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3 12:3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学理论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名师档案】罗进近,1969年12月出生,1993年8月参加工作,2007年5月获杭州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位。现为温州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温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过全国优秀作文指导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首届教坛中坚、温州市第三届名教师等荣誉称号,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浙江分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温州市中级和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成员。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文学教育》《考试报》等公开出版的报刊上60多篇,参编教学书籍多册,多篇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曾获省、市级奖励。
罗进近的教学具有大气厚重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他广博的知识架构学生的语文知识网络,用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等的平等对话,以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和智性光芒。
【教学感悟】语文教学既要指向品鉴文本的核心,又要指向学生人文的发展;语文教师既要对教学资源锐意穷搜,又要独具只眼地简化知识、发现美质。
作为《教学月刊·中学版》的编辑,我对很多中学教师的认识都是源于他们的论文,然而,认识罗进近老师却是从他上《像山那样思考》的一个教学片段实录开始的。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罗老师从文本的表现形式着手,让学生从语言文字本身走进文本,在细读中把握言语的本质,通过理解、欣赏语言表现的形式,理解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与震撼,收到了特有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阅读教学,多从文章学的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这种做法被发挥到极致,便出现了以文章结构分析来替代文学作品解读、鉴赏的现象。在新的世纪之交,我国实行新的课程改革,然而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有的教师因为不能正确理解课程理念,以致在教学中又出现了脱离文本大谈特谈体验、感悟的现象。这种种弊端,导致我们的学生(也包括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一部分教师)可能掌握了很多文学史的知识,或者知道了一些文章学的概念、术语,却很少能真正自主地去解读、鉴赏文学作品。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陈旧的教学模式、浮夸的不良教风仍然大量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罗老师“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教学案例,不禁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因为只是看到一个教学案例的片段,又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后来,收到罗老师的投稿。在罗老师的稿件中,我一眼看中了他关于“品鉴文心”的一段论述。在我看来,这正是他的教学案例背后的教学理念。于是,便就阅读教学中的“品鉴文心”这一问题采访了罗老师,并约请他撰写了《体味真情 赏析细部 深度探究——例谈“品鉴文心式”阅读教学的策略》一文。
罗老师认为,当前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一种把远超过学生认知的社会学、文艺学、写作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硬灌”给学生以显示“过人学养”的不良教风。这与中学课堂的深度探究的教学设想是相违背的,应该引起重视和纠正。而他倡导并一直在努力践行的“品鉴文心式”阅读教学,就是基于他对这种不良教风的反思提出来的。那么,什么是“品鉴文心式”阅读教学呢?对此,罗老师从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对“文心”的解释入手进行阐释。刘勰曾在其名著《文心雕龙》中把“文心”一词解释为“为文之用心”,所以,“品鉴文心”也就是品鉴“为文之用心”。在罗老师看来,文本蕴含着文章、文化、文学、文字等诸多价值和功能,构筑着作家和作品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思想世界和价值世界等,而这些方面恰恰正是文章的“用心之处”(可以通俗地称之为“文本的核心”)。就阅读教学而言,“品鉴文心”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品鉴文本“用心之处”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意味着要弄清楚文本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方面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要弄清楚文本的特点、亮点、重点和疑点等核心内容,从而完成对文本核心内容的价值挖掘和意蕴揭示,建构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罗老师进一步明确了“品鉴文心”式阅读教学的方法:读得真(体味真情),读得细(赏析细部),读得深(深度探究)。所谓“读得真”,指的是让学生带着真情去诵读文本,去打通和文本言语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系纽带(即“通感情”),让学生能够将心比心,贴着文本喜怒哀乐。所谓“读得细”,就是要能够发现文本容易被人忽视却往往重要的内容,这里的“细”不等于琐碎,而是要精,要精炼和精彩。所谓“读得深”,就是要求学生能站在一个高度和深度去理解文本、理解作者。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时,罗老师运用了以下教学资料:这首词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叶嘉莹曾经指出了,在这篇仅100字的千古名作中,有很多重复的文字,如“江”“人”各三处,“山”“笑”“国”“一”“如”“多”等各两处,却没有给人任何繁琐啰嗦之感,其中的原因,正如清代文学家沈德潜所说“情真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这个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从赏析词中的细部入手,体味词中的放达之情,接通了品鉴诗心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了这堂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又如,在《清兵卫与葫芦》教学时,罗老师从“道”和“一”入手去深度探究这篇小说的文心。既然文中批判“武士道”,提倡“人道主义”,这里面都有道,这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从古文字学角度来说,“道”可以解释为“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武士道”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导致它的严重后果了吗?“人道”所追求的目标,不正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吗?而“壹”的解释,从古文字角度来说,就是葫芦的意思。壹,简化之后,不就是“一”吗?一,唯一,独一无二,这不就是“个性解放”所要追求的目标吗?所以,从古文字学层面入手可以去深度探究小说的主题,这也就成为了这节课的一大特色。
最后,罗老师还进一步指出,“品鉴文心式”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两点要求。
1. 需要备课的“锐意穷搜”。甲骨文和金文对“备”的释义是“盛矢之器,置以待用”。由此引申的意思有:慎、思之详而备之详、预先准备、皆、齐全等。“课”的意思有:考问以验其实、考绩、有一定之进步之学业、学艺之进度、详议、计算等。备课要做到“繁则明,详则精,审则灵”。要达到“明、精、灵”的目的,非锐意穷搜、执著一念不可。比如为了备好《像山那样思考》一课,罗老师搜索了众多有关该课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阅读了《沙乡年鉴》并整理出有价值的朗读材料,阅读了有关评论和赏析文章。这样的“锐意穷搜”,加深了他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确保他能够在教材处理、深度把握、细部赏析等方面独具只眼、有创新之处。
2. 需要资料的“简化本领”。在后现代教育理论家看来,教师即课程,教师的作用天生重要,教师的素养也极其关键。优秀的语文教师似乎应该具备一种点石成金的本领:对语文知识能够加以简化和提炼,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有人说,简化是“在洞察本质的基础上所掌握的最聪明的组织手段”(美学家库尔特·贝德特语)。语文教学资料的运用,应该有利于简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最本质、最素朴而又最有价值性和智慧性的语文知识。例如,关于《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可是如果研究了课文,涵泳了文章的文眼,研究了朱自清的阅历、修养、爱好、性格,甚至他为什么改“自华”为“自清”,我们完全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说:这是宋人诗句“夜深人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的延伸。这一看法就是对《荷塘月色》的简化,但简化不是简陋,更不是苟简和望文生义。在罗老师看来,这样的探究,绝不是钻牛角尖,而是蕴涵着一种值得肯定的质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