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教育论文

思想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07 12:5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生之所以对奥林匹克知识掌握得不够,是因为教学中教师不能较好地向学生传授奥林匹克知识,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利用奥林匹克知识的兴趣。且体育院校奥林匹克思想教育课程开设不合理,体育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二)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途径调查

通过调研,在获得奥林匹克相关知识的途径调查中,媒体是体育大学生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通过电视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有86.4%,通过网络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占84.8%,而通过学校体育课、知识竞赛、讲座、板报、宣传栏获得的占51%。

(三)在体育院校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1.高校课外文化活动的教育特性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以及参与、竞争、公平、友谊和奋斗的价值导向,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先进阵地,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宣传工作更是责无旁贷。2.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奥林匹克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体育院校367名大学生的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在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必要性。367名体育院校大学生中有305名认为有必要在高校中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所占比例83.1%。这说明体育院校大学生渴望在课外文化活动中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

(四)在体育院校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实践措施

1.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理论资源,推动奥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据调查,体育院校有奥林匹克专职教师与奥林匹克专业书籍,再加上与奥林匹克教研人员专家的合作,能够很好地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将奥林匹克思想更好地融入活动中。此外,院校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对广大学生进行报告讲学,使学生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的疑问去思考问题,去解决一些奥运概念方面的问题。2.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奥运教育首先,应不断加强活动组织者的奥林匹克知识素养;其次,要慎重选拔组织活动的学生干部,并培养学生干部的实际组织能力,包括注重对学生干部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与讲解,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让他们及时学习先进的奥运知识,或以大讨论的形式探究奥林匹克活动如何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相结合,从而使这些学生走在普通学生的前列,更好地来组织相关内容的活动。3.奥运教育要有计划、有总结、有评价,保证奥运教育落到实处组织者要定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活动有主题,思想要明确,计划要严密。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料的积累,并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都要及时总结,及时调查了解学生的反映与动态,这样,才能看出校园文化活动是否对体育院校的奥运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改进,以确保活动的可持续进行与发展。

二、结论

第2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各校做法不一。但如何更加适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特色,值得研究。事实上,学校需要部队的优良作风熏陶学生成长,而部队特有的优势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确有帮助。大学生预备役也因为契合了学生需要,融入了军营文化,经过了摸爬滚打,从而具有不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契合了学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把大学生编入预备役,是把青年学生渴望对国防、对部队的了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抓住学生向往“绿军装”的心理,用部队特有方式教育学生。大学生普遍关心国防事业,向往军营生活,从小就觉得军人十分神圣伟大。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对部队的钢枪铁炮充满了好奇,对舞刀弄枪充满了渴望,对军装的橄榄绿充满了遐想。因此,多少人“做梦都想当兵”。然而,传统的新生军训时间太短,学生才刚刚适应军营生活却又匆匆结束。怎么办?变军训短期教育为预备役长期教育是一个好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削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的人越来越少;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平时在家里比较娇惯,在学校自律意识差、自理能力不强、合作意识差、怕吃苦。通过怎样的教育可以改变他们身上的缺点,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经过长期的摸索,在驻渝部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找到了一条新途径:即通过大学生预备役这个准军事化的熔炉,“熔”掉大学生的“娇”“骄”二气,“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优秀大学生。

2.融入了军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生动性。军营文化是从军队的任务和特点出发,在军营内部形成的要求军人共同遵循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奋斗目标,以及为反映这些文化特质所制定的纪律和规章制度等。军营文化是先进文化、创新文化、战斗文化、群众文化,军营文化洋溢着阳刚之气、阳刚之美,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优良的军营文化可以改变学生的做事态度、生活作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最缺乏却又是最需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比较娇惯,养成了不少坏习惯。为了改掉这些坏毛病,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常常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但是因为他们向往军营,所以当他们亲自走入军营,浑身浸染在军营文化之中,体味到“军人”二字的真正含义时,就会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和担当。这时对他们来说,“汗水也是兴奋剂”。预备役军人都是预任军人,平时是学生,一旦穿上军装,首先是“军”,是保家为国的一员;其次才是“人”,是血肉之躯的子女、学生。这种意识强烈地驱动他们改掉坏毛病,以昂扬的精神面对生活。

3.经过了摸爬滚打,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践性。网络媒体时代,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教育进入不当都是无效的。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什么比亲自体验的效果来得好。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把大学生编入预备役,融入军营生活,在摸爬滚打、令行禁止中学习,教育因其实践性、生活性而实效明显。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们,享受着幸福生活,却没有经历过什么风吹雨打,这容易造成他们不懂得珍惜。比如一些人学习动力不足,上网游戏入迷,理想信念淡漠,基础文明欠缺,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稍有不满动辄自杀轻身。这些问题的纠正,靠传统的说服教育往往苍白无力,而让他们到军队中去摸爬滚打几个月,回来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用说不用教了。预备役学员在写参训体会时几乎人人都写到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杰。”他们说:“与其说这是锻炼了身体,感受了军人生活,不如说净化了心灵,升华了价值。”说得多好!如果你读到预备役大学生们写的体会文章,一定会从心底体验到一种振奋。

二、大学生“预备役连”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长期军事训练生活中,预备役同学们顶烈日、迎大风、冒暴雨,经受住了各种自然条件的考验,也经受住了思想意志和组织纪律的考验;全校学生以预备役同学为榜样,以点带面,带动了校风学风好转,促进了核心价值教育。

1.增强了爱国主义荣誉感。参训预备役学生为优秀的军营文化所感动,特别是部队官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坚定立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铁的纪律,都深深影响、时刻激励着他们。正如他们所说:在军营里,我们感受到当代军人无私奉献的博怀,他们时时处处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用崇高的思想、模范的行为感染和教育了我们,使我们理解了军人的崇高和伟大,纷纷表示要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努力使自己将来成为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大学生预备役,培养了一批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2.增进了集体主义荣辱观。预备役训练过程也是对参训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训练中,每位同学都能时时处处关心集体,自觉维护集体荣誉,他们深刻认识到,训练中自己的表现直接关系到所在班的成绩,关系到学校的荣誉。把自己与集体联系起来,使他们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服从命令听指挥,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去。为了集体荣誉,在训练中相互帮助、彼此鼓励;为了集体荣誉,在队列、军体拳和拉歌比赛中,不同系科的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为了在拉练中不掉队,男生扶女生,体强的扶体弱的,有力气的扶没力气的,互相鼓励,拼尽最后一口气,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集体争光。经过训练,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没有集体就没有个人的一切。

3.提高了遵纪守法自觉性。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和铁的纪律给预备役参训学生上了一堂严肃的组织纪律教育课。他们对军队严格的纪律约束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不习惯到习惯、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过程。在整个高强度、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同学们能够严格按照部队的条令规范自己的言行,内务整齐划一,训练中出错喊报告,并从成百次的立正、稍息口令中体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有效地消除了他们平时自由散漫的作风,从因为严格遵守纪律而取得训练成绩的喜悦中回味遵守纪律的必要性,从而提高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促进了军营文化延伸。以大学生预备役工作为契机,广泛加强了对全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多次邀请部队的功臣、模范到学校作专题报告,邀请高炮三团的领导为在校大学生作和国际形势分析,普遍提高了同学们的国防意识;围绕“高校国防教育月”“国防教育日”,以及“国防体育节”,通过图片展、演讲赛、辩论赛、国防知识竞赛、电影展等,加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老区等,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进一步提升预备役成员的素质,让大学生预备役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增长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

第3篇

一、要解决好组织纪律上的自觉性问题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无视党纪国法、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独断专行、各自为政、拒绝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监督错误思想的行为,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正确处理好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班子中的“班子”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加强党的团结,严格党的组织纪律。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的针对性而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只有通过以的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切实地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以人为本,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生产经营的实际工作。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企业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与手段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彻底摒弃了计划经济时期“等、靠、要”的思想,将市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和归宿,自觉地转变观念,投入到市场竞争的洪流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企业。但个别企业在整体上表现出的效率不高及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成本费用上升过快、生产能力闲置、资源占用和浪费严重、资金运用效率低,管理松懈、散乱现象依然存在,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党的十也强调要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这正是企业更新管理思想、提高管理水平的有力依据。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以人为本既是人类历史管理经验的总结,又是实现管理活动时提高效率的客观要求。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和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来开展。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展,以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仅提高了企业利用员工知识资源并且创造财富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更使其本身成为了建立起企业这个复杂系统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中得以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严格管理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要求

世界上无数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十分注重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如美国的微软、我国的联想等等。他们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严格管理是一个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生产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企业必须严字当头,严格管理,一丝不苟,铁面无私。首先要增强职工的严格管理意识,追求管理效益。其次对综合管理、专业管理、基础管理制度必须抓落实、抓检查、抓考核,彻底改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再就是要加强考核,严格实行成本否决和质量否决,切实抓好以成本为中心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真正在管理中实现:制度制定严谨、执行制度严格、考核严厉、奖惩严明,为企业改革发展而努力。综上所述,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加强管理,我们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要有清醒的认识,用思想政治教育为员工更新理念,培养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作为企业,要用正确的经营思想、高度的管理水平、强劲的凝聚力来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企业管理者要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注重从单纯的物质投入转为物质与教育、智慧、时间、诚信等无形投入相结合。没有教育、智慧、时间、诚信等无形投入,物质的投入就难以取得最大的利益;没有物质的投入,教育、智慧、时间、诚信等无形投入也难以持久。

作者:王大为

第4篇

1现状分析

目前,针对医专院校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教育仍然是以医德教育为主,关于如何进行医德教育方面的文章也很多[2]。诚然,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今社会,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德、医风建设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医德教育要讲究方法、注意细节,要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而不是片面的进行太多的空洞理论教育,否则医德教育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学生很可能产生厌倦情绪,一旦如此医德教育将输在起跑线上,不利于学生们高尚医德培养。医专院校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在高考中发挥不太理想,高考成绩一般的学生,因此,他们在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的情绪,可能认为自己不如考上重点大学的同学们,无论在大学怎么努力,将来自己毕业后充其量也就是一专科生,前途暗淡。拥用这种心态的医专院校的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扭转这种不健康的思想,让在高考中失利的这些学子们重拾自信,以积极心态面对大学生活,迫切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和教育。然而,许多医专院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明显欠缺,未能针对学生心态开展适时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更多的仍然是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授以及肤浅的医德教育。

2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对策

2.1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正确引导。及时掌握学生心态是制定思想教育对策的关键。青年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受外界影响,还没有形成坚固的人生观、价值观,立场不坚定,缺乏坚定的信念,容易受歪风邪气的影响,误入歧途,但同时也易于接受各种高尚的价值取向,他们渴望被认可,被赞扬,有责任心,希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青年。此时,若能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格,定能取得良好地效果。

2.2强化职业教育,重塑学生自信。过去,社会上的确存在歧视医学专科生的现象,医专大学生和其他专科生一样,常常被认为是能力一般,智力平平的一群人,各个单位亦不太乐意接收他们。这些现象无疑对专科医学生造成较大的打击,对其自信心的建立非常不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今,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医专毕业生就业范围愈趋广泛。因此,医专院校应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要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肯用功,认真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最终一定会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2.3树立扎根基层意识,培养职业荣誉感。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逐步贯彻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才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对医学类专业人才需求也更加迫切。目前,由于基层医院医疗水平有限,很多常见病都医治不下,造成很多乡镇人民路途遥远来大医院看病,好多患者由于贻误病情致使病情由轻到重,进而走向死亡。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医学院校要积极回应国家的需求,培养学生积极扎根基层服务的意识,要让其明白工作岗位不分贵贱,平凡的岗位上亦可取得骄人的成绩。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让青春在为基层群众真诚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使人生在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闪闪发光。

2.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问题,也是一个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良好医德品质的形成始于在医学院校中的学习阶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将对其自身和整个医务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于作为教育机构的医学院校来说,在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教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医学生进行高尚医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注重校园氛围的营造,加强临床实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学校要结合临床实习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在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等活动。

3结论

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是培养基层医护工作者的摇篮,不但肩负着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的重任,而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学生能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从医生涯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地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医护人员的关键环节。因此,医专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时代特征,建立健全各种思想教育体系和规范制度,为国家基层医护人员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乔桂红 单位: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状态;科学发展观;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论文涵盖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但我们多年来惯用的一套教育模式,总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偏执于“外化”的影响而忽视“内化”的作用;教育的时间上总是体现其“集中学生”而忽视其“点滴积累”和“循序渐进”;教育的空间上总是限于“围墙内的说教”而忽视教育结构的“全面、协调”和“整体优化”。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仅靠课堂灌输很难完成其使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明显,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教育,考核也重在考察学生对理想、道德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工程技术型、职业应用型大学,“工程师”、“技师”的培养目标明确,教师只注重对“物”的处理,而忽视人文精神、职业道德、个行发展、思想品德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培养。长此以往,在学生的意识里,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仅仅是一门独立的知识课程,靠死记硬背便可以修到学分。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个“点对点”、“人对人”的具体工程,传统的“灌输”很难实现与教育对象的“对接”。当代大学生逻辑思维发达,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来源广泛,留学生论文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宽泛。“灌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感到迷惑不解,进而会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这种“逆反心理”和“抗药性”效果自然十分有限。

3.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偏执于“外化”的作用,导致学生的思想表现十分依赖于外部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都应该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于心灵世界,变成其自律的品质。但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时,不少人就可能会有不道德的言行,甚至在不道德的动机驱使下也会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为自律是有时空条件限制的。

二、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有可能实现最优配置,意识形态也面临着怎样把世界优秀文化精华融入到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之中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1.价值导向遇到的挑战。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这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面临着两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冲击,面临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取向发生冲突的选择问题。

2.教育手段上遇到的挑战。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之多、传播速度之快、信息容量之大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工作总结这些信息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也有不少消极、迷信、有害的。我们传统的课堂说教和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环节。

3.人生观确立遇到的挑战。当前利益的多样化,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利益驱动让当代大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私欲膨胀,追求个人价值体现的鲜活案例。在这种情况下,找不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而教育学生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恐怕收效甚微。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三维状态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在不断优化的前提下,谋求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词,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空间、过程三维状态的核心所在。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过程维度上的应有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凸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学生被作为客体对待的局面,从学生的衣食住行、专业选择、课程安排,到开放思想的养成、健康体魄的锻炼、独立人格的呵护都要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制度安排;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不单要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还要在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熏陶,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好一套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会做人,具有正直的人格魅力;学会选择,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生活,具有旺盛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成长。

2.“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的应有状态。硕士论文“可持续”体现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那就是要坚持公开性与渗透性的统一.注重“隐性教育”与“显I生教育”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高校教师应当直接而理智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必须改变其时间的集中性给学生造成的强迫灌输感觉,必须打破政治课教师给学生带来的那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的意识障碍,建立专业课老师“双纲”教学的机制,从而让有关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理解、升华、内化。这里有一个更新教育理念的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按社会要求经过有目的地选择,传授给个体,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

3.“全面、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重要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维度上的应有状态。开放应当是一个国家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开放性,培养大学生对别的民族、国家的新鲜感和敏锐的反应力。这是保持对别的国家的文明与制度平等理解、理性认同的重要前提,是保持对其他民族精神气质、文明、制度具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基础。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进行纵向思维的习惯,用理性的思维去追溯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和剖析。更需要培养大学生将历史、现实、未来视为一个发展整体的全局眼光,把国家、民族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偏见和狭隘观念。

四、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法创新的切入点是以学生为本,关键点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从关心和理解大学生人手,创新教育方法。

1.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创新“跟进式”教育方法。毕业论文首先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育模式,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富有爱心、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导师”团队,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在校期问全程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育任务通过“进公寓、进社团、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获取学生的信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双向互动”升华、内化德育要求,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积极、健康、阳光的校园文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实践中来。

2.落实“全面协调”发展观,创新“立体式”教育方法。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学校的“加热”功能抵不过家庭和社会的“散热”功能,学生在学校五天正面灌输的东西,学生回家两天抵消了。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在校外的延伸教育,把教育跟进到家庭、跟进到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合力型教育体系。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网上伦理道德等问题,学校还要靠网络来解决。高校要通过建立“红色网站”,充分开发网络“隐形教育”功能,延伸思政时问,拓展思政空间,化被动的“堵截”为主动的“疏导”,形成正确的校园“信息导向”,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要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进行“五大意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当前的封闭状态,通过开展全球意识教育,培养学生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规则意识教育,让学生懂得践踏规则,将会给我们的国家利益、民族经济带来危害;通过爱国意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规则的约束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通过危机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时时有一种危机感;通过公民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切实尊重他人的权利。

3.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创新“管理式”教育方法。“以人为本”的第一要素是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离开人的自然性去空谈其社会性。要真正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将教育机制建立在对人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的行为,欲影响人的行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开始,从生活、学习、就业人手。著名学者、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权威张尉萍教授早在1999年就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学是治党、治国、冶企的科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学校、社会的管理。通过自我控制,协调人际关系,认识到社会管理的好处;通过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体验到提高思想素养,提升人生品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快乐。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写完了那么我们就要着手靠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写作了,首先我们要清楚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要求等。本篇针对学生公寓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格式来做范例,欢迎大家都来阅读借鉴。

学生公寓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黄美云.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4(13):216.

[2]韩晓军.浅谈高校学生公寓管理[J].科技视界,2015(11):114.

[3]张慧婷.浅谈当代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知识经济,2014(18):40.

[4]张丽华.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创新模式探析[J].青年时代,2015(3):80.

[5]杨卫兵王务均.《大学生廉洁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及运行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46

[6]刘建荣.《探索公寓文化建设途径,强化公寓文化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9

[7]郝丽丽宋岩蔡慧慧,《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学生公寓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何芳.学生公寓管理系统的探讨与实现.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

[2]郝晓芳.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浅谈.科学之友.2010.4.

[3]张春艳.基于Qt的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研究与实现.大连海事大学.2008.5.

[4]霍亚飞.QtCreator快速入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5.

[5]郑何.Qt4开发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

[6]李琪,李聚宝,刘相坤.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1.

[7]施红峰.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大学生公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2012.9.

学生公寓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庆国,等.对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问题的浅析及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7(3).

[2]陈翔.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6).

[3]杨志强.采矿业建立安全文化管理体系的设想[J].有色冶炼,1999(s1).

[4]金长星.高校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架及建设思路[J].石油教育,2007(3).

[5]章学军.高校内盗案件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

[6]夏泽清,等.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维护学生公寓的安全稳定[J].高校后勤研究,2004(3).

[7]骆清.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7).

第7篇

XX年7月,我毕业于浙江省师范学校,同年8月,我分配建德市姚村中心学校。这里三县市交界之处,离建德县城新安江有70多公里,四面环山,一条蜿蜒曲折的20省道攀爬过谷中。学校现共有学生150多人,教师10多人。我们学校里,没有热城闹市的喧嚣,只有偏远山区的宁静。教师们对生活的豪情没有澎湃激越,只是有着对工作的安心和执著,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奉献。

自从踏入小学教师这个岗位起,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从教4年来,面向全体学生,管教管导,为人师表,有良好师德,模范履行教师职责,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同时,我注意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积极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艺术教育默默地奉献着。工作第一年,学校安排我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学,同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虽然这和我先前的想法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抱着要么不做,要做就作得最好的心理,很快就投入到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去。

由于我细致的班主任工作,第二年,学校领导就让我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毕竟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还很欠缺。于是我更加注重自身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常常学习到深夜。当然,对班级的工作也不会因此而有所松懈。对于学生的教育,我更加一丝不苟。举个例子吧:我班的翁某某在班里是劳动委员,学习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但是他有个坏习惯有小偷小摸行为。发现的当晚我就去了他家进行了家访,与他的父亲进行了一番长谈,决定立足于教育翁某某的角度来处理这件事情。先由家长出钱来赔偿班里其他同学的损失。之后我又我与翁某某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谈话,彻底得了解他的思想,同时教育他。经过这件事之后他学习比以前认真了许多。毕业考试转眼间到了,他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他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道了歉,并保证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我为他的行为而高兴,同时也自己高兴。

XX年8月,我接任了学校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很辛苦,经常要送工资报表出差,这里的山路弯弯,到国道上就有150多个弯,坐车人常常会晕车呕吐,加上路过的车辆少很不方便,有时候光光等车就要两、三个小时,但我没有叫过苦,也没有因此而对工作松懈过。我明白这项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的根本工作,是校长决策的依据,因此我会一如既往的做好这项工作,而且还会做的更好。在这深山工作,每周要两、三次进进出出的跑,扎根深山、服务深山,我无怨无悔。

有付出,也有收获:XX学年辅导学生邱艳青、翁伟成、邱周军参加建德市小学数学竞赛获三等奖;XX学年任教毕业班数学,在XX年初一新生文化素质测试中超建德市平均分;XX、 XX连续两个学年,我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XX年9月,我还被评为乾潭镇优秀教育工作者;XX学年,教师年度考核优秀;。XX年5月我撰写的教育论文《偷窃的背后一位学生的思想教育个案分析及反思》获建德市合格论文;XX年5月我撰写的教学论文《让思考题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载体》获建德市三等奖。当然我也有很多不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更加出色的完成工作。今天要做的事没有去做,明天再早去做也是迟了。这是我的工作格言。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相信,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只要有汗水,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此话自勉。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不稳定因素

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教育背景不同、文化基础不均等特点,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学习和就业指导、生涯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辅导员职业意识淡薄,一直是困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和影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

一、学校因素

(一)对辅导员的激励与考评制度不健全。

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能起到激励作用,反之,可能会适得其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对辅导员工作考评不够合理的现象。在考核内容上不尽合理,有的高职院校以搞文明示范寝室的间数作为衡量其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还有的以学生是否出现通宵不归、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等为准绳来考核辅导员的工作成效,甚至某些高职院校还把学生欠费,迟到、早退、到课率作为考核的指标。因此,对辅导员工作激励与考评的不合理导致辅导员身心疲倦,这必将给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二)辅导员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

在许多高职院校,辅导员普遍是合同工,没有编制。在科研方面,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对辅导员的奖励制度,对辅导员撰写的学生工作方面的优秀论文每篇奖励50―200元或在考核时给辅导员适当加分。但即使如此,有关对辅导员的吸引也不大。因为辅导员撰写的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论文,即使评为优秀论文,对他们今后的职务、职称的晋升影响也不大。另外,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军训或田径运动会期间加班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此外,当遇到学生生病或受伤等意外事故时,辅导员除了牺牲工作时间外,还要义不容辞地支付一定的电话费、交通费等隐形开支,但电话费、交通费补贴等很少,甚至没有。

(三)辅导员的现实条件苛刻。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的匮乏,把校区搬迁到较为偏僻的郊区,从而给辅导员的个人生活造成极大的麻烦。加之要求辅导员从周一到周六必须住校,一天24小时内尽量不要离开学校。已婚的辅导员没办法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而且由于郊区的幼儿园比较少,其子女读书的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未婚的年轻辅导员,连谈恋爱的时间都不够。没有异性朋友的年轻辅导员由于交流圈子太小,直接影响个人的婚姻问题。种种不良状况不可避免地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情绪和工作心态,最终导致辅导员队伍频繁换人,工作失去了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个人因素

(一)辅导员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低。

有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缺少认同感,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过渡性工作”,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仅工作做不到位,效果差,而且耽误了他们自己原来的专业发展。原因在于:辅导员做的事最多,拿的工资最低,辅导员被称为成学生的“保姆”。因此,许多辅导员感觉到工作没有乐趣,自己没有地位。部分辅导员因此对自身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存在“只有转行才是唯一出路”的想法。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因此辅导员的流失在所难免。

(二)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认识模糊,工作缺乏经验。

高校专职长期以来,辅导员对自己在学校的角色难以清晰定位。对职业工作职责理解把握不够,缺乏明确的专业角色意识和强烈的角色荣誉感也使得他们不敢把辅导员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依托。有85%的辅导员把所从事的工作定位为临时工作,所以,为了将来的发展,他们不得不早做打算,在工作期间花大量的时间复习考研,准备一有机会就“跳槽”。有部分辅导员由于社会阅历浅,缺乏工作经验,还没有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往往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他们会感到工作难度过大,没有成就感而选择“争取早日调离”。

(三)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思想政治效果差。

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从专业背景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类专业毕业的辅导员仅占20%左右,知识素养的不足也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些辅导员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必要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学生管理工作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不善于处理存在于学生中的各种问题。面对大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们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而这已经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学生因素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多层次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特点,应、往届高中生占了绝大多数,中专、中技、中职占了一小部分。由于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如下特点:首先,他们中的一部分是高中时的佼佼者,由于高考发挥失误没能进理想的大学,情绪自然低落,对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没多大的激情。郁闷日久积累,慢慢自暴自弃,最终会产生心理障碍。其次,他们中还一些是高中时成绩较差,组织纪律观念薄弱,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入学不久之后,他们就不受自我控制地暴露出一些坏习惯和毛病。逃课、酗酒、打架斗殴等一些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就在所难免。最后,一批中专、中技、中职的学生通过单招进入高职院校,心中还是很欣喜的。但由于没有经历普通高中的严格训练,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形成了散漫的学习风气,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加之他们的文化基础太薄弱,多数人跟不上高职学院专业科的难度与速度,进教室就感觉是去坐牢。对他们来说,读高职院校就是为了混一个专科文凭。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网瘾、酗酒、赌博等不良心理和行为。

上述的关于高职院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使一些辅导员不堪忍受压力而被迫放弃。所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压力较大,工作积极性不高,转岗、换岗要求较强烈,难以稳定发展。总之,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从而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建设提供前提条件,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坚.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71-72.

[2]金本能,王守恒.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4):144-146.

[3]贾静.影响高校辅导员稳定工作的现实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47-48.

[4]杨喜美.辅导员专业化制约因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9,(5):30-32.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20-02

学风建设一直是高校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需要”[1],在今天的形势下,如何搞好本科生的学风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本科生学风建设的诸多因素。

从狭义上讲,学风是指学习主体(学生)学习的目的、态度、能力、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反映的过程必然外显或潜隐地指导着、支配着学习主体的学习生活及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

(一)现实社会思潮导致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增多,影响本科生学风建设

1.党的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这一系列的调整,使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带动了各种社会形态的转变,人们的社会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青年更是首当其冲。大学生是青年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在社会风气和思潮的震荡之中更易受到影响。

2.随着国门打开、Internet 的普及和电子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及思潮很快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意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一些学生辨不清是非盲目跟风,个别甚至形成偏激的思想和个性异化。当代西方各种思潮良莠混杂,其中诚然有很多反映人们进步的优秀成果,这将对我国青年产生积极影响,但也不乏一些消极的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原则的腐朽、没落的文化渣滓。这些东西的泛起和传播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不良思潮已经严重侵蚀到当代青年的思想深处,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接收了一些消极的甚至错误的政治观点、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等,从而动摇了他们的民族观念、国家观念、价值观念、乃至做人理念的基石,这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心理发展由幼稚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呈现出思想起伏不定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为艰巨、复杂。

4.在社会上权钱交易的泛化、财富不正常的聚敛、职业道德的缺失等不正之风的严重冲击下,青年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矛盾和迷茫,有的甚至因此而堕落,导致现在大学生中思想问题增多、心理问题增多、恶性事件增多,反映在学习和纪律上,就是厌学、自由散漫,严重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

所以,大学思想教育工作愈显沉重,我们不得不增强自己的责任感,要求自己要为国家和社会负责,为学生和家长负责,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中、小学填鸭式教育方式引起的厌学风气及功利主义教育,导致本科生学风建设艰难

1.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由小学、初中、高中这样的程序进入大学。而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早上5:30起床到晚上11点睡觉。教学方式也是落后的填鸭式教育。孩子们在高考指挥棒下,几乎变成了考试的机器,中学生近视眼发生率是世界第一。这样的学习方式,使青少年在中小学时期,就过度疲劳,这种疲劳磨损导致人体元件的过快损伤,进入高考,就已临近疲劳极限,使学生到大学后,就已经产生厌学心理。他们在中、小学里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也自然在大学里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这个问题在1919年“”时期,就已经被人们认识并提出教改的问题,建国后也一直在努力改革,素质教育倡导了十几年,但仍抵不住文化习惯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2.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转变,功利主义现象正逐渐蔓延到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仅仅是为了考分,个别学生为了分数不惜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这种功利主义的学习破坏了学生天性的好奇和良好的学习生态。

功利主义的短期行为是以考高分为目标,以考上大学为中小学学习的归宿。在这样的学习目的指引下,中学生考上大学以后,过高压力的突然释放使他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失掉了学习目标和动力。

教育的本质是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要还学生一个天真、纯洁的心灵才是我们教育的最高追求!

二、高校本科专职辅导员建设无法满足大众化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连年扩招,使学生人数和课堂教学规模逐年扩大,在给予更多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学生管理中的问题愈来愈多。目前我校本科生管理设置中,基本上是300人左右(有的甚至到400人)配备一个辅导员从事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人员少、学生多,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大多是忙于事务性的琐事管理,很多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很难及时发现和解决,据统计现在的大学生每学期与辅导员接触的频率平均为2~3次,除了主要学生干部外,普通学生与辅导员交流的机会甚少。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更加多样化,辅导员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不断提高,一些辅导员没有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多数都是本科刚毕业就独立担任一个年级整体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才能在现实复杂的社会形势下,适应教育学生的重任。

三、实施班主任制是对辅导员管理模式的良好补充

考虑到高校的管理成本及辅导员后续出路等一系列的问题,要改变这一局面,单纯依靠扩大专职辅导员队伍,并在短期内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不可能的。而实施班主任制是对辅导员管理模式的良好补充[2],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既有利于解决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过低的问题,又对学生加强了专业指导,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本课题组经过一年来对学风建设实践的探究,发现高水平的班主任队伍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科生1、2年级配备研究生担任班主任,3、4年级配备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在高校实施班主任导师制,既能有效地缓解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压力,又能充分发挥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的专业优势,有力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具有现实的推广意义。

四、研究生是我校科研的生力军,也(可能)是我们做好本科思想工作的主力军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委派优秀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在理论上、实践上是可行的,机械工程学院从2010年10月开始聘用优秀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以解决专职辅导员师生比的矛盾。

(一)研究生班主任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中的优势

1.利用专业优势,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研究生进入到论文阶段后,对本专业目前的发展方向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就非常有利于研究生兼职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为学生分析专业前景,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调动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3]。

2.研究生协助导师兼任着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兴趣等有较为直接了解和把握,易于和本科学生交流。

3.研究生在学习上一定有着较为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这有利于研究生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都是在本科学习阶段较为出色的学生,容易引起低年级本科生的羡慕,更易“以自身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在人格心灵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4], 潜移默化地影响本科生树立良好学习风气。

(二)研究生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优势体现

我们在近两年研究生班主任的实践后,对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召开座谈会交流等形式,对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制的实践过程进行研究,经过对回收问卷的信息汇总和分析,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中的优势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主要体现在:

1.有助于师生及时交流,协助老师跟踪大学生思想动态

研究生班主任就生活在学生中间,利用晚上睡前就可以到学生中间与同学保持通畅的沟通,如寝室座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同学接触面就扩大,在这样频繁密切的接触交流中,和本科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加深入,更易及时了解大学生正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思想倾向,及时和辅导员老师沟通便于及时地对大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

2.研究生班主任和本科学生之间平等关系,更易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生班主任和本科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自由的,是师兄、师弟式的朋友,没有明显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交流和沟通起来必然轻松、融洽。这样,同学们更易接受研究生的在思想上的建议和指导,遇到问题也更愿意向研究生倾诉或寻求帮助,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显示,近一半的同学表示会在遇到困难时与研究生班主任交流来解决问题。尤其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期间,更体现出研究生班主任的优势作用。

3.有助于研究生班主任和本科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增强沟通和教育的有效性

与传统教育交流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别就在于研究生班主任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教育的形式由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化为平等自由的对话方式,同学们在与研究生交流的过程中会吸取研究生提供的宝贵信息同时也会及时反馈个人信息,避免了青年学生易于产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能够深层次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学生中的恶性事件发生。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研究生班主任对本科生的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本科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补充,机械工程学院将继续推进和完善研究生班主任工作,使学院学风建设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武妮娜,方雷 高校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作用发挥机制研究《当代教育论坛》 2009年 第8期 P76

[2]赵海燕,周伯玲,郑彩霞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班主任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5月 P33-34

[3]刘世勇,余江涛 高校学风建设要树立系统思想 《当代教育论坛》 2007年 第10期 P55

[4]杨学风 高校学分制条件下的学风建设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3月第2期 P82-83

[5]史琼,李想,古银华 试论如何发挥高校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资讯 2011年 9 月 学术论坛 P222

[6]黎辛晓 高校班主任工作方法探讨与实践 科技信息 2010 25期 P555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 德育 幸福感教育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体验。而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国家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他们能否在德育教育中感受到幸福,成为幸福之人,对大学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幸福感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1]

一、高职德育工作与幸福感教育的内在联系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大学生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生命、人身价值的体验与感悟。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价值、目标和道德对幸福感的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德育与幸福感教育有着内在联系。[2]

1. 德育的心理基础是幸福感教育。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依托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正确的幸福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心理因素。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幸福感教育,能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感受到幸福与愉悦,更投入德育过程中。

2. 德育的动力来源于幸福感教育。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重视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忽略了学生对幸福感的追求。德育的内容经常显得空洞,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的形式往往是严肃的,缺少欢乐和轻松的氛围,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缺乏了受教育的动力。因而,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幸福感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动力。[3]

二、高职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结果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材料较多,本课题组就杭州市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选择了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内几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380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有180人,占47.4%,女生200人, 占52.6%;一年级有160人,占42.1%,大二119人,占31.3%,大三101人,占26.6%。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幸福感缺失的现象。具体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对幸福的理解

当问到“承担以下哪些社会责任时你会感到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们认为“帮助他人”和“为集体获得荣誉”这两项最能感到幸福,其余是“完成工作任务”、“参加公益活动”。[4]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在现实生活中, 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觉如何?”的问题时,在“学习满意度”、“友谊满意度”、 “爱情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等方面选择很满意、 满意、 一般的百分比加总占75%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对生活感到比较幸福的。

3.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中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一般幸福的分别占13.16%、41.73%、34.96%,加总为90.99%,说明大多数的幸福感较强。但是,大学生中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别占8.65%、0.376%。加总为9.01%, 这说明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满足。[5]

三、德育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与方法

1.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提升幸福感的必经之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幸福感主要源于在生活中的情感体会。因此,德育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教授,更要贴近学生生活,走入学生生活。如在学生社区设立德育工作站,开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教育活动以外的生活区域进行幸福感培养。

2.德育途径多元化

德育多元化对于幸福感教育有显著的帮助。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生源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各高校必须深入学生开展幸福感调查。在统一施教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大一学生表现为友好关系低,因此在一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志愿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二学生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因此在二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心理健康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大三学生表现为社会压力大,因此要将企业文化渗入到德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6]

3.德育团队规模化

德育团队的规模化是德育工作顺利展开的有力保障。高职德育实施“立德树人”的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具有规模化的育人团队。团队中要有具备专业素养的专职德育人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的心理辅导人员、具备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更应有专业教师、学校管理者及后勤工作人员的加入。

参考文献:

[1] 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4)

[2]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4] 冯光.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J].南京社

会科学.2008(1)

第11篇

地理课堂的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而应该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理课堂的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看中的成绩,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与生活相融合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谈几点教学看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本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由于历史的多种原因,大多未将地理学科作为中考的正式科目,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科的正常教学。其实,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学校严格按照初中课程计划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用地理课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

二、 钻研课标,改革教材,加强教研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已经实施,教材正在改革,今后还将继续修改。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探索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洋,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W的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

三、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四、结合新科技,让学生反客为主

第12篇

1.乐于请教,听取学生的建议与批评

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一些青年教师往往不以为然。向中老年班主任以及他优秀班主任请教,并不是礼节性的谦虚,而是诚心拜师。特别要强调的是,这种“拜师”不应只是几次交谈或听课,而是长期观察、跟班见习;学习的重点还不在于其具体的做法,而是悉心领会其教育思想和带班艺术。乐于请教,还包括以书信方式向一些有影响的教育专家请教,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使自己能从教育宏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从专家们的指点中受到鼓励。向学生请教,也是很重要的。这主要是指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他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听取他们的建议与批评。

2.勇于思考,合理处理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

思考活跃、思维敏捷,是青年教师的特点,也是青年班主任进行教育科研的优势之一。“勇于思考”的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不迷信权威。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敢于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即使是向当今公认的教育专家学习,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而应经过自己的头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二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研究问题的前提。我们生活在学生中间,每天都会遇到并处理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有的青年班主任对此感到心烦。其实,这正是一个又一个的研究课题向我们源源不断地涌来,班主任研究的切入口也正在于此,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

3.广于阅读,掌握科研的理论武器

对于有志于从事教育科研的班主任来说,广于阅读的意义在于既可以掌握科研的理论武器,又可以随时了解这一领域内的各种信息。因此,青年班主任无论多忙,都不可忽视广泛的阅读。一般说来,为教育科研而进行的阅读,其内容可侧重于四个方面:一是经典教育理论书籍,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著作。这是青年班主任必不可少的理论素养。二是杰出教育家的专著。在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我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某一位或某几位教育家的著作作系统阅读,重点研究。三是反映国内外教育研究最新观点、最新动态的教育报刊。阅读这些报刊,可以使我们从别人的研究中或者受到启发,或者避免课题“撞车”。四是反映青少年学生生活、心理的各类读物,包括学生写的和写学生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等。通过这些读物,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范围内了解、认识我们的教育研究对象。

4.善于积累,丰富教育科研成果

材料的积累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积累的过程就是“采矿”的过程,积累越丰富成果就越丰硕。青年班主任可留心这四方面的材料积累:一是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周记等书面材料。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文字都收存,而是注意保存那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心灵世界的文字。二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特优生、“双差生”、有明显特点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载他们的成长过程、变化情况、学习状况、社会交往、家庭环境等等。三是班主任本人进行教育实践、实验的有关记录材料,包括班级重大活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对偶发事件的处理等等。四是对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包括各种数据统计等等。还需说明的是,对这几方面的材料,班主任一定要给予分门别类的整理,以备查用。

5.勤于写作,强化班主任工作的科学研究

文字表达也是科研的基本功。一提到写作,有些班主任往往以自己不是语文教师为理由而不愿提笔。其实,教育科研要求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内容实在,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应该说,这些要求对于经常练笔的青年班主任来说,是不难达到的。“勤于写作”写什么?一是记录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火花: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个念头、一缕思绪……都可以以随感、格言的形式记下来。二是教育笔记:在班级教育与管理中成功或失败的做法,对"特殊学生"的跟踪教育等等。三是教改实验报告、学生心理调查报告、班主任工作总结等材料。四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或体会写成的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育论文。在这四类文学中,前两类一般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不是为交流、发表而写,其主要目的既为练笔,也为积累;后两类文字则可以在校内外交流或试投报刊,这是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被社会承认的一种形式。增强教育科研修养,当然并不只是青年班主任的事,但无论是从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看,还是从我国教育者整体素质提高要求看,应该说青年班主任尤为迫切。比起单纯的学科教学,目前我国对班主任工作的科学研究相对薄弱。然而,这恰恰为一切有事业心的青年教育提供了一块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的天地。

6. 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