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

时间:2022-10-26 04:1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综述

第1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医学数据;神经网络;关联规则

中图分类号:TP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495-03

Summary of Medical Data Mining

WANG Ju-q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121, China)

Abstract: Medical data mining is necessary for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medical information, providing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s of mining medical data, the application and methods used in medicine, and also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medical field is outlined.

Key words: data mining; medical data; neural network; association rules

1 数据挖掘的产生

1.1 产生背景

在当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社会条件下,随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开始采用计算机以及相应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运营,由此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另外,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我们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存储在各种数据媒介中的数据在缺乏强有力的工具的情况下,已经超出了人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导致收集在大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变成了“数据坟墓”,并带来了一大堆问题:比如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等等[1]。而激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决策者的决定往往不是基于数据库中的有用信息,而是凭直觉,因为决策者缺乏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知识的工具。数据和所需信息之间的鸿沟要求系统地开发数据挖掘工具,将数据坟墓转化成知识的“金块”,人们迫切需要新一代的计算技术和工具来挖掘数据堆中的有用信息。

1.2 可行性

近十余年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如更高性能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因特网,数据仓库,神经网络等等。这使得数据挖掘技术在具备了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同时也具备了技术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挖掘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2 医学数据概述

2.1 医学数据的内容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疗机构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信息的数字化, 同时电子病历和病案的大量应用、医疗设备和仪器的数字化,使得医学领域数据的内容不断扩大,涵盖了医疗过程和医学活动的全部数据资源。医学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统计报表、医疗卫生工作记录、专题实验或者调查记录、专题性的资料等三个方面[2],其中主要包括完整的人类遗传密码信息,大量关于病人的病史、诊断、检验和治疗的临床信息,药品管理信息、医院管理信息等。

2.2 医学数据的特点

1)模式的多态性。首先表现为表达格式的多样性。医学信息包括纯数据(体征参数,化验结果),信号(脑电信号,机电信号),图像(B超,CT等医学成像设备的检验结果),文字(病人的身份记录,症状描述),以及动画、语音和视频信息。其次,数据表达很难标准化,对各种病例状态的描述也比较模糊,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不使用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甚至对临床数据的解释都是用非结构化的语言,等等[3]。模式多态性是医学数据区别于其他领域数据的最根本和最显著的特性,同时这种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据挖掘的难度和速度。

2)不完整性。医学数据不可能全面地反映任何一种疾病的全部信息,因此也不可能通过挖掘,针对某一种疾病获取完整可靠的治疗和解决方案。这首先是因为医学数据相关信息(例如病例等)的记录存储还不是很完备和充分,还不能够达到完全总结出待挖掘规律的数量[3]。同时,即使记录在案的信息,其本身的表达方式就比较模糊,不可能通过精确值等方法来呈现,因此这些原因形成了医学数据的不完整性。

3)时间性[3]。一般情况下针对病人医疗活动的记录信息都具有一定的时间特性,并且会随着时序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另外诸如医学检测的波形图像等信息也都是以时间函数为基础进行表达的。

4)冗余性。医学数据信息中有大量的相同部分被重复记录下来,比说一些常见疾病,病人的症状表现一般都比较相似,检查和化验的结果以及最后的治疗措施等绝大部分也因此而相同。因此即使病人的个人信息等存在较小差异,其记录的大部分医学数据都表现为完全相同或者大部分相同,这就体现为冗余性[3]。这种数据特点不但迅速增加了此类数据本身的数量,同时也给挖掘操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应该在此之前就对这些冗余信息进行清理和过滤,去除不必要的重复部分,以简化挖掘操作的实现过程。

5)隐私性[8]。显然,记录的医学信息中,许多有关病人个体的信息涉及到社会伦理,法律以及个人所有权等,具有一定的隐私性,从社会,医学以及病人本身等方面来说都必须进行保护,不能外泄。但是当数据存储系统受到一些不可预料的侵入时,或者当其隐私保护的要求和挖掘操作的开放共享要求等产生矛盾时,势必会带来隐私性、安全性和机密性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医学数据挖掘时,必须严格以保护数据隐私为基础,

2.3 医学数据挖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3.1 必要性

众所周知,庞大的医学数据中蕴含着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对于相关病例的诊断治疗以及医学方面的研究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医学机构和人员对这些存储数据的利用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仅局限于一些低端的操作和使用,比如简单的数据录入,数据的查询、修改、删除等,而并没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从中得出适用于一般的规律特点,所以无法对相关病例的后继诊断提供科学的决策辅助,对医学学科的研究工作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4]。针对这些情况,在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日渐成熟的背景下,将数据挖掘理论应用于医学,通过对海量的医学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各种医治方案的疗效,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更好地为医院的决策管理、医疗、科研和教学服务,对于医生明确诊断、治疗病人及促进疾病和健康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远程医疗和社区医疗,已经逐渐成为各大医院的另一个潜在市场。如何对医学数据库进行自动提升和处理, 使其更好地为远程医疗和社区医疗提供全面的、准确的诊断决策和保健措施,已成为促进医院发展、提高服务质量而必须解决的新问题。而这显然也是和数据挖掘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3.2 可行性

数据挖掘技术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比如在数据挖掘设计、数据抽取以及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4]。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在各个国家的电信、制造、零售、金融等各个领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应用。这些成功的应用也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同时国家对医院信息化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提供政策、经济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为医学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3 医学数据挖掘的发展状况

3.1 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数据挖掘技术产生至今有十几年的时间,在商业以及工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5]。同时,医学数据挖掘也是一门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新兴交叉学科,不但需要具有相关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科研人员,还需要相关的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数据信息和专业医疗活动支持,并且要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医学信息资源和挖掘技术的整合,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3.2 应用领域

1)医疗活动辅助诊断。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处理和挖掘,能够发现出针对特定病例的典型规律。一方面数据量内容庞大,范围广泛,所以这些规律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根据患者全面的指标记录和数据信息可以得到比较客观的诊断结论,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更加有利于提高医学治疗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将粗糙集理论和算法应用于中医类风湿和实体性肺病的诊断,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以及模糊逻辑开发的心血管疾病诊断工具[6],都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正确率。

2)医学信息处理。医院信息主要包括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信息(设备,药械,财务)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临床病例、诊断、治疗过程)。在初级操作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的数据关联性分析,能够预测未来发生发展趋势和辅助诊断信息,比如药品的使用频率,某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规律等。例如应用粗糙集理论预测早产,可以将准确率从人工预测的17~38%提高到68~90%[6]。

3)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机构的服务要求在不断提高,质量效率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医疗质量的核心是数据、标准、计划,这些都可以用不同的数据指标来衡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新的指数规律,检验其有效性,并提炼调整质量方案。例如年龄因素和治疗方法的关系延长了标准住院时间,可以考虑修改治疗方案等。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发现有关提高临床服务效率以及质量潜力的证据。

4)医药研发技术支持。在新药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先导化合物的发掘,其中一种基本途径就是随机筛选与意外发现。但是很显然这种技术实现的周期比较漫长,肯定提高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在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通过数据信息的归纳总结,确定药效信息,大大缩短新药的研发周期[6]。

5)生物医学(DNA)。人类24对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已经全部完成,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接下来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分析DNA序列模式。比如,遗传疾病的发生和人体基因密不可分,要掌握基因代码的微观结构,就需要对DN段进行细致的了解和测序,也就是要从大量的DNA数据中找到具有一般规律的组合序列。目前,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在很多方面对DNA的分析作出了很多贡献,例如,DNA序列间相似搜索和频度统计,可以识别带病样本和健康样本中基因序列的差异[6];关联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在样本中同时出现的基因种类,有利于更全面地发现基因间的交叉联系和致病规律;路径分析能够发现不同阶段致病基因的作用规律,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效率。

6)医学图像应用。主要应用于目组织的特征表达,即图像特征自动提取和模式识别。例如,CT,PET,SPECT等诊断工具在医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数据挖掘技术的帮助下,医学图像分析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6]。运用基于贝叶斯分类的数据挖掘模式对心肌SPECT图像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分析和分类诊断。

7)其他方面的应用。数据挖掘还应用于毒理学方面以及药物副作用研究方面。

4 医学数据挖掘的方法技术

4.1 关键问题

1)数据预处理。如前所述,海量的医学原始数据中包含大量的冗余、模糊以及不完整信息,必须首先进习惯清理和过滤,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2)信息融合技术。因为医学信息的格式繁多,包括文字,数据,图像,语音,视频等等,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采用不用的处理技术,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对结果进行综合和分析。

3)快速的、鲁棒的挖掘算法[7]。医学数据的挖掘面向海量的存储信息,处理的时间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如何提高效率非常重要。同时基于数据类型动态变化,要求挖掘算法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和鲁棒性。

4)提供知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保证挖掘算法的处理结果具有较高准确率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所得到的信息才能够为医疗活动和管理提供科学客观的决策帮助,在实际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4.2 主要技术实现

1)自动疾病预测趋势和行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有关人体病例的体征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并从中分析出相应的关系和规律,从而对疾病的预防、发生等进行预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有线性、非线性和广义的回归模型,以及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技术[8]。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的、以人工神经元为基本运算单位的互联分布式存储信息的智能信息处理系统,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鲁棒性和容错性。利用相关理论技术,能够找出服用抗精神药物与心肌炎发作的关系,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进行归类,动态检测病人的麻醉深度和控制剂用量等;而模糊系统是建立在模糊数学基础上的一种推理方式,经常与神经网络或最近邻技术联合起来应用,可以实现从心跳中鉴别心室过早收缩,分析肝脏超声图像等功能。

2)关联分析。简单地说,关键就是两个或者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的某种规律性。关联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多维数据分析技术找出其中隐藏的关联规则。有时并不知道或者不确定数据中的关联函数,因此关联分析生成的规则带有可信度[8]。最著名的APRIORI关联规则发现算法中,首先就是识别所有的频繁项目集,也就是不低于用户最低支持度的项目集,然后再从频繁集中构造不低于用户最低信任度的规则。在此基础之上,又出现了动态项目集技术DIC算法,发现频繁项目集的划分算法―分治法等。在实际情况下,关联规则还需要进一步泛化,以发现更有用的价值。目前在医学上,关联分析是糖尿病数据库分析课题中应用最广泛和有效的工具。

3)聚类分析。把数据库中中的记录划分为一系列有意义的子集成为聚类,包括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面向数据库的方法,对于采集到的医学信息进行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聚类分析。聚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和数学分类学,例如决策树归纳,贝叶斯分类,神经网络技术,基于知识的案例推理,遗传算法,粗糙集等[8]。其中,粗糙集理论的出发点是根据目前已有的对给定问题的知识将问题的论域进行划分,然后对划分的每一组成部分确定其对某一概念的支持程度,用“肯定支持此概念”,“肯定不支持此概念”,“可能支持此概念”进行描述,并表示为正域、负域和边界三个近似集合,同时用二维的决策表来描述论域中的对象。目前在中医类风湿证候的诊断、肺部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认为可能是最理想的动态工具。

4)偏差检错与控制。数据库中的数据存在一些异常记录,需要我们将其检测出来。偏差包括很多潜在的知识,例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观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量值岁时间的变化等。偏差检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值之间有意义的差别[8]。目前在人工辅助仪器研究和药物疗效的生理实验研究方面都有相关研究报道。

5)进化计算。进化计算法是由生物进化规律而演化出的一种搜索和优化的计算方法,包括遗传算法,进化规划,计划策略和遗传编程[8]。可以通过从任意一个 出示的群体出发,通过随机选择、交叉和变异等过程,使群体进化到搜索空间中越来越好的区域。

4.3 医学数据挖掘过程

因为医学数据挖掘和普通的数据挖掘之间差异较大,所以其过程是很难定义的。一些研究者定义了一系列的步骤,从而为此提供了一个框架,目的在于为各种数据挖掘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指导,这些框架可能在步骤上略有不同,但同样适用于医学数据挖掘。一般都涉及下列6个应用领域[9]:

1)理解数据。初步理解需要挖掘的数据属性,从原始数据库中小规模采样,进行初步挖掘实验,将结果与挖掘目标进行对照,必要时更新数据属性。

2)准备数据。由于医学数据的冗余性和多样性,使得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采样以消减数据量,同时要针对各种类型的数据采取相应的数据预处理方法。通过数据的准备,可以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特定数据挖掘方法所需要的数据形式。

3)数据挖掘。这一步包括建模技术的选择,训练与检测程序的确定,模型的建立与评估。实现的方法包括前面讲到过的粗糙集理论,神经网络,进化计算,决策树等。挖掘方法与研究目标的匹配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挖掘结果的精确度。

4)评估知识。对挖掘结论进行医学解释,并再次同最初目标进行比对。如果需要,寻找挖掘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不合理步骤并加以解决,或者对挖掘算法进行优化,提高运行效率。

5)应用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有计划地实施和控制,及时发现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分析,使得挖掘成果能够更加完善。

5 医学数据挖掘的发展展望

医学数据挖掘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统计学等和现代医学信息资源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随着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数据挖掘工具的不断进步,关联规则等理论研究德不断发展,以及大型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必然还会有更加多的各种格式的医学数据出现。同时,医学数据库包括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病理参数、化验结果等,而目前数据挖掘技术主要应用于以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关系数据库、事务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对复杂类型数据的挖掘尚处在起步阶段[9]。这些情况说明了医学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充满着机遇和挑战,需要广大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和医务工作者通力合作,结合医学信息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选择适合医学数据类型的数据挖掘工具,并解决好数据挖掘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尽可能大的发挥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信息获取中的价值。更好的服务于医学、受惠于患者。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今年亦不的实践摸索,数据挖掘技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科研与教学以及医院的管理等方面必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Krzysztof J Cios,William Moore.Uniqueness of medical data mining[J].Artific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2002,26(1-2):1-24.

[2] Ganzert S,Gytmann J,Kersting K,et al.Analysis of respiratory pressure-volume curves in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using inductive machine learning[J].Artif Intell Med,2002,26(1-2):69-86.

[3] Tourassi G D,Floyd C E,Sostman H D,et al.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 Diagnosis[J].Radiology,1993,189(2):555-558.

[4] Kusiak A,Kernstine K H,Kern J A,et al.Data Mining:Medical and Engineering Case Studies[A].Proceedings of the IIE Research 2000 Conference,Cleveland,OH,2000(5):1-7.

[5] Wolf Stugliger.Intelligent Data Mining for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EB/OL].ifs.tywien.at/~silvia/idamap-2000.

[6] Wang ML,Wai L,Leung K S.Discovery knowledge from medical database using evolutjionary algorithms[J].IEEE Eng Med Biol Mag,2000,19(4):45.

[7] Ohrn A,Rowland T.Rough sets:a knowledge discobery technique for multifactorial medical outcomes[J].Am J Phys Med Tehabil,2000,79(1):100.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现状;生物活性;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被研制出来,并在医学领域中得应用。到2000年为止,在全世界高达1600亿美元的医疗市场中,医用生物材料所占比率已经达到了一半,且以20%的增长速度递增。二十世纪80年代是新型生物医学材料辈出的时代,进入到二十世纪90年代,以珊瑚为原材料的骨移植材料、人工皮肤、猪心脏瓣膜在医学领域中得以应用。二十世纪,美国采用新型聚氨酯材料研制出人造血管。中国在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制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应医学领域需要而对各种生物医学材料有所应用。随着国家对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重视,国家开始启动医学生物材料项目,并将生物医学材料纳入到优先发展的产业当中[3]。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还特别指出要将重点发展新型口腔植、人工关节、新型人工血管、人工心瓣膜以及各种人工修复材料等等生物医学材料。

一、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现状

(一)金属生物材料

在医学领域中,医学金属材料是较早采用的,且应用材料非常广泛,包括不锈钢材料、钛合金材料等等。其中,不锈钢材料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因此应用效果非常好。由于人体内为较为复杂的电解环境,随着316L不锈钢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却不具备生物相容性。钛合金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一定的生物材料强度。钛合金的抗拉强度介于500兆帕至1100兆帕之间,使钛合金的弹性与人体的骨骼弹性更为接近,以使材料植入到人体后,与人的骨骼更为匹配。

(二)高分子生物材料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使得医用材料可以用于对损伤的人体器官以修复,以增强器官的恢复功能。目前所使用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分为可生物降解和非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植入人体后,可以降解被为对人体无毒无害的CO2、H2O等对人体不会产生刺激性的物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可以是胶原蛋白或者纤维蛋白等等天然材料,也可以是聚乳酸等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非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属于是惰性的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在医学生用于外科缝合线和药物释放的载体。由于其具有可降解性能,当伤口愈合后,就会被人体组织吸收。聚乳酸可以在降解的过程中,将药物释放到人体中,使药物发挥作用。

(三)秃仙物材料

复合生物材料用于医学领域中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材料植入人体后,会对人体的生理环境产生抵抗力,因此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医学领域中所采用的复合生物材料包括有三类,即生物陶瓷复合材料、金属基医用复合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生物陶瓷复合材料植入到生理环境中后,并不会产生毒性反应,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理环境相容性。金属基医用复合材料在医学领域中应用,金属具有单一的生物活性,可以采用生物涂层技术,以提高金属表面的耐磨性和生物相融合。高分子复合材料是一种接近人体自然骨骼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人体骨骼本身就是一种层状的复合材料,采用这种复合材料替代,虽然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但是其韧性明显要低于人体自然骨骼。

(四)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

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主要包括生物活性陶瓷和惰性的无机材料。生物活性陶瓷材料主要用于关节、牙齿等等的硬组织修复。但是,该种材料不会与人体的活体组织结合,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惰性的无机材料以医用碳素材料为主。该种材料具有较高的耐磨性,韧性和强度都非常高,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可以与人体自然骨骼相匹配。骨骼损伤者选择这种材料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此外,医用碳素材料在人体的生理环境中并不会产生毒副作用,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人体亲和性,且具有抗血栓性和抗溶血性。如果对患者执行人工心脏瓣膜手术,医用碳素材料是优先选择的材料。

二、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

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进程中,从简单的结构模仿发展为组织诱导再生,使生物医用材料的单一性能逐渐向综合性能发展。简单的结构与外观的仿制,向智能化仿生发展,使材料的应用已经与现代的医疗技术融合,并共同发展。根据目前医学领域的发展程度,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空间还很大,并会涉及到多种学科,包括材料学、工程学、控制论以及生物技术等等,这些学科都会对生物医学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特别是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将生物技术引入到智能化发展的思路,使生物材料不再局限于实验室研究,而会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以为医疗做出贡献。

结论

综上所述,生物医学材料属于是交叉学科,为材料学和医学等等多种学科相互结合而形成。作为一门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新兴学科,所研制的是用于医学组织工程领域的各种新型的人工材料。根据技术含量的不同,生物医学材料可以被划分为金属生物、高分析生物、复合生物和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随着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发展,使得生物医用材料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高等医学院校里开设的医学物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研究方法,扩大物理学知识的领域,为学习现代医学准备必要的物理基础[1]。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医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等信息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优化教学手段和过程,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是许多医学物理教学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此问题,对两个年级学生进行了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我院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2007级新生,06级两个班随机抽取150名学生,07级两个班随机抽取150名学生。两年级均使用多功能教室授课,材、统一课件、师、统一问卷。

1.2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了对多媒体教学的态度、利弊及改进方法3个方面的内容,共10个问题,其中前9个采用封闭式调查,提供可选择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单选。第10题,采用开放式调查,由学生自由回答。

1.3调查方法此调查涉及两个年级新生时间跨度约两年。2006年12月31日,对06级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100%;在2007年10月29日,对07级学生发放相同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8份,回收率98.4%。

1.4统计方法录入相关数据后采用SPSS11.5进行检验

2结果

2.1两个年级对多媒体教学的态度比较通过问卷结果表明,2006级学生支持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人数约占41.5%,反对的人数约18.5%;2007级学生支持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人数约占72.3%,反对的人数约7.5%。两年级相比,07级支持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人数比06级上升约30%左右。

2.2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认同度(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06、07级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灵活特点;有利于创设情景,增强医学联系;提高学习兴趣三方面认同度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7级学生对此三方面的认同度比例高于06级学生。在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加信息量的认同度上06、07级学生无统计学差异,但07级学生认同度(43.9%)较06级学生认同度(37.3%)高。

2.3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否定度(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06、07级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教学节奏快、难点、重点不突出、教师对多媒体依赖较大三方面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教学中存在交流、互动效果差,无统计学差异,但07级学生对此的否定度(83.5%)较06级学生的否定度(77.7%)低.

2.4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建议在“你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有何建议”开放式问题调查中,06、07级学生提出比较集中的建议是:(1)增加更多的医学信息,加强物理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分析。(2)物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讲解,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板书+讲解”。(3)调整教学速度,注重师生交流。

3讨论

3.1对06、07级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态度比较结果表明:学生普遍比较支持该教学方法,且该课件经过06级教学实践及吸取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情况反馈和建议后,教师用近一年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素材、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进行了调整、补充和改进,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07级学生对该教学支持度明显比06级增加约30%左右。有关资料表明,70%的多媒体课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学课件本身的制作质量好坏密不可分[2]。多媒体课件使“一些不能或不便用实验演示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理论结论可用实验演示,这会将所讨论的问题形象、生动、简练、丰富了想像力,具有很强的感染里力,”[3]由此可见,课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套好的多媒体课件会刺激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从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认同度表明: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医学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增添了教学信息传输和接收通道,有效地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调查中得出,在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中以医学现象作为问题情景引入教学,学生就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X射线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普通X射线摄影和特殊X射线摄影设备外观示意图,模拟病人在拍X片时的成像过程和实际的X片。以此提出问题如:X射线如何产生?什么是普通X射线、特殊X射线两者有何区别、联系及临床应用?X片记录了什么信息,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保持物理基础内容的同时,更应突出其医用性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去理解、解决医学中的相关问题,让课堂充满活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3从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否定度表明: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受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教师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应考虑新生的认知特点,在重点和难点问题讲解上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适当放慢节奏。如将课堂讲授章节的教学结构在黑板上以板书形式保留,帮助学生将一张张幻灯片所讲的内容衔接起来,避免由于过多的知识点的不断闪现和消失,造成知识链断裂。此外根据学科特点在公式、例题的讲授中合理采用“板书+讲解”,调控教学节奏,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

第4篇

专职教师如果不走出校门,与临床接触少,就不能很好地发现临床工作中的难题,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具有临床实际意义的科研项目。医学基础课教师只有通过临床实际的观察和调查,与临床医护人员加强沟通,才能够发现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科研课题的立项提供素材和思路;教师也可以带着任务、带着科研课题进行临床实践,征求临床医护人员对课题提出的建议,加强学校和临床领域的信息双向交流,使研究方向不断开阔,临床实践内涵不断拓展。

2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

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各地的护理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医学基础课教师不要盲目地去参加临床实践,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实践模式。为了建立合理的实践模式,对于参加临床实践的领域、临床实践的时间、参加实践的教师、选择实践的科室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2.1实践领域

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教师参加临床护理实践就应该从事护士的工作,而没有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医学基础课教师参加实践的目的。临床护士多以重复性、体力消耗较大的护理工作为主,相对忽略了对疾病的认识思考,缺乏评判性思维。所以教师到临床,就不能只熟练各种护理操作,更应该注重参与查房、病案讨论等,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所见结合起来分析,不但有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可从专业的角度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自己的见解,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进一步丰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2参加临床实践的时间

多数学校过于强调实践的连续性,每年集中几个月时间安排教师参加临床实践。这种安排虽有利于医院的管理,也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但缺少灵活性。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随时到临床上去收集最新的信息。因此临床实践应该贯穿于教学工作当中,学院应多为教师提供自由安排临床实践的机会。

2.3参加临床实践的教师

授课教师都应积极参加临床实践,不同层次的教师应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和目标。对于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的不仅是临床经验,更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提高理论授课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高年资的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应该以更新临床知识,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

2.4实践科室的选择

由于医学基础学科涵盖的范围较大,不同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对口科室参加临床实践。比如针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教师除了参与临床各科室的护理实践外,也可以到检验科室(如免疫检验、细菌室等)、供应室及防疫站等相关科室参与临床实践,以收集到更全面的临床信息。

3存在的问题

第5篇

    1.1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符合转化医学理念

    转化医学概念是新的理念,但其涉及内容并不是新的。转化医学研究旨在消除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死亡谷”。两千年前,我国汉代名医华佗从植物麻黄中提炼出麻沸散并用于临床治疗;现代青蒿素治疗疟疾和砒霜治疗白血病便符合转化医学的理念。以上案例体现了中医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化医学思路,为开展中医药转化医学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观念不断更新。目前转化医学提倡从治疗疾病转变为关注健康,这与中医药强调“上工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相符合;转化医学提倡标准化治疗转变为个体化诊疗,这与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相符合;转化医学提倡从治疗局部转变为重视人体整体情况,这与中医药强调天人相应,五脏相关相符合。中医药以上的特点与转化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1.2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转化医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转化医学强调基础与临床结合、实现基础到临床的快速转化与中医药的发展殊途同归。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临床经验进行相关机理的探索,寻找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最终指导临床实践并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验方和诊治技术,通过在实验室进行优化、完善,并进一步开发,形成新药和新的诊疗设备,应用于临床,不仅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同时还带动和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代科技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21世纪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复杂科学和系统科学为前沿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大量的数据库、分析工具和技术,为证实和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也为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1.3中医药自身特点决定转化医学思路与模式必然有别于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基于转化医学开展研究一般按照“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社区应用-医疗政策”的转化思路和模式。鉴于中医药自身的特点,中医药发展转化医学研究的思路与模式必然有别于现代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中医的根源就来自于临床实践,往往在临床经验和古今医籍中寻求解决临床问题的途径,具有注重整体观、重视健康和治未病以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因此中医药发展转化医学,不能照搬现代医学的思路和模式,必须探索符合中医药自身特色的转化思路和模式。此外,中医药转化医学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趋势等尚不清晰。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支撑的预测、诊断、治疗等领域是西医开展转化医学的重点领域。根据自身的特点,中医学转化医学在临床疗效、健康评估与预防保健、慢病管理、中药新药研发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发展战略。转化医学的关键环节和过程缺乏共性技术和方法支撑。在国内外大力倡导转化医学的情况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对隔离并未真正消除,两者与预防医学之间未建立有效的良性循环。巨大的科研投入与对人群健康贡献存在反差。这与基础研究学者、临床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转化效率低,转化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关。转化医学的理念对医学研究人员的影响在逐步加深,但未能在整个转化过程和环节形成关键的共性技术和方法。

    2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思路与模式探讨

    2.1中医药特色的转化医学研究思路

    结合西医转化医学“BtoB”,“CtoC”,“EtoE”和“MtoM”等经典的转化医学思维,发挥中医药特色,把握中医学和转化医学结合的契合点,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根据中医药来源于临床,注重名医经验和医籍经典的特点,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转化链。

    2.1.1中医药“临床-基础”转化思路

    以临床专科群为转化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从临床专科中凝练科学需求,借助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物信息学研究、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阐明理法方药机理,将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专科中转化应用,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如图1所示。

    2.1.2中医药“临床干预-预防保健”转化思路

    将中医药治疗干预环节提前至疾病与健康之间的阶段,通过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评估管理和治未病干预,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进行慢性管理,在社区与基层推广相对成熟的诊疗技术和方案,实施临床干预和预防健康相互转化的研究思路,实现“重点下沉,关口前移”的卫生保健目标。

    2.1.3中医药“经验医学-证据医学”转化思路

    在对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方法,通过临床科研方法学设计,形成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客观评价名中医临床经验的实际疗效,提升研究证据级别,并借助研究,进一步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如图3所示。

    2.1.4中医药“科学研究-产业化”转化思路

    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和市场需求,将临床研究成果、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成果向市场转化,结合市场需求研发中药新药,打造符合国际规范的GCP平台。同时,在开展自身医学检验中心和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与市场接轨,促进产业化发展。如图4所示。

    2.2中医药特色的转化医学研究模式

    在建立上述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思路(转化链)的基础上,探索有机连接各条转化链的高效途径,构建以临床需求为入口,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预防保健、社区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出口的多维立体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寻求让临床问题找到转化路径最短、最科学的转化方式,实现成果的快速转化。建立一个如图5所示的转化医学模式。

    3对基地重点病种研究的启示

    3.1探索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促进基地重点病种研究的成果产出

    以提高重点病种防病治病能力为核心,建立沟通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科研方法学研究、新药研发和预防保健等多个领域的转化链条和网络。从临床一线提炼关键科学问题,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有效解决办法,促进名中医经验挖掘、理法方药机理探索、临床评价和治未病等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应用,提高基地多个平台研究的优势资源和研究成果对提高临床疗效的贡献度。

    3.2坚持转化医学理念,进一步整合利用基地多个平台的科研资源

    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必然需要多学科现代技术的共同参与。基地科研平台和能力建设为实施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硬件条件。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进一步优化创新管理机制,推动各个平台高效协作共同攻关,为重点病种研究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

第6篇

1采集病史和饮食史

1.1病史

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现病史记录患者发病情况及用药情况还有辅助检查,辅助检查记录患者7次或5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肝功、肾功、胰岛素释放等数据。

1.2饮食史

是记录患者平素饮食习惯的,记录饮食史是为拟定营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的,如乳糖不耐的患者,要用营养舒化奶,少数民族是有一些饮食禁忌的。

2拟定营养治疗方案

个性化营养治疗非常重要,泛泛的说教,对于患者来讲,如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2.1合理控制热能是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热能的供给根据患者的病情、身高、体质量、年龄、性别、活动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肌酐、血尿素氮、有无并发症来确定,能量摄入以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肥胖者应减少能量的摄入,使体重降低正常值的±5%内。每日能量的供给量[3]见表1。

2.2将糖尿病饮食分型治疗针对性强、应用范围广、符合临床实际、疗效确实,有一定推广价值[4]。

2.3确定能量和三大营养素供能比后,用NCCW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软件进行计算,这个营养软件的优势在于,计算快速准确,可以马上出示给患者,而且有食谱的全日营养素统计,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了解到,患者按这个食谱进餐,会有哪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我们可以有的放矢的去补充,不是盲目乱补。

3何落实营养治疗方案

3.1如何给患者出具营养处方、膳食建议,最初我们给患者出具的是周食谱,患者不可能按照食谱去做,依从性较差。为此,根据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我们总结出以食谱较宽,患者选择的范围更大的治疗方案,大多数患者均能接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每个患者的膳食建议都是有针对性的,首先要告知患者他的体质指数是多少,让他了解他是否需要减肥,其次使血糖的问题,根据他的饮食史,调整他的不良饮食习惯,第三有无其他疾病的情况,另外如何运动,定期监测的内容要在膳食建议中体现。

3.3真正将营养治疗方案落到实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在于患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营养治疗在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多年形成的饮食习惯难以改变。要求糖尿病人主食、肉类、豆制品是要称重的,对于经常在外就餐或在食堂就餐或根本不可能单独制作糖尿病饮食的患者,主要通过食物模型进行营养宣教,通过食物模型患者有了量的概念。

3.4打印表格,让患者记录饮食血糖运动情况,定期随访,进行糖尿病再教育。

4营养宣教多样化,要注重细节

除了为每个患者拟定个性化营养处方,提供有针对性的膳食建议外,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宣教。

4.1针对患者对糖尿病营养知识的需求,打印了《糖尿病营养治疗原则》《糖尿病人食谱推荐》《常用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控制血糖的六大食招》等宣传单,免费为患者发放,深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让患者了解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低血糖指数的膳食能减少高胰岛素血症,保护胰岛功能,减少药物使用,降低TG,LDL-C,增强饱腹感,有利于控制体重,更能体现多样化平衡膳食、可持续、实用有效[5]。

4.2将《糖尿病人须知》和《糖尿病人食谱推荐》的内容制成展板,挂在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老年科病房,使患者及家属随时随地能了解有关糖尿病的营养常识,对患者康复很有益处。

第7篇

在一些新的检验项目开展后,检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应该对新开展的检验项目进行再评价,通过收集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分析评价新开项目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等,选择信价比高的项目作为长期开展检验项目。如果不进行评价工作,可能会导致临床使用价值非常有限的检验项目仍然在进行检验,从而造成资源和经济上的浪费。加强科室之间的业务联系。检验人员可以定期和临床医务人员联系,加强沟通。检验人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临床上对检验有什么需求和建议,回顾过去的时间里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同时也可以向临床医务人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从而确保检验的可靠性、真实性、准确性,真正做到相互促进,提高医疗质量。在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如发现有明显异常或通常情况下不太可能出现的结果时,应及时联系相关医生,了解具体情况后再发出报告。

有些结果只有加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才能对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判断,并更有效地指导治疗。如来我院就诊的一位患者,做血常规检查时发现血小板32.0×109/L,临床上根据此报告已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在未使用药物治疗之前,已作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显示未发现骨髓异常,临床上认为是检验误差,后经多次外周血检验血小板均减少,与临床医生沟通后,对患者的病史进行了仔细的询问,发现该患者近期曾经患有结核病,并接受过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此类药物可对血小板有影响,而不是检验方面的差错。因此,只有对患者的病史过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以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同样,临床医生在诊疗患者过程中如发现检验结果有疑问时,也应及时与检验科有关人员联系,了解相关的情况,以做出正确的处理。临床医生经常发现胸水从外观上以及患者的病情上判断符合渗出液,但是检验结果往往显示比重及蛋白均偏低,与临床不符,向检验科人员了解后发现标本送检时有凝块。定期信息。检验科应该定期公布医院近期内病原微生物耐药性检测资料,报告病原微生物耐药流行趋势,为临床医生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共同制定检验指标和警戒值。检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应当共同制定某些检验指标的警戒值,如血钾>6.0mmol/L,血钠<120mmol/L等,若超过警戒值,检验人员应该在复查后及时通知临床医生,了解患者情况后与医生共同决定是否重新采集标本进行复查检验,或者根据现有的结果进行处理,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对于危重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一小时前后的病情情况可完全不同,这就对检验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动脉血气、电解质、肾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血常规等项目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行检验,及时发出结果,尤其是动脉血气分析,最好固定专人24小时值班,及时分析标本。同时临床医生也必须在该类项目的检验申请单上注明“急查”二字,或者在送检标本后及时通知检验科。

总之,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如通过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出特殊蛋白质,使某些疾病得以诊断;使用流式细胞术对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类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及疗效随访;基因技术,不仅在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肿瘤诊治等领域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且在这些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疗效评估中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检验科的同志做好检验工作,可以使临床工作者得到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报告,指导诊疗工作。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医院管理者必须重视和支持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两者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院内网络、公告栏、学术讲座等途径广泛宣传检验与临床之间的重要关系,定期在院内开展一些有关检验新项目、新技术、新进展以及标本采集、准备等方面的讲座,使临床工作者了解检验科的工作要求和相关项目的临床意义。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助于提高全院工作的协调沟通能力,有利于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开展进一步的诊疗工作,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检验医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加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务人员的联系、沟通、合作,必将有利于收集合格的检验标本,保证检验前质量控制,从而更好地判断解释和应用检验结果,可以及时反馈检验结果,及时指导治疗方法的正确选择,有效提高医疗质量,造福于患者。

作者:邹蓉 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

第8篇

1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4.1选题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转贴于

4.2收集文献资料

4.2.1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检索工具: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类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中国医学文摘》和《国外医学》等。②英文工具。美国《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等。③联机与光盘。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联机数据库(MEDLINE)等。④网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医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数据库等。

4.2.4检索途径:①题名途径(主要按书名、刊名检索)。②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检索)。③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类查)。中国图书分类法规定,“R”是医药卫生,如R4为临床医学,R47为护理学,R248为中医护理学,R5为内科学等。④主题途径(按规范化术语即主题词查)。

4.3整理加工文献

①阅读(浏览、粗读、精读;应确定优先阅读的文献)。②整理、分类、筛选。③综合组织(可按主论点、分论点组织论证材料,确定论证方法,安排层次结构)。④拟定提纲,完成全文。

第9篇

[摘 要] 从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四个方面为针灸工作者简介了系统评价的概念、大概方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主题词] 中医药学文献;针灸学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统评价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一项工作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作用。系统评价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主要是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统方法,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临床疗效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并准确地作出结论(有效、无效、进一步研究)。系统评价的成果正作为许多发达国家卫生决策的依据,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医疗实践、卫生决策、医疗保险、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和新药开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内,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已有研究者开始做中医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工作。

1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都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研究问题在某一研究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它们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资料的收集方面,文献综述偏重于全面,无论是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个案、经验介绍,只要涉及所观察的问题,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极少考虑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质量。而系统评价是在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献综述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而系统评价采用系统方法,如Meta分析,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并定性分析。③当发现相同的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结果时,文献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或罗列不同的结论。而系统评价者对不同研究结果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Meta分析,较准确地作出结论。可见,虽然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对于许多临床医生,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上去翻阅浩瀚的资料,可依赖它获取信息,但是,系统评价比描述性综述具有更科学的内核,其可信度更高。

2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

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由于在临床研究上对方法学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据,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认和利用,甚至未被国内的西医工作者普遍承认和利用,导致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局限。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人们会更加信赖有科学依据的结论。文献的系统评价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对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基础上,其结论证据性最强。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对针灸学的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有以下意义:①全面了解针灸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为进一步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③对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④有利于针灸医学与国际接轨,促进针灸医学走向世界。

3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度及“证据”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统性评述的原始材料―――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较差,证据的可靠程度较低,则系统性评述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循证医学成为“无米之炊”。针灸研究的论文,包括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普遍存在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很少的问题。1990年,荷兰作者Riet等对从1963~1989年的有关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未能从英文版中医杂志找到适合分析的文章,因为该杂志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均为病例组报告。因此,进行针灸的系统评价研究,在强调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的同时,还要在临床科研人员,包括针灸杂志的编辑人员中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提高针灸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单位,对一些针灸常见病、疑难病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4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

华西医科大学吴滨等对《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这四种国内最主要的针灸杂志进行手检发现,近5年来,随着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组织专家制定的《针灸临床研究指南》的宣传推广,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已明显提高,RCTs的比例也逐渐提高。特别是针灸治疗疗效较好的一些疑难病,如中风,有相当多的文章质量很高。一些科研条件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医学院校也开始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为系统评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我国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于1997年8月在华西医科大学开始筹建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于1999年3月被国际Cochrane中心正式批准,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成为世界上第13个中心。这也为循证医学知识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的普及,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10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8603

国内刊号:32-1813/R

邮发代号:28-6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11篇

英文名称:China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4777

国内刊号:11-5451/R

邮发代号:80-52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12篇

TheAdvanceofDiagnosisandTreatmentof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XingFanYangShen(339)

脑电熵在临床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赵玉洁岳云(344)

2011年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麻醉论坛(TiNAS2011)(347)

麻醉与监护论坛 磷酸丙泊酸钠与镇静谢莉方才(348)

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贾济朱萧玲陈绍洋(351)

中西医治疗疼痛特色技术班(353)

输血与血液保护新认识招伟贤(354)

基础与临床研究

部分肝移植后小肝综合征研究进展祝胜美张雄信(359)

无创正压机械的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功能影响施健阎锡新徐海博李海涛关继涛(363)

硫化氢复合浅低温可选择性激活突触内NMDARs及其下游CREB信号通路胡婷婷段满林徐建国(366)

喉罩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古丽拜尔.努尔周明祝晓娟(370)

2011年第十六次长江流域麻醉学术会议(371)

改良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王翰然章勇张达颖(372)

经验交流

第十三届全军麻醉与复苏学术会议(373)

北美2B及GS麻醉机吸气流速对预设潮气量的影响及合理设定周钦海王珊青韩传宝(374)

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会议暨2011年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年会(375)

Supreme喉罩和Proseal喉罩用于腹腔镜手求患者气道管理的比较体会周卫东(376)

罕见后纵膈嗜铬细胞瘤麻醉处理一例周钦海王珊青刘存明(377)

全国急救及重症医学专业新进展高级研讨会(378)

多腺体自身免疫综合征病人术中延误诊治1列分析张志春(379)

2011北医麻醉学论坛(379)

手术室外的紧急气道处理白浪(380)

ICU专栏

重症患者免疫调理治疗的进展黄顺伟管向东(383)

谷氨酰胺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余志中麻醉与监护论坛 万献尧(386)

特别报道

第十四届世界临床疼痛大会暨第一届亚洲疼痛大会第四届中国临床疼痛学术会议会议报道马骏倪家骧(389)

行业新闻(390)

2011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征文通知(草案)(394)

2011年国中青年麻醉学科医师论坛征文通知(草案)(395)

第四次全国中毒与危重症救治学术会议(223)

第三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年会(227)

2009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医学年会暨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调控国际研讨会(233)

第二届协和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242)

全国麻醉科主任临床新进展研讨班暨肝功能不全患者围术期病理生理变化及处理学习班(245)

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十届全国疗养康复学术会议(249)

第一届海峡两岸康复医学交流会议(253)

首届全国急救与灾难高峰论坛暨第一届中国(广州)国际急救与灾难救援器材、设备展览会(256)

第六次全国妇科内分泌学术会议(263)

亚洲公共卫生大会(265)

第四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269)

2009第三届基因技术产业大会(272)

2009国际病理生理教学会研讨会(277)

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280)

全国感染性疾病高级学术论坛(282)

2010年中华医学会全国小儿麻醉学术年会征文通知(288)

首届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暨2010中国国际口腔医学大会(290)

会议讯息(291)

2009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医学年会暨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调控国际研讨会(292)

综述与讲座

Notch信号通路和Notch相关疾病贾济候丽宏陈绍洋(224)

围术期麻醉对细胞因子的影响郭晨(228)

七氟烷预处理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唐建成(综述)郭曲练(审校)(231)

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麻醉处理郭智星孙莉(234)

交质细胞在慢性疼痛中的病理及保护作用张俊杰(综述)鄢建勤(审校)(236)

瘙痒动物模型及其病理机制研究进展项红兵(240)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理论的教学探讨王强(243)

经皮气管切开技术的演变及启示李春雨贾晋太(246)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ICU中的应用新进展皋源吕丹杭燕南(250)

地氟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NF-κ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时鹏才石蓓(252)

麻醉与监护论坛 七氟醚预处理对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马骏王瑞婷方才(254)

要重视瘢痕子宫剖宫产的麻醉处理陈昆洲柴小青(255)

肝包虫病的麻醉处理李江李丽莎唐天云(257)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观察王建芬唐天云(258)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犬复苏的实验研究平古妙宁肖金仿徐翔赵振龙(259)

切口浸润罗哌卡因对全麻下甲状腺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赵桂军孙莉承耀中丁超郑春京刘若杉(264)

乳酸测定在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生利万献尧(266)

谵妄的临床研究进展张丽挪艾宇航(270)

Toll样受体2、4与全身性感染研究进展张杰万献尧(273)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研究谢红傅志海王琛倪勇吴雷梅(278)

瑞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观察王建芬唐天云(281)

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病人麻醉的临床研究赵为禄雷恩骏(283)

2009年第十五届俄罗斯医药医疗展(361)

全国麻醉科主任学术会议暨新进展研修班(364)

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17次全国学术大会(373)

全国儿科学急危重症暨临床新技术研修班(383)HttP://

中华麻醉学会关于SCI发表文章评奖通知(2008--2009)(390)

2009全国急救医学学科建设及危重病治疗指南学术论坛(394)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398)

第二届全国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大会征文通知(408)

全国大肠癌肝转移诊治进展学习班(第三轮征稿及会议通知)(414)

2009中国普外科焦点问题学术论坛(419)

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最新教材出版发行暨家庭康复研讨会(419)

会议讯息(426)

2009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征文通知(427)

广告索引(428)

《读者来信》张艳红朱也森(428)

读者服务表(429)

《麻醉与监护论坛》稿约(429)

综述与讲座

血红素氧合酶-1与急性肺损伤谢海辉(综述)(审校)石海燕(审校)(368)

围手术期中草药与麻醉风险徐少群高巨(371)

妇科内镜手术的麻醉陈瑛琪岳云(374)

产科急诊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治疗孙德海(382)

一种新型的基因开关-RU486诱导调控系统宋小星尤圣武彭章龙于布为(384)

脓毒症与免疫调理治疗朱曦葛庆岗(387)

KCC2与痛觉过敏董榕于布为(391)

不同麻醉方案在术中唤醒试验中的应用岳云巫志国王云穆小波(395)

关于麻醉安全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向涛(399)

氟比洛酚在丙泊酚静脉麻醉行无痛人流中靶向超前镇痛作用张兴梅万康沈卫红王东青(405)

专家丛译

围手术期体液的管理——最小化输液疗法与目标疗法的比较沈娴文(译)钱燕宁(校)(407)

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辛标(译)钱燕宁(校)(409)

麻醉医师是围手术期医师廖朝辉(译)钱燕宁(校)(411)

病理报告

全麻术中发生过敏性休克一例麻醉与监护论坛 彭文平左明章(412)

2例全离体肝肿瘤切除余肝原位再移植麻醉处理张培俊李江宁杰龙永富李艳华唐天云(413)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