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乡调查报告

城乡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11 23:3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乡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乡调查报告

第1篇

时间:2010年8月。

地点:石家庄、长沙、汕头。

现将此次调查的有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背景与意图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与光荣。同时,孝道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论道德的基石,它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现代和谐社会深刻内涵。然而,在我们谈及千古流传的感人孝义故事,歌颂着我们孝道文化的灿烂源远时,却忽略了现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现状。

在近代以来,由于反封建,误将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别是后来的社会受经济大潮的冲击,道德观念急剧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现了危机。为此,我们成立调查小组,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城乡青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力图通过调查问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能够初步获得现代城乡青年孝道文化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改善提高该现状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以书面问卷及网络(包括qq,e-mail等各种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问卷44份,有效回收率达88%。调查对象分散在石家庄、长沙、汕头三地城乡,分布范围广泛,符合调查要求。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年龄段16-2021-2526-3030-35人数11182510调查对象家庭所在地分布

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镇城郊农村人数172944三、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选取了问卷中较有代表性的14道问题进行分析,原始数据统计如下:

1、你对孝道的了解主要通过:

“孝道”一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已经传承了五千多年。从古至今不乏这类的典范,家里有父母的身体力行,学校有老师的教育,社会活动中也不免收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们对孝道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加深。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由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的差异,使得对孝道的了解有着不同的途径。

2、假如你的父母让你继承他们的事业,你会:

父母对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们。不少父母觉得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对他们最大的爱,通常会让子女继承他们的事业。可大多数孩子都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喜欢的工作,对父母铺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顾,当然这些可以通过和父母的沟通来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3、你对于祭祖的态度: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种畏惧,是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调查时间正值中元节期间,通过采访和所见所闻,即使在现代社会,祭祖仍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家族传统,有64%的被调查者对祭祖活动持不同程度的赞同态度,并且有超过75%的被调查者家庭举行过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动。可见,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4、如果认为父母说得不对,你采取什么态度?

5、你对于“生男孩延续香火”的态度:

6、你周围不赡养父母甚至抛弃父母的现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57%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沟通方式比较可取,一味的服从或是顶撞对双方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还会阻碍事情的解决。21%的人赞同延续香火这一传统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对这种说法,但绝大多数人对这种古老的思想选择中立,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73%的被调查人群周围不存在父母被遗弃的现象,而且几乎没有人经常见到父母被遗弃的情况,这说明孝道这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

7、你觉得你现在对待自己的父母:

每个人都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的哎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做儿女的理应尽心尽力的照顾他们,可现实并非如此,只有14%的人认为他们对父母已经很好了,同样也有14%的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大多数是处于中立状态,不好也不坏。28%的人觉得自己也付出过,但比起父母曾经对自己的照顾还差很多。将心比心,回忆当初,即便是儿时那些模糊的记忆也可以涌出满满的爱。也许只有自已为人父为人母时才能体会那种舍己的心境。

8、你对父母的健康状况了解程度:

出门在外的游子就像风筝,而线的另一头就是父母。由于学习、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他们的关心也仅限于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因此只有32%的人对父母的健康很了解。儿女在外,父母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牵挂着,他们多么希望能看到儿女承膝下之欢,可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松开手中的线。年龄不饶人,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们不说是不想给儿女们造成负担,外面的孩子们,记得常回家看看,多关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

9、假如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你又恰好出门在外办事,你会:

在外的儿女们最牵挂的莫过于父母的身体健康,可现实又有很多时间和地点上的冲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时无论如何会赶回去,这是很孝顺的,可也有34%的会选择通知邻居朋友帮忙,甚至还有等事情办完再回去的,当然这是极少数的,大概是7%。对于照顾父母这方面,绝大多数的子女的做法还是可取的。

10、你平时跟父母沟通主要是为了:

小时候事事都顺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与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龄的差距,代沟对两代人的沟通有着太大的影响。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为了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18%的人会主动与父母谈心。一半的人是通过日常的聊天来与父母沟通,不过还有9%只是为了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这种做儿女的就太不应该了。

11、假如你长期在外,你会怎样联系父母:

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少之又少,不免会觉得日渐疏远。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产品可使得异地沟通方便快捷,打电话、视频聊天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成为当代大多数人交流的的途径。为了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体状况,我们需要经常的联系他们,可是只有47%的子女经常打电话或是写信,39%偶尔打电话或是写信,有事情才联系的居然占到了14%,可见我们的主动性还是不够。父母有事为了不打扰我们,不想经常打电话,可是做儿女的要体谅他们的心境,不能经常回去看他们了,起码也要经常打电话去问候一下,一句贴心的话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12、对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后风光大葬”的现象,你的态度是:

风光大葬的背后,到底是对死去的人的孝道,还是活着的人的风光,这个基本属于不用讨论的问题。如果背后还要收受礼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没有了什么关系。生死事大,活着时未必多孝顺,死了之后进行风光大葬也算是尽孝的途径之一,这是一些人表现自己孝道的手法,风光大葬的标准各个时代不同,但总不脱场面宏大、参与人员众多这几个硬件,其中参与吊唁的人越多,仿佛办丧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视这种做法,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人确实是对父母有愧,觉得生前没能力让他们过好,葬礼一定要让他们风风光光的,27%的人对这类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赞同。当然世事无绝对,是好是坏都要看办丧事的人家是什么心态,保持中立的占18%。

13、你所在地区开展与“孝”有关活动的情况:

近年来,也有不少地区政府和社会团体意识到孝道意识日渐淡薄这个问题,受访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区有开展与“孝”有关活动的活动,也证明人们正在开始强调孝道在人们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有41%的受访者未接触过与“孝”有关的活,说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远。

第2篇

一、现状分析

(一)全县

(二)全县教育发展现状

二、当前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城乡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巩固普九成果的标准也在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教育经费增长速度的相对缓慢,我县教育资源短缺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性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制约了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体化步伐。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投入逐年增长,但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需要。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普遍不足。其因有三:教育现代化程度越高,其运行及维护的成本也越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实践活动日趋丰富,学校开支增大;物价指数上涨。国家,省拨公用经费投入确实做到了逐年增长,但每所学校一年仅取暖费一项就几乎占去经费的50%,农村生均305元和425元的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与学校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学校正常运转,跟不上高位均衡发展现状的需要,导致了学校硬件普遍不硬,农村中、小学虽然硬件设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但受公用经费高位增长的影响,普遍存在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中、小学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普遍使用不多,一部分村级小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的原始阶段,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跟不上办学条件改善步伐。

(二)城镇学校班级超载严重。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随着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强烈,加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免除,学生择校现象增多,造成城区学校办学压力过大,出现大班额。目前,我县镇内3所小学及2所初中均存在大班额现象。其中第一小学平均班额59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72人,最少的也在53人左右;实验小学平均班额63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68人,最少的也在56人左右;2所初中平均班额为54人,最大班额62人,最小班额41人。超过教育部颁发的每班上限标准近1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农村师资整体力量薄弱。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

到及时的充实,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全县40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6.3%,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占48.6%。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比城区教师大。二是学科比例失调。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乏,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三是教师地域分布不合理。多数乡镇受学生人数减少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超编现象,而偏远山区优秀教师又相对缺乏,部分教师多是民转公,其综合素质跟现代教育的要求差距明显。

上述现象的存在,体现了我县城乡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使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相适应,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实处,严重影响着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设进程。

三、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教育一体化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促进交流,加快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发挥县内初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多的优势,实施名校带弱校、带农校工程,县内初中和小学分别辐射一个片区,从硬件、师资、管理等方面向所辖片区初中和小学实施扶持,部分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一一结队挂钩,联动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中心校教师到村小轮岗制度。通过名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提高农校、弱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结合我县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和名校+农校三种模式,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建学校,以名校带动的方式,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行小班化试点工作,逐步破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吸引外来人口来我县购房入学。

(三)统筹社会力量,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帮困助学工程。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社会力量,组建**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切实保证每一个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城乡贫困户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县、镇两级政府设立帮困助学专项资金,不断扩大全县接受两免一补的学生范围。

(四)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实施农村优质师资建设工程。

第3篇

>> 云南省勐海县教育对口支援情况的调查报告 云南省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调查报告 云南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开展情况调查报告 云南省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运行工作调查报告 云南省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状况调查报告 洱源县森林资源调查现状分析 涪陵居民健身现状调查报告 通榆县肥料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居民出行意愿调查报告 突泉县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报告 洱源净 洱海清 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洱源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农村生活环境与居民健康调查报告 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景县施肥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云南中小型物流企业人才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云南主要影视基地运营现状的调查报告 河北省高阳县纺织业调查报告 基于山东省沾化县林农创业的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魏敏,吕震,嵇剑彬,等.合肥市患者选择医院的情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1(8):825-827.

[3] Hans O,Birk Lars O,Henriksen.Which factors decided general practitioners’choice of hospital on behalf of their patients in an area with free choice of public hospital:a question-naire study[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12,12(126):1-10.

[4] 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2011[2011-09-15]..

[5]文斌.大理州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2):85-88.

[6] Ruby A,RouseM,Hamilton A.Dentists Evaluate Their Patien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eferences [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990,3(13):307-319.

[7]景汇泉,李君,李海梅,等.求医行为的哲学思考及社会发展相关性的探析[J].医学社会学,2014,8(7):43-45.

[8] Claycomb C,Lengnick-Hall C A,Inks L W.The customer as a productive resource:a pilot study and strategic implictions[J].J Bus Strateg,2001,18(1):47-68.

[9]肖圣鹏.患者选择医疗机构影响因素研究[J].广角镜,2013,7(23):253-254.

[10] Kara Hanson,Winnie C Yip,William Hsiao.The impact of quality on the demand for outpatient services in Cyprus[J].Health Econ,2004,13(12):1167-1180.

[11]楚蓓,王伟,兰迎春.城乡居民就医行为多元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10(A):45-47.

[12]杜珠英,吴媛阳.汕头市居民就医行为分析[J].管理观察,2014,6(17):64-66.

[13]张容瑜,尹爱田,Shi Lizheng,等.就医行为及政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2,6(6):861-862.

[14]王粤湘,何丽金,张秀华.门诊患者择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社会学,2009,30(12):42-43.

[15] 向雪瓶,魏俊丽,彭芳,等.患方选择医院的主要原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2):13-15.

[16] David S,BrennanA,John Spencer. Dentist preferences for patients:dimensions and associations with provider.Paactice,and service character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6,13(1):69-78.

[17]孙艳华.门诊患者选择医院的参考因素的研究[J].求医问药,2012,10(14):327-328.

[18] 张妍,谢子秋,刘忻,等.患者选择医院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21):71-73.

第4篇

【关键词】 龋齿;患病率;牙;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737-02

12岁儿童是龋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也是WHO监控全球龋病的年龄。1983、1995和2005年曾3次进行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全国12岁儿童龋均调查结果分别为0.66,0.88[1]和0.54[2]。笔者参照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实施调查,了解东北地区城乡12岁学生龋病的流行状况,监测龋病的患病趋势,为制定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吉林、黑龙江、辽宁3省12岁城乡常住儿童,均来自街道(乡镇)辖区内的中学。抽样方法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方案》[3]调查的要求,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首先城乡分层,按人口规模的大、中、小随机抽取东北地区3个省份的各3个城市地区,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中、低随机抽取东北地区3个省份的各3个农村地区。每个地区抽取6个调查点,每个省有36个调查点,东北地区共计108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检查22人,男女各半,每省检查792人,东北地区3省共计调查2 376人,经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小组核查后获得有效数据2 373份。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方案》[3]的要求,对12岁儿童进行冠龋检查,龋病的诊断标准为:牙齿的窝沟点隙或光滑面有明显的龋洞、或明显的釉质下破坏、或有明确的、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损记为龋齿。要使用CPI探针来证实牙合面、颊舌面视诊所判断的龋坏。可疑龋不记为龋齿。

1.2.2 检查器械 采用平面口镜和CPI探针进行口腔检查。

1.2.3 质量控制 参加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临床检查员均为口腔系本科毕业、从事临床工作5 a以上的医生,在检查之前经过全国统一培训,并在检查前和检查中进行了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0.8;在检查中,全国口腔流调技术指导组2次深入调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以保证流调数据的准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 373名调查者中,恒牙患龋人数为893人,患龋牙数为1 852颗。患龋率为37.6%,龋均为0.78。

2.2 不同地区儿童恒牙患龋差异 东北各省份恒牙患龋情况见表1。东北地区各省之间12岁儿童恒牙龋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辽宁省与其他2省的患龋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城乡儿童患龋差异 东北地区城乡儿童恒牙患龋情况见表2。东北地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和龋均城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吉林省12岁儿童的恒牙龋均城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同性别儿童患龋差异 东北地区不同性别恒牙患龋情况见表3 。东北地区和各个省份龋均和患龋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5 儿童不同牙位的患龋差异 东北地区12岁儿童中有62.4%没有龋齿,随着龋齿数的增加,人数分布逐渐减少,在患龋学生中,有1颗龋齿的儿童最多,占17.3%,有2颗龋齿的儿童占10.5%,有超过2颗龋齿的儿童只占总人数的9.8%。龋齿好发的牙位依次是下颌第一恒磨牙,上颌第一恒磨牙,下颌第二恒磨牙。发生于第一恒磨牙的龋齿数占总龋齿数的71.76%。

2.6 各省城乡不同性别儿童窝沟封闭率的差异 东北地区总窝沟封闭率为2.3%,城、乡分别为4.4%和0.3%,城市地区显著高于农村地区(P0.05)。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的窝沟封闭率分别为3.2%,1.0%和2.7%,吉林省与其他2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患龋牙齿中, 88.8%的龋齿为需要治疗的开放龋。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东北地区12岁儿童的恒牙患龋率为37.6%,高于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平均水平(28.9%)[2],也高于湖北[4]、江苏[5]等地的调查结果。东北地区患龋率城乡分别为37.4%和37.8%,龋均城乡分别为0.73和0.83,均为农村高于城市,经统计学检验城乡之间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东北地区12岁学生恒牙龋病城乡因素影响较小,与全国[3]及广东省[3]的调查结果一致,推断可能是由于12岁城乡儿童生活方式与口腔卫生习惯有逐渐接近的趋势。

12岁儿童的龋均为0.78。为衡量世界和各地居民患龋情况,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龋病的患病水平以12岁儿童龋均作为衡量标准,将龋均分为5个等级[1],按其标准,东北地区12岁儿童龋均与WHO的标准相比处于“很低”等级水平,但高于其他省市的调查结果[4-7]及第3次流调的全国水平(0.54)[2]。男性与女性龋均分别为0.61和0.95,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与2005年全国及其他省市的调查结果相一致[2,4-6],主要由于女性生理发育早于男性,故女性的乳牙脱落和恒牙萌出均早于男性,即与女性恒牙接触口腔环境的时间以及受致龋菌侵蚀的可能均早于男性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有将近1/3的学生有1~2颗龋齿,且超过70%的龋齿发生于第一恒磨牙,而人群的窝沟封闭率仅为2.3%,且城市地区明显高于农村地区,88.8%的龋齿为需要治疗的开放龋,提示必须为儿童龋齿的预防采取措施,包括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龋齿的危害、及时治疗和预防的意义等知识,促进儿童定期口腔检查、预防和及时的治疗行为,更要加强农村地区的龋病防治力度。

本次调查,覆盖东北3省的18个地区,覆盖面广,取样代表性强,所获得的龋均指数和患龋率对东北地区今后开展相关调查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也为分析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口腔预防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更加完善口腔保健体系起到了指导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7.

[2] 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20.

[3]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北京,2005:1-30.

[4] 台保军,江汉,杜民权,等.湖北省人群龋病的抽样调查报告.口腔医学研究,2007,23(2):223-225.

[5] 沈家平,王林,陈宁,等.江苏省12岁学生口腔疾病患病状况调查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06,17(3):1-4.

[6] 黄少宏,欧尧,范卫华,等.2005年广东省12岁人群恒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广东牙病防治,2007,15(5):214-216.

第5篇

乌兰县铜普镇山羊肝片吸虫感况的调查

民和县新时期畜牧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青海省梅花鹿遗传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在青海发展薰衣草产业的建议

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之我见

发挥农机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同仁县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整顿农机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青海省农牧厅举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讲座

浅谈海晏县特色农牧业发展途径

加快发展我省鲑鳟鱼养殖产业的建议

加强我省重点渔区水产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

浅谈农村微生态养殖的应用与展望

青海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

化隆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植物检疫的任务和措施

确保羊群安全越冬的六种措施

无公害蔬菜苜蓿芽的栽培技术

生菜冬天的栽培技术

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

加快发展青海畜牧业之我见

青海省公路运输环节动物检疫现状调查与思考

海晏县农田野燕麦影响小麦产量的调查

浅谈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与对策

河南县三江源区生态保护项目中存在问题及措施

祁连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浅析

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发展海晏县农牧区畜牧业的对策

浅谈门源县皇城乡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影响民和县小尾寒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循化县冷水养殖发展思路

门源县发展特色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关于在青海省推广微生态养猪模式的几点意见建议

关于加快改善基层草原站基础设施建设几点意见

青海省公路运输环节进省动物防疫监督探微

浅谈门源县俄博沟村推广种植青杂四号油菜的主要做法

退化草地牧草免耕松土补播与撒播镇压式播种技术在喷灌条件下的对比试验

青海5个地区淡水钩虾线粒体DNACOXⅠ基因的序列比较

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强化土地管理维护农民工权益

浅论大通县城郊型县域经济的发展

祁连县牦牛“复壮”工程进展及展望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几点思考及措施

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海南州奶产业现状及今后的对策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对称多县草地退化的探讨

对西宁市饲料生产与销售情况的思考

小麦倒伏原因分析及措施

整合资金集建培植能人经营推进规模养殖——对循化县积石镇新建村养殖示范点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

同仁县草场承包工作调研报告

对互助县八眉猪保种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前景分析

草食牲畜单一畜种能繁母畜比例发展指标验证计算法

集约化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保护建议

对发展现代畜牧业与观光畜牧业的认识

第6篇

王晨所在的村庄位于长三角一个著名的水乡,这里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居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村”。邻村的一位老太太,因为过度想念儿孙已经把眼睛哭瞎;更多的老人并不愿意诉说儿女不孝,怕人笑话。

浙江省老龄科研中心今年公布的一份《2006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从数字上实证了这一类现象。

根据这份调查报告,浙江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52.67万,占总人口的14.14%。其中,城镇独居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的纯老年家庭户,已经占到被调查家庭总数的67.6%,也就是说,“空巢”老人近七成。城市大多数老人虽然衣食无忧,但子女多忙于工作,无法陪伴和照顾老人。

该报告还称,在农村,由于子女外出务工经商的比较多,一些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超过50%。城镇有子女的老年人只有26.01%与子女同住。农村有子女的老年人44.51%与子女同住。另外,城乡分别有1%和2%的二代老人户,分别有3%的孙子孙女与老年人同住的隔代家庭户。

孤独感随年龄而提高,特别是老年女性。城镇和农村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感到孤独的分别占16.28%和18.29%。城乡老年人产生孤独感的原因居首位的都是“独居,没人做伴”,表明独居老人有孤独感的比例较高。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421”家庭模式成为现实的担忧。一般统计分析表明,有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赡养二至三位老人;如果独生子女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第三代一对年轻夫妇最多要赡养12位老人。同时,独生子女政策将使得提供养老金的青年人群比例缩小,不少父母将被置于家庭养老危机之下。

来自浙江的上述调查显示,老年人经济还呈现一个普遍的“倒贴”现象。其中尤以城镇家庭为甚,老人中有16.89%给子女钱,年均12509元,有75.35%给孙子孙女钱,年均1652元,最高达到10万元。但子女反哺的比例仅39.05%,且年均为2970元,相当于父母总额的零头;而孙辈仅有6.23%给老人钱,年均仅有777元。

比较而言,晚辈给钱构成了农村老人的重要生活来源。因此,农村老人获得子女反哺的比例为65.59%;孙辈反哺为17.72%,远高于城镇。尽管如此,农村老人中倒贴子女及孙辈的比例分别为10.51%和49.55%,年均分别为1267元和395元。

这种“倒贴”呈现多种形式,除现金外,更多是以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看家。城镇老人帮子女看孩子的比例达38.31%,照看家比例为34.66%,做家务的占25.81%。在农村,老人帮子女照看家的比例高达63.39%,这与农村老年人子女外出务工经商有关。

对于这种倒贴,城镇和农村老人表示难以承受的比例分别为20.81%和29.34%。尤其是在保障体制缺乏的农村,多数老人都在强忍病痛的折磨,甚至无暇顾及精神上的孤独与落寞。

无论城乡,愿意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数,都比他们实际能与子女同住的人数多。高龄老人、农村老年人和城镇女性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意愿相对更强。

这种情况并非浙江所特有,据民政部统计,全国有3250万老人需要长期护理。在北京,49.8%的年轻人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统计显示,北京、上海老年人家庭的“空巢”比例分别达到34%和36.8%。

第7篇

市场调研报告创作指南

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

专门性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⑴ 调查结果摘要;

⑵ 调查目的;

⑶ 调查方法;

⑷ 统计分析(包括各种软件、报表、图形);

⑸ 结论和建议;

⑹ 附录。

一般性报 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⑴ 调查结果;

⑵ 建议;

⑶ 调查目的;

⑷ 调查方法(简单介绍)。

要撰写好市场调查报告,必须了解市场调查报告的特点,撰写调查报告的原则、格式及步骤。

二、市场调查报告撰写的原则

1、要客观真实

调查报告的内容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调查资料。

2、 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

在语言表达上要求文字简练,数字准确,能够尽量用图表说明问题,使人容易理解。

3、 结构上要完整严密

调查报告要求中心明确、突出,结构完整、严密,材料与观点统一。调查报告能够回答调查任务中规定的问题。

三、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

市场调查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一般是由题目、目录、概要、正文、结论和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1、题目

题目应该醒目,一般应打印在封面上,包括:

1该项调查的标题。有的调查报告还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的单位和问题。

2委托方和调查单位的名称、地址。

3调查报告的日期。

2、目录

如果调查报告的内容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使目录列出调查报告的主要章节和附录部分。

3、概要

概要部分是本项调查的简明介绍,在这部分内应指明:

1谁委托该项调查或要求进行该项调查。

2说明该项调查的目的和范围。

3简要介绍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4调查的方法,例如市场调查中,资料收集的方法,是用询问法还是观察法或实验法。另外在资料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如指数平滑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作简要说明,并对选用方法的原因作说明。

5表示调查人员对这项调查的态度,以及对提供帮助的个人或机构的感谢。

4、正文

正文是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主要部分。

包括:

1调查目的的详细陈述

在调查报告正文的开头,调查人员应当指出该项调查的目的和范围,以便阅读者一目了然,准确地理解调查报告所叙述的内容。

2资料收集的具体过程

1)资料收集的方法。

调查人员应当详细地介绍他们在搜集资料时,所采用的方法,还应当说明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在技术上无法克服的问题。同时,附录内应有一份空白调查问卷。

2)资料收集的技术。

例如是采用抽样调查还是采用典型调查,如果采用抽样调查,应当详细地指出如何选择样本、样本数目及其代表性。

3调查结果

调查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解释调查资料,以使用结构严谨和有效的方法得出调查结果。为了更有效形象地说明问题,调查人员通常采用表格和图形的形式,再加上一定的分析说明。例如,影响某种商品消费的因素调查得出:有消费者购买力因素,市场竞争情况,该商品的价格、质量及售后服务情况,销售网点的分布等等。用图表的形式就能清晰地反映出该项调查的结果。每一种影响因素各占总数的百分比。

5、结论和建议

调查结果的介绍是调查人员所得资料的简明描述,结论才是调查人员在仔细研究和分析所有资料后得出的判断。结论和建议是撰写调查报告的主要目的。在准备建议时,调查人员应有明确的态度,选择实事求是的观点,应以调查结果为基础,不能受感情或预感所支配,应尽可能简洁、准确地说明建议,易于决策者理解,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我。

6、附件

附件是指调查报告正文包含不了或没有提及、但与正文有关必须附加说明的部分。附件通常包括数据汇总表、原始资料、背景材料、空白的调查问卷、第二手资料来源的目录等等。

2016年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大学生消费调查

近些年,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也以其特殊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希望用真心给自己也给尽可能多的同龄人提供一个健康合理的消费结构。于是我们设计并组织了这次名为关注自己,关

注未来的团日活动。

首先,为了解同学们现有的消费结构,我们精心制出调查表,分别对洛阳师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工业高专3所高校的学生作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仅城乡女生,其消费结构就千差万别。下面我们针对几个典型问题列表说明:

家庭月收入

美发护理等消费额

买学习资料或课外书情况

对兼职工作的态度

对消费的态度

对消费的顾虑

城(女)

70为1000~3000元

27较多

55愿多花钱买课外书

48感兴趣,42认为无所谓

88会货比三家

31心疼父母的血汗钱

乡(女)

66为1000元以下

7较多,21从没想过

60愿多花钱买学习资料

74对此感兴趣

69会货比三家

62心疼父母的血汗钱

由上表,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城比乡的大学生消费高,但这主要决定于城乡传统的家庭收入落差,由此可以看出制约其消费的是家庭经济状况。另外,城市大学生更注重形象外表,且较学习资料更青睐课外书,而农村大学生则更愿意买学习资料。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不同书种的选择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而在做兼职工作方面,城乡的观点互融,但细察一下不难发现,农村较城市对兼职工作感兴趣的更多,他们认为这是绝好的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又有一比收益,何乐而不为?而城市的则对兼职工作不那么感兴趣,42的人甚至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况且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很多同学会将这个时间选在大二,但比较一下也会看出来,来自农村的同学出于种种原因(多半是经济)的考虑,把时间贯彻整个大学生涯的也不少,约占20~30。在对消费的态度和顾虑方面,农村大学生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国的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消费原则多是能省则声,62的人的消费顾虑是心疼父母的血汗钱,而城市的消费态度则更倾向合理性,69的人会做好计划在消费,但见到热衷的东西,半数以上的人却表现出较弱的自我控制性。

上表仅是城乡的突出对比方面。当然毕竟是同龄人,消费中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少相同点。比如:现实消费来源80以上多由家庭给予,而同学们理想的消费来源确是包括了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看来,多数大学生已有自力更生的意识,况且,60~70的大学生对现在花父母的钱心有愧疚,希望以后偿还,毕竟,在西方,18以后父母都已放手让孩子独立了。另外绝大多数学生能控制消费,少有透支现象。再者,情感消费也是大学生投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恋爱、娱乐、旅游``````虽然仅占全部花销的10左右,但却永远不会退出被消费的舞台,只是在手头紧时会减少,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再次,我们也了解了大学生对购买正版书和环保产品的态度,看来对正版书大家的态度也是分成两派,且势均力敌,正/盗版各有一半左右的支持者(支持正版的略多)且70也只是偶尔买正版,看来,正盗版也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大学生理应维护正版,可不扉的价位却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现如今,大家对奖学金的态度也有所改观,以往的请客送礼之风得到了遏制,60的人选择存起来备用,而农村大学生甚至有20决定寄给父母。再一点,两处大学生买商品都更重质量、价格、和服务态度,且大多数会货币三家,对品牌的追求似乎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狂热。但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还不够高,买到三无,30左右会找商家换,32自认倒霉,仅5会选择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看来,大学生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

而城乡男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与女大学生大致相同,但在兼职工作方面,男生却呈现出与女生相反的现象:城市男大学生支持整个大学搞兼职的远多于农村,约占47。

为了更准确的反映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我们还对其消费的主流场所:饰品店、超市、网吧等处进行了调查走访。从中了解到:女大学生是饰品购买的主流群体,约占总数的90,而小商品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就是款式和质量,要求品牌的不是很多。看来这与我们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得出的结论相吻合。而超是消费这一块,女生最欢迎的是零食,男生则偏爱体育用品、酒、饮料等。网吧消费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不论校内的或校外的,走进里面,我们发现80以上的人都在打游戏、聊天。通过对方方面面的调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生消费结构整体上是合理的,

2016年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二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关注民生,让百姓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是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政协组织关心的重要议题。为了深入了解榆林房地产市场起伏较大的原因,促进榆林房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按照2009年榆林市政协总体工作安排,环资委就金融危机对我市房地产业的影响,向榆阳、神木、府谷等7个房地产市场较为完善的县区和市发改、房产、统计等8个相关

部门及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征集相关资料,并在榆林城区进行了实地视察。为了切实搞好这次视察活动,视察前组织部分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召开座谈会,就视察路线、房产企业的确定、视察内容以及视察方法广泛征求意见。视察结束后,又召集榆林城区有代表性的房地产企业召开专题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现就有关榆林市房地产市场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住房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商品房为主、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辅三位一体的住房供应体系,基本解决了不同层次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得到完善。

2006年至2009年10月份,全市共建成商品房面积210.6万㎡,完成销售面积136.8万㎡,空置面积74.0万㎡,空置率为35.2%,其中2009年1-10月份全市建成商品房面积49.1万㎡,销售27.2万㎡。

2006年榆林市区商品房均价1646元/㎡,2007年涨至2300元/㎡,2008年更是涨至高层4000元/㎡、多层3000元/㎡,2009年1-10月份,高层3900-4100元/㎡、多层3000-3200元/㎡。尽管2008年下半年以来成交量下降明显,但房价仍未下降且略有上升,这主要是受建材价格、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09年特别是二、三季度以来,榆林城区楼市发生强势反弹,从低迷逐步走向火热,5-10月份刚性需求促成成交量大幅反弹,房价平稳上扬。

经济适用住房也是影响榆林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2006年--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经济适用房85.1万㎡,其中2006年完成22万㎡;2007年完成18.1万㎡,同比下降17.7%;2008年完成45万㎡,同比增加了148.6%,安置住房困难户8510户。目前在建经济适用住房23万㎡,小高层均价2300元/㎡,多层均价约1800元/㎡,在房产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廉租房建设起步较晚。在实物配租方面,榆、神、府等7个县区申报了建筑面积7.7万㎡(1540套),总投资1.17亿元,其中榆阳区等5个县区已开工4.25万㎡、850套。

二、我市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1、房价起伏较大,楼市回暖较快。榆林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撤地改市特别是2002年以后逐步发展壮大,多以本土企业为主,一些经营思路、开发模式、营销策略、管理经验、广告宣传、市场定位、经济实力等方面较好的企业脱颖而出,消费者对撤地改市后房价涨幅的心理预期,加之中国宏观经济利好的影响,榆林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在买涨不买跌消费心理的作用下,在某些大楼盘开盘时甚至出现了排队买房的现象,各种因素导致榆林特别是榆林市区的房价起伏较大(见图2),充分暴露了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全和不完善。金融危机以来,榆林的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2008年全市共建商品住房空置面积按主体竣工口径计算约47.5万㎡,空置率约为63%,交易量大幅下降,开发量明显下滑。2008年全市房地产上市交易面积67.6万㎡,交易额17.9亿元,交易面积较上年下降近40%,开发量下降10%,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是跌到了低谷,下降了63.1%。7县区2009年第一季度较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61%,到了第二、三季度强势反弹,7县区分别比上季度增长了54.8%、56.3%,促成今年二、三季度榆林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主要源自两大动力:一是去年一度低迷的楼市积压了的购房需求在今年上半年集中释放;二是救市政策效果显现。上半年为防范通货紧缩,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增强了消费者的购房积极性。同时,相对宽松的信贷政策明显促进了房地产商的开发热情,进而引燃了2009年三季度楼市的大爆发。同时,银行信贷支持也是助推房价快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已达1092亿元,居全省第二,较年初增加206亿元,较年初增加137亿元,增长29.35%,同比多增76亿元,增量已相当于2009年全年的181.75%,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93个和1.35个百分点。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67亿元,较年初新增4亿元,其中,6月当月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新增4.15亿元。金融机构为积极配合国家启动和鼓励消费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增加了对居民消费的信贷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榆林房地产市场较快回暖。

2、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由于我市经济南北差异较大,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房产业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目前我市仅有榆、神、府、定、靖、横等北部6县区有规模较大的房产市场,绥、米、子等南部

6县区房产市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同时,房价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的神木县2006年-2008年全县共建成商品房面积60万㎡,房价高峰时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房价达到5400元以上,南部县区的房价则普遍较低,基本和我市的人均收入水平相一致。

3、投资型购房减少,消费者趋于理性。2006年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房价的过快增长,导致很大一部分购房者把购房作为一个投资项目,助推了房价的强势上涨。但从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榆林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持续低迷,投资型购房客户明显减少,一些潜在的购房者也在持币观望。一部分经济基础好且在榆林房产投资中受益的人则到西安、北京等周边的一线、二线城市购房。消费者购房逐步趋于理性,房地产市场更是一种刚性需求在推动,泡沫成份在逐步减少,榆林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走向成熟。

4、土地价格大幅上升,土地开发成本提高。土地供应和土地储备是房地产企业进行房产开发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榆林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工作从2001年起实施,随着土地管理政策的严格化及供地方式的规范化,土地使用权供应方式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土地使用权供应也将由经营性用地招标挂逐步完善到工业用地的招拍挂,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使用制度,土地价格随着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水涨船高。房地产企业对土地需求比较旺盛,其土地价格逐步抬高,开发成本大幅上升(见表4):

2005年以前,榆林城区土地价格亩均价为57.43万元,而20062008每亩均价为207.4万元,2009年亩均价94.1万元,基本与2005年以前持平,土地价格的变化正与榆林城区的房价基本吻合。据调查,2009年上半年榆林城区房地产企业未参与土地竞拍活动,现在建和销售的商品房,是以前的储备土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企业均未冒然购地,他们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持续时间、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房价走势等不确定因素难以作出准确科学判断,土地购买热情不高,对土地价格的心理预期不是很乐观,导致土地需求锐减,土地价格明显回落。同时土地购置费用上涨,土地开发成本大幅提高。榆林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购置费用,从2006到2008年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从高速增长到大幅回落。2006年至2007年,榆林市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土地购置费用快速增长,增速达到1.7倍;之后受市场影响,房地产投资热情减弱,使得2007年至2008年土地购置费用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比下降41%。依据榆林市商品房屋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出来的平均销售价格(现价),从2006年的2050元/㎡上升到2008年的2394元/㎡,上涨了344元/㎡,涨幅达17%。从宏观政策调控的层面上来看,土地严控、银根紧缩、所得税预征都对开发商造成一定的压力。总体来讲当前支撑房价上涨有三大因素:一是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居民住房以旧换新、以小换大,住房的更新换代成为时尚。与此同时,2008年股市持续低迷,存款利率较低,房地产市场恰恰成为投资者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是支撑房价增长的重要因素。二是从房地产企业的角度上看,随着近几年以来的土地储备和招(标)、拍(卖)、挂(牌)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土地出让的透明度,增大了土地获取价格,从而直接推动了房地产成本的上涨。三是受拆迁成本加大、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和工人工资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房地产投资成本。消费需求的改变使商品房的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也增加了商品房建设成本,促涨了房价。土地开发投资是房地产开发的前期准备,是将生地变为熟地资金的投入,进行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的过程。从2006年2008年,每平方米土地开发成本由263元上升到794元,增加了531元。

5、房地产资金来源借贷比重增加,自筹资金比重减少。2006年榆林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本年度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占到17%,到2008年上升到33%;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的比重分别由51%、32%下降到2008年的42%和25%。在省内其他地区房地产公司贷款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我市房地产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稳中有升,也是我市支持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政策的具体体现。2009年国内贷款达到48%,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分别占到27%、25%

企业自筹资金和以定金及预收款为主的其他资金来源下降,反映了房地产投资者和大多购房者处于观望状态,人心的稳定及市场信心的重建都需要时间,目前房屋销售仍处于调整期。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实施政府干预,在有效地遏制了工业经济持续下滑的势头,加之中省宏观政策的相继出台和保稳定、保民生、保发展目标的实施,榆林的房产企业逐步走出低谷,从第二季度开始,榆林的房地产受国家调控政策的推动,投资者信心显著增强,销售额明显增加,房地产业可以说率先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对榆林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市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作用

1、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98年废除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我市房地产业进入持续稳定发展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从1998年到2008年,房地产行业年均增长24%,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98年到2008年,扣除土地购置费后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从不到1%上升到2.5%。由房地产开发投资到引致的相关产业经济增加值,可视为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率,1998年到2008年榆林市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间接贡献率从3%上升到10%。

2、房地产对投资增长的贡献。对经济增长贡献40%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贡献比重很大:

3、房地产业对消费增长的贡献。2006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额4年平均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1%,是占消费份额最大的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底、经济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扩大房地产的投资和住宅销售是扩大内需不可替代的重要选择(见表7):

4、房地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2006年2007年房地产税收呈平衡增长态势,净增加1976万元,房地产市场销售活跃。2008年房地产税收7116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742万元。2009年110月份,房地产营业税入库9877万元,较去年同期6024万元增长的63.96%。2009年110月份,房地产税收总额6256万元,较去年5349万元同比增长16.96%。

此外,房地产业对就业增长、相关产业的拉动等作用也非常明显。

从表8可以看出,2006年全市房地产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2.87%,房地产税收对全市地方税收贡献较大,2007年房地产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2.53%,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但实际上,与同期相比,净增加了198万元,仍处于上升趋势。进入2008年,受房地产市场下滑的影响,房地产税收全年完成7116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1.18%,较上年同期减少2742万元,所占份额下降了1.35个百分点,下滑幅度较大。2009年110月份,房地产行业税收完成6256万元,同比增长16.96%,占税收总收入的1.21%。

四、对规范我市房地产的几点建议

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有四大特征:政策方向对、政策配套性强、政策目标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政策作用符合市场改革方向。榆林房地产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对于推动榆林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加快榆林房地产的健康有序发展,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和监管。房地产业的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的消极作用非常明显。所以强化政府在房地产业中的政府职责,对于促进房地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要稳定房价,防止房价的大起大落。要在综合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基础上,把房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普遍都能接受的水平上,要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相一致,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要通过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来平衡房价,在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把握规划建设时机,确保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真正起到抑制房价作用;又要科学、合理地控制投放数量;既要满足城市低收入价层的住房需求,使他们住有所居,享受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又要尊重市场规律,不宜过分扩大保障范围,对房地产市场造成较大影响,破坏市场发展规律。同时要对低收入人群进行深入调研,摸清底子,科学合理供给,引导房价涨幅在一个合理可控的范围内。

二是定时房地产有关信息制度。要建立准确、真实的房地产统计信息渠道,用准确的信息数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房产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要对榆林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科学掌握购房需求信息,对购房的数量、户型、面积、位置、价格等相关统计信息进行定期,防止盲目建设,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有效解决供需矛盾,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权威、科学的获取信息的平台。

三是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目前,全市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29个,其中具有二级资质的开发企业12个,三级资质开发企业31个,四级资质开发企业73个,暂定资质开发企业13个,有项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仅占总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三成左右,且房地产企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方面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太多也造成了监管上的难度和压力。因此,政府要重点支持一些诚信守法好、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市场认可度高、经营效益好的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他们的企业做大做强,培养造就几个全省、全国的品牌房地产企业,让他们充分发挥在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对那些经营管理差、技术水平低、有名无实且经营业绩差的小企业,逐步退出房地产市场或进行转产、资产整合,根据自身的技术和优势,另辟生存发展空间。

四是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开发秩序。要严格依法查处小产权房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行为。小产权房实质是违法建筑,违反土地管理法律、违反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法律,违反相关政策的违规房产。在国家未出台小产权房处理有关政策之前,对已建成并使用的要进行详细登记备案,对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和取缔,以维护正常的房地产开发秩序。

2、加强土地管理,确保房地产业的土地供需平衡。国土资源部今年上半年为回应广大网民对房价过快上涨的质疑,调查了全国有代表性的6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取了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的类型,620个案例中,销售房价最高的为45000元/㎡,最低为1130元/㎡,地价占房价最低例为5.3%,最高为58.6%。620个案例地价占房价比例平均为23.2%,356个项目比例在15%-30%之间,其中比例在30%以下的约占总数的78%。土地价格在房价中占有重要比例。因此,一定要加强土地监管,确保土地供需平衡,以抑制房价不合理上涨。一是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提高土地统征、储备和管理的能力,搞活土地二级、三级市场。依法打击非法炒买炒卖土地行为,盘活已出让土地,促使存量土地加快开发挖掘闲置土地的潜力。对闲置土地要按照中央有关文件和法律精神,严格按规定收取闲置费,闲置满两年以上的土地要无偿收回,打击奸商囤积土地谋取暴利的行为。二是规范土地市场,加大对划拨用地的监管力度。对因企业破产改制、单位拆迁改造等,对原划拨进行开发的,必须按原土地用途开发;如果要改变用途为经营性用地的,必须由政府收购储备,进行招拍挂出让;对以其他方式变相进行经营性开发的,必须严肃查除,坚决制止此类问题的发生。三是在土地交易过程中实行严格的税费征收政策,防止炒买炒卖土地行为。四是做好征地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供地,从而稳定地价。五是压缩个人住房贷款,提高房地产公司银行贷款的门槛,从而预防房地产投资过热。六是信息要透明、公开。政府要及时公开土地供应信息、土地闲置空置信息、政府储备土地信息、房地产销售信息、房屋租赁信息及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情况等信息。七是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房地产抵押登记审批,对评估失真的抵押贷款不予审批登记。七是做好宣传工作。降低社会的心理预期,通过金融、税收等手段,有效抑制投资需求和超前需求。

3、开发理念要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房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开发理念要与榆林发展同步。榆林城市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使其暂时无法与同类发达城市的开发理念直接接轨。鄂尔多斯市现在人均gdp是1万多美元,超过北京、上海,创造了中国的奇迹。鄂尔多斯市除了能源的推动外,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强势增长也功不可没。据统计,鄂尔多斯市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0%多,远高于榆林房地产业18.7%的比重。未来要使榆林房地产飞速发展,必须首先加快城市发展,让先进的开发城市理念进入榆林,带动榆林房地产更好地发展。榆林房地产开发必须顺应未来发展的总趋势,走整体性、规模化发展之路。其中,政府必须强化其总体规划功能,否则必然导致开发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终整个产业必然朝着品牌化的道路发展,其中尤其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和营销能力上。随着房市的日益成熟,消费者也是日益理性化,尤其是房地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着消费者必然倾向于投资那些愿意为消费者长远利益负责的开发商。所以,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必须重视品牌在营销中的重要性。随着市民对房地产开发品质要求的提高,房地产企业必须建立服务至上的理念:一方面在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对地段、交通、规模、配套、价格、环境、户型以及今后的物业管理这些都要精心考虑。另一方面也要完善今后服务意识,做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进行细致准确的产品定位,并采取多种销售手段,把目光转向售前、售中、售后各个阶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创新。

4、公开税费项目,规范税费征管行为。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土地出让金、税费三项合计流向政府的收入占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支出的59.42%。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共向房地产企业征收的税费共50余项:

其中一些项目的收取比例弹性较大,这就给某些政府权力部门提供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增大了腐败的可能性,同时也减少了财政收入,加重了企业负担,损害了政府形象。因此,政府要组成清查组,对所有税费项目进行一次清理整顿,对国家、省上明令规定缴纳的税费项目予以保留;对一些地方性或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相悖的要予以取缔,废除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减免一些收费项目,以减轻开发商负担,增大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动力。

5、加强城市配套建设,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对于推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追求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消费者对于住房的社区配套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作为消费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务员群体也位列其中,对住房配套问题给序了相当大的关注,买房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榆林开发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发展日新月异,但诸如中小学、蔬菜市场、金融等配套设施未能及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人买房的积极性。随着市委办公小区等一部分党政机关办公大楼的相继投入使用,必将对榆林房地产市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是购房置业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因此要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增加广大居民的收入,让他们共享改革开放和榆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和改善居住的环境和居住条件。

第8篇

足球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寒假假期

地点:本地区

对象:各行业,各年龄段的人

范围:足球运动

主题:足球运动在本地区的普及情况

科考方法: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

调查后的分析:

本次调查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足球运动在本地区的普及情况很差。

调查前,我准备了二十多份调查问卷,这些问卷是用来给农民,学生,以及商人或工人等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填写的,据搞查了解,我总结如下:

一.国家对足球运动的推广和投资力度不够,当前的体制下不利于足球的普及与提高,城乡的足球投入有较大差距。

在当前,全社会都在抢抓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体育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体质的好事。地方上教育和体育已经和二为一,改为教体局。也为足球的普及提供了基础。如果能在广大农村开展千校百队活动,让校与校、村与村之间经常搞一些足球比赛,这对足球的普及大有好处。这种比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体质的同时,又能提高对国家,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不再沉溺于网吧的侵害。

二.学校足球普及困难重重

据中国足协最近调查的41个城市中,15个城市中同时在中小学开展校、区、市级足球赛,仅占41个城市的36.6%。而只有11个城市在中学开展校、区、市三级足球比赛,仅占总数的26.8%。另有15个城市开展情况不祥。超过六成以上的城市难以保证中学、小学同时开展足球联赛,这让中国足球在学校探求发展之路举步维艰。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传统训练体制的制约。足球职业化后,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专业足球队转变成市场环境下的职业队。体育局与足球队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业余体校、体育学校不再有向上输送人才的指标,使得中小学训练单位失去后备人才输送方向。

其次,各方利益冲突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足球后备人才走上市场化后,地方教委认为学校可以不必承担输送人才的义务,因此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不再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学校大多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参考标准,足球运动在校园的开展从整体上得不到支持,甚至还遭到了反对。在各方利益冲突下,校园普及足球非常困难,资源短缺使得具有天赋的中小学生不能被及时发现。

第9篇

>> 论我国当前社区矫正的困境及其出路 当前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及其出路 当前我国德育评价的困境与出路 论我国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城乡教育公平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法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法学教育的困境和出路 我国美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家长的教育困境 论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困境及其优化 我国当前的民族教育困境及其对策探悉 当前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版权制度创新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境的根源与出路 当前我国职务犯罪防治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我国大型文化企业市场营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我国图书馆职业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论我国家族企业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11-19.

④张丽.小城镇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3(4):106-109,125.

⑤杨丽珠,李灵,田中敏明.少子化时代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中、日、韩跨文化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1999(5):32-35.

⑥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一基于健康和教育的视角[D].南京: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20.

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报告.[DB/OL].http:///q- snbg/201312/t20

131225_43524.htm,2013-12-25.

⑧{13}李杨,任金涛.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保障体系现状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2(11):54-57.

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15.

⑩关颖.家长的教育素质及指导――独生子女人格调查引发的思考[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33-39.

{11}王占伟.学校与家庭教育格局如何重塑[N].中国教师报,2014-02-26:010.

{12}杨咏梅.家庭教育三重“霾”[N].中国教育报,2014-03-

13:005.

{14}新华社.《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EB/OL].新华网,http:///edu/2011-08/0 8/c121830

0875.htm,2011-08-08.

{15}参见: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2):400-402;杨雄,刘程.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1):92-101;吴重涵.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10-18;等等.

第10篇

全市人民调解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金融支持锡赤经济带战略发展研究

赤峰地区契丹辽文化遗存开发利用研究

赤峰市小微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

赤峰市新登记注册企业情况调研报告

对一枚承安宝货铅制方孔钱的几点思考

价格下跌赤峰市玉米出售进度趋缓

推进赤峰市城乡支付环境一体化建设研究

国学“尚智”思想与智慧人生

赤峰市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和建议

赤峰保税物流中心业务发展情况调查

赤峰市新登记注册企业情况调研报告

赤峰市金川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践行群众路线共筑精彩中国梦

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深远

2014年度赤峰市社科联工作要点

2014年度赤峰市社会科学科研课题指南

2013年赤峰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013年赤峰市建筑业生产经营形势分析

推进赤峰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提升赤峰市社会科学科研课题水平研究

赤峰市社会组织建设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赤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

赤峰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

赤峰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赤峰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

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检察机关责无旁贷

新常态下赤峰市金融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四中全会”为法院降下“及时雨”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健全机制创新形式着力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

国学“崇礼”思想与优雅人生

赤峰殡仪馆始终在改革创新中提升殡仪服务

新常态下赤峰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赤峰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赤峰市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现状及问题、建议

拓展财产性收入升值空间加快农牧民收入增长

“十二五”期间赤峰市农牧民耐用消费品更新加速

经济下行持续期赤峰市经济运行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赤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活动开展情况简析

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力推规范决策权新举措开启建设法治政府新局面

浅谈促进红山区非公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及建议

赤峰老街区的保护与再设计研究——以头道街为例

第11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率

一、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

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新生代农民工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80后”、“90后”(35岁以下)农民工。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4月29日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亿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3.5%,21~30岁占30.2%,31~40岁占22.8%,41~50岁占26.4%,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7.1%。按照本文给出的新生代农民工概念,2014年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总数中大概达到了45%,总量达到了1.2378亿人。而这些人群主要从事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等,其中从事制造业的比例达到31.3%,从事建筑业的比例达到22.3%,从事批发零售行业的比例达到11.4%,从事居民服务业的比例达到10.2%。[1]这些工作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容易患各种职业病,因而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目前农民工可以选择参加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模式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14年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仅为17.6%,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在各个行业中,即使参保率最高的制造业,其参保率也只有22.1%,而建筑业的参保率仅有5.4%。以上数据说明,农民工对医疗保险的参与程度仍然不高。

二、农民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低下的原因

(一)农民工参保意识薄弱

《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初中及以下农民工占72.2%,高中及以上农民工占23.8%。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的占26%,本地农民工高中及以上的占21.4%。因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赔付条件等认识不清,不了解医疗保险在其生活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多时候只考虑到当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故而没有动力购买医疗保险。

(二)农民工收入较低,负担医疗保险压力大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城市工作、学习,对农村或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目前正在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化和多样化。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把赚得的钱全部存起来或者交给家人,而是提高生活质量,比如购买较为昂贵的消费品,较为频繁地更换手机,购买手提电脑;经常会参与K歌、泡温泉、打牌等,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闲暇时间也会与朋友同事聚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去逛书店、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展览会等,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也会在网上获取信息资料、购物、刷微博、玩微信,丰富业余生活。而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只有2864元,扣除平均生活消费支出944元,平均居住支出445元,再除去各项其他支出就所剩无几,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月光族”,让他们再支出费用购买医疗保险,即使每个月需要交纳的医疗保险费用不高,但也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企业配合度低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费应该由企业和农民工共同交纳,农民工所应缴纳的部分由企业代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参保意愿低的问题,但这种方式又导致了企业负担加重,从而造成企业“阳奉阴违”,不给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这在民营企业中最为常见。新生代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如果他们强迫企业为其缴纳医疗保险,就很容易丢掉工作,结果还无法改变企业不交医疗保险的事实。即使有些企业愿意为新生代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出于节省开支、降低企业成本的考虑,也只是选择保费少、保额低的险种,从形式上践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但事实上对农民工的保障意义不大。

(四)转移接续困难

2014年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仅为38%,这意味着农民工即使在外工作,但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所以随时有可能失去工作,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另外,新生代农民工身具“农民”和“工人”、“农村”和“城市居住者”的双重身份,那么他们在进行身份转换时,已经交纳的医疗保险如果不能实现在各个医疗保险模式之间的有效转接,就会损失农民工的利益,“我走的时候医疗保险不能带走,那我现在交这保费干吗?”这就是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基于这种考虑,农民工选择不投保医疗保险。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设置问题。

(五)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2014年7月,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标志着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也将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待遇。2016年1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将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但是具体如何加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前后的衔接,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我国也缺乏全国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只是不系统的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没有形成有机体系,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推进。

三、提高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的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系到从社会到个人的方方面面,需要国家、社会、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参保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争取参与社会医疗保险,对于企业不缴纳医疗保险或者不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等违规情况,农民工要学会正确使用行政、法律手段,通过正常渠道和平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农民工要通过各种媒介,如报纸、网络、电视等的宣传,了解国家保险的相关政策方针,普及保险知识。国家、地方政府可以在电视、网络上开设“医疗保险讲台”或“医疗保险专题”,通过案例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工普及医疗保险制度并对常见问题进行解答,让农民工了解医疗保险,从而引发他们的需求,增加农民工的参保意识。

(二)强化职业技能

2014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接受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9.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都参加过的占6.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虽然总体上农民工获得了技能培训的比例有所提高,但还是不够,只有继续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很好地胜任各项工作,才能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充分赢得企业的认可,不会失去工作,甚至可能加薪升职,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收入水平拉大的现象,并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三)规范企业行为

在社会医疗保险的落实方面,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设法督促企业积极为农民工缴纳保险,一方面对企业领导进行宣传教育,向其传输企业与职工的双赢策略:只有农民工员工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他们在工作时才会更有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财富;而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必然可以向农民工员工提供更多的福利。另一方面由劳动监察、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对拖欠、不缴、漏缴社会医疗保险的企业给予处罚,而对按时、足额缴纳社会医疗保险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等奖励,从而保障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实施。通过严格执法,确保企业为农民工办理社会医疗保险,从而更好地规范企业行为,最终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四)健全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如果能够做到任何行动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或政策相匹配,那么就会少一些漏洞,多一些秩序。在《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有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措施,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前后的衔接。同时明确农民工在“农民”和“工人”的身份转换时如何实现城镇职业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对接。另外,与时俱进制定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法律条文,及时颁布相关法律实施细则,增强法律可操作性;加强法律监督,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法制教育,畅通维权渠道,提高法律援助力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机制等诸多方面,更好地推进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小结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难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社会、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为建立全民医保体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随着各地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推进,一定能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医保政策。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

[4]曾宁,苑晓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境及对策[J].理论界,2015(1).

第12篇

关键词:农民工;半城市化;双轨制;经济增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进城的体制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0XJY0014)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2-0017-05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到2015年,农民工总数达到2.77亿人,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然而,大多数农民工至今未能成为城市的永久居民,不能完全享有城市居民拥有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权利。对于农民工进城就业却不能享受城市社会福利与公民权利的现象,学者们称之为半城市化现象①。对于半城市化现象,国内外学者有过许多论述。1960年代以来,地理学者开始研究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虚假城市化问题。他们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并未造就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相反,只是把农村贫困转变为城市贫困,有时会对穷人造成更大的困境,形成严重的经济、社会极化现象②。郑艳婷等(2003)论述了中国空间层面的半城市化现象,即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形成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的过渡性地域类型,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的非农化水平高,但产业、人口空间集聚程度比较低,呈现出“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景观③。社会学者王春光认为,“半城市化”是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表现为各系统之间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不融合,在社会认同上形成“内卷化”,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出现长期化的趋向,国家应把推进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化纳入经济发展的对策中,以便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民生问题、社会结构调整有效结合,打破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格局④。

本文认为,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双轨制改革模式是半城市化现象产生和延续的制度基础,半城市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双轨制制度安排,在允许农民工在城乡间流动与就业的同时,也造成农民工进城的暂时性、摇摆性与非定居性,以及农民工福利与权利的非完整性。建构以农民工市民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城市化模式,不仅有利于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双轨制,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是消解中国目前存在的消费断层,扩大内需,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动力。

一、双轨制是半城市化现象的体制基础

半城市化模式是中国双轨制改革模式的体现和产物。半城市化模式,实际上是允许劳动力流动的市场体制与限制城市福利分享的户籍制度的结合,也就是在城市劳动市场与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中形成了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相结合的“双轨制”制度安排。

Lau, Qian and Roland(2000)认为,中国实行的是双轨制自由化改革,企业间的计划合同被保留和冻结在之前的水平,价格自由化则发生在超出计划合同的边际上⑤。杨开忠等(2003)认为,“双轨制”就是在不触动旧体制的情况下,先发展“新体制”,然后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逐步改革旧体制;双轨制包括价格领域的双轨制改革、区域发展领域的双轨改革、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的双轨制改革等⑥。林毅夫强调双轨制改革具有明显的优点,改革的反对力量少,对既有秩序破坏少,有利于经济稳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的作用,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式的改革⑦。在双轨制改革逻辑下,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制度和用工制度逐步转型,对劳动力形成明显的增量需求;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统购统销制度被逐步废除,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进入城市务工,农民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向城市流动的自由和C会,逐步进入城市务工,成为城市劳动力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放松管制改革的受益者。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高了劳动市场的灵活性与竞争性,降低了企业成本,促进了城市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社会因素。

双轨制改革方案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如果长期维持,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Lau, Qian and Roland(2000)认为,双轨制自由化的可争议之处是没有消除以前存在的经济人的租金⑧。林毅夫(2013)认为双轨制改革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就是对既得利益者的容忍和妥协,造成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包括收入分配、消费结构的不平等等⑨。在双轨制改革逻辑下,在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限制农民工获得城市居民身份和权利的户籍制度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劳动力市场发育具备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双轨制的特征,由于双轨制改革并没有触动地方政府和城市居民的既得利益,地方政府没有动机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对农民工提供与市民无差别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领域,地方政府和城市居民已经成为城市化受益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是城市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和具体实施者,不可避免地具有强化自身权力和利益的倾向”⑩。例如,尽管城市户籍居民住房自有率已达84%,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自有化率已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而进城农民工的住房条件极为困难,城市保障房仍然倾向于向城市户籍居民分配11。地方政府和城市居民并没有因为在改革时期受益而大幅度补偿农民工,没有赋予农民工与市民同等的权益,在农民工集中的特大城市,城市政府反而成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碍者。如北京市政府出台“以业控人”、“以房控人”、“以证(居住证)控人”等措施排斥与驱赶农民工等所谓“低端人口”;上海、广东等地利用积分入户政策挑选高学历、高资产的城市居民,将大多数农民工排斥在城市户籍之外。既得利益者的阻碍与财政分权体制的分割使得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双轨制并未随着经济增长与农民工进城而被打破,也不像制度设计者预期的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反而成为固定化、长期性的制度安排。

劳动力市场与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双轨制是半城市化现象产生与延续的制度基础。双轨制造成就业制度、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二元制度体系,强化了半城市化现象,成为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建构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双轨制与半城市化模式不仅是中国过去30多年工业化与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成为中国近年来产能过剩、内需相对不足的制度因素。半城市化制度制约着中产阶层的成长与勃兴,不利于产业升级与经济持续增长。

二、半城市化模式是过去30余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双轨制与半城市化模式降低了城市准入门槛,促进了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虽然难以获得城市户籍,但是在市场机制驱动下进城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双轨制使农民工获得了比农村更高的收入,更多元的就业机会。在不断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5年的56.1%,城市人口增加超过5亿人,成为史前无例的人口大迁移。劳动力从农业向生产率更高的制造业、服务业部门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接近20%12。

其次,半城市化模式推动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造就了中国制造业超级大国与出口大国的地位。随着劳动力自由流动制度的逐步确立,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2015年,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5.1%(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国农村流出的剩余劳动力与国内外资本相结合,发挥了中国劳动力众多的比较优势,推动了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作出了重大贡献,造就了中国出口大国与制造业超级大国的地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不到1%,2014年达到12.3%,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0年,在全球制造业总增加值中,中国所占比重为18.9%,高于美国的18.2%,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13。

第三,农民工进城就业推高了企业的利润与中国的投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半城市化模式下,农民工的低工资与低福利对城市企业原有用工制度带来有力冲击,降低了城市劳动力成本,改善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积累与投资能力。同时,农民工在城市不确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就业,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与市民权利,具有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2015年,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3359元,月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012元(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不断累积的企业利润与农民工的预防性储蓄,推高了中国整体的储蓄率与投资率,高水平投资也是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第四,半城市化模式有利于城市政府集中财力投入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增长。在半城市化模式下,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却仍然是农村户口,在多数情况下仅得到流出地农村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农民工在城市自行承担了居住、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成本,基本上没有分享到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没有给城市政府造成额外的财政负担。在城市经济和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城市政府通过维持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支出并没有明显增加,城市的公共支出范围并没有大幅扩张。城市政府通过有效地规避对农民工的公共支出责任,得以集中财力推进城市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本地经济。因此,中国城市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与城市面貌不仅得益于大量农民工直接参与建设,也和地方政府规避了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支出从而造成城市政府的可支配财政资源较为集中与充裕有关。西方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则将财政收入主要运用于福利与社会事业开支,因而缺乏富余财力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三、在新常态条件下半城市化模式不利于未来持续经济增长

在经济减速的新常态条件下,半城市化模式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正在递减,半城市化模式内含的生产与消费、城市就业与社会融入、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分离,不仅不利于维护农民工的福利和权利,也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度障碍。

一是农民工在城市获得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不足,不利于形成持m扩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在半城市化模式下,城市政府与城市居民获得了高速经济增长与城市公共服务改善的大部分益处,却基本上未承担农民工所需的公共产品支出责任,农民工在城市获得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不足,致使农民工参与城市经济社会事务的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财富水平偏低,在城市定居的能力与意愿不足,不利于形成持续扩大的中产阶级队伍。首先,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偏低,到2013年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未超过20%。其次,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差,居住面积狭窄,住房自有率低,很难获得城市的保障房,农民工从总体上不具备购买城市住房的能力,2015年仅有1.3%的外出农民工在务工地自购房 (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购房能力低下,导致城市住房需求增长放缓,多数城市房地产市场库存严重。第三,在半城市化模式下,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与培训条件远不如城市居民。这不仅不利于农民工提高收入水平,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而且必将制约企业创新能力与工艺水平提高,妨碍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各种类型中,除了迁移之外,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远远不足。农民工子女从幼儿园开始,就不能以本地居民的标准进入公立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虽对农民工开放,但那些较好的学校却不能给农民工子女实行同等待遇;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高中教育也不对外来人口平等开放;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省市往往将高考招生名额分配给本地考生,农民工子女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造成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阻滞代际的收入和社会流动14。农民工接受的培训不足,2013年,接受农业技能培训9.3%,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仅为29.9%(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偏低,2015年,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占59.7%(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与未来中国网络化、智能化、知识化的产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必将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升级。

二是在半城市化模式下,农民工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低下,造成国内总需求不足。2015年,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3359元,月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12元(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平均消费倾向只有30.1%。农民工将微薄的收入用来储蓄以应付未来不断增加的开支与不确定性,消费水平与消费意愿低迷。一方面,多年来大量农民工进城从事非农就业,使中国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另一方面,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民缺乏基本的消费能力,从而导致生产与消费的梗阻,国内需求增长乏力,以至于中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蔓延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在半城市化模式下,农民工虽然参与了城市就业与城市建设,但并未成为城市公共部门与优先发展部门垄断租金的获得者,被排除在1990年代以来住房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与资产证券化改革的受益者之外。农民工虽然是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在财富和收入分配中却处于低端和弱势地位,而地方政府和城市居民获得了改革以来大部分收入与财富增长的利益。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最高收入10%的家庭拥有的资产占全国家庭资产的85%,他们的收入占全国家庭总收入的57%15。财富创造和财富占有的严重不均等意味着农民工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正性,半城市化模式制约着农民工的财富积累与投资能力,加剧了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制约国内市场的扩张。

三是城市生活成本与社会服务的成本不断提高,推高了农民工工资与企业成本。农民工难以得到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被迫自费承担城市生活与社会服务的费用。近年来,进城农民工用于城市教育、医疗与住房的费用不断上升。2015年,外出农民工月均居住支出人均475元,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9%(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城市生活与基本社会服务成本提高导致农民工工资要求不断提高,推高了企业用工成本。劳动力工资的过早、过快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的比较优势过早下降甚至消失,使中国经济过早出现去工业化的现象。

四是农民工进城速度逐步放缓,劳动力在部门间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降低。在半城市化模式下,由于农民工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在农村经济与社会条件逐步改善的条件下,农民的进城意愿已不再像以往一样强烈,城市新增劳动力来源已不再大幅度增加。2013年,外出农民工增加274万人,比上年增长1.7%,2014年比上年增长1.3%,2015年同比仅增长0.4%(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这表明尽管中国仍有38%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远高于农业增加值在GDP中不足10%的比例,但是在半城市化制度安排下,农民工进城的速度正在放慢,劳动力在产业部门间的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正在降低16。

四、深度城市化的制度变迁与经济持续增长

在双轨制与半城市化模式下,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带来中国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近期以来随着农民工工资上涨,制造业比较优势过早衰减,人力Y本的培养机制受到户籍制度等城乡分割制度的阻碍,城市市场发育不足,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农民工进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逐步下降,劳动力市场双轨制与半城市化模式的成本和弊端显现出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逐步改革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双轨制,打破地方政府与城市居民的福利垄断与既得利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成农民工市民化即深度城市化。只有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与深度,顺利推进城市化进程,才能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持续的需求与动力。

首先,实现政府职能与行为模式的转型,顺利推进双轨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在财政分权体制与双轨制制度框架下,城市政府逐步成为趋利的经济主体,偏离了提供普遍性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城市政府获得了双轨制模式下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增加的好处,却不愿意让农民工分享经济与税收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增加。因此,改革劳动力市场双轨制的关键就是改变地方政府忽视公共服务的趋利性、本位性的行为模式,使其有激励和财力从事均等化公共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财权有限、支出责任过大的财税制度,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平衡的财税体制,塑造地方政府提供普惠式公共服务的财税激励。目前亟需强化中央财政在全国性公共产品中的供给责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民工市民化相挂钩的机制,根据城市所有成员的公共服务需求分配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同时,赋予地方政府与其事权责任相匹配的财政来源,逐步实施房产税、消费税、遗产税、环境税等税制改革,造就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基础。

其次,借鉴价格领域双轨制改革的经验,逐步缩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福利与权利差异,最终实现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价格领域双轨制改革的经验,在不降低城市居民福利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农民、特别是农民工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城市内部不同阶层与人群之间的公共福利差异,最终使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到无差别的公共服务。惟其如此,才能减少大中城市的福利制度壁垒,减少既得利益者对农民工市民化改革的抵制;才能扩大内需市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高全民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使中国逐步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第三,消除劳动市场不合理的管制和进入壁垒,建立城乡统一、自由的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是城市劳动市场中最主要的管制性制度和进入壁垒,城市政府通过户籍制度分配稀缺的公共资源,只有逐步消除劳动市场的不当管制和进入壁垒,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养老金转移接续改革,促进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才能建立城乡统一、灵活高效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运用CGE 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农民工市民化可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改善消费结构,增加对工业品和服务业的需求17。王美艳(2016)利用2010 年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研究表明,如果农民工转换为城市居民身份,按照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进行消费,但其禀赋特征保持不变,其人均总消费将大幅增长27%。如果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养老保险覆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等禀赋特征不断改善考虑在内,农民工的消费潜力将更大18。

第四,改革教育与培训制度,改善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社会保障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应成为人口城市化支出的重点,这些投资将为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持续增长奠定社会与人力资源基础。中央政府已决定将9年制义务教育改为12年,这是提升农民工及其子女人力资本的深远举措。实行12年义务教育后,城市政府和公立高中就没有理由不接收农民工子女,当前亟需促使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这一决定。要利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建设能够供农民工使用的普惠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如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以社区图书馆为例,图书馆为包括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内的城市居民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重要社会场所,能够有效缓解农民工住房条件的不足。

第五,统筹兼顾、运用多种形式解决农民工的居住需求。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民工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为农民工预留住宅用地与生活空间。改革城市保障房制度,将农民工纳入保障房的供给范围,鉴于城市居民的住房自有率已大幅提高,各级政府应逐步将农民工列为保障房分配的重点。针对农民工的住房建设,加上相关基础设施投资、装修、建材、家具、家电购置等,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注释:

①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② T. G. Mcge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G. Bell and Sons Ltd., 1971, (2), pp.134-135.

③ 郑艳婷、刘盛和、陈田:《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地理研究》2003年第6期。

④ 王春光:《对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实证分析》,《学习c探索》2009年第5期。

⑤⑧ Lawrence J. Lau, Qian Yingyi and Ro-land Gerard, Reform Without Losers: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Dual-Track Approach to Transi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8, 108(1), pp.120-143.

⑥ 杨开忠、陶然、刘明兴:《解除管制、分权与中国经济转轨》,《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⑦⑨ Lin Rifu,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Australian Economic Review, 2013, 46(3), pp.259-268.

⑩ 蔡P:《推进全面配套改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1112151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版,第24、6、17、10页。

13 经合组织发展中心:《世界变革中的产业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14 陆铭:《玻璃幕墙下的劳动力流动――制度约束、社会互动与滞后的城市化》,《南方经济》2011年第6期。

1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