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

时间:2022-02-08 22:2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法翻译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法翻译法

第1篇

论文摘要: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界长期使用的传统教学法,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语法翻译法对应物的交际法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国际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入关、人世的前景为大多数人所看好,社会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诸多因素造成了当今社会对外语(尤其是英语)学习的普遍重视,外语教学也就显得日趋重要。语言学习者不再单单满足于发展语法能力和阅读能力,而是迫切需要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好外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成了摆在外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现通过分析比较最为广泛应用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探讨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到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能性。

1语法翻译法及其优劣势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大多数国家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它是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方法,我国外语教学界称它为传统教学法。它过分强调语法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语法翻译法的应用过程一般是:教师先描述一种语言的规则,然后用词汇和翻译练习进行强化,最后是课文的翻译。[1]这种教学法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并不罕见。

语法翻译法之所以能有辉煌的历史,原因在于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第一,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较为牢固的语法知识基础,使学习者的表达较为准确。第二,语法翻译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母语优势,能帮助教师节省时间。在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语解释起来较容易而且较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第三,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有助于书面技能的提高。第四,由于母语的介入,语法翻译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相对小一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时不能适应需要,曾经受到猛烈的批判,因为它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它过于强调语法规则和语法结构,而忽视语言技能。在语法翻译法中,阅读课成了语法分析课,语法课更是只啃语法条条框框,学生只是机械地通过强化训练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但无法在交际场合将其正确、流利地运用。[2]第二,它只注重书面形式,忽视了语言使用能力。往往学习者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不会听、说、运用,其结果只能是语法条条头头是道,外语讲得结结巴巴。第三,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过程较为单调、枯燥,教学步骤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第四,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课堂,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的作用过于被动,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交际法及其优劣势

当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使民族间、国际间的交流大大超出书面阅读的时候,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诸如语法翻译法之类的外语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语言学家们便开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交际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应物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运用语法规则生成语法正确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能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正确且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交际法有很多优点,因而成为风靡一时的教学法,并在许多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第一,交际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在具体交际场合的灵活运用,改变了“学无以致用”的情况。第二,交际法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真实情景,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第三,交际法能创造融洽、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古板、枯燥、压抑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寓教于乐。第四,交际法发展了学生的话语能力。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不同,交际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运用活动,学生接触到的和使用的不是孤立的词汇和句子,而是连贯的表达。[3]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第一,交际法排除了语法教学,造成语言质量下降。交际法在推动学生应用外语交际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语言运用的质量并不高,往往是流利有余,准确不足。第二,交际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和适应性,同时还需在外语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这样造成压力过大。第三,交际法较难评估。测验和检查学生的语法能力较容易,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那么容易。第四,教材和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际法的运用和交际活动的开展。此外,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运用交际法。第五,外语考试的形式影响了交际法的应用。学校和国家的各类考试大都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能力。大多数外语教师和学生都把精力用在做各类与考试有关的习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考试的负面效应,使交际法较难实施。

通过对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在有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即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交际法的不足,语法翻译法的不足恰好是交际法的优势。因此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中,可以使其互相补充,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3折中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们学习外语目的的改变,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一些旧的方法被抛弃或改革,而一些新的方法也不断形成和发展。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和融合其他方法的长处和优点,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融合的趋势称为折中。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这一方法在很多国家的外语教学界都得到了赞同。因为它利用各种语言教学法的长处进行教学,适合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折中法(或称综合法)在很大程度上比其他方法更适应我国外语教学的状况。[4]

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我国外语教学相对于国外外语教学起步较晚,还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外语教学法体系。第二,大多数学校班级人数偏多,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和交际活动的开展。第三,许多学校缺乏高质量、高素质的外语教师。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取决于教师本身。正如Robinet所说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最好的教学材料。教师应该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者。第四,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以“考试”为指挥棒的现象,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考试的通过率上,而忽视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第五,文化的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给外语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却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针对以上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问题,折中法恰恰体现了它的可行性。首先,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综合法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知识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能正确地运用语言。其次,折中法使教学变得多样化,改变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死板的模式,采用诸如结对、小组活动、角色表演等形式。最后,折中法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阶段。在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偏重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在中高级阶段,折中法可以帮助实现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的转移。

4结论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教学要有合适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保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并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所谓“一劳永逸”的万能教学法是根本不存在的。[5]正如Asher指出的那样:教授第二语言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方法就都解决了,要想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法的多样化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能拘于某一教学法,必须了解各教学法的特点、技巧,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将国外外语教学的先进理论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T.S.Rodgers.ApproachesandMehodsinlan-guageteachi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

[2]Leech,G.Deuchar,M.&Hoogenraad,R.EnglishGrammarforto-day.Basingto:lMacmillan,1982

[3]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第2篇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直接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98-01

1 语法翻译法

1.1 语法翻译法的起源

语法翻译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当时人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书面的拉丁语,阅读文学作品,并通过对拉丁语语法的逻辑分析、语法规则和词形变化的记忆来锻炼人的心智,该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学者麦丁格(JohannValentin Meidinger)和费克(Johann ChristianFick)。

1.2 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征

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语法教学为主,以语法学习为主要方式,强调机械练习和语法的中心地位,比较重视外语习得中的语法学习和掌握。教学中,详细地分析语法规则,然后用这些知识把句子和篇章翻译成目标语,反之亦然。因其剖析语言知识系统,以语法为中心,学习方法清晰明了。语法的教学是演绎式的,先讲授语法,再通过翻译练习、操练,依照教学大纲的步骤循序渐进,有系统地进行,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尤其是句子翻译。通常的练习是把互不相连的句子由目标语译为母语,“句子是基本的教学和语言练习单位,由于学习者要记忆和学习语法规则,句子翻译被认作是切实可行的,除提供练习机会外,语法翻译的第二个目的是以更集中和明晰的方式举例说明语法的用途,课堂教学一般由语法规则、目的语和源语对应的词汇表和句子翻译练习组成,语法讲授、理解与翻译操练相互促进。

1.3 语法翻译法的目标

语法翻译法主要以书本为导向,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阅读、写作、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胜于口语和听力训练,语言学习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阅读外语资料文献,用书面形式表述观点,与真正的交际关联不大。

1.4 语法翻译法的优势和劣势

语法翻译法这一教学法代表了语言学习的正统观点,语法为学习者提供了正确使用二语的方针和准绳。语言学习被当作智力行为,即知识的习得,涵盖了语言的方方面面,如词汇、语法操作、句式和语用等,这些知识或许不会在对话中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旦学习者有机会阅读外语文本或表述自己的观点即会奏效,学习者能够自觉避免不合逻辑、不合语法的表达,少出差错,提高可理解性,更易于有效互动。因此,语法翻译法可谓是有着强有力的后劲,我们学习一门新语言时,经常从己知的语言开始,在此基础上深入。一语与二语间的联系是不容置疑、不容忽略的。典型的例子则是将一语作为参照系统学语,比较二者在语音、语义和句法等语法系统上的异同,学习者逐步地、有意识地从一语过渡到二语,翻译时,学习者不断练习使用词汇、短语和句子等,对二语的使用越来越熟练。熟能生巧,翻译手段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二语,加快学习进程。或许正因如此,这一方法一直流传至今。

语法翻译法以书本为中心,易混淆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学习者被要求记忆一系列的语言规则,无尽的词汇、短语、表达法和其他语言现象。如此一来,学习者易感觉单调乏味,记忆的东西不实用,所讲的“外语”显得笨拙、过时,因这一教学法很少或没有系统训练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技巧――口语和听力,易使学习者产生挫败和气馁,大多数学习者希望不必依赖母语就能自如地用外语交谈,仅靠语法翻译法很难使其如愿,同时,翻译手段也存在缺陷。

2 直接法

2.1 直接法的起源

直接法这一术语并不是被发明创造的,而是作为所有采用单一语言教学法的统称出现的。直接法是相对于语法翻译法而出现的,代表了传统教学法的转变。19世纪后期的工业化造就了一批新型的语言学习者,他们不愿遵循正规的语法教学,也不愿意依照传统方法学习语言。一种新的教学法势在必行,直接法因此应运而生。

2.2 直接法的主要特征

直接法着重口头表达和自然交际,语言学习始于日常表达,而非古老的语言文学。课堂行为用目的语以口头形式展开,强调模仿,培养语言习惯。大部分时间用于提问和回答,练习包括替换、听写和叙述等形式,课堂上还会涉及听力理解,听力不是游离于口语之外的技巧。而是其基础,听力知识也会转化为口语知识,一其学习也有利于其他技能的训练。在直接法中,通过已知的外语词汇或其他辅助手段,直接学习新词语和表达法,具体词汇用物体或图画示范,抽象词汇则用意义联系讲授,不采用母语作参照,教师采用外语授课,充分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讲解避免翻译和语法阐释,将新语言直接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通过直接法,目的语在语内习得,意旨在第二语言(外语)内部,将其作为惟一参考的教学方式,不借助翻译是这一方法的一大特点,仅用外语进行传授,不涉及两种语言的翻译转换,单语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二语内部建立言辞关联,使学习者能够在没有母语辅助的情况下驾驭二语系统,同样,通过语内策略,口头表达直接与物体、情境以及思想直接相连。这种论点是直接法的基石,基于此,二语的学习更接近于第一语言(母语)似的直觉学习,语法规则的教学采取归纳式,学习者的错误被容忍,课堂上,教师须激励学生直接、自觉地使用外语,再归纳出语法规则,由于学习者需自己总结语言点,难免会犯错,如果交流中犯错,教师不会打断、纠正,以免影响其兴趣,相反,鼓励他们用外语思考,积极使用二语,重在理解和交际。

2.3 直接法的目标

直接法强调口语优先于其他方面,以保证交流,口头表述作为初期教学目标,有别于前者。口语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法和课堂表现上,听说先于写作,小班集中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提问――回答逐步训练口头表达技巧。

2.4 直接法的优势和劣势

外语能力的一大特征是能够口头表达,有效地进行交际,直接法倡导的口语,是交际中最受欢迎的外语使用形式。课堂上,教师创造气氛使学习者在会话中运用新语言,熟悉语音、语调以及如何断句,从最常使用的日常习惯表达人手,以增强、维持兴趣和自信,学习者自如流畅地用目标语进行交流。也会促进理解和感悟,学习者完全置身于逼真的外语环境中,使得二语学习似母语般自然。仅使用外语的教学手段使得外语信息集中输入学习者脑中,只要输入的信息无误,学习者可以自动地、不费力地掌握二语,自然会从这一方法中获益,加快学习进度,此外,高级阶段用外语思考,会促使其不断接近二语水准。

但是,直接法过分强调和歪曲了自然的母语学习与课堂外语习得间的相似性,把课堂与外部现实世界等同起来,因其缺乏强有力的语言学理论根据,对许多语言现象缺乏科学、系统阐释,屡遭抨击。直接法要求教师的母语即为目标语,或具有类似语言水平的专业人士。并非所有教师都可以依靠其自身能力和技巧掌控课堂。主要问题在于,直接法是用外语授课,尽量避免使用母语。

第3篇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 模式 特点 现状 应用

1.语法翻译法理论与教学模式

语法翻译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当时人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书面的拉丁语,阅读文学作品,并通过对拉丁语语法的逻辑分析、语法规则和词形变化的记忆来锻炼人的心智。该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学者麦丁格(Johann Valentin Meidinger)和费克(Johann Christian Fick)(郑红苹,杨旭,2006)。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语法教学为主,以语法学习为主要方式,强调机械练习和语法的中心地位。语法翻译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在教学中注重语法规则与词汇的记忆,主要运用母语教学,并以母语为参照系统(Stern,1999),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和背诵语法规则来掌握外语,不重视发音和交际技能的培养,积极运用目的语机会少。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目标是要准确、快速地阅读和翻译用目的语所写的文章,教学的内容是语言知识。主要课堂活动是逐字逐句朗读课文,分析讲解文中词义、语法形式和句子结构,并做翻译。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模式: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罗立胜,石晓佳,2004),通常采用三段式教学:讲解(翻译)-领读-做练习(明树杰,2004)。课堂上先阅读课文,然后对课文以及句型进行语法分析,围绕句子的结构、语法现象、以及两种语言的逐句翻译、讲解。学生熟背单词和语法规则,以语法规则为准绳,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现象,以母语为基础理解课文内容。语法翻译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通过理解和记忆语法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通过语法分析和外语与母语互译,来充分理解原文作品内容,实现外语学习(明树杰,2004)。该法强调语言学习要记住语法规则和词汇,通过在练习和翻译中仔细研究并练习使用,使记忆牢固。

2.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2.1优点

语法翻译法需要学生分析和记忆语法规则、背诵词汇,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和记忆能力的效果。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而非第二语言,目的语环境的缺乏使得学生不可能大量获得真实的语言输入。加之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也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和模仿语言。中国缺乏语用和社会交际的具体语境和场合,缺少目的语语言环境的保障,无论在听说还是阅读量上都达不到自然习得的程度(张丽华,2003)。而语法翻译法思维严谨,操作方便,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实现学生课外学习语言的要求。语法翻译法以阅读为主要教学目的和训练手段,有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形成稳固的自学能力,还有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语法翻译法能弥补这些不足,很好的适应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特别是在农村外语水平不高、师资条件差、班级偏大的情况下,由于语法翻译法对教师英语能力要求较低,教师可以用母语讲授教学内容,采用母语与外语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实施方便,一块黑板,一盒粉笔,一本教材就可以满足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要求(张丽华,2003)。

目前考试仍是我国测试学习者英语水平的主要手段。四、六级考试、考研都涉及语言知识点,语法翻译法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应试需要,短时间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此外,语法翻译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外语知识结构,并将外语知识结构内在化,从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有助于学生正确区分母语与外语各自的基本特征,从而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由于语法翻译法强调对语言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教学,在长期的外语和母语对比过程中,语言学习趋于严密、精确,保证了学生对词、句、篇、章的理解,使知识牢固地印在学生记忆中,使学生能准确地使用外语。有助于学生从语法结构上深入获取语言信息,从而牢固地掌握外语的运用方法。

综上所述,语法翻译法不仅使用方便,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设备,便于控制教学进程,测试方法直观,教学成绩见效快,还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使学生达到较高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同时,采用母语讲课既减轻教师压力,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2缺点

语法翻译法的缺点主要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以“教”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实践机会少(Brown,200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枯燥,教学步骤固定不变,课堂气氛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法翻译法要记忆大量枯燥无序的语法规则和词汇,并过于追求语言的准确性,让学生感到疲惫和厌倦(Brown,2002)。同时,教师用母语进行授课,不利于营造目的语环境。

由于语法翻译法过多注重语法规则的分析讲解和翻译练习,而不重视交际技能(特别是听说技能)的培养(张丽华,2003),忽视了必要的语音和语调教学,忽视了学生口语交流的需求,从而妨碍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语法翻译法过于强调语言的准确性,使得学生在说话之前会犹豫不决,从而降低语言的流利性。由于语法翻译法过于强调语法规则,忽视语言技能,忽视语言发生的语境,使得学生在真正的交际场合中无法正确使用所学词汇和语法规则。同时,该法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不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交际的能力。

3.语法翻译法的现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大家逐渐意识到语法翻译法的不足,并有意识地对该法进行改进。语法翻译法已经从最初的只注重语法和翻译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以文字为依托,听说读写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由于语法翻译法具有使用方便,便于控制教学进程和测试方式直观、教学成绩见效快等优点(张丽华,2003),目前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仍普遍使用。加之我国各地教学状况差异较大,在师资、生源、硬件设施条件较差的地方,语法翻译法更是受欢迎。束定芳(1996)也指出,“人们重新强调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复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中去,而是要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但不赞成通过机械的句型操练达到这一目的。”

但是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回避语法教学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无论是大学英语还是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都强调要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尽快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从而导致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口语的流利性,降低了语言的准确性。同时,教材对语法知识系统介绍少或者过于简单,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语法或回避语法讲解。学生对语法知识了解太少,语法知识薄弱。并且语法知识繁琐而枯燥,学生是很难自学掌握语法系统的,必须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形成语法结构框架。语言学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梁红苹,杨旭,2006)。语法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立。

4.如何巧妙应用语法翻译法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若不重视听说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语音语调不纯正,外语交际能力差。语法是对语言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学好语法能帮助学习和理解,强化记忆和系统化语言知识,对于任何一种语言来说都是事半功倍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实现听说读写并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辅以适当的语法教学。如采用交际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相结合的模式,取长补短,把两种教学法的优点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使用适当的折中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2)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如教授听力时,可以在强调听懂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适当的语法分析、解释,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听文章内容,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3)在实际语法教学中,引进相应的语言情境,变枯燥为形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时态过程中,教师可以辅以形象的图表,或设置相应的语境,让学生真实体验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异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自己创造相应的语境,提高语法在实际交际环境中运用的准确性。

语法翻译法作为目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结合其他教学法,加以巧妙运用,取长补短,也能取得好成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法是万能的。语法翻译法虽然有其不足的地方但也有其不可抹杀的优点。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语法翻译法的优缺点,结合其他教学法,取长补短,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相应的教学法,实现教学法的最优组合,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 D.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H. H. 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束定芳.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韩新民.外语教学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5]舒白梅.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郑红苹,杨旭.语法翻译法再认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131-134.

[7]罗立胜,石晓佳.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展望[J].外语教育,2004,(1):84-86.

第4篇

关键词: 语法翻译法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合理应用

如何教好语法,提高英语语法的课堂教学质量,这是高校的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语法翻译法符合中国学生语法学习的实际情况,在英语语法课堂中恰当地使用语法翻译法可以积极地促进语法教学。

一、语法翻译法形成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亦称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深远,至今“仍然方兴未艾,大量使用而且相当成功”(朱纯,1994:64)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学者麦丁格(Johann Valentin Meidinger)和费克(Johann Christian Fick)。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机械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采用早期的语法翻译法,教师教授外语生词和语法往往是分头孤立地进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后来在实践过程中,该法逐渐克服了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严重脱离的弊端,并通过有意义的课文来实现教学目标。

可是,从19世纪末至今的一百多年里,语法翻译法一直遭到排斥和否定(王建勋,2003)。1882年,德国学者菲埃托(V.W.Vietor)发表的小册子《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Der Sprachunterricht MuBumkehren)拉开了向语法翻译法攻击的序幕。从此,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大受挞伐与非难。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也引进了其他外语教学法,但其主流基本上采用的是语法翻译法,提倡听、说、读、写、译“五技”并举。但是,此后,我国外语教学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也进行了改革,“翻译从中学外语教学目的中剔除了”(张正东,2001:3)。从此,语法翻译法就被完全否定。

然而,尽管如此,语法翻译法也没因其它教学法的兴起而被淘汰。相反,直至今天,在世界各国学校的外语课中语法翻译法依然是很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周流溪,1995)。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及其在英语语法课上的应用

1.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点

(1)句子是教授和语言时间的基本单位,注重目的语与母语的句子互译。注重句子是这一教学法的区别性特征。所讲授的语言材料多以标准的例句为主。

(2)强调精确。

(3)用演绎法教授语法,即先给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翻译练习再实践这些规则。在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教师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可见,语法翻译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以语法为纲,以翻译为教学基本手段,注重阅读和写作,忽视听力和口语,背诵语法规则和词汇是主要学习策略。

2.语法翻译法的优势

(1)它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两种语言间的基本特征,形成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语法翻译法强调对语言点、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在对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过程中,语言学习趋于严密、精确,保证了学生对词、句、篇的深入理解。语法翻译法还注重理解在学习外语方面的重要性,认为学生能把一种语言成功地译成另一种语言,被认为是衡量成功语言学习的标志。从这一点看来,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思路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这自然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深层领悟。

(2)语法翻译法适合成人心理发展特点。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束定芳,1996:1)。研究表明,影响教学的因素不仅在教的方面,而且在学的方面。学习者的年龄、动机、甚至性格都是制约学习结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都要符合学习者年龄特征及个性心理特征。语法翻译法在成人外语教育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俞约法教授指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已掌握母语的人再学习第二种语言文字的习语规律。(王铭玉,1999:105)”对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讲,理性的逻辑思维已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更倾向于理解性的学习,他们的学习特点也具有了成人化的倾向,这时语法翻译法的优势成分对他们更具适应性。

(3)从教学方法上看,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具有自身的优势,是其它教学法所不具备的。教学简便易行:对教学设备要求较低,教室只要有黑板、粉笔、桌子和椅子,就可进行教学。对班额无特殊要求:班型可大可小,小则十几人,大则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课堂易于组织:语法翻译法教学方法简便,课堂教学易于组织,便于学生集中授课。检测方便:课堂进行英汉互译即可得知学生理解与掌握语法点的情况。

(4)教学水平考试的要求使语法翻译法有了存在的空间。目前大部分高校要求英语专业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多数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把学习英语的目标定位为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以便取得毕业资格,获取社会竞争的通行证。而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语法都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检测,因此,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语法和翻译为中心符合教学和社会的要求。

(5)学生的英语基础需要语法翻译法。高校的扩招使生源大众化,在高校,学生整体英语素质有下滑迹象:语法没有掌握,分不清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及词的变形;书面表达差,用汉语格式表达英语,语法概念差。因此,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使用语法翻译法促进语法教学,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练习基本技能,学习基本语法,学会理清基本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语法翻译法的局限

语法翻译法容易使学习者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大量机械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的;单调乏味,是为了语法项目而人为创造的一些无意义的练习,很容易挫伤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近年来学者们在对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表明:学习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束定芳,1996:48)。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应用语法翻译法时应注意使用的度和量,与其他教学法一起促进英语语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建勋.对语法翻译法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

[3]王铭玉等.外语教学论:教研、教学、教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4]束定芳等.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周流溪.中国中学英语教学百科全书[Z].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第5篇

语法的翻译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英美文学的学习与阅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与作用。虽然长久以来人们把“交际”作为外语学习的目的,认为语法的翻译法已经过时,已经不被重视,但不可否认,语法翻译法在目前的外语翻译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策略对英美文学的翻译与阅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所以在英美文学的阅读与学习中,语法的翻译法必须要重视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外语翻译的价值。作为一种外语学习的方法,语法翻译法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能够提高自我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并且由此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沟通应用的水平。所以,语法的翻译法在英美文学的学习与阅读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翻译手段。

一、语法翻译对诗歌学习的影响

诗歌是英美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形式,蕴涵着作者大量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意境。语法的翻译法对于诗歌的阅读与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雪莱的《致云雀》中,其中,许多英语的句子突出了押韵,比如:诗歌中的springest和singest押韵,《致云雀》翻译成中文为:高飞/不断高飞/从大地你腾空而起/像一团火焰的云/展翅在蓝天深处/边唱边飞/边飞而边唱不停/夕阳的辉煌的余晖/照亮云霞朵朵/沐浴在金光之中/你滑翔、盘旋/宛若刚启程的无形体的欢乐/为你欢呼,欢乐精灵/你哪里是鸟儿啊/从天外或是从天顶/你打开满溢的心/不假思索,唱出活力四射的乐音。在对原文的翻译中,译者也体现出了原诗的押韵模式,“灵”和“音”押韵,通过这种对诗歌押韵的学习,就可以更好地运用翻译中的押韵,从而更深入地学习与欣赏英美文学中的诗歌。《致云雀》将云雀人性化,使人们从云雀的身上看到一种乐观向上、自由昂扬的形象,作者通过云雀表达一种对自然与未来的美好憧憬。这是雪莱浪漫主义理想的表达。诗歌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升华了自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这种极富思想内涵的意境,通过对原文的翻译,了解押韵在诗歌中的运用,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理解也更深刻,不容易忘记。了解了语法翻译在诗歌中的特点,学生就可以自己体验翻译,这样不仅积极性高,而且记忆更深刻,对原文所表达的意境也更理解。

二、语法翻译对小说学习的促进

小说是英美文学的精髓所在,许多英美文学中的小说都描述了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意境。对于小说的翻译,学生们在学习中可以就其中一个片段进行翻译阅读,这样就可更投入地进行学习,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词句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而获得,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认识记忆更多的英语单词,而且可以了解小说所包含的背景文化与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老人与海》是一部极其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一部闻名世界的励志小说,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译本。小说所展示出的主人公乐观、勇敢、坚持的精神使作品的审美品位得到了升华,也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使读者从中感受到西方的文化价值观,而且还可以升华自我,提升审美价值。由于小说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学魅力,所以在进行小说的阅读与学习时,并不能只将文字简单地翻译过来,对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将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深刻地理解之后,才能使翻译更贴近原著。在进行阅读与翻译时,就要学会运用语法翻译策略来进行解读,小说中不同的地方常常会出现相同的词语,学生在翻译中也会对同一个词语产生不同的翻译意思,所以在翻看词典的时候,会查同一个词语的所有意思,挑选最适合的译词,将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形象与内心世界刻画得更接近于原著,这样对于学生掌握词语的全面意思非常有帮助,而且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得到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由于小说的情节内容非常精彩,通过翻译小说段落,学生可以展开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小说意境之中,对于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有较大帮助。比如在《呼啸山庄》中,有这样一段句子:我现在才明白你有多么的残酷和虚伪……既然你爱过我,那你有什么权利又要离开我,回答我,有什么权利?……难道只因为我够强壮,所以就要格外苦。我还能活吗?那将是什么样的生活啊……。对于这样一段带有强烈感彩的内容,想要通过翻译真实再现原文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这样的段落完全可以作为学生的翻译作业去进行练习,然后将最贴近原文的译文作为参考,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会有更深的记忆,体会中英文在翻译中存在着哪些不同。学生在进行阅读和学习时,通过语法的不同用法,对其中的意义理解得更全面彻底,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由字词的直接解释再延伸到更适合的文学词语,从而使译文与原文意思更贴近,这也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能力极为有利。

三、语法翻译对英美文学欣赏的促进作用

英美文学的翻译涉及的因素非常广泛,包括文化、语法、审美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的门类。由于英美文学代表着西方社会的民族特点和社会文化,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语法翻译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英美文学翻译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方法,通过语法翻译法的掌握与运用,学生们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提升阅读水平、陶冶情操,同时对于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英美文学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文化背景,所以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比较不易掌握,尤其是浓厚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内涵很难弄懂,而且段落句子较长,非常不易理解掌握,想要深刻地学习理解并欣赏英美文学的精华内涵是不容易做到的。对于英语学习的学生来说,在对英美文学进行阅读与学习时,要掌握语法翻译法的使用,通过一定的翻译才能了解全文,从而进一步地阅读。在翻译过程中只有了解了语法翻译的方法与特点,才能更真实贴切地翻译原文,提高对英美文学阅读的兴趣,使英语的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总之,语法翻译法在英美文学的阅读与学习中具有积极深远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升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通过学习和阅读可以理解作品的特点与表达的思想内涵。翻译法在诗歌与小说的学习中的运用,使学生可以从中吸取营养,开阔视野。

作者:曹敏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第6篇

关键词:认知语法;意象理论;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翻译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翻译只局限于字面的对应,研究句子的真值条件及客观意义。但我们应看到语义不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充分考虑到人的主观心理,从人们表情达意的实际出发,使翻译在客观和主观方面都符合原文。意象理论把非语言因素,如人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一同成为语言描写的对象,注重研究句子的主观意义,对原文能够作出更加适当的解释,从而填补了传统翻译中的缺陷。

二、认知语法理论概要

认知语法是由莱可夫、兰盖克和约翰逊等语言学家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语法理论,最初称为“空间语法”。他们的基本观点是:语法不是任意性的,自主的形式系统,而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他们摒弃了以往的“客观主义”关于意义是符号表达式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抽象关系的思想,代之以“经验主义”的语言观,认为客观世界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语言是按特定社会的文化规约建构起来的概念内容,才能对语言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做出重要的概括和自然的说明。(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2005)

认知语法的对象,是语言系统的“心理表征”体系。心理表征语法由不断演化的认知习惯构成,牵连着更为广泛的认知问题(Langacker,1987)。也就是说,说话人可凭借他们的分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些象征单位加以利用,以构成和评价其新的表达方式。认知语法认为语义存在于人的心智经验和人的概念化过程中。语义结构也就是概念结构,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概念内容,也取决于这些概念内容是通过什么方式被观察、感知和理解的。认知语法描写语义结构的时候,不用“语义特征”,也不用“义素”,而是采用“认知域”。所谓认知域也就是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所涉及的概念领域。语义结构可以借助“意象”来描写。因此,语义描写必须涉及到意象。意象构成了语义结构的基础,它是形成一个概念或概念结构的具体方式。

三、使用意象理论分析翻译

兰盖克的认知语法使用识解这一认知方式对语义进行描写,认为同一情景之所以有不同的意象,取决于详细程度、背景、辖域、突显和视角五个方面。

(1)详细程度(levels of specification):描写某一客体时的精确和详细程度。

(2)背景的假设和期待(background assumptions and expectations):指的是与不同的背景和期待有关的描写。

(3)述义的比例和辖域(scale and scope of predication):比例指的是许多述义都蕴含着某个值的允许的参数都是有个度的。辖域指的是述义的基体,即在相关认知域中的覆盖区。

(4)从属结构相对突显(relative salience of substructures):突显述义内的焦点。

(5)视角(perspective):涉及视点(vantage point)和方向(orientation)以及“主观”(subjective)和客观(objective)等概念(王寅,2006)。

(一)从意象的详细程度看翻译问题

意象的详细程度指描写某客体时的精确和详细程度。对于同一事物,可有多种表达形式,选择何种表达,体现了作者意图,翻译时译者要根据原文语义含量,选择不同程度概括性或具体性的词语。另外,详细程度还反映在复杂程度各异的语言表达式中。例如:

a.That mountain is tall.

b.That Mount Everest is over 8000 meters tall.

c.That Mount Everest is 8844.43 meters tall.

在例中,说话人究竟使用哪个句子去表达同一场景的一个方面取决于说话人运用英语的语用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他旨在表达的特殊语义。不言而喻,c描写的最详细,它可能是电视频道或者教授授课时的所选;a最具概括性,可能是登山初见珠穆朗玛时的感叹之语。同样在翻译上述句子时,我们要考虑原文作者对场景描述的详细程度,选择符合原文的不同程度概括性或具体性的句子,以再现原文意象,使译文在主观意义上也与原文一致。

(二)从意象的视点看翻译问题

视角是说话者从不同的方位来观察实体或从不同关系位置来描述某一复杂场景。视点是说话人观察某一场景时的不同参照点。方位是说话者在述义时预设所描写场景的特殊方位。除了上述的实际客观观察角度外,还有主观心理视角。所谓主观心理视角是指说话者在观察某一实物或场景时,会受到自身价值观、情感及态度等因素影响而形成内心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主观视角。这些主观视角会反映在不同句子的表达中。视角对语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同一场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就会不同,形成的意象意义就会不同,从而语言表达式就会有差异(Croft, William and D. Alan Cruse,2004)。这对翻译有很大启示,译者根据原文作者所选择的视角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更加准确的再现原文意象,例如:

a.The hill falls gently to the bank of the river.

b.The hill rises gently from the bank of the river.

c.The balloon rose swiftly.

a和b的语义内容是相同的,但是它们体现了不同的意象,两句的对立在于方向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为了把两个句子意象意义的差异体现出来,a可译为“山峰俯视着江面”,b则译为“江面仰望着山峰”。另外,尽管a、b和c都涉及“运动”,它们之间也有差别,a和b是说话人心目中的主观运动,c则是实际的物理运动,属于客观运动,翻译时,这种主客观视角的差别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可把它译为“气球腾空而起”。

(三)从意象的背景假设和期待与述义反比例和辖域看翻译问题

意象的背景假设和期待指的是与不同的背景和期待有关的描写。意象述义的比例指所要描述的意象有一个度。述义的辖域则是指述义的基体。假设与期待意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主观意义之一,对于语义内容相同的两个句子,由于说话人的假设与期待的不同,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研究假设与期待这种主观意义,是研究说话人的真正交际意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关注原文作者的假设与期待,对于实现等值翻译具有重要意义,如:

a.What he said was half-genuine.

b. What he said was half-sham.

虽然 a、 b两个句子表达的客观意义相同,但如果我们把作者的假设与期待考虑进去,就会发现两个句子传达了完全不同的主观意义。a的假设和期待是,说话人认为“虽然他说的并不完全真实,但有一半是真实的”,说话人强调的是真实部分,暗示一种肯定心理。b的假设和期待是 “他说的话竟然一半是假的”,强调的是虚假部分,显示一种否定和失望心理。弄清这两个句子主观意义上的差别,翻译起来才会更加真实的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且在翻译的尺度上的把握也尤其重要,防止偏颇的产生。

(四)从意象的突显看翻译问题

突显主要指在观察实体或场景时最能成为注意焦点的部分。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某一物体时,这一物体成为突出部分是注意的焦点,是图形,而周围的环境则成为背景,一般来说,图形有固定的形状,有较为清晰的轮廓线和特色的内在和谐结构,而背景则一般无固定的形状,边缘模糊,缺乏内部的结构。因此图形比背景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较之静态的事物,动态的事物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成为图形。

意象的突显就是突出述义内的焦点。突显原则的基础是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突显的部分,就会成为语篇的焦点,不被突显的部分则补充说明突显的部分。在翻译时,弄清原文意象的突显方面对翻译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把“给这个婴儿穿上上衣很容易”这句话翻译成英语时,根据突显的不同侧面,会有不同的翻译。如果原作者是从母亲的视角出发,突显婴儿听话,穿衣时不乱动,翻译为“This baby is easy to get into this coat”比较合适,但如果是从售货员推销上衣的角度出发,突显上衣宽松,适合婴儿穿,则翻译成“This coat is easy to get the baby into” 比较合适。有时要参照语境才能确定原文意象的突显侧面。

另外,突显的情景涉及到语义的明显和隐含,有时两个词语的语义组合成分可能是一样的,而它们的组合途径是不同的,在翻译中需要侧重的方面也不一样。例如:

a. The glass has been broken by the naughty boy.

b. The naughty boy has broken the glass.

在把上面的句子翻译成汉语时,许多人认为两个句子没有差别,都可以译为“淘气的小男孩把玻璃杯打碎了”。但若根据认知语法的观点这两句话由于突显的侧面不同,形成的意象意义也不同,因此在翻译时,这种语义的明显与隐含要区别对待,要分别译为:a.玻璃杯被那个淘气的小男孩打碎了。b.淘气的小男孩把玻璃杯打碎了。

四、结语

语言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翻译时应该加入动态的心智与语言之间的互动分析以及认知世界的作用分析。使用认知语法可以把非语言因素,如人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对翻译作出适当的解释,可以弥补传统翻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Langacker,R.W.Concept 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 de Cruyter,1990.

[4]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5]Croft,William and D.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语法翻译法 交际法 结合

一、引言

在饱受诟病的传统语法翻译法主导着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以及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背景下,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对英语教学法进行着探索和改革,在原有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法翻g法存在的必然性

目前,多数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仍采用语法翻译法主要是因为受到很多现实情况的限制:

1.英语课时的安排与班额。近年来,国内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课时从原来的两年缩减到一年,课时缩减了一半,一周只有四个学时的英语课,但对于课程设置的目标却没有相应的降低。因此,想要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传授给学生更多的英语知识,让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只能选择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此外,教师资源和教室资源的限制致使高职高专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两个或者更多的自然班合成一个大班致使英语课的人数超过60人甚至更多。在这种环境下,大规模开展交际法教学难度巨大,不仅难于控制课堂,也无法让多数学生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得到有效的操练。教师退而求其次,只能无奈选择传统的语法教学法。

2.学生的英语水平。适龄学生人数的减少和高校扩招两大因素导致了高职高专生源整体水平的下降,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不仅表现在专业上,也体现在个体差异上,但从整体来看,学生读、写、译的技能较差,听、说能力也仅限于最基本的日常用语。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仍应该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基础入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句式、语法及表达方式。因此,作为注重基础的语法翻译法适用于目前基础薄弱的高职高专学生。

3.考试指挥棒和就业的要求。高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B级和A级不仅是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要求,也是其升本和就业的硬性指标。英语应用能力测试内容主要涉及听力、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和写作,听力考试部分只占总体成绩的百分之十。鉴于大部分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教授并指导学生通过考试,语法翻译法仍是应试模式中教师的首选。

三、交际法引入的必然性

1.语法翻译法的局限。语法翻译法容易使学习者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着孤立于语境和语用之外的单调乏味的机械练习,在固定句式和语法规则的限制下创造着一些无意义的句子和表达,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巨大,因此,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不能只采用语法翻译法,要适当引入其他教学法促进英语教学。

2.交际法的优势。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法。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备受各界教育人士推崇,甚至从中发展演化出了任务型教学法。该教学法以功能意念为纲,以培养交际功能为宗旨,采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以话语为单位,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性技能为主进行教学,在实践中容许学生出现一定程度内的语言错误。交际法可以弥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因过于重视书面语而忽略学习者口语和听力能力培养的弊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双向同等交流的过程。

3.培养目标与就业的要求。交际法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的引入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紧密相连。教育部提出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此外,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与各就业单位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因此,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而交际法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方面非常适合,所以,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引入交际法是非常有益且必要的。

四、教法的采用

鉴于以上因素,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教法选择不能一概而论,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英语听、说、读、写、译这几种基本技能的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法,既不回避语法讲解,也不排斥口语交际,二者优势互补,以达到既授人以鱼,又能授人以渔的效果。

1.听、说课采用交际法。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会适度向听、说方面进行倾斜,而听、说课采用交际法进行教学也毋庸置疑。教师根据听说材料为学生模拟真实的情境,讲解情景交际中主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控制学生在给定的情境下用所给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进行交际训练,让学生熟悉交际任务,掌握相应情景下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以达成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效果。

2.阅读课引入交际法。在阅读课上,要既不回避语法讲解,也不排斥口语交际。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之前安排任务,给定学生材料,安排学生在课文讲解之前做授课内容相关的presentation,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所有课文的leading-in部分都可以根据该单元的主题设置一个语境,用交际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而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复杂难懂的句子、特殊句式、以及复杂语法点则应该采用语法翻译法来进行讲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写作和翻译课采用语法翻译法。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决定了写作课和翻译课仍应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绝大多数学生在作文构思时都采用母语思维,脑海中出现的作文的结构、句子都是以汉语的形式呈现出后,才能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将句子一个个转译成英语,进而落于笔端。而翻译更是体现了学生在词汇、语法、句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只能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来进行教学。

五、结论

既不能因为教学法传统老旧而摒弃,也没有用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相结合,在侧重不同技能教学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家勇.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教学法的结合策略研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9):306-307.

[2]张仕萌.基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选择语法翻译法的合理性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00-101.

[3]龚白荣.初探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6(84):95-96.

第8篇

关键词: 转换生成语法 逆转换 动态对等

一、引言

近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1]。翻译理论研究迎来语言学转向――每一种翻译理论都是以某种语言学思想为理论基础。1957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提出转换生成语法,标志着西方语言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尤金・奈达在总结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成功地将其和翻译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创建了“逆转换”、“动态对等”一系列重要概念。由此可见,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对奈达的影响深刻地反映出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紧密结合。下面将从乔姆斯基的理论出发,讨论二者的紧密联系,揭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理论的重大影响。

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在乔姆斯基以前,西方语言学家将研究视角集中于语言的共时结构,侧重于对语言现象的描写,特别是对语言系统的精密描写。转换成语法改变了以描写为主、侧重语言共时结构的传统研究观念,将视角放在阐释人类的语言能力上。在某种程度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一场语言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一书中详细地阐释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内涵。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体系虽然庞杂,但核心思想很简单:语言不是人脑以外的东西,而是人生来就有的思维行为[2]。在《语言理论的若干问题》一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深层结构”概念。他认为,人生来就有应用语言知识的天赋。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语言能力,研究人脑中的语言知识[3]。

具体来说,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句法部分,这其中可以进一步分为基础部分和转化部分。基础部分主要描写语言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进而构成语言的深层结构。转换部分则由转换规则组成,句法部分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构成表层结构。第二是语义部分,即解释句子深层结构中所包含的语义。第三是语音部分,即句子凭借语音最后达到句子的表层结构。所以,在乔姆斯基看来,任何一个句子都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规则和表层结构三部分组成。将语言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是西方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有益尝试。拨开千变万化的表层结构,人们可以看到隐藏在语言深处的深层结构。转换规则的运用则使人们原本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的“非理性”的位移变得有章可循。

三、奈达的翻译理论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不仅给语言学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且直接推动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构建。“奈达在阐释自己的理论时借用了乔姆斯基的理论模式,其中包括人脑的固有结构的概念、转换生成规则以及将表层符号将表层符号认做一种次要的表象的观点等的观点等”[4]。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启发,奈达认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中蕴含语言的普遍规律。从深层结构的维度观察人类语言,会发现形形的人类语言背后实则埋藏具有普遍意义的语义规则。人类语言在语义层面的共通性和相似性正是翻译得以进行的基础。

基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结合自身的理论实践,奈达提出“逆转换”和“动态对等”两个重要概念。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机制可以得到其表层结构,然而,在翻译时,译者可以对源语言进行解构,逆向运用转换机制,即从源语言的表层结构追溯到深层结构,进而得出源语言的核心语义。由于人类语言在深层结构层面具有相似性,译者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和源语言语义对应的深层结构,再通过转换规则得出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逆转换得以实现的关键之处在于人类语言在深层结构具有相似性。因此,在从源语言到目的语的转换过程中要始终牢牢抓住双方的深层结构,进而实现双方在深层结构上的对等,由此推导出符合目的语语法规则和语境要求的表层结构。

奈达的另一重要概念――动态对等则借鉴了“读者反应”理论。如果说逆转换强调的是翻译过程的话,那么动态对等注重的则是翻译结果,即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动态对等是指基于源语言和目的语双方深层结构所具有的相似性,由逆转换机制得出的译文,可以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言读者一样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动态对等的独特之处在于,翻译行为最后应以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作为归依。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的接受程度,从读者的角度观照翻译,这是动态对等在理论上的一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动态对等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与否及其实现程度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翻译质量的高低。因此,动态对等是衡量逆转换是否正确、翻译是否成功的一把标尺。译者在翻译中不仅要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取得表层结构上的形式对等,更要实现双方在深层结构上的动态对等。

四、结语

转换生成语法作为语言学理论,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奈达在结合自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转换生成语法融入自身翻译理论构建,他的逆转换和动态对等成功地将语言学概念融入到翻译实践中,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谭裁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谢媛媛.转换生成语法和奈达的翻译思想.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6).

第9篇

关键词: 语法翻译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 外语教学 运用

1.引言

语法翻译教学法是在古典语言学研究,以及对语言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自身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读写,轻听说;二、教师单方讲解而使得学生过多地依赖课堂教学;三、教学形式单一、实践环节比较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等等。鉴于它的这些缺点,很多学者主张抛弃这种教学法,单纯地采用能够提高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交际教学法。然而,在语言学研究和语言学新观点的影响下,在新时期新课标的要求下,它也在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汲取新的教学思想。近年来,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目的和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今天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基本上走出了完全以语法规则为中心,整个教学活动脱离语言交际环境的误区,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使用母语教学而忽略听说技能的训练。这样,我们不禁要问:语法翻译教学法到底要不要沿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能否避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2.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历史和现状

语法翻译教学法始于17世纪的欧洲,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845年希尔斯(Sears)最早提出语法翻译法的雏形,认为语言的目的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与写作,因而教学方法是先学文法规则,然后用此知识翻译课文。到20世纪中期,经过历代教育家们的不断努力和实践,克服了古典翻译法中的一些缺点,从而发展成近代的“译读法”,即主张从语言开始,在教字母发音的同时,开始注意阅读能力,由于他们意识到语法是阅读和翻译的前提,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法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教学法在我国影响很大,这与英语专家学者的指导思想和过于强调笔头运用的各类统考是分不开的。

人们以往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不满集中在于其培养出来的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其实语法翻译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听英语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而口语表达,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往往就开不了口,要不就是一出口,就变得支离破碎,“洋径汀英语”的症结恐怕就在于此。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方面,依然是有效的。不仅如此,有效的语言教学也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因此,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教学法依旧很活跃。许多老师仍然普遍采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练习方式,并结合课文讲解必要的构词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用法和典型的句型结构。可以说,只要有外语教学,语法翻译教学法就是一种人们愿意采用的教学方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已经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它的一些特点符合了外语学习的客观规律,符合了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它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教与学的需求。

3.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特点及其与交际教学法的特点比较

我国著名的英语专家桂诗春教授曾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特点进行过精辟的概括,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语法体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语法翻译教学法借助原“希腊一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好、较快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二,语法翻译教学法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它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并顺应了人们认识和学习目的语的客观规律。三,语法翻译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实现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进而达到语际信息交流的目的。四,语法翻译教学法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有利于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也有利于语言知识的巩固。人们甚至将语法规则比喻成房子的结构,词汇是盖房的砖,只要将这两者相融合,就掌握该语言。五,语法翻译教学法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这样它有利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语法翻译教学法也存在着诸如“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等缺点。

相比之下,交际教学法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功能―意念法(the 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是英国著名语言教育专家威尔金斯(Wilkins)于1972年在第三届国际运用语言学会议上提出的。交际教学法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法,它与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即韩礼德(Halliday)的交际功能理论和海姆斯(D.H.Hymes)的功能语言理论。具体来说,交际法的特点可概括为:一,强调语言的意义和运用,而非语言形式。在教学中把语言运用的流畅性而非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摆在首位。二,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语言错误是正常的,不必纠正。三,课堂的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四,交际法特别强调语言材料要来源于真实的话语,反对使用“人为”的语言材料。五,主张给学生的摄入量要大,教材选材范围要广。六,交际法强调从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确定教学目的,以及制定教学内容。

然而,人们在试图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交际法自身尚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语言的功能项目很多,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次,在编写交际法教材时,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使题材、功能和语法融为一体;再次,实践证明,理想的效果是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齐头并进,而不只是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最后,把教学过程交际化是个理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综上,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的精确性,而交际法更注重交际的流畅性。后者由于过分注重语言的意义,强调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从而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讲的语言能力是指建立在语音、语法、词汇三者结合基础上的综合语言能力。如果根本没有语言能力的这个基础,既不能像样地发音,又没有一定量的词汇,更不会遣词造句,那又怎样使我们的语言富有意义,更不用说去要求语言的得体性了。没有语法支撑的交际教学法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法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法体系终究是经过长时期总结出来的语言现象,是能起生成作用的。熟悉了语法规则就能够举一反三。可以说有了语言结构的基础再学语言功能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先学语言功能,而要从中理出一个语言规律的头绪来,一定是事倍功半。Johnson建议,最好的办法是在基础阶段要考虑语言结构,而到高级阶段则以语言功能为重点,这样学生就可以由学会使用语言的规律进而学会怎样运用语言去进行交际了。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语法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那些完全回避或忽视语法的教学法并没有太多的依据。90年代以来的大多数研究结果也证明,在适当学习阶段,以适当形式关注语法对语言学习者是很有益的。再者,语法错误也会对交际起阻碍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全然否定语法的作用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我国学生在母语的环境里学习外语的情形,要真正掌握英语,就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者才能生成无限的英语句子来进行交际。

4.翻译教学法的开放性及其运用前景

当然,我们有必要吸收交际教学法中一些好的观点,开放式地运用翻译教学法,为翻译教学法注入新的血液。也就是说在运用翻译教学法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语法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应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然、地道的语言材料,尽量多给学生创设听说的情景,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培养他们的交际意识。正如著名学刘润清教授在评析交际法时所指出的:不论是否有条件采用交际法,交际法提出的理论见解都是外语教师不可忽视的。了解和分析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特殊功能和最新发展,就是要利用它并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发展适合目前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教学模式。我国目前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许多方法和最新发展表明它与新课程标准所设立的目标是一致的。遵循适当的教学原则,探索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具体的听、说、读、写、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中可采取的策略与模式,是发挥语法翻译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作用的有效途径。但关键是在具体的运用中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结合教师自己所在学校的条件、层次和学生与班级的特点,灵活运用,使之最大效度地发挥作用,有效提高现代外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994).

[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5.

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交际法 语法翻译教学法

一、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评述

语法翻译教学法,这种曾在外语教学界中最为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自从19世纪至上个世纪前半叶一直在外语教学界占据主导地位,且至今仍然在被广泛使用。能受到如此追捧,当然有其自身的优越之处,但在最近过去的几十年中,它一直被国内外学界认为是落伍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而备受抨击。交际法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已在我国逐步深入推广,并使得在这之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受到了人们的种种质疑。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每一种新方法都基于对过去教学方法的反思与修正,他们之间是一种承继和延续关系,然而新方法对老方法时有“矫枉过正”之嫌,因此本文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和目的是希望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科学地看待和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合理利用其中有价值的地方。

然而,经久不衰的翻译法以其独具的特点曾给外语教学带来极大的效益和影响,这是不容否定的,通过对英语教学的多年实践及对教学法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应是在充分发挥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利用交际理论的成果改革教学,使英语教学适应时展的要求。

虽然语法翻译教学法和语法能力的培养被看成是所谓的“老套的教学法”、“迂腐的教学观念”,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这种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仍然被广泛地运用,因此,我们不由得想问:这种教学法果真一无是处,无法适应外语教学的需要了吗?究竟其有没有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

笔者从高校学生的现状及教师对学习英语的各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入手,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及教学法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理论,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等手段,研究和探讨了语法翻译法在高校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价值,认为对于语法翻译教学法不能完全抛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有其存在价值。特别是在一些专门化程度较高的外语教学中,比如医学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工程英语等。语法翻译教学法重视语言的准确性,认为语言教学应围绕着语言语法和词汇展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语言的技能。“语法是沟通概念和环境的桥梁……只有通过语法,学习者才能将词汇用得恰到好处,才能驾驭周围的语言环境”。没有足够的语法知识,学习者即使掌握再多的外语单词,也不能准确、清楚地表现自己,交际则不能顺利、完整的实现。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具有系统性,而语法习得的重要特征是它具有渐进性。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学也正符合这一趋势,注意到语法的系统性,按部就班地有机地设计在程度不同、呈渐进性的教材中。按照交际法理论,语法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情景中有目的地进行“真实交际”,在交际中习得语法,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语法规则。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虽然经过八年到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都还是不能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造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问题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学方法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外语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及找到有效学习外语方法的必要性。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两大方面。

1.交际法作为流行于世界的外语教学理论,经传入国内便广为实践

许多教师在交际法出现的早期便着手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活动,“强调交际能力和流利程度同等重要,但似乎无视语法能力的培养”。由于对其理论没有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课堂会话,过分要求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外国文化知识,破坏了语法学习的系统性。学生以杂乱无章的方式来掌握语法知识,从而为他们树立了过于庞大繁重的学习目标。同时它也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正如桂诗春所指出的,掌握交际法的难点在于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应用语言学训练。完全单一地采用交际法还是步履维艰,忽视语法教学是交际法的误区。片面采用交际法,而忽视语法教学同样影响交际能力提高。

2.课堂教学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模式

教育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注重语言规则和形式的讲授,习惯于把英语作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讲授,重视语法条目和词汇的讲解,割裂语言点,学生被动地模仿、记忆和进行刻板的、孤立的、教条的句型操练及单句翻译方法,以学生懂得语法知识,能造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为教学目的。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造成教学效果极差,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少,不能运用所学提高语言使用能力,知识储备无法应用。教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交际法教学的特点

交际法是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兴起而出现,并很快在外语学界受到重视并得以迅速推广和使用。交际法是基于语言教学目的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一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思想。交际法对语言结构的准确程度要求不那么严格,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外语教学的核心是培养交际能力。交际法的这一特征确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采用学用结合原则,即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和用途制订专门的教学大纲,设计专门的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而且教学过程交际化,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际能力为中心,提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模拟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形式包括复述、对话、小组讨论、班级发言以及其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彻底改变了传统法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的不利局面。学生们普遍感到主动参与性增强,在很大程度上,交际法使学生们通过实践来巩固强化自己所学到的词汇、语法等知识。交际法的这些特点是传统法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但是,交际法理论与实践在我国都还距现实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交际法作为具体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模式,必然受到诸如教师、学生、教材、情感、环境以及教学活动等各种各样实际情况的制约。引进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思想要想在我国得到顺利实施,就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

四、传统法与交际法的结合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传统法和交际法在外语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也充分了解到两种方法各自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根据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博采众长,建立一个传统法与交际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发挥语法教学的优势,重视词汇语法等知识的讲授,系统地讲解语法,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掌握语言体系,重视利用母语,尽最大限度有效地增进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到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需时刻注意和认真对待交际能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的实践证明,单纯运用传统的教学法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交际法却可以弥补传统的语法教学的缺陷,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需要,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事实上,交际法教学中的语法讲解,并不意味着我们做机械性的句型练习,语法讲解可在先进行一定量的阅读或几个课堂会话练习基础上进行。然后,教师留出一些时间来明确讲解语法,吸引学生参与来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

同样,传统教法强调的语法的系统学习和掌握又可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交际的核心不是句子平面以上的知识,而是语言知识,而词汇则是核心的核心,过分强调语篇水平上的交际难以实现交际的宗旨,而传统教学法往往鼓励学生背单词,有促进交际能力的功效。学习者普遍了解一条语法规则可帮助理解无数句子。掌握一定量语法规则的学生可迅速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由于阅读能力也是一种交际能力,而语法可有助于发展阅读能力,所以语法教学符合交际教学的宗旨。

五、结束语

语言教学法是一门科学,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教必有法,但无定法”,这是外语教学界所达成的一个共识。我国的英语教学的特殊环境需要其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而这一方法绝不会是现行各种教学法中某一个的全盘照搬。我们的教学需在吸收交际法和传统法精华的基础上把引进的先进理论和思想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新路。因此,我们在加强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学的同时,应该研究世界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以进行教学法的合理改革。

参考文献:

[1]温厚一.运用交际法教语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J].外语界,1998.1.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和探究出版社,1999.

第11篇

本文作者:张艳臣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语法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导入语法隐喻,因为语法隐喻的运用使篇章成为一个整体,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翻译文本的一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用语法隐喻研究的成果,在介绍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有意识地搜集整理语法隐喻语料,使学生在翻译时不局限于字面含义,而是理解其隐含的真实意义和情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法隐喻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和培养其翻译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在翻译教学中导入语法隐喻理论,培养学生的语篇和语境意识传统翻译教学的缺陷主要在于教师仅仅把词汇、句法、语法作为翻译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翻译教材也主要是讲解如直译、意译、增词、减词、拆句、合句、调整句子顺序等以词汇和语法结构为基础的翻译技巧。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法和语言能力,从而忽视对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语境和语篇意识的培养。在翻译过程中,要达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除了弄清词、句、段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字面意义,还要理解附加在词语上的文化信息和隐喻意义。语法隐喻的理解与语境密切相关,是语法隐喻的字面意义和语法隐喻所在语境中的联想意义的动态顺应过程。语境对创造和理解语法隐喻的联想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法隐喻联想意义的理解是在选择、建构和顺应动态语境的基础上实现的。例如“Lifelikeaplay”这句话的隐喻意义就要通过其字面意义不断顺应动态语境来获得。如果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感慨“Lifelikeaplay”,他是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和对人生多变、人世无常所做的感慨。如果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说“Lifelikeaplay”,则表示他对未来精彩人生的热切期盼。这样,对“Lifelikeaplay”这句话的隐喻意义的理解就随着语境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语法隐喻联想意义的创造性、复杂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决定了翻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语篇意识。(二)在翻译教学中导入语法隐喻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语篇内容和作者意图的总体认知能力语法隐喻是一种思维模式,人类的思维过程是隐喻性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根本上是隐喻性的。在翻译教学中,学生会频繁接触到作为修饰功能及认知思维方式的语法隐喻现象,其特殊的深层语义特征往往会使他们对语篇内容和作者意图的理解带来困难。学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尽管单词都认识,但是对句子的意思不甚理解或根本无法理解,只好看一句译一句,碰到生词翻词典。这样的译文不可能做到贴切地表达,也不可能再现原语的精髓。究其原因,主要是句子中出现了语法隐喻性单词以及对语法隐喻的不理解所致。因此,对语法隐喻的理解与否直接影响到对文章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语法隐喻的组合创新能力来理解原文,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和观察能力。语法隐喻可以增强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组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表现在既能借词造词,又能赋予旧词新义,从而增加语言的内涵,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三)在翻译教学中导入语法隐喻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只有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的语法隐喻用法,进行不同语言的语法隐喻比较,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异同,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原语文本,才能掌握语言翻译的实质,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提高译文的质量,所以在翻译教学中导入语法隐喻的使用方法非常重要。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讲授语法隐喻的用法,使学生能够在目的语中寻找恰当、灵活的表达方式,准确而富有创造性地传达源文中的信息,提高译文质量。教师可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隐喻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选择英语和汉语中具有显著相似性和差异性的语法隐喻作为翻译教学重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相同到不同,循序渐进地揭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识别和使用语法隐喻现象。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方式,翻译质量取决于译者能否通过创造性思维自觉运用语法隐喻的认知方式,巧妙地利用译文语言范畴去解释、表达源文语言范畴。因此教师应尽力提高学生的语法隐喻意识,使其自觉地运用语法隐喻这一认知工具,处理好翻译中的具体问题,提高翻译质量。

第12篇

M.A.K.Halliday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普通语言学理论(黄国文,2007),对语篇分析以及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外,一些学者将功能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Catford(1965)提出的“语境”和“语境意义”对后来翻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HatimandMason(1990/2001)关注译文对原文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实现。在国内,黄国文(2002)从经验功能的视角对诗歌的翻译进行了探讨,赵德全(2007)论述了纯理功能的传译以及系统功能视角下的直译与意译。这些翻译研究主要从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对译文进行分析和质量评估,但在对原文和译文的概念功能进行讨论时局限在及物性过程和语义功能成分的论述上,对及物性过程转化引起的语法隐喻缺乏必要的分析。目前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大多针对科技语篇,对文学语篇少有涉及,忽视了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文学语篇的翻译分析中,通过原文及其译文的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对文学语篇英汉翻译的启示,同时,结合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概念语法隐喻理论

在功能语言学中,根据三大纯理功能,语法隐喻可以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对应于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概念功能主要用于描述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各种事件,根据活动和事件的性质可区分出六种不同的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种过程类型都有其相应的功能组成成分即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在实际语言表达中,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含有不同过程的小句的各功能组成成分也可互相隐喻化,而这些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又可以从一个形式隐喻为另一个形式,这种现象被称为概念语法隐喻,它既在语义功能层次上得到体现,又在词汇语法层次上得到体现。同一意义的表达形式又可以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一致式接近外部世界事情本身的状况,符合人们原有的对语言理解的期望,而隐喻式与人们对语言理解的期望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就会产生概念语法隐喻。在把一种语码转换成另一种语码的过程中,翻译者面临的是多种语言形式的选择(黄国文,2009),语言表达中一致式与隐喻式的相互配对丰富了意义表达的语言形式,拓宽了语言理解、阐释的新视角,也为文学语篇及其译文提供了概念语法隐喻的分析框架。

二、概念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在文学翻译中,直译不顺时,一方面,译者对原文句子可以进行“去隐喻化”解读,从小句过程类型转变和语义功能成分调整的视角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另一方面,译者在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在词汇语法层面选择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词语和句式。原文小句的过程类型在译文中转变后,伴随的是小句的参加者、过程和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进而在词汇语法层体现为:词类转换、信息的增减、视角的转换。以下以著名翻译家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2002)为例,从这三个方面说明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一)词类转换直译不顺时,原文过程类型和语义功能成分的变化在译文中会引起词类转换。“汉语中,一个词的词性只能根据该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位置来判定。这样,在翻译时有时就需要改变词的组合方式,把原文中某一词性的词译成译文中另一词性的词或者在译文中添加某些词,而不能逐词对译。”(许余龙,2001:343)例如:(1)Beinggracefulandinteresting,standingmoreoveronthemomentarythresholdofwomanhood,herappearancedrewdownuponhersomeslyregardsfromloungersinthestreetsofChase-borough…(Hardy,2005:61-62)(1a)因为她文雅温柔,使人动情,又正在一瞬即逝那种含苞欲放的绮年韶华,所以她在围场堡出现,很招得街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偷眼暗窥。(张谷若,2005:76)译文(1a)借助了适当的概念语法隐喻手段,将原文(1)中的分词短语“beinggracefulandinteresting”在译文(1a)中转变为一个关系过程小句和一个心理过程小句,增加了参与者“她”,原文的形容词“graceful”和“interesting”被译为谓词“文雅温柔”和“使人动情”,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此外,原文(1)中的主句“herappearancedrewdownuponhersomeslyregardsfromloungersinthestreetsofChaseborough”是一个物质过程小句,而译文(1a)根据汉语多小句的特点,转变为一个物质过程小句“她在围场堡出现”和一个心理过程小句“很招得街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偷眼暗窥”,原文的参与者“herappearance”在译文中转变为“她”,原文的名词“appearance”和“regards”都被译为动词“出现”和“偷眼暗窥”,使译文表达符合汉语多动词的特点,语言通顺流畅。

(二)信息的增加过程的转化有时会造成施事者被隐喻出语篇外,因此要补译出这些信息。在过程重新转化时,要补出被隐出语篇外的成份,否则语篇有可能出现断层,艰涩难懂。例如:(2)Itwaslessareformthanatransfiguration.Theformercurvesofsensuousnesswerenowmodulatedtolinesofdevotionalpassion.(Hardy,2005:311)(2a)他这时候与其说是洗心革面,不如说是改头换面,从前他那脸上的曲线,表现一团之气,现在貌是神非,却表现一片虔诚之心了。(张谷若,2005:356-357)原文(2)是两个关系过程小句,而在译文(2a)中转变为五个过程小句,译文小句的增加必然要求动词相应的增加,分别出现了五个动词“洗心革面”、“改头换面”、“表现”、“貌是神非”和“表现”。英语多用名词,名词有时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包含多层意思,译者在对原文名词进行解构时,需要按照上下文语境增补和完善信息。原文(2)中的名词“reform”、“transfiguration”、“sensuousness”和“passion”在译文(2a)中分别被译为“洗心革面”、“改头换面”、“之气”和“虔诚之心”,译文根据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将原文的名词相应地译成了汉语的动宾结构或偏正短语。另外汉语是主题显著性语言,译文借助了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调整了叙述视角,增加了“他”这一主语,行文顺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三)视角的转换原文过程类型和语义功能成分在译文中发生变化后,过程类型中的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译者应在调整这些关系的同时,理清信息层,并在适当的时候转换翻译的视角。例如,(3)Concludingthustheparsonrodeonhisway,withdoubtsastohisdiscretioninretailingthiscuriousbitoflore.(Hardy,2005:4-5)(3a)牧师说完了以后,就骑着马走了,心里直疑惑,不知道把这一段稀的家史,对他说了,是不是不够慎重。(张谷若,2005:15)原文(3)是一个物质过程小句,包含两个环境成分“Con-cludingthus”和“withdoubtsastohisdiscretioninretailingthiscuriousbitoflore”,而在译文(3a)中该小句被转变为四个小句,分别为言语过程、物质过程和两个心理过程。原文的叙述是围绕“parson”这一主语展开的,而译文选定“牧师”这一主题,将第三个心理过程小句的叙述视角转换为“心里”。此外,原文在表达牧师的“疑虑”和“慎重”时均使用了名词doubts和discretion,如采取直译,显然会晦涩难懂,译者将视角转换到牧师身上,翻译为“心里直疑惑”和“是不是不够慎重的”,切中原文,恰到好处。上述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语法隐喻理论对文学翻译的启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综合运用这三种翻译策略,因此,直译不顺时,译者应借助适当的概念隐喻手段,进行“隐喻化”和“去隐喻化”处理,这样才能使译文更通顺,更符合各自语言的表达习惯。

三、结语

以上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文学语篇《德伯家的苔丝》及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直译不顺时,译者宜借用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进行“去隐喻化”处理,从小句过程类型转变和语义功能成分调整的视角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译者在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的基础上,从词汇语法层面选择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词语和句式。具体的翻译手段中体现为:词性的转换、信息的增加,以使译文更通顺,更符合各自语言的地道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