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设施建设

公共设施建设

时间:2022-10-15 02:4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设施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设施建设

第1篇

摘要:美国是一个社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它在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很有参考价值。在这里,我们从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交通和环境几个方面讨论了美国城镇建设的现状,以期对我国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所启示。

关键词:公共设施;美国;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01

美国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除了国民人均收入处于世界前列之外,整个国家的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也非常规范。如美国在小城镇的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上,政府考虑的非常长远,至少使用50-100年限而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在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美国这个国家特别重视标准化,什么物品的制造都是先设立个标准,然后地方政府、企业或个人就参照该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充分体现了19世纪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深远影响。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快速发展和扩张期,很多大城市周边新兴起一些卫星城,这些卫星城是对大城市的有力支撑和资源补充。如果在城镇建立之初就能进行全盘、有效的战略规划,那么不但短期之内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来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建设都将非常有益。因此,本文从教育、文化、体育、交通、卫生、医疗等几个方面讨论美国城镇的建设现状,希望能对中国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幼儿、中小学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完备。

美国K-12教育是国家规定的全民义务教育 [1],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是免费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收入。各个城镇中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差距不大,基本都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师资力量因学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好学区的学校得分较高,如波士顿周边的Newton学区学校得分一般都在8分以上,最高分可以得到10分的满分,而Dorchester学区学校的得分相对比较低,一般在6分左右。除此之外,职业技术培训和社区大学成为城镇社会要素之一,尽管不同地方院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人人都有机会得到专科及以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机会,这就为全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设施开放程度高。

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都是人们文化生活所需,对人们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在美国只有一些较大的人口比较多的城市才会同时拥有以上这些文化设施,但图书馆却是每个城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里的图书、音像、视频和不定期的讲座、培训对公众都是开放的,并且大部分都是免费提供,很多家庭和儿童在这里享受一起阅读的快乐时光。

三、全民参与体育锻炼和比赛活动

强身健体是人们的一种自我需求,也是国家对国民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体育基础设施就必须多样化。美国城镇的中心公园一般会提供儿童活动乐园和大片的草地供人们娱乐、跑步和家庭聚会。另外,一些公共体育场所,如棒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游泳馆等,也都是免费提供给大众,场馆的维护和管理由地方政府部门负责,工作人员一部分是政府雇用,一部分则是义工,他们在上岗之前都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如游泳馆的安全员必须拥有事故安全预防知识和紧急救助知识。

四、医疗保障计划受惠于民

美国的医疗机构除了公立医院外,私立医院和私人诊所也很多。和中国相比,美国的医务专业人才分布比较均匀,医疗博士和专家们,多数既不在州府,也不在州的最大城市,一般分布在各个市区,因此,人们不必千里迢迢跑到大城市里就可以接受到很专业的治疗。美国通过立法和广泛保险的方式使得国民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如美国的补充收入保障计划(Medicare)[2]在全国范围内向需要帮助的老人、盲人和残疾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另外,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任何一家医院的急诊室不得拒绝救助急病患者,即使该患者没有医疗保险或偿付能力。

五、公共道路建设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

美国号称“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是人们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工具,为了让该工具发挥最大效能,美国政府在公共道路建设和管理方面投入非常大,城际高速和州际高速四通八达,路面非常平整,很多地方的高速公路使用寿命已近百年,说明了建设时的高质量和使用过程中的精心保养。这些高速公路大部分都是免收路费,因此提高了道路的使用率,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进而加快了资源流通速度,提高了社会生产率。根据经济学理论,社会生产率决定一个国家的人们生活水平[3]。那么,美国人们的高生活水平由此可见端倪。

六、环境卫生习惯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

蓝天白云和一片片的绿茵草地在美国随处可见,整洁的街道和清新的空气对人们来说并不奢侈,依次排队和相互礼让是一种生活习惯。经济学的十大原则之一提出,市场的外部性使得社会资源有时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合理的配置,而是需要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因此,美国政府在给予市场经济充分的发挥空间外,也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市场外部性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很好的引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韩梅.美国K-12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学习标准解析 [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9):56-59.

[2]何佳馨.美国医疗保险照顾计划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法学,2011,33(6):161-169.

第2篇

关键词:中小城市;公共设施;云浮市

1、引言

城市公共设施是以公共利益及设施的公共使用为特征的,是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服务和保障系统,它的现状反映出城市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水平,而它的分布、规模与组织,则直接影响着城市布局结构和生活质量。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从公共设施受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可分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和营利性公共设施。同时,公共设施的内容设置及其规模大小与城市的职能和规模相关联。因此,本文主要以中小城市的公益性公共设施为探讨对象。

2、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公共设施设置的异同

2.1 种类

在满足一般消费与公共活动方面,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专业化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部分公共设施的设置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人群作为支持。另外,大城市的职能较多,而中小城市的城市职能较少,因此,大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非常齐全,而中小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相对较少。

2.2 规模

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小,在同样的服务半径之下,公共设施的规模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城市的规模很大,而中小城市的规模较小。

2.3 布局

大城市总的用地规模很大,而中小城市用地规模较小,反映到空间布局和距离的绝对尺度上,大城市公共设施的设置较为分散,而中小城市则较为集中。

3、公共设施的基本特征

3.1 公共设施体系作用机制

公共设施体系的作用机制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在现实之中,在政府行政作用体制下,公共设施体系表现为较强的“自上而下”的作用机制,而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则“自下而上”的作用机制十分明显,因此,应充分发挥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上下结合”促进公共设施发展。

3.2 公共设施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

通过对公共设施体系作用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设施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但是,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都是建立在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上,而中小城市的经济条件与大城市相比,无疑具有较大的差距。

3.3 公共设施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空间,具有多元的功能。公共设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1) 公共设施与城市政治功能

城市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这是由于政权机关的社会管理职能所确定的。公共设施中的行政办公设施直接承担着对城市及其周围广大地域进行管理的职能,而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也在城市的政治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幸福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公共设施与城市经济功能

公共设施同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公共设施的发展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走向和后劲,完善的公共设施配置可以为物质生产创造充分的条件,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其次,城市经济流通和经济辐射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完善的公共设施,不同城市的经济集聚流通和辐射功能存在很大差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不同。因此,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是城市经济功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3)公共设施与城市文化功能

城市公共设施中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承担着城市文化的部分功能,而且,城市公共设施由于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在建设时比较强调建筑的标志性作用,并十分注重当地历史和文化因素在建筑中的运用,从而成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4、云浮市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云浮市建市于1994年,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与广西的梧州市接壤,市区人口30万,属中等城市行列。建市至今,云浮市公共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4.1 投资主体单一

市区内现状已有的公益性公共设施大部分为政府投资建设的,市场资金进入来投资建设的很小。

4.2 建设用地难落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会受到市场条件影响,用地性质变更为营利性公共设施用地或其它用地属性,公益性用地较难落实。

4.3 总量不足

公益性公共设施发展的增速与同期的经济增速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更未能满足城市目前发展的需要。

4.4 规模不合理

公共设施与城市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部分设施规模偏小,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发展,而另有部分则规模过大,利用程度明显偏小。

4.5 布局不合理

部分公共设施的位置与城市居住人口分布不相适应,导致设施利用率不高,服务半径明显偏大。

5、云浮市公共设施规划对策

5.1 强化总体规划编制,指导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和手段,需要强化控制市场经济中市场管不了的事情。公益性公共设施作为为整个城市社会服务的城市公共物品,其中的大多数是市场无法提供的,需要政府通过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对其进行规划安排,以保证和有效指导公共设施的建设。

在规划编制中,由于公共设施的特殊性,在规划确定公共设施选址时,应使其具有良好的区位和可达性,以利于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应通过规划编制和实施,解决目前公益性公共设施布局不合理的局面,进而全面平衡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布局。

5.2 行业部门协作,加强专项规划研究

政府各部门之间应相互协同,成为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就城市规划中各个行业部门的配合和协调来讲,不仅要在规划决策之后共同执行,更要在规划之前进行信息互通与协商,参与到规划之中,才能保证规划决策之后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共同执行统一的政策。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平台。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这个平台,能够把各行业部门特别是公益性公共设施主管部门的发展设想在空间层次和发展时序上得到基本落实。

此外,各行业部门负责的专项规划也要与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协调衔接,通过这些专项规划的编制,能够明确各行业部门发展的目标和步骤,并对各行业部门建设项目的实施,尤其是公益性公共设施项目的选址、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3 对公益性公共设施实行刚性控制,落实建设用地

随着城市建设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共设施的建设用地很难得到保障。这就需要在规划中将此类建设项目作为严格控制管理的对象,进行刚性控制,使其在建设用地上能够得到具体的落实。

5.4 政府加大投人,加强政策扶持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应加大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同时,从政策角度和法律角度加强对公益性公共设施的保障,促使公共设施建设进入顺利发展的轨道。

5.5 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根据其它城市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各自的优势,对于促进公共设施的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云浮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仍十分依赖政府投资,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入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减轻政府建设资金的负担,促进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

5.6 构筑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设施体系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人口就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作用于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而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建设反过来也作用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作用于城市经济。因此,云浮市应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大力促进文化、体育、教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多样化。

5.7 维系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整体平衡

商业性公共设施和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平衡发展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整体结构的合理至关重要。因此,既要认识到在目前来说,政府仍然是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的主导,应加大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法规,确定财政支出中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的固定比例。又要在制定政策时应兼顾长短期利益,对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予以多方面扶持,除了政府直接投资外,可以通过利益捆绑或利益搭配等政策,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争取更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6、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设施特别是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从规划到实施,都应更加重视,做到合理配置,才能更好地体现城市的职能和特色,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功能,有助于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徐一大. 深圳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1.

第3篇

关键词:地源热泵;暖通空调;原理;优点;问题解决办法

目前,随着我国的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地源热泵作为一种能源消耗量极低的一项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可以满足群众不同冷暖的需求,而且还具有环保节能的优点,因此,很受广大的群众信赖。所谓地源热泵,它是一种高新的技术,主要是以地能源土壤、地下水及地表水等方式来作为热泵夏季制冷的冷却源和冬季取暖供热的低温热源的系统,同时也是实现采暖、制冷及生活用水的一种系统。与传统的采暖空调方式相比,地源热泵具有环保节能、冷暖热联供、操控方便等优势,对解决公共设施建设中的冷暖热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该技术在我国将会有一个不错的发展前景。

1.地源热泵技术的背景状况

地源热泵技术最早是在国外建造的,经过他们对地源热泵技术不断的研究,然后再把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结果很成功,由此地源热泵技术在国外被广泛使用,后来,这门新技术的发展逐渐的被推广,最后流入到中国。我国的相关学者随后对其进行了研究,不过,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直到80年代初,地源热泵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慢慢的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地源热泵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经过这一阶段性的成功,后来,我国相继开展了地源热泵的技术的会议,并提出通过热泵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我国还在不断地对地源热泵技术进行研究并在研制过程中试着生产。

2.地源热泵的基本规律

地源热泵比起传统空调而言,其具有很强的综合优势,它是一种可以实现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功能的机械转换。地源热泵是以大地为热源对公共设施建设进行供暖和热水供应的技术,从而实现了和大地进行热交换的目的。在冬天时地源热泵将大地中的低热度转变为高热度,形成了对公共设施建设的供暖,同时还可以储存低温度,好为夏季制冷做好保障;在夏季时地源热泵将公共设施建设中的热度转移到地下,对公共设施建设进行降温,同时储存热度,以备冬季使用。一般情况下,夏季热与冬季冷的地区之间的采暖与采冷天数是相同的,冷暖的要求基本上也是相同的。因此,使用同一个地源热泵系统进行操作,可以让地下储存的能量发挥其具有的作用。地源热泵设备结构的基本规律和制冷机设备结构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并且其循环工作也是相同的,而不同的只有工作温度范围不同,地源热泵的工作温度范围包括环境温度、低温物体的我温度以及高温物体的温度,其设备结构的基本规律主要是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然后再输送到高温物体中,从而来实现供热的目的;对于供冷设备,它主要是从低温物体中吸收热量,然后再输送到环境中,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而冷暖热联供循环机的目的主要是从低温物体中吸收热量,实现制冷的效果,同时还能把热量输送给需要加热的物体中,来实现供热的目的。

3.地源热泵的优点

地源热泵可以直接为群众提供热水及采暖,它具有减少能源的消耗量和环保节能、费用低廉以及操作简便等作用,是公共设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新技术。可见,地源热泵对群众生活带来的好处是非常之多。地源热泵具有许多的优点,具体表现为:一,地源热泵不向公共设施建设外的空气环境排放没有效果的热量与冷量,具有有很好的环保作用;二,地源热泵不会对公共设施建设的形象造成影响;三,一年的土壤温度变化小并且其数值也比较稳定,夏季地下的温度相对要比地面的空气温度低,冬季地下的温度相对要比地面空气温度高,从而可以使冷凝温度得到降低及蒸发温度提高的循环工作效率,进而达到节能的成效;四,根据室外空气温度出现的极端的状态时,用户对能源的要求量越来越高,而由于地下对地面的空气温度起伏不定和延迟,地源热泵和空气热源相比,在相一致的条件下,它无论是对夏季的供冷量还是冬季的供热量都能使其提高;五,根据地下储存热量的能力将夏季空调中热量排入到地下里,为冬季供暖时所用,同时,将冬季空调中供暖的冷量排入到地下里,为夏季制冷时所用。地源热泵可以很好的满足冬夏两个季节的供暖与供冷的需求,对空气环境也不会带来污染情况,事实证明,在公共设施建设中使用地源热泵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4.地源热泵存在的问题

4.1土壤的性质问题

地源热泵使用性能的好坏与当地的土壤的性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地源热泵的最佳空间及深度都是由当地土壤的热物性以及气候条件来决定的,因此说地源热泵性能的好坏跟当地的土壤条件是分不开的。另外,土壤的热特性研究主要包括土壤的能量是否平衡、热工的性质能力以及环境对土壤热物性的影响等。

4.2地下热换器与地源热泵系统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不够

以往,我国对地热空调技术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地热能换热器的换热特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而现在对地热空调技术的研究与传统的研究不同,以往的研究都是采用线源来进行传热,而现代的研究方式是比较关注于传热与质量的转移过程之间的紧密配合,以保证地热能换热器的效果,另外,还要研究运用热物性来更好的回填材料,以优化土壤里所埋的钢管将热量从高温期传导低温期的过程,从而来降低系统安装土壤里所埋钢管的投资,为了更好的使地源热泵的系统能够进一步的优化,我国对地热能换热器和热泵结构的相结合也在积极的研究中。

第4篇

关键词: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要切实做好一个城市的环境卫生,并且做到持之以恒,需要具有一定的硬件设施,这就要考虑到这些硬件设施的具体规划问题,首先规划要合理、平面位置要布置得当;其次,要根据人口的流动量和城市的特色,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相应的规模,并与城市特色相匹配的品味;第三,要考虑各种人群的使用方便,如:老人、小孩、残疾人的使用;第四、要注意设施建设的使用功能,满足一定的使用年限;最后,对设施建设完成后加强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和大家探讨这几个问题:

一、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与定位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3年9月10日的公告(第178号)颁布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施行日期:2003年12月01日)执行。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必须从整体上满足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等功能,贯彻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分类处置。重大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宜做到区域共享、城乡共享,实现环境卫生重大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规划中应预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确定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方式,并给出主要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原则、类型、标准、数量、布局和用地范围,提出工艺、技术、建设等要求, 对其他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要求,可根据其特点分别对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或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要求执行。

比如:江山市乌里山垃圾填埋处理厂的位置就设置在城市边缘10公里以外,离周边居民住宅500m以上,并且在城市常年风向的下风口,同时也不得设置在水资源供应区域及其上源,交通方面满足环境卫生车辆通行的要求。

生活垃圾收集点应满足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生活垃圾收集点位置应固定,既要方便居民使用、不影响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又要便于分类投放和分类清运,分片设立垃圾收集转运站;市场、交通客运枢纽及其他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垃圾容器或垃圾容器间的容量按生活垃圾分类的种类、生活垃圾日排出量及清运周期计算。废物箱的设置应满足行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行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在道路两侧以及 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 、广场 、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医疗垃圾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还有我们最常用的公共厕所,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设置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商业、学校、车站、码头、集市等地方的周围,并且有醒目指示标志和可靠的安全通道。

2.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道路沿线、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动场所附近。

3.独立式公共厕所与相邻建筑物间宜设置不小于3m宽绿化隔离带。

4.附属式公共厕所应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功能,并设置安全通道,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

5.公共厕所宜与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合建。

6.在满足环境及景观要求条件下,城市绿地内可以设置公共厕所。

二、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模与品味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规模、种类必须与城市的大小相匹配,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使用要求。在确定前首先要充分调查城市的实际居住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调查工业、医疗等的数量、规模及其分布情况,预估各种行业产生的垃圾性质和数量,预估时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和各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设施的运行能力确定环境卫生设施的规模。

例如:公共场所的建设规模。在车站、码头、商业、旅游景区等区域,由于客流量较大,规模应当大些,宜设计固定的永久性建筑结构为主,不足时适当配备一些流动厕所;在学校、厂区周边区域,由于其内部各自有配套的专用厕所或公共厕所,一般都能够满足各自的使用要求,所以,可以采用流动厕所即可,以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

城市是有生命的,城市同所有其它的生物体一样,在他们自生的整个运动中,贯穿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协调和统一,形成城市社会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公共设施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帮助人更直接方便的与自然对话,城市公共设施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所以,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外观设计应根据城市特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周边环境、城市古老的文化素养来确定。由于环境卫生设施分布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垃圾处理厂的选址,无论是焚烧厂还是填埋场,都不能建在旅游景区及其附近,否则会降低一个城市的品味。

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的用户

与私属性产品不同,城市卫生公共设施更多的强调参与的均等与使用的公平。主要表现为城市卫生公共设施应不受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与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被所有使用者公平的使用,这也正是公共设施区别于私属性产品的根本不同之处。

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应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除满足正常人使用外,还应该考虑各种类型的残疾人使用,即我们通常说的“无障碍设计”。就厕所而言,出入口除了设置台阶外,还应设置残疾人通道,残疾人通道应与市政人行道上的盲道相连接,并保持畅通,安全通道两侧应设置安全栏杆,栏杆高度应不少于1.05m。厕所内部的应配备残疾人使用时所需要的安全拉手等设施,设置残疾人专用位置。男厕所的小便斗设置高度应考虑小孩或矮个子人群的使用,高度在安装时略低一些,一般离地高度不超过0.50m。

“无障碍设计”就是是对行为障碍者、老年人、儿童或女性人群所表现出的“特殊”关照。同时,设计者还应具体、深入、细致的体察不同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使用者的行为差异与心理感受,设计出可以供所有人使用的产品。为市民打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不断教育职工爱岗敬业,做到三个“一样”,即有人检查和无人检查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节假日和平时一个样。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素质,呼吁人人都能够热爱这座美丽的城市,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爱护环卫设施。

四、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的使用功能

城市卫生公共设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辅助设施,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为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设计,它与其他建筑一样,应遵循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构成的要求而发生变化。城市卫生公共设施体现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与城市的发展程度,同时城市卫生公共设施的性质又与城市的环境性质相一致,具有文化性、多元性、特定性的设计特点。公共设施的存在犹如城市的家具,是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城市的细节设计,用其丰富的造型、多变的体量及多重功能丰富城市空间。所以,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满足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使用功能。

城市卫生公共设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一般都无法单独使用。如:垃圾容器(垃圾桶、垃圾箱)、垃圾收集点、垃圾运输及其运输道路、垃圾处理厂(焚烧厂或填埋场)都是一个系统;再说,公共场所、给水、排水(废水排放、污水排放)、市政管网也同样是一个系统,所以它具有连贯性,其使用功能的体现具有整体性,缺少如何一个中间环节都无法完成其使用功能的发挥。因而,城市卫生公共设施的设计时就必须考虑与上下环节相匹配,需要多种专业设计者的相互配合,在设计上为确保满足使用功能奠定基础。然而,由于每个人的思维都存在其局限性,建议将设计方案公诸于众,接受群众监督,执行公示制度,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也可以聘请专家进行论证等有效措施杜绝建设完成后出现不可修复的遗憾。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实行监理制度,实行过程控制管理,避免因建设过程中出现偏差而无法达到原设计的效果。工程完成后,建设单位应组织各参建单位相关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验收,必要时也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参加验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避免或减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五、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管理

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是国家和集体的公共财产,国家为保护公共设施制订了一系列有关保护公共设施的法律、法规,如《中国人民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宪法》等对制裁破坏公共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做了具体的规定,对于故意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惩处。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维护着社会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从而保障了社会生活的安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团体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我国处罚方法有警告、罚款、拘留、吊销执照等依照犯罪情况而定。

但是,仅靠法律约束是完全不够的。公共设施管理单位应制定出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建立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比如:城区果壳箱、垃圾屋的管理措施:根据城区和地段责任到人,确保外体干净,垃圾及时收集、清运,保持容器周边整洁,无满溢和散落现象,确保完好率不低于93%;果壳箱的摆放,现在城区的主要街道密度要求:间距在50-100米,它们是根据人流量和商业网点密集情况进行摆放的,像江山市区的解放路、中山路、鹿溪路、南门路、江滨路等路段人流量和商铺较为集中的地段,设置间距以50米至100米为主;果壳箱的管理力度体现在它的破损程度,果壳箱不加强管理,常常会损失原有的功能,“上岗”不久就遭开膛破肚,外壳不巽而飞;“淘宝大军”乱掏乱抛,形成二次污染;在餐馆附近还面临被烧坏的危险;也有人喝醉了洒,把果壳箱作玩具用;有少数商家把自家店铺前的果壳箱擅自拆除。以上种种现象管理部门需制订出一系列设置措施与管理办法,落实到人,管理到位,每天按排专职人员在大街小巷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修复,并且建立台帐,管理人员认真总结前几年的工作经验,针对以往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着实用、节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连体分类形式,为杜绝以往拾茺人翻捡后垃圾乱七八糟现象,继续倡导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理念,果壳箱外体张贴“不可回收”、“可回收”、“投烟头处”等字样,大大方便市民扔垃圾的需要。

结束语:城市环境卫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任务。一个美丽的城市,不仅需要美丽的园丁来呵护,更需要一个系统完整的,功能齐全的公共设施来支持。无可厚非,一个城市卫生公共设施的配备程度及其完好率决定着一个城市卫生的保护效果,所以说,城市卫生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城市的美化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旧城区;改造规划;惠州市

1、项目背景

鹅岭片区位于惠城中心区西南部,随着惠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客运南站及城市轻轨的建设、金榜路及红花湖路的拓宽,该片区的城市改造建设活动日益增多,为了对片区内的城市建设活动进行科学引导,对片区的下步规划制定与开发建设提供指导性的建议,编制惠州市鹅岭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2、规划片区概况

2.1优越的区域位置和交通条件

从区域位置来看,鹅岭片区处于惠城次区域与仲恺次区域的交界地带,同时也是仲恺进入惠城区的门户,周边有连接长深高速公路的仲恺大道,以及连接城区内部的三环路、鹅岭北路、鳄湖路等。随着汽车客运南站和莞惠城际轨道(本片区内设一处轻轨站点)的建成,将会带动本片区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该片区的区位优势,从而为鹅岭片区注入新的活力。

2.2优良的自然条件

鹅岭片区西侧紧靠红花湖景区,北接螺山,东连布头岭,片区内有菠萝山等自然山体,加上片区中部的小石壁水库,这些自然资源共同营造了鹅岭片区优美的自然环境。

2.3“三旧”改造,旧区更新

本片区内部分旧工厂已纳入“三旧”改造,部分地块已经开始更新改造,加上汽车站和城市轻轨的建成使用,将极大促进该片区的旧区更新,很大程度上提升本片区的整体形象,带动片区的整体发展。

3、旧区改造更新

鹅岭片区现状建成区占规划总用地面积比重较大,其中旧城区住宅、工厂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房屋、厂房日益危破,居住、生产存在安全隐患,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落后,市政基础设施逐渐陈旧,交通日益拥堵,空间环境日益局促,城市土地价值与承载的功能不相匹配。为了使其恢复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急需通过对旧住宅、旧厂房的改造达到改善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3.1已批土地腾挪开发,已建工业厂房进行城市更新

部分权属用地由于出让时间较早,边界与规划路网有一定的错位,应进行有效的土地腾挪梳理后方可开发建设,以避免不规范开发阻碍市政道路的开通。

片区内存在手序不全的、未经过审批的单层或低层的临时建筑,未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应依据规划用地功能与强度进行开发建设。

片区内现状合法建筑,除新建居住小区外,现状工业用地和旧住宅已与规划区未来规划功能及规划定位严重不符,宜通过城市更新对土地进行再开发,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2旧城区住宅近期完善设施、改善环境

鹅岭片区现状旧城区住宅主要位于片区北部,以独立式住宅为主,布局较为完整,建筑质量较好。同时,这些地区建设密度大,建筑布局单一,缺乏绿地、停车位等配套设施,小区、组团级别道路布置不合理,周边环境差,影响整体生活质量。

考虑到这些地区建筑质量较好,布局较为完整,近期改造重点以提升居住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为主。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1)合理划分道路等级,改善道路路面条件,增加行道树、路灯照明、标志系统等,改善街道景观,提升环境品质;

(2)利用市场等公共建筑物的改造增加停车位、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

(3)合理划分防火分区,通过设置防火女儿墙等措施满足消防要求;

(4)完善市政管网系统;

(5)建议新开发居住小区的公共绿地集中靠路边布置,以增加旧城区的街头小游园等。

3.3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加快公共设施建设

旧区改造更新,公共设施建设极为关键。过去城市建设,特别公共设施的建设只有一种单一的政府投资渠道。而规划片区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缺口较大,由政府投资建设诸多公共设施,势必加大城市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形成城市公共设施有效供给的严重不足与有效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使得非政府主体承担部分公共设施的建设和供给任务成为可能。

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附属的公共设施;二是直接建设公共设施,这一般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如附带一定量的优惠政策,包括房地产开发、特许经营、商业广告开发等。规划片区用地权属较为复杂,小地块较多,建议在更新改造和地块整合中捆绑建设公共绿地,释放、增加规划区的公共空间。

为保障城市公共设施的品质,一方面需要对城市开发提出公共设施建设标准作为控制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建设公共设施。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拓宽各种融资渠道,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公共设施建设,可有效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减轻政府压力,促进公共设施建设,推动片区发展。

4、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规划的实施,需要制定一定的规划实施机制。规划的实施既是政府的工作,也涉及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是社会整体共同运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干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牵引都起到重要作用,因而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将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并且相互作用和补充。

(1)法律机制

法制是规划实施运行机制的基础,通过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规范、标准与准则的制定,为规划行政行为授权,为规划实施和制度化管理提供实体性、程序性依据。建立以法规为准绳的监督机制,从而为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全发展提供法定依据及实施保障,规范各种开发建设行为,严格按照规划组织片区的各项建设,保证片区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及建设的高效、高质。

(2)行政机制

城市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统一合理的规划,也需要有效的管理体制。规划建设主要是政府行为,在规划的实施中,行政机制具有最基本的作用。管理部门应该淡化自身的行政色彩,提高市场服务意识,对片区的定位有正确的认识,使政府引导和市场带动形成良性的互动,达到双赢。通过法律、行政、投资等机制组织规划的实施,通过协调、监控等机制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重新调整和完善规划实施的手段,从而保障规划实施的进行。同时,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要与法律机制相衔接,法律、法规应对行政程序和行政权限有明确、完整的授权,使行政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协调机制

规划的实施需要依靠社会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建立整体发展目标与各方面的具体实施相结合的系统,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经济利益与社会公众和环境之间的平衡以及近中远期目标上的协调。

(4)监控机制

面对复杂的社会组成和变化的市场环境,规划不可能一成不变。为保证规划与实施相适应,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推行公众参与制度,建设规划信息系统,对规划实施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经济、行政、政策、社会原因实行动态监控,及时研究对策,积极组织反应,这是保证规划保持适时性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3.

第6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人口结构布局模式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proc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 Industrial zone. The needs for harmonizing betwee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development of tech Industrial zone also caus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aspect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change, land conservation, and the layout pattern, the case of planning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ChangSha high-tech zone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technology for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tech Industrial zone .

Keyword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opulation structurethe layout pattern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引论

随着高新区日益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以及社会结构的分异多元,对高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更为严俊的挑战,而忽视人口结构变化的规划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要求;同时如何整合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加人性并且更加节约用地的规划方法,也是高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长沙高新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例,从人口结构变化、节约用地、布局模式三个方面探索适合高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法。

长沙高新区介绍

长沙高新区位于长沙市西部城区,紧邻长沙城区发展。2009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和长沙创新型城市建设核心区。长沙高新区规划面积101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在长沙高新区建设的初期,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七通一平),以此来招商引资。故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远远滞后于高新区的发展,并且已经影响到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人口结构变化

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的核心就是人口的需求。而对需求构成较大影响的是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在人生的第一阶段,即当人们年轻的时候,其收入是比较低的,主要为满足生存型需求在奔波;在人生的第二阶段,即工作年龄阶层。收入达到高峰,在储蓄的同时多方面需求涌现,向发展型和享受型需求层次转变;人生的第三阶段为退休阶段,收入减少,偏向于老龄需求与享受型需求为主。[1] [2]

根据长沙高新区现状人口结构并预测未来的人口结构,对长沙高新区各个时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作出分析与安排。

3.1 近期低级需求阶段

近期阶段青年人口为社会主流,人口规模以机械增长方式快速增加。长沙高新区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为主,产业人口年轻化、单一化,蓝领人群数量庞大。未来5年大多数面临着成家问题,少儿人口教育需求膨胀,急需像“民工子弟学校”、“民工医院”的出现。 从人口素质看,大量的蓝领工人渴望成才,教育培训需求剧增。

所以,在目前这阶段应该以保证生存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为主。重点配套建设教育设施如幼儿园、初小学、企业培训,医疗设施如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站等。

3.2 中期中级需求阶段

到2020年左右开发区公共服务供给将进入中期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壮年人口成为社会主流。拥有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城市移民继续入住,将直接带动新城消费能力提升,发展型与享受型需求涌现。高收入阶层对休闲、娱乐、文化等需求较高。白领阶层对生存环境、职业社交能力提升感兴趣。而工薪阶层、技术工人等更强调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成家型群体“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应使公共设施应满足各个年龄层要求。既要考虑青少年消费,智力开发――学校教育占据重要位置,又要关心老年的医疗健康状况,同时自身还有追求良好的发展环境,渴望提高知识层次,期望提高社会地位的需求。[2]

所以在中期阶段,应该重点建设文化设施与体育设施,同时进一步提升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特别是加强培训设施的建立。同时考虑福利院的建设。

远期高级需求阶段

2030年后,开发区呈现中老年型年龄结构特征,人口密度、社会结构、设施水平、功能种类等日益趋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地区。中低端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程度趋缓;高级需求超过中级需求到达顶峰,主要表现在需求高级化和特殊化两方面。具体有以下两点突出特征:(1) 公共服务向高品质趋向。(2)特殊需求增长,满足中老年人消费需求偏好,注重社区化建设。

所以,这个时期的公共设施建设应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体系,同时着重加强社区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的完善和提质。

4关于节约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落地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选址难。在土地成本越来越高的高新区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如何节约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现行的节约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复合化,即公共服务设施与其他设施的复合。这种复合既可以是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复合,比如社区活动楼,采用合建的形式, 将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合理规划于同一地块, 共同建设。还可以是经营性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之间的复合,表现为越来越多大型公共设施不再独立用地,而是结合经营性用地集中配置,比如在新加坡,就将镇一级图书馆、诊所配置在大型商业中心内部。

另外一种是节约化,即充分利用“公用地”。所谓的“公用地”是指城市的边角废地、立交桥下用地以及原有公用设施用地。充分利用公用地可以极大地减少公共设施落地成本和阻力,同时也可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5关于规划布局模式

现行的规划理论都强调邻里中心和社区的建设,试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中心氛围,但社区中心配置什么样的设施,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体系,不同城市各不相同。同时在规划方法上,均在尝试明确清晰的公共设施服务范围和边界,以保证公共设施总量的整体平衡和均等,但范围大小有所差别。[3]

在长沙高新区公共设施布局规划中,采用了片区-片区组团―社区级这样的规划模式。

5.1 片区单位的划分

依据长沙高新区区主要功能结构,结合地域范围大小,分为5大片区级单元。面积在10-30 平方公里不等,服务人口规模10-20 万人之间,一般包含2-3 个片区组团级单元。对于片区级设施,原则上要求在各自单元内进行动态协调。

5.2 片区组团单元划分

结合长沙高新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片区级单元上又细分9 个片区组团区级单元。片区组团级单元规模一般为6-13平方公里,服务人口在5-10 万人之间,一般包含3-4 个社区级单元。对于片区组团级设施,原则上应在各自单元内进行动态协调。

5.3 社区单元划分

考虑以后的公共设施管理,结合居民当前的生活和出行方式,从设施均衡布局和内部服务自足性角度出发,界定社区单元以半径500-800 米范围为标准规模, 用地面积约1 平方公里,配建较完善的能满足社区内部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各种功能活动实现较均衡的混合。对于工业区,考虑到其功能,半径和划分单元相对较大,在1.5-3 平方公里左右。

5.4 社区模式建设

对于每个社区单元内公共设施的配置,建议的组合建设模式是:公共设施的集中布置,形成社区中心,鼓励居住和商业的相对融合,鼓励社区内商业街的打造。

每个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形成一个社区中心,同时预留1-2 所幼儿园,尽量建设1 所小学,形成教育学习中心。

专门谈到社区商业街体系(它不属于公共设施的范畴),是因为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已经是由市场来配置,比如游泳馆、社区电影院等,只有这些设施和纯公共物品设施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善的、不至于重复建设的公共服务网路体系。[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odigliani F,Brumberg R.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M]//Kurihara K K.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New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54.

第7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发展中,投资方面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资金水平有限,因此行业的融资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也是如此,目前基础设施的资产证券化是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在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重要解决措施之一。

二、证券化的相关概念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在国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对于资产证券化而言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对购房贷款进行有效的融资,但是随着融资的越来越收到人们的关注,另外证券化本身就具备非常大的融资功能,目前已经在我国银行业中基本上都会涉及到,基本上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和传统的信用模式下的特点相比无疑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特别是使用房产作为抵押的前提下,由于在进行贷款的过程中,周期比较长,因此为了有效的对资金额风险进行回避,所以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解决这样的现象,资本市场扩大资金的容纳量就很好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对于贷款人的资金风险以及压力进行了很好的缓解,促进了全世界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房地产事业的发展。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资产证券化和银行以及该国的外汇储备有一定的关系,目前依然有很多的国家是依靠股票对储蓄资金进行流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部分的眼里,但是从根本上没有解决这样的问题,而银行的竞争更是无法通过股票太体现,已草拟资产证券化是这方面最好的体现。

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产现金流动的特点和风险特点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就是有这样的资金特点:首先,公共基础的建设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普通民众而言都是必须的;所有的公共基础设施也都同时属于公家的财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价格弹性是比较小的。可以说公共基础设施和我国如今大多数建筑物一样,都是属于现代化建筑的产品,但是两者本质的性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刚性需求较大,因此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的规模也就比较大;所以公共基础设施的价值衡量较为稳定;稳定也就促进了项目资金的流动,同时促进了整个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的证券化,形成了商品的流动性。同时公共设施的证券,化保证了公共设施的资金的储备,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具有较大的作用。

我们在这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管是公路的建设还是其他方面的建设,都是社会运行中最为基础。特别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公共基础的建设无疑显得非常重要,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指标。因此政府一般是作为这些风险的担保者,所以降低了实际存在的信用风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公共基础由于属于固定投资,投资的金额数量较大,例如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投入的金额是其他行业不能比拟的,但是从收益的角度上面来讲,由于国家调控等一系列的原因在回报上比较小,而且回报的周期也比较长,但是在经营性上都是非常不错的,例如城市地铁的收入和国家道路以及铁路的收入都是非常可观的,完全可以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财产。

四、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优越性和困境

资产证券化在基础设施中的运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从世界各国的角度上面来讲,基础建设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国家的基础建设而言,教育,交通以及环境都是基础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投资的金额非常大,而且相关的部门在资金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使用资产证券化能够缓解在建设过程中的不足,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难题。 (基础设施一般情况下投资额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提前融通资金,加快建设)

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上面来讲,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我国民间资本的积累和我国公共建设等问题,这样对于我国发展民间资本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资产的证券化建设过程中,项目是“实体”也就是说可观上的的确确的存在,所以降低了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但是不能否认,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只要表现在:

1、目前由于我国在建设范围上非常大,以及建设面非常广,因此对于各地政府部门而言,对于投资过程中资金的问题是非常难以解决的。从目前实际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的很多位置,很多基础设施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和政府在投资资金上面的缺乏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资金的缺乏是我国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所以找到合适的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的广泛性相当的重要。(有时候BOT等形式,投资建设方受资产付债率等影响不能够再次融资,通过证券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2、目前银行对于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公共建设的投入其实是非常大的,贷款的力度大,偿还能力有效了,导致了下一次在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贷款的难度会有所上升。

3、利用外资规模小。目前从投资以及从建设角度上面来讲,对于我国基础建设基本上都是我国企业进行自己制造,和国外公司进行合作非常少见,几乎看不到和国外的金融机构存在合作。一方面,本身我国在进出建设的融资过程中,有些条件非常苛刻,另外有些政治因素的原因,国外对我国基础建设的投资比较谨慎,除此之外,股权的纷争也是目前外资投入规模较小的重要原因。

4、发行国债融资局限大。目前我国对于基础设施证券融资虽然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由于国债等因素,对于基础设施的融资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目前我国国债发行量过大,造成了一系列不正常的经济现象,例如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系数较大,对于我国整体经济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于我国的整体投资的分配是非常不利的,已经造成了我国内部经济的问题,所以对于政府的决策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融资。

5、股票市场融资难。目前股票融资在我国受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一方面企业的业绩对融资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股市的监管以及规章制度较为严格,所以很多城市公共设施基本上没有实现股市化。股市的股权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对于公共设施而言,由于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和实际规定的股份制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我国公共设施的建设在股份制的实施上还有非常多的路要走,也就是说股份制这一条道路在实施起来有非常大的困难。

五、结束语

总之,未来我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加大力度,如何平衡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资金投入的问题是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而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途径,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所以有效的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良好发展无疑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操绪江.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的意义及前景分析.当代经济.2009(21).

[2]周友苏,陈震.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防控法律机制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9(6).

[3]彭文峰.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18).

[4]林炳华,张晓丹.海西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J].东南学术,2010,(5):99-106.

第8篇

关键词:拆围;住宅社区;公共设施

1中国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现状

中国人比较喜欢封闭、安静的居住环境,其比较让人有归属感,从而让封闭社区沿袭至今。中国传统住区是以封闭的四合院住宅为基本的单元结构,街、巷、院开放构造的体系。但随着家庭模式、生活方式等变化,四合院多转换成多层住宅,四合院院墙转换成多层住宅小区的围墙。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围合式”住宅小区,即通过围墙将住宅小区封闭起来,利用设置门禁的方式强化管理。其优点在于物业管理比较简单,小区居民的属地感比较强烈。聚集在一起的大量封闭居住区占据了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占地面积大多为数十万亩甚至更大,跨越几个街区,导致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一颗绊脚石。

2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的优越性

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还在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而欧美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拆围,探索建设开放性住宅小区。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实行拆围后,开放住宅的结构框架使得稠密的住宅小区道路网络渐渐与城市道路融合,组成清晰连贯的道路规划体系。这种“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开放性住宅小区相较于传统的封闭住宅小区,拥有众多优点,如下:第一,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道路交通拥挤问题得以缓解。当开放住宅小区道路体系渐渐融入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从而使道路行人和交通车辆自由穿行在住宅小区与道路之间。推动发展,开放便捷、邻里和谐的城市住宅小区,畅通城市道路,让城市路网密集,四处通畅,从而改善拥堵的现状。第二,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城市活力得以提高。建设开放住宅小区就是改变城市街道空间,使得住宅小区中各公共设施开放,布置在街道两侧。交通便利了,购物更方便,开放住宅小区的街道恢复了空间多样化、服务体系多层次化,自然地提升城市活力。第三,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节约城市管理建设成本。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基本都是全封闭的管理模式,让社区的内部规划元素的使用都独立于城市结构,基本只满足小区内部的需求。这样使得相邻住宅小区不仅重复性建设公共设施,还增加了物业管理成本。开放式社区的管理同样有赖于城市政府统一的行为标准和社区服务,从而减少了封闭式住宅社区的部分基础设施、人员调动维护和城市安全的重复叠加,造成浪费。

3“拆围后时代”住宅小区面临的问题

第一,心理方面。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小区开放后将从“私属”变成“公共”,会不会出现排斥的心理。在实行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如何通过设计弥补?其安全性、私密性、归属性又将如何继承?第二,经济方面。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意味着各地楼盘的专属花园对外开放,开发商重金打造的园林景观和绿化将成为共享资源,针对住宅小区居民的有效补偿如何进行?地产开发商与城市绿化之间能否协调成功?第三,交通方面。“拆围后时代”提供的住宅小区道路对公共交通起到缓解作用,但主干道路与小区内部道路过多,二者是否会发生冲突而产生瓶颈效应?小区道路过多,交通产生的噪音如何处理?其道路系统的整体优化如何进行,人车分流如何保持?社会车辆进入小区后的乱停乱放,停车位紧张的情况如何缓解,电瓶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如何安置?第四,公共设施方面。物业从门禁管理改成街道、楼道管理后如何高效工作?如何界定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单位?拆围后,公共设施共享化面临的问题能否解决?拆围后,开放的住宅小区面临的安全问题能否解决?街区制下,社区安全防火墙一般是以保护自己的建筑物为基础的,整个楼层将直接暴露到市郊,会不会让不法分子带来纷扰?

4“拆围后时代”住宅小区公共文化设施面临的问题

第一,开放住宅小区物业安全管理问题,从简单的门禁管理到街道管理,门禁类公共设施也有待提高。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宣传社区文化,物业能否有效地管理?第二,拆围后,小区内部交通公共设施面临的优化和改变,在与城市交通公共设施接轨的同时,小区内部公共设施该如何去设计创新?第三,开放住宅小区如何划分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问题,小区公共场所变小,公共文化设施该如何创建?第四,拆围后,住宅小区与外界市民面临共享公共设施的问题,共享化的公共设施,在住宅小区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该如何抉择?

5结语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的封闭社区建设模式导致各种严峻的社会环境问题,已经形成的各个住宅小区的单位大院若要逐步实现街区制的小区管理方式,并不是将整个住宅小区的道路都变成公共道路,而是通过打破围墙的局限,根据每个小区的具体现状,将原来被围墙包围的封闭的住宅小区拆分为多个小的居住区,从中建成一些可以穿过原本的住宅小区的公共道路,从而优化整个地域的道路系统,缓解如今交通拥挤的状况。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一样都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为社区住户服务。在拆围后,会形成公共设施共享化,在小区居民与城市市民之中,公共设施会为不同的人群服务,其公共设施设计在满足城市的大要求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满足小区内部住户的需求。公共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动态发展。公共自行车、街道图书馆、电话亭、公告栏……设立这些设施的目的是鼓励公众使用,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金岩,陈新任.美国开放社区结构对于中国城市社区规划的启示[J].艺术设计研究,2012.

[2]…李东霞.关于小区开放对道路通行影响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6.

[3]…夏家茂.论述城市开发中的小区发展建设[J].中国科技博览,2012.

[4]…赵爱克.重庆现代住区发展研究系列之高层低密度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6.

第9篇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居住者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背景与选题的意义

居住是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居住地是生存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作时间的缩短和业余时间的增加,都对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居民对社会状况的满意程度,在注重社区发展的今天,居住区公共配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社区甚至城市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城市居住区的开发方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结构多样化,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配套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产业自身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各类居住区公共设施之间不论是运作方式还是分布特征都显示了很大的差异。在建成的居住区中出现了一部分设施配套过剩,使用效率低下,一部分设施配套不足,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的问题。

研究主要围绕着在现阶段如何有效的对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设施进行有效的引导而进行,主要研究内容为现阶段居住区公共配套的差异性。也涉及到对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发展趋势的研究。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按照时间纵向比较研究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分析人们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段的居住者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并总结居住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各类问题。

(二)对居住区实例进行调查研究

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的居住区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对新旧居住区的调查和研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结合各种相关因素,研究探讨改善和管理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措施,并提优化途径与建议。

三、对居住区实际案例进行诊断与分析

(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教师生活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教师生活区(以下简称建大南院)属于上个世纪较老的小区,位于西安二环以内,交通较便利。主要居民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教职工为主。由于建大南院不是一个普通的住宅区,所以它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优势

(1)区位优势

建大南院位于雁塔南路与建设路的交汇处,南有二环南路、北有友谊东路,多条公交线路均过此处,还有正在修建的地铁,未来交通将十分便利。西安市碑林区的经济发展及周边日益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为本居住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毗邻大雁塔景区,富有良好的生活和文化气息。因此,从所处的地段及内外环境分析,在未来建大南院的发展空间很大。

(2)便利的商业配套设施

建大南院周边的万达广场、赛格电脑城、百脑汇和东新科贸等都已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

(3)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

建大南院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职工的一个生活区,本来建大南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一体的,后来由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因此将建大南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为两个区域。而且小区内部建有幼儿园、附小和附中,如此便利的教育设施将使小区内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以往的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需要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对居住环境各方面的要求。建大南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文化体育服务设施滞后。随着居住者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有了新的要求,扩建了新的高层住宅楼,但是基础的文化体育配套设施跟不上,就出现了滞后现象。

(2)休闲活动设施配置不合理。主要是在住宅后之间随意配置,导致设施脏乱差,也没有管理和养护。

(3)老年人服务设施短缺。伴随着老龄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服务设施突显短缺。

(4)停车与居住区的矛盾问题。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间交通的迅速发展,以及小汽车的国产化规规模越来越大,价格也不断平民化,小汽车也逐渐进入普通家庭,所以建大南院作为较早建设的居住区出现了停车与居住区的矛盾问题。人车交叉的问题日见突出,由于设计考虑不周和居民交通工具的快速更新,停车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乱停乱放、侵占绿地和活动场地的现象随处可见。

(5)整个居住区的规划布局与景观绿化问题。整个居住区缺少规划设计,道路交通规划混乱,居民活动无序。外部空间的组织没有章法,相互之间缺少关联,景观绿化单一。

融侨馨苑

融侨馨苑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电子西街2号,西接太白南路主干道,东临电子西街,南靠电子五路,北临唐城墙遗址公园绿化带。项目总占地432亩,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米,共有51栋楼,以板式小高层为主,总户数近6000户,分四期开发。容积率为2.73,绿地率40%,停车位3500个,建筑密度23%。以南北通透的板式小高层为主,楼间距开阔,布局合理,通风采光较好。

优势

(1)区位优势

融侨馨苑项目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电子西街2号,西接太白南路主干道,东临电子西街,南靠电子五路,北临唐城墙绿化带。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及周边日益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为融侨馨苑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之周围已有一些住宅群体,富有生活和文化气息。

(2)完善的医疗设施环境

项目所在地周边拥有众多的大中型医院,如:交大医院、高新医院、521医院、西安博爱医院等。因此,完善的医疗设施可为本住宅小区带来良好的医疗保障。

(3)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

本项目周边设有各种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如:西安科技商贸学院、西安联大、高新国际学校、电子一中、电子城小学以及西部大学城等,而且小区内部建有幼儿园。因此,在子女教育普遍受到家庭特别重视的今天,这一点将成为一个优势。

(4)便利的商业配套设施

本项目周边的人人乐超市、民生百货电子城购物广场、电子商城、军人服务社电子城店、卜蜂莲花、爱家超市、海星超市、世纪金花高新店、国美、金鹰百货等都已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与此同时,小区内部也配置了相应的商业,为业主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便利了业主的生活。

存在的问题

(1)部分景观区域荒废、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内部商业街不景气。

(2)现行的国家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很难执行和落实。

(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由于容积率被严格控制,开发商多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用地条件较差的地带,造成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不合理。

(4)商品房空置率高导致新建住区人口实际密度与规划密度产生较大背离。这也是造成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内部商业街不景气的一个原因。

四、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思考与建议

(一)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思考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范标准,使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和数量能够满足当今以及未来居住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实施建议

合理分级,着眼社区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由传统的“小区—组团—单元”三级模式向“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四级系统转变。与传统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注重居住区与城市间的关系,通过强调与城市整体规划紧密相联系的“社区”概念,更有利于营造亲切、完备的城市社区生活圈。

以人为本,适应人口多样化

在保证社会公平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满足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居民需求。人口结构的多样化是造成需求日益多层次的关键原因。针对这一现象,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根据居住者的主体特征、生活模式、生活喜好等进行规划。

加强政府支持,协调多方利益

在当前城区各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都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而在基层社区公共设施中,很多公共服务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和政府的支持不能得到及时的建设。这就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市场引导,引进有能力的企业投资或是鼓励公益性民间组织进入基层,动员社会力量承建各类便民的城市居住服务。

五、结论与展望

居住区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居住区建设好也就是如何协调居民生活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居住区规划应该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的过程,它需要管理者,规划师以及城市居民共同参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规划角度看只是诸多类型规划中单一类型的一个分支,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受到住宅区所处城市、区位、外部环境、人口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居住区如何完成从传统居住区向现代居住区的转型,如何有效的对其转型进行指导和调控,这些都是需要不断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朱家瑾 编,《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彭岩,对大型居住区配套公共设施供给与管理问题的深入探讨[J],城市,2008,10.

[4] 丁一,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研究与动态思考,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10篇

城镇化的土地需求如何满足?随之而来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又如何筹集?农民变成了市民,又将如何在城市中找到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呢?

实际上,对这些问题,实践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城镇化就是农业现代化、农民富裕化的过程。

江西省赣州市是个农业大市,728万农村户籍人口,人均只有0.64亩耕地。依靠这有限的耕地,农民很难致富。要使农民富起来,农业变得有利可图,农村的土地就必须实行“三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这意味着大批农民将进城务工经商。城镇化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了城镇,反而促进农业“三化”成为可能。

例如,赣州市上犹县曾经因为修建水库,导致耕地减少,由此直接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社会矛盾。伴随着近年来的城镇化,这里的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成功提高了自身的收入,也极大化解了当地的社会矛盾。

城镇的扩张使原来城郊的农民变成了市民,但这些人并没有因此而失业,而是顺利地转为从事工商业或第三产业,他们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增长。

近几年,赣州的工商企业几乎年年出现“用工荒”,企业的用工成本急剧上升。有媒体报道:今年春节假期后赣州各行各业用工缺口大增。月嫂等家政服务人员更成了紧俏的职业,月薪最高甚至达到6000元,比当地普通公务员的月薪高出一倍多。

城郊农民市民化的群体当中,还有一部分农民因征地拆迁补偿而致富,一户人家获得了几套甚至更多的住房补偿。这些农民将多余的空房出租,获得了长期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有的农民还利用补偿款进行投资,当上了老板,收入大幅提高。

城镇化提高了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

城镇化是城镇面积的扩张,虽然要占用大量土地,但城镇化的进程却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例如,90平方米的土地,在农村只能解决一户农民的居住问题,在城市就可以解决几户、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居民的住房问题。由于农民迁往城镇,一些自然村寨往往出现空置现象。经过整治,可以让这些村寨恢复成耕地或森林。

地处武夷山主脉的江西省石城县张坑村,原有1700多人,分别居住在几十个自然村或屋场。他们耕作的都是一亩几十丘的陡坡梯田。为了确保稻田的光照,每年都要砍伐稻田旁的大量树木。为满足新增人口的土地需要,他们不时还要毁林开荒。

伴随着近十年来的城镇化进程,这里的大部分农户正逐步迁往城镇,目前只剩下二三百人。经过整治,多数陡坡梯田已经退耕还林,恢复森林原貌。

由于城镇的规模效应,在城镇进行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电视通信、废水处理、垃圾处理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学校、医院、文化艺术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都要比在分散的农村进行投资效率更高。

在山区,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一个自然村设立一个教学点,一个教师、一个教室同时上几个年级的课。随着城镇化和农民居住的相对集中,这样的教学点正在逐步撤销或合并。这不但节省了财政开支和社会资源,而且提高了教育质量。

城镇的扩张要占用土地,但土地不等于耕地。以赣州市为例,城市扩张所占的土地绝大部分是丘陵荒坡。这些丘陵荒坡并不种庄稼,并不会威胁到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而空置的自然村庄经过整治,都能改造成上好的耕地。这样一减一加,反而有利于耕地的保护和粮食的安全,而且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的恢复和改善。

土地出让金当用于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包括住房和就业场所的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等。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实践证明,这些资金都可以通过市场的手段,在整个城镇化的过程中筹集。

工商企业等就业场所建设的投入,可以由工商企业解决了,政府不必掏腰包。80%的居民住房需求可以由居民通过房地产市场得到满足,还有20%的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可以由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保障房建设来满足。保障房的建设资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

剩下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又如何解决?办法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由政府通过出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取土地出让金再投入到上述两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目前备受攻击的所谓“土地财政”制度,恰恰是为上述两种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了合理的资金来源。

政府收取土地出让金,主要不是因为政府拥有土地使用权,而是因为未经开发的土地需要上述的配套设施建设才能转变为城镇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有完善了这两种配套设施建设,商品房才具有居住的价值。因此,城镇国有土地的土地出让金应用于上述两种配套设施建设,而不应该挪作他用。

城镇化还需顺势而为和正确引导

从全国城镇化的进展来看,总体上是健康的,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有的地方不考虑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和自然生态容量,将城市框架拉大到不切实际的地步;有的地方在城市基本建设的过程中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这些都可能使地方政府形成巨大的债务风险;有的地方只重视城镇化的硬件建设,而忽视城镇社区人文建设、户籍制度的改革、新市民的培训就业。

城镇化只是为农业“三化”提供了可能,而并没有使之成为现实。目前,除县城关镇外,一般集镇、乡、村没有土地出让金收入。即使它们有少量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会层层上缴,无法用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城镇化是中国的大趋势,但我们要避免走欧洲城镇化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要避免一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城市病”: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立体污染、贫民窟、社会矛盾加剧,也要避免出现房屋空置率过高、城市规划滞后、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

第11篇

论文摘要:智能控制网络管理(即公共设施群体和民用设施群体的网络建设)是现代建设公共设施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应用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控制网络管理在国外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智能网络管理技术。但由于智能网络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智能网络管理技术在住宅及其公共建设中的运用正处于发展的阶段。

LON(LocalOperatingNetworks)网络是美国Echelon公司1991年推出的局部操作网络。为支持LON总线,Echelon公司开发了LonWorks技术,它为LON总线设计和成品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开发平台。目前采用LonWorks技术的产品广泛应用在工业、家庭、公用能源、交通等自动化领域,LON总线已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现场总线之一。中国计算机协会工程控制委会成立了LonWorks控制网络协作网。国家大型民用业过程控制系统已逐渐推广现场总线系统。

目前,建设部正在全力推动以“智能控制网络管理”为切入点的整个行业的信息化,使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开发,服务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公共设施的质量与功能,并将多学科性、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智能化公共设施定为民用建设的发展方向。

但由于智能化公共设施在我国起步较晚,智能化公共设施技术在民用及其社区中的运用正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国外相比,智能化公共设施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不是很高,相关技术产品功能单一,与系统的规划设计尚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研究与管理滞后的矛盾(如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市场行为的规范)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一旦要实现其他公共设施智能功能,必须重新安装新系统。远程抄表系统则分别由各输入量、输出量、计费量、等供应公司进行设计安装,各自独立运行,互不相关。因此造成公共设施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大,各系统之间的总体协调性能差,系统运行、维护复杂,升级扩容不便,用户对自己费用支出的智能功能选择余地小。

我们在国内进行智能化公共设施网络建设的系统设计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造价低,可靠性高;便于扩充升级,分步实现智能化功能;单一控制网络完成智能化住宅应有的全部控制功能以及该小区的所有控制功能;网络结构简单,性能优异。为此,我们在智能化公共设施网络的建设中采用LonWorks分布式控制网络技术。

LonWorks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控制领域中最热门的通用控制总线技术之一,得到世界各大著名工控产品生产厂家支持,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目前它在国内已被成功应用于工业控制和公共设施网络自控中。我们选择LonWorks技术开发智能公共设施网络系统,主要基于它的如下特点:

智能网络拓扑结构灵活多变,可根据公共设施的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布线系统的复杂性和工作量,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LonWorks网络是无主站点对点网络,其任一点的故障不会造成系统瘫痪。一处公共设施节点的损坏或关闭不影响其他公共设施节点正常运行,降低了维护难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度,网络响应得到充分的保障。

Neuron芯片内置现成的I/0对象,LonTalk协议,并使用高级语言编程,大大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质量,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出稳定可靠的系统。

LonWorks网络节点之间使用逻辑连接,这使得系统中节点的增加、修改很容易,便于系统调整和扩充升级。

在智能公共设施建设中应用LonWorks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智能化公共设施的所有功能,整个网络结构相对简单,网络布线相当容易。对于使用公共设施用户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只需选用不同的控制节点,编写相应的程序,直接连接到公共设施的控制网络上就完成了,在物理上不必对网络结构作任何修改。而且LonWorks网络可扩充性极好,在扩充子系统,增加功能,连接两个公共设施控制网等都很简便。LonWorks技术提供的高效开发平台让我们在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时,对网络通讯不再需要花费时间,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具体的系统功能实现上,使得我们能在较短时间内针对具体任务设计出成熟稳定的系统。

随着今后住公共设施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总线网络结构在速度与效率上开始显得不足,因特网则显现其优势。而目前就构筑专用IP网络还存在着成本高及维护难等一些问题。通过LonWorks与因特网的接口装置,可以将己经自成体系的LonWorks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作为子网络,通过因特网接入因特网,充分利用因特网的资源,将控制网络的实现由现场扩展到因特网的广阔空间,从而可以实现公共设施更大范围的控制联网。此种方案成本低且易于实现。

开放和互操作是Lon控制网络的精髓,通过LonMark国际互操作协会制定的标准来保证。这意味着来自不同厂商的不同装置可以直接集成在单一的控制网络中完成应用功能,奠定了应用系统集成的基石。

LON控制网络由现场控制节点、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通信协议构成。LON网络中的每个控制点我们称之为LON节点或LonWorks智能设备,它通过嵌入了LonTalk固件的神经元芯片或智能网络收发器来实现。所谓智能收发器是将神经元芯片和收发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中,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集成度,另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可靠性。一个LON节点一般可以用神经元芯片、传感器和控制设备、收发器和电源组成。如果神经元芯片不能满足数据处理的要求,可以采用主处理器加神经元芯片的方式,在这里神经元芯片作为通信协处理器来使用。主处理器和神经元芯片之间可以通过并口、串口、双端口RAM等方式实现数据的交换。LON总线用收发器来建立神经元芯片与传输之间的物理连接,可以根据不同的公共设施现场环境选择不同的收发器和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红外线、光纤、射频等等。LON控制网络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一,网络节点数量从几个到几万个不等,同时支持各种网络拓扑结构。所有这些节点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LonTalk实对等的通信。LonTalk协议提供一整套的通信服务,这使得设备中的应用程序能够在网络上同其它设备发送和接收报文而无需知道网络的拓扑结构或者网络的名称、地址或其它设备的功能。LonWorks协议能够有选择地提供端到端的报文确认、报文证实和优先级发送以便设定有界事务的处理时间。对智能网络管理服务的支持使得远程网络管理工具能够通过网络和其它设备相互作用,这包括网络地址和参数的重新配置二下载应用程序、报告网络问题和启动/停止/复位设备的应用程序。Lonworks具有很强的互操作性,使用Lonworks技术开发的产品,均可以与其非常容易地集成在一起。Lonworks网络可以通过路由器将不同媒体的网段连接起来,还可以通过网关将各种不同的现场总线连接起来。

当前智能公共设施系统建设只能满足一部分需求,但由于公共设施的智能化系统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在短时期内不可能作的很具体,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智能节点功能设计重点放在LonWorks现场总线接入以太网和wC/OS-II操作系统的引入。公共设施很多别的复杂的功能如无线可视化对讲功能,公共设施管理中要求的输入、输出、计费等仪表集中抄表功能的实现、一卡通管理系统等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由于设备和环境的局限,对网络的组建还只是理论上的研究。不能进行大的网络集成应用。

第12篇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公共服务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规划只注重了对城市的规划,对农村的规划编制比较薄弱,而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更是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实践,使得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有明显差距。

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民最基本、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保障不足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农民最关心、最基本、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建设滞后,保障不足。

(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缺乏协调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大部分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同公共服务设施过度的分散建设造成空间上的支离破碎和用地的浪费;同类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各行政主体和部门对建设的方式、时间和使用等问题意见不统一,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医疗、教育、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社会保障性项目建设亟待加强。

(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区域不平衡

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城镇较为密集,交通也较为发达,依托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对乡村地区的服务。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较为稀疏,人均享有资源明显匮乏。

(五)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问题

多年来,国家公共服务设施仅对城市居住区和镇建设有相关的规范标准和管理要求,而关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方面缺项,没有具体提出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及配置要求。

二、造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的原因

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城镇差距之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缺乏城乡统筹、系统协调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二)投资主体单一,投资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在消费上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它区别于一般的私人物品。如果由私人投资会导致供给的缺失或消费的闲置与不足,因而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就被当成了“福利品”,政府几乎成了惟一的投资者。然而,政府拨款毕竟是有限的,没有能力来承担并供给全部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三)相关规范和标准指导不足。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导方面的规范标准存在欠缺,对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指导不够具体。相关规范的不足使得农村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缺乏依据,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要建什么、怎么建都不明确。

三、城镇化过程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对策

由于城乡的地区差异和面临问题的不同,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规划的方法也有所差异。根据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制定适宜农村地区特点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模式。

(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纳入村庄规划的一部分,统筹协调并充分利用城市设施资源,差别配置,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

2.远近兼顾原则。既要考虑近期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趋势,适应农村地区未来人口分布变化。

3.以人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改善农村最基本、最基础、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与城乡居民点布局、城乡交通体系规划相衔接,尽可能贴近农民,生活便捷,共享方便,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4.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类型的村庄,应结合自身周边的建设情况采用不同的设置标准。

5.集中布置原则。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同时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之间的互补性,应将各类设施尽量集中布置。如文化体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可适当结合村的公共绿地和公共广场进行集中布置,从而形成村公共中心,也为村民的休闲、娱乐、体育锻炼、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

(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1.对于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东部地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可结合镇(乡)基础设施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可适度降低。

2.人口密度较低、较为分散的西部地区,村庄可能承担较多的服务职能,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可适度扩大。

3.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主要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形式。通常村庄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较小,但需要配置的类型却不能少,因此,为集约用地,方便实用,各类公共设施应根据村庄总体布局,尽可能采用集中式布局,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只有不适合与其它设施合建的或者服务半径太大的时候,才采用分散布局的方式,分散式布局应结合村庄主要道路形成街市。

参考文献

[1]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2]陈振华.城乡统筹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