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17:5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创新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同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创新离不开和谐,和谐也离不开创新。创新之所以离不开和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事实表明,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创新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同样,没有创新,企业的和谐也难以真正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就必须创新。古人云:“合则齐美,离则两伤。”对于创新与和谐,也可以这样说:创新有利于和谐,和谐有利于创新;在和谐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和谐,二者是“齐美”共进。
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企业创新观
概括地讲,企业应当确立全面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持续创新观。全面创新观,是指企业创新不是单项创新,不是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全面的创新。这种全面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而且包括文化创新。不讲企业的文化创新,不是全面的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是指企业的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可以创新,而不单单是少数技术专家搞创新。持续创新观,是指企业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是不能停顿的;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面创新、全员创新、持续创新,体现了在创新问题上发展的、全面的辩证观点。当然,创新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它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创新,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
与此相联系,企业家的素质与人格魅力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且有待深入挖掘和研究的课题。企业家在整合资源、创造财富的市场开拓中,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必须有新理念、新思维、新思路、新举措、新创造。作为企业家的一种素质,创新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能力,是表现在经营运作上的一种操作智慧。
注重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文化创新,其现实意义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来说: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停滞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建设过程。明确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就会用僵化的、停滞不前的观点看待企业文化。
文化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流变性、创新性。今天提出培育创新文化,或者说注重文化创新,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形态飞速变化,企业制度在不断创新,“企业再造”在不停发展,企业运作形式也在发展变化。
【关键词】 企业文化;创新;建设
一、企业创新文化的内涵
企业创新文化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在创新和创新管理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能够激励员工创新,逐渐使员工养成自觉创新意识,在不断创新,奋发创新,使创新成为企业员工的核心的价值观。通过企业创新文化来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新世纪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创新的核心部分是文化创新,其次才是技术和管理的创新。
二、企业创新文化的功能
1、企业创新文化的资源整合功能
企业创新文化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还有两方面的独特作用:
(1)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内部创新资源具有整合作用
企业内部存在着多种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企业创新文化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它有四个基本功能:创新导向功能、创新约束功能、创新凝聚功能和创新激励功能。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整合,最关键的就在于对创新人力资源的整合,对企业员工创新精神的重塑。在一个创新文化氛围中工作的员工,在工作中能体现自己的创新性,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职工创新队伍中的一员。创新文化教化出的职工队伍,能够使人和物质之间高效的、完美的结合,才有企业内部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协调和互补,才有企业创新系统的高度的整体性、组织性。
(2)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
企业创新文化属于企业的特有的资源。它不仅可以整合内部创新资源,而且能促使内外部创新资源相互作用,实现内外两种创新资源的整合。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作为一种客观实在,不具有某一种企业独特的印记,由于创新的不完全性和创新的稀缺性,不同企业在获得创新资源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企业外部创新资源决策的前提是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分析,担负这一使命的便是作为企业特有创新资源的企业创新文化。所以,根据内部创新资源,包括企业创新文化的特点,去寻找、选择、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既是对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也是企业核心创新竞争力的体现。更能突出企业的创新竞争优势。
2、企业创新文化的激励功能
企业创新文化的创新激励功能具有其他激励手段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它所激发的企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无穷动力,推动整个企业在创新上不断前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离不开创新,而作为创新的主体的企业员工,创新文化对其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创新过程对创新者来说就是一个激励的过程,创新者对创新成果享有高度的成就感。而这种创新成果必然也就成为企业的创新竞争优势。
三、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
企业核心创新竞争力的培育是通过积累、完善和整合企业各生产要素而达到的,但整个过程必须在创新文化的指导下进行。以创新文化为指导并不断完善和更新而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需要的竞争力。
1、营造开放、宽松开放的创新文化氛围
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包含硬的与软的两个方面。硬的创新环境建设是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如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仪器,创新试验的条件、创新资料,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等。软的创新环境即企业内的创新氛围,这主要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和激发力量。大部分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业目标和创新气氛的环境中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例行公事。创新文化本身是营造这种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它提倡挑战性创新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虽然企业为此可能承担一定创新风险,但企业这种创新文化氛围和对待风险与失误的态度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创新氛围良好应表现为企业员工个个努力创新,争取创新成果,企业领导者言传身教、大力倡导创新管理,并对成功者给予荣誉等创新激励。在对员工的管理中,创新管理将成为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手段。企业要通过基本的制度,借助各种沟通渠道,去倡导某种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即企业创新文化,使这种创新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被大家自觉接受,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
2、实施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
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企业必须真正重视创新人才的作用,发挥集体智慧的整体效应。而这就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良好的创新激励,不仅仅是物质激励,也不仅仅是给予赞赏和荣誉的传统式激励。而是赋予员工更大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对员工实行终身教育,使员工不断获取知识和自学成材,以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创新型组织。并使这些创新人才保持高昂的斗志,奋发创新,以此来使企业的永远领先于同行业。
3、构建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
在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激励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当通过给员工设定一定的目标,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要来引导员工的创新行为。让员工分享企业的成功,也就是体现出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个人的收入与企业的整体业绩相挂钩的特点。这样的机制可以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因为企业的业绩增长会在每个人的收入中得到体现,而每个人每天的的努力又可以推动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文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89 -02
一、创新文化理论综述
创新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类型,其定义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一种初始方式,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满足创新思想数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种行为模式(Fons Boronat,1992)。创新型文化是具有长期的、多样化、创造性和强风险意识等特点的,并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文化(张钢,许庆瑞,1996)。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Alan,1998)。创新文化是指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无论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还是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都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体系和文化环境。
上述对创新文化的论述都指出创新文化是能够激发企业创造力和创新的文化,有利于企业的组织内创新。同时,这还表现在能够符合复杂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因此,对于企业创新文化可以综述如下:企业创新文化就是包括于企业文化中,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创新行为发生,同时符合企业组织文化。包括有利于企业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
二、基于创新文化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技术创新理论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创,认为技术创新不同于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所以,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在纯粹技术意义创新基础上的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与此相对应,技术创新过程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有两个:一是纯粹技术意义上的创新;一是创新了的技术的市场化过程。技术创新作为一个企业行为系统,它不仅要服从于企业的经济目标和功能目标要求,而且还受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社会之间原有的组织制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制约。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要求人们的观念和企业规范与之相适应。如果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相一致,就会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建立与技术创新活动相适应的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即企业文化,就构成了保证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前提条件。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企业虽然也重视了文化建设,但却把精力集中在诸如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以及浅层次的企业形象设计上。所以,虽然企业文化建设表面上也搞得轰轰烈烈,但却看不到对技术创新的明显促进作用。企业文化的培养,应重实质而不拘泥于形式,应获得企业上下的认同,应该表现企业日常活动的行为模式并充分反映企业的经营理念,应基于技术创新的特征使之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真正的动力源。在一般意义上,技术创新突出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创造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出新的资源以及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必然伴随着改进与提高的创造性活动,这是技术创新的最基本的特征。正是基于这一特征,熊彼特将创新活动形容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活动都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增量收益,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又是一项风险系数很高的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因素是可控的,但也有一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是事先难以估计或把握的。即便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有技术创新项目在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之前阶段即宣告失败。技术创新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性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三是社会风险。从技术创新的特征来看,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主要有:创新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合作文化、开放文化以及企业家精神等。
三、构建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的创新文化体系研究
(一)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人员大胆创新,不怕失败。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人员难免会顾虑重重。而创新的文化氛围则可消除或减弱人员的这种心理压力,使他们竭力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积极主动地承担项目。因此,应构建勇于创新、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不怕失败、敢于承担风险的文化氛围。
(二)以人为本的组织建设
人才的缺乏,特别是科技人才的缺乏是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90年代以后,现代企业对于人员的管理已经从简单的人事管理提高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而且在工作重心上也主要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采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手段,使其管理更趋向于宽松和人性化,并强调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知识群体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企业管理从“人治”到“法治”再到现在的“人治”,即“文化管理”,力图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三)激励体系构建
所谓激励功能是指使员工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它的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的引导,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起创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使每个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企业技术创新而拼搏的献身精神,形成对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强烈使命感和持久驱动力量,激励企业全体员工不断追求技术创新。
四、结论
(一)企业创新文化体系建设是一种管理行为,包括文化建设、企业家精神、激励体系构建等。其目标是将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创新文化,从而通过创新文化的形成达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
(二)企业创新文化体系建设是一种创新行为,它必须围绕企业的创新目标而变,跟随企业创新目标而动。
(三)企业创新文化体系建设是一种“人”的行为,这不仅体现在它在管理上是人为的主动之举,而且体现在它的作用对象上是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 水常青,许庆瑞. 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3).
[2] 李艳芝,孟庆伟. 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几条途径[J].科学管理究,2001,(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机制
一、烟草企业创新文化的内涵
关于创新文化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这里所涉及的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2)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催发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维持创新活动的人文生态环境;从组成上界定,创新文化是在创新实践中产生并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理念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复合。(3)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和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
由上可知,创新文化一词虽有多种定义,但核心的内涵是不变的,即一种追求变革、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制度规范与人文精神。笔者认为,烟草企业创新文化是与创新实践相关的,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这个“总和”包含了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及环境文化三个层面。
二、创新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1.个体创新模式
概括地说,个体创新模式是突出个人主体的作用、以个人价值观为核心、个人主义对创新起主导影响的创新文化模式。其总体特征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追求个体权力和自由,以个人成就来展现自己,追求民主平等,有一种求新奇、求真理、求与众不同的钻研精神和开拓精神。无论是思维方式、价值准则,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都突出个人的地位和作用。
2.群体创新模式
群体创新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群体创造知识”,倡导和坚持群体参与和从事创新活动,注重众多的人,人多力量大,强调统一性因而众志成城,认准是好的就能齐心协力去做。日本对外来优秀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把其与本民族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理想精神、和谐思想融汇化合之后,巧妙地运用于创新活动,凝聚成强大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出了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之奇迹。日本的兴国途径主要是走的通过技术模仿创新的路径。二战后,日本由于经济崩溃,国小民穷,资源匮乏,不可能进行重大的独立的自主创新,因而只能依赖于技术引进。他们在承袭中求变,在模仿中创新,着眼于技术引入,立足改进,倡扬“综合就是创造”的思想,让创新观念深入人心,使国人树立共同的创新价值观,以此为目标,注重群体的内协外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3.主从创新模式
这种创新文化模式,其根本的特征是在创新活动中,有一个“主”,其他为“从”,强调领导,隶属等级关系严明。中国传统的创新文化模式是主从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创造力极其有限,以至不得不紧紧依靠自然力的增长来生存的时代,这种创新模式创造出了中华民族在农业经济社会悠久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当然,这种创新文化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那就是,个人的自由创造力由于受到“虚假集体”的钳制而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由于其权力是上面给的,财富是上面赐予的,这就产生了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官僚作风,产生了对上唯命是从,对下则仗势欺人的主奴心态。但是,只要真正注入了个体的自由精神,个人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又能有效地协调群体,使群体的积极性得到应有的发挥,从而实现创新整体的导向性与个体自由创造的鲜活性、整体的有序性与个体的多样性、整体的聚合力与个体的生机活力有机统一,这种创新文化模式就能形成巨大的创新能力。
三、烟草企业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策略
1.构建创新文化的创新精神层结构
企业创新精神层作为企业创新文化的核心和本源力量,其地位是最重要的,其结构内容包括:企业创新哲学文化、企业创新精神文化、企业创新道德文化、企业创新价值文化、企业创新目标文化、企业创新风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创新精神文化作为企业创新文化的灵魂,是在企业创新中本质的内容,实质上就是企业经营人员对企业创新文化的正确认识与把握,它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的创新导向,是企业整个创新文化的本源,决定着创新环境文化、创新物质文化、创新行为文化、创新制度文化的构建,与之共同组成一个企业创新精神文化的复杂的大系统。就像大树根须吸收水分和营养一样,以决定树的生长,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企业创新文化的精神层是企业创新文化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创新精神层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创新文化的结构主体和结构的外在部分。
烟草企业的创新文化观念应该是:不仅用创新去适应变化,还要用创新去创造变化,成为这场转变的发动者和参与者。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新一轮创新竞争中获得优势。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烟草企业普遍忽视了对创新文化的营造,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更没有维持创新的良性运行机制。虽然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但仅仅停留在企业创新文化的表层等方面,而忽视了精神层方面的结构及其建设,则这一层又恰恰是企业创新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企业创新文化的本源。
2.鼓励冒险、宽容失败
创新经常包括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公司不可能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所以创新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更愿意并鼓励冒险。不应把失败看作是耻辱而应把它看作是一个学习机会。任何创新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期待员工每次尝试都能成功、每个创新都能带来效益,就像要求员工在下水前学会游泳一样可笑。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里,一个不敢冒风险的人在竞争中丧失的机会可能要比敢于创新捕捉到的机会多得多,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也更大。经常地参与、不断地尝试、多次地练习,员工的创新能力才会越来越强,企业的创新成果才会不断涌现。所以,烟草企业必须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冒险和探索、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不用担心创新失败后会受惩罚甚至被解雇,相反,即使是对那些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创意或创新行为,企业也能给予激赏和赞美,以保护员工的创新热情。
3.公开自由的沟通方式
正如日本松下公司所强调的:“创新在一线”,好的创新想法往往来自那些在一线工作、每天都和顾客、技术、服务打交道的基层员工。企业管理者必须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给所有层次的员工创造公平公开的参与和交流机会,倾听他们对新产品或服务提出自己的想法,允许他们在企业的各个层次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事实上,许多的创新构想往往就是在那些不经意的交流中、在非正式的神聊中碰撞出来的,那些拥有卓越创新精神的企业都知道尽量减少正式性、层级性的交流方式,而把自由自在的、非正式的沟通看成是激发创新构想的必要条件。
4.注重团队合作的创新机制
那些成功创新的公司在鼓励个人创新、培育“创新斗士”、“产品斗士”的同时,尤其注重并培育团队合作的创新方式。最常用的方法是组建跨职能部门小组或项目研究小组,这种由技术、管理者、营销、客户服务等人员组成的团队,既可以打破组织层级结构对员工思想的约束,鼓励成员大胆思想,强化信息交流,又可以确保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推动创新进程。在3M公司,员工可以自由组织新事业开拓组(下转第166页)(上接第164页)或项目工作组,来自各领域的成员都是自愿参与的,公司赋予这些创新团队高度的自,并提供条件支持它坚持到底,并在创新奖励、成果分享上也体现团队合作精神。以该公司著名创新产品“即时贴便笺”为例,该产品成功上市后,不仅创新者阿特・弗莱被授予公司突出新产品奖,他的合作伙伴西尔弗乃至整个创新团队都被重奖。
5.形式多样的创新奖励
成功提出创意、完成创新的员工或团队必须得到企业的承认和奖赏,合理有效、多元化的奖励机制是确保创新良性循环的关键。创新奖励形式应该以物质奖励为基础,同时重视精神激励、职位激励等多种激励形式,才能逐渐在公司内部形成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3M公司和强生公司承诺凡是成功开发出新产品、新市场或服务的人,只要利用自己的成果创办一个新企业,就可以成为这个企业的总裁或副总裁,同时享受到与此相适应的地位、股票认购权与红利等。对于那些不想当经理的科学家则可以给予创新人员未来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奖励;3M公司设立许多荣誉称号,奖励各类创新项目的员工,创新发明一旦成功,相关的员工或团队就会受到公司英雄般的热情款待,并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诺基亚公司将拥有至少10项专利的工程师吸收进“10俱乐部”,每年在CEO主持的奖励大会上给予正式嘉奖。这种多元化的创新激励方式既保障了激励效果,又培育了员工的忠诚感,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6.提供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28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69-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创新文化是一个科研单位的生存之根,科研院所必须不断促进创新文化的建设,才能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体系的主体,担负着为国家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引领方向,是我们崇高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完成这一时代的重任,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创新,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军工科研院所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本人结合我所的实际情况,对创新文化建设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结合我所的科研生产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所的创新文化是在从事科研生产中所形成的具有军工特色的意识形态、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物质表征,它包括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两个方面。一个目前肩负着国防重点工程任务的研究所,要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就必须要发扬、挖掘并培育研究所自身独具特色的企业创新文化。结合在我所的工作实践对创新文化建设进行尝试性的探索,本人认为创新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弘扬精神,宣传核心价值
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创新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企业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广大员工保持不断创新的激情,促进创新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调动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创新文化与科研生产的良性互动,使广大员工树立“我与企业同荣辱”的价值观,从而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目标而努力。
(二)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创新意识是决定大至国家民族、小到我们这样一个研究所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它能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因此,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关键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教育。要在宣传教育上下工夫,通过多种形式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创新文化建设对研究所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大家从思想上、从根本上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我所通过橱窗、局域网、板报、所内工作简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开辟专栏、专题宣传,倡导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风气,从而在全所上下形成勇于创新的生动局面;其次是领导高度重视。一种需要全员参加的创新文化建设,如果没有领导的竭力倡导和大力支持,是难以实现其目标的。我所各级领导应该不断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把创新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目标任务,并落实管理部门,明确工作职责,积极组织和发掘创新点。
(三)完善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创新精神的保持与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提高,都离不开制度这一载体的存在。制度建设是提高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制度,其成员就会成为毫无凝聚力的一盘散沙。要鼓励创新,必须完善制度,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健全激励机制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发展创新文化的制度与规范,必须通过具体的激励创新的规则,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推动创新建设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激励机制大体应该包括: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科研经费资助制度、优秀创新人才奖励制度等。对获得“年度管理创新奖”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这些都是我所创新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
2、优化调整科研生产管理体制
制度的完善并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补充、改进和完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调整和优化科研院所的组织结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改变机构重叠、相互封闭的状况,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有创新能力的科研生产和管理队伍,提高我所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所不断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分类评估制度。目前正在进行多方面的调研工作,准备进行第三轮体制改革,针对研究室、管理部门和技术服务部门的不同工作特点,建立不同的考核方法和指标,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量化标准,有效地考核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所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进步,为我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人为本,培养创新人才
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创新文化建设的灵魂。因此,创新文化建设必须塑造和培育企业人本文化,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结构和激励模式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同时,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中,大力营造依靠人、服务人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单位和个人统一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做到激励要公平,力度要合理,要使员工看到努力的希望,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我所新出台的表彰制度中增设突出贡献团队、突出贡献个人、青年岗位能手等奖项,对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促进人才快速全面成长;第二,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制度,择优录取,力求最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做到人岗匹配,变人才的成本观念为人才的根本观念;第三,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完善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提高人才素质,发展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技术一流的领军人物。我所为促进学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着“公平竞争、动态管理、目标考核”的原则,制定下发了《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学科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强化激励措施,推动我所专业发展和学术建设;第四,建立人才评价机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各类人员的科学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每季度对职工及部门进行考核,将工资的20%作为考核标准,按考核结果进行按比例分配。鼓励广大职工和科技工作者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
(五)团结协作,凝聚团队精神
团队文化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成功、高效的团队是形成学科优势和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可以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凝聚,使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形成合力,共同完成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促进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
我所作为XX所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专业的多样性。在科研生产过程中,需要由有不同特长的人组成结构合理的队伍,发挥各自专长,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互补,才有可能出更多的创新科研成果。我所围绕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根据科技创新目标,制定团队创建计划;并从学科建设、项目实施入手,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增设多个奖项以团队命名,如“突出贡献团队”、“科技自主创新团队”等;大力引导团队创新,提倡团队合作,弘扬善于协作、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协作攻关的团队精神,提高团队成员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主动心,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六)组织创新,培育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实现个人和科研院所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知识经济时代,科研院所作为高新技术密集、尖端科技集中的前沿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创新、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应该强化知识管理,大力倡导学习理念,从根本上提高科研院所的竞争力。
近年来,我所全力推行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着眼于学习能力的提升,组织氛围的改善和实际工作的促进。我所制定了《学术交流活动管理规定》,开展一年一度的科技周活动,推动日常性的学术交流广泛深入进行,对活跃我所学术气氛,增进经验交流、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管理方面,学习日本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我所在全所范围内推行精细化管理的6S管理,应用先进管理手段,改善和提高了部门形象、工作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我所科研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 创新 制度 层级结构
创新作为一个被广泛关注和使用的概念,可以说在技术、产品、市场、组织、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得到了研究和应用。熊彼特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建立了以创新概念为特色的动态经济发展理论,而由他首创的“创新理论”则震动了西方经济学界。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源,是企业家获得利润的根本。因此,是创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向前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体现在制度和技术方面,但是在管理、市场、产品等方面同样需要创新。工业产品的开发创新早已成为MBA的必修核心课程,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作为服务业产品的创新,则还属于一个新的领域,很少有人涉足。根据笔者收集的资料看,还没有专门讨论服务业产品创新方面的专著。但是,今后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服务业的产品创新有必要从工业产品创新中分离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希望本文对服务业产品创新的研究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企业系统内部的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
1.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将其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局部创新是指在系统性质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系统活动的某些内容、某些要素的性质或其相互组合的方式、系统的社会贡献的形式或方式等发生变动;整体创新则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作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2.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
防御型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了某些程度的威胁,为了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攻击型创新是在观察外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某些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谋求系统的发展。
3.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将其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系统的组建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项创新活动。系统的创建者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系统的目标、结构、运行规划等蓝图,这本身就要求有创新的思想和意识,创造一个全然不同于享有社会的新系统,寻找最满意的方案,取得最优秀的要素,并以最合理方式组合,使系统进行活动。但是“创业难,守业最难”,在动荡的环境中“守业”,必然要求积极的以攻为守,要求不断的创新。
4.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
任何社会经济组织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运转的开放系统,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系统存在和存在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系统内部与外部直接联系的个子系统接收到环境变化的信号以后,必须会在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目标等方面进行积极或消极的调整,以应付变化或适应变化的要求。与自发创新相对应的,是有组织的创新。有组织的创新包含两层意思:首先系统的管理人员根据创新的客观要求和创新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制度化的研究外部环境状况和内部工作,寻求和利用创新机会,计划和组织创新活动。其次,在此同时,系统的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引导和利用各要素的自发创新,使之相互协调并与系统由计划的创新活动相配合,使整个系统内的创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的展开。只有有组织的创新,才能给系统带来预期的、积极的、比较确定的结果。
二、创新文化的确立
持续的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创新同时依赖于企业的创新文化及创新氛围。日本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认为“创新的本质就是按照一种特别的远景或理想来重塑世界”。这个特别的远景或理想就根植于企业的创新文化与创新氛围之中。创新文化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及创新的物质形态的总和。具体的讲,创新文化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的制度、创新的物质文化环境等内容。创新文化塑造企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能够不断创新并使之成功的内在特质。
创新文化是企业组织记忆的一项成果,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过岁月流逝逐步积累而成的,反映了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行为方式,以及这种行为方式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企业创新文化下易于形成企业成员共同认可的创新价值观和相应的创新准则,在这些创新价值观和创新准则的引导下,企业创新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知识记忆的宝贵财富,将它与企业目前的实际环境相结合,用以引导企业的创新的行为,形成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创新,保持良好的创新状态,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制度的建立
一种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常常是难以度量的,但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它是极其困难的。创新制度对创新文化具有引导作用,虽然创新制度到创新文化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对于创新文化的形成效果是显著的。
1.推崇学习
传统工业社会的企业文化体现的主要是企业的“组织记忆”,这种记忆记录了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假使环境参数不发生重要变化,人们依据昨天的经验和惯例足以应对未来的变化。但在现实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过去成功的经验在今天崭新的现实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且人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组织记忆的形成。企业必须营造新文化氛围,鼓励创新,调整企业创新价值观和创新准则,进而转化为创新行为。这要求企业的创新文化必须是学习型的。推崇学习的企业创新制度,能够激励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行为。
2.保护创新行为
企业中的创新,由于缺乏保护创新和让创新成果应用的环境,创新成果往往会自生自灭。因此,企业可以从创新文化的角度对企业创新进行保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企业创新文化应以的精神,用包容的态度对待新思维、新观点,鼓励各种方式的创新行为。如果企业创新文化缺乏对不同创新观念的容忍,那么企业创新就难以存在发展。
3.宽容对待创新失败
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是不确定的,企业创新过程肯定有也应该允许错误出现。所以企业要建立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字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创新失败。同时要形成容忍创新失败的创新文化,不要对创新失败者报以鄙夷的目光。由于在一定范围内的失败可以被宽容,企业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就会非常高涨,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成果也会随之增多。
四、层级结构的创新
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一起协调行动的集合体,为了有效整合这些成员在不同时空的努力,使其转变成对企业有用的贡献,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框架来安排这些人的行动。层级结构就是这些框架中的一种。
所谓层级结构,是按照分层授权的原则来设计组织中的职务、机构以及结构,依次为框架来整合组织中的各项活动、特别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层级结构在组织中的广泛运用是以环境为背景的,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层级结构赖以成功的背景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消费者日趋成熟以及消费者有关消费知识的渐趋丰富使得消费需求愈来愈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不仅日益复杂,而且愈来愈不稳定,其变化不仅无法控制,而且也愈来愈难以预测。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使企业正在失去标准化生产和一致性政策的基础;市场变化的频率要求企业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及时调整。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要求企业生产组织更具有弹性;活动内容与方式的适应性调整则要求企业相关的权力从管理中向下分散。实际上,只有与外部环境直接相连的那些部分有调整的权利,这种调整才可能是适时有效的。
【关键词】“文化强国” 中小企业 创新文化建设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支撑。因此,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快速转变观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探索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引导企业顺利转型升级。
企业创新文化的涵义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总和,具有强烈的价值凝聚力和目标凝聚功能,按其结构可划分四个层次:表层文化即企业物质文化、浅层文化即企业行为文化、中层文化即企业制度文化、核心层文化即企业精神文化。这四个文化层次,其内涵逐层加深,其功效逐层递增。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是企业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新时期,我国企业创新文化理论又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关注”。
一是关注“人本思想”和“成果分享”。“人本思想”强调企业要保证员工有尊严地劳动,为每一个员工提供“自由、平等”的发展机会。这一理念深化和发展了企业创新文化的内涵,改变了传统企业和员工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执行与被执行的关系,取而代之的则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和谐共进的良好干群关系。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虽然也很注重“人本思想”,但由于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层次理解,陷入各种误区之中。十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质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和统一的发展,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这是对“人本思想”内涵最有深度的诠释。因此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要倡导企业和员工共享劳动成果,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真正的人文关怀。二是关注“社会责任”和“生态文明”。企业是社会的主体,在履行社会责任和保护生态平衡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然而,当前一些中小企业的价值观基本都是以利润取向为导向,只重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忽视其他相关者利益,淡化履行社会责任,漠视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严峻形势。因此企业在创新文化建设中,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感,引导员工树立终生为社会服务的使命,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这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家族意识强,倾向于“老板文化”。“老板文化”就是企业老板们自身的文化。企业成员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老板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越雷池半步。这种现象在国内中小企业中表现较为明显。笔者近期走访了吉林省多家中小企业,并和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及部分员工进行了深层次的思想交流,老板们普遍认为,现在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地位,以致很多老板们整天忙于生产经营,无暇顾及企业文化建设,虽然也有部分老板比较注重人本管理,以期提升企业凝聚力,留住优秀人才。但由于易受家族意识影响,最终使本企业文化陷入“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的怪圈之中。这种“老板文化”阻碍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员工缺乏归属感,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倾向于模仿照搬。现代企业之间竞争的最高层次是企业文化,这是业界共识。国内大多中小企业虽已认识到这一重要性,但始终未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缺乏正确的战略引导,误将“喊口号树标语、搞活动办宣讲”看作是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致使企业文化空洞又同质、无特色可言。其实这是形式主义思想,是企业只关注表层企业文化、忽视核心层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空洞、同质的企业文化只能使企业脱离经营实际,无法将企业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员工心理,无法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提升品牌价值,更无法使企业与员工真正共享成果收益、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权变之观,倾向于静态建设。我国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普遍缺乏动态思想,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企业文化不能一成不变,外部环境在变,企业自身在变,则企业文化建设也应该具备权变思想,遵循动静结合原则,在继承与发展中积淀企业文化底蕴,在借鉴与创新中深化企业文化内涵。另外,笔者发现几乎被调查的企业都只关注企业主文化,弱化或压制亚文化的发展和存在。这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亚文化是企业中的小文化,是客观存在且多元变化的。大多企业目前还不能正视亚文化的存在,致使企业陷入“同一种声音”的尴尬,不利于进行科学决策。
中小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以“人本管理”为指导思想,培育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我国中小企业倾向于“老板文化”,这种高度集权的组织文化模式,无法形成“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因此中小企业需积极培植“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重民主参与,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引导员工从企业发展的目标进行思考,企业在制订或修订规章制度时,应敞开心扉接纳员工的任何想法及建议,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第二,注重平等合作,尊重员工个体人格与价值,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组建项目团队,有意识引导员工之间协力合作,培养员工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正能量。第三,适当授权,为每位员工提供发挥其特长及创造力的平台。这也是评价企业高层管理者是否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的指标之一。授权是权力下放的过程,其本质是释放员工的潜能。企业应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机制,在企业营造有效授权的氛围,逐步形成员工自我管理、自我创新、自我控制的良好局面,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以“内外兼修”为必经途径,塑造企业文化的独特亮点。以创新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要求。企业如何立足实际、超越自我,培育企业文化特色,可以通过“内外兼修”两条途径来实现。第一,内修特质。要求企业在创新文化建设时要做到“一吸二融三整合”。一吸即吸收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如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人本管理思想,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二融即融合企业所在地的区域文化,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企业文化;三整合即将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文化有机整合到一起,建立消费者认同的企业文化。第二,外塑形象。要求企业做到:一要树立长远目标,带动企业全体员工将履行社会责任和保护生态环境看成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建设绿色文化,进而提升社会公众形象;二要树立诚信经营理念,生产或提供让消费者满意放心的产品或服务,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及忠诚度。为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转变“唯订单至上”的传统观念,不能因过度追求利润而牺牲企业诚信,同时加强员工的诚信教育,在企业范围内形成全员诚信的良好氛围。
以“动静结合”为实现方式,提升企业文化的动态适应性。企业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建立与企业所处阶段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当企业处于创业初期,企业销量增长缓慢,企业主要目标是寻求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尽快让更多消费者所接受,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企业应具有创造性和冒险精神,与之相匹配的是建立以开拓进取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当企业进入成长期,企业销量快速增长,因此企业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壮大,走出异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道路。与成长阶段相匹配的是建立以诚信经营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当企业处在成熟期,企业销量在市场上已趋于饱和,企业主要任务是适时转型,延续企业生命力,因此与之相匹配的是建立以危机文化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当企业进入衰退期,企业销量锐减时,企业主要目标是果断转型、重塑新生,因此与这个时期相匹配的是建立以同甘共苦、乐观向上为主导的企业文化,使企业顺利过渡到良性循环。
1.模式创新 本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对接创新抓课改、对接生产抓技改的“两对接”方法,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技术创新教育两位一体;通过基础文化学习、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生产实习三个领域同步推进创新教育的方法,构建创新文化教育、创新技法学习、专利转化和科技创业“三步走”理论模型;通过组织设计“四推动”实践项目和建设“五平台”等手段,构建创新型技能人才实践模型。模式创新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开发创新教育实施体系、促进学生就业质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对深化中职教学改革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2.理论创新 创新“三步走”理论框架,即:创新文化教育探究专业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结合点,培养发散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质疑思维、逆向思维和组合思维能力;探索出基于TRIZ经典理论体系的六大发明技法,是促进学生从普通熟练工向创新型技术能手转变、造就金牌蓝领的制胜法宝;基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创业教育是学生高质态就业的保证,也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3.实践创新 通过组织设计“三金工程”等“四推动”实践项目和建设技术创新办“五平台”等手段,构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模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科技创新实践云平台的开发应用,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从人才培养进一步扩大到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的双促进。
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本成果研究的目标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研究和实践一种广泛适用于我国中职学校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三步走”模式:创新文化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同步,创新技法教育提升专业技能,专利转化教育促进科技创业和高质态就业。成果主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问题:1.如何培养职校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如何应用先进的创新发明理论和创新技法指导创新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从事技术改造的能力;3.如何指导职校生以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为基础,积极推动其高质态就业和科技创业。
一主题:明确“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为指针,以国际先进的创造学和科学教育观为基础,以满足市场对创新型技能人才规格的迫切需求和毕业生的高质态就业、创业为目标,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
两对接:对接创新抓课改;对接生产抓技改。
对接创新抓课改是指深度融合“创新和技能”两位一体的教育思想,用创新教育推动各专业课程改革和精品特色教材建设。基于“让每一项专业技能都能自我更新,让每一堂理论课都能实现创新,让每一次实践课都能熟能生‘巧’”这一教改理念,目前江苏省靖江中专编著相关校本教材20余部及十多本创新教育科普读本,为江苏舒源空调、江苏三江电器、江苏新时代等企业编写多本企业技术创新培训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进校园工程。
对接生产抓技改是指将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纳入“专业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各阶段,深度推进校企技术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实践硬件架构平台(如表1)。要求职校生进企业“做中学技能、做中想方法、做中有创新”“带着想法回学校,带着专利进企业”。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和行家里手,避免了以往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和专利无用的消极情绪。
表1 硬件架构平台
三步走:将创新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分专业、分层次推动“创新文化教育、创新技法教育和专利转化及科技创业教育”。
第一阶段:开设创新文化和创新思维教育课程。创新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弘扬创新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文化教育的教学任务在于:知道创新文化内涵及基本原理;了解创新活动开展的意义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重点进行扩散与收敛思维、质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组合思维等创新思维训练。
第二阶段:开设创造理论和创新技法学习课程。创新技法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掌握创新发明的基本流程,能够结合专业知识正确选题,学会专利查新方法,重点训练创新基本技法及其应用,要求每人至少产生一项发明。创新技法教育的教学任务在于:掌握创新流程;能够正确选题;掌握查新基本方法;重点训练组合法、批判法、变性法、逆归法、专利法等创新技法。
第三阶段:开设专利申请和科技创业教育课程。专利转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掌握专利基本知识,熟悉专利申请流程,学会撰写专利报告,掌握至少两种专利转化的平台及应用。专利转化教育的教学任务在于:掌握专利基础知识;知道专利申请基本过程;能够独立撰写专利申请报告;熟悉专利保护基本知识;掌握专利转化基本过程并具备一定的科技创业能力。
四推动:以“三金工程”“三创实验班”“三级课题研究”和“三级创新大赛”推动我校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辐射、引领作用。
“三金工程”指以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实习和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产生“金点子”,鼓励学生以专利转化和科技创业为目的建设小微创业园(“金铺子”),依托省内名教师和省企业首席技师,联合科技局和人社局组织开展的“金蓝领”人才培养工程。
以“创新、创业和创优”目标在全校近30个班组织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活动。
以市、省、国家三级课题申报和研究为依托,研究和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实践过程中的教育问题和市场规律,以期更加科学地指导和引领兄弟学校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加快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速度。
以市、省、国家三级创新发明大赛为抓手,弘扬创新文化,普及创新知识,鼓励人人创新,带动天天练兵,促进学以致用,提升创新品牌,加快科技转化。
五平台:构建“技术创新办公室”“创新教育名师工作室”“发明协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创新与创业网”五个创新教育工作平台。用全面质量(创新教育)管理的思想,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和教学实践活动。
技术创新办公室负责规划、组织和制定创新教育的目标、制度、形式和内容,负责落实和执行教师层面的各项创新常规教育、校企合作、大型赛事以及对社区和中小学的辐射、服务教育等。
创新教育名师工作室以各学科带头人和党员教师为技术支持群,负责创新教育师资培养、专题讲座、创新文化交流、创新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等。
发明协会目前已有学生会员500余人,负责学生层面的创新教育、活动开展、文化沙龙、科技讲座等。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目前已建成机器人创新工程中心、电子技术创新工程中心和电商虚拟创新技术中心及影视动漫创新制作中心等四个子活动中心,基本可以满足机电、数控、焊接、电子、电商等十余个专业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创新实践。
创新与创业网,负责弘扬学校的创新文化、普及创新发明知识、推进创新发明活动的开展等,同时着力解决创新成果的科技孵化和促进,引导学生科技创业。
一、承继聚和,开拓创新,重塑邢矿特色和新文化
邢矿集团按照“一主多优、和而不同”的总原则,以冀中能源“聚和文化”为统领,构建邢矿特色子文化——和新文化。“和”即“和谐”、“合拍”,体现在邢矿集团讲求大局、人企共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需要;“新”即“创新”、“推新”,体现在邢矿集团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出新技术、新管理和新机制,在行业竞争中永创一流。两者相辅相成、又内生力量,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思想基础。
二、“七重”并举,落地深植,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邢矿集团在推进和新文化落地过程中,积极结合公司工作实际,找准着力点,助推发展源,锁定“七重”,强势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程。
第一,把握主动重宣贯。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及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集团公司和邢矿和新文化理念知识宣贯活动。一是借助网络、报纸、电视等宣传载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二是通过“”、班前会、班后会、形势任务教育等途径,增进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文化融通与互动。三是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实际的文体活动,陶冶员工情操,健康员工体魄。四是选树典型,示范引领,通过表彰、报道一些践行企业文化、发扬企业精神的模范职工和先进事迹,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热情。
第二,整改落实重管理。环境刷新是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工程中的重要一环。邢矿集团一方面积极做好“文化上墙”工作,另一方面严格规范企业文化标识,在完成对厂矿区企业理念标识进行全面更新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集团公司“三统一”进行视觉标识,形成规范、统一、上下对接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全新发展。
第三,基层落实重亮点。邢矿集团结合自身多行业、多厂点的特点,确定了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打造多个文化亮点的工作思路。钾碱分公司“金牛魂”文化、工程公司的绿色施工文化、生活公司的后勤服务文化、煤科院的“三合”文化等等,各具特色,既树立了企业形象,也为下一步建设特色文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提高管理重文化。邢矿集团党政始终按照“党委主导,行政主抓,各方配合,全面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扎实推进文化强企工程。公司上下各级领导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深入班组,积极探索文化强企新领域、研究文化育人新问题、创造文化励人新方法,主动学习企业文化先进知识,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水平,自觉担当起企业文化的“宣讲师”和“实践者”,带动并推进邢矿和新文化落地生根。
第五,抓好视觉重识别。邢矿集团积极导入行业视觉识别系统,编印了《邢矿和新文化手册》,确保了视觉识别系统的有效执行。规范了视觉识别系统统一性、严肃性,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全员参与,引导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忠诚度。
第六,加强文化重培训。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金钥匙。首先,该公司把加强企业文化知识培训作为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举办了2期企业文化理念骨干培训班,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助推矿井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还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考核,各单位充分利用“”、班前会、班后会,进一步灌输企业文化的深刻含义,用潜移默化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力和执行力。
第七,加强文化重建设。邢矿集团下发了《企业文化深植方案》和《企业文化培训教案》,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奋斗目标,制定了考核标准,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要求,使企业文化步入科学规范化轨道。
三、文化引领,凝魂铸魄,全力助推企业跨越发展
一是打造邢矿和新文化,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邢矿集团坚持把深植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科技创新上,引导职工通过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原油田是我国特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之一。目前,中原油田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新的历史机遇,开展第二次创业。在第二次创业中,油田把“创业、创新、创效”确定为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培训建设企业新文化,使企业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激发员工自觉投身于油田第二次创业中去,促进油田又好又快发展。
中原油田在培育建设企业新文化过程中,把创业作为根本,把创新作为动力,把创效作为目的。创业是创新、创效的基础条件、创新是创业、创效必须的灵魂和源泉、创效是创业、创新的必然结果。三者辩证地、紧密地统一在一起,就会使企业上上下下明确方向、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中原油田在围绕着创业、创新、创效,培育建设企业新文化中,把解放思想作为关键。教育和引导员工切实做到敢想敢为,敢冒风险,敢担责任,敢争一流。立足于“干”,切实做到发展第一,大局为重,干事创业,自强自立;立足于“放”,切实做到多予少取,放开搞活,支持创业,善待百姓。对思想解放、观念新潮者,要多加鼓励。对思想解放、干事有成者,要多加支持;对思想解放、偶有失误者,要多加包容;对思想解放、遭遇挫折者,要多加保护。引导职工发扬“创业”精神,在油田改革任务重、发展困难多的情况下,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搞好二次创业,谋求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引导职工树立“创新”观念,围绕深化改革和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推进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以创新增效益,以创新谋发展。引导职工增强“创效”意识,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向工作岗位要效益,向工作效率要效益,向工作质量要效益。
中原油田在培育建设企业新文化中,十分注重靠人才素质形成新优势。油田明确地把人置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最高地位,推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视人才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视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在企业文化管理上强调人的情感关联和精神激励,通过促进,人的素质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通过对人的文化价值与文化精神的塑造、引导和弘扬来调动和激发职工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开发职工的潜能。油田注重培养职工的文化理念,帮助职工建立认同感。文化理念是一切管理行为的前端,企业文化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人才、管理、质量和市场等方面希望达到的目标,油田坚持对照企业文化理念,认真检查现有管理规章制度中与之不相适应的或是相对滞后的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使管理制度真正反映文化理念的要求。同时,通过文化理念的贯彻执行,促使员工在对管理规章制度的认识上,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在对企业生存发展意义和价值的分析上,从“企业是挣钱的地方”转化为“企业是事业的起点”。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帮助员工完成认识转变,建立认同感,把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起来,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对文化理念进行广泛宣传,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使之在个人工作中逐步理解,并最终内化为自觉行动,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原油田在培育建设企业新文化中,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引导员工认真学习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勇攀科技高峰。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宗旨和企业道德教育,加强厂规厂纪教育,进行企业理念、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教育,培育和塑造员工高尚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强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提高全体员工的情商,从而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推动企业发展。中原油田涌现出的“知识分子的楷模――王中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的技术工人何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上,发挥了十分有效的榜样示范作用;涌现了见义勇为、英勇献身的英雄安长印、郭世国,激励人们以英雄为榜样,弘扬社会正气,自觉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决心和行动,充分展示了石油人的风采。
中原油田把广泛开展青工创新创效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油田采取多种形式激发青年职工的创新意识。各级团组织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座谈会、团员大会,广泛宣传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一线青工认识到创新不只是技术人员的责任,而是每个企业职工的责任,更是青年职工的责任,培养了“企业处处需要创新,青年人人应该创新”的意识,营造创新“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的良好氛围,掀起了广大青工你追我赶搞创新、比贡献的技术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传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的扬弃。为此中原油田坚持继承和发扬石化行业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油田长期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在继承中创新,在弘扬中升华。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从当代中国国情和油田实际出发,正确制定企业文化战略。充分体现民族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紧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开放、学习、兼容、整合的态度,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创新、自成一家的方针,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努力培育体现时代精神的企业“合金”文化。
中原油田培育建设企业新文化,为企业第二次创业注入了动力和活力,现在创造财富、实干兴业已成干群的自觉行动。各级干部带头勤勉创业,引领富强工程;能人强手各展其长,投身于创业大潮。油田坚持以新的理念领导发展,以新的思路突破重点,以新的办法破解难题,以新的机制保障落实,将大胆创新、持续创新、全面创新覆盖渗透到所有领域,贯穿于崛起与振兴的整个过程。不断强化争先创优追求,让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的言论和行为蔚然成风。干部工人齐心协力大力弘扬争先精神,以争先创优的工作成果推动油田经济建设再上新水平。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学研;知识产权;创新文化和意识;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1-0027-03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发展”(批准号:2006ZH92)
[作者简介]刘禹宏,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吕锋,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天津300134)
一、引言
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虽然企业可以通过改善自身的资源配置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如管理水平的提升、知识技能的储备以及人力资源的培养等等,但企业自身所掌握的资源有限,仅仅依靠自身努力来提高创新效率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恶劣的环境会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和谐的环境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企业外部存在着很多可以被利用的创新资源,如果对这些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把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创新资源结合起来,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支持体系,创建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就能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快速发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引进型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引进型技术创新是发展中国家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降低自主研发的费用和风险,迅速拥有和掌握先进技术及装备,站在一个较高的创新平台。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方面投资较多。却不重视将引进的知识和技术消化吸收,对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投入相对较少。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0.3,而日本和韩国的这个比例分别为1:8和1:5。我国的这种投入结构远不能满足企业对所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的要求。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技术引进、购买国外技术等研发活动没有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消化吸收能力较强的行业,技术引进的负效应明显得到改善。这正说明了消化吸收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将所引进的技术彻底吸收,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果技术引进方对引进的技术不能够很好地改造和更新,就意味着必须不断地购买国外更新过的技术,在科技方面只能永远落后于他人。造成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被动局面,无法通过技术的引进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2 自主技术创新中的缺陷分析。相对于引进型创新,自主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能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快速使之商品化、市场化的创新活动。从技术创新过程来看,完整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思想的产生及新技术应用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将新技术应用的市场化阶段。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1)我国用于R&D的经费总体较少。200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为3000亿元,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与世界上一般国家2%~3%的R&D的经费占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支出至少应占营业额的2%~4%才能生存下去。2005年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76%,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大多数企业还是依靠激烈的价格竞争,而不是通过技术工艺产品的创新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2)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较低。新技术应用的市场化阶段是技术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十分重要的一步,也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然而,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非常低。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接受申请专利近3万项,但转化为商品并形成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据2007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06年除北京、上海两地的技术市场化率超过90%外,其余的地区只有天津、海南、广东、辽宁四个省(市)超过50%,技术成果市场化率大多数地区在10%左右,有接近1/3的地区达不到10%,与发达国家每年60%~80%左右的成果转化率相差甚远。
三、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分析
1 创新意识和文化的缺失。企业研发投入资金较少以及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投入也较少的事实,均表明了我国创新文化和企业创新意识的缺失。企业创新意识的缺失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技术引进、模仿创新需要的资金成本和承担的风险较小,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只需要付出较小的成本就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他人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企业自己研发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并且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一旦研发失败则损失惨重。成功的创新成果容易进行外溢,使创新主体不能完全享受创新获得的收益。研发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抑制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使得企业不愿意将资金用于研发新的技术和工艺,只要努力提高降低成本的能力和扩大生产规模的能力。久而久之,追求规模效益和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经营的主导思想,创新的文化和意识便游离于企业经营的主流思想之外。
2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相对落后,在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只重视有形财产的积累与保护,忽视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承担了很高的研发成本和风险,理应享有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完全占有。然而,由于人们对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观念淡薄,使得侵权现象非常严重,“搭便车”的动机使一些企业随意模仿和取得他人的技术成果,损害了研发主体的利益,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增加了科研风险。阻碍了技术的升级和创新,使得企业技术创新陷入缓慢发展的境地。
3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成熟。区域经济中的创新主体除了企业中的科研机构外,还有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大学等科研机构拥有很强的创新潜力,长时间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在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方面远远强于企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直接受益者更倾向于能带来直接收益的投资。由于两个创新主体的科技进步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研发人员分属各自的团体,科研成果很难顺利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很多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有创新的欲望但缺乏创新实力,迫切需要其他创新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很多高等学校科研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和把握,研究活动的目标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先进的学术价值,注重理论上的突破。大学机构的
基础研究并没有同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没能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造成了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使得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处于较低水平。
四、企业技术创新外部支持体系的构建
1 企业技术创新外部支持体系的要素构成
(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国外的学者研究表明,接近于需求市场对于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满足当地顾客需要的产品和劳务,是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出发点。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更侧重的是一个经济概念,其关键是由技术到新产品的商业化,即创新的产品是否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接受。追求利润是企业进行生产的根本目标,能否得到市场认可、获得经济效益是衡量技术创新是否取得成功的主要标准。
(2)创新文化和意识。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将文化和意识归为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对经济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化和意识指导着企业经营的方向,是注重生产规模的扩大,还是精于产品的多样化,是一味地进行低成本的模仿,还是自主研发创新,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行为意识和企业所处的区域文化。企业所在区域创新文化的缺失,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意识和所在区域浓厚的创新文化,则会推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3)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已成为市场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制度之一,是保障市场经济顺利运转、激励经济活动主体勇于创新的主要工具。知识产权赋予权利人一定期限内的垄断权,使得创新者在某段时期可以享受创新获得的成果,保障了创新者利益的回收,提高了侵权人的侵权成本。知识产权保护对促进、激励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就会失去创新的动力。
(4)产学研合作机制。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企业以外的其他科研机构的参与。美国硅谷和我国中关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充分显示了产学研合作机制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斯坦福等大学的科研力量与硅谷企业创新力量的结合,造就了区域经济的一个奇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也在中关村经济的崛起中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R&D经费中用于科学研究的比例有较明显的提高,从1991年占68.8%提高到2005年占75.0%。产学研合作机制就是要把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发力量同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很好地耦合起来,优化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帮助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成功。
2 外部支持体系的构建
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外部支持体系的目的,是通过整合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很多,本文选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较大的几个要素,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外部支持体系。外部支持体系主要由市场需求、创新文化和意识、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四部分组成。其中,市场需求、创新文化和意识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拉动力,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则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是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企业技术创新外部支持体系的框架基本建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完善。当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中的拉动力和推动力充分发挥作用时,就会迅速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大大提升企业创新效率。
五、企业技术创新外部支持体系的完善
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企业创新意识。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处于一种被动的、低效的状态,加强我国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已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gf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人们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审定机制,坚持权威部门用科学的方法评估知识产权价值,增强相关法律条款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加大对侵害知识产权案件的打击力度,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企业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区域创新文化的形成需要企业和外界的共同努力。首先,国家要加强政策的引导与激励。在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主体意识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创新需求,在科研投入、资金配置上向企业倾斜,将企业的重大技术课题列入国家整体规划,对课题所需各项研究经费进行统筹安排,尽量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另外,企业本身要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大力培养员工自主创新意识,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依靠自身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使自己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文化,从而推动区域创新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电信;六种文化;企业文化
党十提出要深化改革创新,而此时电信正同时面临着运营商竞争、制造商竞争,和日益严峻的互联网业务运营商的挑战,电信不再是从前的老大哥,在此大背景下,电信企业需要积极探索企业文化构建,而“六种文化”应运而生,“六种文化”正是营造和谐企业,对外推进业务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对内鼓舞员工士气的有效指导方法。“六种文化”指“执行文化”“干事文化”“进位文化”“创新文化”“诚实文化”“服务文化”。构建电信的和谐企业文化可以以“执行”文化为统帅,着重“干事”文化、深化“进位”文化、鼓励“创新”文化、坚定“诚信”文化、贯彻“服务”文化。
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执行文化”
企业文化其根本就是一种以文化为特征,以壮大企业,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思维模式,而“六种文化”为首的“执行”文化就是提倡雷厉风行、反对拖拉懈怠,可建立工作督办单制度、执行监察制度、激励约束机制,“执行”文化是基于执行力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把企业战略目标变成现实结果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火车头。正如一句古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执行文化”以责任为重。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以检查为手段,以奖惩为动力,让员工始终保持在执行的兴奋状态。
二、一种奉献、一种执着 ――“干事文化”
对于欣欣向荣的企业,和谐是组织成长繁荣的加速剂。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成员的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干事文化”是“执行文化”的升华,它是一种奉献,一种执着。“干事”文化,提倡真抓实干、反对形式主义,反对一切走过场,实现员工“要”到“我要干”的转变,可以实施项目激励等制度,实施分角色达标淘汰机制,营造实干氛围。综观中外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其共同特点均有注重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干事文化”这一理念,落实到实处,就是想干、会干、干成。想干是觉悟;会干是能力;干成是一种标准。“干事文化” 通过能营造良好的企业竞争氛围,建立鼓励干事、支持干事的工作机制,为人善用,让想干、肯干的有平台,能干、干得成的有尊严,不干、捣乱的没地位,形成鼓励干事、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干事、事事能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
三、让进位争先成为一种文化――“进位文化”
企业和谐的境界是企业内部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关系欢乐和谐,凝聚力强,并以此为动力不断推动企业发展,获得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又通过优质产品、优质服务,让广大用户真正受益,“进位文化”正正立足与此。“进位”文化提倡争先创优,反对滞步不前,建立渠道横向排名浮动考核争先争优等制度。企业文化其实是一种软实力,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因此,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企业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提升职工们的文化精神,提倡“进位文化”是建设和谐企业的有效途径。
四、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创新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异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如电信现在强调的“一去二化”战略思想,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成功的企业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的组织,建设和谐企业,应当通过建设企业文化、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和行为导向,笔者认为企业同样可以用“创新文化”推动和谐。“创新”文化是以战略创新为根本,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提倡开拓创新,反对墨守成规,建立积极推进绩效激励改革,开展渠道创新,制定创新激励考核办法。创新文化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企业活力不断被激活的过程。创新文化要求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创新,要求上级在管理中创新,创新使得企业以新的构成形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体制,新的思维,新的做法,使企业在商业大战中更为积极和主动。
五、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和基本要求――“诚信文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诺千金”的金字招牌不绝于史,广为流传。努力做到让所有的员工信任企业,让所有的用户体验安心与放心,让所有的股东分享财富与收获,因此“诚信文化”应该是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的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诚信文化” 提倡诚实守信,先做人后做事,财务公开,健全绩效沟通制度,严格兑现服务承诺,抓好服务投诉管理。树立“诚信第一”的理念。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管理队伍的稳定,就能形成了一个诚信、高效的团队。保证诚信文化理念的自上而下的有效传承,从而培育员工“受诺、践约、无欺”的品格,就能营造“有诺必践”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也是和谐企业的本质属性:员工和企业的信任程度使员工与企业组织的心灵默契,当员工们信任自己的企业时,就会心系企业,从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六、彰显服务,成就更好的自己――“服务文化”
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价值观,要建立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建立企业文化,必须以“以人为本”作为前提基础,“服务文化”就是和谐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最高标准。面对一个服务至上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单纯的制造业,如今行行都是服务业、处处均显文化味。我们处在服务和服务文化的包围中,“服务文化”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左右着企业的经营发展,给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建设高品质的服务文化,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各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