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问题整改报告

审计问题整改报告

时间:2023-01-18 22:1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问题整改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问题整改报告

第1篇

一、微商平台建设涉嫌违规

接到反馈后,全局第一时间召开了关于微商平台建设涉嫌违规问题的专题会议,经过对全局的工作职责和行政审批及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认真梳理和研究,整改情况如下:

1、《电子商务法》第二章:电子商务经营者,第二节: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送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信息,提示未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经营者依法办理登记,并配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为应当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经营者办理登记提供便利。

2、微商平台是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之一。

3、全局没有权利审批关于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权力。

4、经认真调查统计未发现全局培育和扶持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在微商平台开展违法违规生产经营活动。

5、我县电子商务示范县项目在省商务厅的具体指导下,严格按照省厅有关文件规定进行项目评审、招标等工作,已顺利通过商务部第三方绩效评估检查和省审计厅财务审查。

二、1—5楼办公室,涉嫌违规办公室面积超标

依据靖管局发[2018]7号《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清理整改的通知》的要求,全局共有68人,其中正科1人,副科3人,副科以下64人,办公楼3楼—6楼可应用办公面积为630平方米,实际全局3至6楼共用16个办公室,总面积为540平方米,其中32平方米的办公室有9间,每个办公室均配备4人以上,36平方米的办公室有7间,每个办公室均配备5人以上,所以全局每人办公面积不超标。经过调整科室办公人员,目前全局6楼还有3间办公室闲置,已贴封条封存。

三、关于2017年公车改革后,领导领车补后到、等地还继续使用公务用车,涉嫌违规。

2017年车改后,由于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需要进一步理顺,在车改过渡期内,凡来我县洽谈项目的客商,有需要接送站的,由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派出公务用车负责接送,但要求申请用车单位自行负责加油等费用,不存在违规现象。

四、2017年招待费有审批单,但来人和陪餐人员名单记录不全,就餐次数不明确,无公函,无菜单,涉嫌违规。(比如2018年6月7号凭证,付客商来靖考察项目用招待费2085元,共2餐,招待对象江苏省现代商务数据研究院,无来函。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许多客商到我县考察项目并不提供公函,但为了成功招商,引进资金投入,来靖客人需热情招待。由于工作人员结完账后没有收取将菜单,现已无法整改,今后会吸取经验教训,严格管理,纠正错误做法。

五、关于2017、2018年支付印刷、工作手册等费用,没有明细,就一张发票,涉嫌套取经费。

经查阅相关票据后发现,原商务和粮食局2017-2018年开具的安全生产条幅、展板、安全生产手册等相关发票缺少具体内容和详细的明细及相关文件,由于原商粮局负责全县商贸流通行业2700多户企业和商户的安全生产指导工作,按照安委会要求,需常态化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舆论宣传和教育指导工作,原商粮局此项工作也获得市县安委会的认可并被评为年度安全生产优胜单位,但由于时间太久、机构改革等客观原因,相关资料明细已经无法完善,并没有套取经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引以为戒、汲取教训,坚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到所有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六、关于2018年3月7日凭证,支付招商画册款6400元,委托印刷合同书甲方县商务和粮食局未盖公章,无相关依据,涉嫌套取经费。

由于县领导带队出去招商,急需随身带新的招商宣传画册,没有能印制招商画册的企业,所以委托市数码印务有限公司印制招商宣传画册,全局负责印制画册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不细致、疏忽,忘记了盖甲方单位公章,只有乙方的公章,不存在套取经费现象。机构改革、商务和粮食局与经济局合并后,已不再启用商务和粮食局公章,今后加强对工作的认真细致,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七、关于2018年6月第16号凭证,付明珠装饰公司项目款,去付50000元,此笔款项来源、发放依据不明,支出去向不明,涉嫌套取经费。

此笔款项发放依据为省商务厅和财政厅联合发文《关于做好2018年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第一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并下达了内贸服务业资金。根据《关于申报2018年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第一批)项目的通知》靖商粮联字[2018]5号文件规定,资金支持方向为推动消费促进结构升级的限上商贸入库企业,我县共两户条件合格的企业符合申报条件,全局按项目申报流程受理并和财政部门联合组织了评审,将资金拨付至明珠装饰有限公司和五世同堂参茸有限公司各5万元,不存在套取资金现象。

八、关于2018年1月12号凭证,付精准扶贫粮油款15450元,无发放依据,领取名单无签字捺手印。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各扶贫包保部门应尽快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使贫困户能尽快受益、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全局为每个贫困户购买了米、面、油等春节必需品,但因工作人员的认识偏差和疏忽,认为由村委会书记和村主任签收并盖章就可以了,并没有让贫困户签字,纪委反馈问题后,全局已积极整改,找贫困户补摁了手印,贫困户对我们工作均表示理解。

第2篇

文章结合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就当前落实内部审计整改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被审计单位、督促审计整改的责任部门以及内部审计的体制和机制等角度,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内部审计;审计整改;对策

审计整改,就是被审计单位在对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没有异议的基础上,自我进行整改和纠偏的过程。审计整改作为审计闭环中的最后一环,是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延伸,直接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只审计不查处、不整改,等于没有审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整改的审计发现比没有发现更可怕。发现的问题得不到整改,审计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采纳,既达不到内部审计查错纠弊、揭示和预防的目的,也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不仅发挥不了审计制度本身应具有的震慑作用,相反还可能增加被审计单位“前审后犯、边审边犯”的胆量,从而导致类似违法违规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本文结合系统主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着重从主管部门内部审计的角度,对当前内部审计整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内部审计整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主观认识不到位,导致审计整改难落实

从被审计单位看,一些单位领导对审计整改促进单位加强规范管理、堵塞漏洞、抓早抓小的预防作用认识不足,担心整改使自身利益受损,往往采取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1],使得审计整改难落实。表现为:一是对与切身利益关联度不大的问题,一般比较容易整改。如对加强内部管理的建议,只要象征性地修改或完善几个制度就可以算是完成整改。由于制度的执行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内部审计部门短时间内很难对整改的效果进行评价,使得审计整改仅限表面化,整改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对涉及单位局部利益的问题浅源性整改。一些单位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整改时存在攀比心理,徘徊观望、左顾右盼,不愿深入整改。如纠正单位超标准超范围发放奖励等问题时,被审计单位往往以维护稳定为由,采取由少数单位领导层退回多发的奖励,不愿触及多数人的“利益”,只是进行浅源性整改就算是完成了审计整改任务。三是对责任难以界定的问题拖延整改。如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前任或者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现任不管前任账”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大多情况复杂,整改难度大,现任领导大多数不愿花大力气去整改,或是表面上答应、实际上就是不改,敷衍拖沓,严重影响整改时效。从内部审计部门看,内部审计“监”而不“督”,重审计、轻整改现象普遍。由于内部整改主体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审计整改的问题往往会触及一些部门或个人利益,督促审计整改远比审计发现问题要复杂,利益冲突导致很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后续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如内部审计部门一般仅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提交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报告只作书面形式上的审核,并未依据审计发现和建议的相对重要程度,及时采取不同的后续跟踪审计,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一些表面化、形式化的整改蒙混过关。

(二)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差,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导致审计整改难落实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否独立、审计报告关系是否恰当,对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在组织中地位至关重要,它是内部审计有效履行其责任的必要因素[2]。在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层次不高,内部审计不是主要领导分管的情况下,其在审计中就很难保证适当的信息沟通,审计报告关系不顺导致审计信息在向上报告的过程中,受个人利益冲突影响,往往会选择性过滤掉一些性质敏感的问题。一些应该反映的重大问题未能如实反映,审计报告中意见或建议不够客观,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后续审计、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只能跟着流于形式。从经济责任审计实践来看,一般情况下,审计组组长的职级往往远低于被审计单位领导的职级,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主管领导再不具有职级优势的话,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多少会有所顾虑,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导致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审计整改失去了良好的基础,使得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后续审计都只能对一些表面上的问题进行整改,一些深层次的重要问题反而得不到整改,审计整改仅限表面化。

(三)督促审计整改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审计整改难落实

一是内部审计部门督促审计整改的后续审计力度有限。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使得审计意见或建议本身缺乏硬性的约束力,在出现被审计单位消极应付审计整改的情形时,后续审计的督促作用就显得十分有限。二是缺乏督促审计整改的部门联动机制,监督合力远未形成。由于大多数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的问题与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督促、管理有关,内部审计部门如未将审计中发现的主要情况通报主管部门的纪检、监察、巡察、人事和财务等各相关业务部门,让“条条”这条线也来督促整改,就难以形成监督合力。从内审工作的实践来看,仅靠内部审计部门独立督促审计整改,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三是审计整改结果透明度不够,群众监督乏力。公开、透明是促进审计整改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内部审计中普遍缺乏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查出的问题以及审计整改情况一般只有审计整改责任主体自己知道,群众对此并不知情,更无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屡审屡犯”行为的发生[3]。

(四)督促审计整改的考核、问责力度不够,导致审计整改难落实

目前,虽然大多数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建立了审计回访、审计约谈制度,对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相应的奖惩问责力度不够,其执行效果不够明显。一是主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如有的未将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对该单位的综合考核、评先评优中,有的虽纳入考核但所占分值权重太小,引不起被审计单位整改责任相关部门的重视。二是审计整改结果运用流于形式。由于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的情况对其主要领导考核、提拔的“参考”作用十分有限,甚或基本不起作用,以致很难引起相关单位领导者高度重视。三是审计整改追究问责力度不够。多数单位未建立内部审计整改问责制度,或是建立的制度中关于问责的奖惩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实践中,内部审计部门很难依据审计中发现问题、审计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问责。

二、内部审计整改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动审计整改工作落实

内部审计整改到不到位,关键在于落实审计整改的各责任主体的领导认识到不到位,是否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内部审计整改工作。一是要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只有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重视审计整改工作,亲自组织整改工作,被审计单位的整改部门之间才不会相互推诿,审计整改工作才能有效推进。二是内部审计部门要高度重视后续审计工作。后续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延伸,对于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要改变以往“监”而不“督”,“重审计、轻整改”的误区,切实履行督促审计整改的后续审计责任,使内部审计工作有始有终,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提高审计项目质量,为审计整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是要强化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要与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保持恰当的审计报告关系。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主管内部审计工作,经常听取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汇报,及时、全面了解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整改的落实进度,切实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和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大胆开展工作、客观反映问题。二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为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内部审计部门要依法履行审计职责,严守职业道德,不断强化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取得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理解和认同,促使其从“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为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健全和完善督促审计整改监督机制,提升监督合力

一是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后续审计制度。内部审计部门要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的类型,细化审计整改内容、目标、时点。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整改所需时间决定采取不同的后续审计程序。如采取专项后续审计,或是附带式的后续审计。内部审计部门要对重要的问题整改措施进行现场确认、评估,评价整改现状,形成后续审计报告及时报单位领导和被审计单位,加大督促审计整改的力度。二是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内部审计部门要争取在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支持下,建立督促审计整改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将审计发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情况向主管部门的纪检、监察、巡察、组织人事等有监督、奖惩权的部门通报,借助相关管理部门的力量,共同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如一些单位已经在探索将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巡察整改工作督办中,以巡察整改督促审计整改,由于主管部门巡察工作直接对单位权力机构负责,无形中加大了督促的力度,使得一些屡查屡犯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三是逐步扩大内部审计整改结果公告范围。内部审计部门要逐步扩大审计报告的主送和抄送范围,将过去只向被审计单位主送审计意见书的做法,改为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向对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监督、管理部门抄送,形成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的压力和推力。借鉴国家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制度的做法,建立内部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制度,逐步扩大审计整改情况的公开范围,除及特殊原因不宜披露的内容外,要充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以发挥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

(四)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结果运用、问责机制,加大问责力度。

一是将审计整改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结合。把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的情况与其领导个人政治前途挂钩,促进被审计单位领导落实审计整改责任。二是把审计整改结果纳入考核范围。主管部门要将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考核其绩效、评选评优的重要内容,推动被审计单位整改责任相关部门的落实审计整改责任。三是加大审计整改问责力度。要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问责制度,增强惩处的威慑力。加大对拖延审计整改或应付整改、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相关责任人的问责力度,必要时移交纪检、监察等部门,发挥问责的震慑作用,确保审计整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曹晓娟 单位:安徽省司法厅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公安局审计处课题组.基于审计整改视角的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10):41-45.

第3篇

【关键词】 审计整改 审计意见 风险 长效工作机制

1 引言

审计整改长效工作机制,是能长期保证组织有关审计整改的系列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阳泉供电公司以防范经营风险为导向,研究创建了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审计整改管理体系,解决了公司审计整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升了审计意见下达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推动了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规避了经营风险,推动了公司内部审计的科学发展。

2 创建审计整改长效工作机制的背景

2.1 “审计意见落实难”影响公司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审计意见,是指审计部门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实施审计检查而取得的被审计单位某一方面业务或整体经营管理有关合法合规性、安全性、流动性及效益性的信息,主要包括整体评价、存在问题、审计意见及建议三大部分。因多种成因影响,导致公司部分单位及部门对审计意见难以客观、系统、完整地进行落实,审计检查陷入了“屡犯屡查、屡查屡犯”的怪圈。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摆在公司管理层面前的一个课题。

2.2 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影响审计整改的规范进行

影响“审计意见落实难”的因素较多,但公司审计整改管理工作存在缺陷,是导致“审计意见落实难”、“审计成果转化难”、“审计问题屡查屡犯”等问题的重要成因。具体而言,目前公司审计整改管理工作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审计问题整改的标准。以往审计部门在给被审计单位下达的审计意见中,往往只给出了要求整改的事项。但这些事项如何整改,因公司缺乏问题整改的标准,审计部门下达审计意见时,或“随心所欲”下达,或用“只言片语”来敷衍,形成“模糊审计意见”。这导致整改单位也可“随心所欲”地整改;至于整改是否完毕,审计部门也因缺乏标准而难以判定,从而导致许多问题貌似整改完毕,其实是“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缺乏科学的审计意见落实质量衡量标准。以往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完毕后,审计部门对其审计意见落实质量的高低,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衡量标准。久而久之,整改单位逐渐形成了“改好改坏一个样”的惯性思维,原先积极整改的单位逐渐失去了整改积极性,整改不积极的单位更不会有提高整改效果的积极性。

(3)缺乏对审计发现问题严重程度的判定标准。由于公司缺乏对审计发现问题严重程度的判定标准,在以往的审计报告中,虽然罗列出了审计发现的各类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数量是多还是少,这些问题是轻微问题还是突出问题,审计报告中从未提及。至于利用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来判定单位负责人任期规范经营经济责任是否履行,更是无从谈起。这容易造成领导干部“带病提拔”,给公司的依法治企、规范经营带来隐患和蒙上阴影。

(4)缺乏督促审计意见落实的实质性机制。以往对被审计单位未尽力整改、导致审计意见未充分落实的行为,或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清理历史遗留问题等行为,公司缺乏有效的督促机制,尤其是缺乏成文的惩罚和奖励制度,这也导致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视度不高,使审计问题就很难做到充分整改。

3 创建的理念及策略

创建审计整改长效工作机制,属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范畴。加上企业的内部审计已成为我国“三位一体”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创建审计整改长效工作机制,是以加强内部监督、强化依法治企、防范各类经营风险为理念所开展的活动。公司以审计发现的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提出若干在实际工作中客观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难题,构成了研究主要内容,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计整改管理体系。

4 审计整改长效工作机制的具体内容

公司创建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由以下六大模块组成:(见图1):

上述六大模块既相互联系,又各成一体;既包括了一系列规范、稳定、配套的审计整改制度体系,又包括了促进审计整改制度正常运行的“推动力”;共同运行,共同发生作用,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整改的长效工作机制。下面对上述模块分别简述。

4.1 标准化审计意见

在公司制定的《审计整改操作指南》中,给出了整改问题,问题的具体表现,给公司带来的潜在风险,该问题违反的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系统的管理制度,可采取的风险防范策略,整改采取的具体方法等内容。不仅适用于公司审计部门对所属单位下达审计意见时参考,也适用于所属单位在审计整改时参照或借鉴执行;另外,指南也有助于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增强对所涉及风险的识别及理解。

4.2 整改落实工作规范

为了加强审计整改基础工作,公司制定了《审计整改工作管理办法》,基本涉及了审计整改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整改工作流程为例,制定了环环紧扣的整改流程,从审计部门向整改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开始,到考评组出具审计意见落实考评报告,及报告的审阅、上报。另外给出了审计整改通知书、整改方案、整改中期简报、审计意见反馈报告、审计意见落实考评报告等具体而详实的模板,对规范整改基础工作起到了极大作用。

4.3 整改效果评估

在公司制定的《审计意见落实考评管理办法》中,“审计意见落实质量评价办法”是核心内容。办法中给出了“整改考核计算表”(见表1)。在上表中:(1)实得分值,是指每一项整改问题经考评人员评价后,应得的具体分数,用B表示。该分值分为六个档次:1分、0.7分、0.5、0.3分、0.1分、0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每个档次得分的情况。(2)整改难易系数,是用来表示整改事项进行整改时难易程度的系数,用C表示。该系数分为四个档:1、1.1、1.2、1.3。办法中详细给出了适用于上述系数的具体整改问题。

考评人员通过填写该表得出:整改意见落实质量评价得分= ∑D/∑A×100。然后根据不同的得分区间来确定整改单位的审计意见落实质量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整改单位的审计整改工作,属于单位负责人履行其任期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因此公司将其纳入了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考核范畴,整改考评结果也列入了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之中。

4.4 单位负责人规范经营考核

为了客观考评所属单位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以评价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规范经营方面)的履行情况,公司制定了《单位负责人任期规范经营考评办法》。考评方法如下:

(1)制定“审计发现问题类别及分值确定表”,将审计问题划分为轻微问题、一般问题和突出问题三个类别,并将轻微问题、一般问题和突出问题分别赋值为1分、2分、3分。

(2)考评人员依据“审计发现问题类别及分值确定表”,对所有汇总的审计问题进行分类,并将统计、分类结果纳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之中,进行如下描述:XXX同志在担任XX公司经理(负责人)期间,公司经各类检查,被发现问题X项,其中:轻微问题X项,一般问题X项,突出问题X项。

(3)考评人员依据“审计发现问题类别及分值确定表”,对所有审计问题的分值进行加总,得出审计问题的汇总分值,依据确定的标准来确定该单位负责人在规范经营方面的履职情况:很好地履行、较好地履行、基本履行、未履行,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之中。

4.5 审计案例

为加强和规范审计案例的管理,发挥审计案例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公司制定了《审计案例管理办法》,包括案例的组织与分工、案例的开发、案例库的建设与管理、案例的应用与推广等内容。按照该办法规定,每次审计整改项目结束后,各个审计组应及时收集素材,编写案例,经审核后纳入公司案例库。审计案例可应用于公司及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培训、审计人员业务学习、监察审计部与其他部门经验交流等方面。

4.6 审计成果教育培训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司审计成果教育培训工作,公司制定了《审计成果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按照该办法,每次审计整改项目结束后,监察审计部应结合审计项目的具体内容,开展审计整改成果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召开审计案例培训会、审计发现问题剖析会、编写审计问题相关资料并分发等方式,就审计整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及讲解,以达到规范生产经营、完善内部控制、降低经营风险等目的。

5 结语

第4篇

近年来,随着金融领域合规经营、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内外部审计检查项目日益频繁,我行上下对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大整改力度,使整改工作逐步走上了常态化和规范化轨道。从唐山分行来看,分行领导班子一直高度重视对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先后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强化资源配置、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等多种措施,不断细化管理,狠抓落实,连续多年完成了上级行下达的整改率目标,整改报告上报质量也受到了省分行的通报表扬,在确保整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全行各项业务的合规、健康发展。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行上下齐抓共管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继续坚持和发扬。但从全行整改工作实践来看,我认为仍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如防范风险与业务发展摆布还不尽合理、职责分工还不够明晰、举一反三整改措施还不够具体、整改工作标准还不够清晰、整改结果报送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改工作的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整改工作质量,全面消除各类违规问题带来的风险,在整改工作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完善:

一、应进一步提高对整改工作的重视程度

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是保证我行合规经营,防范各类风险的重要手段。随着近年来,内外部审计、监管检查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机构和业务条线部门应切实提高认识,克服“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合理摆布好两者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组织机制,合理安排资源配置,细化责任分工,深入研究整改工作方法,确保整改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应进一步强化系统性整改措施,务必杜绝屡查屡犯

针对每项整改项目,建议条线部门和相关机构建立整改项目专题会议制度,认真对照上级行整改要求或审计检查部门的管理建议、整改建议等内容,针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注意对审计发现问题区分共性和个性,制定切实可行的举一反三整改措施,提高系统性整改效果,坚决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避免因“就问题改问题”而导致的整改建议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发生。同时,按照《工作人员违规失职处理办法》和《轻微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及时确认问题责任人,认真负责地做好认定和追究工作,充分发挥惩戒制度的警示作用。

三、应进一步提高整改报告质量

目前,内外部审计检查项目较多,整改工作量较大,审计部门和上级行对整改工作上报时限要求比较严格,各整改主办部门和整改经办行,应对涉及本条线、本机构的问题从发现之日起,尽早制定相应措施,抓紧落实整改,并严格按照报送要求和时限进行报送,避免发生迟报、漏报的情况。应切实提高整改工作报送质量,严格按报告要求撰写整改报告及相关报表,其中对问题整改状态的界定,要严格按照省分行下发的《关于明确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状态及整改完成率计算口径的通知》,结合问题整改的实际情况,准确区分整改状态,避免主观臆断,同时,在整改过程中,力争做到完全整改,尽量避免出现“无效整改”等情况。

第5篇

一、国际治理中审计整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审计整改的效率低下

当前的审计整改工作中出现了整改效率低下,无法充分体现政府审计工作的指导作用。首先,当前的审计工作完成后,还需要再经过审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审核确认、领导签字等环节,一般需要1~2个月来完成该审计流程,对于特殊的审计项目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其次,需要进行整改的工作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未必能够完成整改工作,并且也不具备相应的证据可以使整改时间延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整改工作的进行,导致整改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二)审计整改效果的不突出

首先,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检查的问题并不重视,在整改期间只是完成了表面上的整改工作,并没有深入认识到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被审计部门只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但是没有相应的后续整改计划,导致每年的审计工作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整改,不利于审计整改计划的全面实施。最后,被审计单位并没有站在企业长期发展的高度看待企业的审计整改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暂时整改只是为了应付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工作,企业的后续发展收不到审计整改的成效。

(三)审计整改的责任追究尚未落实

由于政府审计机关对于被审计单位中的出现的问题只是勒令其进行相应整改,并没有深入开展责任追究,导致一些被审计单位对于出现的问题不够重视,审计整改工作也得不到有效实施。对于这种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缺乏警示性的审计整改工作将直接造成部分单位无视相关审计整改制度,并且出现屡查屡犯的现象。

二、影响审计整改的因素

(一)审计整改缺乏相应的整改制度

目前,我国的审计制度建立还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整改措施。首先,审计机关没有建立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对于需要进行工作整改的单位,在整改工作完成后,没有将相应的审计整改情况交到审计负责部门,不利于妥善监督审计工作的后续进展。其次,缺乏相关的审计整改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考核中没有纳入相关的整改知识考核,导致整改工作不彻底,留下审计工作上的遗漏。

(二)审计人员的工作观念陈旧

在当前的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观念,甚至认为审计工作就是进行审查监督,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工作与自己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缺乏正确的审计观念指导。并且在审计部门还存在非常明显的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的现象,主要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限,缺乏大量的专业的审计人员,所以应该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树立正确的审计工作服务理念,才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

(三)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工作不重视

被审计单位最关心的是企业的考核指标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对于审计机关提出的管理项目和要求并不重视,甚至会采取随意应付、消极懈怠的处理方式,对于整改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被审计单位即使是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审计整改,但是其管理层也未必能够进行整改报告的仔细研究,对于整改中的问题不能做到监督的作用,忽视审计整改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三、加强审计整改,提高审计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审计相关人员的整改意识

对于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而言,应该树立为企业的服务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积极落实审计工作的相关工作要求,不但要经常增加自身的专业审计知识,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请教专业人士,提出更加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审计整改方案,并积极协助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完成审计整改工作。

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而言,要深刻认识到整改工作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促进整改工作的有效实施,并坚持将整改工作落实到实处,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整改工作的责任意识。通过与审计部门形成良好的监督督促关系,协助并配合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法

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整改方法,使之有效的运用于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整改过程中[3]。首先,审计工作部门在形成审计报告的初稿时,应该加强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并要求被审计部门严格制定审计整改工作的责任制度,并明确整改工作的相关负责人,督促审计整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对于审计中出现的整改方案,需要审计部门分配到个人任务,严格监督被审计部门的整改情况,做到每件整改工作都要具体落实,并收到最终的整改报告。

(三)增强国家审计独立性

影响国家审计的因素不仅包括体制问题,而且还包括审计人员问题。所以,应该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者独立性,具体在工资、人事晋升、审计部门关系等领域体现出来,应该实行定期轮岗体制,以降低束缚人际关系的程度,除此之外,还应该行政与业务晋升渠道提供给审计人员,确保审计人员工资待遇可观性,以提升审计工作的声誉,同时还应该树立国家审计工作者守法意识与责任心,提升审计整改效果。

第6篇

一、基层央行内审整改工作的主要做法

“整改”通常由被审单位依据内审整改建议,在规定期限内开展纠正,做出《整改落实情况汇报》,内审部门收到书面整改汇报后,视同整改工作完成,现场审计结项。《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为整改监督提出了强制性要求,业内“巩固内审成果,转化与利用成果,树立内审权威”的呼吁,唤起基层央行内审对整改工作的重视,快速走出现状,步入制度化建设轨道,建立富有各地特色的整改督查督办制度,摸索出如下工作流程:

一“估”,主观估量,判断整改落实状态。坚持“谁主审、谁承办”原则,分析《整改落实情况汇报》详实、完整、时效和文本标准,结合资金需求和技术等允诺,判断整改落实真实性,整改措施可行性。从汇报的字里行间梳理并勾对“已整改、未整改、在整改和无须整改”等状态,对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用语和作答做出标识,回执整改落实执行确认书,索要补正说明。

二“听”,建立审计回访制度,听取被审单位心声。对被审单位落实整改建议所采取的措施,执行整改后的效果及遇到的阻力和困难进行回访。通过调查、咨询和座谈方式,了解内审整改建议的恰当性、操作性和先导性。从内审服务角度,从被审单位切身利益出发,听取被审单位对内审工作的建议,做好回访笔录,核查关键证据,落实整改完成率,规避书面整改汇报的搪塞与敷衍,达到总结、交流良好管理经验,纠正内审“错误与遗漏”之目的。

三“建账”,建立整改台账,及时、准确、完整地保存信息。依据已确认或已核实的整改情况,按被审单位建立整改问题手工总账,按审计类别建立整改问题手工明细账,提示、监测整改状态,导入内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改管理模块,转入年度内审查处问题综合分析。依据整改完成率,总结归纳普遍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及整改落实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形成专题综合分析报告。

四“切”,依据制度,开展整改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和《中国人民银行内审操作程序》,从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内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角度,成立内审小组,对被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开展后续审计。依据基层大监督工作制度,与事后监督中心、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形成合力,与职能部门形成联合检查小组,开展整改落实情况专项核查,减少违规违纪现象,增强管理活动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五“究”,依据问题轻重缓急,采取不同追究方式。从制度方面,针对整改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所造成屡查屡犯,且问题性质处于重要程度的被审计单位,由派出机构内部审计所在组织领导层对被审单位领导班子进行集体约见谈话。针对不按规定报送整改报告,提供虚假整改报告,拒不纠正违规问题,阻挠整改等情形,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等做出规定。

六“机制”,利用大监督机制,搭建整改落实信息沟通平台。大监督机制是由纪检监察、内审、事后监督和相关业务部门组成,通过定期召开大监督联系会议,通报情况,实现问题集中统一管理与处置。基层央行一级组织基本形成了以召开专题会议的方式,研究上级内审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方案,按领导责任、分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落实整改任务,分管领导全程监督,职能部门具体落实,同级内审监督实施的整改格局。基层内审部门能借助组织力量,将下达整改建议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提交大监督联系会议研究,听取领导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意见,确保拟下达的整改建议具体、富有指导性。

二、强化整改工作的现实意义

检查是方式,处置是手段,整改是目的。整改工作是对已确认的查实问题依法执行纠正的过程,是内审部门和被审单位之间相互配合,联手实现“维护各项活动正常、有序运作,资金安全,资产完整和信息可靠”目标的过程。在现代审计活动中,整改落实情况与绩效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紧密结合,共同发挥增值作用。

整改是风险评估的组成部分。查实问题是整改的内容,它包括制度缺失、滞后、冲突,行为人执业行为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上次审计查实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是内审开展预测和分析的第一手资料,利用上次审计查实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发挥内审工作前瞻与预警是内审转型目标与方向。

整改是内审成果转化的渠道。整改举措是被审单位依据整改建议做出纠正的步骤和方法。已揭示的查实问题凝聚着内审人员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的职业道德。举措到位与否,关系到内审投入的知识、技能和资源所产出的成果是否得到转化。整改举措执行后所产生的效果,关系到内审绩效,关系到内审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整改推动内审职能向前发展。具有强制执行性,富有法律程序的整改,从整改建议下达,到整改落实汇报,已得到内审工作制度保障。一份就事论事的整改建议,同样产生法律效应,但只能让内审监督停留在查错纠弊的监督层面。若跳出就事论事,融入先进管理经验,注入先进性指标,符合被审单位所需,适合业务发展且易操作,势必推动内审职能由单一的监督职能,向监督和咨询并重的双重职能发展,这是基层央行内审转型的另一目标。

整改推动内审监督走向连续。基层央行内审所开展的履职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内控评审、信息技术审计及以合规性审计为基础,以内控评估为主线,深化履职审计,认真开展离任审计和各类后续审计,朝着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方向发展的总体转型目标,已蕴含了适时控制、成本效益的审计理念,集聚与沟通审计结果与整改情况,坚持“专项审计、履职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开展审计整改落实情况评估与分析,在现有条件下,可逐步改变传统审计方式的时点性与间断性。

三、完善基层央行内审整改工作的建议

基层央行内审整改工作,各地做法不一,标准各异。在制度建设方面,能依据内审相关制度,建立整改督查督办制度,但绝大多数存在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两张皮的现象。本文所列整改流程,有的是基层央行内审上级制度规定的,有的是基层央行内审结合实际弥合的,鉴于整改现实意义,提出如下完善建议:

从沟通入手,争取领导支持和重视。内审服务于组织,应组织需要开展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内部审计工作宗旨。“全面整改难,难全面整改”是整改阶段的通病,也是一个“症结”。一方面反映内审整改工作制度执行不到位,整改工作不深入,另一方面反映被审单位不认真、不积极、不配合。取得本级组织领导重视与支持是解决此类问题最好办法,沟通便是良好途径,沟通方式离不开《内审准则》这根准绳。内部审计应高度重视《内审查处问题整改报告》的撰写工作,准确统计整改完成率,梳理整改状态,对主观未整改和客观不能整改的,进行重点分析和提示,将下一阶段工作举措一并形成专题报告,向领导层汇报,引起重视,而不是例行公事。

从源头入手,提升建议恰当性。整改建议是整改工作的源头,整改建议源于查实问题及分析。建议下达应围绕查实问题与原因分析,遵循现有法律、法规和制度等规定,做到有理有据,不避重就轻,不回避事实。建议下达应符合被审单位经营状况,立意于科学管理,对症下药,力荐先进内控模式。建议对路,还需内审工作质量作保障,通过严密内审操作程序,严格现场督导,注重审计方式和方法,关联地看待每个问题,厘清问题的主干和枝干,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内审报告审核制,内审建议合议制,做到人员、信息、技术和知识在同一目标下的协调、配合,以降低审计风险。

从问责入手,建立考核,执行追究。基层央行内审整改工作尚未纳入内审绩效考核范畴,对被审单位查实问题仅停留在责任人的处罚上,对被审单位应整未整等现象,未依据制度执行追究。基层央行内审应将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等制度所制定的《责任追究办法》与内审整改办法或整改责任追究制度相结合,执行同一标准,归口管理,一并处罚。对职能部门自查自纠,做出的责任追究,应送管理部门备案,内审部门不重复追究。整改情况应与内审人员,被审单位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同时,充分利用联系会议,通报整改工作。

从制度入手,提升整改监督水平。基层央行内审应将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总结,形成条款,充实到整改督查督办制度中,细化整改工作流程和要求。明确关联方职责与目标,明确整改督查督办内容、方式、频率和覆盖面,明确整改工作机制及运作规律,加大部门间协调力度和信息沟通。规范与完善整改评估,研究整改评估标准,将整改评估结果与内审工作计划制定相衔接,依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整改态度,正确处理各类整改状态,强化整改问责,使内审整改工作的每一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第7篇

近年来,随着金融领域合规经营、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内外部审计检查项目日益频繁,我行上下对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大整改力度,使整改工作逐步走上了常态化和规范化轨道。从唐山分行来看,分行领导班子一直高度重视对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先后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强化资源配置、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等多种措施,不断细化管理,狠抓落实,连续多年完成了上级行下达的整改率目标,整改报告上报质量也受到了省分行的通报表扬,在确保整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全行各项业务的合规、健康发展。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行上下齐抓共管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继续坚持和发扬。但从全行整改工作实践来看,我认为仍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如防范风险与业务发展摆布还不尽合理、职责分工还不够明晰、举一反三整改措施还不够具体、整改工作标准还不够清晰、整改结果报送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改工作的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整改工作质量,全面消除各类违规问题带来的风险,在整改工作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完善:

一、应进一步提高对整改工作的重视程度

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是保证我行合规经营,防范各类风险的重要手段。随着近年来,内外部审计、监管检查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机构和业务条线部门应切实提高认识,克服“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合理摆布好两者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组织机制,合理安排资源配置,细化责任分工,深入研究整改工作方法,确保整改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应进一步强化系统性整改措施,务必杜绝屡查屡犯

针对每项整改项目,建议条线部门和相关机构建立整改项目专题会议制度,认真对照上级行整改要求或审计检查部门的管理建议、整改建议等内容,针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注意对审计发现问题区分共性和个性,制定切实可行的举一反三整改措施,提高系统性整改效果,坚决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避免因“就问题改问题”而导致的整改建议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发生。同时,按照《工作人员违规失职处理办法》和《轻微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及时确认问题责任人,认真负责地做好认定和追究工作,充分发挥惩戒制度的警示作用。

三、应进一步提高整改报告质量

目前,内外部审计检查项目较多,整改工作量较大,审计部门和上级行对整改工作上报时限要求比较严格,各整改主办部门和整改经办行,应对涉及本条线、本机构的问题从发现之日起,尽早制定相应措施,抓紧落实整改,并严格按照报送要求和时限进行报送,避免发生迟报、漏报的情况。应切实提高整改工作报送质量,严格按报告要求撰写整改报告及相关报表,其中对问题整改状态的界定,要严格按照省分行下发的《关于明确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状态及整改完成率计算口径的通知》,结合问题整改的实际情况,准确区分整改状态,避免主观臆断,同时,在整改过程中,力争做到完全整改,尽量避免出现“无效整改”等情况。

四、应进一步完善整改工作档案资料

各机构和各部门应明确专人,对整改资料要实行专夹保管,按规定归档;针对具体问题尽量留存整改依据,以便在后续追踪检查中及时提供;严格落实整改台账销号制度,确保存在问题彻底消除。

第8篇

如何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紧密结合国家审计统计体系,有针对性地创新地方审计统计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审计统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统计数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的作用,这是当前审计统计实践所要积极推进落实的工作。为强化审计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和建议功能,针对地方审计工作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围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统计、地方效益审计工作统计和地方审计整改工作统计等当前审计工作热点和重点,从审计统计指标、审计统计内容、审计统计工作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工作。

一、加强审计整改统计创新工作

政府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以进一步提升审计效果,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因此,审计统计工作要加强创新,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全面、准确、及时地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统计,实事求是地将审计整改工作状况反映出来,供领导决策参考。为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创新几个审计统计指标,根据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该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对各类型审计项目的整改工作统一统计路径,提高统计创新工作质量。

1、创新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和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年度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已纠正或整改金额、针对审计进行建章立制的个数、审计整改率等。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地方审计整改比例,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2、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在具体设计审计统计指标时,参考国家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对以下审计统计栏目的范围进行:一是审计单位名称,系指经审计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二是审计调查单位名称,系指经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调查,并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三是审计资金总额,该指标从资金角度反映审计覆盖面和规模大小。具体范围为:企业,统计会计年度末资产总额;行政事业单位,统计预算资金总额;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统计上级批准计划总投资金额数;等等。以上几个方面是指全面审计情况下的统计口径。在专项审计时,按专项资金额进行统计。四是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等的合计数。五是已纠正或整改金额,系指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发出后,被审计(调查)单位已纠正或整改的问题金额。六是查出问题个数,以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个数为准。七是已纠正或整改问题个数。针对审计查出问题已纠正或整改的状况,要研究确定审计统计时的参考判断标准:如有关部门和单位已按要求对违规金额和管理不规范金额等全部或大部分进行了纠正或整改状况;针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建章立制的整改状况;针对违规收费等行为已经停止违法行为的状况;针对不涉及资金的管理性或其他类似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会议等形式提出相关要求或在审计整改回复中表示整改的状况;等等。在具体确定参考标准时,要循序渐进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尤其是要从有利于领导决策角度进行研究。八是已纠正或整改率。

3、关于审计整改率。审计整改率的计算是个敏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于审计整改率的统计本身,就涉及到统计角度问题。因此,既要非常慎重地统计,又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审计统计。对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统计,除了要研究统计审计查出问题个数的整改状况,还要参考统计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的整改状况,以达到实事求是地统计审计整改工作实际,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加强地方效益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审计署2003-2007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7年效益审计项目达到50%的目标,同时对审计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这些发展目标对审计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方政府审计也在积极推进效益审计工作。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涉及政府审计发展目标,而且也涉及政府审计工作进程。因此,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实际创新效益审计统计工作。

1、创新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工作。结合审计署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地方政府审计特色有针对性地整合效益审计统计指标:效益审计项目数,包括以效益审计项目立项的项目数和其他类型审计项目中的效益审计子项目;效益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资金额;占效益审计资金额的百分比;占审计资金总额百分比。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年度所有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效益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超级秘书网

2、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创新的统计范围。根据审计署审计统计报表体系和地方效益审计特色,探索确定以下范围:一是效益审计项目,系指单独立项,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效益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效益审计项目资金额:指单独立项的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或审计(调查)项目中效益审计部分涉及的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填入审计署审计统计“效益审计情况报表”内的数据。四是占效益审计资金额比例。五是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

在进行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时,既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发展特点和发展进程,又要考虑地方政府审计目标。在涉及具体统计技术时,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政府审计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政府审计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政府审计中重要性越来越强。李金华审计长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并多次要求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1、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针对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探索创新以下指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数;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计算机辅助审计查出资金总额占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比例。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第9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corporation interior audit on new background facing the change of corporation exterior environment, the organization situation and personnel configuration of interior audit structure, the audit development on concept, content and means, the fulfillment of hinder interior audit, the communication in interior audi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in interior audit, is analyzed throughly.

关键词:内部审计;后续审计;科学发展观

Key words: interior audit;hinder audit;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52-02

0引言

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的呼声越发强烈,内部审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企业的和谐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以促进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

1以人为本,设置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结构

组织位置和人员配置是基本的环境因素之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位置和人员配置反映其独立程度,也反映其在企业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审计职能的发挥。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力所在。

1.1 组织位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制定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2001年)中认定:“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治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是目前较为权威的关于内部审计的界定,也是未来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的方向。

1.2 人员配置审计的新定位、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内部审计涉及到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因此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配置适应审计项目要求的人才资源。①为审计机构配置复合型专业人才;②充分调配企业的人力资源,甚至聘请外部专家。

2与时俱进,重视审计观念、内容、手段的发展

2.1 转变审计观念内部审计的职能是顺应渐进的,内部审计机构要从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大局,全面促进内部审计的转型。

2.2 拓展审计内容在新的历史使命下,加大增值型审计力度,应当重点把握:①以化解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为重点;②以整合企业资产为重点;③以强化成本管理为重点;④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重点。

2.3 创新审计手段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它展示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激活了人才的需求,更是对人才整体的较量。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变审计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与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

3重视后续审计,促进审计意见落实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内部审计师所进行的后续程序是指他们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受审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后续审计在我国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003年6月1日《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八号―后续审计》出台,对后续审计做了具体规定,强调审计机构负责人应适时安排后续审计工作,并把它作为年度审计计划的一部分。做好后续审计要把握好五个环节。

3.1 熟悉审计报告,落实后续审计工作责任找准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中的重要问题和疑难问题,逐条列出后续审计清单,将后续审计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为现场审计打基础。

3.2 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审计回复(整改报告)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发现和建议做出答复的一种书面文件,是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一项要求。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向审计部门报告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是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具体体现。

3.3 关注已整改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后续审计时,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中已经整改的问题,要关注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一是检查被审计单位已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正确。二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运行情况)与审计回复中所述的已经采取的措施(纠正措施的书面记录)相比较,看是否一致、实现程度如何,有没有言过其实的情况。三是看是否存在根本未整改,而审计回复中报告称已经整改的情况,看是否有弄虚作假行为。

3.4 重点审查未整改问题并分析未整改原因对在审计决定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未整改到位的,要作为后续审计的重点。对未整改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都要做好审计日志,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3.5 认真做好后续审计记录基础工作为了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在后续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认真做好审计日记。认真收集整理好各类后续审计资料,并做到审结卷成,归档管理,以便索引查阅。

4沟通中融洽,营造和谐审计环境

沟通贯穿审计过程的不同阶段,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更高效率的完成审计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4.1 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在准备阶段应了解被审计对象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经营管理方式、基本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制度情况、以往年度审计情况、企业的历史沿革、存在的主要风险等。召集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审计涉及部门的负责人出席审前会。通过审前会可以使被审计对象详细了解本次审计的目的、性质和具体安排。

4.2 实施阶段审计实施阶段的沟通环节主要体现在审计访谈上,做好充分的访谈准备是实现良好的沟通的关键。审计人员在访谈前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分析具体事项的主客观因素,预见访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被访者可能出现的反应,组织好谈话结构;充分听取意见,在保持访谈主动和控制地位的同时,给予被访者表达的空间,在访谈结束前给被访者时间进行补充。重要事项向不同层次人员进行调查,同时根据访谈结果调整下一阶段访谈安排,确保掌握所审计事项的全部信息,避免信息不完全造成的结论失误。

4.3 报告阶段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的理解,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之前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充分的沟通。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提出书面意见,并将该材料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避免今后出现异议。

4.4 后续审计阶段就审计意见、建议的整改情况、存在的困难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同时征求其对审计的反馈意见。

5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过程,作为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学习实践中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本领,转化为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转化为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和作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创新审计理念,推动内部审计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结果利用;思考

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防范风险。审计的目的是结果的利用,只有结果的利用才是对审计的肯定,才是对审计人员工作的认可,才能体现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存在的价值。因此审计机关应当精心组织,审计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工作,使每个审计项目都有一个理想的结果,使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意见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为审计结果利用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对内部审计结果更是如此。针对内部审计结果利用,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审计整改不力的原因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建议得不到有效执行,审计问题没有彻底整改,审计发现问题还存在反复发生,影响着审计结果利用。事实上,审计结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规范管理、合法经营的意识不强,忽视制度建设和基础管理,致使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

(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主要领导的重视,审计整改工作是很难开展和深入的,也只有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审计结果才能真正地得到转化利用。

(3)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有关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往往有章不循,有规不守,使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4)监督流于形式。一些企业只重视监督形式,忽视内部控制互相制衡的作用,监督不到位,监督过程中由于碍于情面,对违反规定的责任人批评、教育、处理不到位,放松了责任追究,使问题屡屡发生。

(5)审计力度不够,权威性不高。有的企业审计机构不独立,或未设立审计部门,或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人员配置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审计覆盖面偏低。

二、落实审计问题的整改措施建议

为充分发挥审计在查处违规、服务管理、支持决策等方面的作用,必须认真搞好审计整改和落实,使审计工作成果真正落到实处。事实上,由于缺乏系统性,有些问题年年查,年年有,可能这个部门发现了问题,该部门进行了整改,又在那个部门发现同样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审计结果利用,制约企业发展。笔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制度和执行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

内控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要通过审计问题整改,不断优化内控体系建设,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一是要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要相互制衡、协调运转,要按照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该上会的要上会,切实保障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行。二是要加强预算、资金、投资、物资设备采购等重要环节的内控制度建设,健全、完善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避免和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合理授权、清晰职责,避免审批权限过分集中,形成集体决策、民主决策,使权力受到监督,确保内控体系有效运行。三是要扎实提升执行力。加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关注管理过程中岗位人员管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关键环节必须留下可供查实的证据,使规章制度执行具有可检查性,进一步强化过程监督和流程控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发挥内控体系对于防范企业风险的重要基础作用。

(二)建立部门沟通机制,促进审计问题的系统整改

审计整改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牵涉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虽然审计整改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但是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对下属单位业务上指导和日常监管,对问题加速整改、防止问题重复发生将发挥更大作用。建议建立部门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审计专题会议,由内部审计部门将审计发现问题分类整理提交相关部门,特别是发现的重要问题要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了解各职能部门对于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审计整改中的专业性和主动性,与相关部门共同分析风险点、共同推动问题整改,通过发挥多部门监督合力,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促进审计问题整改。

(三)将审计问题整改,纳入业绩考核体系

将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工作与业绩考核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一是要将审计问题整改情况纳入“评先奖优”考核中。审计结果的落实情况,要与“评先奖优”挂钩,作为减分或加分因素之一,对于不进行整改的企业或个人,情节特别严重的,在奖优评先中可以实行“一票否决”,影响年度考核等次。二是要与薪酬考核挂钩。审计整改的落实情况通过薪酬激励体系,促进员工增强对企业发展的关切度,切实保障审计结果利用,对于审计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好与坏,直接与个人薪酬兑现挂钩。三是要与个人职业发展挂钩。强调审计的整改落实,将整改完成情况直接与个人职业发展挂钩,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职务晋升、职称晋升的评定内容之一。

(四)建立审计结果报告制度,促进审计问题的及时整改

建立审计结果报告制度,将重要、紧急、具有代表性的审计问题在企业一定范围内进行报告、通报,促进审计问题的及时整改,避免在不同部门或子公司反复出现。利用公文流转或年度会议的形式,对公司治理或经营管理存在的典型案例进行通报,予以警示,通过自查自纠,防止同一问题在其他部门或子公司重复出现。通过对审计结果和审计信息的归纳、分析和提炼,建立审计案例库,以案例库、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为载体,为公司决策和业务部门管理活动提供建议和支撑服务,以案说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五)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对于企业而言,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整改落实,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的企业及直接责任人、拒绝审计整改或整改落实不及时、不到位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审计部门应当提请对其进行责任追究,建立审计追责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审计成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职能。首先,要明确追责主体。内部审计责任追究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及主要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其次,追责手段要通过政纪处分、组织处理等多种方式。对被审计单位可以做出如下处理:1)通报批评;2)纠正违法行为;3)追还被侵占、挪用的资金;4)收缴应上缴的收入;5)没收非法所得;6)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经济处罚。对主要责任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追责,还应视情节轻重,移交公司干部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处理,若构成犯罪的,由纪检监察部门按规定程序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要完善审计问责机制,严格问责,这样才能避免同一问题反复发生。

第11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操作流程;整改;思考

一、前言

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会发现诸多问题,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审计单位为了提高管理水平会采取相应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更正,这一过程便是整改工作的大致流程。之所以要进行审计整改,其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有效纠正审计过程中揭示的问题、构建起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管理的效能,最终杜绝该问题的再次出现,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整改操作流程中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之处,而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工作经验给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有益借鉴。

二、整改操作流程中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

(一)审计问题揭示阶段

第一,审计供工作能够根据被揭示问题的严重程度、发生层面进行分级和分层,让人能够清晰了解哪些是重点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很多被揭示的问题根本没有并科学合理地分级和分层,让许多重要问题和许多次要问题混淆在一起,没有体现出揭示问题的重要性,而仅仅是体现了揭示问题的数量,这根本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地反应。假设同类问题严重程度判断不一致,或将风险性较大、监管当局明令禁止的问题(如个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判断为一般问题,为实施有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后续追踪带来困难。

第二,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无论是否产生风险,均统计问题金额。如将贷款档案资料(非重要)不全等基础规范性问题以贷款金额统计为问题金额,造成问题金额较大,不能反映出该类业务实际风险状况。同时,还存在统计问题金额时有的以发生额、有的以余额进行统计以及重复统计的情况,数据的可用性不强,不利于分析。

第三,未能够对审计揭示问题的性质进行准确的定位,导致不少审计工作存在着同类问题定性不相同甚至是问题定性错误的现象,使得审计工作的归类汇总分析工作难以得到贯彻和落实,或者是降低了工作效果。

第四,审计揭示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是在审计工作当中没有认真审核被揭示的审计问题,导致个别问题出现审计错误。

第五,没有对审计揭示问题的整改可能性与可行性进行认真思考,没有能够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思考被揭示问题,导致最后虽然问题被提出,但是后续整改工作难以落实。

(二)审计追踪阶段

第一,当前审计追踪的工作范围当中没有囊括入外部监管部门所揭示的问题,而是单纯地关注自身开展审计工作时发现的内容,因此,一旦没有及时地发现整改信息反映不真实的情况,则日后的监管风险将会大幅度提升。

第二,审计追踪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当前,常见的审计追踪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即报送追踪、合并追踪以及立项追踪。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每一种追踪方式都存在着执行细则不够明确具体的问题,进而导致审计追踪工作存在着较多的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采用报送追踪方式时,存在着过度依赖审计人员经验判断的情况,在整改证明材料的提供方面,只是提供整改反馈明细表的信息内容方面与了整改报告这两方面。其次,采用合并追踪方式时,常常存在着追踪结果反映不及时的问题、例如,各个项目被了安排了合并追踪,但是没有归集追踪信息和整改信息,导致信息分布零散;再如,虽然某些审计项目具有专门的统计表,方便对各项信息进行归集处理,但是在这些信息没有在同一的信息平台上进行实时更新,导致合并追踪审计结果也没有在审计报告当中得到体现。再次,采用立项追踪方式时,因为当前的审计资源非常优先,所以通常都会以半年或者一年为周期进行立项审计,并给予集中追踪,显然地,这种审计方面无法保障审计工作的及时性。最后,采用现场追踪方式时,工作不细致、追踪不认真的情况比较多见,往往存在着相同问题进行两次现场追踪时便出现了结果不相同的问题,这也导致本来能够直接进行利用的审计结果却变得好无用武之地。

三、整改操作流程中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建议

第一,提高审计监督层次 ,加强对流程控制 、前两道内控防线职责履行情况的分析研究和审计,既充分发挥一、二道防线的作用,也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第二,提出审计发现时,一是应严格、审慎,对审计发现予以分层,综合考虑提出的方式和角度;二是系统思考问题整改方式,提高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探讨有效的整改行动措施;三是严格三级复核制,对问题性质、问题严重程度等重要信息进行认真审核,并加大对其考核力度。

第三,提高问题追踪层次,区分问题发生层面和问题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追踪策略,审计重点关注管理层面、重要问题的整改情况。同时,针对屡查屡犯的问题,以及长时间难以整改的普遍性问题,成立专题课题组,通过非现场审计技术、现场取证、小组研究等形式,从流程上、制度上进行集中揭示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促进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提升审计项目附加值。

第四,扩充审计追踪范围,将外部监管发现问题纳入追踪范围;对“风险提示”类问题要求被审行反馈应对措施,并进行跟踪。

四、结束语

针对上文当中提出的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及时解决,否则必然会影响若干整个审计工作的实际成效,浪费了宝贵的审计资源。在现代审计中,审计整改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问题查处的阶段,不仅会导致整个审计工作环节的不完整,更会使得前期审计工作的努力付之东流;如果审计查出的问题能够被及时地追踪整改,则管理必然得到强化、制度必然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秀云. 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为提高企业价值作贡献[J]. 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02):152-154.

[2] 黄静. 浅谈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J]. 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02):225-227.

[3] 范怡红. 加强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J]. 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01):162-163.

第12篇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区委书记、区委审计委员会主任何野平在区委审计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要求,坚决抓好审计问题整改,要建立问题清单,落实整改责任,提高整改成效,对于虚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的坚决严肃处理。区长、副区长多次调度、听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汇报,要求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整改工作,按规定整改到位。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区审计局针对区2019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积极跟踪督促相关部门整改落实。

截至2020年10月底,《审计工作报告》问题清单反映的14个方面的30个问题中,相关部门通过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管理、及时返还支付、加大投入等进行整改,同时减轻了企业负担,并且修订或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

一、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整改情况

(一)超支挂账问题暂时无法整改,只能在往来中挂账,待财政形势好转后再列支。

(二)滞留专项资金问题正在整改,财政部门正积极筹措资金,力争年末将剩余专项拨付到位。

(三)未纳入预算内管理问题已经整改。

(四)政府债务未入账问题正在整改。

二、区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整改情况

(一)应缴未缴财政资金问题已经整改,已经全部上缴财政。

(二)存量资金问题正在整改。

(三)未及时拨付资金问题已经整改,相关资金已经追回。

(四)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问题已经整改,相关资金已经追回。

(五)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整改,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已有内控制度。

三、推动打好三大攻坚战相关审计整改情况

(一)防范化解风险相关审计整改情况。区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未达到预警标识,区财政目前严格按照债务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二)扶贫审计整改情况。审计中发现的项目进展缓慢问题已经整改,相关项目已经实施。

(三)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审计整改情况。审计中发现的落实秸秆禁烧目标责任书不到位、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等问题,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已做出相应处理和处罚。

四、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整改情况

(一)第一季度财政存量资金审计整改情况。审计中发现的应缴未缴预算收入、水利建设项目未及时进行验收等问题已经整改,资金已经上缴财政,项目已经验收。

(二)第二季度光伏扶贫审计整改情况。审计中发现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未按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问题已经整改。

(三)第三季度“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整改情况。审计中发现的2个方面7个问题已经整改,相关行为得到纠正,相关保证金已经返还。

(四)第四季度区医共体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整改情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基本完成整改,健全了相关机制,人员已经下沉,加大投入用于房屋改建和购置设备。

五、采纳审计建议建立长效机制情况

(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财政部门着力推进减税降费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政务服务局梳理出我区政务服务办事事项共459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共389项,同时积极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二)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方面。出台了《区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细则》,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保障稳定脱贫。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化解存量债务。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加强污染防治责任落实。

(三)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编制制度改革方面。坚持“政府要过紧日子”,从严编制部门预算,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四)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方面。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强资金统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