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4 19:4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目标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教学要想取得预期效果,最终都得回归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本身又涵盖了很多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所有环节中,课堂目标设计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环;课堂目标设计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此也谈谈课堂目标的设计。
一、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思考
(一)课堂教学目标应该从整体与个体来分。整体是指整个高中阶段或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应该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个体可具体到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二者不可单独隔离开来设计。整体应该按照国家要求的大的方向来制定,对于每节课的课堂目标,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主动的方式去完成。
(二)对所任教的学生作全面的分析,并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定位。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应以学生的为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分析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确定每堂课的具体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作全面分析。对学生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基本情况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况,能力之间的差异,性别之间的差异、年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准备情况。例如教师在给统计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必须对学生对于初中的统计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充分的了解,否则,当你讲了半天,讲得口沫横飞时,学生突然插一句‘什么是众数,什么是中位数’时,就千万别怪罪你的学生啦;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之所以将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单独列出来,是笔者觉得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最终的学习效果。
(三)在对学生作了充分的分析及定位之后,确定每堂课的目标。在这方面,笔者觉得应该参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这三个维度具体内容是: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指的是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单来说就是完成‘是什么’、‘做什么’及‘如何做’。知识与技能按层次又可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运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运用都是针对某一具体数学知识而言的。综合运用则强调综合各种知识来解决问题,而这里的所说的“问题”则包括纯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以及介于这两者之的应用题(部分是理想化了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指的是通过数学学习过程,把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描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常见术语有:经历……过程、培养……能力、领悟……思想方法、发展……意识、学习……的问题解决方法;观察、参与、尝试;探索、研究、发现;合作、交流、反思。在写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可以根据其内容和上术术语来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是指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比较稳定的情绪体验;数学态度是指对数学活动、数学对象的心理倾向或立场。数学态度可以演变为数学信念――对数学持有的较为稳定的总体看法观念。刻画情感态度目标的术语有:感受……、体会……、领悟……、形成……观点、养成……习惯、欣赏……之美。
在上述三大点中,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分析,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没有好的对学生的分析,也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学生方面的分析:1.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分析,以高二下学期的文科普通班的学生为例,班上男女比例大概是四比六。学习方面:学生的总体成绩偏弱,而且有部分同学偏科严重,男生惧怕英语,女生惧怕数学。男生稍快,但较懒;女生勤快,但不爱思考。家庭环境大都比较一般,多数为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2.学生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及总结能力较弱,但本节课前已复习相关知识点并通过练习得以加强。3.学生的观察及自我总结时,用时要多点,并多加鼓励,才敢于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根据观测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回归模型。2.使学生通过探究体会到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3.初步体会不同模型拟合数据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制定;实践
一堂好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课不是好课,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课的一切方面,包括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一抄了之,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教学在教学时一旦沉浸在各种教学情境中,教师更是很少想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很少在想“我这个教学环节为会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课堂教学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导致教学活动产生偏差或失误。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目标设计缺乏梯度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只了解总目标,没有确定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等。
2.目标设计操作性缺乏
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经常用一些含湖不清操作性缺乏的词语,如“让学生懂得”、“培养学生”、“认识到”“体会到”这些词语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得到较为准确的评价和测量。
3.目标设计主体错位
有些教师习惯自己的行为或感受出发,把自身的行为或准备讲授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行为、情感变化或学习结果。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
因此,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之前,信息技术教师通常都要熟悉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以及各个章节的具体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也要非常明确地表述出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用不同的行为动词作出具体而恰当的描述,严格把握分类的准确性、描述的严密性。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具体地来说,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兴趣性原则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前几节课,学生都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去学习,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知识程度的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跟着下降。这时教师应扮演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根据学生的情况,删减或补充新的内容如足球、蓝球、滑雪比赛等,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2.实践性原则
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不尽相同,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讲解的内容比较深,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无法跟上;如果讲解的内容太浅,基础较好的同学就会注意力不集中。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尝试分层教学,解决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加强学生间的合作精神,让对相应部分知识更加了解的学生帮助更多的学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激励性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课时较少,为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应该与时俱进,深入地讲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作为主体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改变学习观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创新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将知识强行灌输,要求学生能够真正地脱离课本、脱离教师,主动的寻求知识。
4.平等性原则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互助、自主的学习环境,并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还建立起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根据新课程标准,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是产生理想教学效果的基础。
三、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学生的现有基础、各册教材的整体布局,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使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开展有了方向性,才能在课后检测自己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才能衡量这节课的效益如何。
1.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由于家庭条件、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农村合并初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现有基础知识和技能差距更大。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设计目标不仅要适度、恰当,更要体现层次性,根据学生实际,普通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消化得了”,发展性目标让先进生能“吃饱”。
⑴横向分层设计
不同乡镇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生活习俗都有很大的不同,来自经济比较好的乡镇的同学绝大部分家庭中有电脑,并且可以上网;来自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乡镇的同学,很多家庭都没有电脑。因此,我在七年级入学第一课进行一个前测,测试内容包括:文字测试、创建新文件夹、复制文件、创建两张幻灯片等。然后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分成A、B二级;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其中普通型目标要求全班同学都能完成,发展性目标让B组同学在完成了普通性目标的前提下继续完成。
案例1:七年级上第5课:分类整理信息
任务1:说一说,你身边的“分类整理事件”,它们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让学生从身边去感知日常生活中的分类整理,切身体会分类整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必要性,也引申到信息技术课堂中资料的分类整理。
A级目标: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分类1—2种,了解整理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B级目标: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分类3-4种,谈谈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必要性,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延申到信息技术课堂中资料的分类整理。
任务2:辩一辩,如何判断某个素材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呢? 通过小游戏,判断常见文件类型的区分。 A级目标:能掌握判断一种文件类型分类方法。
B级目标:能掌握判断三种及以上文件类型分类方法。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有效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普通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优生能“吃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⑵纵向分层设计
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状况、学习能力也不一样,社会阅历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设计符合身心发展情况的目标,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
案例2:表格的应用和设计专题
1.七年级上第10课:表格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了解表格的结构与组成,掌握表格在文档中作用。
A级目标能用一种方法正确插入表格、并对表格进行相应的修饰和美化。
B级目标能用不同的方法创建表格,并对表格进行深度修饰和美化。
2.八年级上第12课:用表格为网页布局
知识与技能:
①A级目标自由选择一个插入表格的方法,来设计“网络世界”网站,学会使用“合并单元格和拆分单元格”及给表格设置背景来修饰和美化网站。
B级目标要求用“表格嵌套”或“表格布局”来设计“网络世界”网站,灵活使用“合并单元格”、“拆分单元格”以及给不同的单元格设置不同的背景来修饰和美化网站
②学生掌握通过表格来归类网页中的内容。
信息技术课堂纵向分层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各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并逐步提高,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心。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改提出的人才培养的三个维度,同样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所需要关注和实施的目标。知识与能力地位处于首位,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二,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前一基础上的进一步开发,是学生联系实际体验、感悟知识的过程。情咸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目标之三,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信息技术教育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体验,可以形成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
案例3:七年级上册第15课《公式与函数》
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公式与常用函数进行计算。
②学会单元格格式的设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处理,体会在excel中用公式或函数计算的方便快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利用Excel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的过程中能体验到Excel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功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Excel新用途的兴趣。
经过集体备课,我们觉得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了一下修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小组用计算器计算和运用excel中用公式或函数计算对照,对我国雪灾损失的数据及各方援助的数据处理,体会在excel中用公式或函数计算的方便快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本班期中检测成绩表,让学生自主探究excel中用公式或函数计算的其他功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Excel新用途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通过对我国雪灾损失的数据统计和各方援助的数据分析,让学生并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
当然材料也可以选用:奥运会、亚运会、锦标赛等社会热门信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材料知识载体。
三个维度的目标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共同体。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的首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维度之间的中介物,起着连接和桥梁的作用;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起着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维度升华与实现的作用。
制订了三维教学目标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要真正理解三维目标及意义,怎么来实施、落实,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来,否则的话,一到课堂就变成教师讲,学生单纯模仿的模式,三维目标并不能实现。
五、后记与思考
现代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是没有预设的,我们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再好,学生的一个回答,一个错误,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新的情境,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案的教学目标条条框框,而是准确、及时地捕捉课堂中的信息,及时生成新的课堂教学目标,而不是单纯地按照教案上课。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索活动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考角度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都是学生创造的生成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注意倾听,就能从学生活动中提炼,生成更具有针对性的、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如果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充分的发展。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时代性。合理设立教学目标,将帮助教师开启成功课堂之门。
参考文献:
[1] 李琼.浅析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J].家教世界,2012.24
[2] 黄栋.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2012.10
[3] 刘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及设计方案探析[J].时代教育,2013.02
[4] 梁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信息技术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
[5] 徐克强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2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有些学校却不能达标,即课程设置不具备科学合理性,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也达不到预期标准,无法满足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安排了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是实践时间较短,也不能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会面临诸多困难,最后不得不放弃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如果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不仅会阻碍高校的稳步发展,还会对国家的教育资源造成浪费。
(二)高校盲目扩招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考扩招成了一大趋势。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艺术设计人才也一样。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可知,近20年来,我国某美术高校的招生人数一直在不断扩大,已增加了将近30倍。高校扩招会促使艺术设计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长,为社会提供了更多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但倘若高校不结合社会供需的实际情况进行盲目扩招,就会导致大量问题的出现。比如,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某高校进行了扩招,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备,该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严重下降,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
(三)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代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足,是阻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取得进展的因素。现行教学大纲中的套话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缺乏现实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仅仅是烂熟于心的纸上谈兵。另外,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以及实践机会也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即教学内容空泛、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手段落后以及课程安排不合理。另外,在许多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的技巧培训,而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致力于做学问,不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革新,过度追逐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就会面临诸多问题,遇到教学瓶颈。
二、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连贯在设置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教师应将课程的连贯性放在突出位置,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要加强其理论、专业、设计以及造型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学校还要及时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将教学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或者通过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举行画展、设计制作展或摄影比赛等,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等,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科技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协同发展,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软件的相关应用原理,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学校要优化设置课程组合,保证课程的连贯性,节省教学成本,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在开展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要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世界流行时尚文化中,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转变教学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广阔知识面的综合型人才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不同专业的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艺术潜质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品位得到大力提升,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另外,学校还需对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及专业课程安排,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相信依靠这种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美术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艺术要取得持久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创新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创新能力。对于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性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的艺术元素进行想象和组合,通过再创造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合理的、完整的形象。对此,在上专业写生等具体课程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功底之后,适当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想象,并将其作为考察的一部分。具体的创新内容既可以是空间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构图上的创新。此外,教师要合理把控学生的想象,避免他们走弯路或不切实际的创作,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时予以肯定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创新的水平。
(四)完善教学内容美术院校需结合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宽,即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点,提供给学生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或办讲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到深化,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便会随之得到提升。另外,教学内容的设置需具有针对性,即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索,变之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技巧、技法只是帮助学生完成绘画或设计的工具,艺术设计学习的真正核心应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综合型艺术人才。最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艺术观。
三、结语
1. 1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以教师的“教”为主的直接灌输式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不仅难以把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生物质化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对教学的难点重点进行解答,总体上扮演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要求学习、教师进行指导的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 在第一轮教学活动结束后的评教环节中,一位学生提出:“老师在上课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实际上,作为大学生的学习已经不能拘泥于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了,在生物质化工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加人了一些当前关注的科研课题,课题本身也没有标准答案。课堂讨论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标准答案”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甚至有可能将来投身到科学研究中去探索的。
1. 2“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建立起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是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必须帮助学生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的技术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研究,对热门技术的发展与改进历程进行梳理,与学生一起总结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与共性规律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获得有章可循,进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实现。比如,在课堂上可以适时地向同学们介绍一些相关领域的牛人事迹、科研成果,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学校召开国际会议/学术研讨会期间,鼓励学生担任会场的服务工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研实际,切实地感受到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责任感。
2 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生物质化工为一门新兴的专业课,是与浙江科技学院化工专业特色紧密结合的。目前,全国范围内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生物质化工专业方向,在选择教材时发现,还没有一本与“生物质化工”同名的书籍,因此,无论对教学目标还是对教学内容都需要进行探索。
在培养目标方面,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认证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制定下列教学目标:
1)熟悉生物质化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路线及技术参数;
2)明确生物质化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3)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从事生物质化工技术、生物质能源及生物质材料等的开发设计和科学管理的初步能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一本教材,要体现多元化、前沿化、实用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的基本知识的讲授、问题研讨和探究性项目三部分redlw.com。
课程的基本知识分成12章内容,分别是:1)概述;2)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3)生物质压缩成形和炭化技术4)生物质热解技术;5)生物质液化技术;6)生物质气化技术;7)沼气发酵及重整技术;8)生物质制氢技术;9)生物质燃料乙醇和燃料甲醇技术 10)生物柴油技术;11)生物质制备平台化合物技术;12)城市固体废弃物能源处理技术。
问题研讨主要根据各章节研究重点,结合企业工艺路线现状,提出研讨主题。包括:生物质现代化燃烧技术的改进思路;制约炭化炉推广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生物质热解技术的优缺点对比,结合对比思索进一步的改进方案;生物质热解过程中如何根据热解产物分布要求控制反应条件;从产物用途的角度分析生物质气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生物质制氢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结合燃料甲醇的不同生产技术的优缺点,分析哪种工艺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等等。
一、目标设计要明确
如果一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每堂课都能用的就不是自己的教学目标,它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应该把它删掉。怎样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
例如,《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书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为: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笔者设计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认识到口腔是人体消化器官起始端,它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促使食物发生“变化”,有利于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工作。
2.让学生理解口腔对食物进行了处理,这个处理就是消化。
过程和方法为:
1.能够在亲历活动和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食物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就是人体消化的一种表现。
2.提供给学生所需材料和简单的指导方案,让学生自主完成口腔中食物变化的探究活动。
二、目标设计要具有操作性,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监测的
教学目标是体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方式和步骤,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探究的内容全面,价值更高。怎样设计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呢?
例如,《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的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这样设计的:提供给学生所需材料和简单的指导方案,让学生自主完成口腔中食物食物变化的探究活动。这个目标是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监测的。
材料结构化也是教学目标针对性的体现。一个好的探究活动离不开结构化的材料,在咀嚼馒头的活动中,我为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份馒头、一次性胶手套、一次性塑料杯、餐巾纸,每小组一条垃圾塑料袋,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前概念建构的差异,同时新知探究中也有差异,所以,为每个学生准备了咀嚼馒头后的观察记录单。这样学生在交流时就有话说,同时在建构新知时,也会更有针对性。
简单的指导方案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我教学时进行了如下指导:
1.戴上两只手套把馒头分成3份放在塑料杯里,取下右手的手套,观察未嚼之前的馒头并记录。
2.先取其中的一块馒头咀嚼10次咽下,并记录咽下的过程中你感受到的馒头的变化。
3.再取另一块馒头咀嚼多次(20次以上)吐在餐巾纸上,对比一个没有咀嚼的馒头,发现他不同之处并记录。
4.思考:我们的口腔在这个过程中会起什么作用?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给别人呈现了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体现了每一个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让别人看了就知道该怎么做。
三、目标设计要有针对性
如何理解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就是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需要设计的教学方法,它具有让学生有效了解科学知识的作用。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该怎样设计呢?
例如,《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的教学内容有两个认识,一是口腔的认识,二是认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两个活动间是有联系,但又是不同方向的两个活动,教学设计时难于选择这两个活动。两个方面的活动都要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兼顾,就难以体现科学课的探究性,时间也不够。所以,教师要对此课的两个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判断。那么就要看哪个活动能让学生发展得更好,获得更多,体现的价值和意义更大。
对于本节课来说怎样让学生发展得更好,获得更多,哪方面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生成点,消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生命领域的新的成长点,所以,本节课选择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个活动才更有价值和意义。至于认识口腔里的器官的活动,更接近学生的年龄水准,也是比较简单而容易理解的,所以,我打算把它放在课后让学生自主探究。
所以,我针对本节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在亲历活动和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食物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就是人体消化的一种表现;提供给学生所需材料和简单的指导方案,让学生自主完成口腔中食物变化的活动探究活动。
针对性教学目标的体现,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来呈现,所以我在本节课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
1.直接入题,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历。
2.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材料以及活动流程的安排,这些提供就是为学生多样化的活动做准备的,让学生自主探究成为可能。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标下教学观念与现代课堂的融合,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实施与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来看:很大一部分是地理老师的教学观念、课程观念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鉴于此,教学目标设计之前,必须整合指导理念与思想进行。
1.课程理念是正确定位目标价值的基础。课标最核心的要求是将学科发展变成学生发展,通过注重地理探究、学习需要、地理素养,将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也可以看出:当代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发展,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发展,更要从知识传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一切思维产生的源泉,科学的问题对激发探索欲望、提高思维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提问对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期间,问题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深刻性与开放度,通过注重实施层次,达到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思维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能否自然高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联系。在充满自信、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与效率较好。因此,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条件下,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做好小组讨论,并且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层反思、监控、补救、调整,以此激发学生的效能感。在创建小组时,结合学习差距与个性特征,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二、体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
1.展现三维融通。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技能与知识三个维度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其中技能与知识是条件,同时也是价值观、情感态度、方法实现的有效载体,方法与过程是关键,它是实现整个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的中介。因此,在现代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整合学生状况、知识技能与实施方式,尽量做到实践与目标设计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功能。
2.关注主体差距。自课标推广以来,它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中,它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最近发展区间”与多元功能则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梯度。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要求与层次的目标梯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优化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在新时代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在教学设计之前,对教学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通过深入教学目标与基础设计,深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它的课程要求是: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且概括圈层特征。建议通过示意图绘制或者利用学具、教具,明确地球圈层构造。在这道题中,它指出了该章节的学习目标,掌握地球圈层特征与结构,活动建议是针对目标或者要求提出的建议,不仅是教学媒体组合与选择的依据,还能辅助学生认知,生成良好的媒介。这两个建议重在体现方法与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另外,通过示意图或者学具进行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三、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1.领会课标精髓。地理课程作为地理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衡量标尺和依据,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从渗透教学精神,贯彻课标要求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地理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与持续发展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将技能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与情感有机地贯彻到一起,这样才能将其生成互相联系的整体,最后推进学生发展。
1.语言知识目标:
(1)重要词汇:life、meaning、dialogue、successful、survey、neighbour、mind、century、lifetime、solve、anyone、death等。
(2)掌握重要短语:thinkof、bedifferentfrom、succeedin、havesuccessin、writedown、befamousfor、befamousas、makeamistake、giveup、comeupwith、inthe1960s、Itissaidthat等。
(3)功能句型:What’sthemeaningoflife?Whyaregreatpeoplesosuccessful?I’mnotsurehowtoanswerthem,butIthinkweshouldtryourbesttoliveagoodandhappylife.Whatmakesushappy?Theimportantthingisnottostopquestioning.ItissaidthatProfessorYuanisoneoftherichestpeopleinChina.
(4)核心語法:时间状语从句、定语从句。
(5)恰当运用听、说、读、写、看等技巧,学习文章所包含的基本信息、内涵及文化。
2.学习能力目标:
(1)通过任务型教学、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学会描述名人的生平及其所做出的贡献,并制作小组展示材料包及PPT。
(3)学会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学习,用英语描述伟人的生平。
3.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目标:
(1)通过对爱因斯坦、袁隆平、海伦·凯勒、白求恩等人的学习,了解中国、世界上的伟人及他(她)们的伟大事迹,学习他(她)们的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3)通过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探索中美文化差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4)培养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激发学生自立、顽强、拼搏的进取心,增强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Lesson9TheMostFamous“farmer”intheworld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学生从巩固双基-解决问题-学习能力-形成学科思维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具体目标,设计时应该具体化,分层化、可操作化。
1.语言知识目标:
(1)能准确发音并运用的重要词汇和短语:farmer、research、honor、technology、graduatefrom、comeupwith、inone’ssparetime、Itissaidthat等;
记住功能句型,并会运用:Thegrainofthisricewouldbeasbigasapeanutsothatfarmerscouldrestinthecoolshadowsofbigriceplants.Sincethen,hehasdevotedhimselftoresearchandtothedevelopmentofnewvarieties.ItissaidthatProfessorYuanisoneoftherichestpeopleinChina.Hecaresaboutnothingbuthisresearch.
(2)能依据录音听懂文章大意,回答问题。
(3)熟读课文,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与技巧处理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4)能简单用所学英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2.学习能力目标:
通过多媒体课件,依次展开对不同职业的讨论,从科学家Einstein到China’smostfamous“farmer”-YuanLong-ping,从国外到国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继而通过任务型教学,以小组合作方式对successfulman这个话题进行交流、讨论。
3.文化意识与思维目标品质:
(1)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通过初步感知、积极获取、认真分析、仔细概括、层级创新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袁隆平为世界农业及中国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树立爱国意识,学习袁隆平在科学领域不断探索的精神及其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长远目标 新近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05-01
1 教学目标的组成
从事数学教学设计之初,教师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通过所学能够做什么”,这就是数学教学目标。根据现代初中数学教育的要求,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这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数学教育的宗旨。通常教学目标由若干目的组成,其中包括三大块:①知识与能力;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一章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会证明平行四边形、徒有其表、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相关结论。②能运用性质定理进行计算与证明。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进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中,发展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②让学生经历探索特殊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的转化中提高学生转化意识。②能将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综合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③在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中发展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治学态度。④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的意识。
2 教学目标分类
2.1长远目标
长远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可以通过大型考试、阶段测试或总结的形式来检验学习效果。长远目标是教学活动中体现教育价值的主要方面。形象地形容,长远目标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方面,一个指南针,对数学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它就相当于设计者手中的一个指挥棒。当长远目标确立后,所有相关教学活动都作为实现目标的一个或一些环节,虽然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是“封闭式”,但从长远看,它们应当臣服于这些目标。
但长远目标实现周期很长,通常是一个课程、学习领域、或核心观念的教学努力所追求的。
例如:①“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是整个数学课程教学的长远目标之一;②“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是几何教学追求的长远目标之一;③“培养学生方程思想”则是方程内容教学所追求的长远目标之一。
但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避免的是长远目标流于形式――只在“教学目标”部分出现,而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实践部分不再有所反映。这样,长远目标就显得非常“空洞”,而得不到实施。
所以,当我们确立长远目标时,应当注意它与所授课任务的实质性联系,它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
例如,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一个长远目标,不可能在一天,几天甚至几月内完成。但它又是一个实实在在需要不断落实的教学目标。怎样落实?自然不是主要依赖个别数学题所能解决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数学课,都应当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因此,在相应的数学设计中,应当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列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辅以相应的数学素材和教学活动,使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2.2新近目标
新近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某一学习环节(例如一堂课或几堂课)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般而言,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例如:“等可能性”内容的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掷骰子、抛硬币、玩转盘、摸玻璃球等活动,体会等可能性的含义。②让学生在玩获胜可能性相同的游戏中,体会公平的含义,进一步理解等可能性现象。③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包含等可能性的现象,说明等可能性与发生的概率之间的联系。④理解概率公式的内容,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新近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充当两个角色。首先,它本是通过目前的教学活动就应当实现的,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努力要完成的;其次,它往往也是实现远期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新近目标一个个实现才有可能完成长远目标。比如,对“等可能性”的认识可以看作一个新近目标,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数学教学活动(也需要要几节课来实现)但是,对“等可能性”的认识也可以看作是培养“随机”观念的一个环节。
一、小学音乐课教学对象
小学是孩子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他们对于乐理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少,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热情,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丽。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重要的思想渠道,因此课堂一定要以孩子们作为学习的中心,课堂更应以师生互动和心灵对话作为重要的舞台,课堂同时还需要以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同时也能唤醒学生对于生活、经历的回忆。
三、新课改下小学音乐课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认识音符,会唱一些简单的歌曲。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解音乐的节奏感,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修养。
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只有通过本首歌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教师在工作上的艰辛,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情,从而热爱教师,同时也能够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付出和劳动。
(一)开展有效的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根据发展的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的协调,课堂教学可以列举出更多的内容,其核心就是学生从不会学,然后到主动去学,从而增加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来。
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大胆自信地进行表演,然后创设一些情境,营造出一种快乐的气氛,让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比如在讲授《小袋鼠》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联想到歌曲中小袋鼠生动活泼的形象,那么就需要让学生可以用更加跳跃的音色进行表现音乐。同时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设计学生戴着袋鼠头进行表演,教师也可能真正参与到其中,当扮演了“袋鼠妈妈”,问学生:“妈妈,你辛苦了,有哪些小袋鼠愿意摘果子给“妈妈”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争着去表演,教师也可以将小袋鼠的头饰发给同学生,从而告诉一些没有拿到头饰的同学,让他们可以去帮“妈妈”去摘果子,但是不是能离开妈妈的袋子,那么就在家里面唱着歌,一起等待家人回来吧!”于是整个课堂就会显得特别温馨和甜蜜。
(二)进行有效的提问
音乐课上进行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只有提高评价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真正实现预期目标,课堂提高是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它是一个必然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最为重要的艺术部分。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设疑、激趣、引思和传授的积累,它使教师、学生和教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钥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适当地提高,可以使整个课堂能够在知识与当堂的内容上可以有效地进行衔接。要想了解学生,只有帮助学生去接受更多的知识,只有通过这样的回答,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于知识方面的理解,同时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进行及时地纠正和点拨。同时要完成规定的任务,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提高一些面向全体学生,在满足基础好的学生,同时也能兼顾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更多的意见。
关键词: 农村思品教师 三维教学目标 设计现状
一、调查背景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但我在学科视导及与我区教师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对教材的处理,讲课让人听了感觉很是别扭;教材研究不透,讲课让人感觉抓不住重点:设计不合理,往往重视结果,忽视了过程……而造成这一切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缺乏目标设计的技能,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我区教师对教学目标确立的技能,2008年10月16日,我在本区初三思品教研活动开始前,作了一项调查,让参会的每一位老师,确立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三维教学目标。2008年11月13日,在区九年级思品教研活动前十分钟,我向到会的教研组长发放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了农村思品教师设计三维目标的状况与设计能力,为更好提升思品教师的目标设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与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了解农村思品教师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状况与能力水平,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增强我区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技能,推进我区新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
2.针对思品教师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缺失,分析原因,提供必要的指导性建议。
(二)调查方法。
1.测试与问卷调查法
选择九年级思品教师进行当场无署名测试,进行分类归总统计,保证样本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参与测试共有21名九年级思品老师;选择教研组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对三维目标设计的态度(问卷第1、2题)、对三维目标关系与表达方式的认识(问卷第4、5题)、对三维目标确立的要求(问卷第3、6题)、对三维目标的判断与分析(问卷地7、8题),发放问卷16份,收回16份。这些教研组长、教师,大多经历了七、八、九年级的轮回,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也比较深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问卷如下:
关于农村思品教师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现状的调查问卷
1.在备课中,对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你认为(?摇?摇)
A.可有可无 B.很有必要 C.不清楚
2.设计三维目标时,你的态度是(?摇?摇)
A.照抄教参或其他资料 B.依照实际设立 C.很随意,反正是形式
3.你认为课时三维目标的设立,应是(?摇?摇)
A.具体的、可操作的 B.笼统的 C.不清楚
4.你认为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摇?摇)
A.独立的 B.是统一的 C.不清楚
5.在三维目标的表达方式的设计上,你认为是(?摇?摇)
A.分类表述 B.融通表述 C.分类式或融通式表述都可以
6.对于方法与过程目标,你的理解是(?摇?摇)
A.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B.学生实然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C.学生应然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才是目标
7.在《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的备课中,某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责任的含义,理解角色与责任的关系。”该目标(?摇?摇)
A.符合新课程理念 B.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C.说不清楚
8.请你对上题中所设计的目标,作一简要分析说明:
答:
2.个案调查法
利用学科视导的机会,通过对教师备课的检查与听课,调查思品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状况,这不仅提供了典型的个案,而且为理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3.访谈法
利用片内教研、学科视导等机会,与我区思品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探讨,听取了他们对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思考,这也为这次调查分析提供了素材。
三、调查统计与分析
四、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三维目标设计的态度上不重视。
调查表明近69%的农村思品教师能够认识到三维目标重要性,并能依据教学实际确立目标,但31%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三维目标设计很重要,但不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往往是照抄教参或其他资料。
通过个案调查和访谈,得知造成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农村思品教师缺乏教学目标设计的专题培训,缺乏目标设计的技能;二是许多农村教师仍未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新课程理念未能真正领悟,“念起经”来新课程,落实行动走老路;三是许多农村思品教师任教班级多、教学任务重,无暇顾及对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只好采取“拿来主义”。
(二)三维目标认识上不明确。
调查表明43.8%的教师对他人设立的三维目标无法依据新课程要求做出判断,56.5%的教师对三维目标设计的要求不清楚,能够对他人设立目标进行正确评析的仅为18.7%。
通过个案调查和访谈,得知原因在于:一是农村思品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环境;二是一些思品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缺乏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三是许多农村教师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二者混淆,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认识不足,便出现了理想化、抽象化的教学目标,甚至有的教师提出了教学目标设计无用论,结果造成教学目标缺失,走进了教学目标设计的误区。
(三)三维目标叙写上行为主体错位、行为动词模糊、行为条件缺失、行为要求空泛。
测试表明,超过56%的教师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表述上沿袭传统。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设计《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三维目标时是这样叙写的: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特点;中华文化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的与时俱进性。
能力目标: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通过个案调查与交流访谈及该教师的设计,可以看出造成的原因在于:一是不了解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即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二是不知道分类或融通性表述的基本格式,即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要求(表现程度)。
(四)三维目标整体性缺位,目标与内容油水分离。
例如在测试中一位老师针对《灿烂的中华文化》设计了这样的三维目标(实际上该教师只设立了并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二维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中华文化的构成及总特点;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力量;如何传承传统美德。
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从测试及个案调查中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原因在于许多农村教师,割裂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忽视了三者的关联性,造成三维目标的相互独立性,便出现了目标与内容的油水分离,过程与方法目标无法通过知识目标的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来体现,结果就造成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缺位。
五、建议与对策
(一)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
顾泠沅认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一般说来,教学目标有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功能;教学目标有指导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功能;教学目标有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因此,只有让农村的思品教师明确了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功能,才有利于他们转变观念,端正认识,而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对农村思品教师的务实性专题培训,充分利用区、片、校的教研活动展开研讨、实践与评价,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农村思品教师自我提升,促进农村思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理清三维目标的关系,形成整体观念。
调查表明,不少农村思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重视知识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这都源自于对三维目标缺乏整体设计,没有理清三维目标的关系。
因此农村思品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维目标是内在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且三个维度各有侧重,互相贯通。知识与技能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基础和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关键和保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力和导向。此外,还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有序分解,防止简单罗列堆积。
(三)把握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联系与区别,防止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等同化。
美国的鲍里奇博士在其著作《有效教学方法》中指出:“目的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的,它明确说明学生将从你的教学中学到什么,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鼓足干劲,积极投入和致力于学习过程。课时目标是向学习者传达他们所要达到的特定行为,展示这些行为需要的条件,以及这些行为必须达到怎样的熟练水平等。”因此,作为农村思品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由此可见,农村思品教师只有对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不会误将教学目的错当成教学目标。
(四)掌握正确制定“三维目标”的技术要领。
1.主体是学生,应直接指向学生而非教师,做到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学生能……”。
2.应多外显的行为动词而非内隐体验动词,做到行为动词多样化。要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比较、解决、设计、对比等。
3.应多用过程性分步表述而非终点性表述,做到行为水平明确化。首先,农村思品教师要明确:三维目标行为水平的要求,应是面对绝大多数学生,而非少数学生,也就是经过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的。其次,教师设计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目标的分解,提出整体目标的层次要求,实施分步到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是渐进的,情感体验也是逐步深入的,若忽视这些分布目标的设定,必然影响预设终极目标的顺利达成。另一方面,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
如:通过媒体播放FLASH动画《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解释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原因,树立在集体中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学生的交流,至少提出两条解决措施,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分析:上述教学目标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过程性的分步表述,第一个目标的设定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出解释,第二个目标的设定具有一定的达成难度,但通过交流探讨这一条件的设定,也是能够达到的,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农村思品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进行分步设定,将预设目标与非预设目标相整合,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行为水平的空泛。
4.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恰当地进行行为条件的设定,防止行为条件缺失。行为条件表述一般分为四种类型:(1)关于辅助手段的使用:如“允许查阅网络、报刊,列出三条我区实施节能减排的举措”;(2)提供信息或提示:如“运用公民权利和义务关系方面的知识,分析小明感到惭愧的原因”能从活动准备及活动注意事项两个方面,以“净化我们的语言”为主题设计一项活动,迎接南京“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等;③时间的限制:如“在3分钟内,将‘历史使命、基本路线、基本国情、根本任务’串接起来,写一段通顺的话”等。④完成行为时的情景:如“在小组合作探讨时,能够列举出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4条表现”。
因此,在进行行为条件设定时,一定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行为条件的情景化、合理化、具体化。
5.切实领会三维目标的分类或融通性表述方式。三维教学目标融通表述,表述的基本格式是: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要求(表现程度)。这就要求每位教师以人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注重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例如在调查测试中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我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立的三维目标如下:
分类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奥运开幕式大家谈》、《追踪历史印记》、《感悟谚语格言》、《观点分析》、《奥运会徽赏析》及《南京路上好八连》,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尊重、热爱民族文化,积极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美德,提高文化认同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奥运开幕式大家谈》的交流,了解文化的构成,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教师展示资料《追踪历史印记》,感受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感悟谚语格言》的交流,感受文化的影响;通过《观点分析》的交流,懂得要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摒弃腐朽落后的文化;通过《奥运会徽赏析》《南京路上好八连》,感悟文化的创新与继承。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与时俱进性
②能够结合展示的中华文化相关资料,归纳出文化的特点,并分析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培养学生信息归纳分析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
融通式:
学生通过对《奥运开幕式大家谈》和《追踪历史印记》的交流,了解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激发学生尊重、热爱民族文化,积极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的鉴赏力;通过《感悟谚语格言》和《观点分析》的交流探讨,能够分析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懂得文化有先进优秀与腐朽落后之分,培养学生结合信息归纳分析的能力,做到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通过《奥运会徽赏析》和《南京路上好八连》,感悟文化的创新与继承,概括出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性,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贡献。
六、结论与追问
经过本次调查与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实施,农村思品教师仅仅是走近了新课程,但还没有走进新课程,特别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存在很多误区,设计技能十分薄弱,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依然任重而道远。
面对这一结论,我们禁不住要追问:如果小到中考,大到高考都无法诠释与体现三维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考查,又有多少老师关注三维目标呢?考试对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又体现在哪里?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法(第四版).
[2]陈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四).
【关键词】板块构造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地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其内涵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载体,依托过程和方法,达到情感和价值观的实现。因此,地理教学目标就是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获得,融合贯穿在过程和方法中。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原理、技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地理概念、地理思想方法;设计出针对性强,易操作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展示教师个性才华的地方。以下,通过“板块构造学说”一节教学目标的确定,谈谈对三维目标的落实与实践。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论点,进一步理解底壳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大陆和大洋的形成演化过程;通过“海底扩张”的学习,了解海底扩张的证据。这部分内容是大陆漂移说的引伸与发展,也为板块构造学说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论点,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成若干个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在地幔对流作用下,不断流动。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地界是构造活动带,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海沟和岛弧,板块相互背离运动形成裂谷和海洋。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图”,了解魏格纳如何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搜集资料,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地层,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等均有密切联系,利用大陆漂移图,了解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以一个联合古陆发展为今天的海路分布的过程,使用计算机拼合世界各大陆。通过阅读“太平洋海底地层年龄和地磁场分布图”,识别太平洋洋中脊的具置,然后分析太平洋洋底沉积物的主要特征和海地磁场证据,归纳出:由洋中脊向两侧,深海沉积物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年龄越来越老;洋中脊两侧磁条呈对称分布,得出大洋底在海岭处增生并向大陆方向运动的结论,阐明大洋地壳从增生扩张到消亡的发展更新过程。通过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了解板块具体划分和板块边界类型,认识到,生长边界一般发展为裂谷和海洋,消亡边界一般形成山脉、海沟和岛弧。通过“六大板块俯冲示意图”,说明新大洋壳从生长到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与地震、火山分布的关系,进而揭示出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收集有关日本大地震和印度洋海啸资料或播放录像,应用板块构造学说探究地震和海啸的成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念。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地貌成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认识的;分小组,组织研讨,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历史发展进行探讨,认识到板块构造学说是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并非完美无缺,仍需科学地修正和补充,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参考资料
[1]《海洋地质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依据学情和课标,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解读课标、研究教材,依据学情,笔者确立了“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能解释生活中风的形成等现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笔者针对这一重难点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是通过纸风车的实验探究活动,归纳出气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二是能根据气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生活中风的形成等现象;三是通过列举风的利用和危害,让学生学会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订力求做到具体细致,可检测性强,贴近学情,为教学评价、内容、设计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还有对学生隋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渗透,要求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能对照此目标了解自己的达成情况。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评价
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遵循“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笔者努力探求科学合理的评价设计。
一是激发兴趣的评价,激励目标达成。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评价,采用启发式提问、追问,以及激励性肯定、抢答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迁移,不断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就感,自始至终有效参与课堂。
二是享受合作探究乐趣的评价,促成目标达成。主要以演示实验、动手实验,以及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评价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
三是巧设题目的评价,学以致用,深化目标达成。为检验学生对重难点目标的达成隋况,笔者谢十了以下两道评价题目。
第一题:家中的暖气片常安装在窗户的下方.为什么这样设计?
第二题:播放视频“节日放飞孔明灯”。思考:点燃火焰的孔明灯为什么会升上天空?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学习目标的达髓隋况,又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三、依据目标和评价。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笔者确定了以下层层深入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评价和内容的一致性。
一是观察演示实验,激发学生达成目标的兴趣。笔者的具体操作是:教师出示瘪的乒乓球,提出问题:你有办法使它复原吗?学生代表交流并现场操作,依据小学科学课的知识解释说,需要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教师及时追问:球内气体的质量变了吗?你能利用公式分析一下球内空气的密度如何变化?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初步感悟“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这一知识。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将课本上的气球热胀冷缩实验改为乒乓球复原实验,学生感兴趣且易操作。安排此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气体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并通过教师的追问得出“气体密度受温度影响”这一结论,为之后分析风车转动及风的形成(达成目标1)做好铺垫。
二是分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享受达成目标的乐趣。具体操作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纸风车,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纸风车转动起来?然后学生交流(放在有风的地方用嘴吹、用手摇)。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给予肯定,同时追问:若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起来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导学案上的思考题。(附:导学案上的思考题)
做一做: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起来吗?
(1)是什么推动了风车的转动?
(2)根据刚才的实验。请你解释风是如何形成的?
(3)请列举风的应用与危害的实例。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纸风车实验的动手操作及导学案上的问题引领,让学生亲自感悟密度受温度的影响,并体验风的形成。当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纸风车转动起来时,都异常兴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享受了合作探究的乐趣,分析总结、得出规律就水到渠成了,教学目标1和2也蒯顷利达成了。
三是动画课件展示,实现隋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在实验及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于风的形成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此时就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风有哪些有用之处和危害”?让学生意识到事物都具有两面陛,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如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学目标3也就顺利达成了。
事实证明,本节课层层深入的教学内容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用教学目标引领教学评价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把课堂大胆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突破了重难点,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评价、内容的一致性。
四、三依据,三贴近,达到教学目标、评价和内容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方向、实施的动力和最后应该达到的具体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三依据、三贴近”原则,以达到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的一致陛。
一是依据课程标准,贴近“实”的原则。《课程标准》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教学的总目标,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指导意义,它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搬课程标准,就显得虚。所以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来具体化,让目标实实在在可操作、可检测。
二是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细”的原则。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隋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目标一定要具体、详细、明了。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中,不能制订笼统的教学目标,而应制订“利用教师提供的小镜面、激光笔、纸板等器材,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这样具体详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