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调研报告

信息化调研报告

时间:2023-01-19 15:2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调研报告

第1篇

二十一世纪,全球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在新形势下,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科技兴税”、“大力发展税收电子化”的战略方针,强调税收管理信息化,即实施“金税工程”建设。新的《税收征管法》在总则中指出:“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这使信息化应用服务于税收征管的思想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一、信息化应用在税收征管中的意义与作用。坚定不移地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敏锐把握信息革命发展的大趋势,让信息化应用更科学地服务于税收征管意义重大。

第一、营造了“依法治税”的纳税环境。首先,纳税人可通过互联网了解或掌握税收政策和纳税流程,使其增强依法纳税的遵从度,更能与税务部门建立起和谐的征纳关系。其次,税务机关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监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如纳税人在开户银行的资金流转情况,纳税申报情况等),以此更好地约束、规范纳税人的行为。再次,许多执法过程都要通过电脑完成,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了税务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对遏制“关系税”、“人情税”等执法随意性起着较大的作用。

第二、提高了征管效率,降低了征纳成本。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应用,使税务征管工作方式产生了质的变化,税收数据的存放高度集中,打破了部门界限,实现资源与信息的高度共享,不仅提高了征管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征纳成本。主要表现为:(1)纳税人随时随地可通过电脑直接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办理涉税事宜快捷而方便。(2)税款的征收和划解从手工化、纸面化操作向电子化、无纸化转变,电子票据代替了纸质票据,必然降低征税成本。(3)税务信息资料的存档实施电子化,保证了税收资料的系统和完整,方便税务人员按不同的需要进行查阅。同时,数据的集中存放与处理也充分节约了软硬件资源。

第三、有利于税务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税务机关是国民经济济运行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大量经济分析与决策的任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税务机关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首先,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税务部门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使税务机关掌握更详尽的税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应收尽收。其次,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运行,涉及到行政管理、税收业务、信息技术各个层面。因而,不能各自为阵,必须依靠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再次,互联网为税务部门与社会公众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税务部门集思广益、听取民众呼声,从而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四、进一步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它的广泛运用必然与现代化的管理体制相匹配,而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流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统一化。科学先进的征管软件系统彻底改变了各自为阵的局面,消除了各自信息的人为孤立,实现了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程序管人的跨越,进一步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

第五、提高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效率和水平。税务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其意义不仅在于网络,而且还在于政务。一方面,税收申报方式的改革,纳税人可通过网上申报、电话申报、银行自动划卡扣税等多元化方式申报纳税,实现“足不出户,办完税务”的理想境界,节约了纳税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另一方面,税务部门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手段,促进了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工作作风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为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二、目前我市地税征管系统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

从20*年下半年开始,建成了以省局为中心的省局、市局、区(县)局、基层分局四级网络结构,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视频会议的正常召开,形势喜人。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笔者在基层征管实践中体验到:现有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还较低,满足不了征管改革的需要,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计算机的依托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现行征管模式是依托计算机进行税收管理的,而随着一体化建设步子的加快,我们综合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却还不够强,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信息传输仍有相当比例是纸质传送,造成征管各环节信息不畅。同时,先进的系统停留在浅层面的运用上,局限于一般性的数据处理,缺乏对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分析整理和有效利用,征管和办公一体化软件的巨大潜能无法充分地发挥,造成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信息资源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和使用。在系统内部由于各应用软件数据结构不一致、采集标准不统一,运行平台不兼容等,从而产生所谓的“孤岛信息”。例如:许多报表还得靠基层管理员估计加统计来编制,结果往往同一项内容反映给计会科与税政科的数据却不相同。在地税系统外部,征管软件系统没有与国税、财政、银行、工商等相关部门实现网络对接,使软件的外延功能无法释放,涉税信息的采集不充分,不及时,根本体现不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

第三、信息化应用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信息化征管需要大量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的税务人员,而目前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具有较高电脑办公水平的人才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网络应用又熟悉税收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这大大制约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此外,有限的信息技术人员一般集中在机关的信息中心,基层技术人员非常匮乏,造成机关与基层信息化运用的不平衡,对税收征管改革带来重大的影响。

第四、税源监控管理缺乏力度。征管上线、集中征收后,基层管理员与纳税户之间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基本上处于被动受理状态。而目前的税务信息化程度偏低,又不能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信息采集来源渠道有限,使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税源结构及发展变化等要素缺乏了解,弱化了税收征管。

第五、征管质量考核反映不了实际征管水平。在我们地税系统,征管质量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有些考核标准制定过高,超越了基层工作的实际,有的考核指标对促进征管意义不大。于是乎,基层管理部门只能整天疲于应付各种考核。大家为了取得较好的考核成绩,往往对有考核的工作内容比较重视,而对未列入考核的内容则不予理睬。当税收任务压力过大时,许多管理员不得不做些表面性工作,甚至弄虚作假来应对上级的考核。比如:上级部门特别强调考核“纳税申报率”,而不注重抓好“申报准确率”。结果往往导致“申报率”上升,税负率却反而下降的现象发生。显然,“申报率”高根本反映不出申报内容的真实性,仅抓“申报率”而不重视抓好“申报准确率”几乎是在作无用功。

第六、网络运行安全有时得不到保障。现代化税务征管以强大的网络为依托,如果网络运行没有安全保证,征管工作就难以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时常遇到省局网络系统调试或维修的情况,基层税务人员只好被迫暂停手上的工作耐心等待。这时,一线税务人员往往只能面对纳税人催促办税的诉求干着急,掉眼泪。最可怕的是,前几年电脑还出现过资料失真的情况,屏幕上的汉字变成了乱七八糟的酷似“韩国文字”的东西。

三、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使其更科学地服务于税收征管。

鉴于上述信息化运用中存在的阻碍税收征管的种种弊端,笔者提出几点参考建议,欲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第一、转变观念,向深层次管理职能扩展。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如果不实现征管软件的顺利运行,就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因此,各级机关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改变传统的手工劳动,适应政务办公的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扩大计算机应用领域,从浅层次管理职能向分析、预测、决策辅助等深层次管理职能扩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地税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税收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电子税务属于高科技的范畴,不仅需要组织高、精、尖的信息技术人才攻关,而且需要全体税务人员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质。目前我们税务人员队伍现状与人才的要求尚有不少距离。大量引进人才不太现实,只有加强对本系统干部职工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全员参与,将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运用人员分层培训,才能满足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

第三、加强信息交换,发挥共享作用。在加速国、地税信息交换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实现与工商、金融、财政等有关部门信息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使税收征管实行全方位的监控,提高税款征收、税收稽查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社会护税协税网络的沟通,把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优势与人工信息采集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征管资料的准确性。

第四、认真调研,制订出更加科学的考核机制,优化网络资源的配置。领导干部必须本着务实、高效、节约的原则,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制订出更加切合实际的目标考核办法。不盲目追求考核的高、精、尖,宗旨在于促进税收征管,提高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利用率。

第2篇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市场监管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经济户口管理、登记注册、市场巡查、企业年检、案件、办公自动化(OA系统)等工作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广运用,使市场监管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监管中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建设对市场监管的重要作用

1、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市场监管模式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去年12月23日,吴仪副总理在对工商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是为市场主体和广大消费者服务的现代化手段,对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社会诚信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工商部门的同志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总局王众孚局长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商标管理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网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效用。”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办案现代化,已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2、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市场监管职能的到位。近几年来,随着工商体制、机制、监管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小局大所”的格局的形成,基层市场监管执法的力度的加大,实施“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建设、商品准入制度建设、个体经济分层登记和分类监管等新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都有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没有信息化的支持,就难以实现市场监管的创新和突破。

3、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系统内部管理日渐高效、规范、科学、透明,形成流程科学、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新格局;可以使案件办理流程化。案件处理从发现线索、立案、调查取证、移案、撤案、案件调查终结到案件执行、责令赔偿、结案等可全部实现网上审批,既规范了办案工作程序和办案行为,也有效地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信息化建设,还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时查询每项业务工作的质量,过错责任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4、加快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提高监管服务效能。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步完善,12315维权网络系统,网上查询、名称核准、办照、年检,网上互联审批,企业信息实现网上交易、招商引资等无纸化办公方式的变革,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消费者,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在监管方式改革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贫乏。体制改革以后,工商系统现有人员知识结构还主要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社会招聘干部和复转军人的基础上,专业性技术人才的补充和更新受体制的影响速度缓慢,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工商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上还跟不上信息时展要求。

2、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部门预算等因素的限制,部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工商部门缺乏经费,硬件建设工作滞后。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硬件建设。一是针对各项监管职能的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相对闲置,“路多车少”,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已开发利用的软件因是各地区各部门自主研制,系统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百花齐放”,“各自为政”,数据资源不能有效的对接共享;三是系统内网络建设还仅限于内部业务网,对外服务网络如12315维权、网上受理、商品准入、企业信用建设等网络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试阶段,与政府网站及税务、金融、质监、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网络建设也仅仅处于构想阶段。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落实组织保障。省、市、县各级工商部门要分别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把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部署。要加强对系统干部的思想观念教育,使每一位干部都能认识和体会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文字处理,而是做好日常工作、强化监管职能和提高服务水平的最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群策群力,克服困难,把信息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好。

2、培养专业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专业性技术人才。各级工商部门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宽松优惠的工作和创业环境。二是要立足本单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和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以及把办公信息自动化能力作为考察(核)干部的硬性指标等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干部队伍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请进来就是请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人才来本单位结合实际授课,提高系统干部操作和运用能力;送出去就是选派系统干部到高等院校学习培训,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与IT企业的合作就是选派系统内既精通业务,又精于程序开发的干部与IT企业共同开发应用软件,以培养系统内能独立进行软件升级、系统维护和数据资源开发等工作的实用人才。三是要引进技术人才,以统一招考国家公务员为契机,筑巢引凤,把技术精、责任心强和热爱工商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工商队伍中来。

第3篇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 问题尤为重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紧贴“三农”实际,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为农服务,必须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扎实有序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xx市xx镇是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该镇农业、工业发展并驾齐驱,农业以水稻、蚕桑、甘蔗、蔬菜、水果为主,工业以水电、制衣、甘蔗化工、秸项目、等为主。xx已初步形成了蚕桑、丰产林、笋竹、甘蔗等农业产业基地。自古至今都是xx市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xx,先有xx”之说。

对于这样一个千年古镇,我们此次调研就是要对xx市xx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具体调研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开展情况,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等情况,并做出我们的反馈和建议,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服务农业信息化。

(1)调研对象:广东省信息产业厅、xx市科技局、xx镇政府农药店,

菜市场,电脑城,xx一中周边农村的养殖户、种植户(蚕桑基地,沙糖桔园等)以及散户。

(2)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这两种调研方法。本次问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问卷编制了13道题,其中单选8道,多选5道。数据采用电脑软件excel处理。访谈人数 7人 ,采用笔记及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的内容。

第4篇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注重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在实有人口管理、虚拟社会管理、社会治安管控、服务社会大众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增强了管理实效,有力地提升了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创新实有人口管理机制。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提升实有人口管理水平。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推行全省统一的外来人员居住证制度。在重点人管控方面,依托公安信息化系统,开展重点人积分预警、分类管控,大力推进动态管控,平均每日预警指令1.2万条。同时,依托实施“春风行动”,组织民警与失足青少年、服刑人员子女等建立长期帮教帮扶关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健康成长。在境外人员服务管理方面,将境外人员纳入实有人口管理,把日常服务管理责任落实到派出所和社区。在常住境外人员较多的社区和高校设立外国人服务站,组建外籍志愿者服务队,探索推行境外人员自管自治,受到普遍欢迎。

二是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完善网上动态管理机制。推进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在全省1643家网站的近2万个栏目设置“网上110报警岗亭”和“虚拟警察”。建立健全网站开办者实名备案、论坛版主实名登记、互联网数据中心“网上出租屋”实名出租和网吧上网实名登记等“四项实名”管理制度,对全省48万家网站开办者逐一核查身份,对活跃论坛的近6000名版主进行实名登记,依法督促“网上出租屋”实行实名出租。建立健全网上综合打防机制。建立集实时管控、舆情预警、情报研判等功能为一体的“互联网综合管控平台”,构建覆盖省市互联网节点、重点小区、重点网络应用、网吧等上网服务场所、互联网数据中心、重点联网单位等网上技术防线。健全完善网上舆情导控机制。建立县级公安机关网警队伍,推进网上社区属地管理,将网上管控责任落实到县级公安机关和派出所。建立健全网上涉稳涉警负面敏感舆情实时监测体系,及时化解重大涉警敏感舆情。

三是创新社会治安管控机制。深化全警网上作战。搭建全省统一版本、省市一体运行的公安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大平台”,形成了由警务基础、情报信息、警务管理、指挥调度、公共服务等五个应用平台,网侦、技侦、指纹、DNA等若干个专业系统,请求服务、内外网交换、运行管理三个支撑系统组成的“5+N+3”总体架构,汇集整合公安内外信息数据110亿条。依托“大平台”广泛获取犯罪信息、破案线索,在各专业警种全面建立信息研判和网上作战机制,强化刑侦、网侦、情报信息等手段综合应用,探索形成了情报信息导侦、专业力量主侦、科技手段强侦、全警联动助侦的打击犯罪工作新格局,利用信息化破案占比超过60%。

四是创新社会服务机制。省公安厅党委明确提出,将公安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向互联网拓展延伸,以做强办事服务功能为重点,对省厅门户网站进行全面升级改版。今年1月30日新版“公安”网正式上线运行以来,推出省市公安机关248个网上办事服务项目,其中省厅和全省统一办事服务项目8个,初步搭建了公安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全省公安网上服务的集群功能。至目前,省厅网站受理各类申请、查询、备案等在线办事请求2.8万余人次,其中网上二代证办理情况查询日均100余人次,入境(港)船舶网上报检日均200余人次。各地公安机关相继建立了一大批网上公安局、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和公安微博、QQ群等服务平台,围绕出入境、治安、户籍、交通、边防、消防等关系民生的重点方面,开发建成了一大批网上办事服务项目,有的还探索推出了网上支付、网上失物招领、网上登记申领电动车“电子号牌”等特色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二、几点启示

一是只有坚持把打击犯罪作为第一要务,公安工作才能大有作为。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一方平安、确保一方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是平安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的主力军。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公安部党委提出的“三项建设”之一,是在科学分析客观形势和公安工作实际,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作出的科学决策。为积极响应部党委决策,公安厅党委审时度势,创新社会管理方法手段,在全省公安机关建立以信息化为主导、省市一体运行的公安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大平台”,通过建立健全网上综合打防机制,全方位提高打击犯罪效能,取得了较好成效。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放在第一位,以打击犯罪、保护人民作为第一职能,公安工作才能大有作为。这几年全省公安机关破案率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利用信息化破案占比超过60%就是最好的诠释。

二是只有坚持把管理防范作为第一责任,公安机关才能大有可为。社会管理的目的是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和谐、生活安全的要求,保持社会安定,激发社会活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等方面责无旁贷。实践中,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通过实行网上实有人口管理、网上社会管理、网上治安管控等方法,加强社会防范工作、降低发案率就是最好的旁证。

三是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公安机关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人民警察来自于人民,警无民失根,民无警不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公安机关必须始终坚持民意导向不动摇,时刻牢记并认真践行这一根本宗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全省公安机关积极探索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构建“网络问政”新机制,推进网上办事服务项目,一方面提升了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另一方面,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

三、下一步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综合管理模式,增强管理合力。社会管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的工作。要认真落实上级机关有关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制度、规定,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综合管理体制,以此形成管理合力。

第5篇

一、##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统筹规划,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

20__年9月,##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的通知》,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主要业务工作,以公开、透明和服务为目标,以市局和两个试点县(修武、武陟)为示范,以应用系统、基础数据库和网络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金土工程一期建设。20__年11月,该局专门成立了金土工程办公室,结合《##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统筹规划,制定《##市金土工程一期建设方案》,通过了国土资源部信息办组织的专家论证,明确了##市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功能,形成覆盖全市的上下联动、科学规范的网络化国土资源主流程管理;建立全市国土资源数据网上获取、汇总和上报通道;形成以门户网站为主要形式的全市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体系。重点部署研发5个应用系统,安装集成部下发的2个业务系统,进行5个数据库的建设,同时以修武、武陟两个县为试点,开展县级应用系统建设。

(二)完善网络,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该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成符合国土资源业务特点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一是完成了对局域网升级改造。为实现内、外网完全物理隔离,在原有外网网络基础上,专门铺设一套内网线路,并为全局每台电脑加装隔离卡和硬盘,采用双网布线、双硬盘加隔离卡的方式,建成了物理上完全相互隔离的外部局域网和内部局域网。其中外网与互联网连接,形成互联网访问、信息服务和非业务系统运行的网络平台;内网与省厅视频专网和市政府电子政务内网连接,成为业务系统运行的网络平台。二是建设了覆盖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的政务内网。本着节约资金,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市政府电子政务内网网络资源,与市政府信息办联合下文,明确了各县(市)区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建设任务,负责所在辖区国土资源部门的政府内网光纤的接入工作,建成了覆盖六县五区及五个二级单位的国土资源政务内网,实现了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互联互通。三是加强了网络安全建设。首先,为国土资源政务内网各节点添加了防火墙,加强网络防护,并采用vpn技术建立虚拟专网,实现网上业务数据的加密传输;其次,增加入侵检测和入侵防御设备,重点防护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库的安全,确保全市国土资源主干网的安全、畅通、保密。

(三)增强设施,建立市级数据中心

为了满足数据存储和业务应用的需要,该局搭建了市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符合国土资源业务运行、数据存储的市级数据中心,将全市基础数据统一存储在市级数据中心,县级作为应用终端可远程访问各类基础数据库,并通过交换程序实现市、县两级的业务数据的交换与共享。首先,完成了服务器机群系统安装与调试,包括数据库节点、应用系统服务节点、数据交换节点、网管及防病毒节点、备份服务节点、信息服务节点、视频切换系统、机柜及其他机群辅助构件;完成了存储系统和备份系统的建设。现已安装高性能服务器10台、4.8t存储设备1套、40t备份设备1套,网络交换机6台,20千伏安不间断电源1套。其次,在系统软件方面,主要完成了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arcgis平台、存储备份系统的建设。

(四)结合实际,大力推进业务系统建设

该局结合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了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先后完成了耕地保护业务应用系统、矿产资源管理业务系统、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时,为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还同步开展了信息服务系统、地籍管理业务系统和综合事务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

一是实现主流程信息化。针对国土资源行政审批业务具有审查环节较多、审批时间较长、材料复杂多样等特点,该局建成了建设用地审批、建设用地供应等业务的网上审批系统,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和用地单位的报件一律进入该系统报批用地;建成了矿业权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划定矿区范围、采矿权设立、变更、延续、注销等5项业务的网上申报、审查;建成建设用地预审网上审批系统,提高了预审和规划修改工作质量。

二是实现网上图形辅助审查。建成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专用图形综合查看功能,用于文档、扫描图件、矢量地图和附加材料的浏览以及扫描图件的配准、拼接,提供坐标配准、图件自动拼接、坐标套合、局部矢量化等功能;支持基于arcgis基础数据库的图形辅助审查,全面实现建设用地的网上图形辅助审查,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审查、基本农田占用审查、违法用地审查、压覆重要矿床审查、用地界限审查等。

三是实现部配发系统界面集成。将国土资源部配发的建设用地供应备案系统和执法监察管理系统进行了界面集成,连接了数据中心的oracle数据库,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共享,已在相关科室安装部署到位,并开始使用。

四是完成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县级试点建设。为了网上审批在全市全面推广,该局选定修武、武陟进行了县级网上审批系统的试点建设,现已开发完毕并顺利部署,实现了修武、武陟国土资源局建设用地预审、农转用审批、土地征收审批、单独选址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审批等在内的网上审批,目前该系统正在试运行,其他县(市)区局也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五是实现全市国土资源公文网上传输。该局于20__年初开通网上公文传输系统,实现全市国土资源部门行政公文传输和非行政公文的内部流转,实现网上传送公文即时送达。随着金土工程的建设,将公文传输系统纳

入金土工程统一平台中,实现与业务系统的对接。 六是实现无纸化办公。为了进一步提高日常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该局开发部署了综合事务管理系统,与金土工程网上审批系统采用统一平台,实现了与业务系统无缝衔接。共包括收发文管理、督办管理、登记、复查复核、车辆管理、燃油管理、物品管理、会议管理、接待管理、购物管理、请销假管理、工作台帐管理、公文交换等21项子系统,基本上覆盖了日常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收发文管理系统实现了记录每份公文的来文时间、答复时间、报送给谁、行文时限等内容,并提供公文审阅范围控制、审阅时限控制、发文拟稿、领导审阅、公文查询、公文会签、公文归档、公文删除、公文实时追踪等功能。

(五)夯实基础,加强数据库建设

准确掌握国土资源基础数据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加强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金土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该局相继完成了五个基础数据库的整合建库工作,且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为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新建了四城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完成了全市六县五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整合;二是新建了全市1:1万基本农田数据库;三是新建了全市1:10万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四是新建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五是新建了全市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另外,还启动了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设;开发了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和服务,对全市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的整合、存储和管理,并通过国土资源政务内网向全市国土资源系统提供数据服务,做到了成果共享。

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使该市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提升了决策水平

随着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建立和各种业务系统的深化运用,国土资源管理的各类数据不断完善,通过统一建库存储,全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能实时查询数据、掌握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利用综合查询统计系统,可根据用地报件标题、项目类型、建设用地面积范围、农用地面积范围、耕地面积范围、请示文号、收文日期、办理状态、所属县(市)区等多种条件组合查询用地报件,并将查询结果直接导出到excel文件用于形成各种汇总统计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促进了规范管理

在应用系统开发时,既考虑系统功能的开发,也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设计各种办理流程、办理时限、审查内容和会审单位,实现了建设用地报批和批后供地等各种环节的无缝化管理。提供了对办理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的有效手段,通过流程查询,可根据报件标题、项目类型、报送时间范围、办理状态等多条件组合查询用地报批业务的流转情况,对逾期未办理或需要紧急处理的进行实时催办,提高用地报件审批效率。实现了绩效考核的量化标准,随时统计用地报件审理效率,统计每个部门审理报件所花时间、超时办理次数、节约办理时间长度,以量化的指标进行部门绩效考核。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国土资源规范管理。

三是提高了服务质量

利用网络快速传输的特点,减少市局与县局之间交流的时间,文件传送时间从原来的两三天缩短至几秒钟。报件电子化后,变原来串联式审批为并联式审批,报件可以同时发送到相关科室办理、会审。市局与县局用地报件审查规定时间从原来的各系统累计22天,分别缩短为10天和8天。此外,综合查询统计系统可自动汇总、自动统计数据,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差错发生。同时,从为民、便民、利民角度出发,该局开发了政务信息内网网站和互联网门户网站,将政务公开细化到全市国土资源具体业务管理中。

四是降低了行政成本

由于直接在网上受理和审查,在这种“虚拟窗口”的模式下,县局承办人员和业务申请人可随时在网上填写或补充相关申请材料,无需来回奔波。无纸化办公的实现,在提高办公效率的同时,大大减少纸张油墨的消耗;公文传输系统的开通,在提高传送速度的同时,也大大减少送件取件的交通费用。通过信息化建设,全市国土资源系统每年可节约大量的办公经费。

五是促进了廉政建设

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不仅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还最大限度地将行政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置于“阳光”之下,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有力地促进了国土资源系统的廉政建设。所有报件一律通过网络进行报批,增加了透明度,防止与避免了暗箱操作。县国土资源局和申请人不直接找审批科室,收件和审查都按既定的程序运行,同时系统还对所有的环节都进行自动的约束检查,每一宗报件的办理人员、办理过程、办理时限、审查意见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查看,监察和督查部门可件件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审批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该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浅至深、从起步较晚到快速发展的各个发展阶段,经过几年建设,基本实现了全市国土资源申报审批管理的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主要做法体现在:

(一)领导重视、资金保障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技术要求高、投资额度大,涉及范围广。自20__年该市被确定为金土工程一期建设试点城市后,该局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将金土工程建设作为年度重点目标任务来抓。为了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金土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确保金土工程一期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局长亲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及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单位、各部门在局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全局“一盘棋”的良好格局。同时,市局主要领导多次向市委、市政府汇报金土工程项目情况,积极申请建设资金,市政府在资金上也给予大力支持,投入专项资金800余万元,确保金土工程各项业务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有力地推进了信息化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二)立足应用、稳步实施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信息化建设应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向导,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从需求上找切入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到边研究、边开发、边建设、边应用、边

总结、边完善,建成一个用好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在应用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涉及多方面内容、多个开发领域和多种业务类别,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只有集中资源,整合力量,抓住重点,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少走弯路,确保信息化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该局以建设用地报件网上审批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在规范建设用地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成功搭建了全市国土资源政务内网,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建立市级数据中心,提高了信息化应用水平。在此基础上,着力加快其他项目的建设速度,逐步建成矿业权管理系统、综合事务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公文信息传输、城镇地籍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基本满足了管理需求。 (三)抓好培训、强化推广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为全面提高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应用系统的推广速度,为应用系统的正式运行奠定基础,该局注重统一组织培训,针对业务系统特点,由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分别授课,并设立系统支持热线,负责解答系统运用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信息化手段的全面应用。一是从20__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全系统业务技能竞赛活动,以竞赛活动的方式激发全系统各级干部职工学习热情,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二是各县(市)区组织本单位人员进行培训,强化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方法,为电子政务的推广打下基础;三是针对应用系统进行技术培训,对已完成开发的应用系统进行专项培训,使各业务科室熟练掌握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确保应用系统能真正用起来。四是针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和实际操作,对系统的工作原理、操作原理、操作方法、一般维护、常见故障排除等进行专业培训,使技术人员能熟练掌握系统软件和硬件的维护管理工作,并能及时排除一般故障。通过选择修武县、武陟县作为县级业务系统建设试点,摸清了业务需求,完善了网上行政审查模式和业务流程、材料格式等,为网上审批系统在全市推广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管理、注重质量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项目管理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为保证每个信息化建设不流于形式,不半途而废,做到项目管理有据可依,项目工作有序开展,组织制定了《##市国土资源局金土工程建设规划》,对重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该局信息中心负责开展项目前期调研论证,局金土办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可行性进行研究评审,并邀请有关专家论证。对评审通过的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项目实施单位。信息中心在项目实施前必须编写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经局金土工程领导小组审议,报局长办公会审定后执行。项目完成后,由局金土办组织审查验收。对于交付使用的项目,信息中心配合相关部门制定系统使用、运行、维护制度,经过金土工程领导小组审定后,交付相关业务科室使用管理,具体系统运行与维护由信息中心承担。

(五)健全机构、培养人才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网络构建、系统研发、推广应用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在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合理有效地组织技术力量,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技术保证。为保证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该局成立了信息中心,抽调专业人员充实技术力量,面向社会招聘2名专业技术人才,并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各县(市)国土资源局也均成立了金土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了信息中心,引进了专业人才。同时,坚持在开发中锻炼人才,在应用中培养人才,每一项系统建成后,都及时组织培训,让管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系统操作技能,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服务水平。

(六)认真考察、择优选择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在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环境是基础,软件开发是灵魂,协作单位的开发水平和实力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为了选择开发实力强、水平高,且熟悉国土资源业务的软件开发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先后到合肥、北京、无锡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软件开发单位实力,了解项目案例的完成情况和运行情况,并与项目使用单位进行沟通学习,全方位了解软件开发单位的实际情况,为系统软件的顺利开发和部署奠定了基础。

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化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网上申报审批是对传统办公模式一次变革,虽然该局相继出台了《电子政务系统及网络运行管理规定》、《应用系统电子收文指导书》和《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网上报批方式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和制度,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些制度和规范还不够完善、不够全面,还需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使网上审批更严谨、更科学。

二是信息化应用技能还需进一步提高。随着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深入应用,对信息化应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部分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学习意识不强,仍习惯于传统作业方式的现状,延误了信息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尤其是在县(市)区更为明显,因此,全面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信息化应用技能,是今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是基础数据库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更新机制,并不断更新数据,才能保证基础数据的现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从目前基础数据运行情况来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现实性还不强,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地籍库等重要的基础性数据还不完整,影响了图形辅助审批功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统计汇总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加强基础数据建设,建立定期更新机制,是我们今后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四是纵向、横向网络还需进一步联通。目前,网上审批仅限于该局机关内部,对上,部、厅及市政府没有形成网上报批,横向,市直机关之间没有形成信息共享,因此,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之间还需要尽快形成网络体系和报批程序。

第6篇

随着同质竞争和技术替代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运营模式下的电信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增长乏力,固定电话发展一路下滑。因此,如何顺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破解固网业务经营的难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是每个固网运营商必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司的要求,××分公司积极应对挑战,全方位实行转型,保持业务收入持续增长。首先业务转型。以“我的e家”、“商务领航”品牌统领,在传统电话、小灵通、宽带的基础上,加入itv、ict、号码百事通、增值业务等新元素,提供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第二,网络转型。全面实施“光进铜退”、“光纤扫楼”工程,实现光纤到楼宇到村组,村村通宽带,为××市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先进可靠的网络基础。第三,组织架构转型。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开展渠道建设,建成政企客户、家庭客户、个人客户等三个营销渠道,成立ict、号百、vip保障中心,重新理顺工作流程,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转型相适应,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分公司在转型发展中稳中求进,在苏北、苏中地区一直保持领先位置,行业组网项目建设在扬州全区率先并走在全省前列,名列全省县级(市)前十位。

在新一轮的电信业重组改革中,中国电信成功收购cdma网络,推出中国电信移动业务的天翼品牌,标志着我们进入全业务经营的时代。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打造全新移动通信业务的同时,将移动业务充分融入到“我的e家”、“商务领航”品牌以及互联网业务中,开展全业务融合经营,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服务,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强势推进信息化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推进信息化将是今后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这对××电信分公司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进下,××分公司深入执行相关要求和部署,加大投入力度,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强势推进信息化建设。

1、立足实际,准点切入,增强信息化承载平台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秉承政府主导,政策激励,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我们把着力点放在了开发推广信息化应用上,以应用增强各行业的竞争力,助力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专门针对行业应用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内容涉及政府、教育、交通、金融、房地产、物流、旅游等多个行业。使用的技术从单一的信息、话音类到复杂的视频、数据等多媒体融合产品。其中力推的“商务领航”品牌将众多it软、硬件产品、电信的基础通信业务和增值业务相融合,为商业客户搭建了一个专业的、安全可靠的、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目前,××电信已经成功地为我市20多个行业提供了针对性强的信息化解决方案。20*年7月实现了××市“电子政务”和“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在309个行政村的全覆盖,为打造阳光政府奠定网络基础,满足了政务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年垫资投入500多万元,将社会面监控系统延伸至全市13个乡镇,共建监控探头数量达到283个,城区还将新建136个网点,近期实施52个,整个系统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并与上级公安机关实现联网,为科技强警,打造平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教育系统,××电信分公司与全市10所中小学校联系,通过“家校通”创建校园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目前,×ד家校通”用户已到达9800户。在卫生系统,实现全市城乡卫生系统组网、医保联网,加强了卫生系统监管。与此同时,我们与工商局联合,创新开发“放心通”项目,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得到了省、市工商部门的认可。

2、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全力推进信息化融合进程。

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统筹、整合社会力量,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划,按照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合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5月19日,××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13个乡镇分管负责人,30多名企业家代表在××市沿江经济开发区召开“信息化助推××工业经济发展”专题讲座暨全市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议。会议现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冬生与中国电信××分公司签订《××开发区信息化推进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涉及开发区基础设施及民生环境等方面,力求通过信息化发展加快沿江综合招商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开发区企业提供“一揽子”、“一站式”的综合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支撑,汇聚区镇中小企业,形成区镇工业经济网络平台。与此同时,市信息办、科技局与××电信紧密联合,顺利开通“××商网”,成为××市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媒体”。这些都标志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3、宣传普及、应用推广,促进群众信息化素质提升。

在宣传普及方面,××分公司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组织了相应的技能培训,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普及活动。由××市电信分公司、市新农办、文化旅游局、团市委、体育局等五家单位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民互联网技能大赛,为农民互联网技能竞相持续展示提供了平台,有效提升了群众信息化素质。

在应用推广方面,通过信息化示范村、镇的建设,示范户的选择培育,通过正向引导和全方位的服务,带动周边村、镇、农户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信息化在农村市场的应用,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建成信息化示范镇10个,信息化示范村55个,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建成13个乡镇网站,68个村级网页,乡情网渗透率达到40.69%,oa办公开通率、平安乡镇覆盖率均达到100%。下一步还要加大建设力度,力争提前实现信息化先进市的创建目标。

三、以人为本,提升质态,追求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结合企业转型,拟定20条思考题下发,使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来,并通过学习交流提升自身素质,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了顺应社会经济调整要求,以信息化破解固网发展难题的共识。与此同时,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开展多方面的培训,并广泛开展“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转型”为主题的争创活动,鼓励员工立足本岗位,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磨练、不断创新,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提高员工素质,挖掘员工潜能,激发员工活力,提升企业质态。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本次调研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全市地税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听取各旗县市区地税局总体工作情况汇报,掌握当前地税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并在深入分析、深刻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有分量、有深度,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较强的研究成果,为全市地税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调研内容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市地税系统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地税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深入分析和预测税(费)源结构及分布情况,强化税收征管,为组织收入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干部培训、税收宣传工作;结合实际,努力构建在信息化支撑下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建设。

(四)结合地税系统征管工作的需要,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税收征管暨信息化建设。

(五)结合地税实际,研究探索建立健全教育、监督、预警、惩治、纠风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六)围绕科学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如何用足、用好税收政策及办法,发挥地方税收调节经济作用。

(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税收稽查检查和税收执法责任制建设,努力推进依法治税进程。

三、方法步骤

(一)调研方法

1、实地考察。由市局领导分别带队,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赴基层开展调研,深入与调研课题相关旗县局进行考察。每个调研组确定一个旗县局并延伸到所属税务所进行调研。

2、走访座谈。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直接听取基层征管一线干部、群众、纳税人及有关企业负责人对如何加快全市地税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收集信息。收集、整理在调研工作中掌握的新情况以及与调研课题相关的新思路、新做法和新经验,为调研报告的立论提供更多的依据。

(二)调研步骤

1、启动调研。收集调研课题,制定专题调研方案,确定调研工作范围等,并提交市局党组会议讨论通过。

2、开展调研。向各旗县局下发调研通知,请各地准备好有关课题材料。各调研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搜集、整理第一手数据、资料,掌握有关情况,提高调研活动的实效。

3、形成调研报告。各调研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基层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掌握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形成调研报告,报送市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组织领导

本次调研工作在*市地税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共组成7个调研组,分别由市局领导带队,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开展调研。

*

调研课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税收稽查检查和税收执法责任制建设,努力推进依法治税进程。

五、几点要求

(一)调研主题要鲜明。本次调研工作要紧紧围绕调研方案确定的调研课题展开,重点要围绕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市地税事业科学发展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调研,努力寻求解决问题、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调研重点要突出。调研组要按照调研方案的要求,在掌握全面工作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旗县局的特点,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开展调研。

第8篇

截止10月15日,共收到各旗县区林业局、局机关各科室、所属各单位和局领导班子成员提交的调研报告50篇,其中林业建设类20篇,资源保护类14篇,林业产业类5篇,林业改革类7篇,基层基础建设类4篇。

市林业局通过召开调研报告评审会,评出优秀调研报告26篇。这些优秀调研报告涉及林业建设、资源管理、湿地保护与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生态工程资金管理、公益林管护机制、林业产业、森林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等内容。

据了解,该主题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在林业建设方面,提出了“三个转变”,即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由生态为主向生态优先、突出经济效益转变,经营管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治理集约经营转变,组织形式由全民动手向专业队伍、公司制转变;

总结了目前市的四种成功沙地治理模式,针对目前治沙存在的治理难、保护难等问题,提出了增加治理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快发展沙产业等对策;

在经济林建设方面,提出了在坡耕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加大节水经济林建设力度,加强经营管理等建议;

提出了在生态建设中借鉴德援项目参与式规划、契约化管理、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等建设管理模式的建议;

从增加生态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角度提出拓宽投资渠道、理顺资金运转渠道的建议。

二是在资源保护方面,围绕当前现行采伐管理制度与林业生产实际的矛盾,从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森林采伐技术规程、简化审批环节,规范管理三个角度提出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的建议;

提出了提高征占用林地定额指标、下放审批权限、提高林地补偿标准等建议。

从我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实际出发,提出积极争取国家湿地保护资金,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加快国家湿地保护立法步伐的建议;

从国有、集体和个人公益林管护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护林员管理,吸纳人才强化队伍建设,改善护林员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牧民补偿机制维护公益林稳定等建议;

在规范森林公安执法方面,提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执法培训和执法监督等切实可行的对策。

对林改后如何创新机制加强森防工作,提出了建立区域间联治联检机制、建立社会化防治机制等八个方面的对策;提出了加强基层扑火队伍建设的建议。

三是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针对目前林产业基地化水平低、产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提高产业基地建设质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品牌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等对策。

四是在林业改革方面,调研提出了建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完善管护机制,加强木材采伐监管,规范木材有序流转,转变政府职能等举措;

提出将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纳入新型市场主体管理,实行备案登记,出台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扶强扶大一定规模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等建议。

在国有林场改革方面,提出创新经营机制、盘活林地资源、承揽绿化工程、化解债务等对策和建议。

第9篇

本文仅从技术管理与技术进步这一侧面,做历史回顾、经验总结和前景展望。

一、历史回顾

自年在鞍山举办第一次技术管理研讨会以来,供电分会分别在郑州、汕头、太原、上海、温州、渭南、成都、武汉、广州召开了九次会议。由于会前充分调研准备,承办单位精心服务,与会代表深入研讨,会议结束认真总结,会后编印资料汇编。从而使13年的技术管理研讨交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对促进供电企业技术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得到广大会员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

13年来,研讨交流的重大课题,有以下十项:

第一、安全生产。鞍山会议上,总结和交流了鞍山电业局安全生产1000天的经验做法,为会员单位树立了样板,促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汕头会议提出了以技术手段防止触电伤害、避免高空摔跌、防止低压对人身伤害以及带电作业的安全手段等一系列人身防护措施。从而探索了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安全生产新途径。

第二、供电技术管理。在汕头会议上总结了加强主网、主设备技术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供电企业总工程师应抓好主网建设,坚持行之有效的安全运行和技术管理,搞好技术监督、专业管理、突出设备全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为总工程师抓好供电技术管理指出了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第三、供电设备检修体制。从1993年开始,供电分会就探索了以设备状态为基础的供电设备检修体制。并先后在太原、上海、渭南、广州、沈阳、宝鸡等多次会议中,就状态检修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十多年来,设备状态检修已经在大多数会员单位中实施。为规范这项工作的开展,**年着手进行《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指导意见》的编写工作。目前,已提出讨论稿。

第四、电网规划。在1996年温州和1997年渭南两次会议上,研讨交流了电网规划的内容、方法、手段。并由上海、昆明、鞍山、武汉、兰州、郑州等局向会议提交了示范本。对全体会员单位的电网规划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各会员单位普遍重视和抓紧了电网规划工作,为三年城网改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时任渭南局的总工程师何晓英曾说:“供电分会组织的研讨会议,为我们提供了电网规划的范本,给我们三年城网改造的规划工作,以极好的启迪和指导。”

第五、配网改造建设。自1993年汕头会议开始,供电分会一直把纠正“重发轻供不管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始终坚持把配网规划、改造、建设列为研讨交流的重要课题。其中,上海市区供电局的原总工万善良、南京局的原总工吴书强等几位老总,总结多年实践经验,连续发表多篇这方面的论文,对配电网的网架结构优化、设备优化、技术优化和管理优化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03年他们执笔完成了《配网优化指导意见》。他们的工作得到会员单位的赞誉,他们的贡献将载入推进供电技术发展历史的一页。

第六、10千伏配电网的不停电作业。这项工作不同于高压、超高压的带电作业。多年来一直是时进时停,起伏较大。供电分会自2000年以后,把这项直接关系到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工作摆上议程。以上海市三个局、烟台局、杭州局、鞍山局、厦门局、大连局、郑州局、阜阳局等开展较好的单位为骨干,组织经验介绍,研讨技术难题,讲清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组建配电不停电作业工作站以来,先后在杭州、厦门、上海组织三次会议。交流了经验做法,编印了技术资料汇编,现场演示了作业项目,研究了绝缘服试验方法,并在会员单位中印发了《配电不停电作业指导意见》。使这项工作得以健康有效地开展。

第七、配电自动化系统。这是近年来供电企业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供电分会从1995年上海会议以来,就将此项技术列为重点课题,深入研究,超前引导。组织供电企业、开发厂商等多方面的技术力量,起草了《配电自动系统功能规范》,指导供用双方的规划、制造、建设、运行等一系列的工作。特别是课题组组长、徐州电业局原局长毛传洲、淄博局原副总工施正毅等多位专家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进行了两轮深入地调研。总结了镇江、厦门、北京、贵阳市北、淄博等局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极具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引导此项新技术的有效开展。

第八、电能质量问题的治理工作。近年来,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系统稳态电压偏差和暂态电压扰动、非线性负荷和不对称负荷引起的谐波、三相不平衡、负序分量等电能质量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适应这一客观要求,供电分会将电能质量课题列为专题,由上海市东供电局总工王泉根、上海市东供电公司浦东供电分公司总工奚王旬任组长,组成了有哈尔滨、大连、苏州、常州等16家供电局参加的课题组,对电能质量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一系列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调研报告,编写了“指导意见”(待审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九、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工程起步较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存在着信息共享不够、数据信息不唯一、资源共用不充分、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不到位。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互不畅、维护管理复杂、低水平重复开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反映了组织管理上的六重六轻,即重单项,轻整体;重开发,轻应用;重系统,轻数据;重网络,轻资源;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为解决这些问题,供电分会组织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关于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并交流了安阳、大连、哈尔滨等局的经验做法,使此项课题的研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十、提高城市供电可靠性。这一课题的研究,自年开始连续进行了9年。早在汕头会议,就研究了架空线路绝缘化和状态检修对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作用。以后又做了“供电可靠性指标浅析”,特别是在**年于上海召开了专题会议,会前进行了问卷调查,会议中,上海市区、北京、徐州、渭南、大同、大连、福州、潮州、长春、杭州、鞍山、西宁、赣州、咸宁、成都等15个局介绍经验做法。并就此课题分析了现状,认清了形势,取得了十方面的共识,提出八方面的建议和希望。会后又编印了资料汇编。可以说,在提高城市供电可靠性方面,做了一个全面的历史性的总结。对会员单位开展此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经验总结

(一)选题准确,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点。

我们在每次会议之前,都以问卷调查、会议讨论、个别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征求会员单位的意见,集中选出他们最为关注、最迫切解决的难点题目,作为研讨的课题。从而使课题本身适应绝大多数会员单位的要求。在题目选准的基础上,还把研讨的主要内容敲定,因为在内容的考虑上,如果不具有超前的指导意议,就缺乏引导作用;太超前了,也不能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做法。因此,把握好题目的准确性和内容的适应性,是抓好课题研讨的重要前提。

(二)紧紧依靠老总们的支持和参考,是提高研讨水平的保证。

13年来,依靠实践经验丰富、理论造诣较深,热心于此项工作的老总们的支持与参与,在每一次研讨会议上,都提出若干篇水平较高的论文,使会议的质量得以保证,会议的中心议题得以突出,会议的主导观点不偏离轨道。最早参与供电分会技术研讨工作的老总,如北京局的施更生、太原局的陈崇浩、上海局的万善良、南京局的吴书强、兰州局的杨士卿、长沙局的周玉清、大连局的赖庆波、广州局的林敦俨等,都在为这项工作呕心沥血,做出了极其宝贵的贡献。近年来,又有徐州局的毛传洲、上海市区局的王在滋、严健勇、张丽、咸宁局的刘剑辉、上海市东局的王泉根、张继忠、奚王旬、福州局的陈光捷、淄博局的施正毅、广州局的刘宝奎等多位老总和专家,成为这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顾问,这就使技术管理研究工作不断深化,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三)会前充分准备,会议结束作好总结,会后编印资料汇编,就能使技术研讨,有始有终,取得圆满的成果。

会前的准备,最重要的是围绕主题,做好调研,提出主课题的调研报告,并深入了解情况,选择先进典型单位做主题经验介绍,这样,就使主课题在两个方面展开和延伸。一方面,调研报告,可以把面上的情况,从整体上进行介绍,又能把主要的观点、做法和成效,给代表们做简要的概要论述。另一方面,典型经验介绍又把具体的做法和典型事例讲给大家。从而做到由点到面的结合,使会议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会议结束时的总结是十分重要的,“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会议的总结切勿讲空话、套话,要把会议的主要观点提炼出来,帮助会议代表形成有条有理的思路,以指导各自的工作。中、小型的会议总结,要在会后改写成会议纪要,从而把会议的主要成果,让全体会员单位共享。

会后的资料汇编,受到会员单位的欢迎,它可以把会议的成果集中编印下来,有利于会议成果的传播推广和继承。

三、前景展望

**年组建技术管理专委会和配电不停电作业工作站以后,依靠组织的力量,依靠高级技术顾问的参与,使技术管理研讨工作更加规范,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使这项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

在**年组建技术管理专委会的会议上,就确定“十·五”期间,将要以配网优化、状态检修、电能质量、信息化建设和配电不停电作业等五项重大课题为重点,承前启后、循序渐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从目前看,五项课题的研究都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一是配网优化。已发了一个“指导意见”,重点放在网络结构的优化上。明、后两年将把设备优化和管理优化作为重点,深入研究;

二是状态检修。已起草《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指导意见》,尚待讨论审议。在这个“指导意见”完成以后,将要编写主变压器、断路器、架空线路和继电保护等四种具体设备状态检修的指导意见,这些工作全部完成,可能要到“十一·五”期间;

三是电能质量。已经起草了《电能质量问题治理的指导意见》待再次审查通过。“指导意见”完成后,将要以电能质量问题治理的实践经验交流为主,推动面上工作的健康开展;

第10篇

厦门闽南大戏院参观调研报告

省委党校新校区建设项目3#会堂建筑面积为15139.29平方米,属大型剧场建筑,涉及专业工种多,施工难度大。为充分借鉴过往优质项目的经验,2020年8月31日~9月1日校方基建办、校方信息化专班、代建单位、监理单位、工程总承包单位和信息化工程承建单位等共同对厦门闽南大戏院进行参观调研。

本次参观调研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着重对闽南大戏院的装修细部作法,舞台机械、灯光和音响,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工艺以及项目投用后的运维情况进行学习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闽南大戏院采用隐蔽型下喷和消火栓箱,观感效果很好值得借鉴;

2、舞台地面设置隐藏型插座使用方便,值得借鉴;

3、因空调采用侧送风方式会影响舞台幕布,闽南大戏院运维单位建议在施工阶段要充分考虑空调送风方式;

4、应充分考虑主(侧)舞台电气设计照明照度,避免二次增加照明灯具;同时,在光源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发热量;

5、池座采用高空水泡等消防设备设施,应在装修施工前先行消防中间验收,闽南大戏院运维单位建议与消防验收主管单位做好充分沟通咨询。

针对本次参观学习,校方基建办要求总承包单位和省建筑设计院对3#楼施工图纸进行复核,充分借鉴本次参观调研成果,及时落实相关设计调整。

2020年9月2日星期三

第11篇

摘要:为进一步规范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的合同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针对公司需要开展的全面合同管理工作,提出个人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管理目的;遵循原则;主要内容;保障措施

一、开展全面合同管理的目的

1.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做到依法经营。2.规范合同管理行为,确保企业的经济行为合法有效,从源头上避免或杜绝违法、违规以及各类纠纷的发生。3.适应市场变化,增强市场驾驭能力,防御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4.完善合同监管体制,使合同管理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杜绝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问题。5.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经营全面合同管理效益和商业信誉,为公司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二、开展全面合同管理遵循的原则

(一)立足实际、注重创新。要立足实际,在总结、继承、发扬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和创新。(二)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建立全面覆盖公司各层面、各单位、各部门的合同监督管理体系,全面运行合同管理基本流程。关注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关键业务环节的合同管理。(三)统一规范,分级管控。制定集团公司合同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工作标准,各单位按照统一规范,在上级合同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分级开展合同管理工作。(四)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逐级落实,协调推进。(五)加强监管,注重效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合同监管体系,加强合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六)合同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通过开展全面合同管理实现对合同管理风险的有效管控,并借鉴此项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探索管控其他重大风险的新方法,完善风险管理的内容。

三、全面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全面合同管理是指通过完善合同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层次、各单位、各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涵盖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单位的合同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立项、审批、调研、会签、履行、验收、结算等合同管理基本流程,使合同管理人员全面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益和质量;开发运行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和信息化,使合同管理成为公司及所属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一)规范组织建设,完善合同监督管理体系。在明确合同管理主管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纵向管理系统和横向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合同监督管理体系。纵向管理系统:由单位负责人、合同主管部门、合同管理员组成。保证集团公司经营决策顺利贯彻实施,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横向管理系统:由合同主管部门、法律、财务、审计、运营等部门以及合同承办部门和使用单位组成,共同参与合同的监督管理工作。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辅相成,即可避免合同管理中个别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和合同签订中推诿扯皮,又能保证合同管理工作高效运行。(二)规范合同管理工作,完善合同管理流程。合同管理过程分为立项、审批、调研、会签、履行、验收、结算、归档等环节。1.合同立项。各单位签订合同,以书面报告形式说明合同标的的基本情况及数量、价款等,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核同意,作为立项依据。2.合同审批。合同承办部门按照立项报告的要求,根据合同标的性质,推荐能满足合同标的要求的相关方,填写《合同立项审批表》,由主管部门、运营、财务等部门签署意见,报单位负责人审批后,作为签订合同的依据。3.合同调研。合同项目需要调研的,由承办部门会同财务、审计、运营等部门组成调研小组,对合同标的涉及的产品及市场情况、供应商资信情况等进行市场调研,并出具《市场调研报告》。4.合同会签。依据《合同立项审批表》、《市场调研报告》,合同承办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与合同相对方采用商务洽谈、竞争性谈判或邀请招标等形式会商签订合同,形成初步意见并填写《合同会签单》,经各相关部门及单位负责人审核后,盖章签字后合同生效。5.合同履行、验收、结算。合同生效后,承办部门与合同向对方根据合同要求履行合同。履行完毕后,由参加订立合同的部门按照合同的约定内容进行全面验收,填写《合同验收单》,验收部门签署意见。合同承办部门签署意见,单位负责人签字同意后,送交财务部门办理结算手续。6.合同归档。合同承办部门将签批的《合同立项审批表》、《市场调研报告》、《合同验收单》以及对方的资质证明、报价单等与合同有关的资料收集齐全,编号入档,以备后查。(三)建立保障合同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完善制度1.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2.客户信用管理制度;3.合同会签制度;4.合同监督管理制度;5.合同审查、备案制度;6.合同检查考核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公司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各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全面合同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推行全面合同管理办公室,法律事务部或风控部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公司各职能部门和直属机构根据职权,对所管辖业务范围内的合同提供主要技术审查和指导。(二)加强学习与培训,不断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素质。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采用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推广经验,促进集团公司合同管理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三)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合同管理基本流程和合同管理信息平台。加强管理系统和ERP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四)加强督导,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五)合同管理效益的统计方法及考核奖惩。公司各单位根据考核结果,结合本单位的合同管理效益,从合同节约额度中提取适当比例对合同管理人员给予奖励。

第12篇

一、调研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办实际,重点解决好领导干部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观不符合不适应问题,如何提高全办办事效率问题,如何使信息产业工作更加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如何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问题,如何加强党建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凝聚力、发展和维护稳定能力等问题,以促进信息产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调研形式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领导专题调研、座谈调研和问卷调研三种形式。领导调研由办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带领有关科室深入基层调研;座谈调研邀请办机关干部群众代表、各县区信息产业办(信息中心)代表、服务对象代表结合年度工作总结会进行,面对面征求意见;问卷调研由办综合科印制问卷发放到基层单位及服务对象进行调查。

三、调研步骤

在学习活动中,要把调研工作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专题调研要根据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分阶段进行,在不断调研、学习深化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四、调研提纲

1、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信息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牵头领导:*主任

负责部门:办综合科

2、如何进一步加强信息产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牵头领导:*主任

负责部门:办综合科

3、如何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提高全市无线电电磁环境保护与监测工作水平。

牵头领导:*调研员

负责部门:无线电稽查科、无线电监测站

4、如何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推进我市无线电工作管理机制创新。

牵头领导:*调研员

负责部门: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科、无线电监测站

5、如何整合人才与智力资源,推进我市信息产业科学发展

牵头领导:*副主任

负责部门:信息化推进管理科、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6、如何进一步推进全市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牵头领导:*副主任

负责部门: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五、调研要求

1、加强领导:

本次调研活动由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组织,主要领导亲自指导,班子成员分别牵头领题,相关关科室、中心(站)具体负责,组成调研组。各调研组要按照要求,组织精干队伍,圆满完成各项调研任务,并有针对性开展对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的专题调研。

2、讲求质量:

各调研组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理出思路,形成报告。报告既要找准问题,又要提出解决方法,特别是要在探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上建言献策,力求实事求是、言之有物,力戒形式主义、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