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

时间:2022-09-23 09:4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思政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思政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化工基础实验;教改;课程思政;人文素养

大学课程教育教学承载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与科学定位,通过人文知识、科技技能及科学理论的课程学习和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群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构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良好社会意识。面对新时期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仅有专业知识,没有服务国家、关心集体意识的大学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的人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且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大学生,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体现。既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又有服务国家需求,把个人目标放在国家发展中去布局和设计成为当前及今后长时间内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引入的必要性

大学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放眼国际,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4]。化工基础实验课程突出强调实践性和工程性,是继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四大化学之后设置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化工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矿物加工及过程控制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涉及团队协作综合实验项目、设备正确安全操作验证实验项目、创新设计实验项目等,这些实验内容特别需要课程思政的提前融入,如服务大局、团队意识培养、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强化、个人责任意识明确、严谨细致科学精神养成。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十分注重将能力与素质培养贯穿始终,把课程思政与教育管理思维融入其中,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有机衔接、协同一体,不断改革创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和保障。

2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的创新方法与运行策略

2.1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树立团队合作教育样板

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是凸显课程思政的重要布局和顶层设计,一支坚强有力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能够科学把握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发展方向和未来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包含了多名教授、副教授为主力,少量讲师补足,老、中、青梯队培养的队伍建设,强有力支撑了化工学科和专业发展。在实践中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采取根据实验项目分组的方式,建立八个师生团队,从实验预约、预习,到上课过程分工指导,再到实验结束答疑辅导,分工明确,人数随任务有机配合,实现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相得益彰的团队指导优异功效。同时,通过指导教师组建团队教学,也让学生看到,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高质量融入给学生树立了样板和示范。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积极配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服务大局意识和团队价值观,毕业走向社会后,就会自觉站位社会主义国家大局需求和服务全局的献身精神。

2.2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安全教育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教学不是死的、僵化的内容,需要教学内容有机切入、无痕衔接和润物无声。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治需求巧妙融入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为国家民族富强而读书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如,在化工基础实验教学项目中有板框式机械压滤操作实验,针对部分实验设备需要用力压紧板框操作,经常会有同学不听老师课前指导与实验提醒,误将实验设备压滤机框架移动,出现压破脚的操作,取放安装板框时不小心掉落砸伤脚的操作,试验操作压力设计过大滤浆泄出污染环境及操作人员衣物,甚至损毁设备情况,还有丙酮吸收实验中带压操作与实验中丙酮溶液的吸收输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控操作,这时适时引入或提前介入社会主义国家公共安全教育,把遵守实验室安全、实验安全操作和集体场所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同学们,说明安全对于化工相关专业同学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安全操作,才有理想实现的可能;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规范操作,不仅无法学习知识、掌握本领,还可能破坏公共财物,甚至伤害自己、危及他人及公共安全。这样,学生面对危险结果,就会高度领会课程思政的安全教育要领与细节要求,学习掌握规范安全的实验操作,锤炼高素质实践能力,达到安全教育不是空口说教,而是润物无声,提高实验教育教学培养质量。

2.3创新小组化实验培养个人责任感,提高课程思政与主体教学内容有机衔接

小组化实验是目前化工基础实验教学的理想模式,组内同学具有不同分工和任务达成,协同配合开展实验。通过在小组化探索实验过程中不断创新,经历了小组人数6人组到4人组的三分之一核减提升、随机组合到男女生搭配优势互补协同改革、同班级实验小组到不同班级打乱建制自由组合、按照学号分组到学习成绩优劣生搭配的共进退团队组合模式等不同改革创新;在此不断教学改革过程中,及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也创新课程思政伴随模式,在讲授实验主体内容和指导操作过程时,传授同学们团队小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当有的小组成员不认真学习和协同操作实验,指导老师及时加以提升,融汇课程思政教育的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小集体与国家需求的辩证统一,强调民族大义和国家荣誉面前个人努力与个人牺牲的必要性、光荣性、正确性。例如“流体动力学综合实验项目”,根据实验项目特点要求操作过程团队4人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包括1人监测协调实验整个进程,1人观察仪表指示值变化,保证在稳定条件下进行操作,1人操作及1人记录数据。产生不合数据、规律、现象时应及时集体讨论分析其原因,控制进程,防止意外,故实验需要大家共同操作协调完成。所以每次课程最初时段,教育学生一人关乎实验成败,引导明确个人责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思想引领。这些课程思政教育有力促进了实验项目学习与实验技能教学内容领会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的感悟。

2.4对标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育国际化及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创新做细培养严谨科学精神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专业已经多次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化工基础实验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根据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要求,实验教学过程还在不断改革创新,以提升实践教育国际化及标准化,同时,根据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引入技术过硬、政治合格的国家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化工基础实验单元操作中“离心泵特性测定”实验,因为是带电和带压力操作,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针对性提出离心泵操作实验特殊注意事项,结合国际质量管理认证ISO14000仪器设备安全规范,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指导老师课前检查全覆盖)专业教材及化工专业认证相关部分具体国际标准要求。实验中要求严格遵守离心泵操作规程,经教师检查同意方可接通电路;操作过程中发生故障或意外问题必须按设备及仪表停车步骤停车,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在教师处理故障或意外问题时留意学习,观察分析问题并与老师探讨,以提高学习深度和防范今后意外。做完实验先将有关的水源、仪表、设备按顺序关闭,然后再切断电源,经教师检查水、电、气源确定关好方可离开实验室。细节教育决定了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质量,这里融入了规范严谨科学意识的思政教育,操作不细致不规范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也影响实验顺利开展,而大学生人才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若缺乏规范和严谨意识,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影响国家建设,因此将家国情怀融于知识技能学习,加深学习过程规范性和严谨意识非常必要。

3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制度和规范保障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为实现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国矿业大学针对化工基础实验课程工程化实践特点,除了常规实验室管理要求外,融入了很多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人文建设的课程思政建设思维[12-15],如实验安全准入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课程思政内容质量标准等。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严格主体责任,明确规范细节,强化爱自己、爱集体、爱国家的基本素养养成教育,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一体情怀,使大学生意识到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规范化管理,从而强化组织意识。实验课程规范建设至今,没有出过任何责任事故,有力保障了课程思政与实验教学技能培养双丰收的教学效果。构建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实验室文化与软环境建设。根据教育心理学及工程实践环节课程学习特点,具有人文氛围的软环境对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良好铺垫。我们把先期学生实验实践、创新发展的竞赛图片,展示在实验室玻璃幕墙及实验走廊显著位置,在实验教学的课程思政环节随时融入或展开示范。近五年来,基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而获省部级及国家级奖项获奖人数多达300余人,所得奖项级别高、影响大,对实验室文化氛围营造及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带来明显促进,在先进同学激励下,每年基于化工基础实验的化工大赛都有大量同学参赛并获奖,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提升了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金课;课程思政;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

1中药鉴定学课程特点分析

1.1中药鉴定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与优势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以及中药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中医专业的选修课程。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医药技术,能从事中药生产、应用、管理和研究等多种岗位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工作性质特殊,非常重视并要求学生具有诚实守信、传承创新、勇于探索和敬业奉献的品质。因此,中药鉴定学课程的素质目标是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天然的一致性。从课程内容来看,中药鉴定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遵循课程专业教育要求的同时,能够充分挖掘“育德”内涵,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展教学内容[3]。从课程特点来看,学时较长,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从植物基源、产地、采集、炮制加工,到传统的中药鉴定(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以及现代多种中药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知识[4]。课时量大、学习跨时长,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在发挥思想教育功能上更具有优势;内容涉及面广则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将德育元素整合到课程中去。

1.2学期分析课程的教学对象

为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思维力和注意力,学习态度端正,且已完成相关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技能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的能力;在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多为出生于90年代、00年代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文化水平高、知识获取速度快、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传统政治说教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甚至极有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中药鉴定学专业课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专题内容,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激发学生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采取曲线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留下广阔的自我思考和领悟空间,以形成情感和灵魂的共鸣。

2现状与反思

目前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课程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仍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3.1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有待完善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目前有关《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方面还需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3.2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仍需创新在教学载体方面,理论学科与中药学专业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中药鉴定学专业的专业教师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要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3.3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专业课教师虽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富有经验,但对怎样结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方面仍显不足。事实上,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中许多概念和理论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多一些思考。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170-02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都提高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关注与重视,无论是在思想理论方面或者在时间教学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与弊端,仍然高职思想政治课程不断发展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解和认识。随着各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和观点的不断发展,关于政治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当代大学生认识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思想素质的主要手段,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本文就将以此为切入点,试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分析。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不足,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同时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许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首先,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目前我国虽然建立起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如井冈山革命基地、纪念馆、九一八纪念馆等,但对其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挖掘还显得不够充分,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并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有关学者和教师一起对其隐含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合理的利用。除此之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还存在管理上的一些漏洞,同时学生的参与度缺乏广泛性,学生不能广泛的参与实践教学一方面受到实践场所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的实践经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无法正常的进行下去,同时也不能将实践活动由点到面的全面开展起来。

其次,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直接关系着学生日后的思想倾向与人格培养,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之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依然延续着传统教学的老路子,几乎没有什么实践创新之处,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每一个省份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这在客观上也为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场所。教学实践基地的建成不仅可以为思想政治课程提够了新鲜丰富的教育素材,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强化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得学生获得了学习上的自由,同时也减轻了老师在教学中的负担,也避免了学校在人力或者财力上的双重浪费。从总体上说,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提够了必要的条件和途径。

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路途径

思政课实践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目前许多高职学校领导对思政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存在着不足与偏见,还是过于偏重于对思想理论课的重视,这样的思维观念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展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并没有教学实践基地,领导和教师还是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但其实这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形式,要想真正的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仅仅是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学校有必要让学生真正的“走出去”,让学生去农村、革命基地、工厂或者社区,让他们在体验生活的同时真正的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相互融合,这对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是一项简单的实践活动,它实际上服务于高校教学总的教育目标,并随着教学理念和时代形势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它已经成为了日后高职教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其次,开展多种多样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需要广泛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从而在无形之中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和激情,同时也是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这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兴教学原则。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也遵循一定的选择规范,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将实践活动环节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方面,同时还要加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一些实践调研活动,如关于生态活动的调研、历史文物保护的调研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自行的设计方案、自行考察、自行解决问题、自行获得结论,这就在本质上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

三、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作用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整个教育环节中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理念转变的重要表现,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首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非常重视“以人为本”,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着所学习的一切,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对课程本身的烦躁或者逆反心理,特别是以理论为主的思政课,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获得实践的机会,也就不能提高学生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然不能对课程产生兴趣或者认同感,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充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根本上加强了学生对思政课本身的认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困于课堂之中,使得学生永远活在幻想之中,并不能真切的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社会形式,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社会时间活动。

其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强化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它完全以理论为主,总体上非常的枯燥无聊,因而学生对此总是没有兴趣,课堂气氛也总是非常的枯燥无聊,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消除这种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的没门思政课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因此有的学生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中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同时大部分学生存在思政课无用的思想,在大部分学生心理,学习思政课只不过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已,它并不具有任何的实用性,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或者工作并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使得思政课越来越不受到学生们的重视,以致成为了高职院校的边缘学科,而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在根本上扭转学生的这种想法,让他们在实践中彻底认识思政课本身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综上所述,目前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效果,但为了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入的提到教学效果,各院校还要不断探索、研究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改革

一、引言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人才培养育才与育德是统一的整体,“德”之重要就在于它支配“才”的应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有益之人,这就要求高校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灵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1]。思政课程肩负着育德的重要使命,与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精神信仰,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级的建造标准展现了土木人的“才”和“德”。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当今及未来土木类人才的核心专业,兼具传递土木人担当能力、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职业素养的重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BIM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主要研究如何组织现场合理施工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是其他核心课程的前续课程,是重要的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担当能力和工程意识。因此,BIM施工组织设计的课程思政教育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索实现其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提升课程的育人能力势在必行。

二、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育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德育元素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

从“课程思政”向“思政课程”转变,从以往单纯的思政教育转变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所有课程模块都体现出德育元素和立德树人的功能,首先就是要仔细梳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列入重要条目,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目前仍偏重专业知识教学,已凝练的“思政元素”尚浅,需要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寻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环境的思想政治时事和热点。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尚待提高

专业教师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承载着传播专业知识和传播德育思想的双重任务,需要德才兼备。从目前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情况来看,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对于思政入课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2]。专业课程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前提是专业教师对于思政入课本身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认同,现阶段的教师团队中,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重要性,懂得思政教育不仅是育才功能,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理工科类课程的课堂学习增加乐趣,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转化率。部分教师仍旧认为思政教学乃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对课程思政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无论是“思政元素”的挖掘或是课堂中“思政元素”的渗透,都需要专业教师具有完备的教学能力作为支撑。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德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是生搬硬套,需要寻找知识触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

(三)师生协同机制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和学习是师生互相引导和共同进步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协作。教师端进行引导和传播,学生端给予一定的反馈,形成师生协同机制,将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近阶段,经过在学生群体中调研发现,教师在“BIM施工组织设计”教学中所融入的“思政元素”真正为学生形成深刻记忆的部分、学生在课余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接触德育教育并在课堂中与教师形成互动的部分有待提高。

三、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现路径

(一)进一步挖掘和凝练“思政元素”,创建思政案例库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和凝练“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3],搜集相关的案例形成思政案例库,为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做最基本的理论储备。表1为“思政元素”结合内容。

(二)创新教学设计,填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控,课前明确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并列入教学设计中,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以“施工方案”章节的部分内容为例,填写教学设计表[4],如表2所示。

(三)研发微信小程序,形成“师生互联”思政专题平台

利用“互联网”+手段研发微信小程序,建立师生互联平台,形成师生协同机制,深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首先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教师随记”、“学生随感”两大专题板块,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将课堂上讲授的思政案例以及教学举措和方法、感悟、心得上传至“教学随记”板块,为学生课后温故提供平台;学生则根据课堂中教师讲授内容选取对其影响至深的一个案例、一句哲理、一段感悟或一个道理上传至“学生随记”板块,师生在小程序内形成互动,互相引导和激励。其次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专门的思政专题网站,定期推送思政相关案例,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并可以在网站内回帖抒发阅读感受以及心得。这样的做法不仅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更体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完善考评方法,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考评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全面落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考评方法需要从单一的分数考核方法转变为综合考评[5]。考评方法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以及对于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对考核指标赋予一定的分数权重,综合打分,形成长效的考评机制。

(五)优化教师团队,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化、文明的传播者,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在时代背景下理应具备的特质。针对目前教师团队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团队的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责任意识。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充分利用学校各类活动对教师进行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化、持续化、动态化,有效推动新文科建设项目培育。

五、结语

第5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同心齐力的精神信仰。高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在高校领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政工作的中心对于推进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和重大意义。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将思政教育放在学校的首要职责,把树立信仰、坚定信仰、践行信仰作为根本任务贯彻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为实现中国梦、培养筑梦人而进一步统一、凝聚广大师生的思想共识、理想信念。

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高校思政工作的实践载体与途径

一个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将决定了整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高校思想工作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在思政工作中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与美德,将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育引导内化为真正的思想认识并外化为实践行动、觉悟与习惯。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推进内涵建设水平。

一流的高校不仅仅体现在先进的设备仪器和科研成就,还体现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是知识密集地,也是先进文化和思想的集中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一流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发现,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例如:很多高校的校训基本意思雷同,没有体现出一所高校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特征。高校应该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与特色,凝练出自身的具有引领和号召力的校园文化,并将之作为一种文化与传统不断的继承与发扬。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

当前,高校首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了,才能在实践中真正的践行,而不是喊口号走形式主义、应付评估检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新任务与工作方向,因此应该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之中、之重。在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变化下,高校要改变传统的“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要科学的融入相应的课程以及促进机制。在教学上加强两个建设,以思政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主要载体,加强专任师资队伍建设与思政特色教材建设。在学生管理上加强两个拓展,拓展校内思政教育学生实践活动形式,拓展校外思想政治育人基地建设和实践内容。在机制上,通过设置思政品德学分,依靠量化的思政品德学分获得制度,将弹性的学分制作为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成效的载体。此外,还应加强高校思想工作网络建设和宣传工作。

三、切实加强思政工作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责任和要求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象征与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全社会有很强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只有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责任和要求,才能进一步统一与增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凝聚力、号召力。高校领导班子要不断的深入学习与进一步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将其与本职工作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思考与统领各项管理工作,确保学校的意识形态领域稳定与育人工作的先进性。在体制与机制建设上,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出发点,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之中。

四、结束语

第6篇

第一,搭配构建学校、学生、社会与家长全层次的思政教育正向性信息教育平台

学院紧紧把握时代趋势,紧扣教育发展现实脉搏,多种运用利用网络传媒传播新媒介,积极推动思政教育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通过微博、QQ、微信朋友圈、博客、网站等平台搭建学院和家长、学生沟通交流的正向信息育人平台。学院现在开设的具有思想政治专题网、心理与思想健康网、校园教育安全网、红色理论实践教育网等专题网站,学院主页开设了“老师我有话对您说”和“心理健康咨询”等思想工作栏目,在各班级、团总支开通微博,各班主任、辅导员开通微博并建立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个定位把握十分明确、思政育人特色鲜明、全面功能相互互补、深度覆盖更广泛的正向信息教育体系。

第二,搭建学校、企业、社会多层次多元化多方参与的实践育人平台

学院以“校中厂、厂中校、做中学、学中做”的特色办学模式为支撑,与合作企业联合建设专业实践、思政教育的“双基地”,搭建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实践育人平台。目前,学院拥有贵州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贵阳世纪金源大饭店、贵州通源汽车有限公司等18个“双基地”。通过“双基地”建设,导入企业文化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实践中,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第三,搭建理论、实践、科研多角度培?B的教学育人平台

学院积极发挥思政教学和课程对学生思想与道德渗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现在已经有了两门课程成为了院级精品性质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十分明显,将学做互相结合的思路思想贯穿于课程教学一条龙全过程中,运用模块化教学体系的优势,大范围用于课堂教学,确保并取得更好地成效。邀请学院领导、校外专家、企业负责人等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加强实践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社会实践调查、参观实习基地和校史馆等实践活动。2013年初,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了以“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学习并践行党的十精神。学院积极搭建理论研究平台,指导学生参与思政课题研究,执行良好,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009-2017年,学院共研究结题思政类课题26项,其中省教育厅课题17项,院级课题9项。目前仍有多项思政类课题在研。

第四,加强注重校园育人文化的建设,筑好人文思想育人平台

推进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取得细雨润物的育人成效,建成绿色生态、平安和谐的校园,一直是学院追求的目标。自2008年以来,学院每年列资金100万元,专项用于开展校园绿化、美化“靓丽工程”及校园文化建设,建设重点突出“绿”、“美”、“靓”、“和”四大特点。学院注重把校园建设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创建文明之风结合起来,搭建文化育人平台。因为文化育人工作突出,2012年,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绿色大学”和“安全文明校园”。

第7篇

【关键词】隐性课程;高职;班级建设

0 引言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的基础环节, 班级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份。由于高职生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尤为复杂。班集体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生人格锤炼的亚环境。[1]因此做好班级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和人才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在隐性课程理论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活动课程为中心,从主题班会、学团活动、社团活动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班级建设进行初步探索, 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安全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隐性课程与高职班级建设

1.1 隐性课程与高校思政工作

根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2]国内学者认为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就是要使将德育工作融入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下更好地成长。法红旗(2012)认为隐性课程对人的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实施德育教育和个性教育的一种方式。[3]李大健(2008)提出高校隐性课程育人的总的要求应设法使教育过程自然化和情境化,即要求高校德育的信息输出,应融于高校的一切活动之中。[4]金兰(2010)对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外的隐性课程进行了分类, 其中提及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的概念, 认为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社团活动、党团活动、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中,包括组织者运用的理念、策略,活动过程中学生本人的感悟等。[5]

综上, 高校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主题活动不仅是个性化教育的体现, 更是思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隐性课程与高职班级建设

由于高职生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尤为复杂。班级建设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的基础环节, 是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陆为群(2007)的研究表明用隐性课程理论指导高职班级建设工作为树立良好和谐的班风起到较好的作用。[6]

在班级中开展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不仅可帮助后进生, 还有利于发现出班上的突出人才,对班级的思想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一方面, 部分基础较弱的,缺乏自觉性,逆反心理教强的后进生很难配合思政类显性课程的教学活动,而通过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团学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这类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 既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其进行德育, 又可以从中发掘出他们的特长,树立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 在活动中, 能力突出和有特长的学生会脱颖而出, 成为将来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 学生工作者(班主任)为辅的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的展开对自然地科学地引导学生的知识、感情、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以下将从主题班会、学团活动、社团活动三方面论述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2 隐形课程理论下高职班级建设初探

班级建设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政工作的重要环节。戴迎峰(2006)提出高校班级建设应从加强四信三观教育和改进“三会”形式和方法开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廖锦春(2008)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应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班风建设、学风建设等五种途径加强班级建设。[7]然而无论是从意识形态教育入手,还是从多种途径加强班级建设,都应使班级建设与各种有序的活动结合起来,将其真正融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使班级建设具有动态性、延续性和参与性。以下以主题班会、学团活动、社团活动三种主要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其融入到班级制度、干部队伍、思想和文化建设中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安全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主要是根据学院的要求,就某个主题思想在班级中进行学习交流。主题班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到评优宣优、安全、节约为荣、珍惜生命和严肃考风等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话题,以分组讨论、宿舍代表发言、个别学生演讲、专业导师点拨和心得体会等方式展开。特别是如宣优推优、安全和严肃考风的主题班会已成为各个学期的常规主题班会,这有利于促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其次,主题班会可由班委或者宿舍轮流负责组织召开,从而充分地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主题班会活动因其鲜明的思想性与广泛的参与性是高职思政工作隐性课程中的基础,一方面有利于贯彻落实学院相关制度、随时洞察学生的思想状态,另一方面也锻炼了班干部的组织能力并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对班级的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2.2 团学活动

高职院校的团学活动多由院系团总支和学生会组织进行, 除了具备与主题班会相似的思想性和参与性,多数还有实践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是学生课外实践和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思政工作隐性课程中的核心。如院团委组织学生参加地方性志愿者活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又如个别院校院团委等部门联合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更加激励其对专业技能的研究;而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企业调研”、“三下乡”到“走进社区”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专业前沿和社会民情,为将来的就业创业做好铺垫。然而,学生通常对于团学活动的认识不足,认为仅仅是流于形式,这需要相关学生工作者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班级团支部做好宣传,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职业道德素质,真正发挥其作为高职思政工作隐性课程核心的作用,将其在团学活动中的收获与大家分享,进一步加深其在班级思想和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2.3 社团活动

高职的社团活动是指高职院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与前两种隐性课程不同,高职院的社团活动种类繁多,通常有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服务实践类、体育竞技类等,更具广泛性和创新性,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加入某个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与其他的社团成员学习交流,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此外,社团活动通过学生自(下转第281页)(上接第261页)行组织策划活动,促进其智能的全面发展。总之,丰富的社团活动既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培养了其团队合作的精神,特别是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极大地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是高职院思政工作隐性课程的延伸,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3 结束语

综上,高职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如主题班会,团学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作为教学课程中隐性课程的有益补充,既保证了高职思政工作的顺利进行,又促进了高职的个性化、职业化教育。这些活动的有序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安全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 也更好地促进学生了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学生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在强调专业学习的同时,鼓励并正确引导班级同学积极参加主题班会,团学活动和社团活动等活动类隐性课程,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合作、提高自我和相互学习的有益平台,为班级的制度、干部队伍、思想和文化建设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戴迎峰.班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再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6):179-181.

[2]符文忠.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6(5):74-78.

[3]法红旗.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7.

[4]李大健.论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64.

[5]金兰.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0(36):149.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网络资源需求 高职思政课改革

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纳入到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高度,明确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高职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将当前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应用到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而了解高职目前的信息化教学现状和学生的网络需求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依据。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信息化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为了寻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对目前信息化教学现状和网络资源现状进调研分析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方向和思路的前提和依据。笔者对高职部分学生进行了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现状及网络需求调研分析,共发放了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部分调研分析如下:

在“你认为信息化教学是否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的问题上,选择“有很大帮助”的109人,占49%;选择“有一些帮助”的93人,占41%;选择“没有什么帮助”的21人,占10%。此题是针对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同调查,从学生的选择结果可以看出,90%的学生认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采用有利于课程教学。采用信息化教学,让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很好的信息处理能力。

在“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是否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问题上,选择“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使用”的有145人,占70%;选择“部分章节使用”的67人,占20%;选择“基本不使用”的11人,占10%。在多选题“本课程教学方式和媒介你喜欢哪些形式”的问题上,选择“课堂讨论互动”的103人,占46%;选择“PPT演示”的119人,占53%;选择“上机实践教学”的122人,占56%。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课程目前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认可,表明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在教学手段和媒介选题中(多选),运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和利用机房上机实践两种教学手段的比重最高,说明学生还是喜欢和接受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运用,特别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

在“如果本课程开设网络课程,你是否愿意尝试这种授课形式”的问题上,选择“愿意”的132人,占59.5%;选择“一般”的77人,占35%;选择“不愿意”的14人,占6%。在“如果本课程开设网络课程,你是否愿意自觉下载课程内容并主动完成作业任务”的问题上,选择“能够自觉按要求完成全部任务”的112人,占50%;选择“能自觉完成大部分任务”的,85人,占38%;选择“不会自觉完成,除非老师强迫”的26人,占12%.以上题目是针对学生网络资源需求的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出超过90%的学生对本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有感兴趣并充满期待,59% 的学生能够有意愿主动参与网络教学,38%的学生能完成大部分教学任务,50%的学生保证能完成完成老师布置的全部教学任务。可见学生对本课程的网络资源需求很高,并且能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这为课程的网络资源开发和建设提供了依据。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重点

对高职思政课的信息化教学及网络需求调研分析表明,学生对目前的信息化改革方向和形式基本认同,对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所期待。但目前整个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运用上还未形成规模和体系,在教与学的现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运用简单的多媒体设备,基本上还是理论讲授为主。第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仅限于课堂教学方式,交互性较差。第三,课程的教与学基本上局限于课时,没有学习的延续性,与现在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还有差距。因此,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与终身学习的社会大目标,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改革的重点表现为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对课程进行优化升级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同时开发信息化教学手段,落实和推动信息化教学系统化、规范化。

首先,但在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根据时展和服务对象的变化,还需要对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等进行升级改造,解决思政课存在的实效性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实现精品资源共享共建。

其次,利用课堂多媒体设备和机房、实训基地等网络环境,开发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和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的环境进行教学的设计及实施,将新闻网、校园网、手机终端等媒介有机结合,随时捕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事例案例和政策文件等,引导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是作为构建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实现教育跨越式和均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顺应趋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服务对象的转型,进行课程精品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臧书霞教育信息化条件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江苏高教》,2012年第1期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政治性 趣味性 实用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着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思政课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又需要借助学习课程提升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即做到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一、突出政治性,保持思想引领力

高校思政课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种鲜明政治性的重要体现就是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理论教育培养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历史上看,无论在哪个时代,教育都必须要回答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1]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代大学生,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无论是从课程的指导思想,还是从教学内容来看,都必须贯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主线。只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突出政治性,保持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力。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形势下保持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引领力,一方面必须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坚持以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尤其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宣讲重点,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宣讲的基点,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辨别力,达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正确世界观、积极人生观、健康价值观的形成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行动的意识和觉悟,是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突出政治性特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线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点安排相关教学内容。

二、提升趣味性,增强内容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坚持政治性的同时,必须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校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就能够吸引住大学生,进而调动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思政课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并不突出,但是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生动通俗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

积极性来自趣味性。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很多大学生感觉思政课内容比较乏味,就是因为思政课教师没有充分发掘思政课的趣味性。其中,发掘思政课趣味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尽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以借助生动的语言,可以借助音视频,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辟第二课堂等。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达到共同的一个目的: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趣味性。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趣味性的高低,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优劣。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以课堂为基地,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大学生感兴趣的形象化和生动性的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生动有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不至于让大学生一提到上思政课就感觉“没意思”,甚至在课堂上听课时变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三、着眼实用性,提升学生的执行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除了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力,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之外,还要着眼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即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达到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能力的目的。“能力是生存的资本”。[2]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应该有所作为,不能只是把课程上成宣教课。思政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执行力的培养,其中包括通过思政课授课方式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等。

通过高校思政课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执行力,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该在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行动执行力的培养。因为,大学生的行动执行力,是大学生以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大学生行动执行力的水平提升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执行力的培养予以侧重,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思政课对学生逻辑分析和理论概括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学生情商和现实社会的接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执行力的培养上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思政课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才不会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说教课。

第10篇

一、国有工程建设企业创新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一)当前国有工程建设企业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进步,国有工程建设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开展相应的思政工作,但现如今国有工程建设企业的思政工作中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影响到企业员工集体价值观的正确确立,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工程建设企业员工并未形成良好的思政工作意识。很多国有工程建设企业领导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者对于如何更好开展思政工作没有清晰的认识,因而在进行思政工作的过程中,企业上下的员工很难形成总体的企业价值观,更难以全心全意地为企业的总体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1]国有工程建设企业员工在进行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对思政不够重视,导致对很多事项都出现了错误的认知。第二,国有工程建设企业员工的政治修养还不够高。国有工程建设企业在开展日常的思政工作时,实际参与到思政工作中的员工并没有较高的政治修养,这就给顺利进行相应的思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第三,当前国有工程建设企业进行思政工作采用的方式和理念都较为陈旧。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处于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当中,很多国有工程建设企业进行思政工作时使用的理念和方式都不够先进,和当前的社会状况融合度不够高,市场契合度也不够高,因而很多员工对于这种的思政工作并没有较高的认同感,影响到了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2]

(二)国有工程建设企业创新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

国有工程建设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具有自身独特的经营风格和理念,也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需要进行不断的传承,才能够有效促进和保证该企业的长久发展。思政工作就是能够有效传承国有工程建设企业优秀经营理念和精神的重要途径,思政工作进行得好,将会极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员工把心往一处使,共同为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而不断努力。然而当前很多国有工程建设企业进行思政工作的理念和方式都较为陈旧,为了有效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够真正发挥思政工作的作用和效果。国有工程建设企业创新思政工作,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形成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并形成良好的进取氛围。[3]

二、国有工程建设企业思政工作的创新方法

(一)国有工程建设企业需要对思政工作的内容进行创新

国有工程建设企业进行思政工作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程,需要保证思政工作的内容能和时展的情况相结合。通常情况下,国有工程建设企业在进行思政工作的过程中,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为了有效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情况,还需要与国内外的政治事实相联系,不断增强思政内容的时效性,并且需要和当下的重要方针政策进行充分联系。国有工程建设企业进行思政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教学队伍的思想内容,保证这些进行思政工作的人员拥有较为先进的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而能为提激发员工的兴趣做好前提准备工作。培训者们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知识的储备量,并且还需要对当前使用的一些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有所了解,并能够自如地将其应用到当前的讲课当中。通过积极应用现代的网络技术,能够充分结合当前的社会,增强思政工作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思政工作培训者在进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系统的知识和现实的生活进行有效联系,从而促进员工更好理解。

(二)国有工程建设企业需要创新思政工作的模式

具有新型表现形式的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思政工作的顺利进行,国有工程建设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自身进行思政工作的模式。在对思政工作的模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将思政工作、服务和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保证思政工作能逐渐深入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这样能够促进全体员工通过多个角度学习思政工作,进而接受这种教育。将思政工作和生活、工作相联系的模式,能够全面促进国有工程建设企业思政工作的顺利进行。国有工程建设企业在创新思政工作模式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择员工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选择适合员工自身发展特点的思政课程和体系,逐步提高员工的兴趣,避免思政工作过于严厉化的情况出现。同时,国有工程建设企业还应该避免思政工作在封闭的条件状况下进行,吸引更多员工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

(三)国有工程建设企业需要逐步提高员工在思政工作中的地位

国有工程建设企业进行思政工作主要是为了全面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促进员工对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理念有所认同,因而需要不断提高员工在思政工作中的地位。员工在思政工作中占据主体地位,将会全面提高员工的学习兴趣和意愿,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思政学习。国有工程建设企业可以积极运用多种网络技术,并将思政工作中的需要进行培训的内容转化为视频等途径进行展示,这样能够让员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国有工程建设企业还需要对员工的日常工作状况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在进行思政工作的过程中有效结合员工的日常情况,并为员工创造较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

一、前言

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我国现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通常会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知识“死板”不灵活,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弱。就生源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比较复杂,在国家采取措施降低文化课程录取分数提高艺术专业录取率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无法进入艺术类专业,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基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扩大招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资源不足,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质量迅速下降,给原本存在不足的专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就有待引起重视的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更加困难,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力度。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调研

(一)调研内容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祖国文化、所学专业、社会责任的了解程度,透析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意识,发现所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提出解决方法,根据开设课程的特点,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调研反馈

从调查中发现:(1)60%的学生对中国作品的兴致表现为一般,但从年级对比来看,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或者社会实践的介入,大三学生对中国作品的关注度达50%以上,相比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其更多地去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案例。(2)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有52%的学生选择为一般,但从年级来看,随着阅历的增长,高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的兴趣有所提升,但幅度不太明显。(3)作为中国人,中华传统文化早已耳濡目染,因此,75%的学生对此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调查数据来看,无论是在年级分布还是了解程度上,都呈平行发展趋势,且只基于表面,当细化到具体文化元素或特征时,有70%的学生对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理解。(4)各年级学生的爱国情怀较深厚,有关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歌曲或者纪念日也耳熟能详,特别是91%的学生表示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但在深入问到具体有关爱国主义情境中的代表性元素或特征时,各年级学生的理解程度仍不够全面,能说出5种以上元素的学生大一占比27.5%、大二占比37.7%、大三占比31.6%,可能来自受教育的程度或者是所处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5)62.4%的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专业特长,很好地定位自己,但是在沟通表达方面较弱,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呈现出负增长趋势,善于沟通的学生大一占比44.7%、大二占比43.9%、大三占比42.1%。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封闭自己,不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反而更愿意选择闷头苦干。(6)大部分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愿意去开拓其他知识领域,他们基本都带着理性的头脑去思考,都会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对自己专业领域精细度即精益求精的态度(占比18%)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度(占比22.4%)的把握程度仍远远不够。(7)有31.7%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的专业,27%的学生是为了好找工作,12.9%的学生取决于父母,仅有8%的学生是为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主要原因是自我意识占主导地位,利己思维的存在,对于理想信念的宣传不到位。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随着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与社会实践接触的增多,高年级学生确实比低年级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但只有30.9%的学生能够领悟专业的内涵以及社会价值。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乐观、积极、向上的,但仍有学习没有兴趣(20.6%)、受挫抗压能力较差(11.9%)等问题存在。进入大学就应该尽早规划今后的道路,从调查中发现有9%的学生还没有进行规划,特别是大三年级的学生占比5%,说明理想信念的教育没有全面化,导致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没有期待。(8)目前,集中理论授课(76.8%)和理论作业的布置(75.5%)为主要的授课和课后反馈形式,其次是小组讨论(47.9%)和实践教学(46.3%),课程设计占比64.1%,但是团队合作和社会参与的形式比较少,认知与实践无法有效地衔接起来,无法激起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有些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

(三)调研的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研分析主要采用SPSS26.0对所收集的样本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为了检验所得数据的质量、内在一致性和可靠性,采用α信度系数法。信度系数0到1之间,0.9以上表示信度良好;0.8到0.9之间说明能够接受;介于0.7和0.8之间说明有项目需要修订;信度如果在0.7以下说明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有待加强,有项目需要抛弃。该问卷总体α信度为0.837,每一项的信度均高于0.7,说明整体的信度良好,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为了验证问卷调查的结果能够进行因子分析,故运用SPSS26.0进行KMO和巴特利特检验以说明因子间具有相关性。KMO值越接近1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而数据显示,KMO为0.878大于0.7,巴特利特球信度检验显著性为0.000,说明数据之间具有相关性,适合后续的因子检验。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融,由于各种思潮的涌入,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对中国优秀案例缺乏关注,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案例中。他们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定的传统文化认识,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会深挖其内涵,不能很好地运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中将其传承和弘扬。2.虽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道德素质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责任感淡薄,不关注国家现状,不了解社会热点,抱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态度。他们基本是独生子女,一方面被父母保护得较好,自身受挫力较差,在实践过程中缺少磨炼,依赖性较强,往往听从父母安排,所学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只要毕业拿个文凭好找工作,没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善于表达,有较强的利己思维,对国家和社会缺乏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3.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适应性和技术应用性的统一,可是往往课堂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社会真实项目的引入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单薄的理论讲解和理论作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

四、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效果的对策

(一)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德育情况不够普及,对于国家层面、精神层面、价值层面的内容未有太多涉及,虽然学校有开设思政课程,但是针对面比较狭隘,授课内容专一化,因此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不同类型的课程教育教学中。将思政工作贯穿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目前,不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调查发现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没有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制订可实施性较高的教学改革方案。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

教师需要结合所教课程特点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思政元素,尽可能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社会实际案例,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真正做到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充分体现。例如,在设计课程中,可将抗击疫情的场景融入其中,吸引学生参与到相关资料搜集中,认识到我国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精神。只有在思政内容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避免出现生拉硬扯的现象,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关键。思政内容体现在专业课教学中,能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效能,进而达到育人功效。例如,在家具设计课程中融入中国明代家具所颂扬的简洁质朴、结构优美乃至现代新中式的设计一直沿用至今等方面的内容,在保证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又在不经意间促进学生以人为本、工匠精神的道德素养的形成。

(三)根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思政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遵循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设置思政元素融合方式,有目的地进行专业课教学。以设计类课程为例,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革命内涵,将其自然引入专业知识教学中,让学生交换想法,各抒己见,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彼此的交流互动,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红色经典的认知,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宣传和发扬。这个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能准确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顺利成长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五、以“手绘设计实训”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实施方法

(一)专业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爱学习、爱专业、爱学校的“三爱”情怀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其具体做法与思路是:以建设校园文化为主旨,将校园手绘明信片的设计融入项目式教学中。在校园里进行调研。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深入调查,记录下美好的校园风光。体验集体生活、感受教师的谆谆教导,感受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借助专业特长,对校园视觉特征和元素开发进行补抓,在认识校园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了解视觉的特点,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照片资料的搜集,分组对学校的风景、人物、美食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表达,使学生发现专业的价值。通过对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去深化设计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小组成员对样品的反馈,发挥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验证创作过程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以校园明信片的外延作进一步思考,推广学校的特色文化,使学生感受劳动生产过程,懂得天道酬勤,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的价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手绘设计实训”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践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难点。专业负责人从专业技能的层面对企业、学生进行调研,了解企业需要的技能,从需求方的角度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另外,课程负责人组织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确定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入。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活动、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如在本门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校园明信片设计方案”为中心,将校园调研、设计元素提炼、可行性验证、草图绘制、后期效果处理等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分发,将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课程思政的内容应用在本门课程中,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推广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四)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

“手绘设计实训”由校园明信片方案设计、草图绘制、后期效果处理、明信片打印出图四个项目构成。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项目工作任务案例设计为核心,辅以相关专业知识,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让学生在设计制作校园明信片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设计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

六、结论

思政教育始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意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情况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以思政元素在学校专业课中的有效融入为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改革措施,要将思政教育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逐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陕西青年,2019(11).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思政教育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课程思政的浪潮。在此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缺乏重视,尤其在语文学科领域,还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契合度低、学生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无法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所以,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让中职语文教学既能够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又能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达到语文学科的思政育人目的,是中职学校及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中职语文教师作为落实思政教育的重要主导者,应当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一方面,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这个职业,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同时,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思想政治学习,善于利用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声音,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加深对政治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精心选取的教材内容将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渗透能力,这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E]。对中职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多种途径:其一,要善用资源,通力合作,参加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比武、专题培训、向前辈取经等学习活动;其二,要加强对外学习交流,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为提升教学能力蓄力。以笔者所在的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的搭建、思政课程名师工作室的成立、语文思政教育的小组定期研讨等,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构建课内外结合的"思政大课堂”

(一)挖掘教材当中的思政素材

教材是所有一线教师进行教学与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中职语文的教材中编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要以课文为蓝本,找准思政育人的着眼点,利用文本育人[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思政教育材料。其中,我国传统文化就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片沃土[4]。在教材中选择具有家国情怀的课文进行思政教学,如《岳阳楼记》?我爱这土地》《沁园春长沙》等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激扬爱国情怀的诗文。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弓I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如从孔子的身上感知其一生追求的“仁”,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感悟藏在那份“悠然自得”背后的高洁心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拓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阅读材料,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渗透

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授《我的母亲》—文时,教师通过讲解,带领学生分析得出老舍母亲勤俭诚实、热情好客的性格特质。这一内容与当代社会弘扬“好家风好风气”相契合,因此,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家风”主题讨论,让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并尝试续写后续故事。这样的形式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起来,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融人、体会并有所收获。

(三)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在学生心中播下思政教育的种子,那么,适当的课外活动就是额外的养料,可让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以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德育工作本身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月一主题”班会、每学期的朗诵比赛、作文大赛、社团活动以及文明风采大赛等,都能成为中职语文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契机。与此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社会调研、企业实习和志愿者活动等也可以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充分依托校内外各类平台,帮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以学校茶艺专业的学生为例,茶艺、礼仪和舞蹈是他们的必修课。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特别注意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以《侍坐》中的“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为切人点,让学生承担校内的部分礼仪接待和茶艺会演等活动,真正体会社会生活中“礼”的运用,充分发挥了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三、加强学校思政教育机制建设与制度完善

实行思政教育,学校也应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中职学校在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同时,要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客观、冷静地从学生规范制订、教师队伍建设、宣传引领、教育激励、监督评价等多方面完善保障制度。同时,不断深人研究思政教育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设计出多维培养路径,加强机制建设,真正做到思政政治教育渗透到师生的言行举止。针对教师,要修订考核办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来激发教师思政育人的积极性。合理确定文化知识与思想教育评价的占比率,明确地把育人要求纳人评价体系中,促使教师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例如:语文课的考核要根据课程性质、授课内容、教学成效和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融合情况综合评价。要改变以往的一次性终结考核,要求语文教师把课堂提问、教学讨论以及平日观察纳人期末考核,还可以将思政内容纳入课堂、试卷和测评,全方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贯彻到位。

【参考文献】

[1]窦冰.中职语文教学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17.

[2]张捷树.中职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6(11):10-11.

[3]高巍.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14):31-32.

[4]周小波.传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实践刍议[J].科技风,2019(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