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2 15:4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试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一套语文试题,要全面充分体现语文教学要求,考察教学效果,同时也考量命题教师、教研员的语文教学素养。因此,深入研究语文试题编制工作,是发挥考试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所必需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6年河北省首次教学评估中指出:加强命题研究,提高命题的含金量,以利于指导教学。
在教育评价体系中,考试是重要的评价手段,不仅能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还发挥着指示教学发展方向的作用。然而,怎么考?考什么?众说纷纭。过去我们提出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分项与综合相结合。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不可回避利用书面考核。尤其是期末试卷更能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关注。虽然说一张试卷不能代替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但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这张试卷就是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的水准。可见,不可忽视期末这张试卷的份量与影响。
从全国各地看,语文试卷的编制呈现多元化,有的侧重于传统的模式,有的赋予现代特征的创新,还有的注重人文色彩。应该说,试卷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把握。因此,考什么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从宏观角度说,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是: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理论上讲语文试卷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编制。那么如何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呢?各占多大的比重,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我认为,书面考试主要在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核。过程与方法两个方面从属于“知识与能力”,在“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中能够有所体现。从微观角度说,语文学习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作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这样,语文试卷编制的重点也就在“识字与写字、句子训练、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这五个方面了。
语文试卷的编制要紧紧把握课程标准目标要求,一定要符合学生年段的特点。
关于题型的编制,以学生常见的为主,适度变化。题目要求表述明确,不要过于创新而使学生迷惑。关于内容的编制,紧紧把握教材的特点,否则会导致学生不知所措。
总之,语文试卷的编制,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正确、合理、客观的评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命题依据的原则。
质量检测,以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评价的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依据课标,靠近新课程,以教材内容为主,重点测试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同时,测试内容的设置注意趣味性、生活化、情景化,体现开放性、灵活性和人文性,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语文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所有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尽显自己的语文才能,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考出真水平、好成绩,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2.试题的设计思路。
(1)试题内容突出基础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力求体现其基础性,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按照这样的思想,在命题时着眼基本要求,避开难题、偏题。
(2)命题充满情趣和差异性,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语文试卷因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题型设计比较客观、冷漠,显得严肃呆板,毫无情趣可言,在测试中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考场心态,在用词上我们细细地加工了一番,像“请写出来”“请回答问题”“请选择”“能谈谈您的想法吗?”“您是怎样看的?”这些亲切客气的提问,使学生感到自己会成功的,即使答不上来,教师也不会怪罪,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特别是一年级的试题,我们在命题形式上动了一番脑筋(低年级明显不如高年级好做),尽量用“连一连”,“照样子写出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等富有游戏色彩的提问方式。目的是注意保护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增强自信心,形成“乐学、乐考”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
(3)努力创设试卷的宽松氛围,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考试情境。
一份试卷,就是一组问题的情境。试卷情境的宽松程度对儿童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宽松的问题情境对于儿童充分展示业已形成的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命题时从情境的创设入手。
①卷首设计考前寄语,打消应试的顾虑,激起儿童应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小朋友,一学期过的真快,您们一定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与本领,今天,做做这份试卷,您一定会发现自己真的学会了很多,这该是多么高兴的事啊!赶快行动吧,不过得把字写端正哟!(相信您是最棒的!好孩子,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您。成功永远属于您!)
②卷尾设计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检查与反思,体验考试成功。
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考试兴趣,发现自己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在卷尾又设计了小结提示语。如: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亲爱的同学,不要带着“遗憾”走出考场,请你再仔细检查一遍。
小朋友,做了试卷,你一定发现自己进步了吧?不过要想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还得仔细地检查检查哟!如果发现自己有困难的问题,可得耐心地思考思考啊!
(4)增加考题选择的余地,激发儿童的自主精神。
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考题设计也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在保证目标底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类可供选择的试题。
设计多项同类不同水平的试题,供学生选择,体现学生达标水平的差异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尽可能地感到考试成功的喜悦。
(5)试题应具备以下特点。
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注重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精:以点带面,从一个考查点能透视出多重问题,在份量和要求上均有一定弹性。
活:突出素质教育思想,强化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活学活用。
点。语文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多元化,试卷评价是多元化评价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试卷评价是传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最大的优点是:一简单易操作,一张试卷即可得出具体结论;二就知识评价来说,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试卷评价的缺点是常常使学生被动接受评价。
当前,考试还是主角,试卷评价是必要的。我们要做的是摈弃试卷评价的缺点,利用其优点,辩证地对待试卷评价,加强改革与创新,以充分发挥试卷评价在语文新课程评价和语文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命题理念
1.依标扣本
命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基本依据,以各册语文课本为根本,紧紧围绕《课标》和各册“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命题。首先,要围绕《课标》中各学段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进行命题。各册教学参考书都列出了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命题者应当认真研究、细心体会。
2.突出基础
命题要重点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各项知识、能力的考查要着眼于基本要求。考试要求的基础化,会引导教师按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反之,试题出得偏、怪、难,直接会使学生考试成绩偏低,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会使教师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丢开《课标》、课本,另起炉灶,大搞“题海战术”。
3.加强整合
要加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整合,努力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
4.链接生活
命题应该尽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例如,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错别字。
5.尊重个性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注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答案多样化的试题,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尽量为学生提供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体现试题的层次性,可提供难易不同的A、B两份试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创新命题内容
1.保证命题内容的正确性
命题内容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试题中不能出现知识性、思想性的错误,不能出现与《课标》所规定的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相悖的内容。
2.注意命题内容的全面性
命题要能全面检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既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重视考查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3.注意命题内容的时代性
选取鲜活而富有时代特色的试题材料是创新命题内容的重要途径。选择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开阔知识面。
三、创新试题题型
1.创新试题的题型
在现行教材中,那些无意义的练习形式已经基本被删除了。试题形式要体现从语文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
要尽量采用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试题呈现方式,改变以往的试卷刻板、冷漠的面孔,增强考试的趣味性和激励性。首先,要注意设计图文并茂、新颖活泼的版面,低年级的试卷更应该做到这一点。
四、创新试卷结果的处理
每次测试阅卷后,对每个学生的分数改变以往一锤定音的做法。先让学生把做错的题重做一遍,如果重做对了,说明学生对知识已经掌握了,照样给学生分数,即在原得分的基础上加上重做的得分,并把两项得分之和作为学生的最后得分。通过考试重做得分,淡化了学生的分数概念,使学生明白分数不是唯一的目的,掌握语文知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考试重做得分,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考试并不是老师要为难他们;通过考试重做得分的深入,老师可以准确掌握每个学生对某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重做得分的深入,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认真、细心等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尤其是笔试,目前仍然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能力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辖的教研机构命题的正规试卷,内容有了较大的改革,更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现行的小学语文试题为例,有关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方面的题目明显增加,其他方面的题目多为新颖的内容和形式,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个可喜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有引导、促进作用的。
二、小学语文试卷评改的现状
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没有站在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高度做好评卷工作。在改卷时,以教材内容、教学参考书或出卷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为“唯一标准”,认定这些“标准答案”不放,该给分的不给分,误导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如六年级语文的一道试题:
例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请照样子写句子:天气真冷啊,冷得?摇 ?摇。
笔者认为,例句的后半句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绿,写清楚了绿的程度、绿的样子,所以学生的答题只要具体地写出天气冷的程度,冷的样子就对,就应该得分。这样才能给学生思维留下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想象,自由、自主地运用生活和语言的积累。有的老师认为例句是用比喻的方法将“绿”具体化的,所以一定要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才算对,因而将诸如“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大家直打哆嗦”、“冷得大伙儿的手脚都僵了”、“冷得缩成一团”的答题划上“×”。笔者认为这种评改是不严格、严谨的,很古板、僵化,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细想,该试题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固然是好的、对的,但不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写具体也是对的,如“冷得呵口气碰着墙壁也变成了冰花”,这样的句子不也很生动优美吗?
又如:仿写句子: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学生答案: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就像一首动听的歌。2.盘山公路就像一条飘带,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笔者认为这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因为把书拿来比喻可以,把盘山公路拿来比喻也可以——学生写什么事物都行,只要比喻恰当。如果认为一定要用书作比才对,那么未免范围限制得太小了。如果题目是: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摇 ?摇),就像(?摇 ?摇),就另当别论——这题规定了用书作比喻。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变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开放性的、合乎情理的灵活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让学生有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由驰骋、自由表现,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评改试卷时既要领会出题者的意图,又要理解、尊重学生的答题,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课,有两段话表明两个孩子对早晨、中午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看法: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试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儿曰:“日初出?摇 ?摇,及其日中?摇 ?摇,此不为?摇 ?摇而?摇 ?摇乎?”
填原文的哪一段呢?不少老师认为一定要填下一段的内容,因为下一段是“及其日中”,而上一段是“及日中”。笔者却不以为然:一儿是以人们熟知的看物体“近则大,远则小”进行辩说的——日初出时大,所以推断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另一儿是以离热源“近则热,远则凉”的生活常识进行辩说的——中午太阳热,所以推理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读懂课文的人会认为填哪一段内容都是可以的,因为哪一段内容都表述了其中一个孩子的观点(当然不能同时把两个孩子的观点糅合在一起填空,同时以大小冷热推断太阳离我们的远近)。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两个小孩子各自的观点,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而不是考查学生有没有注意“及”和“及其”。如果改考卷的老师一定要将填上一段内容的判为错,填下一段内容的才给对,那么无疑是把学生逼进死记硬背的胡同,引入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境地。我们在改卷时不要抠某个字眼,而要从整个题目的大处着眼,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软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试题; 时尚元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91-001
“时尚”这个词现在已经很流行了,英文为fashion。时尚,顾名思义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简单地说,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时尚。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试题是否时尚,则体现在时代气息、人文情怀、创新思维这三个方面。
一、洋溢时代气息——小学语文试题时尚元素之一
【题例】
下图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观察这一标志,完成练习。
①请简单说明此标志的构成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探究标志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语言文字是在现实的运用之中历久弥新的。不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语言文字就会丧失生命力。语文学科这个特点,决定了语文更需与时俱进。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运用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试题的价值取向要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而“链接生活”又是“课标”的一大亮点。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命制试题的老师结合人们关注的环保问题,在题例1中让学生观察我国的节水标志并说明标志的构成部分和寓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标志寓意可以是: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也可以是手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这道试题在生活背景下寻找学科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同时作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测试点,学生积累的“运用场”,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二、体现人文情怀——小学语文试题时尚元素之二
【题例】按要求写短信。在手机极为普及的今天,短信已成为人们常见的一种传情达意的方式。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请拟写一则短信,表达你对母亲(或父亲)的感激之情与祝福之意。要求: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短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传统的语文试卷因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题型设计比较客观、冷漠,显得严肃呆板,毫无情趣可言,在测试中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考题设计也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上述题例以写短信为命题载体,让学生自由选择对母亲或父亲的感激之情与祝福之意,旨在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方法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本题创设了由积累到运用的一个生活情境,改变了呆板的考查方法,而且考虑周全(学生也许是单亲家庭)。这样的试题学生因此会觉得亲切自然,具体可感,使严肃的考试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这不正是立足于学生生活发展的最切实的人文关照吗?
三、培养创新思维——小学语文试题时尚元素之三
【题例】设计网名、谈创意: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不少人都有新颖独特的网名,例如“艳阳天”、“追梦少年”、“诗坛雏燕”等等。这些网名或寄托理想,或突显个性,既生动形象,又好懂易记,让人过目难忘。请你为自己另行设计一个具有个性特征和积极意义的中文网名,并将你的命名的创意(理由)写在下面。
我的网名:__________
我的创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重终结性评价,更重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以考试为核心的,而这些考试又多以知识技能为核心,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技能的熟练程度。然而,我们是否考虑过对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方法行得通吗?因此,要实现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必须重视形成性评价,评价的方法必须多样化,即除了书面考试以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观察、成长记录、学习日记等。如采用语文课堂观察表分别对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喜欢学习语文、学习是否积极、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如何等进行观察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学会鼓励、学会接纳,对学生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评价,并记录下来。还可采用成长档案评价法,记录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通过展示学生档案,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既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回顾与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成长记录档案的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在于: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成长的依据,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尤其是学生参与表演性活动的信息,能够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并从中受到激励。书面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我也翻阅了一些小学语文试卷,从试题的设计思路来看,新课标的理念有了一点体现,死记硬背的题少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题多了,阅读理解的分量重了,还安排了3~5分的书写分。
二、重视教师、学生、家长多元评价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指导。首先,要提供给学生评价的机会,学生必须具有一种自我评价的心态。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学生可以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等。对同一内容,可以让几个同学评价,还可以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要拓展评价的时空。除了自我评价外,还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等促进人人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延迟评价往往能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得以发展。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暂不作评价,让学生讨论、争议,无疑给学生更大的评价时空。这样可从更深层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地把自己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家长的评价也不可或缺,它则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激励和鞭策。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要求语文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如何更好地对小学语文教学作合理的评价?一是必须打破“书面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加强考查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两个板块的内容应通过学生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可以是演讲、对话、表演、操作等。二是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观察、记录。在书面考试中如何体现这个特点,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三是为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搭建一个平台。试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意蕴,倡导学生独特的体验与个性化的理解。值得高兴的是现在的试卷上已有了这样的考题:
(1)春天,我漫步在百花盛开的公园,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样的诗句。
(2)看到同学小东沉迷于电视或游戏机,我会用这样的诗句或名言警句来劝他。
(3)在即将离开亲爱的母校,漫步在校园时,我不禁想对母校说。写几句话,表达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小学语文评价体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努力,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新芳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几乎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中考、高考中,作文的得分也几乎能够决定语文试卷的整体分数。况且,一个学生的作文能力不只是反映他的作文水平。事实上,它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学生的阅读积累、语言运用能力、行文构思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他们的思想深度。因而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也不会差。除此以外,作文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生时代,它对于学生以后的日常工作、人际交往、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的起点,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一提到作文写作,学生的兴趣就不高,而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质量也不高。那么,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让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面临这样困难呢?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明确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追本溯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1.忽视作文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作文虽然是学生进行思维创作的过程,但倘若没有生活作基础,作文便只能是空中楼阁,禁不起推敲。况且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也不具备凭空创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从生活中引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写得出彩。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却总是割断作文与生活之间的。比如,教师在出作文题时,一味追求题目的新颖,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在对学生进行作文启发时,只是教学生怎么破题,开头该怎么写,主体可以怎么写,结尾该怎么点题,而忽视了从生活中启发学生的灵感。
2.不重视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融合
学生作文能力的养成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其他语文方面的融配合。比如,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通,写作素材的积累也可以在阅读中获得,作文深度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思考与分析中得以提升。因此,语文听、说、读的教学都是与作文教学相关的重要方面。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在实际讲课中却并没有重视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甚至将它们割裂开来,这种做法不利于知识之间的融合,也错过了许多作文教学的机会。
3.作文讲评中,注重优秀而忽视问题
语文教师历来重视对优秀作文的点评,在课上不惜花大块时间将优秀作文作为范例进行分析讲解,而对问题作文的分析则一带而过,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纠正。事实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不仅仅是靠向学生讲解范文实现的,细致的分析学生作文的问题,并避免其再次出现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
水平。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
既然明确了在现行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及时找到解决对策,对症下药逐个击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供教学同仁参考。
1.将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大课堂
写作的过程是在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或者是现实世界的体验中积累素材的,然后经过大脑的加工制作,最后将自己的感情用文字展现出来的过程。因此,成功的作文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而这些真情实感就源于生活,源于个人的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只有“源于生活”,作文才能“高于生活”,写出精彩,写出真情实感。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这个大课堂来实施作文教学。比如,在五年级下册中有一节作文课要求学生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交流生活中那些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让学生在切身的体会中获得作文思路的启发。
2.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作文思维
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为学生创造和积累素材和形成作文思维的机会,让作文教学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也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一些词汇的巧用,积累一些好的句子,学会作者的行文构思等等。这样使作文教学变得更加自然,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所学的语文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逐渐放弃对作文字数的限定
为了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不因为缺少字数而丢分,教师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总是习惯于限定学生作文的字数。这固然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学生写作文时,一听到老师规定的字数,就会嘘声一片,作文的积极性大大下降。于是学生在作文时大多数的精力不是放在作文的构思上,而是在想方设法的凑字数,这就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正常发挥。教师在布置作文训练任务的时候,不妨不限定字数,让学生毫无顾虑的作文,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谋篇布局、素材选择和语言美化上,相信当这些能力得到提高时,字数就不是限制他们作文水平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
一、增强趣味,培养学生参与主动性
在小班化教学中,再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更有助于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在学习生字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生字的学习,例如:读字进行组词,遇到有些词的时候,还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讲故事,或者通过日常生活解释词语,进而理解生字。例如:“耕耘”这个词,去过农村的都知道“井田制”,这个词的偏旁是一种工具,讲讲井田制的具体历史,学生们将能够记得更加清楚。
二、创设活动,烘托语文课堂氛围
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在活动中发展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发展的媒介和体制。小班化教育是可以考虑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但是小班化教育的规模达到何种程度为最佳,当前在教育领域内仍没有准确的定论。因此,尽可能地在小班语文教中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要考虑各个方面的综合效益,以投入最少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宜。例如:在讲述《天气预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时间或是课下时间观察天空中的云,观察不同种类的云代表着什么,并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云的形状,还可以让学生以云作为素材,进行作文或者写诗;或者让学生即兴演讲。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并不是枯燥的。
而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扮演李白的角色,学生可以装扮成李白的样子朗读这首诗,或者创造庐山瀑布的场景帮助学生学习这首古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中心思想。
三、营造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小班化教学中更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利用班级优势发挥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语文课代表的管理制度,人人都是课代表,这是小班化语文教学管理的一大特色。班级学生按座位轮流担任课代表,让每位学生都有近距离接触语文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每位学生任职语文课代表期间,要负责班级每位学生的语文学习,帮助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每位学生任职期间,学生还可以自行组织语文课堂中的活动、游戏、课堂练习内容、考查方式等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管理,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完善评价,构建小班化语文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我们不能再单纯的使用笔试考核来评价。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它既是一种语言,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和沟通方式。所以,对于语文教学的评价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笔试,像口语、默写、朗读这些方面都应该涉及到。我们拿背诵和口语这方面来举例,教师完全可以采用口头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活学活用。例如:我们把语文试卷分成写字、看拼音默写、组词、默写课文、阅读、写作等几部分,把这几部分分开单独进行评价,并最终进行汇总评价,更客观地评价学生。
教师不仅要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还要考虑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评价学生能力,通过完善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综合能力,从而反映出个体的差异性,并找到对应的解决策略。例如: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仅限于成绩,在学生对语文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应该做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高中;古典诗词;诵读
古代诗歌的文体特点决定了采用诵读教学法。古代诗歌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古代诗歌富有一种音乐美。诗歌本来是同舞蹈、音乐融合在一起的,而且都是在歌唱中发挥它的社会作用的。诗经、乐府、词曲都能入乐歌唱,由此看来,古代诗歌更适合诵读。
所以,诵读并不是简单的朗读和阅读,它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调气韵入手,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却又不像朗读那样富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1)熟读成诵法,学生通俗的称之为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得了。对于比较浅显、易背的诗文,这是最简易最便捷的方法,也是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比如说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赠汪伦》等。
(2)理解诵读法。汉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古人对此深有研究,如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数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诵读对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学时要将诵读和理解结合起来。
(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 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的第二段,作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并不能单纯地讲解,而应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飞阁翔丹”、“鹤汀凫渚”等优美的画面,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滕王阁。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沿波探源地潜入作者的心胸,了解作者的美学趣味。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能发挥 其美育功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
诵读进行画面想象时不仅使得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课文里的语句简 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 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双 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如:《再别康桥》诵读时学生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想象画面法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总之,诵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一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作品的整体了解,领略作品内在的精华,是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中的诵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国炎.拨动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弦[J].语文教学之友.2006(9).
[3]解爱静.古诗教学模式初探[J].小学语文教师.2000(4).
[4]钟启泉.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J]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6).
[5]徐华.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一、学科质量检测与命题技术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说到命题,一线教师对于这项工作都再熟悉不过了。小至课后作业,单元复习,大到期中、期末考试。如何命题,才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题目的难易程度如何确定,才能全面的考察处在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试题各个部分(字词句段篇)如何合理搭配,才能真正全面反馈出一段时间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
这些问题,是需要深入地思考,扎实地开展工作的。命题就是考察教师的关键时刻,也能真实的反映教师的业务素质,所以命题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个人的反思、成长,还会影响大家对你的评价。命题现状应该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并促使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命题的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二、学科质量检测与命题技术研究的意义价值
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小学语文期末书面考试作为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贯彻落实语文课程评价新理念,改革期末考试命题思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持续发展。
三、学科质量检测与命题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注重趣味性――让命题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情境化)
新标呼吁有情趣的语文教学。同样,在语文试卷中,也需要情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过程、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特点,对试卷单调、严肃、死板的做题要求,进行大胆的改革。
①试题设计,力求生动有趣。②版面设计,力争图文并茂。
(二)体现工具性――让命题折射知识的价值(生活化)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广读熟背,强化读书积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所验证。因而我们的语文课程评价考试命题应注意语言积累与实践运用的相互结合。课程标准推荐了许多课外阅读书目,而且根据语文学习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积累的要求。因此要灵活运用考试这一杠杆,有效地促进学习,把积累落实到平时的阅读中。
①注重语言的积累。②拓展语言方法的运用。
(三)孕育人文性――让命题洋溢关怀之情(人文化)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内容就应蕴含人文关怀。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命题放置在学生人性发展的高度,结合语文知识点的检测,加入一些能够引发学生道德碰撞、情感共鸣的因素,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积极、认真、进步的心理状态中。
①赋予试卷以人文情调。②设计蕴含人文关怀的试题。
(四)尊重差异性――给命题增添操作的灵活性(灵动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命题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尽量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差异,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考试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全面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智力、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性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因而他们获取知识的效率也具有不同步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发挥语文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使语文评价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②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五)关注开放性――让命题启迪创新的思维(开放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我们的命题正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把学生考试的过程由知识的检测和巩固过程转向知识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从而全面、综合地测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①注重迁移。②加强整合。③链接生活。
语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素材就应接轨学生的现实世界。这样,把对语文知识的检测放置在丰富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真正使语文命题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新课标下的语文命题是新的评价方式的体现。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命题内容上,势必会影响到新课标的实施,因此,在新课标下,要以课标精神为准绳,不断探索语文考试命题新思路,寻找适合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命题方式。使我们的评价更合理,更科学,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的命题思路应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真正使语文考试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载体。只有加大试卷命题改革的力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汉字乃是中华民族之宝,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奋斗。我们从小就应该珍惜并将其发扬光大。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早就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好字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而现在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一样把写字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每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均对写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说是这样说的,但执行起来还是挺困难的。
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改变学生写字的不良现状?培养书写责任心成了提高学生书写质量的关键。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责任心是什么?责任心是人内在的人格品质,是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的。书写责任心就是指学生能认识到写好字是自己的职责,知道写好字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克服书写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认真地完成各项作业,孜孜以求、任劳任怨、不辞辛苦。
而要提高孩子的书写责任心,教师必须坚持六个“一定要”。
一、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书写责任心的重要性
应该让学生明白书写责任心是个人学习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推动个人不断学习的动力因素,也是学生形成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等责任的基础。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责任心除了能使学生练得一手好字以外,还能让学生具有仔细、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行,一个写字很工整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办事很随意的人。其次,能使学生拥有耐心和尊重他人,书写是展示给他人看的。如果你把一份工工整整的作业交上去,这就是对师长、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一定要让书写成为更多孩子的爱好
很多学生喜欢看课外书,每当下课或空余时间,总能看到他们津津有味地手捧一本书。如果可以把自愿执笔练字也等同于此,让学生喜欢上写字,那效果一定是相当好的。以往写字在学生心中没有足够重要的位置,因为他们在书写中并没有体会到更多的快乐,反而是繁多的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追寻快乐是生活的真谛,孩子也不例外。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更要重视学生写字的快乐,减少平时抄抄写写的作业,特别是语文学科,尽量设计短小精悍的作业,让学生觉得没有压力,但富有乐趣,也渐渐地使学生有自信心,也更有责任心。
三、写字教学意识一定要深入每一个教师心里
学生的许多认识及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可以对几个班级各科作业的书写质量做一个粗略的调查比较,不难发现:一般语文学科的作业中书写质量要优于数学、常识等学科。那是因为语文老师承担着教育孩子书写一手好字的任务,所以对孩子的书写要求相对于其他任课老师要多一些,更有责任心,长此以往,慢慢地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潜在意识:语文作业是要讲究书写的。
四、各门学科对学生书写评价标准一定要统一
很早以前,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数学、英语学科等,在每学期的重要测评中对学生的书写质量是没有任何的评价机制的,直到新课标实施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试卷里开始出现了卷面分以及书写题。然而,面对这道题目,无论是作为本班的语文老师,还是期末测试中的批卷老师,表现出了更多的心慈与手软。只要是正确的,只要书写不是太糟糕,一般都会满分赠予。于是,试卷中的这一改革性的题型设计便形同虚设。当然,出题者最终的目的自然不能达成。出现这一问题本身和我们老师有关,过分放纵其实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所以从此我们每一个学校都要统一书写评价标准,既然提出,就要去做,并且一定要落到实处。
五、家长对孩子的书写一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无论是平日的作业,还是每一次测试,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极少提及孩子的书写情况,面对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点,家长会一直纠结于心,但对于学生并不乐观的书写状况可以欣然接受。这样的家庭教育意识必然让学生对写好字的意愿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所以老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一起来承担起孩子书写责任心提高的任务。
六、社会对学生书写的关注一定要加强
作为一个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知这几年社会各界对学生书法的关注渐行渐稀。具体表现:在五六年前无论是民间组织的,还是正规部门组织的书法赛多之甚多,获奖后的表彰也是极为隆重;但这几年如此的赛事渐少,且赛后的表彰也简之又简。虽然比赛将花费老师、学生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但我们往往能欣喜地发现,一次比赛后学生的书法技艺及对书法的兴致会明显提升。而这些班级中的书写佼佼者在赛中成功必将影响一批学生对书写的重视。当然这只是一个侧面,但无不真实地反映出社会对学生书写的在意程度。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社会上对孩子书写的关注加强起来,每学年多开展一些正规的比赛,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赛,或者业余的各项比赛。这是社会对孩子责任心的体现,社会的责任心必能带动学生自身的责任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校内评价 考试改革 人情味
小学语文“教学考评一体化”是校内考试改革的最高境界,一节课是这样,整个阶段教学过程也是这样,务求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有效的“合力”,而考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过程,它不能游离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而应和谐地包容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其最终目的是保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
我们不难发现,校内评价与考试改革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教、学、考、评”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使得校内评价与考试改革难以科学、实效、持续、深入地推进。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考试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高标准的要求让考试失去了价值。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习作,学生能按中心写一段较完整、有序的话就难能可贵了,而试卷中竟出现了难上加难的命题作文,又按高年级作文的要求和标准评分,学生是难以应付的。难怪有的老师说,作文评分在一些“杀手”老师的手里已没有了标准,伤害的不仅是勤勤恳恳的学生,而且有辛辛苦苦的老师。
支离破碎的题型,让孩子们失去了阅读的乐趣。如小学语文考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命题:解释“探头探脑”是什么意思。这正如让学生解释什么叫“含情脉脉”一样,即使大人也未必能说得清楚,只要意会的词,何必让学生言传呢?这样的题目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死板的“标准答案”让教学过早地失去情趣。
一学生将“冰融化了,变成?摇 ?摇?摇?摇”写成“冰融化了,变成了春天”,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答案,结果被判了个“×”,因为答案是“变成了水”。这样哭笑不得的事屡见不鲜。看,学生造了一个“战士们潮水般地冲向敌人的阵地”的比喻句,教师判错,理由是“潮水”只能“涌”而不能“冲”。这本是一个多好的喻体作状语的比喻句。我的孩子把“杨柳轻轻地飘荡着”改写成拟人句“杨柳轻轻地挥着手在依依不舍地为李白送行呢”,被打上鲜红的“×”,他伤心,班上90%的孩子写的都是“杨柳在翩翩起舞”,可以想见,我们教学是多么没有情趣,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孱弱。
(三)考试的命题权没有完全掌握在学校、教师手中。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学校考试的命题权应该属于教师本人。这话很有道理,你用游泳的标准来检测足球训练的成效,自然效果不佳。因为教师常常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特点、班级的弱点安排训练项目的,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达成度,心中最有数,此时,教学目标、检测目标、评价目标成为了师生的共同目标,教学效果自然最好。而造成教学围绕“考试”转的原因之一就是教什么不一定考什么,教师总是自信不足,只有靠题海来弥补,虽说题海战术无用,但不搞题海有时还真考不出好成绩。这样“干”出来的成绩也许是皆大欢喜,但还是掩盖了学生的很多学习问题,也掩盖了他们的实际差异。
(四)无意义的比较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传统的评价方式,最大的弊病在于横向比较,即人与人之间的相对比较,这种评价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与个体的真实进步,不愿承认他们所作出的努力,压抑了孩子的成就感和自我认识,使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考试变得冷冰冰。就如把花朵和树木进行比较一样,把乌龟和兔子放在一起比赛一样,既没有必要又毫无价值。一个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第二次成绩比第一次提高了许多,应该说他发展了、进步了,在评价上就要给予肯定。而实际上,我们常常把学生纳入一个没有绝对意义的比较体系中,张某的79分就是比李某的80分差,考100分才是好学生,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中国孩子团体无法和谐相处,合作做事。
(五)只关注激励的形式,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或写几句激励性的话,或给学生写优点卡,戴小红花;在批改作业时,除了给学生“优”、“良”外,还要盖上相应的图章,“优”是“太棒了”,“良”表示“有进步”,这些都是需要的。但孩子昨天作业得了“优”,今天得了“良”,这难道也是“有进步”的表现吗?这说明,激励只是评价过程众多环节中的一项,如果缺少明确的评价目标、科学的评价过程、恰当的评价结论,激励无疑是盲目无效的,容易造成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不足,最终对一味的“激励”感到乏味。
(六)只看结果评价,没有注重过程评价。
如今,我们的评价依然存在急功近利的成分,虽说考试次数限制了,但统一调研、检测等诸多花样又来了,这一“考”定了学校的座次,也等于定了学校的形象。实际上,评价是要注重过程的,学生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突出评价的发展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而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其重要举措就是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如果按照一个标准去考评不同学生或一个学生不同方面的素质,就会导致我们主观愿望上的“全面发展”,客观效果上的“全面平庸”。
二
小学阶段的考试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只有让评价深入孩子的成长过程,更多一些人文关怀的因素,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地发展。
(一)创造充满人情味的考试、反馈方式。
考试也是学习,创造和谐温馨、轻松愉悦的考试气氛,可以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速度,使学生由单纯的对解题技巧的认知兴趣向对科学规律发现的认识兴趣方向发展,由暂时兴趣向持久兴趣发展。如,我们让学生在20分钟内围绕一个“热”字做文章:一、二年级组词,组得越多越好;三、四年级造句,造得越多越精彩越好;五、六级学生围绕“热”字写篇短文。这种没有准备的水平考试既能激发学生的考试兴趣,又能看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明确每一次考试的目的及其教育意义,激发学生再学习的热情。
一位老师说,如果我们能通过考试激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那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比考出什么分数都更有意义。这话很有道理。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喜欢新型的考试,了解学生应知应会的东西学到了多少,什么地方还有问题,而且要让学生在每张试卷上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单元检测时,一位老师总是在学生回答精彩的地方打一个,一个可以多加一分,这一小小举措激发了孩子考试的热情,也端正了孩子的学习态度,使得每一次考试都成为教育孩子的良机。
(三)在考评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
教师要体谅到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这样的情感和态度会影响学生对考试的兴趣。一个中国孩子在美国上课,看谁说出桌子上鸡蛋与众不同的用途。美国的孩子思维活跃,讲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中国的这位小朋友抓耳挠腮,不知如何回答。“炒鸡蛋、煎鸡蛋、烧鸡蛋汤、在鸡蛋上作画”都谈不上与众不同。在掌声中,中国的孩子满头是汗,这样的问题让他实在受不了,急得他把鸡蛋往地上一摔。谁知,这一举动让老师很吃了一惊:“呀!中国的孩子太聪明了,谁都没有想到‘鸡蛋还可以往地上摔’,真是别出心裁。”美国老师给中国孩子这个有创意的“用途”一个最高分。可见,考评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逐步达到目标要求,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四)让考试内容的设计充满人文关怀。
打开语文试卷,一段亲切的话语迎面而来:“同学们,你们好!老师知道你是个爱学习、爱读书、喜欢动脑的好孩子,下面就跟老师一起去语文知识乐园游览一番吧。只要你仔细审题,认真答题,你就会有出色的表现,相信自己的实力。”考试项目也设计得生动活泼,包括“知识大闯关”、“积累搜索库”、“思维总动员”、“阅读新体验”等。有的题提醒孩子做题时注意什么,甚至有的暗示孩子用什么方法完成最好,处处体现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这种新奇、宽松的心理状态下完成考试。
(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只要学生觉得考试结果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如百词听写检测,一个学生因没有好好复习,第一次考得很差,主动要求重考,在经过充分的复习后,掌握率达到了100%,自然得到了满分。一名老师对于弄清错误原因并认真订正的学生实行加分制,当学生说得有理订正及时,可以加原有分数的一半,这种淡化分数、等级和相互比较的评价,更是促进了学生的学。因此,在考试中给予学生多次机会,才能真正体现评价与考试的发展。
(六)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是最宝贵的,教师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热情。当然,考试和情感都能规范学习行为。考试需要专门设计,进行考评,对被动学习十分有效;而情感发自孩子内心,积极情感下的学习无需他人监督。我们不仅要靠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要靠情感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这样的考试中增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的能力。
(七)利用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
除了纸笔测验外,还要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记录袋里可以收集学生多方面的资料:父母的期望、来自各方的评价、作业和竞赛成绩、得意的作品等。通过成长记录,孩子看到进步的轨迹,发现不足,加强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如一名书写马虎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将字写得特别工整,老师在上面写上一段话:“当老师打开作业本时,我竟然在3分钟内没猜出来是谁写的,这样的字让老师刮目相看。”第二天又是漂亮的字,老师又写上:“今天的字让老师又开心了一次,谢谢!”老师一连十余次的话让孩子欲罢不能,对老师提出的新的要求,他总是乐于接受,也渐渐改变做事马虎的坏习惯,孩子的不断进步在这一本作业上留下了痕迹。
国学学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国学的影子无处不在。但国学到底学什么?《教育》记者采访中发现,教育界对国学的界定争议很大。“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从政策制定者到具体授课者,对于国学的认识各异,还未形成统一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谷曙光认为:“近年来的商业运作者们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更是将国学的范围无限泛化,无所不包,乃至有‘国学是个筐,什么都来装’的说法。”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王强认为:“国学主要是对‘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研究和学习,并补充以重要的出土文献,以及文字、音韵、版本等传统研究方法。古代的‘经’专指儒家的经典,今天不再是独尊儒术,把佛教和道教的一些经典纳入加以研究学习也未尝不可。国学应该主要是文献的研究学习,琴棋书画等艺术技艺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来学习,不宜纳入国学这个概念。”北京中关村二小五年级有学生则认为:国学就是四书五经吧,书法、国画应该也算在内。作为国内高校比较流行的国学教材,《国学通论讲义》将国学定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台湾三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导读》则认为国学就是中国的学术,它是针对西洋的学术称为西学而言的。
国学到底怎么教
“小学生学国学,以读为要,不在于理解的精深和透彻,而在于量上的积累。”西安后宰门小学语文教师何东说。虽然小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大多还不能理解,但随着孩子们古汉语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将深刻地影响学生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好语文,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从2004年起,后宰门小学成立了“新课程语文教学在诵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课题实验小组,开始开发国学校本教材,先后编成《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历代诗词》以及《古文名篇》全套12本经典国学读本,由著名国学大师霍松林老先生作序,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级开设古诗文诵读班,投入专门的师资力量进行教学。这些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学生喜爱,以及家长和社会好评。
“国学课程在中小学的如何有效地落实,还需要从制度上形成推力和引导。”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刘炜评说,要想国学教育落到实处,必须通盘考虑,可以尝试让国学编成必修课本,深入课堂,并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也可与考试结合;当然,也需要与相关专家、学校领导、教师、教育管理部门等商讨和研究,并对授课老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以提升国学素养和授课能力。“把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并非易事。比引进教材更重要的,是思考现有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乃至教育体制。”人大附中早培班语文老师解村说。王强认为,国学难题的解决首先在于对题目的了解,“社会上一些教育机构、媒体对国学的理解偏差,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认识,进而也会对学校开展真正的、踏实的国学教育产生冲击。另外,国学在中学扎根,还有待于国学与升学有具体切实的关系。”从教师层面来看,王强表示,当务之急,是鼓励、组织教师大量阅读国学典籍,学习国学,提高自身素质,以胜任教学任务。
解村告诉《教育》记者,“大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国学素养,在国学方面也没有多少钻研的动力,教师很多时候只能照本宣科。这样,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解村认为,“国学教育应该从蒙学教育开始。我们的小学教育中缺失了这块非常重要的内容。蒙学应该从《幼学琼林》、生理启蒙这些东西开始,再到《三字经》《弟子规》等。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是比较粗糙的,体系支离破碎;对课文的学习,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学习汉字而已。”
谷曙光认为,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得落脚于“知行合一”。学王强也认为,“国学教育应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其中,德是最根本的。可以说,国学教育的终极指向是德育。”他表示,“在国学教育中,一方面不能忽略读书,不能脱离文本去讲国学。这些东西都要从读书中扎扎实实得来,通过义理的辨析,字句的研究,方体会得深刻。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实践,需要不断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使知识与心灵相触碰,用知识解决学生生命中的疑惑,才算是知行合一,将国学内化。”
缺乏材
王强认为:中小学国学教育困境的起点,就在于“人们对于国学的认识不明确,教育界对于国学始终没有权威的、具有说服力的界定。这给后续的教材编订、课程设计都留下了困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国学是一个学科。对国学基本定义和范畴的认识差异,直接影响了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前不久,一则消息却引发了人们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反思――台湾版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被内地一些中小学引进一年后,如今响应者寥寥。原本口碑不错的教材为何有如此境遇?是教材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国学“虚热”?
“西安一些小学很早就开设了国学课程,比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后宰门小学、高新三小等。”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范晓兰说,学校开设的国学课内容主要涉及诗词音律、古典名著、传统哲学思想方面的知识。事实上,国学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授课;学校没有专职国学老师,一些语文老师只好来兼职。而这些语文老师大部分没有相应的国学素养,也没有多少钻研的动力;所以,就要切合实际地给老师进行培训。范晓兰举例,在传统文化方面,学校主要是分三个阶段进行。低年级精选一些《三字经》及小学生必背古诗。中年级加入一些经典的古诗文及古文、散文,高年级则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比如“古典文学名著的系列指导阅读”“书法展览”“古诗词鉴赏”等。这三个阶段的传统文化教学不是割裂分开,而是螺旋上升、逐步深入的。
国学的范围很广,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门类甚至更多,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国学”主要是指《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和四书五经之类。开设国学课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确实是极大的挑战。西安交大二附级教师、西安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吾堂强调,要胜任教学需要,必须进行培训,培训是为了搭建国学的基本构架,指导国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把国学教育定位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塑造民族心魂、提升民族创造性思维的方向上来。国学教育必须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相结合,与塑造人的心魂相结合。如果将国学教育弄成了古汉语的字词句翻译、背诵来评价和考查,就必然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也必然增加学生负担。
考核仍在尝试中
王强认为,目前,教育部门对国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材以及考核,没有统一的规定,均由学校和授课老师决定。在中小学课堂中,国学教育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或者由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穿插讲授。由于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国学培训,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水平可能只能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水平,但一般教师国学修养并不高。王强表示,在人大附中,国学教育主要是通过一些相关的选修课和文化活动来进行。“我曾经在教研组的支持下,搞了一个‘读经班’,把各个年级中对国学感兴趣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在课外时间领着学生读《论语》《道德经》,一本一本、一字一句读,讲解,讨论。教材都是用最经典的古代读本,比如《论语》用朱熹的《四书集注》,《道德经》用王弼注本。课时暂时是一周一节。”
人大附中教师解村介绍:“六年级的老师会教对联和古诗词,以背诵为主。七年级(相当于初中一年级)开始音律学、对联常识和吟诵。我本人不是特别擅长吟诵,就给大家放录音,大家跟着唱,课堂气氛很好,孩子们都很喜欢。八、九年级学生开始接触《论语》,专门有一个老师来教授。到高中部,学生就开始接触更多的经典了。”解村表示:“总体来说,学生还是挺喜欢上国学课的,但是我们还没有专门的考核方式。一切都还在尝试中。”面对学校国学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王强认为:“目前各种针对教师的国学培训,效果也很有限。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来读经典,这个素养很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