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效益论文

经济效益论文

时间:2022-09-21 22:0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效益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效益论文

第1篇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0年布置在广东省湛江农垦局火炬农场19队,位于湛江市雷州半岛龙门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年总辐射量452~489kJ/cm2,年平均气温22℃、积温约8382.3℃,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711.6mm,降水年际变化大,相对出现干、湿季。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研究法,在2年生幼龄橡胶树行间间种甘蔗,以不间种为对照,3次重复。试验地橡胶种植时间为2009年3月,栽培品种为湛试327-13,株行距3.0m×7.0m。橡胶树行间距离橡胶树行50cm间种甘蔗,甘蔗种植时间为2011年春。橡胶与甘蔗按照常规生产管理。

1.3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于2011年6月开始采集,以后每季度采集样品1次,共6次。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点用土钻取0~20、20~40cm土层样品,同层混合装袋,3次重复。带回实验室处理备用。

1.4测试方法

土壤温、湿度采用土壤温湿度记录仪(TZS-3X)测定;土壤样品分析指标参照文献[7]。橡胶树苗木增粗以离地1m处的茎围表示,采用皮尺测量。间种甘蔗投入与产出是对广东省南华农场、五一农场、火炬农场和友好农场调查统计所得。

1.5数据分析

2011年6月、9月、12月和2012年3月土壤养分含量数据引自文献[8]。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3和SAS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Duncan's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可以看出,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胶园0~20cm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不大。在间种甘蔗前期胶园土壤温度高于对照,甘蔗生长中后期由于其荫庇度大于对照,其土壤表层温度低于对照,但其升降变化幅度很小,在1℃以内;间种甘蔗后胶园表层土壤湿度增大,但增加幅度较小,在1%左右。经研究,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经济作物对于胶园土壤的改良具有一定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兴隆试验站在胶园间种矮化胡椒发现:间作胡椒胶园地面覆盖度达82%,比不间作胶园土壤含水量提高了3%~6%,地面水量流失减少了7%~26.6%,地表土壤流失量减少了82.12%,降低水土流失显著[9]。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在甘蔗生长期和收获期也提高土壤湿度。综合上述,湿度增加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甘蔗生长期和收获期覆盖度较高,减少了地面的蒸腾作用;二是地面水量流失减少,保持了土壤水分。

2.2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及pH值的影响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与肥力的重要因子,其含量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紧密相关[10]。由表1可以看出,幼龄胶园间作甘蔗后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间种第一年度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较小,方差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间种第二年度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增大,平均为15.3%。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间种甘蔗第一年度全氮含量降低,与对照相比未达到显著水平,下降幅度为10%左右;间种第二年度全氮含量下降幅度增大,约为20%。方差分析表明,2012年9月取样的全氮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幼龄胶园行间间作甘蔗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比对照明显降低,除2011年9月取样的间种甘蔗碱解氮含量比对照略有增加外,其他季度碱解氮含量比对照依次降低36.0%、25.7%、17.1%、25.6%、45.4%,方差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间种甘蔗后胶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降低,其中有效磷含量下降幅度在12%以上,速效钾含量下降幅度在60%以上,最高达到80.22%,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由表1还可知,0~20cm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在间种后波动幅度较大。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比对照降低,在0~20cm土层降低幅度较小,差异不显著。

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后,在0~20cm土层土壤pH值整体表现为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幼龄胶园间作甘蔗后,20~40cm土层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0~20cm土层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间种甘蔗的土壤各养分含量指标下降幅度均高于0~20cm土层。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经济作物对于胶园土壤改良具有一定的作用:胶园间种矮化胡椒比不间作胶园磷提高了0.0037%,钾提高了0.0027%,有机质提高了0.056%,地面水量流失减少了7%~26.6%[9]。本研究发现,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反,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胶园土壤肥力持续下降。根据何向东和吴小平对海南垦区1954年到1990年的36年间胶园肥力演化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下降约1个百分点,幅度为25%~44%;全氮质量分数下降约0.05个百分点,幅度为22%~40%,有效磷在铁质砖红壤和铁铝质砖红壤土壤类型中下降13%~18%;速效钾含量的下降幅度为10%~55%[11];麦全法研究发现,海南垦区部分植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也低于最低养分标准,分别为1.307%、0.058%、39.291mg/kg[12];而广东植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在刺激割胶生产以后迅速下降,根据对照的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在0.7%左右,全氮含量在0.035%左右,均低于胶园土壤分级标准中低肥型的养分标准[13]。②间种甘蔗所施肥料的养分量比甘蔗生育期所消耗的养分量少,是造成胶园土壤肥力降低的重要原因.

2.3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橡胶树苗木生长的影响

幼龄胶园间种经济作物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橡胶树的生长。长达7年以上的橡胶非生产期,在幼树定植的前3~4年,行间有大面积的空地,这些空地阳光充足,养分和水分丰富,间种/套种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构建一种新的人工生态环境,调节气候,促进胶林自身的养分循环和生态平衡[14]。国内外资料也表明,胶园间作胡椒不仅促进胶树茎围增粗快和开割率的提高,还提高了胶树的产量。纪力仁[9]、陈汉中等[15]研究发现:间作胡椒的胶园胶树年增粗提高了10.8%;幼龄胶园间种花生、番薯,橡胶树茎围增长量比不间作的大13%~14%。而间作茶后,橡胶树茎围增长量比不间作的增粗3%~30%;而在胶园间作时,实行豆科和非豆科的轮作,更有利于橡胶树的生长,比单一作物连作的橡胶幼树生长的快[16]。本试验研究发现,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橡胶树增粗具有一定的影响:间种甘蔗后,2011年橡胶树增粗比对照少0.6cm,2012年橡胶树增粗比对照少0.4cm,2013年橡胶树增粗比对照多0.2cm,2011~2013年间种甘蔗平均年度增粗比对照少0.3cm。原因可能是间种甘蔗后由于土壤肥力较低,与橡胶树“抢肥”造成的。

2.4幼龄胶园间种甘蔗的投入产出分析

幼龄胶园间种经济作物可以增加胶园的经济产出。经核算,每公顷的胶茶间作在橡胶投产之前,茶树4~5年的收益除开荒定植和8年的胶茶抚管费用外,还盈利5700元,而纯胶园8年投资每公顷5595元。胶茶间作既增加了利润又合理利用了土地,经济效益较为显著[15];间作矮化胡椒平均每公顷每年净收益191元,半柱胡椒2985元,从而大大提高了橡胶非生产期经济效益[9]。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后,通过对不同农场不同农户的间作投入与产出进行调查分析,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当年种植)总成本为16305元/hm2,其中主要为肥料(主要包括尿素、钾肥、磷肥、生物肥和复合肥)费、种茎费和人工费,所占比例分别为32.38%、22.30%和25.76%,合计占总投入的80%以上,随着劳动用工的紧缺,砍蔗费用在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间种甘蔗产量和价格折中计算每公顷产值为30000元,扣除成本16305元,每公顷净收益为13695元。对照胶园每年需要除草控芒2~3次,每公顷药剂费用约375元,人工费约900元,合计需要支出费用1275元/hm2。

3结论

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在甘蔗生长期和收获期都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但土壤湿度提高的幅度较小,在1%左右;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机质含量在0~20cm土层降幅在2.04%~20.37%之间,20~40cm土层降幅在19.29%~36.59%;全氮含量在0~20cm土层降幅在6.99%~30.44%之间,在20~40cm土层降幅在12.78%~27.23%之间;碱解氮含量在0~20cm土层降幅在17.11%~45.45%之间,20~40cm土层降幅在9.46%~42.76%之间;有效磷含量在0~20cm土层下降幅度在12%以上;速效钾含量下降幅度最大,在0~20cm土层降幅在62.75%~80.22%之间,20~40cm土层降幅在49.72%~83.73%之间。

第2篇

关键词:空港 机场 经济

论文正文:

社会空港经济效益

一、空港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空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空港经济是指依托机场(尤其是国际性、枢纽型大机场),利用航空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资源,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航空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促进和带动机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目前国内城市规划和发展空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北京、上海(浦东)、广州、深圳、成都、南京等地已着手规划发展空港经济区。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现已将规划发展杭州的空港经济课题摆上了议事日程。以空港为核心,科学、合理、及时地规划空港经济功能区,突出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点、特色,增强区域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和辐射效应,从而使空港及周边区域成为投资热点,使空港经济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文试从空港经济产生的效应、空港经济发展的核心业务、加快空港经济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空港经济产生的效应

(一)空港经济将有利于实现空港与周边区域的良性互动

随着空港枢纽功能的不断完善,机场、航空公司等相关航空产业的壮大发展。一些航空企业也愿意在机场外布局,机场内布局一些跟航空运输关联密切的企业,空港经济将有效引导航空产业链从机场内逐渐向机场外延,在空港经济区内实现空港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形成一个从机场通向城市主城区的临空产业走廊。

(二)空港经济将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的高级化演进

不断延伸的航空产业链条,与区域产业链条的相关性打通、对接后,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向高级化进行演进。空港经济将引导区域产业升级,在空港经济区内合理布局高端、高效、高辐射三高产业,注重发挥空港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空港经济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在距杭州主城区30公里内、萧山主城区15公里的机场周边,规划一定范围的空港经济功能区域,将适应城市空间布局从单中心封闭式空间发展模式向多中心、均衡式的发展模式的转移,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四)空港经济将有利于建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平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更多跨国的企业谋求在中国的布局发展,依托机场这一航空枢纽,能够直接与国际上的大城市相连,空港经济区将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空港经济区作为发展平台将更好地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五)空港经济将有利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就业

空港经济区所处的位置是城乡结合部,更多体现乡村的特点,农业人口相对多。在空港经济区内,机场、航空公司等航空企业,以及临空产业的相关企业,将提供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岗位,有利于解决机场周边区域内的就业问题。

三、杭州机场大型航空枢纽发展现状

(一)杭州机场的基本情况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和对外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2000年12月30日,机场建成通航运营。机场一期工程占地7260余亩,总批准概算26.4亿元人民币,实际完成投资19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按满足波音747-400型飞机起降及预测2005年旅客吞吐量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万吨的使用要求建设。飞行区技术等级为4E级,建有一条长3600米宽45米的跑道。客机坪面积32.7万平方米,共设30个停机位(其中12座登机桥、18个远机位);货机坪面积5.2万平方米,共设4个波音747-400型飞机停机位。候机楼按高峰小时旅客3600人次的使用要求设计建设,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国际联检厅面积95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2.2万平方米)。机场货站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仓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

目前机场共有26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投放运力,每周达2400多个航班,已与国内外60多个城市定期通航,各类航线190多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线网络。200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117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6万吨,航班起降架次11.5万架次,分别同比增长18.3%、5.5%和13.8%。旅客、货邮吞吐量均位于全国民航机场第8位,在活动地区仅次于上海的浦东、虹桥机场,已跻身世界大型繁忙机场行列。

2006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与香港国际机场签定了合资合作协议,成为内地第一家与香港机场全面合作的机场。通过引入香港机场这样的世界级战略投资者,实现了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香港机场先进运营管理经验的引进以及经港飞等航线产品的开发,为杭州航空口岸提升管理水平,沟通与香港自由贸易港的直接联系通道,进一步延伸杭州空港航空运输国际航线,参与国际客货运,融入全球航空航线网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借助香港机场成熟的货运航线运营经验和国际化合作平台,杭州空港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发展潜能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之一。

(二)机场近、远期发展规划

机场二期工程于2007年11月8日正式开工,以2015年为近期目标年。二期工程项目主要是新建3400米60米的第二跑道(用地预留3600米的空间)和相应联络道;站坪56.7万平方米,新增机位67个;新建19.6万平方米航站楼(其中国际航站楼9.6万平方米),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二期工程总投资预计100亿元,工程直接用地为7707亩,整个工程预计于2011年底前后完成。2015年预计旅客吞吐量将达25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航班起降量26万架次,通航城市增加至85个,其中国际及地区定期通航城市增至25个,开通航线超过180条。机场远期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将在现跑道和第二跑道侧面400米再建两条E类近距离跑道。预测203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航班起降量50万架次,通航城市国内超过120个,国际及地区超过100个。

(三)空港经济发展的核心业务

机场是空港经济发展的基础,机场的功能以及机场的辐射范围决定了空港经济的影响范围,机场的客货运量直接影响空港经济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机场的发展规划、定位与空港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每年100万人次航空旅客运输量可以生产1.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和2500个就业岗位。每新增10万吨货物,将创造800个工作岗位。以杭州机场为例,随着运输生产的发展,杭州机场吸引了多家企业、商户进驻与发展,据统计,目前机场内有各类企业60多家,直接雇员超过7000人,场内企业2007年上缴税收达2.28亿元。根据盖安德咨询公司为杭州机场做的《机场经济影响分析》显示:每新增一个国际航班(200座飞机、每天一班),客座率70%(航班上国际旅客占60%,国内旅客40%),这样一个航班可创造30个工作机会,能为GDP贡献1.12亿元(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而杭州机场到2015年,预计能够为当地经济年贡献700亿元(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预计占浙江GDP的2%。

四、加快空港经济建设发展的措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以航空城为核心,规划布局临空产业,打造空港经济圈,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力。在空港经济圈的建设中,可重点考虑一下几项工作:

1.做强做大机场核心业务,是空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保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更好地促进空港经济的发展:全力推进机场二期建设,解决机场保障能力不足矛盾、以二期扩建为契机,实现机场向航空城转变、大力引进和发展基地航空公司、进一步发挥驻场国际货运巨头的作用、加大国际航线的拓展力度。

2.空港经济圈建设的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机场航空枢纽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机场,地方政府和机场成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统筹解决空港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3.及早规划建设杭州空港经济圈。按浙江现代服务业的新高地、环杭州湾生产业的重要节点的定位,以萧山区一港四区(杭州空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工业园区、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钱江世纪城、湘湖旅游度假区)和滨江区(高新区)建设为平台,在以航空城为核心,机场至二桥、三桥公路沿线为轴心,规划建设航空产品制造、物流仓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居住等功能区块,以及相应的交通等配套设施。同时空港经济圈的建设要和机场二期扩建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好临空产业功能分区,空港经济圈规划等与机场二期、远期规划的相衔接,各园区与机场地面交通的衔接,物流信息平台的衔接。

4.尽早研究制定空港经济扶持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对物流企业和航空类企业(航空公司设立基地),地方和机场可联合提供优惠,形成合力,吸引其入驻。目前在杭州机场运营的一级货运公司(近50家,其中过半数在机场内租赁场地)可考虑作为招商引资的初期对象。

第3篇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值。从生产经营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等指标反映;从物化劳动效果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税率、固定资产生产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反映;而从活劳动效果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等指标反映。由于这些指标在一个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企业中表现出高低错落的状态,而很难作出经济效益的最终判断。为此,本文将运用加权组合方法来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并以此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

2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2.1评价指标的无量钢化处理

根据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客观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从投入与产出、效率与效益方面分析,产出效益的指标可分为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税率,这些指标从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侧面反映了盈利程度和回收速度;从资源利用方面分析,产出效率的指标可分为固定资产生产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这些指标从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侧面反映了资源的利用效果和运行质量。

为了将不同量纲的数据综合成一个新的变量序列,因此需在综合评价之前对各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法对上述8项指标(分别设为x1、x2……、x8)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如下。无量纲化后数据可制表,表略。

其中:x’t为第t个变量无量纲化数值。

2.2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产出效益和产出效率指标从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侧面反映了资本、人力及其组合的运行质量和有效程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间可能存在着线性相关、甚至是高度相关的关系,这将使经济效益的加权组合模型在综合评价过程中出现重复迭加现象。为此,应该对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只保留相关性较大变量中的一个。经计算,上述8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见表1。从中看出,相关系数最大的为(r32)0.5014,说明评价指标间不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至此,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上述8项指标组成。

3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3.1企业经济效益的加权组合评价

企业经济效益的加权组合模型为:

式中f为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w为第t个变量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权重;x’t为第t个变量无量纲化后的数值;n为变量个数。

每个变量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权重系数按层次分析法中的方根法确定,其步骤包括构造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a)、计算a中行元素乘积(m)、计算m的n次方根(g)、对g现一化得相对权重(w),其结果如表2。

经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为8.84,a的一致性指标(ci)为0.120,随机一致性比率(cr)为0.085。因为cr<0.1,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加权组合模型,得到各企业综合得分依次为0.232,0.497,0.791,0.403,0.537,0.018,0.786,0.208,0.409,0.361。按综合得分由大到小每隔0.25划分一个档次,10个企业的分类情况如表3。

3.2企业经济效益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从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中,找出能度量样本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构成一个对称的相似性矩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找各样本或指标之间的相似程度,再按相似程度的大小把样本或变量逐一归类。聚类分析的步骤包括数据标准化(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计算相似性统计量(本文采用最小欧氏距离法,其公式如下)。

式中m为样本数;n为变量数。最后,接着d中由最小到最大距离逐步进行归类,直至合并为一类。

根据有关数据,采用最小欧氏距离法分类结果及其聚类谱系图,类间距离如表4,从表4和聚类谱系图中看出,12、13、14与15类到16类之间的差距较大,说明这时各类之间的内在性质已有较大的差异,已不宜再归为一类。因此,归类过程到此结束。

3.3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结合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表3与聚类谱系图,加权组合模型评价结论与聚类谱系图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如果将两种方法的第二与第三类合并会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由此,也充分说明了加权组合模型法在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至此,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结论,表3已作了详尽的叙述。

4结束语

第4篇

教育经济效益论这个概念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跟教育的功能、价值、社会意义息息相关,可以说,正是教育具备了这些功能,才使得教育经济效益论具有一些宏观特征。(1)教育经济效益具有成本性。教育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成本因素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成本投入,但成本投入不一定就能产生直接的教育后果,因此,教育经济效益的生产需要持续的成本投入,需要各级部门的重视,需要人财物的内在支撑,但这些条件仅仅是一定的基础,并不能说大量的教育支出就能产生相对应的经济效益。(2)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经济效益的发挥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教育经济效益论不是短期就能显现出来,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需要管理部门的坚决支持,需要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3)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不估测性。教育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摸不着的,这种经济效益的大小程度也难以估测,教育不是一件商品,教育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会通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体现提出,这种经济效益不会像普通商品那样可以预测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促进社会进步、带动科技发展、传播人类文明来展现出来。

2教育产生经济效益的内在根源

现阶段,我国一些机构和人士对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出现了一定的质疑,这种质疑实质上就是对教育内在价值的偏见和误解,这种质疑如不加以辩解,就会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教育经济效益的发挥。教育具有产生经济效益的内在根源,只要教育策略得当、重视教育事业,教育所产生的经济会给我国现代化带来难以估量的效益。

2.1劳动价值论是教育经济效益论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重要理论之一,这个理论一样适用于教育学界,而且在源头揭示了一些教育理论的内在根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力使用价值是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会因劳动力本身所受教育质与量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异;劳动力总价格或者说劳动力的总工资仅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其中包括教育培养费用;四是劳动力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或剩余劳动的多少同样与其所受的教育质与量成正比;五是劳动力价格应依据其劳动复杂程度或劳动种类的不同来确定和计算,但同时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出,这种理论是对教育经济效益论质疑的最佳答案。

2.2教育可以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形势中,教育机构能传播社会知识,开拓人类思维,启迪人类智慧,教育的各个环节已经融入到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之中,通过教育使活化劳动同物化劳动更为有机地结合,并使教育产品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这样教育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3教育可以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教育经济效益是教育产品通过物质生产过程实现的利益转化。教育经济效益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活动,教育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培育人才、培育科学技术,进而转化成为一种教育生产力,不计回报,完全为提升社会生产效率为己任,故此,教育产生经济效益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教育能充分有效地提高教育产品即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的使用价值,受教育者能通过提高自身的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3教育经济效益论的发挥策略

教育必然会为社会带来不可估量、难以计算的经济效益,没有教育,人类文明就没法传承、社会也无法进步,现阶段我国更应重视教育事业,尊重教育规律,使得教育的经济效益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3.1实施教育创新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应实施教育创新,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遵循教育规律,适时调整教育产业化导向,回归教育的本位功能;创新教育体制,提高办学效益,要改革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旧体制,充分发挥中央机构和地方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办学自,增强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注重基础教育、继续教育、高等与职业技术教育,最终充分实现教育经济效益最大化。

3.2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的发展、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投入。我国应切实落实教育投入占GDP总额4%的这个目标,在源头上保证教育机构的经费需求,解决教育机构向前发展得资金压力,增强教育机构的育人能力和提升科研实力。除加大政府投入之外,我国教育部门还应拓宽教育经费来源途径,放款门槛限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行业,实施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通过投入提升教育质量,是促进教育经济效益得以发挥的有效途径。

3.3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现阶段,教育是我国全社会的需求,教育经济效益不能在某一省市、某一区域单独体现出来,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共同展现出来,教育应促进全社会的协同发展,这就需要教育资源实现协同化、均衡化发展,教育经济效益在我国全境内体现出来,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切实扶持广大农村、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鼓励发达地区的教育机构向落后地区输出教育资源,鼓励著名学府加大对地方院校的帮助力度,只有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第5篇

1.公路管理的涵义

公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他的社会属性包括基础性还有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性,公路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和直接管理大方式对于公路的管理,相关活动是公路主管部门在监督和组织,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公路管理更加合理,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1]。

2.干线公路路政管理的内容

干线公路管理的内容包括建设、养护、安全、规费、服务以及路政的管理,管理点多、跨度大,难度相当之高,再加上协调难度高,所以是一件很费时、费力又费钱的工作。所以路政管理方面要计算管理成本,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保障上面提到的每个方面的提升。

二、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体制的措施和成本计算的必要性

1.路政管理的措施

职责的重新划分很重要,职责的重新划让部门权力的利益化倾向彻底解决,严重的、棘手的问题解决了,管理的真正问题才解决了。公路的管理体制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涉入,电子政务的加入在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帮助,电子政务是新科技下的管理体制的榜首,会为管理带来很大的便捷[2]。这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交通管理强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2.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研究的意义

过去几十年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旧的经济基础上施行的,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公路的管理部门利益化倾向严重等管理中存在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根除将后患无穷;这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公路事业的工作需要;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接轨就必然需要改革,让新的政策更适合经济的有利发展。

三、路政管理成本带来的经济影响的计算方法

路政管理中成本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好的成本管理计划能为公路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效益。巡查等作业可以进一步研究出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等级的公路管理成本。在此以江苏省的干线公路为例,详细介绍干线公路路政管理的研究与具体的测算过程,观察其带来的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1.测算方法及数学模型

(1)费用支出法是常用的测算方法,其数据主要由模型、参数和数据决定[3]。

(2)费用支出法的计算过程是以各项管理工作都标准完成为前提的,各项作业的完成是以年度作业的次数为来计算的,各种年费支出加上其余的费用支出就可以得到成本的具体的标准值,模型如下所示:=∑+∑iijCC*FX其中:C代表路政管理成本,ic代表作业成本,iF代表年度作业次数,jX代表其他费用。

2.数据的来源和选取

路政管理成本研究的基数是对基础数据的采集,这些数据需要可信并且容易取得,另外数据必须系统,一般这些数据可以有三种方式取得,

(1)路政部门所统计的的年度报表中或者是先关的资料和文件。

(2)调查问卷收集并且统计的数据。

(3)实地调研记录的数据资料。年度案件发生数是基于当年的江苏省路政案件发生数统计分析的。

四、区域作业单位成本及经济预算

路政管理成本主要是监管、许可、超限治理、巡查、案件查处、环境整治构成的,本文仅以案件查处、监管、环境整治为例,有的数据由于可以量化来统计,所以常用环境整治则难以量化,统计起来较困难。

1.在这里以江苏省的三个部分为界限计算出人力资源费

根据调研数据,江苏省的三大区域人力资源耗费情况如下:(单位:元/天)苏南路政人力资源耗费320,苏中310,苏北291,全省平均路政人力资源耗费307。

2.案件查处

案件查处是路政管理对于违反管理法的人员给予的制裁,一般的程序使用“一般程序”来进行总成本的计算,案件的查处作业的单位成本如下:在人员耗费方面全省平均是643.72每人,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各为687.74、645.67、585.02。车次全省平均消耗为168.1元每次,三个地区都大约为168元每次。勘查设备全省平均消耗我2.91元,防护设备全省平均59.5元,通讯设备大约4.94元每次。

3.监管

监管部门是路政部门行使维护以及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其工作量之大主要是既要在道路施工中监管又要进行排障监管,监管作业的成本如下所示:每次需要出动的人为五个,车位两辆。人力资源全省平均每次消耗536.60元,车每次消耗112.4元,防护设备、勘查设备、办公设备每次需要两套,大约全省平均消耗的资金分别为9.53、5.14、20.05元每次,通讯设备每次需要一台,全省平均消耗为6元每次。

五、总结

第6篇

关健词:黄牛;养殖效益;技术措施

1普及科学知识

1.1改早配为适龄配

前些年早配现象严重,母牛不足岁,甚至10月龄就配种,1岁多产犊,既影响母牛正常生长发育,又不利于犊牛成长。经过传授母牛生长发育规律知识,在母牛1.5周岁配种,母牛产后个体大,犊牛生长快[1]。

1.2改母牛一般喂给为妊后期补料

母牛怀孕5个月后,胎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营养多,应及时增喂玉米等,以使母牛产后膘情好,乳汁多,产后提早配种,犊牛生长好。

1.3改早出栏为适期出栏

犊牛由出生到1.5岁,此阶段生长快,以后生长减慢,6月龄过早出栏不经济,岁半出栏效益最佳。

1.4改犊牛随便采食料草为早期补料

改以往带犊养育方式为早期断奶,以利于犊牛早期生长发育,当犊牛产后2周开始训练采食干草,生后3周训练料,以后逐渐吃青料到拌草喂,至断奶犊牛完全适应以拌草料为主的饲喂方式,以促使犊牛均衡生长[2,3]。

2开展黄牛改良

蒙山县把牛品改列入“三文明”目标责任制,作为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资金支持牛品改工作。各乡镇都有2~3个配种点和配种员,利用夏洛来、西门塔尔冻精粒改良黄牛,2007年以来改良黄牛1350头,取得明显效果。为提高配种率,有如下做法:一是解决良种不足的问题。目前用于本交的优良公牛严重不足,用于生产冻精的种公牛品质不高,要加强选种选育。二是解决人工配种受胎率低的问题。把现有的配种站点建成“托牛配种站点”,让拟配种母牛留下,便于配种员观察适时配种时间进行配种。重点免费培训农民掌握人工授精方法。三是实行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规模养殖场(户)配送给种公牛或免费培训授精员。四是注意做好产科疾病防治工作。产后或配种前阴道和子宫要进行冲洗消炎以防治疾病。

3广开饲草资源

养牛每天需要大量饲草,尤其在冬季,饲草短缺较为突出。为此,养牛场要广开饲草资源,以解决饲草短制问题,一是自己种牧草。各牛场都种栽桂牧一号,由于牧草灌溉沼液、沼渣,肥水足,每天产牧草量大[4]。全县种植桂牧一号逾133万hm2。二是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全县各木薯加工厂、酒精厂、糖厂等每天提供大量廉价的下脚料,还有周围农户大量的玉米秆、甘蔗叶、甘蔗尾。为了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养牛,采取经国家、地方、农户三配的办法,用于建青贮、氨化两用水泥池300个,新购切草机10台,广泛组织发动,部门密切配合、送技术上门、严把质量关,2009年全县青贮饲料6万t,秸秆氨化在一部分乡镇推广,不但节省了大量精料,解决了饲草不足问题,而且提高了饲料营养价值,改善了牛的膘情。

4拓展黄牛养殖思路

一是培育“养殖+加工+流通”产业体系,适度规模养殖和杂交改良双推进,实现量和质的飞跃。根据牛源分布、饮料资源、群众养牛习惯、生产加工基础等条件,扶持牛产业区域发展。二是产业布局。蒙山县交通较发达,饲草料充足的地方,都可发展黄牛养殖。三是肉牛发展模式。倡导“整村推进分户适度规模养殖”发展模式。每户根据年可收集的饲草、秸秆量和农副产品量测算,一般养殖基础母牛以5~10头为宜。资金和饲草充足可适当增加养殖量。受饲草料供应制约,不提倡规模化养殖模式。

5加强疫病防治

2007年以来各乡镇都有零散突发病,蒙山县畜牧兽医站及时派专员会同乡镇技干进行调查、写专题报告,并采集病料送有关部门进行化验,同时对现有牛提出隔离、控制买卖流动,对病牛进行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基本控制了疫病蔓延。平时加强常发、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免疫,减少疫病发生。

尽管蒙山县牛栏率逐年有所提高,但还没有达到应有高度。特别是全县养牛呈滑坡趋势,表现在牛数量减少,产肉率不高,其原因:一是养牛利润不高,农民养牛积极性不高;二是养牛横向比价低,尤其是部分农民有商品意识,善算经济帐,养牛不如经营其他。针对上述问题,彻底扭转牛只下降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户养牛收入,调动农户养牛的主动性,全方位地推广科学养牛技术,不断提高母牛“三率”和育肥牛的生长速度,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对养牛生产的投入,以效益推动养牛的发展。

6参考文献

[1]磨考诗,李秀良,吴亮,等.抓好牛品改促奶业发展[J].广西畜牧兽医,2009,26(2):78.

[2]龙家桨.推广种植牧草发展草食动物的可行性调研[J].广西畜牧兽医,2008,24(6):333-335.

第7篇

一、深入了解本单位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合理选择适当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型

通过与该科技教育馆高级管理层访谈后了解到,该科技教育馆希望通过在所属县区建立大量科技活动中心,并以此迅速延伸到乡镇、实现全覆盖。基于此,科技教育馆整体的人力资源业务目标主要为“在未来3-5年间,通过内部培养、晋升部分中层人员去承接延伸后的业务,并逐渐承担起管理角色,即从普通员工晋升为副主任,从主任副主任晋升为主任,从主任晋升为副馆长”。但科技教育馆后续承接战略及日常运营时,却发现大量的中层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且中层核心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率约占全部中层人员的60%。该科技教育馆人力资源部门在对中层人员进行面谈时,特别留意并统计了中层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其中近50%的中层人员是因为“感受到较大的晋升阻力”。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层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呢?对照人力资源配置模型进行微观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科技教育馆人力资源配置模型中明显存在“晋升阻力点”及“支持不足点”。该科技教育馆具有绝对数量优势的基层人员,根据目前市级事业单位设定的晋升路径,3-5年正常晋升,从普通员工晋升为副主任,从主任副主任晋升为主任,从主任晋升为副馆长。但目前单位设置的副主任、主任、副馆长岗位基本固定、相对较少,即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这导致了员工们感受到较强的晋升阻力,工作积极性不高。这种由于单位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存在的先天性缺陷,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我们称之为“结构性问题”。根据该科技教育馆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科技教育馆希望内部培养中层领导以支撑日益拓展的服务网点,但作为其人员储备的后续岗位———副主任储备却明显不足,继而形成“支撑不足点”,故使得科技教育馆不得任用一些能力水平不高的中层管理人员。这些中层管理人员往往会导致管理层“难以服众”或“效益平平”等现象。通过调查与分析,单位全部员工对自身晋升通道的清晰度仅为59%,其中3-5年员工(多数为基层人员)对自身晋升通道的清晰度最低,仅为35%,且他们感到明显的晋升压力。构建人力资源配置模型,一方面在于指导未来的人力资源分配,另一方面则可以对照发现现有问题。诸如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等老问题,实际上都可以通过人力资源配置模型找到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二、创造性构建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合理选取量化标的,提高经济效益

例如,某市教科所拥有众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领导、研究员。这些人员要么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育学等综合知识,要么是高级别“教育名师”。该组织的业务并不需要后续大量的跟进、实际执行,故其低层级人员配置必定较少,从而形成了一个“倒三角”的人员配置模型。

又如,一所职教中心,往往需要大量的基层教学人员,以便执行教育、教学或辅导等基础工作。相较于其高级管理层或教育专家而言,该职教中心人员配置分布势必会呈“金字塔”形分布,以坚实的基层人员维系着整个中心教育教学工作的日常运转。

当然,这些都属于较为标准的情况,或者仅限于一些特别行业、单位,而多数情况下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往往会构成一个大“雏形”,其中各别层级会包括上述三种人员配置模型中的二种或三种。具体运用时,需要结合业务背景、人力需求而详细分析,从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要有效利用人力资源配置模型,不仅需要熟悉掌握各类配置模型特点及其适用行业,还需要结合本单位整体的人力资源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微观分析。同时,还必须利用调查问卷、对员工工作完成情况、人员储备情况及核心人才占比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验证人力资源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基于这样的分析结果,才有助于单位管理层级、人力资源部对日常人力资源业务实施监督和持续优化,最终逐步实现人力资源业务目标,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三、结语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深入了解本单位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合理选择适当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创造性构建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合理选取量化标的,可以有效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战略及业务目标的落地,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顾卓 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科学技术馆

第8篇

1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育时期有一定影响,以常规翻耕处理(CK)的全生育期最长。其中,以A1和A3处理出苗较早,比常规翻耕处理(CK)提前3d,其他各时期也均以A1处理最早,其全生育期比对照处理缩短3d,而A2和A3处理的全生育期分别比对照处理缩短1和2d。

2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的农艺性状有一定影响,但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其中,免耕或少耕处理(A1~A3)的玉米株高均在280cm以上,比常规翻耕处理(CK)高5.67~9.00cm,穗位高比对照处理高4.00~8.67cm,百粒重比对照处理重0.05~0.90g;免耕或少耕处理的秃尖有所下降,比对照处理低0.10~0.26cm;而穗长、穗行数等指标则比对照处理稍差。

3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A1处理(免耕)的产量最低,较对照处理(常规翻耕)减产506.5kg/hm2,减产率为4.69%,差异显著;A2处理(少耕窝播)的产量较对照处理减产329.5kg/hm2,减产率为3.05%,差异显著;A3处理(少耕沟播)的产量较对照处理减产81.45kg/hm2,减产率为0.75%,差异不显著。玉米价格以2.6元/kg计,A1处理的籽粒收入最低,为26743.47元/hm2,但纯收入却最高,达12493.47元/hm2,较CK增收24.18%;A2处理的纯收入为12203.67元/hm2,较CK增收21.3%;A3处理的纯收入为12098.73元/hm2,较CK增收20.25%。与常规种植相比,免少耕栽培省去了耕翻地和中耕培土等农艺工序,节约成本2250元/hm2以上。这说明免少耕栽培虽然籽粒收入略低,但扣除成本后的纯收入却较常规种植高,既减轻了农事操作的劳动强度,又增加农民收益。

4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翻耕种植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的生育期可缩短1~3d,株高可增高5.67~9.00cm,穗位高增高4.00~8.67cm,百粒重增重0.05~0.90g,秃尖下降0.10~0.26cm,产量降低81.45~506.5kg/hm2,减产0.75%~4.69%,但由于省去了耕翻地和中耕培土等农艺工序,节约成本2250元/hm2以上,所以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常规种植。需注意的是,免少耕玉米种植应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免少耕技术种植玉米,省时、省工,虽然产出较传统种植稍低,但产投比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可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缺乏的矛盾,在劳动力缺乏的地区可广泛推广。

作者:张毅 金月龄 杨世佳 鲍菊 冯明友 陈瑾 单位: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第9篇

1.1成本的概念

成本要从企业的所得收入中扣除出来以维持企业的进一步生产。因此,对于某一产品的生产,成本是资源成本;而成本管理是通过货币的形式,对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的预测,计算,分析等一系列的工作。它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方法对成本进行科学管理,其目的就是用最小的支出去获取最大的收益。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耗费的所有费用,既包括刚开始投资的成本,也包括现在和未来所投资的成本;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投资,也包括企业所涉及的客户和供应商的外部投资。

1.2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1.2.1进行成本管理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企业内部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恶劣环境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对成本进行控制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首要选择。

1.2.2进行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由于企业经营成本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成本控制必须从细节入手,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进而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成本控制可以减少冲减收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3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抵御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重要保障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同行间的竞争、外界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等影响,若企业没有抓住一定的机遇,采取更为科学的成本管理,那么必将威胁到企业的生存。若想抵制以上威胁,那么就必须通过采取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的品种等方法。其中降低成本就必须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实行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

1.2.4进行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要想在同类企业中迅速发展,就必须把成本控制在一定水平。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那么企业的利润将会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基础将会更加牢固,这样企业将会有更多的机遇和实力去提高产品质量和进行产品设计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但仍有部分企业面临的经济状况是经营成本困难,没有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盲目追求发展,特别是在产品升级和新产品开发的创新上进行盲目操作,一旦市场出现某些变化或决策失误,那么企业的经济基础就会受到影响,企业就会濒临破产或倒闭的风险。因此,降低运行成本对一个企业是不是盈余或获利以及它的整个发展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3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3.1成本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提高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保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自己的收入补偿耗费的费用后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是衡量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数。一个企业的成本水平,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实力和利润的大小。

1.3.2提高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经济效益是企业GDP和生产关系的成本比例,计算公式为:经济效益=GDP/生产成本。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企业生产使用的总价值,即劳动力成本,以表示生产总值。生产成本是企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劳动消耗,通俗的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生产与消费,用价值表现,就是企业的生产成本。正确认识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和意义,需把握利润和经济效益的联系。

1.3.3企业控制经营成本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运行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的优化实现。目前,在市场上,表现稍微好的一些企业,成本意识观念淡薄,成本竞争意识缺乏,总是从高成本,高收入、高效益的角度片面地强调效益,管理不到位,效率与效益的平衡失调,资浪费源严重,市场低迷,不景气,最终面临亏损。然而,一些管理人员,做决策之前,不重视基本的市场调查,只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通过产品成本的数量和规模来降低成本,当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积压产品,再通过降价,促销等方式,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利润下滑。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要在确保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证不缩减产品的必要功能,然后更合理地估计成本的耗费;在保持产量增长率的前提下,有效的成本控制,企业可以降低时间成本。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任何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行为,忽视经济效益,低成本并不意味着低质量,只有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减少成本的耗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3.4降低经营成本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在同质量同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获得较高的利润,企业的运行成本是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相同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中以同等价格出售,获取更高的利润必定是投入低成本的企业,通过低成本换取高利润是企业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策略和手段;只有降低成本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手段。如果一个企业产品的综合成本较低,那么企业可以使用略低于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出售,在保证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价格优势无疑是其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法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长久立足那么就必须面临残酷的竞争,就必须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前提条件下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

2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方法和措施

一个企业的成功,要严格控制成本,顾客至上,微笑服务,善待员工,公平对待,珍惜品牌,坚持慈善事业,但其成功的控制成本在其中是最主要的。在有的企业成本控制案例中,其成本控制的领先战略及其经验对我国企业有着很大的借鉴之处,现就结合我国的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出几点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方法和措施。

2.1企业内部应加强降低成本的理念和意识

成本意识淡化是成本管理的大敌,会导致成本失真,成本管理渎职,决策失误,这将对企业的再生产产生严重的影响。要加强成本管理,首先应采取将成本意识摆在首位,牢固树立降低成本的理念,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在加强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成本意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成本理念。

2.2明确基本竞争战略

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成本领先战略的正确使用。我国许多企业没有低成本的控制,也不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模糊的战略措施使得企业在竞争中缺乏优势。成功企业无一不以其明晰的竞争战略和强有力的竞争态势获取竞争优势,所以国内各企业应尽快确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基本竞争战略并加以正确实施,成功的企业都有其明确的战略和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国内企业应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尽可能正确地实现他们,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2.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各种费用消耗

企业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耗材,它是衡量利润率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在选购时,要保证耗材的质量,提高生产工艺,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建立评价体系的各种费用,消耗,实现降低成本。

3结语

第10篇

1通过企业安全管理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就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相关管理部门就要对企业进行停业整顿,这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损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企业还需要进行赔偿,这就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形象。所以,企业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对安全管理工作有足够的重视,通过有效管理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维护企业经济效益,保护企业社会声誉,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2通过企业安全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通过实施合理的安全管理方式企业事故发生数量和概率都会大幅下降,这就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在投标过程中中标的可能性也会提高。另外,安全的企业经营环境也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力,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经济损失,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利润。这就可以从根源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使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得到更大的提高。所以,企业安全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要受到足够的重视。

3合理的安全管理可以为企业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不能忽视企业安全问题,这也是所有企业都应该重点关注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为自己构建一个安全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其社会环境就会变得复杂多变,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的决策和分析,不利于企业正常发展。所以企业必须要通过加强安全管理来保障企业经营的安全性,防止人员伤亡,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样才能够为企业构建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企业能够顺利发展下去。

二当前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安全管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使得安全管理效率极低,影响企业安全性,不利于企业进一步稳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者的安全生产意识较低,尚未建立起安全管理的经营理念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这一管理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并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加紧时间缩短工期,牺牲了经营的安全性,造成人员伤害,使企业承担了巨大的损失。另外,虽然有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安全管理问题,但是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仍然比较局限,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在事故出现时才实施相关的管理手段,并没有将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不能真正发挥安全管理的实际意义,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成为空谈,缺乏真正有效的内容。

2企业员工素质整体较差,不注重安全问题

除了领导以外,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员工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几年随着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多,在各个企业都有很多员工是来自于农村地区的,但是这些人自身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在生产过程中不具有应有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而企业在招聘这些员工之后又不重视安全管理培训,使得员工不能够全面了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对的安全隐患,常常出现违规操作,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这也是造成企业经营安全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员工安全意识的缺失和素质低能够导致各种安全事故,使企业和员工自身都受到极大创伤。

3尚未建立完善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对于安全管理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针对这一问题构建完善的体制,使得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制度保障,不能有效实施。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监督机制。

三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在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要发挥其作用,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在经营和生产过程中要将安全问题放到第一重要的位置,提高企业管理力度,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都落实安全管理理念。另外,管理者在经营时不能仅仅重视经济效益而随意缩短工期,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保证生产安全,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提高其监督力度,将安全意识传递到每一个员工心里,使员工真正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于其自身和企业的重要意义,转变传统的形式上的安全管理,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

2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安全意识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严格选拔程序,较多地选择那些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员工。在招聘后一定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加大安全培训力度,加强对安全培训教育的支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得企业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技能,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企业要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企业要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企业涉及的所有相关人员。从企业的最高层到最底层,从横向到纵向进行安全生产的层层落实,进而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企业的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标准和规范,严格按照安全规范的规定进行生产,严格安全检查制度和考核制度,做到安全第一。

四结语

第11篇

1.1加强单位组织建设,提升经济效益夯实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应该在事业单位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调整,以便满足事业单位整体战略需求。在事业单位创新时期,其人力资源的结构应当是任用直线型或者智能型,要担任敢闯敢做、勇于创新型的人才,推动事业单位的创新竞争;在事业单位的平稳发展期,应当采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培养专业人才,鼓励优秀员工的快速发展,使得单位员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氛围,促进单位的快速发展。在事业单位成熟时期,采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当是以保证事业单位事业的稳定以及长远发展为主。总之,单位的组织建设要能够促进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岗位的设置要有利于人才的发展。

1.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提升经济效益整合资源合理的岗位管理,能够人尽其用,将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以及目标。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需要,经过招聘、培训以及考核,给单位的岗位合理进行人才的分配,经过优化整合的各个部门,能够有效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化以及单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根据不同的岗位,配备不同的用工类型,采取灵活的用工方式,尊重人才流动,通过流动达到人才的优化配置,保持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充分考虑员工的特点和优势,工作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要求,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合理的结构配置,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1.3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为提升经济效益创造条件绩效考核机制的完善,能够促进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将员工的劳动薪酬以及培训发展、职务升降充分结合起来,能够调动单位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供水单位内部岗位性质和内容区分较大、可比性较差,可先进行全面的工作分析、职位分析,从岗位工作要求、人员背景、责任因素和工作条件四个层面对岗位进行评价,确立不同薪酬等级,制订出绩效评估标准和评估细则,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优化评估方案,依照“由简到繁、由宽到严、由粗到细”的原则,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制度。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2.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现代事业单位提高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首要条件。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将单位员工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进行保护、引导与开发,在尊重员工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与手段,将单位员工的最大潜力进行挖掘,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每个单位员工的能力,将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调动起来,使得他们实现单位预定的目标,从而达到提升单位最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目的。

2.2建立绩效考核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基础就是绩效考核,对单位员工的正确激励应当以准确的绩效考核为依据。因此,在建立绩效考核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保证绩效考核指标制定具有科学合理性,从单位员工的工作业绩以及创新精神进行多方面的考核;其次是根据单位岗位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加强绩效考核的针对性。如果是对单位贡献较大的岗位,要加强激励力度,实现人才开发与单位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2.3建立以教育为主的职工培训体系教育是最好的将人力资源变化为人才资源的实现方式,对单位员工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训,不但能够提高单位员工的能力,还能够使得事业单位在高素质人才的作用下,提升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教育是具有收益递增性的。在对单位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要创新教育形式,使得员工的能力能够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还要将单位员工的个人职业规划与事业单位规划互相融合,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2.4做好个体与整体的合理配置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就是将每个员工在其岗位上的能力发挥到最大。要想做好个人与单位整体的合理配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首先要根据单位员工自身的能力来对其进行岗位调整,使得人尽其用,能够让员工自身的优势得到发挥;其次要尊重人员流动的规律,职工多年在一个环境内工作,往往缺乏活力与工作激情,不利于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强智力流动,会使单位人力资源趋于最佳配置状态。

3结语

第12篇

公路经济效益是公路经济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一般来讲,公路在建设完毕后或改建时,其所具有的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

1.公路改建或施工完毕的系统内部的经济效益就是指公路养护和管理等活动对公路系统的内部管理进行强化,经济实力的一般体现在部门员工的工作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创新和应用新型工艺技术、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以及对各种活动的热情。

2.公路系统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益指公路系统能够运用的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详细来讲,公路系统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完善、安全、顺畅和安逸的交通环境,这种现象能够使人们的行驶费用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还降低了交通系统的肇事几率,为行人及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安全且舒适的交通环境,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公路经济效益的制约因素

制约公路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很多,现以最重要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公路管理制度不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公路高效运营的保证,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缺少健全的公路管理制度。公路管理制度不规范,还会体现在人员管理上,公路运营单位人员素质水平不高,运营效率得不到根本性的提高。公路运营单位的人员超编现象,是因为计划经济情况和国企管理规范造成的。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公路运营市场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市场竞争不大,运营单位没有给予足够关注,缺少竞争力,造成公路运营单位的运营效率不高。而这一系列情况,与落后的管理模式分不开。

2.相关部门员工没有全面的思想认识公路的管理制度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而前者的大量的条例也会对员工的思想起到制约的作用,很多员工没有彻底脱离传统思想,无法逃脱传统观念带来的影响,这种现象导致这些员工对市场经济形成错误认识,不利于未来公路建设的发展,而后影响公路经济效益。一些员工在观念存在等、靠、要等负面思想,这种情况导致公路各部门和相关员工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员工的创新和积极性没有施展的空间。

3.公路建设和养护成本较高公路经济效益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公路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公路建设属于一项大型工程,需要大量投资,所以政府部门一般以银行和地方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公路建成后,大量运营收入都要用来偿还贷款,并用于公路后期的维护工作。这种现象导致公路承担了巨大了资金压力,对公路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三、改善公路经济效益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我国公路建设情况,会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并包括多种维护资金形式,制约了公路经济效益的增长。运营单位应尽快建立完善公路运营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公路建设、维护、施工等各个方面,明确自身职责和义务,确保交通运输事业能够稳步发展。还要建立一个有效体系,对人员进行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公路能够实现市场化规范运营,提升经济效益。

2.提高运营单位人员服务意识,加强公路建设力度公路发展目前面对的问题是解决制约公路经济效益增长的因素。公路建设能够体现国家经济,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提供运营单位人员的服务意识是一种十分快捷的手段,能从根源处改善的公路建设。相关单位可以先在单位内部设立培训岗位和学习榜样,员工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明确自身职责,并在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相关单位应提升公路运营单位管理水平,重点关注公路运营能力,对内部员工的自我学习情况保持积极态度,并给与适当鼓励。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单位可以参考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公路实际情况进行妥善运用,分析公路的盈利情况,并进行积极探索,使公路经济效益能够得到不断提高。通过给予积极进取的员工一些精神或物质奖励,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激发,由此提高服务质量。

3.合理管理和维护公路一般情况下,省财政厅相关部门负责公路建设和维护等费用,还包括公路运营等方面。但是这种情况,会导致公路离不开政府的投资和支持,在管理制度等方面无法将省单位和地方单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责规范。运营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使公路系统内部的经济性得到充分调动,从人才、设备和资金等方面保证公路处于良好的状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不断完善公路养护的技术手段,积极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一定程度改善了资源浪费情况,节约了资金。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