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05:0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记叙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聋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参加高考也能写出好的文章,尤其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因为记叙文重在以情动人,而他们有着敏感的情感世界。但是,有着敏感的内心只是具备了前提,还需要引导和训练。那么,如何让聋生写出感动人心的高考记叙文呢?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感情真
每个人都经历过成长的喜悦和烦恼,都遇到过感受深切的人和事,都有过成功的欢喜和失败的痛苦,特别是那些身患残疾的聋生,更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遭遇和感受,这些真切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经历和感受就是记叙文写作的源泉。我笔写我心,让内心澎湃着感情的波涛,让笔端流淌着情感的清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动人,才能让读者看到绚丽的生活,体会到缤纷的情感,而那些矫揉造作、无病的文章,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生厌。
二、材料真
写记叙文,就应写真实的生活,以反映生活的本质。要认真观察平常生活中平常的人、平常的事,认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人之常情。“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特别是聋生,上帝既然给他们关上了一扇窗户,必然为他们打开另外一扇窗户,他们总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和渠道来观察与体验生活。如果我们多观察、多体验、多积累,不信我们的笔下写不出真实的材料,不信聋生的笔下永远是平静的大海。当然,强调材料的“真实”,并不是说不能虚构,聋生不必拘泥于“真人真事”,完全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去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合理虚构、艺术加工,我们反对的只是胡编乱造和虚假离奇。
三、做人真
也许有人认为生活中根本没有使他感动的人和事,所以写不出感人的文章。我认为这不是根本,问题的根本是他压根没有认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一个人失去了听力,但是并没有失去感情。失去听力是不幸的,但是还有比失去听力更不幸的,所以聋生应有恻隐之心,富有恻隐之心,就会同情弱小;应有羞恶之心,不断反思,刻苦励行,日臻完美;应有是非之心,对善人善行由衷赞叹,对丑恶行为愤慨鞭挞;应有辞让之心,善于与人相容,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有此“四心”,就是一个“真正的人”。用此“四心”来观察世界,这世界必然染上你的感彩。
四、有真思
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人与万物的区别就在于会思考,人因渺小而囊括于宇宙,又因思考而囊括世界。做人贵在思考,只有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即便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件很不经意的小事,只要我们用思想去关注,就必能产生智慧的火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面对滔滔东去的河水,孔子感慨生命的短暂和珍贵。“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壕梁之上,庄子和惠子面对桥下优哉游弋的小鱼发出千古智对。
只翻开第一页,便知字里行间都写了些什么。——题记
有这样一种称谓叫做记忆,有这样一种群体名字叫做旧书。我绝非什么收藏家,也绝非集邮那般的爱好者。
我只是纯粹的喜欢书,因此离不开书。喜欢书,自有那满架的书橱可以例证。喜欢书,喜欢在字里行间品味,捉摸。喜欢书,也自然喜欢买书,可不管有多少书,在书橱最不起眼的一角,始终都放着几本并不起眼的旧书。
书已经很老了,纸张也已经开始有些微微发黄,连封皮上的出版日期也已有些斑驳,只是知道,这里面“年龄”最小的一本也决计不会比我年轻。可那的确不是我的书,我又未尝去过旧书摊淘宝,或许,那里今后会成为我一个顶重要的去处。
那些书,都是上一辈的人留给我的,承载着他们那一代人的心灵寄托。我的书,就在那几本书的旁边,比那些稍稍年轻了十几年韶光,它们是我长大后自己买的。我的旧书,总是翻旧的。
当我终于翻开旧书,看着那相识的话语,望见那点缀于其间的笔画,也给我以性灵的迷醉。有些章节我也注解的密密麻麻,让我也顿时豪气一生,直欲与文章比一比,看谁的字更多一些。正是一个人,启开书。只细望那些写下的字,回首当年的时刻,许久不见,仍带有那几分犀利;再细细品味当初写下的话语,有的似乎我已不大同意,略显幼稚,不成熟,那是如今成长的标志。我拿起笔来,不时地勾画涂抹着什么。
有时它们也会给我以启示,当初的某些观点,我或已忘记,今日又重拾,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好不痛快。重读旧书,特别是一本好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记忆的回归,毋宁说是对于情感的再一次冲击,这种情感的冲击一般是第一次读最为强烈,但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新的感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绝非空穴来风。手握一本旧书,就好像抓住一个幸福。而今,这个幸福感还在不断的扩大:在墙角书橱里,翻旧的书还在不断的加入,溢满整个空间,直至“流”了出来。
直到有一天,有人问我:“你有什么财富?”我有旧书,满屋。
是天空挂上的色彩,蓝得绚烂,迷离.
你依旧那样的笑意不减,只是偶尔的悲伤,流离在眼眸中.不懂,开始到结局.
是否还有花开花败的柔弱.学会走路的孩子,放弃母亲坚实的双手,学会飞翔的雏鹰,放弃老鹰强壮的双翅.只是我,却做不到放弃对别人的依赖.或许,我该...
用结束告诉我们,那些曾经的悲伤,是成长所必须有的疼痛.你说,大海的宽广,是你一生的向往.而我,却爱着那湖泊的平静.惊涛骇浪的惊奇,我的心承受不了.而你却执着着追寻,追寻我所有排斥的东西.寒意,从心起,漂泊的心,不在乎停靠在哪里.
我知道,世界的斑斓,是永远的奇迹.而你短暂的停泊,却失约的在离开时带走了我的心.我要怎么做,才能坚强的忘掉所有的难过与无奈,只是你不再在乎,我脸颊泪水.
我开始懂得.不该开始的路,是不会有终点
开始懂得.世间所谓的完美.原来都只是笑果.
所以,我把心留下.把泪水带走了.
如果云留憩,忘记了随风飘悠,我的心,也会象留憩的云,旋进没有底部的沼泽.
忘记呼吸...
从现在.开始懂得,人生所谓的美丽,原来是如此色彩,眩花了我的眼睛.
高中作文教学记叙文文体回归意义分析作文写作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将来的深造、工作等成长的角度看,写作能力是其人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将自己的思想与别人交流,因此,写作训练的中心就是能够恰当的表达。各种文体就是恰当表达的各种形式。高中作文教学从何种文体入手才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才更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与现实背景?这值得高中语文教师深思熟虑。
一、从面向两个实际(高考和现阶段高中校园生活实际)的意义上,作文教学训练必须回归记叙文为主
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高考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一根指挥棒。新课标实施以来,高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作文命题也逐年贴近生活,贴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尽管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做出自己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写作的学生作文整体情况比写议论文相对较好。
二、回归记叙文为主,高中作文教学训练的具体做法的教学意义探究
明确了高中作文教学训练回归到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考,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中,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解决“怎样训练,训练的指标与内涵”的问题。笔者认为,多年来,许多教师先后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笔者经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抛砖引玉,粗议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1.在作文的文体形式上要训练学生写好“完整记叙文”
所谓“完整记叙文”,是相对“单项描述为主”的“小作文”而言的,即一般意义上的有头有尾、记人叙事比较完整的记叙文。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努力挣脱。当然,要想写好“完整记叙文”,教师必须训练学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要认真审题。由于命题往往是一个词,如《雨后》《眼睛》《寻找》《手》等,所以,显得有虚、有实,既确定又不完全确定。这就要求考生在下笔前吃透这个词的含意。譬如《尝试》,就一定要抓住两个要点来写:第一次作为;主动作为。否则就走题了。
文体感要强。通篇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不得大发议论。为了防止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不妨“断其后路”:通篇不发议论,只靠记叙、描写和适当的抒情。
要以情动人。所选的生活题材,必须是能让作者自己十分感动的。就是说,在高考考场上,一想起这个人、这件事,作者就十分动情。自己都不感动,怎么能打动阅卷教师呢?
2.在作文写作技巧中要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
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强调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不排除学生作文出现“新”、“奇”、“怪”,但是,这得建立在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弄巧成拙。
记人记事要顺乎自然。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比初中生有味,初中生的记叙文写得比高中生有味。这里所说的“味”,非指词汇量和文字基本功,而是指文章给读者带来的真实感、亲切感和生活美感。中学生大哥哥、大姐姐就会比小学生小弟弟、小妹妹更会“做人”、“做文”,更会“摆平”各种人际关系,更容易说“套话”,更容易“拔高”和“贬低”,于是,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了作文的一大忌:做作,不自然。貌似平平常常的记叙,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有时能把亲情、爱情、友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各种感情的“浪花”,天然无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清水出芙蓉”,这就是“天然去雕饰”。
要用“小石子”激起“大波澜”。记叙文的感情力度要大,但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要小;还是那句老话:要以小见大,一以当十。激起感情“波澜”的“小石子”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它常常是一个动作,一样东西,一种眼神,一两句话……这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活细节一旦冒出来,就能够诱发我们的思路,叩响我们的心弦,只要投放得当,击中生活的漩涡,其写作效果是颇为理想的。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向记叙文的回归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实际的行为操作可能。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记叙文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为学生终身能力构建最基础的能力保障,这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参考文献:
画面组合式记叙文是记叙文的写作模式之一,这种模式就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巧妙的连接起来,所有片段都指向和表现同一个主题的一种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模式的优点是在一个个生动画面展示过程中,让读者获得深刻鲜明的印象,并且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一目了然,内容“形散神聚”。那么,怎么样写作此类记叙文呢?
一、精心拟题
画面组合式记叙文如果能针对文章的一个个片段拟写一个精彩的小标题,就能避免了数字式呆板、无生气的缺陷,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富有文学特色,又解决了片断独立性的问题,同时又能呼应题旨,显得脉络清晰。高考作文的满分佳作中,就出现了不少小标题精巧新奇,内涵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标题。如满分作文《一步与一生》作者巧妙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分别作为几个片段的题目,使文章不仅具有美感,而且充满诗意。再如优秀作文《感受中学生活》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个小标题“紧张:生活的旋律”“牢骚:生活的小夜曲”“希望:生活的狂想曲”从三个方面写出了高三学生特有的紧张和辛苦,也写出了高三学生特有的兴奋和希望,表现了当代中学生的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二、巧妙选材
由于画面组合式记叙文不像一般记叙文那样展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选材时只要能抓取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或几道靓丽的风景线让读者敏锐洞察和尽情领略生活中的美与丑即可,为此,我们在选材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异彩纷呈的动人画面,使题材更具典型性和形象性。又因为此类文章的画面展现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因此,要求选材还有多角度,力求立体的、全方位的反映主题。优秀作文《失落的文明》出众之处就在于作者个性化的视角和独特的选材。作者选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三组镜头来观照现代文明的冲击、碰撞和消失。第一组镜头从出行的角度落笔,写出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问题。第二组镜头从“家庭”的角度,写出了对亲情消逝的无穷哀叹。第三组镜头从“吃”的角度,写出了传统文明的消失和现代文明的崛起。作者选材新颖独特,很好反映出了文明交替和发展的生动轨迹,写出了时展给作者带来的困惑和思考。
三、合理布局
因为此类作文具有形式美的特点,其层次清晰,结构匀称,因此就非常注重结构上的合理布局。要使文章层次清晰,就要注意几个片段之间的内部逻辑。按照逻辑关系,此类文章常有以下几种布局形式:①纵向结构。这种结构以时间为序来截取生活中的几个横断面从而反映和表达主题的。如作文《沉默的父爱》作者以时间为序,精选了6岁、16岁、昨天和今天四个特写镜头,把“沉默的父爱”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感人,形式上另人耳目一新。②横向结构。这种结构所描写几个片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如满分作文《酸甜苦辣说高考》作者分别以“酸”“甜”“苦”“辣”“咸”为小标题,并分别从这五个方面有声有色地写出了对高考的感悟和体会。文章感情真挚,结构完整。③递进式结构。几个片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如高考优秀作文《怀想天空》作者摄取了三组镜头“一个人的天空”“三个人的天空”“一群人的天空”层层深入,从而很好阐释了“爱”,即天空这一主旨。另外,要是整个文章的结构匀称,就要注意几个片断篇幅基本相当,不可有大的悬殊。
总之,画面组合式记叙文是按照一条线索把时空不同的生活横断面编织起来的,既具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又具有脉络清晰,结构匀称的形式美。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返璞归真 有效措施
作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工作等角度,写作表达能力是学生一生都需要具备的能力。与此同时,写作教学是为了能够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高中写作教学重点在于进行准确的表达,不同的写作文体等同于准确表达的不同形式。高中作文教学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表达,除去最外一层的装饰,使作文教学返回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这是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高中作文教学主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和说明文等。通常,学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经常会忽略真实情况而凭空捏造,为没有价值的事情而故作感慨,缺乏真实的情感流露。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进行详细的分析,而是一味说空话、假话,并没有领悟到作文写作的精髓,仅仅流于表面现状,缺乏真实的作文体验,导致程式化作文盛行。
(二)事实上,很多高中学生十分抗拒语文写作,写出的作文大都敷衍了事,并没有投入精力和真实的情感,这与返璞归真的作文教学理念相违背。同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缺乏有效思考,对作文素材的选择不尽如人意,虽然文章写出来了,但文章水平并不高。
(三)现阶段的高中作文教学,学生懈怠作文写作现象的日益严重,教师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使得整个作文教学课堂表现出强烈的随意性特征。同时,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仅仅是通过教师授课、学生上课听讲这样的教学模式,显得过于死板,缺乏实用性、系统性,导致学生写作学习兴趣严重丧失。
二、促进高中作文教学返璞归真的有效措施
(一)还原作文写作规律,进行教学。立足于整个高中教学的大背景,极端功利主义占有很大成分,当然,语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很多作文教师都将考试放在第一位,强调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作文教学的本真和写作规律。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对提高学生写作成绩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但如果仅仅是片面追求写作技巧的教学,则显得过于功利,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想象力。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作文的写作规律,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对此,教师要不断增加阅读量,用心体会,并进行详细的思考、对比,以此选择写作素材。与进行写作技巧的教学课堂相比,还原作文的写作规律显得尤其复杂,但只要教师坚持下去,勇于创新,大胆进行思考,就一定能够摆脱写作教学的功利性特征,还原真实的高中作文教学,从而深层次地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二)贴近真实生活,开展作文教学。受到高考的影响,高中教学基本都是以高考作为教学中心。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开展了相应的改革。近几年来,高中语文作文命题越来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一般高中作文有两种问题,即议论文和记叙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两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虽然这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系数基本一致,但通过实际检验,学生很难熟练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这是由于议论文主要就是对文章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最后得出总结性的判断,这对学生实际的人生经验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换言之,学生需要牢牢把握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好议论文。高中生基本都是18岁左右,并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因此很难进行正确的议论分析,导致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并不高。因此,高中作文议论文的教学要紧紧围绕“真实生活”这四个字开展,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议论文写作方法,写出水平更高的语文作文。
(三)回归记叙文体,提高写作水平。事实上,高中作文中的“记叙文”,是针对“单项描述为主”的“小作文”来讲的。换句话说,记叙文的写作需要头尾相结合,同时要注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学生要想写出优质的高中作文记叙文,就必须回归记叙文体,注意文章结构、情节的完整性。对此,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生认真审题,在充分理解命题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写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记叙文必须围绕记叙、描写进行,不能涉及议论。因此,高中作文记叙文的写作要注意以情动人,回归真实生活中的题材,最好是能够打动学生的写作材料,选择的文章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才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这样才能打动阅卷教师。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中作文教学退去表面的装饰品,返回最原始、最真实的教学中,改变一贯的教学方式,认识到作文教学返璞归真的重要性。对此,可以通过还原作文写作规律、贴近真实生活、回归记叙文体等有效路径,展示高中作文教学的最真实的一面,以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为学生日后在语文作文道路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东.营造高中作文教学的绿色生态的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12).
散文化:应对高考作文新套路
一位细心的读者在阅读数篇高考作文后,发现尽管各个考生叙述的对象和事件不同,但只要换几个关键词,便能“移花接木”,变成“一类美文”。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直率地说:“一个场景描写作为开头,当中归纳几个画面,然后提升或拔高,说几句慷慨激昂的话,结尾再来一句‘警句’,这似乎是不少高考作文的统一模式。这样的文章,说不上来是散文还是随笔,但却容易得高分。”
缘何时下考生写高考作文“如同一辙”?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指出,这同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出题有关。不少高考作文题,可能更多考虑的是考生“有话可说”,于是题目的宽泛性增大,而临场考察的成分减少。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他们》等,作文的外延较大,考生应对时的广度就宽。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作文题小,考生的准备量就要大,否则当场写不出来,而作文题大,考生的准备范围则会缩小。”
文体淡化:作文教学负面影响
高考作文题要让考生“有话可说”,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尤其是要与语文作文教学相关连。而现在高考作文题的宽泛,则会对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产生错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现在有些地方教作文,已把文体看得很轻,似乎只要表达意思就行。另外,加强学生随笔的训练,在一些学校似乎就是作文教学的全部。而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也让“散文化”现象愈演愈烈。
一位语文教师指出,其实在作文教学上,对写作文体本应相当讲究,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随笔等,都有各自的特征和要求。而现在考生的“同质化”作文,事实上对正规作文教学也会带来一些冲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初中主要训练写记叙文和一事一议,高中则以论说文为主,兼顾说明文。让学生学会不同文体的写作,对他们将来运用语言、正确表达,无疑十分重要。
缺少个性:导致文风雷同
作文,是学生情感的反映,也是思维的体现,更是表达的艺术。把作文仅当作获取语文高分的筹码,就可能使作文的内涵流失。一位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说:“现在学生的作文,缺少个性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光从应对考试来做作文,那么学生的写作之路会越走越窄,而且作文考试排除了诗歌的样式,能用来作文的样式更少了。”
市教委教研室一位语文教研员认为,强化文体,并不是固守规则,而是通过不同的写作样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记叙文,着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描写能力,而论说文,则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至少对论点、论据以及两者的论述有比较深的了解。另外,考试作文,是否把诗歌等文体排斥在外,也值得商榷。
一些语文教师还提出,对报考文理不同发展方向的考生,在作文题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这样更能突出个性化的培养。毕竟做作家写的文体,不同于科学研究者所需的写作文体,前者要散文、小说、诗歌等,而后者更需要说明文、研究报告之类。如果作文出题实施“文理分开”,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文风“雷同”,激发考生的创作灵感。
我体会 “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 就是记叙文的主旨要鲜明突出, 文章的材料不枝不蔓, 不拉杂, 文章的剪裁有取有舍, 当详则详, 当略则略, 繁简得当。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说法而已。现在的高中生写作往往忽略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在考场作文中常常是随性写来, 缺乏主旨设立意识, 使得文章存在不少问题, 如主旨分散不集中、 偏狭不全面; 与标准、 命题指向切合度差; 主旨低幼肤浅、 缺乏深度。
记叙文写作近两年来颇受冷遇, 高考考生常常避之不及, 甚至存在整个高中三年都没有记叙文教学的情况。尽管有个别专家极力呼吁记叙文写作不可缺,尽力引导记叙文的写作, 想全力扭转作文教学的功利化、 模式化局面。然而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问题确实存在, 记叙文写作的瓶颈即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深化, 很多同学在主旨的呈现上就遇到了重重障碍, 要写出意蕴深刻的文章那更是一种奢谈。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浅尝辄止, 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 思考与总结。就如何锻炼文章的核心意蕴, 我想简单谈几点, 这也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首先, 理解提炼核心意蕴。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文章要呈现出准确而深刻的立意主旨, 那么对作文材料的准确、 全面、 深入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完全偏离或貌合神离的作文, 常常是因为在读题审题这一环节上太过粗糙随意而深埋的隐患。每一则作文材料大凡都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展开, 而核心概念或关系的理解与界定是关键所在。
如 “有人说,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 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 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 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 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
这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即 “青春” 。关键是看 “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 “青春不朽” 或者 “不朽青春” 的判断,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 “青春” 之上, 因此, 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 “精神青春” 的特征。如靓丽、 朝气、 纯真、 冲动、 张扬、 青涩、 梦想、 好奇等相关特征。如果全文没有关于 “青春” 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 则视为概念模糊、 判断失当处理, 这类文章原则上不能及格。对于把 “青春” 理解为一种 “记忆” , 通过 “校园青春记忆”等故事进行演绎, 务必关注其 “青春记忆” 是否刻骨铭心、 永志难忘甚至薪火相传, 如是, 可视为切题, 否则,视为偏离题意。
考场写作与随笔最大的不同在于, 材料对核心概念有一定限定,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之间的关系、偏向的重点、 情感价值观的判断, 都是考生需要在读材中思考的, 否则会出现核心意蕴理解不准确的问题; 而好的作文材料往往能在限定的范围里又存在多义性与选择性, 而考生在众多可选择的立意中, 选取哪一点来写, 也是需要明确的, 否则就会出现核心意蕴不明确、不一致的问题; 而在众多的立意选择中, 考生能否选取独到深刻的意蕴, 则与理解思考得广度与深度有关。因此高考写作考查的不仅仅写作的能力, 还有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是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而读懂读透材料, 理解提炼核心意蕴是不可忽视的前提。
其次, 扣住暗示核心意蕴。记叙文的本质是作者悟出了事件或现象之中的意义, 但这个意义必须蕴含在故事或现象之中。正像一碗糖水, 看不出一粒糖来,喝一口尝尝, 却是甜的, 于是我们说糖味就含在这碗水里。如果在故事之外, 另外把意义说明, 那就不是 “含”了。写好记叙文最关键的一步即追求这 “含” 的境界,即做到 “神似” 。
因为要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 所以整个故事的每一个节点都须含有暗示的力量, 这样作者就不得不做一番选择和布置的功夫。因此, 记叙文也不能机械照抄事实, 而是要根据作者的经验和感悟, 去选择人物, 布置材料, 创造出一个故事来。这就需要作者在选材构思、 谋篇布局上下一番功夫。
(1) 先紧扣意蕴打一个故事的胚子, 这是个基础工作。如 “有一群栖于深洞中的蝴蝶, 因为科考团来了,曾点燃过蜡烛来照明, 这点微光改变了洞中的环境, 敏感的蝴蝶迁徙远离了。 ”
根据这个材料, 我们来构思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箍桶老人手艺精准, 他原来在城中工艺一条街上有一个店铺, 但这些年来手工艺品行情越来越好,顾客越来越多, 铜臭味也越来越重, 为了专心致志于他所挚爱的手工艺, 他把店铺搬到了远离喧嚣的城外。当然, 好的记叙文不以编造离奇的故事为能事, 在选材组材符合真实的前提下, 力求与核心意蕴的相契与神似。
(2) 好好地谋篇布局。要意蕴成为材料的核心, 还需要加上描写、 议论、 抒情, 也需要好好地谋篇布局。要把握好三个要领:
第一是处理好详与略。好钢用在刀刃上, 把笔墨的重点用在最能表现核心意蕴之处;
第二是追求结构的精巧别致。即结构上的精细巧妙、 新奇脱俗, 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 主题深刻。
如首尾圆合法, 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照应, 不仅可使文章结构严谨、 完整, 而且有强化主题, 加深印象的作用。
如剪辑组合法, 即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 抓拍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生活片段, 加以横向组合, 从而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不仅画面感强, 还可以省去繁冗的过渡, 使文章层次清晰, 重点突出, 主题深刻。
如彩线串珠法, 就是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 独立的写作材料串联起来, 使之相辅相成、 彼此烘托,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结构可使文章脉络分明, 材料间相互勾连成一体, 共同为突出主旨服务。人、 事、 景、 物、 情等都可做线索, 选好线索, 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如双线结构法, 是指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 分叙两件事, 彼此映照、 对比、 交叉、 明暗、 重合, 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如倒叙插叙法, 开篇利用倒叙摆出迷局, 迷惑读者, 以便紧紧抓住读者的眼光, 引人入胜, 接下来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情节展开或人物刻画,可采用插叙来推动情节或丰满人物, 从而使重心更突出, 文章意蕴更鲜明深刻。
第三是巧设对比点。所谓对比, 就是通过人、 事、物、 景之间某一个方面或者全方位的对比, 突出人物个性, 表达作者情感, 反映社会现象, 揭示事件本质。单一维度的叙事与描写展现主旨常常显得单薄, 而巧妙设置对比点, 纵向的对比, 横向的对比, 纵横交错的对比, 都有利于表现出人物或事件的变化过程, 而在对比中, 是与非, 憎与恨, 情感与价值的取向一目了然, 核心意蕴也更凸显。面对思辨性、 现实性越来越强的作文材料, 要在多维的关系中凸显主旨, 对比烘托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如上述材料, 我们不妨以倒叙的手法, 先来一句“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 , 城里人大惑不解,问他, 他说: 要找一个适合自己做箍桶的地方。然后再回叙, 这个地方以箍桶的手艺而闻名, 有几个人只求有个温饱, 而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手艺的精进上。但有一天, 嗅觉灵敏的商人们来到这里, 开始炒作箍桶, 很多手艺人被铜臭熏迷了, 甚至开始做假冒伪劣的箍桶。老艺人看到这些, 独自搬离开了。最后, 我们以老人在自己的铺子里醉心于箍桶的场面来结束。这就是谋篇布局的功夫, “选择合适的环境” 使这个主题更为突出了。如果再有一些细节描写来强化主题就更好了。
再次, 突显深化核心意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 “二锅头” , 少一点 “碧螺春” 。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 必须要有很强的 “视觉冲击力” , 让阅卷老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 被它打动。而文章的核心意蕴能否迅速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握, 是文章成与败的关键。其实写文章还有一些技巧来突出核心意蕴。(1) 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和抒情。记叙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主, 但是, 在叙述描写中, 当作者已经将读者的感情撩拨起来时, 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 更易引起读者极大的感情共鸣, 而这个共鸣就是拿到高分的基础。记叙和描写犹如 “画龙” , 议论和抒情则是 “点睛” ,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升华。穿插议论和抒情常用到下列几种方法:
如直点法, 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 即用言简意赅的议论或抒情直接表明意见和看法、 点明其蕴含的主旨因素。在文章结束时, 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 运用简洁的语言, 把主题思想明确表达出来, 或者在全文即将结尾时, 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 这种方法又称 “卒章显志法” 。结尾是文章提示题旨的关键所在, 是全文最为重要的节点, 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做得好, 能够使文章有波澜, 使文章别开生面, 异峰突起, 引导读者进入深邃的哲理和思想境界。
如呼应法,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 在文首和文末、 或者段与段之间以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式复现, 形成呼应。
如串珠法, 指边叙述边议论或边抒情。记叙是线,议论抒情就像珍珠, 形成很好的互补, 共同为突出核心意蕴服务。
如搭桥法, 指在文章段落之间过渡时用议论或抒情来完成。
当然,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要少而精, 要力求做到贴切自然, 水到渠成, 不突兀、 不生硬、 不虚假。有时也可学会转换议论部分, 或者变成人物语言的一部分,或者变成心理描写的一部分。总之, 要注意自然和谐,切合文章的题材、 情境和内在思想感情。
如有一种名小吃 “锅贴” , 一个摊档就卖这种小吃,摊主在锅贴中加了栀子和苹果酱料, 吃起来让人难忘,我们用这个风物来表现 “青春不朽” 的立意。怎样才能让意蕴得到突显?那就画龙点睛, 最经济也是最智慧的方法是, 通过 “我” 的心理活动来议论, 议论不能空发, 要设置一个情境: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 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 仰不可攀。然而, 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 我方有些体悟。有时候, 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 没有人会永葆青春, 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 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 而如此, 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
画龙点睛一般要切中肯綮, 对内容进行深刻的概括, 语言精练, 凝结成发人深省的警句, 最好的画龙点睛是了无痕迹。
(2) 含蓄抒情。不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 而是用比喻、 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如作者挖掘题意时, 巧用隐喻法, 用泼油辣子的红火热烈来隐喻二姐如火如荼得青春, 有了这泼油辣子的映照, 通篇都洋溢着不朽青春的意味。
(3) 智慧巧妙的细节。
如 “院子里满是阿婆精心呵护的桂花树。枝缝肆意生长, 在绿叶的掩映下, 时不时冒出几朵淡黄色小花, 从未见过如此温柔的黄色, 如同一轮明月散发的黄晕的光。小花在绿叶间躲躲闪闪, 宛若正值青春的羞涩的小姑娘, 她的美, 是只许阿婆欣赏的。 ”
在叙事或描写过程中机智得与主旨关联, 自然而契合, 了无痕迹。这也是突显核心意蕴得最高境界。
今年高考结束后,一些媒体相继刊登了数篇佳作,读者在欣赏之余,却也有文风“雷同”之感。而本市一些语文特级教师则表示,学生作文“散文化”,是造成高考作文文风“雷同”的主要原因,而深层次的原因更值得细究。
散文化:应对高考作文新套路
一位细心的读者在阅读数篇高考作文后,发现尽管各个考生叙述的对象和事件不同,但只要换几个关键词,便能“移花接木”,变成“一类美文”。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直率地说:“一个场景描写作为开头,当中归纳几个画面,然后提升或拔高,说几句慷慨激昂的话,结尾再来一句‘警句’,这似乎是不少高考作文的统一模式。这样的文章,说不上来是散文还是随笔,但却容易得高分。”
缘何时下考生写高考作文“如同一辙”?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指出,这同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出题有关。不少高考作文题,可能更多考虑的是考生“有话可说”,于是题目的宽泛性增大,而临场考察的成分减少。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他们》等,作文的外延较大,考生应对时的广度就宽。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作文题小,考生的准备量就要大,否则当场写不出来,而作文题大,考生的准备范围则会缩小。”
文体淡化:作文教学负面影响
高考作文题要让考生“有话可说”,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尤其是要与语文作文教学相关连。而现在高考作文题的宽泛,则会对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产生错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现在有些地方教作文,已把文体看得很轻,似乎只要表达意思就行。另外,加强学生随笔的训练,在一些学校似乎就是作文教学的全部。”而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也让“散文化现象”愈演愈烈。
一位语文教师指出,其实在作文教学上,对写作文体本应相当讲究,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随笔等,都有各自的特征和要求。而现在考生的“同质化”作文,事实上对正规作文教学也会带来一些冲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初中主要训练写记叙文和一事一议,高中则以论说文为主,兼顾说明文。让学生学会不同文体的写作,对他们将来运用语言、正确表达,无疑十分重要。
缺少个性:导致文风雷同
作文,是学生情感的反映,也是思维的体现,更是表达的艺术。把作文仅当作获取语文高分的筹码,就可能使作文的内涵流失。一位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说:“现在学生的作文,缺少个性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光从应对考试来作文,那么学生的写作之路会越走越窄,而且作文考试排除了诗歌的样式,能用来作文的样式更少了。”
市教委教研室一位语文教研员认为,强化文体,并不是固守规则,而是通过不同的写作样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记叙文,着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描写能力,而论说文,则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至少对论点、论据以及两者的论述有比较深的了解。另外,考试作文,是否把诗歌等文体排斥在外,也值得商榷。
一些语文教师还提出,对报考文理不同发展方向的考生,在作文题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这样更能突出个性化的培养。毕竟做作家写的文体,不同于科学研究者所需的写作文体,前者要散文、小说、诗歌等,而后者更需说明文、研究报告之类。如果作文出题实施“文理分开”,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文风“雷同”,激发考生的创作灵感。
关键词:记叙文;特殊化;方法
高考作文议论文占了绝大多数,记叙文比例很低,学生为什么不敢写记叙文呢?因为议论文结构模式较少,容易按模式套写,不容易偏题;而记叙文比较复杂,人物、情节难以写好,且容易偏题。自然,写记叙文的学生就少了。的确,学生记叙文中存在人物形象苍白、故事情节俗套等毛病,所写的记叙文没有鲜明的特点,难以得高分。难道就没有途径提高记叙文水平吗?
记叙文,即记人或叙事的文章,记叙文就是要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认为要写好记叙文,可以采用特殊化手法。所谓特殊化,是指对记叙文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进行特殊化处理,从而达到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情节巧妙新颖、环境逼真如实的效果。
一、人物的特殊化
文学创作要突出所描写对象的“个性”,写出特色,写出感情、写出灵魂,让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这一个”而非“那一个”。特殊的人物比普通的人物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人生经历更能吸引读者,给人以启迪。一个残疾人奋斗成功的故事比一个正常人的成功故事更能激励人,一个历经磨炼的人比一个生活平顺的人阅历更丰富,一个行为怪异的人比一个行为正常的人更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心……司马迁、贝多芬、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史铁生,这些人物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就在于他们的特殊身份。
教育故事《一个差生的经历》写了一个差生韩峰因为奶奶去世前的叮嘱而发奋读书,取得了好成绩,但遭到了老师、同学、父亲的怀疑,最终又变成差生的教育悲剧。正是因为“差生”的身份,老师、同学、父亲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韩峰,才会让韩峰绝望,彻底变坏。可以说,一个想要变好的差生这样特殊的身份,让作品的主题沉重、深刻。
聂华苓的小说《人,又少了一个》塑造了一个特殊的乞丐形象: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因为家庭的穷困而外出乞食,刚开始她是羞涩、有自尊的,后来变得毫无羞耻感、人格泯灭,仅隔三年,前后就判若两人。正是因为她由一个大学生变成了乞丐,这个故事更发人深省,让人深刻感受到人丧失了尊严无异于行尸走肉,恶劣的社会环境吞噬人的灵魂的主题。
特殊化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的特殊性,“一个人物只要有了这样‘特殊的东西’,他(她)就‘活’了,具有艺术的生命力”。特殊化的人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旨。
二、情节的特殊化
记叙文的情节要避免俗套、雷同,要力求新颖。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比如写母爱,很多学生一写就是下雨天母亲冒雨给自己送雨伞、生病了母亲送我去医院,人人都这样写,怎么能把你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区别开来呢?你和你的母亲总有区别于别人的故事,把这样的故事挖掘出来,才能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
叶倾城的《母亲的心》一文,描写了在母亲招待客人的家宴上外婆把饭装进口袋的怪异行为,这让客人们很惊讶,让母亲很丢脸,原来是得了老年痴呆的外婆只认得女儿,她要把饭带回去给女儿吃。这篇文章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外婆把饭装进口袋的这一特殊情节,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写流浪汉苏比为了御寒一心想要警察把自己抓进监狱,为此,他吃霸王餐、砸橱窗玻璃、调戏女人、偷人雨伞,但警察就是不抓他,当他经过教堂听到赞美诗内心受到触动想要好好做人时,警察跑来把他抓走了。苏比的一系列怪异行为滑稽可笑,但又让人心酸难过,这种“带泪的笑”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三、环境的特殊化
特殊的时间、地点、环境有助于情节的展开,更好地展示人物性格。老舍《我的母亲》中写了“我”除夕回家看母亲的情境,非常感人。家中无人,母亲一个人过除夕,非常凄凉,但“我”还须返校,不能陪母亲。母亲由惊喜到失望,情感上的落差很大,最终她选择理解儿子。在别人家团聚的时刻,母亲却不得不独自忍受孤独,可以说除夕这一特殊的情境,让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明,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之情。
2007年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写了高考前两天“我”和父亲在烈日下收割麦子的情境,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乡下的家长们供儿女上学的不容易,体现了“我”对父辈们的理解,情境真实,很有感染力。烈日这一特殊的场景,让“我”的内心触动很大,让“我”真正理解了父辈们的坚韧与伟大。
那么,怎样产生特殊化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1.整合重组。鲁迅先生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创作出了众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例如,阿Q这一人物,可以说是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他质朴、狭隘、愚昧、保守、麻木、健忘、圆滑无赖、自欺欺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等性格集中代表了中国人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2.对比衬托。我们可以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形成对比,用梦中情景反衬现实生活,拿过去、未来和现实形成反差,通过对比衬托,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卢画庐《高明的药方》采用这种方法塑造了一位独特的患者家属:
他一生医过病人上万,什么样的病人家属都见过,很糊涂的家属需要提醒,很慌乱的需要安慰,很蛮横的需要解释……独独一位,不仅不糊涂不慌乱不蛮横,还曾授意他开过药方。
告诉他怎样开药方的,是病人的女儿。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梦境营造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仙世界,用梦境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污浊、丑陋,表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的高洁。
3.夸张变形。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可以产生幽默、滑稽、荒诞的效果,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达到常规手法无法实现的艺术效果。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写小人物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里不小心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身上,小文官唯恐将军会怪罪自己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最终因为恐惧被吓死了。一个喷嚏竟然吓死了一个人,这样的故事可谓夸张。小说通过对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及心理变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卡夫卡的《变形记》故事情节更加荒诞,把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直接把人异化为物。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家庭的支柱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推动了情节发展,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的自私、冷漠和残酷,让人深刻感受的人性扭曲、异化的可怕。荒诞的情节,放大了人性的缺陷、可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记叙文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学生对记叙文的畏惧、忽视,和语文教师缺乏指导是有关系的。语文教师只要能积极有效地指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是愿意写、并能写好记叙文的。
参考文献:
我现在主要是创作小小说。近年的高考,许多考生也采用了小小说的方式来表达,而且写得相当精彩。我在一次讲座中,提到2001年以“诚信”为主题的高考作文,题为《小小说乘上了高考作文这班车》。那篇作文的题目是《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那位学生将诚信这个要领拟人化,将表达病历化、将病症医学化,剖析、讽刺了“无诚信”的现象,写得想象力飞扬,得了满分。
高考作文,就文体而言,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议论文,二是记叙文。采用虚构的小小说方式,就是记叙文的范畴。我听说,许多参加高考的考生比较倾向写记叙文,主要是散文、小小说。小小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值得尝试,它已成为中学生重要的课程资源。
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题,稍微浏览一遍,我发现,它的命题走向发生了变化。由政治色彩的命题,转入道德色彩的命题,再进入人生色彩的命题。2001年作文题“诚信”属于道德色彩的命题。2006年、2007年,人生色彩命题加浓了,特别是2007年,全国各省、市,关于人生色彩的命题比重明显占居突出的位置。
高考作文命题指向,反映出时代精神,体现出普遍的精神走向和焦点。这一点,和小说创作构成了某种层面的同步。这个瞬间万变、色彩缤纷的时代,我写小小说有个体会,就是,许多现象或故事,难以评判、判断、结论,而小小说是用形象说话,它只提出问题――问题包含在故事里,而不作结论,不作评判。我想,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高中生,人生的此时此境,有困惑,有追求,有向往,但是还有吃不准、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如果选择议论文,就容易落俗套,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判断分明,而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生成的年纪。那么,选择记叙文就是容易表达了。
我不是限定采用议论文还是记叙文。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我是说,你写的时候,是不是有疑惑了?作为议论文的作者,不能疑惑,必须清晰,有清晰的思想和观点。而记叙文存在着疑惑,它可以呈现“模糊”,人物处境的密码,有着神秘、微妙之处。不过,高考作文,形象呈现出单纯和明朗。
现在,我把这次交流的内容锁定在2007年高考作文题。我统计了一下,全国及各省、市二十二个作文题,除去湖北、海南、黑龙江三个省之外,其余十九个作文题,不约而同地关注了人生,可以说,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关键词是:人生。
“摔了一跤”(全国卷)、“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全国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一步到一生”(四川卷)、“出事了”(陕西卷)、“酸甜苦辣说高考”(重庆卷)、“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宁夏卷)。显然,这一系列题目,都涉及到人生的一个关口、一个岔道、一个转折、一次挫折、一种走向、一种状态。例如,“人生,得意还是失意”,与其说是逼你作结论,倒不如说要你选择何种视角。例如,把“诗意”和“失意”当作两个情节,那么,有两种故事,一种是写先失意,后诗意,在失意中进入了诗意。秋天的荷叶残败了,它的成果却在根部,那也是一种美。另一种是先写诗意,后写失意,我们总是抱着美好的希望“在路上”,但是,碰到了“失意”的现实。前边一个故事容易讨巧是不是?
还有一个诗意人生的类型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北京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卷)、“怀想天空”(江苏卷)、“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卷)、“诗意的生活”(湖南卷)、“季节”(福建卷)、“要说爱你不容易”(江西卷)。这类作文题,可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升华、一个憧憬。表面看,它指向虚空,但是,我以为,它需要有生活的具象为基础为底子,建筑起诗意的空间,由此,到达人生美好的境界。经验(生活、记忆)是出发点。
还有一种类型,涉及到人生的沟通。关于“帮助”(全国卷)、“传递”(广东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天津卷)、“我能”(辽宁卷)。
人生的追求、人生的诗意、人生的沟通。我大致把2007年高考作文题划分为这三个类型。这一系列考题,并没有鲜明的主题指向,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向,它们给考生留下了创造发挥和想象空间。我认为,这一系列题,能够考验和考查出考生的某一方面的底气。什么底气?阅读和生活的底气。
我创作小小说,其创作资源来自两个方面,即阅读和生活。小小说创作需要经验,就是通常说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亲历过的生活。小小说必须要有世俗的材料来构筑,但是,还要有提升这些材料的能力,“从一步到一生”、写那“一步”,可以使我们看到“一生”。照亮“一生”、维系“一生”,关键是要写好那“一步”,“一步”的故事。一步错则步步错。写好那“一步”,走好那“一步”,小小说和一个人,都要着眼小处、细部。由“一步”写“一生”。重点写的是“一步”。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写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使我们能够想到水下的十分之七、八的底座。
阅读,不能局限在课本那若干篇范文。功夫在诗外。作文题的功夫在课文之外,你的阅读触角,你的生活体验,能够反映在你的作文里。
现在,我理出三点个人的想法,提供高考作文的写作作为参考。
第一点,热爱生活。本来,我想说关注生活。关注是个局外人的视角,而热爱的视角则是局内人。热爱了就能去关注,何况,应该从我们周围、我们本身的生活起步,不能因为要写作文了就去关注,那样,你就和生活隔离开了。当一碗米饭端给你的时候,当下雨你没带雨伞的时候,当自来水笼头哗哗流响的时候,你会有啥反应?你会想起什么?你会发现什么?你以为理所当然吗?你会怨迟送雨伞吗?这些生活的细节,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角色。我试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看到妈妈睡觉的样子吗?写母亲的故事,古今中外,汗牛充栋。我写过小小说《妈妈睡觉的样子》。一个人的一生,他睡了妈妈还没睡,他醒了妈妈早起在干家务了。妈妈去逝的时候,他发现,他第一次看见妈妈睡觉的样子。你们可以仔细回忆跟父母生活的细节。你抱怨过,你撒娇过,你索要过,可是,你感动过吗?只要你反省了,那么“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套用山东卷作文题)。而且,那美好的记忆在你面临生活的关口时,它可能鼓励你“必须跨过这道坎”,过了风雨的“季节”,你会感到“诗意的生活”。热爱了就能感动就能发现。高考作文不是也在考你的生活吗?为人为文其实紧密关联着,那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写出的作文情感才丰沛,细节才真实。
关键词:高考作文;写作能力;策略
近年来新课标下的高考作文都是新颖的材料作文,在作文的立意和选材时,都会针对不同角度和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知能力。高考作文不仅能考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作文素材的积累,而且能够从智慧、情操、人格、审美、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对于考生本身来说具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究了关于高考作文的写作策略。
一、有计划性地为材料作文确立目标
要学会多角度地看待生活,体验人生情感,丰富生活经历,感悟社会、自然和人生。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针对目标要有科学理性、认真负责的态度。明确表达自己观点,充实作文内容,融会贯通思想情感,围绕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合理安排作文内容和结构。在作文的表达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对作文选材上不要脱离材料作文的立意和要求。追求有创造性和有个性的表达,根据自身所擅长的和创作兴趣进行写作。在学习和生活中多积累作文素材,多感悟,多实践,做到笔随心动。写作中独特新颖的部分就是自身情感最好的表达。
二、有针对性地为材料作文开展训练
1.思考积累
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身边周围的事物、关注民生、关注个体和群体,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对于这些素材,学生要学会改变角度,整合运用,思考这些关注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以及含义。善于写作的人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能够辨别生活中的是非,辩证地看待问题,并融入自身的情感,只有这种写作态度才能创造出丰富且有内涵的文章。
2.练习审题
多项组合类、评述论说类、寓言故事类、析思名言类的写作材料都要让学生有所涉及。教师在指导学生高考写作的时候,要训练学生审题的严谨性和认真性,引导学生揣摩材料作文含义,特别要重视要求学生在开始写作时不能脱离材料作文的立意,不能扩大或者缩小材料作文的内涵,在教师的日常指导工作中,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3.选择立意
对于考生来说,什么是最佳立意?最佳,指的就是考生在读完材料作文后,运用感悟最深的、掌握最多的、认识最深的素材积累而写出的文章。在这些前提下,新颖和独特才是要考虑的。
4.文体训练
文体训练多以议论文和散文为主,考生应该在练习过程中,弄清自己所擅长的文体进行练习,针对所选文体的语言要求、结构特点,选择自己的训练方向,让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自身的写作优势,创造出丰富有内涵的文章。同时,学生也应该根据考试对文体的严格要求,尝试其他文体的写作,这样可以从总体上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一般来说,议论文重点是如何挖掘更深的立意,如何丰富论证材料,如何避免“二段式”写作,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记叙文写作相比较议论文来说更容易出彩,但是记叙文写作需要丰富的语言表达和对于故事事件的真情实感,在记叙文选材上,除非是故事情节具有感人性和独特性,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否则尽量别写。
5.联想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写作中需要重视的环节,新课标写作中应该是由两大理论组成的,一是理论,二是联想和想象。新课标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作文中,运用好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就能在高考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如,在2012年的材料作文中,一个油漆工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却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根据这个材料作文,如果是一个对社会漠不关心的学生,很难写出让教师满意的文章。这既需要学生具有独特的思维,也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高考作文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心。
总之,学生要想提高高考作文写作水平,必须重视思维的培养,除了严谨审题、准确立意之外,还需要重视自身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脚踏实地,积累作文素材,多体验生活,做好每一次高考作文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使学生创造出丰富且独特的文章。
参考文献: