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3 18:5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作为网络工程专业必修的综合实践课程,将计算机网络原理中众多分散、规模小且针对性强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指导学生从全局上把握网络系统结构、提高网络应用能力。目前,计算机网络原理类课程理论与实验的教学改革进行得非常深入,而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却少有涉及。作为网络工程专业校内实验实训的必修课程,能否将众多的网络原理与协议融入,设计出符合实际应用且便于实验室开展的课程设计题目;能否通过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网络实现与构建的基础,继而找到兴趣点及钻研方向,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网络的理解深度与实践能力水平。
1.目前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原理涉及计算机与通信学科基础,知识点多、更新快,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主要采用3种教学内容:①网络组建与设备配置,包括局域网组网技术与主流网络设备的配置。如果教学不重视原理,很容易使学生陷入对操作命令的记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②网络服务配置与管理,包括网络设备或主流网络操作系统上网络服务的实现与维护,教学内容侧重于应用层实现。若学时充裕,也有与①结合的教学内容安排。③网络编程。大多基于Socket编程,从对基础的网络协议的实现与应用的编程中理解协议设计思想,掌握处理通信的基本方法。第③种教学内容的安排较第①种和第②种对协议的解析更深入。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将网络编程作为一门专业课单独开设,相较在课程设计内安排,学时更充裕,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协议的理解、实现与应用。不管课程设计采用以上何种教学内容,都只侧重某一或某些方面,没有涉及网络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学生而言,难以明确众多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顺序、构建步骤,缺乏整体意识。
目前的教学形式仍以教师为主,设计过程与结果相对固定,利于教师把握进度,及时了解学生反馈,适时进行指导。但课程设计题目的实现步骤与结果程式化,难以激发大部分学生的探求意识。学生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和惰性,因为轻易就能获得配置步骤或代码,课程设计报告复制后稍作修改便算完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模仿与抄袭中完成了设计过程,且提交了考核所要求的材料。这与教学初衷相去甚远,难以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提高学生网络实践能力的目的。
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学生只要有不错的考勤记录、基本正确的设计结果、内容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就可获得合格的分数。考虑到目前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为了考核出学生真实的完成情况和实际水平,将考核方式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加入了答辩环节,但占用了比较多的学时。不管采用哪种考核方式,大多数学生是为了符合考核要求而被动地学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计学习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因此,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学在内容上有所侧重但不够综合,学生很难有全局意识;形式上以教师为主,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求解;考核方式不便于掌握学生实际能力,难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2.项目驱动法的引入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主体、职业或行业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设计、履行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这种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其实践应用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引人项目驱动教学法,由学生根据网络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验技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各阶段完成后形成最终的项目解决方案。学生在项目流程的熟悉与项目需求的实现过程中加深自身对网络系统整体结构的理解,强化自己的网络设计、实施、管理和协议分析能力。
2.1项目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而是从企业项目中提炼所需技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对应到计算机网络原理类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内容。一个教学班内以5~6名学生分为一组,一组对应一个项目。根据项目各个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内容,再划分成一系列任务,分配给各个成员,工作量大的任务由两名成员共同完成。为杜绝学生抄袭,鼓励学生实践多个项目,不同项目的工程实施、管理与维护、协议理解与编程这3个阶段选取的实现内容也不同。单个项目阶段分解见表1。
以一个具有两个园区的生产型企业网络项目为例说明任务的分配。需求分析阶段,项目组成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与网络需求,各自设计方案并集中讨论,确定系统目标与逻辑模型。规划与设计阶段,各成员分别完成拓扑结构设计、内外网地址分配与VLAN划分、设备选型、核心层设计、分布层设计、接人层设计。工程实施阶段,每个项目对应一组机柜设备,各项目组选择设备因需求与设计而异,项目组内每两名成员完成一个任务。
本例任务一:完成核心层设备(2台Cisco3560,1台Cisco 2811)配置,主要包括MSTP备份与负载均衡、链路聚合、路由策略、SVI实现VLAN问路由、出口路由NAPT、Internet接入、园区间帧中继连接(2台Ciseo 2811);任务二:完成分布层设备(2台Cisco 3560)配置,主要包括MSTP二层环路及链路备份、SVI实现VLAN问路由、ACL拒绝部分WWW服务、DHCP服务;任务三:完成接入层设备(2台Cisco 2950)配置,主要包括VLAN配置、端口安全、无线网络部署。管理与维护阶段,每两名成员完成一项网络服务的部署、参与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测试及实施完成后的整体测试。最后,学生在自己构建的网络上完成协议理解与编程阶段。每名成员利用Sniffer、WireShark等抓包软件对构建的网络服务的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进行逐层分析,进一步理解协议。在分析数据包的基础上,完成其中一项协议编程题:Ethernet帧封装、Ethemet帧发送、ARP数据包发送、IP数据包解析、TCP数据包发送、发现活动主机等。
2.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单位,为每一项目组提供项目指导书,对项目背景、5个阶段的内容及解决途径进行说明。学生根据提示的解决途径,寻找解决方法,并通过实施进行验证。任务中要求的知识绝大部分在网络原理类课程中讲授或实验过,确保了学生完成的可行性。部分内容没有讲解过,需要学生进行再学习,如前例中工程实施阶段的MSTP、NAPT,协议理解与编程阶段的发现活动主机编程题。学生可以通过接受教师指导、查找资料、理清解决方法与步骤、测试与实践来完成这部分内容,锻炼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设计决定了项目实现的结果。为了保证学生解决方法的正确,教师需要对企业实际项目的内容进行取舍,对每一阶段的任务精心设计,确保每位成员分工明确、工作量充足。不同项目的阶段任务也尽可能设计为不同,以避免学生产生依赖,促使其独立完成任务与课程设计报告。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解决思路为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指导,确保思路正确,但不辅导具体实现。学生的解决方法可能多样,设计结果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一定要求是完整、正确的。考核时,教师对每组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说明,肯定合理部分、说明须改进的内容、提出较理想的实现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网络知识体系结构。
’
2.3注重过程,鼓励自发答辩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不再沿用侧重结果的传统方式,因为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项目组的每位成员在每个阶段完成时都需要提交阶段实现文档,教师根据完成的阶段结果与文档打分。这样在设计项目时就已经控制了每位成员完成任务的不同,教师无需过多考虑学生文档是否拷贝,而可以将精力放在检查结果与评阅文档内容上。整个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交项目组报告,这需要学生将组内所有成员各阶段完成的文档进行整合。项目报告是团队合作结果的体现,按小组打分。不再采用所有学生答辩或按项目组答辩的方式,取代以“自发答辩”形式,以鼓励对课程设计理解深刻、爱钻研、善于实现或有创新的学生。由成员个人或项目组提出申请,以个人为单位参加答辩并打分,不参加答辩的学生此部分无分。最终的成绩由5个阶段(占70%)、报告(占20%)、答辩(占10%)共同构成。
2.4教学效果
将此教学模式实施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中,从实施效果来看,要好于传统模式,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建立了整体意识,了解到原理类课程中的理论与实验在实际项目中该应用到何处,并通过自己的实现,掌握了应用方法,完善了知识结构。②教师不固定步骤,学生的设计与实现推动着项目的前行,形式相对自由。学生需要复习原理知识点、查找资料、提出解决方法并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与实现的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提高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项目组每名成员需要相互配合,完成各阶段内容,前一阶段的结果决定了后一阶段的基础。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讨论氛围浓厚,各项目组间也有相互借鉴。④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加重视各阶段任务的实现,提高了实践能力,符合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初衷。⑤“自发答辩”考核方式的加入作为常规考核方式的改进,促进了部分有兴趣、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增强了自我肯定。在答辩环节,提高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单个项目不可能覆盖绝大部分原理知识点。所以在设计项目时,各个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要尽可能不重合,并鼓励学生思考或设计同一项目中其他学生完成的部分或其他项目。其次,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技术能力有要求,对解决方案要思路清晰,才能及时解惑,使学生学有所得。因此教师须注重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实验教程教学 实践
由于课程的不断改革,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教学要求有所提升,如何丰富网络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成为了目前计算机教育领域的主要问题[1]。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越来越繁琐,为了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网络实验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进行探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实验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很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的实验、课程的设计以及相关的实践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课程设计主要是将理论知识得以有效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2]。
在网络实验课程当中,老师起到指导的作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网络实验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
1、关于实验设计的相关要求。通过实验设计,学生能够对书本上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技能有进一步的理解与加深,实验的全过程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所设计的框架简单易懂,通过上机对程序进行调试,最终得到预期效果。具体预期效果体现在设计的思路要求明确,同时界面要求完整,如果有图例,需要在图例的下方进行详细说明。
2、关于实验报告的相关要求。首先要对实验设计的核心内容有所明确,针对每一个过程都要有详细的程序清单,对于实验设计当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都要在实验报告当中有所体现,在实验完成以后,需要做出一个整体总结,并写出心得体会。
3、关于课程的合理安排。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所有学科架构来说,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衔接性和配合性,由浅到深,逐渐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所以,在安排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该课程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完整性以及独立性,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水平。在进行网络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先使用网络,培养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网络的认识,通过相关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创建理论应用于实践、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需要将其应用到时间当中,创建理论应用于实践、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大多数学校都加大了对网络课堂教学的力度,引入了新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网络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体现更好的实践效果,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水平,完善实验设施,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力度,聘请知名企业的优秀员工到实验设计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定期为学生讲述实践经验,从而体现理论应用于实践、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价值。
通过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企业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目前,大多数学校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加大对网络实验设计的实践教学力度势在必行。通过与企业单位形成长期的合作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成为一个专业性人才。若想做到与企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学校必须创建一个网络实训基地,保证所需设备齐全。另外,教师需要在企业单位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从而更好地在网络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总结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进行多次改革,不仅丰富了实验设计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对网络实验设计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了提高网络实验教学课程的质量以及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学习该门课程的心得体会,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成为专业性人才,从而促进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艳芳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28-31.
摘要:面对教学中存在的挑战,在分析了慕课与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并从重塑教学流程、教学内容问题化设
>> 基于“案例”驱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 “案例”驱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案例驱动教学法的“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教学改革研究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网络”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互动的研究 独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Netsim的独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活动导向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PBL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整体认知法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研究 民族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12-05.
[2] 杨元元.MOOC 时代的教学模式革新[J].大学教育,2014(7).
[3] 邹景平. MOOC的精神重于形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3(8).
[4] Perna,L. W. ,Ruby, A. Life cycle of a million MOOC users. Invited presentation at the MOOC Research Initiative Conference[R]. Arlington, Texas,2013.
[5]Lewin T. After Setbacks, Online Courses Are Rethought[N]. The New York Times. ?page wanted = all. 2013.
[6]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后MOOC 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30-31.
[7]Kathleen F. Upside Down and Inside Out: Flip Your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J].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012(6):12-14.
[8]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33-35.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 理论与实践 合理搭配
1.前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教学与实验的结合是必然。我们通过近几年对本课程的教学,分析该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理论与实验合理搭配的新方法,努力实现科学地结合课堂实验与课外实验,并从实验开设多方位、多元化等方面下功夫,力求在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下真正让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开展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现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网络的实践价值显而易见。学习网络知识要能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来消化书本上抽象难懂的理论,并最终在掌握理论基础后能够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2.1网络课实践性强,但实验课时偏少。
由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大多数课程的课时都比较紧张,《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实验课时一般只有8―12个,实在有限。在这紧张的实验课时内,只有用心设计和搭配实验,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2.2理论课忽视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常认为理论和实验课有着明确的分工,因此在理论课上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的分析和灌输,忽视了课堂上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其实在理论课中合理搭配和穿插相关的实验很重要。教学经验也证明,在理论课上结合教学进度开设一些短小紧凑、和教学结合紧密的实验,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并不会因为实验而耽搁课程进度。
2.3实验内容单调。
当前网络课程的实验内容开设往往偏于单调,通常过多地集中于组网建网等工程性较强的实验。这类实践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确实很有帮助,但总体实验内容不够丰富,而网络的内容却是多姿多彩,导致主要依靠这类实验对学习网络知识的帮助不够全面。既然计算机网络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那么只有开设多层面的实验,才能让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到一个真正的计算机网络。
2.4实验空间局限。
传统的方法主要集中于实验课,而实验课时本身又有限,导致难以在这有限的实验空间内展开丰富多彩的实践。因此除了实验课外,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通过各种方式扩展实验空间。
3.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的建议
要搞好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作为实验与实践教学的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实验的目的。
通过实验辅助理论教学,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原理和技术的感观认知和深入理解。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动手实践能力。
激励新发明、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应用,鼓励学生在实验课中对各种问题的变位思考和对同一问题的多种不同实现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宽口径、分层次、突出前沿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综合认识和全面理解。
明确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之后,结合在课程教学中总结的实际经验,现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做出几点探讨。
3.1理论课上合理穿插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要协调与相应理论课程的衔接,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要注重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网络中的原理一般都和实践结合,在理论课上要积极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如配备多媒体演示设备,教室内开通网络,安装一些经典的网络软件,配备一定的网络设备,等等。针对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的教学特点,我们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互动方法、实物展示方法和仿真演示方法相结合的理论课教学方法。实践表明,综合采用上述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学得更加扎实。
3.2实验开设多样化。
针对以往实验内容单一、偏重于工程化的问题,我们经过实践和总结,认为网络实验开设应该多样化,除了工程类实验外,实验内容还可从多个方面开展。主要几个方面的实验具体开展概要如下。
3.2.1工程类实验。这类实验是以往网络实验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组网建网实验,如局域网的搭建,跨交换机划分VLAN,使用路由器进行点对点通信,等等。通过这类实验,学生能了解网络是怎样组建的,用到哪些设备和技术,各种网络设备有什么特点,这些设备又是如何配置的,从而能真正以网络管理者的身份介入网络,理解协议的实际运用,积累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提高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缩短所学与所用的距离。
3.2.2协议分析类实验。这类实验主要是应用协议分析软件(如Ethereal),或专门的协议分析仪(如Optiview),对典型的网络协议(如HTTP协议、DNS协议、IP协议、RIP协议等)进行分析。在实验前,教师可以给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分析具体协议的哪些方面,通过协议分析完成和掌握什么内容,等等。在有了类似的相关指导下,学生能够做到条理清晰、分析全面。
3.2.3网络程序设计类实验。这类实验让学生在了解网络协议、网络软件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动手设计实现网络程序。实验前由教师给出网络程序要实现的功能、基于的基本原理、具体的主要步骤等。例如,编程实现一个简单FTP服务器:要求在熟悉FTP协议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和编程实现一个简单的FTP服务器,可以设计相应的客户端来测试服务器的工作。
3.2.4综合设计类实验。这类实验往往需要多个方面知识的结合,可能涉及以上几个方面实验的综合应用,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拓展实验空间。
以往的实验空间通常局限于实验室,我们认为对于工程性强的实验,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主要将其安排在能够提供相关实验环境和硬件设备的实验室内。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将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新技术、新协议和新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增加到实验教学中来,及时补充和修改实验教程、讲义和课件,根据新的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实验,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与大量实验,对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有全局把握。包括以下措施。
3.3.1开发综合性课程设计。这种实验需要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一个实验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融合,无法在短短几个课时完成,因此该实验可以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配套课程设计。一般可由教师给出几个典型的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题。这种实验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是一个考验,设计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多次沟通交流。这种实验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把网络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验中。
3.3.2举办网络实践竞赛。在开发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同时,针对那些难度大、工作量饱满的实验(如实现和测试可靠的UDP传输、网站的设计和搭建、网络聊天软件的设计和应用等),我让学生成立实验兴趣小组,让其根据兴趣特长自由组合,通过小组内分工协作,依靠团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并参加比赛。
3.4保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教师除了不断加入新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之外,还要及时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辅助工具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及时接触计算机网络方向的新设备新工具,使得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4.结语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必然之路,但是结合的方式应该从目前实际情况出发,克服存在的困难,注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实验教学结合实际环境,紧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不断更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关雪梅.浅谈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实验室科学,2005,(4).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四版)[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
引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多、实践性强,为有效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思路,并阐述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训条件、工作情景、考核方式以及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实践表明,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在提高实训的效率与效果,在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等方面,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它使《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得到了质的提升。
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总体设计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建网”、“管网”、“用网”的职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在“建网”、“管网”、“用网”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以搭建和管理一个中小型局域网络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开发。首先根据市场、企业、行业对网络管理员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确定了“网络管理员”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管理员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制订课程标准,然后进行主教材、教师指导书、学生指导书以及配套资源的开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培养网络管理员应具备的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施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教学改革中能否取得成效,设计的课程得以有效实施是十分关键的因素,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实习实训条件的改善。
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这就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2)工作情景的设计
按照“使用网络观察网络结构和设备编写需求分析识别、设计拓扑结构选购设备组建网络分析、诊断与维护网络故障网络新技术的应用”的流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能力、知识和素质的培养。
从企业引入真实的项目加以提炼,融入职业态度、素质的教育,让学生能切实掌握实际技能,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包括课堂实践、课堂拓展、课外拓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深度和广度上层次递进,增强实践性。
形成性考核主要是通过项目训练考查学生对工作情景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项目实训的设计能力。要与行业企业合作,保持考核标准不断更新,将职业素质、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纳入考核范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能力。
3、 实践效果分析
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尝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设计新课程教学方案,注重强化技能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其智力的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作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自觉、主动乐意地参加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
2) 强化学生智力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要素,它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影响智力活动的理解和接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为充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的保持,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显著性(假设)检验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实验表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效果是显著的,它使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综合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和创设工作情景的教学模式来实现的。课程的实施以行动为导向,注重完善实训条件、创设工作情景、改革考核方式、开发教学资源。经过实践表明,针对高职学生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杨泽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8,
1校企合作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概述
1.1校企合作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意义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新形势下高校与企业之间紧密联系,推动知识产业化和增强高校学生毕业后岗位能力的有效方式。计算机网络是更新速度快、能力与素质要求高的行业,在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能够定向招聘人才,减少员工的二次培训,实现就业零距离。此外,高校所开发的新知识、新技术对于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高校在与企业合作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能够及时通过企业获取市场需求信息,针对市场进行科研和学生教育的培养,促进高校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1.2校企合作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连贯性,并且技术更新速度相对于其他专业要快很多。高校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学科体系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的问题。企业与高校合作局形式化现象普遍存在,在高校与企业合作中仅仅局限于学生毕业后的招聘,而没有将企业研发课题与高校进行系统的合作,高校知识转化为实际利益的效果较弱。校企合作平台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效能,高校学生无法获取企业设计及开发实际需求,不能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企业也无法从平台上获得对于企业发展有效的设计方案。
1.3校企合作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方法
校企合作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要做到课程内容连贯性强、课程与实际紧密关联、课程设计与开发内容可用性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要以由浅入深为原则,具有连贯性的课程内容便于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内容,利用校企合作网络平台,可实现企业与高校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技术内容,当完成某一门课程可通过校企平台检验学习成果。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上,其数据要以企业项目实际参数为学习对象,企业提出任务目标,高校做出任务分析和分解,并逐步完成,通过实际过程演练,让学生掌握技术要点。高校课程实施后,企业通过学生所设计和开发出的项目成果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可用性进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2校企合作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平台设计
2.1设计思路
校企合作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平台是以互联网为通信方式,利用网络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平台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高校用户登录应用,另一部分为企业用户登录应用。高校用户登录可通过平台获取企业设计开发项目需求,了解项目的相关数据与参数。高校教师通过企业需求项目进行项目分析与分解,对项目进行分层次教学。企业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企业所需设计与开发的项目,并能够通过学生所设计的内容进行选取与评价,获得可用内容。校企合作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平台应用流程。
2.2设计工具介绍
本文所设计开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平台是以系统采用.net平台,VisualStudio,net开发环境,.netFramework基础结构和SQLServer数据库进行开发,系统采用B/S架构体系,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系统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
2.3功能模块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平台根据企业与高校的需要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模块可分为系统登录模块、项目模块、课程模块。
系统登录模块:用户要登录系统,必须经过身份验证才能登录成功。根据用户注册身份,可以自动识别用户是企业用户还是高校用户,针对用户属性跳转到对应界面。用户登录模块,需要用户名和密码,与相应数据库表中的员工名称和密码一致才可以,如果用户的信息输入正确无误,则用户就可以成功登录,并将登录信息记录到日志中;如果用户所输入的用户名或者密码出现错误,则会为用户提供错误信息,提示用户输入有误。本模块中,还设计有一个功能,就是在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正确的情况下,用户所录入的信息会自动保存在系统用户数据库中,当同一IP地址访问系统时,数据库会对用户做出判断,用户在不清理IE缓存的情况下,系统将自动跳转进入系统,而无需用户二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项目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中分为企业项目、项目课程分解、项目教学和项目设计与实现。企业通过平台企业所需内容,在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中选择优秀的作品应用于企业实际生产中。教师通过项目平台将企业的项目进行分析,并分解成为阶段性教学课程。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学习,并将设计灵感融入在项目开发中,将最终的学习成果变为现实。
课程模块:课程模块是将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组建项目实训、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调试、网络技术综合实训、网络操作系统、Web应用技术开发实训、RedHat应用基础、Oracle数据库及应用、多媒体技术、WindowsServer操作系统、网络信息安全、LAMP架构与开发、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脚本语言与动态网页设计、网络操作系统(Linux)、网络技术及应用等。企业项目往往需要多种课程综合运用才能够实现。因此,教师在项目分解中,应与学生真实水平为中心,由浅入深进行教学,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思维,辅助学生发挥出高水平的创造力。
2.4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领域,数据库可以理解为数据的集合,属于数据组织的范畴。对于存储于数据库中的数据,都是根据一定的结构来组织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平台数据库选用SQLServer2010作为基础管理软件按照网络平台需求划分出用户信息表、课程信息表、课程分类信息表、项目信息表、项目评价信息表等。
3结语
实践教学方面1、用于实验教学的网络设备台套数无法满足学生同时实验的要求;2、实验教学网络环境配置多变,网络连接不可靠,网络运行不稳定。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实验的效率,更增加了学生完成实验的难度;3、实验项目种类单一,仅提供一些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综合性实验;4、分组安排实验,增加了教学安排的复杂性;5、强调小组实验的配合、协作,淡化了个人基本实操能力的训练[2]。
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改革
CDIO从产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出发,把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背景,由此构造出一系列详细而合理的教学目标[3]。《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课程内容改革源于CDIO的教学目标导向。
1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工程是包括工程管理、网络设计和网络实现技术在内的、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网络工程的相关概念和基本过程,了解各类网络设备的品牌、技术性能,了解计算机网络工程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了解有关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网络工程招、投标的基本过程;掌握网络工程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和需求描述方法,掌握现代网络工程设计方法和具体设计技术,初步掌握网络工程规划、设计、招投标以及工程验收等各环节的技术文档编写规范和具体编写方法。具备为一般中小型网络工程提供整体设计方案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主要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与管理技术,掌握综合布线的基本方法,具备按照网络工程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的技术配置、测试和管理的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1、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在内容安排和组织方面差异较大,有关教材也没能形成比较一致的内容结构,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从CDIO工程教育理念出发,依据网络工程各环节的知识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工程概述,主要介绍网络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系统集成)、基本过程、技术基础、网络工程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网络工程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设计方法等内容。网络工程需求分析,主要介绍需求分析的相关概念、网络工程需求获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网络功能需求分析、网络环境需求分析、网络性能需求分析、网络工程文档编制等内容。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以分层设计为基础,介绍分布式结构服务模型和集中式服务模型的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介绍网络扩展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接入能力扩展设计、处理能力扩展设计、带宽扩展设计、网络规模扩展设计等。网络性能设计,主要介绍网络带宽设计、流量设计、服务质量设计以及负载均衡设计等内容。网络安全设计,在交换机端口安全技术、ACL技术、防火墙技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DMZ设计、IDS与IPS安全设计、网络隔离设计、VPN网络安全设计等内容。网络物理设计,从产品角度介绍常用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同时介绍综合布线系统规范、中心机房系统设计以及设备互联技术等。应用网络设计,主要介绍服务子网的设计方法,存储网络设计方法以及各类内部网络与Internet的互联方法等。网络性能分析与故障排除,主要介绍影响网络性能的技术指标、网络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网络性能分析方法及分析工具介绍等。网络工程验收与鉴定,简要介绍网络工程的验收方式、验收准备、验收标准、验收内容、验收程序、文档资料以及资料验收、布线系统验收、设备(安装)验收、网络系统验收、工程综合验收等内容。这种组织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渐进式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往复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2、实践教学方面,以网络设计与实现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实验内容,分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践三个层次。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承担验证型和设计型实验教学任务,主要实验包括VLAN通信的设计与配置、交换机端口聚合的设计与配置、ACL的设计与配置、NAT的设计与配置、RSTP配置、三级交换网设计与配置、三级路由网设计与配置等。课程设计主要完成综合型实践教学任务,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设计案例,包括需求分析、网络结构设计、网络性能设计、设备选型与报价、配置实现、网络测试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该课程覆盖面宽、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工程特征显著等特点,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案例教学法,针对不同教学任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1),完成不同要求的教学任务。
1案例教学法该方法是《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对于基础知识类内容,尽可能对照各类网络实物(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以太网收发器、各种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现场讲解传输介质、组网设备以及网络互连设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等内容,现场演示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各类传输介质的异同、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的原理和技术等。对于设计性内容,主要以精简的本校校园网扩建工程为例,讲解网络工程设计过程、设计方法以及用到的网络工程技术(如表1),便于学生全面理解网络工程。
2基于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简化案例的引入为教学过程创建了一种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网络工程情境,在此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4]。为了细化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课堂介绍“zqu校园网”对应案例内容外,将案例内容简化成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独立的实验实践任务,课程设计内容以选题为基础形成综合性设计任务,各项任务均以任务书的形式布置、提交和考核。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利用GNS3等模拟器进行设计和配置实现。
3基于案例的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5]。课程教学过程中,面对综合型、设计型教学任务(如课程设计),任课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构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网络工程项目素材,创设出工程案例,提出多种类型的设计命题,向学生提出将要调查研究的领域。学生根据“目标性、工程性、可行性、自主性”原则[6]结合自身优势进行选题,教师确认选题后统一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则根据任务书中工程案例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则注重把握问题的难度,并引导学生分清主次,集中精力对一、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已确认的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解决方案,然后开始进行具体的需求分析、网络设计、配置、测试等活动,在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计。教师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安排时间进行交流,教师就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点评。探究教学方法的引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主求解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p#分页标题#e#
4模拟与图形解析教学法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采用网络模拟器GNS3或PacketTracer来模拟网络拓扑设计和技术配置过程,利用网络协议分析器wireshark或Sniffer软件实时捕获协议报文,并对捕获到的网络报文进行各种分析,给出直观的图形显示结果,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网络协议。这种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正确理解网络报文的组成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5网络多媒体教学法该方法是理论教学的主体方法,以图、文、声、视融合方式多形式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启发、提问、讨论、案例介绍分析、点评等环节实施课堂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通过网络QQ答疑辅导。
6及时点评教学法对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做到及时批改,及时点评。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知道错在哪里,对在哪里,并及时纠正相应错误。
教学支撑环境建设
1教学平台建设我们以学校的“精品课程中心2006”为依托,创建了校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支撑平台,地址为210.38.176.32/ec2006/C109/Index.htm。该平台提供了本课程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日常教学文件、教学课件、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工具软件、课程设计、课程复习、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浏览和下载功能,同时开设网上讨论群组,由任课教师负责网上答疑。这样,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问题,教师的回答可以同时让多个学生从信息共享中受益。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平台辅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
[关键词] 高职 网络 培养 方案 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引 言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职业教育者研究的一个课题,旨在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性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水平,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状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网络技能人才是网络专业的核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合理、科学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组织教学的依据。
设计背景
1.网络人才遍布在各行各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在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高职院校80% 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相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2.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环境,必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3.本地区对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掌握某一专业的人才未必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能真正把基础理论知识与网络实践能力合二为一的网络建设、 操作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紧俏商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通过调研汉中市及周边地区的典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其中主要走访调研了以汉中四通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汉中移动、联通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业;以及汉中钢铁厂代表的制造业、政府机关和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网络搭建、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提出了岗位要求。
设计过程
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按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网”、“管网”、和“用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工程、网络管理、IT产品营销、数据库设计开发、网站建设等。
1.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统计,网络及安全管理员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需要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一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考取职业证书安排教学。主要取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入门水平,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指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在校内安排企业真实性的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外以实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安排顶岗实习。
2.在课程开发方式上,探索建立“教师科研下企业,工程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学习如上岗”的模式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前阶段的工作分析和成果,共同讨论和初步确定了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框架体系
1.确定职业岗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确定其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初步提出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它反映了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应包括完成一项任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完整的过程。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再根据三级能力的培养思路和职业养成规律,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并由企业实际工作提炼出小型企业级局域网组建、网络工程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学习领域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网”、“管网”、“用网”。
4.课程体系结构
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需要有成熟的课程载体、规范的工作岗位或实训中心,熟练的指导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来说,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提出“平台+学习领域课程”的构想,兼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保证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第一学年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从第三学期开始采用纯粹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式的构想。
5.教学计划设计
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编制教学计划表,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当专业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幅度大时,或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按常规教学周无法很好实现教学目标时,可对3年6学期制进行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教学计划开出的课程,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竞赛代考试”、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答辩”、社会调研报告、企业实践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逐期载入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毕业时归入本人档案具体归结为:通过两种方法来考核,一是教考分离,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考试,二是形成性考核。
教学条件配置
1.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本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1)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专业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
(3)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专业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若能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则更好。
(4)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5)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2.教学设备配置
(1)校内实训室
支撑实践教学计划所需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包括“网络集成实训室”和“网络工程实训室”,辅以2个普通多媒体机房,可以满足每届招生1个标准班(40人)的实训基本要求。出于安全等原因,企业网络的生产环境不会轻易让学生使用,校内实训环境应尽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以保障实训需要。条件许可时,应跟随技术发展,增加安全、无线、IP语音、网络存储等实训环境,尽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从事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网络信息中心。最需要真实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管理与维护”实训实习却很难在企业进行,“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须借助网络工程类企业开展实训实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除从事网络工程和应用开发的少部分企业能一次接纳多人外,一般企业接收的学生数目也就1到2个,且不会每年接纳,因此校外实训基地最好能够达到每个标准班级(40人)4个以上,并尽可能多。
总 结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需校企合作,走工学合作之路,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2.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物联网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 学科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引领着互联网在新时代的要求下不断进步,高校在建设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时候需要构建符合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既要利用高校的优势学科,又要明确该学科的发展方向。
1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
物联网技术的自身原理和计算机技术有着很大的共通性,这种网络信息系统有着很强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融入高校的相关专业时需要充分分析传感器网络技术,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了解该技术的技术构成。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现有状况发现该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的网络层和应用层,并且该专业有很多的基础知识是适用于物联网技术的,因此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还需要增加感知层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从整体上具有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可能性。在高校中设置物联网方向并不是要彻底改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具体的内容,这样使二者有效地结合。在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中增设物联网方向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市场需求,有些高校只是盲目地效仿其他高校的做法,没有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材的特色,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制定符合标准的专业培养方案。
2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
不同区域的市场对于网络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学校在开设物联网技术方向的相关课程时需要建立符合技术特点的课程体系,而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要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和优势专业来判定。和其他的专业方向一样,网络工程专业也要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创造一定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需要学校提供现代化的实验室,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开展评价工作时要根据行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很多计算机行业对于人才的个性化特点有很大的要求,因此学校不仅要通过教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要使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的时候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完成行业的操作。高校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时需要专门教材的配合,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不仅要求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和企业开展合作来加强教材的针对性,专业的教材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岗位的要求。
3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3.1专业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科学的素养,而且还能从事多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这种应用型的人才在很多行业都有很大的需求,比如说在信息产业和轻工行业。高校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培养目标包括很多方面技术的掌握,不仅包括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还要有技术推广的能力,这种技术的推广主要表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衡量该专业能力的标准有很多方面,其中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工程的理论是最基础的环节,而物联网感知层的相关知识的获得是制定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关节,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会检索文件,了解一些基本的软件编程程序,综合这些方面可以有效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3.2课程设置
物联网方向的课程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的信息来设置,除了已有的网络层和应用层知识的传授,感知层的相关知识也要纳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堂中去,网络技术的知识不仅包括原理的分析,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程序的设计。对于物联网三个层次的知识的掌握,该专业在课程结构上要突出行业的特点,并且适当增加一些网络课程,比如说无线自组网应用课程,这些课程的加入可以学生的技术处理能力。
3.3专业实验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成熟技术能力的掌握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置专业的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在进行专业实验时要按照标准的步骤进行,首先要完成毕业实习,在设计课程之前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练习,企业的生产实习要在学生的论文之前完成。物联网的实验有很多种课程设计,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比如说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是一种运用很广泛的专业实验。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因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高速扩张而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新思路及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分析总结出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并且社会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对物联网的技术有很大的需求,而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场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学科优势,从而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制定有特色的方案。以上的浅显之见希望能给相关的业内人士提供一点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梁斌,高昆,梁世斌.以网络职业认证为指引促进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建设[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05).
[2]陈璟.基于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传感网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多元化教学与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2(01).
[3]朱凯杰,陶俊丰.关于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6).
[4]杜祥岭,刘加宁.构建高校物联网专业与实训中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摘要] 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提出应该从构建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强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验与实践环节和实施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综合改革。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经管类学生 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已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企业而言,信息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同时,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综合改革,提高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
一、科学理解企业信息化
信息是指“有价值的消息”。信息化是指“信息的收集、传输与共享的过程”。收集,就是整理和筛选信息,评价信息的价值;传输,就是为了扩大信息的使用和普及的范围;共享,就是提高信息使用价值,消除信息壁垒、数字鸿沟。企业信息化则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利用、配置和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不断提高作业、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水平”。
企业信息化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革新。首先,通过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生产工艺设计、产品设计中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应用,在互联网上及时了解和掌握创新的技术信息。第二,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要对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重新整合,从作为管理核心的财务、资金管理,向技术、物资、人力资源的管理,并延伸到企业技术创新、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进而还要扩展到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的管理乃至发展电子商务。即由企业内部向外部扩散的全方位管理。实现这样的管理目标,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发挥计算机的信息采集、储存功能和网络的传递与共享功能。第三,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产权清晰”,只有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下的资产账目准确无误,产权清晰才可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权明确”,只有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建立起明确的岗位责任和精准的监管手段体系,才可能实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只有借助互联网获取更全面、系统、及时的信息,才能彻底改变企业以往传统计划经济资源分配方式,而注重市场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信息。“管理科学”,其核心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方法,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因此,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才更科学、更有效。
然而,信息化需要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才能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共享。因为最原始的财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采购信息等都来自于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线,惟有原始信息采集的准确,才能确保汇总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如果企业领导和员工不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应用和动手能力,会严重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对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为了客观把握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课题组深入当地企业调研、企业的招聘信息及毕业班学生(实习和工作试用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经管类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1.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生要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能熟悉使用系统中的文件管理方法,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系统的主要配置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对计算机的主要系统部件进行基本的维护。当硬件出现了简单故障学生也可以自我排除。
2.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学生需要整理和加工所保存的信息,掌握关于数据(包括文字资料)的排序、查找、增添、删除、更新之类的操作,这需要用数据库软件来帮助解决,另外为了进行分析、预测、计划和规划等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知识。
3.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学生要了解网络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成果向其他人展示。要学会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收发Email和一些简单的网络环境设置等。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排除简单故障,比如网络联接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具备一定基本的网络设置的基本知识。要实现信息和传播,学生还需要适当的掌握一些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和的技术。
4.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将掌握的各种计算机基本技能熟练地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中去。
三、培养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新思路
1.构建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大多认识到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对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至关重要性,所以各个学校、各个专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与实践。但是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的分析和教学实践中问题的思考,笔者发现现阶段计算机应用教育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管是研究型高校,还是教学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是在等级考试的指导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其教学过程往往受制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集中在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而忽视了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商学院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在第一层次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第二层次结合商学院的专业特点,开设了《数据库技术》作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第三层次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电子商务》作为全院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各专业还开设了响应的专业应用课程,例如《电算化会计》、《财务软件操作》、《网络营销》、《ERP企业管理系统》、《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等课程,本层次的课程均由所在专业的教师承担。这一系列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与国家教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三个基本层次”一致,或者说把国家教委“台阶式”的“三个基本层次”融合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渐升式”的计算机系列课程中。
2.强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验环节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靠听课和看书是不够的,必须大力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实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综合利用计算机工具来为其服务,学生在应用中掌握计算机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熟悉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系统管理和开发。这里说的实验不是简单的课后上机,实验是提出目标使学生综合利用系统提供的不同功能完成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过程。
为了改变以往学生对于所学计算机知识不能够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能力欠缺的状况。学校在加大实验环节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为例,笔者在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组织、课程设计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课程设计选题上,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欲望,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设计内容。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选择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户管理系统,旅游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房管理系统等等。为了综合体现学生所学过的程序设计及数据库应用基础知识,明确要求系统功能要求,如数据输入、账表处理、信息输出,良好界面及具有容错功能,还要求学生提交包含系统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模块说明等内容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书。
在课程设计组织上,根据过去的教训及学生的建议,适当分组实现所选设计任务。分组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理安排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任务分工,是实现团队合作的一个好方法,在此过程中不单增强了学生的相互学习,更增强了项目组织,项目过程管理的意识,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败得失。
在课程设计成果评价上,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这使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此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开发欲望。同样也激发了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日常管理、日常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应用他们所学的计算机技能。
3.实施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各个专业课中延续,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并且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还有赖于相关信息系统在各个不同专业更深层的使用。
学校商学院主要专业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近几年学院投入资金建立了基础、金融模拟、管理工程仿真、会计操作、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人力资源评价、旅游管理模拟等7个实验室,配置了电子商务、外贸、人力资源测评、ERP、财务、银行、证券、旅游管理、物流仿真模拟等专业系统软件。专业课程的老师们在授课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源,学生接触到这些系统无疑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
同时,学校商学院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用于实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信息意识,强化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能力。如“网络营销”课程中向学生介绍各种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语法规则和搜索的技巧,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市场信息资料。介绍如何应用网页设计技术建立以营销为目的企业网站,如何进行图象和动画处理。统计学课程中将统计调查、整理、分析和市场预测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Excel软件来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四、结束语
针对信息社会对经管类大学生的要求,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得到加强,必须不断深化计算机课程体系、实验与实践环节和课程教学的改革,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好的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曾佑新:企业信息化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7(第1版)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 教学改革 MOOC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农业大学新办专业专业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30-01
一、课程性质和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系统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技术,使学生具备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和维护所需的基本能力,包括基本技术实践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课程的内容应面向应用,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懂理论、会安装、会配置、会管理”的课程目标。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学习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新技术,把握技术发展趋势,走访调研“网络管理员”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保持课程的应用性与先进性。但是领域内很多新技术、新知识、新手段不能及时反映在课程教学中,这就要求对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
二、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1],计算机网络对于社会各行业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社交媒体成熟应用,也加速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课程需要不断融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符合ICT技术的发展,才能让学生真正与时俱进。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综合考量和选取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能够体现专业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要以真实的工程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虽然《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课程中包含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内容,可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中的一项关键任务。
三、教学方法研究
(一)教学理念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通过学习教科书或课堂听课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学习《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极其重要。要想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所需要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本课程以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将岗位职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实践教学要与实际网络工程相结合,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由实验环境向真实(或模拟)环境跃进、技术实践向工程实践的跃进,在教学中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效果与工作岗位间的“无缝连接”。
(二)与MOOC相结合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现在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MOOC在一定程度上能将传统课堂的优势与在线学习模式较好地融合起来[2]。MOOC具有以下明显特点:开放性、教学活动混合化(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个性化、课程讨论社区化。凭借其在全球高等教育的快速兴起和广泛应用,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在 MOOC 耀眼光环的背后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和困境:课程完成率低、教学模式落后、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习体验缺失、学习效果难以评估[3]。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合MOOC模式,MOOC无法取代那些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开设的一些工科实践类课程,以及相应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基于上述考虑,MOOC适合作为《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课程的有效补充。
结合本单位的教学改革活动,紧跟行业发展动向,适当压缩传统课堂教学课时,投入大量精力准备课程在线资料。开发制作了课程电子教案、电子讲稿、教学辅助演示课件;编写了全套实训环节指导书、习题库、试题库;精心制作、收集了全套的实训操作多媒体教学演示微视频、常见问题解答、参考资料。并将以上资源全部组织上传到学校基于edX二次开发的 MOOC 平台上。充分利用基于 MOOC 的网络化教学,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观看视频、查阅提供的资料、完成测试作业、论坛上交流提问;老师不定期登录 MOOC 系统检查验证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反馈,并调整相应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后,老师会召集同学在专业实验室完成实验项目、大作业,并以此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
四、结语
对于《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这类要求训练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工科实践类课程,基于MOOC教学,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局限。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辅以 MOOC 模式。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通过 MOOC 预习、完成练习测试,参加课堂学习,最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根据实际教学环境,更好地探索实施传统课堂和MOOC互相融合,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龙威.“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改探索[J].科教文汇,2016,06:62
[2]覃新和.基于MOOC课程平台的教学设计策略探讨――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9(32):133
[3]高地.MOOC 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 MOOCs 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 .远程教育杂志,2014,03:39-44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 世纪,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微博、博客、土豆、优酷等一样,微课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环境中。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微课”的核心是组建相关教学视频,同时它还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教学设计与练习测试等。它们以一定的呈现方式与组织关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主题式、半结构化的“小环境”,从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它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计算机网络“微课”教学特点
微课有别于传统的视频教学、同时也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是利用5至8分钟的短视频,在课上或课下给学生观看,同时利用课上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结合学生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这样有的放矢,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从教学内容来看,内容相对较少,微课的问题聚集在突出问题主题,更适合教师要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展现计算机网络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的同时,正确反映教学主题与教学环节,和传统计算机网络教学相比,微课的内容更加简单,所以又称微课堂。从资源容量来看,微课视频与相关设施总容量一般都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支持.rm,.flv,.mov等多媒体格式。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能流畅地观摩课例,查阅课件与教案等相关资源;同时它还可以方便灵活地保存到手机、笔记本电脑、MP4 等终端设备上,从而实现泛在学习与移动学习,对计算机网络教师评课、观摩、研究、反思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空间。在计算机网络微课资源结构中,资源使用更加便利,计算机网络微课的教学内容是指向明确、主题突出和相对完整。它以教学片段为主线,以学案、教案、课堂多媒体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生意见以及专家点评为教学资源,从而形成类型多样、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单元性资源主题包,为师生创造一个更加真实有用的微教学环境。这样也就让计算机网络微课具有广大教学视频案例的特征。师生通过具体的、真实的、典型的教学情境,不断迁移、模仿、提高隐形知识、默会知识等高新思维方式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帮助教师专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往后计算机网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微课实践教学的措施
2.1增强内容规划,搭建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
在计算机网络微课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成果,必须做好计算机网络微课整体规划工作,在确立方案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建设体系和规范,从而避免计算机网络教学无序开发和重复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规划根据新课程具体要求,正确使用教材,在组织一线科研人员和教研人员确立各个知识体系的同时,征求相关教师以及学生代表意见,支持学校与教师进行有选择性的开发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
同时,计算机网络微课堂作为一门区域性很强的学习领域,在微课资源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微课教学内容。在日常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我们要尽量满足微课要求,在管理、建设的基础上,将计算机网络教学充分应用到微课研究和应用中去,进而形成集应用、管理、建设、研究为一体的微课学习服务环境。
2.2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学微课的开发与交流应用
根据微课的教学理念,从微处入手,重视引导工作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基础知识与掌握能力、学习能力为导向,注重微课开发。由于计算机网络微课开发是一门系复杂的工作,建设模式通常面向教师本人以及项目开发单位结构,所以在区域性资源建设中,必须努力做好技术培训、宣传活动、课例拍摄、选题设计、在线报送、审核反馈、评价、后续加工等细节环节,从而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和应用效益。
在微课交流应用中,我们应该结合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微课,通过专家评价、综合展播以及交流共享等方式,向广大学生、教师展示、推荐优秀获奖计算机网络微课作品。通过定期进行老师微课库学习、观摩、评课、研讨、反思等活动,进一步推动计算机网络区域网和本研究区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学习成果。
另外,计算机网络作为一项实验性的学科,它要求更加方便人员观察与控制,进而得到正确的研究结果。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微课教学中,我们除了保障学生学习成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意识,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效率,创造更加和谐、高效的课堂作为当今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的目标,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经验,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