂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并简单阐述说一下自己的整体感受和理解,期望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知识目标无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题目,客观而真实的测验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是否能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新旧知识的前后连贯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有不可隔断的联系. 比如在四则运算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有关规律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用加法来实现相同的计算,以此达到新旧知识的连贯.
2. 从情感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更重要.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平时生活中的小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生动有趣.
(2)是否能欣赏或感受到数学之美,是否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体会到了数学之美,数学的学习便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从中得到的也不再是痛苦的回忆,而是快乐的享受. 学生将数学的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对于情感目标的培养,对于数学知识目标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
(3)是否能认识到数学的文化地位,是否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的基础. 只有认识到了数学在众多学科中的地位,才会对数学的重要性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会进一步热爱和重视数学,以应用的激情努力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数学是一门环环相扣的课程,一个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知识的学习,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才会对其付出足够的努力,进而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3. 从动作技能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所有的动作技能中,成功发现并提出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 一个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是不会过分关心自己的数学学习的,也就不可能发现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了. 发现问题之后,成功的提出问题又对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用数学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地提出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追求的.
(2)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
数学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抽象. 能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动作技能评价的基本指标,也是数学能力的最终表现. 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平时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强化了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提高了知识应用的能力. 能否做到举一反三是检测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只有对数学规律的深入理解,具备了足够的灵活性,才会在解题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才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