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10:2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可持续发展战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是企业作为整个社会体系中一个最为基本的细胞,必须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二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企业应该对环境保护和改善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三是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消费的兴起,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环保形象,注重环境问题,环境会计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而产生的。但是,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我国会计界对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进行环境会计研究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开展环境会计核算,环境会计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环境会计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环境方面的核算不但有利于合理核算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危机感与警觉性,而且还有利于抑制企业短期行为,引导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有利于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社会总成本,增强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有利于促使企业关注环境问题,加大环保投入。2、环境会计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控制和管理提供信息。环境会计以具体的企业为核算单位,它收集了有关企业经济活动在环境支出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统计、汇总、分类等,宏观管理部门能够对社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大小,以及国家和企业在环境治理与维护方面所付出的代价等做出合理的估计。
进行环境会计研究有助于遏制国外高“环境成本”产业向我国的转移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破坏的加剧,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发达的工业国家从行政上、法律上对危害环境的产业与企业进行了限制,并且民间的环保呼声也相当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根深蒂固。于是,他们中间的很大一部分选择了转移到国外发展中国家这一方式,利用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忽视以及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来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国外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无非具有三方面的动机’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为了减轻从社会公众方面而来的压力,避免企业形象的损害;三是为了避开政府对他们的限制。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核算,环境成本方面的内容将被集中起来进行反映。这样公众就可通过环境会计信息较清楚地、较容易地获得这些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环境方面的信息,意识到它们环境方面的问题,有利于社会公众对环境的监督;政府机构对于进入我国的这些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可以依据环境会计的信息,对其征取较高的排污费用和税收,或者减少对其优惠,也可制订相应的法规对其进行限制。
进行环境会计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GDP增长模式
国内生产总值(GDP)长期以来被视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20世纪60年代后,随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问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增长具有明显的缺陷。传统意义上的GDP增长模式包含了很大一部分虚假价值,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GDP”在计量上对环境成本的忽视。
(1)开展环境会计研究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宏观决策水平。一是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失真问题的解决,因而在不少发达国家或地区正在逐步把GDP修订为计入环境资源损耗后的绿色GDP,并以此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二是有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法规。三是有利于加强对经济主体的考核。通过对环境成本、环境费用、环境收入的核算,政府可以更好地确定经济主体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考核其对社会的贡献。
(2)开展环境会计的应用已成为国际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本质上说,现代企业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因而谋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和最优化,是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最终目标。其实质和核心,是把传统企业非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建立生态化与知识化、可持续化与集约化相统一的绿色企业。环境会计就是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从而使自然资本和社会效益通过会计工作清楚明了地反映出来,以便于评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及环境代价,从而有效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现状与战略
一、土木工程发展的必要性
土木工程内涵丰富,包含了许多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存在时间长,意义重大。随着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力学的运用,建筑材料的不断更新换代更是让土木工程的技术领域不断地拓展。可见,土木工程也是一门艺术,包含了社会性、实用性、综合性等属性,成为同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伙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对我们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土木工程包括了铁路建设、道路建设、桥梁建设、港口建设、环境保护建设等,涉猎十分广泛,因此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出台,对于土木工程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广泛利用先进的技术,保证降低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多种污染,以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也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然而,虽然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环境要求的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建筑施工设备,但是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绿色施工的意义。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设计与规划,导致先进的环保施工设施并没有广泛地运用到土木工程建设之中。除此之外,由于工程建设的承包商以及建筑单位没有达到环保设施操作的标准,导致绿色施工并没有深入贯彻,更有甚者,由于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成本过高、企业缺乏先进的制度等问题都影响到了土木工程的发展。
三、土木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注重土木工程的施工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涉猎十分广泛,综合性极强,运用也是十分的广泛,因此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保证土木工程原材料上面的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开始实现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的建设必须要投入大量的原材料,一旦施工材料出现什么问题,一定会对土木工程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注重施工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土木工程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应当符合可持续发展且环保的标准,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腐蚀性与挥发性的属性。目前,由于化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让许多的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是一旦投入使用,长期以往对环境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另一方面,施工材料是施工方投入较大的成本,有些建筑商为了降低成本,节约资金酒会选择偷工减料,使用低质量的材料,容易建成豆腐渣工程。不仅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加大对施工材料的研发力度,保证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为土木工程提供更多的建材选择,最终达到施工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2.广泛应用虚拟技术促进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
在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不仅仅只是使用特殊的符号和平面的图纸来传递更多的信息,对于信息者的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的也得到了广泛的交流,而虚拟技术的使用正是推动这种改变的重要动力。随着虚拟技术的广泛利用,可以促进工程建设中各种交流,从而创建新的实践方式,将多媒体技术、电脑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多重技术相结合,彻底改变了由抽象的符号与图纸的传统土木工程,让人的感受更加立体。这种技术可以为人们创造出新的模拟环境,身临其境地感受虚拟的环境,亲自感受。除此之外,这种先进的虚拟技术也能够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成本核算等问题进行模拟,有利于促进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能源的开源节流
土木工程在能源方面消耗巨大,实现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需要注意开源节流。首先需要节约的是水资源,建筑商可以使用小流量的施工设备,并且建筑用水可以通过循环用水与废水再利用等方式进行水资源的节约,既能够节约水资源又能减低水费用的投入。另外需要加强对资源的再利用,研究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施工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企业的运输费、垃圾处理费,帮助企业节约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等保证土木工程的合理施工,另外还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材料等,保证能源的有效供给同时也能降低资源的浪费。
四、结语
我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土木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然而土木工程发展仍然在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需要更多的投入以期更好地实现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存在一些问题,相信经过多方努力,土木工程发展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为我国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崔宇磊.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161.
[2]蒋继辉.当代土木工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门窗,2014(11):368.
[3]侯锡林.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门窗,2014(6):427.
师语:大家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心愿,然而有人将这个故事续写下去,却成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阅读故事“愚公移山”阅读后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阅读故事“移民下山”
师提问 A… B…
生答.
师总结:是的,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年级政治第四课第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板书)
首先我们看一下课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和特点,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
2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 通过对数字和现象的分析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活动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要求:首先请同学们阅读54页材料、了解一棵树的价值,然后思考材料下边的两个问题。
师问:生活中有哪些会换森林资源的行为?
生答: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思考举例,让我们明白了,保护森林、珍爱自然的重要、也明白了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我们共同的家。
板书: 我们共同的家园
过度:那么我国的资源现状如何呢?
活动二:
要求;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材料“我们的资源现状“和材料54页相关链接中的材料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分组交流总结。
师问..
生答..
师总结: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另外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造成浪费损失十分严重——这就是我国的资源现状。
让学生齐读54页 我国资源现状这段话。
板书: 我国的资源现状
过度: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请同学们了解这样一个瀑布。
活动三
要求;“ 请同学们快读阅读故事”大瀑布的葬礼“然后谈下自己的感受。
师问 :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答..
师总结:是的 故事启示我们,人类不能对大自然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也不能只是一味的索取,我们应该做大自然的朋友,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 :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过度:我们怎样做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
那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板书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活动四: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世界部分地区缺水状况“
板书: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师总结: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前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直接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些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那么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呢?
活动五:
要求: 请同学们阅读书56页的材料然后两人一小组讨论。
师问: 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会做出怎样选择?为什么?
生答…
师总结: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 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另外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过度:我们怎样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呢?
活动六: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书57页材料“生态农业循环图”然后分小组讨论、分析。
师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答…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分析可以知道;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循环经济之“圈”转起来,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板书: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堂练习
选择:
下列观点中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是(B D F)
A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B经济要上,人口要降
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但留方寸地,传与子孙耕
E先污染后治理
F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课外延伸
思考:我们还能为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将好点子记录下来,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进行广泛宣传。
板书设计: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我们共同的家园
1 我国资源现状
2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口、资源、环境 问题
2 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关资料
移民下山
长期的‘愚公移山’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越坑越荒,越荒越垦,结果水土流失效益差,经济落后日子苦。山上的女孩嫁走了,山下的女孩又不愿加到山上,差不多成了‘光棍村’
老愚公哪里还有子子孙孙,又怎能挖山不止呢!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人们搬到山下办起‘农家乐’。从城里的游客吃住在农民家,炖个土鸡、烧个蘑菇就有了收入。慢慢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家家有彩电、电冰箱、摩托车、手扶拖拉机。
我国资源状况
水资源状况: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2002年,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目前有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
能源资源状况:我国石化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1。1999年,我国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4.5%;即使储量最丰富的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9%。
主要矿产资源状况:我国矿产资源品种多、总量大、已出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
耕地资源状况:我国人均耕地少。2003年底,耕地资源总量18.51亿亩,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面积仅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2000多个县(市)中,目前有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以下。
我国资源利用状况,一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消耗高,二是每单位资源产生的效益差,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资源的低效利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重要矿产资源利用状况。一方面,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矿产资源采选治综合回收率及共伴生有用矿物的综合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单位资源产生效力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我国只有2美元,而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国是51美元。
大瀑布的葬礼
在拉丁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两国交界处,有一条巴拉那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种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镇耳欲聋。据说在30公里外,瀑布的巨响还清晰可闻。
【关键词】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析
1 长期坚持节能优先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态势,能源供应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节能受到必要的重视,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解决能源短缺已不是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驱动力。一些能源供应部门反而出现了由于供应能力过剩而要开辟新的消费市场,以刺激能源消费的动机和做法,力图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为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必然要鼓励终端消费包括能源消费的扩张,鼓励新的消费以拉动需求,包括新的用能途径,其中建筑用能、交通用能的上升将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对能源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实际影响,大于节能的呼声。对长期的能源平衡和能源安全的关注难以和短期的、直接经济运行的利益取向有机地联系起来。
如果中国真正能够实现在本世纪中叶达到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将会面对重大的能源挑战。使中国的能源效率提到一个没有先例的高度,光靠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政策介入方面找到新的途径。
在现阶段,提高全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在市场经济的自然作用之外,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仍然十分必要。除信息、标准、技术推广等措施之外,还要进一步考虑长期的能源价格政策。同时,推动环境保护,也是节能的重要驱动力。中国还要及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的设计和引导实施。没有这些努力,就难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长期坚持节能优先必须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基本点。
2 从实际出发,实施煤炭的清洁利用
优化能源结构和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煤炭资源并不矛盾。在能源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煤炭必然将退出一些使用领域,但是煤在中国能源中的地位仍然将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煤炭的使用技术和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距,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中,煤炭的利用,首先要解决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
从世界能源系统的发展趋势看,未来煤炭的主要应用途径仍然是发电。在有天然气可以利用的地方,天然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可以达到更高的发电效率,也有更好的环保性能。但是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燃煤电厂仍然可以做到清洁发电,效率的提高也还有较大余地。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煤的清洁利用首先要解决的是落实目前直接燃煤的大气污染问题。其中,燃煤电厂的脱硫问题应该首先予以解决。燃煤电厂脱硫技术是十分成熟技术,现在是干不干的问题。目前煤炭供应过程和转换过程中,有大量可以立即行动而且对煤炭的清洁利用有明显实效的事情可做。如煤炭的筛选和洗选,更加合理的煤质管理和配送,型煤的利用等等,都大有潜力。
3 推动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实施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点,也是推动能源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当前在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要求已经成为决定能源结构,从而决定能源成本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环境保护将在今后逐步成为能源结构选择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对能效的提高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应该在能源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环保的需要。能源基础设施庞大,使用期很长。能源系统一旦建成,改变起来不但成本很高,还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在能源建设中不但要考虑环境保护现在的要求,而且要充分预见今后的环境要求。
4 适应终端能源需求的变化趋势,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变,加快发展天然气
中国长期以来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是造成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近年来终端能源需求的结构和总量变化,以及以中心城市为开端的环保要求,使优化一次能源结构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
当前和今后几十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的发展。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建立在天然气基础上的能源技术,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能源效率最高的技术。我国的天然气基础比较薄弱,在形成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的时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国家正在实施的西气东送工程意义重大,天然气基础管网一旦建成,将带动天然气开发的进程,可望使天然气的实际成本明显降低。在天然气的发展问题上,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协调。
5 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安排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过去的重点放在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能源供应上。近几年来,现代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其中,太阳能热水器已形成规模市场,大型风力发电也有多种示范。但总的说来,商品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然十分有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地区扩大了对农村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农村地区从传统可再生能源向商品化石能源的转换步伐加大。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农村能源商品化的比例已经不小。但是目前的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还不能适应这个转换过程,或是技术不够成熟,或是成本太高,难以和传统的化石能源竞争。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必须考虑农村发展的要求。我国城市化的过程还要持续几十年。我们不可能要求农民长期使用落后的传统可再生能源,也不可能让农民一下子跳越到比商品化石能源还贵的现代可再生能源系统上去。我们必须在借鉴先进再生能源技术的同时,自主开发适合于国情的技术。这不仅对我国是十分有益的,而且可以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选择。
中国的电力系统发展迅速,扩张势头还要保持许多年,为现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潜在的可观的市场。在推动现代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环境效益,使其环境外部性能够反映到合理的电价体系中来。在不考虑环境成本条件下,可再生能源很难和传统化石能源相竞争。
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优惠政策,要对各种政策的经济成本和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特别是应对支持政策条件下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成本下降的可能潜力和进度要有具体分析。这种分析必须结合我国的风电产业的发展实际。另一方面,对大水电等影响重大的可再生能源也应重点考虑,综合协调。这样,才有利于有效推动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Z].2008-8-29.
(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发展模式,其发展是可以持续和连续的。在实际生活中,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发展是注重质量和子孙后代人幸福的。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房地产经济中,沃特曼、柯林斯、波拉斯和彼得斯等着名学者研究了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种主要影响因素。柯林斯通过研究指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一理念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准则,房地产开发商所拥有的远大目标和激励制度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传统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目标是侧重于追求利润,而可持续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应在于追求从逆境中恢复的能力,以增强应对不利环境的弹性。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于对企业在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谋划,发展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企业其他战略,用企业其他战略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一词于1989年被哈默尔教授和普拉哈拉德教授在其研究学术成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公开提出,并对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了系统和权威的阐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包括3个方面特征:(1)核心竞争力是无法被模仿和代替的;(2)核心竞争力拥有着广泛的市场推广能力;(3)核心竞争力代表着企业客户长期的核心价值,对客户关键性利益有重要作用。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二)波特发展战略理论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指出了行业结构“五力模型”:(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2)客户的议价能力;(3)行业的竞争现状;(4)新进入者的挑战;(5)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他指出了企业应该在哪些点上谋求竞争力的提高,为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条件。波特发展战略理论从产业角度分析了企业发展的竞争策略,对企业经营的产业环境进行了研究。
(三)企业资源理论
企业资源理论从资源的视角来对企业竞争能力进行分析。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必须拥有4个基本性质:(1)价值性(Valuable);(2)不可模仿性(Inimitable);(3)稀缺性(Rare);(4)非替代性(Non-substitutable)。资源是一个综合体,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应该包括上述4个性质。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性和经营性活动需要资源组的良好协调与配合,资源组包括固定资产、人力资源、资本性投入和外形资产等投入。
三、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市场、资源、能力和政策方面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根据图可以看出,当房地产企业在市场、资源、能力和政策四个方面达到均衡时,也就是说处于图中的阴影区——优势发展区,房地产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关于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一)确立以“顾客价值至上”为导向的战略方向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应该围绕着市场需求,以提升顾客价值为战略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再是当前企业终极的发展目标,要想使企业永续经营,就不能单纯地追求某一个项目或者一段时间的利益,应该用发展的,战略的眼光去制定长远发展计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商业战场中的力量也是无穷的。项目是经营的手段,但是单个项目的利益不能代表永续经营的成果,只有一贯地坚持围绕市场需求和坚持顾客价值至上,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
(二)推行品牌战略
房地产品牌是产品品质、产品创新、服务质量、建筑科技、生态环境、居住文化、企业形象以及企业实力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房地产品牌是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房地产产品开发经营的同时,有计划、有目地设计、塑造,并由社会公众通过房地产产品的品质和价值的认知而确定的商标和企业形象,是公众对房地产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总和。房地产品牌包涵了企业品牌、项目品牌和物业品牌三个部分,企业品牌是房地产品牌的载体,是房地产企业信誉、素质、服务和文化品位的一种标志,是企业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也是消费者对企业实旌有效监督的手段。项目品牌是房地产品牌的关键,是企业品牌的具体体现,是企
业品牌的基础。物业品牌是房地产品牌的重要内容,是项目品牌的必要延伸,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会计;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雄起,对环境资源的摄取量变得越来越大。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小至城市,大至整个地球,没有例外。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就是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科学治理,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好资源和环境。真正实施起来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人类本身的自制意识和国家及政府的呼吁外,外力的监督与促进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日益发展起来的环境会计。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境会计的呼唤
当前,针对环境资源现状,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源,认真治理污染已迫在眉睫。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资源、环境、生态的整体反映出发,要求企业对各相关的环境资源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反映,这将促使企业认真履行相应的环境责任,转变过去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错误观念。最近几年,虽然有少数大企业在会计报表说明里涉及到环境及资源等方面的表述,但仅限于文字叙述的层次。如企业一次投入资金若干治理“三废”,使废水处理率提高了多少;工业粉尘下降了多少;固体废物递增率下降到多少,等等。这种文字性的描述不能提供确切的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信息,更无法按照实际具体考核企业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或危害,企业也就不能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其最后的结果还是资源得不到合理充分的配置,使宏观经济效益也不能协调一致,继而使社会整体效益下滑。要促进现代企业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企业对环境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达到监督和保护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并实施环境会计。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环境会计框架
1、环境会计目标。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用会计方法计量、反映、监督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环境与环境资源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各国对环境会计的阐述不同,但表达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准确反映企事业单位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终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目的。
2、环境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地提出了传统会计核算应遵循的会计主体假设。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是环境会计必须遵守的假设。环境会计成立的出发点便是追求经济建设与环境之间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抛开持续经营,环境会计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传统会计的会计分期假设一样,要想反映企业在可持续的将来不断发展,就必须合理划分会计期间,以便计算期间损益,以及在期末定期提供有关企业在环境破坏、环境改造等方面的信息。
(3)多重计量假设。环境会计计量具有多重性特征,不应只局限于货币计量,还应该涉及非货币的范围。由于环境资源既具有商品性又不仅限于商品性,因此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受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若将其只用货币计量则精确性很难保证。
(4)环境价值假设。环境为整个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和能源,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环境的所有权和特定主体拥有的财产所有权不同,具体的环境成本和环境价值没有明确列出。
3、环境会计要素
(1)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指在一定会计期间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中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环境资源。
(2)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是由于企业以往的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而应当由企业承担的,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是企业在履行并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的义务中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环境负债主要产生于已经存在或预期可能发生的与环境破坏有关的损失,不过在多数情况下难以确切的计量,所以通常采用估价方式。
(3)环境费用。环境费用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源的转化形式。环境费用不能仅计算经济成本,还要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与开发费。
(4)环境效益。环境效益指在一定时期内,环境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包括人类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时,取得有形资源产品或无形环境效用获得的环境效益。对环境效益而言,其效用实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其形式如何,只要其能实现并能可靠地加以计量,则应该确认。
(二)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
1、确定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及计量的基础与方法。环境会计不只隶属于会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还隶属于环境管理系统,这就决定了环境会计主体应当包括独立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乃至国家。由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由专门的环境部门进行,为了有利于该部门的管理,而且有助于计算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破坏成本,应在环保局等主要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各企事业单位作为内部核算单位,按时向环保局提供必要的环保核算资料。
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虽然暂时并不直接涉及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应将其列入对外信息披露范围之内的企业单纯的环境活动;另一类是直接涉及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环境活动,以货币表现或者形成财务问题,具体表现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会计要素项目。环境会计应以环境活动的类别为核算对象,在各个类别下,环保管理部门以企事业单位作为具体核算对象,企事业单位以具体项目为核算对象。
2、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
(1)资产。包括自然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三个方面。自然资源既是资源又是资产,应该计价核算。然而长期以来,很多国家的自然资源是没有具体价值的,不计损耗,不征收使用费,不但成本补偿失真,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因而应该把自然资源列为国有资产,实行有偿耗用制。人力资源可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补偿法、折现法等方式确定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可列为“人力资产”。旅游资源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经济价值,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不仅能减少工业污染,还有利于加强各地、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2)负债。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企业就要为此承担责任。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税”等科目反映和监督那些已经实际发生的环保支出。现实中的一些企业,虽然生产行为对环境已经构成影响,但其环保支出并未真正发生,这些潜在支出应列为或有负债,并在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
(3)环境成本费用。它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环境成本。由环境污染补偿、环境损失、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维持、环境保护发展等成本构成。对于这些费用,应设置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比如“环境预防费用”、“环境补偿费用”、“环境发展费用”等。它应该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资源消耗成本,指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环境支出成本,核算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和环境发展费用等;环境破坏成本,核算由于三废排放、重大事故、资源消耗失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环境机会成本,核算资源闲置成本、资源滥用成本等。
(4)环境收益。这是反映企业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以及环保中所得到的利益,是衡量企业环境以及从环保中所得到的收益。它是衡量企业环境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取得的收益、环保业绩卓著的企业收到国家发给的奖金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信誉收益与股票价格上升收益、其他单位或个人缴纳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效益或机会收益,对于其中难以计量的隐性收益可以适当估计测算。
(5)环境效益。主要反映企业由于依靠环境资源所获取的净收益。其计算公式为:环境效益=环境收益-环境成本、税金。它综合反映了企业依靠环境资源获得超额收益的一种经营能力。
(6)环境资源负债。环境资源属于国家和社会所有,维护和发展环境是每个企业乃至每个公民的责任。因此,环境资源负债的提出,正是企业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的重要体现,当企业使用环境资源或对其造成污染、损害时,就必须计提环境资源负债。
四、环境会计的报告和披露体系
现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主要提供的是生产经营的效益指标,而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环境资源指标均未披露。为了反映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企业应该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并把其作为某些行业的必要补充报表,编制有关环境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环境收支明细表等。总之,环境报告应尽量做到内容完整,表述清晰、信息真实,并以独立报告的形式作为企业年度报告的附录。
(一)环境资产负债表。它是反映企业用于环境治理的资产和由环境问题而引起的环境负债的报表。该表应采用统计式的方法,对环境资产和负债进行分项地反映,对每个项目都要列出具体的数字和金额。
(二)环境成本报表。它是反映企业在环境方面耗费的报表,它可以说明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具体支出情况,应该在该报表上如实、准确地反映出来。该报表可以采用统计式的报表,主要列示有关环境成本项目的数据资料。
(三)环境政策报告。环境政策报告要单独地进行报送。该报告主要是对外公开表明企业的环境立场和态度以及实施环境保护计划的具体措施。报告中要对环境政策的内容、环境政策实施计划等问题作出说明。
此外,还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交易报告表、环境排放表等,以增加环境信息的可比度或一些特殊环境信息,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四)附注。它是关于环境会计报表的补充资料及有关说明。主要包括:环境资源负债的有关数据、资料及说明,表明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应尽的责任;企业本期对资源环境的损害、治理及投资情况;企业环保措施及长远目标;其他需要说明的有关事项。
总之,环境会计的应运而生体现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环境会计在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应当发挥自身的监督与协调作用,使世界环境和自然资源和谐利用,共同发展。让环境会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指导下,发挥其最大最有效的作用,让我们为绿色的世界和强大的地球村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海波.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技术政策创新.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环境审计 可持续发展战略 措施
一、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是现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环境污染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并且各国也掀起了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而应运而生的环境审计也开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相关有益的探索。
(一)可持续发展观需要环境审计
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审计的意义凸显出来:其一,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其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价值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此可见,通过环境审计,可以监督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达到促进环境的持续改善,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目的。
(二)我国环境现状催生环境审计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环境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地区不合理的政策和生产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一步一步地恶化。而利用环境审计,不仅可以度量环境价值,而且可以确认环境的功能价值、成本、效益等的变动情况,进而为有效治理环境提供可信赖的信息,并且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保护资金的违法乱纪现象,提出相应措施予以制止。
(三)我国审计改革及发展需要环境审计
在我国开展审计改革的过程中,环境审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环境审计是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外部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能够及时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反过来,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有助于审计内容、审计制度等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一)环境审计的优点
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政府和公众都加入了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因此我国也逐渐具备了开展环境审计的基础条件。
1.良好的社会基础。虽然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尽如人意,但近几年来,随着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环境状况有一定的好转,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结构达到了一定的平衡,这对开展环境审计的社会基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健全的组织机构。我国审计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履行着各自的职能,在整个审计框架内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此外,自上而下的审计组织机构也保证着我国审计业务的顺利开展,这些都为环境审计提供了可靠地组织保证。
3.具备初步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在开展审计理论和策略构建的同时,也在环境审计的实践方面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果,与此同时,在全国开展的对林木业等部门的财务收支审计也为环境审计的实践积累了经验。
(二)环境审计的不足
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的环境审计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综合性人才缺少。从环境审计的概念可知,环境审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必要的审计知识外,还要对工程学、统计学、环境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有所了解,对环境法规比较熟悉,这就需要综合性人才。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来自于会计、审计专业,缺乏其他专业的人才,缺少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2.环境审计理论不完善。在1995年在开罗举行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上,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研讨的主题。深入研究环境审计,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而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在环境审计理论方面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另外,整个社会对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意识到环境审计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因而,目前,环境审计发挥着有限的作用。
3.审计主体参与度低。现在,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仍然是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度较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环境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不能很好地发挥环境审计的防范作用,对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也有一定的阻碍,降低了环境审计的工作效果。
三、环境审计实施的措施
(一)培养综合性人才
因为环境审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除了要掌握除审计学外,还需要了解工程学、统计学、环境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所以综合性人才对于环境审计非常重要,而现在我国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主要还只是单纯的审计、财务方面的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各专业人士的培养,另外,也要重视培训我国现有各层次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及相关知识,传授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审计时所掌握的经验,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完善审计相关理论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环境审计的理论还不够完善,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一方面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术,结合我国自身环境,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审计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促使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与国际法律接轨,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与协调,使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走上良性、高效的发展轨道。
(三)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积极协调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之间的合作,各自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职能,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将审计部门、会计主管部门和环境部门相联系,使其各司其职,又紧密合作,将环保部门制定的有关环境政策和规划与审计部门和会计部门相联系,使审计、会计主管部门与之协调、协作,既可以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又能为自己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环境审计在我国面临着蓬勃地发展,我们应该运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角解决环境审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完善环境审计的相关知识体系和制度,做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审计。
参考文献
[1]张英.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顾全根.中西方国家环境审计的比较[J].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08,(103).
[3]刘佳.国家环境审计内容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4]环境审计意义探讨[J].时代经贸,2008,(6).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经济体制;可持续发展;指标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city, city planning requirements are gradually increased, so the city planning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on city planning is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c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ly under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ity planning. Some implementation scheme based on a brief explanation, hope to discuss with you
Keywords: city planning; present situation; economic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的出现证明了我国人民的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高水平阶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在我国的城市的发展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并且在制定城市发展方案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城市要想合理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步骤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城市经济状态分析、 城市性质和发展情况分析、城市规划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以及建设规划的管理等环节。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能源短缺、道路交通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正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实施的时间较短,城市规划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譬如,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时期, 受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目标不明确,没有从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城市规划目标的盲目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情况, 导致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先天不足。为此,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并积极探索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方法,保证城市经济、文化、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1. 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 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其一,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 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另外,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2. 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并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综合性指标, 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其次,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确保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和简型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充分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同时还可以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 可以为大众所接受, 另外, 在制定指标时应该使用现有的相关规定标准和统计资料,以保证该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再次, 应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各大城市应该严格依照本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 使其真正发挥对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
最后,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定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指标中的指标数据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情况,又要符合城市系统分析和生态学原理, 指标数据来源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确保评价指标的定义准确,并且可以量化处理。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王建国, 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 J ] . 城市规划, 2011( 02) .
关键词:福贡林业;可持续发展
1 福贡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一种在不违背环境改变规律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强调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不能只顾眼前短期利益,而是要尽可能地保障眼前利益的情况下不影响后代的发展。福贡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林业行业对当地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尽可能地在保证福贡林业资源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林产品,这样后代就仍然用于充足的可供后续发展的林业资源。可以说,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能够为福贡当地林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有利于福贡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不断促进福贡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有很大的可行性的。
2 当前福贡林业发展的现状
2.1 G色产业化水平低
福贡县农村居民的人均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要高的多,林业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资源优势明显。对于我们福贡县山区群众而言,大力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由粮农向林农的转变,传统农业向生态产业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但是福贡县地方财政拮据、资金投入存在明显不足,不仅如此,全县重视数量扩张,但是却轻视质量提升;重栽培种植,但轻视后期抚育管理,对林业只注重保护,轻经营。不仅如此,全县绿色产业得不到较快发展,林业产业化水平总体水平不高,产业总量不足,福贡林业依然呈现出“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变化,很难对地方经济有所贡献,同时,现有的产业基地建设还无法满足脱贫致富的需求,林农还无法顺利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林业扶贫攻坚任务依旧艰巨。
2.2 福贡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一方面,当前我县怒江两岸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有的区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当前福贡林业产业发展严重落后,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繁重。不仅如此,近些年来,福贡县内大肆兴建水电工程、公路工程,这些工程建设项目占用很多林地,并且这种占用现象还在不断增长,给福贡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困扰。
另一方面,我县农村居民由于民族生产生活习惯以及交通不是很便利,煤源严重缺乏,使得农村薪柴消耗量巨大,很多家庭几乎饮煮、取暖、照明都要依靠柴火,增加了福贡森林资源保护的难度,而这种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改善,所以说福贡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2.3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林业生态建设受到严重制约
由于林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我县林业发展后劲不足,生态建设受到严重制约,尽管县委、县政府对我县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事业十分重视,但是我县财政十分困难,地方上根本就拿不出钱用于支持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唯有依靠上级财政拨款,除了资金严重不足外,林业建设还存在周期长、任务重的特点,导致很多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下去,对林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3 促进福贡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3.1 强化科技支撑
要想实现林业的现代化目标,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是很难实现的。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应该加强林业科技研究。根据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狠抓相关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工作,比如说两种选育、苗木培育以及防虫抗旱等关键技术,尽可能地将林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解决。其次,应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林业科技创新力度,并不断加强“互联网+林业”建设,与此同时,还应建立能够覆盖全县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林业生产力。通过各种有效举措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并支持和鼓励其创办科技型企业,并通过建立科技示范点、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参与到林业建设中去,同时对于林业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林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参与林业建设,并对在这些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最后,要不断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对于本土林业科技人员而言,一定要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和进修培训等渠道不断积累新的业务知识,并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来从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这样能够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实际发展。同时,县里应当创造有利的条件引进所需的人才,并加强与其他县或怒江州以外的科技人才之间的合作交流,注重培养乡土技能人才,从而为我县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3.2 加快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一是加大对天然林的保护力度。通过不断加强工程项目运行管理,确保林业建设资金安全,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林区稳定,并加强森林管护工作,做好目标责任落实工作。二是继续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应当努力做好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工作,既要做好对退耕区农民的补助资金兑现工作,巩固退耕还林工作成果成果防止复耕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还应积极争取新的退耕还林指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任务。三是继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全面落实新农村能源体现,加大对沼气安全使用培训工作,用各种新型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节能能源,降低森林资源消耗量。四是加强陡坡地生态治理。在强化管理的同时做好历年项目的补植补种工作,以确保陡坡地生态治理取得成效。
3.3 深化林业改革
要想我县林业永葆生机活力,就必须不断进行林业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林业改革等重大改革举措,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及国家公园建设力度,继续推行新一轮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推进林业政策、制度和工作创新,守住青山绿水,建立健全经营机制,理顺林业管理体制,激发林业发展内生动力,促使我县生态林业发展水平提升,为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
关键词:我国资源 环境科学 探析
一、资源与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要完成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就必须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这条道路能否行得通,关键在于是否能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当前,我国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后备储量严重不足,水资源供应出现危机,土地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影响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把每年环境、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加起来,则相当于我国国民经济每年8%的增长量,并且化石能源与矿产工业占据我国17%的国民经济产值,从这两个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立足于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安全,我们必须下大力解决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如大宗或战略性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寻找与评价;水、土地、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大气、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控制及环境质量改善;重大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等)的预报与减轻;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等等。
二、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发展的现状
近半个世纪来我国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我国在资源与环境的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优势,并在国际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这些优势和特色为保证今后我国资源与环境研究工作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包括:
2.1具有一支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经验较丰富的研究和教学队伍。包括各部门所属研究所及高等院校、中科院所属研究所和综合性大学有关学院(系)及研究所,涉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绘、地理、水文、环境、生态、空间、大气、海洋和环境科新工程等诸多学科。这支队伍有一大批长期从事于资源与环境基础研究的老、中、青人才,有着较好的研究积累和较丰富的研究经验。高等学校近年增设与资源与环境科学有关的教学科研机构己有相当数量。其中设资源与环境学院(或系、所)的高校己达28所,能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的学校达到15所,设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校也有10所,显示出针对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学科教育正方兴未艾。
2.2我国具有许多世界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如对全球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的青藏高原;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和岩溶地区;面积广大的内陆干旱荒漠;活跃的大陆内部地震;绵长的海岸线和宽阔的大陆架及其典型的边缘海盆;濒太平洋成矿带;时代较完整的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独特的东亚季风气候特征及其从热带到寒温带、从湿润到干旱区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等等。
2.3研究工作有着雄厚的区域观测能力与调查工作基础的依托。我国从事资源和环境方面专门管理部门众多,象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环保总局、测绘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科院和高等院校,这些部门和单位有着长期、雄厚的观测与调查能力和工作基础,这对作为应用基础性的资源与环境科学不仅提供了获取数据的保证,也成为发展这一科学的重要力量。尽管我国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明显的,主要表现在针对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跨学科研究较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不够,年轻、高层次的综合型学术带头人亟待增加;资料数据和仪器设备的共享缺乏保证等。
三、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正跨入全球化、系统化、定量化的新时代,其研究方式和研究重点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3.1整体观、系统观的研究思路得到加强。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正在跨越以往各类资源之间以及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界限,开始把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不仅研究其自然属性,而且加强对其社会属性的研究;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特别是重视选择典型区域进行深入连续地观测,揭示人类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政治化等过程对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 ,并在高精度观测数据基础上,引入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建立动力学模型, 为可持续性的资源开发与环境改善工程提供可靠
依据 。
3.2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和专项计划的组织方式成为主流。以往对单一资源或环境问题的单一机构、单一学科研究方式被针对单一或综合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联合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工程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跨学科、多部门研究方式所替代;并且无论在国际科学界还是在各国国家研究组织中,对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往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计划来完成。
3.3 研究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长期连续观测资料的积累与分析。重大研究计划往往有大型观测计划相配合。全球和国家尺度有关地球环境资源变化的长期观测、监测与信息网络正在形成,包括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00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等一系列全球性巨型观测系统;还有众多地区性和国家性大型观测系统;并且集地球空间信息存储、处理、传输和分析为一体的“数字地球”即将出现。
(一)政治环境分析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石油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商品,而是政治商品,是战略物资。随着我国石油消费日益扩大化,国际产生了基于能源消耗的“中国”。在“十一五”规划当中,我国政府也意识到能源是将来发展的制约瓶颈,强调加强节约,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为此,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也提上历史日程,其中,石油资源的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二)经济环境分析 首先是国际竞争的加剧。石油价格呈刚性特征,我国采油厂的低成本优势,主要来源于低人力成本和油田早期开发的高产量。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低人力成本显然不能持续。要从技术成本、作业成本入手,维持低成本优势。其次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随着经济的增长,对资源需求包括石油资源的需求正逐步加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都会面临油气短缺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开采和利用石油资源,以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是石油开采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社会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价值观正在从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主义,由于转型期价值多元化、混乱化和无序化的影响,造成了社会责任观的失落,生态消费观尚未形成。人们追求高耗能的单纯经济增长,单位能耗逐年增长。在这种环境下,一方面影响了采油厂的经营方式,目前大多石油开采企业仍追求片面的高产量高耗能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也给采油厂提高采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技术环境分析 石油开采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勘探与开采进入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尽管我国石油开采技术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同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还有5到10年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科研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的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是2%~3%。而我国近几年石油工业企业在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总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科技投入在整个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不到销售收入的1%,科研投入强度逐年下降。第二,自主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也比较差。我国石油开采企业的技术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即使一部分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技术,如聚合物驱、化学复合驱技术等,主要也是模仿学习国外理论和技术。同时我国吸收转化国外技术成果的能力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即使是国内技术力量领先的胜利油田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仅为45%左右。第三,人才匮乏最突出,不仅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也同样缺乏。没有相应的科研投入,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目前石油开采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相当匮乏。
二、采油厂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一)成本控制理念淡化 由于全球油价持续上升和石油的供不应求,很多采油厂不重视成本控制,只重产量,不重视产能,不重视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对于成本,只重视核算、不重视控制,对于成本控制,也主要是考核等事后的控制,且这种事后成本考核由于没有实现责权利相统一,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我国采油厂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分要素的成本控制方式,对每项费用都追求最低化方式,这种方式阻碍了不同费用之间的有效转换,也影响了成本的科学有效管理。在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在稠油油田开发初期,仍能保持一定的低成本优势,但随着稠油进入后期开采,成本不断攀升,不利于进一步的成本控制,有必要改变分要素成本控制模式,以区块作为成本控制单位,形成为分区块的成本控制方式。
(三)成本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大多数采油厂没有实现成本管理现代化、信息化。采油厂的成本管理既没有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为保障,实现成本管理的信息集成,也没有建立现代化的物资供应系统确保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成本的最低化。
(四)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现代化信息化的成本管理对成本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的采油厂成本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能力有限,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有的成本管理人员无法适应新时展的需要,不能实现知识的及时更新。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采油厂成本管理模式总体框架
(一)采油厂成本管理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采油行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大多数采油厂采用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往往忽视地下客观资源条件的限制,片面追求产量最大化。然而,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总储量是一定的,随着经济增长资源消耗量的增大,石油生产必然呈现储自然递减的规律。由于产量的持续下降趋势不可避免,以产量最大化为目标的粗放型经营必然难以为继,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低下。为此,有必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成本管理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采油企业放弃传统的高消耗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即利用更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尽可能地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要求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高效能生产。
(二)采油厂成本管理的基本流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进行目标明确化,使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与采油厂生产运行和成本管理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特有的成本管理模式。具体设计思路如下:(1)确立区块为成本责任中心。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层层分解才能实现。在油田的不同区块,其地质、工艺、流程、开发阶段都不相同,因此不同区块的成本是不同的。为了解剖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揭示投入产出规律,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挖掘降本增效的潜力,必须确立一个成本责任中心。而以区块作为成本分析和成本责任承担的切入点,应是比较恰当的。(2)建立成本模型和数据库。确立了成本责任中心以后,就需要根据不同区块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成本模型和基础数据库。在其建立成本模型时,需要寻找成本动因以及区块成本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结出适合采油厂现有情况的成本模型,并建立相应的基础数据库以确保成本模型的顺利进行。(3)建立有效的预算引导机制。根据区块成本模型,制定出区块成本的自上而下纵向预算目标和自供应到销售横向作业目标。(4)建立有效的过程控制机制。确保成本模型的责任预算指标和作业预算指标的执行,并对执行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在经营过程中,预算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指导作业活动的运行,同时通过对责任预算和作业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预算的执行,并进行有效的控制。(5)对成本预算和控制进行评价,考核责任部门及员工的业绩。区块成本的考核,可以通过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本期与上期的差异的纵向比较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不同区块之间的横向比较来进行。通过考核评价责任部门及其人员的业绩,进行奖惩。(6)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寻找进一步改善成本管理的
对策。根据区块成本的分析结果,提出下一步成本投入、生产与管理的建议,并对不同的区块特征提出区块成本创新管理的方法。
(三)采油厂成本管理模式――双链条成本管理模式 采油厂的成本管理应该是基于责任链和作业链建立纵横相结合的双链条的成本管理模式。就纵向角度,成本管理从来就是由人来完成的,要想顺利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必须自上而下建立有效的责任链,通过责任链把成本管理的目标逐级分级、逐级控制、逐级实现。责任链的建立有助于成本管理的权利、责任和能力的统一。目标控制的实现,需要让目标成本分摊到一些应该承担责任的单位和部门,让责任与成本相匹配,按照分级归口的原则形成责任链,使成本管理的责权利相统一。
此外,成本的形成和实现是通过一定的作业活动展开的。如果仅仅依靠“原油产量”这一最终成果来控制成本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进行成本控制空间的横向拓展。成本形成过程的微观空间结构就是作业。作业成本管理代表了成本控制空间在微观空间层次的横向拓展,是成本控制空间的进一步细化。作业成本链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成本对象从原有的生产为中心,转向生产和经营的密切结合,实现各专业的协同运作;也有利于成本管理主体沿着作业链从原有的财务部门向整个业务部门的全体人员的延伸。
可见,只有建立在基于作业链和责任链的纵横向扩展的成本控制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的追踪管理,才能实现现代化的采油厂的成本管理。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采油厂成本管理策略
(一)强化成本意识,培养关键成本管理岗位员工 无论是作业成本链还是责任成本链的形成,都需要处在链中的员工的配合。而双链式成本管理模式是对成本控制横向和纵向的双重扩展,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将企业所有员工都置于成本管理的链条中。因此,双链式成本管理模式要求在全体员工中形成强烈的成本意识,突出成本控制的地位,在各个作业、各个责任单位探讨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意识,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此外,需要加强对关键成本管理员工的培养制度、激励制度,形成强有力的成本控制执行文化。
(二)引入油藏经营管理理念 油藏经营管理最早是由美国的Abdus Satter和Ganesh Thakur首先提出并积极倡导的,是从油藏发现、开发生产、退出全过程的经营管理。油藏经营管理基本思想是:采用集成理念,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集成,实现优势互补、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和生产成本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引入油藏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实现成本管理的集成化,有利于成本管理的上下协调优化,有利于横向人员部门的协作优化。按照油藏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油藏模型,对油藏进行描述和开发,实现事前油藏设计成本控制。
(三)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有效地实现成本管理的责权利相统一,必须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在公司内部进行分权,按照分公司――采油厂――油藏经营管理区为主线,划小核算单位,推行目标成本责任制,让更多的下级单位有自主经营权。分权、自上而下细分核算单位有利于调动夏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降低成本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责任单位的划分、责任链的形成应该以责权利相统一为原则,以激励约束为导向。在激励机制建立方面,应坚持物质激励为基础、参与激励为主、责任激励为保障的激励机制,并坚持责权利对等原则,层层设立激励点;重点作业、重点项目坚持事前、事中、事后激励相结合。
(四)推行作业成本管理,建立有效的日常作业分析和追踪机制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动态分析的周期越来越短;此外油田开采工艺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为此需要加强环节管理,在过程中控制成本,加强作业的现场跟踪和现场控制,把好作业劳务结算关。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作业费用,必须从作业的第一个环节的设计人手,优化作业程序,确保增值作业流程合理、简洁,符合技术规范,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增值作业,减少作业指出,缩短作业周期,提高作业经济效益。此外,作业效率的提高,需要建立有效的日常作业分析和追踪机制,加强对作业的动态管理,对作业进行现场的监督和落实。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 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 万元
重植林 內部 林产品价值 417.72
外部 吸收CO2放出O 2价值 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 3.27
水土保持价值 10.89
保肥价值 10.79
旅游价值 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 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 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 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 无法评估
合计 21929.01
由以上可见,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 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 、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 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5)在诉讼方面,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问题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优先例和经验可循。” 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6)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的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得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①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②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③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④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⑤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⑥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10月第5期。
⑦黄河亮、陈钦:《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载于《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