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12:0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学校领导及教师重视不够
从高中学校的领导及教师的角度来说,因为高考的内容没有涉及或是非常少出现信息技术学科的有关知识点,导致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时不多或是让别的学科所占用。这样一来,便直接地影响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整体推进。例如,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仅仅是将信息技术学科看作是一门杂科、偏课,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教师不注意备课,拿起教材就直奔教室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任由学生活动等。这一系列的做法都直接影响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课改推进。
2.高中生的基础相对差异比较大
因为高中生入取的区域范围有所扩大,高中生的义务教育的背景以及生活的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让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了解以及对新型通讯工具的了解程度不一,造成了他们信息技术学科在吸收方法上具有差异。结合这一情况,教师应该根据高中生所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学科设计,打造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我负责我校高2015级13-22这10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每次在我上课时学生都非常的兴奋,但是往往在我还没有布置完任务的时候就等不及要开始操作了,有学生甚至都没有等我把话说完便开始高呼:“知道了,知道了,老师!”对于完成作业中碰到的问题,学生也会进行讨论和交流课堂教学气氛是非常热闹。可是随着上课时间的推移,在如此热闹的课堂现象里就具有多种不一样的情况:老老实实地完成任务;早就完成了任务却在玩游戏;动作慢慢腾腾,犯简单性的操作错误;任务没完成在玩其他东西。而且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上———“老师我做好了是不是可以上网了?”而另一面老师却正在几个操作理解差的学生面前一遍遍重复刚才教过的内容。这种情况,在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其实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只有详细分析学生的差异性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好的方法。
二、改进高中信息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
1.明确教育教学目标
完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科目的教学在达到高考的有关要求外,应该更加注重高中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正确引导高中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重视高中生综合素质之培养与提升,从而促进高中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设计上,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去改变过去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模式,进一步完善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从而让教学课堂更活跃,让高中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2.根据高中生状况
制订有区别的教学计划笔者认为,因材施教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根据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将学生分成“初、中、高”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设立不同的教学计划,以满足每一个高中生对此门课程的实际需要,这样做也可以有效调动高中生投入此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比如,对很多的高中生而言,学习重要的是依靠对知识内容内在的兴趣。喜欢画画的学生,他们就愿意上美术课。喜欢唱歌的,就愿意上音乐课。并且,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一切从兴趣入手,激发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也就不再感觉困难。我们都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并不在于教学生很多呆板的知识,而应当是一些应用性强、实际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从“读书”时代走向“读电子”时代。
3.加强教育
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一)教育观念落后、得不到重视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主科至上”的思想永远的深入到了各个学校的教学思想中,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将关注点置于主课上,忽视了其他科目的教学,甚至有时候会侵占信息技术课的时间。除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外,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也不高,大多觉得这门课程不会计入考试成绩,学不学好无所谓。同时,学生自身也不愿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经历在不考试的课程上,将信息技术课程看做是放松的副科,可有可无。在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管理方面,很多学校处于松懈状态,加之老师的思想重视程度不高,对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不够,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或是看电影、听音乐,甚至出现了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上这门课,经常以各种理由旷课。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堂安排不合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多元方式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主要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和操作知识类,对基础知识课程来说,可以选择讲授法,同时配合图解法和提问法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影响。而对于操作知识类,则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愈加体现,而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找出切合实际的发展对策,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并不局限于某几种,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进行探索,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选取科学适宜的教学内容,制定灵活可行的教学策略,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契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作者:陈雯单位:长乐市教学仪器生产供应站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特征分析
信息技术教育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实践性、现代性、应用性、工具性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有着很强的现代性特征,在这一方面主要是在教学的内容及计算机升级层面。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学生要能够动手操作计算机,所以在实践上有着显著体现,同时有关计算机的教育也正是为了方便学习者对它的应用,故此工具性特征就比较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2.活动理论的主要内涵
活动理论源于黑格尔及康德的古典哲学思想,即人类的行为是人和形成社会及物理环境事务等双向交互的一个过程。而活动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探讨,之后对活动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意义也开始了探究。活动理论中的活动自身具有整体性特征,这一理论主张活动强调知识及能力等在个体活动中的有机整体。不仅如此,活动理论还具有构建性特征,即主体活动在本质上是指向活动对象的和目的性的主动建构及不断改造的过程,兼具阶段性及创造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用活动理论的作用及原则
1.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用活动理论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和其他的传统课程相比存在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不同、课程讲授方式的不同及学习成果的衡量不同。活动理论主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用活动理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达到高效的学习目的。
2.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活动理论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用活动理论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具体内容上首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中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个性品质。其次,要遵循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对新知识的领会和对旧知识的运用都有着促进作用。再次,要遵循学习环境设计原则,这是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最后,就是要遵循协作会话的原则。
三、信息技术教育中活动理论的具体应用
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强调双向交互活动,所以在形式上就比较多样,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以任务为主题的活动、以问题为主题的活动和以游戏为主题的活动等。信息技术教育由于所面临的学生年龄层不同,故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实施。以中学生为例,这一阶段的学生在逻辑思维上的能力发展比较显著,他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抽象逻辑解决实际问题。对这一年龄层的学生可通过问题活动为主题进行展开,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协作,并发挥其个人的创造性,这样不仅能学习相应信息技术知识,也能明确其实际应用的方向。例如,教师在设计多媒体作品“太阳升起”时,应首先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设置图形对象的基本方法、熟悉并掌握Authorware绘制图形图像的操作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信息工具的应用,以及用原有信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表达能力。当然,学习工具也很重要,它能够将客体和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活动的展开。同时,为了确保教师机与学生机在信息传递上能够保持通畅,就需要多媒体设备能够在教学中和活动中及时给予学生技术上的支持。其次,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也不容忽视,即通过Authorware软件独立创作“升起太阳”,作品的情境要和实际相符合,对于背景可独立构图,如太阳从近处山背后升起等,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的学习环境设计方面,每位学生都要有一台安装多媒体工具软件的计算机,教师机同样也要安装多媒体工具软件及网络教师软件,如多媒体平台及教材、局域网等。开展学习活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另一种就是展示学习任务,通过投影将学习任务展示给学生,教师对任务的主旨进行讲解,并将学习活动的规则通过投影在屏幕上进行展示,同时强调课堂活动当中需要遵循的要求及规则。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以学习活动任务作为起点,结合学习任务的要求进行创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巡视及进行个别辅导,并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不良行为。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要检查学生作品的完成程度、质量等方面,这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而后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来参与作品的评价。以任务为主题的活动最为关键的就是对任务的设计,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开放型和封闭型任务。通过以上的任务主体活动理论的应用能够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保障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一)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
在2000年11月颁布的《指南和大纲》中,规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要达到的期望技能与学习目标。《指南和大纲》主要有六个个层面的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层面、社会和道德问题层面、使用IT工具层面、通讯工具层面、技术搜索层面、问题解决工具层面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印度《指南和大纲》的当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说明,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主要是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描述。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印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相关人才的增多,其关键在于印度政府和学校的职业化IT教育模式的构建:“产业化的IT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员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直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培养相关信息技术人才的目标”。印度的信息技术的教材体系很规范。IT行业的职业技术教材,也有一套规范的求职课程教材。这些都可称之为是现代科学技术教材编写的范例。
三、印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优势
(一)政府立法
早在1985年,印度的总理拉吉尔甘地就喊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这一口号引起了印度各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重视。通过印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108条政策)可以看出他们对信息产业及其教育培训的重视。这些政策法规都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与流动提供了便利,为落实“新世纪跨越性发展战略”有了一定法律的保证。
(二)语言优势
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这也使印度人的英语水平上较其他非官方英语国家来说多出一些优势。英语是全球软件、因特网的通用语言,它为印度人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印度人在软件的开发研制上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提高了他们的研发速度。
(三)企业院校与政府的相互合作
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及其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大企业。政府还提倡与国外一些知名院校、企业联合办学,并聘请很多外籍教师和企业家参与教学。构成了知识的超前化、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和行业发展现状的具象化,这样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与国际接轨、与实际研发接轨,从而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帮助。
四、启示
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教育
文化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信息文化产生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驱使人们快速掌握大众化的信息技术,由此强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加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首先是对信息文化的不断发展的需求的满足.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文化正在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塑,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回顾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曲折发展轨迹,由计算机文化教育发展到单纯的技术教育再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文化已超越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更上位的概念,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焦点转到了关注对学生进行信息文化的濡染和熏陶,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所强调的(如图1).从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信息文化的正确引领,信息文化的蓬勃发展和内涵的丰富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来不断推进.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教育之间构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对这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的认识,是经过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存在的二十多年的历史所论证.只有文化引领的技术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技术,任何教育又是文化延续传递的桥梁.
当前信息亚文化对主流信息文化的冲击
结果显示:近70%的儿童上网是为获取信息,64%的儿童是玩游戏,50%的儿童是在聊天或用BBS,有48.2%的儿童在利用因特网做研究和实践性活动,有46%的儿童在下载资源.我国的一项调查数据如下显示:60%的网民在玩游戏,34%的网民在聊天,29%的网民在关注娱乐信息动态,24%的网民在收发邮件,18%的网民下载软件.相比较,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的教育实践及教育理念的差异,美国儿童通过网络的娱乐、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网络是他们生活的基本工具,不管是通过网络学习还是娱乐,都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及期望相对符合.在我国,疏于引导的中小学生,他们将网络作为传统游戏厅的升级产品,并不能感悟互联网络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正面意义.该情况是我国学生对信息文化内化不够完整,信息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甚至控制着青少年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第一,青少年在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之前,信息亚文化更容易推动其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弱,多数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不能全面自觉地应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3]在网络环境中往往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此外,由于互联网上的言行不容易留下明显个人信息,不容易被人知晓,所以他们认为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也就纵容了他们放纵自我、无拘无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逐渐淡薄,颓废的网络亚文化将逐步占锯他们的心灵,殊不知,该时期正是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第二,青少年多渠道、灵活的信息传播途径,为信息亚文化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大多数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大多数喜欢群体性活动,信息传播途径既多又广,解决问题群策群力.相反,不愿意接受父母亲的的正面教育,甚至愿意与父母亲的指导背道而驰,在加上青少年对网络传播负面影响免疫力弱的特点,使腐蚀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亚文化在该群体中能够生根发芽.第三,青少年对自由、民主的无限度追求,促使青少年成为网络亚文化传播的一个新的载体.网络文化的自由开放、互动特性衍生出得天独厚的一种平等性和无权威性.各种信息可以自由地相互渗透,正是这种开放、平等、交互及无政府性恰好迎合了青少年崇尚民主目由和平等的价值观,现实世界中没有得到的东西可以从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在网络这个信息海量而展现个性相对宽松的环境里,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创造”,不懂得还有“知识产权”,认为“拿来主义”天经地义,因此而滋生了青年一代“个人主义”价值观.[4]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界限,消解了他们的意识品质,而造成社会责任感的淡薄和人格道德的缺失.他们往往会把现实生活社会中的一些压抑及不满通过互联网络发泄出来,有些负面情绪还可能一呼百应地引起社会网民的共鸣,一方面助长了在互联网络散布负面道德观的风气,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负面观点形成舆论,进而被潜移默化地根植于青少年的道德观中,反主流的信息亚文化的隐匿性还会给青少年带来诚信危机从而再衍生信任危机.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建构和发展主流信息文化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理性的技术工具,同时又是人类在信息科学等领域发展到今天的传承,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在掌握工具的同时,应该包含文化渗透,即信息文化内化.信息文化的建构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意识;其二是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价值观;其三是在信息交流中形成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所遵循的法律法规.第一,转变教育的观念,使信息文化内化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若仅仅对学生实施技术训练,忽视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教育,学生没有得到学校提供文化内化的引导,所学知识还是形而上学的,不能真正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作为学校重要成员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信息文化素养.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文化基础的普遍提高,正是校园信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该对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积极的直接影响的部分.第二,为构建主流信息文化提供健全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学会上网但大多数学校不为其开放校园网.他们只能走进缺乏正确管理和引导的盈利网吧,在这种娱乐性的环境中,无形地助长了他们信息亚文化的形成.因此要抵制不健康文化对学生的侵袭,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以集中的经济投入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上的文化信息截留及筛选及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内在深刻的影响.第三,正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信息文化的关系.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必须使该过程顺应时段发展的规律.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为网络信息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文化基础.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要吸收和借鉴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成果.脱离了中国文化的知识体系,将不能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更无法赋予当前网络信息文化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其次,网络信息文化的建设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网络信息文化包容了传统文明所产生的全部文化要素,使得各种文化形态能够多元共存,进而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形成文化共享,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5]网络信息文化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使人们能够跨越地域了解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不但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且使人们在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中加深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不断发挥自我的创造力,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所以网络信息文化与传统文化即使出现冲突也只是局部的,暂时的,最终的信息文化将是吸收传统优秀文化成果战胜信息亚文化的主流社会文化.
本文作者:李秀明武怀生工作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1.教育思想观念滞后
在我国,虽然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力的提倡和推行,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仍然存在,无论是对学校的领导、老师还是对家长和学生来说,只有在高考中所占比例最多的课程才会得到他们的重视,而信息技术教育并不在高考的考试科目之中,这就导致学校就不会选择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样的课程当中,所以即使学校开设这样的课程,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相关的设施配置和组织管理都较为落后
就目前的一些职业中专学校来说,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配套设施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的,例如教材落后、没有设置足够的课时等等,以至于很多的教学内容没有讲,又或者是讲了却很少将其教学的内容与实践结合到一起,这样一来其教学的效果不仅较差,而且也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相反的,有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很充足甚至过剩,但是资源的利用率却很低,这是因为学校只是注重应对上级的相关检查,这样就会使其相关的资源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而被长时间的闲置,导致资源的无端浪费。
3.教材内容陈旧,知识不连贯
一方面,对于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教学课程来说,其内容的审定通过已经距今有十多年了,以至于教学的内容与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出入,其教学内容是比较陈旧的,而且有很多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又重复出现的。另一方面,对于职业中专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在之前的教育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有所接触,但是真正能够学到相关知识的学生还是少数,以至于学生还是需要从头学起,这样知识就缺少连贯性。
4.缺少相关机制,学生积极性不高
因为信息技术并不是高考的考试科目,所以各个学校也就很少会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虽然一些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考核标准及其制度,所以并没有十分有效的加以实行,这样一来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当然也不会有很高的积极性。
5.学校领导不重视,缺少师资力量
由于受多年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学校的领导没能对该门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计算机又没有很多的接触和了解,这样就导致学校并不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教学。除此之外,在职业中专中能够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方面教育的专业教师较少,这就会使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而且他们对学校提出的希望学校可以根据课时标准配备教师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6.教师在电教中的工作比较琐碎
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其工作都是较为繁琐的,他们需要负责管理与电脑相关的一系列工作,即使学校并不怎么重视但很多的工作却又离不开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还是很难引起学校对其的重视。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教师电教工作过于繁忙,以至于教师不能够全身心地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学校要想得到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就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这也是校长和教师都应该具备的素养。只有学校本身充满活力和生机才会孕育出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够培养出一批批素质过硬的学生。因此,学校的教育思想观念一定要与时展相适宜,有效地进行组织和管理。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使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校一定要尽可能地为学生配齐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设备以及专业的教师,以此确保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
3.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确保知识的连贯性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是比较陈旧的,没有与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甚至存在其教材的内容无法让学生在上机时进行实际操作的现象,这难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相关的教育部门或机构应该及时地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加以修改和更新,将教学的内容紧密地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连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地增长见识,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4.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机制,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应该将原有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加以完善,使其与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不仅要将其体现在考试当中,而且要将其在课堂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努力将考核与评价的机制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其机制下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5.学校应该注重开展信息技术方面的教研活动
教师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课程,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组织学生在机房中开展教研活动,这样可以更方便教师对学生传授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还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更快速地掌握其相关的教学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也有助于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学校的机房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结语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促进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
二、课题界定
在武夷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目前主要的教育对象是智力残疾或多重残疾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他们很难主动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来,常常表现为缺少兴趣,没有激情,无精打采,性情冲动,不良行为的体现等等。就康复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如何帮助中重度智障儿童强化记忆,提升能力;如何使康复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问题困扰着我们,成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头病。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
周仁来说:“刷新是工作记忆一个重要的中央执行成分,主要功能是监控输入信息,用与当前任务相关较大的新信息来替换与当前任务联系不大的旧信息,以不断对记忆中的内容进行修正。通过训练工作记忆提高流体智力为该领域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希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方式激发起孩子们对参与到特殊教育康复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特殊教育康复质量,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结合本校特点,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教育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在我校实验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工作呈现多样化,不断的通过工作记忆来刷新功能的训练,以帮助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在普通小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做的比较多,并取得丰硕成果,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在特殊教育方面论证不足,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近年来特教逐步被更加重视,医教结合将是主流,智力潜能开发不容忽视。
四、课题研究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周仁来表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工作记忆的功能,探索人类认知活动和认知神经的可塑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教育领域,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也可以为儿童智力开发,特殊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
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说:“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可以为特殊儿童(如学习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也可以为工作记忆缺陷个体(如认知老化个体)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有效的训练工具;对于人类认知活动与大脑神经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我们将结合前沿理论知识经验和已有的技术能力进行实践研究,以便更好的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工作记忆训练,提高流体智力,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帮助学生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言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3)、帮助学生进行行为缺陷的矫正。
(4)、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5)、通过此项研究,促进特殊教育工作者与特殊教育对象感情的交流。
(二)、研究的内容:
(1)、融合信息技术,有效开展生活适应课程。
(2)、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3)、在教育康复课程中,有效的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行为的矫正
六、实施方案(说明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比较法和分析法。为 “融合信息技术后,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进行研究。
(1)、借助医院测试证明和我校心理、智力测试筛查测试仪器为课题研究收集第一手参考数据,为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个案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找出优劣,进而改进、完善特殊教育康复活动。
(3)、比较法:是通过对本课题活动开展的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认知。
(4)、分析法:通过对本课题研究对象行为问题的原因或结果进行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7月—9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申报、制定实施方案等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12月)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医学证明资料及进行相关筛查测试工作,确定实验对象。
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具体步骤如下:
(1)、(20XX年1月—20XX年3月)为课题组试验、求证阶段。按照新的教学设计导向进行实践。
(2)、(20XX年4月—20XX年2月)为课题完善、推广阶段。组织中期评估,撰写中期评估报告,并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结题阶段。学科课题组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整理,做好结题工作。
七、研究队伍
本课题研究队伍由新丰小学3位教师组成,共同承担研究任务。
课题主持人:何煦儿(武夷山市新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参加人员:陈珉(新丰小学副校长)、梅霞莉(武夷山市新丰小学财务)
具体分工:何煦儿操作实施,陈珉信息技术指导,梅霞莉收集整理资料
八、预期成果
1、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研实效。
关键词 技职院校;实务专题;高等职业教育;高职专升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1-0090-04
目前,台湾已构建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技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到科技大学与研究所,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完整技术教育体系。在这类技职院校专科与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中,台湾各校普遍实施实务专题来代替毕业论文。大陆也有个别高等职业院校引入了实务专题教育模式,但大陆本科人才培养中还没有相关的借鉴改革。本文拟对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实施实务专题的必要性及可能面临的困难作一简要论述。
一、台湾技职院校实务专题教育的特点
台湾技职教育为适应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专题制作课程(special project courses)的推广与实施便是举措之一。专题制作课程是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以研究为主的必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需要或个人兴趣选取一个课题进行实务制作或撰写研究论文。实务制作一般以企业或非营利组织面对的实际问题或现象为研究对象,强调观念的运用与问题的解决,多应用于技职院校与应用性学科专业;研究论文则强调理论的建立或验证,具有学术研究性质,多应用于学术导向的普通大学。专题制作课程的实施流程大致包括如下环节:分组、确定指导教师与专题题目、专题分工及拟订计划、计划审核、专题制作、专题发表[1]。这里主要讨论在技职院校中应用的实务专题或实务制作,相当于大陆高校的毕业论文,但二者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务实性
实务专题是台湾技职教育本科课程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2]。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开展“实务专题”课程的目的与作用非常明确:满足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通过实务专题制作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以使学生整合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务制作过程中掌握完成特定作业任务所需的工作方法与作业程序,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就业技能,如作业流程的革新、产品营销策划等。由此可见,实务专题的主题“不是来源于书本,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硬性摊派,它来源于小组成员的生活和社会实践”[3]。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要注重体验生活和深入实践,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而大陆高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习惯做理论研究却创新不足,由于远离社会实践而影响学生就业。
(二)团队性
与大陆高校一人一题的毕业论文模式不同,实务专题要求小组团队共同完成,每组通常是4~6人,视主题需要作适当调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非常重要。实务专题制作是一个立体系统,每个学生都将面临多个交流与沟通对象:首先是小组间的成员,这是课题实现合作的基础,从课题的选择到最后完成报告和口试,都需要小组成员的配合和协调;其次是指导教师,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必然遇到问题,需要随时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最后是企业和社会,由于制作主题来源于行业和社会,还需要经常和企业、社会打交道。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建立良性的交流沟通平台,在互相尊重和理解中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
(三)过程性
台湾实务专题比大陆高校毕业论文的时间更长,约为1~1.5年,虽然时间长,但并不放任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和享受实务制作的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体验探究的乐趣,领会研究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台湾建国大学为例,在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每周都要集中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讨论后如实填写《专题制作每周讨论记录表》,指导教师将学生出席及讨论情形作为学期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且在每一学期的期末填写《专题制作期末评分表》。而大陆高校做毕业论文的时间往往也是学生毕业实习和找工作的时间,很容易出现“失控”情形。
(四)探究性
有人认为强调实务专题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可能会降低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要求,事实恰恰相反。首先,兴趣是探究的基础和推动力,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才愿意主动去探究。从实务专题主题的选定来看,主要依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相关,而不是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其次,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是开展研究的根本保障,学生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将受到严格、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如,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在第五学期开设“研究方法”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其研究技能,同时开展“校内专题制作”,为真正的“业界实务专题”制作提前演练和作好准备[4]。再次,强调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题制作。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出席情况、参与讨论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都将纳入最终的评分结果,保证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实施实务专题的必要性
目前,大陆个别高等职业学院引入了台湾技职院校实务专题的做法。如,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借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资讯学院“实务专题”教学的成功做法,各专业将“实务专题”纳入了必修课程,并在2009级学生中率先试点组织实施,每4~6位学生为一组,每2~3组安排一位专业导师指导。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专题组设计一系列实际工作任务,充分利用系部统一时间开放校内实训基地,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该系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项目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5]。但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中,大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借鉴改革。在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引入实务专题教育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引导高职专升本教育的职业性定位
高职专升本教育自1999年发展至今,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和高职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分歧;而在教育实践领域,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本科人才的模式来培养。因此,科学合理的定位是高职专升本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实际上,“无论是从教育理论层面和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来看,还是从国内、国际教育实践来看,都应该将高职专升本教育定位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而不是普通学术型本科教育。”[6]
因此,将实务专题课程引入高职专升本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该类教育向职业性方向发展,引发教育模式的相应改革。因为实务专题作为台湾技职教育本科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其课程目标定位、选题来源、制作过程、方法选择、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具有职业性、行业性与实证性导向。尤其是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学生来说,从其入学开始便可开设“研究方法”课程并同时开展“校内专题制作”,第二、三学期开展“业界实务专题”制作,第四学期进行“业界实务专题”成果发表和口试汇报,这样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务专题,从而可以保证人才培养始终坚持职业定位。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实务专题注重学生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7]。关键能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或可迁移能力,是已知具体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而实务专题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各专题任务要求学生分工合作,以小组方式提交专题成果,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另外,从专题主题的确立、专题制作的组织到专题报告的撰写、专题成果的发表和汇报,都是由学生小组来自主完成,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这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关键能力外,实务专题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务专题学习过程中,专题任务以具体的项目开发为载体分解为一系列的实际工作任务,各专题任务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完成,学生通过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和实战,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实务专题甚至可以看成是“职业化的提前演练”,当学生经历过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之后,必将对整个体系相当熟悉,特别是与企业市场相关联的课题,这将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即有利于毕业生快速适应工作的流程与状态。
(三)减轻教师负担,发挥学生优势
由于学生规模扩大,高校教师每年都需要指导大量毕业论文;更由于学生忙着赶招聘会、找工作,对毕业论文越来越轻视,东拼西凑,甚至出现抄袭现象,毕业论文尤如“鸡肋”,甚至一度引起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是否需要取消的激烈争论,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8]。而对于高职专升本的毕业论文来说,教师除了面临上述问题外,还进一步抱怨学生的理论功底太差,基础知识不牢,缺乏研究方法的训练等。
因此,在高职专升本中用实务专题代替毕业论文,一方面可减轻教师负担。与目前“一人一题”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相比,实务专题采取“分组指导,一组一题”的指导模式,减少了教师指导论文的数量,使得教师能够在每项专题的指导上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指导效果。另一方面,可发挥高职专升本学生的优势。由于专升本学生来源于高职院校,他们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对实务性课程比较感兴趣,动手和操作能力比较强,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系统,用实务专题代替毕业论文可以扬长避短。
三、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实施实务专题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实施实务专题教育模式,将会面临一些困难,还需要从理念转变、实施技能培训、相关制度完善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教师的指导能力将受到挑战
大陆高校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容置疑。在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是专题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处于辅助位置,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恰恰相反,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对教师的宏观协调能力、与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所指导专题的实践操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专题大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教师可能不熟悉,必须通过再学习才能指导学生。
(二)要求学校与相关行业有充分的合作
由于实务专题的主题主要来源于企业界,因此台湾技职院校实施实务专题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产学合作较为成熟。技职院校为推展产学合作,往往设有产学合作单位,如育成中心或创新育成中心,以专责其事。2007年台湾技职校院产学合作项目达8509个,产学合作金额达新台币34亿多元,缩短了学校育才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差距。同时,台湾从2005年开始实施“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鼓励技职院校学生于毕业前与行业企业合作[9]。这些措施都为实务专题的实施创造了条件。而大陆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并不多,要实施实务专题教育,就必须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使专题真正有行业项目依托。
(三)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措施
实务专题的实施还需要制订一系列制度措施,如实务专题的制作流程、实务专题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的职责与激励机制等,只有这些制度措施都明确才能付诸操作。
(北京联合大学高职处2010年度委托课题《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主持人:王彤)
参考文献
[1]谷冠鹏,付鸿彦.专题制作:台湾高校的毕业设计与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9-02-23(5).
[2]陈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启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8):389-396.
[3]魏正珠.试论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学生专题研究与能力的提高[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9(4):9-11.
[4]刘素芳.高职实务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2):43-45.
[5]王彤,朱科蓉.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1(13):21-24.
[6]吴栋淦.谈谈“实务专题”在我院软件工程系的实施情况[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2):37-39.
[7]汤寒锋.本科生论文成鸡肋 毕业论文是否该取消引热议[N].重庆晚报,2009-10-12.
[8][9]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的发展与特色[R].2009中国(长沙)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演讲稿.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opic Courses of Taiw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the Bachelor Education Upgrading from Two or Three Year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ZHU Ke-rong, WANG Tong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漷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 并确定漷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 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 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 ,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小、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小、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侧重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关途径,即借鉴叙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博客和网络教育论坛积极开展网络教研。
一、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川。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各种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再是无知者,渊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权威地位以及话语权的资本。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第一次弱化了教师在传统教育意义上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功能。平等对话、多向交流逐渐成为教学常态。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并且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与开发,把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自身的最新研究过程与成果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整合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识以及自己经过长期的学科训练而形成的方法,并且能借助信息技术去指导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处理与加工,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具有很高智慧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甚至是学生成才的设计者。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实现。这又会激励教师更自觉、更主动地投人教育事业。这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组织的、系统培训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教师谋求自主培养、自主发展在当前来说会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当然对于不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在开始时会是艰难的,但就像计算机不是全学会了才能开始操作使用,而是往往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一样,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适合走“做中学”之路的,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渐提高信息素养。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并自主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小学教师比较广泛采用的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是两种非常强调反思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教研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目前高校教师如果能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网络教研密切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必将非常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发展。
1.两种教学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法指教师通过记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况、教学事件来反思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博客)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合作研究,提出和解决教育问题;第三,以叙事研究的方式表达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公开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都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在网络教研中可采用的技术形式
(1)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可以作为开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电子记录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有详有略地自主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并进行教学反思。和传统纸质记录本相比高校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教育博客中的内容,比如增添、更新、分类、保存、备份、共享等。另外,教育博客依托网络技术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也是传统纸质记录本望尘莫及的,可以很方便地与他人或群体开展合作研究。
(2)网络教育论坛。网络教育论坛可以帮助教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话题、专题,及时地展开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活动以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目前网络教育论坛形式非常多样,比如有的以独立主题出现,有的分布在综合类教育网站中或在具体学科网络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中,有的由个人自发主持,有的由官方组织机构主持,等等。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育论坛参与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参与论坛的创立,成为论坛主持人。
此外,聊天室和QQ群也可有效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的主要优势
(1)网络教研能更好地突破时空的限制。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进行教学研究。这种自由性、自主性对高校教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容易持续激发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为了使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成为州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望各位老师针对下列内容,及早做好准备工作。
A1: 1.校务会议安排上有记载召开会议研究语言文字的资料。(校办)
2.有实施方案,工作制度、计划、总结。(教务教研)
3.学校工作计划,各教研组计划上有关于落实规范语言文字的要求。(校办、教务教研)
4.教师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展示、学生钢笔字、毛笔字展示,普通话演讲比赛(教师、学生)。以上均有照片、评分表、通知、总结。(教务教研)
5.“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做文明人”倡议书。(政教)
6.家长会记录上有相关记载。
7.汇报材料。(校办)
A2:1.校园文化建设中有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校办、总务)
2.目标管理责任书。(有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教务教研)
3.年度考核细则。(有相关内容及评分要求)(教务教研)
4.优秀课评分标准表。(原件)(教务教研)
5.“文明班级”考评标准。有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包括评分记分册的原件,注意书写
A3: 1.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校办)
2.有语言文字办事机构,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校办)
3.办公机构内有适应工作需要的办公条件。(教务教研)
4.有专项经费(附发票及复印件)。(总务)
5.推普周活动计划(材料)。(校办)
6.普通话测试等级证书,全校教师普通话测试情况总表,普通话测试等级一览表。(校办)
7.学校开展经典诗文朗诵活动(实录、简报、照片)(各处室)
A4:1.各种竞赛测试卷,期中、期末考试卷(附一份)(教务教研)
2.名称牌(各种),标语牌(照片、文字)(总务)
3.考核成绩公布表(照片、文字)(教务教研)
4.学校宣传栏、校报、墙报、课件屏幕相关内容(照片、文字)(政教、信息)
5.有永久性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标语牌(铁质两处以上)(总务)
6.校办刊物、网络等处用字规范(校办、信息)
A5:1.学校领导带头说普通话。
2.学校内所有人员均使用普通话交流。
3.课程安排表。(教务教研)
4.各种计划、总结。(均含有相关内容)(各处室)
B1: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说普通话(有学校日常检查材料)(教务教研)
2.教师在辅导答疑中坚持说普通话。(教务教研)
B2:1.教师在会议,集体活动,学校公共场合说普通话(有录像最好,照片亦可)(信息)
2.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坚持说普通话。
B3:1.各科板书各一例(照片、文字)(教务教研)
2.各科教案各一本。(教务教研)
3.各科作业各5本(教师批阅、学生书写)(教务教研)
4.学习笔记本。(党支部、校办)
5.教师参加经典诗文朗诵,及获奖证书(校办、教务教研)
B4:1.普通话测试证,教师普通话水平一览表。(校办)
2.学校科任教师普通话水平汇总表。(校办)
3.学校语文教师开设语言文字或普通话讲座(有照片、有培训签名、有相关培训材料)
4.各班“推普员”人员名单表。
B5:1.语言文字工作科研成果(以获奖证书为准)(参加各类普通话演讲证书、论文证书)(教务教研)
2.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方面有探索、有特色、有经验。
3.学校获奖证书;教师论文集,学生作文集等。(教务教研)
C1:1.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用普通话。
2.学生日常用语用普通话。
C2:1.学生在会议、集体活动、学校公众场合说普通话。
2.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谈说普通话。
3.学校有校园广播员。(政教)
C3:1.学生作业本。(教务教研)
2.班会记录、各类学生会议记录。(政教)
C4:1.写给亲朋的一封信(样本几份)注意格式、用字规范。(教务教研)
2.课堂实录或照片及获奖证书。(教务教研)
3.各种论文证书。(教务教研)
4.学生参加经典诗文朗诵活动(材料,照片)(政教、信息)
5.休闲广场中有“普通话及规范字”的专栏(照片、实况)(教务教研)
6.以推普为主题的黑板报(政教)
D1: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计划及总结(每学期一份,共6学期)(校办、教务教研)
D2:1.广播站、黑板报的宣传作用(录音、材料、照片)(政教)
2.家长会上进行宣传(照片、家长会记录)(政教)
3.宣传栏。(政教、总务)
D3:1.“校园广播站”工作人员安排表。(政教)
2.“校园广播站”节目安排表。(政教)
3.“校园广播站”成员安排表。(政教)
4.“校园广播站”各栏目材料。(政教)
5.国旗下讲话材料(有安排表、有照片)(政教)
D4:1.各类演讲材料,每周周初会上安排的素质教育论坛、班主任经验论坛材料。(政教、教务教研)
2.连续三年“推普周”活动计划、总结及落实材料。(校办)
3.向社会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讲座(有照片、材料)。(校办、信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培养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Wu Lina
【Abstract】"Ordinary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 propo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s to enhanc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students 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to make the students have access to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capacity of teaching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support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study, work and life.
【Key words】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cultivation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社会公民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也就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深入学习、研究、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用多种学习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实践中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需要思考的。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内涵十分广泛,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部分构成。其中,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道德则为信息行为提供良好的规范保障,它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信息意识是对信息进行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良好的信息意识有助于养成积极关注信息的良好习惯,注意搜集、学习和研究有关的信息,并能在解决问题时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借助。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能熟练利用信息检索工具高效获取信息;能根据所需解决的问题对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整合并在必要时将形成的信息产品进行有效传递;能实现信息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善于独立学习,开拓思维并能在信息综合与利用中产生新的启迪。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的信息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本人认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 教学设计中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真实问题的解决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着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通讯能力等培养,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使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功能等,长此以往,学生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 讲授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重视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概念,而忽视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思考问题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二是学习的能力。在掌握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能力,主动为自己提出问题,而后独立地解决问题,能在信息海洋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从而跟上时展的步伐。三是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创新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情境等方面入手。
(三) 实际教学中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网络化的信息海洋把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都连在一起,它就能容纳所有国家、机构或个人的观点,所以,在这个海洋中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也有许多不利信息。因此,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对学习者责任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一个阵地,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其他方面,如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本论文并未涉及。另外,现代教育观念倡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么,教师如何设置分层次教学、如何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这些将是今后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报告》
[2] Lenox, Mary F. 和Michael L. Walker:《教育过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论坛》,57(2):312-324;《信息素养:未来的挑战》,《信息和图书馆研究国际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