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机械专业

中职机械专业

时间:2022-06-24 18:3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机械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职机械专业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机械专业;运用

中职院校的发展核心内容主要是为了增强中职生的就业机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中职教学中,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而在文化课方面学生并没有抱有多大的兴趣,使文化课尤其是数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大多数中职院校都开设了机械专业,然而数学在机械专业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中职生就业机会来看,数学课程的好坏也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强化中职生对中职数学的重视,促进中职生能够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数学,在机械专业中合理运用中职数学,并对其运用进行有效分析。

一、中职数学在机械专业中的价值意义

数学是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中职生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中职生在掌握和运用数学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职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进步,并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其继续学习。

机械专业是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品牌专业,机械专业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习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等知识,同时要学习工程力学、工艺学和生产实习等课程。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为学生学习技术技能奠定运用基础。

在机械专业中运用数学,首先,学习数学可以推动机械专业学习。同时,根据机械专业学习的要求,数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更加明确的肯定。其次,根据机械专业学习的需求,可以将数学内容的教学顺序进行合理的调整,推动中职数学的发展,也提高了中职生对机械专业的掌握能力。

中职数学和机械专业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中职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并且数学源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数学更好地为专业知识服务,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质量和效益。

机械专业中运用数学时,合理制定机械专业数学课程运用方案,保证了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合理运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中不合理的教学。

数学和机械专业得到有效整合后,教师会不断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这样不仅改善了数学课程,增强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重视,也为社会培养了具备综合水平和高技术水平的人才,使中职数学更好地为学生专业学习进行服务,并发展了数学的基础功能、服务功能。

二、中职数学在机械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在研究中职数学在机械专业中的应用时,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并进行有效的调查问卷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的认识,为教学方式提供科学依据。中职数学在机械专业中应用时,需要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同时要做好修改和完善工作,并进行有效总结,做好专业知识和数学案例分析,提高数学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水平。

1.机械专业教材要全面体现专业化数学

学生在学习机械化专业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并可以熟练运用数学,就要在机械教材中全面体现专业化数学。比如,在进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通常就会涉及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并且三角函数与机械制图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在机械专业中的钳工工艺方面,学生在学习时就需要利用数学计算,并要很好地进行公式推导,并且学生在机械专业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熟练掌握车床操作,而在车床操作进行工件加工时,就需要运用到数学中的圆,圆的周长、面积以及速度计算等等都与车床操作相关,并要熟练运用圆的计算公式。比如,在机械切削运动速度时,就需要涉及圆的周长公式:c=πd=2πr。而在每一分钟内,外圆的周长乘以工件转速,就能够得出工件转过的距离。这时就可以将数学有效融入机械专业知识中,分模块和分项目运用数学理念,专业知识和数学有效结合,促进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专业课的联系,将数学有效渗透到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重视,增强学生熟练运用数学的能力。

2.机械教材中要体现生活化数学

在机械教材中融入生活化数学,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办校方针主要是以增加中职生就业机会,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就要联系实践、生活和生产,在机械专业中要合理运用生活化数学,增强中职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提高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际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实际背景,与生活和生产有着实际联系。比如,在数控课程中,会找到椭圆方程的运用。在机械专业中零部件的制图会用到勾股定理等。而在学习机械制图时,需要中职生有着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在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课程,可以有效提高中职生的想象力。这时就需要学生很好地运行立体几何,满足机械制图的需求。

3.机械专业中要合理体现艺术化数学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逐渐加大了对美的追求。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妙之处,消除学生的枯燥心理,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实际上是一种美的教育,并能够在计算中发现美。比如,在机械专业中,需要学习机械制图,这时就涉及立体几何。而立体几何就会涉及数学的和谐美,而立体几何中的公式和图形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称美和应用美。而在数学中有着完善的结构美,在证明数学结构美时,可以充分体现数学的这种美。

4.加大教师的培养工作,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

在中职院校机械专业中运用数学,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专业知识,也要掌握数学实践能力。这时就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教师培养工作中,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熟练掌握机械专业的基础质量和专业知识,同时教师在机械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应用数学,同时也要加大机械专业的培训工作。在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中有着十多个机械专业教师,对于中职生的专业课来说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基础教师都不愿意向专业化教师转化。另外,由于教师年龄的不同,同时也要面临复杂的学习难度,这时导致中职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师资力量,并且专业教师也要掌握专业知识,需要承担很重的课程担子。因此,要加大中职院校的教师培养工作,提高教师的机械化专业知识,提高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职数学在机械专业中的应用研究中,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机械专业中,要全面体现专业化数学、生活化数学和艺术化数学,合理运用实际案例,推动数学在专业知识中的有效运用。同时要加大教师的培养工作,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利均.论中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8(35):156-158.

[2]周舒.浅述中职数学在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J].实践与探索,2011,37(06):113-115.

第2篇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

近年来,企业对机械类型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中职教育中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中职机械专业中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多年中职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要从实践教学内容出发,以企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不断优化实践内容,引入实践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坚实基础课程够用、必备的原则,提高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对传统的重要课程进行精简、合并,构造出科学、合理、符合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其次,中职机械类专业要不断优化各个理论课程中的课外实践项目,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验、演示、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强化,并学会一些最基本的技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增强实践教学的复合性

中职机械类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实训教学的复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中职机械类专业要根据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拓宽专业技能,除了对学生的未来岗位的专业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与专业技能相联系的能力,如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等。另一方面,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复合型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中的地位,通过课题研究和产品生产,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的综合实践知识,并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毕业实习、实训实习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在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促进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模拟式等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认真思考,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在教学中主动学习和探索,发扬自己的创新精神和个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技术,利用视频资料、电子教案、光盘、课件、模拟软件等各种新媒体形式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四、教会学生实践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系统的实践方法,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实践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明确每一个具体实践环节的目标、内容、要求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听讲与记录,认真观察和记住方法,善于分析和总结经验,不断掌握实践方法和内容,及时改进实践中的不足,提高实践技能。当然,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还应该在顶岗实习和实际操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创造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操作中提高学生的机械技术水平,并积累实践经验,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总之,在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学校与教师应该优化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法,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瑛男.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2]庞荫铭.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3]彭三河.关于“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汽车机械基础》;教学

《汽车机械基础》的这门课程对于中职汽修专业来说,是一门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了机械制图以及对于机械基础的介绍,这两大部分。而学习这门课程的任务就在于要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汽车维修机工、汽车维修电工、汽车商务汽修维修钣金、汽车维修油漆工、汽车装潢美容工等。而这些就业的基本就业方向就是这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并通过学习最终获得从业资格证书。这也可以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出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由于《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开始受到了中职汽修专业的重视,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可是在教学当中,还是存在着几个主要的问题。而这几个问题也成为了影响《汽车机械基础》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与其他课程交叉进行,影响教学质量

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当中,存在着几个问题。首先,第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一般来说,中职院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而在这两年当中,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进行实践课程的培养。而汽修的专业课程是围绕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如果想要进行更加系统的专业课程,就难免会出现后续的课程和《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相互交叉的情况出现。而当这些课程同时进行的时候,学生也难免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而可能就会产生识图的能力不足以及基本的机械知识不够扎实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不仅会造成这门课程学习的不够扎实,同时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教师的教学与本课程之间的差异

在中职院校当中的很多教师都属于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专业的理论课的教学,因此,在他们的教学当中,对于很多知识的教学都是更加侧重于机械制造专业,很多教学方法也都沿袭了机械专业方面的教学方法。可是对于《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来说虽然在很多部分都与机械专业相似,可是在内容设置、课时要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还是与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如果完全按照机械专业的方面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就不能更好的掌握汽车机械基础方面的知识。

3.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教学当中还容易遇到的一个困境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因此,他们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缺乏自身对于知识的探索性,接受知识的时候一般都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不能做到主动的思考、汲取知识。而这一点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弊端。

二、对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在教学中要做到任务引领

在教学活动当中首先就要确定一个比较明确的任务目标,通过工作任务的设定来引领知识、技能。用教材当中的内容围绕工作的任务来进行教学活动,让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再更好的进行实践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真正的投入到社会和工作当中。并且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教材的系统性,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的赶进度的情况。将重点和难点更好的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明确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这部分的任务重点主要是机械的一些基本知识。而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他们基础能力的要求并不像机械专业要求的那么高。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就可以,要让他们达到“实用”、“够用”的水平,对于一些不需要的内容,该省略的就尽量省略。在教学中要突出更加基础、更加实用的部分,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做到教学当中有详有略,也能使汽修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知识,也不会因为课时的拖沓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这样也就不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2.在教学当中解放思想,突出实践性

在中职院校当中,很多教师因为长期都是从事机械专业的教学工作,因此对于汽车机械基础的教学也就直接归结到了机械教学当中去。实际上,机械专业的课程和汽车机械基础虽然有一致的地方,但是在很多地方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的。因此,很多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很可能会觉得力不从心,无法进行更好的教学。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教师就要解放思想,深入的研究汽修专业的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到汽修专业的教学和机械专业教学的差异性。

在本课程的教学当中,不仅要突出理论基础知识的部分,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实践课程的教学当中还应该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蜗杆式的汽车装置以及作为维修用的发动机的翻转架。在认识了基础结构之后,就要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掌握技能。同时,这样也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到一起,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有一种主动的求知欲。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直观体验,让他们觉得不再是只有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很多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实物摆在他们眼前,需要他们去探索和发现。

3.在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程的教学当中,不管是对于理论的教学来说,还是对于技能训练来说,都要充分的体现出汽修专业的特色。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的时候,应该为学生举出实际汽车的例子。因为汽车是真实可见的,将理论教学和汽车实例进行紧密的联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到“汽修”的氛围当中。当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很好地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时候,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最终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平,成为汽修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机械 实训实习 中职 学生 兴趣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一方面为上级学府输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而另一方面则是直接为社会培养输送实用型、技能型专业技术人员。要想完成以上既定目标,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环节则是我们必须研究与分析的一个不容回避的永久性课题。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从实质上提高我们实训实习课的实效性,使我们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有所用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首先要注意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差、行为习惯差等缺点,而正是因为如此,对于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则显得更加重要。而要想使他们真正的对学习有兴趣,我想:

1、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机械专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是我们国民生产中的基础工业,我们机械专业课里面的《车工实训》、《钳工实训》、《焊工实训》等所涉及到的操作技能,更是社会生产中所急需的热门技能,虽然我们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了点儿,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却比较强,只要他们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意识,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与决心,自觉提高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那么他们就必定会有所得、有所获,就必定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2、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着手,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实训教学与我们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又有所不同,相比之下,实训的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里面的一些操作要领也很浅显易懂,这样,学生们接受起来也就更加生动、更加直观,只要我们教师教法得当、模式新颖,给同学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让他们节节都是比赛、节节都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节节都有成就感,节节都有学习与追赶的目标,那么他们就会越来越充实、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想学。

二、要规范教学过程,掌控全体、巡查指导并力求跟踪到个人

一堂课到底能够获得怎样的效益与质量,可以说,教学过程在里面的作用是其他都不能替代的。一堂好的实训课,应该是教师全面掌控的一堂课,而不应该是所谓的“放羊式”练习。作为实训课教师,既应该注意到学生们的共性,更应该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和差异化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操作演示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教师一定要认真示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示范时可以采用慢速演示、重点演示、重复演示、故意错误演示等方法,使学生生动、具体、直接地感受到技能与技巧的形成。另外,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还必须要将其理论依据、操作规程,讲解到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尤其注意的是,在讲解与演示完毕后,实训教师一定要避免“放羊式”教学。虽然学生通过感知已经获取了部分知识,但教师的课堂巡查,差异化辅导尤为重要。通过巡查,实训教师可以获知学生们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解决,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特点学生做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个例辅导,并做好学生实习实训的及时点评,真正做到向课堂五十分钟要效益。

三、要注意做好实训课的课前准备与课后的检测分析

教学过程固然重要,而合理、充分的课前准备与及时、恰当的课后分析与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实训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要因为是实训课就忽略掉备课这一重要环节。在课前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好材料、教具,同时还要对在操作中有可能遇见的具体问题有提前性的预见与处理方案,防患于未然。同样,加强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切实做好课后分析,也是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训考核,我们不仅可以严格把关,确保实训质量,给同学们以一定的压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对于学生实训成绩及实训测试件的分析,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查漏补缺,同时还可以对优秀的实习作品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增强学生的“比”、“学”意识,使学生寓学于乐。

四、要想千法、设百计,力求使学生的实习实训与实际生产相挂钩

我们学校实训,主要是使学生们学习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们的基本劳动素质。如果在实训过程中,仅仅局限在对学生基本操作的简单性重复,那么就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我们校方可以根据实情承揽一些对外加工业务,“工学结合”,这样既可以为学校创一点儿收,为学生节省实习材料,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专业的价值,提升学生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将实训生产合一、理论实践合一、育人创收合一,发挥实习实训课的教学特色,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显现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特色。

五、实习实训课尤其要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5篇

关键词:机械 课改 校企一体 产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20-02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教育部给中等职业学校提出的办学指导思想,因此,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时刻关注生产力的动向”。[1]确实,职业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线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经过我校多年的课程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已经明显好转,机械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大大提高。为使该工作能够更上一个台阶,下面就其中的课改尝试盘点一下经验教训。

1 存在问题

最近几年,我校的实习就业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机械模具专业,每年春节之后刚开学就陆续有用人单位打电话到学校来下订单,要求实习生到本单位来实习。然而前几年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我校原本是一所以高职考试成绩出色而闻名于区市的职业高中,实习分流教学这一块的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侧重理论教学,缺乏合适教材

无论是参加高职考的学生,还是准备参加实习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教材中理论课程涉及面过大,内容相互重叠,重点过多分散,不少书本里的知识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导致参加实习的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1.2 实训师资不足,厌学情绪较浓

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极大地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何况原先我校是以高职考教学为主,教师对实习实训课缺乏整体认识,只能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工艺。教师没进入过企业,自然无法对企业的需求有深入地了解,而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又势必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1.3 实训设备缺乏,难为无米之炊

开展数控专业的实习实训必须要有配套的先进数控设备,比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脉冲、线切割等。以一个班级50名学生计算,如果安排两个学生操作一台机床,起码需要25台机器,而每台机器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更何况刀具等易耗材料的支出就是一笔庞大的费用,因此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难在“无米下锅”。

2 教学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我校的机械专业实习学生实践技能素质低。在刚开始实习时,甚至会发生学生开不了机床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在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学校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群策群力,针对以上问题,开出下面的药方。

2.1 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密切与企业相结合,以培养机械加工专业所需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技能为目标,以能胜任初中级操作岗位为出发点来建立教学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相关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前提设置课程,进而决定内容的取舍,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在保证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质基础上,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基点,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学校面向企业招聘有较高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为实习指导教师。这一部分技术工人可能学历不是非常高,但他们对企业需求的认知和对产品生产工艺的认识是那些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无法比拟的。在这部分教师的带领下,学校对实习教育环节做了颠覆性地改革。首先是课程的安排,为了进行针对性教学,学校提早对参加高职考和实习的学生进行了分流,在高二第二学期初就将学生重新分班。学生的目标明确了,才容易实现教学上的“因材施教”。

为了发挥“鲶鱼效应”,学校每年都会在区、市两级的技能大赛来临之前举办校技能大赛,除了可以为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外,也引导各位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能够下到实训工厂,为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打下基础。近几年来,我校在编教师的技能水平持续提高,普遍具有高级工以上技能水平,85%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技师以上技能水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区、市、省和国家级的技能大赛上屡创佳绩。

2.2 科学组织人员分工,开发编写校本教材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和执行成功的关键,为此,我校非常注重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课改文件、课程理论和校本教材的开发理论等,使教师在短时间内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并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3]

我校的校本教材开发涵盖了国家必修课与活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广,这对编写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我校动员全校教师共同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为此,专门成立了由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专业办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以及以各课目备课组长为负责人的编写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并明确责任到编写小组;编写小组则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以课目为单位明确编写目标,制订出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并做好需求分析、资源分析、参考教材选定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等工作。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切实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以及学校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操作时能够对号入座,并且在选材时注意以实践操作为主,大量采用企业最新的加工方式和工艺。在编写过程中,各学科选拔专业优秀教师组成编写小组,让他们完成方案的制订以及教材的编写,而其他教师则积极投入到教材编后工作的研究、讨论这一程序,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修改教材,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第一版的校本教材编写完成之后,我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每年暑假都会根据市场变化改进教材内容。没有一本教材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与时俱进,不断加以补充、进行修改的才是最好的教材。

2.3 合理安排实训课程,首创“模块教学”制度

根据数控技术的培训规律,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该专业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的模块化配置:

(1)模块一(见表1)。

(2)模块二(见表2)。

(3)模块三(见表3)。

高一学生通过每学期6~7周、为时两学期的实习周实训,普通学生都能达到初级工水平。高二第一学期开始,就可以让他们走进为校企合作专门设立的“培训工厂”进行生产活动了。

2.4 积极推进“产教结合”,实现校企无缝连接

“产教结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本校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特色产业,把产业生产与教学活动密切结合起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4]

学校为了切实做好实习学生的教学工作,增添了大批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电脉冲等生产设备,并建立了数控模拟操作中心、CAD/CAM机房、三坐标测量室等实训场地。这么多学生每天的材料和刀具的损耗是个巨大的数字,没有合适地调配,实训工作很难坚持下去。经过多次研讨和论证,我校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校的产教结合之路。我校的数控工厂是与本地区著名的一家机械生产公司合作的,该公司负责生产任务的派发,并有两位具有多年生产经验的师傅常年“驻场”指导,配合本校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生产协调,包括产品的工艺设计、刀具选择乃至参与产品加工的每个学生工资的发放。

教育是个支出性行业,但我校的“产教结合”模式除了每个月必须支付的学生工资和材料损耗费用外,竟然还能略有盈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为新时期下的职业教育探索出了新的道路。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数控专业改革紧贴数控行业迅速发展的脉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也在95%以上。就业学生极受企业欢迎,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静.中职课改:校企无缝接轨[J].职教通讯,2010(12):97.

[2] 毛海波.论课改对高职两课教师的新要求及师资队伍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103.

第6篇

【关键词】 机械制图;立体几何;教学方法;中职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1 引言

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机械制图是用图样确切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的学科[1]。而制图与读图是机械制图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都离不开空间想象。

2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研究发现,关于中职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多是从机械制图课的教学这个角度去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中职教育普遍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加之中职部分教师对中职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联系把握得不好,忽视了文化课学习对专业学习的一些重要影响。如何通过中职的立体几何教学,培养和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3 机械专业学生立体几何学习现状分析

3.1对待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态度差异

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将来好找工作。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他们一般都比较努力,但是,学好专业课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立体几何的学习可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点学生却不够重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机械制图课和立体几何课的学习中有以下不同的表现。

1、对非专业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的热情远高于学习立体几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跟学生选择专业的目的有关,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机械专业的目的就是要学好一门技术,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就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其次是学生对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到位,认为要学好技术,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

2、惰性大、学习的习惯不好

调查发现,中职学生大部分觉得数学课的习题比较难,照抄作业的现象严重。然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前提,也是学好其它科目的前提,会给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基础差、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低

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即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学中部分老师忽视了中职生几何基础差,总是强调中职几何学习基础简单,从而降低了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了他们学习立体几何时的情绪。

3.2中职立体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立体几何在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法[2]。教学方法包括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活动。中职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另外教学中过多注重理论,很少给学生展现实物模型等,也不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职数学教师很少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比如财会专业应以学习函数、概率与初步统计等知识为主;机械专业则应以学习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等知识为主。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大都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有所侧重的讲授,缺少对空间模型的直观感受,故不能达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

3、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看评价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脱离了与专业的联系,评价内容仅局限于教材。其次是评价的方式,教学评价等同于考试看分数高低,脱离了专业实践。最后是评价的主体,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与专业的联系,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3.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实验

“教是为了不教”[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是现代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中之重就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机械制图课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而要学好这门课程,则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立体几何的学习,恰好是培养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探讨一下如何通过立体几何教学培养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1、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教学策略

初中与中职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是需要做好衔接工作的,这里我们只看立体几何部分。立体几何中的线线平行和垂直,线面平行和垂直等知识要与平面几何中的线线平行和垂直做好衔接工作,帮助学生顺利从二维平面思维向三维空间思维过渡。教师要密切注意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的有关知识的联系,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借助实物与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开展模型制作课,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借助实物与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深刻理解几何形体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画图、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要学好机械制图课,必须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应重视立体几何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训练,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与领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结论

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图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事实,应引起中职数学教师的重视。如何通过中职的立体几何教学,培养机械专业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钱可强,果连成,李同军,等.机械制图[M].4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现状对策

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在中职机械专业基础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专业教师教学的共识。实事求是地讲,与以往相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确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这与新课程改革下机械专业基础教学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例如,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理论教学或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等等。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学生专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当前中职机械专业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照本宣科”的课堂理论讲解让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在中职机械专业基础教学课堂授课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怎能够提高上去?当课程结束后,学生由于没有消化,也分辨不清哪些知识点对自己的专业是最有用的,哪些地方需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2)中职机械专业基础教学课堂授课中,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良好的沟通既是教学的核心条件,也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密切。有效地沟通交流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反之,如果师生之间出现语言对立,不仅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也会让师生关系长期僵持,对双方多有损害。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进入中职是他们新的开始,为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一遇到学生出现不会的问题时,便会发火。于是,师生间慢慢出现隔膜,最终导致教师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成绩提不上去。

(3)教师往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较强的基础功底,正如前文所提到,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也会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较高的提升,但是长期采用,会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必然逐渐导致学生难以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日后的工作中,由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的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来创新意识就不是很强,在这种挑战面前,必然会让学生对其失去兴趣,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新课改之下进一步提高中职机械专业教学的对策

(1)做好开课的绪论,对于启发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至关重要。新开始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讲好绪论。因为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更能起到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了解课程内容的作用。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改革后的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更加贴近生活。我们从其实例图片可以发现,增加了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照片和图片。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必须要确立一个“生活离不开机械”的主题。在新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也要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学生的学习气氛。例如,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等等,进一步阐述我国机械发展史、机械领域的科技动态,让学生对课程性质、任务、教学方式心中有数。当然,在每一次新章节教学的时候,教师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2)教师正确运用口头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课堂气氛不再紧张。语言沟通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当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时候,老师一句充满温情的话语必然会学生受到鼓舞,努力钻研下去。当学生喜欢上老师的时候,就会越发地喜欢上他的课程。例如,讲到“间歇运动机构”的应用实例时,一般要举自行车上的飞轮的例子。可是,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飞轮,尽管他们天天骑自行车。所以,教师要耐心解释飞轮就是安装在后轮轴上与链条相连的那个构件,而不是嘲笑他们的无知。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继续学习下去。

(3)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意识与实践技能并重。模块教学是当下中职机械专业基础教学比较常见的模式,其主要依据的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主线,以模块化实践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照顾到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本内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模块,学生对此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和专门化训练。例如在“轴”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教学模块:第一,通过网络视频的生产实例展示轴的不同应用场合;第二,让学生了解轴的不同类型“轴”及其适用场合;第三,让学生操作,理解转轴的轴头、轴颈等组成结构,增强轴向定位意识。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探索,为以后的实践操作、形成规范技能打下基础,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拓展。

结束语: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一定要实事求是,重视教学思想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有针对性并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重视课程的实践教学。要让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独立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会让中职机械专业基础教学更上一层台阶,让学生真正掌握应有的技能,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唐良宝.机械设计教学改革[J].广西机械,1996(2).

[2]王志军.机械专业课的几种课末结束方法[J].职教论坛,1996(4).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机械类专业 教育教学 思路及方法

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多且杂,具有概念、名词和原理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而从很多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岗位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具有扎实的机械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快速查找并排除障碍才是该岗位人才操作技能强弱的评判标准。同一些基础文化知识课程不同,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该课程仅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已经难度较大,核心关键部分――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更是最大的难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好机械基础知识,进而能够熟练掌握机械设备检查与维修的技能,需要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精心组织好机械类专业的第一堂课

中职学生基本以初中应往届毕业生为主,他们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机械基础知识无疑是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要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你所教的课程,必须首先让学生接受你这个人,对你产生认同感。上第一堂课时,除了要注意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外,还应当注意上课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本人的经历以及生产实际中的例子,讲述学习课程的作用,给学生介绍与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让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

除了上述这些,教师对于专业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结构以及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应当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说明和分析,减轻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学习方向。总之,通过第一堂课(或两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觉得作为教师的你知识渊博,跟着你能够学有所成,同时让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二、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机械基础知识很多内容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通过使学生感到很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当将本学科的很多内容进行动态的演示,如果缺乏教具和相关设备,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而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仪器,如挂图、实物、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实操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机械类专业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光理论不实践,学生是难以掌握知识的。如果光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倒不如找到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去锯割,去打磨,学生会在观察、锯割、打磨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不同金属特性。

机械类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其中之一就是从事机械设备维修的能力。笔者认为,中职学校最好能有机械拆装车间,装备一些由企业淘汰下来的生产设备以及一些常用的机械部件,安排学生对实际部件进行装拆,学生会在装拆过程中感受到这些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使用与维护方面的知识。学生清楚机械的工作原理后,还可以对设备制造一些故障,指导学生进行维修。通过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除了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其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学习机械类专业,就好比建造一栋楼房,建立了知识体系就好比立好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对所有知识点都能记住,只要能熟悉,提到某个内容,能迅速地找到在教材中的位置就行了,在新课上完后,学生对整本教材的内容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归纳,逐一完善。在此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方法,并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利用科学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设备机具、设备、零件的修理方法是机械类专业的难关,其大的困难还是在于实训技能的难以实现,因为它不仅需要大量的设备、设施,还需要大量设备的零件耗损、破损作为实习的代价。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机具设备的情况,将课题分类进行:第一,设备、零部件充足,比较容易实现内容,可采取集中训练方法。第二,设备零部件相对较少,难以实现内容,可采用分组、分别轮换实习方法。第三,制作课件的模式进行演示练习,如铆接、矫正、弯曲,按课件的修理工艺在模板上进行演示,也能达到训练目的。

(二)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完成教学目标

澜骺蒲У慕萄г则和教学规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方可顺利完成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实习手段,如在实习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机械维修中最令人头痛的硬件依存问题,使机械维修实习具有适当的柔性,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在实习中体现自己的构思。

第9篇

关键词: 中职机械专业 英语口语教学困难对策

一、前言

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职高英语教育沿用普高的教育思路,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读写和语言知识系统性的教学,忽视学生口语的教学。而我们的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尤其是机械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男生,自身英语基础很差,对英语不感兴趣。自从实施英语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会考不仅包括传统的笔试,还包括口试,所占比重不小,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发行,虽然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但新教材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听力训练与口语操练,所有这些对中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中职机械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调查

笔者在本校08级机械专业中挑选了4个班级,2个班级是高考班,中考录取总分相对高些,2个是普通班,以就业为主,总分相对较低,通过列出4个班级学生英语的平均分和优秀率,说明一些问题。

08机电1,2班(高考班),学生数分别为46,45,英语平均成绩为74和76,优秀率为27%和25%;而2个普通班08数控2和数控4,学生数都是49,平均成绩为52.3和49.8,优秀率则为0%和2%。我们不难发现,机械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低下,对于中职教师而言,进行口语教学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

三、中职机械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机械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男生,男生普遍不喜欢英语,受初中英语学习失败的影响,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天生就学不好英语,更别说口语。课堂上学生不愿开口说,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害羞或不善于表达,或读写能力不错,但口语表达能力欠缺等原因在课上不敢说,有半数以上学生因为基础太差,有些甚至连26个字母、音标都不太认识,更别说整个句子的表达,这无疑对英语口语教学雪上加霜;除了基础差,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大部分学生轻视英语口语,觉得几乎很少有机会与外国朋友交流或其他来往,毕业工作以后,用不上口语,觉得没必要学好口语,以致在课堂上不听课、开小差,课外更加不会创造机会说英语。

其次,中职学校的班级容量较大,大班化教学不利于口语教学,另外,班级内学生口语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各不相同,这些都给口语教学增加了难度。

再次,中职学校的英语课程安排有别于普通高中,机械专业的英语课安排侧重于阅读教学,尽管教材中有关于听说的内容安排,但是没有专门的口语课,上课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机械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总体较差,有些教师觉得口语教学纯粹是浪费时间,同时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中不配合,影响了部分教师进行口语教学的热情,进而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英语学习语境缺乏,在课堂上有语言输入输出外,课后基本上没有语言输入和输出。很少有学生看英语杂志、报刊,校园内也没有类似英语角之类的活动,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少之又少。

四、中职机械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的对策

针对机械专业学生口语水平较差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方法。

1.转变观念,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英语口语。

很多机械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男生,天生学不好英语,所以消极懒散,不肯花功夫学口语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殊不知男生有男生的优势,男生较女生而言,逻辑思维能力更强,有利于交际口语的学习,况且英语口语水平一流的男生大有人在,关键就在于学生须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口语学习。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尽量使每位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锻炼口语,让学生体会口语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口语不单是为了完成学习的任务,更是体现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和内涵,也是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社会的一种生存工具。

2.利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口语活动。

游戏活动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不枯燥,符合机械专业男生外向活泼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可借此活跃课堂气氛,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自然地参与到口语活动中。在整个课堂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在同伴和教师的帮助下主动积极地说英语。普遍都采用整体竞猜和大组竞赛活动。

3.运用背诵法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减少学生学习口语的焦虑感。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说”(Input Hypothesis)从语言习得的角度,阐述了输入的作用和意义。他认为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收大量的“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至关重要条件。背诵输入从本质上说是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由于背诵的语言材料均由教师精心挑选于学生所学的课文,这种输入自然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它有利于口语输出的产生,因为复用能力(说、写)是在理解输入的基础上产生的。背诵输入符合Krashen的语言输入原理,通过背诵输入,学生不但可以更多地接触目的语,加深理解和积累语言知识,而且能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最终提高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另外,运用背诵法可以减少学生学习口语的焦虑感,经常背诵,学生对外语的音、形、义多方面的记忆保持迅速而有机的联系,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语言器官的活动能量,提高掌握语言的熟练程度,从而有助于克服对外语的畏惧和焦虑情感。

4.开设第二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更多地提供给学生学习口语的语言环境。

除了英语课堂,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欣赏原声英文影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学生有更多的语言输入,另一方面,通过欣赏英语电影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口语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通过掌握歌曲的旋律,学会歌曲,既可扩大词汇量又可培养语感,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益有趣的活动和比赛,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口语配音比赛、英语歌唱比赛等,对于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调动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和激情,在有限的条件尽可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5.教师方面

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应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口语教育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其次,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地提升专业素质,给自己充电,在课堂上应不断用口语授课,即使学生很不愿意开口,教师还是要保持十分的耐心,进行口语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多开口,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五、结论

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中职机械专业英语口语教学困难重重,但既然身在职教一线,我们在日常口语教学中还需不懈的努力,常反思,常改进,让学生愿意开口,乐于开口,勤于开口。

参考文献:

[1]Krashen.Terrel,D.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Oxford: Pergamon,1983:285.

[2]王晓燕.背诵输入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引用.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8,(83).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 团队合作 自主探究 教学改革

一、培养中职机械专业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中职机械专业课的教学,比如《机械基础》、《零件测量与控制技术》此类理论性十分强的课程往往较为枯燥,学生不爱学,学不好,记不住。传统的教学通常是以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形式,学生课后作业加上知识点的记忆,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掌握知识。表面看,学生好像掌握了,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学生高一学习的内容到了高三复习的时候很多也是从头开始,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曾经我上了一堂关于《选用热处理》的校内公开课,通过几个热处理案例的学生自主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热处理工艺。整个过程中团队合作,小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每个问题让学生上台讲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在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较为全面的素质,效果很好。当然有的同学不善于表达,解决问题较难,耗时超标,但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确实经历了一回磨练,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为深刻,在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团队合作,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团队合作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新的学习研究成果,尤其是大脑研究结果证明:当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自主地积极参与并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和工作时,可以最持久地获得知识并形成其他能力和技能。

合作性学习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面积授课与新课程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同时能够弥补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团队合作能较好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具体到某一个项目任务中,可以形成以下这样一个行动周期:1.获取信息,学生在小组中介绍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2.分析任务,学生收集同学提出的问题,明确由谁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制定明确的目标,编写任务清单;3.具体实施过程,学生自主探究,互相讨论,询问教师,得出结果;4.学生演示,展示成果,互相评价,检查改正。

在团队中,学生会对他人负责,具有责任感;一起合作共同学习,互相之间具有可靠性;通过自主探究和商讨解决问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在一堂《学习机械常用量具的使用》课中我尝试了团队合作教学模式。整堂课两课时,首先,分组学习,每组4人,共4组,每组分别学习游标卡尺、内经千分尺、外径千分尺、万能角度尺的使用。然后,交流学习,四组学生打散重组,即从每组中抽取一名学生组成一组,互相教授各自量具的使用方法。最后每组中抽取一名学生演示、教授一种量具的使用,师生点评指正,达成该课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形式叫做团队拼图法,可以在很多教学项目中使用,当然团队教学法还有很多,关键还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突破重难点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模式已经在发生变化,具体体现在教学将从传统的、以传授为导向的演示型授课形式逐渐发展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导向的、参与式的、以团队为基础的授课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正在发生着转变。

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独立探索、亲自完成任务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源或线索,由学生个人或者分组去独立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二是从讲台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给予提示,提出克服困难的思路;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参与项目;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在项目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专业能力,能够识别、评估和解决专业问题,掌握知识和工作技能;具备个人能力,能够想象和反思,具有活力和自信,善于发现和创造,拥有责任和自主性;具备社交能力,能够和他人融洽相处,善于和他人沟通并说服他人。总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中职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有效的自主探究能唤醒中职学生厌学的情绪,解决中职学生学习方法欠缺的困难,让沉闷的专业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导生制;技能型人才;实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6-0025-04

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工学结合,引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重要课题。江山中等专业学校针对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需求的技能匹配度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训教师数量少,实训设备工位不足,难以顾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等问题,通过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化生为师的途径,探索了一条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

一、“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工学结合导生制”是整合了“工学结合”与“导生制”这两种理念而形成的一种实训模式。工学结合是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进行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导生制是英、美于18、19世纪对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探索,以学生教学生为主要特征。“工学结合导生制”强调,实训教学要基于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以行动导向为原则进行教学,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基准”的教学体系,突出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以“导生制”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结合起来。

一是彰显主体性的教学实践。该模式强调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旨在通过充分满足个体的主体性需求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在导生的指导下展开练习和实践操作。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重视导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突出导生的综合技能训练,让导生成为校内的“小教师”、企业的“小师傅”,导生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民主的导学互助关系。

二是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该模式改变以教师、学科和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主题学习活动的形式,在“工作任务”层面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整合[1]。充分调动企业师傅、学校教师、导生的主动性,共同参与实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学生在导生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将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与其职业领域的技能、态度和真实问题联系起来,在情境化的工作场所中获取技能并提升对技能的使用水平。

三是以教师技能工作室为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以技能工作室为校企合作平台,融合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实现生产与教学一体、师傅与教师一体。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强化教师沉入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学习,着力提高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思路,依据真实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工学结合导生制”是江山中等专业学校推进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和实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种探索,通过构建“双通道”的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见图1),建立了以“四共合作”为支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立“优秀生――导生――导师”培养模式

1.严格选拔导生,完善导生的教学和管理

导生选拔是工学结合导生制实施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严把导生选拔关。从2008级学生开始组建导生班,每年选拔10~15位导生进行重点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考察学生,把“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责任心”作为导生选拔条件[2]。同时留意有潜力的新导生,不断充实导生队伍。第二,重视对导生的培养。导生确定后,教师对其进行统一的项目培训。通过提出要求,明确目的和任务,做到培养有计划、超前、深入,利用课余和晚自修时间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突出导生的技能训练,重视导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第三,加强对导生的管理。导生毕竟还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所以学校要注重目标考核,建立激励制度,如安排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让其更好地服务学生,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活动。

2.建立教师技能工作室,重点培养“导生”综合能力

教师技能工作室是一种校企合作育人、教学做一体化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由学校骨干实训教师牵头成立,并从机械专业招聘学生,择优录取15名左右导生作为学生团队。工作室以课题、技能项目等研究为主要依托,深入企业第一线,进行系列教研、教改、科研和专业研修及社会服务活动。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周一次专题活动;抓好一项专业研究;做好一次集中展示;创建一个资源网页;推广一批教学成果;打造一支优秀团队。教师技能工作室的成立,有利于发挥专业教师的团队精神,提高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培养导生在参与工作室系列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3.采用现代学徒制,把“导生”培养成“导师”

在“工学结合导生制”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对导生的培养。学校通过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或能工巧匠担任导生的师傅,让导生在特定的真实工作情境中,在师傅“一对一”、“手把手”的示范和指引下,通过操作、使用相应的设备来领会技术原理、发展操作技能。导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且师傅的职业精神、职业操作规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导生,有助于发展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建立“学生――准员工――合格员工”培养模式

1.采用“导生制”,让每一位学生从新手成为熟练操作者

导生是从各班挑选出的经过校企合作培训的优秀学生,他们是教师教学的助手,以“助教”身份对学生实训进行指导[3]。在实训教学中,以导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对全班进行分组教学。导生对该组内的学生情况比较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其他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由导生指导学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反馈到教师,教师再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改进下一步的教学策略,让每位学生熟练技能操作,从新手成为熟练操作者。

2.探索“一体化教学”,把学生培养成“准员工”

学校以“工学结合”为基本思路,改扩建实训车间,扩大“课堂进车间”的覆盖面,引入“7S”现场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教学任务为驱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导生指导下,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独立操作,严格按照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进行,并在此过程中认真分析加工工艺过程和原理。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职业精神的培养。

3.开展“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员工”

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参与企业产品加工,熟悉企业管理制度。学生服从企业管理,遵守工作纪律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工作规范完成岗位工作。校企双方共同遵循教学和生产的双重标准对定岗实习生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和期终考核,达标者能够获到轮岗或提薪的奖励。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熟练地掌握技能,成为企业合格员工,有助于实现从“学生――准员工――合格员工”的角色转变。

(三)开展“四共”合作,为“工学结合”实训提供有力支撑

基地共建。2009年9月,学校与江山亚格电子器材有限公司积极开展“企业进校园、课堂进车间”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管理、培训、耗材等支持,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学生上午在教室学理论,下午进车间练技术。

课程共研。学校与浙江大学金工中心、科力汽配等共建产学研联合体。校企共同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工作室,学校成立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吸收企业人员参与,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任职,校企双方共同研发校本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企业深入到教学全过程,确保教学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编写出版了《企业常识》《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数控车床》等校本教材。

人才共享。优化“企业工程师兼课,专业课教师送技术”通道,聘请企业高级技师和工程师到校兼课,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双证制”培训和学生暑期服务企业活动。如浙江科润电力公司总经理王隆英每周一次来校给学生上课,给学生带来企业新知识新技术。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攻关,服务企业。

班级共办。学校设基于岗位(群)的人才培养订单班,先后创办了以企业冠名的“纪元班”“科润班”等,为企业“量身定做”专门人才。企业在学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通过订单培养,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加工真实产品,感受企业的文化环境,增强职业现场感,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的评价制度

评价是确保“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良性发展的关键工具。学校构建了多元的实训考评体系,着力体现评价的多维化、过程性、多样性、导向性和发展性。一是建立实训评价制度。制定详细的实训课量化评价标准,主要从实训教学的目标、内容、结构、教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入手。二是推行全程性评价,主要分为实施前教学准备评价、实施中教学过程评价、实施后教学效果评价三个质量评价过程。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采取诸如笔纸测试、动手操作、现场解决问题、产品制作、成果展示和实习日志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引入企业师傅评价。师傅按企业的要求和规范来评价学生的实习,强化学生以“员工”身份要求自己,尽快进入企业角色。五是推行“员工技能卡”。在企业实习中对学生开展目标递进考核,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评价。

三、实施“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思考

(一)学校层面

“工学结合导生制”作为一种“学生教学生”的实训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是学校缓解实训师资匮乏、办学经费和设备紧张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实训教师缓解繁重的教学任务,帮助实训教师更好地面向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的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技能工作室这一平台,实训教师自身的技能得到锻炼,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水平也得到提升。

(二)学生层面

“工学结合导生制”是提升学生自主性、促进学生间沟通、互相学习与共同成长的一种实现方式。在访谈中得知,对于导生来说,他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协助同学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引导同学完成实践操作,规范工作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自身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正面强化,形成了一种责任意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导生更了解学生的需求,有着较为一致的思考方式,可以更好地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思路与方法,开展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通过开展工学结合导生制,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体验,其管理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三)实施层面

“工学结合导生制”的实施受学生分组分层的合理性、导生影响力差异等因素制约。分组要考虑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人数多少对实训效果的影响。对导生进行定期培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培训明确导生的职责,树立其责任意识。教师不能放松对整个实训过程的组织和引导,需进一步完善导生的管理模式,建立导生定期工作报告制度和定期交流制度等长效机制。同时注意处理好导生自身学业和工作的关系,做到导学相长。

(四)关键工作

从江山中等专业学校的实践经验看,把“工学结合导生制”作为一项学校制度长期进行下去,需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确保企业的持续参与和高效合作;三是组建好一支稳定的、不断发展的专兼职实训教师队伍;四是建立一系列与“工学结合导生制”相配套的制度和长效机制,共同支撑并推进“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的顺利实施。

参 考 文 献

[1]吴鹏泽.基于导生制的主题教学设计与应用[J].教育研究,2011(12):103-106.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能力本位 机械专业 课程群 教学体系改革

职业学校的机械制造是理工专业中的战斗机,机械基础设计、机械制图、 金工实习、公差与技术、机械制造基础这五门课程是中职机械专业的必修基础专业课,同时也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学科为本位的基础课程群教学体系。我国中职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作为专业院校,定位在高职之下;作为教育机构,社会各种办学团体层出不穷却又参差不齐。所以探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机械专业教育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的现状及分析

1.1专业培养和课程建设没有协同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体系的改革越来越倾向于加大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从经费支持、师资力量培养、就业导向到普通学校向职业学校的转型,于此协同的课程群改革等都作出了很大的导向和支持。但在实际的中职学校发展和专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并没有协同开展,一方面是日新月异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快速,另一方面课本编制远远赶不上技术的革新速度,至于职业学校对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实施就有更大的时滞性了,诸多相关方面的不协调,最终导致学校重视的欠缺、教师教学改革不及时、学生学习模糊技艺不精等消极连带效应。

1.2 以学科为本位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倡导素质教育、开展以能力为教学本位的教学模式国家已经导向了很多年,但我国长期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学科本位教育理念已经深深地刻画在各行各业从事教育职业的专业人士思想中。职业学校一直在提倡的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育理念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这种种现状约束,使得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事业进站缓慢。

1.3 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指导天平失衡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用工单位提供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比不上高职学校对培养人才的定位,但是即使是作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基层人才,也要掌握机械制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专业技能,这不仅是教育的基本认为,更是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谋生立足技能。但当下的中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这些基本的技能,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储备严重不匹配,理论不实、操作不精的现状,让更多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就业的第一步就存在较大的问题。

2.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体系的定位分析

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体系,是一个开放、循环的课程运作系统,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应该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达到学生毕业就可就业的目标。基础课程群教学体系的理念是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对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安排进行系统筹划,及时对课程进行更新、改造,努力实现课程的先导性、适应性及开放性。在基础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开展教学过程,达到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目标。评价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能够检查教学分析、培养目标、管理方法是否按照预定轨道实行并及时做出相应改变。

3.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体系改革的应用实施

3.1 明确办学宗旨,转变办学及发展理念

中职学校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理念。职业学校与普通教育学校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职业学校的定位是为社会各用工系统培养具有某种专业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他们大多是蓝领,工作在生产实践的第一线,是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存在的一个专业技术群体。而普通教育学校更多的是要培养过更多具有专业兼综合性知识的理论型人才,他们擅长的是通过理论分析,找出具体操作中可能存在的技术指导或管理类问题。机械制造专业则具有更明显的代表性,中职学校培养的该专业学生必须要精通机器的操作,他们可以不需要很清楚设备的运行原理,能让流水线安全、按要求运转即可。即使在这个要求层面上,中职学校为了让自己长青发展,也必须找准定位,转变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