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7 13:31: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人意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美育与情感教育
自王国维、分别提出美育即“情育”后,很长时间美育与情感教育相等同的观点深入人心。但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由此可见,陶养情感是美育的目的,而这种情感与人的日常情感是否一致还有待商榷。苏珊•朗格认为,情感在人类社会中可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抽象物,可脱离个人具体情感,成为人类普遍共有的东西。这就揭示了美育与情感教育最内在的不同。情感教育主要是为了使个体日常的情绪、态度、情感能够得到重视,这更多涉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等具体的情感体验,带有更明确的功利性和浓厚的个人色彩;反观美育,它更多是无功利目的的审美情感,拥有更多自由的因素,惟其如此,才能“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2],才能达到“人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3]的和谐氛围。
二、美育与艺术教育
类似于美育和德育、情感教育的混淆,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同样存在着含混不清的认识状况,所不同者,前者是概念上的混同,后者则是实施阶段上的混同。美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个体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艺术教育培养人们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不能纯粹进行知识传播。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狭义上,艺术教育是一种技能习得,美育是一种审美习得;广义上,艺术教育可看作是美育的核心部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是其根本目的,这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更是主要途径。
三、美育与青少年成长
滕守尧在《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文明确提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4]即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能使个体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对于实施效果,曾作出过精彩的描绘:“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于学校中可实现者,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剧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但切不要拘泥,只随人意兴所到,适情便可……单独没有兴会,总要有几个人以上共同享乐,学校中要常有此种娱乐的组织。有此种组织,感情可以调和,同学间不好的意见和争执,也要少些了。”[5]由此可见,美育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方式,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无法取代的,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美育与现代职业教育
基于精神教育的美育与技能教育往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技术技能的习得,需要熟练的动手能力和足够的理论支撑,更需要一个和谐的习得环境,以及个体自身的审美素养。因此,以技术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更应重视和加强美育教育,利用美育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并且,在结合其他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美育课程完全可以融入整个教育活动的体系之中,实现多元化,成就整个教育过程的审美化。综上所述,基于美育与德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殊途同归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应该具有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以及独立的学科体系与核心价值,而这种价值,需要从对学科的充分实践中逐步发掘和确立。
作者:徐菊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它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行政层级管理制度而言的。传统的管理理论强调层级管制,其管理体系是官僚型的,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多地要求自下而上的服从,不是以互动平等为基础的,在这样的体系中不易调动大多数人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管理更多地是被动地服从,如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总的来说就是这样,学生较多地是被动地服从,学校通过各级组织对学生进行非常到位的行政管制,管理体系追求的管理目标就是学生不能出事,其结果管理成本较大而效果欠佳。与此同时,学校的各级主管部门在对学校的管理中过多地干涉学校的具体运作,强调并要求学校必须服从上级的规定或指示,而对来自于学校的一些有利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合理要求重视不够,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力受到制约,客观上造成了学校本身的管理权限和职责模糊,因此学校的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许多合理意见或建议不能够在制度上予以较快地反馈实施等等,这样导致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制度效率不高。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破除官僚管制主义,强调大多数人参加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治理过程,该过程应当体现互动平等,并且要求利益的各方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使管理更加有效。
另外,公共管理针对的主要是公共部门或公共事务的管理,它们经营的主要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是相对私人产品而言,我们知道私人产品的生产或效率分配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按市场的机制来完成的,它们具有显著的特点即竞争性和排他性,而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一般是由公共部门或公共事业单位生产并分配的,它们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有限竞争性和有限排他性,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管理不是管制而是提倡治理或善治,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社会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教育事业正是如此。高等学校不应当是政府管理内容的延伸,她不具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她的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教育培养人才是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来体现的,而且学生在学校有平等享受这些教育培养的权利。
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学校是社会的公共部门之一即学校的教育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如何使学校的教育产品更加具备效率和公平,使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其中主要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具有公共管理理念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首先,在教育的内容上。根据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效果并不如人意,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道德领域和法制领域的教育不够,使政治理想教育的效果缺乏基本的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支撑,使学生缺乏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导致政治理想教育的内容形式化或虚化。对此,在构建的新模式中我们要体现公共管理的思想,加大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坚持以法治校、以德治校,使政治理想教育的内容建立在现实的言行上,从而保证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实践者,同时自觉成为我们事业的继承者。
其次,在管理内容上。按照公共管理的思想,效率与公平的实现必须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把行政管制为主转变到以服务管理为主,构建在学校宏观指导下的、以学生自我自主管理为特点的互动治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如成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建立服务于学生的各类咨询机构;建立符合学生公寓特点的社区组织体系;完善和加大学生各类社团的建设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自治平等互动思想。另外,改革现在分级管理学生的行政结构体系,加大学校各职能部门服务管理的力度,淡化管理的行政层级结构。
第三,在学校政策或规定的决策层面上。公共管理理念的执行必须在决策上要体现服务对象(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如何构建学生信息收集和反馈的路线是十分重要的技术问题(不完全是认识问题),每一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意见都可能是不完全相同的,若同一问题分别征求或听取不同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一般来说是很难做出决定的,因为个人偏好是出自自己的看法,而决策结果的利益与各个学生密切相关,且不同的结果对不同学生的利益给予都不相同,因此,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了解学生集体偏好,集体偏好的了解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工作程序保证,在方法上意见的听取是采用一致性原则,还是采用多数原则,多数原则是按照1/2,2/3,3/4还是按照3/5或4/5法则,决策的准确度是不同的。另外,什么样的问题采用全体学生的意见,什么样的问题只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等等,这些都应当视问题的性质和具体情况而定,不然我们依据来自学生的信息所设计的机制或规定就达不到预期目的,使管理失效,除此之外,学生的党团组织与学生会的关系问题,社团组织与学生会和党团组织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要十分注意的方面。
根据上面的研究和讨论,具体设计的教育管理模式如下。首先,必须改革目前的学生管理方式,体现公共管理的思想。1)学校成立学生教育管理中心,统一负责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其职责有两方面,一是代表学校行使行政教育管理职能;二是围绕学生成才,重点搞好各项服务管理。取消现行的学生工作部(处)和教学单位管理学生的层级管制模式,这有利于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同时,学生教育管理中心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和制定或修改管理规章制度,并负责学生公寓社区的宏观管理(物业内容招标给物业公司)。在服务管理方面,为了适应整体改革并与之配套,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心下可以设置必要的服务咨询机构,如德育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法律服务咨询中心、纠纷调解中心、成才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的、服务于学生的、高水平的学生工作队伍,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规律化。
其次,在学生社区和社团的管理方面,要摒弃过去的管制理念,指导学生组织自己治理,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弹性学制的全面实施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使原来学生以行政班为活动单元的组织结构被打破,社区和社团已成为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党团组织已开始建在社区或社团,如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心成立党委的职能派出机构即党的工作委员会,以学生楼栋为单元成立总支或支部,学校团委的工作重点更是与社区和社团关系密切,如在社区成立若干分团委,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团支部,这样使党团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功能有效地运行起来。另外,要不断提高学生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学生中一般的事务性事情应该由学生组织自己解决,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在宏观上把握好学生组织的发展方向。第三,加大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力度,在教学计划中把法制课和道德课作为“两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政治教育和理想教育应当是建立在规范教育之上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准的人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有很深的教训。另外,在消除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单向性问题上,我们应当进行思考。由于历史的缘故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教育管理的单向性问题,学校对学生制定了许多规定和要求,但对来自学生的合理意见或建议或要求理会不够或没有在制度上给予重视,按照产权理论理解就是关系的双方没有形成合法平等的合约,在重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时必须设法在制度上解决它,这对于体现公共管理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如学生教育管理中心既有教育管理的行政职能,又有服务、维权的作用和功能,学生教育管理中心要承担起研究制定合约的任务,合约既包括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有学生应当具有的合法权益,且一旦形成就具备法律效力,实际上这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有利于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
同时,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应依照高教法等法规去界定与学校的关系,一方面积极支持学校以社会独立法人的地位去运行,努力降低学校的外部性负面影响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公共政策上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市社区建设应当包含学生社区的内容,至少在治安领域统一起来。如何设计学生的信息反馈或建议收集系统是我们实现公共管理理念的重要方面。学生个人的偏好与集体的偏好对于我们的政策制定作用是不同的,我们主要是关心集体偏好的收集或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他们更关心便捷的方式,所以建好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反馈平台是实现我们目的的最佳方式,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在学生管理中心下设置信息调研室,专门从事信息反馈收集工作。另外,在这里还应当指出抽样调查的必要性,一般来说学校不以全体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征求学生的意见,因此网上征求及随机调查或学生代表讨论或学生组织评议是我们的重要方法,在决策时应当以2/3多数表决为好。
为了让学生把个人偏好充分表达出来并引导形成正确的集体偏好,除了开通网上信息反馈系统外,还应在学校的一些地方设置信息收集箱,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解释,让学生了解他们所要评议问题的内容,要做好上述工作学校的相应机构或指定机构必须策划好这项工作。贯彻公共管理的思想就是建立学校主导的、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权的、符合国家法规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因此,教育管理模式应当在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虽然学校是主要方面,但它还涉及到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等多方面,本文主要是从学校这个角度,运用公共管理的思想来探索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内容,上面讨论研究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地简化为:“一个理念,二个平台,二个体系”,即建立符合公共管理思想的治理理念;以社区社团的管理为基本内容的工作平台;以法制道德理想教育为基础的教育平台;有效的服务管理咨询体系;自主平等互动的信息反馈体系。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小组学习
据调查,在高中学习科目中,学生们不喜欢上的学科就有政治学科。分析其中原因,主要一点就是政治学科内容的安排、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手段的选用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并且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怎样使我们的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我们的教育。教育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实践让我认识到在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十分必要,我就小组合作学习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课改实验证明,高中政治课上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满意效果,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 政治课上要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合理分组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政治课上往往围绕几个问题来讲,分组考虑的因素不仅包括小组的规模、分组的原则、小组成员的角色搭配还要考虑学习任务分工以及教学环境的改变等。
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尽量考虑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性别、性格特征、学业成绩、能力特长、学习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规模应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都应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总结员和汇报人等,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还应该角色互换。其次,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再次,给小组起名、设计口号并共同制定奋斗目标。这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衰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 政治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政治课上从组建小组到发展成熟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要指导和训练学生如何合作,使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的合作技能。
①学会倾听。政治课上,无论本组还是其他小组学生发表观点,都要养成听的习惯,只有在合作学习时或小组交流时认真听清了同学与老师的意见,才可能把握思考的方向,作出恰当的应答。②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要掌握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表达方法。③学会帮助。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互助学习团体,要体现互助的特点,就要向人求助或给予他人帮助。④学会讨论。⑤学会协调。
3. 政治课上小组合作学习要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在学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时,我设计了相关情景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其他组评价补充,对于深入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教师给以解释纠正。应该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授人以渔”,使学生走出迷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具体的学情,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唯其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4. 政治课上要认真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围绕问题的解决来进行的,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⑴ 问题要有价值,使学生感兴趣。并愿意讨论。⑵ 问题要有开放性、探索性。如“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围绕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进行讨论,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⑶问题要有层次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层次的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影响消费的因素”相关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提出符合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
5. 政治课上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所以我们应关注每个孩子,要信任他们,给他们以希望,对他们进行积极评价,让他们树立信心。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⑴ 评价要面向小组。学生小组讨论后,老师根据巡视和组际交流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完整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的小组提出希望,旨在增强小组的集体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等现代意识。⑵ 评价应采取多种形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各种表扬机制使他们体验成功。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赞赏的眼神,还可以设立金、银、铜牌奖,模仿电视节目开展“闯关”比赛,“千分赛”或“晋级赛”。这种竞争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⑶ 评价要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另外,在学习中出现的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相互谦让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也要及时的进行表扬。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主体性
班主任既是班级的领导者也是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人。小学生在思维、情感、意识以及能力等方面还处于萌芽阶段,对事物的理解还较为模糊和抽象,因此,此时最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将来人生路道上的进步和良好发展影响重大。班主任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具体方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寓教于乐,将具体事务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予以表现,实现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深化。
一、以班级为中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选
班主任将班级中所有的学生凝聚成一个大家庭,使学生拥有集体荣誉感,把班级荣誉当做最高荣誉,发自内心的为班级争取机会,创造成绩。积极参加班干部的竞选,明确权利的真正内涵,就是更好的为班级服务,为集体出力,通过争当班干部,争取锻炼的机会,培养自己为他人服务的主人翁意识。
二、班主任创造机会,把“心理主动”化为“实际行动”
1让学生轮流做班级干部,轮流做主人
中队干部轮流当,是锻炼小主人才干的好机会。班主任要积极组织队员讨论怎样当好小干部?班级小主人应有怎样的责任心?任务明确后,要鼓励队员勇敢地参与竞选,特别要注意调动从没当过干部队员的积极性。轮流当干部,可以给每一个队员提供均等的锻炼机会,让更多的人在为中队服务中,发挥小主人的主动性,学会动脑筋,学会团结人,学会管理方法,学会做好工作。逐渐懂得服务集体,体验到小主人的责任感。
班级是一个由不同的队员组成的“雏形社会”,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角色群。由于学生性格,年龄,心理,生理,家庭环境等的差异,形成一个个爱好,特长不一,修养不同的学生个体,班主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质,在模透每个学生的心理之后,分别给予不同的任务,让其在学生干部工作中扬长补短,英雄有用武之地,有成就感,有归属感,从而不断增强小主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全体队员的小主人意识,班主任要安排在中队内部实行干部轮任制,这样既增强了班干部的竞争意识,又给每位队员提供了锻炼机会。心理学认为,如果学生长期担任某一职务,容易形成角色固定,相反,学生充当的角色越多,他和集体的联系就会越发巩固,接受的教育也越全面,他的主人意识也越强烈。
2.人人有事做,增强主人意识
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班主任在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中,要根据他们的不同个性和各自能力分别分派不同工作任务,为队员主动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可以为彰显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创造空间。少先队组织是孩子们自己的组织,就应该放手让少先队员们自己自主管理,因此,班级中队建立了一日常规制度,每一位队员都有机会当一天的中队长,参与班级管理,设立不同的岗位,如:卫生管理员、纪律管理员、公物管理员、花木管理员等,每一个岗位均由少先队员自己报名,自定工作职责,经中队会议讨论通过后,定期述职,轮流上岗,人人参与管理。
3.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活动
在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了队员的主动性,从活动的设计到方案以及活动的实施,全部由队员自己完成。如:在教师节期间,学校开展了尊师活动。在此活动中,大队部先征集了各中队的活动方案,我班的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响应,并结合自己对老师的敬意,精心设计了班级的活动方案,并很快的通过了审核,这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荣誉感,队员们积极行动,有的用自己的双手为老师们制作出一张张精美、漂亮的贺卡,有的学生用信件的形式表达了对老师的爱和敬意,有的还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为老师选购了教学中需要的教具,一份份小小的礼物,很好的表达了对老师的谢意。再比如:在秋游活动,让队员自己去分组,分配任务,班主任在侧面进行指导,组长与组员讨论菜谱,安排任务,使学生各负其责,在这样反复讨论和沟通的环节中,使自己学会了如何组织和协调。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实实在在地给了少先队员创造了自己的空间和自我展现才能的机会。因此,班主任要积极为学生创造空间,放手让少先队员去活动,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开拓视野,从而提高了少先队员的自主能力。
三、从“实际行动”中反馈,进一步提高作主人的能力。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少先队员身上的闪光点,及时提出表扬,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活动,遇到问题及时帮助化解。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教育行为,多讲鼓励的话,少批评,善于倾听队员的感受,接受队员的建议,对于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充分的尊重和接纳。班主任要积极组织成果汇报交流活动,让队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每一个少先队员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少先队员的工作能力。
四、结语
二十一世纪的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观,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每一个少先队员都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动主体,每人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一旦在活动中调动起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并加以弘扬,小主人的力量就不可估量,其创造力也就势不可挡。如果说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那么班主任辅导员就是辛勤的园丁,再美丽芬芳的花朵也要经过园丁的辛勤培育,园丁也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大师,他可以赋予花朵们新的生命力,使他们更加旺盛,让这些小主人们充分散发出生命的芬芳。
【参考文献】
[1]《新概念情感教育》
[2]《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云南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91年,最初是针对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开展的一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1999年,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农业推广硕士(暂定名)”专业学位,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正式定名为“农业硕士”。200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包括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目前农业硕士学位共设置15个领域,培养单位在数量上从最初的24家不断发展壮大到106家,培养单位类型也从最初以农林高校(研究机构)为主拓展到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科类大学,目前非农高校67所,占全部招生单位总数的63.2%。从区域分布上看,一半的培养单位分布在华东、中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其次是华北和西南地区占33%,东北和西北地区相对较少,云南仅4所高校成为培养单位,仅占全部培养单位的3.8%。截至2014年,全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招生11286人,云南招生约为300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云南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培养质量,都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一、云南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推广硕士自2009年才开始全日制硕士招生,仍然处于不断摸索前进的阶段,除了受报考人数少、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外界因素影响,该领域自身发展还面临以下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源不够稳定,入学动机不明确。我国2009年开始施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云南4所培养单位均在2010年开始招生。全日制研究生报考的主力军是应届毕业生,学生在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时往往不会选择农业推广硕士,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出于传统意义上对专业硕士学位的偏见,另一方面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缺乏了解。从而形成同样的农业推广硕士,非全日制培养因为“物美价廉”而供不应求,但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则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为广大考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新的途径,培养单位也可以通过调剂的方式完成预定的招生指标。然而,在调剂过程中,考生选择调剂农业推广硕士往往抱着“能上就行”的保底心态,就培养单位而言,往往也是以保证数量为第一前提。考生的保底心态结合培养单位数量第一的原则,必然导致学生以一种相对“盲目”的方式入学,不仅专业背景差异大,而且入学动机不够明确。
2.培养模式不统一,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虽然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自1999年开始设置,但长期以来都只是以非全日制方式进行培养,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学位教育,同时还是学历教育,所以现有的非全日制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不能直接用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充其量只能提供一些借鉴。另一方面,作为专业硕士,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是专业硕士培养的重点所在,因此,相近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只是提供参考而已。培养单位通常在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性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经验,设置培养年限和培养环节,以云南的4家培养单位为例,在学制上就有2年和3年的差异。在制定培养方案方面,目前培养单位往往只是在教指委推出的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不能体现地区和培养单位特色。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教指委规定必修课程外,受培养规模限制,为了节约培养成本,培养单位往往不会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通常合并到所开设的相近学术型或专业型硕士点加以培养。
3.导师队伍不够完善,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提倡“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模式。然而,由于全日制推广硕士培养开始得相对较晚,往往培养单位还没有制定确切的导师遴选规则,通常相近专业的硕士生指导教师直接可以申请为农业推广硕士生导师。这些指导教师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相关实践研究经验,只能凭借相近专业硕士培养经验完成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目前校内导师仍处于探索培养的初级阶段。本来校外导师可以较好地弥补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研究经验的不足,但是对很多实践单位而言,还是一种新鲜事物,特别是在培养单位自身还没有完全消化理解的情况下,校外导师更是对培养过程束手无策,很难起到校外导师应有的实践指导作用。另外,根据教指委要求,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环节,但目前培养单位实践基地建设还明显滞后,即使在现有的实践基地上也很少实质性开展能够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活动,所以,目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往往只能依靠校内指导教师自行安排。因为导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各异,对研究生实践工作的要求和标准也各不相同,这必然造成研究生实践环节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偏离面向现代农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二、农业机械化领域硕士培养改进措施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及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充分研究云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本文对云南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及建议。
1.加强引导和政策鼓励,提高生源符合程度。生源规模和质量是实现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亟需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专业特点影响,目前农业推广硕士正面临着生源匮乏的窘境。显然在研究生培养的供给侧形成明显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主要体现为信息的不对称、观念的不对称和政策的不对称。目前仅仅依靠培养单位,根本无法走出上述困境。根据我国人才培养提出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则,在生源保障方面需要政府、培养单位和企业共同联手应对。具体而言,培养单位需要加强招生宣传,借助研究生招生网站等平台,重点阐明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基本情况和培养过程,引导考生打破传统观念。各级政府要根据地区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出台相应的优惠就业政策,一方面给学生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投身地方经济建设,进入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作为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所培养人才最终的归宿,在生源建设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用人单位要及时人才需求信息,并积极参与到招生环节,推进预约式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招生氛围。
2.突出培养特色,构建开放式师资队伍。虽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是面向全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作为云南省的培养单位,还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的重任,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突出针对云南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人才的特色,同时有意识地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不仅要求导师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同时还对导师的实践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养单位需要加快完善导师遴选和培养体制,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有计划的实施导师培训工作鼓励并安排校内导师到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提高实践研究水平。同时主动邀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以专题报告和课程等形式为研究生讲授专业知识。
3.强调实践案例教学,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为了让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专业内涵,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迅速掌握相关知识点,培养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已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2015教育部1号文就是《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农业硕士指导委员会也在2016年4月于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首届农业专业学位案例教学与写作师资培训。无论外部改革还是内在需求,案例教学将逐渐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本素材,而案例一定离不开实践活动,同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该积极互动,一方面培养单位有义务向实践教学基地所在单位全面诠释基地建设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提出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合作协议;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培养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主动向培养单位提供科研合作和人才需求信息。
三、结语
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基础保障,然而目前无论从生源规模到培养过程都不尽人意,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分析云南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归纳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在政策指引下,通过广泛参考成功经验成果,针对云南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在生源建设、师资队伍、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从而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尚巧霞,吴春霞,陆家兰,等.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种业领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37):272-273.
[2]张帆,叶恭银,袁熙贤.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浙江大学为例[J].科技通报,2015(2):247-251.
[3]曾雄旺,贺建华,李阿利,等.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四双制”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22-25.
[4]肖新棉,廖庆喜,李善军,等.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保障调查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3):228-230.
[5]唐慧丽,郭明,蒋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3(2):34-36.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各类高校的分类与定位,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方向,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类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所谓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整合高校与企业的不同优势资源,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纽带,采取学生接受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作与共享资源,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提供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本科在校生及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本科生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大量本科生虽然知识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能力严重欠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创新转型发展的焦点。与此同时,学术领域内关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也全面展开。1998年“应用型本科”的概念首次在国内被提出来,此后相关的研究开始大范围出现。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以著作、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形式展现,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等理论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国内外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介绍与借鉴;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改革等。
随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对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研究,突出强调校企合作关系,认为校企合作将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提出需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完善,但大多是从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加以论述,在具体各个专业类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较多,而很少涉及工商管理这个特殊专业。因此,对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
二、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困境
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其更关心从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取多少利益。而一些企业则认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本身并无好处,甚至认为学生们没有工作经验,还需要老员工的指导,影响了企业原本的正常工作,会造成业绩的下滑。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企业更需要经验,而在校大学生往往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何况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不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学生到企业实践将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有时企业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问题,也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高校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但企业由于利益激励不足,甚至带来间接的利益损失,即使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往往合作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二)合作深度不够、质量较低。受到当前政策、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的实践进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更为匮乏,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规范、合作准则与合作体系。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活动还处于起步时期,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建立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单纯是为了给学生找个实习的地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很少关注该基地是否专业对口,而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相当松散。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提供给实习或实训的在校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通常是最基本的、且技术含量极低的岗位,学生只能在某一个基层岗位实践,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人才。因此,仅限于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深度明显不够。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习能够获得多大的能力提升,是否能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仍没有考核标准,因此校企合作质量难以把握。
(三)高校对校企合作内容监控不足。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但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及对合作过程监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注重合作的表面形式,而对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具体规划。一些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项目,希望借助校企合作这一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等实践机会,但多数高校仅仅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后,就不再参与对在企业实践学生的管理与指导。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企业实践是为了获取基本的管理技能,但是高校在校企合作时具体的合作内容设计并不明确,院系对校企合作内容也没有必需的配套教学活动支撑,也对校企合作活动的内容没有必要的过程监控,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成为了高校将学生推给企业放任不管的借口。还有些高校的院系进行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了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取得好成绩,所谓校企合作仅限于签署合作协议、举办启动仪式或颁发校外指导教师聘书等形式上,导致校企合作形式重于内容,并没有对校企合作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致使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效果与成绩并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仍沿袭注重知识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思维,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因此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模式将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平衡校企各方的利益诉求,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利益是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各方主体积极行动的基础。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两类不同的机构,从本质上讲,这两类主体利益往往难以协调统一,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高校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十分明显且获利较多,通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弥补高校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缺陷,通过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较难实现。因此,高校在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时应考虑企业是否也能从合作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找准企业合作的需求点,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得校企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合作时间更为长久。例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优势,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企业撰写项目策划方案,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同时,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社会资源,帮助企业申报项目和进行项目开发等,让企业切实感觉到能够在合作中获益,才会有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保障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效运行。例如,政府部门应建立财政税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加大政府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共建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合作内容的具体设计方面,应更多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采取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合作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共同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平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实践、合作研究企业管理政策措施、校企联合支持学生创业就业。其中,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型培养最为重要。校企共建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实践教学和企业案例模拟分析等模式,增加校外企业实践环节,建立弹性的教学机制,打破原本相对固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过程,而非死记硬背一些管理理论以应对卷面考试。
同时,在制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征求企业管理者及行业专家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并深入调研合作企业的用人意向,构建真正体现以应用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校内,让学生在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现校内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企业的甄选与合作内容的监控。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选择合作企业应具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成为合作对象,因此甄选优质对口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应选择企业管理业务较多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不宜选择工业技术较强的企业,如可选择管理咨询公司、证券投资公司、销售公司及其他第三产业企业作为合作方,同时还要综合评估企业的实力、规模、类型及社会责任等因素。高校应设立专业部门或人员负责对合作备选企业进行筛选、沟通与评估,只有选择优良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应实时监控合作过程。在合作之初应有相应的合作计划及目标管理方案,在实行过程中应有严格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在合作培养一批人才结束后应有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些是校企合作有效有序开展、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中,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应建立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共同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逐步转变以往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以完善的评估体系促使科学监控校企合作的内容。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校企双方均应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树立长远眼光,深入合作、互利互赢,才能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评价体系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的成人学历教育主要有函授部、夜大和成人脱产班三种形式。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的特点是:成人、在职、业余。学习形式为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为主,一般为在职职工,特别是函授学员,分散在几个地区的多个部门,其管理难度较大,一般放权到教学点,教学点的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多数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大多为在职人员兼职,对成人教育的学生不像普通高校的管理那样要求严格,学生管理规定比较简单,执行的不严格,致使一部分混文凭的学生能够如愿以偿,被社会认为现在的成教政策是“严进宽出”。同时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入学时差异较大,再加上在年龄结构、学习时间、工作经历、家庭状况等等方面的不同,使学习时间和学生接受能力明显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实行弹性的学分制。让学习时间充足、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在规定的学制前拿到毕业证,这是一种短而快的早出人才的方法,可以使这部分学
生在余下的时间内去学习其他知识;没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可以在修完全部学分后适当延长学制再拿毕业证书。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普通高校成人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和校外教学站点的不断增多,尤为重要的是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限制校外教学点的增加,如何在保证培养人才质量基础之上选择合适、有发展前景的教学点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AHP对此进行相关研究,建立教学点的评价体系。
二、AHP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Am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评价体系
1、建立评价体系
结合AHP和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实际,教学点评价模型分4层,即目标层、约束层、标准层和最底层(见表1)。
(1)目标层。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校外教学点实际,对校外教学点进行综合评价。
(2)约束层。即制约、限制校外教学点的主要因素。
(3)标准层。体现上述约束层的具体选择指标,对各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确定所得分值。
(4)最底层。待评价的校外教学点。
2、计算方法与过程
(1)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根据上述层次分析(表1),评价系统中的判断矩阵的构造与层次单排序计算表的标度是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参考专家意见及广泛征求多数人意见的基础上用1-9比率标度使之定量化而做出的两两比较判断,即A-C,第二层因素相对于第一层因素的比较判断;C-P,第三层因素相对于第--N的比较判断,共4个判断矩阵(表2)。
因素间两两比较构成的判断矩阵是计算排序权向量的依据,应大体上保持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根据AHP理论,当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时,它的最大特征要稍大于n,且其余特征根近于0。故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指标为RI之比CR(即CR=CI/RI),当CR
由计算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4个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0,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标度含义:1:i比j同样重要;3:i比j稍重要;5:i比j明显重要;7:i比j强烈重要;9:i比j极端重要;2,4,6,8为过度性中间级别,0为无法判断。以下同)
(2)层次总排序权值的求算
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次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排序值叫层次总排序。在计算出P层各个评价指标相对于所属C层的加权值后,再与该层的C权值进行加权综合,即可得到P层相对于目标层A层的总排序值(表3)。
(3)用绝对评定选择法计算综合评价值
由于校外教学点数量及所要评价的指标多,计算工作复杂,我们采用绝对评定选择法计算综合评价值,即将标准层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评分标准划分为若干数量等级,这里我们采用5个标度(分别用5、4、3、2、1来表示优、良、中、合格、差)来标值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评价标准,见表4,对待评价的教学点的每项指标确定出相应的数量评价值,然后再用各评价指标本身的权值加权综合,即得到综合数量评价值,以此确定校外教学点的开发利用价值的等级。
3、结果与讨论
根据上述层次分析,建立如表1所示的层次分析模型。该模型中仅选出对A层约束最强的三方面因素,即办学条件(c1)、教育管理(c2)和教育质量(c3)。它们分别关系到教学点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层共选出16个指标并确立各指标的评分标准(表4),其中,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指标评分标准参考教学点在校生人数、已开设专业数、在校全职教师数量为统计值。其他指标以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统计值而定。
标准层各指标的得分是根据标准层(P)15个因素的评分标准(表4)分别进行。
综合评价值(A)的计算是用上述绝对评定选择法,根据标准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值(表)的加权综合,计算出综合评价值。
根据上述的模型和思路,对广东省某高校成人教育校外点逐一进行评价,得到了各自综合评价值(如表
关键词:合作学习 运用策略 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所接受。这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也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事业心、责任心、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已成为公民上岗就业的普遍要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可能一个入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人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在兼顾高尚品格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把培养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让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小组合作状况的分析
合作能力如此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小加强培养、努力形成,以适应时代需要。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它却处于被我们忽视的境地,家长、学校、社会都没能给合作能力以应有的重视。学生方面,现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排他性强,从小就不愿意、不善于合作,很多人长大了就明显地表现出缺乏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学生从上学第一天起,就直奔成绩、分数,一切都围绕分数转,学生间的交往多表现为敌对,只顾自己好,怕别人超过自己的嫉妒心理严重,在学习生活中,过分认知自己而忽视认知他人,过分强调竞争而夸大脱离团体和社会责任的个人成功,过分重视自己及自己所属团体的个性而忽视了共同协作的精神,这种缺少广泛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看重竞争忽视合作的现象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只见三尺讲台上惟我独尊,难见黑板面前人人平等,尽管教育改革的深入使旧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教学不民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教学方法多以灌输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得不到培养,以“教师为中心”与我们今天“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相悖的。
二、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进行。一般4~6人为一组,组内成员都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讨论的组织人、记录人、发言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他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依据
心理学家多伊奇从动机的角度指出,在团体合作中合作型目标构建使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的更快。皮亚杰则从认知的角度提倡在学校中展开合作活动,认为通过孩子的相互作用,可以更迅速的掌握知识,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讨论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教育学家认为,一个人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组织教学应是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在学生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实基础。由是观之,走合作学习之路,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已成了21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
四、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究和讨论价值的学习内容,通过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
例如,分数应用题的教学: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惟恐占据学生的时间,不敢多讲话,不敢评论,充分发扬民主,由学生解,由学生讲,让学生把各种解法都搬上了黑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就是未见老师对本题“一般性”解法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对“普遍性”的解题原理进行概括。
五、学会合作交流
关键词:企业发展;人才竞争;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76-03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企业重组和各项改革的深化,我们在迎来机制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处于更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企业人才是指忠诚于企业,能把个人事业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统一,在企业整体运作的关键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的人。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的竞争。就公司而言,所处的工作环境和产业性质,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但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又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是新组建的钻探公司,又是集团公司最大的钻探公司,要实现公司“五四三二”发展战略,为建设一流的综合性油气服务公司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公司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单位工作的头等大事;公司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人才管理工作的重头戏,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来。在全公司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氛围,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才能为公司的生存、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强化激励机制,增强人才活力
川庆钻探工程公司现有干部11 971名,其中拥有教授级高工,高级技术职称1 069名,中级技术职称4 375名,集团公司技术专家2名,公司技术专家63名,基层单位自聘专家81名。企业的发展一是前沿核心技术的发展,形成尖端技术,二是技术人才管理,形成核心技术团队。人才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人才的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任激励。一个社会的运行必须以人与人的基本信任做剂,不然,社会就无法正常有序地运转。信任是加速人才自信力的催化剂,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振,有助于单位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人才是企业团队中的特殊群体,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要充分体现相信人才、依靠人才、发扬人才的主人翁精神;对人才的信任则体现在平等待人、尊重人才的劳动、职权和意见上,这种信任体现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而且还表现在放手使用上。要用崇高的理想、高尚的精神引导和激励各种人才为矿区建功立业,同时要关心和信任他们,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一个好的领导,应以人为本,既有识才的本领,还要有爱才之心,容才之量,要讲究人才的优化配置,注重协调沟通。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2.职务激励。一个德才兼备、会管理、善用人、能够开辟一个部门新局面的可造就之才,就应把握实际需要、扬长避短,及时地提拔重用,以免打击了“千里马”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单位的领导就是要有识才的慧眼,千万不能因领导者自身的私利,而对身边的人才“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压制和埋没人才只能使企业蒙受损失。作为石油企业的领导,在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要从国企的大局出发,要有“有胆识虎龙,无私辨良才”的胆识,求才,用才,惜才,育才;给人才以渊池,给人才以深山,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技,这才能齐聚本地贤士、广纳八方英才。对于在实践检验中确属“真金”者,要不拘一格,及时地给任务压担子,引入竟争和激励机制,形成“优秀干部有成就感,平庸干部有压力感,不称职干部有危机感”的良性循环。
3.知识激励。知识经济的社会,世界的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才队伍中存在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也日益突出。这就需要人才队伍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变“一时一地”的学习,为“随时随地”的学习;对各类人才必须要大力拓展学习的空间,培训的渠道,要通过脱产学习、参观考察、进高等院校深造、引进高层次讲座、送国外培训等办法等激励措施,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要树立培训是企业福利的观念,通过培训,使之永远成为技术发展的尖兵,前沿技术的窗口,才能永远保持人才知识的地位,才能真正为企业服务。2008年,川庆公司所属的物探公司采用选送各类干部安全培训、中青年干部培训、党务知识培训、对外合作培训、人力资源知识培训的方法,使各类人才培训达2 070人次,培训率达182.5%。
4.情感激励。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绪的需求。按照心理学上的解释,人的情感可分为利它主义情感、好胜情感、享乐主义情感等类型,这也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断地满足群众、满足各类人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川庆公司的发展前景是比较好的,在这个时刻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更应注重对人才的情感投入,团结人才、引领人才共同为川庆公司的生存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要注重情感留人,真情动人、情思聚人,才能聚人。对于人才在事业上产生的挫折、感情上波折、家庭上的裂痕等各种“疑难病症”,要给予及时“治疗”和疏导,绕弯子,解扣子,搭梯子,指路子,以建立起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人我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以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持、互敬互爱、团结融洽的同志氛围、朋友氛围、家庭氛围;以切实培养人们的生活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对本单位的归属感。各级领导干部和人事部门要善于发现职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及时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我们还要重视与人才的了解和沟通,对成绩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的表扬、宣传;对缺点和不足要与他们进行认真的交心和谈心,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鼓励职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积极参政、议政,为公司的生存、发展出谋划策,真心采纳他们提出的好建议和意见。每年召开一至二次技术人员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见,并为他们的工作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是被关心、被理解、被尊重、被重用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才会有前途,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人生价值。才能让他们留下来与企业、与事业融为一体,为公司的生存、发展尽心尽力。
5.目标激励。真正的人才是学术上的尖子,不一定是生活策划的专家。人才发展过程中情绪谜失的可能时常存在。因此,管理上要经常协助人才作好目标制定工作。这就是目标激励,即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才的展示动机和创造行为,达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在龙岗地震资料解释中,物探公司地震解释专家张延充提出了生物礁油气生存的概念,物探公司及时给张延充制定了解释目标,在定性、定量、定级上下达任务。该专家运用生物礁油气藏的理论,为集团公司龙岗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积极的条件。龙岗大气田的发现物探公司奖励物探解释专家张延充10万元。
6.荣誉激励。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才,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都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对各级各类人才来说激励还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因为这可以体现人对尊重的需要。在荣誉激励中还要注重对集体的鼓励,以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团对精神。物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志荣,不仅是川庆公司物探技术专家,承担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二等奖6项、一等奖5项。而且还在管理方面不断学习进取,不断提高,成为了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2000年以来,他先后被评为管理局“先进科技工作者”、集团公司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获四川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科学基金会颁发的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等。
二、强化经营理念,提高竞争能力
人才的管理,首先必须注重系统理论和体系运行的管理。在人才的管理过程中,离职、聘用、培训、知位、业绩是人才管理的五大环节。我们是国有企业,由于中石油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要求,对于离职的管理我们很难做到。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聘用、培训、知位上下功夫。特别是“知位”方面。知位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人才)都能尽知自身的位置和所处的环境,从而明确责任和目标,把握自身发展的方向。作为人才经营的认识来说,管理者必须知位而行,心中有数,还要善于经营。
1.让b级人做a级事。这个方法告诉我们说,人才是可以拔高使用的,具体的方法就是低职高聘,这是开发人才的一种成功做法。目的是压担子、给路子、搭梯子、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我们的传统做法是量才使用、人事相宜,什么等级的人就安排什么等级的事。让b级人做a级事这种做法既不同于人才高消费,又有别于人才超负荷,比较科学,恰到好处,既使人才感到轻微的压力,但又不至于感到压力过大,工作职位稍有挑战性,有助于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精神。近几年来,物探公司在项目管理方面采用低职高就的方法,使一大批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项目的管理人才快速成才,一批人才脱颖而出,保证了项目工作量翻几翻的情况下的人才发展。
2.业绩最佳时变动岗位。人才成长是有规律的,人的才能增长是有周期性的,通常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以3―4年为宜。前3年是优点相加,后3年就是缺点相加。因此,要善于克服人才管理的“疲劳效应”,当人才发展最好时,要适时地调整岗位和职位,使之永远处于亢奋期和临战状态。这对于不断提高人才的继续成长大有益处,这是造就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
3.让人才干喜欢的事。有人说员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还不乱了套,如果他们都想当经理、处长、总经理,哪有那么多位置呢?这里说的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择业应当是爱一行干一行。人才资源开发就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企业环境,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去满足人才的各种兴趣、爱好和志向,喜欢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自主择业、心情舒畅,才能各展其长,充分释放自身的能量。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人事部门要切实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用人观念,不但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更要求合理地、大胆地使用人才,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关键岗位上,或担任项目负责人,或委以一定的职务,使他们在锻炼中提高自己,在锻炼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4.饥饿疗法。对人才的管理还应采用饥饿疗法。让人才始终保持一种饥饿的状态。一是要在精神上有一定的压力,让他们保持发展的源动力,二是要在科研和工作上保持一定的压力,使他们始终在激励、激扬中保持激情,增强他们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不畏艰险、知难而上的精神。既要防止知识分子的“娇”,又要杜绝人才队伍的“傲”,在管理上就是要注重空间和尺度,提高企业在人才队伍中的“幸福指数,防止幸福递减律”的发生。就是要压担子、压任务、压时间,以提高人才的快速成长平台。2008年,物探公司研究中心提出了“你们有多大才、我们就提供多大平台”的人才理念。从人员培训、出国升造、出席高层论坛会议到引进CGG高端专家讲授,就是一个人才集中管理的新方法。在生活中高保障,在工作上高压力。使要我成才变成了我要成才。
三、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创造能力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在这个风险管理中,人才的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也根据企业发展而同步进行的。人才必须依护于企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人才的可变性,人才不会因为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一成不变,人才的可塑性和嬗变性决定了人才的管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在人事管理中,高层次人才管理的风险意识必须纳入人才管理的日常工作中。
1.人才培训的风险。同志《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的文章中批评了一些领导干部的学风、作风意识。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的培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个风险就是投入与价值正向比值的差异。人才的培训应该体现“基准、实效、层级、提高”等方面。也即是说首先要理清现有人才的培训家底,了解人才的培训需求,做好人才的培训准备。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训要根据各个生产单位的实际进行。其三是要实现人才的层级培训管理,形成梯次培训,不能简单重复,低层次循环。其四是对高端人才要实行高效率的培训。同时,要制定人才培训的风险控制办法,完成各项制度。努力降低人才的培训风险。
一、科学制定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引”人
为确保“大学生村干部”和治村“能人”能引得来、留得住,我县借鉴间接经验,结合**实际,制定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意见》和《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实施意见》,鼓励县域内大学生和“能人”到农村干事创业。
1、破解“报酬低”的难题,提高经济待遇。我们明确规定列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人员在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期间,由县财政按副村级补贴待遇支付工作报酬。通过法定或规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相应职务的,按照乡镇自行规定的相应职级从县财政转移支付中支付报酬。在参评或破格参评专业技术资格时,在**县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能够评审的范围内,可减少一项参评条件或放宽一项成果等级。在破格参评时还可减少一项破格条件,技术报告可代替论文,外语和计算机免试。对因故未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可一步到位参评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同时,可以与其他村干部一样,享受“三项保险”待遇。
公选出的村党支部书记工资实行年薪制。乡镇党委按照目标责任书,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每半年对公选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一次考核。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经考核验收合格者,身份为非财政供养人员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农民、下岗职工、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在职村干部、农村外出务工、经商、自谋职业人员等,年薪按照本乡镇现行村干部报酬待遇支付,年终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者,另奖励全年全额工资的20%。身份为财政供养人员的,原有的工资福利待遇保留不变,另外,县财政每年给予3000元的交通补助费。
2、破解“进无路”的难题,提高政治待遇。公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乡镇机关干部,作为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工作实绩突出者,符合《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有关规定,按照有关程序提高职级待遇;工作实绩平平者,回原单位工作。非财政供养人员三年工作期满,实绩突出者,可作为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同样,列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人员,通过规定或法定程序参加村“两委”的换届选举,三年合同期满,经考核合格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续聘留村工作,作为副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
现在,有128人参加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竞聘,46人参加别斯托别乡江尔森村、阿热勒托别镇哈拉西克村、那拉提镇哈罗依村等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公开选拔。参加公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大部分是机关干部党员和农牧民“双带”标兵。阿勒玛勒乡农牧民党员王建章,2006年被评为州级农村实用人才,个人资产逾百万元,也积极参加了阿热勒托别镇哈拉西克村一个多民族聚居村的公开选拔,并进入了竞选演讲和答辩。他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富了应该做点带领群众富的事。以前机会不多,现在县上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我又曾经有过当村干部的经历,我想自己一定会干好,一定会用自己致富的经验带领大家尽快致富。”
二、精心组织选聘,用严格的程序“选”人
在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过程中,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主管部门,乡镇党委、县委基层办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县财政、教育、卫生、共青团、涉农等部门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共同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工作。按照公开招聘、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招聘对象主要为35周岁以下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非在职“五大”毕业生。具体操作中,我们严把三个关口,一是严把资格审查关。结合我县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采集、汇总村级组织人才需求信息,汇总上报需求信息。根据需求认真审核大学生参考资格。二是严把考试关。对报名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人员进行公开招考,根据笔试结果,确定面试人选,开展面试。三是严把考察关。经体检合格,将列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人选名单报县委组织部批准,确定人选后,由县委基层办备案。
在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七个步骤”一个不少。一是全县报名。报名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的形式。对组织推荐的人选,在征得本人同意后,由所在单位出具推荐材料。对群众举荐的人选,必须有本村村户代表的三分之一以上联名推荐,并出具推荐材料。个人自荐,由本人携带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直接到指定的地点报名。二是资格审查。根据选拔的条件和要求,由资格审查小组,依据公开选拔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条件,对报名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笔试准考证。三是笔试。笔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主要测试应试者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行政管理知识等。四是面试。面试由纪检、组织、人事、司法、各涉农部门的领导及选拔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面试评审委员会,采取现场问答、案例分析等形式对报考者进行测试。五是确定考察对象。按笔试和面试成绩各占40%和60%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确定考察和竞选对象。被确定为组织考察和竞选的人员,到县医院体检。体检如有重大疾病的,取消考察资格,然后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六是考察。考察和竞选人选确定后,由公选领导小组组成考察组,并向社会,对体检合格的考察对象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七是竞选演讲和答辩。考察合格后,各参选对象根据自主选择的村,集中5-7天时间,进村摸底,递交竞选演讲稿,进行竞选演讲和答辩。由“公选”领导小组组织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和相关人员召开竞选演讲答辩会,演讲答辩特别突出者,由乡镇党委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后,任命为党支部书记。公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任期原则上为3年(含一年试用期)。具体操作中,我们及时将公选村党支部书记情况通过《**党建网》公布,保证了选聘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县纪检委全程参与并监督竞聘和公选工作。
三、加强教育管理,以发展的观念“用”人
“大学生村干部”和公选出的治村“能人”上岗后,及时加强教育管理,为他们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一是加强培训。把“大学生村干部”和“能人”培训工作纳入农村干部培训计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村干部”和“能人”扎根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信念;加强党的农村政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实用技术、村务管理等方面培训,全面提高“大学生村干部”和“能人”农村工作能力。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和“能人”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二是坚持合理分派。根据“大学生村干部”的专业特长和农村发展需求,采用个人自愿与组织确定相结合的方法安排定岗,原则上优先派驻到偏远、贫困农村任职。三是注意引导帮扶。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县直单位帮扶、乡镇领导指导、帮带的工作体系,在项目选择、政策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及时加强引导和指导,提供周到细致、形式多样的创业服务。四是多岗位培养锻炼。发挥“大学生村干部”年纪轻、有文化、学习能力强的优势,让“大学生村干部”兼任村里一些其他职务,在为村民提供致富信息、培训实用技术、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深入了解村情民意,了解与本村实际联系紧密的致富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购销信息。五是坚持科学管理。“大学生村干部”和公选出的“能人”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干部”和公选出的“能人”进行相应的奖励和表彰。
同时,为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干事创业,我们明确提出,对回乡大学生中有贷款需求的,符合金融部门有关小额贷款要求的,其所在乡村尽量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于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摘要: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设,我认为要做到五个讲究,一讲究信用,二讲究公平,三讲究赏识,四讲究民主,五讲究严爱。要建设良好班风学风,教育工作者要以信用为基础,爱为底色,民主为基调,公平为原则,赏识激励为方法,严格要求为准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育人观念,把新的人才观灌输到教育学生的各个环节中去,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把握新时期教育学生的最新动向,让学生在师爱中获取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良好班风学风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在集体的生活中健康成长,为美好明天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优秀班集体 五个讲究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设,凭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要做到五个讲究,一讲究信用,二讲究公平,三讲究赏识,四讲究民主,五讲究严爱。一个班主任的信用度很重要,言必信行必果,“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亲近;班主任要讲究公平,不偏袒,不歧视,以公平服众;师生之间,要互相取悦,相互赏识,构建和谐,共同激励,携手与共,共同进步;一个班要讲究民主,以民主为基础,凝聚全体的力量,发挥整体的作用;原则问题不能随和,不能是非不分,以师爱为底色,做到严而有威,威而有信。这样才能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要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我认为要从下面五个方面做好班主任的工作。
一、讲究信用,建设优秀班集体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树立威信,一定要讲究信用,不一定与生意人意义上的诚信完全相同,但作为班主任不能失口齿,要讲究信用度,不能言而无信,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班主任在人格魅力上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平时教师的言行要讲究信用,不要说不负责任的话,不要做不负责任的事,这样,才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注:1)班主任应把它作为一条信条。例如学校安排去外地参观学习或开会,在班干部中首先安排好工作,让班干部管理好班,说定什么时间回来的,哪怕还想在那里的逛超市购物,不管那里的东西多便宜都应放弃,不要因购物逗留耽误了赶回的时间,就算回来了,就算还有其他事,都要首先准时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又如在班会上曾公布在班风学风竞赛中每月表现好的同学奖励一本笔记本,在学期结束能取得学风优胜班带大家到森林公园玩上一整天,到时就要设法实现。并就具体工作做好布置,记录好学风中表现好的同学,被扣分的同学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并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到时间了一定要兑现,不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推迟或取消,而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信用度,相信信用是成功的伙伴。只有讲究信用的教育工作者,才能赢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讲究公平,建设优秀班集体
在班主任工作中讲究公平,对建设优秀班集体起重要作用。作为班主任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要对成绩不好或表现不佳的学生歧视,或不公的待遇。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更不要对调皮学生产生任何偏见。有一句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公平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注2)在班主任工作中,例如在编位中有的班子任往往把成绩好的学生老是安排在教室的中间组,让他坐最好的位置,甚至最好的学生周边都是纪律好学习好的学生包围着,生怕他被其他同学干扰,而且成绩好的同学的位置锁定中间组且靠前,时间久了其他同学就会有意见,就会觉得老师偏心,从而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乃至公信力,影响整个班的学习风气。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也显得不公平,而更应该把成绩好表现佳的同学分散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生活,使全体同学都遵守纪律,都感觉到阳光普照到每一个部位,每一位同学都感到温暖,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我是这样处置学生的座位的,每月调整一次坐次,每一个学期的坐次都全期安排好,按照一定的顺序科学合理安排,当然在学期中发现了新问题,就要重新调整,重新作科学合理的安排。讲究公平的班主任,他的工作就会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和拥护。得到大多数人拥护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讲究公平,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奠定良好的基石。
三、讲究赏识,建设优秀班集体
在教育教学中讲究赏识,在工作生活中讲究赏识,在赏识中互相激励,在激励中鼓劲加油,在鼓劲加油中继续前行,学生赏识老师,老师赏识学生。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赞扬声中进步,无需夸饰,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赏识,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关怀与爱,一种激励,其实老师也一样需要赏识。例如学生赏识老师写得一手好字,赏识老师的上课方式,赏识老师上课很投入,很有激情。老师赏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好学上进,主动提出问题。罗某某同学朗读很有感情,像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朗读,非常动情,每每老师学生都作赏识互动,在赏识互动中各自获得成功感,满足感。如诗歌朗诵中,请罗某某同学朗读,开始朗读不好,让学生提出改进意见,老师再点拨要求,罗某某学生再训练一二次后,朗读有感情了,而且一次比一次好,老师很自然的一句:“唉,我陶醉了,我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其实就在很真心实意的赏识称赞中得到了怡悦和激励。赏识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适时适当即可,例如在路上碰上陈小芳同学,想起他最近写的作文不错,就可赏识地说:“陈小芳,你写的作文不错,文笔很优美,很耐人寻味。”遇到王某某同学的家长,也赏识两句:“你的孩子很懂事,很有礼貌,学习近来进步很大。”真的,正如那一位哲人说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3)“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很明白,很有情趣,我很喜欢他的上课方式。”老师也喜欢如此的评价,老师的教育成功也是学生夸出来的。在师生的互相赏识中班风学风不断提升。
【关键词】教员 素质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067-02
教员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这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员要结合自身特点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即做一名形象上正派,品德上高尚,业务上精通,思想上稳定,方法上灵活的教员。本文就教员要具备的五项素质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 具备良好的形象
教员良好的形象,是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力量源泉。“形”即形象、形体和形状。形象育人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作为一名教员,在传播知识、教人做人的同时,应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和提高自我。自己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将永远是一名学员。要努力树立好自身的形象,包括道德、思想、言语、行为。从而去不断地感化和教育学员,使学员在和教员的接触中,从有形无声的教员形象上得到教育,受到鼓舞。教员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一代新人的塑造者。教员自身品德高尚,专业精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讲课才有自信心,才能产生吸引力,做思想工作才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讲起道理才会理直气壮。教员正派的教学风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对学员努力学习、立志献身和学习做人都将成为效仿的楷模,都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教员的形象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因此说,教员良好的形象,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力量源泉。
二 具备高尚的品德
教员高尚的品德,是提高教书育人工作的思想基础。“德”之道德也,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
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师的职责应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经师”就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人师”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作风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员无论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只要教书,就必然要育人。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站在党的事业的高度,怀着对国家、军队、学员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育人工作。教员自身只有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才能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才能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实现:言教——以声育人,身教——以形育人,心教——以情育人的有机结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教员自身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政治合格。总之,教员的政治信仰、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奉献精神、言行举止都会对学员的思想形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教员自身的品德和政治素质,决定着自身形象的塑造。因此说,高尚的“品德”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思想基础。
三 具备全深的才能
教员全深的才能,是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保障。“能”乃才能、能力也。教书育人的“能”指完成教书育人活动中具体工作的本领,包括具体方式,及完成这一活动教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员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媒介,以学员为对象,以课堂为阵地。因此,必须自身具有精通的业务能力;熟练的任教能力;全面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员只有业务精、任教能力强,才能讲好课、传好知识,成为学员学习的指导者,成才的引路人。教员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的做思想工作的能力,才能和学员以诚相待,才有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才有思想交流的基础,才能产生影响。教员在专业学习和人生的道路上走过的路和学员有共同之处,有过成功的欢欣,也有挫折与沮丧;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心境踏实,也有犹豫彷徨。这种特有的教书育人的“潜能”,一旦被教员所利用就会使学员在克服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问题时,得到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因此说,教员全深的才能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保障。
四 具备灵活的方法
教员灵活的方法,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成功途径。“法”即方法、办法。教书育人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妥当、适度、合情。传播知识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书育人的阵地实践是无限的。人员上百,形形,不同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社会影响程度不同,所表现出的思想觉悟,对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不一样,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员在和学员的交往中往往容易沟通思想,建立感情,学员对教员一般都较尊重、敬佩,在教员面前,学员特别愿意坦露言论,交流思想,这是教员捕捉信息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应根据不同人的言行,加以分析,因人而异,灵活处理。人们常说,育人工作成效大不大,关键在于方法。方法是我们搞好育人工作的手段、途径。教员应在育人方法上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拘一格,努力创造出适合于自身育人特点的风格和方法,坚信育人方法多样,但无定法,重在灵活,贵在适法。因此说,教员灵活的育人方法,是教书育人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五 具备真诚的爱心
教员真诚的爱心,是搞好育人工作的感情桥梁。“心”即心思、心意、心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必须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是我们做好育人工作和学员沟通心灵的基本纽带。教书育人是教员的神圣职责,是教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自觉地将其纳入自己正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和学员的交往中应随时随地增强育人意识,提高对教书育人综合性、全程性、目的性和连续性的认识。结合专业特点,以真诚的爱心去帮助、教育、感化和自己交往接触的每一个学员。要将教书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教员必须有一颗奉献之“心”、真诚之“心”和忘我之“心”。只要有一颗炽热的育人之“心”,就一定能增强育人意识,在工作中做到“五个主动”即:主动搜集情况,征求学员意见;主动出谋献策,提出处理建议;主动推功揽过,承担教学责任;主动开展谈心,做好思想工作;主动为学员服务,争作良师益友。因此,教员真诚的爱心,是做好育人工作的感情桥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