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2 04:50: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新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运行特点与趋势分析 新常态下河南省金融服务的实体经济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潜力与发展政策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技术转移人员能力提升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中原经济区建设下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 人口红利转变视阈下河南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及转型路径 产业融合背景下河南省旅游新业态发展研究 产业升级背景下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现状研究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跨文化视域下河南省的国际形象:现状与构建策略 河南省就业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排污权交易制度配套政策研究 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战略的政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武文韬.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问题分析[J].创新科技,2015(08):73-75.
[5]陈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0):44.
注 释
[1]人民网河南分网: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 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5]武文韬.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问题分析[J].创新科技,2015(08):73-75.
一般来说,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使用时间序列这一分析方法进行。所谓时间序列,是指利用ADF检验法对经济增长、机械总动力、人员技术以及开发科研经费进行检验,确定单整阶数,再利用E-C两步法检验确定协整关系,在通过修正模型建立,考察二者之间短期动态关系,从而达到实证研究的目的。
二、协整关系和数据模型建立
在农业研究当中,将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两个变量进行研究,其中农业科技资源可以分为农业技术人员(H)、农业机械总动力(M)和科研经费支出(RD)这三个方面,而农业经济增长(Y)指标主要来源与农林牧副渔以及其服务业的农业总产值。
在计算当中,数据来源主要参照《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这两部文献,为了避免在计算当中因数据缺少而产生异方差现象,部分地方可能会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充,同时增加了变量之间的对数变换,利用Eviews方法实例分析,将变换后新变量标记为LNH、LNM、LNRD以及LNY。[1]
(一)协整关系方程与协整检验
前文中所提到的四个变量都是二阶单整变量,因此在验证过程当中,可以选择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试证明LNY与其他三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对于各序列线性趋势和截顶距滞后阶数检验我们看出,5%显著水平下,根检验和迹检验所具有的最大特征表明四个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二)数据模型建立及应用
对于相关要素之间的相同或者不同关系的判断,需要应用到关联度分析法模型。在当今学术界的多种模型算法当中,邓氏关联度分析法最为具有广泛性,同时也是相对而言最为成熟的一种算法。利用邓氏算法可以进行相关因素比较量时仅仅对同一系列的关联程度大小进行比较,并由此直接反映出同一序列密切程度。[2]
邓氏算法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将系统特征行为设定为序列Y,并有Y1,Y2,Y3,Y4……Yn,相关因素序列设置为X,则有X1,X2,X3……Xm,满足Yi(1≤i≤n),Xj(1≤j≤m),时间段相同时,二者为子母序列,选取指标无线刚化,转换原始数据格式,对各个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茶树列表:Δijk=│Yi(k)-Xj(k)│。
据《中??统计年鉴》2014对东部十一个省的农业产值评估结果,根据邓氏算法进行量化处理,可以得出结论。[3]从2011至2015年这五年之间,农业新产品数量和农业新科技成果授权以及农业科学论文之间有着如下数据。2011年分别为-0.36、-0.55、-0.76;2012年分别为0.09、0.04、-0.31;2013年分别为0.72、-0.17、1.05;2014年分别为1.50、 0.71、 1.75;2015年分别为1.72、1.02、1.10。关联系数与关联度评价。
利用关联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关联度分别为农业科技授权数量关联度为72.54%,农业新品数量关联度为56.24%,农业科学论文数量关联度为63.83%。根据灰色关联度评判标准:0 ~ 0.35为弱关联,0.35 ~ 0.65为中关联,0.65 ~ 1为强关联,其中农业科技授权和农业科学论文数量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为强关联,从而可以证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回归残差方程以及单位根、格兰杰因果检测
(一)回归残差临界值
由于时间序列当中经济数据的不稳定性,时长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需要对两个变量采取普通最小二乘回归,[4]利用回归方程得出结果:lnLNY=4.138410+0.144251lnLNRD+E,其中E为估计回归残差。通过对于回归残差临界值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表1: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来说,科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可以起到发展作用,但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二)利用ADF的单位根检测
对于单位根的检测来说,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就是ADF检测法。ADF检测法依照单位根变量的原始序列,一、二阶差分序列,5%显著水平下,变量单位根的假设非平稳。经测量,LNH、LNM、LNRD、LNY的ADF检测结果统计分别为-0.4617、0.3366、-4.9886、-6.3093,而P值则分别为0.88、0.97、0.0013、0.0001。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LNH和LNM具有不平稳性,而LNRD和LNY相对平稳。
(三)格兰杰因果检测确定滞后阶数
上文叙述了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均衡关系,而其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则需要进一步进行测定。利用格兰杰因果检测方式对其滞后阶数进行明确,一次来断定二者之间所具有因果关系。对于滞后阶数可以使用AIC的最小值进行测量,通过测量我们得出,农业技术人员的增减都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原假设来说,5%显著性水平之下,农业科技活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单项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表明农业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会造成农业经济发展较大的波动。[5]
四、结语
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为“三农”的办学方向,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为旧县乡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努力服务本乡经济建设。现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提出今年的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目标与任务
(一)扫盲工作
全乡文盲人数104人,计划今年青壮年脱盲人数25人,使全乡文盲率由原来的1.01%下降为0.7%。
(二)技术培训
1、完成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200人(次),使90%以上的农村劳动者掌握1—2项实用科技。总结推广“文技+农户”致富典型个和“科技兴农”重点村2个。
2、建立完善办学基地。乡文技校按省定“八有”标准努力创建,争取申报县级示范文技校。
措施与要求
(一)扫盲工作
1、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2012年继续巩固“对县督导”成果,进一步做好“控流堵盲”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中小学生中途辍学,特别是未读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辍学,杜绝新文盲的产生,把“控流堵盲”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各村、乡妇联、共青团组织应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建立建全扫盲责任制度,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指定专人负责,具体落实到人。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消除滋生文盲的土壤。
2、各村分管教育的干部对本地扫盲工作负主要责任,相应制定扫盲工作责任制,责任到人。负责制定本地扫盲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筹措和管理本地教育经费,组织力量开展扫盲。各村要组织动员本村的扫盲对象接受扫盲教育,为扫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3、各村要根据文盲人员的特点,开展灵活机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定点定人包教包学的教学方法,保证脱盲。扫盲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每年不定期进行教案、教学进度、学员出勤、学员作业、学员测试等项目的检查,以保证学员的脱盲质量。
4、各村要根文件规定,依法保证成教经费到位,用于我乡的扫盲与成人教育工作和改善文技校的办学条件,扫盲经费实行专户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二)技术培训
1、要明确技术培训的责任性与紧迫性。分管领导与专、兼职教师应积极配合政府协调各站、办、所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培训规划,配好专业技术讲师;乡科技副乡长和科特派工作站具体实施培训计划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乡文技校档案管理负责人及时妥善做好管理和资料建档工作。
2、村级文技点应根据调查摸底项目制定当年的培训计划,根据项目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培训工作,保证培训质量。
3、培训内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课堂教学和现场结合为主,辅之以巡回讲座、科技影、像,科技专栏和科技咨询等形式,以农副业新科技、小企业生产经营为主要培训内容,在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为农户排忧解难,让劳动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利脱贫致富。
4、培训以家长和回村初、高中毕业生为对象,按调查项目人数落实到户到人,每期培训保证人员齐全,师资到位,资料丰富,整体效益高。加强“归口”培训办学工作,协调各乡办站、所,无偿地为培训技术班提供师资,确保培训质量。
5、为保证“人才、技术、资金、资源”在“科技兴农工程”中发挥整体效益,乡文技校积极及时地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举办相应的专业培训班,尽力尽早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各村要加强对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重点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重点联系,做好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文技+农户”致富典型。
(三)文技校工作
1、按省定“八有”标准建立完善乡文技校建设,并纳入乡政府年度考评。
2、加强文技校师资队伍建设,争取编制按国家要求比例配备,选拔素质好、高学历、懂管理、懂技术的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乐于从事成教工作的教师充实成教教师队伍。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的国际都市。它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流、休闲旅游等方面有着先天的巨大优势。这也为北京的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业基础性、融合性、创意功能,为世界城市提供生态宜居环境,保障世界城市高端服务需求。发展都市型农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提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它对北京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是通过总结目前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项目,重点从环境保护方面研究其发展建设中的经验,对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本论文采取实地调查与政策分析、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特点、运行机制和如何最大化的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
1.2 国内外都市型农业中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1.2.1 国外都市型农业中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荷兰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以首都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几大城市借助于发达的设施农业,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类制品,不仅满足本国的需求,还以优异的产品质量,成为了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该国所兴建的现代化温室设施占全世界温室面积 1/4。年生产鲜切花,盆花能够占国际花卉市场总贸易量的 60%,也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全国农业出口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厉为民在《从荷兰看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中研究发现荷兰的都市农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具有国际化、专业化、优质化和高新技术等特征,其发展目标不再是追求产量,而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这就为荷兰形成“绿色生产力”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8]。德国的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和林业为主要代表,强调的是“生活”和“社会”功能。政府提供城市或周边地区的公有土地出租给市民。租赁者自行决定如何经营,如种花,种菜,栽树等,形成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向,让市民享受耕种、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该国有许多工业城市,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政府在城市及周边大量植树造林,因此这些城市又有着“森林城市”之称(邢可霞等,2007)。新加坡的都市型农业是典型的高科技、高产值的都市农业。一是由国家投资开发建设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通过招标的方式出租给经营人进行管理经营;二是发展农业生物科技园,主要进行新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三是依靠兴建水产养殖中心和养殖研究所发展海水养殖业,总量上基本保证自给。新加坡的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城市仿佛置身在一个美丽的花园中,其间绿地、花草随处可见,公园、街道宽敞整洁,其园林艺术水平非常之高(甘庆华,2007)。
……………
第二章 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2.1 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内涵
2.1.1 概念
都市型农业一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农业的生产活动是以城市的需求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依托城市,又服务于城市”的理念。当前的都市型农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承载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市场化、科技化、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和人文化的新型农业, 是现代化农业在大城市地区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农业都逐步确立起走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都市型农业可以根据地域特点,不仅可以提供新鲜、优质且符合当地市民需求的农副产品,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观光农园、绿色生态村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农业实践,农业文化展示,农业科普教育的基地,为市民提供农作物种植及采摘、休闲观光等体验农耕乐趣的场所。
………..
1.1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最高达到2006年的41.2977万人。伴随着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上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也呈上升趋势。科技活动人员2006年为2.8398人万人,2007年达到3.0239万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也有明显增多,2006年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1.8924万人,2007年为2.0976万人。①
1.2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
新疆科技人力后备资源培育主要靠高等教育,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2007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总人数为226012人,是2000年的3.05倍;2007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人数为48372人,是2000年的4.31倍。②
博士生、硕士生是全区科学技术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2000~2007年全区研究生招生规模由544人扩大到3491人,增长了5.42倍。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2007年研究生毕业人数为2244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110人,攻读硕士学位2134人。③
2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失调。
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新疆专业技术人员411590人。其中教学人员占了总量的62.08%,是新疆数量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而农业技术人员仅占8.22%,这与新疆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产生了突出的矛盾;同时科学研究人员比例过低,仅占0.60%,也是导致新疆科技创新后劲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④
2.2高层次和复合型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比例低。
近年来新疆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粗放式经营的局面,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结合得不够紧密;科技成果成熟度差、转化率低。2006年全区科技成果总数为110项,但是由于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运作复合型科技人才,导致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比例很低。2000年技术市场成交额66168万元,居全国第25位;2006年技术市场成交额为76084万元,居全国第26位。⑤
2.3科技人员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短缺,拥有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少。
多年来,新疆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就创新能力的现实水平来说,总体创新能力并不强,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端产品较少。“十五”期间,全区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1项。⑥
2.4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设施条件较差。
2000年新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只有3.2亿元,到2006年虽然增加至8.4764亿元,但居全国第27位;2006年新疆R&D经费支出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仅为0.28%,而同年全国R&D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为1.42%。如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显:2005年瑞典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86%;芬兰为3.48%;韩国为2.99%。2006年新疆R&D折合全时人员0.7万人年,居全国第27位。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导致一些优秀科研人员流向条件待遇好的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这无论是对新疆科技实力的增强,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是一个较大的威胁。⑦
3对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3.1培养高层次人、复合型人才,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利用各类科研项目,加快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进一步发挥高层专家学者的领军作用,着力培养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与此同时,注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3.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企业吸引创新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推进企业自主建立研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稳定和留住一批优秀的核心研发人才。落实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完善企业引进人才奖励和补助办法,主动帮助企业吸引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
3.3发挥网络的作用,构建人才“虚拟团队”。
虚拟团队是信息时代组织模式中的一种具体是指:由分散在不同地方,共同工作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就目标而言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也是为了完成一个项目。新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可以借助于“虚拟团队”的作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观,提升新疆人力资源发展水平。
3.4增加研发经费,改善科研工作环境。
首先增加科技投入使得研发经费的增长快于研发人员的增长,以增加人均投入强度,逐步缩小新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而改善科技资源匹配,让更多的科技人力资源在不同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成长为杰出的科技人才。其次改善科研环境保证科研使用功能,使科研人员享受一流的科研条件,为他们创造优越舒适、宽松和谐的工作条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3.5提高研发人员收入,增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
在当前科技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大环境下,新疆为留住科技人才和充分利用科技人才,除了提供优越的条件增加科研人员收入,还必须进一步解决科技人员的待遇问题,使他们能够安下心来,专心致志搞科研和创新。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对人才进行人文关怀,树立科研可以致富、创新发明可以致富的风范,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为社会羡慕的职业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利于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R&D活动。
参考文献
[1]荀妍妍.《黑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北方经贸2008年第9期
[2]冯高阳.《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安徽科技.2008年第9期
[3]王馥瑶,杜跃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改进研究》.网络财富2008年第9期
注释
①②③④⑥资料来源:历年《新疆统计年鉴》
⑤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关键词】农业科研 产业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形势和机遇对现代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大量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及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新技术和新设施,而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来实现。伴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例如,2012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262.75亿元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有力推动了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始终偏低。我国每年经国家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约30%可推广,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产业脱节,导致部分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以致农业科研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链与技术链。二是我国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的转化环节薄弱且转化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导致相当一部分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因系统化、配套化及工程化水平不足而积压在“库”无法产业化。三是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研究水平较低,导致对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的承接和支撑能力差。四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导向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主要依据数量、刊物等级等,形成了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和重成果轻应用的向性错误,忽略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具体效果及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二、多层面探索农业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
(一)科企对接合作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商业经营,以商业资本的方式进行运作,而在加入科技成果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商业经营为辅体,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概念中,需要建立科技领导农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强化农业与科技企业的合作,科技创新对于农业而言极为重要,在提升农业产量与质量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现有的农业发展机制,使农业必然向信息化,科技化发展,近年来提升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社会经济平衡为重要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步提升,使农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创新企业与农业的合作,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科技设备的应用,将科技有效的融入到农业发展中。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相关的科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产生滞后与差距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是农业合作发展机制的问题,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大部分为依靠传统的农业合作社等机构,使农业发展规划受到限制,农业科技不能够有效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农业发展应做到与时俱进,秉承小家变大家的思想理念,使农业科技有效实施,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需要农户与科技企业的支持,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的扶持,毕竟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初期发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形成有效的循环。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成,必须面临一系列的基体制改革,每一项农业科技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验,反复验证才能够最终应用至农业发展中,而传统的农业发展则以快速高效为原则,在前期的发展规划中,的确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却经不起长期的考验,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够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导致部分农户在一年内获得巨大丰收,而第二年却连连亏损,使得大部分农作物仅能够在田地中不断腐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可完全杜绝此种情况的发生,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结合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市场缺口,有效提升农产品需求量,让农户种植的农产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有基础的营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主体优势。
(二)落实转化载体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转化除了上述供需不对称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连接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中试”环节的薄弱和缺失。“中试”环节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成功集成、熟化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关键,是连接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桥梁和纽带。但由于机制体制问题,其上游科研人员由于缺乏推广转化的动力、压力和资金条件,多将成果或技术仅停留在成果鉴定和评奖层面,其下游企业由于缺乏研发人才和条件,基本没有承受“中试”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导致这一中间环节成为游离于当前科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外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窘境,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以涉农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和载体为依托,针对其将学术研究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持续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使其真正发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器的作用。
(三)完善激励体系
延伸阅读
加速发展生物经济使中华民族重回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生物经济与网络经济比较,具有资源依赖性强、技术通用性强、市场垄断程度低等特点,为广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总量丰富,生物产品市场潜力大的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生物经济,是我国解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面临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等重大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选择。
我国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有10多年了,但是直到2004年我国GDP占世界的4%,钢铁、水泥、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却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40%,传统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新技术,难以培育新的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要实现经济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经济。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从根本上解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能源压力、保障生物安全等重大问题,生物技术则更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严重,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但生物经济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支持,生物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生物技术则是我国需求最迫切、影响范围最广、技术差距最小的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把生物技术作为我国未来高科技迎头赶上的重点。我国生物技术、生物经济的发展已经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社会和谐不但对发展生物经济有迫切的需求,而且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生物资源丰富、优秀人才辈出、企业初具规模、市场潜力巨大等发展生物经济的优势,只要我国采取像抓两弹一星、神舟载人飞船那样的重大措施,我国完全可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生物产业大国。为此,建议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抓好六项措施。
1、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建议像当年抓“两弹一星”那样抓“生物经济”,把“生物经济强国战略”作为当前和今后20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战略重点来抓。“生物经济强国”的具体目标是:实现生物技术强国,生物产业大国的目标,使我国在生物经济时代再创辉煌,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基本设想分“三步走”: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2010年前完成;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2015年前后完成;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从2020年开始持续快速发展,力争到2020年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25000-30000亿元,占当时GDP的7%-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把“招揽尖子人才回国行动”作为重点,加速造就一支世界一流的生物技术研发队伍。据专家统计,全球生物技术领域高水平学术论文中有40%%以上是华人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华人已经成为世界生物科学领域最活跃力量之一。我国约有8万留学人员在海外从事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其中约2000人已经学有所成,进入国际生物技术最前沿的领域,这些人才已经形成了“生物技术海外兵团”。初步估算,拿出修20公里高速公路的经费,就能吸引高水平的2000名优秀人才回国工作,造就一支世界一流的生物技术队伍,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大大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把招揽尖子人才回国,作为生物技术、生物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科技部、北京市等有关部门共同创办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招聘尖子人才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3、把“加速生物技术自主创新,推动新科技革命”作为未来科技工作的重点,加速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生物产业大国。我国生物技术总体上还处在技术积累阶段,要按照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切实改变重论文轻开发产品、重学术水平轻市场前景、重科研院所力量轻企业研发力量、重项目支持轻基地建设、重单项技术突破轻系统技术组装等问题,瞄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技术的重大需求,集中力量,切实解决一批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问题。立足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立足于大幅度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国生物技术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由重论文向论文、专利、产品协同发展转变,由技术积累阶段向产业崛起阶段转变。建议在国家科学与技术中长期规划和“十一五”科技计划中把生物技术作为重中之重,在经费、人才、基地、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4、把“发展生物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加速我国成为生物产业大国。在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及“十一五”计划中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出台专门的政策,安排专门的基金,把发展抗盐碱转基因植物增加1亿亩可耕地,发展生物能源再造1个绿色大庆,发展生物材料培育千亿的生物材料产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等作为重点产业,优先支持。同时,对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优势的生物产品,如疫苗、维生素、青霉素、氨基酸、味精、啤酒、酱油、醋等,在技术、人才、资金、进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速发展我国完全能够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生物技术企业。
5、切实保护好生物资源、保障生物安全。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些国外企业在千方百计收集我国珍贵生物资源,人类长寿基因、优质大豆基因、特种中草药基因的样本等许多珍贵的生物遗传资源已经大量流失。位于美国中部一个大豆研究所大豆种质资源的近一半来自中国,孟山都公司已经要求在我国注册大豆功能基因专利,欧洲许多国家、美国都在研究中药的功能基因。我国的生物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仅外来生物入侵每年造成500多亿元的损失。因此,建议切实保护好生物资源,严防我国珍贵生物资源的流失,切实保障生物安全。
6、加强对生物技术与产业化的领导。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我国中央财政投入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总经费约130亿元,比“九五”增加了4倍以上,研究人员近2万人,充分利用好这些科技资源,完全能够抢占一批生物经济制高点,培育一批大企业,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管理。目前,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和管理涉及科技、发展与改革、农业、林业、卫生、教育、食品、商务等多个部门,管理分散,研究课题重复、企业建设重复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有限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建议在“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对生物技术、生物经济发展的协调的力度,加速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生物产业大国,加速中华民族在生物经济时代重回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关键词 现代农业;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23-02
1 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进入21世纪,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农业、智能农业、都市型农业日趋成熟,智慧农业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将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二五”期间,北京郊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蓬勃开展,展现快速发展势头。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市属农科院校,北京农学院不仅具备浓厚的传统学科的科研氛围,而且拥有一批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这为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将传统农业与现代计算机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势必成为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而具有农业背景的计算机专业科技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地方农业新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也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
2 加强学生在科研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
目前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有嵌入式和网络2个培养方向,本课题主要以嵌入式方向为例,探讨学生在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突出农业应用
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繁多,但是如何突出农业应用,发挥服务农业的功能,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和具体应用却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如在嵌入式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提供一些农业类信息系统实现或者农业专家系统开发等题目,学生以系统开发为主线,依照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最终完成农业信息化小课题;嵌入式底层硬件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任课教师则提供一些农业测控系统实现的题目,以系统仿真为基础,着重掌握测控技术的农业化,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农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科研创新实践的主体有更感性的认识[1]。
2.2 实施层次化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如何通过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始终是关注点。传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层次进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的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时刻追踪最新的专业前沿知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也随之调整。目前,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实验室选用UP-Magic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该平台下进行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的相关环境搭建与软件设计方法的能力。针对各模块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背景,按照由浅入深,不同课程层次对应不同实验项目等原则,分别组织设计了嵌入式导论的基础性实验、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的实操性实验、设计嵌入式高级编程的提高性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实验和实践需求,其中基础性实验多以理论验证为主,在于学习方法;综合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则多以应用为主,在于提高能力。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实践开发和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通过综合性实验教学,培养巩固学生创新能力
在设计综合课程等综合性实验时,依托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在强调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教师在实验课程实施时,可以按照模块化将综合实验分解,综合实验的内容强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程概念,体现从基本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规范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过渡到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内容的选定可以采取2种办法: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或者在教师给定的题目中选择,充分给学生自,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组织上按照“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的原则,从较简单的嵌入式基础应用电路开始,要求每组学生完成数个难度递增的嵌入式程序开发设计、编程与调试,并写出详细总结报告[2]。在制作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案和技术,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完成学生由单元设计向系统设计的过渡,并通过系统的实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独立设计并实现较完整的嵌入式系统能力,为进行今后的科研创新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鼓励学生在实践之前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和发现问题所在,有的放矢地思考问题、寻求答案,教师与学生可以以座谈的形式交流沟通,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
2.4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
目前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和教师的课题项目,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笔者指导的学生参与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利用嵌入式平台,对温室环境等参数检测,进而实现温室大棚智能化控制,学生在该课题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成果二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的学生在担任京郊村官期间,将课题成果应用于所服务的村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将会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学以致用,对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学生在参与教师的家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课题项目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整个科研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同学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前沿课题和项目中去,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按照生产链的6个环节分解成若干子题目,交由各兴趣小组,模拟项目的形式实践开发,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务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
3 鼓励措施
3.1 建立学生激励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细化考核层次,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4]。如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将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的考核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对在科研创新中完成的学时和理论知识经过笔试考试和综合答辩后,给予相应的学分。今后可以考虑将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发明、科技开发等创新成果或者在创新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新知识学习与培训用学分进行考核,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型教学活动,营造多创新、创好新的良好氛围。
3.2 建立健全工作量考核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年轻教师主要以教学工作量为考核指标,指导创新活动的教师往往以年轻教师居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均以尽义务形式无偿加班,这就使得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所顾虑,担心自身的教学工作量是否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建立指导教师的鼓励体系尤为重要[5]。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工作时能将其计算为教学工作量,当学生的成果取得科学发明、申报专利、论文获奖或获学科竞赛奖等也给予指导教师计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这样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师对承担实践性教学工作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更好发展。
3.3 立足于京郊,服务于京郊
本着“立足于京郊,服务于京郊”的办学宗旨,加强和北京地区的农产品企业实习实践教学和技术合作。北京农学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基本在京郊地区,以这些实习实践基地为依托,为其所在周边地区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人员培训,也确保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所做、有所依、有所为,真正做到立足于京郊,服务于京郊。
自2008年笔者指导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以来,坚持“课题出发,落实应用”的路线,依托京郊门头沟区龙泉务农业基地,由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5名三年级的学生开发了一套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在门头沟农业生态园和校内温室试点运行,该项目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京郊温室自动化智能控制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学生开发的家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以及嵌入式环境监测系统,在密云县某家禽养殖合作社已经启动运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
在教学中大力开展与京郊农产品企业的合作,切实为京郊农业信息化服务,一方面使得这些农产品用人单位在与学校合作办学和技术合作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培养了急需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农业信息化工程项目中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知识面得到极大的拓展,避免出现“懂农业不懂信息化,懂信息化不懂农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尴尬局面。
4 结语
“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京郊农业”是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不断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积极解决问题,应对现代农业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要求,切实提高“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6):11-12.
[2] 李兵宽,李国涛.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10):80-82.
[3] 饶碧玉,彭尔瑞,龚爱民. 试论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人才培养[J].云南教育研究,1999(2):18-20.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人性化;心理需求
1研究历史
目前,国内最早对居住区景观设计有所研究的是欧阳康、郁志新等(1988)从环境规划的角度展开分析的。在中国知网通过关于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成果查询,大致可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起步阶段主要停留在对居住区景观的功能要素上的研究,如道路、水体、绿化等方面较为浅层的研究,元萌、谭倩、刘燕(2004)在《华中建筑》上提出景观设计随着环境的提高逐渐从建筑设计中剥离出来,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功能分区时,根据地形确定道路、下水道、汇水区的形态,绿化上要体现细节,绿化尺度也应考究。自此,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进入发展阶段,人们不再满足居住区于基本的功能需求,更多的是追求居住区的视觉上的享受,开始关注色彩、铺装等视觉要素。马卫华(2006)在《住宅科技》中阐述色彩是最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视觉要素,居住区景观色彩分为自然色彩与人工装饰色彩,从视觉角度分析居住区景观。随后,居住区景观设计逐渐成熟,开始关注居住区景观的内在文化与内涵。闫晓俊、陈其兵(2007)在《安徽农业科学》中讨论了在居住区景观中,居住区外部形态是形,蕴含在其中的文化与审美意境才是神,设计时要体现文化与美感。但在此期间的文献期刊大都只关注居住区景观的表层,并未上升到空间统一与精神关怀层面上。
2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来看,我国关于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该主题研究产生了新的方向,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品质提升。该研究方向大致从统一型与需求型两方面出发。统一型是指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要保持整体空间及其规划的协调统一,朱鹏屹(2015)在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中阐述了统一性,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要考虑景观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在保持区域自然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杜娟(2017)在《中国园艺文摘》上提出高档用材与奢华营销理念已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苍白无力,需将核心放在提升小区景观品质上面,从空间规划、空间设计等多方面出发进行完善统一,融合智能化技术,最终提升居住区环境与生活质量。需求型是指景观环境在设计时需满足人的需求,考虑其生理、心理上需求,关于需求型的研究可见于期刊和学位论文,例如:任全伟(2013)在《山东林业科技》上阐述了居住区景观能够改变人的情绪、人的行为,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因此设计时需满足其心理需求,统一绿化与建筑的关系。陈祺、龚飞等(2014)在《住宅科技》上也对此做了研究,观点集中表现为设计者与用户缺乏交流、对安全与健康的重视程度不高,要根据居民的行为规律、生理与心理需求,注重生态性、实用性、经济性,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尊重细节,贴合人的行为,设计出温馨与幸福的人居空间。屈海燕、吴琼(2016)《华中建筑》中论述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情感与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居住区景观需结合了心理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其基础设施和社会关系更需满足人心理、生理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才能产生归属感,要设计出适应老年人专属的慢节奏景观模式。笔者认为无论在空间统一还是满足需求上,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居住环境的品质,但都不够全面,我们考虑的不能只是当下,还应将未来有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趋势考虑在内。
3研究趋势
根据以上对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文献进行论述分析,发现其发展趋势:(1)智能化,居住区景观设计要融入现代科技,例如加入高速WIFI、二维码、天使之眼等新科技元素,给人们带来快捷。(2)生态化,植物的种植需结合自然地理特征,结合点、线、面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将花、草、灌木等有机结合,同时可以选择经济性植物,可防止水土流失,也可节约成本,结合景观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和谐、有序、共生的植物群落。(3)健康化,要从观赏尺度避免景观审美视觉疲劳,以观叶类植物与闻香类植物刺激视觉嗅觉感官,减轻单一感官疲劳,选用药用植物降低病虫害,减少污染,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4小结
居住区景观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对居住区景观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功能需求上,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变得尤为重要。设计师在居住区景观上不但要整体空间协调统一,还需要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智能化、生态化、健康化将成为未来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欧阳康,郁志新,项秉仁.注重居住环境内在因素的开掘:上海市康健新村西块详细规划[M].建筑学报,1988(6)
2元萌,谭倩,刘燕.回归质朴的居住区环境设计[J].华中建筑,2004(4)
3高晖,王国亮.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研究[J].装饰,2007(7)
4闫晓俊,陈其兵.人性化的居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5朱鹏屹.西安明月弘城汉式文化居住区的设计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杜娟.居住小区人居景观设计体系分析及应用:以福清融侨锦江小区景观设计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7(4)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人才招聘外包 现状及对策
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的优点和现状
招聘外包,即用人单位将全部或部分招聘、甄选委托给第三方的专业人力资源公司,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利用自己在人力资源公司、评价工具和流程管理方面的优势来完成招聘工作的一种方式。目前,高科技企业多采用外包招聘的方式来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和工程项目,这既能够提升人力资源的专业性,完成工作任务,促进企业的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能够节约企业成本。专业化服务商招聘到的是更为专业化的人才,而企业降低的人才招聘成本可转为其他人力资源工作的资源,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进行招聘外包有利于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也有利于优化地区甚至是全球高新技术人才的结构优化。通常来说,企业的招聘外包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而高新科技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这就往往会造成招聘的人才与本公司的战略目标、实际需要不相匹配;还有就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由于缺乏一定的考核监督,外包商往往有不尽责之处,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_不到标准时,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效益。许多地区的外包市场发展并不成熟,只有北上广等大城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招聘外包市场,在二、三线城市,多数企业缺乏战略人力资源发展的文化氛围与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服务商招聘承包费用高,缺乏规范招聘外包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实际中,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的招聘外包还存在许多问题。
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目前的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体系中,虽然部分劳动法中会涉及一些招聘外包的法律条文,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招聘外包相关的法律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目前,招聘外包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一些科技公司和负责外包招聘的人力资源公司在合同、佣金等方面往往会出现纠纷,这时通常会采取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一些问题由于相关的招聘外包法律还不太完善,所以经常会出现许多法律手段解决不了的纠纷。例如,2010年,北京一家软件科技公司与某专门负责人才招聘外包的人力资源公司因薪酬问题发生了纠纷,因为该问题在实现的合同中未有涉及,在招聘外包过程中双方一直争执不下,只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此纠纷,但双方最后也只能够选择私下调解,因为当时并未有涉及双发纠纷的法律规定,法院也无法作出裁决。从这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关于招聘外包的法律还有很多待完善的方面,与招聘外包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完善的法律体系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保障和壁垒,只有相关的法律体系得到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才能够获得更快的发展。
(二)外包企业招聘的人才与实际的要求不完全相符
在众多高新企业科技中,实行招聘外包的企业达到85%以上。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高新技术人员通过招聘外包单位所招聘的科技人才质量与工作岗位要求不匹配,如学历、工作经验、创新能力等方面达不到岗位要求。高新科技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而其人才来源主要是社会从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培训机构的培训生。社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规范的项目管理流程意识,由于工作年限长,他们具有较好的工作经验,对于工资的要求也较高。高校毕业生虽然在知识方面占有优势,但是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往往达不到高新企业的标准。培训机构的培训生很大一部分只是进行简单的培训,然后通过笔试测试,其真正的专业技能水平并不高,许多连基本技能都不会运用,无法满足企业需要。通过外包企业进行招聘很容易忽略这些人才真正存在的问题,导致招聘到企业之后达不到其工作岗位的要求。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需求量大,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一些分组外包招聘的人力资源公司缺乏严格的招聘管理意识,在招聘过程中把关不严,那么通过外包招聘来的人才就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需求,外包招聘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往往会低于高新技术公司的实际要求,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外包企业招聘的人才与实际的要求不完全相符、招聘的能力素质不达标,是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外包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外包企业招聘的人才与本公司的战略目标不符
高新企业大多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战略更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的情况等综合考虑而制定的,具有特殊性。很多企业担心外包会造成企业信息的泄露,为了保护企业战略机密不会将所有信息透露给外包企业。对于外包企业而言,也不能够充分地了解每个企业的独特文化,因而通过外包企业进行招聘往往容易造成所招聘的人才与企业文化及其发展战略难以契合的现象。一个企业若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如果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地位,就必须建立起属于自己公司的独特文化,就必须使自己的企业员工认同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地为企业文化作出贡献,塑造属于公司的独特文化,而外包招聘的企业由于对企业的文化不太了解,所以通过他们招聘来的员工对本公司的独特文化就更不了解了。另外,高新技术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一般来说,企业的战略目标属于公司的机密信息,不会透漏给负责外包招聘的人力资源公司的,这样就会造成通过外包招聘来的部分员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完全匹配,这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通过外包招聘的人才与本公司的独特文化和战略目标不完全匹配也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四)外包企业招聘的人才流失严重、流动性大
外包企业招聘的人才流失严重、流动性大也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外包的一个普遍现象。外包企业招聘的人员流动大、人才流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高新技术人员的跳槽率比较高。在上文提到了通过外包企业招聘的技术人员往往与公司的文化内涵、战略目标不十分匹配,员工不能够很好地融入企业中,一些员工的思维和行事风格会受到原先工作单位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公司的工作环境。其次,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与员工的交流和沟通较欠缺,不能够帮助员工迅速熟悉本公司的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造成了外包企业招聘的人才流失严重、流动性大的现象。最后,在上文中分析了外包企业招聘的人才与实际的工作岗位不能够很好地匹配,一些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够完全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够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难以胜任专业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岗位,最终造成人才流失。
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的完善措施
(一)规范外包招聘市场,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要想实现规范合理化,首先必须建立一整套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和法律保障。相关法律的制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解决现实中已出现的纠纷和问题,在完善外包招聘的相关法律法规时可以适当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要在吸收《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制约、规范与鼓励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或人力资源招聘外包的专项试行条例。其中,特别需要规定企业外包方、承包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内容以及违约后的补偿条文,以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其次,整合壮大人才招聘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商队伍。政府要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外包招聘市场的宏观调控,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外包招聘市场秩序,规范市场。政府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成立企业外包招聘专管部门,建立可运行的相关政府组织,鼓励企业建立长效的外包招聘机制。
(二)建立人才考核体系,保证招聘人才质量
一些科技人才外包招聘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不能够直接参与人才招聘,而是要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人才招聘工作,往往会出现招聘人员与公司岗位不匹配,招聘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与实际的需求不相符等情况。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的人才考核体系,应该向负责外包招聘的人力资源公司提出明确的人才岗位需求,明确招聘的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考核招聘的科技人员与实际岗位的匹配程度,外包招聘工作要紧密贴近,切实保障外包招聘人才的质量。高新技术企业在外包招聘时要慎重选择供应商,认真审核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所有信息,分析不同服务供应商的业务能力、经营状况、行业信誉等。
(三)注重提升人才与企业的融合度,加强员工专业素质提升
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通过外包招聘的科技人才由于对企业的文化内涵和战略目标不了解,在短时间内不能够完全适应公司的工作内容,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多与员工沟通交流,使员工尽快融入公司,不断调整自身的工作状态和思维方式,提高科技人才与企业的融合度,使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企业的文化认同感,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一分力量。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的招聘外包,将会对内部员工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工作带来极大影响,或是原有工作职能遭到替代,或是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这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了极大负担。企业应加强同内部员工的沟通,使员工认识到招聘外包的意义;认识到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的重要性,认识到他们在招聘外包中的关键性,使员工更积极地配合招聘外包工作的开展,稳定公司内部员工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情绪,为高新技术企业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另外,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加强科技人员的培训学习,不断提升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重视外包招聘的技术人员的管理,提高工作待遇和相关福利,注重对外包招聘员工的人文关怀,减少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减少人才流失,不断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外包招聘的人才招聘思想最先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一些大型公司运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种将非核心的企业业务外包的企业管理方法逐渐被国内的许多企业所采用。人才招聘外包是业务外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本文介绍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希望能够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起到一定积极的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为北京弯月亮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宋杨.国有企业招聘职能外包的可行性分析[J].中州煤炭,2009(9):46.
[2] 唐权,谭奕,吴坚坚.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人才招聘外包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663-667.
[3] 郑齐明.企业外包决策的模型、过程和方法[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 牛晶晶,刘宇星,王昕月,彭天宇.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招聘外包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229-230.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技意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
一、课堂教学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1.结合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道德。例如,在学习合成氨工业时,除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合成氨的原理、设备和工业流程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化肥对于现代农业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合成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生活与化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再比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与制备后,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氯气刚发现不久就被用于制备化学武器,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改造世界的手段,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及人类,具有双重性。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烙印,科学必须为正义的事业服务,必须同邪恶、同封建迷信作彻底的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
2.结合教学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要把科学方法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例如,讲氧气时可以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错误的理论为什么当时能得到许多科学家的承认?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时应当燃素学说,为什么真理就在面前而普利斯特里却没有发现真理?而拉瓦锡是怎样利用氧气的发现了燃素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从胜利中得到启发,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很有启迪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必要的化学史实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增进学生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例如,可以介绍居里夫妇历经45个月的艰辛,终于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的光辉业绩,以及介绍我国不少科学家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为改变祖国的科技落后作出努力,为世界化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些,无疑会使学生受到尊重事实、独立思考、一丝不苟、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等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和献身事业,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3.加强实验教育,提高实验素养,增强动手能力,训练和培养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的训练。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可以增加实验内容,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大力改进实验,鼓励学生自制实验装置及用具等,从而增加学生的训练机会和效果,缩短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要通过实验,切实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以及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广阔天地
1.组织科普讲座。法拉第就是从听戴维讲科普课而进入科学殿堂的。可以请专家教授介绍化学知识,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我国或世界新科技成就及动向,介绍环境污染状况及防灾减灾知识,从而深化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
2.组织参观和调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科技成果展览、污水处理系统、环境监测站、重大事故现场、现代实验室等,了解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如本地区水源污染状况调查等,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联系的认识。
3.开展小发明活动。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自己设计、自找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活动,如利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自制旅行冰袋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增进学习兴趣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增加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小论文,总结知识,训练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等。
三、教师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关键
1.精心设计,悉心指导。教师应该挖掘隐含分散在教材中的科技意识教育内容,去整理提炼,从而成为训练科技意识的好题材。在搞小发明、小制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制订实验计划,有时还需限制药品用量等,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反复试验,直到成功为止,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
2.努力创造条件。教师和学校应积极做到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为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
3.改革考核制度。教师在学期年度考核时,应适当考虑参加科技活动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使学生有成就感和保障感。
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世界上科技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对学生进行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也是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一章信息资源基础知识
第一节信息资源概述
1.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文献、资料、情报、知识、数据以及消息、新闻的总称。
信息与知识、情报、文献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
*情报:是指那些被人们用来解决特定问题所需要并进行交流的知识。
*文献: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和传播知识的载体。
2.信息的特征:普遍性寄载性传递性可处理性动态性共享性
3.信息的表现形式与类型
信息资源潜在信息资源和现实信息资源(体载,实物,文献,网络IR)
4.文献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别:
*按文献信息的载体形式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
印刷型包括铅印、油印、石印、胶印等。主要以纸张为载体,它的优点是便于阅读,便于流传;缺点是占据空间大,整理和保存起来比较困难。
按文献信息的载体形式
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照相复制方式,将纸张文献微缩复制在感光材料上而生成的文献,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胶片。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存储密度高的优点,但要借助缩微阅读器才能阅读,不大方便,也不便于携带。
声象型也称视听性文献,是指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采用录音、录相或摄影技术直接记录声音信息或图像信息而形成的文献,包括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片等。其特点是直观、真切、传递速度快、存储密度高?£
电子型文献又被称作机读型文献,现在电子型文献有时也统称为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产品或软电子商务资料库3,$5%7&(#4;3:&4盘、磁带(计算机磁带)等产品。电子型文献数据库是计算机信息检索的主要对象,其优点是体积小、检索方便、直观生动,便于远距离传输;缺点是需借助计算机阅读,不大方便,费用较高。
按内容的加工程度
一次文献-原始文献,指直接从研究或劳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适当的审查后正式发表公布的文献。如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为文献检索的目的。
二次文献:
-检索工具,指将大量分散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形成的检索文件,包括目录、题录、索引、摘要等等。
-是检索一次文献的工具。
三次文献:-综述性文献,指对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述等深度加工形成的文献。如学科进展综述、专题述评、预测报告,以及一些百科全书、年鉴、数据手册,词典.
按信息的出版形式
A.图书
*图书是正式出版且具有一定篇幅的非连续性的,其内容往往是围绕某一个题目进行全面论述出版物。内容较成熟、全面、系统、可靠。
B.期刊
*期刊包括所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
*特点是:数量大,品种多、内容丰富、出版周期短,报道速度快,是科研人员获取最新信息的主要来源。
C.专利文献
(patentdocument)
*专利文献是一切与专利制度有关的专利文件的统称,包括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分类表、专利检索工具以及专利的法律性文件等。
D.学位论文(thesis,dissertation)
*著者为取得专业资格的学位而提出的论文,介绍其发现、调查或研究成果。常指硕博论文。
E.会议文献
(conferencepaper)
*会议文献指各种学术、专题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和报告。会议文献有助于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科技动态。分为会前文献和会后文献两种。
F.科技报告(technicalreport)
*科技报告是关于科研成果或进展的报告,最著名的美国的四大报告。就是美国国家技术情报服务局出版的PB报告,由美国武装部队技术情报局出版的AD报告,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出版的NASA报告,和由美国能源部出版的DOE报告。
G.标准(standard)
*技术标准是对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等方面所作的技术规定。H.政府出版物(governmentdocument)*各国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文件,分行政性文件和科技性文件两大类。I.档案*技术档案指在生产建设和科技部门的技术活动中形成的、对一定工程对象的技术文件的总称。包括任务书、协议书、设计数据、工艺图纸等等。J.产品资料
(productliterature)
*国内外各厂商为推销其产品而印发的商业宣传品,包括产品样本、目录、说明书、厂商介绍等第。
5.网络信息资源概述
1)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
*以网络为载体和传播介质,以超文本、数字化为组织和存在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
*又称虚拟资源、数字资源、电子信息资源、联机信息、万维网资源等。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A、从内容方面看,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类型丰富,信息量大,开放性强、增长快、更新快。
B、从存放位置看,信息广泛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而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字符集、处理方式等并不相同。
C、从其利用方式看,网络信息资源不受时空限制,跨时空、跨行业传播。
D、从其组织方面看,网络信息资源分布离散化。
E、从其质量方面看,信息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
F、时效性强,在因特网上能得到最新的资料以及某个学科和某项科研的最新动态,能检索到最近的(甚至当日的)文献。
G、随机变化大,更新消亡无法预测。
H、结构复杂,组织分散,零乱无序。
I、还具有开放性、交互性、通用性等特点。
归纳如下: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动态更新,毫秒处理;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海量信息,全球等距;共建共享,广泛参与;分布离散,组织无序;未经评议,需要鉴别。
3)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按信息的表现形式:
*文本信息资源
*超文本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上各节点的链路把相关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检索超文本信息资源时,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检索、追踪信息。
*多媒体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像和声音等各种信息表达的总称。
电子商务资料库426$633,4"+*8%">*超媒体信息资源-是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具有超文本和多媒体两种信息资源的特点,具有高度的交互性。
按信息交流方式:非正式出版信息半正式出版信息正式出版信息
第二节信息检索概述
1.信息检索
*概念:
-信息检索(InformationRetrieval),是将信息按一定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找出所需的过程。既包括"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而狭义定义,只包括信息查找过程,这是我们以后讲授提到的概念。
*分类:
-信息检索手工检索(基础)
-计算机检索(方向)
2.信息检索语言
1)定义
*检索语言,又称标引语言、索引语言、概念标识系统等,是根据检索需要而编制的一种人工语言。是信息检索系统存储和检索信息时共同使用的一种约定性语言,以达到信息存储与检索的一致性,以提高检索效率。
2)信息检索语言的特点
*具有必要的语义和语法规则,能准确地表达科学技术领域中任何标引和提问的中心内容和主题;
*具有表达概念的唯一性,即统一概念不允许有多种表达方式,不能模棱两可;
*具有检索标识和提问特征进行比较和识别的方便性;
*既适用于手工检索系统,又适用于计算机检索系统。
3)检索语言的类型
*A.按使用语词的规范情况
受控语言(人工语言)
非规范语言(自然语言)
*B.按表述信息内容特征
分类语言
主题语言
分类语言或称分类法是按照知识分类的原理,以代表类目的数字、字母符号作为文献主题标识的受控语言,分类法侧重于文献信息的分类组织。
主题语言或称主题法是通过规范方法标识各种概念间的关系,用语词来标识信息的受控语言,主题法侧重文献信息的索引和检索。3.信息检索策略1)信息检索的常用方法*A.追溯法:-又称回溯法,以文献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为线索的查找方法,这种方法查全率低,目前罕有人用。*B.常用法:
-利用文摘、题录或索引等检索工具来查找文献的方法,也称工具法。按所查文献的顺序,可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三种。
顺差法--由远而近,从问题发生的年代开始逐年往近查,适用于无综述性文献可参考时使用。查的文献较完整,查全率较高,但工作量大,效率不高。
倒查法--由近到远,重点放在近期的文献,多用于新课题,或老技术的新发展,从新情况开始查到一定的基本资料时为止。
抽查法--根据课题的特点和需要,选查发展旺盛时期的文献,可节约时间,但可能会漏检。
C.综合法
结合追溯法和常用法,先利用检索工具查出一定时期内的一批有用文献,在利用这些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追溯查出前一时期内的文献,如此循环交替的使用两种方法直到满足要求为止。也称循环法。
2)信息检索的主要途径
*题名途径:利用图书、期刊、资料等的题目名称对文献进行检索的途径。
*著者途径:用文献的著作者、编者、译者的姓名或机构团体名称编制检索特定的个人或团体所生产的文献
*分类途径:以文献的内容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作为文献的检索途径,它的检索标志就是所给定的分类号码。
主题途径:通过表达文献的内容实质,经过规范化的名词或词组来检索文献,电子商务资料库##"(*3%#,/-%::+检索时直接按主题词的字顺,即可查到某个特定主题的文献。
*序号途径:报告号索引标准号索引专利号索引等
*其它途径:分子式索引地名索引生物属性索引等
3).信息检索策略
*A.分析课题:
-了解课题检索的目的和范围,明确课题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具体需明确:课题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年代范围,文献类型,出版类型,文献信息的语种。
*B.选择检索工具:
-根据检索课题的主题及学科范围选择对口的检索工具(数据库),检索工具选择标准:专业对口,检索途径多,收录范围广。
C.确定检索途径和检索策略:
-根据课题已知条件和检索工具中有什么途径,如主题途径,分子式途径,分类号途径等,检索策略指检索前制定的概念组配和执行顺序的方案。
D.实施检索:
-使用手工检索刊物或计算机检索数据库进行检索。一般手检是从索引--文摘号--文摘--出处。
E.原文的获取
获取原文是文献检索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获取原文一般有三个步骤:
*判断文献的出版类型:期刊、学位论文、专利、会议录、报告等。
*整理文献出处:将文献出处中有缩写、有音译刊名的还原成全称或原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