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观论文

景观论文

时间:2022-06-23 04:58:50

景观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景观符号文脉继承

一、景观设计是一种符号传达

1.历史文脉是景观设计的基点

景观是环境中典型的、集中的、优化的、活跃的构成要素,是满足人类需求不可少的环境构件,而景观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景观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当代对艺术的要求早已远远超出了它的物质功能,它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时代文化的核心。人文思想包括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这些都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发展的考究的,某个地区的整体印象就形成了这个环境的文脉。

正所谓“一叶而知秋”,景观不是单纯的东西,景观能够构成整个大环境整体的印象,首先要进行人文环境的分析,在景观设计时依托于所在环境的文脉,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审美要求,且符合当地大环境的景致。脱离了当地地域环境和城市文脉的景观设计是矫揉造作、不合适宜的。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必须立足于时代背景,盲目的仿古与复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脉传承,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既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以及审美文化,又有所创新,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功能、材料、技术等活跃因素相结合,推陈出新。

3.符号与空间形式

符号这抽象的概念建构出我们的生活环境,很难用言语表示,但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周遭,作为表达或沟通的工具,甚至是一种表现及自我满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是符号的象征。

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时,我们不单单是指对这个产生反应,我们还对这个事件所赋有的符号或象征意义起了反应。符号是一个场所可识别性最直观的表现,将已知的传统形式语言做概括、抽象和提炼,甚至加以变形,形成一定的、能够传递信息的符号,并运用在空间形式的创造中,可以加强空间形象的感染力以及场所的可识别性。符号的提取途径很多,空间符号、色彩符号、装饰符号等,将这些符号融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或地方性的结合,景观设计中符号的运用与室内设计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室内设计中以把符号转换为装饰构件为主,而在景观设计中多是取其精神层面。

景观的诠释在于找出背后所隐藏的空间性,有人说过,“简单的说,空间之文化形式,乃是承载意义之正文。意即,空间形式,是空间书写与阅读的文本。”罗兰巴特晚期认为景观作为一种文本,“能指”在一连串永无止境的隐喻中,变成了“所指”。文本可以是个空间,其中,符号交织组合后(这些符号或许在其它地方是广为人所知的)创造出一个无法复归的多重意义。从人文学的角度看:“景观不仅是我们所见的这个世界,它是一种结构,一种世界的组合。景观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二、景观设计中的符号传达形式

符号的内容有外延与内涵之分,外延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说了什么,也就是明示意,内涵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所说的东西之外的其他东西,内涵性意义是与符号和指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它是一种感性的信息,更多的与事物形态的生成有关,是在文脉中不能直接表现的潜在关系,即由事物形象间接说明事物物质内容以外的方面。形态是内涵性意义的物化形态。由于内涵性意义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它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浅表感觉、情绪的感性层;身份地位、个性、象征的表意层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脉络性记忆的叙事层。具体表现在景观设计中,三个层次都有所涉及,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以下分别举出中外景观中的范例:

⒈表象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景观环境中,牌楼以其读有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个性,在景观环境中有着重要位置。牌楼被防在建筑物正门的正前方,它不仅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建筑群的主题思想。在我国过去的传统建筑中,牌楼常被作为一种入口的标志,布置于城市街道的起点与中断,在坊的入口处、道路的交汇点起点缀作用。它以独特的造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传统景观。

⒉意向的延伸

⑴从感性层渲染

南京梁萧墓前的石材避邪镇墓兽,体形高大,昂首张口吐吞,四腿粗壮有力,整个体态线条刚劲有力,神态威武雄壮,充分表现了守护者的雄姿,从而增强了景观环境

中的表现力。

⑵从表意层表达

天安门前的华表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正面那对华表上朝南的石狮子,成为“盼君归”,盼望君王安全的归来,通过华表表现了国泰民安的愿望。后门那对华表顶上,朝北的狮子,被称为“望君出”,反映了国王经常体察民情、了解大众的疾苦,表现了能为民众办实事的好君王的愿望。

⑶从叙事层延展

马里奥·梅乌斯在巴赛罗那海港的广场上,运用了埋入式的霓虹灯箱造型,从“1”开始,讲述了从基督诞生至发现美洲大陆的历史事件,有节奏的灯箱排列,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引导人们随着宝石一样的灯箱一步步走向未来,这个别致的景观不仅把人类相关的梦与历史文明相结合,而且对环境具有烘托气氛、强烈的感染作用。

三、对于我国景观设计前景的思索

1.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今天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正渐渐失去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守护好传统文化的根基,保持民族的特性。无以计数的民族文化遗存、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将它们完好地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正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些具有舒适性、愉悦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塑造和营建,才使得人们日益加强的交往需求得到了满足。

同时,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使得当代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出现差距,传统园林的形式表达难以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秩序相协调。从表面上看,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中国园林艺术因为缺乏同样的土壤而无法体现文化上的延续。但是,中国园林艺术已经融会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从园林蕴涵的内在精神——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到巧宜因借、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到假山石、景窗、景洞等典型元素的“原型”化、“符号”化都是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接见因素,并由此成为连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延续性因素。

2.符号学之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今天我们已生活在一个符号和形象的软件时代,象征性生产已一切其他商品生产形式,给客体对象附加的符号学价值比客体对象本身更有意义,个人被符号、外表和空间的费解的洪流所淹没。在这样一个因信息传播而缩小的空间里,所有对于现代的进步信仰、理智和人类意识能力都已失落。人们对于类似绝对真理的信仰已表示质疑,或者说我们本身即被构成,并不断受一系列的标志、象征和隐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者使用隐喻,使之可传递一种实在的看法,并使我们对世界有新的看法。由于后现代主义,使我们在新的领域运用新的概念来认识和解释事物。

第2篇

1.引言

人类生活的景观环境与景观环境中的人类,因地域的“文化性”而彼此互为影响并同存同在、同生同灭。人类的生存需要空间,人与空间的彼此联系就是环境。抛开人类生存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文化性的相同是人类群体生存的基本前提,不同群体的人因共同的认识,彼此聚集、相互关联而获得生存的条件。由于人的文化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域内才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形态。

在汉语中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理解“景观”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但实际上要确切定义这个名词是很困难的。我们在研究时可以把它理解简单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包含客观存在并能被人所感知的事物,另一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感受的结果,即对“景”与“观”的分别解释。

这里的解释是从建筑学及风景园林学中的概念延伸来的,它区别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在生态学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及创造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创造符合生态原则的环境空间。广义的景观规划设计现在已经涵盖了视觉景观、环境生态、人文景象的内容,但是我们在研究城市景观时,是以景观建筑学的理论为基础展开的。

2.景观中的文化性

2.1 景观中的文化认识

文化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着文化,学习的知识属于文化,课后去卫生间也有相应的厕所文化,和同学玩闹则有游戏文化,回到家打开电脑有网络文化,晚上休息时还有睡眠文化,梦中的梦境预示着什么,会告诉我们什么,这些统统属于文化的范畴。但同时,我们又会感觉文化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却很难给人以存在感,也就是说,你无法去触摸,去感知它的存在,它是一个概念,并不能够等同于“飞机”“电脑”“苹果”这样拥有着实物的名词。

景观文化大体具有两种内涵,一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它通过外在所表达的内涵。也就是深层意义。以北京故宫为例,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它融合了景观中各个景观的内容,是无可比拟的古代杰出建筑群落,同时还是世界上保存最大、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建筑群。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无论是从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庄严、富丽堂皇,那种彰显着皇家气派无疑为它的艺术性增光添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而另一方便,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显示着明代匠师们在建筑造诣上的巧夺天工。故宫不仅是皇权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儒家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是一种文化底蕴的展现,还是留给我们后人佐以历史考证的见证。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包容性之广,底蕴之深厚,是值得我们以学习和崇敬的。

即使在一个时期的景观,也会不尽相同,清朝修建的颐和园彰显了皇家园林的气派,远在西方的英国,却是塔楼、雉堞,体形凸凹起伏的古堡,不能不说是地区造就的差异。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清代崇尚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表现出来的是皇帝的个人独断专权。英国则是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当时是由维多利亚女王在位,还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依靠剥削劳动人民来榨取剩余价值,但这时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2 景观中的文化特征

首先,任何的物质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不论其形态大小,其中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则必须具有固定性和不可位移性。其次,景观中的文化性也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每一个景观都是时代的产物,它必定会带着时代的色彩以及特点,长城用来防御外敌侵入,在现代却是旅游观光景点,原有的防御意义早已失去;烽火台具有军事传递功能,现代也早已失去原来的功能;但无论如何,它们原本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传承,世人根据史料以及观察其特征判断出原来的意义。不仅为史料增添了可性度,同样也为历史的考证带来了依据。

2.3 文化性在景观中的重要意义

建筑、道路、桥梁、广场、绿化等人文景观以及文物古迹等历史遗存,它们都有自身的文化魅力。任何人文景观都是历史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古代长城是历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它记录着历史,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

景观因附带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人文价值,从而富有生机和活力。景观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发展变化的,它的内涵在于发现、保存这种意义和价值。景观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通过一系列的外在表现出来的。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说就是景观的实际存在,如景观的亭台楼阁、雕栏玉砌、碑刻石雕以及布局等等,都可看作是实际的存在意义,正是这实际的存在构成了景观的文化内涵。作为旅游景观,仅有这些还差的很远。现代人都希望在特定景观中看到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独特仪式和活动。旅游景观是有具体的人群经营管理的,景观文化中意义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景观团队的经营来实现的。简而言之,景观是文化的一种印记,它是人类附加在大自然上的劳动果实,是当时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

3.结论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越来越

讲究对所生活、居住的环境的要求,对景观的欣赏更多是它的深刻意境和造型的文化内涵,我们寻求的是时代和历史完美结合的作品。经过以上的分析阐述,我们可以看到理想环境的塑造将永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初的设计构想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与自然的参与活动而渐渐丰富其中的内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塑造。

景观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应该是当代设计的宗旨,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设计应与科学、艺术一起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发现,用以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思想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思维空间。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第3篇

居住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也将其称为“城市的第一活动”。居住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对于人居空间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设计的新观念、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也不断推动着人居空间环境的发展。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50年代中期受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60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70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居住区的空间设计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居住的空间要求,更多的是考虑景观空间的设计,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更大的放松与满足。在绿化方面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人类只是由于居住而存在”,人居空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从一屋栖身演变到如今对人居空间景观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求。

二、发展中的人居空间景观设计

1.共享的景观

环境设计的首要目的,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空间景观环境效果。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我国在城市人居空间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正接受着巨大的挑战—人地关系失调、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蚕食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共享景观环境,有力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人多地少、污染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遭到破坏等问题。利用有限的人居空间,设计出更加合理的空间环境。人居空间景观设计应尽快从一味地追求效果和投资回报率的模式转至以景观空间环境共享的社会人文化居住环境。

2.文脉的延续性

在人居空间景观的体现对历史和文化的崇尚是近年来人居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开发商和设计师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注重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人居空间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人居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人居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创造有吸引力的住宅小区环境、探索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对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目前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现状,提出了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应重视和体现生态性、整体性、空间多样性、参与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营造人居空间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人居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3.设计理念的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多媒体广告的介入使得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减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脱轨分离。这样也使人们清醒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筒子楼、胡同、大院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营造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人居空间环境为宗旨,以实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为目标进行生态人居空间的设计。既然我们现在认为规划的中心的目的是为人和人们创造一个满足其需要的环境,那我们必须考虑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精神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4.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居空间景观创造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空间已经成为目前开发商的重要理念,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利用高品质的人居空间景观来提升楼盘的价值。但也有一些开发商一味地强调、追求视觉感官效果而忽视了居住。人居空间景观作为城市生活空间景观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人居空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建筑单体相比,城市人居空间景观未来发展的方向更加直接地影响着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否健康发展。就微观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声、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人居空间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换句话说,人居空间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设计手法之外,还要充分体现生态的一面。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

三、展望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庭院景观

文化是民族的的根系,是民族生存、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1]。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各式各样的庭院景观应运而生,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知,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的渗透与影响愈发明显。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合理的运用到现代庭院景观设计,并进行结合,使设计体现独特的民族性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讨论。

1传统文化与现代庭院景观设计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倾向于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人与自然环境互动性不断增强,庭院在人们生活中的功能愈发放大。在庭院设计中不断强调传统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讲究文脉、赋予景观设计更深的文化内涵,使得传统文化元素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更为成熟,既有利于庭院景观设计多样化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传达和保留传统文化,体现文化的包容性。

1.1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道教、佛教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为主要构成特征[2]。在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经历不懈斗争,不断积累,实践和开拓,创造出灿烂光辉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既有有形的物质文化,也有无形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庭院景观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成为十分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

1.2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庭院景观设计的关系

传统文化元素是从传统文化中所提取出的最精粹、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它的存在形式和表现都具有特殊的功能价值和精神意义。而庭院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空间,是建筑与景观结合的公共或私人区域,所追求的是观赏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完全体现了景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设计元素是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符号,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庭院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符号,将其运用到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可以使最终设计出来的庭院景观作品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由此可见,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3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意义

近年来,受到经济、政治、信息全球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众对于审美认知有了新的提升,同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艺术与设计的创新源于对传统的深刻认知与传承[3],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庭院景观设计中能够更好的保留和传达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符合当前市场和人们的价值消费观念,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能够丰富设计的内涵,提升设计的附加值[4],在设计中体现出精神线索,有利于促进当代庭院景观设计的发展。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庭院景观设计中,大到从整个庭院空间布局框景上的应用,小到铺装小品的样式和装饰纹路的修饰。园林艺术是创造美的手段,更是贴近自然的途径[5],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实现了创新和发展。在强调中国特色、市场青睐中式传统的今天,传统文化元素应该如何在庭院景观设计中应用和体现,如何在庭院景观设计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受到人们的激烈探讨。

2.1空间布局上的营造

中国传统美学大多认为,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才是真的美[6],在庭院景观设计中吸取传统文化和谐、整体、包容的精神文化内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园林景观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强调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框景、分景、障景、仰景、仿景等传统古典园林手法进行造园,可以巧妙的在有限狭小的空间中,突出以小见大、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又如苏州中航樾园庭院景观,通过造景,在有限局部的空间营造蜿蜒曲折的水景,意境优美,完美的诠释了“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意境,同时人造溪流也将场地进行了巧妙的划分,也体现了山水文人寓意。

2.2传统符号元素的运用

传统符号元素。传统符号元素是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物体、图案、文字、风水、五行等不同的文化种类进行抽象、简化的处理表达。中华纹样在七千多年中兴衰演变[7],以图案文字为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图案和纹路,仰韶文化的彩陶鱼尾纹、马家窑的回纹、商朝的饕餮纹、龙凤纹、汉代的几何纹等,还有汉字中常用的“福”、“寿”、“孝”、“囍”等。将这些符号元素进行抽象的简化,融入到庭院景观设计的铺装纹路,小品装饰纹样中,与现代设计造型相结合,既能提高景观小品的文化附加值,又可以传播文化,实现文化应用与传承的巧妙结合[8]。

2.3传统装饰色彩的运用

传统色彩的运用。传统装饰色彩是从中国古代传统常使用的颜色中提取,如中国红、黑色、纯白、青花。色彩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与美感,美的本质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的[9],如同中国传统节日悬挂的红灯笼,红色黄色搭配往往寓意着吉祥好运,在庭院景观设计小品灯饰中使用点缀,营造出喜庆、热闹、和谐的氛围。例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使用黑白两色搭配,通过简单的色彩对比,带来静谧典雅的气氛。

2.4传统动植物形象的运用

传统动植物形象的运用是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龙虎、龟鱼、狮兽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动物形象和梅、兰、竹、菊、荷花等人物寓意中进行提取。在中国古代,舞龙、神龟、瑞兽等都是代表性的传统动物形象。例如庭院中的石狮雕塑,既具有装饰观赏价值,同时也起到辟邪的作用。例如庭院景观中的植物搭配,荷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梅花代表傲骨坚毅的品格等。面对一些经典元素,人们绝不能只做单纯的加法,而是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0]。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路面建设亦随之发展扩大,路面的建设材料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导致城市中的雨水不能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又因为城市中的建设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防洪泄水系统不健全,导致雨季时,城市面临暴雨不能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从而发生城市内涝。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了海绵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未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因此,运用海绵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1“海绵城市”的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的表面意思是指希望城市能如同海绵一样,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恢复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下雨时的水进行吸收、储存,然后雨后加以利用释放,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遵循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将自然存在的和人工建设相结合,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城市最大限度的储水,再将雨水进行释放,从而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了城市在暴雨时出现洪涝灾害。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而且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2.1设计原则

2.1.1生态平衡的原则。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应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合理地对城市的湿地进行开发和景观设计,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1.2具备防洪功能的原则。城市湿地建设除了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等功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防洪储水的能力,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雨季来临时,城市湿地能够具有吸水储水的功能,作为城市的储水基地,为整个城市在雨季建立一道安全防线。2.1.3与城市相结合的原则。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要和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融合,利用点、线、面的设计方法,将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与城市相结合、统一,使整个城市的水体系统、景观设计更加完善。

2.2设计方法

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汇集储存雨水的景观主要包括湖水、地面、绿地以及建筑,湖水可以直接吸收储存雨水,地面、绿地和建筑主要是通过汇集雨水,然后将雨水排放。可以优化集水景观,充分发挥其对雨水收集和净化的功能,减少雨水的径流,降低污染物的汇聚,从而保障雨水最终的汇集质量。其主要设计方法如下:2.2.1改善地面的铺设材质,提升地面的渗水能力。大多数地面采用沥青和混凝土等防水材料,这样的地面阻止了雨水的渗透,阻碍了水循环。因此,在进行地面铺设时,可根据不同景观的需要及功能对地面进行铺设。如部分地方可铺设透水混凝土或者砌体材料,也可铺设鹅卵石、碎石等材料,这样可以提高地面的渗透能力。在对地面进行铺设时,也可设计不同材料或者色彩的组合,不仅为景观带来美化的效果,也可以使地面能够集水渗水,促进水的循环。2.2.2改变绿地的建设方式,提高绿地的储水能力。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都会建设相应的绿地,在绿地中种植乔木、灌木和草类等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储存净化水分,还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水土的流失。在进行湿地绿地建设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天然绿地,使绿地具有自然之美。而人工绿地的建设部分,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设计,依据绿地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设计一些具有凹式形状的绿地,这样不仅可以使绿地在下雨时汇集雨水,也可以过滤雨水中所带的树叶等杂物,使之慢慢地渗透到地表,补充地下水。在下凹式绿地建设时可以建设“雨水花园”,即在下雨时形成雨水花园,在绿地中种植不同的植物,这样在雨季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湿地景观。在为下凹式绿地选择种植植物时,一定要结合湿地景观设计,选择具有吸附净化能力的,能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耐涝、耐旱能力的本土植物。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的建筑屋顶主要功能是承接雨水。因此,针对建筑物屋顶的集水功能,可在其屋顶种植绿植进行覆盖,这不仅为湿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景观,还可以达到净化雨水的功能,促进雨水参与大气水循环。在屋顶上种植如爬山虎等依附生长的绿色植物,覆盖在屋顶,当雨水降临时,落在屋顶的雨水一部分被该植物吸收储存,一部分在阳关的照射下通过蒸腾作用挥发进入到大气中参与水循环。根据建设物的形态设计绿植,使之与湿地环境更好地融入在一起。

3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

城市湿地景观建设是组成城市整体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的建设不仅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还使得整个湿地景观的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景观,从而维持大自然动植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城市湿地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自然湿地,一种是人工湿地。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不仅能够在雨季暴雨天气和河流涨水的高潮时期具有储水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土壤、微生物以及植物净化雨水,通过植物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雨水的作用。城市湿地是天然的蓄水池,能够储存大量的水。因此,可以利用城市湿地存储水资源,将储存的水资源用来灌溉、养殖、绿化,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维护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步。通过城市湿地进行蓄水,还能够提高湿地周围环境的空气湿度、补充地下水资源。因此不论是自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能够促进生态平衡进而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使城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结语

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促进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是城市中雨水的汇集和储存之地,不仅能够美化城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绿色的休闲环境,还能够保护环境,储水防洪,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在其建设规划中把湿地景观建设融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使整个城市在自然中进行人工建设,将人工和自然相结合,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自然资源,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进程。

作者:余劲松 单位:重庆金三维园林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思逸,史梓潇.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5):25-28.

[2]卢树彬.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16,32(20):208-208.

第6篇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在玄学和清谈之风的影响推动下,归隐山林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山水之中找寻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山水画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山水画并不是对自然风景的简单描写,而是把自己的审美、思想、感悟、价值、追求等融入绘画里,进而让自己的主观世界与眼前的客观世界合二为一。山水画中的一鸟一木、一山一水,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态度和思想。山水画的精髓和灵活是意境。其实我国传统文化对意境的追求不单单体现在绘画当中,早在先秦时期,诸多文人和大家就强调文章的情感性。如儒家认为文学创作不单是要文通字顺,而是要在写作中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进去,让读者透过文章能够觉察到作者的内心世界。道家则认为写作的本质是要构造意境,文字只是一个媒介,让读者通过文字感悟到这种意境,最终“得意而忘言”。艺术是相同的,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意境构造,必然会影响到后代绘画艺术意境的形成和发展。在魏晋时期,山水画开始形成,与西方风景画的写实主义不同,我国山水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价值具体呈现。它以山水风景为基础,融入了作者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追求。但是,魏晋时期的山水画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以形写神”,经常是寥寥几笔,便是山水之状。当时的画家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绘画手法,在融入自己情感的时候,往往也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比如说一片松林、几根竹子、一间草屋等,每一种事物都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情感诉求。这种“以形写神”的手段,简单而明了,能够让读者很快察觉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这种早期山水画对自然事物的描绘,影响了后代山水画家对事物的选择,从后代的山水画所描绘的对象来看,大多都是以山水、竹子、草屋、松树、扁舟以及庙宇等事物为主,这都来源于魏晋时期“以形写神”的审美观念。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继承了前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质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诗歌的境界与绘画的境界融合起来,唐代是诗歌璀璨的年代,政治上的稳定开明以及经济上的繁荣,催生了一大批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在这些诗人中,不乏一些在诗歌与绘画方面都有高深造诣的名家,例如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闻名于世的著名诗人王维,他的诗注重对意境的构造,读之犹如在欣赏一幅美丽山水画,譬如说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对传统山水画提出了新的主张,他强调要把绘画跟诗歌联系起来,一是要做到诗中有画,另外一点是要用诗歌的艺术手法去绘画,让山水画不再单单是不动的风景,而应当是凝固的诗歌,让人从画中能够感受到优美的诗情,达到“画中有诗”的目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山水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注重构图、景观设置、层次起伏、铺垫等方面艺术手法。到了两宋时期,山水画在意境的构造上跟前代相差无几,可以说已经定型和成熟了,但是在画法和技法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提升,比方说“六要”的绘画技巧,六要分别是气、韵、思、景、笔、墨。可以说这“六要”基本奠定了我国传统山水画的绘画要点,此后历朝历代的山水画家,都是按照这几点进行学习和绘画的。这“六要”中的“气”指的是绘画前要心随笔运,心中要先做到胸有成竹。韵,指的是在绘画时,要有韵律,要学会轻重缓急,要有主有次,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时而恢弘时而低沉。思,指的是心中要有物体的大体形状,在绘画前要做到心中有数,仿佛画本身就在那里,作者只是将其显现出来。景,就是要做到景观设置合理、布局巧妙,让人观之有诗情画意。笔,讲究的是在绘画过程中的下笔技巧,要在依照法则的基础上,灵活变通,不能死板守旧。墨,讲究的是用墨的技巧,要做到层次分明,有浅有深,颜色自然。值得一提的是,两宋之后的山水画,尤其是元代的山水画,少了一些洒脱和恢弘,多了几分伤感。因为元代的政治环境比较恶劣,另外重武轻文,特别是排斥汉族文人,因此很多山水画家比较落魄,他们把这种失落之情融入到了绘画当中,在着墨上多用淡色,画面整体情调比较淡泊,又夹杂了些许伤感。元代的山水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清山水画以及近现代山水画的风格和意境,为山水画的意境中增加了几分逃逸淡泊之感。

2当前茶园景观设计中的不足

我国茶叶观光园产生于台湾,凭借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种茶历史,台湾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别具匠心地发展出可以让游客观光、游玩、体验、购物的茶叶观光园。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两岸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文化和经济的来往,台湾的茶叶观光园模式也随着传入大陆。但一开始只是在沿海地区的茶产区有所发展,比如说福建、浙江等地。21世纪伊始,随着我国正式开展农业旅游后,我国内陆地区的茶叶观光园才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大陆茶叶观光园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少茶园在景观设计上存在着一些偏差和缺陷。

2.1景观设计理念存在偏差,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

从现实来看,我国的茶产区大多分布在一些风景秀丽、青山绿水的地方,在这里建设茶园,最重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对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来说,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是他们去茶园观光的主要目的。但是反观我国一些茶园,却采用了一些与当地自然风貌格格不入的景观设计,有的是一味图洋图大,建设一些富丽堂皇的酒店、餐厅、超市,严重破坏了茶园本身“天人合一”的特征。有的是设计理念比较落后,虽然有相应的景观设施,但是这些景观与茶文化相去甚远。比方说一些茶园为了吸引顾客,建设一些漂流项目、水上娱乐设施、游乐场等,这严重违背了茶园幽静、高雅的文化内涵。这些景观设计,也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一些消费者前来游玩,但是很难得到长久的持续发展。

2.2景观设计比较单一,并且有着很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从实际看,无论是河南、浙江、福建还是云南等茶产区,其茶园景观大多集中在采摘、茶艺、购物等方面,很少有创新,这就会让游客产生厌烦和疲倦,基本上去了一个茶园就不想再去第二个茶园了,因为基本上是“千园一面”,大同小异。深究其因,不难发现,这种“千园一面”情况的产生,与一些茶园的设计惰性有很大关系。一些茶园的设计比较好,会引来其它地方茶园设计者前来参观学习,有的为了省事,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比方说在河南和云南等地的茶园,其在景观设计上竟然采用的是江南风格,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相差很大,让游客感受不到茶园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显得不伦不类。

3山水画意境与茶园景观之间的关系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和精髓,而这种意境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得到,更主要的是其并不虚无缥缈,不像空中楼阁一样虚幻而无法触摸。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源自于现实,是一种让人们可玩、可看、可行、可居的意境,它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与景观设计相通相融,可以被移植到现实中来。首先,山水画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茶园景观设计十分契合。我国山水画出现的年代与我国茶文化形成的年代基本一致,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另外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也相差无二,都受到了道家思想和当时清谈之风的深刻影响,因此两者都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讲究的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内心追求注入到了绘画当中,用青山绿水、竹林清泉去表达自己的高尚人格。而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饮茶者要通过茶这一媒介,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云卷云舒、明月清泉中感悟到宇宙的规律,进而净化内心,让自己变得更加从容而平和。因此,山水画的意境和茶园景观设计是相同的,都是试图通过自然景观或是与自然景观相匹配的人文景观,让观众或是游客得到精神和内心上的享受。其次,在现代化碾压传统人文环境的今天,茶园景观更需要用山水画的意境去重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现在,我国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传统的社会人文环境被现代化的楼房、公园、马路等设施所取代,中国传统的民居和环境已经所剩无几。当然,现代化本身是顺应时展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也要看到,很多人开始追求那种记忆深处的“乡愁”,因此,在茶园景观设计中,就应当大胆地采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手法,把中国人的“乡愁”原封不动地移植到青山绿水之中,让人们的“乡愁”望得到、摸得到。

4中国山水画意境在茶园景观设计的应用

我国的茶园多分布在山脉和丘陵地带,多为有着青山绿水的美丽风光。因此在一些山脉较多的茶园景观的设计上,可以学习和采用山水画里面的山脉层次组合的表现手法,设计出层次感和立体感更加强烈的茶园景观。而对那些地处丘陵地带,山脉较少且山势平缓的茶园,则可以园区内较高的建筑物为参照,将其当作“主峰”,运用山水画的布局理念进行景观上的设计。比如说其景观根据园区最高建筑向两边依次递减,呈现出平缓下行的态势。同时,在前后的景观设计上,也应当以最高建筑物为参照,大体上分为前后两支,呈现出一种环绕拥抱的布局形式。设计者可以采用这种景观设计方式,让景观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一方面可以让园区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和立体感,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保持园区中空气的流通。我国的山水画中不能缺少山和水。古语有言:“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至”,传统山水画中水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动态水,一种是静态水。动态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明快而活泼的感觉,静态水则可以让人的心情舒缓而平和。在茶园景观设计中,应当充分借鉴山水画中对水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要通过建设池塘、小河等静态水景观,给茶园注入一种平静而从容的意境。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园区里自然河流、瀑布、小溪、泉水等动态水,将其设计成可供游客观赏的自然景观。对一些缺乏动态水的茶园,可以建设一些喷泉、涌泉等人造景观,来增加茶园的动感。最后,还要充分借鉴中国山水画中的常用元素。中国山水画和茶文化一样,都推崇竹林、松树等自然事物,因此在茶园景观设计中,应当大胆地采用这些设计元素,并结合中国文化将其布局到合适的地方。比如说在房前屋后可以种植一些竹子,在靠近水流的地方种植一些松树,以此来达到一种“不可居无竹”和“风入松”的高雅意境。

作者:李中亚 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西洋.山水画意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2(10):230.

[2]周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6):58-61.

[3]林馥茗.开发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7(3):31-32.

第7篇

对于园林及生态环境意义下的园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有过一系列论述,如1958年3月他曾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初步统计,到1999年末钱老已发表各类论述园林、城市学的书稿及书信百余封,表现出老一辈科学家对中国城市。建筑、园林的关注,并指明了方向。事实上,近20年来虽是中国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但也确有一系列造成破坏的事实,以人造景观为例,人造景观公园的开发在很大程度是起到了旅游资源的补充作用。如杭州,在“宋城”出现后,作为旅游杭州的补充内容,仅第一年就接待了近300万游客,正是由于这些人造景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便纷纷仿效,在缺少客观周密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一轰而上,以致于投资者苦苦经营,难以为继,到如今已几乎泛滥成灾;总览全国各地开发的人造景观公园,成功率约在20%,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上的宏观失控。当前,人造景观的“泛滥”已成为又一个典型的投资失控。据悉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大观园在华东就一下子冒出了7座,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游乐宫全国竟有近40座,各类民族文化村、宫等主题公园更是数不胜数;无锡、武汉、河北、成都、山东等地投资开发了“水泊梁山”;继深圳之后,广州、杭州、长沙、上海等地也投资建设“世界之窗”。而这类重复投资、重复开发、重复建设、“批量生产”的人造景点往往支撑不了多久,便门可罗雀、几乎“全军覆没”;如成都的“水泊梁山艺术宫”开张不到半年便转手开夜总会;北京动物园“西游记宫”早已被爆破拆除;福州市拆除''''西游记宫”改还绿地;开业仅8个月的海南省最大的民族人文景观——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不足工作人员的1/5,1998年初便申请停业等等;此类人造景观在这过程中造成惊人的浪费。更有甚者,有些城市还兴建了好几家相类似的主题公园。前一时期,北京的八达岭游览区及附近近10年“造宫运动”中建成的四大帝王宫一一秦始皇艺术宫、华夏帝王宫、成吉思汗行宫、萧太后宫全部改行下马。此外,部分地区高密度的人造景观是宏观失控的又一方面,如上海几乎每个郊县都有3~5家,在上海至无锡不过150千米长的沪宁线两侧,就有20家左右的这类主题公园,这么多的人造景观与所服务的客源相比,显然“供大于求”。

2)规模上的一味贪大求全。目前人造景观的开发建设投资超过亿元人民币的占75%以上;圈地少则数公顷,多则数百公顷、有的超过1000公顷。已建成的这类主题公园投资亿元、占地100公顷以上的超级项目全国有20多处;投资在亿元以下、千万元以上,占地可观的大项目更是星罗棋布。如成都世界乐园投资2.3亿元、占地33.3公顷;长沙世界之窗投资3亿元、占地40公顷;山东莱阳华夏酒都投资3亿元、占地80公顷。人造景观从其功能上,只能是对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的补充;像现在这样欲反客为主的投资势头,在当今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肯定会在几年后留下很大的遗憾。目前仅上海的人造景观建设工作已超过200亿元,而我国近年来每年用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费总额不到2亿元,还不及一处人造景观的投资多。因此,一方面许多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古迹得不到有效保护,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大量旅游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旅游开发又花巨资乱上项目,造成很大的浪费。

3)内容上过于贫乏简单。部分人造景观内容匾乏,缺少创意;有的背离市民意愿未能做到因地制宜。许多是在深圳“锦锈中华”等人造景观生意红火异常、投资回报率高的引诱下仓促上马的。缺少对项目的选题、选址、定位、规模、经营等方面细致周密的调查,实事求是的论证;规划中更是照抄照搬。造成了“宫”、“村”、“园”到处都有,而其艺术水平尽属于模仿、复制、翻版阶段,停留在以偏盖全、以小喻大的加工制作层次,形似而神非,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如上海的“民俗文化村”与“中华民族大观园”,内容风格相仿,构思太简单,前者借演出支撑了2个月就再也不行了,后者则无法正常开业。还有一些人造景观格调低下,如各地有不少的“妖怪宫”、“十八层地狱”等。这些粗制滥造,期望“立竿见效”的人造景观,因宣传迷信及伪科学,因而常常“短命”。

(1)从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到中国世博园

80年代以来,结合城市的改建,巴黎兴起了一股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热潮。从这些通过方案竞赛产生的作品中,反映出法国在积极探索与20世纪的城市相适应的园林形式。其中拉·维莱特公园因其独特的形象和深奥的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在国际上也激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也是方案竞赛组织者所希望的初衷。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并促使建筑界对中国的现代城市园林进行反思。

城市公园出现于19世纪中叶。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城市污染,人们提出了将自然引人城市、以园林弥补城市之不足的观点。因此,19世纪的城市公园受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影响,给人以建筑环境所包围的乡村局部的印象,也是市民们所喜爱的游乐消遣场所。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出现了极端的“绿地”理论学说,它片面地强调了城市园林在卫生保健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园林的形式,实际上是抹杀了园林艺术。人们已习惯于那些形式雷同。手法单调、布置着游乐及文体设施的休闲公园。更多的“绿地”退缩于建筑环境之中,成为拾遗补缺的空地或儿童游戏场。20世纪的城市园林已不再像19世纪的城市公园那样是市民喜爱的社交场所,也失去了过去那种令人向往和供人消遣的特性,更缺乏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能力。为了适应城市改建新时代的需要,革新传统的城市园林或“绿地”的观念并创建符合现代城市特征的园林,便成为巴黎新型公园建设运动的主导思想。拉·维莱特公园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诞生的作品。它位于巴黎东北角,是远离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1867年在此兴建了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混乱不堪的聚居地。1973年10月屠宰场关闭之后,德斯坦总统提议兴建一座大型的科技、文化设施,包括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及南面的音乐城和公园。密特朗总统执政时期,拉·维莱特公园才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并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兴建的九大“总统工程”之一。在总统的要求下,1982年4月8日开始了拉·维莱特公园国际性方案招标,这也是法国第一个为选择城市公园的设计师而组织的国际性方案竞赛。设计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特征的新型城市公园;它将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法归类”的并由杰出的设计师们共同完成的作品。

方案竞赛的评审会主席由世界著名的巴西风景园林师马克斯(robertoburlemarx)担任,评委也大多数是国外著名的设计师,以确保优胜方案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在来自37个国家的471件作品中,初选出9个最佳方案经过深化后参加第二轮评选,具有法国和瑞士双重国籍的建筑师屈米最终成为公园的总体设计师。当时只有40岁的屈米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教授建筑学,后来在纽约开业。他对现代城市和建筑研究颇深,或许是所有参赛者当中最有理论水平的,但是缺乏园林艺术方面的经验,这也使他得以摆脱传统园林的束缚而另辟蹊径。屈米提出了一个空间上以建筑物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为辅助,园林与建筑相互穿插的完全建筑式公园设计,在构图上十分严谨和紧凑。

拉·维莱特公园本身面积33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包括公园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及南面的钢架玻璃大厅和音乐城,总占地面积达到55公顷。在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相联系。园址上有两条开挖于19世纪初期的运河,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主要为巴黎的输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将全园一分为二;南北向的圣德尼运河是出于水上运输之需,从公园的西侧流过。这两条近乎直交的运河是园址上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而且运河本身就是人、自然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公园的主题十分贴切,所以参赛的许多方案都是由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公园的总体设计上屈米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虽然各体系、各建筑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完全统一在建筑式的处理手法和红色的“游乐亭”的控制之下。而对于10个主题花园的设计却风格各异,各自独立,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和断裂感。因此,拉·维莱特公园的多样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各个主题花园的处理上,而不是公园的整体框架上。与凡尔赛中的小园林一样,主题花园也是拉·维莱特公园中最有趣和吸引人的地方,它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及年龄游人的需要。“镜园”是在欧洲赤松和枫树林中竖立着20块整体石碑,一侧贴有镜面,镜子内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难辩真假;“风园”中造型各异的游戏设施让儿童体会微妙的动感;“水园”着重表现水的物理特性,水的雾化景观与电脑控制的水帘、跌水或滴水景观经过精心安排,同样富有观赏性,夏季又是儿童们喜爱的小游池;“葡萄园”以台地、跌水、水渠、金属架、葡萄苗等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南部波尔多地区的葡萄园景观;而下沉式的“竹园”为的是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由30多种竹子构成的竹林景观是巴黎市民难得一见的“异国情调”;处于竹园尽端的“音响圆厅”与意大利庄园中的水剧场有异曲同工之妙;“恐怖童话园”是以音乐来唤起人们从童话中获得的人生第一次“恐怖”经历;“少年园”以一系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游戏设施来吸引少年们,架设在运河上的“独木桥”让少年们体会走钢丝的感觉;最后,“龙园”中是以一条巨龙为造型的滑梯,吸引着儿童及成年人跃跃欲试。“镜园”、“恐怖童话园”、“少年园”和“龙园”是由屈米设计的。

拉·维莱特公园对外开放之后,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达到了要将成年人,尤其是工作人口吸引到公园中来的目的。其中当然也有科技馆、电影城、音乐城所起到的作用。虽然从城市公园的角度看,拉·维莱特公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实例,未必就是未来城市公园的发展方向,也很难据此就给现代城市公园下定义。而且,它无疑是一个法国式的作品,综合反映了法国的社会状况、科技文化、哲学思潮以及公园的周围环境。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排除了以已有的公园作为样板的想法,它本身因而也不可能成为其他公园的样板。但是它对我们今天仍然不无启示。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世纪之交全世界共同对保护、改善和优化环境问题的关注。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现实,人们更加自然而然地向往自然,从而预测下个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战略目标。建设秀美山川和美好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环境正是我们园林、园艺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以下介绍四川《蜀风园》及上海《明珠苑》设计。

四川古称蜀,乃天府之国。其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丰实,文化悠久,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九寨沟和黄龙寺可谓天下神奇……蜀中园林幽秀清旷,朴实自然的风格盖源于此。蜀中自古多名人,有生于斯、长于斯者,有流寓过蜀者,也有在此建功立业者。秦时蜀郡守李冰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地区水渠纵横,沃野千里,人民富足。三国时的诸葛孔明为酬蜀汉昭烈帝刘备三顾之情而相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出于对他们的怀念,分别为其修建了二王庙和武侯祠,庄严的庙祠佐以茂林修竹、森森古柏,存传至今。类似祠园共融、文联同韵的名园还有杜甫草堂、望江楼。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杜甫晚唐时流寓成都营建的茅屋,后经历代修缮,使工部凤诗史堂相山水林木融为一园,古朴典雅,确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望江楼系清代人为怀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楼建锦江边,既丽且崇,植竹万竿,漫步修篁中,境画意诗情。该园园门楹联曰: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是说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楼是成都齐名的三大名园。名人留名园,在蜀中尚有多处。新繁东湖系唐代名相李德裕任县令时所凿,至今依然保留初建格局,玲珑别致,飘逸自然,是中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园林之一。崇州城内有座初建于宋代的画池,其名既有文彩内涵,又描绘了其遮掩覆蔽风光如画的园池景色。位于新都县城的桂湖,乃明代状元杨升庵年青时读书之处,湖中种荷,堤岸植桂。古人云:君子爱莲,才人摘桂。升庵留桂湖,遗爱在人间。类似的名人留名园,还有三苏凤文君井、古瓮园等。

四川园林文风浓郁又均以崇尚自然为本,在四川园林中以杜甫草堂最为著名。《蜀风园》的设计立意,围绕“人与自然——自迈向21世纪”的主题,突出表现四川自然风景和园林的特色。其设计构思,借鉴四川优秀传统园林特点,兼采杜甫草堂园林的经典园景,浓缩重组再创作,力求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意境,再现四川园林幽秀清旷,朴实自然,文风浓郁,融史、诗、书、画、景于一园的特色。《蜀风园》以石书、楹联、字画等多种形式体现了这一特色。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有“诗圣”之誉,由于“诗圣”的崇高地位,杜诗深受后人的高度重视,杜诗书法、诗意画亦是历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品的题材,可谓名作荟萃。《蜀风园》是借鉴杜甫草堂的经典园景而设计,园内的碑刻、楹联、书画自然是以杜诗为题材而制作,诗史堂陈列的板刻和字画是选用杜诗“堂成”等杰作,选宋、明、清及近现代大家坡、祝允明、郑板桥、章炳麟、于右任、李济深、郭沫若等人的佳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等人的墨宝,杜甫诗意画则选张大千“杜陵烷溪行吟图”。置于烷花溪畔以假山叠石为基座的石书景壁,内容是杜甫诗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是著名书法家谢无量的,刻于四川特有的大型黑色页岩上,形如石书,别有一番意蕴和独具的景观。杜甫的诗赋、古今名人的书法、绘画和与园林融为一体的设计,可谓是《蜀风园》中文化设计的三绝。从而使整个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中国园林深厚的文化意蕴。

上海园则是另一风格,如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内涵,赋以设计创意,使绿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上海屹立东海之滨,被喻为“东方明珠”,而光彩夺目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上海的象征。上海园设计方案经过一再竞标,最后以明珠为主题的《明珠苑》脱颖而出。《明珠苑》设计布局以圆形《圆珠形》为设计母题,平面构图以大圆(d=25米)为中心,大小圆相切,大圆中部契合弧形轩廊,小园区设明珠岛和主景大花球。大圆的上部为水池,下部为具强烈现代气息的流线形草花花坛构成下沉式花园。花园周边均为绿化带,北西两边为高密度树林,东南为疏林和低矮灌木,构成由绿化围护、中心下沉的花园,形成构图简洁、紧凑、外高内低、别有洞天式的半封闭空间。

《明珠苑》以明珠为创意主题,园内高处的明珠岛上设立花园主景——大花球,盆栽花卉栽植在花球的不锈钢球架中,并通过滴灌输送水分和养分。球直径为3米,球高5.4米,栽植数百株盆花。在花园环路周边设一座座汉白玉立柱的球灯,大花坛周边设雪白的石球。另有滚动的“幸运球”,植物配置中配上10多株龙柏球、瓜子黄杨球等,园内诸多的石球、灯球、花球、幸运球……形如各类“珍珠”百余颗,玲珑可爱,饶有趣味,藉以创造“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每当华灯初上,园中的石杆灯、地下灯、水下灯灯火璀璨,珠光闪烁。大花球、大花坛色彩缤纷,鲜艳夺目。具有独特风格的上海派园林《明珠苑》力图让游人感受到清新、活泼、酣畅的现代都市情调。《明珠苑》内建筑设计力求创建生态建筑,建筑仅是为园林绿化的展示提供一个骨架。建筑内侧立面则采用现代材料的境面玻璃幕墙,既能产生强烈的现代气息,又取得极佳的境面效果,使借景这一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得到新生。大花球、大花坛、瀑布、跳泉、花流、水流、人流等映人镜面,虚实相映,产生流动的空间效果,颇有情趣。建筑外侧复土约3米,形成半地下建筑,土坡上满植“绿浪”地被月季、黄馨等灌木和棕榈树丛。建筑内侧各立面设置悬挂花钵、墙面花格,种植绿萝、常春藤和油麻藤,屋面设花槽、花钵、屋檐草坪构成屋顶花园,形成上爬下悬的垂直绿化。整座建筑完全沉浸在绿色中,仅在中间留有一排高窗,寓意人在自然中,同自然和谐共存。

用现代科技武装园林,设计者竭尽所能提高《明珠苑》的科技含量,引用或开发诸多新技术、新材料武装《明珠苑》。因为现代的都市花园为游客提供的不应该仅仅是观景的功能,而应该运用新技术创造让游人能参与活动的新内容。《明珠苑》的入口拱形花架下设置红外线探测问候仪,每当游人进出便会听到“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的问候语。在水池汀步中设踏泉,这是为《明珠苑》特别研制的产品,游客脚踏即会喷水,饶有情趣。而跳泉设在小园水池的周围,一段段水柱有节奏的从一个花钵跳人另一个花钵。在水池一侧的“幸运球”是一滚动石珠,游客可以随意改变滚动方向。与其对称的另一侧是一个陶制花钵,由名人运用高技术制作,壁薄声脆。花钵倾覆在绿地高处,五彩的花带从花钵中“流溢”而出,曲折地流满整个花坛。而建筑内的电子魔灯会因游客的手在魔灯上移动而产生奇幻的效果。《明珠苑》的路灯采用了节能、抗老化、防爆的聚碳酸酯球形灯,光线柔和,造型别致。屋顶花钵中的水晶花泥和园路表面采用的强化水泥仿真地坪路面均为造园的新兴材料。《明珠苑》力图运用新建材、新科技来证明:园林不仅可以采用粉墙黛瓦建设,同样也可以运用玻璃和不锈钢等现代材料来表现。

(2)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中国园林工作者创建的跨世纪城市园林理论,是制订城市绿化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生态园林观点,重新认识园林绿化的三个效益,是一门园林经济学,是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园林模式。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城市园林基本上属于保护、整修和维持原状;60年代是我国经受三年自然灾害后,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城市园林工作者不失时机以“见缝插绿”精神,挤人社会主义建设行列;70年代末,城市园林工作者总结教训,意识到要保护城市绿色生命,必须连片成团,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针;80年代,我国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北方以天津为代表提出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提出生态园林。1991年历史跨入第八个五年计划,上海市人民政府便决定将“生态园林规划与实施”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研究城市园林诸因素及其关系的生态园林,其以生态学为原理的园林学说,研究的对象是按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自然环境或游憩境域。城市园林不能墨守传统管理方式,被动地进行养护管理,应以生态学重新认识组成园林诸因素的作用,认识园林植物的作用,特别是处理好人与园林植物的主体——树木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园林绿化三效益的认识。以人与树木共荣为原则。

城市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迪人们与树木共存。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让人们认识大自然的另一个大家庭;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则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景观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爱护自然、爱美的自然本性。

第8篇

我国传统的乡村聚落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奋斗创造的,是以自然-社会-人关联起来的居住单元,是由相对单纯的城乡关系,经过自我循环模式和自我发展经历形成的社会形态,它的结构既复杂又广泛。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形成背景不同,不是经由专业设计人员设计的,没有基础的“理想的规划”,它是由当地村民根据地形和农耕文化这些特定元素,充分发挥了其独立自助、精神思想自由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并建设的,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乡村最大、最吸引人的特色就是乡村田园风光中那种恬静、优美的愿生态建筑特色。如果这种原始的自然风光能够被保留,田园环境资源特色被合理的开发利用,让传统的民居和农村特色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农耕之美的魅力也将被充分释放[1]。不管是一望无尽的稻田,还是层层叠叠的丘陵,在景观中,都是给人视觉的一种强烈冲击感。

二、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原则

就乡村景观特色来说,农业、乡村元素的关键词语是自然、宽广、传统,而城市景观特色的关键词则是现代、娱乐、多元。我国乡村文化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主要是由于我国当前乡村文化受农耕文明的影响很深,整个村落和都是以姓氏为纽带的,如有些村子里的祠堂、宗族长等,乡村社会中的熟识的人际关系,相较城市而言有很大的不同[3]。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可以给我们以借鉴。以法国为例,其乡村布局一般围绕教堂聚集密集分布。而且,其民居大都被农田和树木所包围。其他一欧洲国家以及日、韩等国的乡村景观和城市之间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乡村生活非常惬意,许多乡村地区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佳人居环境。结合国外城市及农村的发展的经验,采用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原则符合我国的城乡发展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生产发展模式、生活的富余状态、民风文明、乡村整洁干净、有高效的管理”这一发展要求,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农村的新建设,使城乡实现差异化、协调性发展模式。

(二)整体性原则

乡村的景观设计与计划应当坚持区域经济建设的组织形态,在设计规划中必须有整体性意识。也就是说,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对乡村的地区情形、地理位置、基础设备建设、旅游性能、乡村发展状态机竞争形势、未来发展需要、上级政府要求、自身定位等不同角度实行全方位、多思维及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在取得充足系统的资料、在保障设计方案的可执行性前提下,确立目标和整体架构。一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乡村景观的功能布局,做到从整体布局出发,加强其有机整体的协调性与连接性,尽量使功能、属性各不相同的各个乡村空间在整体形象、风貌上保持和谐一致;二是全面系统分析农村生态资源,在景观布局及生态建设中,不断完善生态景观的整体性与持续稳定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所有乡村都有自身的特质。因为地域差异,其自然条件的景观资源也不同。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对自然山水等地形特点、人文典故、民族风情等因素的通盘考虑,在全面挖掘挑选过程中,通过优势特征的结合,建立各自全新的主题[4]。这一主题一般都是建立在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其立意通常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意,景观情感与主题建造凸显得更为真实。乡村间的差异和自我特性将丰富旅游资源,使旅游者将有更多的兴趣体验,旅游品质将有更高的保障。如川西农耕文化建设,这个主题中就包含了很多内容。根据“耕”“渔”“读”“樵”这四种涵义不同的农耕思想,就可以从四个角度做相应的主题景区规划与设计,使其景观设计有鲜明的特色,整体形象更具创新性。

(四)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工业污染与高强度的农业耕作生产,加之资源过度的开采,目前我国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要想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5]。

三、小结

第9篇

关键词:房产景观 居住文化 城市同质化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real estate developers making "cultural property", "humanistic landscape mansion" and other slogan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phenomenon, many people questioned: this will be to understand and criticize the old residential culture or nationality culture, the name simply a means to obtain interests from dressing? Thinking can not help in seemingly benign misinterpreted people: real estate landscape contains a kind of culture,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his culture, where the meaning of it?......

Keywords: real estate landscape populated homogeneous culture city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设计中经常提到“文化”一词,文化在语言表述中似乎成为一种不言而喻却又似是而非但又象征着某种特权的专有名词。当文化成为自我标榜或是自抬身价的一种常态时,伴随着虚无和浮躁,事物本质性的东西流失了,而文化则成了承担拙劣伎俩的最后一道遮羞布的职责。房产景观亦是如此,和在名词前加以“特色”或“非常”等词藻彰显所谓的个性一样,这种无畏式的示大在展示果然凶猛正面的同时,须不知也将自身羸弱暴露无遗。面对众多的这种现象,有必要一探当中的究竟。

一当下房产景观文化的形成和状态

房地产作为当下热门的产业,在中国大地上早已硝烟四起、颇具规模。地产景观也是最近几年越来越被开发商和购房者普遍关注的话题内容,房产在相互竞争中,从原先的硬件比拼,逐渐转移到景观和服务等一系列软实力上来。这样一来,景观在房产中的重要性是日益凸显的。当谈到房产景观文化时,印记在人们脑海的便是诸如新古典、地中海、ARTDECO等令人津津乐道的概念名词。前些年流行新古典、法式,这两年ARTDECO风格盛行。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将风格形式与文化混淆了,这皆“归功”于房地产商,当然还有一大批紧随其后的炒房者和炒房团,皆为利益驱使使然。问到寻常百姓何为房产景观文化时,回答莫过于:自然、生态,有大花园、有雕塑、有喷泉水景等,皆道不出所以然来。其实大部分房地产商所标榜的文化无非为两种:一种是前面谈到过的以照搬形式当作文化的;一是将所谓的自身企业文化贴上地点性文化标签而大肆宣扬的。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在满足居住者浅性需求的同时,大敛其财,而真正将文化做到骨子里的却着实很少。

二论房地产景观文化的实质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并赋有兼容性和社会属的专有名词。文化是一种思潮和实物长期作用力的产物,是维持共性共存的一种状态。如果要谈到房产景观文化中的具体实质性的存在,在脱去包裹外衣之下,仅能存立的便是直指居住文化。居住文化从有人类生存开始就已经存在,人类从最原始的居住需求出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多样性的出现,其生活方式一直在变化,这种改变始终围绕社会发展在匍匐前行。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生活方式,也下意识地影响着人的审美情趣和内心诉求。在猛兽洪荒中,人类但求生存;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人们渴求绿色、阳光、新鲜空气;而面临环境逐渐恶化、城市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人们想到的是能徜徉在良性生态环境中并有着地域性文化生活特征的品味生活。在此,人们学会如何与其他个体相互依存,当然,在共性中还必须拥有其专属的个性。因为有需求,便会有了供应,虽然供应的形式和内容一直在改变,而如今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毫无掩饰地对人性虚荣乐此不疲地催化。在大肆开发被抑制和保有量渐趋上涨到一种相对程度时,房产景观俨然成为从中得到实惠的施用者又恨有爱的道具,为了表示所谓的各种形式背后深层次的含义,人们找到了“文化”一词,目的将“文化”神话,文化神话的结果是在房地产商举品质大旗,炒房团呐喊助威中,众多“信教徒”甘愿被盘剥的事实。

三探讨房产景观文化实质下的意义

文化是时间沉淀下的产物,也是一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居住文化的实质之下,公共生活的方式在一定条件和引导的作用力状态中是千差万别的。从以前的园区能见绿就能满足,到如今各种形式风格手法不厌其烦地运用,无非是为原本的本质中加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因为这个外衣关系到大多数人心里那份看似无形却实比金坚的虚荣。这一切像极了“皇帝的新装”。实际上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里有一种关系奇迹般的产生,发生的无声无息,即使在开始的时候可喻为病态的,但它毕竟是产生了,那便是新型的生物链,进而形成可细胞分裂般产生和生存的生态系统,各生态系统集合便组成了大的生态圈。由此可见生态的概念的真实性如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药引,而良性生态的实质倒成了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在这里为何要谈到房产景观文化,因为房产是当下,而实际的景观概念是宽泛的。房产不管其有如何功利的一面,它毕竟是现实当中的现象和产物。本着对环境的尊重和处于不断改变的人类生活习惯和行为的理解,景观在其中充当一种营养液和剂的作用,单纯的景观既然上升到文化的范畴,那么更多是如何把握角色和实际性的意义。如何在改造生态环境、增进交流、提升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进步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语: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文化的概念屡屡被人们提起,甚至是被标榜。面对当下房地产业提出的文化口号,其实的目的是显而易见。在试图说道澄清中,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望在知晓实质后,正确和善意地看待。的确,单纯的事物无法合理存在,理想是美好的,正视问题,在找寻答案中前行已经是一种解决,因为事情的发展无关乎始终。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个城市空间延伸与融合的中间体,是进入城市公园的缓冲地带,是公园的给人的第一个形象标志,是一个有一定序列的环境开始。公园入口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日益受到重视,入口空间设计的好坏与否,一定程度上将会对整个公园的品质有所影响,其构成要素是复杂多样的,具有自然或人文景观在时间、空间以及景观意趣上根据场所特性按一定次序排列的空间特性。

2案例实践

2.1场所特征分析

2.1.1场所自然特征

海沧大屏山公园位于海沧大桥的桥头,规划用地面积约150hm2,大屏山公园的海拔最高点为239.2m;主要由风化花岗岩构成的丘陵,花岗岩风化物堆积较厚,森林覆盖度较高。公园南入口位于海沧大桥西引桥右侧山坳,用地面积4.8万平方米,是大屏山公园的人行主入口;从西引桥上向右侧远眺,整个公园南入口一览无遗,成为出入厦门岛重要的视点。入口所在地形为北部高,南部低平,东部为小山坳。基地为大型山坳状,地势高差变化大,竖向空间变化丰富,场地主要为农业用地,自然形态保存完整,具有大量的梯田机理和小溪等自然景观。周边地区的自然山体植被尚好,入口区域植被种类相对简单,主要为村民自行种植的龙眼树、芭蕉、巨尾桉,基地上残存有部分蒲葵、垂叶榕、马樱丹等植物。

2.1.2场所人文特征分析

海沧具有地方特色的蜈蚣阁、烧王船、炮炸寒单爷等传统意义的民俗仪式与荟萃建筑艺术精华,蕴涵人文历史的新垵古民居,共同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人文特征,也为场所的景观创造提供了人性化的设计元素。如传统的红砖古民居的装饰有三大特色: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细致,题材广泛,富含生活趣味,令人叹为观止。

2.2公园入口设计理念

大屏山总体规划定位大屏山公园为市级山地生态休闲公园,建成市民休闲、健身、旅游的场所。即在保护大屏山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市民休闲观光、生态科普宣传及艺术文化教育等的市级休闲公园。其南入口景区既是未来城市景观的主景,又是海沧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口作为进入城市公园的缓冲地带,景观设计上即要考虑入口的标志性,又需要兼顾整体景观的序列性。因此,将入口景区的设计理念定位为尊重现状场地条件,依山就势,就地取材,运用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手法,营造符合场所特征、具有人文内涵的和谐、富有生机、低碳、低成本的公园入口景观。

2.3场地元素的运用

场地的水文地质资料,自然特征是园林景观中可运用的最重要设计元素之一。不同的地质条件、场地肌理,体现了不同的场地特征,也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景观特色;在设计中体现历史和文化内涵,传递场地在时间维度上的景观特征,尊重场地的灵魂,使场地的文脉得以延续;充分考虑项目场地到周边环境的关系特点和使用要求,将场地放在周边的区域内进行定性分析,如场地与周边交通关系、周边的用地性质,列出其他建设项目的分布及服务半径,确定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规模、与周边环境对象之间功能上的互动关系等,对场地在空间维度上作出更全面的特性解析。这一切均体现了运用好场地元素对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成败的重要性。在大屏山公园南入口的景观的营造过程中,通过对富有场地特征的设计元素选择运用,营造符合场所特征的地域景观。如将闽南窗雕运用在挡墙上,体现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模仿周边大地的肌理,营造农田花海景观;利用原有农田浇灌水系,进行合理梳理,赋予水涧丰富的景观生命力;将溪石砌成挡墙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产生独特而古朴的韵味,更融于大自然;以简约的现代建筑形式结合闽南特色的红砖厝风格,设计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中将它们作为原有的场所元素和文化的痕迹加以保留并运用,既可以勾起当地原居民的回忆,引起共鸣;也体现我们对于在城市发展中,虽然场所使用功能有所转变,但新旧交替过程中对历史文脉、地域景观的保留与延续的态度(图1)。

2.4公园入口

景观营造大屏山公园南入口景区以尊重自然,师法自然,高于自然,自然而然为规划设计理念。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通过山体景观修整和水系扩展保证基地内山体和水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总体上,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突出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展开布局,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在规划与建设中强调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地形地貌,随形造景,不进行大挖大填,保留原有梯田肌理,进行场地重塑,营造花田、花溪、花海景观。根据不同生态习性与功能对个分区进行配置,把大屏山公园南入口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大型阶梯状绿地,如选用木棉、凤凰木、蓝花楹、洋紫荆等形成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园林植物景观。

2.4.1入口综合服务区

南门主入口,位于南门主入口桥下左右两侧,结合公园集散、管理、通行、停车功能的需求考虑,桥下设置大车停车位6个,小车停车位54个,设置自行车位,与海沧区绿道相呼应。南入口管理房以简约的现代建筑形式结合闽南特色的红砖厝风格,如花岗岩镂空窗花、闽南红砖铺地等运用。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现场所传统的人文特征(图3)。

2.4.2湿地生态保护区

根据场地具有的山谷溪流顺势而下的自然特征,利用海沧大桥外具有低洼的地带,构建小型湿地,并建造木栈桥从湿地跨过。挡墙处设计成假山,溪水顺势而下,形成瀑布,丰富了景观效果。池塘护岸采用软质处理,池底铺设防渗土工膜,岸边种植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梭鱼草、水竹芋、黄菖蒲等,水中种植睡莲、萍蓬草等浮水植物,营造小型湿地。夏日,可以在此处观赏荷花,听青蛙的叫声。池塘左侧是一处小型泵房,宜用密林进行遮挡。池塘与桥下停车场之间种植高大棕榈科类植物,如高杆华棕、大王椰子、狐尾椰子等,保证视线通透,同时弱化高大桥墩带来的负面影响。

2.4.3休闲集散广场区

广场左前方是铭牌石,上面阴刻由书法名家题写“大屏山公园”五个描红大字,作为入口标识。由于安全需要,广场与大桥投影线的距离不小于30m。运用地域元素,将闽南的石材窗雕运用在景区挡墙上,既起到挡土绿化的功能,又添加闽南地方文化特色(图4)。弧形坐凳环绕着广场,边上孤植几棵风景树,有菩提和小叶榕,在夏日里为游客提供纳凉的场所。缓坡上是阳光草坪,点缀着几株桂花,香气宜人。登山台阶随形就势,避免大挖大填,台阶左右两侧各布置一株极具观赏价值的鸡蛋花,烘托气氛。

2.4.4南屏花溪区

本区靠近南部入口,虽接近的海沧大桥,但在山谷之中,十分幽静。将场地原有小水沟重新进行梳理,顺应水势和地形高差对水体进行设计,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结合不同的水体特征配置植物,营造生态溪流的花溪胜景景观;溪流沿着山谷顺势而下,泉水叮咚,溪流景观突出闽南原生态的河流特征,以河卵石主,采用散点的点缀方式营造,师法自然,自然而然,看不出人工的痕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溪流上设置两座小拱桥,营造小桥流水景观。它连接两岸的景点并组织游览路线。游客可以站在桥上看花溪胜景,也可在花溪的其他景点看桥静静地躺卧,一股安静、怡然的感觉油然而生。花溪还在水中设置喷雾设施,营造雾森景观。当喷雾开放时,花溪四周一片雾气,有着“前不见其所穷,后不见其所止”的景象,仿佛人间仙境。花溪的主园路和游憩小路以自然曲线方式,营造了一个“曲径通幽深几许”的意境;铺装材料一种是由大块卵石铺成,形成了卵石最自然的边形,增加了花溪的自然野趣,另一种是花岗岩条石,表面粗糙,纯朴自然。无论是材质的选用或是景观风格的营造上,均体现了富有场所特征地域特色的景观。两侧遍布开花的水生和湿生植物,市民游人置身于青草花海之中净化身心,流连野趣,身心俱净。

2.4.5南屏花海区

主入口及集散广场右侧,利用菜地周边的山地,根据场所的自然特征进行林相改造,根据不同植物不同季节的开花特点,成片种植开花植物,如福建山樱花、木棉、美人树、凤凰木、蓝花楹、腊肠树、黄花风铃木、洋紫荆等;同时在疏林草地与林缘线之间种植非洲小百合、紫花千鸟花、裂叶美女樱等地被植物,营造灿烂的花海景色。如二月份的福建山樱花花海、五月初的蓝花楹花海景观。

2.4.6南屏花田区

基于场所的自然特性,整合小块菜地为一体变成大块花田,并增加溪石挡墙,进行生态护坡,形成层叠错落、层次丰富的梯田景观,同时亦兼顾水土保持的作用。从主入口集散小广场拾级而上,各层梯田根据不同季节种植油菜花、向日葵、黄花波斯菊和虞美人等,形成灿烂的花田。梯田边缘点缀成片观赏桃花和福建山樱花,一派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一幅诗意的风景画。

3项目实践小结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景观水体、环境、污染

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化率越来越高,但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在城市扩建的同时。也必然会新建很多带景观水体的一些公园场所。目前景观水多为封闭性和非流动性的死水特征。水质更容易腐败发臭,而且水藻在静止的水体中也更容易疯长,水体自净能力差,易污染等特点,并对环境和市民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把这些水体建成生态、清洁、无污染型景观公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1、景观水体水质恶化的原因

经过对全市几个公园内的景观水体调查研究发现,导致景观水水质恶化的原因有很多。总体上可分以下几种:

1.1、景观水的水源水质较差。一般景观水的水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降水、地表水、中水。大部分日常补充水量以降水汇集为主,而四周汇集的降水把地表很多污染物都溶解在内,使得景观水源先天质量较差。

1.2、周围污染源对其污染。景观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四周小区内居民日常生活所排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液、漂物和施工尘土等。尤其是生活污水中含有大的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植物营养物,植物营养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将恶化水体水质,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影响水面的利用。

1.3、水池防渗处理破坏景观水生态系统。目大部分的人工湖由于考虑到防渗等问题,湖底多为硬质底。对于需要泥土才能生长的水生植物而言,其种植、生长都会有诸多限制。很多水域由于防渗层铺设质量不过关,造成人工湖水流失过快,或管理过程中补水不及时。水生植物因干涸而生长不良甚至枯死,既没有发挥净水作用又破坏观景效果。

1.4、游客人为的破坏。游客的一些行为,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比如向水中丢弃垃圾;为了垂钓,向水体撒过多的鱼饵,这些多余的鱼饵也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这些种种行为都会严重地污染景观水。

1.5、设计的不合理。由于在水景设计与考虑不周,人工湖中经常会出现死角,而死角中的水由于缺乏流动,水质往往最容易恶化。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并慢慢地污染整个人工湖,死角成人工湖的一个内部污染深,因此,在一个人湖中如果死角越多,水质恶化得越快。

1.6、地下水的污染。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如氮、磷、重金属离子等等)渗入了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如今我国地下水的污染已相当普遍而严重。而大部分的景观水又是与地下水相通的,因此导致景观水的变质也是显而易见的。

2、景观水体污染预防的方法

要保持景观水体的清洁,使之达到规定的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要求,必须对可能造成该水体污染的上述污染物的污染源严加控制,具体主要建议措施如下:

2.1、加大政府投入,建好城市污水设施。充分利用现在国家环保的新形势,多方面筹集资金,规划建设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雨污分离管道,使景观周围的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景观水质量标准后再排入;对前10分钟的降水也要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这样能有效的遏制地面沉积物对景观水的污染。

2.2、加强执法。管好周围污染源。保证水体四周区域内小区、饭店等污染源产生的生活污水必须排入城市下水道系统,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不能直排入景观水体;在有些水体四周下水道系统还不完善,与现有市政下水道系统没有连接的情况下,周边污染源必须设立独立污水处理站对其污水进行处理,要求改道外排。也应严禁在湖周围附近堆放生活或建筑垃圾。以免垃圾飘浮物经风吹到湖体水面或垃圾渗滤液直接流入湖体,对湖体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2.3、做好调度,保证地表径流水质质量。地表径流雨水含有较多有机物和无机尘土,尤其降雨前十分钟地表径流水中污染物含量更高,应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排除。不能直接排入景观水体,若直接排入景观水体会造成淤积或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

2.4、加强管理,设专人管理水面环境。必须设专人对水面漂浮物及时清除。诸如杂草树叶等腐植物不及时清除,长期浮于水面不但影响水体的自然复氧功能,而且沉于湖底腐烂变质后会引起水质变臭;同时管理垂钓人员,制止过多投放鱼饵。

2.5、湖体边坡应做毛石或预制混凝土块护砌。防止边坡土被水浪冲刷,影响水体感官指标。

3、污染景观水体治理的方法

3.1、物理方法

景观水体净化的物理方法有机械过滤、疏浚底泥、水位调节、高压放电、超声波等方法,这些方法效果明显,但不易普及,难以大规模实施。过去常用的有疏浚底泥和水位调节两个方法,疏浚底泥是为了抑制泥中氮、磷的释放而污染水体。定期补水是为了稀释污染物浓度,其主要机理为稀释作用,其并不改变污染物的性质,但可为进一步的净化作用创造条件,如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使水体其它净化过程尤其是生物净化过程能够恢复正常。定期补充水的处理方法对于较小水面的景观水体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经济上可行,也达到预期的效果。

3.2、化学方法

对于湖泊、河道等缓流水体,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的大量排入已经发生富营养化引起水质变臭时,可以采用直接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杀死藻类。然后通过自然沉淀后,清除淤泥层即可达到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杀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和漂白粉。

3.3、生态净化法

3.3.1水生植物系统净化。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利用生物间的相克作用修饰水质,利用食物链关系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景观效果等结合效益。但需要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以防过度繁殖,适得其反。

3.3.2水生动物净化。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利用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的生态系统。在景观水体内宜于放养的品种应以花鲢、白鲢为主,并配以鳙、草、鲤、罗非鱼等。因此,作为景观水体适量养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既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又能很好的发挥水体的垂钓功能。

3.3.3曝气充氧。曝气主要是向水中补充氧气,以保证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及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同时搅拌水体达到水体循环的目的。采用曝气的方法给封闭水体充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因藻类大量繁殖而导致的鱼类死亡,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曝气的方法只能延缓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第12篇

中国传统住区中由街巷院组成的居住模式就是居住空间层次划分的典型实例,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发展演变成的空间层次结构体现了空间层次与该环境内人群活动的适应性,反映了由外至内、从动到静的行为、心理过程在空间形态上的对应。通过研究传统街、巷的现代阐释,以及院落的现代运用,使城市中的传统元素焕发新的活力,同时给现代城市带来新的生机。

1.1传统街巷的现代阐释

在传统城镇中,街巷形成城市的基本骨架,街市勾画出城镇的轮廓,描绘了市民的集体活动;居住巷道揭示出城镇的细部,展现居民的邻里生活。街、巷具有双重功能:一是组织交通,二是提供一个社会生活的场所。街市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具有购物、娱乐、游憩等多种功能,充满生活情调。巷道是邻里生活的舞台,市民可在此小憩、游戏、滞留交谈等,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图1)

传统的街区提供了街道和里巷多样化的群体生活场所,人们出入相友、守望相依,生活上相互协作,长期的共同生活使邻里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城市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除了城市扩张外,宜人的街巷空间被宽阔的马路所代替,院落式的住宅变成了多层和高层的单元式住宅。结果,马路变成了交通通道,丧失了昔日的功能。邻里空间领域感的丧失,严重地影响了邻里的共同生活,现代城市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孤独和冷漠,人们开始怀念富有人情味的传统街巷空间。但是,人们总不能回到过去,过着农耕时代的生活,抛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去步行,毕竟,现代化的交通提高了效率。可见,让世界停止下来适应人们的生活是不现实的。难道城市的成长一定要以邻里感的消失为代价吗

1.2院落的形成

除了街巷空间外,院落也是传统城镇的一大特色。院落民居采光充足,环境宁静悠闲,在这个小天地之中,人始终与最亲近的人保持着近在咫尺的联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它使人们既隔离于嘈杂的生活环境,又不脱离自然,“庭树跳松鼠,院花闹蜜蜂”,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院落是当地人们与自然适应的结果,它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如果说院落门前的街巷具有公共空间的性质,那么院子则具有半公共空间的性质,在此空间中,它的私密性有所增强,但还保持有相当的开放性,便于在闲暇时邻居之间的交流,增强邻里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单元式住宅。它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的体现,也是对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的积极反映。从某种意义说,新的单元住宅比传统的居住模式更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是单元式住宅的任何地方都比传统住宅优越。相反,单元式住宅在发展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它的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院落住宅特有的东西恰恰正是单元式住宅所缺少的,我们可以借鉴院落住宅在处理居住空间上的经验对单元式住宅进行改造,使它更适合人们居住。

2对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要素分析

张楠教授在《城市故事论》中提出,人对环境的印象和记忆分为三个层次:物场事,并总结出城市叙事的四要素: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宏大叙事要素。

我们通过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均质型公共空间的住区,分析其公共空间的叙事要素,挖掘发生在其住区的街巷院的故事。

2.1图表分析

采取了图表分析法,对观唐·中式宅院、上海九间堂、万科润园进行分析,挖掘其住区公共空间的特色要素。

2.2均质型公共空间的叙事要素提炼

从以上图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总图模式大都中轴对称、方格子形、布局平整、分区明确。

2)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院落文化,以现代的方式加以阐释。

3)体现传统的街巷式,注重人的交往活动。

宏大事件:可以是原有的历史文化情结,这个一般在厂房改造的住区比较多见,例如:万科润园;还有就是它的院落精神,如北京观唐别墅、九间堂、万科润园;再就是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如北京观唐别墅。

创意的空间:即人工要素,主要指人交往活动有特色的空间,包括街巷、胡同、院落。

人文:大都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心,用现代建筑理念渗透于形。

自然元素:包括水系,植被(如有中国特色的树木),假山石,南方园林的造园手法等。

3景观叙事空间分析——以观唐·中式宅院为例

3.1以传统街巷院布局为模式

观唐别墅(图12)与其它别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街巷式布局、院落式空间、中式建筑风格。与北京城以十字轴布局、环路相通相联的大格局一样,观唐·中式宅院的规划也以方方正正的十字轴加环路形成明确的街巷式布局:主街宽、胡同窄、内庭院又豁然开朗的空间序列连续变化,使观唐·中式宅院一层层变得更加私密,街巷在空间序列中起着由开放到私密的过渡作用。

其规划设计沿袭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讲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遵循“街道分割”和“方块居住”原则。依据城市街道规划“端直形”,即“九经九纬”的原则。规整形城镇传统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城廓方正,街衢井然,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周礼考工记》所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城市基本模式,以及井四制经济模式的影响作用,基本形成方格网的城建型制:“以‘夫’为基本组合网格,而田间阡陌转化为王城的经纬涂,中经中纬作为坐标系统的主轴线”。由此,规整型城镇至少具有十字方城和中轴线的特征。云南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重镇、汉移民开拓的城镇多属此类型,例如:大理古城(图11)、祥云古城、沪西古城(图10)以及巍山古城。

3.2观唐别墅叙事要素的整合

宏大事件:别墅区北端,采屯土造山的手法,营造一座屏档北向寒风的缓坡小山,别墅区南侧,掘湖为景,营建水景主题公园(图13),结合东西两端入口处的景观,四至景观暗合“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象的吉祥寓意。

创意空间:高墙大院、在院落内部,专门建设了一个“轩”

人文:中国文化;院落文化

自然元素:整个别墅都是柳树,房间里种了一些很中国的树——石榴;水景主题公园;屯土造山。

3.3分析法

以观唐中式别墅为例,用图底分析法分析它的总图模式。

Mapping分析法:图底分析法。就是解读地图,对地图进行分析和叠加,完善地图所不能表达的意义。

4结语

以传统街巷院为模式的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提高,通过对其叙事空间要素的提炼与归纳总结,为我们研究住区公共空间提供的新的视角。有这样的人居环境里,大家尽情享受一份生活的恬美,也享受着一切艺术文化的滋养。

参考文献:

[1]张楠.城市故事论.城市规划.2004/5.

[2]张高源,杨红芳.杭州传统街巷庭院空间探析.浙江建筑.2007/6.

[3]苏宏志,陈永昌.城市成长中传统街、巷、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10.

[4]末末.观唐别墅:中西合璧下的卖“梦”工程.商业文化.2006/11.

[5]魏闽.中式意境,现代感受.时代建筑.2006/3.

[6]余剑峰.中国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对当代住宅空间的影响.中央美术学院.2007/6.

[7]胡月萍.传统城镇街巷空间探析.昆明理工大学.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